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智慧学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智慧学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智慧学堂

中小学智慧学堂范文1

关键词: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学法指导;应用体会

随着基础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新型教育模式的推行,许多学科的教学要求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以理论性与精确性为核心的数学学科更加显著。教学质量是否能够提高,不仅仅在于师生的合作方面,与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方法也有着很大的关联。所以,教师要在授课的同时,注重知识传递的方式与方法,使学生能够迅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从“学会知识”到“会学知识”,这一点同样是数学教学体系当中的重点。在如何打造初中数学的高效课堂与提高学生学习方法的问题上,笔者认为应当注重以下几点:

一、结合学法的高操作性教学方法

教学包含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以教学不是教师照本宣科地将课程内容讲解清楚就能够完成的工作,而是要在学生知识能力层面上给予最大的启发以及教学手段的支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坚持“教法”主导“学法”的平稳发展方式,使学生在教中学,教师在学中教,相辅相成,共同进步;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知识点,教学方法要采取相应的变化,追求教师对知识点的深入掌握,进而将这种理解传输给学生,形成一种立体式的知识教学模式;考虑到学生在知识掌握前对于解决难题的能力因素,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与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彻底融入到初中数学教与学的过程当中。

如在代数的知识学习方面,学生不容易掌握数学语言当中表达出来的重点,无法抓住问题的核心,在解题方面存有欠缺。针对这一问题,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就所学的代数内容加入“翻译法”,使学生学会借助这种方法将代数问题当中的文字信息转换成数学语言。

二、重视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个人能力

学习能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学生能否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要素。对于学习能力的指导与培养,其重要性甚至在基础知识的传授之上,毕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拥有好的学习态度是进行系统化学习的关键因素。我们强调学习方法的掌握,对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也不能松懈,只有双管齐下,才能提升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进而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在知识传授方面,要加强学生对概念及定理的理解,加强学生对知识之间结构网络的分析能力;在技巧方面,要培养学生解题思路的清晰有效,要求熟练掌握数形结合与化归等解题方法;在思维逻辑层面,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该将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的特殊题型科学利用,指导学生在这些题型当中学会分析与类比,总结解题的基本原则与规律。这些教学方法的关键在于:

1.抓住知识本质

语言的描述、条件分析和习题结论不同,数学问题的解答思路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在教学当中要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性质、公式以及定理做到清楚来源、条件、使用范围,掌握内容、运用以及证明方法。

2.知识网络结构化

总结归纳各单元教学计划当中的主要知识点,并引导学生对这种方法加以运用。例如:代数的知识可以总结归纳为实数、函数、方程以及代数式等六个基本板块,而这些板块又可以细分为若干层次。通过这种总结归纳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已知和未知的知识要点时,准确把握住学习的重点,梳理不同板块代表的不同概念、定义,以及解题的技巧与思路,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

3.掌握数学思维

作为学习活动的基础,应用解题也是数学学习的核心知识。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不能为解题而解题,应在解题过程中重视解题思路的讲解,哪怕是错误的思路从中也能吸取经验教训,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在教学规划当中,教师应当对解题的指导思想或者经验方法进行系统化总结,对于每一个细节都要做到详尽清晰。只有将学习思想传授给学生并加以强化,才能使其在解题的过程当中逐渐熟悉如何应用,进而解题的思维逻辑才会清晰、灵活及准确。

三、结语

数学教师除了要研究好教材、教法,使教授的知识内容被学生“学会”之外,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以科学高效的方法去学习,真正做到“会学”。因此,教师必须把学法指导融于课堂教学之中,使数学教学与当前的素质教育同步。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将课程与学习融为一体,扩展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发挥学生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动和能动作用,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和知识建构。针对初中学生身心发展与数学学科的特征,教师要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进一步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陈雪霞.“学法”指导在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2013,(04).

