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概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药行业概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药行业概况

医药行业概况范文1

目前,国外的三维工厂设计软件主要有:英国AVEVA的PDMS、美国INTERGRAPH的PDS、SmartPlant3D和CADWorx,以及英国的MPDS4和美国Autodesk的AutoCADPlant3D;国产的有中科辅龙的PDSOF、长沙优易软件的AutoPDMS。在这些三维软件中,PDMS和SmartPlant3D主要用于大型企业,其他则主要用于中小型企业。国外软件的主要缺点是缺少适合中国标准的等级库,而国内软件在这方面都做得比较好,但国内软件的易用性方面还有待改善。三维工厂设计软件基本上以三维配管为核心,主要包括以下核心模块(图1):等级库创建、管道与仪表流程图(P&ID)绘制、参数化的三维设备建模、等级库驱动的三维配管、工程图(正交和轴测图)生成、报表输出、碰撞检查与漫游。此外,还包括多专业协同部分,如建筑、钢结构、电气、暖通(HVAC)、仪表等。从三维工厂软件的构成可以看出,三维工厂设计的主要流程如下:等级库和设备库构建→设备布置、配管→漫游与碰撞检查→出图和BOM表。

2三维工厂设计软件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概况

目前,三维工厂设计软件基本上是以化工系统为核心设计的,其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较少。国外有报道,CEL国际使用MPDS4进行医药工厂设计,该公司在一个15000m2的建筑设计中使用了该软件,在该项目中CEL公司配备了60人的团队,其中有12人同时使用MPDS4进行协同设计。国内某医药设计院在齐鲁安替(临沂)制药有限公司二期新头孢1合成车间工程中使用PDSOFT进行设计。张春虹等在中药提取车间设计中使用了三维配管软件,而其他设计院也正在尝试使用AutoCADPlant3D及CADWorx进行工厂设计。此外,很多设备厂商已开始引入三维设计理念,如上海森松制药设备工程有限公司尝试用PDMS设计CIP系统。

3三维工厂设计软件在医药行业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由于国内外的三维工厂设计软件都是以石油、化工、电力等领域为中心设计的,因此,缺乏适用于医药工程设计的等级库。医药工程设计以GMP为核心,而目前所有的三维工厂设计软件都未涉足这一块。因此,医药工程设计行业在使用三维设计软件时会遇到更多的困难。笔者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三维工厂设计在医药行业应用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3.1平台搭建

平台搭建包括软件选择和硬件配置2个方面。目前,所有的三维工厂设计软件功能都很接近,但费用和操作方式却相差甚远,并且其所需要的硬件也不一样,便宜的可能不到十万,贵的达到千万。不过软件一旦选定,硬件就很少更换了。由于三维设计软件的更换费用高,且人员培训和适应也需要时间,因此选择一款适合自己企业的软件就变得相当重要。选择软件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比较重要的有:(1)软件功能是否能满足企业近期和长远的设计需求。(2)使用是否简便,需考虑人员培训难易度和操作习惯等,使用难易度直接决定了三维设计的效率。(3)软件的可扩充性。软件都是有通用性的,没有任何一款软件能够满足企业的所有要求,二次开发和定制是必须的。因此,软件的可扩充性就变得非常重要。(4)多专业协同是未来软件发展的方向,因此三维软件要求多专业协同方便。(5)软件供应商是否能够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需要注意的是,软件销售商在做推广时,大都会放大自己的优点,而有意隐瞒自己的缺陷。

任何一款产品都有其自身特点和缺点,并非越贵越好,只有适合自己企业需求才是最重要的。因此,企业最好能通过第三方的咨询机构了解三维软件情况。另外,软件供应商的技术支持队伍也比较有限,寻求专业的三维软件技术支持机构合作对于企业来说也非常重要。在硬件配置方面,通常软件商都会给出最低配置和推荐配置,但由于不同软件需求的硬件不一样,因此必须以相应的三维工厂设计软件为中心进行硬件配置。一般来说,三维工厂设计软件在显卡和内存的需求上要求较高。由于硬盘的读取速度较慢,对于较大的项目,硬盘就成了瓶颈。因此,最好能配置1个固态硬盘,这不仅能大幅提升开机和软件启动速度,还能提高软件的整体运行速度。

3.2人才培训

人才是三维软件设计的核心。目前,大多企业还比较缺乏三维设计人才,甚至高等学校也很少开设三维工厂设计的课程。而软件商的培训也只是针对单一软件使用的培训,并且现有的培训基本都是比较零碎的分块培训,缺少整体培训,导致三维软件的推广缓慢。

3.3元件库与等级库构建

在平台搭建和人才培训结束后,就可以创建元件库和等级库。等级库就是行业的管道、管件及阀门等的标准库。等级库是配管的核心,通常软件商只会提供通用的等级库,而企业级的等级库还需要自己创建。创建等级库是一个枯燥而繁琐的过程,但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一个企业应该构建自己的企业级等级库,并安排专人负责等级库维护和管理工作。企业级等级库至少应该包括行业等级库和项目等级库。当开始一个新项目时,应该由等级库管理员创建项目级等级库,进而提供给项目组统一使用。

