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核算的准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核算的准则范文1
【关键词】 新准则;存货;跌价准备;会计核算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2006)》规定,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当存货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成本计量;当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量,同时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存货跌价准备的计量以及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处理。
一、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情形
1.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情形:(1)企业拥有的该存货的市场价格持续下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回升的希望。(2)企业使用该项原材料生产的产品成本大于产品的销售价格。(3)企业因产品更新换代,原有库存原材料已不能适应新产品生产需要,该原材料的市场价格又低于其账面成本。(4)企业所提供的商品或劳务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市场价格逐渐下跌,其他足以证明该存货实质上已经发生减值的情形。实际工作中,如果企业存货存在上述情形之一,则可以判断存货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需要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2.企业存货如果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则表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为零:(1)已霉烂变质的存货。(2)已过期且无转让价值的存货。(3)生产中已不再需要,并且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4)其他足以证明已无使用价值和转让价值的存货。
二、存货可变现净值的一般确定原则
1.可变现净值的一般确定原则。(1)对于直接出售的存货:存货可变现净值=资产负债表日存货的估计售价-估计的销售费用及相关税费。(2)对于需要加工后再出售的存货:存货可变现净值=资产负债表日存货的估计售价-至完工时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及相关税费。
2.“资产负债表日存货的估计售价”的确定方法。(1)如有合同,在合同数量内以合同价做为估计售价,超过合同数量的部分按照一般市场价做为估计售价。(2)如无合同,则全部按照一般市场价做为估计售价。
三、企业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应考虑的因素
企业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取得的确凿证据为基础,并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等因素。
1.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取得确凿证据为基础。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必须建立在取得的确凿证据的基础上,这里所讲的“确凿证据”是指对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和成本有直接影响的客观证明。(1)存货成本的确凿证据。存货的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及以其他方式取得的存货的成本,应当以取得外来原始凭证、生产成本账簿记录等作为确凿证据。(2)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凿证据。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凿证据,是指对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有直接影响的确凿证明,如产成品或商品的市场销售价格、与产成品或商品相同或类似商品的市场销售价格、供货方或销货方提供的有关资料和生产成本资料等。
2.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当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由于企业持有存货的目的不同,确定存货可变现净值的计算方法也不同。如用于出售的存货和用于继续加工的存货,其可变现净值的计算就不相同,企业在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时,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企业持有存货的目的通常可以分为如下几种:(1)持有以备出售,如商品、产成品,其中又分为有合同约定的存货和没有合同约定的存货。(2)将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如材料等。
3.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当考虑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的影响。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应当能够确定资产负债表日存货的存在状况,即在确定资产负债表日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时,不仅要考虑资产负债表日与该存货相关的价格与成本波动,还应考虑未来的相关事项。也就是说,不仅限于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前发生的相关价格与成本波动,还应考虑以后期间发生的相关事项。
