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过程咨询风险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过程咨询风险管理范文1
关键词:风险管理;主要因素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because of its large scale, long cycle, the complexity of the construction itself, there are many uncertain factors, determines the number of its risk.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management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risk management. Risk management is a dynamic management throughout the project management process, a full range of, need to recognize the risks in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o find out the risk prevention measures, which will reduce the risk to a minimum.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author's work and learning experience, introduce the connot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and risk factors of construction project,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actical measures of risk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 project,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risk management; main factors
中图分类号:TU71
建筑工程项目由于具有规模大、周期长、复杂性等特点,使得建筑工程自身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决定了它的多风险性。因此,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必须要对风险管理予以重视。风险管理是贯穿于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管理,需认清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风险,找出防范风险的措施,从而将风险减小到最低。本文,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及学习经验,简要介绍了风险管理的内涵及建筑工程项目存在的主要风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一些较实用的应对措施,以供参考。
风险与风险管理的内涵
1.1风险的定义
风险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损失或伤害的可能性”,一般人们对风险的理解是“可能发生的问题”。目前,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风险的定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风险是一种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
这种观点来源于保险的角度,认为风险所带来的是损失。美国项目管理协会颁布《项目风险管理分册》(1992)中认为风险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事件的机会且对项目目标产生的不利影响结果。国内学者郭仲伟认为风险产生的后果人们是所不希望的。
风险是一种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
这种观点是在第一种观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风险与机会是并存的,风险发生后的结果并不总是损失,也许会带来收益。
综上所述,风险是指由事件的不确定性引起的,且未来的结果有与期望结果出现差异的可能性。具体来说,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环境变化等随机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不能预见的风险,事件所期望的结果可能产生偏离,这种偏离可能是正偏离,也可能是负偏离。
1.2风险的特点
(1)风险的多样性
即在一个项目中由于许多种类的风险存在,如政治风险、经济风险、法律风险、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合同风险等。这些风险之间有复杂的内在联系。
(2)风险的全局性
风险的影响往往不是局部的,而是全局的。如天气恶劣造成工程暂停,会影响后期工作,不仅会造成工期延长,而且可能增加工程造价。
(3)风险的相对性
风险的承受能力总是相对于不同的主体而言,同样的风险对不同的主体会有不同的影响;同一主体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也会因不同时期和活动而异。
(4)风险的规律性
虽然风险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发生时间与产生后果无法准确预知,但因为项目的环境变化与项目的实施都有一定的规律性,所以风险的发生和影响也有一定的规律性,是可以预测的。项目管理者具有风险意识,重视风险,对风险进行全面的控制,就能减少风险对项目的影响,甚至可以成功规避风险,挖掘风险中的机会。
1.3风险管理的内涵
项目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的识别、风险的分析和风险的评价去认识项目中存在的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合理使用各种风险应对策略、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以较低的成本投入,对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尽量减少风险事件发生对工程带来的损失,妥善处理风险事件造成的不利后果。
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完整地过程,也是可循环的过程。
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工程项目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的。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风险存在于各个环节,而且贯穿于建设工程的全过程。
工程项目由于它所具有的一次性、单件性的特点,决定其不确定性因素的大量存在,而人们认识这种不确定性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
大型土木工程项目由于其技术、施工、地质、材料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着许多不可预见的干扰因素和施工障碍。
工程项目由于建设周期长、涉及单位多,也就不可避免地遇到诸如政治、人文、物价、气候等不可预见事件。
工程项目由于合同方式是典型的对手关系,如业主与承包商、监理工程师与承包商、总承包商与分包商等,因而大量存在合同风险转移因素。
通过风险管理,不仅可提供项目各种计划的可信度,还有利于改善项目执行组织结构,使应急方案更具有针对性,在项目管理中减少被动,增加主动。
基于上述因素,通过风险管理,一方面可以预防和减少意外损失,降低项目建设的工程造价;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让管理者全面了解工程全过程的风险、收益,增加决策的正确性。对于投资费用高的项目减少风险带来的意外损失就是获得赢利机会。基于安全、质量、经济、进度几方面的需要,进行风险管理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风险管理的过程
(1)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制定管理方法
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宜采用涉及质量、造价、工期、安全、环保等各个方面的多层次的直线职能式组织机构,进行明确的职能分工。通过由团队领导、相关的责任者与实施者共同探讨,制定管理方法。
(2)风险预测及识别
预测及识别风险是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首要步骤,是指通过信息收集,运用各种方法,分析出可能发生的风险,对尚未发生的潜在风险以及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归类,列出详细的风险事件清单,必要时还需对风险事件发生的后果做出定性的估计。常用方法是:专家调查法、财务报表法、经验数据法、流程图法、风险调查法等。风险识别的最主要成果是风险清单。风险清单最简单的作用是描述存在的风险并记录可能减轻风险的行为。
