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范文1
论文摘要:学校体育学课程的改革包括课程内容改革和蓑学方法改革.要注t培养和曩高学生的蓑学能力,以增强学生对社套需要的适应性。
学校体育学是体育科学与教育科学交叉的一门专业性基础理论学科,它研究与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在教育部领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专业目录》中,均把学校体育学列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几十年来,学校体育学课程为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我们培养人才的思路和模式变化很小,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适应加大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力度的要求,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的学校体育学,应走在改革的前列.为此,就我校学校体育学课程改革情况与同仁进行初步探讨.
从1997年9月到200。年5月,分别对我系1998届、1999届和2000届毕业班学校体育学课程教法进行改革.1998届学生的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课堂组织形式,即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个别章节的个别间题进行集体讨论,仅仅对“体育课的密度与负荷”一节,运用讲授法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这种课堂组织形式不可避免地出现“满堂灌”的现象,教学评估和教学实习均不尽人意.针对这种现状,系领导汇集任课教师,进行认真分析、讨论和研究.认为教学方法单调,教学组织形式缺少吸引力是导致学生学业成绩一般,教学能力低下的直接原因,并及时研究对策,在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和课时分配的荃础上,提出了教学改革方案.
1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课程内容改革: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开设特色课,专门讲述教材与教法,内容主要包括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体育课教学方法的特点与作用,体育课堂教学技艺,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与设计,体育课场地器材分布的合理性探讨等.
教学方法改革:把原课程教材和特色课同步进行,同时,把斑级分成5}fi个学习小组,把一周的6节课分成3次进行.第一次上理论课,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提出本次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教材,圈绕实现目标提出4}5个问题,供学习小组自学和讨论,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上讲台讲解,最后由教师总结并给学生当场打分,该分参与学期成绩评定.第二次上实践课,结合第一次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各学习小组自已设计一节实践课,并推荐一名学生上课,各小组交叉进行观摩.第三次上评讲课,在交叉看课的基础上,分别进行认真评价,最后由教师总结并打分,该分同样参与学期成绩评定.本教学改革方案分别在我系1999届.2000届毕业班进行实践,并取得了明显效果,我系学生并在学校举行的19”届、200。届毕业生教学能力大奖赛上连续两次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2注盆教学能力的培养
C1〕加强实践环节,增强教学能力培养的力度.21世纪的中等体育教育要求高师生的教学能力趋向高质量、多元化,这势必要求改革现有的教学和实践模式.首先是增加学生实验和实习时间,拓宽实习内容,其次是实践形式多元化,根据学生教学能力内涵的不同要求,采用多种有针对性的实践形式,如针对学生教学设计能力普遍较差的状况,增加“说课”环节,从而将学生的教学设计实践由原来的个体封闭式操作变为开放的、透明的、有较强的研究与指导性操作.针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这一状况,增加课后集体评课,让所有看课的学生各抒已见,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间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语言逻辑思维的能力.另外,针对学生组织和指导课外体育活动能力普遍较差及不了解中学体育实际等情况,我系与市内体育设施较好的学校长期保持联系,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中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观摩体育课提高自身教学素质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让学生适量承担一些中学体育的辅工作,培养他们的组织和指导能力.
C2)增加指导性、渗透性及示范性.在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教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指导.教师的正确指导对学生的教学能力素质形成与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针对过去学生教学能力素质的培养仅靠学校体育学任课教师个人指导的状况,我们采取了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全系教师担任指导教师,负责每小组学生的备课、上课及相关事项,并定期对学生的教学能力进行量化考核,形成了广大教师共同关心并切实参与学生教学能力素质培养的良好机制.
现代教育理论及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学生的教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复杂且缓慢的过程.除了有计划有目的的专项理论教学与实践外,高师教育的诸环节、诸方面,对学生的教学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把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渗透到高师教育的各个方面,如举办形式多样的教学知识竞赛,在社会调查中注重对中学体育现状的调查,经常参加中学体育竞赛的组织和裁判工作等。
C3)注重科学研究,促进教学能力素质向高层次发展.在注重对学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加强学生对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如写“说课”稿、评课稿,举办体育教学研讨会等.对一些有价值的体育教学研究成果在实践中进行普遍推广和应用,并给予一定的荣誉,从而形成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3增强学生对社会需要的适应性
(1)加强学生的师德教育,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使每个学生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乐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通过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让学生站在大教育的角度上,调查研究中学体育现状,为以后进一步实施中学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C2)通过学习,掌握体育与健康方面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技能,围绕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的核心目标,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的实际水平.
