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技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技术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技术范文1

一、网络架构与网络核心技术

(一)网络架构的本质及其安全问题

从本质上看,网络就是把计算机联接起来的软硬件体系,而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计算机及网络相互联接起来就形成了互联网,其中因特网的影响力最大。除了因特网(Internet),美国还控制和运行着别的互联网比如“国际学术网”(BITNET),美国还从2018年开始启动“射月工程”,研发全新架构的互联网,用于替代有本质安全缺陷的因特网。互联网的基础是由地址架构、寻址协议、通信方式、网络设施等构成。地址架构就是构建网络地址的数据格式和表达方式,决定着网络空间的大小和特性,更是攸关网络安全,因特网的大量安全问题本质上就是因特网的地址架构存在严重缺陷并难以克服。寻址协议就是找到网络地址(网络空间)的方法,具体体现为一系列的接口软件,因特网目前广泛使用第四版TCP/IP寻址协议族即IPv4,正在推广第六版寻址协议族即IPv6,这些TCP/IP协议族的知识产权大多由其他国家垄断。通信方式是前往网络地址(网络空间)的道路,目前广泛采用第三代通信方式即IP分组、路由表广播等,对路由表广播的控制权是其他国家实现定向网络干扰或断网、定向窃取网络信息的技术基础,但并未引起我国安全部门的重视。网络设施主要由通信光缆、交换设备、路由设备、根服务器、计算设施、存储设施、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等组成,是目前政府和公众对网络安全的关注焦点。

(二)网络的核心技术组成

网络系统主要由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如光缆、路由交换器、通信基站、二次电源等)、网络运行系统(如路由系统、数据传输协议)、网络服务系统(如域名系统、用户认证系统等)和网络应用系统(如电子商务、云计算、区块链等)所组成。网络安全体系的构建必须要覆盖这四大组成部分,它们是网络安全体系中的核心技术组成部分,是网络安全体系的基础。一是网络通信基础设施。该部分可分成骨干网和接入网两部分。骨干网络设施是互联网的主动脉,以光纤和相关交换设备为主,在和平时期要确保其绝对安全可靠和高性能运行,以满足各类应用的需求;在战争时期,要尽量确保安全可靠的基础服务,满足特殊应用的需求。要达到这一目的,要保障一定数量的冗余网络设施,也可以研究新型网络技术来综合使用民间通信资源。接入网为用户终端提供入网服务,目前以有线和无线接入方式混合。我们需要提供更多灵活安全的接入方法。但是,无线通信信号更易被截取和受到干扰,所以要加强对无线通信安全使用方面的指导和对频谱资源使用的实时监管。二是网络运行系统。要逐步实现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传输层等关键技术(协议、算法等)的绝对掌控,以确保网络的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主要涉及到物理信号的安全收发技术、网络安全接入控制、数据的快速交换和安全路由以及在网上所传数据的隐私性和完整性保护等方面。由于陆地移动用户数量巨大,海上和空中均无法使用有线连接,无线网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相对于有线网络,无线网络更易受到攻击,所以要加大研发和生产无线网络安全方面的技术和产品。三是网络服务系统。互联网的广泛使用离不开各类服务支撑系统,比如域名服务系统以及用户认证系统等。这些系统的安全性将直接影响应用的安全性,它们不仅仅与其所采用的技术安全性相关,更决定于运行和管理系统的组织者。比较著名的服务系统是域名服务系统,它主要负责将用户容易记忆的域名转换成网络数据传输认可的IP地址。目前该系统的运行由其他国家掌管,一旦它停止对某个域名进行解析,其所对应的服务就无法被访问。所以,该系统几乎控制了整个互联网的应用空间,对网络安全的影响巨大。独立的网络安全体系必须要摆脱这样的掣肘,但是要使一个新域名系统得到他人的普遍认可要比实现其技术难得多。所以一种可行的方案是研究多域名系统共存技术,以避免在一棵树上吊死的局面。四是网络应用系统。它是由通过网络所连接起来的各种网络终端设备和运行其上的各种应用软件所组成,主要终端包括服务器、数据库设备、个人终端以及各类传感器和远程控制设备等;应用软件系统更加多种多样,如购物、股票交易和网络游戏及在线会议和聊天等软件。虽然这些系统往往会自带安全机制,但是对于来自网上的安全威胁还是无法独自应对。例如,简单且历史悠久的分布式DOS攻击曾经使得一些著名服务系统瘫痪,如Google和百度浏览系统以及最近的湖南卫视等都遭受过类似攻击。对于来自于网上的安全威胁,我们除了要加强研发、部署隔断和防火墙等被动式防御措施外,更要研究主动式安全防御技术,以尽早发现和消灭安全隐患;同时要加强互联网空间司法刑侦技术的研发,以便于加强互联网空间法治执行的力度。

