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风险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如何加强风险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如何加强风险管理

如何加强风险管理范文1

人类纪元开始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资本的跨地区流动、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经济交易行为等渐趋复杂化,于此背景下公司管理层舞弊的动机再次抬头:2001年年底美国安然公司涉案欺诈金额6亿美圆,致使整个美国企业界遭遇了“ 信誉地震” 的困扰。2002年3月11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开始对世通公司进行调查, 查明的欺诈金额高达38亿美元,远远高于安然公司。然而美国施乐公司的舞弊案则使上述两家公司皆相形见绌五年虚报营业收入60亿美元,惊爆于世。于此相应,2002年8月31日,世界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安然的核数师)在美国芝加哥总部宣布自愿放弃并撤消其作为独立核数师的资格,至此原世界第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正式解散。国际审计准则第6号《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指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96年底公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中对审计风险定义为:所谓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可见,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审计风险的定义与国际审计准则中对审计风险的定义是基本相同的。由于审计所处的环境日益复杂,审计所面临的任务日趋艰巨;审计也需支持成本效益原则。这些原因的存在决定了审计过程中存在审计风险。这在客观上要求注册会计师注意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风险和控制风险。

(一)必然性;只能削弱,但永远也消除不了;

(二)潜在性;只有在错误形成并经过证实后才能体现出来;审计责任的存在是形成审计风险的一个基本因素,如果审计人员在执业上不受任何约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就不会形成审计风险,这就决定审计风险在一定时期里具有潜在性。

( 三) 无意性; 并非审计人员故意所为;

(四)并存性;固有风险,检查风险和控制风险同存在于一个审计过程中;

(五)不可计量性;审计风险不可确切量化;

(六)可控性。可采取有效的加办法进行控制。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第47号审计标准说明中提出了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可见,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个要素构成。

(一)固有风险指在不考虑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政策或程序的情况下,其会计报表上某项认定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它是独立于会计报表审计之外存在的,是注册会计师无法改变其实际水平的一种风险。固有风险有如下几个特点:

1.固有风险水平取决于会计报表对于业务处理中的错误和舞弊的敏感程度。业务处理中的错弊引起报表失实的越多,固有风险越大,反之,固有风险越低。经济业务发生问题的可能性越大,固有风险水平越高;反之则越小。就是说,对于不同的业务,固有风险水平也不同;2.固有风险的产生与被审计单位有关,而与注册会计师无关。会计师无法通过自己的工作来降低固有风险,只能通过必要的审计程序来分析和判断固有风险水平;

3.固有风险水平受被审计单位外部经营环境的间接影响。被审单位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会引起固有风险的增大。例如,由于科技的进步会使被审计单位的某些产品过时,这就带来了存货计价是否正确的风险;

4.固有风险独立存在于审计过程中,又客观存在于审计过程中,且是一种相对独立的风险。这种风险水平的大小需要经过注册会计师的认定。

(二)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未能及时防止或发现其会计报表上某项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同固有风险一样,审计人员只能评估其水平而不能影响或降低它的大小。控制风险有以下几个特点:

1.控制风险水平与被审计单位的控制水平有关。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重要的缺陷或不能有效地工作,那么错弊就会进入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系统,由此产生了控制风险;

2.控制风险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无关。同固有风险一样,注册会计师无法降低控制风险,但注册会计师可以根据被审计单位相关部分的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情况,设定一定控制风险的,计划估计水平;

3.控制风险是审计过程中一个独立的风险。控制风险独立存在于审计过程中。这种风险与固有风险的大小无关。它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或程度的有效性的函数。有效的内部控制将降低控制风险,而无效的内部控制将增加控制风险。由于内部控制制度不能完全保证防止或发现所有错弊,因此,控制风险不可能为零,它必然会影响最终的审计风险。 (三)检查风险指注册会计师通过预定的审计程度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上存在的某项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审计风险要素中唯一可以通过注册会计师进行控制和管理的风险要素。其特点是:

1.它独立地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中。不受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影响。

2 . 检查风险与注册会计师工作直接相关。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项目中应首先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根据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确定检查风险从而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检查越高,要求收集的证据越多,反之就越少。

(一)固有风险的评估评估固有风险应考虑的因素很多,有企业内部的,也有企业外部的,本文可归纳以下几个因素:

1.被审计单位的外部环境因素。如经营环境、政策及规章制度等。

2.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性质。

3.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及经营管理方面的特点。

4.容易产生错报的财务报表项目。

5.容易遭受损失或被挪用错记漏记的交易和事项。根据以因素,注册会计师在评估有风险水平时通常采取比较保守的态度,其目的是降低最终的审计风险水平。

(二)控制风险的评估控制风险水平的大小,受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方面是内部控制结构的设计风险,另一方面是内部控制结构运行的风险。在实践中,如果审计人员发现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十分薄弱或控制不能有效运行,审计人员可将控制风险估计为100%,直接进行实质性测试。

