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范文1

关键词:信用 风险 管理与控制

信用的内涵是指一种建立在以授信人(债权人)对受信人(债务人)在特定期限内付款或还款承诺的信任基础上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债务人无须付现即可取得商品、服务或资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信用和风险可以说是伴生的。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而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不完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不规范,法律不健全,公司面临由客户带来的信用风险在环环相扣的债务链作用下,信用危机达到空前的程度,恶化了整个信用环境。

近20年来,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普遍建立信用管理部门,其超越公司任何一个部门局部的管理目标,体现企业的整体经营目标和利益,其四项基本的职能是客户资信信息的开发与管理;信用政策制订及信用额度审核;应收账款监控;拖欠账款的催收。中国企业完全以借鉴他们的办法,依托企业内部建立的信用部对风险控制进行全程跟进。

信用目标、政策与流程确立

这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模式的基础,主要包括企业的预期销售目标、 市场开发计划、资金结构、利润率分析、客户类型与质量、组织机构、信用管理水平与相关人员素质、企业文化建设等。

客户管理

企业应该成立专门的信用部门进行客户信息的全面调查。主要的途径有:通过客户信用申请表直接向客户调查,包含公司的基本资料、财务报表、信用资料等;通过公开的信息渠道和专门的服务机构进行调查,如从信用评估机构、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与客户有业务往来的供应商或债权单位、相关的工商税务财政部门获得的有效信息。

企业在搜集信用资料后,主要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种方法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价。定性分析是通过“五C”系统来进行,即:品质,指债务到期,客户愿意履行偿债义务的可能性;能力,指客户的短期偿债能力;资本,指客户的净资产,即长期偿债能力;抵押品,指客户为获取信用可能提供担保的资产,是企业提供信用的安全保障;环境,指外部环境对客户履行债务而造成的影响。然后对客户可能的拒付风险进行定量化分析,进一步确认客户的信用风险程度。设定不同信用状况下客户的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的分布值,给出相应的风险系数,计算累计风险系数,用“四象限法”(见图1),确定是否向该客户提供信用及不同的授信额度和信用条件。

应收帐款管理

应收帐款管理作为信用风险的过程管理,就是在发生商业信用后,在接受既定风险的前提下采取措施,及时预防、阻止或抑制不利因素的发展,使信用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企业不仅要从签约之前开始关注客户,而且要在应收帐款存在伊始使客户一直处在受控状态,监控每个客户的应收帐款情况与支付进度,对不同时间段内的预期帐款采用不同对策,以提高企业应收帐款的管理水平,而不是在收款到期日才开始行动。

过程控制采取严格的帐龄管理,首先可以了解每个客户的付款与拖欠的情况,比如有多少数量客户在信用期限内支付、有多少数量客户在信用到期后支付、不同时间支付的不同金额、企业对该客户的收帐水平的了解,以此制定财务部和销售部针对不同客户的信用政策和收帐政策;其次帐龄分析还能够提供全体客户的付款与拖欠的总体情况,比如有多少客户在信用期支付、有多少客户在信用逾期后支付、有多少帐变成了呆帐、死帐,以此对公司的整体客户情况有一个总体把握;第三,通过帐龄记录与分析,有效地实施对应收款的分类管理和催收,将全部拖欠的清单,按照金额大小和欠款时间的长短进行排序,依次制定催讨计划,借以衡量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工作业绩。

然后按照帐龄分析的结果实行全程跟踪管理RPM。本着排除客户所有拒付理由的原则,在发货时,填写信用额度给客户,并说明付款时间,请确认;货到买方之日,查询货是否已到,收到则填写发货确认书;让买方对收到的货物进行质量等确认,并进行逐项核实;分别在30天、60天、90天、120天按时与客户沟通,说明该付数量及相关信用政策;提醒客户付款到期日期,发出付款通知书;在到期之日,发出正式付款通知;如果逾期未付,发出催款通知,及时追缴。

欠款追收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范文2

20世纪90年代,在全球经济、政治、技术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信用风险正以指数形式增长着。从居民个人来看,消费信贷的发展使得居民个人作为一个重要的信用提供者出现。万事达卡的一份报告这样写道:“1995年,万事达信用卡的发行增长率(以美元为记价单位)为:欧洲25%,亚洲22%,拉美36%,中东和非洲22%。”从公司企业的角度来看,几乎所有的公司帐户上都有应收、应付款项,还有很多企业发行大量的公司债券。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各国的债务都在不断的上升。这一切都说明了信用的巨大发展。

毋庸质疑,信用的可获得性以及人们从观念上对信用的接纳促进了现代社会的发展。信用使得一个人即使收入菲薄也能买得起房子、汽车和其他消费品。这样反过来又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信用能促使企业快速地增长,如果没有信用的存在,企业仅凭自有资金的积累很难发展成国际性的大企业。信用还使得国家和地方政府能够满足公众对一些公共产品的需求。

但另一方面,随着信用的迅速发展,各种信用风险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从借款人个人不能按时还钱,到银行呆帐、坏帐的增多,一直到债务国不能偿还债务本息。这一切已经影响到了社会的正常经济秩序。

信用风险指的是因交易一方不能履行或不能全部履行交收责任而造成的风险,这种无力履行交收责任的原因往往是破产或其他严重的财务问题。信用风险可进一步分为本金风险和重置风险。如当一方不足额交收时,另一方有可能收不到或不能全部收到应得证券或价款,造成以交付的价款或证券的损失,这就是本金风险;违约方违约造成交易不能实现,未违约方为购得股票或变现需再次交易,因此可能遭受因市场价格变化不利而带来的损失,这就是重置风险。

信用风险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借款人的履约能力出现了问题。贷款的偿还一般通过取得经营收入、出售某项资产,或者通过其他的途径借入资金而实现。不过,最主要的还是通过生产经营,由其经营所得来偿还。因此,衡量借款人的履约能力最主要还要看其生产经营能力的大小、获利情况如何。这一点无论是对个人、企业还是国家而言都是如此。第二类是借款人的履约意愿出现了问题,这主要是借款人的品格决定的。借款人品格是指借款人不仅要有偿还债务的意愿,而且具备在负债期间能够主动承担各种义务的责任感。这就要求借款人(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必须是诚实可信的,并且能够努力经营。对于国家而言,一般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不过,借款人品格是难以用科学方法加以计量的,一般只能根据过去的记录和经验对借款人进行评价。如果存在完备的信用档案,那么借款人在过去时间里违约的次数基本上可以反应出借款人的品格。

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的演变

近20年来,国际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80年代初因受债务危机影响,银行普遍开始注重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其结果是《巴塞尔协议》的诞生。该协议通过对不同类型资产规定不同权数来量化风险,是对银行风险比较笼统的一种分析方法。

1999年6月3日,巴塞尔银行委员会关于修改1988年《巴寒尔协议》的征求意见稿,该协议对银行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提供更为现实的选择。一方面,对现有方法进行修改,将其作为大多数银行计算资本的标准方法,并且对于某些高风险的资产,允许采用高于100%的权重。另一方面,巴塞尔银行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目前摩根等国际大银行使用的计量信用风险模型。但是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模型的有效性,信用风险模型目前还不能在最低资本限额的制定中发挥明显作用。委员会希望在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后,使用信用风险模型将成为可能。

