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学习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毕业学习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毕业学习计划

大学毕业学习计划范文1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档案管理;信息化技术;影响

受科技进步的影响,国家在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也加快建设网络化的步伐,而传统的大学毕业生档案管理就在信息化的发展下暴露了弊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大学毕业生档案的管理一直使用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利于大学生人才信息的交流,也为大学生去异地工作带来了一定的不便。而且当代用人单位对于大学毕业生档案的需求加大,因此效率较低的传统档案管理逐渐会被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所取代。下面我们简单分析下在使用信息技术之后,大学毕业生的档案管理会有什么变化。

1 信息化技术在大学毕业生档案建立方式方面的改变

大学生在毕业后都会有自己相应的档案,需要由人才交流中心等相关单位保存并,且以往给大学毕业生建立的档案都是纸质档案。然而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大学毕业生的档案不再是纸质形式,而是一电子化的形式体现。而且学生的档案信息也不是写在纸上,而是采用虚拟的方式,记录在电子档案中。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当前的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而且互联网技术在发展,通过这些影响使学生的档案实现电子化。

在对大学毕业生档案进行管理的时候,传统的管理方式一般都是纸质的档案馆形式,采用信息化技术之后就能够建立起数字档案馆,传统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方式也就会相应的发生改变。在构建大学毕业生数字档案馆的时候主要是根据学生就业的需求为导向建立的,提供的信息包括了就业相关的信息,而在用人单位方面则提供了比之前更加全面的学生个人信息,能够很好地防止事后造假信息的情况发生,能够更加准确和灵活地对学生的信息进行管理。

2 信息化技术使得毕业生档案管理的空间广度以及时间的长度变得更加丰富

实现档案信息扩大化最容易的手段就是网络环境,网络环境不仅能够很好地突破传统管理方式中的时间限制,同时网络环境也能够很好地实现地理环境限制的突破,能够很好地实现空间以及时间信息交流的需要。在开始建立数字化档案馆的时候,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使档案信息的利用最大化,它能够将各类比较有价值的信息放置在大学毕业生档案信息网上,实现资源的共享,对于用人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员在查询大学毕业生相关信息的时候能够有所帮助。通过信息化技能能够很好地实现档案的纸质载体和档案当中所记载的相关内容分开,那么在管理的过程当中也就能够分别对这两者进行管理。传统的档案馆在对这两者分别进行管理的时候是一种双重的管理,无形当中就会为管理工作增加很多的难度和压力。这样在对档案管理的过程当中,不仅需要对纸质的实体档案馆进行和平常一样的管理建设,同时还需要对数字档案馆当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更新和丰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地实现资源需求者对于资源共享的一些要求。所以在以后进行大学毕业生档案管理的时候信息化技术管理将会是一大特色,同时这种管理方式还需要相关的管理部门进行进一步的适应。

大学毕业生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实现档案信息管理互联网技术的研究运用。大学毕业生档案管理单位通过网站建设等方式,在网站上建设档案室网页,公布有关信息,有关人员只需要通过电脑联网,随时随地都可以查询相关管理动态,这对促进大学毕业生档案管理服务水平提升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3 信息化技术使得档案信息变得更加完整化和多元化

网络对于人们的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是影响着毕业生的档案。现在大学毕业生的档案一般都由人才交流中心收集保管,并建立了相应的档案馆,而且这种档案馆基本都是信息化形式,通过档案馆可以让大学毕业生的档案得到很好的保存。学生在毕业之后,根据实际情况,个人的档案可能会随着学生到工作单位,也可能会回到学生的生源地。而人才交流中心建立的档案馆是在学生毕业之后,会有一份电子档案保存在人才交流中心内。通过这种保存方式能够让毕业学生的档案更加完整,让档案具有时效性。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档案保管的方式较为多样化,而且学生的信息也更真实,学生在毕业之后,自己的档案就可以真实的反映有关信息,发挥毕业生档案的应有作用。

