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美术课程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美术课程体系范文1
关键词:小学教学;多媒体;辅助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2-0172-01
1.有选择性、针对性地巧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皮亚杰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习科目有兴趣,就可以激发他的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要让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把教学过程组织得生动、有趣,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正可满足这一需要。多媒体具有声、光、形、色综合表现力强,通过图像的翻滚、闪烁、重复、定格、色彩变化及声响效果等给学生以新异的刺激感受,运用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发学生的注意,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能为教学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多媒体演示比教师用其他手段演示更形象、逼真,把它与学生实际操作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操作方法,形成操作技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图形的旋转"教学中,我制作了有运动效果的多媒体课件,将许多个旋转的现象以直观的运动形象展现在学生的眼前,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不同的运动现象,根据运动的不同分类识别旋转的位置。新颖的形式吸引了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现象的运动过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学生在观察、猜想、讨论、分类等一系列活动中获得了新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再现声形,图文并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使用这以手段,无疑会收益更大。例如:"角的认识"教学中,动态演示角的形成:先作出一个点,再引出两条射线,使学生很容易理解"从一个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角"。比较角的大小时,先出示两个角,再利用动画使两个角的顶点和一边分别重合,演示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学生很直观的看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从而产生一个动态的效果。
2.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突出重点,解决难点
数学概念、定义等知识都比较抽象,给小学生理解、掌握带来一定的难度。传统的教学手段,遇到的最大难题莫过于一些课本的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师牵强附会的讲解这些知识点,结果学生还是没有真正理解。
而把现代化教学引入课堂,利用多媒体对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的处理能力,形成声、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显现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促使学生理解、把握它们的本质属性。让教师讲得少、学生思考多,解决了教学的重难点。
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由于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仅靠老师讲解,或用传统的教具教学,都会感到非常枯燥,让二年级学生难以理解。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原来非常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生动化,增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首先,多媒体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十二个数字、指针和格子。紧接着,通过图像的闪烁及声响效果,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把钟面分成了12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5个小格。然后,再通过动态演示和色彩的变化,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周的过程,让学生得出1时等于60分钟,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对练习题目第1题4幅图,通过多媒体动画创设了一个小学生一天作息时间的生活情景,来巩固新知,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了"生活数学"的新理念。
3.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教学是否利于学生思维发展,关键看数学是否突出了"过程"。引入多媒体课件,使"过程"比传统数学展现充分。学生在快慢适宜、因人施教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完善的思维训练,更深刻地领悟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小学美术课程体系范文2
一、应用型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综合性课程体系
传统的美术学专业课程体系是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三部分组成的“金字塔”结构,注重专业的纵向发展,强调专业的“深”与“专”,忽视专业和学科的横向联系。学生在项目设计规划、实践报告、毕业论文等工作中表现出知识面狭窄,视野不够开阔,尽管有新的创意和灵感,但不能清晰的用语言表述。
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是单一的专业知识,而是需要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地方普通院校应以学生专业发展为根基,同时加强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打破传统封闭的学科本位思想,构建综合性课程体系,才能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2、开放性课程平台