2.九十年代以来一些大银行认识到信用风险仍然是关键的金融风险,并开始关注信用风险测量方面的问题,试图建立测量信用风险的内部方法与模型。其中以J.P.摩根的CreditMetrics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最为引人注目。

1997年4月初,美国J.P摩根财团与其他几个国际银行——德意志摩根建富、美国银行、瑞士银行、瑞士联合银行和BZW共同研究,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评估银行信贷风险的证券组合模型CreditMetrics。该模型以信用评级为基础,计算某项贷款或某组贷款违约的概率,然后计算上述贷款同时转变为坏账的概率。该模型覆盖了几乎所有的信贷产品,包括传统的商业贷款;信用证和承付书;固定收入证券;商业合同如贸易信贷和应收账款;以及由市场驱动的信贷产品如掉期合同、期货合同和其他衍生产品等。

3.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金融业风险出现了新特点,即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所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联合造成。金融危机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的综合模型以及操作风险的量化问题,由此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引起人们的重视。

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种类型风险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再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这种方法不仅是银行业务多元化后,银行机构本身产生的一种需求,也是当今国际监管机构对各大金融机构提出的一种要求。在新的监管措施得到落实后,这类新的风险管理方法会更广泛地得到应用。

继摩根银行推出CreditMetrics之后,许多大银行和风险管理咨询及软件公司已开始尝试建立新一代的风险测量模型,即一体化的测量模型,其中有些公司已经推出自己的完整模型和软件(如AXIOM软件公司建立的风险监测模型),并开始在市场上向金融机构出售。全面风险管理的优点是可以大大改进风险——收益分析的质量。银行需要测量整体风险,但只有在具有全面风险承受的管理体系以后,才有可能真正从事这一测量。

4.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一种用于管理信用风险的新技术——信用衍生产品逐渐成为金融界人们关注的对象。简单地说,信用衍生产品是用来交易信用风险的金融工具,在使用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信用风险的过程中,信用风险被从标的金融工具中剥离,使信用风险和该金融工具的其他特征分离开来。虽然最早的信用衍生产品早在1993年就已产生,当时日本的信孚银行(BankersTrust)为了防止其向日本金融界的贷款遭受损失,开始出售一种兑付金额取决于特定违约事件的债券。投资者可以从债券中获得收益,但是当贷款不能按时清偿时,投资者就必须向信孚银行赔款。但只有最近几年,信用衍生产品才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1997年底,全球信用衍生产品未平仓合约金额只有1700亿美元,1998年底的这一数字为3500亿美元。而到了2000年底,这一数字更是增加到了7400亿美元。

三、利用衍生金融工具防范信用风险

1.利用期权对冲信用风险

利用期权对冲信用风险的原理是: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收取一种类似于贷款者资产看跌期权的出售者可以得到的报酬。这是因为,银行发放贷款时,其风险等价于出售该贷款企业资产看跌期权的风险。这样,银行就会寻求买入该企业资产的看跌期权来对冲这一风险。

对这种信用风险对冲方式的最早运用是美国中西部的农业贷款。为保证偿还贷款,小麦农场主被要求从芝加哥期权交易所购买看跌期权,以这一期权作为向银行贷款的抵押。如果小麦价格下降,那么小麦农场主偿还全部贷款的可能性下降,从而贷款的市场价值下降;与此同时,小麦看跌期权的市场价格上升,从而抵消贷款市场价值的下降。图1显示了小麦看跌期权具有的抵消性效应。

附图

图1利用小麦看跌期权对冲贷款的信用风险

如图所示,当小麦价格为时,农场主的资产(小麦)价值恰好保证能偿还银行贷款,同时小麦看跌期权的价值为零;当小麦价格从下降时,银行贷款的报酬下降,但是同时小麦看跌期权的价值上升;当小麦价格从上升时,银行贷款的报酬保持不变,同时小麦看跌期权的价值进一步下降。但是,小麦看跌期权是由农场主购买的,作为贷款的抵押,因此银行贷款的报酬并不发生变化。此时,农场主的最大借贷成本是购买小麦看跌期权的价格。

这种信用风险的对冲方法看上去很完美,但是存在着下列两个问题:

(1)农场主可能由于个人的原因,而不是因为小麦价格的下降而违约。也就是说,这种方法只保证了贷款者的还款能力,但是对于贷款者的还款意愿却没有任何的保证。可是从前面我们知道,信用风险的产生是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这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2)农场主要想获得贷款必须购买看跌期权,从而必须支付一定的期权费,使得农场主贷款的成本上升。从农场主的角度来看,他肯定不愿意这样做。如果银行强迫农场主购买期权就有可能会损害银行和农场主的关系,农场主也可以不选择这家银行贷款。

现在,我们可以考虑一种更直接的对冲信用风险的方法——违约期权。这种期权在贷款违约事件发生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期权购买者,从而对银行予以一定补偿的期权。如图2所示,银行可以在发放贷款的时候购买一个违约期权,与该笔贷款的面值相对应。当贷款违约事件发生时,期权出售者向银行支付违约贷款的面值;如果贷款按照贷款协议得以清偿,那么违约期权就自动终止。因此,银行的最大损失就是从期权出售者那里购买违约期权所支付的价格。这类期权还可以出现一些变体,比如,可以把某种关卡性的特点写入该期权合约中。如果交易对手的信用质量有所改善,比如说从B级上升到A级,那么该违约期权就自动中止。作为回报,这种期权的出售价格应该更低。

图2违约期权的收益曲线

附图

另外,类似于与利率相联系的期权,债券的发行者可以利用期权对平均信用风险贴水进行套期保值。例如,A公司信用评级为BBB+1,它计划在两个月后发行总价值为100万元的1年期债券。如果在这两个月内该公司的信用等级下降,那么它付给投资者的信用风险贴水就会上浮,则公司势必要以更高的利率发行债券,融资成本必将升高。为防止此类情况的发生,A公司可以购入一个买入期权,双方约定在信用风险贴水上浮到一定限度后,由期权的出售方弥补相应多出的费用。具体的说,若A公司买入一个在两个月后发行100万元债券的风险贴水的买入期权,期权价格为1万元,双方约定的信用风险贴水为1%。如果风险贴水升至2%,就会使A公司多付出1万元的融资费用,这些多付出的费用由期权的出售者负责偿付。同样,如果信用风险贴水降至0.5%,则买入期权无任何收益,但A公司可以以较低利率借款而较预定的借款费用节省5000元。因而,买入期权在信用贴水上升时可以使其购买者以固定利率借款而避免损失,利率下降时则可以享有相应的好处。当然,享有这样权利的代价是要付出相应的期权费。

2.利用互换对冲信用风险

信用互换是银行管理信贷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信用互换主要有两类:总收益互换和违约互换。在总收益互换中,投资者接受原先属于银行的贷款或证券(一般是债券)的全部风险和现金流(包括利息和手续费等),同时支付给银行一个确定的收益(比如图3中所示的LIBOR),一般情况下会在LIBOR基础上加减一定的息差。与一般互换不同的是,银行和投资者除了交换在互换期间的现金流之外,在贷款到期或者出现违约时,还要结算贷款或债券的价差,计算公式事先在签约时确定。如果到期时,贷款或债券的市场价格出现升值,银行将向投资者支付价差;反之,如果出现减值,则由投资者向银行支付价差。