(三)检查风险的确定审计风险的三要素,即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以下方式表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审计人员在接受客户审计时就应对审计风险进行评估,即确定接受该审计项目的审计人员所需承担的风险的大小,然后将评估的风险程度与预计可接受的总审计风险水平比较, 从而决定是否接受客户。审计实践中,审计总风险的确定还没有统一的、专门的理论为依据,审计人员往往凭经验一般把总审计风险定为5%。认为总体中只有5%的可能出现偏差,这是可以接受的。在总风险水平确定的情况下,可确定检查风险。即:检查风险=总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然后, 审计人员可根据检查风险的高低,决定实质性测试的时间、性质和范围。若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越低,那么限制检查风险达到这一水平所需的证据数量就越多,审计人员可在期末以余额测试为主收集较多证据,否则可以较小样本较少证据进行审计。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应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反向关系,来降低控制风险,从而导致降低总审计风险。

(一)内部环境的影响;这主要是指由于审计本身某种原因对风险形成产生的影响。如: 审计人员专业能力形成的工作失误,不良职业道德招致的风险水平上升;审计人员要取证和选用证据上,都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果取证审计取证不充分,证明不力,其结论也就不一定合理;以及单纯追求收入,违心提供虚假报告形成的审计风险等;还有审计操作不规范,审计程序脱节,主观臆断,凭经验办事,就增加了审计的失误率。

(二)外部环境的影响:这主要是指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的影响。

(三)审计方法及技巧的影响

1.审计方法模式滞后的影响。

2.抽样审计误差的影响。

3.审计操作不规范的影响。

六、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首先, 面对审计风险应采取分析性对策。其次, 控制审计风险应采取主动性对策。最后,规避审计风险应采取技术性对策。

参考文献

[1]《内部审计风险:值得关注的话题》中国审计报2003年4月29日

[2]《审计风险分类及相互关系研究》审计文摘2002年第六期

如何加强风险管理范文2

关键词:化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对企业来说,税务风险是指企业涉税行为因未能正确有效地遵守税法规定而遭受法律制裁、财物损失或声誉损害的可能性。企业税务风险是因涉税行为而引发的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企业的涉税行为不符合税收法规的规定,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从而面临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刑责(判刑、罚金)以及声誉损害等风险;二是企业经营行为适用税法不准确,没有用足用活有关税收政策,多缴税款,承担了不必要的税收负担。

税务风险管理则是防止和避免企业偷税漏税行为所采取的管理对策和措施。企业的各项活动均会发生相应的会计核算,而会计核算的方法直接影响企业税务核算,因此,税务风险的管理,也就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中对于税务方面的专项管理。

一、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税务风险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风险,加强税务风险管理已经成为风险控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建立科学有效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加强税务风险管理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有利于保证生产经营环境的安全;有利于促进企业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保证战略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有利于优化企业内部控制,健全企业管理制度。

二、化工企业面临哪些税务风险

目前化工企业的税务风险主要由以下三大环节产生:一是财务核算与缴税产生的税务风险;二是管理层纳税意识和经营决策产生的税务风险;三是经营活动过程中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产生的税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财务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偏低导致税务风险。我国的税收法律法规体系非常庞杂,而且税法规定和会计制度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差异,税收法律法规每年都会有新的规定出台,如果企业税务人员没有及时了解和正确理解税收知识,或对相关税收法规理解出现偏差便会导致企业遇到较大的税务风险。还有一些生产经营活动,也会导致潜在的税务风险。比如营改增以后化工企业销售一批涂料并负责运输,则此项销售行为属混业销售行为,企业应当分别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和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并分别核算适用不同税率的销售额。像这种情况企业业务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涉及到的这些混业销售,货物销售和劳务收入的增值税税率不同的问题,企业往往不能很好的区分,这些知识是业务处理人员的难点,会计人员的处理已经存在滞后性,不能挽救已经造成的税务错误导致税务风险。

2.企业运用税收优惠政策导致的风险。由于每项税收优惠政策都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目标,通过税收制度和政策,对某些特定的课税对象、纳税人或地区给予的税收照顾,只有具备一定的条件和资格,在一定的时效内,按照一定的程序申报和批准,才能享受。比如天津市政府2013年年初公布了《天津市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财税优惠政策》(以下简称优惠政策),政策期限为2013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优惠政策规定,对在天津市新设立的现代服务业总部和地区总部,按注册资本金数额不同,分别给予不同额度的一次性资金补助,最多补助资金为2000万元。对新购建的自用办公用房,给予一定资金补助,最高补助金额不超过1000万元;租赁的自用办公用房,3年内每年按房屋租金的30%补助。对已在天津设立的总部和地区总部,在2013年1月1日后增资的,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最多补助资金为1000万元。对在天津新设立的总部和地区总部,自开业年度起,前2年按其缴纳营业税(“营改增”试点行业缴纳的增值税,下同)的100%补助,后3年按其缴纳营业税的50%补助;自获利年度起,前2年按其缴纳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的100%补助,后3年按其缴纳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的50%补助。对新购建的自用办公用房,按其缴纳契税的100%补助,在3年内按其缴纳房产税的100%补助。同时,对聘任高级管理人员购买商品房、汽车和参加专业培训的,提出奖励办法。企业如果有一项不符合上述规定而享受了有关税收优惠就存在税务风险。