3.4二维数据与文档重用

企业都有大量的二维图纸和文档,完全放弃这些资源将是极大的浪费,因此如何重用这些图纸和文档是二维向三维过渡的一个关键环节。但是,目前很多向3D转型的企业都将3D和2D分割开,造成大量二维文档不能重用,这在三维软件使用中需要着重考虑。

3.5出图标准与文档生成

目前,所有三维工厂设计软件都能直接通过三维模型生成二维图纸,并产生材料表。但这些样式可能不符合企业需求,企业需要自行设计自己的样式。

3.6二次开发

由于任何一款软件都不能完全符合企业需求,因此二次开发就成为必然。不过,企业并不需要自己进行二次开发,这需要专业人员进行,自己开发不仅费力,而且效果差,很有可能会耽误项目进度。

3.7GMP要求

如何将GMP要求纳入三维设计软件中,是医药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三维设计软件不仅可以检查硬碰撞,还可以自己设定规则检查软碰撞。因此,可以考虑将部分GMP要求纳入软件碰撞规则。当然,最好是开发出医药工程专用的插件。

4结语

医药行业概况范文2

[关键词]药企重组;研发创新;医药改革

[DOI]10.13939/ki.zgsc.2015.12.108

1医药行业概况

医药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新的世纪里,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下,医药行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优异的自然条件和优良传统,在一段时间的发展后,中国经济在医药领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本文中,对中国医药的现状和医药经济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根据医药经济的发展,阐述医药行业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状况的问题作为分析对象,分析中国医药的缺点,并提出了这些问题适当的解决办法。

中国人口众多,健康市场的潜在需求是很高的。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度随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升,而各种常见疾病的发病率也因为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与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逐步提高,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保障水平使居民的购买力增加,因此国内市场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持续扩大,医疗卫生费用支出逐年提高,医疗卫生需求的增长与全国卫生费用的提高刺激医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医药制造业的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6525家,2000年到2012年中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从1834亿元增长到1784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0.88%,我国的卫生费用从2000年的不足5000亿元到2012年突破2.89万亿元,增长超过4倍。2014年中国医药市场有9261亿人民币的消费规模。

医药经销企业,加快兼并重组步伐,从批发市场角度来看,行业集中度开始增高,2013年前100个药品批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药品市场规模64.5%,同期上升,同比增加0.5个百分点,前三位批发商占了29.8%的份额,比上年同期增加一个百分点。其中12家公司超过100亿,与上年相比,多了4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在50亿~100亿,多了1家10亿~50亿企业达到75家,增幅比去年同期增多。与商业批发相比零售药品企业不理想,药品零售市场规模扩张速度放缓。

2医药企业存在的问题

第一,中国医药企业的行业集中度比较低,缺乏规模效益,普遍存在小、散、乱的现象,难以建立核心竞争力,虽然制药企业在中国有6500家之多,但只有少数公司超百亿,非常少。大多数公司都不具有高的专业化程度,缺乏特色品牌和品种,大多数企业不仅规模小,而且生产条件不好,技术落后,设备陈旧,管理水平不高,以及分布式布局,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远远赶不上更先进的国家。

第二,研发投入和创新能力不足,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还没有形成,很多产品都是仿制的,重复的产品多,新产品和独家的品种并不多,而且在产品的制备技术上也比较落后。中国几千家药企大约10~20家是国有的大公司,有一定的研发能力,比如华北制药、东北制药以及国药集团,大约有100~200家属于中型公司,它们中很多是做中草药或一些特别的复方药物,还有1000~2000家小公司。尚未建有一个早期、中期、后期互为关联的创新药物研发链,是导致中国药企无序竞争,难以可持续发展的原因。另一个原因是跨国大药企的研发投入是销售额的15%,而中国这个数据仅仅是1%。

第三,原料药的品种和制剂产品的品种不相匹配。中国在国际医药原材料生产量较大,但在药物研究和药物制剂技术的发展不够,大部分产品的质量处于低水平,很难进入国际市场;平均计算我国的原料药每一种只能制作三个剂型,而发达国家的一种原料可能制作成一个十几甚至几十个剂型,还有落后的技术使产品质量稳定性得不到保障。

第四,中国医药行业参差不齐的管理水平,因超标的重金属含量药品的使用而发生的不良事件普遍存在,这对我国医药行业的信誉造成严重损害。由于中国医药种植,加工,储存,运输和生产制作等过程中,可能或多或少受到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因而影响中药的质量,而且重金属污染也影响中药出口。

第五,经营管理、品牌形象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缺乏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代表性的重磅产品。目前我国仅仅是一个制药大国,离制药强国尚有较大差距,民族医药工业市场竞争能力将处于劣势,要加强经营管理,树立品牌形象。

第六,医药产品的进出口结构不合理。我国仍处在传统的低附加值产品出口,比如中药材料、卫生材料以及较重污染的化学原料药,进口较昂贵的医药制剂,这种模式导致高端技术的出口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例较低。国际市场的拓展力度远远不够,加上获取信息的途径有限,国际市场信息的反应不灵敏。特别是,缺乏一个共同的意识和机制,来开发国际市场。

