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庭教育课程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庭教育课程体系范文1
学校品牌是学校在创建、发展过程中逐步累积并凝聚在学校名称和其他文化标识中的,体现学校的办学核心理念、办学水平、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留在大众脑海里的正向印记。十年星港,以“和谐星港、魅力星港、国际星港”为发展愿景,紧紧围绕“文化塑校、名师铸校、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的宗旨,让学生重心下移,规范言行,做有教养的星港学子;让教师找准定位,质量为本,做有追求的幸福教师。十年积淀,十年硕果,星港成为园区的品牌学校之一。
站在新十年的起点之上,如何进一步塑造学校品牌,深拓学校内涵发展,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成为亟待思考与探索的问题。学校品牌建设是指在先进的办学核心理念引领下,采用品牌创意理论与技术,对学校进行建构或改造,形成先进的学校教育文化与教育方式,形成具有特色的角度独到的、师生和社会赞许的品牌学校。寻找学校发展之路有很多途径,但是学校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而师生的发展基石是课堂,抓住课堂,以课程推动课堂的深化和升华,是对教育本质的尊重。
一张学生课表,可以窥探出学校的独特气质。从学校的角度看,系统的课程设计,是学校的育人理念、教育资源、师资队伍、教学能力、硬件水平等的综合展现。
星港学校在十年办学特色追求、打磨、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星萃”课程体系。萃,荟萃,萃取之意。星港每一个校本课程都如星星般是独特的,是博采众长而成的。我们初步设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基于生活体验下的科技教育课程建设
经过近十年的科技教育探索与实践,星港学校先后获得了近百项荣誉称号。苏教基〔2014〕35 号,《关于公布2014 年苏州市省、市初高中课程基地检查视导结果及苏州市初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的通知》,确认我校的《科技与生活》项目成为2014 年苏州市初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
学校目前已研发了《虚拟机器人教程》《神奇的物质世界》《奇妙的声音》《趣味生物》《发明创造》《垃圾分类》等多个校本科技教材,初步探索出一条以培养学生科技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技特色之路,为开展《科技与生活》课程基地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初期的探索中,我们初步形成了这样的课程框架:
1.课程理念
借鉴“STS”教育理念,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运用,《科技与生活》课程注重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借助科学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即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完成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评价,增强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发展师生的创新精神。
2.课程体系
《科技与生活》课程由三大体系构成:以教师指导的基础型课程;校企结对合作的拓展型课程;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型课程。
3.课程资源
生活资源:主要由课内和课外两大资源组成,生活处处有问题,处处有科学,除学科知识外,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与自然等都是丰富的课程资源。人力资源:主要由教师、家长和企业等资源组成。物质资源:学校已建造了模拟飞行室、创意梦工厂等与生活科技有关的专用场室。目前正在与德资企业共建学生科技研发中心。
4.课程平台
师生指导互动平台,即基于课堂学习的教师、专家讲座辅助平台。生生合作互动平台,即基于社团活动的学生科技小组平台。自主学习网络平台,即基于moodle 的在线教学平台、微课教学资源平台等。
5.课程管理
课程实施:由校长室牵头,成立“科技与生活”课题研究组,由教务处负责课程组织管理,每周安排两次以上的课程教学活动;课程评价:确立以关系交往、语言表达、逻辑智能、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为基本内容的多元评价机制,由课程研究组统筹进行评价与反馈;课程服务:设立课程服务中心,为课程建设提供器材、场地等服务保障。
二、基于大数据的家庭教育课程建设探索
星港学校一校三区,教师280 人,学生将近4000 人,是园区规模最大、生源最复杂、家长层次最丰富的学校。这也是区域教育的缩影,这种特有校情非常需要特有的家长学校,需要特有的家庭教育指导课程,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内需、外需都决定了我们要对各层次各年段家长教育内容的继续开发、教师指导能力的提升、指导策略的丰富有效等方面做进一步深化。
苏教政宣〔2015〕23 号《关于公布首批“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课程化项目学校”“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课程化项目拓展学校”的通知》中,我校被确认为首批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课程化项目学校。在摸索与探索中,我们初步构建了四大家庭教育课程:
1.家长学校课程
对象拓展。实践中发现,很多孩子是由祖辈照管,形成了隔代家庭教育的格局。为此,我们开设了祖辈家长课程。
必修序列。我们从家长中先期征集话题,进行统计选择。
这样形成的课程正是家长所迫切需求的。经过实践积累,目前已初步形成了1~9 年级家长学校课程序列。
主题选修。根据不同家长群体的特殊需求,如,单亲、二胎等,开设选修菜单,进行专题指导。
2.自助学习课程
心灵之信。每学年初,每位家长都能收到张磊副校长带领心理团队撰写的公开信,重点介绍本年级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家庭教育建议。家长需完成学习反馈表,在收集反馈意见的基础上,学校再进行针对性的专题指导。
心理小报。根据校情自主编写,每月一期《心港导航》,亲子共读。
口袋书。为孩子的成长关键期、家庭教育的关键点编写专题口袋书,如《中考心理手册》《青春期指导》等。
生涯规划指导。有多名教师获得“生涯规划指导师”资格,对家长和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成为新兴课程。
3.亲子体验课程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体验式课程的优势恰在于此。
