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私募基金的税务筹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私募基金的税务筹划范文1
1、开题报告的功能
撰写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让指导教师了解:选题的目的、意义、自己做这个题目的优势、方法和成果等。
开题报告是在学生接到教师下达的毕业论文任务书以后,由学生撰写的对于课题准备情况以及进度计划作出概括反映的1种表格式文书。报告书须用中文书写,在导师指导下由学生撰写,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及学院审定后生效。
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作出如下判断:课题所确定的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题目的大小是否合适,所选择的研究途径和方法是否可行等。
学生在得到批准后按开题报告的安排来开展论文写作。
2、开题报告的内容和要求
(1)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所做课题的提纲和方案论证,含论文的主要目的、论点、论据等。对研究要说明的主要问题给予粗略的但必须是清楚的介绍
(2)方法及其预期目的:在开题报告中,学生要说明自己准备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中的抽样法、问卷法、论文论证中的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写明研究方法及措施,争取在这些方面得到指导教师的指导和建议。预期目的是要对研究最终达到的结论进行说明。
(3)进度计划:毕业论文的创作过程是分阶段进行的,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时间规定。在时间安排上,要充分考虑各个阶段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千万别前松后紧,虎头蛇尾,完不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
(4)参考文献资料:在开题报告中,应列出主要参考文献,这从另1侧面介绍自己的准备情况,表明自己已了解所选课题相关的资料,证明选题是有理论依据的。在所列的参考文献中,须至少填写8项(至少含2篇外文资料),且每项的内容须齐备,须包含书名、作者、出版年和出版社名称。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一:
一、论文题目:中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探讨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总述)
我国上市公司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止XX年底,我国上市公司已达到1174家,总股本超过5050亿,其中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328亿,市价总值高达5.55万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8%,约有股民6800万人,约占城镇人口的40%,资本市场规模越来越大。
据统计,截止XX年底,我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所有者权益10547亿元,实现利润1519亿元,分别占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32%和63%,国有上市公司已成为我国各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在国有资产质量上,上市公司已成为优良资产的富区,同时上市公司也成为中国人投资的主要领域。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上市公司不仅会得到更大更快的发展,而且会显示出更重要的作用。但也不可否认,在我国上市公司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下滑,竞争力下降,据资料反映,XX年我国上市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1369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1.04%,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5.53%,比上年同期下降22.55%,有151家公司亏损,亏损面为12.67%,较上年又进一步扩大;
二是部分上市公司内部违规现象严重,据了解,XX年有100家上市公司因各种违规问题而受到证监委和其他有关部门的查处;一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虚增业绩,大肆圈钱,极大地打击了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心;
三是二级市场投机行为盛行,一些机构操纵股价,牟取高利,严重地扰乱了市场秩序。为了解决我国上市公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就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有效发挥政府的监管职能和社会的监督职能,加快建立上市公司的优胜劣汰机制,全面净化证券市场的环境。要实现这一目标,有效的手段之一是建立上市公司的效绩评价体系。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对我国国有企业制定了效绩评价制度,并正在逐步推开,但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还没有建立这项制度,所以本文的研究是有实际意义的。
三.本文研究的内容(提纲)
本文拟从四个方面探讨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建立。
第一部分主要从六个方面阐述建立我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意义,这六个方面是:
(一)有利于国家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二)有利于推动上市公司建立科学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三)有助于对上市公司经营者业绩的全面考核。
(四)有利于引导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
(五)有利于增强上市公司的形象意识。
(六)有助于投资者的理性投资。
第二部分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证建立我国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可行性。这三个方面是;
(一)国有企业效绩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上市公司开展效绩评价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我国上市公司现有的基础比较好,更适合效绩评价工作的开展。
(三)政府有关部门、投资者、和上市公司比较支持上市公司开展效绩评价工作。
通过上述两个部分的分析论证,说明我国建立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三部分是本文要研究的重点。
提出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设计方案。设想从五个方面构建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框架。这五个方面是:
(一)全面阐述和分析效绩评价体系六个基本要素的内容、作用。
(二)重点研究效绩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是效绩评价的核心,初步思路是参照国有企业效绩评价体系指标体系,结合上市公司现状和特征,设计上市公司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权数配置。
(三)确定评价标准采用行业标准和评议参考标准。
(四)制度评价方法。评价方法考虑采用工效系数法和综合判断法。
(五)提出组织实施的方法。建议在起步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实施。
第四部分是实例分析。
运用本文设计的效绩评价体系对某一家上市公司XX年度效绩进行评价。
四、本文研究的结果。
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是旨在引起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对建立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二是为有关部门研究和制定上市公司效绩评价体系提供参考;三是从理论和实践老感两个方面提高本人的专业知识水平。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二: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对赌”作为美国式创业融资契约的重点条款之一,当十年前PE进入中国的同时,这一机制便作为舶来品同时被引入到PE与融资公司的谈判桌上。2006年12月,《美国风险投资示范合同》在国内公开出版,对赌协议的相关条款被全面引入,对国内广大企业家和投资者都具有相当大的启发意义。自从蒙牛与摩根士丹利、鼎晖及英联投资等投资银行签订对赌协议以后,我国兴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对赌协议签订热潮,凯雷投资控股徐工集团机械有限公司、德意志银行和美林银行等投资恒大地产、英联投资等投行并购太子奶集团等都签订了对赌协议。
对赌协议作为典型的舶来品,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其生长的土壤,便是私募股权投资领域。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重要参与主体,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最近两年迅速成长。“2007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金额将突破150亿美元,而2006年,私募股权投资金额为117.73亿美元;目前,我国的私募投资基金存量已有1万亿元人民币左右;未来两三年内,私募股权基金将逐步成为影响市场的主力资金之一。”对赌协议是私募股权投资中经常使用的条款,其发挥的作用可谓翻云覆雨。随着私募股权投资在中国的逐渐发展,对赌协议的应用也必将与日俱增。
对赌协议的履行引起现金和财产流动,就可能产生所得税负和一系列所得税问题。然而,我国目前没有专门针对对赌协议下税务处理的相关规则;另外,履行对赌协议所产生的支出行为和所得性质的认定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没有其他相关规则可以适用,这给对赌协议双方支出与所得的所得税处理造成不确定性。在我国典型的“对赌协议”案例中,可知且已明确的税务处理是:创元科技-司贵成对赌一案中,司贵成对全部转让股权所得一次性缴纳个人所得税,后期为履行对赌协议,向投资目标公司——高科电瓷“补偿”的673.57万并未获得退税的待遇。对获得“补偿”的目标公司或投资人应当进行何种所得税处理,并没有充足的先例和资料,税务机关也未给出权威的规则。