美术学专业是由早期的美术教育专业发展而来,很多院校都有多年的教学积淀和丰富的教学成果,尽管全国大部分地区美术基础教育师资已经饱和,但农村中小学对基础美术教育师资还有很大的需求。社会的发展对美术人才的需求也呈上升趋势,美术学专业学生既可以胜任美术教育工作,还可以从事美术创作、美术研究、美术编辑、美术设计、工艺美术等岗位工作。
地方普通院校应遵循从学生毕业出口往回找的思路,明确美术学专业的就业岗位群,然后根据不同的就业岗位确定应用型专业方向,构建开放性课程平台,学生可以在课程平台自主选择一至二个模块学习,提升学生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
以专业发展方向构建的课程体系,直接体现了学生的就业方向和职业要求,能够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发展定位,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职业困惑感。
二、以应用型专业发展方向构建课程体系
美术学专业应用型课程体系通常包含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技术课程模块三部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和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在一至二年级开设,采用必修教育模式。专业技术课程模块在三至四年级开设,采用选修教育模式,根据现有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以及学生的选修方向及选修人数,开设若干专业发展方向模块课程。
1、美术教师教育专业方向课程模块
该专业方向主要培养掌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美术教育教学能力的基础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
地方普通院校教师教育专业方向应以培养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为主,与重点院校培养城镇师资形成错位互补。该专业方向课程可按照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为指导目标,在规定的13门必修课程和35门示例性选修课程中根据条件自主选择,体现美术教育的专业特点。
2、美术创作专业方向课程模块
该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和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掌握某一画种的本体语言,熟练运用这一画种的表现技法和创作规律,能够进行创作、研究的专业美术人才。
随着我国画廊业、拍卖业及艺术博览会三位一体的艺术市场结构的形成,艺术品交易得到空前的发展。艺术市场的繁荣也增加了对美术创作人才的需求,很多院校也把美术创作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地方普通院校在师资力量和生源素质等方面与专业美术学院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沿用专业美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专业很难得到更大的发展。
地方普通院校美术创作人才培养应根据师资情况,适当选择发展成熟且有一定影响的画种作为美术创作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以专业方向(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等)课程为主,加强创作实践,增加材料与技法表现、绘画语言探索、绘画表现风格与样式等课程,拓展学生的艺术思维和艺术观念,同时注重民族传统文化修养,遵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使学生在艺术创作中有所创新和突破。
3、美术编辑与美术设计专业方向课程模块
该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具有设计基础和策划能力,具备创意思维和实践能力,能够在广告公司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美术宣传、美术编辑、美术设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该专业方向与艺术设计视觉传达方向不同,视觉传达专业方向是以具体的工程或项目为依托,进行工程或项目的策划、管理、设计等工作,人才培养定位于高级专门型人才。地方普通院校美术学专业美术编辑与美术设计专业方向,应定位于为区县级以下的设计市场和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做宣传、展示设计,与艺术设计专业视觉传达方向错位发展,为学生的就业及创业提供更多的可能。
该专业方向强调灵活的动手表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课程体系应以美术基础、手绘表现、设计表达为主,包括设计思维与方法、平面设计基础、图形创意、字体设计、插画设计、广告策划、广告设计等,同时增加广告装饰材料与实践运用等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
4、工艺美术专业方向课程模块
该专业方向主要培养掌握专业基础和工艺技能,具有创意设计和制作能力,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从事工艺美术设计、家居装饰设计等岗位的应用型人才。
工艺美术专业也是我国较早开设的专业,近年被艺术设计专业取代。工艺美术是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造型艺术,是物质生产与形式美的创造结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日常生活和家居装饰中更加注重审美要素,对工艺美术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增多。
小学美术课程体系范文3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德育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德育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不断关注以及教育投入的增加,学校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与科学,美术课程是小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推行德育教育的成果,体现了素质教育与新课改教育的根本目标。为全面实践德育教学政策,小学美术教育必须转变教学思路,丰富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创新教学理念,促进德育教育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合理融合与不断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充分感受美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作激情,逐渐提升德育水平。