举例来说,假设一定银行以固定的利率15%给予某一企业1亿美元的贷款。在贷款的生命周期内,如果该企业的信用风险增加,那么贷款的市场价值就会下降。为了防止此种情况发生而造成的损失,银行可以同其他金融机构达成一笔交易。在该交易中,银行以年利率r向作为交易对手的金融机构支付,该年利率r等于贷款承诺的利率。作为回报,银行每年从该金融机构收到按可变的市场利率支付的利息(比如反映其资金成本的1年期的LIBOR)。在贷款到期的时候,银行还要同其交易对手结算价差。

很显然,总收益互换可以对冲信用风险暴露,但是这种互换又使银行面对着利率风险。如图3所示,即使基础贷款的信用风险没有发生变化,只要LIBOR发生变化,那么整个总收益互换的现金流也要发生变化。

附图

图3总收益互换的现金流

为了剥离出总收益互换中的利率敏感性因素,需要开发另外一种信用互换合约。这就是违约互换,或者可以叫做“纯粹的”信用互换。

如图4所示,银行在每一互换时期向作为交易对手的某一金融机构支付一笔固定的费用(类似于违约期权价格)。如果银行的贷款并未违约,那么他从互换合约的交易对手那里就什么都得不到;如果该笔贷款发生违约的情况,那么互换合约的交易对手就要向其支付违约损失,支付的数额等于贷款的初始面值减去违约贷款在二级市场上的现值。在这里,一项纯粹的信用互换就如同购入了一份信用保险,或者是一种多期的违约期权。

附图

图4违约互换的现金流

3.信用联系票据(Credit-linkedNotes)

信用联系票据是(CLN)指同货币市场票据相联系的一种信用衍生品。信用联系票据的购买者提供信用保护。一旦信用联系票据的标的资产出现违约问题,信用联系票据的购买者就要承担违约所造成的损失。信用联系票据的发行者则相当于保护的购买者,他向信用联系票据的购买者支付一定的利率。如果违约情况未发生,他还有义务在信用联系票据到期的时候归还全部本金;如果违约情况发生,则只须支付信用资产的残留价值。图5展示了信用联系票据的整个现金流过程。

附图

图5信用联系票据的现金流

银行可以利用信用联系票据来对冲公司贷款的信用风险。同时,它还可以作为一种融资手段,因为它还为其发行银行带来的现金收入。从某种意义上说,信用联系票据是对银行资产的一种重组。但是,同其他信用衍生产品一样,贷款本身还保留在银行的帐户上。

随着信用联系票据的发展,出现了专门从事信用联系票据业务的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通常以SPV(special-purposevehicles)的形式发行信用联系票据,发行SPV所得的收入用于购买安全性较高的资产,例如国库券或者货币市场资产。有信用风险对冲需求的机构可以同SPV的发行者签订一种“纯粹”的信用互换合约。当违约事件发生时,SPV的发行者负责向购买者赔偿违约资产的损失,这一支付过程由发行SPV所购买的安全性资产所保证。对于SPV的发行者而言,这一交易过程不存在什么风险,它实质上是位于信用保护的需求者(例如,有信用风险对冲需求的银行)和信用保护的提供者中间的中介机构。SPV的购买者是信用保护的提供者,其收入就是安全性资产的利息以及SPV发行者从信用风险对冲机构那里收取的一部分费用。具体交易过程参见图6。

附图

图6以SPV形式发行的信用联系票据

(1)SPV的购买者向SPV的发行者购买SPV;

(2)SPV的发行者用发行SPV的收入购买安全性资产;

(3)SPV的发行者同有信用风险对冲需求的机构(银行)签订“纯粹”的信用互换合约;

(4)SPV的发行者向SPV的购买者支付安全性资产的利息以及一部分从银行收取的费用;

(5)SPV的购买者向银行间接提供信用保护。

与违约互换相比较,信用联系票据减少了交易对手风险,因此有着对冲信用风险需求的机构更乐于采取这种方式。

现在,让我们看一下信用联系票据的一个具体的例子。某信用卡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债券。为降低公司业务的信用风险,公司可以采取一年期信用联系票据的形式。此票据承诺,当全国的信用卡平均欺诈率指标低于5%时,偿还投资者本金并给付8%的利息(高于一般同类债券利率);该指标超过5%时,则给付本金并给付4%的利息。这样,信用卡公司就利用信用联系票据减少了信用风险。若信用卡平均欺诈率低于5%,则公司业务收益就有保障,公司有能力给付8%的利息;而当信用卡平均欺诈率高于5%时,则公司业务收益很可能降低,公司则可付较少的利息,某种程度上等于是从投资者那里购买了信用保险。投资者购买这种信用联系票据是因为有可能获得高于一般同类债券的利率。在这个例子中,债券的购买者是保护的提供者,因为在购买债券的同时也就购买了债券附属的信用联系票据;债券的发行者即信用卡公司是保护的需求者;所要规避的信用风险是信用卡公司从事的信用卡业务。

四、信用衍生产品的作用

1.分散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主要是通过发放贷款并提供相关的其他配套服务来获取利润的。这一点使其不可避免地处于信用风险持有者的地位。一家银行贷款组合的收益—风险特征可以由下面两个参数表示:(1)预期收益,根据利差和预期贷款损失计算;(2)意外损失,根据最大可能损失计算。

预期收益依赖于利差和信用损失,而信用损失则是根据违约概率和挽回率计算的。意外损失的计算要基于许多贷款同时损失的假设。意外损失还常常和贷款的违约相关性有关。预期收益和意外损失的比是一个类似于股票基金夏普比率的指标。这一比率的增加可以提高贷款组合的预期业绩。这可以通过下面的两种策略来实现:

(1)减少具有较高意外损失,较低预期收益的贷款;

(2)添加新的资产,这些资产能对贷款组合的“夏普比率”产生正的贡献。

在以前,银行只能通过购买或出售贷款资产才能实施这两种策略,而且这种贷款出售规模很小,缺乏流动性。然而,利用信用衍生产品,这些策略就能够很容易地实现。分散信用风险,这是信用衍生产品最基本的一个作用。

2.具有保密性

以前,银行主要通过贷款出售来管理信用风险,但这往往是银行客户所不愿看到的事情。这种方法会对银行和客户的关系造成损害,银行可能会因此丧失以后对该客户的贷款机会以及其他一些业务,如获利颇丰的咨询业务等。利用信用衍生产品则可以避免这种不利影响。通过与信用保护者签订信用衍生合同,银行可以在客户不知道的情况下将信用风险转移。

3.提高资本回报率

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规定,一家银行的总资本不能低于风险资产总额的8%。银行持有的低违约风险资产,如经合组织国家银行之间的贷款,其风险权重为20%;银行持有的高风险资产,如对企业的贷款,其风险权重为100%。这样,一家持有商业贷款的银行可以通过向另一家银行购买信用保护的方法来达到降低信用风险的目的,同时还能提高资本回报率。

假设有A、B两家银行,A银行的信用等级较B银行高。A银行的资金成本是LIBOR-0.20%,B银行的资金成本是LIBOR+0.25%。现在,A银行向企业发放利率为LIBOR+0.375%的1000万美元的贷款,它必须为该笔贷款保持800000美元的资本来满足8%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假设LIBOR为5.625%,则:

A银行净收益:10000000×6%-(10000000-800000)×5.425%=100900美元

A银行资本回报率:100900/800000=12.6%

如果A银行不愿意承担该笔贷款的风险,则与B银行签订一个信用互换协议,B银行每年从A银行收取37.5个基点的费用,同时在合同违约后承担向A银行赔偿损失的义务。这样,贷款违约的风险全部转移给B银行,A银行只承担B银行违约的风险。A银行1000万美元贷款的风险权重变为20%,即A银行只要为该笔贷款维持160000美元的资本就能达到资本充足的要求,此时:

A银行净收益:10000000×(6-0.375)%-(10000000-160000)×5.425%=28680美元

A银行资本回报率:28680/160000=17.9%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A银行通过签订信用互换协议不仅避免了该笔贷款的违约风险,同时还使其资本回报率增加了(17.9%-12.6%)/12.6%=42%。

五、信用衍生产品的风险

信用衍生产品一方面减少了信用风险,另一方面也给其使用者带来了新的金融风险。正如其它柜台交易产品一样,信用衍生产品是法人之间所签订的金融合约。这些合约将使其使用者面临着操作风险(Operatingrisk)、交易对手风险(Counterpartyrisk)、流动性风险(Liquidityrisk)和法律风险(legalrisk)。

1.操作风险(Operatingrisk)

信用衍生产品最大风险的是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指投资者不是利用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而是用来进行过度的投机。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就是因为其交易员进行了不当的衍生产品交易。一方面,操作风险造成的后果可能极为严重;另一方面,操作风险也是较容易控制的一种风险。只要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程序并且坚决执行,就可以从根本上杜绝操作风险。

2.交易对手风险(Counterpartyrisk)

交易对手风险指交易对手不履约的风险。因为交易对手风险的存在,使得信用衍生产品并不能完全消除信用风险。但是同一般的信用风险相比,信用衍生产品本身的交易对手风险是微不足道的。这是因为信用衍生产品的交易对手或为一流的商业银行,或为信用等级为AAA级的投资银行。这两类机构必定是资本充足并且违约概率较小。

3.流动性风险(Liquidityrisk)

流动性风险指对冲原有头寸的不确定性。对于信用衍生产品的购买者而言,其目的是规避信用风险,而不是投机获利,从而流动性风险并不是特别重要。3但是,若是对于信用衍生产品的发行者(出售者)或是希望对冲其原有头寸的信用衍生产品的使用者则而言,流动性风险则必须加以考虑。目前,信用衍生产品的流动性风险很高,这主要是因为没有活跃的二级市场,从而使得信用衍生产品的使用者无法及时变现。随着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流动性风险将会降低。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范文3

关键词:后危机;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应对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外贸经营权的放开,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直接面对国际市场,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统计, 我国已经作为紧随德国和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出口国。然而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国际贸易业务的复杂性使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尤其是近几年来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更进一步加剧了风险。目前进出口贸易风险种类繁多,主要来自合同风险、政策风险、固有风险、非关税壁垒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等诸多风险。而尤其近几年来我国出口企业信用风险问题日趋显著,出口企业日益陷入海外应收账款“黑洞”。大量海外坏账严重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削弱了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并且进一步危害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研究外贸企业中的信用风险管理及其意义,分析我国外贸企业出口信用风险来源及其特征,探求信用风险产生原因,从而帮助出口企业建立可行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变得至关重要。

二、信用管理的概念

信用风险管理是指外贸企业通过制定信息政策,指导和协调企业内部各个机构的业务活动,对从客户资信调查、付款方式的选择、信用额度的确定到款回收等环节实行全面的监督和控制,以保障应收账款的安全及时回收。信用风险的目的就是控制信用风险,扩大销售,发展优良客户,减少坏账,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三、建立信用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一) 有助于减少企业应收账款的拖欠率和坏死率,改善企业财务状况

出口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发挥信用风险管理功能,加强对国外客户的信用信息收集和反馈,对信用状况做出动态评估,根据客户信用水平,量化客户信用风险指标,及时制定防范措施,就可避免损失发生或进一步扩大。

(二) 有利于出口外贸企业采取灵活的结算方式,拓展国际市场空间

在当前买方市场环境下,非信用证支付已经成为国际结算的主流。据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的统计,在所有的国际贸易活动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放弃对信用证的使用。面对此种形势,部分出口外贸企业白白错失了许多贸易机会,正是因为没有引入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不能在信用管理的指导下做到较好的规避、转移风险的措施。因为尽快尽早的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能够有效降低或避免信用风险的发生,企业可以采取更加灵活多变的非信用证方式进行结汇,有助于企业更好的开拓海外市场格局。

(三) 有利于出口企业发展新兴产业,实现市场多元化

国家通过推广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来加强出口信用管理,在促进出口和保证本国资产安全之间进行动态调控,在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上通过承担更多的风险来帮助这些新兴产业在国际市场上赢得更多的发展机遇,推动其逐步进入依靠自身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良性发展轨道,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国家还应帮助企业时刻调整发展战略,推动企业开拓和占领风险较高、但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市场 ,从而实现我国市场多元化。

(四) 有利于提高对外贸易企业的管理水平

首先,外贸企业要完善风险管理档案,完善的信用管理包括客户的档案管理、客户授信、应收账款管理和商账追收等。在建立风险档案企业可以发现自身管理中的缺陷,从而改善和提高管理水平,相应的也会提高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其次,建立信用风险管理的过程对于企业自身而言,是学习国外先进风险管理手段、管理技术、管理理念的良好机会,使企业能够更好的掌握国外成熟的客户信用管理方法、信用分析技术、应收账款管理技巧等,促使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的提升。

四、以江苏省无锡市一家制造加工出口型企业的现实事例进行案例分析

(一)xx工程有限公司的成立以及其发展历程

无锡xx工程有限公司注册于2003年,注册资金1500万元人民币,主要从事大型钢结构制造企业,以重型钢结构生产为主,各类型钢结构工程设计、加工、制造和安装规模化的生产能力,具有钢结构制作、安装一级资质,出口份额占据市场销售份额的40%左右。

(二)目前X公司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及主要问题

①片面追求出口贸易额,不重视信用管理。X公司长期一直追求贸易量、创汇额,不用应收账款回收情况,订单利润率等财务指标来衡量工作。选择合同结算方式时候没有依据信用状况分析,而是为了合同和订单满足客户尽可能的要求,对信用管理中包含的应收账款管理不够重视。

②缺乏科学的客户信用管理体系。X公司没有意识去建立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和信用风险管理系统,信用风险管理缺乏科学依据,没有引入相应的人才机制来进行信用管理。往往凭着感性上的一些认识,或者凭借公司对网络上的搜寻信息作为评判企业信用的标准。

③缺乏科学的选择和认真的合同评审制度。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影响,目前钢结构行业国内竞争激烈,绝大多数企业的订单处于不饱和状态,为争取订单,X公司在对外贸订单的结算方式,打价格战,以低价获得合同并且同时付款条件上过度宽松,在价格无暇考虑出口收汇风险,冒险签约出口,并且严重的是合同签订前,X公司没有对外贸合同条款以及客户的产品要求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忽略合同风险,企业没有形成严格的合同评审制度,而更多的是由销售和管理人员凭借过去项目执行状况的感性认识来报价和签订合同,公司没有重视进口方在产品质量上的要求更为苛刻,或是在交货时间、结算方式上忽略合同条款内容上的漏洞导致的风险:没有深入了解合同里的保险、索赔、免责等方面的条款,或者对双方权利义务规定不明白。引起因产品质量、交货期或者合同条款的审读不清造成买方索赔等等贸易纠纷,甚至为一些不良买家进行恶意欺诈埋下了祸根。