第七,还需要完善药品配送系统。由于长期实施的“以药补医”等缺陷性的体制,以及在生产药品价格的制定,采购和支付机制不完善的医疗保险等方面的问题,加上进入门槛低,缺乏规划和经营管理,不充分的市场竞争、不到位的执法监督等因素,导致医药流通领域的集中度低,发展水平也相对较低,跨区域配送业务开展缓慢。相对落后的医药物流,配送管理以及物流成本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此外,药品配送集中在城市和发达地区,配送网络还没有完全覆盖农村和“老,少,边,岛,渔,牧”等偏远地区,药品配送的可及性有待改善。

第八,还要完善医改机制。医改制度建设的具体操作存在不足,工作进展不平衡;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不稳定;基本药物实施带来的新问题,群众用药习惯与基本药物品种、质量和品牌之间不适应,基本药物网上采购配送效率低;医疗补偿的长效性机制不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体系不健全。

3意见以及建议

要做大做强我国医药产业,就必须想办法“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清除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就此,笔者提出中国医药产业做大做强的12条建议:

第一,加强医药公司兼并重组,扩展了医药产业布局。对于大多数中国本土的小规模企业实施兼并,以提高企业竞争力,优化生产要素,构建有优势产品的集约化、规模化、大型的有综合性和竞争力的企业。

第二,医药行业要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严格实施新版GMP,加强政府的监督力度,淘汰掉不符合标准的企业,纠正和规范药品市场秩序,提高药品生产管理水平,保障人民用药的安全性。只有做到“更好”,才能做到“更强”。

第三,以企业为中心,加快构建技术创新体系。避免新技术产品与市场相脱节,更好地确保技术成果快速转化为产业,把创新产品及时地投入市场。还要注重创新产品的有效成分、作用机理可控性以及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研究,并加快发展中国医药并推进中药与国际接轨过程。

第四,严把质量管理,提高质量管理标准。提高商品质量和信誉。完善医药产品质量安全性、可追溯性等管理制度,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评定,效率的提高,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的绩效考核机制,严格把关进出口产品质量。

第五,采用标准化的草药收获和种植。集成方法和广泛的传播和利用现有落后的种植,化肥和农药,以防止滥用,包括培育产业链完整的标准化种植、新药研发、现代中药加工和现代医药物流,建立重大疾病所需的国家基本药物和医药原料种植基地,保障具有健康发展的医药产业链。

第六,采用多种方式以不断壮大的医药行业。在中国的传统医学,药物开发,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上,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药物,并通过有组织的联盟,发展一批有自主创新和地方特点的优势民族医药企业,使医药体系不断发展壮大。

第七,加强中国保健产品的开发。中国医药保健食品、医疗养生,在未来人类的健康领域将具有强大的发展活力。并且在出口上限制较低的优点。以中国保健品为桥梁,提升中国医药的国际声誉,辐射带动新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第八,生物领域要迎头赶上。中国的生物仿制药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好机会。在过去,医药市场的发展,尤其是在新技术,加上严格的专利保护,使中国医药企业无所适从。不过,目前许多专利到期,分享生物制药技术的成果也变得成熟和开放,制药公司慢慢掌握了各种技术,中国的药企的优势,比如人员的工作,纪律,勤奋工作等都逐渐发挥出来。

第九,树立完美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全面发展企业战略,品牌战略,广告战略,市场调研和售后服务等,倾力打造有代表性的具有明显疗效的中成药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发展以心血管疾病类的药物为主打产品,开拓国际市场,因为中成药在治疗此类疾病疗效比较独特和显著。

第十,不断加强中国医药与国际间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增强医药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医药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进程。可以通过先进入非洲市场,站稳之后,逐步向欧美等发达国家进发,进入非洲市场比欧美市场容易得多,还有像亚洲一些不发达国家,以及一些拉丁美洲通过这些市场打出品牌,然后再到欧美市场认证和发展,不建议企业一窝蜂去主攻欧美市场。

第十一,进一步加强医改部门职能,建立规范长效的机制。基层医改涉及多个部门,牵涉多方利益,所触及的深层次矛盾越来越多,难度越来越大,对医改部门工作协调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医改管理部门的职能也需要进一步加强。另外,还需要整合现有医改补偿制度,建立起补偿标准、补偿独享、补偿责任、补偿时间、资金分配、使用、稽查和管理等方面的科学性、规范化、合理化的综合补偿机制,增强基层医疗机构改革的信心,巩固深化医改的新成果。也不能因为一些人主张的医改影响经济的发展而退缩。

第十二,中国医药产业不健康,但药企的“良心一定要正”。医药领域的回扣现象恰恰代表了目前中国医药企业的现状:研发不足,营销过度,不健康的委托关系处处存在。我们的现代医药行业才起步几十年,的确需要一个逐渐规范的过程,但是,环境的不良并不意味着药企可以昧着良心赚钱:“我们是做药的,暴力是不道德的,因为它是要治病救命的。药企的良心一定要正”。

4结论

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对于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利益,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社会和谐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医药费用的相关支出也将不断增长,这为医药产业的发展带来机遇,医药企业要进一步深化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融入科技元素,找准传统中医和西医的结合点,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强化科技支撑引领,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做大做强现代中药、生物制药、保健食品等重点领域,完善医药机制,建立良好的医药企业发展环境,全力推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进之.中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将何去何从[J].中国集体经济,2010(3).