中小学智慧学堂范文2

体会一:要注重阅读指导,提升理解能力

课本是学生学习、阅读的根本,是考试题目答案的依据。高中政治教材中又选用了大量的文字材料,有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像很复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培养学生阅读课本能力,让学生学会阅读,从中理解课本知识内容所在,全面地让学生加以理解,从而迅速、准确地掌握知识。

如高一政治第一课的重点名词“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1)主干成分:“商品是劳动产品”。简单地说,商品就是劳动产品。这种“化繁为简”的办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商品”这个经济学名词概念的要义。(2)第一修饰词:“交换的”。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也就是说,商品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只有那些“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这样,我们就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商品”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内涵。

体会二:要重视自主学习,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标的课堂教学中,倡导的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其共同目标是把时间和能力还给学生。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

如在高中的《经济常识》“市场经济的缺陷”教学中,由于学生年纪比较大,很多问题学生都会自主分析,老师可以列举身边的经济现象,如“药厂假药事件”,通过真实的、惨痛的教训,首先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向学生提出问题:1.你认为造成惨重后果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造成这样的结局,根本原因是什么? 3.我们该怎样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这样从时事热点的直观中感知到了问题的缘由,然后通过师生、生生合作对话,探究出了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措施。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让许多知识在学生合作对话、相互交流中完成,让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的知识比较全面的理解。

体会三:要联系时事热点,强化政治理论

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如何让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的概念、原理、理论体系?如何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为时事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要联系时事热点,列举现实事例显得尤其重要。只有让学生回到生活实践中去,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我让学生关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社会热点透视”“实话实说”等节目,对当今社会热点、现实困惑,进行相关理论分析。比如,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0 年12 月2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 个百分点。这样一则重要的经济新闻,既可由政治教师介绍给高中生,也可由学生自行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渠道去搜集,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从中进行深入分析,可以联系课本经济常识中的宏观调控、货币政策及投资与消费等知识作出自己的分析。学生对此问题进行了分组讨论,有的查阅资料,有的咨询老师,最后形成下列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提供哪些启示?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盘活了内容,又训练了学生透视政治、经济现象的能力。

体会四:关注习题讲评,把握解题实效

教师课堂教学为了完善知识结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对习题讲评是必不可少的。在习题讲评中,教师不能简单地校对答案或纠正错误,而应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及其关系,从而理会解题的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

例(2008全国文综卷I38)材料一:2007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粮食危机,30多个国家由此发生民众的抗议和骚乱,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抢购大米等食物的风潮,粮食危机有向世界蔓延之势。

材料二:在过去五年中,我国政府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储备充足。

中小学智慧学堂范文3

关键词:错误资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智慧之花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古语已经阐明了错误产生的必然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不能正视学生的错误,对犯错的学生进行严厉的斥责。在现代教育中,错误成为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应该合理运用错误资源,提高教学有效性。但是,如何让错误资源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绽放智慧之花呢?

一、反思性学习

1.认清错误的成因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错误的产生必定存在一定的原因,如学生的基础不牢、审题不清等。这些原因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与解题中出现错误,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地学习。

2.进行反思与总结

对于教师而言,教师的工作不是追究教学的结果,而是判定学生为什么会出错,并组织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明确自己出错的原因,进而在日后的学习中规避错误。

以加法与减法的教学为例,教师在初步学习后在黑板上给出算式:“3+7=?”一名学生立马回答是21。教师需要询问学生得出答案的依据是什么。学生问答因为大家都说:“三七二十一。”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步认识到自己对俗语的认识并不到位,并且在学习中没有探究的精神与意识。经过反思,学生再让日后的学习中变得谨慎,不再从主观臆断结果,以此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让学生减少了错误。

二、交流与讨论

1.明确错误的特殊化

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出现的错误是具有特点的。一方面,学生的错误并不是个性的,通常会有几名学生出现相同或类似的错误。另一方面,学生出现的错误也并不是完全相同的,面对同一个题目,学生出现错误的方向可能是多样的。

2.组织交流与讨论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不但要让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同时也要改正错误,让学生获得更真实的提升。

“一根长2米,横截面直径是6厘米的木棍,截成4段后表面积增加了多少?”以这道例题为例。教师发现学生容易错误地计算表面积,因此,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交流。在此过程中,部分学生提出自己少计算了一个面的表面积,而部分学生则表示自己多算了两个面的面积。经过分析后学生发现,这是因为个人的空间思维能力不够。因此,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将其变得形象具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计算。