二、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面临的网络安全挑战

上海在数字经济强势崛起的过程中,必将面临诸多网络安全挑战,包括:一是出现更多形式的网络攻击及违法行为。数字时代的网络攻击及违法行为已经发展为以经济利益为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形式多样、防不胜防。例如:永恒之蓝勒索病毒;隐私窃取并定向诈骗的产业链;社交软件“杀猪盘”;等等。二是网络攻击及违法的技术门槛极低。比如,随意就能网购的改号软件、自动呼叫软件、基站跟踪软件、手机窃听软件、黑客软件等,让犯罪变得越来越便利。三是新的智能设备产生更多新的漏洞。如,居家摄像头、手机摄像头、手机APP、WIFI设备、大数据存储等,更容易被犯罪分子直接调用,导致犯罪门槛下降。四是万物互联的物联网带来全新的安全隐患。比如通过网络远程控制自动驾驶汽车的刹车、转向、油门等,远程从事恐怖活动、不怕追捕。五是数据泄露风险加剧。企业数据、个人信息被各企业及政府机构过度采集,信息泄露渠道过多、难以追责,危害人身财产安全及社会经济安全。六是网络犯罪违法成本过低。由于网络犯罪的隐蔽性、技术性、跨地域甚至跨国性,导致刑侦难度大、成本高,加上立法不够完善,造成网络违法成本相对过低。七是互联网缺乏自主可控性。目前我国互联网主要依赖其他国家因特网,随时面临其他国家的互联网霸权和长臂管辖。比如,2018年美国废除了《互联网中立法案》,可以合法使用因特网达成其政治、军事和经济目的。2020年美国宣布“清网行动”:取消中国通信公司在美国的营业执照;美国禁用中国APP;禁止中国手机预装美国APP;禁止中国公司提供云服务;禁止中国公司竞标海底光缆;等等。

三、上海数字化转型中网络安全体系建设的建议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技术范文2

[关键词]商业银行;数字化风控;风险管理

随着数字化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传统个人信贷业务涉及的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管理等风控流程和手段存在办理流程长、人力资源成本高、客户体验差等特点。为提高服务客户的能力,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数字化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对传统的风险管控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风险管理已难以胜任银行个人信贷业务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需要,因此将风控管理流程数字化,通过系统、数据、模型才能满足客户需求、减轻经营压力,提高客户体验,推动商业银行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1.个人信贷业务数字化风控本质含义

个人信贷业务数字化风险控制,本质上是对个人信贷业务中的各类信息进行数字化转换,并对转换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决策的过程,对授信策略、信息系统、业务流程、数据标准、规则模型、组织架构开展协同改进。其具体形式包括贷前贷中贷后管理流程自动化、授信审批决策流程智能化、风险预警监测及处置数字化等。数字化风控通过对早期预警信号的准确识别,使风险控制从单客户、单品种、局部化、碎片化的管理模式,向业务关联、上下联动、组合最优化的数据风控方式转变,以实现资本的有效配置。以个人线上信贷业务为例,个人线上信贷业务有别于传统的信贷模式,采用客户线上申请的实时或准实时审批模式,商业银行利用内部代收付信息、房维信息、按揭信息、交易行为信息,利用外部征信、公积金、社保、运营商、反欺诈、工商、法院等信息,通过借款人准入规则、额度模型、放款规则形成准入评分卡,对借款人风险进行自动评分及定价,实现快速贷款发放。同时利用借款人行为数据、消费属性、人脉关系等各项指标进行数据行为评分建模,精准预测借款人在未来一定周期内违约的可能性,从而提前进行风险干预,降低借款人违约的概率。在借款人产生实质逾期后,通过对借款人基本信息、催收信息、还款信息等进行数据催收评分建模,对催收手段、催收话术进行优化组合,提高逾期回款率。

2.个人信贷业务数字化风控重要意义

2.1数字化风控是个人信贷业务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行业,数字化风控无疑是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部分中小银行依赖外包公司共同开发数字化风控建模,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行业,数字化风控无疑是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在监管机构《商业银行外包风险管理指引》《关于应用安全可控信息技术加强银行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中明确要求银行核心技术不能外包,风险管理不能外包,建立银行自主可控技术的长效机制,实施数字化自主风控体系,符合监管的导向,提高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核心竞争力。2.2数字化风控是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关键。无可厚非,数字化是银行现阶段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之一,这种转型升级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新的经营风险,防控风险是银行业永恒的主题,在我国现有市场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信用体系依然迫在眉睫。业务发展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做到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合理评估风险,其次加强风险控制与管理能力。而风险评价、风险定价等金融科技手段则是对症良药,只有不断完善数字化风控体系,做到不同场景灵活调整,才能满足银行金融机构互联网化和普惠化带来的风控需求,才能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覆盖更多的“白户”,让金融真正实现普惠的作用。2.3数字化风控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和有效性。在传统信贷业务中,个别借款人会通过制作假的工作证明、收入证明、银行流水来骗取银行贷款,利用与银行工作人员的信息不对称,进行恶意欺诈。同时,在传统的风控审核中,借款人信息调查审核费时、费力,且信贷人员基于传统的审核经验也会造成审核结果的偏差。因此,引入数字化风控,通过多维度地对借款人日常行为轨迹进行分析、过滤、交叉验证、汇总,形成对借款人的数据画像,辅助审核决策,可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和有效性。2.4数字化风控保障资产质量的稳定。数字化风控通过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等程序对风险进行排序、分类、报告和管理,对识别和监测出来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实现业务的不断优化,对客户进行精确的信用评价及利率定价,以保持风险和效益的平衡发展,保障资产质量的持续稳定,提高资本的整体经济效益。