3.企业管理层对税收遵从意识和对待税收的态度导致税务风险。企业管理层缺乏对国家税收法规的了解,没有依法纳税和诚信纳税的意识,因此对税务风险管理、控制意识不够,认为企业只要把生产和市场经营抓好了企业就能发展壮大起来。所以管理层在做出经营决策时没有考虑到税务风险的存在。由于管理层不重视,很多企业没有设置专门的税务管理部门和税务办税人员,“关系税”、“人情税”的存在也使得企业管理层在税务风险管理与控制上力度不够,对税务知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不清楚税务风险的存在会给企业带来的危害等,这样薄弱的税务风险意识无疑会增加企业的税务风险程度。

4.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或不够健全。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或不够健全,表现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没有针对税务风险的控制,企业税务人员的工作没有其他人来进行审核,如果企业税务人员少缴税或多缴税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就会增加企业税务风险和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同时极易造成企业非蓄意的税收违规行为,所以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也会给企业带来深层次的涉税风险。

三、加强化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

导致化工企业税务风险的因素很多,化工企业如何加强税务风险管理,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设置专门的税务部门和税务岗位。化工企业应单独设立税务部门,设置专门的税务岗位负责企业的税务策划、税务申报工作,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建立税务管理岗位责任制。企业应考虑生产经营特点和内部税务风险管理要求,对于总分结构企业:同时在总部和分支机构设立税务部门或者税务管理岗位。对于集团型企业:同时在地区性总部、产品事业部或下属企业内部分别设立税务部门或者税务管理岗位。没有条件专门设置税务岗位的企业也需要指派专业知识过硬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专门负责单位的税务申报工作。

2.加强对企业税务人员的学习和培训,提高涉税业务人员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胜任能力,及时准确地了解国家的税务政策以便正确理解和执行。我国化工企业现阶段的会计人员整体素质普通不高,而税务业务人员应具备必要的专业资质、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操守,遵纪守法,同时定期参加职业技能和税收法规培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使其掌握最新的法律及法规、政策,了解最新动向,从而提高企业税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此外企业税务人员也需要向本企业其他部门提供税务咨询,这样才能减少税务风险的发生。

3.加强企业和税务机关的联系和沟通。企业税务人员应努力营造良好的税企关系,企业应与税务机关和其他相关单位保持有效的沟通,及时收集和反馈相关信息。把税务征管人员请到企业来讲解相关税收法规,企业财务人员也走出去参加税收法规的培训,即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做法,争取在税法的理解上与税务机关取得一致,特别在某些模糊和新发生的税务问题的处理上需要得到税务机关的认可,最大程度化解企业税务风险。

4.企业管理层要转变企业的纳税观念和态度。让企业管理层了解税收法规,建立依法纳税、诚信纳税的观念。董事会、监事会等企业治理层以及管理层的税收遵从意识和对待税务风险的态度。在企业管理层做决策时,提前咨询一下税务人员涉及到的税务问题,从而减少税务风险。因此企业管理层必须转变税务风险的观念,转变纳税态度。

5.制订和完善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制度和其他涉税管理规范,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提高风险应对水平。税务管理组织应建立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确保税务管理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企业应建立风险的管理机制、预警机制,确保报税资料的完整性及真实性,实时控制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企业税务部门应协同相关职能部门,通过以下方面管理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税务风险:参与制定或审核企业日常经营业务中涉税事项的政策和规范; 制定各项涉税会计事务的处理流程,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确保对税务事项的会计处理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纳税申报表编制、复核和审批,以及税款缴纳的程序,明确相关的职责和权限,保证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符合税法规定;按照税法规定,真实、完整地提供和保存有关涉税业务资料,并按相关规定进行报备。

总之,化工企业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税务风险对企业的重要性,税务风险更是需要在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中规避,董事会和管理层应倡导遵纪守法、诚信纳税的税务风险管理理念,增强员工的税务风险管理意识,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将税务风险管理的工作成效与相关人员的业绩考核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纳税行为得以规范,真正地做到依法纳税,诚信纳税,促进企业更快更好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超华:我国企业的税务风险分析[J].天津经济报,2010(5):25-29.

[2]盖 地: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风险识别与防控.财务与会计,2009(16).

如何加强风险管理范文3

关键词:有色金属 财务风险 管理 经济效益

我国是一个矿产大国,有色金属矿产非常丰富,其中铜、铝、锌等矿产生产占世界第一,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可供出口,满足国际市场需求。但是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有色金属企业普遍存在市场反应速度慢、运转方式不灵活、机制落后的现象,致使在面临市场风险时,反应较慢,不能有效的规避市场风险,为企业经营造成一定损失,甚至于亏损、倒闭,要改变这一局面,加强有色金属加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一、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面临的风险具有很大不确定的因素。所以企业需要有立足于市场的大环境,然后对可能发生的经济风险做好评估,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风险管理建设。对于产品可能带来的风险,要提高重视。树立风险防范意识,通过现代化的风险管理手段来对风险进行很好的管理和控制,以减少各类风险带来的毁灭性打击。此外,企业要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与风险衡量系统,将风险预控在先。目前,行业受市场波动、汇率、融资成本等一系列风险因素的影响,如何提升财务风险管理,将风险所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有色金属加工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

