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政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政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范文1
一、以规范促管理,健全制度约束机制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是规范和加强农业财政管理的基础和前提。长期以来,我们牢固树立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理念,坚持“先建制度、后分资金,先规范、后运作”的原则,每一项专项资金,都首先研究制定相应的资金管理办法,做到资金延伸到哪里,制度管理就覆盖到哪里,在制度建设上实现全覆盖,确保了资金分配、管理、使用上的科学规范。同时,我们在制度设计上突出操作性。对每一项专项资金管理办法,都明确规定了资金分配标准、支持范围、支持环节、申报程序以及管理监督责任等,注重增强基层一线人员对政策的理解、把握和执行能力,确保做到每项工作都经得起审计检查和历史检验。据统计,近年来我们累计研究制定管理制度80多项,逐步构建起了科学合理、覆盖全面、运转有序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体系,真正做到了用制度管人、管钱、管事。
二、以创新促管理,健全预算执行机制
一是积极创新预算执行模式。在我省推广实行了“基础工作前移+公式法因素法分配+资金直拨到县+县级报账提款”的预算执行新模式:在预算编制时提前研究确定专项资金的支持范围、扶持重点、分配原则和时间进度等关键问题,并在年底前组织下年度项目申报;不断扩大项目审批权限下放范围,更多地采取公式法、因素法“切块”下达到市、县;对明确到县的资金采取专户直拨的方式直接拨付到县,由县级实行报账制管理,减少中间环节,确保财政支农资金早到位、早发挥效益。二是建立健全预算执行督导制度。进一步强化各级农口部门作为预算执行主体的责任意识,努力提高预算执行的进度和质量。建立预算执行月调度制度,关键时期实行周调度制度,及时掌握预算执行动态,研究分析预算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对执行不力的部门和单位,采取约谈、督导、通报制,督促协调有关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政府采购进度和集中支付速度,为加快预算执行创造良好条件。三是切实强化预算执行奖惩机制。在继续对各市农业财政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绩效考评的基础上,将省直农口部门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工作纳入绩效考评范围,并把考评结果与下一年预算安排和资金分配直接挂钩,切实调动了各级各部门抓预算执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推行这些改革,我们每年上半年基本完成省级农业财政资金的分配,前三季度基本实现支出,第四季度开展下一年度预算编制工作,财政支农预算执行管理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三、以统筹促管理,健全资金整合机制
一是挖掘横向整合潜力。在对省级农业财政专项资金进行优化整合的基础上,加强预算综合统筹,将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河道工程维护费、森林植被恢复费等政府性收费与相关财政专项统筹安排,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新增农资综合补贴等资金与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资金捆绑起来使用,努力做到“收入一个笼子、支出一个口子、预算一个盘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财政支农资金的规模效应。二是加大纵向整合力度。充分发挥省级财政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加强上下联动,协调推进。对上,坚持将省级财政支农专项资金与中央政策进行有效对接,积极将国家有关部委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沼气等资金与省级财政支农项目捆绑结合,项目统一规划布局,资金统一安排使用,有效避免了项目分散、交叉、重叠等问题。对下,积极为市、县整合创造条件,省级大幅度减少具体项目的审批,把决策权、审批权下放到市县,由各市、县负责将各级财政资金捆绑起来,统筹安排使用,切实增强了地方在资金统筹和项目决策方面的自,集聚了政策和资金合力。三是创新县级整合途径。以财政部启动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为契机,引导鼓励各项目县以两类项目为整合平台,以统一规划为指导,自主开展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切实做到了“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与此同时,省财政加大政策扶持和考评奖励力度,实行“县级自主整合、省级绩效考评、专项资金奖励”的办法,引导县级建立起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长效机制。
四、以公开促管理,健全外部监督机制
一是在政策制定上坚持民主决策。注重发挥我省农业专家顾问团、科研院校及有关部门和基层的“智囊”、“外脑”作用,在形势分析、思路研究和政策制定上,积极征求他们的意见,在项目立项、申报过程、组织实施、检查验收和绩效考评等环节,聘请他们全面参与,真正做到了决策过程公开、公正。二是在项目确定上坚持公平竞争。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项目,积极推行竞争立项、公开评审。比如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立项时,通过采取“县级申报、专家评审、公开陈述、现场打分、当场亮分、全省公示”的评审程序,提高了项目选择的科学性、民主化和透明度。三是在项目管理上坚持借助外力。积极推行第三方监管,对一些重大项目,委托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对投资规划进行审核把关,委托财政监督机构对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工程建设质量进行监理评估,邀请纪检部门全程参与项目选择,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补贴补助类项目推行公示公告制,全面加强和扩大监督管理,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财政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范文2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与完善,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为适应我国财政收支规模的日益扩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也在逐步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财政支出的效益有着重要意义,因而如何有效的对财政支出做绩效评价是现阶段的重要课题。本文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涵出发,介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现状以及对现存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中一项至关重要的核心工作就是确定绩效评价的目标、选择并设计绩效评价体系,这是将财政支出绩效概念具体化的过程,即需将财政支出绩效的抽象定义转化为具体的可以用以测量评价的定义。因此能否准确界定财政支出绩效的内涵是至关重要的。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涵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依据财政政策的各项基本原则,运用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方案,按照统一设定的审核规则,对特定时期内财政支出行为的进程和结果进行考核和评估,并在绩效评价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期提高财政支出的资金效益,促进财政管理。绩效评价可以分为以下四部分:
1.预期目标的完成情况;
2.预算资金的使用及财务管理情况;
3.实施过程中各种方法及措施的使用情况;
4.根据实际情况设定的其他审核项目。
在进行绩效评价时,应该从三个方向进行审查:首先应确认过程和结果是否产生了经济性的收益,是否能达到期望的经济结果,尤其对重要的项目要加强经济性收益的审查,这是经济方向。其次应考察财政支出在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等问题上是否有帮助,这是社会方向。另外要时刻关注财政支出在执行党的路线与方针上的发展情况,这是政治方向。