[2]魏端,朱昌蕙.我国医药物流良性发展的思路[J].中国药业,2005(9):15-16.

[3]袁银根.中医基础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4]张鉴钧.传统中医药:敢问路在何方(第二版)[M].北京:普华永道中国之医药组,2009.

[5]胡显文,马清钧.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生物技术产业,2007(1):16-31.

[6]Equity.China Pharmaceutical & Healthcare[R].Hong Kong.DBS Group Research,2010.

医药行业概况范文3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医药供应链管理 企业资源计划

1. 企业概况

湘某医药集团(下称集团)是02年3月成立的股份制企业,注册资本4200万,批零兼营各类药品及器械,与国内300多家工商企业、200多家大中型医疗机构保持着合作。在长沙麓谷高新区建有GSP标准仓库一座,使用面积达18000m2,设施设备完善。03年5月集团成立配送中心,协调了各部门、各分公司、各药房及质控部的关系,03年8月在药房基础上筹建连锁药店,04年4月通过了医药GSP认证。

2. 集团信息化现状

2.1"硬件"状况

2.1.1 计算机拥有量 先后添置近百台PC,型号不一且部分设备老旧。

2.1.2服务器 总公司、各分公司都采用客-服模式,总公司为例有组装服务器一台,配置为P4 3.0G、1024M DDR、160G HDD、未做磁盘阵列,手工备份,主要用于进销存数据库存储,安全级别不高。

2.1.3 局域网 通过网卡、双绞线和交换机互连构建简单局域网,各公司间未有效连接。

2.1.4 互联网 开通了ADSL宽带,工作站共享带宽接入互联网。

2.1.5 应用系统 以**进销存系统和**财务系统为主,**进销存系统负责集团批发业务的进销存管理;**财务系统负责集团批发业务的财务管理。

2.1.6 网站建设 04年开通网站,主要用于信息、客户联系等,电子商务功能未采用。

2.2 “软件"状况

2.2.1 机构和人才 未组建专门机构,在行政部下设专人维护。

2.2.2 系统兼容性 系统大都功能单一、兼容性差,“孤岛”现象严重。

2.2.3 投入 后期投入不足,偏维护。

2.2.4 电子商务 专人负责医药电子招标采购,每周更新品规并接受网络订单;另集团与海虹医药电子交易网有稳定关系。

2.2.5 仓储配送 手工程度高,与现代物流的立体化、机械电子化相距甚远。

可见集团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整个系统市场交易功能完善,业务控制与协调功能不足,决策支持与战略规划功能缺失。各部分建设基于局部,缺乏整体性,更不具前瞻性;加上系统间不能互通,数据库不能共享,达不到规范运行流程、提升管理水平的作用,从而背离了建设的初衷,造成极大浪费。

3. 集团信息化建设滞后剖析

水平是事物发展的反映,而事物的发展又取决于多因素。集团信息化建设历时不短,但基础薄弱,加之缺乏指导,也未深入研究,造成目前水平低下。

3.1 领导层的医药供应链意识不强

多年的市场演变,医药行业已进入微利时代,竞争也演变成供应链间的竞争,而医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是依托信息技术、ERP系统整合资源,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现流程衔接、信息互换和管理同步,达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目的,认识的欠缺导致建设的自我封闭。领导层作为决策者,对业务的定位关系到集团存亡。供应链趋势下当凭借链中优势及自身特色拓展业务,然而从近年集团销售收入的先升后降可以得知,数年前单纯对传统业务的定位并没取得较大进展,相反由于外部竞争激烈、内部利益冲突和管理成本过高而产生倒退,也就决定后期投入没着落。

3.2 信息化素质低下

员工对信息化建设大多抱消极服从的态度,群众基础的薄弱并没促成相关培训。虽每年花在培训上的费用不少,但集中在医药方面,认知的不足加上培训的缺位造成建设裹足不前。另外集团运营从主业出发,认为懂药就会懂经营,就能搞好经营,不注重物流、信息人才的挖掘,更谈不上综合人才选拔,信息化建设成为辅助也就是必然。

3.3 系统开发商选择缺乏前瞻性

信息化建设涉及多方面,但最终通过软件系统体现。集团在03年对主要系统开发商(某软件公司)的选择缺乏前瞻,该软件公司是一家小型公司,凭借对医药行业的熟悉进入市场,后因竞争激烈加上缺乏特色而保守经营。试问这样的公司又怎能提供强劲的后援?又怎能从客户的角度提供战略一体化解决方案?今日看来该系统关注更多的是GSP达标时所需的功能,具备一定的扩展能力,但缺乏兼容性。医药流通向供应链管理发展的今天,从局部出发的进销存系统满足不了企业需求,只有开放兼容的系统才能适应潮流。