一、当前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学校、教师以及国家教育部门已经深切认识到美术教育在综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德育水平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德育教学在美术课程中的渗透与融合,但就当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整体情况来看依然存在多种问题,极大限制了国家素质教育与推广德育教育的发展与进程。
首先,对美术课程渗透的重要意义缺乏必要的关注与重视。关注学生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但学校教育长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更多关注语文、数学、英语等常规科目的发展,相对忽视美术课程的改革与进步,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机械讲授教学内容,将灵活、丰富的美术教学课堂变成应试教育的“复制品”,限制了学生道德水平与个人修养的提升。
其次,学校教育忽视专业美术教师队伍构建。小学美术教学内容设置相对简单,技巧性、概念化的东西少,因此,学校为节省开支,减少教育投入或是省略专业美术教师的招聘工作,而是由其他学科(非专业)教师承担美术教学工作。专业化程度低,教师创新意识差,根本没有能力与精力去具体分析小学美术课程的实际情况,也无法根据美术学科特点设计针对性的德育教学方式与策略。
最后,小学美术教学偏重理论教学。
只将学生的“画作”优劣作为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割裂了德育教育与美术教学的有机结合,阻碍了小学美术教学素质化发展目标的实现。小学美术教学的根本目标并不是为了培养“美术天才”“美术神童”,而是以美术这一艺术形式为载体,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与挖掘美的眼睛,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感受世界的美好,明辨是非,传承文明,以更加乐观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学习的每一天,努力培养爱国爱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当今阶段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德育的有效方法
小学美术课要真正体现素|教育的特征,实现美术课程的价值,就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陶冶高尚情操和完美人格。为更好实践德育教学目标,要在小学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融入德育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与内在修养。
1.丰富教学内容,在美术鉴赏课中渗透德育教学
美术鉴赏是美术课程的“前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多样美术作品的感染下发挥想象的翅膀,构建自身独有的内心世界,感悟世界的丰富多彩。中国文明与中国文化是小学美术课程的重要资源,比如雕刻、泥塑面塑、版画、脸谱等艺术形式代表着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象征着中国千年文明的演变与发展,教师可以定期开展美术鉴赏课,将这些丰富的美术资源带入课堂教学,以“中国古代文明鉴赏”为主题,让学生充分感受祖国的历史文明,精神文化,发掘创作素材,搜集创作灵感,并通过自己的画作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国文明与传统文化的无限崇拜,对传承中国精粹艺术形式的坚定决心,实现在整个美术创作过程中学生高尚积极道德素质的培养,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
2.注重启发教学,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环节,小学美术教学应把握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在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的基础上,注重启发教学,关注教学活动进展,并选择合理的时机融入德育教育。比如,教师可以“生态保护”作为美术课堂教学的重点,通过PPT展示与照片欣赏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诸如公园里随地可见的生活垃圾,大象被猎杀的瞬间,大面积只看到树根的森林,深受旱灾危害的干裂的田地等让学生深切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并通过问答的形式(“大象可不可怜啊?”“我们在公园里该不该扔垃圾?”“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怎么做”)启发学生参与话题讨论,并在教师合理科学的引导下,树立环保意识与责任意识,实现美术教学提高学生德育水平的教学目标。
3.创新评价机制,在美术作品评比中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美术课程体系范文4
对小学美术教育体系的研究主要目的是为地方培养小学美术教师,是打造一支适应于区域性,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技能的教师队伍。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整合地方美术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建立人才培养和小学美术教育建设的平台,建立区域性教育教学与资源共建机制,为地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从而避免造成专业建设、经济建设的巨大浪费。推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的正常发展,同时也是对地方艺术的保护和促进。
关键词:
区域性;小学美术教师;教育体系建设
小学美术教育乃至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其功能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对于人的发展,我们历来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下,其价值即是通过促进人的发展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美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尤其是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思维的养成奠定良好的基础。以学生发展和培养学生创造力为目的的美术教育,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新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行了好多年,毫无疑问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美术教育的区域性发展,存在着巨大差异,发展极不均衡,发达地区优于欠发达地区,城市优于农村的情况较突出。对小学美术教育体系的研究主要目的是为地方培养小学美术教师,是打造一支适应于区域性,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技能的教师队伍。这关系到地方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目的的实现。通过对本区域高校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现行教育模式调研发现存在以下不足:①现行培养体系偏重于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应用能力及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②对实践教学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系统的构建;③不能充分地根据不同的地域文化、经济背景、市场需求有意识地建立培养体系。