(3)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了解教育信息,丰富学生的教育、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研究.较好地掌握教学科研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及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运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能力.
4建议
目前我校体育系课程教学改革正处于探讨之中.面向21世纪,培养素质全面发展、教学能力较强的体育师资是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应继续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开设特色课和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C1)充分认识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正确理解教师、教材、学生、教法、知识、能力的辩证关系,抓着解决间题的主要矛盾.
(2)认清当前社会发展的动态变化和社会对人才需要的变化,认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
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范文2
(一)法律课程和德育教学具有天然契合性
法律紧密地贴近现实,客观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制度性存在,客观反映了一个社会主流的价值判断。通过对法律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得学生更加准确地认识社会现实,使其具备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的认识基础。同时,由于法律本身具有的政治性、批判性和救济性,使得大学生们通过对法律课程的学习和掌握,可以有效了解社会政治结构,树立政治信仰,增强权利保护意识和为民服务意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信念和道德法制水平。当前的高校德育课程中,普遍包括法律基础内容,这不仅说明了德育和法律课程暗含的紧密联系,更进一步说明了法律素质的提升本身就是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必须明确法律课程在德育教学中的独特地位:它既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提高德育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在当代中国高职教育教学中,法律课程中的德育效果尤其不容忽视
高职院校主要着眼于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它和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一定的区别。但是,高等职业院校同样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由于定位和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以及高职学生群体的特点,高职院校的德育教学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工学结合,德育的教学和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培养联系紧密;比较注重实用性、实践性,强调能力和素质的内化;强调理论的服务性,所以更需要教师提高将德育教学的内容具体化、生动化、实效化的教学本领;高职学生因其社会原因和教学环节原因,较容易受到社会上实用主义、机会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影响,因而教师对其思想动态必须经常了解和掌握,因材施教。这其中,充分利用法律的现实性、利益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通过提高法律课程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德育水平,是加强德育非常切近而有效的途径。
二、注重实效,合理确定法律课程中德育教学效果的评价依据
(一)学生对社会活动的主动参与
德育教学不是一种单纯知识的灌输。法律的现实性很强,通过法律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学会主动关心时政,特别是重大的制度建设或者变革;应该学会主动运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去认真分析和了解目前的社会结构及其运行原理;应该在岗位职业实践中怀有合理怀疑和批判的意识,主动参与制度更新。这些主动参与的意识,十分有助于成熟公民心态的形成,也是与时俱进地提高德育水平的应有之意。
(二)学生对于职业岗位和社会大众的服务意识
企业实训、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是高职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环节,与企业和行业实际相结合也是高职学生成才的必经之路。法律强调权利本位,强调人们的正当权益的维护,同时,法律也强调尊重他人、与人为善、合作共赢。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内化合作、服务意识,懂得尊重他人,这是法律课程的教学目的之一。这有助于学生在平时的实训环节和日后的职业生涯中形成必要的服务意识,主动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学生踏实稳健、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严谨、求实、注重客观事实、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这是法律的基本要求和法律职业的基本特征。通过法律制度的学习,法律程序和法律逻辑的理解,学生应该培养遵章守纪、踏实稳健、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而这种作风无疑是在职业岗位中所必须的。同时,学生职业规划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都需要这种工作作风。
(四)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理性、乐观、开朗的处世态度
当今社会浮躁复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泛滥,加上西方一些腐朽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侵蚀,不少青年大学生感到迷茫无助。通过法律课程的学习,通过对各项法律制度运行原理的认识,学生会逐渐廓清视野,真切意识到我国现在所处的阶段特点和制度优势,认识到未来的发展趋势,这有助于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而这些信念和态度的确立,将对其工作和学习产生积极影响。
三、着眼整体,科学制定高职院校法律课程中德育教学效果的评估体系
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范文3
论文摘要: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依据现代教学规律,结合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框架和学校体育工作,该体系包括3个途径、16项实践活动、4篇经验总结,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对应板块内容、88字组织方针.文章从体系各部分的目标、模式、评价标准等方面进行简要描述.