4 信息化技术能够突破纸质档案无法超越的瓶颈

部分单位在管理毕业生档案的时候,存在着漏洞,而且有着这样现象的单位不在少数,甚至是有一些问题很难去解决。在众多问题中,最有代表性的问题就是在管理大学毕业生档案的时候,管理工作分散,使档案不能有效的实现价值。对大学毕业生的档案管理工作有着直接影响的就是档案管理人员,因此档案管理人员要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但是在真正的工作中,大多数的档案管理人员并不重视大学毕业生的档案管理工作,在收集学生的信息上只是敷衍了事。有一些工作没有在要求内完成,然后在任务期限截止时,匆忙的完成,草率的工作态度,简单的处理,可想而知,管理工作上缺陷有多严重,由于之前学生信息统计工作做好不好,在后期的管理工作中会有很大的问题,甚至会出现管理的混乱。这是传统方式管理存在的不足。但是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就可以避免了上述问题的出现,学生的档案是电子的形式,在填写信息的时候,可以按照具体的模式让学生统一的填写,然后再保存。在统计信息的时候,根据系统规定的时间进行填写,这样就不会出现突击填写的情况,而且还能让各个部门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收集信息不在那么仓促,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问题,使大学毕业生的档案工作顺利完成。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传统的大学毕业生档案管理方式在信息化的发展下,弊端增多,因此这种管理方式需要改变。现阶段,档案信息的服务对象更为具体,服务的方式也由单一变为多样。在整体的档案管理都发生变化的今天,大学毕业生档案的管理方式也加入了信息技术,并且不断的利用信息技术创新管理方式,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容易,也使学生在毕业后,档案信息仍能为其服务。信息技术对于大学毕业生的档案管理工作百利而无一害,因此可以在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晖,张素丽,柳羽辉.浅谈信息化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J].信息系统工程,2011(11).

[2]巩雅峰.信息化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华章,2012(2).

大学毕业学习计划范文2

一、早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准备不充分。现在的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较强,入路到生产一线后,理想与现实工作的差距较大,对艰苦的工作产生了思想负担,认为自己作为大学生干一线生产工作太屈才,于是心情失落,对工作提不起兴趣。同时,有的大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吃苦耐劳精神差,不能俯下身子沉入生产一线认真学习,了解现场作业,结果出现了“知识高、技能差”的现象。

2.理论联系实际不够。一些铁路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与现场实际离得较远,与工作联系不密切。个别大学毕业生所学的是非铁路专业,不但缺乏铁路相关知识,且在实际工作中动手能力差。下现场实习后,仅仅学习了业务理论知识的表面,没有真正的学以致用,没有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际的作用,直接导致新入路大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纸上谈兵、眼高手低,并不能如预期的那样在生产一线中发挥积极作用。

3.培养机制不够完善。关于大学生早期培养方面没有形成比较系统、全面的文件,虽然出台了《大学毕业生早期培养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了我段大学生早期培养长期化和制度化,但是在培养措施制定上不够具体细致,相关部门职责也不很明确。车间、工区对大学毕业生早期培养从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大学生实习不过是走过程,将来也不一定能留到本车间工作,愿学就学,不愿学也无所谓,对大学生不能严格要求,容易导致大学生养成不良的工作习惯。

二、对策与建议

1.注重思想引领,促进大学生早日融入企业大家庭。针对新分配大学毕业生对车间、工区工作不了解,缺乏生产一线工作经验的实际情况,首先在思想上鼓励。采取定期召开大学生恳谈会、个别谈心等形式,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学习上的困难,使他们时刻感受到单位的关心和关爱。其次在生活上照顾,克服困难,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感觉到家的温暖。三是在工作上关心。在大学生中开展“以老带新、以新促老”活动,安排新老大学生结成对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使他们在短时间内熟悉段情、段况,通过形势宣讲,引导他们热爱铁路珍惜岗位,顺利完成角色的转变,找到归属感。