3.个人信贷业务数字化风控体系建设实践

数字化风控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管理,从产品设计、客群筛选、到客户申请、贷中监测以及贷后的交易及逾期催收管理,客户在银行服务的每一阶段,均有相对应的风控模型对客户的未来行为做预测。3.1个人信贷业务全流程数字化风险管控。一是贷前反欺诈,提前识别风险。根据监管要求和各银行的风险偏好,在制定客户所需满足的硬性规则基础下,通过人脸识别、OCR等多种技术融合,对借款人进行更加全面的身份鉴定,同时,基于人行征信、司法数据、设备画像、IP画像、手机号码、借款人行为等信息制定准入规则,旨在降低欺诈风险,提升风控效果。此外,为更好评估客户还款能力及还款意愿,有效建立信用评分矩阵,对借款申请人的信用水平进行评价。二是贷中自动化,提升客户体验。在传统信贷管理中,一是信贷风险管理主要从银行自身角度出发,而非从用户位置思考,从递交申请、提供材料,到等待审批、放款,其复杂的中间环节和冗长的时间周期往往令客户头疼不已;二是信贷业务人员要处理各种线下纸质资料,从各个维度获取客户信息,处理速度慢,人工成本高;数字化风控采用了客户线上申请的实时或准实时审批模式,从授信到开户到放款,几分钟就完成,实现了贷款风险决策上既快又准。三是贷后管理智能化,及时防控风险。贷款发放后,通过系统设置客户信用风险类、客户交易行为异常类、基本信息变更类、黑名单类等多维度的监测指标,借助大数据技术,对贷款客户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指标监测,当客户触发相应指标并达到一定分数后,系统实时发起对客户的预警,并采取包括但不限于冻结额度、降低额度、通知客户提前结清等处置措施,及时发现风险并处置风险,保障银行信贷资产安全。通过催收评分卡,针对不同逾期金额、不同逾期天数的逾期客户,制定不同的催收策略,利用预测式外呼、手机号码信息失联修复等提高催收效果。3.2数字化风控规则模型的运维体系。数字化风控中,规则模型作为主要实现载体,其管理及运维就显得尤为重要,规则模型涉及好坏客户的筛选,额度的审批,放款的审查,配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整体授信业务的有效性,一是应建立规则模型的配置机制,强化对规则模型的版本管理,清晰有效记录迭代变化情况,防范版本管理导致配置有误的风险。二是应建立规则模型决策代码的审核体系,实现业务解释与系统开发有机衔接,从而进一步提高开发的质量,加强业务与技术的高度融合,应加强对决策系统源代码的业务实现逻辑进行人工评审,实现业务设计方案的有效落地,防范系统开发的风险。三是建立规则模型复现核验机制,形成定期监测保养机制,实现对在线业务申请审批情况的实时监测,通过对规则变量的自动化比对,及时发现在线的模型规则可能存在的错误及问题。3.3快速识别和处置风险机制。数字化风险管理体系的自主可控是各大商业银行不断尝试和践行的道路,包括客户准入及贷后预警规则模型体系、规则模型运行维护体系、风控团队自我培养和训练体系,同时配套建立相应的系统工具体系,上述体系应具备良好的自适应迭代能力,为后续线上信贷业务市场环境变化时进行及时自我调整以保证业务的持续健康开展提供了可能。现阶段,国内银行业线上业务风险管理仍是被动抵御风险冲击的,由于个人授信业务创新速度较快,部分业务仍处于探索阶段,因而对经营管理中的风险采用的主要是以监管风险和信用风险为主的局部风险管理模式,对新问题、新风险的认识仍不充分,加上缺乏理论指导和参照经验,风险管控手段相对滞后,数字化风控应建立业务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监测及风险处置机制,充分并及时识别新问题新风险,建立起快速的风险处置机制。

4.总结和建议

随着数字化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发展,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层出不穷,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监管制度、行业体系、会计标准、技术标准、专业技能以及机构建设,都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去摸索及测试。因此,商业银行需要系统性的规划数字化风控体系的建设路径。一是打造数字化风控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传统的业务模式、风控模式已难以胜任银行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需要,数字化风控体系建设亦不能过度依赖外部公司,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自主风控体系相比业务的短期快速发展而言,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商业银行应通过不断探索,勤练内功,基于自身的管理环境、业务产品、系统架构搭建一套自主数字化风控体系。在贷前客户准入规则、评分额度策略、放款审查模型、客户自动化准入评分与定价体系建设,在贷中交易反欺诈的监测和规则策略模型的运营维护体系,到贷后预警规则模型体系,客户行为评分体系,逾期催收评分体系,以及在风控团队自我培养和训练体系上,形成适用从支撑到引领业务创新发展的数字化风控体系,以提高客户体验,降低经营成本,保障业务持续健康地发展。二是大数据技术与传统理论学科相结合。数字化风控一方面应用大数据等技术对多维度、大量的数据进行智能化、批量化、标准化处理,使之能贴近信息发展时代风控业务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数字化风控也综合了概率论、统计学、信息论等数理知识的机器学习理论。规则和模型的建立和使用都需要满足一定的假设条件和工艺要求,对于理论一知半解往往会在模型建立和使用时出现方向性错误,导致灾难性后果。商业银行在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的基础上,应强化基础学科知识的应用,掌握模型建立的整套工艺,锚定核心竞争力。三是坚守合规风险底线。对于创新业务,可借鉴的管理经验少,对新业务的风险认识有限,对风险的敏感程度也相对较低,数字化风控的建设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内部合规风险文化环境的营造,制定各产品在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尽职工作要求,建立牢固的思想防线,养成严格按监管要求及行内规章制度开展业务的习惯,提高合规风险意识。

