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产业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医药产业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医药产业研究

生物医药产业研究范文1

关键词:江苏;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2000704

伴随着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区域产业集群化的趋势日益显现,知识密集性的生物医药产业也大都以集群形式发展。在当今知识社会中,知识的经济属性就是知识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生物产业集群作为知识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迫切需要通过知识创新的推动,来实现集群升级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同时,由于创新网络集群具有的知识外溢性、创新平台共享性、要素集聚效应以及根植性等优势,使得知识创新更容易进入集群内部,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因此,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向创新网络集群的升级转变便成了政府提高本区域竞争力的必然途径,基于此,本文聚焦于创新网络式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

1 创新网络的层次划分

依据各行为主体之间活动的重要性和紧密性,本文构建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体系的核心价值网络、辅助网络、支撑网络三个子网络的层次。

1.1 核心价值网络

核心价值网络即由生物医药产业相关联的各企业主体间形成的互动、合作网络,企业是创新投入、产出以及绩效的主体,是创新网络系统的核心。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要实现研发到创新成果的市场化,需要水平链上生物医药相关企业,垂直链上供应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密切联系。

1.2 辅助网络

核心价值网络和辅助网络共同构成了主体网络,辅助网络是指集群内的企业与科研机构、地方政府、风险投资机构以及专业化服务机构之间的知识、信息、资源的传递与流动过程。在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网络中,大学与科研机构集中了生物技术的高技术人才、知识,是核心知识和技术创新的主要提供者,是知识扩散的中心。生物医药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创新网络在大学与科研机构、企业之间建立了一个互动合作的产学研交流平台。产学研合作交流可以实现知识储备的双向互补优势,增加创新机会和创新产出,提高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1.3 外部环境网络

外部环境网络是指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与外部环境关于新技术、新知识等的交融和互动。集群创新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网络内部任何企业和个人都有可能与外部建立资金、信息等系统的联系,实现引进的主导学习形式;同时外部环境也可以为网络内部企业的技术学习提供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实现集群内外部先进技术的吸收与转化,从而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外部环境包括集群外的地方政府、风险投资机构、专业化服务机构等。

2 创新网络视角下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权重的确定

2.1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构建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是一个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性范畴,需要全方位衡量多方面的因素,从而建立起一个多层次、多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因此,本文构建了涵盖创新知识溢出、创新网络组织、社会资本这三个层面,共计23个有效评价指标的多层次分析结构模型,综合评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全貌,详见表1。

根据层次分析法,得到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从大到小排序,得到一个反映各指标对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程度的权重序列表,如表2所示。

3 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江苏省是我国的医药大省,其医药市场需求比较大,其优越的地理、文化和经济发展基础,为承接生物医药产业的转移和集聚提供了先发优势。同时,江苏省又是生物医药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这也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因此,研究江苏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与借鉴意义。

3.1 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测评

通过调研,定量指标数据来自《江苏省统计年鉴2013》、《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3》,专家打分环节是通过互联网的GlobalTestMarket调查网,邀请研究产业集群方面的专家进行打分获得相关数据。

在统一数据量纲后,将得到的数值转换成九分制,再乘以表2中相对应的指标权重,最后将各分项指标的所有数值相加,便得到该产业集群的综合得分。所得结果如表3所示。

3.2 结果分析

目前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存在一些问题,处于孕育突破、有待进一步发育成熟的时期,各行为主体结点间还没有形成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

3.2.1 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

与国际上公认的9分制评价标准相比,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的综合得分为5.0527(表3),说明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子准则层的8个方面得分依次是“信任与合作(1.0140)”>“创新能力(0.84)”>“集群效益(07358)”>“学习能力(0.7320)”>“集群规模(05634)”>“法律规范(0.5070)”>“创新环境(03849)”>“社会文化(02756)”。

以综合得分的均值0.6316为标准,集群规模(C21)、法律规范(C32)、创新环境(C13)、社会文化(C33)这4个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政府、企业及相关组织应着重采取更为有效的战略措施,改善产业集群的创新环境,拓展集群规模,培养集群文化,进一步增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整体的竞争活力。

3.2.2 集群内部企业创新动力不足

一方面,虽然江苏省具有医药优势资源,但“消费观念对创新的激励程度”(表3:D133)是市场对创新意识认可程度的指标,它的得分为0.1834,还未达到权重相对应的理论得分0.2316,说明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在创新意识层面上,仍主要停留在仿制药生产的阶段,原创型新药研发中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仍显不足,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

另一方面,虽然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核心价值网络内的企业数目、产品种类众多,但“R&D经费投入强度”(表3:D113)是体现资金投入对创新支持力度的指标,它的得分为0.4162,比相对应的权重理论得分0.4674减少了10.94%,说明集群内一些中小型的生物医药企业主要依靠自行研制和基础研究,创新研究的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不强。由于创新动力的不足,生物医药产业链便不能进行深层次的研发加工,导致产品停留在低附加值的层面。

3.2.3 “产学研”合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目前,江苏省辅助网络层的高等院校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尚未建立完备的基于长期高度信任合作的专业化与协作学习的网络配套体系。“技术改造经费支出”(表3:D122)是体现集群成员间通过相互学习、知识共享形成的创新网络机制完善程度的指标,它的得分为0.0541,比相对应的权重理论得分0.0829降低了34.69%,说明江苏省在生物医药的研发、生产、市场等环节,上下游企业和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之间,呈现技术改造、学习能力等相互脱节的情况。

“新产品产值率”(表3:D123)是体现创新成果合作专业化的指标,它的得分为0.2366,比相对应的权重理论得分0.4980降低了52.50%,是制约竞争力提高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说明通过集群内部的科研机构与创新企业之间的高度专业化合作,实现新药迅速利润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这种低关联度、低带动性的网络配套体系将不利于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技术创新进步,削弱了集群的对接合力,其竞争力也随之会减弱。