对赌协议所得税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一方面,根据国内的对赌协议案例,业绩补偿金额少则百万,多则数亿,可能产生的所得税金额亦十分巨大。有学者将国内较为熟知的对赌项目及其运作情况进行归纳分类及不完全统计分析,截止2011年对赌协议成功的比例仅为23%,失败和中止合计占63%,另有14%还处于运行之中。对赌协议的失败率之大,可能导致更多不确定的应纳税所得。随着对赌协议的发展,成功的对赌协议还可能产生投资者向管理者或目标公司的现金和股份流动,所得税问题将会成为对赌协议设计必须考虑的因素。
另一方面,对赌协议所得税问题涉及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主体。对赌协议进入国内初期,投资主体主要是外资背景的大型金融投资机构,如摩根士丹利、鼎晖、高盛、英联、新加坡PVP基金等,随着对赌协议被广泛运用,国内私募基金也逐渐成为对赌协议中的投资主体。融资方一般都是国内具有良好成长性的民营企业,如蒙牛、永乐、雨润、太子奶等。这些民营企业的大股东多数兼任经营者,拥有企业股份,也是企业的实际操纵者。根据国内案例,签订对赌协议的融资者除个人股东外,还有为数不少的持股公司。巨大的所得额和25%的税率,使对赌协议的主体不得不考虑所得税对履行对赌协议和公司资金流的影响。不确定的所得税处理规则,不仅会造成税负上的不公,还会影响资本市场和民营企业的长远发展。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对赌协议关系下的所得税处理为主题,在区分不同对赌协议类型、分别确定业绩补偿性质的基础上,对投资者、目标公司、股东或管理者的所得和支出涉及的所得税处理进行探讨,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该选题有以下几点意义:
1.完善对赌协议相关的法律规范
对赌协议在我国法律背景下运行遭遇诸多障碍,需要立法或执法机关作出明确规范。税务处理的不确定性也给对赌协议的运行造成了法律风险。对该主题进行研究,可以为相关法律规则的出台提供参考,减少对赌协议的法律障碍,促进对赌协议在更加规范的轨道上运行。
2.统一纳税机关的征税行为,提高征缴效率
由于对赌协议的所得税处理存在分歧,税务机关的征缴行为也将面临混乱的状态。对该主题进行研究,能够发掘更加合法、合理、公平的处理规则,统一税务机关的征缴行为,并为其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同时,了解对赌协议税务处理的理论和实际操作问题,有助于税务机关加强征缴能力,提高征缴效率。
3.确定企业的融资成本,减少企业的税收风险
不管是对赌协议中的哪个主体缴纳所得税,巨额的税款都可能转嫁到融资企业身上,大大增加其融资成本,加大融资困难。直接的税负对融资企业的资金流动会造成重大的影响,甚至可能决定一个企业的命运。税务处理的确定能够使企业确定融资在税务上的成本,减少税收风险,避免突然到来的巨额税款打乱企业的经营计划,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4.为企业的对赌安排提供税收筹划上的参考
由于对赌协议具有丰富的形式供投融资双方选择,而不同的对赌安排可能产生不同的税务处理,因此,可以选择税负较轻的对赌形式,减少企业负担,
资料共享平台《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http://unjs.com)。通过对对赌协议所得税处理的研究,可以从税法的角度对不同的对赌安排进行分类,确定其具体的税务处理,供企业选择适合自己且税负较的额对赌安排。
5.丰富税务研究内容,为资本市场的税务研究提供切入点
实务中的对赌协议形式繁杂,并具有复杂的法律关系,能够为税法学者提供丰富的研究课题。对赌协议已成为跨国投资和国内私募中被广泛使用的规则,税法学者可以此做为切入点,对资本市场上的税收问题进行更为深入和广泛的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国内研究现状
对赌协议首先成为中国企业界和投资界的热门话题。但国内市场上关于对赌协议的专著并不多见。除了在期刊网上可以看到关于对赌协议的论文外,有关对赌协议的论述散见于风险投资书籍的某一章节或某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以及新闻报道或从事非诉业务的律师事务所的内部刊物里。这些研究成果集中于对赌协议的基础理论、运行机制、风险防范、利弊比较、在我国运行中产生的问题和具体案例分析等。例如任栋的《玩味对赌君》、深圳证券交易所匡晓明的研究报告《创业投资制度分析》的对赌协议一章、夏翊的《“对赌协议”的运行机制分析——以蒙牛乳业为例》、姚泽力的《“对赌协议”理论基础探析》、徐光远的《创业企业签订“对赌协议”的风险控制》、王燕等的《对赌协议:天使与魔鬼的博弈》、陈淑卿的《“对赌协议”在我国企业中的运用》等。
法学界对对赌协议的法律属性进行了比较广泛研讨,实务领域也对对赌协议在适用中的法律障碍进行了全面的介绍,这其中有杨占武先生的《对赌协议的法律问题》、谢海霞女士的《赌协议的法律性质探析》以及李岩先生的《对赌协议法律属性之讨》,但是全面介绍对赌协议的专著还没有,大多是附在私募股权研究之中,作为一个小节进行介绍。这之中主要有李听肠、杨文海生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理论与操作》、周炜先生的《解读私募股基金》以及李寿双先生的《中国式私募股权投资—基于中国法的土化路径》。数篇硕士论文对对赌协议的法律问题进行了相对全面介绍和分析,例如殷荣阳的《对赌协议法律问题研究》和唐蜜《中国法律环境下的对赌协议研究》等。上述文献资料对对赌协议的法律属性在我国大陆的法律风险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并对对赌协议使用程中融资方如何降低自己的风险提了不少好的建议。
对赌协议进入税务界的研究视野起因于2011年末到2012年初肖宏伟、赵国庆、王骏、李利威等几位税收实务专家对几起对赌协议所得税问题的讨论。目前对对赌协议所得税问题的研究还仅限于实务界。笔者查到最早的相关文章是肖宏伟于2011年中期发表的《定向增发收购股权后发生补偿利润的税务处理》,之后的研究成果有赵国庆的《定向增发资产收购—业绩不达标触发补偿的税务探讨》,肖宏伟的《愿赌服输、覆水难收国美诉陈晓案与以股权定向增发业绩补偿税务管理评析》,李利威的《税务律师视角:定向增发业绩补偿款税务处理的实证分析》以及王骏对赵国庆、肖宏伟观点的评析等。另外还有数篇不能得知作者姓名的网络文章,也对对赌协议的税收问题进行了研究。以上文章以创元科技收购高科电磁等一系列定向增发股权发生补偿的案件为切入点,对对赌协议中补偿款在所得税法上的性质认定和税务处理进行了分析,并对具体案件的税务处理提出了建议。
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五种的观点:
1、捐赠说。该种观点认为业绩补偿款的性质为捐赠。接受方应将该款项作为接受捐赠收入,当期缴纳企业所得税;支付方如为企业,作为非公益性捐赠,不得在所得税前扣除,支付方如为个人,不存在退税。
2、违约金说
该种观点认为业绩补偿款的性质为违约金。支付方可以作为费用在当期扣除,接受方作为当期收入缴纳企业所得税。
3、保证合同说
该种观点认为,业绩补偿实为原股东对投资人提供的一种盈利保证,法律上应视为担保条款。业绩不达标时的补偿款应作为履行保证赔偿责任。该业绩补偿款,接受款项一方将其纳入当期收入,并当期缴税,支付方应根据《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25号)第四十四条(企业对外提供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担保,因被担保人不能按期偿还债务而承担连带责任,经追索,被担保人无偿还能力,对无法追回的金额,比照本办法规定的应收款项损失进行处理。与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担保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与本企业应税收入、投资、融资、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等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担保。)判断是否能够税前扣除。
4、合同价款调整说
该种观点认为,业绩补偿本质为原合同价款的调整。该种观点认为,接受方冲减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支付方冲减以前年度收入,涉及退税,税务机关应予办理。
5、衍生工具说
该种观点认为,业绩补偿约定实为嵌入式衍生工具—看跌期权(该期权的行权价格为合同上承诺的预期净利润,行权需待到期后才可行使,属欧式看跌期权)。该种观点认为,业绩补偿款可简化处理,接受方作为投资收益,支付方作为投资损失,根据财损25号公告清单申报扣除。
以上观点均以补偿行为和股权转让行为是否相互独立为研究起点,其中“捐赠说”的逻辑前提是补偿行为在税法上独立于股权转让行为,后四种观点则将补偿行为和股权转让行为看做一项交易行为,但对对赌协议在整个交易行为中的地位和作用持有不同看法。其中,“衍生工具说”趋于主流。不过,由于衍生工具的理论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给税法学者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衍生工具说”的发展也遇到“瓶颈”。
(二)国外研究现状
“对赌协议”虽由外国投资者引进而来,但外国做法和研究中并不存在该说法。估值调整机制(ValueAdjustmentMechanism)[1]一词在外国文献中也并未出现。笔者目前找到的同对赌协议相类似的机制有三个:棘轮条款(RatchetProvision)、价格调整条款(PriceAdjustmentClause)和非股权支付额(Boot)。
1.棘轮条款
(三)发展趋势
随着对赌协议数量的增多,其所得税问题也会愈来愈凸显,而税务机关也必须及时作出税务处理的决定。税收实务界特别是税务官对该问题的研究成果,能够对税务机关的决定提供重要参考。但是由于各观点分歧较大,如果在未来短时间内无法形成主流观点,税务机关可能会颁布相关文件,以对征收行为进行统一。另一方面,由于所得税缴纳对投融资双方甚至第三方将会造成重大影响,对赌协议的税收筹划也将进入研究范围。
税法理论界也将参与到该主题的研究中来。一方面因为实务界的讨论缺乏体系性,从税法理论上进行研究,能够形成全面完整的体系,弥补实务界在讨论中可能出现的漏洞;另一方面,对赌协议所得税问题的研究对丰富税法学研究内容和为对赌协议税务处理提供理论支持具有重要意义。理论界的研究,将会促进主流观点的形成
我国目前流行的对赌协议仅限于现金和股权补偿,而随着对赌协议的发展,其形式也会愈加丰富,所得税问题可能会变得更加复杂。该主题的研究可能还会有更加长的路要走。
三、论文的主攻方向、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论文的主攻方向
本文拟运用税法的分析方法,对对赌协议的本质进行剖析,并确定对赌协议关系下各个主体的所得税处理办法。
(二)论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探讨了对赌协议履行过程中产生的所得税问题,主要集中于对赌协议中“补偿”的所得性质认定和处理。文章拟定六章。
第一章介绍了对赌协议的概念、运作机制以及分类等基本问题,为下文进一步开展所得税问题研究奠定基础。
第二章梳理了对赌协议履行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所得税问题、国内外的做法以及国内的主要观点。由于对赌协议和所得税处理本身都具有复杂性,对相关的基本问题进行梳理,能够提炼出问题的本质和关键点;对“‘补偿’的所得税性质”这一关键点进一步分析,确定全文主要的论证方向;通过介绍国内外相关问题的做法以及国内的主要观点,分析可供借鉴的做法、观点以及尚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四章是本文的关键,运用税法中的实质课税原则对对赌协议中的“补偿”进行定性,确定其在所得税法上的处理规则。实质课税原则是税法的重要原则,对确定交易性质、解决税务处理的分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该原则对“补偿”定性后,运用税收中性、税收公平等税法中的基本原理对结论进行验证,保证结论的正确性和全面性。确定了“补偿”的性质后,以此为原则对对赌协议的所得税处理进行具体的分析,解决应纳税所得额、收入实现的时点、支付方成本费用的扣除以及退税问题、计税基础的调整等问题。