【参考文献】

[1]龚逸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J].国际金融,2020(2):45-49.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技术范文3

新型工业化的引擎

如果要找出“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个宏大概念的几个支撑点,信息化、科技创新、突破资源瓶颈则会成为其中的重中之重,而排在首位的无疑将是信息化。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两化融合被看成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按照当前人们对新型工业化模式的理解,它至少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跨越式发展;二是可持续发展。在两化深度融合时代,要实现跨越式和持续性就必须强调知识创新和科技的作用,势必要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抓好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工信部部长苗圩指出,融合发展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鲜明特征,也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动力。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工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和牵引作用,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近年来,工信部加快实施了“宽带中国”工程,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加强物联网等核心技术攻关,务实推进了物联网产业化等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发展物联网产业,是实现技术自主可控,保障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两化融合的迫切需要;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经济增长的迫切需要;是提升整体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物联网产业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中最为重要的一支,其发展的战略意义巨大。

具体来说,物联网产业具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所有特征,物联网产业能够催生出新兴产业,催生出新的商业模式和新兴业态,这给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带来契机。推广物联网技术和发展物联网产业将会产生巨大的市场需求,能够带动包括电子信息产品制造、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以及其他众多产业的发展,从而可以培育相关产业的龙头企业,有利于培育我国企业做大做强。

同时,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将会成为我国两化融合的切入点,带动我国传统工业的产业升级,促进工业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以及我国信息化的深度应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软件服务业及相关产业的创新能力,提升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机械工业协会副会长、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朱森第表示,未来十年是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变的关键时期。制造业信息化是两化融合的重点和汇聚点,制造业与信息技术、高新技术的融合,能够促进传统的制造业向现代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其中,智能化非常重要:产品和装备实现数字化,是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智能化工具,从而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物联网将把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推向智能化的新时代。

工业智能化的崛起

当前,物联网在工业领域已大放异彩,物联网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进已经取得了较多的成果。特别是在钢铁、石化、汽车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发展较为快速。物联网的本质其实就是深度的信息化,物联网的发展将会极大地促进各行业的信息化进程,对于制造业而言,信息化正对其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物联网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优势主要体现在产品智能化,由于产品中加入大量电子技术,实现产品功能的智能化,在产品中植入RFID芯片,记录产品的静态信息,通过各种传感器,模数转换,检测设备的运行状态,使设备“能说会道”。

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物联网与制造业融合,让工业潜能空前发挥,引领新的智造业时代。朱森第表示,物联网通过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理使信息到达不同目标,实现共享,从而实现“物-物”相联。制造业信息化要实现从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服务到回收再利用的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物联网技术正好具有这一优势。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数据仓库、信息安全等技术的迅猛发展,并与制造技术、特别是集成协同技术、制造服务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融合,形成了制造业信息化的核心使能技术,带动制造业信息化不断迈上新台阶,推动我国制造业持续发展。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技术范文4

关键词:数字电影;有利条件;存在问题

【分类号】J905

现代电影正向着数字电影趋势蓬勃发展。所谓数字电影,是指以数字设备和技术制作、摄制、存储的纪录片、故事片、专题片、美术片以及文艺节目、广告和体育等,通过光纤、卫星、光盘、磁盘等媒体传送,放映在荧屏上的数字影像。电影向全数字化演进已成为电影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 我国数字电影发展的有利条件

中国电影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产业化与数字化。大力发展数字电影,推进电影产业数字化转型,对于促进中国广播影视业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数字电影发展面临着许多有利条件。

1.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数字电影的发展。

国务院制定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大力推动我国电影产业跨越式发展,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历史性转变,把电影数字化发展和电影技术创新,作为促进电影发展的重要举措提了出来。刘延东同志提出,要完善数字电影标准体系,大力推广数字技术,在电影发行、制作、存储、放映、监管等环节广泛应用,加快推进数字化转换,推动我国电影科技水平向世界先进水平赶超。国家广电总局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求:建立并完善数字电影技术服务监管平台,强化电影市场监管,促进数字电影健康有序发展,加强对监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处理和应用能力。所有这些为加快数字电影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1.2加快数字电影发展的技术环境已经具备。

电影是科技进步的产物。电影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和辩证统一体。电影技术是电影艺术的基础,电影技术始终引领着电影艺术的前进道路。当前,电影正由胶片电影向数字电影加速转变,数字制作、数字拍摄、数字放映和数字发行已经愈来愈普遍和流行,数字电影已成为现代电影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推进重点。新技术催生新产业,数字电影涵盖许多关键技术,成为电影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外电影新技术急于获取新市场,为我国数字电影有选择地吸收、引进、集成、消化再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技术环境。我国电影行业正在发生重大转机。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为数字电影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数字电影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其大发展的时机和条件已成熟。

1.3 我国数字电影已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有了政策的大力支持,借助全新的技术手段,我国数字电影从起步阶段便形成良好有序的发展基础。农村流动放映在国家政策与资金的支持下,顺利完成了流程数字化管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在提供高效服务的同时也实现了有效监管。在城市数字影院管理中,农村流动放映系统的成功模式成为重要参考与借鉴,推动了城市数字电影市场监管服务模式的不断完善,促进了整个数字电影产业的有序发展。