总的来说,我国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绩效管理都处于发展初期,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有不足,在某些方面呈现片面性,相应的经验也不足,但是,拥有一个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于做好财政资金管理工作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应尽快设立规范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以提高政府财政支出的有效性,并促进相互交流与监督,为各行业的发展作支持。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现状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就现阶段而言,是一项重要而又繁琐的工作。从2003年起,我国相关部门针对资金支出陆续出台了不同的绩效评价方法,北京、浙江、广东等地区财政部门也相继推出了一些管理规则;而自2009年起,财政部印发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印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需要及时改进。
(一)对于是否进行绩效评价尚未达成共识
我国在财政管理方面的改革创新已有十余年,对原有的财政管理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在绩效方面的改革依然停留在绩效评价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上。由于我国的绩效评价工作还处于发展初期,评价系统尚未达成共识,甚至部分部门对评价工作不够重视,没有正确对待考核工作,阻碍了审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绩效评价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目前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突出问题即是法律法规的缺乏与不完善。各地进行绩效评价时,由于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随意性大,考核的结果大大受限。因此如果没有相关法律的支持,很难取得财政支出绩效评估的预期成效。
(三)绩效评价体系尚不完善
财政支出绩效评估的一大关键是该选用哪些指标来衡量财政支出。我国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面还处于试验阶段,缺少一套成型的评价体系,因此现阶段的还难以保证完全的公平公正。虽然很多地方陆续推出了相关的管理办法,但是难以达成共识,效果不明显。
(四)绩效评价的责任机构不明确
目前,我国的绩效评价工作缺少一个权威性的管理部门对其进行统筹管理,绩效评价工作的权责不是很清晰,宏观监控紊乱。由于标准不一致,政府部门负责绩效评价时审查结果就无法统一分析,很难对其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无法有效配置资金,导致资金利用率难以提高。因此,绩效评价责任人不明晰的状况亟待改善,必须进行统一管理,宏观调控。
(五)没有充实的数据库支持
审核的准确以及彻底执行需要充足、正确的绩效考核的信息数据库加以支持。收集各项考核数据,不仅便于对以往情况进行分析,对下期评价的预测及顺利开展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起步较晚,在前期进行评价审核工作时,没有注重数据的积累,各项支持也不够完善,从而导致了历史数据库不完善。
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和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化与法制化建设
现阶段,我国各地方对于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已就自己的实际情况推出了各种管理措施,但还缺乏统一的规范与指导,财政绩效管理主要依靠行政力量自上而下地推动,更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加以贯彻执行。我国要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就必须建立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例如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增加对各级政府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有关要求,使部门绩效管理职能明确化,以确保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规范化、制度化。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应兼顾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直接利益与间接利益相结合,设计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首先,构建完整的“由投入到过程到产出到效果”这一缜密的指标体系,根据不同部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具体的、合理的指标结构。其次,在构建过程中将定量和定性有机结合。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有的支出绩效可以直接用定量指标来计算衡量,如经济收益等;有的则只能定性考察,如社会公众的满意度。所以,在进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时,要适度把握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应用范围。对于支出项目的财务数据采集分析适合定量分析,而对于项目支出的全面、综合因素分析则适合定性分析,两相结合共同评价支出项目的效果,以期更加合理、准确地反映支出的实际绩效。
(三)加强内部控制,完善监督机制
当前,我国对主管部门支出管理监督工作主要侧重于外部管理监督,部门内部控制机制相对薄弱。今后,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督促主管部门加快建立健全服从于政府绩效管理规则的内部管理制度,优化支出结构,严格支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从源头确保部门预算执行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安全性。于此同时,财政部门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加强监督管理,加强自身依法理财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支出预算管理监督机制。
(四)明确绩效评价主体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不仅应包括人大、政府内部的财政部门、政协、审计机关等立法机构和监督机构,还应当加入有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鼓励中介机构参与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五)逐步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和信息化建设
应当将有关信息与资料分别按照不同的行业与类型的财政支出项目,作为初始数据源,并在此基础上扩大评价信息的纳入范围,逐步推进数据采集工作。在保证对执行情况实时监控的同时,为提高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的效率,还需要依靠专业的绩效评价应用软件,并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建立全国性的评价信息系统结合起来,实现广泛的绩效考评。
(六)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对于不同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结果都应以书面形式报告出来。其内容应包括:财政支出实际执行状况与绩效标准之间的差异分析;评估计划完成情况;对未达到绩效目标情况的说明并列出其补救措施与调整建议;与历史年度绩效指标完成情况的比较分析等。绩效报告编写完成后,要及时将其反馈给各相关部门,这是下年度安排预算的重要依据。于此同时,通过将绩效评价结果与政府管理目标相结合,逐步建立起财政支出绩效约束与激励机制。此外,加强绩效评价信息和绩效评价结果公开化建设,增强对政府各部门支出的监督,实现公共支出透明化,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哲实.深化财政资金绩效考评制度改革的思考[J].中国财政.2009,(14).
[2]黄锦生.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需把握三个关键[J].中国财政,2010,(16).
[3]李春光,赵光磊.突出特点分类指导国家海洋局开展部门预算绩效考评试点的做法[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5,(10):8-10.