第五章对税务机关处理对赌协议所得税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试图提出改善的建议。
第六章基于第三、四章的分析结果,向对赌协议的签订双方提出税收筹划的建议,以帮助其在合法的前提下,避免不必要的税务支出,减少融资成本。
(三)研究方法
1、比较研究的方法
本文对对赌协议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成熟做法与对赌协议在我国的运用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对赌协议引进我国后,从名称到内容及运作方式都发生了变化。本文对这些变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2、理论分析与实务操作相结合的方法
经济学家和法律学者都对对赌协议有研究,本文主要从法学的视角,分析对赌协议的内涵及性质,并从实务角度重点论述对赌协议的运作模式,对赌协议在实务操作中要注意防范的法律风险。本文的写作希望有利于指导对赌协议的实践运用。
私募基金的税务筹划范文2
信托公司的主要职责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其中“理财”处于重要的地位,是信托公司的核心业务,而“托”则是业务实施的方式。理财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产品层次,表现在向客户提供的某产品或者资产完善其投资,二是组合层次,表现为统筹管理客户的整个投资组合。逐一递进的两个理财层次充分体现了信托业从产品管理到资产管理再到财富管理的全过程。
信托产品管理、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的特征要素
信托产品管理
信托产品管理是信托公司根据融资方的需求,设计开发信托产品,然后通过信托营销团队将产品推介给委托人实现终端产品销售,最终通过信托公司的管理为投资人创造财富,并选择最有效的方式为信托公司增加收益并降低风险与成本。信托产品管理全过程是在信托产品生命周期中对产品规划、开发、生产、营销、销售和支持等环节进行管理的业务活动,包括五个环节,即需求管理、产品战略管理、产品市场管理、产品开发管理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即实现面向客户的需求管理,快速、合理响应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明确产品战略定位,制定产品推介营销方针;实现面向市场的产品规划,确保和信托公司战略的一致性;基于团队的开发管理,合理规避产品投资风险;在产品规定期限内向投资人分配收益返还本金,并获得信托报酬,结束信托产品计划,完成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信托资产管理
信托公司在资产管理领域大致承担如下两种角色:一是依据《信托法》承担受托管理职责;二是依据《信托法》和《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亲自管理信托事务,特别是要亲自承担作为资产管理业务核心要素的投资管理职责。
信托资产管理业务的特点是:第一,由于信托资产管理是一种规模经济效应非常明显的业务,信托受托资产规模的逐年递增为信托资产管理奠定了基础,具有普遍性的业务形态是产权分割而非产权独占。第二,由于信托资产管理是一种专业化特征很强的业务,银监会将信托公司的市场定位明确为“为合格投资者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引导信托公司构建专业化经营模式,因此信托机构倾向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信托业务。对于受托管理与投资管理两种职责合一,即均由信托公司承担。但是,在受托管理与投资管理需要分离的常态下,伴随监管方面对信托融资类业务的限制,信托业务逐渐发展为以投资类管理为主。
信托财富管理
信托财富管理是指信托利用所掌握的客户信息与金融产品,通过分析客户自身的财务状况,了解和挖掘客户需求,制定客户理财方案,为优质客户提供投资管理以及税务、财务计划、退休、遗产信托等一揽子金融服务,进而帮助客户实现理财目标的一系列过程。
信托财富管理主要包括财产保护、财富累积以及财产传承三个方面。在财产保护方面,信托公司接受客户委托设计财富规划方案,向客户提供诸如核心资产配置、税收筹划、财产隔离和保险规划等服务。在财富积累方面,信托公司接受客户委托代为实施投资规划,提供私募股权基金和私募证券基金等私募投资服务,以及不动产投资、艺术品投资等等服务。在财产传承服务方面,信托公司可提供家族股权管理服务实现其财产的有效管理,并通过特意的遗产安排实现财产在不同继承人之间的有效分配等等。此外还可以开展继承人教育、现金管理、融资安排和捐赠安排等等服务创新。通过信托财富管理,达到为高净值人士提供科学的资产配置的目的。
信托公司的在不同阶段的功能定位
起步期着眼于产品管理
起步期信托公司主要是根据资金需求方的融资需求作为产品推广的动力,推出越来越多的产品意味着信托报酬的增加、信托公司的发展,所以信托公司在起步阶段是以产品为中心,以地方区域经济作为市场拓展的重点,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政府资源,确立在区域市场份额的绝对优势。在市场培育的初期主要注重信托公司产品线的构建、服务特色以及业务优势的培养,为公司的中长期战略发展和扩张做准备(见图1)。
发展期着眼于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
在发展阶段,信托公司已经建立起较好的市场信誉以及市场销售网络,产品库资源的丰富为其实现资产管理提供了保障,所以发展期信托公司是以资产为中心,具备资产营运与投资组合的专业化能力是这个阶段信托公司所关注的。信托公司可以利用业务结构的多样化,辐射周边地区及全国市场,与业界同行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不同领域的业务开展中形成战略同盟,资产管理业务与财富管理业务将形成良性互动,有利于专注提高投资能力,推动信托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发展。
成熟期专注于财富管理
信托公司提高自主管理能力,具备相对齐备的产品线以及专项投资领域,真正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主线,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从单纯的“产品推介”需求转向全方位、多角度的“资产配置”。以产业整合、资本运营为手段,通过交易性扩张战略实现市场化的横向联合,以建立同业战略同盟关系、公司上市以及与国外同业实质性合作等模式和载体,将信托业务朝着精细化、差异化全面展开。
信托产品管理、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的组织行为
产品管理的组织行为
在产品管理阶段, 信托产品都是项目资金需求方向信托公司提出融资需求,信托公司基于信托制度平台的优势和功能,将项目进行设计开发成为信托产品,再由信托公司的直销团队寻找资金,完成产品销售。信托公司参照“一法两规”,充分考虑供需双方特点,打造具有信托特色的产品线,找准自己的定位,审时度势创新业务种类,满足投资者财富增值的需求。信托资金运用方式灵活,主要有贷款类、证券投资类、股权投资类、权益投资类、组合运用几种;投资领域广泛,投资者可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程度选择不同的投资方式。同时,可以适时对信托契约进行更改,包括撤销或延续的选择、信托财产的分配、受益人的更换以及财产行政管理与操作的更改等方面。在投资领域上,信托业横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业市场三大市场,不仅涉及工商业、房地产、金融、基础设施产业、工矿产业等领域,还在保障房、高新技术企业、能源交通、艺术品市场等领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见图2)。
但是,此阶段中信托公司大多业务属于融资业务,少部分属于平台业务,真正体现信托公司核心竞争力的主动管理业务并不多。从现实中看,融资业务和平台业务的确有市场需求,但合规风险也在加大。从平台业务看,信托公司议价能力较低,而且业务本身也会触碰到业务底线。从融资业务看,因为信托所做的是一种高成本业务,因此企业的融资成本也会相应地要高。但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愿意付出高成本的企业本身风险一定也会相应地要高于其他企业。在融资业务中,如果按照《信托法》由委托人承担风险,一旦出现社会问题,整个信托行业的声誉都会受到影响。如果维持刚性兑付,受托人承担的责任过重,风险高,信托公司背负的包袱也会随着业务的发展越来越重,风险积累越来越多,信托公司需要转型。
资产管理的组织行为
资产管理的要点在于投资,通过信托公司业务主动能力的提高增强信托公司的资产管理效率;财富管理的核心则是客户,要为客户配置资产,对客户的资产进行组合。财富管理既可以卖本公司的产品,也可以卖外部产品。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并不矛盾。原因在于财富管理需要有产品的丰富度,但这要取决于法律环境的完善和机构的产品创新能力等。另外,财富管理需要投资者具有理财意识。只有资产管理能力提高了,才有做财富管理的基础。在中国,资产管理与财富管理可以并行(见图3)。
2010年下半年,银监会先后下发《信托公司净资产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行政法规,体现了监管部门要求信托公司尽快向提升业务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内涵发展的经营模式升级转型的意图,这也将促使信托公司转变盈利模式,实施业务转型,成为具有核心能力的特殊资产管理机构。
信托业已成为资产管理业的中坚,规模上已相对领先,收益率继续提升,总体收益优于其他理财产品。一般来说,信托资产规模增长的原因有几方面:一是监管部门明确了信托业的发展方向,信托业由此进入了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二是原评级分类标准客观上对信托公司扩张信托资产规模起到了推动作用;三是信托公司通过关联交易的方式进行资产管理,提高了信托公司的分类等级,使其信托资产规模短期内实现跨越式增长。同时,银监会将信托公司的市场定位调整明确为“为合格投资者提供资产管理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并相继实施政策性文件,对信托公司固有业务进行了严格限制,鼓励信托公司开展私募股权投资信托、资产证券化信托、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等创新业务,在明确信托公司本源业务范围的同时,突出了信托公司经营特色,引导信托公司构建专业化经营模式,从而促进了信托公司的快速发展。
产品创新方面,根据在不同经济周期、客户不同的风险接受度情况,提供诸如私募股权投资(PE)、房地产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移交——经营——移交(TOT)、短期理财产品等各类型组合产品包,令客户获得最优的收益体验。同时除了提供高效的融资服务,还为高端客户投资理财服务。
制度赋予了信托公司全品种和跨平台优势,使得信托公司成为了天然的产品项目储备平台,具有丰富的产品线,具备开展财富管理业务的先天优势。资产管理业务与财富管理业务将形成良性互动,有利于专注提高投资能力,又将推动信托公司的资产管理业务发展。
财富管理的组织行为