3.2.4 风险投资基金尚未发挥作用

风险投资机构通过贷款或投资等募集方式作为生物医药企业创业和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但随着生物医药企业创新研发过程的深入,一些风险投资机构不愿去支持那些科研结果不确定而在短期内又无法预见成果的研发项目。“创新环境”(表3:C13)得分为03849,处于子准则层8个方面的次末尾,说明企业的投融资环境不理想,高融资约束阻碍了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风险投资体系尚未建立。

虽然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也聚集了一些投资机构,但大多数都是由政府出资建设的;同时现阶段的产权交易、生物技术价值评估等基础条件方面的不足,导致风险资本退出渠道的狭窄,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风险投资体系尚未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的缺乏使得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后期及产业化的过程中遇到资金瓶颈,导致江苏省的许多生物医药企业在长期的潜力项目上的风险投资资金严重不足,研发成果无法顺利进入临床阶段,阻碍了集群产业化的进程。

3.2.5 政府的政策有待调整

江苏省的跨国医药企业众多,为实现以研发为主的生物企业的创新――保护――促进――再创新的良性循环,政府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保证良好的政策环境。

“法律规范”(表3:C32)只有0.5070的得分,处于子准则层8个方面的第六位;其中“法律环境完善程度”(表3:D321)得分仅为0.0650,还未达到权重相对应的理论得分0.0657,说明江苏省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环境欠缺,集群内的许多企业为了避免承担技术成果泄漏、知识产权不受保护的风险,以企业内部的实验操作代替了公共实验平台的技术研发。这种情形下的集群内部知识、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是难以发挥作用的,严重阻碍了江苏省生物医药网络式创新集群的发展速度。

3.2.6 集群文化等软坏境有待加强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建设的核心是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主体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良好文化氛围,浓烈的集群文化氛围是集群竞争力提高的环境基础。但在江苏省的评价中,集群的“社会文化”指标评价得分0.275(表3:C33),处于子准则层8个方面的最低值,说明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的相互合作的创新文化、根植于集群的传统文化氛围不是很浓烈。

4 基于创新网络的江苏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

4.1 核心网络层的提升路径

为解决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创新动力不足问题,需要加强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

4.1.1 加强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

江苏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自主型的技术研发,充分利用集群内部资源,进一步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培育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把握技术创新源头领域,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赢得技术竞争的主动权。

同时,江苏省应依托集群内部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抓住跨国医药公司在本省大力发展的契机,将企业的自主研发与“引进来”策略相结合。企业可以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合作与分工,有选择性的引进、消化、吸收、改造一些对自身企业发展适用性强、经济性好的先进外部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促成资源优化配置的土壤,以提高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

4.1.2 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机制

针对江苏省生物医药企业目前的投入资金瓶颈导致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应当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机制,加大对创业资金的投入与引导。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创新研发需要有相当程度的风险资本保障,初来集群的创业者一般都存在资金短缺、有形资产抵押和担保缺失的现象,他们研制出来的具有市场潜在价值的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化面临巨大的风险融资渠道的需求。

因此,江苏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需要在资本投资、技术转移等方面增强吸引力,通过建立相应的风险投资管理公司、担保公司、生物科技银行等机构,促成证券公司、风险投资者与企业直接交流,从而为企业的基础研究吸引资金,降低药品创新开发的风险。

4.2 辅助网络层的提升路径

健全“产学研”合作化和“产供销”一体化的协作机制。首先,“产学研”合作化,需要研发机构与生物医药企业之间采取共建企业研发中心的合作形式,进一步发挥集群的孵化创新功能。由研发机构提供人才资源,企业提供研发资金,共担风险,建立起大学与科研机构向中小型企业转让技术的责任及相应的激励机制,从而使科研机构的研发成果提前进入企业的创新机制中,逐步建立起战略联盟的关系。

其次,“产供销”一体化要求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寻找与工商业有着一整套特定联系的大学与研究机构,这可以使集群的企业根据市场需要求迅速找到研发的方向,并在研发成果转化为产品后,利用医药企业原有的市场网络迅速找到销路。同时,还要促进产业链上的各企业之间的纵向专业化分工,以及企业与各专业化服务机构之间的横向经济合作,以此形成“产供销”的协作机制。

4.3 外部环境网络层的提升路径

江苏省的外部环境网络中,政府角色起了主要的作用,面对集群文化淡薄等问题,我们需要明确政府政策的定向,加强社会文化等软环境的建设,从而建设一个内外兼优的生态药业。

4.3.1 明确政府政策和法律方向

目前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处于以“投资驱动”为主逐渐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的进程,在该进程中,为更进一步培育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政府应制定出符合本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首先,建立起适合创业、创新的地方制度环境,对集群内的重点企业给予让利等扶大扶强政策,对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对有关重大生物科技攻关项目需实行提前介入、全程跟踪的服务。

其次,加大对人力资本等教育的投入,通过各种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的质量。面对江苏省重人才引进,轻内部培养的现状,政府应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开发、培训力度,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和沟通的作用,加快江苏省生物医药人才的积累速度。

最后,创造良好的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活动的法律环境,新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将更加有利于激励生物医药企业的先进创新技术成果的扩散。

4.3.2 建立根植于创新网络的集群文化网络

面对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文化淡薄的问题,集群应该鼓励企业打破自我封闭和保守意识,形成根植于集群的共同文化学习愿景和制度的软环境。通过积极搭建新药销售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综合服务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等各种平台,来促进集群内部企业之间或企业与其它机构之间的各种非正式或正式的交流,培育集群内部组织间的相互高度信任与深化合作的本土文化。这种文化有利于集群内的知识和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扩散和再创新,从而实现集群创新要素和创新网络之间的协同互动。

参考文献

[1]杨明靖.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的辽宁省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沈阳:沈阳理工大学,2013.

