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口腔数字化技术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口腔数字化技术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数字化;直观化;运用;拓展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188-01
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音乐课教学中。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中,钢琴集体课、视唱练耳、乐理、配器等课程已基本上采用了数字化教学手段,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已得到人们充分的肯定。
一、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的具体实施环境
音乐教学所需要环境要求不是很高,各单位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决定,条件较好的单位,可以将数字化教学设备的档次配置的好一些,条件一般的单位只需配置一些基本设备就可以了。总的说来,利用数字化设备进行声乐教学,在设备硬件上应选用586档次电脑,一块数字音频卡(或较高档次能录音的声卡),一支麦克风和一对监听音箱,以及相应的数字音频软件,如Cool Edie Pro、Mw3、Cake Walk6.0以上的软件等;在外部环境上,上小课要求有一间相对独立的房间,大课可单独设立或与音乐多媒体教室共用,只要环境对录音影响不大就行。值得注意的是,在麦克风和监听的选择上,有条件的单位可尽量购置好一些的器材,上大课的地方对监听要求高一些,以提高声音的保真度。此外,还要求教师要有熟练的音频软件操技能及相关设备的操作能力。
二、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声音”的直观性
传统的声乐教学是非常抽象的,不具备直观性,我们在使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时,应充分发挥其优越性,使声乐教学变的直观化。其做法是:有针对性地把学生演唱的段落录下来,把几次演唱的声音做比较,帮助学生找出良好的声音状态,使学生感受到如何调动自己的歌唱状态才是正确的。下面我们以歌曲《松花江上》(男高音演唱)为例来谈数字化教学手段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1)歌唱状态与音色的修正。在正式进入歌曲演唱的教学前,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练声训练。必要的练声训练,是教学生把握正确的歌唱状态的基本途径,这时我们可选择地把学生没有进入状态前的声音和进入状态后的声音录下来,进行波形对比分析,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波形状态是,未进入状态前的声音振动不明显,声响力度弱,进入状态后的波形振动明显且规则,声响力度较强,通过对这两条直观的波形状态分析,能够使学生认识、感受到歌唱状态下身体的运动状态,明白身体各部分的机能协作,从而加强歌唱状态的记忆。随着歌唱状态的进入,教师可向学生讲授男高音在不同音区的声音特点,帮助学生找到良好的声音位置,抓住练习中出现的瞬间灵感,以获得较强的歌唱记忆。如在练习至高声区时,教师常说口腔打开,气息下沉支持等。说起来非常容易,但学生做起来就未必轻松,这时教师可将学生在高声区的练声全部录下,直至最好的一遍停下,听录音、看波形、分析并找出良好状态下的波形段落,让学生对比音色变化的细微感觉,如口腔未充分打开时的“扁”,气息不足及上浮时的“白”与“涩”,学生在对照录音后可再次练习、比较,这样可使学生较快地找到声音的正确位置,并且还不容易丢失这种正确的歌唱状态。
(2)咬字、吐字的纠正。歌曲《松花江上》的开头处于男高音的中低音区(1=bE),“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一句中的“我”字容易造成归韵时间长的错误,从而浪费音符时值,影响乐曲的表达。这时教师可用铅笔工具修整波形时值或修改音头,标出归韵的时间点,把前后波形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取舍,这比教师说做多遍示范要便捷的多,学生的主客观感受力也都有所提高。
(3)音准的纠正。这里所说的音准问题是指因歌唱状态的不正确而引起的音准问题。声乐演唱中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在特定的音区中,演唱者常会因声音的位置、气息等原因造成音准问题,这一问题很难解决,尤其是对于歌唱技能还不能够熟练运用的学生而言,更难解决此时的音准问题,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歌唱者的内心音高是准确的,是歌唱技术的不成熟造成了音准差异,在没有参照的情况下,演出者难以察觉,而听者一听就明白了。
(4)音乐感觉的培养。教师在完成声音和歌曲演唱的训练后,便开始强调歌曲情感处理的问题。这是学生学习歌曲表达的重要环节。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先讲解作品,然后分段唱,再合成。这种方式对于还够成熟的学生来说要一次合成,难免有不到之处,效果往往也不尽人意,因为这不但有对作品理解上的问题,也有歌唱技术上的问题。在采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时,教师可这样做;先向学生讲解作品的背景、创作手法、情感表达等,甚至可用课件来激发学生的演唱情感,再让学生不做停顿地演唱歌曲,这样录上一两遍,再选择较好的一遍进行演唱指导,指出不足,修正波形,帮助学生改进。
口腔数字化技术的认识范文2
一、数字化教学手段使声乐教学直观化
声乐教学不同于音乐学科中的其他科目教学。它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教学,除了外在的演唱表演外,它不再具备直观性,因此有人说声乐是音乐学科中最难教和最难学的科目。
声乐教学要如何才能够像一些音乐理论课程和器乐课那样直观化呢?很多教师和学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声乐教学的直观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并使它逐步变为现实。