(3)风险分析及评估
风险分析与评估是指在定性识别风险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评价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影响的范围、可能造成损失的大小以及多种风险因素对项目目标的总体影响等,达到更清楚地辨识主要风险因素,有利于项目管理者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从而减少风险对项目的不利影响。
风险的分析与评估往往采用定性与定量度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这二者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补充的。目前,常用的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价的方法主要有调查打分法、蒙特卡罗法、计划评审技术法、敏感性分析法、决策树法等。
(4)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指依据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的结果处理,制定出应对措施,选择最佳的风险对策。最常用的措施有:风险回避、风险自留、风险控制、风险转移。
(5)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是指跟踪已识别的风险和识别新的风险,保证风险计划的执行,并评估风险对策与措施的有效性。其目的是考察各种风险控制措施产生的实际效果、确定风险减少的程度、监视风险的变化情况,进而考虑是否需要调险管理计划以及是否启动相应的应急措施等。
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定期对风险应对策略与措施进行监控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监控风险管理计划实施过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评估风险控制措施产生的效果。及时发现和度量新的风险因素。跟踪、评估风险的变化程度。监控潜在风险的发展、监测项目风险发生的征兆。提供启动风险应急计划的时机和依据。
风险管理的全过程图
建筑工程各阶段的风险管理措施
4.1决策阶段的风险管理
项目决策阶段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市场调查、投资机会分析、可行性研究的质量、承发包模式的选择等方面。
项目决策阶段是整个项目实施的关键阶段,决策正确与否将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直接关系到项目的功能、质量以及投资效益的高低。因此,在此阶段应充分估计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此阶段风险管理重点应该放在选择一个信誉度比较高、相关经验比较丰富、具有相应资质的咨询机构。一般建设单位都没有足够的相关专业人员,要委托咨询机构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全面分析评价项目风险及项目的可行性。建设单位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考察了解咨询机构的信誉、相关经验、参与人员的素质等咨询机构的详细情况,通过组织招标选择合适的咨询机构来完成高质量的项目可行性研究,以使项目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4.2勘察设计阶段的风险管理
勘察设计阶段的风险主要来源于勘察设计人员素质、地质勘察质量、设计依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设计监督检查、设计招投标质量等。
通过勘察设计招标或设计竞赛选择信誉好、实力强的勘察设计机构完成设计工作。设计任务书或设计委托书要详实、科学、合理,要有专人负责落实,经过实地勘察,专家论证,对待建筑项目的环境、地质资料及日后的使用情况、装修标准等提出具体的明确要求。同时,对各勘察设计单位的多种勘察设计方案进行比选,多方论证,选择最优方案。
4.3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
施工前期准备阶段的风险因素主要来源于合同条款的严谨性和完整性、承发包模式的选择、有关主管部门的协调及有关政策法规的调整等。在施工准备阶段的风险管理应针对施工中容易出现的风险因素进行预测和分析,做到提前预防和控制,以免在施工中发生。施工合同签订过程中,要咨询相关专业人员的意见,对容易出现风险的条款特别是涉及建筑项目的质量、投资、工期的条款,如计价方式、付款方式、变更调整、索赔处理等问题,进行逐条逐句的分析制定,并制约和监督施工方严格按合同执行。建筑项目报批过程中,要主动协调好与有关主管部门的关系,争取得到支持,使建筑项目的各种手续得到及时批复。
施工中的风险主要来源于施工人员、监理人员、业主管理人员素质,施工工艺的科学性、合理性,施工设备的先进性、适用性,资金供应,原材料设备供应,合同管理,通货膨胀,自然条件和不可抗力以及政策、法律等方面。施工中的风险错综复杂,涉及方方面面,既有技术方面的风险,也有非技术方面的风险,在施工实践中,要加以识别、分析和预测,进行控制和管理,达到消除或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的目的。人员方面的问题,要加强人员管理,提高素质教育,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责任心,定期、不定期监督检查,定期召开例会、协调会,互通情况,发现风险苗头,立即采取措施,使风险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施工技术方面的问题,要组织专业人员对施工图纸进行审查,对施工单位的施工方案、施工工艺、特殊专业工程的处理、施工组织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及采用设备的先进性和适用性进行论证,保证施工图纸符合实地情况,对不合理、不科学的施工方法加以改进和完善,确保施工方案和工艺、设备科学、合理、先进、适用;对于原材料、设备供应的风险,要组织专门人员对建筑项目所需的原材料、设备通过公开招标或竞标的办法进行采购订货,达到及时准确到位,质优价廉;对于通货膨胀的风险,要提前进行预测,通过识别,确实存在通胀压力的话,要通过提前订货、预付款或其他方式来转移风险;合同风险管理要坚持按合同办事,正确行使合同赋予的权利,尽量减少施工中的变更。
4.4运行阶段的风险管理
运行阶段的风险主要来源于法律法规、行业政策、城市规划、经营决策、市场波动、流动资金供应、技术进步、产品竞争力等。
对此,可组织专门人员认真研究有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项目所在地城市规划及动向,如有变化,预测可能产生的风险,及早做出恰当安排;对经营决策和市场波动方面的风险,要加强市场调查研究,对本项目原材料供需状况、价格状况以及生产的产品市场供应状况、需求状况、价格状况,竞争力状况开展经常性的调研工作,预测存在的风险,及时调整生产和营销策略;对于流动资金供应风险的控制要加强流动资金需求量的预测,优化库存结构,加强与金融部门的沟通,提前签订流动资金贷款协议;对于技术方面的风险,要加快技术进步,不断研究开发出适应市场竞争力要求的新产品或替代产品。运行期末的报废处理要遵循有关法律法规、研究报废处理办法,尽量提高循环再生利用程度,减少环境污染等。
5结语
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建设工程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和方法,其间不断有新的理论、方法和创新,使之逐步走向成熟,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降低了人类生产活动的不确定性,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全过程咨询风险管理范文2
关键词:IIA内部审计定义演进 启示
一、引言
随着内部审计实践业务的不断发展,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就内部审计定义几经修改。内部审计职能也由最初的财务审计、经营审计发展到管理审计,直至现在的风险导向审计。2003年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准则》中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在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此定义与IIA2004年的定义相比主要有以下区别:我国内部审计的职能是监督和评价,而IIA内部审计的职能是确认和咨询服务;我国内部审计的主要业务是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和经济活动,而IIA内部审计的主要业务是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我国内部审计目的是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而IIA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国际内部审计允许外部化,我国则没有做出明确规定。我国内部审计的定位适应了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但从长远看,可能会阻碍内部审计业务的拓展。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我们应紧随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抓住内部审计的未来发展机遇,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具备面向未来的职业胜任能力和与时俱进的工作精神,推动我国内部审计的职业化并与国际接轨,促进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