基础课程。学生成长七大阶梯活动均邀请家长参与,见证和体验孩子生命成长的重要时刻,促进了孩子与家长的相互理解。
拓展课程。学校引导家长成了“蝴蝶妈妈星港读书会”,开展了上百项亲子体验活动,引起了很大反响,各纸媒、电媒均有报道。
4.家长朋辈课程
同伴互助。朋辈课程把话语的主动权还给家长,家长讲述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故事和体验,互提建议、互相启发、实现共叙共进。
家长导师。邀请优秀家长开设专题课程,通过典型家长的现身说法,促进更多家长反思和成长。
三、基于国际理解教育下的国际课程建设
开设国际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生态环境、多元文化共存、和平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习与其他国家人民交往的技能、行为规范和建立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观;培养学生善良、无私、公正、民主、热爱和平、关心人类的共同发展的情操,担负起“全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课程体系类别有以下几种:
1.基础性课程
来访交流:每年3 月、5 月、6 月、10 月,师生接待来自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的修学团队。出访交流:每年3 月~6 月、7 月、8 月、10 月~12 月师生出访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国的友好学校。交流课程:每年来访接待期间,来访师生及本校接待学生共同进行各类学科的课堂体验。
2.拓展性课程
小语种课程:每周一节开设第二外语———日语课程,提高师生接待外方口语能力。汉文化推广:每年去加拿大修学期间,修学师生进行汉文化推广活动,如汉语、中国文化及艺术学习、体验等。国际理解教育:使学校的学生在外国修学时能继续学习本国文化,本国学生更多地了解外国文化,培养各国学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世界公民品质”。
3.探究型课程
修学国文化差异探究:修学前,做好两国文化礼仪等差异研究,梳理内容,选好探究项目(课题);修学期间通过修学日记、交流访谈、实际体验等形成个人报告;修学结束后上交,教师做好实时报道,个别线路编写修学期刊。修学国课程体验研究:修学前,预习同年级各个课程,针对修学国特点,制定学习方案;修学期间,对中外所开课程的教内容、方法、形式等进行全方位比较。每一学科寻找一个话题进行探讨研究。借助报告、PPT 等,进行修学体验的分享。
四、基于课程建设的教师校本培训体系
课程的实施者是教师,只有教师的课程理念获得更新,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发生改变,新课程的实施才能落到实处,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基于课程建设的教师校本培训体系,必须及时跟上。
1.成立课程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以学科骨干教师为主的课程领导小组,可以在整个过程中协调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收集、反馈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研究。通过对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也可以及时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改进课程管理,使课程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学校课程建设这个过程,提升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能力、校本创生能力和课程实践能力,引领教师强化课程意识,培养一支敬业爱生且具有课程开发、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
3.完善校本培训体系
利用校本培训时间,组织教师参与学习课程体系,充分了解体系的内容和意义,明确开发课程的必要性及执行方法。梳理出各个条线,学科教师在课程执行中需要弥补和提升的内容,利用外聘教师、专家指导,业务培训,“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和学习。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让学校师资跟上各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家庭教育课程体系范文2
【关键词】聋校小学品德课程校外资源;开发运用现状;实施措施
1 课程资源的概念及内涵: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根据空间分布不同,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简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宝贵而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内各种专用教室和校内各种活动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
品德课程资源是指根据教学对象所处的区域中具有自己独特内容和形式的各种形成品德课程因素的对象来源,其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它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
聋校小学阶段品德课程校外资源指一切有可能进入聋校小学生品德课程,能够与品德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校外资源,本课题主要研究网络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以及聋生与普通学生手拉手活动的研究。
2 本课题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全国聋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中要求努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新的聋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就必然涉及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与实施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一个难点。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成因