传统的声乐教学,几乎全凭经验和感觉,比如,老师要求学生在某字或某段时声音要“圆一点”、“亮一点”,声音位置要“高一点”、“低一点”,等等,这往往要在课堂上反复练习多次才能达到。再者,传统方式下的声乐教学是没有自身参照物的,有的参照物是教师的演唱和大师的录音磁带,学生无法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教学中无法保持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和瞬间产生的歌唱灵感;对磁带的模仿又容易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削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创造能力。而现在,我们在声乐教学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声音的波形进行分析,使声音能够看得见,从而使声乐教学直观化,这种直观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己的声音为参照,切实感受声乐学习中的点滴,如声音的位置、咬字、音准等。
二、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实施环境。
声乐教学所需要环境要求不是很高,各单位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决定。条件较好的单位,可以将数字化教学设备的档次配置得好一些,条件一般的单位只需配置一些基本设备就可以了。总的说来,利用数字化设备进行声乐教学,在设备硬件上一台电脑、一块数字音频卡(或较高档次能录音的声卡)、一支麦克风、一对监听音箱和相应的软件即可;在外部环境上,上小课要求有一间相对独立的教室,大课可单独设立或与音乐多媒体教室共用,只要环境对录音影响不大就行。
2.以分析波形文件为参照,提高学生对声音的认识和客观评价能力。
如何让声乐教学变得直观化?其做法是:有针对性地把学生演唱的段落录下来,把几次演唱的声音做比较,帮助学生找出良好的声音状态,使学生感受到如何调动自己的歌唱状态才是正确的。下面就以歌曲《松花江上》(男高音演唱)为例来谈数字化教学手段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1)歌唱状态与音色的修正。在正式进入歌曲演唱的教学前,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练声训练。必要的练声训练,是教学生把握正确的歌唱状态的基本途径,这时教师可选择性地把学生没有进入状态前的声音和进入状态后的声音录下来,进行波形对比分析,对声音的振动、力度的强弱进行直观的波形状态分析,能够使学生认识、感受到歌唱状态下身体的运动状态,明白身体各部分的机能协作,从而加强歌唱状态的记忆。随着歌唱状态的进入,教师可向学生讲授男高音在不同音区的声音特点,帮助学生找到良好的声音位置,抓住练习中出现的瞬间灵感,以获得较强的歌唱记忆。如在练习至高声区时,教师常说口腔打开,气息下沉支持等。说起来非常容易,但学生做起来就未必轻松,这时教师可将学生在高声区的练声全部录下,直至最好的一遍停下,听录音、看波形、分析并找出良好状态下的波形段落,让学生对比音色的变化,如口腔未充分打开时的“扁”,气息不足及上浮时的“白”与“涩”,学生在对照录音后可再次练习、比较,这样可使学生较快地找到声音的正确位置,并且还不容易丢失这种正确的歌唱状态。
(2)咬字、吐字的纠正。歌曲《松花江上》的开头处于男高音的中低音区(1=bE),“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一句中的“我”字容易造成归韵时间长的错误,从而浪费音符时值,影响乐曲的表达。这时教师可用铅笔工具修整波形时值或修改音头,标出归韵的时间点,把前后波形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取舍,这比教师做多遍示范要便捷得多,学生的主客观感受力也能有所提高。再比如:“那里有森林煤矿”一句中的“那”字,声母发音是“L”还是“N”,通过录音对比学生很容易找出;在歌曲“爹娘啊”一句中,“爹”字需要用较强烈的音头来表达,但学生在演唱时常会因音高、情绪等多种因素,把强调“爹”字的归韵形成很慢,教师此时会常停下来讲情绪,“爹”字要一气呵成,可往往说了半天,学生仍然找不准点,收效不明显。如果教师面对屏幕,用铅笔工具先做出一个音头,标出时间点供学生参考使用,这会使学生一下就找出问题所在,从而省时省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音准的纠正。这里所说的音准问题是指因歌唱状态的不正确而引起的音准问题。声乐演唱中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在特定的音区中,演唱者常会因声音的位置、气息等原因造成音准问题,这一问题很难解决,尤其是对于歌唱技能还不能够熟练运用的学生而言,更难解决此时的音准问题,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歌唱者的内心音高是准确的,是歌唱技术的不成熟造成了音准差异,在没有参照的情况下,演出者难以察觉,而听者一听就能发现。如“爹娘啊”这一句,“爹”字是乐曲的最高音,又是闭口音,很不好唱,音准容易偏低,此时,教师可将音高不准的波形“裁剪”下来,先指出问题,然后修正音高,树立听觉上的准确感,再告诉学生应将歌唱状态做细微的调整,如气息不够,咽腔打开不够,声音位置偏低等,这样可使学生在良好的歌唱状态下达到音高,而不是生硬的“够音高”。
(4)音乐感觉的培养。部分教师在完成声音和歌曲演唱的训练后,便开始强调歌曲情感处理的问题。这是学生学习歌曲表达的重要环节。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常先讲解作品,然后分段唱,再合成。这种方式对于还不够成熟的学生来说,一次合成难免有不到之处,效果往往也不尽如人意,因为这不但有对作品理解上的问题,也有歌唱技术上的问题。在采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时,教师可先向学生讲解作品的背景、创作手法、情感表达等,甚至可用课件来激发学生的演唱情感,再让学生不做停顿地演唱歌曲,这样录上一两遍,再选择较好的一遍进行演唱指导,指出不足,修正波形,帮助学生改进。
三、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对声乐教学的拓展
把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运用于声乐教学,不但可使声乐教学直观化,而且还可对声乐教学进行拓展。
1.使声乐课堂教学具有延续性。
把上课的录音复制给学生,让课堂教学有延续性,学生可按自己在课堂上良好的声音状态去练习,以自身为参照,对比清晰,可把课堂上的感觉较长时间地保存,加强和巩固良好的歌唱状态,准确地把握乐曲的处理。
2.把风格音乐教学引入声乐教学中。
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可改变传统的声乐教学手段,预先做好歌曲的乐队伴奏,强调风格与节奏,使学生能够树立较强的节奏观念和风格观念,从而达到表达的准确性,提高对歌曲的表达能力。
3.把舞台表演引入声乐教学。
有条件的单位可在计算机上加载数码摄像头,这样教师能将学生的演唱过程适时地录下播放,培养学生的演唱及舞台表演能力。
4.为声乐大课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
