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手工艺宣传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手工艺宣传方案范文1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服装手工印染;图案设计
1 虚拟现实技术在服装领域的应用现状
虚拟现实英文缩写为VR,虚拟现实技术是仿真技术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仿真技术与计算机图形学、人机接口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技术的集合[1 ]。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在服装领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例如服装定制可以通过三维人体扫描技术实时、高效地采集人体数据,实现个性化定制服务[2 ];服装购物可以通过虚拟购物商城环境,以三维形式观看相关物品,实现触摸、把玩和试用,提高购物体验[3 ];服装设计通过各种软件进行服装数字化设计,如纸样设计、款式设计、图案设计等,但是图案设计仍然停留在机械化生产的设计上。由于传统技法的限制,服装手工印染图案的设计和生产很难做到设计和生产完全统一,因此,本研究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对服装手工印染图案设计展开研究。
2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服装手工印染图案设计中的挑战
手工印染一般指采用手工技术和方法在织物上染色、印花的工艺[4 ]。目前手工印染技术主要有手绘、拓印、喷绘、渍染等,其中扎染、蜡染、夹染被称为中国传统3 大手工印染技术。在中国古代,扎染被称为绞缬,蜡染被称为蜡缬,夹染被称为夹缬[5 ]。手绘就是直接采用手工绘制方式绘制出图案,可以采取各种手工绘制技法,如用笔绘制、刀刻绘制等。拓印最早始于书法的拓印字帖,后来很多人将有颜色的植物或物体等通过敲打等手段使其在布料上形成图案和色彩[6 ]。喷绘是将染料预先调制好,保证其色彩和浓稠度符合要求,用喷、泼、洒、溅的方式把染料喷到布料上,形成富有美感的自然肌理[6 ]。渍染是预先调制好染料,然后将吸水性较好的服装面料局部浸入染料中进行印染,最终呈现出不规则的斑渍图案,能带来自然、质朴的艺术效果。近年来,传统手工印染产品越来越受市场的欢迎,挑战也接踵而来。
2.1 如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提高图案手工印染的生产效率
传统的手工印染产品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其抽象纹样和随机效果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但是由于传统手工印染技法本身存在局限性,且工艺复杂,产能低下,导致产品价格较高,无法满足大众市场的需求。虚拟现实技术能用在手工印染图案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的主要有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具体使用哪些技术及技术联合以提高生产效率,在哪些方面和阶段使用,是目前面临的挑战之一。
2.2 如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提高图案印染的效果
目前,仿手工印染技术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例如蜡染技术有两种新突破,一种是真蜡印花技术,一种是工业化仿蜡印花[6 ]。真蜡印花技术生产效率比传统手工艺方式更高,生产原理、流程与传统蜡染技术类似,但真蜡印花技术在机械化生产过程中污染大,并且仿制的传统蜡染图案效果呆板、不逼真。工业化仿蜡印花技术具有生产效率高、生产技术简单等特点,不借助真蜡印花而具有一定的传统蜡染效果,缺点仍是图案效果不够逼真。虚拟现实技术如何解决印染图案的效果问题,是一项挑战。
2.3 如何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图案进行准确构图及定位
传统手工印染图案往往只凭借经验进行构图和定位,只是借助尺、笔等传统工具定位,图案构图及完成状态很难保持一致。手工印染图案运用到服装上,对图案的位置又需要重新定位,而一般手工艺人往往不具备整体的服装设计能力,而设计师又往往不具备精湛的手工印染能力,两者的矛盾导致服装手工印染出来的图案不符合服装设计的整体要求,难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虚拟现实技术如何解决图案的构图以及在服装中的定位问题,也是一项挑战。
3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传统服装手工印染图案设计要素及应用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传统服装手工印染图案设计,首先要明确传统服装手工印染图案设计中必须要保留和传承的文化和要素,其次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对传统服装手工印染图案设计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提出应用方案。
3.1 虚拟现实技术下的传统服装手工印染图案设计要素
3.1.1 图案纹样各个地域的手工印染风格不同,图案纹样大致有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及其他纹。其中,几何纹典型的有方形、圆形、棱形、直线形、丁字形、之字形等,植物类纹样主要有花卉、草等,动物类纹样主要有蝴蝶、鱼、虫等,其他纹样主要有祥云、瑞兽、铜鼓纹、万字纹等[7 ]。纹样一般具有一定的方向,间隔、连续、反复使服装产生节奏感和韵律感。传统手工印染的图案纹样在变化中寻求统一,符合现代人追求个性、崇尚自然的需求。因此,在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设计时,传统手工印染的图案纹样是需要参考的要素。3.1.2 色彩和肌理传统手工扎染使用的染料主要是植物、矿物染料,颜色主要以红、蓝、黄、绿为主,现代手工印染使用的是化工染料[8 ]。由于扎染是先将布料进行捆、绑、扎等技术处理,然后将布料浸入色彩中,经过一系列技术处理后最终生成图案,图案具有丰富的色彩效果,在边缘上一般会存在色彩渐变,产生特殊肌理;如果是扎染彩色图案,那么在布料边缘会出现两种色彩的自然晕染混合效果。由于这种工艺处理的特殊性,经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色彩效果和肌理。因此,在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设计时,传统手工印染图案的色彩和肌理是需要考虑的要素。3.1.3 图案构图传统手工印染的构图往往根据艺人的经验进行设计,例如做放射状图案,只需预留出适当的面积进行捆绑染色即可;做格子形构图需要把布料整齐叠放再用棍棒夹紧染色。在传统蜡染设计中,有经验的手工艺人开始只进行大体构图,然后凭借个人经验边刻画图案边进行下面环节的构思。因此,在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设计时,传统手工印染图案构图上自然天成的构图形式是不能改变的要素。
3.2 虚拟现实技术在服装手工印染图案要素设计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实现图案创新设计。如在传统手工艺的扎染和蜡染图案设计中,设计师在前期可借用计算机参数化设计方法对图案纹样、色彩、构图进行设计,且计算机技术能生成传统蜡染中无法表达出来的图案效果,扩展了蜡染图案的范围;然后服装设计师将预先设计好的图案运用到服装上,再将服装款式图导入计算机软件或其他可视化工具中对图案进行定位,方便手工艺人准确了解纹样构图和效果。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设计,不但能提高设计效率,而且能缩短生产周期,从而减少生产成本以增大市场竞争力。图1a是经过传统捆扎后形成的图案效果,色彩模糊,肌理不明显;图1b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设计后再进行扎染的图案,色彩鲜艳,肌理清晰、明朗,整体艺术效果良好。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对服装手工印染图案的肌理效果进行预先模拟。如蜡染中冰裂纹的仿真模拟,冰裂纹作为蜡染制品的艺术灵魂,一般采用手工方式生产才能看到其纹路,在完成之前很难预知其肌理效果和视觉形式。而计算机技术能够解决这样的问题,通过各种计算机软件和其他可视化工具预先将冰裂纹设计好,应用于服装上方便设计师设计和修改,如使用扩展有限元方法模拟出网状连续裂纹,效果接近真实冰裂纹的艺术效果。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指导手工印染者的具体操作,实现图案的准确定位和构图。手工印染的构图很难复制,但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的形式,积累大量的手工操作演示过程,将每一步操作形成可视化资料,以备工人具体操作时参考。如把传统扎染或蜡染的图案纹样进行细分,在每个花纹的制作过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感技术等虚拟现实技术对其进行位置、构图等的定位,将视频数据等导入计算机系统,建立数据库,这样在设计师调取图案纹样进行设计后,手工印染环节的操作就可以指导工人生产,能促进沟通和提高生产率,使传统手工印染接近标准化生产。