四、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方法
(1)企业通常应该按照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企业应当将每个存货项目的成本与其可变现净值逐一进行比较,按较低者计量存货,并且按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2)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按照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即按存货类别的成本总额与可变现净值的总额进行比较,每个存货类别均取较低者确定存货期末价值。(3)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具有相同或类似最终用途或目的,且难以与其他项目分开计量的存货,可以合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即存货所处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等相同,具有相同的风险和报酬。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对该存货进行合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五、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处理(下转第161页)
(上接第134页)1.存货跌价准备计提
借:资产减值准备―存货跌价准备贷:存货跌价准备
2.存货跌价准备的转回。由于以前减计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不是在当期造成存货可变现价值高于成本的其他因素,这种情况下可以转回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当计提跌价准备的存货价值以后又得以恢复,其冲减的跌价准备金额应以“存货跌价准备”科目的余额冲减至零为限。
借:存货跌价准备贷:资产减值损失―存货跌价损失
3.存货跌价准备核销
借:存货跌价准备贷:存货
4.发出存货结转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借:存货跌价准备贷:主营业务成本
[例1]:甲公司发出材料按照加权平均法计价,期末计价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按照单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在结转成本时结转。2008年末甲公司A产品成本1000万元(其中:60%订有合同,合同价700万元,预计销售税费70万元;其余部分预计售价420万元相关税费60万元)。2009年订了合同的全部售出,未定合同的部分只售出10%,年末剩余产品预计售价300万元,预计相关税费60万元。分别计算2008年和2009年末甲公司A产品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分析:2008年12月31日,定有合同的A产品可变现净值:700-70=630万元,可变现净值630万元>账面成本600万元,故以账面成本计价。未定合同的A产品可变现净值:420-60=360万元,可变现净值360万元
借:资产减值损失40万元贷:存货跌价准备40万元
A产品账面价值的年末数为:1000-40=960万元。
2009年12月31日:未定合同的A产品售出部分为:400×10%=40万元,剩余部分为:400-40=360万元;剩余部分的可变现净值为:300-60=240万元;剩余部分应计提跌价准备为:360-240=120万元。10%售出部分需转出的存货跌价准备为:40×10%=4万元。需补提的存货跌价准备:120-(40-4)=84万元。
未定合同部分售出10%结转成本时:
借:主营业务成本40万元 贷:存货40万元
同时转出相应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
借:存货跌价准备4万元贷:主营业务成本4万元
期末补提存货跌价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84万元 贷:存货跌价准备84万元
参考文献
会计核算的准则范文2
【关键词】 准则,政府补助,会计核算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履行世界贸易组织协定有关承诺,政府对企业的经济支持主要集中在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业、环境保护以及科学技术研究等领域。比如,对粮、棉、油等生产或储备企业给予的定额补助,这些生活必需品其价格往往不能随行就市,售价低于成本造成的损失需由政府来弥补。再如,为了环境保护,政府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行增值税先征后返政策,返还的税款专项用于环保支出。为了规范政府补助的确认、计量和披露,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
一、政府补助及其确认条件
《企业会计准则16号——政府补助》规定,“政府补助,是指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但不包括政府作为企业所有者投入的资本。”政府补助准则规范的政府补助主要有如下特征。
1.无偿性。无偿性是政府补助的基本特征。政府并不因此享有企业的所有权,企业将来也不需要偿还。政府补助通常附有一定的条件,企业经法定程序申请取得政府补助后,应当按照政府规定的用途使用该项补助。
2.直接取得资产。政府补助是企业从政府直接取得资产,包括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形成企业的收益。比如,企业取得政府拨付的补助,先征后返(退)、即征即退等办法返还的税款,行政划拨的土地使用权,天然起源的天然林等。