[2]庞俊亭.虚拟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

[3]聂津君.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的浙江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7.

[4]赵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7.

[5]田贵生.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GEMC构建[J].企业经济,2014,(1):111114.

[6]肖勤.上海浦东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7]黄林.产业集群核心价值的研究[J].企业经济,2011,(1):1518.

[9]蔡晓慧,余静文.产业集群突破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实证分析[J].企业经济,2013,(7):7378.

[8]徐徕.产业集群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05.

[10]王小丽.信任机制下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构建策略[J].企业经济,2008,(3):1517.

生物医药产业研究范文2

关键词: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化;措施

近年来,医药生物产业的飞速发展,为各行各业带来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将生物技术应用于医药产业,不仅使得医药生物产业发展迅速,也使得其成为相对活跃的产业之一。虽然医药生物产业目前发展的态势良好,但仍然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和解决,才能使得医药生物技术产业跨向一个更高的台阶。

1医药生物技术发展的总趋势

从全球医药生物技术发展的状况来看,生物技术在医药行业的运用,正在引发着医药产业的重大变革。在2000年,全球生物技术产业的销售额高达500多亿美元,而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销售额就占去了60%,实际上自90年代以后,全球生物技术药品的销售额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着。

2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我国的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相较国外的发展情况而言起步相对较晚,但是随着国家在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的加大,使得医药生物技术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缩短了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在全球医药生物技术产业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3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医药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其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涌现出了许多问题,如在医药生物技术领域的资金投入不足;生物医药产品的自主创新不足,产品的研发能力有限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医药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更好发展。

3.1自主研发产品能力有限,创新性不足

在我国现有的生物技术药物中,只有少数部分是自主研发,拥有产品的自主产权,而绝大部分则是依靠国外的医药生物技术进行产品的仿制,真正的自主创新其实很少,以至于出现药品研制上的重复,药品生产的过量等多种问题,再加上国内缺乏对医药生物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使得部分的医药生物技术及产业的发展停滞不前,导致药品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增大,企业的利润不断减少,严重的出现亏损现象,最终血本无归。有的药品生产商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选择企业着重于仿制药品的生产,因为仿制药品可以减少自主研发的资金投入,相对来说费用较少,而且盈利较快,风险也就相对较低,这种思想的循环使得我国的医药生物技术难以实现突破性的创新。

3.2医药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医药产品

这些年经过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方面专业人才的努力,我国的医药生物技术在研究方面较以前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现实是很难将这种研究上的成果转化为医药产品。

3.3在医药生物技术及产业的投资不足

从我国在医药技术研究中的投入资金来看,是远少于国外在医药领域的资金投入的,这也是为什么我国的医药生物技术的研究难有创新性的发展。医药生物技术产业本就是高风险、高投资、高回报的产业,医药生物产业得不到充足的资金支持,势必会阻碍其研发过程的进展,从而影响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

3.4我国医药企业规模相对较小,竞争力较弱

随着近些年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涌现出了较多的生物制药企业,但是这些企业普遍的特点就是规模较小,经济实力较弱,自主研发新产品的能力较低,因此在医药行业的国际竞争中的竞争能力较差,抗风险能力弱,这显然对我国的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十分不利。

4解决我国医药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问题的措施

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每个国家、各个行业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对医药生物技术产业来说也不例外。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大环境中,要加快我国医药生物技术的自主研究与产业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4.1端正态度,客观认识到我国医药生物技术的发展与世界先进国家的水平。

在摆正态度的同时,总结我国医药生物技术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同时加强与先进国家的交流,积极吸取、引进国外的先进医药生物技术,自主研发创新医药产品,形成我们自己的国际竞争优势。

4.2加大在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资金投入。

从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性质可以看出,想要实现我国医药生物技术及产业的发展,就需要我们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大在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投入,有重点、有针对性的扶持医药生物技术项目,提高我们的医药生物技术水平。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医药生物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提高医药生物技术人才的专业素养,为我国医药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4.3注重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成果向产品的转化,实现上下游技术的完美衔接。

在加强医药生物技术的研究的同时,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建立好高校的医药生物技术研究和药品生产企业的沟通、合作桥梁,实现双方的完美衔接。

5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医药生物技术的研究与产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仍有些许问题有待解决,但是我国医药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仍然势不可挡,相信在其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将实现创新性飞跃。

参考文献:

[1]田玲,张宏梁,孟群.我国医药生物技术发展战略与措施[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8,S1:331-335.

[2]苟仕金,苟鸿鹰.现代医药生物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药业,1998,02:12-14.

生物医药产业研究范文3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30)

[摘要]生物医药产业作为21世纪新兴的战略产业被誉为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医药产业的主产区,已形成以哈药集团为龙头、利民开发区医药园区为侧翼、竞相发展的医药产业格局。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找出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力争全面反映影响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以期为促进相关政策的推进提供有力依据。

关键词 ]生物医药产业;影响因素;产业发展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2.079

1引言

医药产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在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产业体系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将医药产业中的生物医药划为战略型新兴产业,并制定了到 2015年生物医药的产业规模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0%以上的战略性目标。黑龙江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将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着力在生物工程药物、抗生素和化学原料药、现代中药领域实现突破。建设疫苗、动物疫苗与诊断试剂特色产业研发平台,突出中药技术优势和传统特色,壮大现代中药产业。到2015年,生物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0亿元。哈尔滨市依托国家生物医药园区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内的29家医药企业设计生产能力年产值可达100亿元。2013年园区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26亿元。其中,2013年 10月15日,哈药品牌以201.63亿元的价值,跻身《2013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第18位,成为荣登此榜单的中国医药类品牌最高排名。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占全省主导地位,分析影响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也更具说服力。