4 虚拟现实技术在服装手工印染图案设计各个阶段中的应用策略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传统手工印染的设计和生产提供了新的生机和动力,可以在设计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应用。
4.1 准备阶段的应用策略
在设计准备阶段,设计师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做好前期的图案初稿设计工作。将计算机的优势与设计师的设计想法相结合,使设计方案与实际表现融为一体,摆脱思维的局限性,设计出更精确的方案,并且方案可以随时修改,最终选取较为科学可行的方案;并且可以精确预算成本,从不同角度提高方案的安全系数[9 ]。4.2 完善阶段的应用策略在方案完善阶段,设计师通常会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分析设计方案及效果图的主要视角,对设计方案进行全面对比分析,修正和完善选出的方案。在服装手工印染图案设计中,设计师可根据整体效果修改图案的色彩属性、构图比例等,最后调整设计方案,使服装手工印染图案设计能够整体呈现良好的视觉效果。
4.3 检验阶段的应用策略
在检验阶段,设计师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与相关专家、试穿者、各环节操作者进行沟通,以全面检验设计方案的可实施性。此外,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展工作能够及时得到反馈信息,进而快速修正结果。
4.4 展示阶段的应用策略
在展示阶段,设计师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开展展示工作,立体全面地展现更丰富的设计作品信息,可从触觉与听觉的角度深入感受[10 ],获取更多信息,如图案的细节、色彩、构图及位置,服装的整体效果、试穿效果等。虚拟现实技术展示效果非常生动,能够起到及时的互动和交流作用,不仅可以指导生产,也可以对产品后期宣传起到积极作用。
5 总结
传统的文化和工艺需要传承、保护、发扬光大,把虚拟现实技术运用到服装手工印染图案设计和生产中是对传统手工印染技术的传承和发展。虚拟现实技术能改善传统手工印染制作上的局限性,提高设计上的创新性,设计出符合现代人审美和需求的优质产品。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的各种手段能提高图案及其相关产品的生产效率,进而降低成本满足市场需求。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对服装手工印染图案的设计影响是全方位的,能使产品富有生机,提高其市场生存率,为服装和印染行业带来新能量,还能够使传统印染技术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符合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高峰,董兰芳.网上3D试衣系统技术研究[J].计算机仿真,2009(6):209-212.
[2]何方.虚拟试衣间演进史[J].科技创业,2012(5):59-63.
传统手工艺宣传方案范文2
关键词:软陶;手工艺;Q版人偶公仔定制;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9-0036-02
得益于我国庞大的消费群体及不断提升的消费能力,我国动漫衍生品市场规模也是连年递增。通过两年多的探索,一字路软陶Q版人偶公仔定制淘宝店已经具有稳定的订单,并且受到大家的好评,同时为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开辟了一个平台。
一、Q版软陶动漫人偶设计的市场需求
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而来的是民众对于动漫的越来越高的要求。Q版软陶动漫人偶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动漫的个性化定制设计,满足大众对个性化礼品的需求,传递更多的情感因素和文化要素。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环节,分别是动漫玩偶形象设计和软陶形象制作。动漫玩偶设计需要工作室的成员中具有人物、动漫卡通抽象设计的能力;软陶形象制作需要对学生进行软陶技术塑造的培训。
二、设计创新的重要性
(一)设计创新
将动漫设计、Q版人偶设计、插画设计、游戏设计等具有创意的设计通过软陶制作手工技术展现它们的实体魅力,不再是纸上谈兵。我们侧重于怎样将平面的创意转化成活灵活现的我们身边的手办、礼品、玩偶等艺术品。帮助更多的人实现动漫的个性化定制设计,让顾客拥有从平面到立体化的个性礼品或玩具定制,满足大众对个性化礼品的需求,传递更多的情感因素和文化要素。
(二)设计创造价值
在我们拥有设计创意与软陶手工艺制作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将创意和设计转化为市场价值,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也让学生看到自己设计存在的机会和价值。针对市场的动漫形象和礼物个性化定制需求,探索其中存在的巨大空间。
二、以手工艺为核心,找到创业扎实的落脚点
设计创新要落到实处,让学生的创意转化成产品。让学生的设计作品进入市场,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软陶设计与制作是传统手工艺术与现代材料的结合,目前拥有很大的研究和实践空间。目前除了我们“一字路软陶人偶定制”一家淘宝店外,没有第二家专门从事软陶形象卡通定制的店铺,也没有专门的院校开始软陶设计课程。通过融入现代卡通人偶设计的风格,我们研发出独特的人偶和卡通形象定制模式。
三、“一字路Q版软陶动漫人偶定制”网店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市场是检验设计价值的唯一舞台。无论在产品形象上,还是设计风格上,动漫衍生产品设计都表现出了个性化特点。通过为每个消费者定制其喜欢的个性化衍生产品,把其内心的理想自我通过自己的动漫卡通形象表现出来,很好地获得了消费者对产品的求同意识。手工艺成为动漫衍生产品个性化定制的一种新手段,每个产品都是独一无二的绝品,赋予了产品极高的情感价值,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用软陶制作动漫衍生品技术门槛较高,所以不用担心产品被批量复制。网店的运营非常稳定,每月在300单左右的订单。
四、Q版软陶动漫人偶设计的关键环节
由工作室来完成对订单的动漫衍生产品的设计和软陶制作,控制好设计、制作周期,及时完成与客户的沟通,最后完成好产品的个性精美包装,打包寄出到客户手上。
(一)动漫形象设计、人偶Q版抽象设计学生的培养和储备
动漫形象设计、人偶Q版抽象设计是设计进行的第一步,我们需要根据顾客的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开始对形象进行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与客户进行沟通,当方案改到顾客满意之后,方定下来为最终设计方案。这就需要对动漫形象设计有一定基础和热情的同学,经过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来熟悉我们产品的设计方法,为了为团队业务扩展做准备,需要不断地培养新人。
(二)动漫形象设计、人偶Q版制作学生的培养和储备
软陶制作环节是将二维形象进行三维形象转换的过程,也是产品能否让客户得到满意的最关键部分。软陶形象制作需要三个月左右的培训方能让学生对材料及工具的运用有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达到上手的状态,并且能够慢慢体悟塑造的方法,提高速度。
(三)市场调研与分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了更准确地捕捉市场,我们需要不间断地进行市场调查与分析。