口腔数字化技术的认识范文3
【摘要】:目的:对下颌运动研究进展进行展望。方法:对1773年至今的下颌运动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结果:下颌运动的研究达到实时动态图像水平,并可以采用三维坐标精细测量系统准确采集在体下颌运动信息,实现在任意功能状态时下颌运动的还原。结论:下颌运动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实现虚拟运动,实现物理人、生理人,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模拟仿真并非遥不可及。
【关键字】 下颌运动;髁突运动;动态X线;下颌运动仪;髁状突
一 前言
下颌是人体运动最频繁的部位之一,在运动中完成咀嚼、吞咽、语言、表情等口腔功能活动。下颌运动与咀嚼系统的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可以通过下颌运动的特征对相关疾病作分析诊断及判断疗效。因此,近年来对于下颌运动的研究已成为各国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本文拟对下颌运动信息研究的进展作一回顾。
二 下颌运动信息研究技术的发展
利用颅骨和新鲜尸体研究髁突运动。1773年Monro通过解剖尸体的颅骨、髁突及关节盘,观察开闭口运动中髁突与关节盘之间相对位置关系的变化,探索下颌运动的规律。
1805年Gariot最早研究下颌运动,1840年Evens第一个制造出能重复下颌运动的牙合架,1865年开始相继提出了许多建立在解剖知识和几何学推理基础上的下颌运动模式学说。这些研究脱离了活的机体,并不能代替机体在神经、肌肉支配下下颌运动的真实情况。
动态X线的方法是用X线对髁突进行动态观察。Luce在1889年首先利用照相技术实测到下颌运动的轨迹。X线电影技术是较早被用来观测髁状突运动全过程的手段,但由于受放射辐射、不能显示软组织以及髁突运动过程性标志点的确定和分辨等因素的影响[1],它表现的髁突运动只是定性的,其应用受到较大的限制。
1896年Walder注意到牙的牙合平衡极为复杂,要反映在牙合架上更为复杂。1910年Snow在Walder工作基础上发明了能记录下颌运动的著名的哥特式弓描轨迹装置使调牙合治疗有了理论依据。美国学者B.McCollum在1921年研制了一种机械式下颌运动描记仪,较前相比,其描笔的三维位置可精细调整,并具有一定的伸缩弹性[2]。
目前对于下颌运动不同的部位、仪器、方法、记录内容等方面进行的研究比较广泛。研究涉及到切点的运动,髁突运动、形心的运动,边缘运动,语言及咀嚼,关节盘及咀嚼肌的活动[3],但大多是根据临床实践而作的生理学方面定性分析,应用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记录的口腔下颌运动轨迹。
三 下颌运动信息采集方法的研究
国外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使用髁状突运动描记仪研究下颌运动。由于该描记仪可以使夹板至面弓至描笔为一刚性整体,故描笔画出的轨迹可等于髁状突上相应位点的运动轨迹[4]。但描记仪本身的重量以及描笔与描记板之间的摩擦阻力,都使得所测得的运动轨迹的生理性受到影响。
为了实现无损伤、无接触、无负荷状态下进行下颌运动的描记,1975年,Jankelson[5]发明的下颌运动仪(MKG)。国内目前常用的是SGG下颌运动描记仪,是数字化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可将SGG输入的模拟信号通过A/D模数转换为数字信号,在监视器上显示运动轨迹图像[5]。迄今描记仪仍是研究下颌运动的主要手段之一。
下颌运动轨迹描记仪获得的数据分析切点、髁突运动中心及髁状突的轨迹[6]。国际生物力学学会推荐利用非正交浮动轴关节坐标系统来描述上下颌的相对运动方向[7]。
四 前景与展望
医学作为高风险的行业,涉及到诸多社会伦理道德问题。随着模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发展,下颌运动的虚拟还原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采集在体真实的运动信息,形成下颌运动数据库,在先进软件的虚拟环境下建立颌面部的虚拟仿真平台,将会应用于模拟手术、远程医疗、医学教学、疾病诊断、康复治疗等方面。将成为医疗业不可或缺的培训手段,特别是在对医务人员操作技能要求较高的前沿领域必将有更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唐艳萍; 潘建芬. 运用现代医学模式认识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中国科技信息,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1; 05:161-2
[2] 马绪臣, 主编. 颞颌关节病的基础与临床.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3] Goto TK, Langenbach GE, Korioth TW, et al. Functional movemants of putative jaw muscle insertions [J]. Anat Rec, 1995, 242(2):278-288.
[4] 易新竹, 主编. 合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5] Jankelson B. Kinsiometric instrumentation: a new technology. J Am Dent Assoc 1975, 90-834.
口腔数字化技术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三维重建;口腔科学;教学
口腔科学是整个医学的一部分,是影像专业本科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主要研究牙体、牙周及颌面软、硬组织的疾病,以及这些疾病与全身疾病的关系,并对其进行预防和治疗的一门临床学科。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口腔影像专业,因此,一部分影像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会从事专门的口腔放射工作,这就需要口腔专业的相关知识,因此口腔科学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影像专业而言,口腔科学的教学目的主要是通过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全面了解口腔颌面部的解剖结构及X线的诊断特点、口腔颌面部的投照技术及正常X线表现以及口腔颌面部的常见病,等。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相应的口腔知识,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学生提供从事口腔放射工作所必需的口腔基础知识,笔者在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考虑到影像专业的性质,从CBCT图像入手,将三维重建技术应用到口腔科学的教学中,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1三维重建资料的获得