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各行业经济开始复苏,但是有色金属企业却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不仅仅来自行业本身以及财务现状,还来自财务风险管理上的诸多不足。目前,有色金属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普遍存在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差、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不健全、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不规范、财务决策程序不科学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给企业带来了严重的财务风险。

(一)市场经营风险

以有色金属锑为例,近年来,锑品价格不断下跌,而人工和动力等成本却略有提高,致使产品生产成本下降率远低于产品价格下降率,产品利润空间压缩,企业经济效益下降,陷入亏损局面。另外,产品滞销又导致库存增加,应收账款增加,资金积淀,流转不畅。在这种市场经营风险带动下所产生的财务效应,亟需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及早防控。

(二)国际汇率风险

有色金属产品出口到国外,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致使企业可能承受较大的汇率风险,近年来人民币升值,以美元结算的出口创汇收入兑换成人民币后收入减少,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收益。

(三)融资风险

有色金属企业大多数是传统的采掘、加工制造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主要依靠银行进行贷款融资,随着银行审贷流程日趋严格、期限延长,融资间接成本增加,贷款利率的上涨,致使企业融资成本提高,增加企业负担。

(四)投资决策风险

企业投资行为其出发点是为企业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以扩大企业规模与实力。但是就目前而言,部分有色金属企业存在投资前,未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与风险分析,盲目上马,致使大量资金困于收益差的投资项目,且存在跟风投资的现象。当投资行为进行时,获取一定利润之后,盲目追加投资,希望获取更大利益,然而并未意识到进行风险防范的重要性,投资规模越大,风险相应增加,当风险爆发时,往往会给企业造成巨大亏损。例如,轰动一时的中航油亏损事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不重视风险管理与防范,盲目扩大投资,导致5.5亿美元的巨额亏损。

三、有色金属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提高全员财务风险管理意识

提高全员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是防范财务风险的基础。特别是决策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的提升,直接关系到企业利益的情况。财务管理人员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积极主动的参加财务管理培训学习。同时需要培养企业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以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来熏陶企业管理人员的意识,提升整个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

(二)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能够有效的防范财务风险。识别和预测财务风险,并根据具体情况取及时、适当的风险防范、控制手段,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能够增强资产运行的分析能力,可以提升企业规避风险的主动性。

(三)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规范性

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规范性,需要不断的深入到企业生产活动、经营活动、财务活动等各环节,同时重视财务风险管理的全过程控制。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规范性需要从以下几点出发,其一,明确财务管理相关部门、人员的权责关系,同时需要各个岗位相互配合。其二,需要完善内部审计,确保内部控制工作落实到位,并发挥出内部控制工作的效果。其三,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为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在信息时代下,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规范性,是企业规避风险的有效措施。

(四)加强财务控制力度

1、资金周转控制

企业需要高度关注资金的运转效率,保证资金的价值。对于人民币升值减少出口收入的汇率风险,可通过外汇贸易融资即预收货款和增加美元贷款比例,获取部分汇兑收益。对近年来融资成本的升高,尽可能的调整利用各类融资产品,降低财务费用,减少存量资金占用,加快资金的周转,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根据企业规模和经营需要,合理安排企业的收支活动、应收账款比例、存货数量等,防止过多不合理的企业资金占用,充分利用内部闲置资金,尤其要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提高流动资产的使用效率以减轻融资压力,确保短期负债到期时有足够的资金偿还,保障企业的经营安全。

2、投资决策控制

投资决策控制能够解决投资收益差的问题。投资决策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其一,明确企业发展战略和产业规划,改进投资管理和调控。其二,规范投资决策程序,分清权责关系,投资前科学预算项目资金,投资中加强现金流量管理,投资后认真进行项目评价,实施责任追究制;其三,减少资金沉淀。压产控亏,减少负毛利产品和利润空间较少的产品的生产量,增加毛利率高的产品产量,加大促销,减少存货库存量。其四,加强科学决策习惯,综合考虑投资方向、规模、地区、金额等关系。其五,及时调整产品产销结构,以本单位锌产品为例,通过提高锌杂料的使用比例,降低生产成本,进而提高产品利润空间。

3、经营活动控制

有色金属加工企业由于激烈的竞争导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降低是产生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经营活动控制是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企业需要科学的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才能够提高自身的竞争力,防范财务风险。通过适当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定位、灵活采用经营策略等有效措施来提高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

四、结束语

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复苏,有色金属企业交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提高企业自身预测、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对财务风险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才能在高风险的经济浪潮中获得竞争优势。提高全员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加强财务风险管理的规范性、加强财务控制力度等手段是企业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所必须的,特别是加强财务控制力度。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才能够达到财务风险管理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周京英,孙延棉,付水兴.中国主要有色金属矿产的供需形势[J].地质通报.2009