1.竞争对手分析。调查淘宝网络礼品定制的店铺,找出现有的竞争对手,例如软陶世家等具有竞争力的公司,找出与他们不同的模式,发挥自己团队的特色。市场以真人人偶定制为主,没有经过设计和抽象,而此也正是我们与其他公司不同的地方,我们的网店品牌更强调设计的力量。
2.市场需求分析。通过对市场的调查报告分析,对设计、制作人员、资金等进行合理的安排;分析消费者所需,调整软陶动漫、Q版人物设计的侧重方向。
(四)网店和微店的宣传、设计、维护和管理
工作室已经建立了淘宝网站“一字路Q版人偶定制”,经过两年的努力,目前在淘宝网独一家做Q版人偶和礼品定制,但是目前因为规模问题,不能接太多单。另外网站的网页设计、宣传和客服,都需要进行进一步地完善和改进,向着更大规模的定制做好准备。网店和微店的宣传、设计、维护和管理都需要有专门的同学负责,这就需要大家发挥团队合作的精神,利用自己的优势,互相补充互相帮助,把自己喜欢的事业做好。
(五)市场推广――活动、策划与展览
宣传产品,扩大订单量同样是一个关键问题。做产品模型或对已成品进行拍摄宣传(宣传方式:亲子活动、体验活动、发传单、网上宣传、布置展览等),吸引投资者,以解决前期资金不足的问题。市场是设计的风向标。设计作品只有符合市场的发展才有它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本课题可以结合多种平台进行商业价值的推广和体现。
1.淘、微信平台。主要是淘宝网和微信公众平台的宣传,Q版人偶定制部分,我们需要把这部分业务做熟,衔接好订单的关系。
2.高校市场。高校市场主打Q版人偶礼品定制、毕业礼品定制、生日礼品定制。在本校及各大高校进行业务拓展,寻找合作伙伴,联系各学校的动漫社等部门,让学生接触到我们的产品,一般情况下看到产品大家都会非常喜欢,因为经过将近两年的市场调查和数据分析,不论是否消费,大家对我们产的喜爱程度是非常高的,已经有成功的经验可供参考。
3.婚庆市场。结合婚庆用品和礼品,将我们的结婚人偶设计推向市场,占据婚庆礼品市场中的一块。
4.生日礼品、蛋糕。将产品推向生日蛋糕制作的高档烘焙连锁店。
五、总结
动漫产业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文化产业,具有消费群体广、市场需求大等特点。传统动漫衍生产品设计思路已经很难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必须寻求与传统动漫衍生产品设计的差异化,将个性化创意引入到动漫衍生产品的设计中,把消费者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反映到个性化创意中,动漫衍生产品的个性化创意设计已经成为新时期下动漫产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的着力点。
参考文献:
[1]朱洁.动漫衍生产品设计研究[J].科协论坛,2009,(2).
[2]蔡君平.基于形象特征的动漫产品衍生研究[D].武汉理工学,2007.
[3]陈静.“DIY”设计形式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07.
Q Version of Clay Animation Puppet Desig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GUO Xiao-min
(Guangdong Construction Polytechnic,Guangzhou,Guangdong 510440,China)
传统手工艺宣传方案范文3
【关键词】民间工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014年,苏州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苏州市政府专门出台《苏州市传统工艺美术产业优化发展规划》,助推民间工艺产业快速发展。目前,苏州市从事民间工艺生产的从业人员已超过20万人,年产值近300亿人民币。但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之后,受全国经济形势变化影响,苏州民间工艺产业的产能过剩,市场下滑问题已日益显现,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2016年6月12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了《核雕:凋零的市场》节目,报道了苏州市舟山村(中国核雕村)核雕市场不景气的现状。苏州日报等媒体也对苏州玉雕市场低迷的问题进行了报道分析。众多专家学者也纷纷撰文,对如何化解苏州民间工艺产业产能过剩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专家普遍认为,苏州民间工艺产业近几年发展速度过快,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作品风格单一,缺少创新,导致市场下滑。因此,解决民间工艺传承与创新人才匮乏问题,是苏州民间工艺产业走出发展困境的必由之路。一、民间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传统工艺的传承主要是子承父业或师傅带徒弟等方式。这样的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着知识传播视野狭窄、技能传授形式单
一、工艺传承范围局限等问题,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对工艺美术人才的需求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已明确提出,要依托职业教育体系,保护、传承和创新民族传统工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各民族文艺人才,支持高等职业院校加强民族文化和民间技艺相关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
(一)践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现代学徒制是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有效方式,实施现代学徒制已成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标志。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及相关文件精神,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为实施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有效途径。院校应通过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传统的民间工艺传承培养方式,兼顾家族与师徒传承的优势,整合产业化发展需要,建立民间工艺大师工作室,构建有利于培养适应时展需要的工艺美术高技能人才的现代学徒制创新模式,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致力于民间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二)制定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是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直接决定了培养过程与教育结果。为解决民间工艺行业人才培养的瓶颈,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专门成立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引入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积极推进“产、学、研”全面合作,制定民间工艺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标准、多方评价考核体系及行业标准等。根据工艺美术岗位职业能力要求重构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开发项目课程,设置公共基础、工艺基础、工艺技能、工艺创意和工艺拓展5个课程模块,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与项目考核方案,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材。同时,由行业、企业、高校等专家执笔,制定实习实训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多方考核评价”体系,完善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