以上问题的出现,更多的反映的是整个行业的问题,这些问题恰恰是我们要加强对外贸易企业信用管理的重要原因。

五、针对以上X公司出现的问题,同时也是整个行业的常态化的顽疾,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一)建立系统、规范的企业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只有建立科学的内部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科学的风险制约机制。信用风险制度的建立分为订单前期,执行中期和交易后期三个阶段。首先在订单前期,要深入调查和掌握新老客户的资信情况,以及新老客户所在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是否有风险存在,了解当地的进出口贸易规则。有三种方式可以了解潜在买家和老顾客的资信状况:第一,通过我国驻外使领馆的商务机构比如经济商务参赞处对买方进行了解,委托他们当地调查当地企业的资信情况;第二种方法是通过中国境内的银行系统进行调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资历事先得到它的资信报告与借贷情况;第三种是委托国内外的专业的咨询机构和资信调查处进行调查。同时,加强对客户所在国家和地区进出口贸易法律法规的熟悉和了解,通过以上多种措施,量化潜在客户和老客户的资信状况和风险评估,避免仅仅依靠买方商务人员的口头描述或者企业的主观印象来对客户进行判断。 如果X公司和行业内的众多公司一样,加强前期调查客户的资信偿付能力,就能够有效的避免一些国际诈骗集团。例如目前的委内瑞拉,客户不需要空运提单就可以直接提货,出口企业就失去了货物控制权,造成采购客户收到货物后迟迟不付款。而在其他国家比如土耳其,海运货物到港后,客户45天内不提货,海关会对货物进行拍卖,而有些别有用心的客户,因为手持合同就会享受优先拍买权并且能够从当地海关低价拍得。因此,这个过程看似繁琐,但是一定不能忽视,尤其对于新客户和潜在客户开发的时候。

在订单中期要建立交易过程中的科学严谨的合同审查程序和管理制度。要严谨签约交易合同,严格按照法律法规,遵循国际贸易惯例,科学选择合同结算方式,注意审查合同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不能为了订单不顾风险,同时注意合同中关于品质,索赔,工期等重要信息。避免由于疏忽或者主观降低合同中的品质要求,造成买方后期可能强制要求的无休止的返工处理,甚至退货,取消清单,避免企业将来自吞苦果。以X公司钢结构制造型企业为例,应该严格按照订单执行标准,AWS(美国焊接标准),或者EN(欧洲焊接标准)规定的焊接,外观,油漆等等一系列工艺标准;同时笔者作为项目管理专业人员(PMP),建议X公司应引入项目经理负责制,对员工进行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推行的项目管理专业资格认证培训,以项目管理为导向的对合同评审,材料采购,材料进场,生产,交付,合同执行完毕,打包,发货到最后合同应收账款,合同关闭等一系列流程进行集中高效的管理。从而从产品质量、合同履行、风险管控的根源上杜绝由于出口企业自身原因招致的信用风险。

交易后期,制造企业要建立应收账款的管理和追收制度,建立应收账款信息的跟踪制度,为最大限度的获得应收账款,对于制造型出口企业而言,可以设立海外坏账追收方式:①聘请国外专业追债公司实施商业账款追收。可以有效避免企业不熟悉当地的法律法规,企业提供材料,由专业管理机构提供可行性的债务追收方案。②采用法律诉讼或者国际仲裁方式收回应收账款。而相对于专业商业账款追收公司,国际仲裁具有程序简便,结案较快,费用开始相对少,给予当事人充分自由权等特点

(二)充分广泛的利用金融工具来转嫁和规避信用风险

①参加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用保险是国家为了推动我国的出口贸易,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金的非盈利政策性保险业务,是世贸组织也允许这种支持出口的政策手段。购买这种保险,可以在承保范围内有效地规避应收外汇账款的风险。出口信用保险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同性的贸易促销手段,是国际上公认的支持出口和防范外汇坏账的有效手段之一。

②企业要充分了解和使用福费廷业务。该业务是将买方远期付款给出口企业带来的资金流动性飞仙和收汇风险完全转嫁给承接该业务的银行。它是由卖方承兑并经买方当地银行担保的无追索权的中长期应收票据的融资行为,通过此项业务,可以将远期账款变为现金销售收入,有利于解决应收账款的资金占用问题。

③外贸企业可以开展国际保理业务。是一项汇聚贸易融资、商业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及信用风险担保与一身的新兴综合性金融服务。可以有效避免信用风险和坏账损失。

④采用债权担保。债券担保是债务人委托保证人为债权人提供信用担保的风险转移方式。这种担保可以保证债务旅行,降低出口信用风险,保证出口贸易持续增长,促进资金流转。

六、结束语

我国企业走出去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参与国际经济贸易合作和竞争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任何企业都要经历“走出去”的阵痛,这个过程是个逐步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对于企业而言,走出去意味着机遇和风险并存,而为了更好的使得企业真正融入经济全球化,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必须做好风险防范和规避的工作。本文提出的应对之策,期望能对业内人士有所启发和思考。

参考文献:

[1] 陈严明.我国对外贸易海外欠账的思考 [J].文教资料,2006年36期.198-199

[2]冯健敏《加强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2007 国际商务财会

[3] 杨永刚,罗凡. 出口信用保险在推动我国重点行业出口中的政策性作用[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7年01期

[4] Jonathan L Cal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m size and export behavior revisited.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5, 25(2):367-387

[5]栗书茵,我国涉外企业外汇交易风险研究[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6,(12)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范文4

[作者简介]陈相森,男,山东日照人,山东财政学院国际经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跨国经营与国际投资。

[摘要]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保持迅猛发展的同时,出口企业面临的贸易风险也相应增加,成为制约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障碍。随着我国逐步放宽外贸经营权的限制,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成为我国出口业务的生力军。中小企业的平均规模小、管理水平低、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产品特点及缺乏开拓国际市场的经验,使中小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出口信用风险。建立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形成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体的风险预防、风险控制、风险保障机制,是中小企业进军国际市场,降低贸易风险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用风险;风险管理;国际保理

[中图分类号]F75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7)01―0043―04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2004年进出口贸易额突破1.1万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值得注意的是,对外贸易高速发展的同时,出口企业面临的贸易风险也相应增加,出口企业的账款拖欠和坏账问题越来越突出,有的企业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开拓国际市场的信心。据商务部最新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外贸企业国际业务的平均坏账率高达5%,远远超出了发达国家0.25%~0.5%的平均水平,也高于世界1%的平均水平。外贸企业每年产生海外坏账接近300亿美元,50%的出口企业遇到过“应收账款延迟收付”之类的出口信用风险。①

人世后,我国将逐步放宽外贸经营权的限制,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加入出口贸易的大军,成为我国出口业务的新生力量。统计资料显示,中小企业数量占我国出口企业总量的90%以上,中小企业提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约占我国出口总值的60%,其中轻工、纺织、服装、玩具、五金等方面的出口产品,几乎全部是中小企业提供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增长点。然而中小企业多为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管理水平不高,相当部分企业的出口业务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对国际市场风险的认识和必要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企业抗风险的能力不足。随着中小企业出口规模的扩大,中小企业海外应收账款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信用风险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地位显得更加重要。因此,考察中小企业出口业务特点,研究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源,对于提高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出口后劲具有重要意义。