政府补助按其关联情况分类,分为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和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企业取得的、用于购建或以其他方式形成长期资产的政府补助;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是指除了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之外的政府补助。例如,某些国有粮食企业实行商业化经营后国家给予的经营补贴、国家和主管部门拨给企业用于工程咨询、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和其他前期工作的前期工作费拨款等国家给予企业的财务支持,以扶持其在某一特定时期的发展而给予的政府补助。
当然,对于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不能一概确认为政府补助。按照《企业会计准则16号——政府补助》第五条规定,政府补助在符合政府补助定义的情况下,还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才可予以确认:一是企业能够满足政府补助所附条件。二是企业能够收到政府补助。
二、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
政府补助有两种会计处理方法:收益法与资本法。所谓收益法是将政府补助计入当期收益或递延收益;所谓资本法是将政府补助计入所有者权益。收益法又有两种具体方法:总额法与净额法。总额法是在确认政府补助时,将其全额确认为收益,而不是作为相关资产账面余额或者费用的扣减。净额法是将政府补助确认为对相关资产账面余额或者所补偿费用的扣减。政府补助准则要求采用的是收益法中的总额法,以便更真实、完整地反映政府补助的相关信息。并在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中要求通过“其他应收款”、“营业外收入”和“递延收益”科目核算。“递延收益”科目就是专为核算不能一次而应分期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而设置的。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直接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与资产相关或与以后期间收益相关的,先计入“递延收益”科目,然后分期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企业取得的政府补助只所以确认为营业外收入,是因为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政府补助,形成经济利益流入的组成部分,但由于是无偿的,又不符合销售收入或提供服务收入的确认条件,因此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或者通过“递延收益”科目分期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
1.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在其补偿的相关费用或损失发生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即: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费用或损失的,在取得时先确认为递延收益,然后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费用或损失的,取得时直接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按照固定的定额标准取得的政府补助,应当按照应收全额计量,借记“其他应收款”,贷记“营业外收入”(或“递延收益”)科目。不确定的或者在非日常活动中取得的政府补助,应当按照实际收到的金额计量,借记“银行存款”,贷记“营业外收入”(或“递延收益”)科目。涉及按期分摊递延收益的,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
例:某公司20x6年12月申请某国家级研发补贴。申报书中有关内容如下:本公司20x6年1月启动数字印刷技术开发项目,预计总投资360万元、为期3年,已投入资金120万元。项目还需新增投资240万元(其中,购置固定资产80万元、场地租赁费40万元、人员费100万元、市场营销20万元),计划自筹资金120万元、申请财政拨款120万元。
20x7年1月1日,主管部门批准了某公司的申报,签订补贴协议规定:批准某公司补贴申请,共补贴款项120万元,分两次拨付。合同签订日拨付60万元,结项验收时支付60万元。
某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1)20x7年1月1日,实际收到拨款60万元:
借:银行存款600000
贷:递延收益600000
(2)20x7年1月1日至20x9年1月1日:
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分配递延收益(假设按年分配)
借:递延收益300000
贷:营业外收入300000
20x9年项目完工并通过验收,于5月1日实际收到拨付60万元:
借:银行存款600000
贷:营业外收入600000
2.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企业取得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不能全额确认为当期收益,应当随着相关资产的使用逐渐计入以后各期的收益。也就是说,这类补助应当先确认为递延收益,然后自相关资产可供使用时起,在该项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通常为货币性资产形式,企业应当在实际收到款项时,按照到账的实际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递延收益”科目。将政府补助用于购建长期资产时,相关长期资产的购建与企业正常的资产购建或研发处理一致,通过“在建工程”、“研发支出”等科目归集,完成后转为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自相关长期资产可供使用时起,在相关资产计提折旧或摊销时,按照长期资产的预计使用期限,将递延收益平均分摊转入当期损益,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时或结束前被处置(出售、转让、报废等),尚未分摊的递延收益余额应当一次转入资产处置当期的收益,不再予以递延。