教育部颁发的《聋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明确提出,课程设置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根据各地区、各聋校的实际需要和聋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开设课程资源,以适应社会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关于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的研究现状:1. 绝大部分是关于普通中小学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关于聋校小学阶段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研究较少,尤其是校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研究更少。2.聋校品德课程校外资源的开发和运用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远离聋校学生生活,缺乏针对性。(2)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注重外在形式,缺乏有效性。 (3)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存在着随意性,表面看起来内容丰富,实际游离目标之外,缺乏适切性。
这些现象的形成有复杂的原因: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也应不断更新,然而现在聋校使用的品德教材还是1996年版本的《品德与生活》,内容相对陈旧,落后,已远远落后于现代的聋生生活。再者聋生家庭中家长懂的手语很少,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孩子的品德教育只能用简单的对、错来评价,缺乏深层次的品德教育,导致聋生在家庭教育中的品德教育不全面。在社会上,聋生由于听力障碍又无法与健全人进行言语交流,能够接受到的品德教育机会很少,可以说,聋生生活在相对闭塞的品德教育孤岛中。而社会上形形的不良影响又无时无刻不在直观的影响着聋生的品德和价值观的形成。
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也缺乏良好的沟通和紧密的配合,使聋生这一弱势群体更难得到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为了让聋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作为学校,利用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开发聋校品德课程资源就成了当务之急,尤其是开发适合聋生将来立足社会的校外课程资源就成了我们每个致力于特教事业的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4 预期目标、研究内容和拟创新点
4.1 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
4.1.1 聋校小学生品德教育中网络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4.1.2 聋校小学生品德教育中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运应用。
4.1.3 聋校小学生品德教育中家庭教育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4.1.4 聋校小学生品德教育中聋生与普通学生手拉手活动的研究。
4.2 拟创新点
4.2.1 聋校小学生品德课程校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应结合学生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模式差异、学科差异、及教师的个体差异。
4.2.2 聋校小学生品德课程校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应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及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因素。
4.2.3 聋校小学生品德课程校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既要结合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又要适合聋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3 预期目标:
4.3.1 开发和运用适合聋校小学生发展的品德课程校外资源,把可以为聋生品德成长的教育设计、实施服务的一切因素发掘出来,利用起来,是这门学科的外延更为广阔,实施更为有效。
4.3.2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聋生品德课程的教育与教学活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使刚刚起步的定西特教事业健康、茁壮成长。
4.3.3 聋校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应结合地域特色,因地制宜,发挥环境资源的作用,开发出有地方特色的聋校品德课程校外资源,增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适应性、实现课程整体优化。
课题名称:聋校小学阶段品德课程校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研究
家庭教育课程体系范文3
Abstrac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a began in the late 90s of 20th century, which has many problems such a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ystem is not perfect,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is not flexible,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is not strong and other issues. Government, schools, community should work together to create a 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improving entrepreneurship curriculum and support policies and foster entrepreneurship instructors to enhanc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the students.