一、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提出研究:
1、社会调研和社会背景分析
2015年4月开始对本区域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情况及对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为人才培养提供指导性方案。
2、专业设置和定位研究
①对本区域美术人才培养专业定位研究。探究如何对接人才需求,明确自身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②美术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与模式研究。探究学校与小学如何在教学领域开展广泛的合作和研究,如何共同培养人才、建立顶岗实习机制、如何建立长效合作机制;③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美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将职业能力岗位知识、技能、职业综合素质的需求融合到课程教学中;④公共文化课程建设研究,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⑤美术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研究,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⑥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建立定点实习单位,进行行业和学校的交流、建立人才培养长效合作模式雏形。
二、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方法:
1)确定区域美术教学发展定位及管理理念建立
对区域发展状况,人才需求状况,未来发展、未来人才需求状况预测进行调查研究。对人才培养先进经验进行调研。我们对张家口市坝上和坝下地区的20所小学进行了调研,采取座谈、听课、问卷、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调查中,与一线美术教师、教研员进行了座谈交流16次,听课10节,回收教师问卷30份。对历史文化、民间美术的社会调研。如:我市地处蒙元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交汇地,造就了地域文化的丰富性。如坝上草原文化、涿鹿炎黄文化、鸡鸣驿古寺文化、暖泉古镇、阳原泥河湾地质遗址、张北六代古长城遗址等一大批古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艺术的产业化发展等。通过对区域文化艺术经济的现状及发展状况,人才需求、未来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确立美术专业发展定位方向研究、教育教学管理理念与模式方向研究。探究如何对接小学美术教育,明确自身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
2)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美术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和小学开展广泛的合作和研究,共同培养人才。采取送出去的办法,联系实习单位。教学阶段让学生顶岗实践,做到教学结合,让基础知识直接与实践对接,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采取请进来的方法,聘请专家、一线优秀教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讲课。请专家以讲座、讲课等方式对教师进行辅导,优化教师的理论知识结构。请一线优秀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讲课,确保职业技能与社会实践相紧密结合。请工艺美术大师讲授民间美术课程。使学生除了学习区域性大趋所需的课程外,多掌握几门技艺。一方面增加就业区道,另一方面也是对本土美术的传承。进行公共文化课内容改革和体系重构,增加相关边缘学科的教学内容、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文化素质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文化课建设可以有力促进学生的文化素养。主要眼于三个课程模块的建设,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以及国外进步文化的课程设置,二是艺术理论课程建设,三是职业文化课程的设置。
3)增加本土历史文化教育科目,培养学生热爱本土文化的情感
4)美术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研究,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体系由四大模块构成:社会实践训练模块、专业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核心技能训练模块、综合能力培养模块。其中社会实践训练模块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打工活动、公益劳动等),使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形成通用职业能力。专业基本技能训练模块主要通过行业认识实习,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职业认知能力。综合能力培养模块是通过就业的综合实习、科技活动、技术咨询、项目操作等实践环节,达到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
5)建立包括专家、一线教师、工艺美术师、文化历史研究学者在内的教师队伍。
三、问题解决成效:
1)确立了适应区域性小学美术教学培养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管理理念。
2)建立了包括教专家、小学一线教师、民间美术大师、文化历史研究学者、我校教师在内的教学团队,使得教师队伍结构更加完善。
3)建立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我校附属小学以及县、乡三级小学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在教学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与研究。