通过组织学生交流与讨论,教师让学生对错误发生的原因进行进一步的剖析,不但明确了错误产生的原因,也得出了更好地规避错误的方法,使学生获得更大的提升。

三、突破与创新

最后,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运用错误资源进行突破与创新,使学生获得更加真实的提高。

“老张a岁,小王a-18岁,再过x年后,他们相差多少岁?”在这道题目中,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受到主观意识的局限而选择错误的答案。

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分组交流,要求学生表明解题的思路。部分学生理所当然地提出过了x年所以相差x岁,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答案是18+x岁,因为之前两人就相差18岁。其中,只有一名学生很肯定地说相差18岁,但他的解释并不能让学生信服。经过思考,这名学生提出利用举例的方法进行验证,因此他将a设为30,经过具体的计算后验证了自己的说法。

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但组织学生分析了自身的问题,同时还通过合作帮助学生学会了利用特定例子进行正确计算的方法,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突破。

总的来说,错误是不可避免的。在教学中合理运用错误,可以让其成为有益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需要改变认识,让错误资源在小学数学中绽放智慧之花。

中小学智慧学堂范文4

关键词:职业院校;词汇学习;学习策略

1 引言

语言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要想更好的学习一门语言,就必须要掌握大量的词汇,如果没有了词汇,就构不成句子,在汉语当中如此,在英语当中更是如此,职业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英语学习是十分重要的,而词汇就成为了英语学习当中最基础的环节,所以在英语课堂当中使用一些词汇策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当前职业院校学生英语词汇学习中的误区

近年来,严峻的就业形势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英语水平也越来越为广大用人单位所重视。然而对于大多数职业院校来讲,英语教学是一个重点,但也是一个难点,教学形势不容乐观。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除学生英语学习基础较差外,还在于学习没有找到有效的英语学习方法,以至于长期在不科学、无规律的英语学习误区中长期徘徊。应英语词汇教学为例,学生往往会迷失在复杂的语法知识和单词记忆中,词汇学习最终变成了没有实用价值的符号记忆。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首先是词汇学习的关联性不足。很多学生在记忆单词的时候都是简单着照着书看,不用比在纸上落实,也不用口念的方式,他们认为依靠视觉就可以记忆很多的词汇,但是这样一来就会使得拼写成为了一个和音标完全独立的一个问题,这样也就使得学生会出现会写但是却不会读的现象,同时这种方式记忆单词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很多学生看着单词不能确定的说出其中文的含义。

其次是词汇学习的规律性不足。在词汇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依靠死记硬背的方法,在背单词的时候没有对其进行及时的规划和安排,经常是想起来了就记忆一两个,学生只是暂时性的记忆了一些单词,但是从整体上来说还是不能完全的掌握,而有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对词汇进行及时的复习或者是巩固,对时间的应用也不是非常的合理,所以如果时间长了以后就会逐渐遗忘,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还会学习新的单词,学生对词汇学习会渐渐形成一种畏惧和抗拒,学习兴趣也会在这种情绪当中消失殆尽。

再次,词汇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实践性。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一些学生可以很好的记忆单词,将单词熟练掌握,但是就英语学习成绩而言却不是非常的令人满意,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对其予以充分的改进。而出现这种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对词汇的应用能力并不是很强,这样记忆单词也仅仅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已,在单词融入到文章之后也不能及时的完成单词词义的转换。

3 词汇学习策略在职业院校英语课堂当中的实际应用

3.1 英语词汇学习的原则

3.1.1 结核性原则

结合原则通常就是指针对那些词汇基础并不是非常好的学生而言,词汇学习一定要依靠机械性的死记硬背和理解记忆结合的方式来记忆,人的记忆是存在着一定规律的,而任何人之间的记忆也存在着一些差异,对于词汇学习而言找到词汇的固定规律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在记忆的时候我们必须承认机械性记忆的方式,但是英语学习是一个综合性的内容,所以学生在记忆的过程中要结合多种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记忆的效果,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以致用。