关键词: 创业教育;创业;创业文化
Key word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ial culture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315-01
0引言
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和冒险精神的个人,让他们的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都得到很高的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等,以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需求。我国学术界一般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理解创业教育。如有学者认为广义的创业教育就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的教育,而狭义的创业教育则是与就业培训结合在一起的,为受教育者提供急需的技能、技巧和资源的教育,使他们能够自食其力。
1我国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我国创业教育开始于 20 世纪90 年代末,其背景在于知识经济需要大批的创新性人才,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也不断推出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上,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还是比较低。因此,如今的大学生创业,是在政策引导和就业压力下的理性选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但结果往往是“追者众成者寡”。而大学生作为全民创业中的先行者,加强其创业教育紧迫而又关键。
2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从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发展来看,创业教育多已贯穿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系,创业教育也不仅仅是大学的事情,更大的责任在于社会系统本身, 因此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至关重要。比如,大学生创业之前的模拟演习、实习基地不足,需要社会的支持,很少有企业愿意提供机会。大学、企业、社会其他机构、政府也没有形成开放的、多方互动的合力结构。
2.2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灵活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国外创业教育的经验陆续被介绍到中国, 一些具备条件的高校尝试开设创业类课程。然而, 从现状来看我国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普遍存在机械式照搬国外课程,本土化程度不高的问题,课程单一;其次教学方式也较单一,现行的教学模式都是课堂讲授加案例讨论,教学内容因学校、教师等因素差异很大,没有统一的基础性课程设置和培养教学目标,缺乏灵活性,效果也不好;再次开展创业教育的专业人士也很少,很多学校的创业教育的师资大多数是学院派,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创业的实践经验。
2.3 创业文化氛围不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当前,大多数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大学生创业教育,一些全国性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对于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也产生了广泛影响,然而在大学校园,创业文化尚未成为一种稳定主导的文化元素,崇尚创业、合作创业、宽容创业失败、鼓励自主创业的氛围和制度尚未形成。
3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3.1 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业环境根深才能叶茂,政府要加快统一社会对创业的看法,为大学生创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才能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大学生创业是一项系统工程,仅仅依靠大学生群体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鼓励创业、向往创业、对创业失败者宽容的良好氛围。要大力开拓创新、兼容并蓄,充分利用公共媒体宣传创业知识、树立典型榜样、宣传创业成功案例,才能激起大学生创业热情。最后,要加快完善创业教育体系,创新精神不是仅在大学阶段就能完全培养的,应该在我国的教育系统和家庭教育中不断向孩子和学生灌输一种创业的理念,从小就培养他们的创业兴趣并锻炼其实践能力,因此要在中小学教育中就普及一定的经营管理知识。
3.2 促进创业教育课程的专业化和多样化要加快在大学中开设系统的创业课程,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课程设置从创业项目计划书、融资、到资本利用再到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等要有专业性和层次性,更要有实践性。通过目标管理和项目式教学等手段来完善学生的创业基础知识,积累创业实践经验。创业教育的课程一定要坚持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紧密相结合的原则,并且要充分利用多样化形式,如创业计划竞赛、模拟创业等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积极投入创业实践。
3.3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对已有的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扶持政策应尽量减少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创业扶持政策最主要的是要提供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同时,企业和社会团体为履行其相应的社会责任,也应当缴纳相应的资金。扩展大学生创业的多元化资金来源。其次政府还要建立完善的创业服务平台,如由政府牵头组织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组成如“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等的公益性组织。主要发挥以下职能:①项目审核:帮助大学生的创业进行可行性分析和指导。②管理咨询、技术支持:弥补大学生管理经验的缺乏和技术的局限性。③宣传创业政策、创业知识和成功案例等等。利用基地平台提高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3.4 建立创业导向的评价体系,大力培养创业导师抓好创业教师队伍建设,是大学生创业的重要保障。政府要大力开展“优秀创业导师”的评选活动,引导和鼓励更多的青年教师和优秀的创业企业家投入到创业教育中来。同时也积极开展“优秀创业大学生”、“优秀创业课程”、“优秀创业服务平台”、“优秀创业扶持基金”等评选活动,引导各级各界在学生、教师及企业的评价体系中加大创业指标的权重,并给优秀获得者较大的政策支持和奖励,从而全方位地激发创业热情。
参考文献:
[1]彭钢.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赵志军.以创业教育带动创业文化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
[3]张彦.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观念辨析与战略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0,(23).