学校体育学是研究和揭示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规律,阐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一门学科,是培养各级体育师资,组织和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该课程教材从1983年问世至今,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共7个版本的教材,它们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教材编写过于突出“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二是缺乏系统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三是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四是实践教学流于形式,与课程章节目标不匹配;五是缺乏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制度和标准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于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感性认识.由于学生实践经验与专业感性认识的匾乏,学生在学习时往往难以较好理解和掌握所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这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并影响到教学效果.鉴于该课程知识体系自身的特殊性,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实践教育教学活动,教学双方共同互动努力,强化学生专业和课程感性认识,才能为学生很好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奠定必要基础,取得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基于上述问题,笔者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依据现代教学规律,结合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框架结构和学校体育改革成功经验,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并对体系中各部分的目标、模式、评价标准进行简要描述,旨在推动该课程教学改革,丰富教材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1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1.1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理论体系构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1.1建构主义理论
Constructivism被翻译为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代表人物皮亚杰((J.Piaget)、科恩伯格(O.Kernberg)、斯滕伯格R.J.sternberg)、卡茨(D.Katz)、维果斯基(Vogotsgy)认为: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就需要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
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我们在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中应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学校体育工作的环境中;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要解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真实的任务和日常的活动或实践整合多种的内容或技移至上行;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行动的学校体育环境;教师列举学校体育现象,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检测自己的观点.
1.1.2教学规律
现代教学论研究表明,教学有一定的规律体系:它有根本规律、基本规律、一般规律、具体规律和局部规律组成.教学论中的根本规律和基本规律就像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样,是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规律.
根本规律体现在“三个符合度”上,即教学目标要符合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学科本身和教师素质发展的需求.
基本规律体现在“四要素”调控上,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内容、手段四个主要因素中,学生和教师是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师在教学中是组织者、引导者、教育者、传播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条件,提出问题,给予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大胆地放开手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诱导学生去探索和研究,激发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热情和欲望,启迪学生的才智;内容是教学的原材料,学校体育学内容框架结构要依据学校体育工作现象和规律来构架,让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去认识和理解它;手段是教学的载体,各种教学手段间有其必然联系,学校体育学教学只有将讲解、提问、讨论、多媒体展示、社会实践、见习、实习、组织活动等多种手段结合运用,才能具体体现知识、能力、品格和方法的教学价值.
1.1.3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框架体系
从事物发展规律来看,我们总是先认识事物的外延,然后在经验感受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思维,按照一定的逻辑,才能确定其内涵.由此笔者根据学校体育工作实际,以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为指导思想,结合7个版本教材内容框架体系和6个省级《学校体育学》精品课程教学大纲,经过系统地分类、梳理和逻辑分析后,将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与达成的目标和要求对应概括为表1.
1.2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现代教学规律和学校体育学课程内容框架结构以及相应章节教学目标和任务,树立“三来”教学理念.“三来,指知识是学来的,能力是练来的,个胜是修来的;创设‘三境,教学环境.“三境,,是指学习场景、学习气氛和学习情绪;策划“三途径”实践思路即课堂中实践、课夕限内实践、校外实践fr21.依据以上整体设想,笔者将实践内容架构设置为3个途径、16项实践活动、4篇对应板块内容、88字组织实施方针(见表2).
2学校体育学课程中实践教学活动控制的简要描述
2.1实践教学的目标
学校体育学课程实践教学具体目标为:1)学生能说出学校体育工作包括哪些内容,现行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2)会设计一份科学、合理、规范的实践课教案和PPT理论课讲稿;3)会“说课”和评价一堂体育课;4)能上好一堂体育课;5)会制订各种课外体育计划,能组织实施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6)能说出学校体育工作检查评估内容体系和程序;7)能撰写调查报告、课程论文和毕业设计.
2.2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主要分三种模式:
2.2.1课堂实践模式
以课堂为阵地,主要针对讲解的内容进行单项操作训练,强调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采取的方式主要有习题训练和案例分析.习题训练通常按章节进行(作业),重在巩固各知识点;案例教学则是先由老师以一定的知识点为背景提出案例交由学生讨论.该模式优点在于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能学以致用,并且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2.2课外校内实践模式
以所在学校为实践基地,主要在一个单元或该课程结束后进行.主要形式有教学技能培训、组织学生观课、评课、顶岗上课;到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组织指导活动,在学校院(系)组建运动队并指导训练,编写竞赛规程,承担竞赛裁判工作.这种实践模式既能巩固和提高学生所学的学校体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又能为学生日后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搭建操作平台.
2.2.3校外实践模式
主要针对即将毕业的学生,带领他们走出学校到社会上去.主要实践形式有:社会调查、认知实习、顶岗实习、体育服务等.这种实践模式让学生真正处于真实的职业气氛之中,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来提高沟通、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为学生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2.3实践教学的评价标准
有了课程实践内容体系,为了避免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一定要有相应的实践效度标准.