2 我国数字电影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

2.1数字电影技术方面。

由于我国数字电影发展起步较晚,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方面基础薄弱,缺乏数字电影发行放映相关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无法提供相应的技术产品,致使我国在数字放映终端、编解码器、显示芯片等关键技术与设备只能全部依靠国外。我国原有的98%以上的国产电影放映设备市场,已在这场数字化转换中被国外占领,国产专业数字电影设备制造几乎是空白。同时,我国原有的电影工业尚未完成转型,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和服务手段、 方法和体制,与数字电影的发展很不适应。目前,我国专业电影数字拷贝的发行传输仍以硬盘邮寄为主,尚未利用网络进行大规模数字电影传输,影院未能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数字电影发行放映质量保障与检测系统尚未建立,电影发行放映服务与管理平台缺乏整体运行方案。我国虽然已经掌握了国外主要数字3D电影放映系统的技术特点,但数字3D影片的拍摄、制作才刚刚开始探索,数字3D放映辅助设备尚未国产化,目前生产的数字3D影片的内容和数量还不足以支撑市场的发展等等。因此,积极开展电影科技创新,加快数字电影技术应用研究与试验,加快数字电影系统与设备国产化进程,加速推进电影数字化转换进程已成为我国数字电影发展必须尽快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

2.2数字化电影监管方面

由于我国数字电影发展太快,亟需建立一整套安全、高效、覆盖城镇的电影数字化发行网络和全国统一的国家数字电影发行放映服务技术支撑平台,使之具有发行传输、版权保护、交易服务、编目管理、影院管理、市场监管等多种公共技术服务与管理功能,以更好地实现对数字电影节目制作、传输、存储及版权内容安全的保障,同时防止非法放映,保障我国电影的文化安全与交易安全,实现对数字化技术环境电影市场的有效规范与监管,进而促进我国数字电影传输、发行、放映等方面管理、运营和服务的智能化、网络化新格局的形成。这既是中国数字电影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又是实现电影强国的重要标志。

2.3数字化电影成本方面

由于数字放映技术没有标准化,放映设备成本长期居高不下,使影院在数字化过程中,不能很快获取较大收益,影院积极性严重受损。放映机、服务器、放映管理系统等都需要投入巨资。在美国,电影院购置一个35毫米胶片的放映机只需要三万美元可以使用几十年。而一部数字电影放映设备,需要十万美元以上,还面临着升级问题。根据摩尔定律,升级期限为两年,且机器每次升级还需要缴纳新的费用。我国数字影院的设备投入主要靠从影院的票房中回收,影院变相出资购置数字设备,因分账比例少于胶片电影,影院都不愿意放映数字影片,这种现状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数字电影及其设备的市场发展。由于技术原因,不论是国产片还是进口片,存在着发行商和放映商利益脱节问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票房瞒报现象,导致发行商不敢投放影片、影院拿不到好影片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势必影响数字电影的可持续发展。

2.4数字化电影技术人员方面

发展数字电影,需要大批的高端、复合型人才。一部优秀的电影,离不开艺术和技术的结合。我国虽然大量引进了高端数字电影设备,但买不列国外的高端创意、技术和艺术。由于缺乏高端的复合型数字电影人才,同样的设备,却生产不出与国外水平一样高的优秀作品。数字电影涉及尖端技术,对从业人员专业水平要求比较高,既要能研发又要能操作。目前,用人体制和分配机制也对稳定和开发数字电影人才队伍产生了一定影响。技术专业人才、后备力量匮乏短缺,成了制约我国数字电影快速发展的重要瓶颈。

2.5数字化电影版权方面

数字电影技术含量高,每个环节都涉及法律和版权问题。例如,数字转换处理后著作权属于谁?电影作品数字化,是否产生新的著作权、数字转换过程中裁剪和处理、校正和修复是否构成侵权行为等等。再如,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方法创作的作品、摄影作品,其著作权利的保护期为50年,未经许可的胶转磁不得作为数字影院的节目源。但电影数字化转换必然涉及上述影视作品,是否对现行的著作权法进行修订,也需要尽快明确。传统电影发行链条中,电影拷贝流通基本是靠人来把关的,如果出现盗版,多是人的疏忽或者渎职造成,责任比较容易追究。因此,如何进行数字电影著作权和版权保护,是发展数字电影必须解决的法律问题。

参考资料:

[1] 朱虹.中国数字电影的现状与发展战略[J]. 有线电视技术. 2010(12)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技术范文5

华为继续独领,2016年营收751亿美元,紧随其后的分别是诺基亚265亿美元、爱立信262亿美元和中兴通讯146亿美元。(编者注:为方便横向比较四大设备商的销售额和利润,将其统一为第三方货币单位美元,采用2016年12月31日汇率。)

收入差距拉大

在采用美元单位的背景下,2016年,只有华为一家实现了营收增长,而且进一步拉大了和爱立信、诺基亚以及中兴通讯的差距,体量已经超越三家之和。

从2015年608亿美元到2016年751亿美元,华为营收同比增长23%。这一切得益于华为全球市场的开花。

华为在年报中披露,中国市场受益于运营商4G网络建设、智能手机持续增长以及企业行业解决方案能力的增强,实现销售收入2365亿元,同比增长41.0%;欧洲、中东、非洲地区(EMEA)受益于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的提升,实现销售收入1565亿元,同比增长22.5%;亚太地区受益于印度、泰国等市场基础网络建设及日本平板市场份额的提升,实现销售收入675亿元,同比增长36.6%;美洲区域受益于墨西哥运营商通信网络投资增长,实现销售收入441亿元,同比增长13.3%。