二、IIA内部审计定义的演进
( 一 )财务审计阶段 1947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建立在审查财务、会计和其它经营活动基础上的独立评价活动。为管理提供保护性和建设性的服务,处理财务与会计问题,有时也涉及经营管理中的问题。”该定义明确了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是审查财务会计和其它经营活动,不仅处理财务会计问题,也处理经营管理中的问题。首次将内部审计定位为“独立评价活动”,初次提出为管理服务的方向。但由于当时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和地位较低,致使内部审计停留在财务审计阶段。
( 二 )经营审计阶段 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内部审计职能逐步从财务审计过渡到经营审计,1957年IIA对定义修改为:“内部审计是建立在审查财务、会计和经营活动基础上的独立评价活动。为管理提供服务,是一种衡量、评价其它控制有效性的管理控制。”这一新定义极大地提高了内部审计的地位。该定义虽然仍强调会计与财务审计的主导地位,经营审计也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标志着内部审计由会计与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的过渡。
( 三 )管理审计阶段 (1)1971年定义。1971 年定义:“内部审计是建立在审查经营活动基础上的独立评价活动,并为管理提供服务,是一种衡量、评价其它控制有效性的管理控制”。定义取消了“建立在财务会计基础上”,保留了“建立在审查经营活动基础上”,这标明内部审计从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的方向发展。定义还明确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管理控制。这说明内部审计从财务审计到经营审计再到管理审计的范围拓展得到确认。内部审计评价的范围已扩展到组织内部、应由内部审计评价的所有经营活动,已经与组织的重要事务紧密相连。当时的经营实践证明,在定义修改后审计人员用于财务、会计审计的时间不断减少,而用于经营活动审计的时间越来越多。内部审计正在由经营审计向管理审计方向发展。(2)1978 年的定义。1978年定义:“内部审计是建立在以检查、评价组织为基础的独立评价活动,并为组织提供服务。”该定义最重要的变化是将内部审计为管理服务改为为组织服务,为组织服务要求审计人员以整个组织为服务对象,而不是以某一管理部门或其一管理人员为服务对象。内部审计要站在整个组织的立场上观察和评价问题,为组织的长远的和全局的利益服务。次定义扩大了内部审计服务的范围,但是内部审计为组织服务的具体内涵尚未明确。(3)1990 年的定义。1990年定义:“内部审计工作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评价职能,目的是作为对该组织的一种服务工作,对其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该定义把内部审计定义为“组织内部的”服务工作,以与外部审计相区别。但为组织服务的具体内涵仍未明确。(4)1993 年的定义。1993年定义“内部审计是在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职能,目的是作为该组织的一种服务工作,对其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以合理成本促进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以帮助组织成员有效地履行责任。”该定义首次解决了为组织服务的具体含义。本阶段的四次定义修订表明内部审计是管理的延伸,是组织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的职能由经营审计扩大到管理审计阶段;并将管理服务改为为组织服务,使内部审计站在整个组织的立场上观察和评价问题,为组织的长远的和全局的利益服务,扩大了内部审计服务的范围,
( 四 )风险导向审计阶段 1999年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个定义同1993年定义相比,删除了“组织内部”。“组织内部”一词暗示着内部审计工作只能局限于组织内部,不利于外部借助内审工作,也不利于。这一删除预示着内部审计未来的活动空间更为广阔;内部审计可以借助外部力量,但组织内部的事不可能完全依赖外部力量来完成。随着内审在组织中的作用日益增强和影响范围的逐步扩大,用“咨询”取代“评价活动”,“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预示着内部审计的发展进入了更高的层次和阶段,实现了由管理审计向风险评测估转变,由被动查出问题向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转变,使内部审计更具前瞻性、咨询性。2004年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该定义与1999年定义相比,服务的对象范围更加广泛,不仅为增加本组织价值提供服务,还为组织的所有利害关系人(如政府、股东、债权人、客户和委托人创造价值或利益)服务。2004年的内部审计定义从以下几个重要方面描绘了这一职业形象:(1)作为一项客观活动,并非必须在组织内部设立,可以通过外包来获得。(2)强调内部审计范围包括确认和咨询活动,内部审计是确认服务与咨询服务的统一体,突出内部审计要积极主动、以客户为中心,并关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治理过程的关键问题。(3)明确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强调内部审计对各种组织的重要贡献。(4)新定义认为,控制的唯一目的是为了帮助组织管理风险、促进有效治理。这一观点大大拓宽了内部审计的范围,将其工作领域扩展到包括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过程。(5)通过考虑整个组织,内部审计的使命更加广泛,使内部审计承担帮助组织实现整体目标的责任。在此定义中,内部审计关注组织治理,而组织治理也由以往的静态命令控制模式转变为与不断变化的经营风险相适应。传统的管理将注意力放在个别控制系统和经营机制上,而现代管理则强调总体管理理念,把总体管理控制系统与组织的长远目标联系起来,把目标的达成与可能发生的风险联系起来。因此,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就必然成为内部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将变化的风险管理模式融入内部审计程序,使内部审计更加关注风险管理,注重组织经营的未来风险。风险分析的方法和风险管理的原则,改变了内部审计计划和报告的方式。其实,风险导向审计也属于管理审计的范畴,只是其更强调关注组织治理框架中风险发现与风险管理,关注管理者及其管理经营行为可能出现的风险,关注组织在整个治理过程中的决策风险与经营风险。以上IIA内部审计定义的演变,体现了60 年来内部审计从会计的秘书,到一种独立的职业;从审查财务、会计,到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从建立在组织内部,到对内外开展咨询服务;从为管理服务,到为组织实现其目标服务的转变。人们对内部审计的作用和地位的认识和期望,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内部审计的职能己大大拓展。
三、IIA内部审计定义演进对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启示