财政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范文3
【关键词】 地方债务风险; 形成机理; 风险规避
地方政府债务是政府为履行其职能的需要,由地方政府或者其所属行政机构等依据信用原则举借的债务,是有偿、灵活地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形式。1994年分税制以后,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基础设施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面对财权和事权的不对称带来的资金缺口,在捉襟见肘的财政预算状况下,不得不通过举债来满足其正常职能。近年来由于地方债务规模膨胀引发的现实和潜在的政府信用风险已经引起理论界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把握地方债务风险的形成原因、正确评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以有的放矢地采取有力措施规避由于地方债务风险引致的财政风险,保证财政安全运行。
一、地方债务风险现状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指地方政府无法清偿到期债务的偿债风险以及由偿债风险引发的其他风险。根据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风险
2011年国家审计署《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 174.91亿元,并且由于公开发债的法律限制,使得地方债务中尚有较多的或有隐性债务,地方债务的实际规模要远远大于现在所统计的数据。地方债务规模巨大,一旦出现偿债困难,不仅会导致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而且风险经由地方政府向上传递到中央政府,最终由中央政府进行兜底,这给中央财政形成了很大的压力,影响国家经济的安全。
(二)地方政府债务的结构风险
1.举债主体多元化。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举债主体众多,不仅包括各级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还包括政府所属的投融资公司以及其所属职能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以及一些公益性单位等,并非由财政部门单一决定,从而出现了“债出多门”的现象。这会导致地方财政部门对债务管理的“缺位”,从而进一步膨胀地方政府债务。
2.或有债务比重大。虽然或有债务在现阶段还不属于地方政府的直接债务,但是随着某些条件的出现或者某些或有事件的发生,这些或有债务就有可能转化为地方政府的直接债务,所以政府对地方债务的总量难以准确把握,一旦发生大量或有债务的直接化可能造成的风险损失是非常巨大的。
(三)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风险
1.举债资金运行管理缺乏科学计划。一般情况下,地方政府的举债资金应用于公共产品领域,但是在实际中,地方政府间的GDP锦标赛,使得地方政府将举债资金盲目用于竞争性领域,地方财政相应承担了大量偿债风险。
2.地方政府债务的违约率高。由于地方政府在债务关系中属于强势一方,且各审批部门掌握的信息是分散的、不完全的,难以获得整合信息,因而无法获得地方各类项目总负债水平的真实数据。此外,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多个融资平台公司从多家银行获得信贷,形成“多头融资、多头授信”的格局,导致银行无法对信贷资金进行有效的风险监控。
二、地方债务风险的形成机理
任何风险的产生都有其内在的形成机理,从我国地方债务风险产生的机理看,既有地方经济发展自身的要求和经济体制改革不到位等宏观原因,也有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非市场因素的影响。
(一)我国经济体制渐进改革和地方经济高速发展要求是地方债务规模不断扩张和风险不断积累的宏观原因
1.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地方债务产生发展的客观需求基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资金投入越来越成为经济不断发展的动力。面对巨大的资金需求,各地政府不得不采取各种筹资手段,以暂时缓解资金的供求矛盾,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地方政府债务。同时,我国存在严重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但是各地政府之间又存在着在经济指标、政府形象等方面的竞争,因此,一些地方政府在本来就捉襟见肘的财政预算状况下,不得不通过举债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导致地方债务逐年增加。
2.财政体制现状是地方债务形成的重要因素。分税制以后,财政收入开始向中央政府倾斜,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与此同时,财政支出责任层层下放,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变大,财政收支缺口扩大。同时,中央的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无法填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的不足,而我国《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债券,使地方政府无法通过公开、透明的渠道实现市场融资。因此,借助投融资平台举借政府债务,成为地方政府无奈之下的变通选择,地方债务规模不断膨胀。
3.行政管理体制不到位是地方债务形成的内在动因。在我国市场化的进程中,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不明确,越位现象大量存在。政府和企业的利益关系根深蒂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企业举债成为地方政府担保行为发生的主要领域。同时,由于官员政绩考核标准直接与GDP指标挂钩,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在有限的任职期内实现其政绩,必然会超过其财政能力而大肆举债,所借债务不可避免地给地方财政带来巨大的还款压力,增加地方债务风险。
4.管理机制不健全是地方债务规模膨胀的管理层面上的原因。(1)债务管理体制分散,尚未建立债务监控体系。我国的债务主要分布于众多的职能部门及其所属的企事业单位,因此不容易对地方债务的总量进行把握。同时,各种风险的预警体系尚未建立,不能对地方债务的风险进行很好的事前防范,一旦出现债务风险,往往一发不可收拾。(2)债务的偿债责任不明确,一旦地方政府无法对债务进行偿还时,地方政府债务向中央政府隐性转移,中央政府成为地方政府债务“想象的”兜底者。
(二)信息不对称前提下政绩考核机制的缺陷是导致地方政府过度举债引发债务风险的关键因素
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迫于“GDP锦标赛”压力以及个人政治升迁的考虑,有可能会出现非理性举债的机会主义行为。在我国特定的官员选拔机制中,地方政府官员的升迁主要是由中央政府来决定的,使得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产生了一种现实的委托关系――中央政府是这一委托关系中的委托人,地方政府是其相应的人。地方政府同时又是所在辖区公民的代表,接受公民的委托并按照公民的意愿来管理公共事务,因此当地公民也就成了地方政府的委托人,地方政府也相应成了所在辖区公民的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具有双重人身份的地方政府在博弈中有利用其信息知情度高的优势进行道德风险行为的强烈动机。
1.在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中,虽然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具有监督管理的职权,但对地方政府在公共产品的供给、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缺乏足够的信息,与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当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及个人升迁的需要向上级政府提出预算请求时,上级政府往往不具备充足的信息来判断地方政府真实的预算资金需求及偿债能力,这就给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2.在地方政府与辖区公民的博弈中,由于现实政治实践中,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评价往往来自于上级政府,而不是来自于所在辖区公民的评价,因而地方政府官员自然不太重视来自公民的声音,使得公民在委托关系中的监督显得乏力。同时,在地方政府与辖区公民之间的委托关系中,委托人不是个体,而是一个团体,且作为委托人的公民数量众多,每个人拥有的权利很小,影响力很有限,这就很容易在公众中出“搭便车”现象。对政治漠然的态度,使得公众对人的监督更加微弱,因而,地方政府更容易出现道德风险行为。
三、地方债务风险规避
面对地方债务风险的隐患,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处理存量债务,严格控制新增债务,防范和化解可能出现的风险。
(一)改革《预算法》,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举债权,让地方政府可以公开、规范地发债,以市场化手段约束地方政府举债行为
2011年10月20日财政部印发了《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试点办法》,在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深圳市开展地方政府自行发债进行试点。2011年11月15日上海率先发行了总额为71亿元人民币的上海市地方政府债,由此,上海市也成为我国首个“自行发债”的城市。这表明我国地方政府发债的实践活动已经展开,而能否以及何时在大范围内推行地方政府自行发债则要根据试点结果而定。这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规避地方债务风险作出了一次开创性的尝试。
(二)建立地方政府债务的偿还机制和问责机制
对竞争性项目和有经营收益的公益性项目所形成的债务,应该用项目自身收益来偿还,必要时地方政府可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对于无经营收益的公益性项目所形成的地方政府债务,应该制定偿还计划,通过预算安排落实偿债资金。同时加强对政府官员债务决策机制失误的问责,加大对盲目举债、疏于管理的责任追究制度,防范地方债务风险。