例: 20x1年2月,甲企业需购置一台环保设备,预计价款为500万元,因资金不足,按相关规定向有关部门提出补助210万元的申请。20x1年3月1日,政府批准了甲企业的申请并拨付甲企业210万元财政拨款(同日到账)。 20x1年4月30日,甲企业购入不需安装环保设备,实际成本为480万元,使用寿命10年,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假设无残值)。
20x9年4月,甲企业出售了这台设备,取得价款120万元。(不考虑其他因素)
甲企业的账务处理如下:
(1)20x1年3月1日实际收到财政拨款,确认政府补助:
借:银行存款2100000
贷:递延收益2100000
(2)20x1年4月30日购入设备:
借:固定资产4800000
贷:银行存款4800000
(3)自20x2年5月起每个资产负债日(月末)计提折旧,同时分摊递延收益:
①计提折旧:
借:管理费用40000
贷:累计折旧40000
②分摊递延收益(月末):
借:递延收益17500
贷:营业外收入17500
(4)20x9年4月出售设备,同时转销递延收益余额:
①出售设备:
借:固定资产清理960000
累计折旧3840000
贷:固定资产4800000
借:银行存款1200000
贷:固定资产清理960000
营业外收入240000
②转销递延收益余额:
借:递延收益420000
贷:营业外收入420000
会计核算的准则范文3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房地产企业 会计核算
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与成本费用估算的范围包括土地购置成本、土地开发成本、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及开发期间的税费等全部投资。对于一般房地产开发项目而言,投资及成本费用由开发成本和开发费用两大部分组成。会计的核算方法主要是指会计核算程序中的会计记录和报告的方法。几百年来所形成的“复式簿记”这一方法,是一种独特、专门的程序和技术方法。这种方法在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以后,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能更好地发挥会计的职能和作用。具体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报告等一系列专门的方法。
一、房地产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
房地产开发企业是从事房屋建设经营、土地开发建设活动的企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行业,这使其会计核算与其他企业会计核算具有明显区别,特征显著。要探讨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应该先明白这些特点。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营范围
1、土地的开发和建设。2、房屋的开发、建设和经营。3、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的开发和建设。4、代建工程的开发。5、为商品房提供售后服务的其他多种经营业务。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营特点
1、开发经营的计划性。2、开发经营业务的复杂性。3、开发产品的商品性。4、开发建设的周期长、投资数额大。5、经营风险大。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经营方式
1、定向开发,即事先与购买方签订合同,按照合同进行开发建设。2、投标开发,即参加招标项目进行投标,获得开发项目,开发建成后定向销售或自行销售。3、自行开发,即经当地政府批准,在总体规划指定的区域内自行开发、自行销售。
(四)房地产开发企业与建设、施工企业的联系与区别
建设单位一般情况下目标单一,只建设而不经营;房地产开发企业既要开发又要建设,而且还要进行经营。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房地产开发过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投资机会选择和决策阶段、开发前期工作阶段、建设施工阶段、租售阶段、售后服务阶段。会计应适应不同阶段的资金运动需要进行核算。
(一)投资机会选择和决策阶段
这一阶段会计的主要任务是对发生的相关研究费用进行核算,所发生的各项费用计人生产成本。
(二)开发前期工作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涉及与开发工程有关的招投标、各种合同、条件谈判和签约等。这时,会计除了对发生的相关费用进行核算,将各项费用计人生产成本外,还应通过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发行股票或债券等方式进行筹资,并将筹资费用计人财务费用。
(三)建设施工阶段
这一阶段的工作主要有土地征用和拆迁补偿、基础设施建设、建筑安装工程建设、竣工验收等。会计的主要工作是对发生的工程成本,分别记人生产成本科目及相关明细科目。工程竣工验收后,应计算开发项目的总成本和出售房屋的单位成本,及时结转。
(四)房地产企业开发建设的开发产品,能存在长期持有的情况
一般情况下,包括经营性物业,而不包括住宅物业。除了对外进行销售转让外,还可房地产企业长期持有的物业仅包所谓经营性物业,就是指经营性、收益性房屋,如写字楼、商场、购物中心、购物广场以及工业厂房和仓库等。相对于作为最终消费品的住宅而言,经营|生物业具有长期收益的特点。房地产企业一般是长期持有经营性物业,而不是短期持有。持有物业在开发建设完成时,因不具备商业氛围,一般价值较低,但经过较长的培育期后,持有物业将产生很大幅度的增值。持有物业可以产生并为房地产企业提供充足的现金流。在宏观经济调控之下,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经营能力面临考验,依靠内生资金提升业绩、扩展规模的企业更容易受到投资者的青睐。而内生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自有经营性物业产生的长期收益。
三、新会计准则下房地产企业的会计核算
为了把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会计工作科学地组织起来,每个房地产开发企业都要根据国家规定,建立健全会计机构,制定合理的会计制度,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一)建立健全会计机构