3.1.2 方法性原则

方发行原则通常就是指针对那些词汇量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词汇学习一定要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只有找到了方法才能更好的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减少了对学习的恐惧和抵制情绪,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用组块记忆法、词音词型相结合的方法等等。

3.2 英语词汇学习的方法

3.2.1 形象记忆法

形象记忆法就是指在词汇学习中,将英语词汇与具体客观的形象、动作、场景相联系,通过客观事物的直观印象来记忆单词的方法。这种记忆法的优点在于记忆效率高、词义记忆也比较准确。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英语多媒体教学的实现,为学习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料与工具。现在有许多教学软件,可以将英语词汇进行形象化处理,其目的就在于激发和利用学生的形象记忆来使单词学习变得轻松容易。而且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动词、形容词等那些难以用具体形象展现的词汇轻松的展现出来。

3.2.2 音形义结合的方法

词汇学习中,语音学习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但往往会被人忽视,一些学生认为只要完成了词汇的拼写记忆就已经完成了对词汇的学习,但是在英语的沟通和交流当中,很多学生往往是最为简单的单词都读错,所以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将音标的学习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这对单词的记忆是十分关键的,在将三者结合的同时也可以将词汇牢牢的记在心里。

3.2.3 实践学习法

所谓实践学习法是指灵活利用课堂教学让学生进行英语词汇学习。英语词汇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单纯地记忆词汇,最重要的是让在学生了解和掌握英语语言形式的基础上锻炼培养运用词汇的能力。掌握语言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语言,在实际生活中多多进行语言交流。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讲,学习英语词汇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利用英语的词语、句型,叙述自己的思想。对于教师来讲,英语词汇教学应多通过问答式的方法让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3.2.4 文化思维培养法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人们通过语言相互沟通交流认识世界,同时不同社会类型和文化环境也造就了不同的语言。对于英语学习来讲,仅仅掌握了英语的的词汇和语法规则是远远不够。要想真正地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英语词汇的运用能力,还必须要培养敏锐的英语文化意识。也就是说,在平时的学习中,应特别注意英语的民族文化问题以及跨文化比较问题,要充分了解英语母语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风貌等,培养敏锐的文化思维意识。这样学习可以仔细体会到中英文词汇之间的细微差别,也会逐渐增强词汇学习的兴趣。

结束语

当前,英语学习是十分重要的,这在职业院校的教学中也是适用的,而在英语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对词汇的掌握,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针对当前词汇学习中的一些不足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改进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学生英语学习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陈钧,沈萍.影响外语词汇学习策略的因素分析(英文)[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5).

中小学智慧学堂范文5

关键词:新《中小学校会计制度》 自营食堂 财务

近年来随着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中小学校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小学校财务制度》和《中小学校会计制度》的陆续出台,给中小学校的财务工作带来了许多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中颇引人注意的是在新《中小学校会计制度》中,首次就中小学校食堂的财务核算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中小学校自营食堂实行单独核算,相关财务数据在年末并入学校大账,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应当披露本校食堂单独核算的会计报表。将食堂账数据并入学校大账,是新《中小学校会计制度》所作的一个有益的尝试。它使得学校大账能更完整、全面地反映学校财务状况和收支结果。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新《中小学校会计制度》中关于食堂账的相关规定与现行的食堂会计处理方法之间有着一些冲突,兼之食堂会计核算业务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使得新《中小学校会计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亟需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解决。

一、新《中小学校会计制度》下自营食堂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食堂会计制度适用问题