(三)针对地方政府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所出现的道德风险行为,基于闫伟的道德风险程度决定因素模型①的研究,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有效控制
1.因为道德风险动机大小与从事道德风险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成反比,因此,提高地方政府官员从事道德风险行为被发现的可能性,也即加大对其道德风险行为的监督力度,可以减少其道德风险行为。因此探讨创新审计制度,通过财政、审计、人大一体化建设,加强对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监督,可以有效规避地方政府非理性举债行为。
2.因为道德风险程度与正常情况下的工资成负向关系,因而,地方政府官员在各期的工资水平越高,激励作用越强烈,道德风险行为的机会成本就越大,地方政府官员就越没有动机冒险,这就是所谓“高薪养廉”的理论基础。
3.如果发现败德行为被解雇时将得到的支付越小,就说明对道德风险行为的惩罚程度越高,地方政府官员进行道德风险行为的动机就越小。因此要防范官员的道德风险行为就要加大对其的惩罚力度,加强问责机制,减少非理性地方债务的规模。
(四)改革地方政府官员绩效考核制度,设计一套科学的政绩考核机制,使其能尽可能正确地引导官员的政治利益动机
可以采用类似于企业“效率工资”的做法,建立对地方政府官员绩效考核的新标准,改革现行“重政绩考核、轻债务考核”的考核机制,把举债、偿债、资金使用等方面的指标纳入考核指标体系,这也是保障地方财政安全,防止中央代地方买单的举措之一。
【参考文献】
[1] 黄燕芬,邬拉.地方债务风险:现状、成因及对社会的影响[J].经济研究参考,2011(23):3-5.
[2] 马丽娜.防范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思考[J].大众商务,2009(18):272.
[3] 王俊.地方债务的当前风险[J].人民论坛,2010(1):34-35.
[4] 傅道忠.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探析[J].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5(2):12-14.
[5] 吴佳伟,等.《2009年地方债务管理办法》贯彻实施与政府债务规范化管理及负债风险控制实务全书[M].中国财政出版社,2009:170-179.
[6] 唐云锋.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下地方债务的成因分析[J].财经论丛,2005(1):42.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R].2011.
财政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范文4
关键词:预算绩效管理;地方财政;高质量发展对策
方法深度和绩效管理是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可以把人财物完美整合的一套科学管理办法。政府部门在进行实际的预算过程中,一定要根据不同的职责范围,差异化制定绩效目标,这样才能精确的计算完成一个目标应该需要的资金数额;项目资金分配必须根据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效益性立项配置资金,以期增强财政支出的绩效意识。
一、加强基层财政预算绩效的意义
(一)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提高公共财政制度透明度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进步,近些年来,我国的公共财政越来越透明,民众的知情权也越来越广泛,政府自身公开信息的意识也在不断的加强。目前,公共财政的透明度一定程度上还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改善公共财政管理的关键手段。地方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预算方面的公共参与力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公共财政制度的监督,规范政府权力行使[1]。政府绩效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以财政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绩效管理,它可以帮助基层政府建立科学完善的公共财政制度,合理分配公共资源,最大程度发挥财政资金的作用,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公共财政制度的透明度。
(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科学的绩效管理体制,同时预算绩效管理体制也是财政承担支柱角色的重要体现改革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管理工作要将绩效管理的理念融合到财政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将绩效管理参与到地方财政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以及公共财政的公开中来,使地方财政的预算管理工作“有预算编制目标,能监控预算执行,有预算完成评价,有评价结果反馈,有反馈结果应用”,逐步形成地方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三)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化的财税体制呼唤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在新时代背景下,完善公共财政管理制度是建立现代化财政制度的必然趋势,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是建立法治规范、公开透明,优化市场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为响应国家号召,财政部门要不断完善财政管理体制机制,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财政管理体制,充分发挥财政在经济建设中的支柱性角色,同时,建立现代化的财政制度也需要实施预算绩效管理。
(四)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可以有效发挥出财政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优化作用在地方财政预算管理工作中,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要使预算绩效管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务求实效,逐步推进,着重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妥善推动部门预算范围,持续提高绩效管理资金的使用范围,进而提升公共服务质量[2]。
二、当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一)绩效观念树立不牢,重视程度有待提高牢固的绩效理念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一些部门还是存在轻绩效重支出,轻管理重投入的旧观念,还有一些地方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绩效管理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财政审批后的绩效情况追究不到位,没能做到笔笔花钱必问效的效果,绩效管理的约束性有待提升,不同地方之间的绩效管理推进不一致不均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二)管理广度深度不足,目标体系有待完善许多单位要资金和跑项目,只是重视财政资金的合法性和来源出处,缺乏对财政预算绩效管理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现在看来,我国的财政绩效管理还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极端,建立完备的绩效管理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缺乏统一的目标管理体制,创新性不够强,战略性比较缺乏,因此,无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有效性、真实性和公正性。
(三)激励约束作用不强,制度有待规范激励约束作用不强,缺少制度性约束条件,畏难情绪总是存在于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值的实际情况会对以后年度的预算产生借鉴和参考价值。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地方各部门在进行绩效评价的过程中,将着重点放在发现问题、政治管理上,这就离原本的绩效管理初衷有比较大的差距,不仅如此,在实际的绩效考评中没有长远的战略性,过于追求某一个单一性的项目的规范,没有创新性,评价出来的结果还不能对今后的绩效预算管理提供借鉴意义和价值,除此之外,还存在计息哦啊评价结果的各项措施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
(四)工作进展不够均衡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也存在不一样的模式,着重点也存在差异,这也是导致财政预算绩效管理不均衡的重要原因。绩效评价才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但是实际上在指标的设定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没有一套足够明晰量化的指标,没能深入到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目标对象之间的共性和特性上,缺乏定量定性分析,绩效考核也是生搬硬套,运用到实际的灵活性还有待提升。除此之外,一些地方在实际的运用中存在随意性和单一性,缺乏统一科学的标准,更没有科学的数据支撑进行测评[3]。