( 一 )审计职能由监督评价向确认和咨询服务转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内部审计由监督型向服务型转变并与国际接轨是其发展的重要方向。确认服务是为独立评价组织的治理、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而对证据进行的客观检查,如财务、绩效、合规性、系统安全和尽职调查等;咨询服务是指咨询及相关的客户服务活动,其性质和范围需要与客户协商确定,目的是在内部审计师不承担管理职责的前提下,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改进组织的治理、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顾问、建议、推动、培训等均属于咨询服务。确认服务是在独立评价职能基础上发展而来,咨询服务是内部审计职业为了适应环境的需要而提出的。IIA2004年的内部审计定义强调内部审计的终极目标是增加组织价值。新的内审角色定位要求内部审计积极参与价值创造活动,只有不断创造价值才有在组织中存在的必要。内部审计部门有不同的服务群体,其增值形式也不同。经营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增进其经营效率和效果的方法有兴趣,他们认为审计应通过识别改善经营的机会来增值,他们关心审计报告或审计过程中所提的建议,这更多的体现了定义中的咨询服务。审计委员会(董事会)相对内部控制的适当性、经营数据的可靠程度、法律和法规是否得到遵循、资产是否安全更感兴趣,这一部分增值更多地与确认服务相关。内部审计实现增值,就必须要注意咨询服务与确认服务的平衡。因为提供的咨询服务是否会损害其独立客观地提供确认服务,这是内部审计实现其增值目标所必须要考虑的。
( 二 )审计目标由查错防弊向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运营转变 传统的内部审计侧重查错防弊和对经营业务层的监督控制,使内部审计工作面临很大阻力,内部审计的监督效果大打折扣。实际上,内部审计和被审计对象的目标应是一致的,都是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在防风险、重控制、强监管的背景下,内部审计必须要转变目标理念,应由过去的查错防弊等一般防护性目标,转变到预测决策、献计献策等高层次的增加组织价值的目标导向上来。IIA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规定:“内部审计活动应该评价并改进组织的治理过程,为组织的治理作贡献。内部审计师应对运营和项目进行评价,以确保与组织的价值保持一致。”
( 三 )审计范围由财务收支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转变 内部审计的审计重点应从财务收支领域向经营管理领域延伸,重视风险管理。这些领域既要包括供、产、销等主要经营环节的各种具体业务,又要涵盖人、财、物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主要包括:(1)风险管理活动。根据COSO委员会(2002)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企业风险管理涵盖了传统的交易事项、资产及营运的内部控制。2004年9月COSO正式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包括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在瞬息万变、全球性竞争、各种新组织形式及先进的信息技术不断涌现的背景下,企业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企业面临的风险大大增加。内部审计部门通过收集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资料,查明和评估企业存在的风险,将这些有价值的信息,以建议、忠告、报告或其它方式,通报给管理层,或全体人员,使组织增值。内部审计部门要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敏锐性,努力扩充自己的相关专业知识,紧紧围绕企业风险管理的要素,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促进并协助企业改进整个内部控制系统,避免遭受严重损失。(2)业务活动。通过审查企业材料采购、产品生产、销售等主要经营环节的具体业务活动,评价企业各项决策的正确性和各项管理规章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考察专项业务活动是否达到预定目标,是否做到了高效率、高效益,为进一步提高专项业务活动的开展能力服务。(3)管理活动。通过审查评价各项管理措施是否有效、管理职能是否有效发挥,为改善企业的管理水平服务。(4)通过审查,考核企业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内部各单位、各责任中心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 四 )审计时间由事后审计向全程审计、着眼未来转变 IIA内部审计定义指出内部审计的主要业务范围是“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强调内部审计是对组织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活动全过程的效果的评价与改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也指出,“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遵循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内部控制强调全过程控制,对内部控制负有监督、控制之责的内部审计,也将变为全过程审计即由传统的事后审计变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1)事前审计。对组织的各项计划、预算和决策方案进行审计,以查明其制定的方法是否科学,所依据资料是否翔实,有关保证措施是否可行,并进行经济技术分析和论证,提出建议,作为组织编制各项计划和预算以及进行决策的参考。(2)事中审计。在计划、预算和决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对计划实施、预算落实和决策方案执行情况进行审计,通过审计结果对实际的经济效益和工作业绩进行评价,以便及时纠正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事后审计。定期对计划、预算和决策方案的完成情况进行全面综合的事后审查,评价实际执行情况,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改进意见。(4)预测。内部审计必须对组织面临的潜在风险进行预测,判断组织是否采取了适当的预防和应对措施,是否具有足够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内部审计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相结合,把审计工作贯穿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并着眼未来预测,有助于降低组织运营风险、改进控制和治理、提高绩效,实现增值和改善组织运营的目标。
( 五 )审计机构由双重领导向审计委员会模式转变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转向对董事会直接负责或对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负责,这种形式能减少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股东利益得到有效保护,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使内部审计机构既能作为企业自我约束的机构又能代表包括政府在内的所有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
( 六 )审计模式由经营层业务导向审计向战略层治理导向审计转变 IIA1999年以来的内部审计定义拓宽了内部审计的范围,将其工作领域扩展到包括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过程。IIA颁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2130 规定 :“内部审计活动应该评价并改进组织的治理过程,为组织的治理作贡献。”IIA内部审计定义为我国内部审计由经营层业务导向审计向战略层治理导向审计转变提供了国际借鉴。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出台,为内部审计由经营层业务导向审计向战略层治理导向审计转变提供了法规和制度保障。《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要求企业应当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构建了内部审计参与公司治理的桥梁和通道。审计委员会负责审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情况,协调内部控制审计及其他相关事宜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指出,内部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有再控制和评价之责,有权直接向董事会及其审计委员会报告,内部审计部门必须接受审计委员会的职能监督,并通过审计委员会不受限制地接触董事会。在隶属关系上,内部审计部门不再由经营层领导,而是由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直接对董事会负责,有较强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工作范围不受管理部门的限制,能够确保审计结果受到足够重视,进而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这种转变体现了内部审计的服务范围和内容从传统的经营层经营业务活动扩大到风险管理、企业文化、社会责任、发展战略等公司治理所关注的内容。