家庭教育课程体系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现状;问题分析;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212-03
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问卷从自我认识、大学生活现状、生命观、及生命教育课程等四个方面设计十九道题并设置对应的选项,以福建师范大学的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用随机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600份,回收率为92.3%。在此基础上,将所有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并进行分析与思考。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的自我认知程度
通过调查结果发现,占大部分的学生表示对自己很了解,而且对自己很满意、喜欢,很认同自己,但有小部分学生不了解自己,而且对自己很不喜欢,很不满意。根据数据显示,对于“是否了解自己”,65%的学生表示了解自己、喜欢自己,33.3%的学生表示对自己的了解属于一般,1.7%的学生表示不了解自己、不喜欢自己。这说明虽然大部分学生的自我认知程度较高,但仍有不小的一部分学生的自我认知程度较低。
(二)大学生的生活状态
通过调查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心理承受力较好,但是大部分表示对现在的生活满意程度表示一般,觉得现在生活平淡。根据数据显示,对于“现在的生活现状”,61.7%的学生表示现在生活平平淡淡,33.3%的学生表示现在生活充满了乐趣,但有5%的学生表示现在生活郁闷窒息。35%的学生表示对当前生活比较满意,56.7%的学生表示对生活的满意度一般,但有8.3%的学生表示对生活不满意。这表明,对生活表示满意的学生数量有待提高,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应该引起重视。
(三)大学生的生命观
通过调查结果发现,部分学生对生命的态度令人担忧,其生命观有较大的偏颇。根据数据显示,对于“是否对生命进行过思考”,26.7%的学生表示自己偶尔进行思考,40%的学生表示几乎不思考,30%的学生表示从不思考,仅3.3%的学生表示经常进行思考;对于“处在生与死的选择时”,5%的学生表示好死不如赖活着,大部分学生表示生命最重要,但是有3.3%的学生表示生不如死;对于“是否曾经与死擦身而过”,16.7%的学生表示有过自杀的念头,3.3%的学生表示曾经有过自杀计划或行为;对于“自杀的看法”,53.3%的学生表示自杀是对生命尊严的践踏,41.7%的学生表示自杀是对亲人、朋友的背叛,有5%的学生表示当生命已无欢乐可言时,自杀是可以理解的。这表明,部分大学生缺乏对生活意义的思考,部分同学的生命认知偏差应该引起重视。
(四)对生命教育的诉求
通过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所接受的生命教育状况很不理想,对生命教育的学习具有强烈的诉求。根据数据显示,对于“以往教育中是否有接触到关于具体关于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等方面的教育”,3.3%的学生表示有接触、且开展的课程较多,60%的学生表示有接触、但开展的课程较少,30%的学生表示几乎没有,只是在其他课程中有所涉及,6.7%的学生表示完全没有开展;对于“学校是否有完整的生命教育课程”,88.3%的学生表示没有,11.7%表示有完整的课程;对于“你认为学校是否有必要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76.7%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3.3%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20%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这表明,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与学生们从小到大缺少生命教育有着重要的关系。现代教育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对生命本身的体验与学习,是导致学生对生命的冷淡与漠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对策思考
通过调查可知目前,大学生生命意识现状的主流是好的,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提升自我生命的价值,应从学校、社会、家庭等三方面进行对策思考。
(一)学校教育
大学生活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生命教育课程是学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应该发挥主要作用,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1.学校要开展生命教育课程,更新教育的理念
开展关于生命教育的课程,首先要做的是在开展生命教育过程中不断完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高校是学生接受知识、培养技能的关键时期。然而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缺乏针对大学生的生命关怀。因此,高校应该对大学生加强生命教育,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整个教学过程要以学生为核心,实施人性化教育,体现一种人文关怀,深刻人文精神的内涵。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应该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课程的编写要与时俱进,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突破,加入现代人的思想观念,以确保生命教育的有用性;其次,生命教育具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更要求要符合实际生活,因此,课程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学生能够融入其中,感同身受,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最后,课程编写可以借鉴国外较好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同时对此进行大胆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可增加突发性教育、生理卫生教育、心理教育、逃生教育等专题,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另外,除了设置生命教育课程,还可以邀请国内外生命科学的有关专家开展讲座,也可以通过设置网络化教学,方便大学生学习。在开设该课程时,不应忽略其他课程的作用通过生命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结合,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实现生命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强化教师培训,增强教师的生命意识
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所有教育改革都取决于从事教师职业者的素质和性格的改革。生命教育课程能否顺利实施,教师自己的知识、态度、情感、价值、人格、意志等直接影响到所教授的学生,也对教育结果产生最大的影响。因此,强化教师培训,增强教师的生命意识是实施生命教育的重要保证。
强化教师培训,首先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通过培训使教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更为深刻的了解,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以便更好地采取正确的途径来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危机问题,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其次,教师还应具备生命意识和生命关怀情怀。强化教师的生命意识对生命教育的开展至关重要。教师只有具备足够的生命教育知识、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才能更好地将这些理念进行传输,以积极向上的热忱和情绪感染学生;教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建立宽松融洽的良师益友关系,多与学生分享自己对生命的情感与体会。最后,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的使用。这要求教师以自身的体验与学生进行交流,营造真诚倾听的氛围,建立与学生平等交流学习的教学模式,凸显出生命意识。
(二)家庭教育
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是大学生生命的出发地,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大学生从幼儿、儿童、少年一步步成长起来,家庭教育是他个性和人格形成的关键因素,父母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言行举止。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为人父母应该表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同时,应该教导孩子学会尊重与热爱生命,要把孩子放在平等对策位置,考虑到孩子主观能动性。