在房地产开发企业里,一般都必须单独设置会计机构,配备必要的专职会计人员。为了促使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和各经营单位的各个环节讲求经济效益,大中型房地产开发企业还应该设置总会计师,建立总会计师的经济责任制。企业所属各开发、经营单位,也应该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开展经济核算工作。这些单位的会计人员在业务上应该接受企业会计部门的指导。在企业会计机构的内部,应该根据业务的需要进行合理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各司其职,以利于会计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房地产企业的会计核算与其他行业企业相比,在收入与成本结转上存在差异。开发产品的建设周期长,建设过程中的预售收人作为预收账款处理,并在项目竣工后结转为销售收入。开发建设中的支出计入开发成本,在项目竣工后结转为销售成本。因此,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项目开发节点对房地产企业会计核算结果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在大中型房地产企业中,要充分发挥各级会计机构的作用,贯彻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分级核算的原则,正确处理各级权责关系,建立相应的核算体制。
(二)制定合理的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是组织和从事会计工作必须遵循的规范。制定会计制度,必须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有:会计工作规范、会计科目、会计报表、会计核算规程、会计监督和检查、会计人员的职责和权限等方面。企业为了加强内部管理,在不违反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前提下,可以制定一些必要的核算办法,如账务处理程序、内部牵制和稽核制度、成本核算办法、财务分析办法等。会计制度制定以后,需要认真执行。但是,会计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认识不断提高,会计制度也要做相应的变革。
(三)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要做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会计工作,必须配备具有一定业务水平的会计人员。国家规定了会计人员的技术职称、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权限。会计人员的主要职责是:按照制度要求,认真编制并执行财务计划、预算;认真进行会计核算,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账目清楚;按照经济核算原则,定期检查、分析财务计划、预算的执行情况,考核资金使用效果,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进建议等。会计人员有权要求本企业有关部门和人员遵守国家财务会计制度;有权参与制定本企业计划、预算,参与有关开发经营管理会议;有权要求有关部门提供真实资料,如实反映情况。对于违反财经法令、制度的经济业务,有权拒绝付款、拒绝报销;对于营私舞弊、违法乱纪的行为,应该及时向有关领导反映报告。为了充分发挥会计人员在开发经营中的作用,国家根据有关规定,为会计人员评定技术职称。同时有计划地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并建立会计人员的定期考核制度,促使他们努力提高工作水平。
会计核算的准则范文4
关键词:政府补助,无偿性、直接取得、不征税收益。
“递延收益”科目,是《小企业会计准則》负债类科目,是用来核算小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是国家为促进小企业发展无偿拔给,具有专项或特定用途的技术改造资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研发经费……等巳收到,但应在以后期间计入损益的政府补助。其特点:1,无偿性,小企业不需偿还或承担债务,政府不亨有小企业所有权或其他权益;2,直接取得,是从政府直接取得的相关资产形成小企业收益;3,不征税收益,是从政府无偿取得不征税收入资产。“递延收益”科目,其借方登记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递延收益或用于补偿小企业己发生的或以后期间相关费用或亏损,贷方登记小企业收到相关资产的政府补助,本科目的余额在贷方,反映小企业巳收到,但应在以后期间计入损益的政府补助。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八条和财税[2011]70号文件:企业的不征税收入用于支出所形成的费用或财产,不得扣除或者计算对应折旧、摊销扣除……相关规定,结合筆者对《小企业会计准则》学习体会,试谈“递延收益”会计核算方法,望与探讨。
一、用于补偿小企业发生的相关费用
举例说明:某高新技术企业,于2011年5月收到从政府无偿取得自行研究开发新产品专利技术的专项拨款100万元,该企业将此项资金用于购置一套新产品开发专项设备,价值58.5万元(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金额为50万元,税额为8.5万元),6月份,该项设备己投产使用,且达到预期用途,为核算方便,暂不考虑其残值,采用直线法10年折旧;将剩下的41.5万元,全用于该项新产品专利技术开发,即:研发过程中,发生材料费20万元、人员工资10万元、折旧费用2万元、长期待摊费用2万元;支付项目设计费1万元、装备调试费1.5万元、委托外部研究开发费用2万元、其他费用3万元。(其中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38万元,研发项目预期完成,且达到用途形成无形资产,并预计10年摊销);2011年,该企业应纳税所得额50万元,适用税率15%,为核算方便,暂不考虑其他因素对应纳税所得额的影响。作会计分录如下:
1.收到政府专项拔款時
借:銀行存款100
贷:递延收益100
2.支付专项设备款時
借:固定资产50
应缴税费——应缴增值税(进项税额)8.5
贷:銀行存款58.5
3.提取专项设备折旧時
借:制造费用0.4167
贷:累计折旧0.4167