2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1)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业绩。图1为2002—2012年哈尔滨市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及其增长率,不难看出,哈尔滨市医药产业整体呈逐年增加态势,只是增幅略有波动。到2012年全省医药工业总资产297917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净值656176万元,从业人员40809人。实现医药工业总产值1951415万元,比上年增长3.28%;工业增加值62044万元,销售收入1869285万元,利润总额239001万元。

(2)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资源。哈尔滨市政府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十二五”重点发展的新兴战略项目,已经形成以哈药集团为龙头、利民医药园区和开发区医药园区为侧翼的“品”字阵容。现有初具规模的生物医药企业72家,除少数从事生物提取的企业外,大多数生物医药企业还是以传统中成药、化学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此外,哈尔滨市许多高校和研究所都具备开发研究生物医药的实力,为生物医药产业的研究和开发输送了大批专业性人才(见表1)。目前,在全省范围内,生物产业申报专利430项,其中发明专利364项,实用新型专利66项;生物医药专利138项。

(3)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哈尔滨利民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位于哈尔滨利民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是哈尔滨“北跃”战略的重点发展区域,地处松花江北岸、呼兰河西南岸。作为哈尔滨辐射龙江北部广大腹地的门户地区,交通便利,地理优势突出。园区于1998年辟建,2002年2月被省政府正式批准为省级医药科技园区。共执行国家和地方火炬计划及“863”计划项目21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二类新药7个。医药园区企业63家,现在生产16个剂型841个医药品种,其中高新技术产品4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达50个。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

利民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与省医学科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合作,共同建设利民生物医药研发中心,该研发中心具备生命医药领域技术创新服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项目储备、企业孵化和创新人才培养五大功能,可以为园区企业以及我省生物医药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和配套服务。使之成为全省医药产业集聚区、全省唯一的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全国唯一的中俄合作健康产业园、中国北方药谷。

3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影响因素分析

3.1主要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

主要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见表2。

3.2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2.1模型的构建

(1)样本数据指标标准化转换

设样本数据矩阵为 X=(xij)m×n,即n个指标,m个样本。将此矩阵标准化后得到新的矩阵Y=(xij)m×n=(Y1,Y2……YK),标准化的变形公式为Yij=Xij-Xij/Sj,经过把指标数据化后,样本的方差和均值为1,0。

(2)按照累积贡献率提取主成分

计算各主成分的贡献率,且按照累计贡献率的准则,即累计贡献率≥85%为准则,提取k个主成分。

本文基于以上理论依据,选取哈尔滨市医药制造业2002—2012年的企业平均规模、“三资”企业外商直接投资、资金率税率、人均产值、R&D投入、专利申请数量、居民药品费用、产业结构调整八个方面的指标运用spss19.0软件对影响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主成分分析。

3.2.2样本主成分分析

本文依照前面建立的5个方面的8个指标对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进行了分析计算,将上述评价指标设定为x1,x2…x8,得出最终结果(见表3和表4)。

主成分表达式为:

主成分分析结论:

第一主成分分析。根据第一主成分的表达式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主要是资金利税率、人均产值、R&D经费内部支出、专利申请数、产业结构调整的综合指标。可见,第一主成分集中反映了企业效益能力、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是企业自身能力的体现。

第二主成分分析。从表达式可以看出第二表达式是集中反映了企业平均规模、“三资”企业外商投资、居民药品费用的综合指标。从企业实力和市场需求两方面影响着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由此可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主要受企业自身的效益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产业结构的影响,企业实力和市场需求占次要地位。因此,要发展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就必须从企业效益、创新方面入手,同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能够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4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存在问题

(1)产品科技含量低,核心竞争力不强。目前,哈尔滨市以医药企业为中心的研发体系尚未形成,大部分企业对于研发的投入明显不足,甚至不足销售收入的1%。同时,缺乏专业的科研人才和专业设备也是导致哈尔滨市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核心竞争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科技成果难以从实验室中走出来,高校、科研院所不能充分发挥其知识集聚的积极作用。同时缺乏创新驱动力,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缺乏大、中、小企业间建立起来的上下游产业链关系,产品大多属于模仿、复制的层次,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不能走出国门,大多数还停留在中国制造的浅层次。

(2)创新环境有待加强、产业结构仍需调整。针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政府在其中不能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是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的又一主要困境,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扶持力度也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导致了政府政策与企业、市场之间的严重脱节。优惠政策和市场规律在运用上不够练达,中介组织仍须进一步培育和加强。非但不能形成上中下游的产业链,还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的发展。

(3)复合型人才稀缺、培养机制不健全。生物医药科技产业的发展急需既懂医药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而我省正是缺乏此类人才,尤其是能驾驭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将帅之才更是奇缺。多数生物医药企事业单位尚未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真正落实好,人力资源开发、升值的认识和措施没有真正到位,分配机制、激励机制还有待完善,“勇于创新、敢为人先、鼓励竞争、容忍失败”的创新氛围和创新文化以及“注重潜力、人尽其才、人才辈出”创新环境的营造尚需时日。

5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研发能力

提升创新能力。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新型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医药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加速医药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增强行业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整合医药科技创新资源,建立开放的共性技术平台,推动科技资源共享。同时,要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培养科研人才,明确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集中资源,大幅度提高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依靠创新投入促进研发水平的提高。努力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进程。

5.2政府主导和支持关键重大技术的研发

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要获得技术创新上的突破,必须在重大疾病诊疗药物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上加大政府与企业的多元化投入,促进和推动企业在这方面的研发。以政府投入为主建设医药研究平台,以企业投入为主建设创新艘化基地。调整政府经费对科技投入的结构,重点支持重大新药的创制研究与平台建设,完善医药城创新体系。在政府项目经费的引导下,多渠道吸引研究经费,确保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资金保障。在项目立项条件方面,明确要求产品研发需要有地方政府的匹配和相关企业参与并提供经费,确保企业与政府共同投入以保证项目经费的落实。

5.3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

生物医药产业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医药科技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哈尔滨市应联合政府和高效建立人才培养机制、人才进修基地等,对于从外地引进的科研人才更是应从福利待遇、配偶及子女安置、家庭住房等方面做到妥善安置,以期为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人民政府.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0)[N].黑龙江日报,2011-01-27.