(三)组建“大师指导、专家授课”师资队伍
根据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技能要求,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创新“请进来”的人才引进模式,不断将沈德龙、俞挺、周建明、杨林川等工艺大师请进学院。此外,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建校企互聘共用教师机制,积极推进双导师制,完善校企双重教学管理体系,组建“大师指导、专家授课”师资团队,共同开发传统工艺美术类课程与系列教材。大部分实训类课程及重要的专业课都由具有10年以上丰富工作经验的工艺大师或行业专家进行授课。同时,学院注重加强师资培训,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培训学习,提高教师的操作技能。名师出高徒,学生在学院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的共同培养下,职业岗位技能得到极大的提升,获得了更多的高薪就业机会,学生、学院和企业获得了共赢发展。
(四)依托产教联盟共建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为了探索产教融合新机制、新平台,加强校企协同发展,搭建现代学徒制框架下学徒校外实习平台。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依托苏南工艺文化创意产教合作联盟,加大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院师生按照教学安排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参与企业各类培训和技能大赛等活动,以赛促学。目前,学院已经与周边50多家民间工艺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与苏州刺绣博物馆、舟山核雕村、相王玉器城等单位共建“民间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基地”“中国核雕人才培训基地”等校外基地。这些基地与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在民间工艺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为民间工艺专业的学生“走出去”提供了生产性实习实训场地及就业岗位。
二、民间工艺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成效
(一)提升学生质量,培养“非遗”创新人才
实施现代学徒制后,90%以上的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专业能力。通过三年的实践,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培养了320名“非遗”人才。学生先后被宋水官核雕艺术馆、姚建平刺绣艺术馆、苏州相王玉器城等企业录用。学生专业水平获得民间工艺大师高度肯定,学生通过在校实训和企业实习毕业,三年后均可达到苏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水平。学院同时承担行业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任务,为舟山核雕村、镇湖刺绣文化街和相王玉雕城等培养了328名行业专业人才,为社会提供服务再就业平台。
(二)提高双师团队专业水平,形成人才培养创新机制
通过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实施,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形成了由政府主导、学院与企业共同参与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了艺术设计和雕刻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政府引导、学校搭台、大师唱戏、校企合作、共促发展”的运行机制和民间工艺大师工作室运行模式,推动了教师教科研创新,提高了教师创新意识。
(三)创建大师工作室,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是职业教育重要体现。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与苏南工艺文化创意产教合作联盟等合作成立“政校行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将民间工艺大师请到学院参与核雕、玉雕、刺绣等专业课程教学,成立工艺大师工作室,实现“五合一”模式。结合“非遗”传统工艺,利用3D打印技术,大师工作室与企业共同跨界研发多种核雕、玉雕、刺绣等工艺产品。例如,周建明核雕工作室自2014年10月开始,联合苏州市文化旅游局开发寒山寺“和合二仙”工艺品、盘门景区旅游工艺品等系列产品。又如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与姚建平刺绣艺术馆进行技术创新和茶席产品创意研发,创作出系列题材的工艺产品。学院不断鼓励学生创新就业,毕业生中部分学生选择大师工作室直接就业,还有部分学生选择进行创业。
(四)获得社会认可,扩大社会服务影响力
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探索民间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获得了社会的认可。2013年到2016年间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民间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基地”“中国核雕人才培训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苏州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单位”等在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正式挂牌。姑苏晚报和高新区宣传部分别以《“现代学徒”传承创新民间工艺》和《培养“接地气”民间工艺人才(苏南民间工艺学院“三创”结合)》为主题进行宣传报道。创意工作室推出的《心有千千结》盘扣设计制作活动走进社区,被苏州电视台采访报道。2016年11月,《校企合作,探索苏南民间工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案例,被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评定为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十大推荐案例。
结语
民间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应秉承“保护中求发展、传承中求创新”理念,努力培养高技能工匠人才,推动民间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助力工艺美术产业创新发展。民间工艺的发展不仅需要技艺传承,同时也需要理论总结,人才培养的过程不仅是在培养人才,也必须成为学术研究的课题。在未来的发展中,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将开展民间工艺文化的研究,形成工艺文化理论体系。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实现民间工艺的蜕变新生,让民间工艺产物不仅能作为民族发展的历史记载存留于博物馆,还应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内容,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点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Z].2014-8-25.
[2]张明.非遗传承创新语境下的文创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2).
[3]徐子淇.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相结合的实践探析[J].艺术教育,2014(3).
[4]梁琳,高涵.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初探[J].职教论坛,2015(10).