( 七 )内部审计外包将成为组织内部审计的新动向 1999年内部审计定义:审计主体既可以是组织内部的职能部门,也可以不是组织内部的职能部门,即内部审计主体可以向外发包,可以由第三方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投标,以获得对组织的内部进行内部审计的权利。但不能因此否认内部审计的存在和内部审计的重要性。由与组织的管理层为一体、充分了解组织情况并具有职业胜任能力的内部审计人员,履行内部审计职能是最佳的选择,但也不排除没有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的中、小规模组织,由外部审计机构或咨询组织来提供内部审计服务,即便是内部审计部门健全的大型组织中,很多情况下,仍需要具有特殊技能的外部审计人员协助其完成工作。在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内部审计已经开始由外部审计机构或咨询组织来代替,即内部审计外部化。组织选择“内部审计外包”重要标准是成本因素和质量因素。民间审计组织积极扩展服务领域,向组织提供内部审计服务;内部审计外部化,能够克服组织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上的缺陷, 提供更具独立性和客观性的评价报告,同时降低组织雇佣成本, 实现价值最大化。以上两点是我国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实现基础。通过合作内审实现内部审计外部化,其主要优势有:合作内审能实现对组织战略目标和组织经营情况的实时控制并保持内审的灵活性;合作内审可以使内部审计过程和结果符合组织的特定情况,使审计的工作结果更加符合组织的特定情况,使之更具针对性。
参考文献:
[1]边琪:《从内部审计定义的演变看内部审计职能的发展》,《商业经济》2006年第3期。
[2]〔美〕贝利、格拉姆林、 拉姆蒂著,王光远等译:《内部审计思想》,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全过程咨询风险管理范文3
关键词: 工程造价;风险管理
一、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各方面
1.1工程造价的管理
对建设工程的投资者来说,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程造价就是项目投资,是“购买”项目要付出的价格;同时也是投资者在作为市场供给主体时“出售”项目时的定价的基础。对于承包商,供应商和规划、设计等机构来说,工程造价是他们作为市场供给主体出售商品和劳务的价格的总和,或是特指范围的工程造价。因此工程造价管理一指建设工程投资费用管理,二指工程价格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的目标是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利用科学管理方法和先进管理手段,合理地确定造价和有效地控制造价,以提高投资效益和建筑安装企业经营成果。工程造价管理的任务是加强工程造价的全过程动态管理,强化工程造价的约束机制,维护有关各方的经济利益,规范价格行为,促进微观效益和宏观效益的统一。
1.2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识别
工程项目全面造价管理指有效地使用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去计划和控制资源、造价、盈利和风险。它包括工程项目全过程、要素、风险和团队造价管理4部分。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是指项目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和项目建成后的使用阶段进行全过程的造价控制,以满足提高投资效益、提高工程质量、加快施工速度、降低工程造价的目的;工程项目全要素造价管理指由于工程项目的实现过程中的每项活动都受3个基本要素:造价、工期与质量的影响,因此实行造价管理需要对影响造价的诸多因素进行全面的管理;工程项目全风险造价管理指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的因素,如通货膨胀、气候条件、施工环境等,因此在造价管理中必须对风险进行管理。
在实际运行中,建立项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以此来跟踪、收集、整理出项目运行过程中的风险信息,凭借这些信息分析风险的存在、原因、后果和发展,并及时反映分析结果。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确定出项目的最可能造价及概率分布,从而得到各具体活动的风险性造价,然后汇总到全风险基准造价上形成项目全风险造价。对于影响造价的风险事件,可以采用风险规避、分担、转移、化解等加以控制。在控制过程中,不断调整造价目标,使它满足工程项目和抵御风险的要求;工程项目全团队造价管理指在工程项目实现过程中会涉及到参与项目建设的多个不同的利益主体,包括项目法人或业主,设计单位工程监理咨询单位、造价工程咨询单位、施工单位或承包商及分包商以及供应商等。这些不同的利益主体在利益分配时常会发生利益纠纷。所以在造价管理中必须全面协调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和关系,适时地开展团队成员见的思想沟通与信息交换,以此促进合作。
二、工程造价管理风险的识别和分析
(1)可行性研究和设计阶段带来的风险。业主对可行性研究缺乏科学的论证,甚至虚报工程投资。而可行性研究是项目立项的基础,人为扩大或压低投资概算都会给项目以后的顺利运行留下很大的隐患。工程设计的质量不仅决定着项目的先进水平,而且还对工程造价有决定性的影响。根据国外专家分析,相当于建筑工程全寿命费用不到1%的设计费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度占75%以上。但在实际过程中,部分设计人员只对技术负责而无经济观念,过高追求安全系数,不能优选经济技术方案;有些设计部门过高追求设计高标准,在设计过程中违背立项文件及扩初方案来多提成设计费,因为现行的设计收费标准是按造价的比例提取的;有些设计深度不够,前后衔接不当。
(2)建筑环境带来的环境风险。建筑市场不规范。有些业主不按照市场规律和工程本身的特征操作,例如有些业主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承包单位,或给人“寻租”,泄露标底意向招标。监理机构不完善,人员素质不高,监理制度艰涩运行,同时在我国只有技术监理而无造价监理。一些施工单位很难自觉按照工程质量、工期、造价施工,经常为了自己利益钻空子,如有些施工单位通过各种手段获得大量的变更、签证,任意扩大工程量,无中生有,一些前期的拆迁、临建项目更是无据可查,加大了控制工程造价的难度。决算人员的素质使约束、监管机制不到位并导致了造价的偏差。
(3)工程造价参与各方风险管理水平不高。有些单位风险管理意识淡薄,对风险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系统性和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没有正式的项目风险管理方案。有些单位在组织结构未设置风险管理部门和职能,缺乏专职部门履行风险管理职责,并且抵御风险的能力差。有些单位缺乏系统的风险管理程序,对风险事件处理很茫然,容易错过时机。合同对风险责任收益分担不明确,对风险处理很难协调一致。缺乏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工程造价中经常凭经验临时决策处理风险,管理成效低。并且缺乏计算机风险处理系统,更没有对风险跟踪进行量化分析来明确风险对造价的影响。
三、造价管理风险的应对及建议
(1)决策阶段的工程风险应对
1)通过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对各种方案进行考察、比较,选择最优方案。
2)对有关市场、工程、技术等潜在风险因素提出必要研究与试验,以开展有关调查研究工作,进一步全面、准确地把握有关问题,消除模糊认识。如约定调整因素,在钢材、水泥等主要材料价格上涨、下跌超过投标报价时期的参考价3%,则允许调整。
3)对影响投资、质量、工期和效益等有关参数,如价格、汇率和利率等风险因素,在编制建设计划和分析经济效益时,应留有充分的余地,谨慎决策,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实施的效监控。
(2)建设阶段的风险应对
建设阶段的风险可采取回避、转移、分担和自担措施。
1)风险回避是彻底规避风险的一种做法。风险回避一般适用于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某种风险可能造成相当大的损失,且发生的可能性较高。二是应对防范风险代价昂贵,得不偿失。如某承包商参与某建设工程的投标,开标后发现自己的报价远远低于其他承包商的报价,经仔细分析发现,自己的报价存在严重的误算和漏算,因而拒绝与业主签订施工合同。虽然这样做将被没收投标保证金或投标保函,但比承包后严重亏损的损失要小得多。
2)风险分担是针对风险较大,投资人无法独立承担,或是为了控制项目的风险源,而采取与其他企业合资历或合作等方式,共同承担风险、共享收益的方法。如承包商依法进行合同转让或工程分包。承包商中标承接某工程后,可能由于资源安排出现困难而将合同转让给其他承包商,以避免由于自己无力按合同规定时间建成工程而受违约罚款;或将该工程中专业技术要求很强而自己缺乏相应技术的工程内容分包给专业分包商,从而更好地保证工程质量。