在财富管理阶段,信托公司更注重与高端客户建立深度联系,帮助客户分析其金融需求,并基于信托制度平台为客户定制个性化的金融解决方案,主体是客户,这种主体的区别对于信托产品,甚至公司经营理念和结构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信托逐渐实现产品销售向财富管理服务的转变中心就在这里。高净值财富人群的财富目标由财富创造向财富保值增值转变,从单纯的“产品推介”需求转向全方位、多角度的“资产配置”需求。信托公司转向财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财富管理的核心在于资产配置和组合运用,关键一环就是改善产品供给能力、坚持从客户需求出发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以服务锁定客户。充分发挥信托公司在财富管理领域的协同战斗力,在内部构建财富管理团队和资产管理团队良好的沟通协调合作机制,发挥团队作业的优势,共同面对客户个性化的需求,提供一站式金融解决方案。在信托制度下,财产的所有权、受益权得以有效分离,加之信托财产的独立性等特征,使得信托公司可以围绕财富传承,以财富代际传承为核心,着力发展面向高净值客户的财富管理、代际转移、隔代转移、投资、理财、捐赠、税务规划、企业咨询等一系列业务。为实现信托财富管理终端目标,信托内部需要以下方面的改革进行配套。包括以客户为中心设计业务流程、品牌建设、差异化服务、营销体系、信息化建设、专业团队的培养等各个方面(见图4)。
信托阶段管理方案建议
建立完善产品链条
要完善信托产品链,需要明确产品条线划分以及各个条线的发展方向。信托产品的风险结构呈现的是一种“金字塔形”,最底层的是固定收益类产品,最顶端是投资管理类产品,如阳光私募、私募股权、对冲基金等。而中间层,则是TOT类信托产品。
提高主动管理能力
提高信托的主动管理能力对信托公司本身和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1)从公司层面讲,首先应调整自主管理业务与“通道”业务适合比例。信托公司应该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能力、风险控制水平,提高自主管理意识,实现品牌战略,培养客户的忠诚度。适当调险业务占比应该是解决短期问题的思路。短期内信托公司应增加单一资金信托、阳光私募信托、PE类股权投资信托等风险权重相对较低业务比重。其次,信托公司应降低融资成本扩展信托业务服务行业范围。由于受到收益率限制,目前信托产品服务的领域相对较窄,虽然从中国信托业协会统计信托产品广泛分布于工商企业、房地产、基础设施、金融及资本市场等领域,但是真正能够承担12%以上收益水平的行业还是少之又少。如何获得低成本、长期限资金,服务于更加广泛的行业成为信托公司面临的问题,长远来看,资金池业务将成为降低资金成本利器,时间性错配有效降低资金成本,当然这种错配带来的流动性风险,需要引起高度关注。而随着券商理财、保险资金投向的逐步放开,来自机构的低成本资金将逐渐增加,将上述资金合理引入,使信托公司能够投向更多行业以分散风险,降低经济周期波动带来的冲击。另外,信托公司应与同业进行合作,尝试参加银团、组成信团,携手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期货公司、证券资产管理公司、第三方销售公司,利用同业优势补充自身不足,以形成足够长的、能抵御周期波动的产业链,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充分分享同业在专业能力、区域认识、控制手段等方面的优势,以风险共担的形式分散风险。对于额度较大、专业性较强的融投资需求,信托公司可以探索以信团方式进行融投资,除了能利用他人的专业优势,还能群策群力、分散风险,也能提高信托公司的综合议价能力,实现多方共赢。(2)从信托从业人员层面讲,适应主动类管理信托需增强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以积极主动、开拓进取的精神,去主动拓展市场,挖掘项目,加强管理和严控风险。要具备比一般类信托更加负责、更加细心、更加严谨的工作态度。要形成T形组织结构,即纵向方面,要具备较好的金融、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尤其要熟悉和掌握各类信托法规、政策及相关知识;横向方面要善于学习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及基础设施、房地产、新能源、新科技及低碳经济等领域的专业性知识,并善于把专业的金融、信托知识和相对专业的产业、行业知识有机融合起来,增强拓进主动类管理信托广度与深度。要善于培养创新能力与专业能力。主动类信托的本质是将信托原理、信托法规、信托责任、信托手段运用于产业、企业及相应的项目中,形成既有别于银行贷款等负债性融资,又能适应和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的金融产品。信托从业人员要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自我培养适应市场、适应企业、适应竞争的创新能力及相配合的专业技能,使主动管理类信托的开发更有针对性、可行性与成功性。
优化外部制度环境
若要加速信托向更高层次阶段转型,信托外部政策环境还需得到进一步的改进,主要表现在:(1)完善信托财产登记制度。信托财产的登记制度缺乏细则,很难实现和《物权法》等法律法规的有效衔接。信托财产的登记效率比不上《物权法》关于不动产等的效率,信托财产登记不能共享相关部门的登记系统信息,登记手续烦琐,法律效率受到限制。(2)健全信托税收制度。现阶段信托税收制度尚不完善。具体表现在:部分信托公司重复纳税,受托人的税务负担较重;同类信托关系,税收政策不同,导致税负不公;信托纳税主体与信托法冲突;临时性的税收政策影响信托当事人投资决策和风险评估;税制不明晰,制约信托创新;税务部门对信托的认知度较低,加大了信托公司的纳税风险。(3)减少信托业务管制。目前信托公司受到的监管限制较多。如信托公司证券开户的限制,对信托投资企业上市的限制,对信托公司上市的限制,对信托公司税收优惠的限制,信托收益权的转让限制,信托产品的流转关系到产品的设计和销售的限制,法律法规一刀切的问题等等,这些都不利于满足不同主体的投资者和融资需求,容易造成社会资源过度集中,也不利于信托公司的规范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信托行业已经从为客户提供单独的信托产品到基金池类产品库,进而向信托产品资产化配置的转变。提供良好的资产管理及财富管理服务的前提是要求产品平台上要有丰富的全谱系的产品线,形成跨资本市场、非资本市场、金融信贷市场多样化的产品系列,凭借自身投资能力打造的物业、基建、PE投资产品系列等;同时,积极构建在市场上“买渔”的能力,通过建立开放式平台、利用自身管理优势,吸引优秀金融机构到信托平台推出产品。这样,客户除了能够分享信托的投资能力,还能够分享到市场上其他最优秀的投资能力。
私募基金的税务筹划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财富管理
一、引言
随着国民财富的不断增加,对财富管理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这种增加要求不仅是数量的增加,而且要求质量上的提高。互联网+思维的不断深入,互联网金融模式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潮流。我国目前财富管理状况已不能适应需求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下的财富管理模式应该如何选择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相关理论概述
(一)互联网金融下财富管理模式
财富管理,包括各类金融产品和服务,由银行、保险、期货、信托、证券、私募基金、第三方理财机构和互联网金融等各类机构所提供,以高净值客户为主要服务对象,涉及各种法律关系,其中以信托法律关系为主,关系、有限合伙与公司制关系等为辅。
财富管理在我国还是一个尚未被最终确定的概念。在国外,财富管理业务在金融服务业收入中占居较大比重,是全球金融服务业中成长最快的业务领域。
(二)国际财富管理的典型商业模式主要有两种
1、欧洲模式
在欧洲,私人财富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是遗产的继承,高净值客户重视财富的安全性,并且受欧洲税率较高等因素的影响,高净值客户对离岸理财管理市场有明显的倾向性,因此欧洲模式是通过综合化经营以满足多层次需求为目的的服务模式。
这种财富管理模式以综合性金融机构为主要服务提供机构,业务条线齐全,财富管理的主要领域为财产继承、税务筹划和养老金规划等服务。
2、北美模式
北美的高净值客户多数来自公司的高管、企业家,属于自力更生型,其更倾向于通过持有投资组合、对冲基金及其它风险资产等方式主动对自己的资产进行管理,因此北美模式采取的是以交易驱动或产品驱动的全市场配置的服务模式。
这种财富管理模式以产品的创新为落脚点,财富管理机构的盈利来源为产品化模式。
三、互联网金融下财富管理模式的选择
(一)我国财富管理现状
中国的财富市场总值在全球已经处于前茅,并快速增长。我国的财富人口主要选择的财富管理机构是证券公司(约60%的市场份额)和商业银行(约20%的份额)。我国证券公司财富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这些财富人口的资产管理业务,商业银行主要提供各种理财产品,但产品显单一。
我国的高净值财富人口在快速增长,而财富管理产品和服务仍处于粗放型,个人的财富管理渠道有限,财富人口对财富管理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特征,因此财富管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国际财富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从欧洲和北美各自成功的财富管理模式来看,总结而言,财富管理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是服务对象,即高净值客户的类型和需求,产品和服务如何创新和变化,都不能脱离对高净值客户的特征和需求的分析。
(三)互联网金融下我国财富管理模式的选择
我国高净值客户有其特征性,其家庭财富尚未从企业财富中隔离。互联网金融模式以用户体验至上、基于免费的商业模式以人聚财和价值链创新,又重度依赖信息技术。由此,针对互联网金融下我国的财富管理模式选择有以下思考。
1、一站式服务模式
这是基于我国高净值客户的特征。我国高净值人群客户的家庭财富尚未从企业财富中隔离这一特征决定了财富管理需要一站式的服务模式,包括针对企业的金融服务、针对个人的金融服务以及财富传承服务。这就在企业市值管理、全球资产配置等金融领域之外,还涉及很多非金融领域,如法律税务咨询、另类投资、养老消费、子女教育、慈善等。
在一站式服务模式下,财富管理机构提供整合定制的财富管理解决方案,财富机构大金控与大联盟。平安集团就是一站式服务模式的代表,其财富管理“全牌照”。具体说来,平安集团聚人,其客户群体的数量已经近9000万;平安集团在境内外均拥有各专业子公司,其平台可以提供交叉服务;平安集团销售人员团队庞大,其财富管理产品的销售与服务可以得到快速响应。
2、用户体验模式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用户至上是互联网经济的重要特征,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很难满足高净值客户的差异化需求。
用户体验模式要求标准化和定制化相结合,财富管理机构对市场进行细分,包括不同的财产额度、投资领域和风险偏好等要素的分析分类,并基于此实行金融服务普惠化,同时覆盖高净值客户与长尾的中低端客户。
3、线上线下互动服务模式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与互联网经济的融合,余额宝、钱大掌柜等产品被广泛认可。互联网金融下,财富管理开启线上线下互动的服务模式。2014年百度与兴业银行的全面战略合作便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线下服务模式是必要的,并不是有了互联网就可以忽略线下的服务,财富管理的对象主要是高净值客户,他们需要非标准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线下服务可以满足专业化、定制化、组合性的金融服务要求,线上服务模式为定制写成后的实际操作阶段提供互联网便捷服务。