2.完善培养机制,促进大学生培养规划落到实处。一是健全制度,明确责任。对新分配大学生在见习期间的岗前培训、见习指导、生产锻炼、培养方向等内容进行梳理,逐步完善大学生早期培养机制,明确劳人科、见习锻炼部门在大学生早期培养工作中的责任。二是强化考核监督。为每一名大学生量身定做详细的见习、锻炼、培养计划外,把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作为重点。在见习、锻炼、培养期间,坚持为每名大学生指定一名人品好、技术硬、作风实的指导老师,签订“师徒合同”,有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使他们早日成为段技术骨干,对大学生所在车间落实培养计划情况、指导老师纳入考核。

3.创新培养形式,促进大学生早日成才。一是搭建展示平台。有组织地安排大学生参与QC科技攻关项目和各种技术比武进行锻炼。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段上开展知识竞赛、文体比赛等活动,为他们展示风采提供舞台。二是重用优秀人才。对在见习期间,表现优秀、崭露头角的大学生,要大胆使用,重点培养,把他们选拔到适合发展的岗位上任职,维护好大学生工作的积极性。

三、几点启示

1.加强大学毕业生的早期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快速实现角色转变。大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主要是理论知识的积累和素质能力的培养。现在踏上工作岗位,要求将“所学”转化为“所用”,由“所能”转化为“所精”,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出来。这对缺乏具体工作经验的他们而言,组织上的关怀,同事的关爱无疑是“雪中送炭”,不仅能有效解决他们各种心理障碍,而且大大缩短他们在角色中的转换期。

2.加强大学毕业生的早期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快速提升工作能力。通过各种形式增添大学毕业生在工作中的压力,激发他们的工作动力,让他们带着压力和动力,按照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学习计划,到生产一线熟悉工作,摔打磨练,积累经验,可以有效地促使他们在短时间内迅速找到自身的定位,快速成长为有用之才。

大学毕业学习计划范文3

一、职业指导与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

1.部分普通高校认为“就业准入”制度是职专职校的“专利”。不重视开拓,使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培养滞后,缺乏职业适应和就业竞争能力,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普通高校职业指导还局限于从理论到理论的讲授式的指导。例如,只管开设职业指导理论课、出版政策宣传栏、搞大型讲座而已,未能更好地利用校园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勤工俭学、实习、在岗试用、企业参观等活动实施多元化的指导教育。就业指导老师没有进行很好的社会调查研究,职业指导工作脱离社会实际需要,使就业指导与市场需求脱钩。

2.根据牛亚萍(2007)的调查,大学生专业选择表现出较大的盲目性。主要表现在:(1)自我参与专业选择力度不够,只有40%的学生自己选择专业。(2)对专业的了解不够,仅20%的学生对自己所选专业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高达40%的学生对所选专业不了解。同时,学生了解专业的渠道主要是通过学校的宣传资料、教师介绍、新闻媒体或亲朋推荐,不难发现学生获得的专业信息主要来源于“学校给予”,学校为赢得生源,往往大谈优势、弱化不足,使得学生得到的专业信息呈现出一面性,难以获得客观的评价。(3)缺乏对自我的了解,近98%的学生没有测验过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等。由此,直接导致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较低,只有45%的学生对自己现读专业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55%的学生在有机会重新选择专业的情况下不会选择现读专业。这样一来,学生的自我职业能力、职业态度、职业技能与社会的需求差距比较大。大学生学习缺乏相应的目标,致使学生在自我感觉良好中缓慢发展,甚至与自我期望南辕北辙地发展。这都会严重影响大学生以后的职业选择。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方法和程序