3)风险转移是将项目业主可能面临的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以避免风险损失的一种方法。如将已做完前期工作的项目转给他人,或通过保险转移、担保转移等。保险转移通常直接称为保险,对于建设工程风险来说,则为工程保险。通过购买保险,建设业主或承包商作为投保人将本应由自己承担的工程风险(包括第三方责任)转移给保险公司,从而使自己免受损失。
4)风险自担就量将风险损失留给业主自己独立承担。如不可抗力的风险、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风险。对于这类自担的风险,业主要充分考虑并预留足够的建设资金。
全过程咨询风险管理范文4
“咨询+软件”模式成为企业内控发展的一个新趋势。迪博率先推出“咨询+软件+研究”三位一体的风控信息化解决方案,旨在全面引领风控领域的发展方向。
目前,国内部分企业孤立地将咨询和软件两个项目分别外包给咨询公司和软件公司,或者咨询公司辅助以其他软件公司的产品来交付项目。
首先,软件公司对企业内部业务缺乏认知,造成风控软件不能有针对性地与企业业务结合,导致风控落地困难重重。
其次,风控咨询公司在面临管理提升需求时,会面临信息不足问题。咨询顾问或者企业风控实施人员在面对繁杂的业务流程和大量数据搜集时,往往无从下手,周期长、费用高,项目费用超支和时间延长,已经司空见惯。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信息化如何促进风控落地成为关注焦点。
最后,“咨询+软件”已成为全球咨询行业不可避免的趋势。IBM收购普华永道咨询部,埃森哲与SAP公司的战略合作都证明了这点。
迪博推出以“咨询+软件+研究”交互驱动的创新业务模式,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既相互支持又独立运营,开创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领域的先河,为客户提供以IT软件、咨询服务、知识开发为核心的一体化解决方案。
深度咨询为先驱。迪博一直专注于内部控制与风险领域。深度管理咨询作为传统优势,在业内有着良好的口碑。到目前为止,已打造了近300人的行业最大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专业团队,可以为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全过程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为企业搭建和优化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可通过评估企业公司层面和流程层面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识别管控无效、管控不足和管控冗余的环节,明晰跨流程和跨部门接口,梳理现有流程和对应制度,协助搭建系统、规范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为管理者和审计委员会提供独立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评价,帮助企业客观地了解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的运行效果,以对该体系的运行提供持续优化的能量。
信息化促风控落地。迪博自主研发的IC-ERM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软件,运用SOA体系架构和Java EE技术架构。以业务建模的方式构建软件,以模型引擎直接驱动模型的方式运行软件,使软件系统更加易于理解,并且有更好的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借助咨询的前期介入,软件开发变得更具有针对性。咨询能够清晰地梳理甲方企业的流程和需求,将客户的问题以专业语言表达出来,保证风控软件的落实,确保风控软件与企业业务结合,进一步巩固风控成果,提升客户的企业价值。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构建与信息系统的实施,有助于加强公司管控能力,逐步健全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使各项工作实现可检查、可考核,风险防范能力明显提升,在公司基础管理建设工程中具有核心作用。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迪博风控信息化的典型客户,在实施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项目一年之后,营业收入提高了36.52%,营业利润提升了26.44%,利润总额提升了21.86%,净利润提升了12.23%。
研究奠定学术基础。迪博拥有一支专业的数据研究团队,长期跟踪研究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并参与和承担大量国家重大课题研究。
在学术和研究方面,迪博通过出版系列丛书,对外分享与传播内控与风险管理的先进理念。迪博承担了大量的重大课题研究,以国家重点会计课题“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研究”为基础,连续7年在《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上海证券报》等媒体发表了“迪博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白皮书”。
全过程咨询风险管理范文5
关键词:我国土建工程,风险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土建工程风险管理是建设项目实践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就是将这些不确定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预防和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确保工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一、我国土建工程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国内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与应用起步较晚,主要是因为在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西方的项目管理理论时未能同时引入项目风险管理理论,加上我国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工程风险管理理论才被引入我国,并逐步得到发展和应用。但其理论研究还有待提高,应用的效果还不是很显著,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
1.工程各参与方风险意识淡薄
工程各参与方的风险意识淡薄是制约风险管理在国内发展的主要障碍。建筑企业在项目管理方面的经验已较为丰富,但大多数工程参建单位没有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都不愿在风险管理方面投入必要的资金和精力,宁愿选择风险自留的手段,但自留的风险有可能会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一旦风险发生,将会给企业造成极大的损失。
2.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适用性不强
虽然我国已经开展了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但太过偏重于对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工程实践结合不紧密,工程风险管理实践只局限于项目的个别阶段,全过程的风险管理还未展开。
3.风险识别困难、风险评价误差大、风险处理手段落后
我国很多企业在风险研究费用上投入不多,企业中风险管理还未实现完全信息化,缺乏对经验、数据的积累与分析,未建立完整的风险管理数据库。因此,大部分相关企业对工程的风险因素以及工程建设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识别不够全面。
风险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投入很多人力,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费用。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风险评价中没有丰富的可供借鉴的历史资料,定量分析较少,定性分析较多,造成风险评价的结果不够准确、误差较大,从而影响到风险管理后续工作的进展。
目前我国的风险管理制度还不成熟,大多数项目在应对风险时采用风险控制、风险自留的处理手段。然而风险控制必须经过有效的风险识别与评估,否则一旦发生风险,可能有更大的风险损失。而风险自留只有在风险分析时认为风险发生概率小且损失较小、在项目储备资源限度之内时才可以采用,否则就很危险。
4.相应的法律、法规等制度依据尚不完善
我国已经出台了有关工程方面的法律法规,但由于缺乏针对工程建设的具体规定,在实践操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在新修订的《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中,虽增设了有关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的条款,但其覆盖范围有限且属于推荐性,没有法律强制力。《保险法》中虽然规定了工程保险的相关条款,但却没有针对工程建设的具体法律,缺乏实际操作性。因此,相关法律法规需进一步完善。