在新《中小学校会计制度》出台以前,由于没有全国统一的中小学校食堂会计制度,许多地方教育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出台了地方性的中小学校食堂会计制度。鉴于中小学校食堂需要准确计算食堂运营成本,并据此确定伙食费收费标准,因此各地在制定中小学校食堂会计制度时普遍引入了权责发生制思想,出台的食堂会计制度更接近于民间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和收入、费用的确认上都与新《中小学校会计制度》有着明显的差异。如果将食堂相关数据直接合并到学校大账,势必会因为两种会计制度的“不兼容”而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例如许多中小学校为了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都利用食堂伙食收入来添置、维修食堂设备。同时为了合理计算食堂伙食成本,避免设备购置和维修费用在伙食成本中比例过高,损害就餐师生的切身利益,基于权责发生制思想,各地的食堂会计制度一般都通过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将设备购置费分摊到若干年计入伙食成本。而在新《中小学校会计制度》里却没有设置“累计折旧”这一会计科目,只要求有条件的中小学校设置固定资产辅助账。这就使得广大中小学校在处理食堂的固定资产业务时陷入两难境地:如果延续以前计提折旧,分期摊销成本的做法,那么在合并会计报表时食堂账中的“累计折旧”科目相应数据将无法在账务大账中找到对应的科目进行合并;如果采用新《中小学校会计制度》里的固定资产账务处理方法的话,将食堂设备购置费一次性记入当期成本又显然是不合理的,对当前就餐的师生是不公平的。因此如何设置一套既合规又合理的食堂固定资产账务处理方法成为能否继续运用食堂经费添置食堂设备,改善食堂运行条件的关键所在。

(二)食堂账并入学校账后导致学校账会计中期部分数据失真

根据新《中小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中小学校食堂实行单独核算,当年数据在年中不并入学校财务大账,只在年末抵销中小学校与本校食堂内部往来后,将各资产负债类科目的当年发生数记入财务大账的对应科目的相同方向,而将收支相抵后的净额记入“其他收入-食堂净收入”贷方。这就使得在年中时学校大账上的部分资产负债类会计科目,比如“银行存款”科目余额就包括两块数据:学校大账本身银行账户的期末存款余额和食堂账上银行存款的年初余额。而由两个不同时点的数据之和组成的“银行存款”期末余额,显然无法真实地反映学校“银行存款”的期末实际情况,也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

二、解决自营食堂会计核算中上述问题的建议

(一)修订中小学食堂会计核算制度

以新《中小学校会计制度》为基础,结合本地中小学校食堂财务管理的实际情况,修订中小学食堂会计制度。在新的食堂会计制度里,一方面对于资产、负债类科目的确认、计量与核算务必要符合新《中小学校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以确保相关科目数据并入学校大账时能保持会计一致性原则。另一方面,由于在并账时是以收支相抵后的结余并入大账,因此收支类科目的设置和计量则可以根据自身管理的需要作出规定。

(二)允许中小学校在食堂账中设置“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

针对食堂固定资产业务会计核算方法选择的困境,笔者建议禁止中小学校直接用食堂伙食费收入添置食堂固定资产,同时放宽新《中小学校会计制度》里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限制,允许所有中小学校在食堂账中设置“专用基金-修购基金”。每月根据食堂伙食费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用于食堂的固定资产的维修和购置。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置修购基金的计提比例将食堂固定资产的购置费用在食堂伙食总成本中的占比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确保就餐师生的利益。另一方面食堂修购基金的计提和会计核算方法完全参照《中小学校会计制度》里的相关规定,因此在食堂账并入校账时可以直接将相关数据直接并入校账对应科目内即可。

(三)食堂账并入学校大账的周期改为每月一次

根据新《中小学校会计制度》有关规定,学校的收入支出从以前的每年结转一次改为每月结转一次,这就与自营食堂每月结算一次收支结余刚好同步。为此我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将新《中小学校会计制度》里每年年末将食堂的相关数据并入学校大账改为每月都并入学校大账,这样就能确保学校大账中的所有数据、包括食堂相关数据都是同步的、最新的,是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也保证了不同期间的会计数据口径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中小学智慧学堂范文6