线上线下互动模式的建立还需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将互联网的大数据关键技术和核心优势,运用于财富管理产品的开发设计、业务流程优化等,提出新的思路和创新价值链,为高净值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从而也获得大好发展机会和赢利来源。
参考文献:
[1]杨华辉.多元化需求下财富管理创新模式研究[J].福建金融,2015,(8)
[2]王胜,胡玲燕.财富管理:全球趋势、中国前景与商业银行应对策略[J].南方金融,2013,(66)
[3]闵纬国.新经济环境常态下财富管理须进入新模式[J].大众理财,2014,(12)
私募基金的税务筹划范文4
根据笔者对大多数富豪家族的调查,在他们眼里,“钱再多也只是数字的增加,财富的保值和传承才是第一要务。”正如前海金融管理学院董事/常务副院长陈国定所说的,富豪家族想要的是巨额资产在世界范围内的资产配置,他们希望通过安全的渠道进行财富的保值或是隐藏资产。
在此基础之上,他们看重的是“实现可承受范围内的最大增值,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和产品分散配置,实现资产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者的结合,并且安全地传承给后代。”深圳前海赢华基金管理合伙企业(简称“赢华投资”)创始人兼董事长成健介绍说。
事实上,当下中国富豪家族的财富管理需求无疑是众多财富管理机构的“香饽饽”,但是作为金融产业链的最顶端,家族财富管理在中国还刚冒出“新芽”,面临着国内管理能力不济、在国际市场又无法全面打开的尴尬局面。
国内财富管理“力不胜任”
由于国内家族财富管理刚处于起步阶段,不少家族客户反应:“能够与我们的财富管理需求相匹配的金融工具太少,可以投资的渠道也太少!”前几年国内家族客户对于财富的保值增值的认知是投资房地产和股票,他们从中也获益不少,但随着形势的变化,房地产和股票的投资已经不再受到青睐,目前国内刚刚兴起的是家族财富管理工具是家族信托和大额保单。
家族信托。家族信托(F a m -
ily trust),又被称为私人(个人)信托(Private Trust)。家族信托产品中的委托人多为富一代,受托人多为专业信托管理机构,受益人多为委托人的家族成员。它在保密性以及连续性、资产分割、资产保障(破产隔离)和税务筹划上有着较大的优势,通过在信托合同中对相关各方权利和义务的界定,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信托财产的有效传承。
就在2012年下半年,平安信托推出了首单总额度为5000万元的家族财富传承信托产品后,家族信托开始被关注,并在今年纷纷成为信托机构开辟新业务的“蓝海”。目前中国已经出现了几单家族信托,慢慢地在富豪家族中被知晓。前不久,招商银行做了一项调查,在可投资金额在5000万以上的客户中,有一半以上的客户愿意了解家族信托,同时也已经有十几个富豪家族明确表示对家族信托有需求,家族信托在国内家族财富管理领域内走到了最前沿。
然而,由于国内家族信托刚刚启动,“它并不是真正企业股权的委托,一般只是做具体的货币型信托产品,或是将财富进行保值增值管理后的收益给后代。目前还没做到非常完善的程度。”君德财富首席分析师、君德研究院院长袁建明分析称。
不仅如此,国内的法律环境还不够完善,“目前依托于《信托法》虽然可以做成传承型的财富隔离型信托,但却没有其他的法律作为配套,让家族客户对信托产品有所疑虑。”成健表示,国内家族信托要发展仍需要很大的空间。
如果富豪家族想得更深远一点,正如一位匿名富豪所说的,“我要如何相信信托机构在50年甚至100年不倒闭,以便放心地把手上巨额的资金交给受托人,这是目前暂时不敢考虑信托产品的原因”。
大额保单。在家族财富传承的工具中,大额保单常常与家族信托一起被协同运用。家族信托可以确保委托人在身故后仍然能够贯彻其最初的财富分配和管理的意愿,而大额保单则可以在委托人身故后,为受益人提供较好的流动性。
目前这是直接传承财富给下一代的方式之一。“一代给二代买大额度的保险,这不仅是合理避税的手段,同时还可以凭借大额保单保证下一代的资金来源。”袁建明介绍,大额保单的门槛为2000万左右,“买这样的保单,每年保税收就需要近百万”。
虽然有这样的效果,目前国内在运用大额保单为家族客户进行财富管理的机构还寥寥无几,“在购买大额保单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身故赔偿金的大小和保单持有机制的设定。”由于家族客户目前对大额保单了解有限,加之涉及富豪家族大额保单业务的机构还未真正“浮出水面”,所以富豪家族还不敢大胆尝试。
除此之外,国内人民币理财产品、外汇理财产品、开放式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也都进军了家族财富管理领域,但由于目前中国的财富管理行业发展速度较慢,私人财富管理服务仍然是初级阶段。无论银行、券商、基金、信托公司,提供的服务主要是咨询服务,具体的资产配置往往靠客户自己决定。同时,各财富管理机构往往以“卖理财产品”为导向的模式注定无法真正为家族客户进行服务。“目前国内的财富管理机构主要靠卖理财产品赚取佣金以存活,在对家族客户进行服务时,未免为利所趋而推荐佣金高的产品。”国际金融理财师、鑫舟理财、理财88网创始人夏文庆认为,这种不够专业的服务方式有可能会“吓坏了”家族客户。
陈国定指出:“不少富豪家族富的眼界可能很宽,出于对财富管理的热望,他们对理财产品的了解很深,到金融机构进行财富管理时,可能觉得某些财富管理工作人员比他还不懂,‘在不懂的情况下,还推产品给我,用来赚取佣金。’富豪带着这样的心理,多数情况下不会接受这个机构的服务。”
不仅如此,除了可配置的金融业的产品稀缺外,家族财富管理的人才还非常匮乏。“它需要经过金融行业十来年的历练,对于家族客户的情况非常了解才可以胜任对家族客户的财富管理。”陈国定指出,目前国内私人银行的不少家族财富管理人员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或许有着名校的学历和金融的背景,但他们并不了解富豪,对于家族财富的管理更是缺少相应的经验。
“资历浅的做不好,而资格老的未必会锁定在财富管理服务,而是直接去做更为赚钱的融资服务。”这种人才方面的“青黄不接”,导致家族财富管理人才异常稀缺。
境外投资“信息不对称”
随着国内投资市场的不景气,股票市场还处于低迷阶段,而房地产投资的黄金时期已经过去,富豪家族也越来越觉得财富管理是很重要的的事情,海外投资市场成为他们资产配置的重要“阵地”。正如成健所说的:“富豪家族会更多地考虑如何合理分担风险,他们通过把财富分散在不同国家以规避单一市场风险、也通过不同货币、不同商品类比、不同投资方式进行财富的保值增值。”
一位富豪称:“如果我们有超过一个亿的资金,大部分人会选择放到海外进行打理。”他表示,资产会分散在国外是为了避免受到国内投资环境的影响,使资产配置获得更大的灵活性。
这是因为,国外的资产管理公司提供的服务较广泛,如对冲基金管理、私募股权基金投资、母基金投资、艺术品收藏管理投资等服务相对而言比较成熟,“一些大的家族也在投资诸如飞机场、码头等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的负责方是国家,相对比较安全,回报率也还不错,因此这些项目比较受欢迎。”上海盛隆利和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陈威儒介绍,股票债券、公司债、国债、对冲基金,VC、PE等多样的投资品种都已经很成熟,也可以提供较大的选择。
在针对家族财富管理的机构上,欧美发达国家的Family Office(简称FO)庞大的机构数量也提供了相应的支持,他们具有历史悠久的私人家族理财机构,除了专门为家族服务的私人银行和信托公司,也有同时为几个家族理财的专业理财公司、为市场上多个高净值客户理财的商业化财富管理公司,有着只为一个家族服务的单一家族理财师,在很大程度上满足着国外富豪家族的财富管理需求。
尽管如此,实际中这些国外的FO机构对于中国的富豪家族而言却未必适用。“富豪对国际市场的了解并不多,深怕信息不对称而在国际市场的投资‘打了水漂’。”高傅财富CEO陈维忠介绍,这也是目前富豪家族非常慎重的地方。“沟通、文化以及信任度之间的差异和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家族客户在国际市场的投资上并不那么顺利。”
“富豪家族不太容易相信别人,他们都不信任任何机构的时候,一个机构的信用关系就被他们看得比较重要。”陈国定介绍,目前国内家族富豪可以通过国内银行的私人银行在国外设立的部门、外资银行的私人银行部门、国内信托/国内FO与国外合作的机构进行财富管理,这些机构根据家族客户的具体需要,提供财富转移、慈善捐助、家庭成员教育等服务项目。
“由于投资理念以及对国际形势的理解差异,富豪与这些财富管理机构未必能达成一致,甚至会因为财富管理顾问的道德风险而蒙受损失。”一位不愿具名的财富管理机构负责人称:“前段时间我们与四个中国家族进行对接,但最终选择放弃,在很多观念上我们很难达成一致,他们无法接受我们的看法,且警惕性高。”
私募基金的税务筹划范文5
关键词:青岛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财富管理中心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8月25日
近年来,随着居民财富尤其是高净值群体的增加,财富管理越来越受到金融投资界的重视,不仅以传统渠道业务为优势的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第三方理财等机构纷纷致力于开展财富管理业务,以主动投资管理为传统优势的保险资管、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机构也纷纷制定了向财富管理机构转型的目标。2014年,《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通过多方论证与规划,得到了国务院的审阅与批准。2014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其附属部门了《关于印发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并将其发放至山东省人民政府。青岛市作为山东省的区域经济中心,以其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与特色,成为了我国发展财富管理中心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这不仅能够更好地发挥青岛市金融产业聚集效应、加快金融业转型升级,也为青岛市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奠定了基础。
一、财富管理中心发展模式及其国际借鉴
作为投资机构或者与其业务相关为客户制定独特投资服务的机构,财富管理机构对客户的资产、负债等进行规划和投资,以满足不同阶段的财富增长需求,从而实现资产保值和增值的目的。随着财富管理业务领域的拓展和金融工具的创新,目前财富管理已经大大突破了传统金融理财的范畴,而成为关注客户财富及其长远发展的一项综合。除了为客户量身定制投资理财计划和产品,还可以为其企业发展进行全方位咨询管理服务,为其个人及家庭提供教育规划、移民计划、退休计划等个人事务管理服务。同时,财富管理的服务对象也由最初的富豪家族拓展到了现代社会的各阶层,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体验到了高端金融服务的魅力。可以说,财富管理的业务和理念已经渗透到客户生活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个角落。财富管理作为一项高端的金融业务,目前已经成为各大金融机构重要的业务来源和利润增长点,不仅如此,它对于高端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也有着带动的作用。通过实体经济与财富管理双向促进、协同配套以及互动发展,不仅进一步带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且增强了财富管理对财富人士的吸引力。