生物医药产业研究范文4

关键词:生物医药产业;产业集聚;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石家庄作为传统医药产业基地在经济转型中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目前,生物医药产业是石家庄的第一主导产业。产业空间集聚是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强劲发展的的有效模式,是促进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化,培育新兴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2014年10月25日,石家庄市《高端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方案》得到批复,为石家庄生物医药产业的集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因此,本文以石家庄市生物医药产业为分析对象。

一、石家庄市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度

一般用区位商(Location Quotient)来测量产业集中度。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区位商大于1,可以认为该产业在这个区域比较重要,有一定的专业化水平,可能构成产业集群;区位商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如果区位商小于或等于1,则认为该产业是自给性部门。

通过测算可以看出,在石家庄生物医药在全省的集聚度高,产业集聚格局形成,具有形成专业化的优势。

二、石家庄市生物医药集聚发展的现状

(一)产业集聚格局形成。通过上面的计算集聚度达到4点多,产业集聚格局形成,具有生物医药技术专业化的优势。目前,石家庄市主要形成了以生产加工为重点的生物产业集聚区-石家庄经济技术开发区,以生物医药技术研发和孵化为重点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以生物医药发酵产业为重点的赵县生物产业区,以现代中药和特色药生产为主的栾城生物医药集聚区,以生物医药中间体的加工为主的深泽生物产业集聚区。这些园区有利的促进了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式发展。

(二)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形成集聚。根据理论以及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的成功经验都表明核心企业可以很好的促进生物产业集聚。石家庄目前有华药、石药、神威、以岭、四药等全国百强企业,石家庄生物产业区的建设紧紧围绕着这些企业。以岭生物医药产业园位于新区、华药新工业园位于开发区,神威在栾城生物医药产业区,石药也在开发区建立新厂,这些龙头企业有利的吸引了中小企业向此集聚。以这些龙头企业为中心形成了企业群,很好的促进了产业集聚发展。

(三)占有河北省大部分的研发资源。石家庄市集中了河北省95%以上的生物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目前,石家庄拥有微生物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全军结核病防治重点实验室、中欧生物医药联合实验室、石家庄市软胶囊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一大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2家企业属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牵头单位,4家企业拥有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9家企业拥有省级技术中心以及20余家科研机构和相关高校。

(四)政府给予大量的政策支持。河北政府、石家庄市政府高度重视石家庄市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河北省政府了生物技术及医药产业“十二五”规划。为进一步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石家庄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促进生物产业的发展,并且加强专项资金的投入,以及引导风险基金投入,使投资环境不断改善。2014年石家庄政府积极申请高端生物制药产业集聚试点区的建设并得到批复,这一试点工作将有力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向高端方向发展,提高产业增加值,促进产业发展。

三、石家庄市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

(一)集聚效应不明显。石家庄目前已形成五大生物产业集聚区,但是五大园区的定位是政府规划的的,实际建设发展中产业园区没有严格界定进入企业类型,导致企业随意进入产业园,致使园区缺乏合理规划与分工,产业链条同化,企业只在集聚区内享受了集聚的外部经济,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没有得到利用。此外,由于产业同化,造成各园区之间缺乏协作,生物园区之间的联动创新能来没有得到发挥。生物医药产业集聚的优势以及集聚效应没有真实发挥。

(二)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且产业链没有有效整合。长期以来,石家庄市的生物医药产业主要从事的是化学原料药的生产、原材料的供应、和中药与特色药的生产,即生产制造环节。这些生产制造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业附加值较低,企业利润低。另外,石家庄市的生物医药产业链的整合度较低,虽然通过兼并、重组等优化产业链,但是企业间协作机制不健全,搜寻成本、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在知识经济时代,要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必须实现产业价值链最优化,通过产业链的协作、整合来降低各个生产环节之间的资源浪费。

(三)研发创新总体能力较低、技术能力较落后。由于石家庄是传统医药大市,所以多数生物医药企业是在传统医药企业的基础上转型过来的,转型后没有着力生产研发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品,致使产业链中缺乏创新链条中的高成长公司,使产业集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石家庄市一些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在融资方面存在困难,产品研发、设计能力不强,只依靠单一药品生产。此外,由于自身研发、技术较低,无法承担一些外包服务,企业难以发展。

(四)生物医药销售渠道冗长且较窄。目前,石家庄市大多数中小型生物医药生产企业是通过分销的方式销售药品,主要销售渠道是:生产企业―厂商办事处―商―一级中间商―二级中间商―药店或医院。销售渠道中间环节长,这样会造成信息传输较慢,销售效率低下,也势必会影响生物药品生产企业的效益。此外,石家庄大部分生物药品销售渠道较窄,销售市场主要是区域市场,覆盖率较低,缺乏大型的、可以覆盖全国市场的医药销售公司,生物医药销售公司普遍较小,这必然会影响生物药品价值的实现,不利于生物药品成果的转化。

(五)产业集聚机制尚未建立起来。石家庄生物医药产业空间聚集不是以内在的机制和产业关联为基础的,产业集聚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主要表现在:一是网状结构的产业链机制尚未形成。相互协作、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产业链没有建立。二是企业、中介服务机构与政府之间的合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专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如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咨询顾问等为新的生物医药企业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组织不健全,尤其是缺乏足够的风险投资企业聚集在生物医药园区。三是“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虽然石家庄市的大学、科研所较为密集,人才资源丰富,但由于历史原因,石家庄的许多研究机构、学校隶属于不同的组织,条块分割严重,严重制约着生物医药产业内各主体之间的交流、协作与联合。企业与本地大学、科研所的联系较为松散,没有形成战略联盟的关系。