传统手工艺宣传方案范文4
关键词: 民俗化 创意手工 实践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幼儿园越来越重视对幼儿实施创新教育。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培养会创新的人,就要从小培养其创造力。国内外的教育专家都指出:“创造力=创造性的独立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孩子的创造力从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培养动手能力开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力在他的手指尖上。”由此可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尤其是培养手的精细动作能力是多么重要。
宁海的民俗手工艺博大精深,如前童的雕、桥头胡的刻、黄坛的编,有不少可供开发与利用的教育资源,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障。由于文化形态的日趋多元和外来文化的不断撞击,本地传统民间手工艺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民间手工艺已经或正处于绝迹的状态,如何妥善地保护和开发本土民间手工艺教育资源呢?这既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又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2008年6月,我们尝试在吸取我国5000多年传统文化精髓,挖掘民间风俗和传统手工的内在教育价值的基础上,将幼儿园的手工活动和民俗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开展适合幼儿发展和接纳水平的创意手工活动,让幼儿在做做玩玩中认识民间民俗文化,提升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实践探索
1.三位一体塑环境
我们通过营造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立体化生活、学习环境,逐步激发幼儿参与民俗化手工活动的兴趣,使其感受到民俗传统文化的丰富、有趣和动手创作的快乐。
(1)创意的园区环境。
在园区环境的创设上,从总格局到小角落、到每一个人的言行,我们都紧紧围绕民俗化创意手工的特色,给孩子以美的熏陶、行的激励。
一楼大厅设有创意手工展墙和亲子互动坊,全开放的欣赏、操作环境吸引着每一个孩子和家长在这里逗留;120平米的创意手工室分设剪纸吧、石玩区、编织坊、面塑台、针线居和废品加工厂六大充满民俗气息的创作区,不仅各区域展示有供欣赏的成品作品,而且各种工具材料和原材料一应俱全;每个班教室都创设了自主活动区域;走廊、楼梯拐角处的墙面上形状各异的隔板架有序排列,成为小朋友手工立体作品的小展台;全木包的墙裙成了小朋友平面作品的竞秀场。为了便于材料收集,大门口靠墙边一溜排的小蚂蚁原材料收集箱每天微笑着迎接孩子们的到来。小空间大利用的园区设计呈现无限创意。开放的活动区环境吸引、激励着每一个孩子投入到每天的创作中来。
(2)积极的家庭环境。
我们通过以下四项举措取得了家长的积极配合,让家长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
通过信息收集,家长知道了幼儿园在干什么。
通过民俗知识、社会现状调查和课题研究说明会,家长了解了幼儿园教改的方向、教育的目标;每一个创意手工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查找资料、一起咨询老前辈。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及时知道了我们教学的现况和需要配合的要点。例如端午节前夕,我们让孩子和爸爸妈妈一起调查:“我们宁海端午节时人们都会做哪些事?粽子有哪些不同形状?香包制作都可以用哪些材料?”家长了解了我们的工作,就能积极地协助。
通过亲子制作活动,家长明白了应该怎么做。说说容易,做起来难。现在的很多爸爸妈妈也已经离传统民俗很远了。现代的高科技也剥夺了他们动手的机会。我们通过一学期两次的亲子制作比赛,重新激起了家长参与制作的兴趣,积累了指导经验,在合作中增进了亲子默契感。
通过征文比赛,家长在反思中提升了合作水平。2010年3月,“亲子制作心语”家文比赛收到了全园45%家长的来稿。从文中我们看出,家长们也和孩子在民俗化创意手工的道路上一道成长。有位家长说:“我小时候没上过幼儿园,现在我和儿子一起上,在老师和老人、其他家长那儿学到了很多知识。现在我也喜欢上了做手工,而且我还发现原来自己的手也很巧,原来自信心是从一次次的实践中培养出来的。”
(3)良好的社区环境。
《纲要》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与车河社区搞联营,如重阳节敬老活动,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等等,得到了社区领导的赞誉和支持,大量的社区资源得以挖掘。
将银菊公园作为幼儿园搞社区活动的基地,得到周边群众的欢迎。每次都以先满足我们为先。
走进家庭、商场,幼儿的当下角色得到承认。收到小朋友拙劣的作品不再有人不屑一顾,回应的都是满满的鼓励。
2.四法启迪创灵感
(1)重组法。
重新组合后的作品给孩子们焕然一新的感觉,有的运用重组后作品的形象生动了,有的作品重组后变成了另一样东西,就像变戏法一样,孩子们不仅动手兴趣浓厚,而且更有成功感了。新年过后开学,中班的孩子将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的祝福卡装在红包袋里带到幼儿园,大家相互交换,作为新年见面礼,有的卡上有可爱的小动物图形,有的卡上有很多漂亮的花,还有的卡上有神奇的贝壳。孩子们收到礼物真高兴,但礼物设计和自己喜欢的不一样,怎么办呢?这样就生成了“新年祝福卡大换装”的创意手工活动。收到贝壳卡的孩子把卡上贝壳通过重新组合变成了动物的图形,有的把干花瓣制作成漂亮的蝴蝶……小小制作家们越做越有趣。知道了重组的方法后,有的孩子自己动脑筋把用一次性杯子做成的小鸟变成了小凳子和小桌子,把用快餐盒做成的小鱼变成了灯笼,把用海洋球做成的不倒翁变成了火炬,在不断地变变变中孩子的创造热情越来越高涨了。
(2)比较模拟启示法。
三四月的周末,潘天寿公园、徐霞客大道上空都会飘满千姿百态的风筝。我们也来自己做个风筝吧。老师在活动前让小朋友把买的风筝带来办个风筝展。于是孩子们把自己平时玩过的风筝都带到幼儿园里,开始观察、研究风筝了。比较后孩子们发现了风筝的很多秘密:左右要对称,骨架要轻,尾巴长长的……孩子们拿来了广告布、竹丝,看着“奥特曼”自己照样做个更喜欢的“蜘蛛侠”,模拟“蜜蜂”做个“蜻蜓”……看着自己做出来的独一无二的风筝,孩子的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笑。孩子们在创意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让自己的生活变成创造的乐园。
(3)探索发现法。
在活动中,我们遵循“幼儿在前老师在后、操作在前指导在后、讨论在前小结在后”的原则,鼓励小朋友“仔细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试试再试试,换一个方向试试看”……端午节快到了,小朋友做香包去敬老院慰问爷爷奶奶们。做菱形香包最大的困难是环形绕线。陈老师把绕的过程拍摄下来在电视里循环播放,孩子们看看―试试―失败了再看看―再试试,为什么老师能扣紧,我的总要滑下来呢?绕了10来分钟终于有几人成功了。陈老师趁机组织大家交流自己的发现。在幼幼互动中,孩子们发现原来是自己手的握法不对,发现用几种颜色间隔绕线会做出五彩香包。
(4)合作游戏法。
在创意手工指导中,为了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带领大家玩民间游戏不乏一个好主意。元宵节舞龙,大家玩着玩着发现龙角总要掉下来,发现龙身太短,于是重新加工制作。受到稻草龙的启迪,大家又创作出了易拉罐龙、布龙、麦秆龙,从单龙独舞到双龙戏珠,到群龙共舞。在活动中每个孩子通过自己的想象创造出作品,从而体验到创造的魅力。