月折旧费0.4167=50÷10÷12
4.发生研究开发费用時
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3.5
——资本化支出38
贷:原材料20
应付职工薪酬10
累计折旧2
长期待摊费用2
现金或銀行存款7.5
5.研发项目达到预期用途形成无形资产時
借:管理费用3.5
无形资产38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3.5
——资本化支出38
6.期未分配递延收益時
借:递延收益19.1
贷:营业外收入10.6
应缴税费——应缴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8.5
分配递延收益19.1=2.5+5.25+2.85+8.5即:
A,专项设备:2011年7-12月份折旧费
2.5=50÷10÷12×6
或=0.4167×6
B,研发项目:末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基础上,按研究开发费的50%加计扣除
5.25=3.5×100%+3.5×50%;
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无形资产成本150%摊销,2011年7-12月份摊销2.85=38×150%÷10÷12×6
C,进项税额:该项目用于支出专项设备的进项税额8.5万元,应作进项税额转出,计入分配“递延收益”处理。
附带说明:1本项目政府补助属该企业不征税收益,分配递延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的部分,同样为不征税收入;
2本例研发项目未形成无形资产的“费用化支出”已作为递延收益分配计入营业外收入;专项设备的“进项稅额”也作为递延收益分配转出,以后期间其“费用化支出”和“进项稅额”不再分配递延收益。
7.计提应缴所得税時
借:所得税费用7.5
贷:应繳税费——应缴所得税7.5
应缴所得税7.5=(50-2.5-5.25-2.85+2.5+5.25+2.85)×15%
或=50×15%
8.缴纳所得税時
借:应繳税费——应缴所得税7.5
贷:银行存款7.5
二、用于补偿小企业发生的经营亏损
会计核算的准则范文5
【Keywords】new accounting standards; salary of enterprise staff; accounting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8)03-0086-02
1 引言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进一步规范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职工薪酬的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并保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但深入分析后可以发现,其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使得职工薪酬核算结果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对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职工薪酬的会计核算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新会计准则中关于企业职工薪酬有关的内容
2.1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职工薪酬的概述
在新会计准则内,对企业职工薪酬进行了详细的解释,职工薪酬指的是企业为获取职工提供的服务或解除劳动关系而给予的各种形式的报酬或补偿[1]。从支付内容的角度来说,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部分,一是短期薪酬,也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如职工在岗的基本工资、奖金、津补贴,以及企业为职工缴纳的“五险一金”等;二是离职后福利,即职工退休或向企业提交离职申请后,企业对职工的补贴;三是辞退福利,即企业与职工的劳务合同未到期之前,企业由于各种原因辞退职工而给予职工的补偿。四是其他长期职工福利,如长期带薪缺勤、长期残疾薪酬、长期利润分享计划等。
2.2 新会计准则下职工薪酬核算方法
新会计准则下,职工核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货币性职工薪酬核算。企业应根据新会计准则的要求,通过计提基础与计提比例,对职工薪酬进行核算;对准则没有规定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的,企业应当根据历史经验数据和实际情况,合理预计当期应付职工薪酬。当期实际发生金额大于预计金额的,应当补提应付职工薪酬,当期实际发生金额小于预计金额的,应当冲回多提的应付职工薪酬。二是非货币职工薪酬核算。非货币职工薪酬即基于职工的物品奖励,对其进行核算时,需要针对受益对象,结合物品公允市价,纳入到资产以及损益当中,并核算出实际的职工薪酬[2]。三是辞退与离职薪酬核算。对于辞退薪酬来说,企业应按照国家相关标准,一次性发放给职工全部的补偿。对于离职薪酬来说,应根据相关标准,在职工离职一段时间后,持续给予职工补偿。
3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职工薪酬会计核算中常见问题
3.1 非货币薪酬的会计核算不全面
在我国新会计准则颁布后,逐渐提升了我国企业职工薪酬体系的完善程度,使得企业向职工支付薪酬时,逐渐加入了非货币薪酬。但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对该薪酬进行核算时,依然不是很全面。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新会计准则内,并未详细介绍非货币薪酬的计量方式,也未阐述适用范围。其次,未统一非货币薪酬的核算内容,不仅可以利用账面价值进行核算,也可以利用公允市价进行核算。若采用公允市价进行核算,往往会使其与账面价值间出现一定的差额,从而对核算结果造成一定影响。最后,若企业以自己的产品作为非货币薪酬时,可以将其看作销售,使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利用给予职工的非货币薪酬,提升自身的营业收入,导致账面与实际情况不符,有利于企业对利润的操控。
3.2 福利费会计核算缺乏?俗?