家庭教育课程体系范文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在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也日渐丰富起来。重庆市理工类高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
1.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
近年来,重庆市高校针对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普遍开设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大学生心理卫生、心理咨询辅导以及情绪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不仅进一步完善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而且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学生自我认识、加强学生情绪管理、改善学生人际交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建立心理咨询机构
为了能给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园适应环境,培养大学生适应能力,重庆高校普遍建立了心理健康咨询类的组织机构,成为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3.创办心理热线与广播节目
高校通过创办心理热线与广播节目,向全校师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由专职心理学教师解答学生提出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心理问题,使许多内向、自卑、不善于面对面表达的学生从中受益。
4.兴办心理素质教育网站
许多高校充分利用网络便利、隐秘以及快捷的优势,通过兴办符合大学生普遍性心理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开展师生网上咨询和互动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有效促进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5.成立心理素质教育的社团组织
为了使心理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推广,许多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等社团组织,通过心理沙龙、心理情景剧比赛、心语讲座、放映心理学电影以及进行团体心理咨询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有针对性的活动,向大学生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养学生应对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良性发展。
6.实现心理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化
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以及服务工作,许多高校运用心理学专业软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建档,并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测评,以期系统了解学生心理状况。新时期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也从单一的课程教育模式转化为具有“点、线、面”全面教育特点的“校—院—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结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我国高校的现代心理学教育发展比较晚,且过程曲折,改革开放以后,心理学在我国才开始进入初步发展时期。当前,许多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学生心理疾病的咨询与治疗上,对学生心理素质提高以及学生心理问题预防不够重视,存在深入研究不够、投入经费不足、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等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2.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不规范,教学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目前,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已经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并得到了全面的普及,但是效果还是有限。一些高校只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没有统一科学的课程评估标准,任课教师缺少学科背景和专业能力,课程教学效果较差,课程建设和管理缺位,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3.心理咨询机构建设不完善,心理咨询老师专业化程度低
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涉及心理学、教育学、医学等知识,是一项专业性特别强的工作。尽管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绝大多数由辅导员兼任,专业化程度低,具有高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人员少,这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顺利进行。
4.应对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缺乏有效性,轻事前预防,重事后检讨
当前,我国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中存在的最为紧迫的问题是大学生因为情感、升学、工作等压力,自杀及心理犯罪事件频发。目前多数高校仅仅以开展心理素质课程学习、开设心理咨询中心等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但却无法做出实效性检验、无法保证学生的主动参与、轻视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从而使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
1.教育观念落后
第一,社会教育。长期以来,社会发展在需要高知识、高技术人才的同时,忽视了人才的心理素质培养。社会在选择人才的时候,重视重点院校或者重点学科的毕业生,认为学习好的学生能对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导致很多学生重视社会需求,忽视自己的心理需求。第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大都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学校重视学生的文化教育,人力和财力都有重大投入,奖励措施无不从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考察,很少以学生的心理素质优劣为考察标准,“重文化,轻心理”的现象较普遍。第三,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从遵循“学而优则仕”到“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以成功人士作为孩子的学习对象,特别是有些专制的家长除了让孩子学习应有的文化知识外,摒弃了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在心理素质教育上,很多家庭教育无法起到有效的正面作用。第四,个人教育。用人单位大都以学生的知识能力来招聘人才,为了赢取学校和家庭的赞誉,为了毕业能找到好工作,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得不十分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自己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健康发展,以至于部分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压力过大而导致心理问题频发。
2.体制机制不健全
第一,教育管理体制。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一般被纳入学生工作管理体系,由学生工作处统一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及管理。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种教育管理体制以省时省力适应大学生的需要。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学生心理状况的巨大变化,这种突出管理职能的体制无法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整体有效推进,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第二,人才培养机制。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都会或多或少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但差异性明显、实效性缺乏。文科类高校多,理工类院校少;本科教育多,研究生教育少;重课程开设,轻实践培训;重教学计划完成,轻教育效果评估。第三,考核机制。高校在进行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只重视课程教育以及课外咨询,想通过课程学习等达到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目的,却缺乏有效的后期考核,这里不仅指课程结束后的课程考试,而且还包括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考核。