(五)绩效管理的制度不健全绩效管理专业性、技术性较强,加强制度建设是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目前,地方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制度还不够健全。从近几年的具体实施情况来看,由于财政绩效考评方面的工作制度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直接或间接造成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效果责任难以落实,监督主体责任难以有效约束。绩效审计目标单位的绩效管理材料不完备,问题的合规性难以有效判定。支出核算管理不明晰等导致难以落实绩效监督中的主体责任。
三、提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措施
(一)进一步转变部门绩效意识首先,基层政府和主管部门需要高度重视。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整个经济大环境时刻发生变化,使用单一不变的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模式是完全不可取的,要时刻督促工作人员根据当前经济环境对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调整,保证相关制度可以满足针对性的基本要求,从而提升部门整体绩效意识,进而提升单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二)进一步强化绩效队伍建设提升单位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强化绩效队伍建设,打造大数据信息化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团队,保证信息和数据收集的时效性,要强调掌握有效的第一手资料,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绘制动态性趋势图,提高信息和数据处理工作的时效性和连续性,为顺利开展预算工作提供有效且连续的信息保障。主管部门要引进政治站位高、素质能力水平强的中介机构为政府预算绩效提供综合评价,提出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有效建议。
(三)全面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强化事前绩效目标设置,事前的预算绩效评估严控新增项目,强化预算自我约束;根据实际对重大项目进行全面评估,要建立事前评估,也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这不仅是政府部门提出的新的任务,也是实际发展的必要,更是实施全面预算绩效管理的必经之路。开展事前评估一定要明确其目的,目标就是这一个项目到底有没有必要性,另外还要评估这一项目要具体通过什么方式才能做好,做好这个项目是否具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它的重点是评估该项目是否具备做下去的充足条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能不能具备充足的财政支持。
(四)强化事中监控评价项目能否顺利开展离不开事中的评价监控,科学有效的事中监控评价可以最项目起到很好的制约和引导,只有良好的事中监测才能让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得到基本的保障。所以,基层财政部门要完善现有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不仅具有普遍性、共同性,还应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预算单位作为预算绩效管理的主体,在项目进行中,要做到事中评价,实施事中绩效目标动态监控,对质和量有准确把握,确保项目的每个实施环节都要朝着目标方向发展。
(五)加强评价结果运用规范和强化预算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推动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明确预算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是将评价报告中所反映的内容、事项及结论,用于衡量各预算部门工作成效、资金管理水平,用于提高各部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管理水平、公共资源配置水平和行政效能。评价组织部门要做好绩效评价工作总结分析,真正发挥评价结果的积极作用。评价组织部门要按年度建立绩效评价信息库,做好数据分类管理和信息共享工作。财政部门要将事前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资金是否列入年度预算或支出项目库的重要依据,将事中绩效评价结果作为资金进度款拨付及预算调整的重要依据,将事后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年度安排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同时,引进绩效评价监督机制,逐步建立绩效评价信息公开制度,将绩效评价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
财政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范文5
目前对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如,考核内容笼统,不能全面反映领导班子及干部的真实情况。考核方法简单死板,效率低下。考核通常采用一次性集中考核,缺乏平时工作绩效考核,使得年终考核失去了应有的依据。考核过程中偏重于听述职报告、民主测评、个别谈话、查看资料等静态考核方法,致使考核者对干部情况的了解较多地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缺乏应有的深度;此外,不能根据单位的主要职能、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和在考核遇到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考核方法,以至使考核材料“一件衣服大家穿”,考核结果失准失真,影响了考核工作的效率和考核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就要进一步创新考核机制、建立和完善考核内容、方法,积极构建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的科学体系,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保证。
一、创新考核机制,按照分级分类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考核
建立科学的干部分级分类管理体制,是社会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客观要求。只有按照科学的分类管理要求,对具有不同工作性质、职业特点和不同成长规律的人员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才能适应社会管理日益科学化、专业化和现代化的要求。应当说,过去我们在干部考察工作的方法、内容等方面还多少有些滞后,难以很好地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转变。针对干部考核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考核工作,形成相应的制度和运行机制。
1、在考核方法的改进上,力求形式多样,层次有别,手段丰富。
一是将现有干部大致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党委系统机关工作人员,即党的机关工作者;(2)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即包括政府机关、人大和政协机关工作人员;(3)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工作人员;(4)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工作人员;(5)企业管理人员;(6)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并根据《国家公务员法》、《法官法》、《检察官法》等法规制定各具特色的管理制度。
二是多用动态考核办法,对考核对象工作内容考察的同时,还要对工作以外的"生活圈"、"社交圈"进行考察了解。
三是运用逆向考核方法。考察中,在干部现任职务单位进行个别谈话时,谈及缺点或不足时,往往有顾虑,不愿谈。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到干部原单位了解一下,这时谈话者大都能畅所欲言,直言不讳。
四是实行百分制干部年度考核方法。在年度考核工作中,实行了百分制考核方法,变定性考核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一步扩大了干部考核评价主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了干部考核工作中的民主。这种考核方法可以使各评价主体的评价意见得到更加真实、准确的反映,使考核的结果更加科学,更具有可比性和参考价值。
2、在考察内容的完善上,力求要素明确,内涵具体,直观清晰。
干部考核的目的在于了解和掌握干部的情况,为提拔使用、降职免职、交流轮岗、奖惩教育干部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和参考。因此,在考核中,一是要突出考"廉"的内容;二是要增加考"个性"的内容;三是要充实考"不足"的内容;四是要考"历史"的内容。
3、在考核标准的设置上,力求科学规范,客观公正,衡量有据。
在制定考核标准时,应注意把握几个关系:一是准确把握德与才的关系;二是正确认识资历与能力、学历与水平的关系。也就是说,判断水平看学历,判断能力看资历。三是正确辨别显绩与潜绩的关系;四是正确分清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4、在考核责任的落实上,力求职责明晰,责任到人,奖惩分明。
制定考核责任制时,一是要明确谁考察谁负责的原则。二是要遵守公平合理、宽严得当的原则。三是要实行责任主体与追究主体相分离的原则。四是坚持可操作性原则。考核责任制必须做到周密、细致、明确,同时又要简便、易行,这样才能保证责任制落到实处。五是要本着奖罚分明的原则。
二、创新指标体系,建立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党政领导干部考核指标
所有的考核体系,无论是考核内容、方式方法,还是考核结果的评定和运用,都是围绕整个考核指标来进行的,所以说指标体系显得十分关键。如何建立好一套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考核指标体系呢?