4)改革了课程体系,增加了能够反映地方历史文化艺术特色的课程。编写了校本教材,能够让地方文化艺术得到传承和发扬。改革现有的美术学科课程,明确了课程的培养方向,以适应小学美术新课标。加大了与美术相关的边缘学科课程的比例,使得学生文化艺术修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5)建立了顶岗实习机制,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得学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有效地发挥,使学生一就业达到用得上、用的好的要求。
总之,小学美术教师教育体系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整合地方美术资源,发挥区域优势,建立人才培养和小学美术教育建设的平台,建立区域性教育教学与资源共建机制,为地方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的发展提供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从而避免造成专业建设、经济建设的巨大浪费。推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的正常发展,同时也是对地方艺术的保护和促进。
作者:武立功 李雪丽 单位:张家口学院 河北蔚县城第四中学
2015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5031313)
小学美术课程体系范文5
目前的基础美术教育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观,包括教育新理念的普及、教师素质的提升、硬件设施的配套等,还涌现出了诸多优秀的能代表新一轮课程改革成果的案例。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便教育相对发达的地区,美术教育也往往游离于轰轰烈烈的课改大潮之外,处于边缘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师范美术毕业生如何真正成为贯彻课改精神的中坚力量,甚至成长为教育变革的核心动力,这对高师美术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和更高挑战。
笔者认为,面对基础教育课改,高师美术教育应保持一种贴近、融合、引领的姿态。贴近,是保持对基础美术教育的关注,了解课改的目标、内容、形式和发展趋势;融合,是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教师教育方案,把基础教育美术课改的理念和细节融入教师职前教育;引领,并非居高临下,而是通过美术教师执行力和创新力的培养,拉动基础教育的改革步伐。
正如《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所说,“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美术学科的专业特性,包括形象性、实践性、创造性等,决定其在素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基础美术教育的中心价值所在。审美素养应成为高师美术教育的重中之重。落实到具体的措施,建议从如下方面入手:
调整专业课程结构,以审美素养为中心。审美素养是一种具有宽泛内涵的综合能力,对于中小学美术教师来说,所需的专业知识包括美术基础理论、美术史、美术技法理论、美术表现技法等。目前较普遍的现象是,美术教师在技法演示与指导方面游刃有余,但在理论表述与欣赏教学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这也反映出我国当下美术师范教育存在的问题,即过于专注技能训练而忽略了其他理论基础和能力的培养。
基础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具有多样化和综合化的特点。根据目前中小学美术课程的模块设置,建议高师美术教育的专业课程以一专多能为目标,注重课程的多元化和针对性,强化书法教学,补充手工制作、现代媒体艺术等相关课程,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到所有类型的美术基础教育课程。尤其是要引导学生树立特色课程意识,发掘自身优势,关注具备鲜明地域特点的美术资源。
充实基础理论课程,树立审美教育全局观。美术专业需补充对课改最新进展和成果的介绍。美术教育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课改也处于不断演化的过程中。高校老师一方面要保持对时代和专业的敏感性,关注课改的实时进展,另一方面也应把最新的课改理念和成果介绍给师范生,让学生能跟进美术基础教育的发展,丰富审美经验,保持前沿的职业眼光。
此外,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扩展教育视野。开阔的眼光与心胸是美术教师创新力的必要前提。当前开放的信息环境为我们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美术基础教育的最新发展状况,甚至通过慕课平台接触国内外相关课程,也是有待开拓的课题。
完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在实践与应用中拓展审美素养。高师美术教育应增加书法课学分和学时。书法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审美素养之一。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的书写水平不仅是教师重要的基本职业技能,对中小学美术教师来说,更是其专业素养的重要体现。除了常规的美术教学,美术教师往往还会承担学校的环境布置和宣传等任务,一手好字能提升美术教师的职业形象。一般高师院校虽然也会开设相应的课程,但重视程度还不够,尚不能满足目前中小学美术教育的需求。尤其是一些以书法为美育特色课程的学校和地区在这方面对师资要求颇高。因此笔者建议从大一开始将书法作为一个常设的系列课程,贯彻始终。
另外,还要注重美术科研教研能力的培养。这是师范生吸收、鉴别和创造审美文化的能力的重要体现,关系到师范生的专业和职业发展空间。现实中,科研与写作往往是美术师范生的短板,而这种能力的训练是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落实到各个学习阶段。
小学美术课程体系范文6
(一)三位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内涵
“三位”主要是指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成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应掌握的教学技能、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和个人就业导向综合素质三个方面。“一体化”是指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对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所掌握的教学技能、应具备的教学能力和个人实现成功就业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培养。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作用。教学技能是教学能力与个人素质提高和发展的基础;教学能力是个人作为教师职业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既对教学技能的掌握有促进作用,又能够提高师范生个人就业导向综合素质;个人就业导向综合素质既是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培训和培养的目标,反过来个人就业综合素质的高低又影响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技能的培训。