1.就业指导的开展。就业指导是大学生就业的第一步。首先,应引导学生初步设立职业目标,学校应从学生入学开始就配备专业老师提供专业指导和服务。导师在学生第一年上公共课的过程中,为学生介绍专业前景、学生应掌握的知识体系和选修的课程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填写大学学习计划书及学习进度表。其次,跟踪服务和指导学生修正职业目标。在每学期开学注册课程之前,指导老师都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进一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课程选择。学生按要求填写选课表格并得到指导老师签字后才能到教务管理部门进行注册。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兴趣改变或某门课程学习有困难乃至职业发展倾向有变化,老师应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计划进行调整,直至学生按照职业规划目标修完所有课业,走上职业道路。最后,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目标。在学生进入高年级后,教师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便进入了指导学生写简历并不断进行修改的阶段。由于专业课老师在社会中具有一定影响力,与企业具有广泛的联系,因而也能为学生提供公司招聘的各类信息,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很高。由此可见,专业教师在学生职业目标的规划与修正、知识体系的架构与积累、学习计划的完成以及职业素质的积累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路人作用。

2.大学生职业选择。首先,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要充分考虑职业目标与自己的潜能以及主客观条件的最佳匹配。良好的职业定位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的。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应依据客观现实,考虑个人与社会、单位的关系;②应比较鉴别,比较职业的条件、要求、性质与自身条件的匹配情况,选择更符合自己的兴趣、专业特长,经过努力能很快胜任有发展前途的职业;③应扬长避短,看主要方面,不要追求十全十美的职业;④不能好高鹜远,应脚踏实地,注意长期和短期相结合。其次,设定职业生涯目标。职业生涯目标的设定,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目标的设定,是在继职业定位、职业生涯路线选择后,对人生目标作出的抉择。其抉择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的。学生职业生涯目标的设定通常应采取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设定特定的学期生涯目标,将职业目标进行有效的分解。目标分解的过程也是职业能力分解的过程。

三、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就业的政策建议

1.积极开展创业教育。近年来,受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正处于创业活跃期,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到自主创业潮流中,成为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但要使创业教育、创业意识成为全社会普遍接受并积极支持的活动,还必须有政府、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大学生要成功创业,除了有必备的知识技能外,还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场所、设备等物质条件。因此,对在校大学生或者应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府应参照高校学生助学贷款的办法,出台一些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小额贷款,作为创业启动资金。一些重点企业也要积极对大学生创业给予支持。

2.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曾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的李开复认为品德高于能力,性格大于才干,德才兼备永远是社会选拔和任用人才的不二标准。一个优秀的员工,应该具备三种要素――智能、意志、品德,其中品德是成功之本。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以带来友谊、信任和尊重,正直者不仅能够超越自我,也是公众崇拜的偶像。美国曾经数度评选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那些名列前茅的往往不是以才能取胜,而是以品格取胜。正因为如此,亚伯拉罕.林肯、华盛顿总是榜上有名。而在我国最近几年推选出的“感动中国”中的人物,有许多也正是因为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入选的。这就需要学校和老师在点点滴滴中去引导、培养他们,教学相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让学生能在未踏出校门之前就能在心中有一个好的工作理念,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秉持先进的工作理念去开拓他们自己的人生天地。

3.培养学生敬业精神,做好职业责任意识教育。詹姆斯・H・罗宾斯认为:“敬业,就是尊敬、尊崇自己的职业。如果一个人以一种尊敬、虔诚的心灵对待职业,甚至对职业有一种敬畏的态度,他就已经具有敬业精神。但是,他的敬畏心态如果没有上升到敬畏这个冥冥之中的神圣安排,没有上升到视自己职业为天职的高度,那么他的敬业精神就还不彻底、还没有掌握精髓。天职的观念使自己的职业具有了神圣感和使命感,也使自己生命信仰与自己的工作联系在了一起。只有将自己的职业视为自己的生命信仰,那才是真正掌握了敬业的本质。”学生的敬业精神作为思想理论教育的重要内容,仅仅靠课堂和日常教育是很难培养出来的,而必须着重抓好在实践中的磨练。在理论教育的指导下,通过利用校内外社会实践、模拟职业实践机会的训练,才能最终确立和养成。深入开展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高职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将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俭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敬业精神,树立责任意识。