2016年,爱立信全年报告销售额下降10%,从294亿美元下降到262亿美元。与此同时,知识产权许可收入下降至100亿瑞典克朗,而去年同期为144亿瑞典克朗。爱立信在年报中披露,下降的原因在于移动宽带需求的疲软,尤其是受累于宏观经济环境疲软的市场影响。

2016年,诺基亚尚处在和阿朗的合并期,期待的“1+1>2”的效应并没有显现,营收265亿美元,而2015年两家的营收总和是291亿美元,同比下降7.5%。但值得诺基亚欣喜的是,诺基亚通信业务的利润率接近指导目标范围的最高值,达到8.9%。

诺基亚总裁、首席执行官苏立在年报中表示:“诚然,我对2016年整体营收的增长仍然不甚满意。然而,随着市场环境逐步改善以及我们的销售转型计划不断获得更大动力,我们期待着在2017年继续稳步提升绩效并在2017年及未来不断挖掘利润增长潜力。”而此前,诺基亚曾估计,和阿朗合并后公司的目标市场比当前诺基亚单独的目标网络市场扩大了大约50%,从大约840亿欧元增至约1300亿欧元。

2016年,是中兴通讯坎坷的一年,遭到美国政府部门的出口管制,谨慎前行。2016年,中兴营收145亿美元,相对于2015年的154亿美元下降5.8%(按人民币结算同比微增1%)。

盈利皆入下行通道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2016年的全球电信市场,运营商网络投资步伐减缓,移动宽带需求疲软,电信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设备商的净利润增长皆进入下行通道,华为亦不例外。

2016年,华为净利润53.35亿美元,微增0.4%,利润率从2015年的11.6%下降至9.1%。华为在年报中披露,2016年利润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消费者业务的快速增长,收入占比上升,整体销售毛利率下降1.4个百分点。而同时,消费者业务面向未来增长的品牌和渠道建设的投入费用率同比上升1.1个百分点。

爱立信2016年利润大幅下降86%,仅为2.23亿美元,诺基亚亏损10.24亿美元,而中兴由于美国政府的罚款计入2016年导致亏损1.1亿美元。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兴营业利润11.7亿元,同比增长263.7%。

从运营商业务收入来说,华为同样进一步拉大了和其他三家的差距。2016年,华为运营商收入418亿美元,爱立信262亿美元,诺基亚245|美元,中兴则为85亿美元。

华为在年报中披露,运营商业务始终坚持“管道战略”,围绕数字化转型,抓住视频、云、运营转型等重大机遇,在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方面不断尝试,以敏捷应对不确定性,以生态促进产业发展,取得了稳健的增长。

2016年,中兴通讯同样实现了运营商网络的增长。中兴在年报中披露,2016年,中兴以5G为核心,在无线、有线、云T等多个领域整体规划和聚焦资源,带动公司运营商网络实现增长。

重回同一起跑线

进入2017年,全球4G网络建设已经接近尾声,设备商能够享受的“4G红利”已经消失。与此同时,通信业正进入全新的大连接时代,5G标准仍在制定,网络重构刚刚起步。

“一切的一切意味着设备商或将重回同一起跑线。虽然短期内华为领导者地位不会发生改变,但是5G有望重新改写设备商格局,市场份额也有望重新分配。”一位深谙电信市场多年的专家向《通信产业报》(网)记者表示。

爱立信已经调整船头,朝着“网络社会2020”的目标前进。日前,爱立信公布,将实施高度聚焦的业务发展战略,以期重振技术和市场领导地位,提高集团盈利能力,助力客户取得成功。

爱立信总裁兼CEO鲍毅康表示:“一段时间以来,爱立信的技术和市场领导地位遭遇挑战,而集团战略未能产生预期的回报。在反观公司战略的过程中,我们认真倾听了全球各地客户的反馈,并深入分析了我们的产品组合及其业绩。为了能够立即采取行动,加快执行速度,我们了新的公司战略大纲,为公司恢复盈利能力制定发展路径,以创新和行业最佳的解决方案引领我们决定高度聚焦的战略领域。”

从公司整体战略层面上,爱立信将着重致力于助力服务提供商将扩展业务至更多行业,开拓新的利润池。

一方面,爱立信加快并增加在网络业务重点领域的投资,以支持继续在全球范围内部署4G,建立5G领导地位。

另一方面,爱立信成立新的数字业务单元,恢复NFV、BSS/OSS的盈利能力。与此同时,爱立信还将拓展物联网业务,重新聚焦管理服务。

目前,视频已占到全球移动数据流量的50%以上,预计到2022年,这一比例将增至75%。爱立信表示,在继续开发媒体解决方案的同时,探索媒体业务的战略机遇,使媒体业务在不断变化的媒体行业大背景下能够获得规模效应。

华为则继续践行“管道战略”,重点同样在5G和视频。华为积极推动5G全球统一标准,持续投入5G新技术研究创新,积极与运营商进行5G核心技术外场验证。视频领域,华为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德国电信、阿联酋电信等全球大T共同打造标杆项目。

与此同时,华为将“云”摆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华为轮值CEO徐直军在2016年年报中表示,为了支持运营商和各行各业实现全面的数字化转型,我们的战略是把华为公司的所有产品和解决方案全面云化,就像历史上我们把产品全面IP化一样。就在不久之前,华为表示强力推进公有云,成立CLOUD BU,增加2000人。