锥形束CT(conebeamCT,CBCT)主要用于口腔颌面部的检查,它与传统的螺旋CT相比具有图像精确、扫描速度快、剂量小、伪影少等优点[13],目前在口腔临床上已广泛使用。笔者分别选取该院临床患者正常的CBCT图像和伴有龋病、牙周病、阻生牙、多生牙等牙齿病变的CB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具体如下:1.1正常数据图像将未见明显异常的CBCT图像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三维重建软件,根据颌骨和牙齿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阈值,分别重建出牙齿及上下颌骨[4]及重要的解剖结构(如髁状突、喙突等),以不同的颜色进行标记。1.2病理数据图像将带有缺损的龋坏牙齿、牙周病、各种类型的阻生牙及多生牙等常见口腔疾病的CBCT图像导入Mimics软件,根据定位的有病变的牙齿位置,利用菜单中的cropproject命令选择病变区域,三维重建龋坏的牙齿、阻生牙及多生牙等个别牙齿的模型及伴有牙周病变的全口牙齿模型,这些模型分别用不同的颜色显示,以示区分。在重建过程中录制视频资料,以便在教学中播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相应的重建方法,方便课后复习及学习。
2传统教学资料的获得
传统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系统、细致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大量知识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料的获得以教材的插图、挂图、断层标本为主,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这些资料共同特点均为二维资料。
3三维重建资料在口腔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与三维重建资料相结合,360°全方位立体向学生展示颅颌面部的正常解剖结构,了解牙齿的组成、排列及功能作用,以及牙齿在颌骨内的位置关系,再结合口腔临床,讲解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以及其在X线片上的表现。
3.1针对正常解剖结构
①对于上颌骨的一体四突,用不同颜色分别重建出与之相接的额骨、颧骨及两侧上颌骨,通过分步显示再整合,使学生真正理解一体四突的由来。利用颜色的刺激达到使学生记住解剖结构的目的。②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joint,TMJ)是面部非常复杂的关节,对关节的前后斜面、关节结节等的讲解学生很难分清楚,通过对CBCT图像的三维重建,360°全方位地对不同的部位可以分步展示,再配合CBCT对关节的不同剖面显示,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TMJ的解剖形态。有了扎实的解剖知识作基础,对理解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有很大帮助。
3.2针对异常病变结构
①龋病是临床发病率最高的口腔疾病,也是教学重点。通过对患有龋病牙齿的三维重建和正常牙齿的解剖对比,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病变牙齿的缺损情况,很容易通过CBCT影像诊断出来。②智齿阻生在口腔临床比较常见,也是临床教学的重点。对于低位、中位、高位、近中阻生智齿,分别用不同颜色重建出各种类型的智齿与相邻牙的三维模型,通过三维模型可以清晰地展示智齿与相邻牙的关系,便于讲解智齿的类型,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为临床医师拔除智齿提供帮助。这种直观教学方式可方便学生理解,简化教学过程。③牙周病也是临床常见的口腔疾病。CBCT图像经三维重建后可以直观地看到牙槽骨骨量,通过展示正常的牙齿及颌骨的三维重建模型,并和牙周患者的三维重建模型进行对比,可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患者牙槽骨的变化,对牙周病的理解更为具体,也方便教师讲解,为牙周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④CBCT三维重建模型在埋伏牙的检查和诊断方面也具有优势,它可以帮助医师准确评估埋伏牙的状态[5]、与邻牙的关系及可能存在的牙根吸收,等。因埋伏牙在颌骨内,传统的二维图像很难讲解清楚,将CBCT三维重建资料应用到埋伏牙的检查和诊断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三维图像更直观、方便、准确地对埋伏牙进行诊断,为口腔临床的诊疗提供帮助。总之,经三维重建后的模型可以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口腔颌面部正常解剖结构及异常病变,对影像专业而言,更能直接了解口腔临床疾病的特点,掌握其在X线下的表现,为以后的口腔放射工作打下基础。
4结果
为了了解新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对2015级学生(45人)与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的2014级学生(48人)的期末成绩进行对比,两组的考试内容一致。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93份,回收93份,回收率100%。调查内容包括对异常病变的掌握情况,以及增加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理解、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教学满意度等方面。
4.1期末成绩对比
将2015级学生与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的2014级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对比,2015级期末成绩明显高于2014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2调查问卷结果