4.实行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途径,是院校培养人才的有效方式。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学校教育本身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学生进入社会所需的能力、素质不可能完全从学校的课堂里学到,需要社会上的各用人单位积极配合学校以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二是社会、企业需要的是有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人才,而要获得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就离不开实践环境;三是现在就业竞争非常激烈,要加强高职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就必须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工作经历或实践经验。因此要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的结合,教学与生产、科研工作的结合。学校应积极主动地寻找实力雄厚、技术过硬的企业与之合作,并设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的技术领导、工程师作为委员,对学校专业教学进行指导。学校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环节及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模式等可以经常与专业教学指导委员沟通,使专业更贴近市场,毕业生更适应就业岗位。

大学毕业学习计划范文4

关键词 生物科学专业 本科生 就业途径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Ways and Means of Promoting Biological

Sciences Majors' Employment

ZHANG Fan, SHI Fengyu, ZHANG Rui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difficult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nationwide environment, biological sciences undergraduate employment dilemma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Through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gram development, full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career planning, employment combined with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try to solve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undergraduate difficult problem of employment.

Key words biological sciences; undergraduate; employment ways and means

1 生物科学专业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市场需求偏离。伴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健全和不断完善,出现了高等教育产业化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统筹统分”转变为“自主就业、双向选择”两个导向,但作为高等教育核心内容的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近年来高校生物科学专业规模上的不断加大,并没有对经济转型和社会需求变化做出有效的回应。从《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我们看到在2012届毕业生中,受雇全职工作的人员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9%,相似度最低的为农学为53%。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毕业生毕业时对基本工作能力掌握的水平均达不到工作岗位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到一些学校的专业培养计划已脱离社会发展,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能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资源与人才的浪费。

(2)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对学生择业的指导能力不足。在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的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当下已经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究其原因可能存在如下原因。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理论知识学习投入较多,实践环节相对较少,明显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且知识结构不合理,加之受社会影响就业期望值过高;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充足的准备、对于职业定位也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致使在择业的过程中屡遭碰壁,饱受打击;再有,入学到毕业整个过程中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教育严重不足,学生无法获得科学的引导,也是导致就业率低的重要原因。

(3)就业期待过高与择业心理准备不足。据《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对2012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最受毕业生欢迎的工作仍然是机关事业单位。虽然民营企业和个体用人单位在就业市场中作为绝对的用人单位,聘任了绝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但却是很多大学毕业生无奈的选择。报告还显示,201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为69%;在“民营企业、个体”的就业满意度最低,为50%。很多学生毕业后争相前往大城市里收入高、职位稳定、发展前景光明的企事业单位,造成就业“扎堆”现象严重。另外近年的“公务员热”的持续升温,也导致了很多毕业生把时间的重心花费在公务员考试上,减少了择业上的投入,很多人未能通过公务员考试,也失去了择业的最佳时机。自我的正确认识和评价是现在很多学生缺少的,或者是对于就业有过高的心理预期,或者是缺乏自信心,不敢正视就业困难和面对现实,存在着过度恐惧、自卑、焦虑等心理上的问题;影响了大学毕业生择业的思想和具体行为,从而产生了人为的就业难。

2 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就业困境的对策研究

2.1 学校要进行教育改革,积极转变生物科学专业目前就业形势

(1)调整学科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接轨。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应以市场为导向,课程的设置应当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跳出“十八般兵刃、样样稀松”的怪圈,改变教学模式,实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使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有明确的职业意识和方向,从而避免盲目追求精英岗位的不良心态的产生,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互动性与创作性,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目前学校就业指导的最主要形式“就业和职业规划的专题讲座”,可是学生们对于这种形式是非常不感兴趣的。学校应在学生入学之初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引导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对自身优势、兴趣爱好及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生物科学专业及所处时代特点,依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根据职业奋斗目标的不同,教授各自的学习方法,多为学生提供深入企业和用人单位进行实习的机会,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就业阶段向学生提供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政策讲解、就业信息提供等方面的指导。并提供创业基础知识、创业途径、创业环境、创业素质、创业风险、创业优惠政策等方面的创业指导。