[1]余学斌,马丽.浅谈新经济形势下国有企业财务风险防范[J].财会通讯,2011

[2]吴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节能现状及未来趋势[J].资源科学,2011

如何加强风险管理范文4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1.问题分析

信贷资产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在银行的总资产中占有的比例高于70%,因此,信贷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核心内容。为全面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提高其风险管理水平,我国相继出台了“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在规范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流程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营造良好的信贷文化氛围,推动银行贷款支付方式转变为“实贷实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仍然滞后,不良贷款问题依然突出。至2010年年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4336亿元,损失类贷款658.7亿元,相较于2009年的627.9亿元,提高了4.9%。2011年,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有上升趋势,不良贷款比例上升了0.01%。同时,如中国工商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中具有最高比例的不良信贷资产占有率,信贷资产的质量比较差,历来都是我国国民经济与金融行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威胁。此外,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多集中投放于商业企业以及国有企业,信贷资产配置缺乏合理性,增大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2.原因分析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主要包括操作、市场与信用风险几大类型,要充分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提高其管理水平,提高银行利润与资产存量,首要步骤即是找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产生原因。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其信贷风险产生多由以下原因引发:

(1)利率调整引起。自我国积极推行利率市场化进程以来,进行了多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使商业银行的经营业面临着利率风险。对于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而言,若利率上调,银行的存款资产及其支出利息也会相应增加,然而商业银行贷款的利息收入却不会增加,从而减少了商业银行的收益。同时,上调利率,还可能造成存款人提前支取存款,再以二次存入的方式以获得更高额的利息收入,而对于借款人而言,就会尽可能在为上调利率的时候偿还贷款,不仅减少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利息收入,同时还提高了其负债成本,降低了存款与贷款之间的利差,提高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2)信用风险。商业银行的经营中,还面临着信用风险,一方面,作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主体的借款人,其个人道德素养、经营能力直接决定着其债务偿还的责任意识与还款能力,若信贷业务办理时,若未进行深入的调查,未充分了解借款人的财务状况与信用状况,则会为商业银行造成非常大的信贷风险。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金融监管力度与经济环境的影响,在银行信贷市场中,借款人的信用管理与市场意识都还相当薄弱,也增强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

(3)商业银行自身问题。商业银行在处理信贷业务过程中,在贷款调查、审批与审批、发放、监督管理与回收各阶段的业务环节中,若信贷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素质偏低,未实行“信审分离”的方式实施业务办理,内部制度体系、约束与激励机制不完善,非常容易造成信贷资产风险增加,资产质量下降,影响商业银行正常运行。

二、强化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工作的对策思考

1.正确识别信贷风险,明确风险类型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主要分为市场风险、操作以及信用风险几大类型,要全面提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在其管理实践中,正确识别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类型是其先决条件。

(1)识别市场风险。市场经济环境具有不确定性特征,市场价格是动态变化的,这一市场环境特征,非常容易造成商业银行表内外业务产生损失风险。商品价格风险、股票、利率等风险是市场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在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识别信贷风险时,若是有银行持有的商品的价格变化过大引发的损失则为其商品价格风险;若是由银行持有股票价格的波动而引发的损失则可确定为股票风险;若由央行进行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而商业银行确定的利率浮动幅度与国家利率调整有很大出入引发的损失,则确定为利率风险;最后,若是在商业银行经营外币与外汇服务中,由于汇率产生不良波动引起的银行损失,则为汇率风险。

(2)识别信用风险。在目前的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信用风险是其最为主要的风险类型,对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在识别这类风险的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借款人进行识别。如,在识别个人客户的信用风险时,可从其信用历史记录、个人资产、年龄等信息资料进行全面了解,在办理贷款业务时,对其各项资料应严格核实,确保其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并深入调查其担保方式,避免“假按揭”现象产生,全面了解其收入来源以及偿还能力,全面掌握个体借款人的信用情况。此外,在信用风险的识别中,还应对法人客户、信贷组合的信用风险进行识别,对法人客户的违约记录、财务状况、业务经营范围、有无经营风险业务等进行真实全面分析,了解其盈利能力、经营状况与资产负债情况,对其各类信息等进行全面分析,防止潜在风险的产生。

(3)识别操作风险。在商业银行内部的业务经营过程中,由于员工的素质、信贷流程、系统问题等因素,使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面临着操作风险,在这一风险的识别过程中。商业银行内部员工的风险意识、业务水平以及人员配置失当都可能引发上也能银行损失。基于此,在信贷风险管理中,商业银行应积极组织内部员工的教育培训,并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鼓励信贷人员进行自身业务素质的提升,积极了解实施经济与国家政策,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的风险。此外,在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过程中,计算机设备故障、外部监管因素等,都可能在成数据信息质量风险。