4.2.1对学生学习效果调查对异常病变分别按掌握、基本掌握、了解及未掌握四个等级进行评分,分值分别为4、3、2、1。结果显示,2015级学生对疾病的掌握情况明显优于2014级学生(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2.2针对教学效果调查通过对增加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理解、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及教学满意度方面进行调查,按好、较好、一般、差四个级别进行评分,分值为4、3、2、1。结果表明,无论从增加学习兴趣、加深知识理解,自主学习能力及教学满意度等方面2015级学生都明显高于2014级学生(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讨论
5.1三维重建模型在口腔科学教学中的优势
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教材插图、挂图、断层标本进行学习,以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这些资料都是二维资料,而人体为三维结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经过空间转换才能完成对解剖结构的认识,这就需要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思维能力,有些结构教师很难通过二维图像向学生讲解清楚,这些教学方式过于枯燥,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与二维图像相比,三维重建图像具有较好的直观性,解剖结构的空间位置一目了然[6],而且通过重建后的模型对不同的解剖结构附加了不同的颜色显示,这种视觉上的刺激更能吸引学生、方便学生化整为零地学习系统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既可优化教师的教学过程,还可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并记忆各种解剖结构,变抽象概念为形象生动的三维动画。教师可以用简单的动态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影像特征,配合CBCT的三维图像,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让学生更充分地学习和理解正常的解剖结构及其异常病变,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知识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三维可视化模型随着数字化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会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与科研中。学生通过三维重建,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正常的解剖结构,牙齿的形态特点,增强学习的趣味性,而且掌握了三维重建方法,不受学习时间和学习进度的限制,自主地进行其他学科(如影像解剖学、影像诊断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更好地理解人体的正常解剖结构及异常病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从而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5.2三维重建模型在口腔教学中的不足
三维重建模型在口腔科学的教学中有着明显的优势[78],但是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例如:前期工作量巨大;图像分割的工作需要人工干预,效率低等[6]。因为,CBCT图像对于软组织的显示分界并不清晰,在重建过程中很难分割清楚,因此对于肌肉、筋膜等软组织的重建效果欠佳[9],故多用于硬组织的重建。因此,在教学中三维重建技术还需要配合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挂图,多媒体教学及人体标本等,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达到教学目的。
5.3三维重建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影响
口腔科学这门课程对影像专业学生而言是抽象而陌生的,在临床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很少涉及口腔知识,将三维重建教学资料引入到口腔科学教学后,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学习,对影像专业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利。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该教学方法兴趣浓厚,掌握该方法后,不仅可以学习口腔科因教学课时的限制无法详细讲解的相关章节知识,还可以自学其他专业自己感兴趣的相关知识,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不受教学进度的限制,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掌握了三维重建方法,就掌握了一把学习相关知识的钥匙,对学生今后的学有裨益。总之,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优点与不足,但通过将三维重建资料引入口腔科学的教学后,学生对口腔科学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大多数学生对口腔的常见疾病已基本掌握,为毕业后从事口腔科的影像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将三维重建引入口腔科学教学中对提高教学质量及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SuomalainenA,KoskinenSK.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anditsclinicalapplications[J].Duodecim,2013,129(10):10371043
[2]ScarfeWC,LiZ,AboelmaatyW,etal.Maxillofacial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essence,elementsandstepstointerpretation[J].AustDentJ,2012,57(11):4660