在当前的税法中规定,企业向职工发放薪酬时,应包括福利费,并且该费用需要以14%的比例进行计提。但很多企业实际运行时,未对这一内容产生重视,而是财政部下发的文件为标准,对福利费进行核算的。同时,在新会计准则内阐述,若文件当中未介绍计提比例与计提基础,则需要企业按照以往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发展状况,对职工薪酬进行预测,也就是说,在对福利费进行会计核算时,为制定出统一的标准,很多企业都是按照以往的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发展进行核算的,从而使得核算结果缺乏对比性,而且很容易与实际之间产生一定误差[3]。
3.3 辞退薪酬核算不合理
辞退薪酬作为职工薪酬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合理的对其进行核算,才会为企业与职工双方带来利益。在以往的会计准则当中,对职工辞退薪酬进行了介绍,但其中依然存在很大的缺陷不利于企业辞退薪酬的核算。在新会计准则当中,则对这一内容进行了改善,使得辞退薪酬核算更加明确。通过对税法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中也对辞退薪酬核算进行了一定的介绍,但两者对辞退薪酬核算方法进行处理时,存在着不同的方法。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对辞退薪酬核算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庞大的工作量,从而对企业的正常运行带来一定干扰。
4 新??计准则下企业职工薪酬会计核算的改善对策
4.1 优化非货币薪酬的会计核算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职工的非货币薪酬会计核算中存在一定的缺陷,从而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因此,企业对职工的非货币薪酬进行核算时,应优化核算的方法。具体来说,企业应按照新会计准则当中相关的内容,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加强对核算方法可行性的分析,使非货币薪酬核算满足新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能够具备一定的弹性空间[4]。同时,若利用企业自身生产的产品作为职工的非货币薪酬时,也不能将其当作销售进行会计核算,无需按照销售核算的方式,将其纳入到账户当中,而应该以成本价格直接核算。通过该方式对非货币从薪酬进行核算,有利于对企业账面的控制,确保企业账面的准确性,从而避免企业发展过程中,通过非货币薪酬提升自身的效益。
4.2 建立薪酬费会计核算标准
上述分析可知,薪酬费会计核算缺乏统一标准,使得核算结果的准确性较低。因此,为了提升职工薪酬的准确性,应建立薪酬费会计核算统一标准。首先,新会计准则建立薪酬费核算标准时,应加强对税法进行分析,详细掌握税法当中与薪酬费核算相关的内容,并以这些内容为基础,针对不同行业的发展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核算内容,从而有效对薪酬费会计核算进行指导。其次,在新会计准则内,进一步完善计提比例与计提基础有关的内容,详细阐述哪种情况可以按照以往的经验进行核算,那些情况不能按照以往的经验核算,避免企业职工薪酬随意核算的现象出现。
4.3 提升辞退薪酬核算的确认要求
企业职工核算时,为了阻止辞退薪酬成为企业调节盈余能力的手段,需要以现有的辞退薪酬核算为基础,提升核算确认要求,通过其对负债进行预算,使得预算的结果更加准确。具体来说,在企业与职工解除劳务关系时,应具有充足的证据证明现金流出,才可以将其看作为辞退薪酬,并能够将其纳入损益当中。所谓的充足证据,指的是职工离职时,与企业签订的相关协议[5]。通过这样对辞退薪酬核算进行限制,有利于企业内部会计核算的控制,从而最大程度上降低人为因素对会计核算的影响。
会计核算的准则范文6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电力企业 影响
中图分类号:E2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新会计准则对电力企业的影响
(一)信息与数据可靠性变动
新会计准则中大量引入估值和公允价值,为使会计所披露数据具有高度相关性,必须依靠一个强大、准确的数据信息群来支持。在这方面面临两个重要的问题:一为公允价值的判定,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设备和建筑物等不具备活跃市场的资产的公允价值就很难以量化的数值进行认定;二为金融参数的估计缺乏有效依据,例如,在计算固定资产废弃费用时采用的折现率,在认定资产减值时的采用的未来现金流量等。实际上,估值和公允价值的采用目前都还是依赖于管理层的判断的,意即制约新会计准则在电力企业深化应用的重要因素就是金融工具相关法规的不完善。
(二)会计职业判断力面临挑战
从新会计准则建立的大原则上可以看出,职业判断的大幅增加就是新会计原则的精髓所在。通常来说,会计职业判断的难点主要还是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一是对投资本质的判断,二是对商业价值的判断,三是对利润的判断。也就是说,新会计准则对于电力企业的影响主要还是表现在收入、支出和利润等方面的管理上。基于新会计准则的原则导向,会计职业判断的大幅增加就是新会计准则的应有之义。会计职业判断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如何判断一项投资是属于长期股权投资,还是属于金融资产, 公允价值的运用影响电力企业资产计量方式,主要体现在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两个方面,在初始计量中企业在取得存货、投资性房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要素要求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 如何判断非货币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新会计准则在公允价值计价方面,对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实行的公允价值,有机会操作利润;新会计准则对电力企业的影响还表现在对收入项目、利润项目和相关费用项目的管理方面。
(三)会计准则操作性将受到影响