参考文献:

生物医药产业研究范文5

编者按: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将是从根本上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重大领域,将对改变消耗自然资源的传统发展模式、构建绿色可再生产业体系、促进人类健康产生革命性影响。――这些内容,是国家发改委对2010年10月国务院公布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生物产业的发展解读。

为加快生物产业的发展进程,有效解决所面临的资源短缺、能源紧张、环境恶化、食品安全等问题,尤其是人类的健康发展,我国通过各方面加强了对生物医药科技优势项目的支持,逐渐缩小了我国生物医药技术与国外的差距。

地方政府的支持、生物医药产品外包的逐渐兴起、国内外风险投资的增长,几方面原因促使大量跨国生物医药企业进驻中国。尤其是近15年间,国内也涌现出大批的技术实力较强的企业,生物医药产业大致增长了近100倍。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产业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其他行业。

据相关机构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生物技术产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未来的生物产业将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

发达国家生物产业方面的增长速度,近些年已达到25%-30%,占了整个经济增长平均数的8-10倍左右。生物产业已经成为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发展的重要领域。

2011年光谷生物城生物医药项目投资促进会

2011年1月7日上午8点50,记者走进位于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2011年光谷生物城生物医药项目投资促进会”的现场,不大的会议室座无虚席。

除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抗体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内机构,来自世界各国的300多家机构中,有海外商务机构、百余家风投、医药产业研发机构,如英国贸易投资总署、英国国家医学研究院科技部、苏格兰国际发展局、法国政府投资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商务厅、美国中西部与中国战略经济发展委员会、美国圣路易斯地方商会和经济发展协会、瑞士联合银行集团、Rodman Renshaw投资银行、浦发银行、美国硅谷银行、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亚商资本、北京信宇资本、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股份有限公司、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等。

会议在中国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和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主导下,以及上海新生源医药集团、武汉光谷新药孵化公共服务平台有限公司的积极配合下,以“投资促进、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化、资本化、国际化”为主题,重点讨论了建设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中心生物医药产业基金联盟,在合作、开放、集约、共享的模式下,形成政府基金引导、地方园区配套、专业基金和社会资本构成的多元化投融资平台。

各方力量,助力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大踏步迈进!

武汉市副市长邵为民在开幕式上代表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政府向到会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了欢迎,同时表示了对生物医药产业:“21世纪是生命科学开花结果的季节。近十年来,全球生物产业保持每年15%以上的增长速度,平均5年翻一番,呈现了巨大的生机与活力。湖北省武汉市将生物产业作为新兴战略产业的增长点和突破口,举全省之力、全市之力推进光谷生物城的建设。”

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于华副局长作为本次会议主办方向与会嘉宾表示:“CIPA作为中国商务部直属机构和投资政策执行机构,依托中国政府庞大网络资源,运用“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引资”与“引智”相结合的投资促进理念,致力于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投资促进服务体系。生物产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为活跃的战略性金融产业,CIPA一直在全力支持、重点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因此,CIPA力邀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关注本次会议,通过互动交流生物产业发展经验,进一步加快生物产业的发展”。

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青积极动员社会各资本方大力推动、发展健康服务业!

科技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副主任马宏建说:“国家对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是给予了极大的支持。最近,大家都在讨论哪些产业投资最多?除前些年的房地产的投资热潮,下一个投资热潮将是生物医药产业。”

法国政府投资部首席代表孔士嘉表示,法国一直致力于生物产业的世界创新研究与合作!

德国勃林格殷格翰集团高级副总裁Rolf G.Werner认为:“鉴于中国的快速增长趋势,我们认为中国将在2015年-201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代加工的生产基地之一。建议中国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的过程控制与生产过程控制,将创新产业带到真正的国际市场中去获利”。

新生源首席战略官荫俊为现场嘉宾特别介绍了武汉光谷新药孵化公共服务平台为新药开发提供的全面解决方案和一站式服务,将推进我国创新药物的产业化、市场化进程。

现场的其他专家表示:“2010年10月之后,生物产业被列入国家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国家政策、海内外的资金快速地进入了中国的生物医药市场”。

部分国外投融资企业反馈:“除了技术优势,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其他市场优势不容小觑”!

地方政府,助力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随着生命科学研究和生物技术不断突破,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已经开始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生物产业将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湖北省抓住了这一机遇,掀起了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又一波新浪潮。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即“光谷生物城”,是继成功创办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后,东湖国家高新区重点建设的第二个国家级产业基地。

据相关资料显示,光谷生物城总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基本建设投资约153亿,目前已建成完善的配套设施。光谷生物城对项目的快速推进建设及自主创新招商引资,实现了产业和研发创新两者的优势互补,使园区形成了较强的产业承载能力。丰富的人才资源、雄厚的科研实力和时刻服务的“保姆精神”,使光谷生物城成为一个全国领先、国际知名的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基地。

截至2010年底,一批包括国际知名的生物企业,如全球最大的制药企业――辉瑞制药;世界知名、亚洲第一的基因组研究机构――华大基因;亚洲排名第一的临床前新药研发外包商、全球排名第一的小分子化合物新药研发企业――药明康德;国内前列、中部地区第一的生物技术联合研究机构――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等,都已签约入驻了光谷生物城。

湖北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和基础建设,省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罗清泉等省委、市委的领导曾多次考察、指导光谷生物城的规划建设、招商工作。

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聚合,创造出光谷速度新纪录,其发展速度让国内同行颇感压力!