近年来集团几届领导始终强调自我发展,不注重发展与链上节点企业的联盟关系,自然就不会完成从批发商到商和配送商的角色转变,更摆脱不了本位思想和传统的供销配运模式。基于这样的认识,集团在进销存加财务系统的市场交易运作模式中找到了心理平衡。

4. 集团发展信息化的途径

要改变现状,本人认为必须认清医药物流发展的趋势,重新认识供应链管理的价值,优化管理来提升现有业务;在此基础上建立有价值潜质的供应链,赋予信息化建设新的内涵。比方说从第三方物流的角度出发联大靠强,充分利用集团拥有大型标准仓库、省内完备的配送网络等优点寻求成为某特大型医药集团(最好在湖南有一定的业务基础)在省内的配送中心,业务辐射全省;在业务上与该特大型集团不产生竞争,又拓展了自身业务,还发挥了各自的优势。信息化建设方面,构筑全新的ERP管理系统,利用信息手段实现分布信息集成,实现数据库共享。

4.1 对领导层的建议

集团领导层应调整原有观点,树立信息化管理的理念,从加强管理,促进降费增效着手,加强与链上节点的协同,从整体高度加强建设,通过完善的信息功能促进医药物流的供应链管理,形成良性循环。鉴于目前医药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标准不一、行业标准建设滞后的事实,制订集团内部的信息化标准势在必行,具体可参照链上核心企业标准,结合自身作合理化修改。

信息归口是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应尽快成立信息管理部门,管理工作涵盖了信息标准化、GSP质量监控、物流设计与改进、供应链管理等,不仅涉及系统的稳定安全,还涉及上下游间商流、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的顺畅。

4.2 对集团员工的建议

考虑到员工在信息方面素质偏低,可采取专题讲座、授课等方式加大培训力度,培养素质,增强应用能力;另外可组织会谈交流各自学习经验,分析存在差距的原因少走弯路,在集团内部

推广成功的学习经验;还可定期组织员工到成功的同行企业学习,寻找差距和追赶方法。

4.3 对ERP系统设计的建议

4.3.1 功能集成

整个系统分为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信息管理和电子商务等模块,覆盖了完整的供销过程。通过共享数据库,可以让集团随时了解动态库存,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系统配合供应链管理,集成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可以为集团节约财力、物力、人力,达到降低管理成本的目的。另系统应设计业务应用程序接口,接口是标准化的、开放性的,便于集成第三方软件系统。

4.3.2 可扩充性与可维护性

系统应采用开放性结构,具备二次开发能力,能适应需求的快速变化。在设计过程中就做到数据与程序分离,如采用模块化结构以减少模块间的耦合,提高模块的独立性、可装卸性。需求发生变化时,可对系统作功能、性能或结构上的调整,保证系统具有较长的生命力。

4.3.3 融合供应链管理

通过Internet将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若干供应链节点连接,进行远程链内信息和业务数据传输,比如配送中心能随时查看上游核心企业经营品种的库存和销售等情况,以便对库存进行调整;下游节点也可接入配送中心,了解经营品种的流向;通过授权,下游节点还可及时查看配送中心的品种结构(品规产地价格等)和库存,直接在自己的办公地点进行网络采购、电话采购或传真采购;同时配送中心也能随时查看下游企业所采购产品的销售情况,以便及时了解市场动态补充库存。通过ERP系统能够帮助链上节点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担风险、共享利润。

4.3.4 体现GSP管理思想

药品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根据《药品管理法》、《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的规定应该建立健全质量规范的药品经营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信息反馈网络,保证药品经营质量,保障人民用药安全。那么在设计药品质量预警机制和质量审核的业务流程中,应该把GSP嵌入到系统的每一个流程并通过GSP/ERP系统反映出来。例如实施药品的效期管理,优化库存量的控制,在采购、销售、存储全过程通过生产批号、保质期等项目来管理存货的收发存。

医药行业概况范文4

[关键词] 医药电子商务; 应用现状; 制约因素; 推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 F71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3- 0071- 02

目前,我国原料药和药品制剂生产企业达5 000多家,2011年医药制造业利润总额达1 494.3亿元。国家《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将年均增长20%,医药工业增加值将年均增长16%。医药行业是当今贸易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医药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非常适合发展电子商务。医药电子商务是指医药生产企业、医药流通企业、医院、消费者等利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进行的基于医药产品的网络营销、网上洽谈、网上订货、网上支付、网上客服等商务活动。医药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是现代经济环境下企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在当前医药行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谁能抓住机会搭上电子商务的快艇,谁就会获得未来竞争的优势。

1 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应用现状

1.1 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概况

总体来说,我国医药电子商务尚处在起步阶段。2000年6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出台了《药品电子商务试点监督管理办法》,确定了10家试点单位开展互联网药品交易。试点期间,一大批医药电子商务网站迅速发展,并取得了很大成就,如九州通医药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民生医药电子商务网、海虹医药电子商务网等。这些医药网站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医药信息服务类站点(包括经营性医药信息网站和非经营性医药信息网站);二是医药交易服务类站点(包括医药第三方交易平台、医药B to B交易网站和医药B to C交易网站)。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统计,截至2012年5月18日,全国已获得“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的企业总共3 719家,全国已获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 的企业总共118家。经过大量的探索和实践,我国医药电子商务正向规模化、规范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1.2 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应用模式