一、出口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源

1.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买方市场的形成,是出口信用风险产生的外部条件。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同时,国际企业面临的生存环境、市场供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市场上许多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如劳动密集型产品)供给严重大于需求,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买方市场最终形成。在以买方为主的竞争格局中,信用交易成为国际贸易主要交易方式和企业参与竞争的重要手段。我国出口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开拓国际市场、争取客源,不得不接受非信用证支付方式,因此埋下了信用风险产生的隐患。当外贸企业大量采用信用结算方式出口时,结果必然是在推动出口额大幅上升的同时,造成巨额的海外应收账款。

2.出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缺失,是信用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国出口企业在信用风险管理上普遍存在严重的缺陷和不足,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自己的一套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缺少对国外客户风险的系统科学研究。据邓白氏中国公司2002年中国企业信用与应收账款情况调查,67%的公司没有信用管理部门,31%的公司没有详细的信用审核,56%的公司未曾使用第三方信用信息调查机构的调查信息,而全面进行信用管理的企业仅占6%。②信用制度缺失,一方面使得出口企业因授信不当导致合约不能履行或授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的现象频繁发生,企业在经营中时刻面临巨大信用风险;另一方面企业因不能正常发挥信用功能,开展信用交易,无法获得足够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商品出口规模。

3.出口企业信用风险控制意识淡薄,成为信用风险产生的催化剂。主要表现为:第一,公司管理人员、外销人员责任心不强,风险意识淡薄。如有的企业的领导不重视信用管理,往往对客户的一些重要信息未了解就匆匆交易;有的企业片面追求合同数量,忽视其后艰难的账款回收等。第二,出口企业忽视对大客户的风险管理。国内出口企业认为大客户信誉高、规模大,付款有保障,往往放松对其管理。事实证明,国内很多出口企业的坏账往往发生在老客户身上。最近国内某大型进出口公司透露,公司40多万美元的坏账损失中一半金额恰恰来自于一家与其合作了20多年的老客户。买家的信用从根本上讲是建立在商业利益上,而非交易历史上,交易历史只能是参考。第三,过分强调信用证支付方式。有些企业在吃了许多坏账的亏之后,变得格外谨慎,因为害怕承担信用风险,在出易中只做信用证交易,结果是营业额急剧下降,坏账仍然存在。

4.国外客户恶意拖欠,加剧了出口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恶意拖欠指客户有还款能力,但是拒绝付款的行为。这是出口企业产生海外坏账的原因之一。据专门负责国际追债的美国ABC(中国)公司披露,中国企业海外呆坏账原因主要是国外客商恶意欠债,占所有欠款案的66%。许多企业尤其中小企业独立开展国际贸易的时间不长,缺乏基本的国际贸易与国际营销方面的专门知识,受骗上当、拒收、对方恶意拖欠货款而造成经济损失的情况时有发生。

5.国有外贸企业的性质成为出口信用风险产生的体制性原因。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曾长期苦于外汇短缺,为摆脱外汇缺口的制约,千方百计、不惜代价扩大出口创汇,成为外经贸实践中实施多年的指导方针。国有外贸企业一度以贸易量、创汇额为追求目标,贸易额、出口创汇是必须完成的硬指标,外贸企业在成绩考核上,普遍存在着重贸易数字轻利润到账的现象。结果导致出口企业盲目追求出口额的增加,出口创汇指标完成,而忽视国际贸易中的收汇风险。

二、中小企业面临更大的出口信用风险

1.中小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抗风险能力较弱。我国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在100人以内,资产平均规模较小。据第三次工业普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均固定资产为5.11万元和2.48万元,仅为大型企业的25%~50%。在人员素质方面,全国大型企业每百名职工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为10.46人,小企业仅2.96人,只相当于大型企业平均水平的28%。弱小规模,降低了中小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国际市场一旦发生变化,企业面临巨大挑战;同时中小企业由于自身力量有限不可能采取全面的客户关

系管理,对出口风险的掌控力较差,从而使他们在国际市场上面临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

2.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开拓国际市场经验不足。从管理水平看,中小企业的管理方法十分陈旧,有的甚至停留在家族式管理的水平上,缺乏采用现代化先进管理手段防范出口信用风险的能力。从时间上考察,中小企业出口业务多数处于起步阶段,对外面的世界和游戏规则了解甚少,对开辟国际市场过程中的各种风险,企业缺乏充分的认识,抗拒国际风险的经验和能力十分薄弱。因上当受骗、拒收、对方恶意拖欠货款、破产等而造成经济损失的情况时有发生。

3.出口产品和行业的特性。从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产品结构上看,主要是一些纺织品、中低档服装、五金、陶瓷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多数是一般性制成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较少;从国际市场供给角度看,这些产品严重过剩,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为争取定单,一些企业常常竞相降低售价,选择比较宽松的付款方式。而且由于出口产品自身竞争力不强,中小企业往往只能与小买家或商进行交易,这样,既降低了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又加大了海外买方的信用风险。

4.中小企业缺乏必要的国际市场信息,经营盲目性较大。从事出口贸易,必须充分了解目标市场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多方面信息,作为筹划市场营销战略的依据。此类信息量大面广,且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中。大型企业通过其密如蛛网的分支机构,随时采集动态市场信息,使企业经营符合市场的需要。然而世界市场信息的搜集处理需要相当数量的资源,一般中小企业无此实力,面对庞杂的信息,往往不辨真伪,不知所措。已有的相关信息贫乏,同时获取有效信息的成本又很高,这些无疑都会进一步增加中小企业在进入新市场时的风险。

三、完善出口信用风险管理对中小企业的积极意义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中小企业基于出口商品的特点和自身的能力,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对中小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扩大市场规模,具有积极意义。

1.有助于减少企业应收账款的拖欠率和坏死率,有利于改善企业财务状况,提高利润率,提升出口企业竞争力。中小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发挥信用风险管理功能,加强对国外客户的信用信息收集和反馈,对信用状况作出动态评估,根据信用水平,及时制定防范措施,就可避免损失发生或进一步扩大。通过对24家初步建立完善信用管理模式的中国企业的调查显示,管理后的第一年,企业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就从14%下降到9%;赊销额平均上升13%;坏账率平均下降3.6%;销售未清账期(DSO)平均缩短37天;综合经济效益指标平均上升21%。③

2.有利于中小企业采取灵活的结算方式,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在当前买方市场环境下,非信用证支付已经成为国际结算的主流。据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的统计,在所有的国际贸易活动中,使用信用证的比率在全世界各国贸易平均值中占18%,而82%的支付都是采用非信用证支付方式。面对此种形势,许多中小出口商由于不具备较好的规避、转移风险的措施,不敢采取灵活的贸易方式,严重影响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致使许多贸易机会白白丧失。而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能够有效降低或避免信用风险的发生,从而使中小企业可以放心大胆地在国际贸易中采用非信用证结汇的灵活方式,其结果必然会大大增加商品成交的机会,促进出口业务的大力发展。