3.保障条件缺乏
第一,专业支撑。与文科类高校特别是师范类高校利用心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优势相比,许多理工类院校缺乏与心理素质教育有关的学科条件支撑,仅仅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建立心理咨询中心等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较文科类院校,氛围明显欠缺、成效不如人意。第二,相关培训学习。理工类院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缺乏相关实践培训,不仅受教育学生缺少实际的心理训练,教师也没有定期开展心理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比专业课教师的培训机会要少得多,在应对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上往往失去了先机。第三,心理素质教育整体薄弱。目前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与其他素质教育缺乏有机联系和相互支持,难以发挥素质教育的整体效果。心理素质教育只是作为大学生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就业压力不得不把文化知识教育放在重中之重,而把心理素质教育划入边缘教育范围。缺乏对心理素质教育进行有系统、有意识、有针对性的研究,应对学生心理问题采取临时补救方式,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影响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三、对策建议
1.切实发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作用,提高对心理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要深刻认识到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必须紧扣素质教育目标,明晰心理素质培养内涵,切实把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教育规划中来。必须重视体制机制建设,加大经费、人员、设施等基础建设的投入,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和服务中,推动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建立健全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教学制度,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和基本环节建设
首先,必须把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列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加强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使大学生能系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其次,要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心理咨询必须是有相关学科背景和相关认证资格的教师来承担,并定期进行专业化、系统化培训,加大政策倾斜和经费投入。再次,要进一步促进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规范化并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和完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考核评估机制。最后,要积极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加强对大学生在学习、生活、恋爱、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心理问题的研究,加强对独生子女、理工科、边远农村以及单亲家庭的学生的心理干预,切实帮助广大学子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心理困惑,促使他们认识自我和完善自我。
3.积极拓展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促进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不能单靠咨询辅导,也不能单靠课程教学,应当积极探索、拓展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实现素质教育整体发展。特别要通过心理素质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实现人才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是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而心理素质教育是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基础。
4.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确保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的有效预防和指导
家庭教育课程体系范文6
1.1监督机制和评价体系缺乏完善性,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以知识为本位,培养的学生个体总是具有被动的适应性,这与当前高校提倡创业教育背道而驰。高校并没有把创新、创造能力测试与评定纳入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体系,因而缺乏严格的监督机制和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另外,国家制定创业方面的政策和制度初衷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并没有覆盖高校全体大学生。
1.2政府、高校、社会、家庭对于创业教育没有形成合力
政府对于创业教育的投入不够,不能给予本身缺乏经济基础的大学生更多的资金支持和制度支持。部分高校未能提供足够的配套政策和财力支持,没有组建专业的教师团队,使得创业教育流于形式,没能有效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比如,对于原本没有创业实际经验和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师而言,在培育、指导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时往往是力不从心。社会以及企业资源没有被充分挖掘到高校的创业教育环节之中,学生的创业平台匮乏,机会很少。
1.3缺乏积极的创业文化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等级观念和小富即安、安贫守困的小农意识,以及存在静态的、循规蹈矩式的弱势文化倾向,都阻碍着创业精神的弘扬和创业活动的开展,进而影响良好创业环境的形成。
2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2.1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内涵
2.1.1生态位中的生态位理论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研究物种之间的竞争性、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等问题的重要理论。生态位理论揭示了生态个体、种群和群落生存与竞争的基本规律,它不仅在现代生态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且还推广应用于政治、经济、农业、工业、教育等领域,形成了可操作性的理论分析和实践工具。“生态位”是指在生态群落中,一个物种和其他物种相关联的特定时间位置、空间位置和功能位置。在生态系统中,具有亲缘关系的、拥有相同生活习性的物种,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他们一般不会在同一个地方出现,生物链就会在出现时间或者是食物供给等方面把它们分开。我们把眼光放在动物界,就会发现没有哪一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相同的,否则,物种之间就会发生激烈的竞争,对此我们称之为生态位现象。
2.1.2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揭示了每个生物单位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拥有一个最适合自身生存的时空位置——生态位。该理论持有生命系统的共性,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笔者将高校创业教育视为一个生命体,它植根于政府、高校和社会构成的生态系统中,作为其中一个生命因子,同样遵循生态位理论。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由高校、政府、企业、家庭、学生等多个因子组成,各因子之间及其与外部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构成一个完整的创业教育系统。其中作为“生物群落”的教育主体和客体,作为“无机环境”的政府、企业、家庭等构成同一整体,它们在各自生态位置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并且彼此之间协调运作。