关键词:新技术;课堂教学;机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7-0007-04

一、引言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各种新技术、新发明迅猛发展、层出不穷,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状态,使人类游离于现实与虚拟两种世界[1]。这些新技术(如云计算、移动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介入课堂教学,深刻地影响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成为课堂教学改革中较为显著与活跃的变革要素,并使课堂教学的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内外学者纷纷对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成果主要表现为:新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2],新技术环境下的课堂形态研究[3][4],新技术下的课堂教学环境配置与应用研究[5][6],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与绩效问题的研究[7]等。从已有的研究来看,新技术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由于涉及到教育思想与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成效、教育者、受教育者等方方面面,许多学者分别从“人本”立场、“教育”立场、“技术”立场等做了大量有价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但由于受具体情境和条件约束的限制,一项新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在师生应用中往往存在着不想用、不会用、形式上用、不实用等“叫好不叫座”的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创造性地理解和赋予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价值、探寻合理的使用方式,为课堂教学提供新的有效支持。笔者将立足于“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新机制”的“五新”理念,在分析进入课堂教学的新技术特性基础上,将新技术进入课堂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阐析新技术变革课堂教学如何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的主要特性

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不断催生许多新的技术。这些新技术进入教学领域,成为新的教学媒体,改变了教学环境的构成、教学资源的形态、教学的互动方式等,逐渐由简单直观向复杂多元方向发展。就其特性而言,主要表现为:

1.从来源上看,具有多元性与复杂性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革命性的技术层出不穷,大多数技术都是比较专门化的,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内在规律,但并不是每一项技术都适合于进入教学。因此,新技术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应用,有一个被选择和再改造的过程。从其来源上看,比较多元与复杂,有通用技术、专用技术和特殊技术。如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文档演示技术,为辅助教学而开发设计的毕博网络教学平台、清华教学在线,为MOOC而设计开发的清华学堂等。当然,学校由于有各种不同的学科门类,有些课堂教学知识的传授需要借助某些特殊的软硬件技术支撑,如受社会信息化影响而产生的各种软件,如金融信息系统、网络营销系统、网上银行系统等。

2.从使用上看,具有不稳定性与不断更新性

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技术,有些较为简单、有些较为复杂、有些甚至需要系统的集成。这些技术在使用过程中,不免会遇到故障或问题,比如病毒问题、硬件故障问题、软件的兼容性问题等,这些都可能造成新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不稳定性。当问题出现时,老师不可能在上课第一时间去查找原因、解决故障,但课仍需继续进行。若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影响教师使用技术的积极性,甚至影响他们继续使用该技术。

社会不断进步,技术不断更新。新技术对教学的影响将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新技术取代旧技术;一种是原有的技术在应用中出现问题,需要升级改造。当这些情况出现时,教师就需要与最新的技术保持同步。对于有些好不容易掌握的技术,需要重新进行学习和适应。

3.从功能上看,具有二重性

新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具有二重性,这是由新技术自身的特性决定的。一个技术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但由于人们对技术存在不同的价值观和技术观,就会对技术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当技术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并促进人的发展时,技术就产生积极的正价值,服务于人,体现人的目的;倘若使用过程中违背技术使用规律,就会产生有损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负价值。存在这种技术异化的现象,是由技术本身的属性所决定,与技术由谁使用、如何使用无关。新技术自身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它对教学的影响具有双重性[8]。

三、新技术进入课堂教学的过程

新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系列变化与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功能特性,这就需要我们的使用者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也包括数字化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成效[9],以实现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我们对新技术进入教学的过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发现并掌握其基本运行规律。

1.新技术进入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新技术,有一定的使用前提条件,这种前提条件主要表现为:第一,从使用者的角度上看,使用者具有运用新技术改进教学的意愿,这种意愿表现为“我要用”且“要用好”。“我要用”体现教师不是被动的使用新技术,而是愿意接受、主动地使用新技术。“要用好”是教师对自己提出地更进一步的要求,就是能“娴熟”的使用新技术。这种“娴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新技术操作技能技巧熟练掌握程度;另一个是对新技术使用的合理程度。这种合理性,既包括对新技术特性的了解程度、运用新技术的教学方法、也包括怎样用和为什么这样用等。也就是说,教师能根据自己的授课内容,结合所选新技术的特性、自己的教学习惯与方法,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新技术在教学中的价值与作用。第二,需要持续稳定的新技术应用软硬件教学环境。教W是建构在一定新技术基础之上的教学,教学技术软硬件环境是其基本的条件保障。为了满足新技术支持下的教学需要,作为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资金持续投入,需要对新技术软硬件环境进行规划、设计、购置、集成与维护,在必要时需要适时的更新换代购置新的产品,保证设备的稳定性且可持续使用。