(一)财富管理中心发展模式。财富管理中心就是集人才与金融资产管理机构于一体的区域。财富管理这一概念遍及金融行业的各个相关区域,并且占据重要地位。它将金融业带领到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的同时,也在大力推动高端服务业发展。目前世界范围内形成了若干个全球性及区域性的财富管理中心,其发展模式各具特色。
按照规模、功能、影响力这三大指标,财富管理中心可以划分为世界级财富管理中心、区域级国际财富管理中心和地区级财富管理中心三种类型。从发展历史和规模来看,公认的世界级国际财富管理中心是纽约和瑞士,区域级国际财富管理中心是新加坡和香港,而地区级财富管理中心则往往是具有金融规制或者试验权限的金融都市,或者具有独特高端旅游资源的经济中心城市,如深圳、青岛等城市。从所发挥的功能来看,又可以将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划分为私人银行中心、多元化专业财富管理中心、基金中心、群岛离岸中心、综合性国际金融中心和一般金融中心。
作为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金融中心城市,财富管理中心是财富管理机构、人才、管理资产的高度聚集地。目前,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些全球性及区域性财富管理中心,主要集中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尤以瑞士、英国和美国最为典型,且发展历史久远。近十几年来,以新加坡、香港为代表的亚洲财富管理中心也日渐兴起。
综观上述财富管理中心确立与发展的过程,从国家层面来看,财富管理中心主要可分为美国模式、瑞士模式和群岛模式三种。
美国模式亦称大国模式,英国、法国、德国与俄罗斯均属此种模式。主要特点为:一是以大型金融集团的专业财富管理机构为主;二是以在岸业务为主营服务方式;三是财富管理市场以国内市场为主;四是为财富管理进行全球资源配置。在此种模式中,美欧各地的财富管理中心各具特色。一个财富管理中心往往是商业、旅游、会展等中心,是国际、国内大企业总部的聚集区,并在基金管理及衍生品交易等方面表现出强大的优势与竞争力,从而为财富管理中心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瑞士模式亦称小国模式,卢森堡、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属于此类模式。主要特点为:一是以私人银行为主导力量;二是以离岸业务为主营服务方式;三是财富管理市场面向全球;四是以贵族、皇室及各类富裕人士为服务对象。这些特点与此类国家的历史及内在市场容量有密切的关联。在此类模式中,瑞士的苏黎世和日内瓦作为传统型财富管理中心,具有深厚的财富管理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以私人银行为代表的财富管理机构致力于提供专业、细致、私密的高端服务,已成为全球财富管理中心的主要典范。作为新兴财富管理中心的新加坡和香港,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政府及金融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明确的战略定位和政策支持也对汇集全球资源起到了重要作用。
群岛模式亦称离岸金融中心,开曼群岛、维尔京群岛、百慕大群岛和列支敦群岛等即属此类。其主要特点在于它们相对于瑞士是更为优越的离岸中心。值得注意的是,群岛作为财富管理中心,主要是起到注册而非运营的功能,这一点是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难以效仿的。
(二)财富管理中心建设的国际借鉴。各个财富管理中心的侧重点和发展特色虽各不相同,但却表现出财富管理中心确立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共同特征:一是经济水平发达,能为财富管理提供充足的财富资源;二是机构相对聚集,云集了种类齐全、数量众多的财富管理机构,涵盖了私人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各个领域;三是环境成熟良好,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宜居的生活环境、有序的商业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四是服务功能健全,拥有良好的城市政务服务和法制环境,政府对财富管理发展高度关注并大力支持;五是监管体制科学,建立了适合财富管理发展的金融监管体制;六是人才济济,各类财富管理人才汇集,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财富管理高端人才。这些基础要素共同造就了适合财富管理发展的城市品质,这也是青岛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应当关注并大力完善的方面。
二、青岛市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分析
(一)青岛市财富管理中心建设的优势
1、独特的区位和品牌优势。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青岛作为沿海城市,同时又是山东省的区域经济中心,财富管理中心发展的重任自然落到了青岛。在2009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镇体系规划中,青岛被规划为蓝色经济核心城市,成为山东省和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城市,具有发展财富管理中心的区位优势。青岛也是全国最早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的城市之一,存在“海尔”、“海信”、“青啤”等大量全国知名品牌,这也将成为青岛建设财富管理中心城市的产业支撑和基础。
2、较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优势。近年来,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中,青岛在主要指标中一直位居前十。这不仅体现出青岛具有强大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也体现出了青岛在发展财富管理中心方面具有相当强的影响力。随着青岛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综合实力与经济总量也在迅速攀升。作为山东省经济发展中心,青岛市具有较强的经济活力、竞争力与开放程度,曾被评为“全国十大经济中心城市”和“全国最具活力城市”,这不仅能够促进青岛市的经济进步,也为山东省的经济发展起到带头作用,更为拥有较高资产和房产的个人与社会群体聚集奠定了一定基础。《2013胡润财富报告》显示,青岛的富翁人群中超过十亿的有50人、过亿的有880人(占山东的46.5%),过千万的有12,500人(占山东的35.7%以上)。
3、相对的环境优势。近年来,生态环境的不稳定性,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富裕人士向安全、宜居的城市转移,这也为青岛建设财富管理中心提供了后发优势。作为中国宜居之都的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属于温带气候,空气湿润、温度适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海优美、环境整洁。青岛还先后获得过联合国和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具有建立财富管理中心的环境条件。
4、潜在先行试点比较优势。一般来讲,我国在推进金融改革之前,都会选择部分城市作为先行试点。温州、泉州作为国家级金融改革试验区都没有选择财富管理的定位,唯有青岛先行先试财富管理综合改革,并已获得国务院审批。财富管理作为国内新兴发展的金融服务模式,在发展环境、配套服务、市场开拓、培育金融意识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在法制环境、安全保障、税收优惠、征信体系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进行较大的改革创新。选择在青岛进行我国财富管理试点,既可以充分发挥青岛独特的资源优势,又可以避免在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试点,产生较大影响面和波及面,对摸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富管理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二)青岛市财富管理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财富管理人才队伍薄弱。近年来,个人理财经理队伍成长迅速,但整体素质远不能满足财富管理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大多仍停留在投资管理、产品销售等层面,很少能真正从财富规划角度真正与客户进行沟通,提供有价值的财富管理服务。财富管理队伍需要系统进行培训,需要多方面提高综合素质,需要逐步充实私人投资业务、房地产业务、保险业务、节税业务等专业知识的专家级客户经理。真正为高端客户提供全面、专业、个性化、一站式理财规划和投资咨询服务,不断完善个人高端客户服务内容。
2、定制化服务仍需完善。财富管理业务目前仍以产品为中心,处于狭义的产品销售和投资管理阶段,以向客户推销产品为主,还没有实现财富管理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宗旨,缺少为客户量身定做的定制化服务,还不能满足客户包括现金管理、资产管理、债务管理、保险保障、税务筹划、退休计划及遗产安排等在内的整体财务需求。
3、市场竞争严重同质化。首先产品上受限于监管,同质化严重,结构缺乏创新。理财产品无论是期限安排、目标群体锁定、还是产品结构都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增值服务上,也集中在几个方面,客户体验没有创新,缺少个性化服务。
4、金融投资工具匮乏。财富管理所依托的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备、不成熟。一方面在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资本流动自由化等尚未完成的背景下,金融投资工具匮乏,业务创新空间受限;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发展不成熟,在制度设计、监管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并没有完全反映市场的发展,存在很多系统性风险。
5、财富管理意识尚需培养。国内高净值人群大多是财富迅速积累的富一代,或者是富一代向富二代转移的阶段,刚刚经历创富阶段,对财富管理的意识并不是很成熟,对风险、收益的认识也不全面,而目前财富管理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普遍存在着刚性对付的问题,极大地误导了市场,投资者的容忍度变得越来越低。
三、青岛市建设财富管理中心的建议
(一)提升财富管理软实力,形成全国财富管理人才高地。青岛市政府应支持建立一个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财富管理人才交流市场,放宽国际猎头公司在青岛的经营限制。通过这一人才交流市场,有效传递财富管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息,促进财富管理人才的流动。而国外猎头公司的进入,可以将它们原本的业务关系延伸到青岛,促使高端财富管理人才进入青岛。同时,也可以和国外知名学府开展合作交流计划。通过内部考核机制,选择在政府部门、金融监管机构中有发展潜力的金融干部,输送到国外著名学府培训,一方面开阔他们的国际视野;另一方面培养他们在国际财富管理领域的人脉关系,为拓展青岛的国际财富管理业务奠定良好基础。