3.有利于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一是通过完善风险管理档案,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完善的信用管理包括客户的档案管理、客户授信、应收账款管理和商账追收等。通过建立风险档案可以发现企业管理中的漏洞和不足,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大幅度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二是通过学习引进国外先进风险管理手段、管理技术、管理理念,如客户信用管理技术、信用分析技术、应收账款管理技术等,迅速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三是风险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强化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信用管理水平。

四、推动中小企业出口信用风险管理的策略思考

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应是一个动态的全过程管理,包括从订立合同前的客户信息收集到交易过程中的合同管理以及履行合同中的应收账款管理等,形成事前、事中、事后三位一体的风险预防、风险控制、风险保障措施。

(一)信用风险预防策略

1.强化信用理念,增强信用风险意识。信用理念是企业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价值观,也是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动力源。通过加强信用管理部门和外销人员的信用知识培训,帮助他们树立信用风险管理理念,增强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进一步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有效防范和化解出口信用风险。

2.建立客户信息沟通机制。现阶段我国许多中小出口企业的客户信息分散在业务人员或业务部门手中,各部门间缺乏必要、有效的沟通,业务人员不注重信息的上报,往往就影响客户各类信息间有机联系及完整性,这种状况的存在对中小企业整体信用风险管理是非常不利的,极易造成信用风险的发生。中小企业必须改变现有客户信息管理,建立统一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各部门、各业务员收集的信息,要集中统一管理,及时沟通,互相分享,形成对客户统一、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信用风险控制策略

1.建立内部信用风险控制机制

(1)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风险的主要来源。对客户信息的管理是了解客户资信状况和信用风险控制的基础。中小企业必须重视和强化客户信息收集,以客户资信管理为核心,实施一套防范和控制客户风险的管理方法,包括企业怎样全面收集管理客户信息,建立完整的数据库,进行资信调查,筛选信用良好的客户,剔除信用不良的客户。

(2)客户授信制度。客户授信管理是中小出口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事中管理。它是建立在客户信用评估结果基础之上,按照企业的信用政策和客户的资信状况,给予信用额度,从而有效地降低逾期应收账款的发生率。强化授信管理,前提是合理确定授信对象;基础在于合理确定授信额度;关键是强化授信额度的监控,即进行“事前调查”、“事中审查”、“事后跟踪检查”。

(3)应收账款监控制度。出口企业按照一定程序,在内部实施专业化、规范化的应收账款信息跟踪管理制度,以科学手段防范贸易风险。货物发出后,就将应收账款列入信用管理档案,进行监控;按时与客户联系,督促客户及时付款;在出现逾期应收账款时应积极追讨,包括如提讼、仲裁、委托专业机构追讨等有效的债权保障措施,以降低风险防范成本,提高商账追收效果。

2.引进专业外源化管理,提高信用管理水平

外源化管理指企业将部分或者全部能够由外源性专业公司管理的职能,交给企业以外的专业性公司来协助管理,弥补人力资源上专业性人才的不足,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国外大公司一般都十分重视借助外部力量。据美国KPMG Business Process Solut-ions公司1996年对美国前500强公司中的80家公司进行的调查,有94%已经使用外源化管理公司,86%计划在5年内使用更多的外源化管理。④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对于国际市场行情、买方国家状况及买方的资信状况、财务状况的了解不易做到详细和准确,更应积极借助外部力量,开拓国际市场。国外信用咨询公司,比如邓白氏国际信息集团、格宁信用咨询有限公司等,这些公司具有良好的信用管理经验,熟悉商业运作,聘有商法和商业追账的律师,而且还有广泛的资讯交换网站,可以帮助中小企业避免和减少在海外市场上的信用风险。

(三)信用风险保障措施

随着海外业务扩大,中小企业除了建立一个内部信用监管制度之外,利用现代风险管理手段,转移信用风险也是中小企业必要的选择。

1.国际保理。国际保理又称承购应收账款业务,指在使用托收、赊销等非信用证方式结算货款时,保理商向出口商提供的一项集买方资信调查、应收账款管理和追账、贸易融资及信用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金融服务。保理业务能够很好地解决国际贸易中出口商面临的资金占压和进口商信用风险的问题,既可以让出口商通过保理业务提前收回账款,获得融资支持,还能免除相应的出口信用风险。保理业务特别适用于产品质量好、销售稳定的中小企业的融资,是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金融通道。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范文5

中小企业风险管理现状问题对策

一、中小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风险日益突出,其中存在的主要风险有以下几点:

1、经营模式过于传统。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产权制度比较单一,其大多为家族所有、家族决策、家族经营的管理模式。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外部竞争的不断加强,其弊端也逐渐显现。第一、家族血缘关系的影响。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血缘关系往往经受不住利益的考验,逐渐崩溃,从而给企业自身造成很大的伤害。第二、资产所有者的经营能力和企业扩张不成正比。由于其经营模式和内部用人的特点,单一的产权和人才选用的匮乏对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制约,最终造成企业无法快速适应外部环境带来的变化,导致企业的发展陷入困境。

2、信用风险管理不足。信用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企业如果想发展壮大,必须要有良好的信用。只有良好的信用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但现在我国中小企业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具体有表现有:(一)自身信用风险管理不到位。在我国的中小企业中,仅有39%的企业参加过资信评估,可见我国中小企业对自身信用管理的不重视。(二)不科学的的外部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对客户信息缺乏统一管理,仅从企业规模来判断信用的高低,对信用销售额度不加以控制。

3、 单一的融资渠道。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大额化。为了迎合市场发展,中小企业对科技和规模的新需求也在不断加大。传统的小额贷款已经无法满足企业需求。(二)长期化。在国家产业调整过程中,许多中小企业为了满足对先进技术的不断创新,使得过去以短期贷款为主体的贷款结构正在慢慢发生变化。(三)多元化。中小企业为了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对自身产业进行升级,从而对银行、债券、股票、期货等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持续增长。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制度仍处于笼统和模糊的状态。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和管理目标,由此造成这些制度起不到应有作用,对于企业的管理也没有实际意义。因此,只有制定科学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系统的实施细则、管理目标,才能有效的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

2、风险管理方法不科学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的管理者和员工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判断能力和辨识能力不高。特别是在众多业务的合同签订时,不能对其中存在的利弊做有效的判断和预警。对可能发生风险的问题无从下手。因而受风险因素的影响,造成企业的发展经营目标未能实现。

3、上下级沟通不畅

作为现代管理者,既要重视外部的沟通,又要重视与内部员工的沟通。只有通过有效的沟通才能使管理者或员工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同时,为了能使决策顺利实施,管理者必须得和员工有一个良好的沟通,否则,决策得不到落实也等于零。因此,沟通能力的好坏也是决定企业命运成败的关键,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和氛围,对于企业来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良好的内部沟通机制不仅能够充分体现企业对员工的尊重和重视,同时也能够及时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三、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管理与控制的措施

1、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防范信用担保机构在业务运营方面存在的风险。设置内部控制机构,建立一套科学的规章管理制度,规范业务操作,实施全程风险管理。

提高预控能力,减少风险发生率。根据客户的贷款金额大小和信用等级来确定担保费率。 担保机构应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对其项目进展、资金运作、财务状况进行监督。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信用担保机构的监管,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降低外部存在风险。规范明确担保机构的注册资本限额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准入资格。政府应明确自身功能和定位,加强监管力度,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建立规范合理。