徐直军表示,2017年,华为聚焦战略领域,推动数字化转型。面向运营商客户,以ROADS体验为目标,帮助运营商在IoT、 视频、云服务等新市场机遇上构建新增长点,并推动网络和运营系统的云化转型,;面向企业客户,将充分利用云计算、SDN、大数据,帮助企业完成以“敏捷和智能化”为核心的数字化升级;面向消费者,华为致力于打造中高端品牌,打造精品。

尽管在4G网络制式上,中兴输给了FDD LTE。但5G时代,中兴未雨绸缪,提出Pre5G概念,并在全球30个国家部署了40多个Pre5G网络,为未来5G商用带来先发优势和有利地位。

同时,中兴亦积极参与5G标准的制定工作并取得阶段性突破,同时与国内三大运营商、德国电信等运营商达成5G合作协议。今年初,中兴5G全系列高低频预商用基站产品,并宣布将在2018年第三季度开始5G的商用预部署,2019年第一季度实现5G规模商用部署。

在终端层面,2017年,中兴将继续稳扎稳打,进一步夯终端市场地位。中兴通讯终端产品发言人吕钱浩博士阐述了2017年中兴终端战略:聚焦战略大国、聚焦价值客户及聚焦精益产品战略,充分发挥在研发创新和全球布局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中,在北美地区,中兴终端聚焦中高端手机市场和本地化应用与服务,;在拉美和非洲,普及4G智能手机,强化本地化运营;在欧洲,以精品机型和本地化服务进一步提升用户体验;在中国,围绕旗舰、精品机,打造爆款,在2000元档位站稳脚根,加大与运营商合作,以及运营商线下渠道运作,强化本土生态。

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技术范文6

关键词 合肥市;数字出版产业;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3-0189-02

0 引言

目前,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依然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整个产业总体上正逐渐加速步入正式运营阶段。2010年10月10日,新闻出版总署又正式了《关于加快我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若干意见》。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传统出版单位基本完成数字化转型,其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运营份额在总份额中占有明显优势。

在此前提下,全国各地区政府纷纷看好未来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前景,并竞相打造建设服务地方、辐射全国的区域性数字出版产业基地。作为安徽省会、国家四大科教城的合肥市(也是全省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最集中地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跟进观察追踪,通过笔者深入行业一线进行实地走访考察调研,在此基础上对整个合肥市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全面深入的细致梳理,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对策,并试图从中归纳总结适合合肥市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一些规律。

1 合肥市数字出版企业现状

目前合肥市数字出版企业发展概况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传统出版企业转型升级,向数字化出版发展;二是一批一批新兴IT企业的业务延伸产业链涉足数字出版;三是安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地处合肥和芜湖,其中合肥是基地主园区)集聚效应吸引入驻了一批数字出版企业。

1.1 传统出版企业转型升级向数字化出版发展

近年来,合肥市政府相关行业部门根据《文化强省建设实施纲要》的文件精神和产业行业的发展需求,采取积极举措努力推动传统辖区内出版单位数字出版业务的转型发展。先后组织审核安徽教育网络出版有限责任公司、时代新媒体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安徽美术出版社、安徽科技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安徽新华电子音像出版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等10多家传统出版单位上报总署获批数字出版资质。

这些出版单位以文化与科技融合为着力点,积极探索数字出版技术研发及商务运营,努力实现出版文化企业向文化科技服务企业发展的新定位。像安徽教育网络出版有限公司,2011年在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被评为“全国数字出版示范企业”。公司积极推动数字出版创新业务发展,得到安徽省各级政府部门的充分肯定,先后被省科技厅认定为安徽省首批“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培育企业”、全国首个省级“数字出版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以合肥报业传媒集团等为代表的报业集团,将集团所属各子报统一进行数字化处理在网站上进行传播,同时运用移动网络开通了手机报业务。在报业集团数字化“上网”的带动下,全省地市级党报和相关专业类报社也纷纷进行出版数字化,相继推出数字报、手机报。随着数字报纸、数字期刊、手机杂志也相继出现相继出版,使传统纸质媒体发行扩大了覆盖面,提升了报纸媒体的影响力。

1.2 一批IT企业延伸产业链涉足数字出版

合肥华恒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生产便携式平板电脑起家,开发了全国知名的品牌“智器”;逐步与内容商合作,产业链向电子杂志、数字版权保护、移动互联软件诸领域延伸,显示了较强的竞争优势。公司于2009年在国内推出首款支持彩色、触摸阅读的阅读型平板电脑,2012年推出全球首款批量生产的投影平板电脑,还研发生产了“糖果派”儿童平板电脑等一系列创新型平板电脑,已发展成为国内平板电脑和移动互联网服务领域的领先者。。安徽科大讯飞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智能语音技术提供商,其智能语音核心技术代表了世界的最高水平,是“中文语音产业国家队”。由IT企业转化而来的数字出版企业凭借技术上的优势,迎合数字时代的发展趋势,以提供数字化的阅读服务与体验为经营手段,从而成为数字出版的主体企业类型之一。