(二)提升财富管理市场规模度,健全金融要素市场
1、大力发展消费金融市场。青岛应围绕财富管理市场,完善消费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研究设立住宅储蓄银行。鼓励金融机构加快消费金融业务发展与创新,积极开展汽车、旅游等消费金融业务。结合青岛国资国企改革的特点,推进资产证券化等金融产品创新,稳步发展以住房按揭贷款、汽车消费贷款等消费金融业务为基础的证券化金融产品。
2、充分开发保险市场。青岛市还应当把握财富管理多元化业务发展需要,积极发挥保险在完善财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拓企业年金业务,支持金融机构发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业务,支持商业保险机构、投资医疗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支持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稳步扩大投资领域和投资规模。
3、错位发展艺术品投资市场。金融海啸以来,艺术品与收藏品的管理已发展成为全球财富管理中心的重要内容,在青岛建立特色艺术品投资市场是建立财富管理中心必不可缺的部分。针对国内艺术财富市场的激烈竞争,青岛可以借鉴美国新墨西哥州,集聚多元文化,并以现当代艺术品为主要对象,大力发展私人博物馆和多元产业文化群,在国内外形成品牌影响力。
(三)夯实软件环境,健全财富管理法制环境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积极开展金融创新机制试点,在更广阔领域开展金融产品备案发行制度试点,探索引入金融产品上市试运行机制。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实际,不断优化青岛金融法制环境,积极发挥仲裁员在化解纠纷中的重要作用,完善财富管理审判庭职能。监管机构应完善相关金融产品的政策法规,明确各类金融工具的作用,解决政策法规之间的矛盾对立,例如明确保险在避债避税方面的作用,对信托产品予以规范,明确信托产品的风险与功能,从法律角度为财富管理从业人员进行资产配置提供依据。机构准入上,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加强基金、信托、第三方理财的本地化研发和服务的培育,引入国际化的财富管理机构,提高财富管理的行业发展的氛围;业务开展上,出台业务发展的标准化指导办法,提高行业业务开展的规范化,对不正当竞争、损害客户利益的行为给予行业惩罚,促进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的良性竞争;监管规范上,出台客户保密法和财产权保护等法律法规,建立本地行业协会,定期举办财富管理行业年会,对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进行交流,对违反行业规范的机构和人员进行通报。
(四)提升财富管理机构聚集度,以私人银行为突破点。财富管理是综合利用高端金融资源的领域,而私人银行则是商业银行财富管理的核心业务。青岛应首先建立专门的私人银行集聚区域,有重点地吸引国内外著名私人银行在青岛设立机构形成合力,并以此为突破口,为整个财富管理中心的建立铺下基石,这也是青岛建立财富管理中心的首要目标。在建立私人银行集聚区的基础上,可进一步优化财富管理聚集区功能布局,构建层级清晰、分工合理、功能完善的财富管理集聚区空间体系。
私募基金的税务筹划范文6
关键词:核心竞争优势;组织;文化;质量管理;产业金融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5)10-0069-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10.15
“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以及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等持续向前推进将给中小银行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而泛资管、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的跨界和跨行业竞争更是威胁中小银行的业务经营和发展。在新的内外部形势下,银行业的竞争格局与竞争模式等都将发生大的变革。中小商业银行由于网点数量少、服务渠道有限、品牌认知程度差、收入结构较为单一、谈判地位相对弱势等原因,在应对内外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方面受到的冲击要远大于大型银行。面对“十三五”时期经营管理环境的明显变化和日益加大的竞争压力,中小商业银行原有经营管理模式面临的弊端已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因此,中小商业银行应顺应内外部形势的新变化,根据自身实际尝试在组织、文化、质量管理、产业金融等方面培育核心竞争优势。
一、组织优势
关于组织优势,中小银行可充分利用船小好掉头、决策链条短而灵活的优势,积极在可视化、实时化、智能化和无边界管理等方面培育核心竞争优势。
(一)可视化
企业的发展壮大往往会带来机构臃肿、层级较多、信息传递损耗严重等问题,导致经营管理决策迟缓且出现偏差。面对组织规模的扩大,传统组织理论认为,由于管理者受精力、知识、能力、经验的限制,所能管理的下属人数是有限的。但可视化管理系统的出现和日益受到重视表明组织规模的扩张并不必然导致上述问题的产生。因此,中小银行可积极引入并大力推广可视化管理系统,简化传统锥形组织结构的繁杂层次,形成扁平化的组织模式,进一步提升组织运行效率。
(二)实时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内外部环境日益复杂且多变,企业不仅面临现有知识如何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组织的发展壮大,还面临时刻存在的实时化知识的获取和应用难题。知识管理的时效性成为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和象征,中小银行应前瞻应对,构建实时化的组织,在第一时间向管理层和员工提供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提升行为的绩效。实时化组织的重要特征是面临内外部形势变化具备较强的快速反应能力,促进知识共享和交流。
(三)智能化
智能化是工业发展史上新一轮的自动化,将给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员工的职责任务带来深远的影响。最明显的特征体现为,由于大量程序化、半程序化的工作由人工智能完成,员工职责将向创新性、服务性方向转移,从而形成新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1-2]。中小银行应充分利用这一赶超大型银行的机遇,尤其应引入大数据分析相关智能化系统,利用数据挖掘等技术实时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捕捉转瞬即逝的重大商机。
(四)无边界管理
无边界组织认为信息、资源、构想及能量能够快捷便利地穿越企业的“隔膜”,在整个组织内部进行及时的共享和转化。在这个过程中,虽然企业组织架构的各个组成部分责权利仍然存在,但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的效能却远远超过各个组成部分的效能。无边界组织以计算机网络化为基础,强调速度、弹性、整合、创新为关键成功因素的一种适应环境快速变化的组织,完全不同于在传统的组织思想中占统治地位的官僚组织。中小银行由于规模较小、组织架构较为简单等,能够更加容易推行无边界组织的理念,也容易将此培育成核心竞争优势[3]。
二、文化优势
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灵魂和关键。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而言,中小银行应着重培养自动自发、分工协作、催化效应、高效传递、留痕管理、高度信任等优秀企业文化,打造高效、敬业、积极向上的团队,铸造卓越的文化基因,为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一)自动自发
组织和成员都负有极强的责任心,自动自发甚至主动加码,无须太多自上而下的控制或管理,就能自我完成工作。员工敬业奉献、自动自发将对组织的高效运转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分工协作
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微小的个体力量整合起来形成无坚不摧的团队力量,形成超越自身几百倍的力量,变不可能为可能,成为由弱势个体跃升为超高和商的典范。
(三)催化效应
蚂蚁肢体上的骨头长在肌肉外面,它的肌肉纤维里含有特殊的酶和激素蛋白,稍加活动就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而且几乎没有损耗,这就是催化效应。从管理学角度,必须调动组织成员的激情,激发热忱与自信,打开组织力量的大门,如通过各类宣导,迸发全员激情和活力,产生强大的催化力量。
(四)高效传递
组织成员之间迅速高效地传递信息及便捷沟通,这是组织高效运转的关键。高效传递的组织特点集中体现中小银行各分支机构不仅管理层能够及时了解总行方针政策,而且第一时间向分支机构员工传达,使总分支机构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内部信息的高效传递为组织的高效运作奠定了基础。
(五)留痕管理
组织的每个行动均应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载体进行留痕,方便后续监督和过程管理。如银行的授信电子化留痕管理规定业务的办理和审批均需要流程中的经办、复核和审批人员进行留痕管理,极大提升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六)高度信任
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具备充分的相互信任,为最终达到整体目标提供了基本保障。如蚂蚁搬运食物时可以很信任的将其搬来的食物交给另外一只蚂蚁,但无需担心食物的遗失,银行管理层可以很放心将重大任务交由员工去做,同样也是对其高度信任的具体表现。
三、质量管理优势
经过多年的锤炼,中小银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取得一定成效,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和优势。面对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时期,中小银行应充分借助组织流程再造和科技的力量,进一步锻造质量管理的软实力,力争将质量管理培育成核心竞争优势。根据中小银行质量管理的实际,可构建以“双前置”为前锋、“四维”为基础、“四最”为原则、“独立性”为保障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前瞻前置、有效制衡、独立公正的全方位质量管控体系,并根据实践的检验不断进行发展和提升,力争将逾期贷款率、不良贷款率等质量管理指标保持在较低水平。
(一)以“双前置”为前锋
中小银行应坚持以前瞻性和前置性引领质量管理,预谋预判,对外部经济、政策、行业、市场等开展前瞻性研判;坚持制度先行,紧紧围绕“质量管理为业务发展创造空间”的理念,在贴近市场、贴近客户的前提下,将质量管理前置于业务产品研发设计环节,并及时制定、调整各类业务制度,主动揭示潜在风险,预设风险控制措施及风险处置预案,有效保障业务的规范发展。