[3]QuXM,LiG,ZhangZY,et.al.Comparativedosimetryofdental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andmultislicecomputedtomographyfororalandmaxillofacialradiology[J].ZhonghuaKouQiangYiXueZaZhi,2011,46(10):595599
[4]周晶,郭宏铭.包括牙根三维牙颌模型重建系统的研究[J].北京口腔医学,2010,18(1):1417
[5]AlmuhtasebE,MaoJ,MahonyD,etal.Threedimensionallocalizationofimpactedcaninesandrootresorptionassessmentusingconebeamcomputedtomography[J].HuazhongUniSciTechnolMedSci,2014,34(3):425430
[6]王娟,李敏达,夏建国,等.CT图像数据集在影像解剖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3,23(1):105107
[7]张宁,王红梅,厉松,等.三维数字化技术在口腔正畸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口腔医学,2016,24(4):231232
[8]梁少华,刘洪付,王利民,等.三维重建在口腔解剖生理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23):45424544
口腔数字化技术的认识范文5
1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建高端技能型职业教育
1.1高端技能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应用技术类专业人才的聚集与提高区域人才质量、推动地方文明进程直接相关。职业教育层次上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端技能型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将会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办学宗旨上,高端技能型职业教育遵循高等教育和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强调技术创造与发明同样是对物质世界的发现和认识,以追求技术的理性价值、探求技术本质为己任,坚守通过技术更新、技术改造和实际问题的解决来改变世界的理念,为人类的选择与行动创造新的可能性。在办学特征上,高端技能型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对社会资源的利用,将原来面向企业办学转向广泛吸引产业、行业和企业积极参与办学,使产业、行业和企业由办学客体成为现实意义上的办学主体,从而实现学校与产业、行业和企业之间和谐共生、互融共通的协同效应[3]。在培养目标上,高端技能型职业教育坚持以培养基本技术知识和较强技术素养的高级技术人才为主,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领域等一线岗位,以适应现代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高端技能型职业教育不完全抛弃原有的学科化、系统化的理性知识形态,只是在课程结构上,以应用性课程(项目)为主体,将技术道德和技术革新的认知、形成技术诀窍和掌握解决技术难题的基本技能学习纳入其中,提高受教育者的岗位技术和行业技术。在教学方式上,高端技能型职业教育将课堂、实训中心和车间等场所有机结合,鼓励受教育者行现场观摩和顶岗实习,强调情境体验,侧重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知识的领悟,充分挖掘学习者的生理和智力潜能,提高意会和直觉能力[4]。
1.2高端技能型职业教育引领区域经济向先进领域拓展,提升地方行业水平高端技能型职业教育能提高学生社会服务能力、推动城乡区域经济发展[5]。通过提高职业教育技术水平,起到引领区域经济发展和促进行业格局调整的积极作用(见图1)。
1.3建立高端技能型职业教育应用技术产业化人才培养公共平台建设职业技术产业化人才培养公共平台,使“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大量专业人才,为区域应用技术产业化发展提供支撑。应用技术类专业虽然面临办学成本高、难度大等困难,但具有技术含量高、可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巨大优势。应用技术类专业走向产业化,对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拓展地方行业布局和提升地方行业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用技术类专业产业化人才培养公共平台的建成,将为地方输送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同时也能提供高水平的就业岗位,有助于拉动地方经济,整体提高地方生产力。以医学技术专业为例,完成医学应用技术专业群结构布局和教学实训基地及生产基地建设。医学技术专业群可分为:辅助临床型专业(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麻醉技术、呼吸治疗技术和康复治疗技术等);生产型专业(口腔义齿加工技术、眼视光技术、助听验配技术、义肢制造技术和医用材料技术等);智力型专业(医疗器械维修技术专业和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专业等);智能型专业(医学技术数字化专业和医学人工智能专业等)。第一,设计并建设技术生产型专业实训基地。拓展技术生产型专业,创建技术生产型专业实训基地。对接职业准入标准,制定并严格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办学水平。第二,推进技术专业群结构建设,进一步拓展智力型新专业,建设智力型专业实训基地。第三,完善技术专业群结构建设,拓展技术智能型新专业,建设技术智能型专业实训基地。应用技术产业化人才培养公共平台建设要先解决专业基本格局设置问题,积极拓展新专业,最终完善专业布局。建设“教、学、做”一体化生产实训基地,重在提升办学水平和职业教育内涵[6]。