3、健全社会管理体系,提高中小企业信用观念。信用担保机构的作用是为中小企业获得更多的融资机会,而非为企业违约提供保障。信用担保机构是建立在企业信用基础之上的,只有建立良好的信用,才能获得更多的信用基金,担保机构才能降低运行成本,从而为更多的企业服务,发挥更大更大作用。因此,只有将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与政府部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的发展。

4、加快反担保制度和风险保证金制度的建设。有效降低企业违约风险和道德风险。(一)要求担保额较大或较长时间被担保企业提供反担保人或担保品,同时,要特别注意反担保品的价值评估。(二)风险担保金比例应建立在担保企业信用评估的基础上,按照贷款类别、额度大小和风险等级等因素与被担保企业进行协商决定。当合同履行完毕,风险保证金应全部退还。如果违约,则履行合同先从风险保证金内扣除抵押贷款。(三)可以按需设立信用保险制度,由保险公司介入,可以有效降低担保风险。

四、结论

从分析来看,中小企业筹资难的主要原因是债权效力不足,信用担保作为主债之外另附的法律关系,起到了强化补充债权效力的作用。有效降低了债权人的顾虑,从而为企业的融资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风险相对较大,如果仅仅依靠风险担保机构自身的风险补偿基金是很难维持下去的。应当由政府部门结合银行、企业来实行再担保机制,来有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担保机构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李国庆.信用担保机构的组织形式和运作[J].浙江金融,2001.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范文6

一、加强客户信息搜集与档案管理。进行合理信用评级

为保护客户资源,提高客户质量,科学识别客户风险,为业务拓展提供决策支持,必须加强客户资信管理,具体包括:(1)客户信息搜集与档案管理。客户信息作为公司重要的业务资源,必须从业务部门或市场部门中选定一部门专门负责客户信息的集中管理,确定档案的建立、维护和保密措施.对客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时效性负责,并实时将客户电子信息报送信用部门或信用小组。在建立具体客户信息档案的过程中至少需履行如下工作流程:对初次接触的潜在客户,业务人员应于接触客户几个工作日内向其部门经理和信用经理填报潜在客户接触情况;对于拟发生业务往来的客户,业务人员应于业务往来前二个工作日内向其部门经理和信用经理填报一般客户情况;对于重要客户,须补充填报重要客户情况;对客户信息有重大变动的,业务人员应在客户发生重大变动后几个工作日内进行更新。(2)客户资信调查。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与信用评级,关系到客户风险的防范及客户关系的维护。业务开展前,信用部门或信用小组须结合客户信息从客户概况、历史背景、组织管理、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记录、行业分析、信用评级及建议授信额等方面出具《客户资信报告》,以其作为指导公司决策的重要信息基础。业务开展后,在每半年核查、更新客户信息的同时,信用部门或信用小组须针对重要客户更新《客户资信报告》。(3)客户信用评级。对客户的信用评级将直接影响到对客户风险的防范和客户关系的维护。我们将客户分为CA1、 CA2、CA3、CA4、CA5、CA6共六个信用级数,其含义及要求分别如下:

当客户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后,须根据重大变化及时调整对客户的信用评级。

二、制定信用政策、授信审批流程,加强业务合同管理

为明确与客户的信用关系,以信用期限、信用限额为中心定量控制客户风险,健全企业内部信用决策制度,需要加强对销售风险的管理,主要包括信用政策、授信审批、业务合同及结算方式的管理等。

在信用政策上,须结合对客户的信用评级,供应商给予的信用期和信用额度,赊销的风险成本及赊销收益,自有资金总量以及对外融资的难易程度等,将对各级别客户的信用优惠细化到具体的天数、金额等明细项目。企业的原则性要求可参考如下标准:对CA1级客户可给予优惠的信用期、信用额度,数额视企业自身情况确定;埘CA2级客户可给予较大的信用期、信用额度,但应低于CA1级;对CA3级客户可按一般情况给予适中的信用期、信用额度,但应低于CA2级;对CA4级客户可给予少量的且低于CA2级的信用期、信用额度,但应加强信用监控,增加资信调查及信用评级的频度,以及时调整信用政策;对CA5级客户应采取现金结算,或在提供适当担保后给予一定的信用优惠,但应低于CA2级;对CA6级客户应采取现金结算或预付备用金结算;对NR级客户原则上不得给予信用优惠。

在授信审批流程上,须体现如下控制环节:

在业务合同管理上,凡是给予信用优惠的客户,除须按前文进行客户资信调查和信用评级外,在业务开展前原则上均须签订合同,并对合同资料集中统一管理。业务合同的签订,须报信用部门或信用小组初审后,再报总经理(或总经理授权的副总经理)签批。

三、明确对操作、结算流程及相关岗位的要求

操作与结算环节是保障服务质量和履行服务合同的关键环节,需要加强操作和结算环节的质量控制,为各个操作岗位和结算岗位作出科学合理的岗位职责、工作流程及作业指导,以确保各个环节的紧密衔接和服务的顺利完成。

首先,操作环节内部链条的设置应尽量缩短,以提高沟通效率。操作环节叶中应加强对单据(业务单证、费用单据)流转和交接时间、单票业务的各类单证制作的时间、操作中业务发生变更后通知相关环节的时间、操作中确认的业务完成时间、操作中收付费项目及金额的审核、确认时间等的重点控制。

其次,操作人员应认真审核已发生业务的费用项目,避免漏收、多收、漏付、多付,确保费用信息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操作人员应根据业务实际发生情况,确保与销售人员、结算人员沟通的及时性、主动性。

第三,结算环节内外部链条的设置应尽量高效,确保信息流和单据流的顺畅。应明确结算环节内部信息、单据的流转步骤和时间性要求;明确操作与结算环节、财务环节、客户、供应商之间信息和单据的流转步骤和时间性要求;对于特定的重要客户,可确定特定的结算步骤、结算时间,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以增强客户满意度。

第四,结算人员应认真录入、审核费用数据,积极与客户、供应商对账,认真开具账单或发票、做好单据衔接流转等。具体要求如下:(1)准确性。结算准确性高低直接影响到各单位收付款的金额。因此结算人员务必保持结算信息的准确性,避免与客户产生争议、形成坏账、给公司造成不必要的损失。(2)及时性。结算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客户的满意度和收款速度。因此结算人员应尽力缩短业务完成日与账单开具日之间的时间,以加快收款速度。(3)主动性。结算人员应主动与客户方结算人员沟通,主动与其对账,保证双方账目的准确一致;对于有争议的费用,应及时、主动地向销售人员和操作人员反馈,并争取共同协调解决。(4)协同性。结算人员应做好与操作人员、财务人员等的衔接工作,严格执行单据传递流程,确保原始单据的完整、数据流转的高效。(5)服务性。结算人员在与客户、供应商的沟通中应体现良好的服务意识及态度,在本单位业务人员查询收费情况时提供良好的服务及配合。

四、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控制信用风险

应收账款作为公司的重要资产,须按保持业务发展和资金流动性平衡的原则进行管理,可从以下方面加强控制:(1)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总量控制,将总量分解到各下属单位、各客户、各业务员。(2)加强对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控制,并将应收账款平均周转天数的分析深入到具体客户,结合授予客户的信用期、信用额度,对客户进行综合评定、分析,以确保应收账款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内。(3)加强对应收账款的账款控制,将应收账款按账龄分为预警期、协调期、通牒期、专门追账期进行严格管理。

五、强化债权保障措施,控制坏账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