首先是制定工作总目标。它包括任期内应完成的确定性目标和不确定性目标,以及阶段性目标。同时也包括为完成目标任务所应体现出的德才表现。总目标制定后,再根据班子成员的分工情况和各自的工作职责,落实到每个成员,使之具体化。
其次是确定考核的评价标准。有目标,就必须要有标准,没有考核的标准,就难以认定工作的好坏与优劣。这个标准必须具体化,要有一定量的程度要求。应根据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四个等次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和实绩完成状况分人制定出各个等次的具体标准。只有做到考核标准的具体化和合理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公正。
第三是制定配套合理且有利于激发干部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奖惩办法。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考核的目的,就是要兑现奖惩,否则就失去了考核工作的应有意义。奖惩可分为经济奖惩和职务奖惩。从近几年实践情况看,经济奖惩适宜一次性兑现,不适宜晋升工资。在经济奖惩上,不仅对优秀干部要实施奖励;而且对基本称职和不称职干部要坚决兑现惩罚,这样既可减轻财政兑现奖励所带来的负担,同时也能增强全体干部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对那些不称职或基本称职的干部,只要考核认为不属于客观因素造成,就应当给予免职、降职处理,这是解决领导干部出口不畅的有效途径。指标体系的建立要把握住五点:一要有针对性。要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干部所履行职责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考核要求;二要有全面性。考核内容要涉及经济、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方面面,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全局;三要突出重点。要选择那些综合性强、涵盖面广的指标。同时,还要突出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难点问题;四要有合理性。指标不能过高,也不能太低,必须是经过艰苦的努力能够实现的;五要有可操作性。凡是能量化的指标必须量化,不能量化的要作出明确具体的定性要求,使考核指标做到定性与定量的有机结合。
第四是要全面正确地看待干部的工作实绩。增强实绩认定的准确性,必须辩证的分析和评价工作实绩,应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虚”绩和“实”绩的关系。必须既重视有形的硬任务,也不能忽视无形的“软指标”,不能顾此失彼,搞“单出头”。二是集体与个人的关系。要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分工,注意对实绩取得过程的考核,尤其是对干部的主观努力程度、发挥作用情况等方面要进行重点考核,以正确区分和评价班子集体与每个成员的实绩,防止出现一“绩”多用和吃政绩“大锅饭”现象。三是个体主观努力与客观环境的关系。必须注重分析干部开展工作所依赖的客观条件和基础,对实绩成因进行客观、全面分析,避免实绩考核认定上的简单化、片面化。四是当前实绩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注意分清现任领导干部与前任的实绩,既要看干部当前做了什么,又要看给后任留下了什么,对长远发展打下了哪些基础。五是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考核和评价一个班子、一个干部的工作实绩,不仅要看履行岗位职责所取得的成绩,更要看其能否站在全局的高度来维护大局。
三、创新考核办法,使党政领导干部考核正常化、规范化
(1)加大日常考核力度,定期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
平时考核可以为定期考核积累材料,提供情况,有助于全面、历史、客观地评价干部。因此,要加强领导干部的日常考核,要建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档案登记制度,统一印制领导干部表现情况季度登记卡,每季度末由主管领导审核填写意见并存档,作为年终总结和定期考核的依据。同时,组织部门要投入足够的精力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平时考核,负责考核工作的人员,每年要保证三分之一的时间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要及时收集新闻媒介、纪检监察、等部门的信息和反映,有效地实施对领导干部的平时了解和考核,为定期考核奠定良好的基础。
(2)把诚信纳入考核体系,建立个人诚信档案。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政无信必颓”,只有形成人人讲诚信、人人参与诚信建设的良好氛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健康发展。针对政府信用中存在的政策兑现难、执法不公、“三乱”等问题,党政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做到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制度,防止一些党政干部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要通过公安、银行、学校、社会团体、私人社交圈等把党政领导干部个人的诚信记录在案。使党政领导干部的考核真正体现客观、公正和真实。
(3)进一步提高考核者的素质,确保考核结果客观公正。
考核质量的高低与考核者自身素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不断提高考核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组织部门要注意把那些基本素质好,有发展潜力,有一定实践经验,能够胜任干部工作的同志充实到考核队伍中来。考核人员要努力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有关经济工作、党的建设的相关知识,并能够用辩证思维的方法观察和识别干部。
(4)加大考核监督力度,认真研究和建立治假防假机制。
首先,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和统计、工商、计划、财政等职能部门的作用,综合运用季度报表、半年分析、年终考核等多种监控办法,加大对指标运行质量的监督检查,切实保证考核的质量和效果。要把经济责任审计与考核结合起来。由组织部门吸收财政、审计人员参加考核组。对行政机关,要审计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对事业单位,要以审计预算外资金收支为重点;对企业单位,要以审计资产保值、增值和经济效益为重点。
其次,要从保证指标数据的真实性出发强化统计工作职能。要努力提高统计人员素质,实行资格认定和持证上岗制度,保证其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要建立统计数据报送责任制,使统计工作与实绩考核相衔接。
第三,要从扩大民主出发增强群众参与“评绩”的程度。要实行干部实绩考核预告制度,向群众公开有关考核内容和考核环节。要进一步完善实绩考核的民主程序和方式方法,积极引导和组织更多的群众参与考核。要增强群众“评绩”的权威性,把群众意见作为认定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在考核结束后,要将考核结果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的检验和监督,以切实增强实绩考核工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第四,要从完善制度规范出发落实考核责任制。按照谁考核谁负责的原则,强化责任措施,狠抓责任落实,把考核工作质量作为衡量考核人员素质及工作表现的重要标准,对工作不细致,考核有误或隐瞒问题而造成用人不当的考核人员,应追究责任,情节严重的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
四、合理运用考核结果,建立起优胜劣态的用人机制
干部考核能否真正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发挥好基础环节的作用,某种意义上要由考核结果能否得到合理有效的充分运用来决定。从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真正做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合理运用考核结果,重在与干部的任免奖惩直接挂沟:一是要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性。“三类考核”(任职、平时、定期)都必须严格按照干部考核工作流程进行,以保证考核结果的真实可靠性;同时,有关方面必须对考核初步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加以认定,防止简单以票取人;此外,还应加大对“拉票”等不正当行为和非组织活动的监督查处力度,尽量防止出现“民意失真”和“公论不公”的情况。
财政绩效考核管理办法范文6
一、指导思想