(3)强化就业的心理干预,理性面对工作。双向选择能够使一部分学生选择到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而有一些学生的择业期待可能无法得到满足。有的工作可能和自身所学专业对口但工作城市不理想,有的城市很优越但工作的相关待遇又不尽如人意。针对如此情况,学校、教师要教育毕业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要使学生认清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况且小城市及相对落后地区更加注重人才,作为当代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人,应志当高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要引导学生明白一线工作是锻炼人的最好地方,很多有作为、有成就的成功人士,多数是脚踏实地一步步努力工作,最终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针对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方面,学校和教师应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前的教育和指导,努力减少毕业生在择业中可能出现的心理方面的问题,使毕业生们以良好的心态来进行择业,充满信心地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

2.2 提高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能力

学生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规划好自己在大学期间的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结合自身优势、兴趣爱好及不足等方面进行分析,确立好自己大学中的长短期目标,合理制订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准备考研继续深造的同学,可以有针对性地对专业课程中理论课程和外语的学习上下功夫,并主动参与到任课教师的科研活动中,逐步锻炼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准备毕业即就业的同学可以结合社会需求及行业特点加强行业技能方面的训练,自学与所倾向行业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及考取相应的技能证书。还应努力提高个人修养,积极参加学生组织的课余文化活动,锻炼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为就业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麦可思研究院编著.2013年度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 张景聪.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化诉求——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再审视[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76-78.

大学毕业学习计划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困难 指导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高校办学模式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国家计划部门不再安排大学生就业,而是实行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不包分配”的新的就业模式。在这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就业模式下,大学生一方面获得了职业选择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同时也因此失去了就业保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压力。伴随着近年来众多高校大规模扩招学生的毕业,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日趋严峻,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及困难。本文试着从客观及个体自身两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作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指导对策。

1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1.1客观原因

从客观上分析,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1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总量矛盾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大量的人口已经给社会带来了严峻的就业压力。而随着近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急剧攀升、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以及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用人单位吸纳大学毕业生的能力有所下降,使得劳动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总量矛盾更加突出。大学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而就业率却逐年下降。

1.1.2高校专业调整滞后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许多学校仍沉溺于计划经济的惯性之中,很少考虑到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专业设置和调整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造成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严重脱节,导致部分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

此外,高校的人才观及相应的培养目标滞后于社会的发展,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过去几十年,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一定误区,往往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理论知识,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的培养。一些课程教学内容陈旧,不能和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大多脱离实际,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和训练。部分大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文化知识,但实践操作能力欠缺。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人才产生了很多新需求,而高校培养不出来,或者等到培养出来,社会已经不需要或者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高校在人才培养和专业调整方面明显滞后于社会需求。

1.1.3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用人单位接收大学毕业生的标准越来越高。他们不仅挑选名校的大学毕业生,而且非常注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如政治思想素质、学习成绩、道德品性、协作精神、创新精神、实践操作能力等等。三好学生、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以及诚实可信、踏实肯干、具有强烈事业心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大学毕业生普遍受到欢迎;复合型、外向型、开拓型以及具有创新意识的大学毕业生日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已经成为许多用人单位考核的内容;获得英语六级、计算机二级证书也成为一些地区和单位接收毕业生的基本条件之一。总之,现在的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更加注重的是素质、能力和品德。

1.2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从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2.1就业能力不强,缺乏就业过程中必要的应对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除了应该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外,还必须具备各种不同类型的职业素质,如高度的责任感、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创新精神、良好的实际操作能力等等。而现实是,很多大学生虽具备了较好的科学文化素质,但在职业素质、实践能力等方面很欠缺,缺乏就业过程中必要的竞争力。