从我国医药电子商务应用的实际看,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商业模式可分为4大类:第一类是医药信息平台模式,这是发展最早且数量最多的一种医药电子商务模式,主要提供医药行业数据的、检索和分析服务,如中国医药信息网、中国医药经济信息网。第二类是第三方医药电子商务模式,第三方电子商务运营商以中立身份为买卖双方提供虚拟交易平台服务,属于多对多的交易服务模式,如北京鹤麒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海南卫虹医药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第三类是B to B医药电子交易模式,包括原料供应商与药厂之间、药厂与医药批发商之间以及医药批发商与医药零售商之间的电子采购与电子交易。该模式以九州通医药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为代表,还包括数量众多的医药企业自建电子交易站点。第四类是B to C医药电子交易模式,主要是指网上药店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交易,如上海药房网、北京药品网。截至2010年7月12日,经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批准,我国B to C医药电子商务网站共有27家。

1.3 我国医药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20年来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医药行业的发展,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药电子商务起步较晚、发展滞后、进程缓慢。当下,我国医药电子商务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1)违法经营,如一些与经营药品毫不相干的公司在网上直接或间接参与药品经营,销售假药、劣药。(2)大多数医药电子商务网站的功能集中于信息,电子商务系统功能简单,很少有集成网上洽谈、电子采购、网上支付、客户管理、物流配送的比较完整的电子商务系统应用。(3)医药生产和流通企业不经批准进行网上药品广告宣传,网络广告中存在夸大药品疗效、传播虚假信息误导消费者的现象。(4)网上医药电子成交量相比行业交易总量明显偏低。(5)医药电子商务服务意识不强,电子交易监管不到位,客户满意度不高。(6)商流和物流不协调,存在不能准时交货和缺货、断货现象。

2 制约我国医药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

2.1 医药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近年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相继颁布了医药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如《药品电子商务试点监督管理办法》、《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审批暂行规定》。然而,相对于国内医药电子商务市场的违法经营、违规交易等种种弊端,目前国内有关电子商务的立法亟需完善。如电子商务市场准入方面不规范;电子商务合同的真实性、有效性难以确定;网络广告难以用现行的《广告法》来规范;专门针对医药电子商务的政策法规尚不健全。

2.2 医药电子市场不成熟

我国的药品电子商务尚处在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规范而有效率的电子市场。目前,我国医药电子商务应用分散,经营规模偏小,应用层次水平低,很多只是提供单一的医药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系统集成度低,鲜有基于供应链的电子商务应用。其次,我国医药企业自身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企业的IT基础设施不完备,信息化制度建设滞后,基于医药和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第三,政府主导的医疗机构医药集中招标采购平台和第三方医药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有待加强。

2.3 医药电子商务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人们在药品交易中都是眼看、手摸、鼻闻,实行的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货交易,传统的药品交易模式已根深蒂固,电子交易模式现阶段人们很难完全接受,需要有一个思想观念的转变和适应过程。企业和消费者只有亲自体会到医药电子商务带来的药品品种、质量、价格、成本和便利性等方面优势,才会产生对电子商务的认同感,更多的企业和消费者才会进行电子商务。

2.4 医药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不足

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应用历史不久,医药电子商务的知识与应用有待普及。医药电子商务是药学与电子商务结合的产物,医药电子商务所需的人才可分为3个层次:技术服务支持层、一般管理人员层和高级管理人员层。其中技术服务支持层主要着眼于电子商务的技术方面(如网络建设、系统管理、网页制作、程序开发等),这一部分人员可以基本从计算机领域获得。一般管理人员层的人员需要通晓电子商务知识与药事管理知识,是目前需求量最大而又严重供给不足的部分。第三层次的高级管理人员需熟知医药企业管理与决策,精通企业信息化应用,在目前的医药电子商务领域是稀缺的。

2.5 医药物流系统不发达

我国医药物流起步较晚,尚处在供应链单一环节优化的阶段。目前大多数已经上马或即将上马的医药物流项目还停留在企业内部进、销、存业务整合与流程优化的阶段,很少涉及对上游供应商、药品生产商和下游药品批发零售商以及医院的整合,没有根本性地解决牛鞭效应、重复运输、库存积压等现象,导致物流效率低下,药品配送成本较高。在医药物流发展中,我国医药物流还存在投资过热、过散,缺乏有效整合,集成度和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医药物流仍是制约我国医药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

3 推进我国医药电子商务发展的策略

3.1 健全医药电子商务法律法规

完善有关药品电子商务的法规,对医药生产企业电子采购、医药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网上交易进行规范。具体应包括:网上医药交易企业准入的规定;医药企业电子商务平台标准化的规定;医药电子采购和电子交易内容的规定;医药网络广告与信息的规定;电子采购程序与电子支付安全的规定;医药物流仓储、包装、标识、运输、流通加工、医药配送等行业标准的规定;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投诉处理的规定等。