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的原则,完善预算编制制度,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强化预算监督,建立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相互制衡、有机衔接的运行机制,提高财政管理绩效,保障财政职能作用充分发挥,为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建设步伐作出新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实现工作效率的最大化。以人为本原则。充分发挥财税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明确各阶段精细化管理目标任务,务实高效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提空洞口号,不做表面文章,注重实际效果。
三)绘制工作流程,过程控制原则。明确工作程序。实行过程控制,以细节的精细化实现整体精细化管理目标。
四)做到精于事前,精细管理原则。树立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细于过程,持续改进,完善提高。
五)着力解决公众关注的财政热点、难点问题,社会参与原则。主动接受公众评价和舆论监督。增强理财透明度。
三、总体目标
夯实财政管理基础,不断改进和完善财政管理制度,建立起全方位、全过程、精细化、科学化的管理体系,逐步实现财政工作由结果控制向过程控制、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建立理财思想科学化、理财方法精细化、理财手段现代化、理财队伍专业化的目标。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六大体系”以科学化为方向,以精细化为取向。
一)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全面完善政府预算管理体系。尽快在全市建立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政府预算体系。增强政府预算的完整性、统一性,逐步形成收支完整、相互衔接、有机统一、保障有力的政府预算体系。
二)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全面深化部门预算管理体系。按照全面覆盖、统一规范的要求。全面实施部门预算制度。着力完善预算决策机制,着力健全预算管理制度,着力增强预算编制完整性,着力提升预算支出绩效性,逐步形成程序规范、内容全面、方法科学、公开透明的部门预算制度。
三)纵向到底的要求,全面加强国库制度管理体系。按照横向到边。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强化预算执行管理,逐步形成功能齐全、流程科学、操作规范、运行高效的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制度。
四)以绩效评价为核心,全面推行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以绩效目标为导向。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改善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制度,逐步形成制度完善、指标科学、责任明确、约束有力的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机制。
五)改进监督方式,全面强化财政运行监督体系。健全监督机制。突出监督重点,充分发挥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的作用,努力实现财政运行全过程动态监督,逐步形成目标明确、权责分明、运行顺畅、执法有力的财政运行监督机制。
六)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体系。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财政管理的突出问题。构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宏观调控机制,持续稳定、良性互动的收入增长机制,绩效优先、规范透明的支出管理机制,定位准确、统筹兼顾的政府分配机制,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工作创新机制,逐步形成体制完善、机制健全、服务高效、以人为本的财政管理机制。
四、主要任务
一)提高财政管理的针对性,推进财政科学化管理工程。
服务发展大局。围绕构建优势产业体系,1.注重财源建设。坚持财政扶持与市场培育相结合,充分发挥财税职能,整合财政资源加大扶持力度,推进园区建设,扩张现有企业,培育龙头企业,扶持新办企业。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和节能环保,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支持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大力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城乡居民得到更多实惠。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积极促进节约型政府建设。
提高资金效益。积极探索财政贴息、贷款担保、资本金注入、以奖代补、以钱养事、民办公助、先干后补等支出方式,2.注重支出创新。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推进项目投资。加强融资平台建设,3.注重财政融资。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资本金注入力度,提升企业融资担保机构、财政投融资平台的担保和融资能力。发挥政府性存款资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对企业的贷款投放。
规范政府预算。深化部门预算改革,4.注重预算体系。完善公共财政预算编制。统一管理国有资本经营收支,依法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严格政府性基金收支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内容,规范编制政府性基金预算。健全相关制度和办法,加快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并逐步过渡到编制社会保障预算。
二)提高财政管理的有效性,推进财政精细化管理工程。
规范编制程序。建立标准预算周期制度,1.着力预算精细。完善“两上两下”预算编制程序。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将政府性资金和财力全部纳入预算编制,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完善预算编制方法,健全支出定额标准体系,严格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提升“e财”部门预算使用效果。大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
细化预算编制。加大预算内外资金统筹力度,2.着力综合预算。预算内外资金统一供给口径和标准。对部门单位预算内外资金安排支出后形成的结余,一律编入下年预算,统筹使用。细化支出预算编制,人员支出严格按规定核定到人;公用支出实行分类分项,定额供给,细化到目”级科目;项目支出落实到实施部门,明确阶段性目标和完成时限,实行滚动管理。
硬化预算约束。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格按预算支出,硬化预算约束。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财政支出进度的均衡性。改进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方式,加快转移支付资金拨付进度。完善政府预算超收收入使用管理,建立预算稳定调节金制度。加大部门结余资金统筹使用力度,建立部门消化结余资金约束机制。扩大监控范围,全面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3.着力预算执行。对财政资金运行中预算指标下达、用款计划审批、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等业务实行动态监控。
加强部门协调。建立健全预算支出责任制度。加强与各预算单位的协调沟通,4.着力支出责任。督促各预算单位严格执行预算,通过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挂钩,强化部门责任,加大预算单位执行预算的工作力度。对存在预算执行不力等问题的单位,要采取通报、约谈等方式,督促及时解决。
夯实信息平台。以“金财工程”为抓手,5.着力科技理财。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整合资源、讲求实效、保证安全的原则,围绕部门预算指标管理、国库集中支付、财政工资统发、国有资产管理,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力争实现财税库横向信息交流,业务信息传递通过计算机统一平台交换的新突破,做到业务办理网上传递、数据网上核对、支付网上确认。力争早日建成各级财政内部、财政与同级相关部门、上下级财政部门互联互通的一体化财政管理信息系统。