3.多元融合促发展
环境是熏陶,方法是引领,活动才是真正可以让幼儿尽情施展的关键。为了激发全园幼儿全方位动起来,在活动的具体组织中,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五条途径实现形式多样化。五条途径不管在各自还是总体上都存在一定的互补作用,使民俗化创意手工活动全面开花。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又是如何实现各种活动形式的融合呢?以“过新年”主题为例。这一主题在元旦前后,临近放寒假前夕开展,围绕我们过春节新年民俗创设的创意手工活动内容有:有趣的十二生肖、俏窗花、个性红包袋、漂亮拉花、喜庆爆竹、好玩的皮影戏等。
(1)多种活动环节的融合。
我们将民俗化创意手工融合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以大班为例,课程安排的总体要求是每个班每周保证2次集体教学指导、3次晨间技能练手,每天保证每个孩子有进区域活动区创作的机会。因此,每一次集体活动都安排一项手工创作主题。但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很难保证每个幼儿的动手操作机会和老师的个性化指导,因此每个集体活动之后都把创作内容移至手工创作区供幼儿在区域活动时间和餐前餐后、课间、离园等自由活动时间自主选择操作。老师还根据活动内容中的技能难点,有计划地分解到每周的“晨间练手”活动中针对性地指导、练习。这些活动形式的互补利用让幼儿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去慢慢尝试、多次重复探索,从而拥有自己的创新性作品。
(2)多段幼儿活动的融合。
为了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动起来,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们在活动组织形式上遵循了“全园一体,大小互助、分工合作”的能力互补原则。
例如“十二生肖”的手工活动:小班孩子涂涂剪剪贴贴,重在形的认识和中国年画中鲜艳的色彩装饰效果欣赏;中班孩子鼓励他们在画、剪的基础上选用纸杯、纸碗等辅助材料,变换造型,制作出不同形状的“玩偶”;大班孩子则要求从平面走向立体,体验民间捏泥人艺术,尝试彩色面泥塑形。全园小朋友都把自己的作品放在大厅展示,既体验到了成就感,又欣赏到了十二生肖的多种表现形式。
(3)多领域活动融合。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活动应注重综合性。例如“好玩的皮影戏”活动,在创作皮影之前欣赏皮影戏表演,设计科学活动《影子》,引出皮影戏的成形原理。在作品完成之后,集体创作剧本,师生编排演出。在研究中体现了:美术课程赋“民俗化”以“美”的思考;科学课程赋“民俗化”以“创”的智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赋“民俗化”以“研”的精神。
(4)家、园、区活动融合。
李岚清同志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将手工创作活动延伸到家庭创作、社区宣传,从而运用于生活、美化于生活,让民俗回归民间。”例如小朋友回家后“组织”全家老少剪窗花、贴窗花,既只是强化,又起到了经验拓展。又如社区庆祝三八妇女节,我们组织孩子在公园搞“巧手比赛”,小朋友的作品成了公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5)多种创作形式融合。
从以上四种融合形式可以看出,我园在民俗化创意手工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根据活动内容的创作需要,常用的创作形式有集体创作、小组创作、个体独立创作、家庭创作等。窗花可以独立创作,鞭炮、拉花更适合小组创作,元宵节的龙则适合班级集体制作。多种创作形式的融合运用让小朋友学会了独立思考、交流合作、群策群力。
三、研究成效
1.幼儿能力水平发展了
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小朋友在动手习惯、手工技能水平、交往能力、民族情感、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升。从测试中可以明显看出,实施前与实施后,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有明显不同,这说明民俗化创意手工系统的课程实施还是很有成效的。
2.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了
通过外出培训,拓展教师视野,丰富教师的美工知识、提升审美能力;通过园本培训,把民间艺人请进校园,在面对面的学习、交流中获得最直观的经验,并内化成为教师自己的东西。通过师徒结对、拜师学艺,广泛利用资源提高教师民间手工艺素养。我园教师还以赛促练,通过一次次的比赛,老师们钻研着、发现着、收获着。
3.家长观念转变了
记得刚开始研究时,家长对我们的调查内容议论纷纷:“做做手工就能聪明起来?有本事的人只要嘴巴动动就行了。”“农村里的老一套有什么好啊,我才不要孩子学。”……这是因为现在的年轻家长本身就远离了民俗文化,也正是他们影响着孩子越走越远。在我们的引领和互动中,家长的观念在一次次的亲子活动中逐步转变。在3月份的家文比赛中,周奇峰的爸爸有家长这样写道:“……结果不是太理想,花灯也不是太漂亮。但过程中儿子的疑惑和解惑后有所悟的神情,和儿子参与制作的兴奋,以及整个制作过程中洒落的欢笑,让我收获颇多。亲子互动,势在必行。不要让孩子孤独。”
家长观念的转变,给我们的工作带来莫大的支持。收集原材料不再是难题,活动方案有家长的创意,社会教育资源也越来越丰富。
4.社会影响力扩大了
我们的民俗化创意手工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小朋友的手工活动与社会现象、民间活动融合起来。例如2010年6月份的“端午节”主题活动,在《端午粽飘香,香包挂满堂》的端午节民俗亲子活动之后,大班的孩子包了50多斤糯米的粽子,中班的家长和孩子们制作了200来个形状各异的香包,小班的孩子则制作了400多把菖蒲剑、菖蒲刀。我们还带领孩子们走出幼儿园,将自己的作品挨家挨户送到社区居民家里。孩子们不仅有礼貌地敲门问好、送上礼物,而且头头是道地向阿姨、奶奶们介绍端午节挂香包、挂菖蒲剑的由来和传统习惯,得到社区群众的高度赞评。
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我们发现“民俗化创意手工”理念很容易被大家接受,因为它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具有鲜明的本土艺术特色,感觉每项活动都比较亲切。小朋友在活动中发展了动手能力、想象创造力、大胆表现力、美感鉴赏力、关系协调力,了解了地方民俗特色,激发了民族自豪感和继承民族瑰宝的使命感。因此,我们觉得幼儿园开展民俗化创意手工活动很有现实教育意义。另外,我们发现民俗化创意手工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对提升教师、家长的认识,转变育儿观念很有帮助。这项活动真正诠释了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参考文献:
[1]郑慧英.幼儿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2]浙江省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试点工作交流活动材料汇编.
[3]秦红.接触民间艺术传承祖国文化.幼儿教育,2009,(9).
[4]王建军.美术教学与审美创造力开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吴丽,苑吉平.浅议园外艺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学前课程研究,2009,(10).