2.3.1课堂实践内容标准
1)阅读教材、查资料描述学校体育思想发展,写出2000字以上的小论文;2)根据某阶段学生年龄、性别选择学习内容、确立学习目标、创设学习环境,写出教师指导方式、负荷控制与学习评价方式;3)每位学生设计一份课外体育活动计划、课外体育训练阶段(周)计划、年度竞赛计划和竞赛规程,设计检查评价方案;4)指出该课程研究热点和盲区,引导学生毕业设计.
2.3.2课外校内实践内容标准
1)每个学生设计一份实践课教案,然后安排在公体顶岗见习,原任课教师在教案上写出评价意见和建议(交);2)实习前,学生被分成若干组,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练口令、术语、队列、队形的组织、指挥、调动与变换以及动作要领的讲解和示范,指导教师给予书面评价;3)能“说课”,观看教师或同伴上课写一份评课报告;每人制作一份20分钟理论课课件((PPT),并能熟练操作和讲授;4)每人必须交一份校内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组织指导活动记录表和评价表;5)每人必须交一份院(系)代表队训练指导表;6)每人必须交一份承担学校体育竞赛工作记录表(上述所交表格须有各相关部门签字盖章).
2.3.3校外实践内容标准
1)每人写一份3000字左右的关于师生对体育认识的调查报告;2)组织学生观摩附属中小学体育教学、课外活动、运动训练或竞赛,并写2000字左右的观后感;3)独立教学,协助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搜集校方反馈信息;4)每人交一份学校体育工作管理的调查报告或实习后感(3000字左右).
3结论与建议
1)学校体育学课程教学,应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学校体育工作的环境中,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提高他们发现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构建学校体育学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才能真正体现该课程的本质功能和特点,才能丰富学生实践经验与专业感性认识,才能为学生很好理解并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奠定必要基础,取得良好的课程教学效果.
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范文4
体育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过程。体育新课程,要求体育教师要更新理念,以生为本,转换角色,改变教法,优化内容,开发资源,达成目标等,因此,在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要常常转换角色,参与课堂的各种活动,成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道游戏,同学生一起比赛,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形成教学相长的课堂氛围;要在为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锻炼方法的同时,引导与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发展;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大胆进行修改和创新教学内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建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全面发展身体。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体育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学生学习的激发、引领、参与和指导者。
二、课外融入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是相对于体育课内而言的。
课外体育活动既是体育课的补充形式,也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育手段。通过有组织的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既能满足学生身体活动的需求,促进学生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促进个性发展;还能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与交往能力,促进文明习惯的养成和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促进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课外体育活动可分为学校安排与自愿参与两种形式。为了确保课外体育活动的正常有序、安全有效,学校要形成课外体育活动制度化,要求班主任通力合作。体育教师要制定课外体育活动安排计划并积极参与其中:
一、对学生的运动技术、锻炼方法等进行科学指导;二、对学生运动安全方面进行督导;三、对学生活动中相互之间可能出现的摩擦进行化解,防患于未然;四、与学生进行广泛交流,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动态;五、对有发展条件的学生进行系统的业余运动训练,发现和培养优秀体育人才;六、用教师自身的行为熏陶学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外体育活动中,以排除杂念,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使学生的学习、生活充满勃勃生机与阳光活力。
三、竞赛激励学生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活动的延伸与创新。
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范文5
【关键词】英语学习 认知水平 课间气氛 有效环境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167
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厚,学习效率没有明显的提高。学生未能实现英语课堂的真正融入,主要源于目前应试教育的体制而形成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当学习兴趣未能实现有效发挥时,学生的厌学情绪将会造成学生学习成绩的停滞不前,不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也不利于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该只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体验、领悟并且掌握英语,使英语课堂充满活力。
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代表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目的至关紧要。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因而成绩卓著。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一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这种现象也是大家司空见惯的。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让你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敬的亲密朋友。当然,这并非说他们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而是批评和表扬是出于同一个目的的爱护他们。因而批评的方式比批评本身更重要。要让他们不伤自尊心,人格不受侮辱。从内心让他们感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由衷的爱护和帮助。这样,也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关系和谐,感情融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初中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把初中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母语习得研究及外语学习研究均证实:外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走进英语教材,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宛如一幅幅俏丽的画卷,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但这俏丽远远抵挡不住教材灵魂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知道了深受欧美人喜爱的hot dog,hamburger,salad,学会了去McDonald’s吃快餐可以礼貌地说“May I have…?”