1.2.2择业观念定位不准,存在误区

有的大学生自身的需求比较高,一些苦累脏的艰苦岗位不愿意干;有的大学生爱慕虚荣,盲目攀比,往往拿自己身边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对照自己;有的大学生不能准确评价自己的综合素质,单向追求就业理想,对用人单位工资、福利、住房、地理位置、工作环境等要求过高;有的大学生择业标准很笼统,只把薪水、福利等当作选择标准,而没有从长远的职业发展角度来寻找真正适合自身的岗位,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少必要的规划,从而陷入求职的误区。

1.2.3缺乏“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观念,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意识淡薄

中国人向来视稳定为生活的重要条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经过历史的积淀便形成了具有普遍性的就业心理。有的毕业生急于在短时间内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从而导致迟迟无法就业。此外,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的意识淡薄。

1.2.4缺乏到西部及边远地区就业的思想

在就业地域方面,多数大学生向往大中城市,尤其是沿海的中心城市,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发展前景较好,施展个人才能的机会多。部分大学生认为小城镇特别是山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缺乏发挥自己才能的环境和机遇,因而不愿下到基层就业。

2 指导对策

针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及困难,国家要继续加强各项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的实施;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以及与用人单位的对接工作,想方设法扩大毕业生就业的门路;大学生自身则要注重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及能力,转变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争取早日就业。

2.1国家层面

目前我国已经在实行“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国家要继续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支持和倾斜。加大公务员招聘制度、国家劳动制度、人事管理制度、户籍制度的改革力度,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宏观环境。要继续加强优惠政策的实施,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边远地区、艰苦行业和其他急需人才的基层单位去工作,鼓励大学生到第三产业企事业单位和乡镇企业工作。

大力发展经济,保持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据统计,国民生产总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能多提供100万个就业岗位。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保持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无疑将促进国家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从而缓解日趋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

2.2高校层面

目前,造成部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一个来自学校方面的原因是,部分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不是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是受制于学校的既有师资,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因此,学校要面向市场设置专业和制定招生计划,认真研究人才市场的发展趋势,积极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加强就业信息服务。加强就业信息网站建设,构建就业信息平台,积极开展网上双选活动,开拓网上就业市场,努力实现多渠道、立体化网上就业信息的收集及,积极开展与大型人才网站及有关地区人才网站的链接与实质性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毕业生快捷择业与就业;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与用人单位广泛建立合作关系,共建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为毕业生充分就业创造条件;通过举办毕业生就业供需洽谈会,根据各个学院、各个专业的需求举办校内专场招聘会,促进毕业生就业;做好困难毕业生的就业帮扶工作,对困难毕业生给予“一对一”的重点帮扶,优先为其提供就业指导、心理咨询、技能培训、就业推荐和信息服务。

2.3个体自身层面

2.3.1提升个人就业能力

大学生自身要积极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等;掌握良好的面试技巧,提高面试能力。

2.3.2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毕业生虽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相对完善的知识结构体系,但对自己的职业素质、职业兴趣和职业能力还不能作出完全清晰的界定,对职业缺乏了解、认识,求职时盲然不知所措。因此,大学生要在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及指导人员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制定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准确地分析自我、了解自我,并结合客观实际需求,确立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学习计划、发展计划,并采取积极的具体行动去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2.3.3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

大学毕业生要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旧的就业观。过去大学生总是要到大中城市,到国家机关找“铁饭碗”、“吃皇粮”,认为这样才是就业,但现在要把这个观念转变过来。大学生应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不必急于在短时间内找一个固定的“铁饭碗”。随着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为毕业生的就业创造了条件。毕业生毕业时可以将户口迁回生源地,把档案托管在工作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哪里找到岗位就在哪里就业。

2.3.4树立到农村、到西部地区、到基层就业的观念

农村是广阔的天地,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农村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社会、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迫切需要大量优秀毕业生投身于农村的广阔天地,发展农村经济。具有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去求职,更有可能成为新的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当前国家正大力推行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广大毕业生要依托西部大开发重点任务和重大建设项目提供的广阔舞台,树立到西部地区、边远地区、基层工作的观念,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