对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个人就业综合素质三方面进行一体化培养不仅是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程培养的主要目标,也是师范生能否成为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基本标准。正如北京大学教授陈向民所说的“教师的‘专业学习’必须是整体性的,涉及教师素养的整体性转化。教师的素养不能被肢解为相互孤立的部分,如基础理论、实用技巧、专业态度,然后分门别类地对其进行培养。”[1]三位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提出既是适应新形势下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学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本质需要。
(二)三位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
从美术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课程培养目标来看,“三位”是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成为合格美术教师的基础和重要尺度。从美术教师专业化的角度来看“,一体化”培养是指将美术专业师范生应具备的美术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就业导向综合素质三方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培养。从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职业专业化角度来看,美术专业教师应该具备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和道德人文修养。三位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就是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多层次的教学实践平台,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就业导向综合素质的训练和培养,从而使之达到未来美术教师就业岗位应具备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素质。为此,三位一体化培养模式是通过课程体系一体化改革、构建一体化教学实践平台、实施一体化改进措施,从而实现教育实习的培养目标。
二、美术教育专业教育实习三位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应用探讨
(一)构建以“三位”为核心的美术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程体系
有效提高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和能力,最重要的是改革传统美术专业课程体系。第一,突出以主干课程为核心、选修课程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结构。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了进一步突出美术教育专业的特色,学院根据地方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开设国画、水彩、版画、油画、民间美术等主干课程,围绕主干课程模块,增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课程,如拼贴画、沙石画、编制、剪纸艺术、综合材料版画、陶艺和泥塑等实践课程。通过课程模块的整合,对所选课程的内容进行精选、充实和补充,美术专业课程的设计体现了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培养的特点,增强了教学技能培养的实践性和实效性。第二,合理安排师范生教学技能和能力培训的时间。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根据美术专业师资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要求,精心设计培训内容,并做到有计划、循序渐进,才能使培训取得实效。笔者建议,通过观摩、感知、获得和研习与交流四个过程,和20个周次的美术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和能力培训较为合适。教育见习阶段可安排约4周时间让师范生到实习基地观摩学习,让师范生明白教师的职业观是什么、美术教学常规工作有哪些、应掌握哪些美术技能。在教育实习阶段中,根据实际需要可安排2周感知美术教师教学和管理的具体工作,进行12周中学美术教学课堂教学和各项活动指导工作,最后再利用2周时间让实习生进行美术教学研习与交流。第三,利用中学美术教学法的教学来调动师范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开展对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各项研究工作。美术教学法的教学是开放的,可以开展如调查、讨论、座谈等各种方式参与到现行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中去,发现问题,给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为美术教学研究服务。
(二)建立美术教育专业教育实习一体化培训的实践平台
从现行高师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师资情况来看,缺少美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表现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片面强调专业水平,而忽视作为美术教师应具备的技能和职业能力;从美术教育实习师范生自身来看,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能够适应当前地方中小学的美术教学。因此,建立一体化的美术专业实践平台十分必要。“实践证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和建设性工具。因此,高校必须把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开发和反思能力的培养作为师范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多种渠道强化师范生教师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反思,更好地发挥师范生的个性特点,扩大师范生的创造空间,提高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2]笔者认为一体化培训的实践平台可从三方面进行。首先,分阶段、多层次、多模块培训师范生的技能和能力。分阶段主要是针对中小学不同阶段美术实践的特点和难度,可将美术专业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分初级阶段(小学1-6年级)、中级阶段(7-9年级)和高级阶段(高中阶段)来培养。