5.工程担保和保险市场尚未形成
工程担保和保险市场的形成还需要有从事此类业务的专门机构及相应人才。国内部分银行已开展一些工程担保业务,但普及度不高,保险公司还不能从事工程担保业务,专业化的担保公司还没有形成规模,并且对设立专业担保公司应具备条件、如何审批、业务范围与如何监督等还没有明确规定。国内保险公司对工程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还需深化,工程保险险种还比较有限,且保单形式单一,缺少灵活性,不能满足工程建设市场的需要。
6.风险管理中介机构发展不完善,相关专业人才欠缺
国内一些保险公司已开展了工程保险业务,但却很少为企业所接受。除了与保险公司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有关外,还有是缺少工程保险方面的经纪人、人。另外,一些工程风险管理咨询公司也缺少对工程保险方面的咨询服务,相关知识也不普及。因此,有很多的业主、承包商投保的积极性不高,培育和发展风险管理中介机构、专业人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关于我国土建工程风险管理发展的对策
1.完善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法律法规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还不适应有关工程建设方面的风险管理。《担保法》虽然有担保业务的相关规定,但缺乏针对工程建设方面的具体规定。目前,工程保险发挥了一定的风险保障作用,但缺乏对建设工程各方参与保险的具体要求和措施。今后的有关立法中,需考虑有关工程担保、工程保险的内容,在有关合同示范文本中制定相关条款,以及研究制定各种相关的系列合同示范文本,以利于工程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
2.培育发展工程担保市场,积极发展工程风险管理中介机构
工程担保是风险转移的重要手段,并能够强化建筑市场的守信机制,有助于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除了现行的银行担保外,还应当积极发展其他具备条件的机构担当担保人,发展承包商之间的同业担保。对于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也应允许开展担保业务。工程担保公司的设立,国家应尽快制定审批要求,确定业务范围,规范运作,并进行有效监督,形成竞争机制。
目前,我国缺乏专门的建设工程保险经纪人、保险人和风险管理咨询公司,应积极引导、扶持工程风险管理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
3.适当采用强制性措施加快风险管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当前政策和制度的制定应强调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促进风险管理观念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推广。如在大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中增加风险管理报告的要求;在工程项目管理中需包含风险管理的内容、拟定相应的制度。另外,应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明确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企业有了充分的自,为了回避风险较少损失,必然会积极运用科学与灵活有效的方法进行风险管理。
4.加强与建筑业相关的行业协会对风险管理方面的重视
目前,我国的相关行业协会对于风险管理技术方面的研究与培训、咨询服务等方面涉及的很少。有关行业应发挥其优势,组织相关机构进行风险管理技术的研究,提供咨询服务与培训,加强国内外信息交流,尽快建设我国风险管理信息中心,为项目风险管理提供服务。
5.建立企业的内部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必须建立企业风险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企业首先要提高风险的识别能力,企业内部应注重相关资料和经验的积累、分析,掌握不同工程项目的风险规律,并进行记录归档,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资料库,为今后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依据。承包商应提高风险识别的能力,做好风险识别阶段的工作,以便运用各种风险分析技术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三、结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土建工程项目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越来越需要项目管理者对项目风险管理的重视和加强。虽然国内项目风险管理近些年得到了发展,但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不断总结经验进行改进,积极进行理论研究和应用,以促进我国在项目风险管理领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家远、刘春乐.土建工程风险管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2]吴增玉、西宝、刘长滨.中美建设工程风险管理体系比较研究[J].建筑经济,1999.
[3]邱苑华.现代项目风险管理方法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3.
全过程咨询风险管理范文6
1.1PPP模式定义。PPP实际上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缩写,汉语意思是“公私合营”,是指政府与私营经济组织之间以长期合作的方式,进行公共设施运营的模式。PPP模式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理解:一是广义层面。PPP模式就是政府以授予特许经营权的方式与私人企业合作,以提供公共产品或者服务的模式;另一种是狭义层面。PPP作为一种独立的建设模式,强调的是政府与私人组织全过程的合作,尤其是在项目中期以及后期的管理中,政府与私人组织需共同承担项目的风险以及管理责任。
1.2PPP模式的特点。PPP模式强调的是多方供应的公共产品供给方式,通过建立公共产品新产权,整合政府与私人组织各自优势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从政府角度来看,通过PPP模式,政府引入更多的私人资本,可以有效的降低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这样不仅可以大大的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滑年度间财政支出的波动。从私人组织角度来看,PPP模式下,政府授予私人组织特许经营权,使得私人组织可以进入公共电力、电信、道路等公共设施领域,大大的拓宽了私营企业的经营范围。另外,由于私营企业参与了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包括项目融资、建设以及运营等。私营企业在其中不仅是传统的施工企业,获得的利益也不仅仅是建筑利润,更包括了融资费用、管理费用以及投资收益等,远远高于传统工程承包所获得的收益。从商业银行角度来看,由于政府的参与使得项目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和监管力,项目的运营和管理就更加规范化,对于获得商业银行的授信具有增信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2、PPP模式在国内的发展空间
2.1PPP模式获得政府顶层的支持。我国在三中全会中指出,要建立透明的、规范的城市建设融资机制,通过特许经营,允许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到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和运营当中。在我国2014至2020年的城镇化规划中也提出了允许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到特许经营范围的办法,鼓励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当中。这些政策的制定并实施足以证明了我国政府顶层对PPP模式的支持和鼓励。在2013年全国预算执行情况以及201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中指出:2014年度的财税政策重点是进一步推进城镇化进程,并再次强调了要发挥政府财政的引导作用,积极推广PPP模式,鼓励和发展多元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资金保障机制。