2.2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
2.2.1明确高校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作为高校创业教育的主体,高校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包括高校创业教育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和文化氛围等四个方面,因而其生态位主要体现在:第一,确立正确的目标定位。高校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拓型的学生,通过创业教育的培养,大学生能够具有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独立生活、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所以,高校创业教育目标定位应该着重内在精神的培养,减少功利因素,建立起符合创业教育规律的目标体系。第二,设置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创业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上,应建立科学、完整、系统的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并且在教学计划和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加以体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结合普通高校特点的创业教育目标与定位,改变“为提高就业率或者创业大赛名次而进行教育”的功利性做法,建立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该课程体系将创业教育与学科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把创业精神的培养深深植根于课程开发当中,使高校创业教育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发展道路。第三,建设高水平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优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求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教师除应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外,还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开展高校创业教育的前提,为此不仅要注重提高创业教育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同时还要重视教师的实践经验,积极引进一些创业家、风险投资人、实业家进入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中来,以专题讲座、专项教学、创业论坛等形式丰富高校创业教育的内容。普通高校应大力支持专职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通过组织教师定期参加创业相关活动、企业家交流创业经验等方式,丰富教师的创业经验,提高师资队伍的创业培训能力。应有计划地支持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社会行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建立教师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丰富创业课程授课内容,使教学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高校创业教育可以实现“以创业推动就业”的目的,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业意识,为大学生成功创业打下基础。第四,营造积极的创业教育文化氛围。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所具有的正向功能,营造有利于提升创业素质的校园文化。一方面,要划出一个创业园区,作为学生自主创业的孵化基地。另一方面,要积极做好与创业园区配套的制度建设,例如:理顺大学生创业的管理体制;建立完善创业人才的教育培训机制;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政策环境、舆论环境等。
2.2.2明确政府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生态位政府是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在为高校创业教育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第一,进一步制定完善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为支持大学生创业,国家各级政府已经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涉及税收、创业培训和创业指导等多个方面,但由于我们在大学生创业方面的工作起步比较晚,该类优惠政策并没有形成体系,同时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关注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所以,我国创业政策的制定要系统考虑,可以结合高校实际特点,充分考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特点,将政府和社会的指导、扶持和保护融汇于高校创业教育的全过程,使得政府的优惠政策对大学生创业起到保障的作用。第二,拓宽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支持渠道。一是政府要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财政支持,通过财政渠道建立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制定相应的贷款申请和发放流程,建立完善的工作程序和工作制度。二是鼓励权益资本,尤其是私人权益资本对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投资,同时要对权益资本的投资利益进行有效的保护。第三,协调各部门关系,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支持保障系统。高校创业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政府、企业、学校、家庭、学生、市场等诸多方面的关系,对于政府而言,也涉及到各部门沟通,比如教育部、财政部、金融系统等多个部门,所以政府必须建立一个总体协调的机构,开展推进高校创业教育的工作。同时,政府可以研究建立一套大学生创业保障体系,给予大学生在创业政策、资金支持和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支持。
2.2.3明确企业在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第一,企业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效对接。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要与高校的产学研用结合起来,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广阔的舞台,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企业、了解企业,同时,企业也能够按照自己的要求培养人才。第二,企业要参与高校创业教育。直击高校创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高校自身的师资力量欠缺实践经验,这是高校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对于创业成功的企业家而言,他们所拥有的丰富经验正好能够弥补这一缺陷。目前,很多高校意识到这个问题,正在通过邀请企业家到学校举办讲座或者聘为兼职教师等方式,为大学生创业传授经验。所以,企业及企业家有责任为高校创业教育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2.2.4明确家庭在高校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每个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家庭的支持是学生创业的坚强保障。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深远的,要想使创业意识深入人心,就需要把创业教育植入家庭教育之中。每个家庭都应该树立创业意识,在日常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创业观念,这是提高孩子创新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这应该引起每个家庭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