1.4高端技能型职业教育内涵建设高端技能型职业教育将学习结果分为知识、技能和能力3个维度。其中“知识”被定义为各种理论和事实;“技能”是指各种认识能力(包括运用逻辑、知觉和创造性思考的能力)与实践能力(包括手工技艺以及运用各种方法、材料、工具和器具的能力);而“能力”主要是从职责和自主性方面来定义。职业生涯指导对职业发展、技能开发和就业前景极为重要。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状况要求人们持续地发展自身职业管理技能,明确现有技能和学习目标,从而改进自己的工作前景。这就需要便利的职业生涯指导服务,为不同背景不同群体的职业发展提供指导服务,满足他们多样化的需求,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职业教育的高参与率是提升就业率、竞争力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职业教育与培训课程中应包含关键能力培养,即所提供的内容不只限于狭窄的职业技能培训,还着眼于学习者长远的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高端技能型职业教育的内涵建设见图2。
2高端技能型职业教育的展望
口腔数字化技术的认识范文6
要害词儿童语言发展口语书面语信息技术
一、引言
在人类进化和个性发展历程中语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对人类的个体和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巨大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儿童天生具有一种语言习得机制,儿童能够习得语言是因为他们听到的语言材料可以激发一套详细的天赋结构,它包括一套语言知识和语言分析的普遍过程;但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不取决于这种天赋的机制,而是取决于他们所处的教导与环境。
心理学家指出,1~3岁是儿童口语学习要害期、4~5岁是书面语学习要害期、10岁以前是儿童外语学习要害期。在此要害期,若能给儿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进其语言得到更好地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其发展甚至导致行为和能力的缺失。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才能的发展存在递减法则,开发越早就开发得越多。早期儿童语言发展教导越来越引起广大专家与儿童家长的重视。
人类正步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日益全方位地影响人类的生活、经济、文化、教导等。信息技术对儿童的影响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帮助人们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使用等功能。非凡是现代信息技术能够生成、储存、转换和加工图像、文字、声音、视频、动画等数字化信息,给儿童语言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二、人类语言发展习得理论与启示
人类语言发展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方面。要研究信息技术对儿童语言发展的促进,我们首先来分析当前人类语言发展习得理论。关于人类语言发展理论的争议是一个十分古老的话题。当前,关于人类语言发展理论的探讨大致沿四个方向进行,分别是:
1.行为主义语言发展理论认为,语言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习惯性反应体系,是通过强化、塑造、模仿形成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2.先天性语言发展理论强调先天过程和生物机制,主张语言习得必然具有某种强的生物基础,否则幼儿不可能如此快速的习得语言。强调语言习得的“要害期”,一旦错过这个要害期,第一语言获得就很困难,甚至不可能。
3.认知相互作用语言发展理论认为,语言产生于个体遗传结构和环境输入的相互作用中,认为儿童语言习得的质与量与成人又很大不同。
4.环境与社会互动语言发展理论则强调交往背景和语言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总的说来,这四种语言发展理论争议的本质是:语言习得是先天(遗传)主导还是后天主导(环境与教导)这个问题。我们的观点是先天遗传是条件,后天教导与环境是要害,后天教导与环境要符合儿童的生理发展机制。在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要把握好儿童语言发展要害期,为儿童创建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导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
三、信息技术与儿童口语发展
口语是人类最初接触与应用的语言,是人类认识世界、交流、学习的基本工具,1~3岁是儿童口语学习要害期,口语的发展也对儿童认知、技能、感情、智力等方面的深远影响。信息技术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使用等功能。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通过信息技术,促进儿童语言更快更好地发展。
1.利用信息技术创建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对儿童的语音发展非常要害,例如广东粤语、广西壮族语言等地方语言与普通话发音要求不同。这些地方的学生,到了一定年龄后才接受标准的普通话语言学习,一般情况下他们的发音都很难被纠正,这时候再学习标准的普通话就很困难了。一般情况下婴儿从出生到2岁就基本能用母语和别人交流,但是对于许多中国学生来说,在中学、大学的课堂里学习了十几年的外语,还不一定能用外语和别人交流。10岁前是儿童学习外语要害期,若能给儿童一个很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将大大提高儿童外语学习的效率与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创建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非凡是普通话不标准的父母和老师,通过信息技术把标准的普通话带到家庭中、课堂上,让儿童一开始就能接受标准的普通话熏陶。儿童早期语言教导中,父母的语言对儿童影响很大,对于那些普通话不标准的父母来说,为了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自己通过信息技术学习、使自己的普通话变得尽可能标准,努力使儿童语言学习环境变得更好。实践证实,在这种情况下成长的儿童,到了三四岁就可以当自己父母的普通话老师了。当父母发音出现错误时,儿童可以纠正他们的错误。外语是现代社会人类必须把握的一个基本技能,在中国,英语是外语教学主要语言,对于很多儿童的父母来说,他们也许把握英语,但是很难给儿童正确地实施英语教导;然而通过信息技术,父母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信息技术在学校外语教学中带来的明显效果已经得到广泛肯定。利用模仿技术,给儿童一个模仿的、形象生动的语言学习伙伴,与儿童在快乐中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