截止2010年底,光谷生物城实现整个生物产业收入超过140亿,生物企业近400家,规模以上企业80家,跨国企业10家,吸引高级人才超过500人。预计至2015年,光谷生物城整个生物产业收入超过1300亿。

产业规模快速增长的原始基础

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光谷生物城”美好而可预见性的前景,来自对湖北省有条件发展生物产业的自信。

湖北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生物多样性显著,生物资源丰富。9000多种植物资源,893种野生脊椎动物,441种湿地野生脊椎动物,是我国重要的种质资源中心,有承载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

在生物农业方面,动植物新品种培育与良种产业化位居全国前列,是我国最大的兽用和鱼用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最大的生物农药基地。

在生物技术领域,武汉东湖高新区拥有国内外一流研究开发机构30多家,聚集了生物技术领域的两院院士11名,“十五”以来申报生物技术方面专利200多项,其中化学原料药类专利、化学药品制剂类专利、生物制品类专项申请数量,均居全国前5名。

机会总会留给有所准备的一方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区创新服务国内外的生物产业,最大化的发挥区域优势,着力将光谷生物城打造成国际一流的生物产业集聚地,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产业运行模式,对推动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社会各界如何加快生物技术创新与绿色经济的发展促进,对全球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作用和意义!

对“光谷生物城”的发展前景及本次会议的召开,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投资服务中心主任鲍俊华介绍:“适合生物产业创新、创业的集聚地光谷生物城,打造了生物技术研究院、公共服务平台、企业孵化平台、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投融资平台、人才引进等六大平台,以支撑国际前沿先导产业及入驻企业的快速发展。入园的企业足不出园就可以同时满足研发、生产、流通等方面的高水平、高标准的产业化需求。聚首光谷生物城的国际、国内一流的行业翘楚,已开始或将要开始分享光谷生物城高速发展的盛宴!希望本次会议成为为国内外的生物医药产业搭建的一个“国际生物产业资本化发展的综合宣传、互动平台”,让关注生物产业发展的各界人士的智慧碰撞产生更多的合作交流!”

商业互动平台、产业基金平台的搭建

在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的支持下,2011年1月8日的“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基金联盟专题研讨会”中,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上海张江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成都高新区、大连经济开发区、沈阳棋盘山经济开发区、上海新生源医药集团、武汉光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武汉中部创投、武汉光谷基金、武汉科技创新投资有限公司、北京中关村天作创新孵化中心、信宇资本、上海张江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博润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科技投资公司、亚商管理投资公司、纪源资本、上海汇科创业投资有限公司、金马集团等近三十家机构、基金、资本公司,共同签订了“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中心生物产业基金联盟”倡议书。

各方在合作、开放、集约、共享的模式下,共同搭建了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基金联盟,形成了政府基金引导、地方园区配套、专业基金和社会资本构成的生物产业项目的国内外多元化资本对接,为未来的生物医药产业聚群发展、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至本次会议结束,会议各方共达成合作协议50余项,签约总金额约1.6亿元。

编者手记:国家的经济十年持续高速发展,到2010年底GDP达到40万亿。

生物医药产业研究范文6

[关键词]数据包络分析(DEA);生物医药产业;创新效率

[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11-0071-05

辽宁“十二五”时期及未来更长时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赖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壮大,而生物医药产业则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项。近几年,辽宁生物医药产业依托其原有产业基础和本溪医药产业基地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生物医药是产业周期最长、投资最大,知识最密集的产业领域之一,能否成为辽宁未来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增长点,一方面要求产业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离不开政府产业政策的引导、税收的优惠以及财政金融的扶持,特别是对全省生物医药行业的一些重点龙头企业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的扶持。本文利用DEA分析方法对全省45家重点生物医药企业进行创新效率和竞争力评价,诠释辽宁当前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科技创新水平,并对这些企业进行综合效率排名,筛选出具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以为决策者和科技管理者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扶持提供参考。

一、DEA模型及基本原理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由Charnes、Coopor和Rhodes于1978年提出,该方法的原理主要是通过保持决策单元(DMU?熏Decision Making Units)的输入或者输入不变,借助于数学规划和统计数据确定相对有效的生产前沿面,将各个决策单元投影到DEA的生产前沿面上,并通过比较决策单元偏离DEA前沿面的程度来评价它们的相对有效性。DEA方法对评价对象做出评价,它能充分考虑对于决策单元本身最优的投入产出方案,因而能够更理想地反映评价对象自身的信息和特点,同时对于评价复杂系统的多投入多产出分析具有独到之处。

DEA方法的特点是:适用于多输出——多输入的有效性综合评价问题,在处理多输出——多输入的有效性评价方面具有绝对优势;DEA方法并不直接对数据进行综合,因此决策单元的最优效率指标与投入指标值及产出指标值的量纲选取无关,应用DEA方法建立模型前无须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当然也可以);无须任何权重假设,而以决策单元输入输出的实际数据求得最优权重,排除了很多主观因素,具有很强的客观性;DEA方法假定每个输入都关联到一个或者多个输出,且输入输出之间确实存在某种联系,但不必确定这种关系的显示表达式。

本文应用DEA中的BCC模型(考虑规模收益状况)分析问题,模型如下图1:

其中n称决策单元DMU,评价指标体系由m个投入和t个产出指标组成。它们分别表示:“消耗的资源”和“工作的成效”。设Xij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i种类型投入的投入量,yrj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r种类型产出的产出量,θ为效率评价系数, 为规模收益系数,s+r与s-i分别为松弛变量,表示产出不足值和投入冗余值,ε为非阿基米德无穷小量,在计算时可取ε=10-6。λj、s+r、s-i、θ为待估计参量。

求解后,通常当θ?觹=1,且s+?觹r=s-?觹i=0时,DMU为DEA有效,其形成的有效前沿面为规模收益不变,且DMU为规模且技术有效;