2.3.5增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意识

大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单干、合伙等方式自主创业、创办公司。自主创业给最具创造力和活力的大学生提供了就业和深造以外的创新之路。自主创业虽然具有一定的风险,但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高等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自主创业将是一个必然趋势,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之一的毕业生更是应该成为自主创业、努力创造就业岗位的领头羊。

2.3.6培养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

大学毕业学习计划范文6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研究;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257-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及用人单位机制市场化,经济体制转轨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整个社会整体就业压力的加大,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高等教育和社会的热点。高校毕业生就业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完善学生对自己的认识,帮助学生明确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合理择业。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职业生涯规划对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具有决定作用,尤其对处于择业期的大学生来说,能否根据自己的条件和所处环境,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合理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将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及每个人的前途和发展。

1.职业生涯规划的起源及定义

从历史角度来看,“生涯”的概念还很年轻。在20世纪初以前,职业选择对多数人来说还不是常事。许多人只是自发地从事他们父母所从事的工作。工业革命创造出多种工作机会的更多新的岗位,社会有大量的就业机会可供选择。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生涯理论推崇这样一种观念:生涯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或工作,也是决定人们怎样生活的贯穿一生的过程。当今的职业生涯规划已与过往都不同,社会发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工作的方式、时间、地点和原因,进而影响我们对职业的规划和追求。工作的性质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之,作为社会剧变的产物,生涯规划已成为每个人一生最有挑战的任务。那到底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呢?对于“生涯”的定义,美国国家生涯发展协会提出,是指个人通过从事工作所创造出的一个有目的的、延续一定时间的生活模式。而“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从职业学习开始到职业劳动最后结束这一生的职业工作经历过程,那么“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根据个人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2.1 大学生普遍缺少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根据北森测评网、新浪网与《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在2004年6-7月在网上调查表明,有近25%的学生对自己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是满意的,但当被问到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些具体问题时,如是否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时,是否知道自己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职业时,能够明确并能肯定回答的低于20%。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上存在着感觉和认知的矛盾,表明大学生没有对职业生涯规划有清醒的认识,只听过概念,缺少实际的实施和进一步的了解。许多同学还尚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对自己人生发展与就业的意义,这都会影响大学生就业及今后的人生发展。

2.2 大学生没有确定的职业生涯目标。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要符合社会和需要,更要适合自己的特点。目标一定要具体明确,同一时期目标不能太多。大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内容和目标都应有其特点。对学业的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具体的目标。大学生应在自我认识,了解社会的基础上,从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出发,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大学学习的总目标和阶段的人生目标。这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确定大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为顺利地走向社会打下基础。而由于我国大学生大部分将考上大学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选取专业时很少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而且,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没有能及时转变角色,没有为自己的四年学习和生活作出一个合理的计划和安排,造成今在就业过程遭受挫折。

3.正确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高校的扩招带来大学生就业难,现在社会上有这样的说法,认为大学生是过剩了。事实上我们从数据统计和实际状况来看,我国大学生毕业生人数没有过剩。目前我国大学生的毛入学率为21%,而美国为82%,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印度也达到了30%左右。在我国7亿多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每年社会新增就业机会大约为700-800万,每年新增的大学毕业生人数300万左右(2004年为280万,2005年为350万)。就这一数字来看,大学毕业生应有很大的就业空间,但从教育部公布的高等院校的就业率70%来看,大学生就业还存在较大的困难。在当前形势下,就业形势出现了这样一个奇特现象: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出现这种人力资源的怪现象究其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存在脱节,高校人才供给与社会人才需求在数量上、结构上需求矛盾,高校教育改革中政策不稳定、不健全等,但另一方面我们反思大学生就业中的挫折和失败现象后,我们发现大学生自身对职业生涯规划缺乏越来越成为就业和个人发展的障碍,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

职业生涯规划本质上是一个人职业战略规划问题,这个问题解决“我将来应该干什么”,即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和选取职业范围,从就业的角度来看,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一个职业选择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各种能力的培养,也关系到学生人生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