在得到帮助时不忘说声“Thank you!”给人造成麻烦时道声“Excuse me.”别人有困难时,自动讯问“Can I help you?”别人诚恳道歉时也不忘道声:“That’s OK.”进别人房间要说“May I come in?”初次见面,要说Nice to meet you.How do you do!这崇高的情操,美好的心灵,不正是教材的翻版吗?礼貌礼仪教育在英语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礼仪修养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和道德。英国和中国文化虽然相却甚远,但也都是礼仪之邦。因此,培育学生良好的礼貌礼仪和言谈举止也是我们英语教师的一大任务。课堂环境如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极大,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全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仪表要洒脱,精神要保满,表情要轻松愉快,目光要亲切,态度要和蔼,举止要大方、文雅,言吐要简洁,语言要纯正、地道、流利,书法要规范、漂亮,版面设计要合理醒目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十来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Warming up)。比如唱一些英语歌曲,开展如“Let me guess.”或“Follow me.”等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范文6
关键词:课程体系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
伴随教师教育改革的推进,原有的承担小学教师培养任务的中等师范学校或独立升格,或合并到高校,使初中起点专科层次小学教师的培养进入了“五年一贯制”的轨道。学历层次提高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行,使专科层次小学教师的培养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在这种形势下,积极思考影响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各个因素并给予准确定位,就显得极有价值和意义。
1.课程目标定位:为基础教育课程实施造就合格的小学师资
课程体系首先要从确定课程目标开始,课程目标是对特定教育活动和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价值和任务界定,明确规定了课程体系的基本方向和具体任务。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决定了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实施以及培养质量的评估,因而明确课程目标对于开展教师教育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纵观各国教师教育的发展,教师培养目标已经由帮助教师胜任教学工作转为进一步帮助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目前,我国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的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制约这次改革的关键是教师的素质,而教师素质的提高又需要通过新课程体系的确立得以落实。教师教育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及时优化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为课程改革提供切实的帮助。因此,确立为基础教育课程实施造就合格小学师资的课程目标,成为新时期我国专科层次小学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追求。表现在人才规格上,我们认为,通过五年一贯制培养的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将具有适应新时期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多方面素质,不仅能够承担小学多门学科和综合课程、研究性学习等教学任务,具备一般教学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而且在教育科研方面有明显特长,真正成为一个自主成长型的教师,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
2.课程结构定位:综合化、专业化与实践化相结合
(1)学科课程要向基础性、综合性发展
传统课程体系过分追求学科结构的完整性,使课程高度分化,从总体上脱离学生生活,缺乏相应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从而使教学走入误区,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奴隶。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建,强调了基础性和综合性,开设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历史与社会、艺术、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实现了小学阶段综合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这就对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反映在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上,需要更加注重将众多反映科学、技术、文化等最新成果的内容设置到基础课程和综合课程中。与发达国家的师范教育课程相比,我国目前师范院校以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的比例太小,且分科课程内容过于专业,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需要,因此,教师教育课程的综合化改革势在必行。
(2)加大教育类课程比例,凸现教师教育专业化
课程结构是体现教师专业化的中心环节,尽管不同学者对小学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基本构成有不同的见解,但在强化师范性、注重学术性的认识方面具有共识,即一个教师需要掌握普通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科基本知识、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技术。回顾我国中等师范学校的课程结构,教育类主要开设有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科目,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小,课程专业特征不明显,教师教育有其名无其实。因此,新的课程方案应进一步加大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增设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发展史、小学教育科研、课改通识培训、教师综合技能训练等课程,以进一步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实现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和学术性的整合。
(3)强化实践类课程,打造教育教学技能
由于传统师范教育偏重知识传授,忽视技能操作倾向的影响,师范毕业生上岗后不会教学或适应教学慢的弊端比较突出,因此,在课程结构中,进一步加大实践力度,帮助学生在岗前获得教育教学实际经验,就成为小学教师培养追求的目标之一。从根本上讲,教育教学过程所面对的情境不断变化,因此教师不仅要有知识和技能,更要有适应新情境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来自实践经验。正像医学专业学生通过临床实践来掌握实际医疗本领一样,师范院校的学生也应通过加大实践锻炼的力度来深入理解教育与教学理论,掌握实践技能和实践智慧。只有在教育实践中,才能感受到对象的真实性,才能体验到作为教师的责任,才能了解和理解学生的身心状态,才可能把教育教学活动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对待。为达上述目标,需要在课程计划中规定学生的实践时间,从制度上保障学生的实践机会;还可以通过在小学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开设“课堂教学技能综合课”等方式,来训练、整合学生的各种技能,保障教育见习、实习,让学生的知识在实践中应用、检验,能力在实践中形成、发展,学会在实践中的反思与整合。
3 课程实施定位:体现主动学习,突出自主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