当θ?觹﹤1并且s+?觹r≠s-?觹i≠0时,则认为DMU为DEA无效,或者是技术无效,或者是规模无效,当s+?觹r=s-?觹i=0,则技术有效;令K= ,当K=1时,称DMU规模有效,K﹤1时,规模收益递增,反之递减。

二、指标的选取

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就是能够科学反映高新技术企业投入与产出的真实情况,指标数量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遵循有针对性和代表性,并考虑其可获得性,以符合DEA方法对指标选取的原则。

决策单元(DMU)应具有相同的任务和目标、具有相同的类型、具有相同输入和输出指标,按此要求并考虑各生物医药企业之间的比较。本文选取辽宁省科技厅2010年监测的全省高新区内的45家重点生物医药企业作为决策单元,其数据来源是辽宁省科技厅2010年对这45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监测数据。表1表示的是这45家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企业,分布在辽宁全省各市高新区,其中大连和沈阳企业居多。

输入指标的选取。生产过程中最基本的投入要素是劳动和资金。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科技研发人员数量,高学历人才以及科研经费投入是非常重要的投入指标。本文选取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占从业人员数比重(X1)、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占从业人员数比重(X2)作为劳动投入指标,把科技经费内部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X3)作为资本投入指标。

输出指标的选取。一般以企业的创新产出为输出指标,对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新产品收入、利润及专利等都是重要的,而且这些指标能够体现创新能力,所以本文以拥有专利数量(Y1)、新产品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Y2)和利润率(Y3)这三个指标为产出指标。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企业利润有正有负,使得统计软件无法操作,所以在技术上,我们对这些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三、模型分析结论及启示

本文借助统计软件deap2.1首先对这45家企业输出和输入指标进行DEA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

其中,te表示综合效率评价系数,是考虑规模效率的技术效率,ae表示不考虑规模收益的纯技术效率评价系数,ce表示考虑规模效益的规模效率评价系数,scale为规模收益状况,“—”表示规模收益不变,drs表示规模收益递减,irs表示规模收益递增。se表示超效率分析后的综合效率(用于综合排名)。

从综合效率方面来看,有包括沈阳中海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辽宁民康制药有限公司、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生物医药企业综合技术效率为1,为DEA有效,占全部45家企业的三分之一,能够说明这些企业不但规模收益不变,而且还能合理利用企业内部科技资源,实现产出最大化。另外从整体发展水平来看,45家生物制药企业综合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为0.689,总体处于较低水平,说明辽宁生物医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各企业发展水平的横向比较来看,综合技术效率的最高值为1,最低值为0.133,各企业发展存在一定差距,企业间发展很不均衡。

从纯技术效率方面来看,有包括沈阳中海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辽宁民康制药有限公司、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21家生物制药企业的纯技术效率值为1,说明辽宁有近一半的企业能够合理配置科技资源,能在当前投入水平下尽可能地实现最大化的产出水平,相比较而言,其他24家企业纯技术水平还有待提升,当前的投入产出比较低,资源缺乏科学合理的配置,使用效率低下。

从规模效率方面来看,有包括沈阳中海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辽宁民康制药有限公司、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企业规模收益不变,有25家企业为规模收益递增,对于这些企业可以通过提高投入规模增加产出水平。而另外4家企业为规模收益递减,应适当减小生产规模。

利用统计软件EMS对以上投入产出指标进行超效率分析,目的是对45家生物医药企业进行综合效率和竞争力排序,表2中列出这些生物医药企业综合排名,排名靠前的企业大多具有较好的科技基础,多为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其特点是企业内部科技研发人才较多,人力资本结构较为合理,科研经费投入的意识较强,力度较大,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竞争力。

四、启示

生物医药产业是辽宁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财政投入的重要领域,其发展潜力巨大,尤其是辽宁本溪医药产业基地的快速发展更为提升辽宁生物医药产业的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然而,当前辽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企业规模偏小,且较为分散,缺乏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其主要原因一方面辽宁的生物医药产业起步较晚,产业发展仍处于产业初级阶段,需要很长的时间培育;另一方面,生物医药行业的研发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产品创新少,缺乏专利保护,工艺支撑技术有待提高,上下游衔接不畅,社会中介不强,风险投入小,政策环境有待改善,有些产品还出现高水平重复现象。

辽宁在生物医药产业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十二五”时期是辽宁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实现赶超的关键时期。为此,我们应该准确把握政策导向和微观主体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对发展潜力较好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这对有效利用好战略性新兴产业财政投入资金,加快提升全省生物医药产业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辽宁应加快制定生物医药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从全省的战略高度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找准我省在全国医药产业发展中的位置,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和重点发展领域,确定财政和金融支持的重点项目和范围,使之成为指导我省未来一段时期内生物产业发展的纲领。其次,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一要紧紧抓住当前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机遇,开展驻点,定向招商,把引进生物医药产业大项目作为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二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在省级或市级企业中培育一批牵动作用大,关联程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给予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争取三年内培育出3-5个国内外知名企业,以及1-2个知名品牌产品。再次,要重点培育创新型人才。辽宁省内有十多所医药类高校,每年培育两万名高校毕业生,所以,辽宁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有着良好的人才储备,要加强企业、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在人才培育方面的合作及产学研合作。由政府出资成立生物医药领域人才培育基金,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的同时,加快培育具有掌握、运用和创造高新技术能力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魏权龄.评价相对有效性的DEA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2]段永瑞.数据包络分析:理论和应用[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

[3]宋小敏,杨青,万君康.高新技术企业综合评价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2,(1).

[4]程红星,陈永莉.基于DEA的湖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分析[J].科技创业,2009,(12).

[5]刘井建,陈伟.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高新技术企业R&D绩效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