传统手工艺宣传方案范文5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传承样态0前言
我国民间艺术是民众实践与经验的智慧结晶,在历史文化长河的积淀中逐渐形成了震撼心灵的经典艺术。当我们触摸手工艺品的时候,它们体现着匠人的聪明与智慧;当我们聆听高亢悠远的信天游时,我们正在与民间古老的精神对话,诉说着经久不衰的民间艺术魅力。在人们日趋注重精神文化享受的今天,民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人留给后世子孙的丰厚礼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视角,研究我国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能够赋予我国民间艺术永久的活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我国民间艺术的特点
随着我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成为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如何进行民间艺术传承成为热议的话题。昆曲、蒙古族长调民歌、南京云锦织造技艺、花儿等民间艺术形式是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文化财富。上述民间艺术具有文化多样性、政治文化标识的特性,它所包括传统表演艺术、社会民俗礼仪与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方式。民间艺术是在当前的实践过程中将历史形成的特色显现出来,属于活灵活现的历史重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了文化创造的群众创造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间艺术依托于传承人的技艺、声音形象为载体,使民间多元化的文化种类得以相传,保护艺术脆弱性的重要措施是进行良好的艺术传承。
2我国民间艺术的传承的必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的终极目标是保护有价值的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来源于艺人的实践与经验,通过口传身授的技艺流传;其艺术作品不论是曲艺还是技艺都是源自于对生活自然万物的热爱,是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而进行的二次创作所,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丰富情感寄托。民间艺术在提炼的过程中,因民间艺术存在的客观环境的不适宜与民间艺人薄弱的传承理念,导致许多民间艺术消失绝迹,成为文化历史中永不愈合的伤疤。我国民间艺术面临尴尬的处境,后继无人、技艺流失、缺乏艺术传承的理念。再观民间艺术的社会环境,现代工艺的迅猛发展挤占了传统民间艺术发展的空间,人类对商业文化的售卖远远超过了对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关注,民间艺术的生存空间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岌岌可危,诸多优秀的民间艺术正在走向消亡。我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需要正视民间艺术的传承路径,实现民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民间艺术的传承的路径
3.1以宣传为依托,将民间艺术融入社会
民间艺术来源于艺人的生活实践,其艺术传承在现代化的今天并不容乐观,面临逐渐萎缩、消亡的危急局面。为了能够将具有文化、历史、艺术价值的民间艺术进行传承,需要从宏观角度对民间艺术特色进行全方位的把握,用理性的视角做好这样工作。首先,通过媒体宣传,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的概念输送给大众,建立起民族化的民间艺术理念。其次,建立专门的民间艺术网络宣传平台,通过网络的作用将这种理念深化。同时,采用举办民间艺术之乡的形式促进民间艺术形式的固定化,与当地民间艺术展进行融合,树立起社会全民保护民间艺术的意识,激发民众保护民间艺术的热情与自觉性,真正做到民间艺术来源于群众并服务于群众。
3.2以制度为保障,完善民间艺术的保护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艺术需要依托于传承制度的完善,将这份历史责任的接力棒传递好。首先,制定完善的民间艺术保护制度是文化传承的前提,不仅包括技艺的传承人还包括技艺的保护方案、抢救方案、申报方案,系统全面地进行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次,建立良好的传承机制,加强民间艺术传承人的人才培养,鼓励艺人将具有价值的绝技带徒授艺,避免艺术文化的消亡;组建专业队伍对技艺的流程、资料等研究、整理,将民间艺术的资料留存
鼓励喜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年轻人深入学习,并建立民间艺术专家库,使年强学习者可以得到专业指导。再次,将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当前的教育模式结合,开展民间艺术进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对民间的文化热爱,为民间文化的传承做好人才的储备;将民间艺术编入乡土教材,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注入民间艺术文化学习的动力。
3.3以文化产业化为目标,释放民间艺术文化经济效应
民间文化之所以流失、消亡,更多是民间文化艺术在现代化市场经济中渐行渐远,推动文化艺术非物质遗产的市场性保护,发挥文化的经济效应是文化永保动力的基础。一方面,民间艺术文化的良好发展可以助力地域经济的繁荣发展,实现民间艺术的群众化、社会化、市场化,进行民间艺术市场化的初步实践。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下,民间艺术适应时展的要求,能够在保持原汁原味传承的基础上做到技艺的创新。例如,起源于明代、发展于清雍正、乾隆年间的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在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注入市场的创新元素,实现了经济效应与文化效应的双赢。另一方面,在民间艺术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需要在原本艺术形式的基础上,打造民间艺术的特色文化,使民间文化发展符合时展的潮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文化精神。
3.4积极拓宽民间艺术保护的方法,实现民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实践中,以维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律为核心,以原生态活态为基本样态为基本原则,逐渐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保护方法。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主要分为活态整体性保护,即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将民族文化遗产置于真实的保护环境中,例如羌族文化生态保护;生产性保护,结合馆藏与再生产加工的进行传承,例如河北沧州吴桥杂技艺术节;记录式保护,即借助于现代载体技术,将民间艺术分类、整理,使民间艺术文化的资料得以保存,例如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另外是通过博物馆的展示与收藏,使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晶能够薪火相传。除此之外,我们需要在现代化科技的依托下,积极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将民间艺术的恒久魅力不断传承下去,点燃中华文明的艺术圣火。参考文献:
[1] 田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民间艺术及其传承[j].民族艺术,2011(04).