(二)以“四维”为基础
1.以逻辑维为架构,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设计战略层面的风险偏好和容忍度,设定质量标准,形成全面质量管理文件体系,由传统的风险管理向前瞻性、决策性、战略性的质量管理转变,实现质量管理内涵的转型升级。
2.以时间维为核心,以质为前提、以效率为基础,形成总行总控、业务集中处理、分级分类授权、前中后立、信息化系统支持的组织架构与流程体系,确保高品质的服务质量和有效的质量管控。
3.以知识维为布局,逐步实现由人控向机控,以机控为主的管理方式转变,打造大数据平台、互联网金融、分支机构和客户等级分类管理、动态模型评估与监控等先进的质量管理工具支持。
4.以市场维为基础,将“以客户为中心”、持续提升服务品质贯穿始终,在效益创造的过程中防范和化解风险,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实现效率和效益,打造一流品质服务,提升品牌价值,实现风险管理价值、客户满意度、消费者权益、市场价值、品牌价值之间的良性循环。
(三)以“四最”为原则
中小银行质量管理体系应坚持“摩擦最小、制约最好、传递最快、效益最高”的“四最”原则,主要体现在:
1. 风险评审的集中化、专业化、标准化,实行额度管理总控、贷后管理的标准化和量化。
2. 前中后台间、条线间、总分支行间、境内外机构间相互制衡和高效联动。
3.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密切跟进项目上报、推荐、评审、审批、提款等环节,全面提升评审审批效率。
4. 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文化优势。要实现“四最”,必须要有强大的组织动员力和执行力,必须要有文化的聚合力,以自动自发、敬业奉献作为“四最”的有力支撑。
(四)以“独立性”为保障
中小银行应力求通过“十三五”时期的多方努力,建立相对独立的风险管控体系,形成持之以恒的制衡作用、相对较大的权威性。通过独立、公正、公平和持续的跟踪与监测,立体式扫描和揭示存在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积极主动采取各类防御措施,有效保障业务发展。
四、产业金融优势
产业金融优势是指中小银行挑选部分具有一定市场规模、行业发展前景较好的特定行业、领域或细分市场,通过“行业应用+互联互通+专业深耕”,培育行业专家型市场和风险管理团队,实现全链条贯通,开发全产业链、行业整合、电商、价值挖掘四大模式,创新交易撮合、投联贷、并购等“金融+非金融”业务,持续引领特定行业、领域或细分市场的成长壮大。中小银行如果走老路、借助传统业务模式,一方面无法与客户及业务基础深厚的大银行相竞争;另一方面拼不过综合化、专业化水平更高的其他中小银行。同时,也难以发现和体现银行自身的比较竞争优势。因此,中小银行有必要深入特定行业、领域或细分市场,抢先实现互联互通,为企业及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甚至是相关的非金融服务,实现专业化和长期持续发展。结合未来内外部形势的发展和中小银行的资源禀赋,可考量的专业化发展创新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跨境金融专业化模式,打造跨境金融服务商;(2)健康商业银行模式;(3)教育银行商业模式;(4)互联网物流金融模式;(5)大众创业金融模式;(6)“管家型”旅游金融模式;(7)“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的科技型企业专业化金融模式。下面重点介绍跨境金融、健康银行和教育银行三种模式。
(一)跨境金融优势
1.良好的发展基础
部分中小银行已经在香港、澳门等地完成机构网点布局,服务境外企业和居民已有较长时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展跨境金融业务具备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对于中小银行而言,跨境金融业务发展的战略重点是整合境内外的资源,充分发挥出境内外联动的竞争优势[4]。
2. 未来发展对策
“十三五”时期,中小银行可在打造境内外投融资平台、搭建中小银行跨境合作平台、财富管理等领域发力,着重培育差异化的比较优势。
(1)打造专业化的境内外投融资平台
从目前的国家政策来看,国家鼓励中资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已经非常明确,一带一路规划恰恰可以印证到这点。未来离岸人民币业务拥有巨大的机会和潜力,中小银行应充分利用港澳机构前瞻布局离岸人民币业务及其他跨境金融业务,打造一个专业化的境内外投融资平台,为公司客户及个人客户提供跨境金融领域全条线的专业化、综合化服务,包括离岸人民币存款、贷款,发行和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牵头组织银团贷款等。
(2)搭建中小银行跨境合作平台
长期以来,各家中小银行之间主要还是竞争多合作少。但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推进,以及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所带来的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小银行可考虑与其他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谋求协同作战,推动共同发展。
一是离岸资金营运平台。通过搭设离岸资金营运平台,中小银行能够帮助目标客户有效的营运和管理境外资金,包括投资远期、掉期产品,投资境外理财产品,增强对跨境客户的服务能力。同时,通过搭设离岸资金营运平台,借助境外机构和丰富的运作经验,能够方便资金的跨境双向流动,帮助客户加强跨境资金调拨和有效营运。
二是境内外联动授信平台。近年来,“走出去”的境内企业越来越多,境外贷款由于利率较低而倍受客户青睐。客户的境外关联公司如果有在境外贷款的需求,可以借助中小银行的境外授信平台,通过保证金、担保、开立备用信用证等方式提供风险缓释,由境内机构提供贷款资金至境内客户的境外关联公司。
三是跨境零售业务平台。通过跨境零售业务平台,满足境内中高端零售客户的境外金融需求和综合金融服务需求。例如,香港地区集聚了众多的国际大型保险公司,保费较内地便宜、回报率更高、受保范围较广且履赔速度快,在国内保险格局未改变的情况下,具有极高的吸引力,中小银行可以通过设在香港的跨境零售业务平台,为客户提供境外保险,获得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同时,可以为客户提供保费融资服务,帮助客户享受更高的杠杆和投资回报。又如,可以帮助境内零售客户办理海外信托,实现长期的保值增值、个人财产与公司财产分割、享受境外税款减免优惠等[5]。
四是银团贷款合作平台。银团贷款是银行同业联手开拓大企业贷款的重点突破口,同时,银团贷款还可以通过“同伴监督”,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大额贷款的风险。尽管外币贷款不受额度限制,但由于缺少有效投向,有些银行的外币资金运用不够充分,通过银团贷款,能够投入到风险可控、收益较好的大型境外项目,共同提升收益水平。
(3)积极拓展境外财富管理业务
在未来国内投资环境难以大幅改善的情况下,中小银行可满足中高端客户投资分散化的需要,因应客户往外走的需求,提供专业的财富管理服务,帮助境内客户参与到全球金融市场及产品的投资,帮助客户进行海外资产配置,特别是香港金融产品丰富,可以为客户提供在港上市公司的国际配售、保险、基金、私募投资、税务筹划等多种形式的服务。
(二)健康银行优势
1. 发展基础和前景较为乐观
医疗保健和制药行业在国家和居民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中小银行可将医疗保健和制药行业纳入未来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充分利用医院在整个医疗保健和制药产业中的中枢地位,以医院为核心整合医疗制药产业网络平台,打造战略性的健康银行商业模式。目前支付宝和微信在医院服务方面均是挂号、付费等较为表面的业务。健康银行这一领域价值巨大,仍处于起步阶段,如2015年4月29日北京银行和腾讯宣布开启医疗领域的战略合作。中小银行完全有时间和空间在健康领域前瞻投入并建立先发优势。
2. 发展策略
中小银行可与全国主要医院形成战略合作联盟,推动与各医院系统的互联互通,通过手机银行、网络银行、直销银行及与医院对接的系统平台等方式实现看病预约、免排队挂号、免预缴现金电子支付、免排队结算等便利服务,构建一个便捷的、客户数潜力无限(几乎每个人都会与医院发生往来)的医疗服务应用平台,形成宝贵的个人客户大数据资源,为交叉销售和个性化产品设计及市场营销奠定关键基础;此外,还可通过远程医疗、医生签约等方式将全国各领域专家名医资源整合起来,为中高端客户提供独特的增值服务,甚至可将医疗、制药、保健等产业整合起来。
(三)教育银行优势
1. 发展潜力和基础
据《2012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调查显示,“教育消费”作为家庭消费的重头,占中国社会中坚阶层家庭收入的1/7,并且该比例预期还将持续增长。目前银行业在教育领域的产品较为单一,且对教育领域的业务拓展深度不够。中小银行可有效利用这一形势,并积极通过产品开发和营销创新拓展教育银行相关服务和产品[6]。
2. 发展策略
以大教育概念为核心整合教育金融平台,打造教育银行商业模式。具体而言,就是与包括中小学、大学、培训机构等教育机构形成战略合作联盟,建立互联网平台,对接各教育机构,实现中小银行与各教育机构的互联互通。
(1)中小银行给予学校及相关教育机构授信及提供相应教育产业链金融服务,以及为校企联盟企业、校友企业等进行相关的专业化、综合化服务。
(2)可以对学生创业予以资助,其中涉及到小微贷、创业贷款、风险投资等多种业务模式;还可以结合校办企业展开合作,提供授信、结算等全方位的服务。
(3)零售业务方面,中小银行可设计一些面向老师和学生的教育理财、成长计划、研究计划之类的个性化理财方案;还可结合教师工资卡设计“薪金宝”等宝宝类产品。
五、结论
“十三五”期间,中小银行面临经济增长进入下行通道、利差缩窄、直接融资分流客户、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非金融机构的跨界和跨行业竞争等严峻的形势,既需要在质量管理、产业金融等硬实力方面增强竞争力,更需要在组织、文化等软实力方面培育核心竞争优势,牢牢筑起业务发展和管理的护城河,持续增厚安全边际。中小银行虽然在网点、渠道、品牌、产品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和弊端,但是决策链条短而灵活,为其在“十三五”期间的经营管理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中小银行可在分析自身优劣势的基础上,根据可获得的资源以及未来银行业发展趋势在组织、文化、质量管理、产业金融等方面因地因时培育核心竞争优势,紧紧抓住经济发展过程中蕴藏的重大机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代桂霞.关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及业务流程机制的对策分析[J].金融研究,2004(10):65-68.
[2]高山.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再造研究[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58-61.
[3]戴荷娣.区域性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与战略选择[J].银行家,2006(11):38-39.
[4]胡剑平.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层次分析和中国银行业的创新方向[J].上海金融,2004(7):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