2.重视信贷风险计量,明确风险层次

在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工作实践中,应在充分识别银行风险类型的基础上,强化贷前与贷后的风险计量,确定各类风险的风险系数,分析其风险程度及其对商业银行经营以及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从而明确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控制重点,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与控制提供有力的依据。在信贷风险计量时,一方面,在计量贷前风险时,应在贷前的客户申请信息的调查与核实的过程中,全面分析此项贷款将可能为银行带来的风险,实施贷前的风险计量处理,分析客户的信用等级,以此为依据,对此项贷款的风险程度进行判定,在判定过程中,若运用r表示贷款方式的风险系数,而L则表示客户自身信用状况对应的风险大小程度,以S表示此项信贷项目的信贷风险度,则在计量中,可运用:S=L×r的方式,进行风险计量,其中客户自身信用状况对应的风险大小程度在0-1范围之内,以用户信用等级评分为基础,确定其风险程度,其中,若客户信用等级为A级,其对应风险程度则在0.2-0.4之间,B级则处于0.5-0.7之间,C级在0.8-1之间。同时,根据客户的贷款方式,如抵押、担保贷款等对应的信贷风险程度,确定风险系数。此外,S数值也在0-1范围内,若S>0.5,则为高风险贷款项目,在贷款业务办理中应慎重选择是否接受贷款,若接受,贷款额度应控制在何种范围内,才利于信贷资产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在计量贷后风险的过程中,应结合贷款类型如正常类、损失类等,对其权重系数与风险程度进行分析,在计量中,若用G表示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度,而R、H分别表示权重系数与信贷风险度,则可用G=R×H的方式,进行风险度计量,当G>0.5时,则信贷资产则为高风险资产,在风险控制中,应对此类资产进行严格控制与监管,使银行的损失减小的最低。

3.强化信贷风险控制,提高信贷收益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中,在识别与计量信贷风险的基础上,应根据信贷风险的分级,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信贷风险控制。在信贷风险控制中,可通过如下方式进行风险控制:

(1)制度完善。在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中,应结合信贷业务办理的要求,积极建立独立的审批、发放、回收与监管机构,实行“信审分离”,将集中的权利分散,积极推行“一人一岗”的制度,避免商业银行内部问题产生的操作风险。同时,结合国家政策规定,优化贷款业务流程,实现贷款额度、期限、审批程序、担保方式、投放结构等的合理限制,并集中从“调查、审批与监督”三个层面进行贷款业务审查制度的完善,从质押担保、抵押担保、信用担保等层面进行担保方式完善,避免信用风险产生。此外,在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中,还应积极推行档案管理制度,强化客户档案管理,确保客户档案中贷款基本材料、审查核实资料、监管文件等齐全,减小信贷风险,提高商业银行收益。

如何加强风险管理范文5

新形势下,医院如何控制好自身的经营行为已经成为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关键环节。笔者选择这一研究,主要是对医院财务风险的内涵进行确认,希望能够针对风险存在的形式以及关系到的领域,寻找医院财务风险防范与管理得以完善的对策,从而确保医院财务系统能够安全地运行下去,为医院未来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促进医院稳定的发展,增加市场竞争力。

一、医院财务风险的概述

医院财务风险主要指的是在医院财务活动当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导致预期的收益与实际的财务收益之间存在较大的偏离,从而使得医院蒙受巨大的损失。医院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投资、筹资、资金回收以及分配本文由收集整理收益等方面。无论是哪一个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对医院的正常运营产生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导致医院破产。因此,强化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就显得尤为必要。

在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医院的财务核算和管理也在逐步向着企业化管理的全成本核算和全面预算管理靠近,也使得财务管理的目标和内容日益的复杂化、多元化。在以往医院财务管理当中不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出现了。所以,做好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如此才能够适应时展,提升医院的市场竞争力。

二、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存在形式

(一)外部风险因素

1.政策风险。随着2009年国家对医疗保障、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等领域的投入逐渐加大,医院由以往投资的单一格局增加了社会资本参与这一项内容。随着政策法规逐步放大医疗卫生资源的调节作用,政策效应也将在财务管理领域当中直接体现出来,这就促使医院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财务风险也会逐渐加大。显然,社会资本的进入将使医院经营规模扩大,而单一的规模扩张,必然导致医院财务风险的积累增加,也会影响到医院财务系统安全运行。

2.行业风险。医院本身所具有的医疗技术服务特点以及财务管理的直接影响,在医院这个行业中,财务风险的分布越来越来广泛,例如:随着开辟绿色通道和人道主义的救援,坏账、死账与日俱增,也找不到有效的规避方式;由于临床新药提供的更新频率的加快,使用药品的周期受到限制,沉淀的药品成本直接影响了现金的流转。此外,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以及新农村合作医疗等医疗保障政策的广覆盖,使得上述医疗基金的使用管理也面临诸多问题,医疗基金结算被拒绝的风险也大大提高。以上这些医院行业风险表象,也给医院财务风险管理带来了深刻影响。

3.经营风险。随着医院适应市场、行业的变革,财务管理所承受的经营风险也在不断地加大。目前,医院的医疗服务基本上实行政府指导定价,看上去这种定价模式相对稳定,但是从实际出发,这一种方式很难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而市场上日益激化的市场战必定会给医院的财务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按照新一轮医改政策要求,其中一项为“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即“推进医药分开,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当药品加成逐步地退出医院收费项目之后,医院必定会损失一条重要的收入渠道,进而会增加经营成本和财务支出。同时,政府的改革配套措施能否很好地贯彻执行将直接影响到医院资金周转供应链的正常与否,比如,新医改中提到的通过设立“药事服务费”等多种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国家通过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及当地医疗保险机构等渠道对医院进行补偿,而补偿款是否及时、足额以及补偿标准是否合理,将极大地影响医院正常运营。另外,医院的科研、绩效薪酬等也可能导致医院资金短缺,从而给医院带来财务风险。

(二)内部风险因素

1.管理风险。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尽完善,无法合理保证医院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以及提高医院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医院实现发展战略。