2.新技术进入课堂教学过程的几个阶段

当新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前提条件得到满足时,新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一般主要经历“工具手段――方法改造――模式创新”三个阶段(见图1)。

(1)作为教学工具――手段阶段

技术,是人体器官的延伸,天职是助人。新技术要进入课堂教学,首先可能是人们在教学中遇到某些问题或困扰,开始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当了解到某个或某些新技术具有某方面的“优势”,具有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时,教师或许会“拿来”尝试性使用,觉得行将会继续使用,不行就需要进行改造或改良后尝试性使用,若还不行就会弃用。一旦尝试性使用并取得成功,该技术就会进入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工具的形态在教师某些教学环节中发挥作用。这是新技术进入课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一步。这时,新技术对教学活动的影响仅停留在其所具有的“功能”范围之内,如作为教学内容的演示工具、个别化学习工具、交流互动工具等。

(2)教学方法升级改造阶段

当新技术在教学中作为工具与手段尝试使用成功后,与这种技术相关的知识、方法和使用技能将会逐渐被教学主体(教师或学生)所接受或掌握并逐渐重塑成为其能力。随着教师对该技术使用频率的增加,倘若还使用原有的教学方法,有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升级改造原有的教学方法或者变革现有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正是由于教学手段的变化带来了教学方法的改变,也就表现为“手段―方法论”,例如利用音视频教学的媒体播放教学法、针对个别化学习的CAI教学法、基于网络的合作学习方法、师范教育中的微型教学法等。这些方法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建立在一定的媒体技术基础之上,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也就是说,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被采用后,其应用效果如何,这时主要取决于媒体使用的方法,更进一步讲,取决于使用媒体的人[11]。

(3)教学模式创新阶段

教师随着对新技术掌握程度的不断提升,利用新技术开展教学将逐渐内化为其教学行为习惯和能力,并成为其自身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时,教师对新技术使用频率进一步增加,新技术具有的某些潜在教学功能与特性将表现更加明显,对教学活动的影响会更加突出,但同时也可能会与教师原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原则等产生矛盾和冲突,甚至与原有的教学理论不协调,原有稳定的教学结构将会受到挑战。教师倘若还采用原来的“理论”指导“实践”,这时的“实践”可能会出现问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根据新技术对教学带来的可能变化与影响,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特点与需求,重新组织、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将新技术的元素融入原有的教学体系,实现教学系统向更高层次的重生,直至一个新的稳定教学系统的形成与诞生。例如,基于网络协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基于新技术的中外教师远程合作教学模式、教育电子学档的教学模式等等。

3.新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后的效果

(1)新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后表现的教学功能与周期性规律

新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进入教学,将会表现两种功能:潜在的教学功能和实际的教学功能[12]。潜在的教学功能是指新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进入教学在理想状态下表现出的教学功能。实际教学功能是指某一教师使用新技术手段开展教学实际表现出来的功能。我们常说的教学功能是指潜在的教学功能,是新技术作为一种媒体在理想状态下表现出的功能。事实上,实际教学功能往往总是小于潜在的教学功能。教学媒体的潜在教学功能,只有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科学、熟练地使用,它的效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另外,新技术作为一N教学手段进入教学应用时,要想使它的潜在教学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实现,从时间性上看,有使用周期和熟练使用周期之分[13]。使用周期是指某位教师从刚接触到某种新技术到能够正确操作使用这种新技术所用的时间;熟练使用周期是某位教师从正确地操作使用某种新技术到娴熟地使用这种新技术进行有效教学所用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功能越单一、使用越简单的新技术,其使用周期和熟练使用周期越短,而功能越强大、使用越复杂的新技术,其使用周期和熟练使用周期会越长,对同样的新技术而言,它的使用周期往往比熟练使用周期要短[14]。当教师运用新技术达到熟练使用时,新技术的教学潜在功能教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2)影响新技术在教学中使用效果的因素分析