会计准则所面临的挑战则是以下几个方面:新规则中要求投资企业对于采用权益法的长期股权投资享有以被投资单位公允价值为基础的净利润调整,这一过程在确认投资收益时进行。但实际上,这样一个过程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难度是非常大的,一方面是核算本身的负担较重,另外就是实务中各项暂时性差异的核算也是难以操作的。母公司在编制和合并财务报表时采用的是平时用成本法,但编制合并报表时则需要调整为权益法,这一过程的调整是非常繁琐的,且由于相关会计制度的差异,还会进一步的加大其中的复杂程度。新准则大量引入公允价值,大量引入估计,如果没有准确的信息支撑,会计披露的数据就很难具有相关性。
二、电力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分析
电力企业是必然要拿出可行的实施方案来面对新会计准则中的变革的,因此,就应该根据当前会计事务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与矛盾,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来促进电力企业的会计管理走上一条更加规范、完善和科学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资产管理方面的措施
可以说,思想上的转变应该最早完成,加强新会计准则下的资产管理,就需要从观念的转变开始来对电力企业的资产进行管理和宣传。领导层应当根据实际的经济需求,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业绩考核和绩效考核制度等激励制度,并严格保证其操作时的公平公正性和规范可行性。要认识到,固定资产是电力企业的基础所在,是电力企业在进行资产管理时的重要环
节。在这一过程进行中,首先要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来建立上述准则。还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固定资产的管理不管怎么说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如果仅仅只是依靠人工的操作,就很难真正实现准确性和高效性。针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应该加强计算机技术在资产管理中的运用,实现科学管理和实时管理。依托强大的企业资源系统实现固定资产权生命周期管理,实现资产设备实时联动,确保固定资产科学化、信息化、系统化。并尽量减少人工操作量,实现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
(二)财会制度方面的措施
新会计准则在电力企业中的运用需要与之配套的财会制度来配合,这样才能真正确保新会计准则在系统中的深化应用。电力企业就应当从原则和细节上来对财务运作中的各个点进行明确的规定,以便于给出一套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从而真正提高会计信息管理的可靠性与可比性,为新会计准则提供有力支撑。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的电力企业在对新会计准则的执行和对财务管理方法的贯彻上都还是水平尚低,但实际的市场经济环境已经非常复杂,电力企业想要在这样一种状况下有小的防范风险并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就需要对财务管理的内容进行全面评估。要更新会计管理方法,实施各项行之有效的决策和方法,如滚动预算、风险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等,最终实现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将网络财务技术真正的应用到资源规划系统中去。
(三)会计人员方面的措施
新会计准则的施行无疑是给会计管理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电力企业所面对的同样是一种新的环境,这种时候就要调整好自身姿态,迎接挑战,努力提高各项准则的把握和驾驭能力。我们在对新会计准则进行全面的理解和解读后,就能够感受到,新会计准则中更为强调的是企业财务状况的如实反映,而不只是简单的损益情况;强调的是企业的运营模式的效率,而不仅仅是企业经营的结果。对于这些问题,会计人员就应当能够仔细思考并积极准备,查清楚相关方面的所有问题,准确判断资产情况,并最终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梳理。
在电力供应企业中,虽然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前以及实施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财政部门以及社会培训机构已组织了较多的培训学习,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效果并不理想。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是否规范, 直接涉及到公司公开披露信息的质量,直接涉及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必须引起公司管理层和会计人员的高度重视。开展多层次、不同角度的系统培训,有助于全面深入地理解新准则的内容,更好地把握新会计准则的精神实质,为新准则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尽早确定会计政策,及时细化会计科目核算内容新会计准则的会计政策比较灵活,财务部门应提请管理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尽早确定会计政策。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8 号的规定,确定企业会计政策是管理层的责任 ,而不仅仅是会计人员的责任。 为认真评估新准则对公司财务的影响,财会人员进行了大量的模拟测算,积极提出选择会计政策的建议和意见,为管理层确定会计政策提供依据。 在确定会计政策的基础上,财务部门还必须明确本企业使用的会计科目,细化各科目的核算内容、使用方法及对应关系,具体指导会计人员开展会计核算。 在会计信息化深化应用上,结合企业业务实践,创建既符合准则规定又适应本企业会计核算需求的完整会计科目框架体系。准则规定由满足本企业会计核算需求的,本企业会计科目表的制定与细化非常重要,它既是对各项会计政策的具体落实,也是开展会计核算的具体指南。提升会计核算信息系统,提前模拟编报财务报表鉴于目前大多数公司均已实行会计电算化或者实行更为高级的 ERP 系统, 执行新会计准则要求修改和补充会计核算信息系统,通过软件升级,增加录入模块,进一步明确具体业务的操作方法与操作程序。
三、结语
本文就是从新会计准则对电力企业的影响和解决方法进行了全面的解释、分析和建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