从具体表现形式来看,医院财务管理风险已经在财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得到了体现。其一,缺乏资产管理控制力。一方面,对于固定资产投资,不能够充分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益,在投入资金上缺乏重点方向。对医院投资项目,缺乏必要的效益评估,盲目的投资,使得资产闲置的现象较为严重,从而给医院的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也导致了资金不必要的浪费。而投资项目无法快速地回收,加上价格波动地影响,使得投入资金闲置和流动资金短缺现象并存,从而造成浪费出现;另一方面,对流动资产缺乏积极有效管理。存货的库存量控制是否科学合理,库存物资的管理是否有效执行,应收医疗款项的形成、回款的管理措施是否到位等等,都可能影响流动资金的正常运转。特别是,对应收医疗款形成原因的管理是否到位(如对医疗保险等政策的解读及医疗诊治行为是否规范等),则直接影响到医疗欠费的结算,严重的还可能产生负债(如罚款)。其二,缺乏实时的内部财务监控力度,未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绝大多数医院内部的财务监督执行都是表面现象,缺少内部监控体系,更不存在责任追究制度以及约束体制。

2.分配风险。此外,医院必须协调处理好发展与职工利益实现的关系,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也是医院财务风险的来源。随着医院融入市场竞争深度地逐渐加剧,竞争压力也渗透到了医院各个岗位之中,岗位竞争加剧,利益分配矛盾也会随之提高。医院职工短期利益需求和医院缓慢发展的资金投资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医院和谐稳定与快速发展要求这一矛盾如何协调,进而影响到医院的筹资、资金流量的控制以及偿债能力,在未来的收益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也给财务风险埋下了隐患。

3.全面预算管理流于形式,预算编制不够精细化。具体表现在,预算编制从组织机构的设置到实际执行过程的控制,都缺乏有效的管理,究其原因主要是管理意识缺位,医院各个层级的管理人员、普通员工对全面预算管理所能产生的效率、效益以及预算编制精细化的具体要求,普遍认为无法做到、也没有必要。因此,该工作完成的质量、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同时,医院整体经济运行的可控性相对被削弱,经营风险相对被提高。

4.内部审计工作滞后。内部审计是规避财务风险,确定医院内部控制制度的严肃性和有效性的手段之一,但是目前医院的审计都是事后审计,内部审计工作范围一般仅限于财务收支审计,同时兼顾对医院经营成本有直接影响的诸如物资采购询价、基建维修方面等,很少深入到项目审计和绩效审计,这就使得审计的监督作用不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财务和审计的关系没有理顺,审计效力滞后,这也是我们需要改变的地方。

三、防范医院财务风险的主要措施

建立健全和完善医院的内控制度以及有效的执行,是有效规避医院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

(一)医院全成本的核算管理需加强

在医院内部,应当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制度,设立成本核算管理部门,让全体医务人员都能够养成成本管理的全过程意识,将每一位医务人员应尽的职责落实,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与医务人员的实际利益直接挂钩,将他们参与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此外,在全成本管理的重点把握上,也需要考虑到医院形势上的变化,从根本上解决医院成本问题,为医院收益增加而服务。近几年,上级主管部门一直都在医疗机构推行医疗服务临床路径管理、单病种付费的结算方式,其前提是各医疗机构能够准确、合理地识别医疗服务成本与管理成本,正确分摊、计算各医疗服务项目的直接成本和费用,为下一步合理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提供了科学依据。因此,建立健全医院全成本核算管理制度意义重大。

(二)科学构建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医院财务预算编制工作是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得以开展、进行下去的必要保障,是医院整个经济运行的起点。构建完整的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分析、考核等一系列管理制度,是避免预算工作形式化、做好全面预算管理的根本保障,为医院精细化管理提供了可能。做好财务预算编制,需要拟定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方法。财务预算编制工作能够将医院日常开支以及在未来发展中需要的资金、成本费用以及可能获取的收入联系在一起,提供真实的医院开支数据,为医院运行全过程提供了执行标准、控制依据。因此,做好医院财务预算编制工作,建立相适应的预算标准,有利于控制医院财务风险。

(三)财务风险的预警监测指标的建立

对于部分财务敏感性指标,医院也应当做好记录与观察,并且综合的分析管理这一部分敏感性指标,从而在医院建立起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进而监测预报在医院运营中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建立财务预警风险系统,能够有效地监控医院财务开支和经营,提前做好财务风险防范准备,避免错误决策的持续进行,及时地更改错误决策。

(四)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的培养

人是一切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财务管理人员素质高低决定着财务风险的大小。在大多数医院中,财务管理人员无法适应新医院会计制度,跟不上形势,更谈不上风险管理意识和专业知识,而这正是医院财务管理存在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医院财务风险得以防范的重要标准是专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配备。如何能够及时、完整地收集财务管理风险信息,综合分析医院各个科室的财务报表和相关指标,准确地反馈出医院财务信息,并提出风险防范、规避的对策等,这对现代医院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另外,财务人员自身对于专业知识、技能的熟练掌握程度,也是评价财务人员素质的重要内容,能够读懂、看懂(分析)财务报表,才能够适应各个科室的预算工作,也才能够让医院的预算工作更加规范与科学。