3.2 优化医药电子市场环境,构建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电子市场环境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系统应用等硬环境和电子交易规范、网络交易理念、供应链企业协同等软环境,它们共同构成全程电子商务的生态系统。医药企业应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搭建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推进企业电子商务进程。政府公共部门、医药主管部门应在开展诸如药品网上信息公开、医药电子采购、网上药品电子监管等应用方面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社会各界要加大医药电子商务宣传力度,加强医药电子商务的知识普及,提高公众对医药电子商务的接纳度,强化社会各界的医药电子商务理念,加快行业标准化建设,规范交易管理。只有不断优化电子商务软、硬环境的建设,才有可能推动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进一步发展。

3.3 运用云计算、物联网和3G技术,开展医药全程电子商务应用

加强企业ERP系统、Intranet、Internet建设,整合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集成医药采购、生产、销售各环节的电子商务应用,开展基于供应链的全程电子商务。全程电子商务使企业得以将经营管理范围延伸到上、下游业务伙伴处,对供应链上的医药流通企业、药厂、原料供应商和消费者进行管理,实现信息共享、多方协作与资源整合。运用云计算建立企业医药电子商务私有云、行业医药电子商务公共云,构建基于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的“云商务”应用。云计算环境下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可以有效节约EC资源成本,快速实现EC应用部署,动态调整EC业务范围,明显提高EC运行效率。利用移动3G技术搭建掌上医药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移动电子商务(M-Commerce)。随着3G牌照的发放普及,医药移动电子商务利用手机、PDA、掌上电脑等无线设备进行B to B、B to C等商务活动,使得交易更方便、快速、安全和灵活。运用物联网技术构建药品电子监管系统,实现对药品电子交易的实时监控,对重点药品进行跟踪追溯,对涉药信息网站和医药交易网站进行管理;实现对网上药品信息的搜索、审核与过滤,对网上医药广告进行规范,对网上药品交易进行查询、统计和审计。

3.4 加强医药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和供给

医药电子商务人才属于复合型人才,要求同时具备IT、商务、药学等领域的知识。目前国内医药电子商务专门人才的匮乏严重阻碍了医药电子商务进程。加强医药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和供给,一是大力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保障基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与供给;二是加强医药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在普通高校开展医药电子商务管理人员的培养;三是在电子商务专业、药事管理专业开展医药电子商务方向的研究生培养,为医药电子商务高级管理人员的供给提供保障;四是推进医药电子商务的MBA、工程硕士以及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在职培训工作,突破现有专业人才匮乏的瓶颈。

3.5 完善医药物流配送体系

目前国内医药物流费用率高达10%,高物流成本下的医药电子商务难以实现真正的盈利,发展医药物流解决电子商务发展瓶颈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大力发展医药物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实施积极的医药物流发展政策。从宏观上建设与培育医药物流市场,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使医药物流市场在竞争环境中形成,并使这一市场逐步规范化、法制化。(2)合理规划医药物流配送中心。科学选址,优化供应链,合理规划物流配送中心。(3)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有利于医药物流专业化管理,提高药品的流通效率,降低医药物流成本。(4)推进医药物流信息化建设。引导企业发展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强条形码、GPS、EDI、RFID、ERP、GIS、移动3G、物联网和云计算等相关技术的应用,用信息化推进医药物流体系的建设。

4 结 语

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医药电子商务的应用,目前政府主管部门审慎而行,企业多持观望态度,而消费者尚在适应当中。医药电子商务是医药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是医药企业战略发展的必然方向。针对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制约因素,完善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技术环境、法律环境、人文环境和物流配送体系,对推进我国医药电子商务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医药行业概况范文5

关键词 药学学科建设 教育结构 社会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hinking on Pharmac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WANG Xing, MA Chaoying, YAN Zhiyo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1)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and analyzes on China's pharmaceutical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national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and social needs, such as the structure of higher education disciplin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ideas were discuss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ollege pharmacy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pharmacy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education structure; social needs

高校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状态体现了高等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在我国药学学科快速发展的今天,更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更好地进行药学学科的建设,以适应我国医药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1 学科基本概况

药学是在人类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等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药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现代药学学科是一门应用型的综合性学科,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一些新兴交叉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经济学、数学、基因组学等和药学学科进行交叉和发展,对药学的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①

2 我国药学学科的发展特点

2.1 药学类院校逐渐增多

我国高等药学教育大体上经历起始(1906-1949年)、调整(1950-1970)和发展(1970至今)三个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开办药学类专业培养药学人才的任务主要是医药院校。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就业趋势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始设置药学类专业。截至2006年底,设置药学类、制药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共472所,是1978年(41所)的10.98倍,是1999年(96所)的4.92倍。其中本科院校269所(不包括部队院校),医学高等专科学校38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含高专)165所。

目前大多数开设药学类专业的高等院校,特别是新设置专业院校,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育方面存在着定义不清,课程设置不合理、实训基地建设不完善等问题,使得培养出的学生与市场需求有较大差距,学生就业后适应能力不强。②