分层次主要是根据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内容的需要,可划分为基本技能层、专业技能层和综合应用层等三个层次。多模块主要是根据中小学不同类型课程所涉及的专业技能和能力,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不同美术教学技能,并具备美术不同专业方向的实践能力。这种教学训练模式的目的是以美术专业师范生的应用能力培训为主线,注重对美术专业师范生的专业运用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其次,以活动来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对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来说,美术教育教学活动就是表达美、展现美和塑造美的过程,在教育见习和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必须始终让师范生参与到具体的美术活动中去,这样才能够对师范生进行技能、能力和心理素质等的锻炼。如在大一年级教育见习阶段,通过观摩优秀美术课教学活动让师范生了解中小学美术课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未来美术教师职业的认知感。大二、大三年级的见习阶段,让师范生参与实习学校的美术教学课外指导活动,培训师范生教什么,怎样教,通过试讲、模拟上课、参加美术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来培训美术专业师范生如何掌握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能力。在大四的实习阶段,在对师范生职业综合素质能力培训中,通过座谈、职场模拟竞聘和职业情感展示等活动,让学生能全面地了解自己,展示自己、提高自己。最后,开放式的指导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在教育实习中,美术教育专业实习生不仅接受本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还应该多请教其他专业教师的指导,学会获得各项技能和能力,并在实践中反复锻炼,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三)发挥地方民间美术的资源优势,培养美术专业师范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培养师范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是教育实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具体落实这项重要内容就要借助地方民间美术资源优势。这样既解决了农村美术课堂教学只讲不做、严重脱离实际的问题,也能培养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只有这样,师范生才能适应新形势下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改革,取得较好的实习效果。“美术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教育过程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求超越现有知识范围,进行施教和思考。”[3]现有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是,实习生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有限,课堂教学仍以美术欣赏替代了动手实践,美术教学的理念和思维跟不上现有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步伐。为解决这一难题,笔者在指导师范生实习过程中,要求师范生贴近学生的实际,因地制宜,挖掘地方美术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具体做法是:笔者采用一利用、二发现、三探究的方式来加强对师范生美术教学创作能力的培养。一利用就是直接利用学生身边民间美术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广西玉林地方木偶戏人物呈现的造型美和色彩美,三江侗族吊脚楼木质材料组合的形式美。通过欣赏,用毛笔、水彩笔、鸡蛋壳等材料让学生尝试制作。二发现就是指结合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利用地方乡土材料制作成艺术品。如利用棕榈编制各种动植物形象、树根制作简易壁挂艺术品、地方小子石特殊肌理制作成色彩斑斓的图案、豆类的不同颜色和性状做成拼贴画等等。开动师范生的脑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培养师范生具体的美术实践能力。三探究指美术专业实习生根据已掌握的教学经验,并结合地方现有美术资源创作美。如根据所学专业技法和具备的造型能力教会中学生利用萝卜雕刻大象、铁丝制作简易书架等工艺品、纸张不同制作方法形成各种染织图案和浮雕等。总之,实习生可根据地方民间美术特点,结合多媒体课件,独立设计教学内容,独立组织富有创意的美术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师范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提高师范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四)实行有效合作的管理方式
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科学化的管理。就美术专业教育实习的管理来说,一方面由于实习生人数多,分布比较散,覆盖面广,时间、空间及各种条件对实习生制约性小;另一方面美术教育专业实习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又不能和一般的合格美术教师一样严格要求。所以这给实习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笔者认为实行合作管理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当前美术专业教学实习管理难的问题。一是职责明确。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地方高师院校、教育主管部门、实习学校和指导教师四方应明确职责,即由地方高师院校精心组织、培训指导教师,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参与督促指导,实习学校和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对师范生进行技能、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二是加强合作、共同管理。高师院校、地方教学主管部门和实习学校应在师资培训和技术能力方面开展合作,营造良好的实习环境,在充分调动美术专业实习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对美术专业师范生教育实习进行共同管理,美术专业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实效性才能进一步增强。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