(五)资金回收风险的管理

资金回收风险主要是指病患所花费的医药费用不能够收回,或者是收回不够及时,从而产生医疗欠费以及医院周转资金停滞的情况,严重时,就会出现坏账、死账。滞留的医保资金,也会造成巨大额度的医保欠费,占据了大量的医院使用资金;医院部分债权可能因为恶意的逃费以及社会人道主义救助,从而使得收入无法实现。最近,在党的十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提出了“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从中可以看出,今后医保、新农合患者的待结算款占医院业务收入的比重会进一步、持续地扩大。因此,应收医疗款管理必须强化,才能够将应收款周转率提高,避免资金回收时产生的风险。首先,医院的管理层面必须正确解读国家政策,指导、规范自身的医疗服务行为。其次,合理使用医保、新农合基金。医院通过制定奖罚措施,引导医务人员的医疗诊治行为,避免诊治违规而遭遇医疗结算款被拒付;再者,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建立诊疗行为实时监控管理,如将药品比率、一二类药品使用情况等指标处于医院实时监控范围。最后,财务部门对医疗应收款管理工作应前移,即结合预算管理,指导临床部门合理使用医保、新农合基金。

(六)风险评价系统需完善

有效地规避医院财务风险,进行风险监督和评价也是重要的途径之一。其一,决策评价的完善,医院管理决策的失误可能产生财务风险,因此,科学性的管理决策才能够将影响因素和载体等管理决策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规避。从源头上对医院财务风险进行规避,就需要进行全过程的财务管理监督,在风险评价体系中融入市场、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因素,从而为了决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信息。其二,项目评价,对于重要的医院投资项目和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瞄准风险的萌芽与爆发两个阶段,从而针对性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减少项目建设周期之内的财务风险,并且加以化解。

如何加强风险管理范文6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市场的日趋开放,金融机构面临的竞争形势更加严峻,各种金融风险逐步呈现,其中银行业都将加强内控建设,防范操作风险提到各自重要的工作日程中,并将其作为规范业务发展的重要和必要内容。究其原因,文章结合笔者自己工作实际谈谈自己对银行业要加强内控建设,防范操作风险的认识。

关键词:银行业;内控建设;防范;操作风险

前言

近年来,国内外银行业经济案件频发,涉案金额巨大、影响恶劣并造成巨大资金损失,严重威胁着银行和客户的资金安全。从国内银行业看,由于缺乏对操作风险的充分认识,缺乏相应的规章制度,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近年来操作风险也日趋严重。

一、操作风险形成原因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银行业务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和国际化,金融机构尤其是基层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呈现出“机制功能弱化”的趋势,产生操作风险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风险意识不强

1. 重业务拓展,轻风险管理。表现在一些单位负责人短期行为严重,没有正确处理和把握好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许多营业机构目光局限于完成考核任务,甚至不惜冒着违规操作的风险以实现短期业绩;许多员工在操作岗位上工作却被迫承担了大量营销任务;不少员工自身对操作风险重视不够,风险意识不强,只要领导命令,就惟命是从,对其违法行为视而不见。

2. 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防范。其表现在银行看重的是对已发生或已存在的风险采取事后的管理处罚措施,试图以严历的处罚遏制风险的出现,而对事前的防范和事中的控制措施关注较少,或形同虚设,这种做法充其量只能是“防君子不防小人”。

(二)业务学习不到位,执行制度有偏差

随着金融信息化、金融产品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各种理财产品、电子业务等层出不穷,有的管理人员借口业务忙,对规章制度、特别是新的规定不能认真学习,管理松懈,对员工的业务培训也不到位,致使操作人员对新业务不熟悉,潜藏风险隐患;少数员工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新业务、新制度的学习滞后,对业务流程理解不深不透,典型的是许多产品的创新是先发展业务,后规章制度,并且有些制度本身制订就不够精细,过于理想化,甚至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可操作性较差,再加上操作人员本身理解不深不透,业务素质不高,致使业务发展潜藏很多风险隐患。

(三)查处力度不到位,警示效果不明显

近几次操作风险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多数属于屡查屡犯、屡整难改的顽症,主要原因还是重检查、轻处罚,对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低调处理,强调客观原因,未能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处罚力度不够,因而不能产生有力的警示作用,削弱了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导致一些问题屡查屡犯,直至案件发生。

(四)计算机网络系统不够完善,易形成较大资金风险点

主要表现为硬件及软件、设备及通讯故障、程序错误、计算机等原因造成交易不成功而形成客户及银行资金损失。例如有的银行因通讯故障引起的银行单边帐,形成较大的资金风险。

此外,员工强制休假制度和定期轮换制度未落实,人事管理中不能做到定期或不定期地调整相关重要岗位人员,使其职务行为中存在较大风险。

二、加强内控建设,构建防范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

早在2005年银监会就提出了13条防范操作风险的意见,并督促银行机构落实“内控十三条”,从央行的重视程度和督促力度,就可看出防范操作风险已成为规范业务发展的重要和必要内容。因此,我国各商业银行近年来纷纷开展了全行性的操作风险大检查,同时采取不同的方式来防范操作风险。对如何加强内控建设,构建防范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