传统手工艺宣传方案范文6
【关键词】安仁“米塑” 文化提升 现代设计
湖南省安仁“米塑”,俗称“琢鸡婆糕”,是千百年来安仁百姓为纪念炎帝而衍生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民间风俗文化习俗,在当地已流传几千年,是一种集美学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于一体的民间工艺美术。每逢元宵节,安仁百姓便将上等早稻米经特殊加工制成粉胚,然后捏塑成各种动植物模样,再用中草药制成的颜料点缀,蒸熟制成“米塑”。安仁“米塑”也是一种民间工艺美术,被称为“指尖上的舞蹈”。
安仁“米塑”艺术丰富的内容和绚丽多彩的形式决定了其在湘南民间美术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它的独特性使其具有许多“主流”“传统”艺术所不具备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元宵米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其在现代生活中艺术文化价值取向的研究,是现代设计师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安仁“米塑”艺术的再创造性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民间艺术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也悄然发生了变异。当下,把民间艺术转化为旅游对象已成为民间艺术生存与延续的方法之一。这样的转化,也使旅游产业拥有了一份极具艺术价值的文化资源,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安仁“米塑”立足于本土的地域文化生活,是一种民间民俗文化,顺应时代变革的需要,将它转换为一种产业化的经济方式,作为旅游产品进行开发生产,这是保护民间艺术方案的新方法、新思路。
安仁“米塑”作为文化旅游品的发展使文化物质形式进入了商品渠道,极具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同时也反映了湘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和当地民族的审美心理。因此,开发安仁“米塑”产品,使其进入旅游市场,就需对该产品改进革新,进行产品创意开发,产品的再开发要立足于当地民间工艺美术独有的地域艺术性,提高产品进入旅游市场的纪念性与观赏性的艺术品位。提高适用性,要方便携带,要适合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旅游者的需要,通过现代设计的一系列整体的策划,从广告、宣传到包装,用现代设计的理念来对传统的米塑进行包装,以此来吸引现代人的目光。宣传策划的前提是从安仁“米塑”的外部环境着手,保留其自身传统的原生态属性。从而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并喜欢上安仁“米塑”。当下,安仁“米塑”在品牌推广上没有形成规范性,存在着包装形象、宣传力度等方面的弱势,在宣传方面仅仅是每年的元宵节期间在当地举行民间“元宵米塑”大赛,只限于当地的文化传播,在宣传策划上都不具备整体性和新颖性,更重要的是不能从视觉的角度唤起人们的注意,起到宣传推广的作用。
当下的艺术时代,是一个追求设计、形象、策划的艺术时代,随着设计全球一体化的演变,人们的审美水平更加国际化。要使安仁“米塑”的旅游产品在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文化内涵性旅游文化产品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在包装设计上有充分的设计思想作为铺垫,使包装的外在视觉点以直接的方式、艺术化的形象诉诸人们的视觉,独特的文化内涵是安仁“米塑”固有的形象,能使安仁“米塑”在包装设计上提升自身价值,能够使其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安仁“米塑”的包装设计在满足现代人追求精致、时尚的审美情趣的同时,还必须立足于作为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独特性,这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这正是安仁“米塑”的包装设计在时尚与传统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的关键问题所在。
二、安仁“米塑”可以提升为现代艺术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由设计师华沙WWAArchitects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波兰馆,就是民间文化参与到时尚生活中的一个成功案例。波兰馆的外观犹如折叠的纸张,在设计上融合了波兰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和现代时尚元素。从中可以看到,在现代化生活中,民间文化艺术并不是与其对立的,而是相互包容可以彼此共存的,在民间艺术中有许多内容衍生到当代设计,仍然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和生活功能。因此,从民间艺术中借鉴一些创意,既有中国特色,同时也能带给人们惊喜。相对而言,中国设计师对民间艺术在设计领域的运用就更加得心应手,使民间传统艺术在时尚中焕然新生。在时代的潮流中,民间艺术渐渐淡去,却恰恰增添了其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这就是传统与时尚之间的辩证关系。安仁“米塑”中有许多特征都和现代时尚所宣扬的美不谋而合,体现了传统和时尚之间的和谐与平衡。如安仁“米塑”的塑形工艺就是以抽象代替具象,以简代繁、以虚拟实、以神传型、以概括提炼的手法表达出动物的形态,这种简约的设计手法正是现代时尚一直努力追求的。如,玉田泥塑《花老虎》造型单纯简练,整体塑造采用了老虎形态上的高度概括,和西方绘画中所倡导的抽象意识形成了一定的共识,这种同一性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一个契合点。
当下,民间木版年画、戏曲艺术等已经成为众多设计师融入现代时尚设计的重要题材之一,通过传统艺术与现代时尚设计相结合,营造出一种中西碰撞或新旧交汇的全新视觉盛宴,从而形成一种国际性质的符号语言,既能代表真正的中国文化,又能带领世界时尚文化。针对安仁“米塑”的再创造,同样可以运用多样性的表现手法进行设计创作。例如在“米塑”作品创作中加入各种装饰技艺,使其视觉效果凸显现代人的审美格调,可以运用在装饰画、家具设计、家居工艺品设计中;或者在产品包装中,配套制作米塑的材料工具,在欣赏米塑工艺品时也如同走进了一个小型的手工米塑作坊,在包装中附上产品说明书,使用者可以通过说明书清楚地了解安仁“米塑”手工制作工艺的方法;同时,自己也可参与其中,真正体验到创作的乐趣。(转第页)(接第页)使产品的衍生性具备极好的工艺操作性和想象空间。下面笔者以安仁“米塑”融入中国民间泥塑艺术为例展开说明。
1.融入中国民间泥塑的彩绘图形元素
中国民间泥塑的最后一道工序即是在泥胎上进行色彩的附着,很多是用彩绘图形来完成的,图形一般由创作者即兴创作,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极具象征性。将这种富有寓意、象征性的装饰图形应用在安仁“米塑”的图形设计中,也是将中国民间泥塑艺术的元素拓展到安仁“米塑”的创作中,使其具有了更广的创作空间。
2.融入中国民间泥塑的色彩元素
中国民间泥塑在色彩运用上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其色彩讲究对比的强烈性。泥塑除了采用原形态上使用的色彩之外,还会依据其造型所赋予的象征性与色彩的寓意性进行创作,使其色彩的应用上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安仁“米塑”在色彩设计上也可运用借鉴的手法,把中国民间泥塑色彩元素融入创作中。当然,安仁“米塑”作为民间传统艺术品,在进行新的艺术融合时,首先应该考虑到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与倾向,在色彩的应用上同样需要传统与现代相互融汇的色彩元素。
3.融入中国民间泥塑的造型元素
安仁“米塑”和中国民间泥塑两者具备相似的设计准则。安仁“米塑”在造型设计上讲究抽象、中庸、艺术性,而中国民间泥塑在造型设计上同样也具备夸张的艺术风格、较强的地域特征和民族个性,虽然二者在造型设计上已经形成统一的程式,但各自又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在极具浓郁的东方色彩的装饰性和艺术性上,安仁“米塑”的造型设计恰恰也需要个性和夸张的表现,当然夸张和个性化的营造是需要多方位的,如果将两者联系起来看,安仁“米塑”造型设计的准则就是作品艺术化和个性化的共通点。
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到:设计思想是与时俱进的,能够指导设计有新的表达方式,并创造出“未来之时”。而丰富的“创造力”是“设计”最重要的动力源泉,无论是针对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领域还是平面设计领域,都是当下最主要的“艺术形式”。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是社会大众的独有艺术,而安仁“米塑”源于民间艺术,是民间手工艺的一种,二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安仁“米塑”要找到一种新的艺术表达形式,重新设定自己新的生存环境,只有将两者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在视觉语言世界里创造出新的天地。
总之,民间“米塑”艺术是值得当代人学习和借鉴的典范,它可谓是一部世俗文化的教科书,具有极其重要的人文价值,是中国民间文化的浓缩。
参考文献:
[1]赵农.民间艺术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2]张胜冰,屈小青,邹龙.民族艺术与文化产业[M].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
[3]王晓.让民间艺术成为新的文化产业[N].中国文化报,2002.
[4]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