当新技术进入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得到满足,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使用后,影响新技术在教学中使用效果的因素比较多元,主要有:第一,新技术的使用者对新技术在教学中能发挥作用的认识。从本质上看,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是载体、是中介、是平台,是教学的助力器,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改革,达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人才质量的提高。人们在课堂教学中使用技术,主要是因为人类机体存在某些缺陷造成的,但无论技术多么先进,它都不能独立地决定教学的最终结果[15]。只有对新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本质有清醒认识,才能实现我们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开展教学的目的。其次,新技术的教学功能有一定限度。新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初始阶段多以工具的形态进入老师的教学活动,在教师某些教学环节中发挥作用,价值也仅停留在其所具有的“功能”范围之内。只有恰当运用,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否则,就会产生技术的异化。因此,教师使用新技术倘若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没必要大惊小怪,只要客观的分析技术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成因,采取积极的措施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第三,教师面对新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一系列变化的适应能力。作为一项新技术进入教学,必然会给教学带来一系列变化和影响。如教学时空的变、师生间交互方式的变、信息呈现方式与传输通道的变等,这些变化又会对原有的教学环境、教学方式产生影响,甚至会与原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体制机制等发生矛盾和冲突。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是能不能面对变化,及时地进行课堂教学的调整,甚至需要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作指导,升级改造原有的教学方法,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重新设计与重建[16],直至新教学模式的形成。

4.新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后的体制机制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技术进入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前提条件,有一定的规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开展教学实践的教师,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知识的更新与学习,需要精心研制、开发新的教学资源,需要对相关教学理念、教学管理、教学习惯等进行改变,并将新技术逐渐内化为其行为习惯与能力。在方法、模式、理念形成的过程中,学校需要在教学管理上给予一定支持与引导,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体制与机制,如课堂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人事考核评价机制、学校的政策引导机制等。通过体制机制的建设,将利用新技术开展教学实践的成果进行稳定和固化。这是新技术变革课堂教学的根本保障,也是课堂教学变革的动力所在。简而言之,新技术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新技术需要新方法、新模式、新理念、新机制与之相适应,也就是说,在新技术在给课堂教学带来“变”的同时能够出“新”。这种“新”,只有通^“变”才能实现,新技术潜在的教学价值与作用才能得到发挥,教学才会更加精彩与多元。

四、结语

新技术变革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教学手段的改革,还在于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设计的实施,涉及到教师、学生、教学条件等方方面面。新技术能否进入课堂教学,有赖于新技术具有的教学性能与潜在的教学价值能否得到发挥,有赖于广大师生对新技术的正确认识、熟练程度与合理使用,有赖于师生教学思想与理念的转变,有赖于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型与升级改造、教学模式的改造与创新,有赖于学校教学政策的支持与管理体制机制的跟进。因此,从进入课堂教学的新技术自身特性、新技术进入课堂教学过程的几个阶段、如何产生好的教学效果来看,一项新的技术,要想变革课堂教学,需要新的方法、新的模式、新的体制机制、新的理念与之相适应,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既要合理使用,也不能迷信和盲从。只有这样,新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才会深入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整体变革。

参考文献:

[1]张立新.两种世界 两个课堂――信息社会中的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9(6):7.

[2]何克抗.教学结构理论与教学深化改革[J].电化教育研究,2007(7):5.

[3]Hillman:Finding Space for Student Innovative Practices with Technology in the Classroom[J].Learning,Media and Technology.2014(15):169-183.

[4]杨宗凯.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展望[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7):14.

[5]黄荣怀.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J].开放教育研究,2012(2):75.

[6]陈卫东.未来课堂设计与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0(4):27-33.

[7]孟琦.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技术应用的有效性研究元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7(9):65.

[8]李五洲.从技术的异化谈教育技术的异化和消解[J].现代教育技术.2009(11):22.

[9]刘春莲.信息技术对我国大学教学模式的影响论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8(12):51.

[10]左明章.论教育技术的发展价值[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8:48.

[11]颜士刚.论教育技术化是技术教育价值的实现和彰显[J].电化教育研究,2007(12):10.

[12][13][14]刘世清.论现代教学媒体的本质、发展规律与应用规律[J].电化教育研究,2005(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