2.2PPP模式适用范围非常广泛。PPP模式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公共产品以及服务领域引入私营经济,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这也是PPP模式存在的重要意义。对于政府来说,通过运用PPP模式,政府引入更多的私人资本,可以有效的降低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这样不仅可以大大的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平滑年度间财政支出的波动。而对于社会来说,PPP模式可以建立新型的公共产品产权关系,通过整个各方的资源优势,极大的提高了公共产品的供给效率和供给质量。对于私人企业来讲,PPP模式可以使得私人企业获得特许经营权,私人经济可以进入到公共交通、电力、电信等领域,大大的拓宽了私人企业的发展空间。从目前我国的发展现状来看,PPP模式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城市基建领域,包括公共交通、供电、供热、供气、垃圾处理、通信以及城市地下官网等;其次,保障性住房领域,特别是公共租赁住房等。从目前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这两个领域已经具备了开展PPP模式的条件。还包括医疗卫生领域和文化教育领域,在这两个领域中我国部分城市已经进行了PPP模式的尝试。同时,还包括铁路、电力、邮政、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但目前仍不具备PPP模式的条件。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必将成为PPP模式运用的重要领域。
2.3已具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早在上世纪末,部分私营企业就参与到我国高速公路、水厂以及电厂等项目的建设中。但是由于当时的管理经验不足,合同不完善以及在认识上存在了较大的误区,导致部分项目的运用不够成功,出现了许多矛盾和纠纷,最后不得不重新谈判,甚至由政府回购,给政府以及私人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到本世纪初,PPP模式得到了肯定和普遍运用,并逐步进入城市污水处理、高速公路、城市交通等领域,比如“鸟巢”、北京地铁4号线等。
3、PPP模式下商业银行业务机会及发展对策
3.1商业银行参与PPP项目必要性分析
3.1.1有利于加强政府与私营企业的合作。商业银行参与PPP项目,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关系。商业银行参与PPP项目,不但可以发挥商业银行自身的优势,参与到基础设施的建设当中,实现商业银行、政府以及私营企业的共赢,提高自身的市场地位及形象,更能进一步拓展自身的业务范围,提升市场份额。采用PPP模式的项目大多数为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政府和私营企业可以各取其长,实现共赢。
3.1.2有利于提高综合收益。PPP模式主要应用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商业银行目前在这方面的发展比较成熟,经验丰富,可以提供的业务产品也非常多。商业银行不但可以为这些项目提供融资、工程保函等产品,还可以为项目提供财务顾问、造价咨询等其他服务。PPP模式下,政府、私营企业、商业银行都全程参与到项目的建设当中,有利于提高参与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获取长期的收益。
3.1.3、有利于提高风险防范水平。PPP模式下,政府角色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政府作为项目的监督者和合作者,与私营企业一起参与项目的整个建设过程中,实行共同管理和共同承担项目风险。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政府的深度参与极大的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另外,PPP模式下、商业银行、政府和私人企业都有相同的利益诉求,可以有效的降低因政策的不连贯而带来的政策风险。
3.2PPP项目中商业银行的主要支持对象。PPP模式下,融资主体是获得特许经营权的私营企业,也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支持对象。但是由于PPP模式在国内发展尚不成熟,存在了较高的不确定性,因此,商业银行在进入PPP项目时,要根据自身业务特点以及风险偏好,选择更加合适的客户和项目,在提高收益的同时,降低信贷风险。在选择客户时,应倾向于实力雄厚、信用等级高、财务指标良好、资产负债率低的大中型企业。选择的企业应该具有比较高的建设开发资质、独立开发的经验和能力以及多个成熟的运作项目等。企业应该具有比较合理的组织结构、无高风险的投资行为以及无工程款纠纷等。在选择项目时,商业银行应倾向于选择政府支持力度大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大型体育设施项目、城市给排水、电力等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等。重点支持收入稳定,尤其是有收费权质押的项目。
3.3PPP项目中商业银行的支持方式
3.3.1提供信贷。PPP项目通常是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入资金非常大,项目自身对资金的需求也比较高,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合理的预测未来现金流,谨慎稳健的为项目提供信贷服务。“信”包括工程保证以及资信证明等,“贷”包括项目贷款、贸易贷款、工程保理以及并购贷款等。另外,商业银行也可以根据PPP模式的特点,不断创新设计产品,有目的的支持项目发展。
3.3.2参与管理。PPP项目由于规模大,所以历时比较长,投入资金额高,资金流非常大,商业银行可以在资金的管理中发挥其自身的优势,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资金管理。包括对日常资金的管理、现金的管理、资金网络结算、资金监督与管理等服务。也可以提高闲置资金的收益率等。
3.3.3提供咨询服务。PPP项目规模大、参与方较多,合同关系比较复杂,从项目的设计到建设、竣工都需要涉及大量专业的支持,如法律、财务、金融等。商业银行可以在其中发挥自身的优势,对项目进行全面的指导和专业化的支持,为项目提供财务、造价以及年金托管等服务。
3.4PPP模式下商业银行对策研究。从目前来看,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仍不够完善,收费机制缺乏透明性,没有专门的协调机构以及缺乏专业的人才,使得PPP模式在我国的运用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商业银行在PPP项目中同样也面临着较多的风险,如政策风险、项目风险等,商业银行要根据项目的特点,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进一步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3.4.1选择企业和项目。由于PPP项目规模大、投资高、历时长,涉及关系非常复杂,所以,为了确保其顺利进行,除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外,还需要私营企业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持续支持。首先,在选择企业时,一定要选择实力雄厚、信用等级高、财务指标良好、资产负债率低的特大和大型企业。一方面特大和大型企业实力雄厚,资金充足,另一方面,这些企业的管理经验比较丰富,各项发展都比较成熟,可以有效的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其次,在项目的选择上,要从项目的区域、项目所处的行业、客户等设置一定的门槛,防止盲目的介入。要求项目发起人的资金雄厚,可以得到政府更多的支持,并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最好在政府的预算中有回购方案。
3.4.2提高未来资金流的预测能力。PPP模式下,商业银行依托项目为私营企业提供融资,而偿还贷款的能力主要来自于未来的现金流,因此,商业银行在选择融资项目时,一定要对项目的盈利能力以及偿债能力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确保企业未来的现金流足以偿还贷款。
3.4.3加强风险控制措施。PPP模式下,私营企业融资的抵押大多为项目自身资产,商业银行对于项目发起人的其他资产没有追索权,因此,商业银行在为私营企业提供融资时要特别注意落实项目抵押物。项目抵押物包括土地以及在建项目、收费权以及应收账款抵押等。
3.4.4全过程风险管理。PPP项目工程规模大、历时长,存在的风险就比较多。商业银行为了降低信贷风险,就要积极参与到项目全过程的风险管理当中,包括事前风险管理、事中风险管理和事后风险管理。事前风险管理包括项目的设计阶段风险管理、招投标阶段的风险管理和融资风险管理等;事中风险管理包括项目建设风险管理、项目质量风险管理、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等;事后风险管理包括项目建成后的运营风险管理、维护风险管理等,对事前、事中、事后进行全面的监控,一旦发现风险,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控制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