三)提高财政管理的严密性,推进财政过程化管理工程。
强化动态监控。推进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工作,1.严格税收管理。实现税收收入信息共享,XX年底前,基本实行企业税收收入电子缴库。严格预算级次管理,建立税源跟踪监控和纳税评估制度,加强财税部门协同配合,健全税收收入依法征管和均衡入库机制。
实行应缴尽缴。完善“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征管模式,2.严格非税管理。全面实施非税收入国库集中收缴,建立非税收入征、管、查一体化的动态监控和征管机制。定期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及时向社会公布。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有偿出让、使用和国有资产、资源经营收益管理,加大城市公共资源拍卖、转让、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力度。规范非税收入入库管理,全面取消部门、单位收入过渡户,对应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直接缴交财政专户,纳入国库管理。
规范支出行为。完善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制度,3.严格支出管理。将各类财政性资金和所有预算单位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建立健全预算指标管理、财政专户管理、资金拨付、台账登记、对账、总会计规范以及资金支付流程等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稽核工作。进一步推进公务卡管理改革,规范有序开展国库现金管理。
实行直达工程。创新惠民政策落实机制,4.严格资金发放。加快构建管理“一体化”平台“一网联”审核“一线实”发放“一卡通”服务“一站办”惠民直达工程”确保各项惠民政策有效落实。实现惠民资金发放工作手段由传统方法向现代方式转变、工作重点由单项突破向系统化管理转变。
提高采购效率。依法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实行应采尽采。建立全市统一的电子化阳光采购平台,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坚持采管分离,建立健全政府集中采购项目跟踪反馈制度,5.严格政府采购。提高政府采购效率。
确保资金安全。加强财政事前和事中监督,6.严格监督管理。推进监督关口前移,促进监督与管理有机融合,建立健全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加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推进绩效审计试点。加强会计和财务监督,健全部门和单位内控机制。强化财政违法责任追究和整改落实,加大对违规问题的处理处罚和信息披露制度。
四)提高财政管理的创新性,推进财政绩效化管理工程。
实行项目评审。积极发挥财政评审论证的作用,1.加强民主决策。逐步扩大项目评审论证范围,建立健全预算民主决策机制,提高预算安排的科学性、准确性、有效性。
科学安排项目。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力度,2.加强资金整合。合理设置专项资金项目,充分发挥专项资金政策功能。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逐步采用因素法测算,提高专项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规范项目立项、审批管理、分配使用、检查监督等,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实行资金问效。加快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制度,3.加强绩效评价。研究制定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逐步扩大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实施范围,积极开展绩效预算编制试点。探索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机制和公开制度,强化部门和单位预算支出责任。
清理支出范围。开展财政供给单位和财政供给人员清理登记和确认工作。推进事业单位供给方式改革,4.加强供给界定。对提供非公共产品与服务的部门单位,用3年时间逐步退出财政供给范围。
压缩行政成本。大力压缩会议、接待、出国(境)公务用车等一般消费性支出。严格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建设、装修和日常办公用品配置标准,5.加强增收节支。严禁铺张浪费。
五)提高财政管理的规范性,推进财政法治化管理工程。
加强信息公开。加强财政法制宣传,1.突出依法理财。提高各级各部门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严格税收政策管理,严肃财经纪律,依法理财治税,维护财经秩序。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依法提高政府预算透明度。推进政务公开,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主动公开财政规范性文件以及有关财政政策、发展规划等。
提高办文质量。全面清理现有财政规范性文件,2.突出制度建设。健全财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立改废工作机制。严格财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提高财政规范性文件质量,加快财政管理制度建设,建立适应公共财政体制要求的财政规章制度体系。
防范财政风险。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3.突出体制激励。完善市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加快建立统一、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大力推进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债务管理。加强政府债务和财政投资管理,4.突出风险防范。严格债务审批,建立或完善举债审批制度。完善债务清理、消化、偿还机制,全面落实偿债准备金制度。建立政府债务统计分析系统,加强债务动态管理和监督。
六)提高财政管理的持续性,推进财政系统化管理工程。
提升管理水平。加强财政基础业务管理,完善财政基础信息库、项目库和资产管理信息库等。尽快与人事部门实现工资审批审核发放系统对接,提高工作效率。注重复合型财会人员培养,为现代国际旅游城市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夯实会计管理基础,1.强化基础建设。构建会计诚信体系。推进政府会计改革,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构建政府会计制度和准则体系,建立政府年度财务报告制度。加强政府财政统计分析工作,完善政府财政统计报告制度。
确保保值增值。加强国有资产管理,2.强化国资管理。建立资产购进、使用、报废的全过程监管体系。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及处置收入管理办法,确保及时足额上交财政专户。切实加强对市本级国有独资企业、控股企业以及参股企业的财务管理,加大高管绩效考核力度,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加强职能建设。加强县乡财政条件和能力建设,3.强化基层建设。充实完善乡镇财政职能,提高县乡财政管理水平。不断完善“乡财县管”制度,探索实施“村账乡管”村级财务管理新机制。
七)提高财政管理的人文性.推进财政特色化管理工程。
提升能力素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1.强化队伍建设。健全“岗位责任明确,流程运转顺畅,纵横评价结合,绩效考核科学”岗责体系。规范工作流程,提高财政管理效能。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谋划能力、执行能力、自律能力。
提升思想境界。加强财政文化“软实力”建设,2.强化文化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牢固树立为民理财、服务至上的宗旨观念,着力建设富有时代特征,富有黄山特色,富有行业特点的财政文化。
提升反腐能力。强化财政预算管理内控制度、监督管理内控制度、政策管理内控制度、干部管理内控制度,3.强化廉政建设。明确工作责任,规范工作程序,形成职责明确、运转高效、制衡有力的财政管理机制。
五、保障措施
提高认识。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一)统一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做好财政工作的迫切需要,财政资金安全、规范、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充分认识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务必将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