2.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料
科学实验证实,人类获取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直觉行动思维占主导地位。儿童心理学家建议,在儿童教导过程中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儿童提供形象直观、生动活泼、艺术性强的语言学习媒体资料,加上虚拟现实技术,把学生置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吸引儿童注重力,加强学习与教学效果,寓学于乐、寓教于乐。让儿童看到事物、听到发音、说出名称。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播放儿童喜欢的儿歌、喜欢听的故事等,加深儿童对所接触信息的印象与储存。在儿童语言学习中通过挂图学习语言是很多专家们提倡的,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挂图的获得更加方便快捷,非凡是三维图像,比普通的挂图更加现象生动更加富有感染力;内容上给了儿童父母与教师更多的自由空间,可以使图像的内容更加贴切于儿童语言教导。
3.利用信息技术提供正确示范
普通话、英语发音过程中唇、齿、颚等发音器官的成阻部位、口腔状况比较复杂。尤其对方言区的儿童来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示范并在示范过程中进行插话讲解,这对口型及发音的把握非常必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图像、模仿动画把正确发音的示范演示给儿童观看,然后按照示范纠正自己的发音。在单词意思的习得中,模仿毫无疑问是一种方式,早期儿童一般模仿父母,利用信息技术儿童可以模仿更多的榜样,进一步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4.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语言练习
在儿童语言学习初期,儿童的语言活动越多,他们的早期词汇发展就越快。通过信息技术提供给儿童实物、图画,在父母或者老师的指导下,先让他们看一分钟,然后让儿童凭借记忆说出内容,提高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创建儿童语言学习游戏、语言学习活动等等,让儿童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儿童的发音、说话内容录制下来,提供可视化的资料等,供父母或者教师分析使用,从而有效地对儿童语言学习进行个别指导、纠正。
四、信息技术与儿童书面语的发展
儿童进入学校(或者幼儿园)便开始了书面语言的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在多方面促进儿童书面语言的发展。
1.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习字
儿童学习写字的早期,字的笔画顺序是非常要害的,把握每个字正确的笔画顺序对他们的书法很有帮助。通过信息技术模仿字的书写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正确书写过程的记忆。对于书写顺序错误的学习者,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纠正自己的错误。另一方面,这种学习环境可以做到声音、图像、文字的一体化信息传递,加强他们对字的记忆。正确的写字姿势也对学生的身体有影响,通过多媒体提供正确的写字姿势、错误的写字姿势及其危害,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基础。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组词造句练习
组词造句是儿童书面语言学习与提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方式。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组词造句练习,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环境或者游戏环境下,为学生创建组词造句的练习的情景,当学生圆满完成组词造句的任务时,计算机自动给出激励,提高儿童进行组词造句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写作水平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收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儿童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教师把写作过程中的典型错误在Internet上,为学生提供大量有针对性的意见,供儿童参考、分析,吸取经验与教训,努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教师把优秀的作品在Internet上,激励学生不断创作新的、大量的优秀作品。通过Internet教师可以在课下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为写作教学提供新的改革之路。
五、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儿童语言发展中要注重的问题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对儿童的语言发展产生积极的良性影响,也可以产生消极影响。例如,信息技术使用不当,造成儿童从小养成过度依赖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的习惯而放弃自己独立思索完成自己事情的不良习惯、大量不正确使用计算机造成儿童视力低下、人体超额遭到计算机电磁波辐射、迷恋计算机游戏而不能自拔等许多社会问题。儿童的父母与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时候一定要认识到信息技术的消极影响。
在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1.由于在儿童0~1岁的期间,不能让儿童靠近计算机,尽量避免计算机对婴儿的辐射,在使用信息技术对儿童进行语音的教导时,应让信息技术源远离儿童。
2.在儿童1~2岁时,不能让儿童单独使用计算机,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儿童语言发展时应该让儿童在父母的指导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