1.3 安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集聚效应

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成立吸引入驻了一批数字出版企业,为集聚产业力量,实现区域发展带动,2012年8月,省政府向新闻出版总署上报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安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函》、《创建安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规划方案》等申报材料。2012年12月24日,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同意我省建立安徽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全国第10个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按照一个基地两个园区(合肥园区、芜湖园区)格局进行建设,基地规划总占地面积3830亩,总投资306.5亿元。目前,合肥园区已建成一期占地330亩的动漫数字出版产业园,项目总投资26.5亿元。二期1000亩数字出版产业基地正在建设中。已入驻科大讯飞、新浪(安徽)、腾讯(合肥)、完美世界(合肥)、华恒电子等数字出版相关企业近百家,产业已初具规模。

2 合肥市数字出版产品现状

2.1 传统出版物的数字化产品

数字化是实现从“纸”阅读到“屏”阅读转变的前提。传统出版单位利用自身丰富的出版资源,顺应读者的阅读需求,应用信息技术把原来的纸媒体变成电子版或网络文件。我省多家传统出版单位,积极对本版的图书、期刊进行电子书刊的开发和生产,通过与方正阿帕比(Apabi)等技术提供商的合作,利用网站平台、移动网络等渠道开展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出版发行业务。在传统出版物数字化转换中,安徽经纶文化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有所创新,他们利用客户端与二维码技术,对少儿类、教育类与科技类数字出版物进行 “内容二次开发”,实现纸质图书和数字出版的融合,使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优势互补,很受读者欢迎,用户数今年有望突破1000万。

2.2 动漫、网络游戏产品

安徽出版集团投资组建的安徽时代漫游有限公司,专注于动漫产业项目的投资与经营,打造完整的动漫产业链,致力于成为中国动漫出版产业品牌运营的龙头企业。合肥完美世界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主营网络游戏,已成功开发上线运行《楚汉传奇》等多款游戏,实现我省自行制作和运营网络游戏的突破。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合肥乐堂动漫公司、安徽掌控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璎珞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企业,将动漫制作和网游开发相结合,积极开展网页游戏、手机游戏研发制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2.3 数字出版服务平台

较有代表性的数字出版服务平台:一是安徽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安徽教育网络出版有限公司,将数字阅读与数字教育有机融合,实现数字出版在教育领域的运营创新,打造出一个基于机构学习社区为主,体现个性教育为特色的新型运营模式,实现了教学互动和教育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依托新媒体和网络技术,开设了“名师课堂”板块,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课件、教学视频可以轻松上传、播放、下载,相继推出的高考快递、名师考试讲解等网络课堂深受学生欢迎。

安徽教育网络出版有限公司开发的 “全媒体数字出版运营服务平台――时代e博”,是集书报刊和音像电子出版物于一体的海量数字内容投送平台。该平台一方面对出版集团内部的数字出版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加强与相关出版社的协作,聚集优质资源,目前已经整合了全国100余所出版社的数字内容资源;将“数字出版、教育服务、商务运营”有机结合,涵盖图书、期刊、电子音像、视频音频等内容资源,将内容所有者、运营商、目标客户群通过互联网联系在一起,为数字出版产业链各环节提供透明、快捷的内容投送、运营、消费服务,力争打造一个中国数字出版的“淘宝网”。

安徽皖新金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安徽云教育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服务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已被列为“安徽省861行动计划”文化产业实施项目。华恒电子通过独特的“平板电脑+移动互联网服务”的创新模式,开发了智器移动互联网终端系统、“糖果派”儿童乐园、智器阅读软件、智器电子杂志网上商城(已与盛大文学以及国内近千家知名杂志社合作)、智库、智享等十余款移动互联网软件,搭建了集版权保护、内容分发、网银支付、客户端应用于一体的智器数字阅读发行平台、“糖果铺”儿童内容购买平台。

2.4 数字出版技术研发

科大讯飞公司专注于核心语音技术的研发及应用,提供领先的语音合成与语音识别技术产品,以先进的大语料库和语音韵律描述体系为基础,提供面向任意文本、任意篇章的连续语音合成功能,合成音质可媲美真人发音,够提供普通话、广东话、英语等上十个语种,包含业界领先的普通话与英语同音混读、广东话与英语同音混读,并已经受了行业用户大规模大压力的应用考验,在有声数字出版物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该系统具有高质量的语音合成效果,全面完善的功能特性,细致周到的优化方案。合肥华恒公司在数字出版技术研发方面拥有二十余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制定了平板电脑企业标准;该公司“智器移动互联网终端系统”、“智器平板电脑”等产品先后被评为安徽省高新技术产品、安徽省重点新产品。安徽教育网络出版有限公司参与、承担的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4项,获得政府科研经费近1000万元,在数字内容服务、语义出版等方面申请发明专利1项,获得软件著作权

8项。

3 结论

数字出版尽管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产业已初具规模,但同发达国家相比,目前仍存在有较大差距。数字出版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层面、产业层面、政府管理层面均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产业链尚不健全,同时盈利模式、版权保护、行业标准、品牌影响、渠道建设、人才队伍等长期以来困扰数字出版产业多年的问题仍未完全解决。而对于安徽省以及合肥市而言,其数字出版发展水平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各类型业态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状态。在业界目前快速发展的形势下,合肥市数字出版业的从业人员应认清形势,找寻对策,共同促进数字出版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卿,曾元祥,熬然.数字出版产业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2]黄孝章,张志林,陈丹.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3]郝振省.2012-2013 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4]熊英,熊玉涛.数字出版的产业特性和商业模式[J].中国出版,2010,8(1):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