2.2 重研究轻应用的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以“精英化”为主,注重培养从事药学基础性研究与创新药物研制的人才,而对具备生产、质量控制和研发等实践能力的人才等的培养严重不足。这种培养模式使得在教学中对理论教学,学科发展前沿,研究手段和方法等较为侧重,但对具体动手能力如实验教学、实习等方面培养力度不够,最终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实际工作脱节。③④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转型,各药学类高等院校都在认真思考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问题。根据我国对高等教育的调整,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学校中,以1999年大学扩招后的院校为转型主体。经过上述调整,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从现有的55%提高到70%~80%。这也为今后药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指明了道路。高等院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药学类专业的培养定位做出选择和调整。如一些条件较好的重点,可以侧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因其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会选择读研究生或出国继续深造;而一些新办院校或条件不成熟的院校可借此机会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型。

2.3 高层次药学人才培养规模增大

我国药学硕士、博士的培养规模不断增加,几乎所有院校都把硕博招生的专业数量、招生规模、科研项目、论文等作为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特别是新药研发飞速发展,对高层次药学人才的需求规模逐渐增大,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我国医药行业缺少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严重缺乏具有真正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层次药学人才。因此,按照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精神,加速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药学应用型专业人才是符合实际需要的,但同时也为高层次药学人才的就业和继续发展带来问题,因为需要高层次药学的岗位毕竟不是主流方向。

药学类毕业生中选择从事研究工作的是少数,绝大部分制药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需要的是本科实用性人才。高校不断扩大硕博规模,主要还是从学校自身发展考虑,对社会需求方面考虑较少。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这种状况有望得到改善。

3 药学学科建设发展思路

3.1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在高等教育中,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主干课程是培养学生以及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核心部分,对专业建设和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⑤高等院校应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从学科及专业发展的角度科学选择主干课程,完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建设,同时应配备结构合理、创新性强的专职教师队伍,课程优化、课题教学和实验比例的分配等,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培养。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很多高等院校主要是相互参考来制定课程目录,没有经过完善细致的调研。这样制定出来的课程体系难免会大同小异,无法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很多院校学生也反映参加工作后,原来在学校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仅为理论知识,用到的地方很少,在实际工作中尚需从新学习。药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在制定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时,可邀请用人单位如科研机构、制药企业、药品经营企业以及医院药剂科等单位,从用人的角度联合探讨制定方案,这样可使课程的设置更加符合实际需求,避免出现学生在用人单位工作时需重新学量实践知识的尴尬局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科间交叉融合与渗透的趋势不断增强,交叉学科型课程在很多院校也有开设,并且有扩大的趋势。复合型人才在就业方面越来越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多学科交叉课程的设置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⑥⑦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可选择与药学相关的学科,如材料学、经济学、生物学等,开设新兴交叉学科,为培养复合型药学人才打下基础。

3.2 大力推进药学职业教育

药学高等职业教育是药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我国药学学科专业以研究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忽视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药学应用型和服务性人才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而我国药学类专业多年来的人才培养方式的实用性、针对性不强,导致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不足,无法充分满足社会对药学服务型人才的多样化和高质量需要。⑧

目前,我国共有医药生产企业近7000余家,医药批发企业2万多家,零售企业42万多家,医疗机构30多万家。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医药分家的实行,医药公司和连锁药店随之增多。我国正在实施执业药师制度,按照有关规定,药品生产、经营企业需要配备执业药师,据目前的统计结果,全国注册的执业药师仅有24万多人,至少还需要100万名执业药师。同时,药品生产企业中从事制药设备维护、质量控制、生产过程控制、药品营销等岗位的人才需求较大。很多药品生产企业中从事药品原料采购、生产管理和操作的员工学历普遍不高,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药学教育,这种现象也会直接导致药品质量控制的难度加大。因此,社会对药学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药品生产、检验、经营、流通、使用和营销等领域,都需要大量的应用型药学人才。大力发展药学高等职业教育对推进我国药学事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3.3 加强临床药学人才培养

临床药学工作者在药物治疗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药层出不穷,老药新用也不鲜见,同时由于临床医师逐渐向专科化发展,导致其对非本科室用药也不清楚,难以做出科学准确的用药判断。目前临床上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滥用等问题越来越突出,这其中也有临床药师不足的原因,临床药学将成为未来我国医院药学的主要发展方向。

长期以来,我国药学专业课程设置中偏重化学类课程,生物类课程较少,临床类课程几乎没有开设,更无临床实习,学生仅具备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这也导致了药学专业毕业生无法很好地承担临床药师的工作。据统计,我国目前医疗体制下临床药师至少需要65000名以上,人才缺口较大。高等院校的药学教育可以此为契机,调整培养目标,重新规划课程设置,增加相关专业,培养出真正适应医院需求的合格临床药师。⑨

我国药学学科的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相当大的成绩,为我国的医药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药学学科建设也应按照国家对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要求和社会需求等发展趋势做出调整,以适应药学教育发展的需要,确保我国药学学科专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基金项目:西南交通大学战略发展软科学研究基金项目(RK13Z002);西南交通大学校级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2013-167)

注释

① 高建青,应晓英,朱卡林,等.基于多学科交叉的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药学教育,2013.29(5):12-14.

② 胡明,蒋学华,张志荣,等.国外高等药学教育发展趋势及我国高等药学教育发展及定位探讨.药事管理,2007.42(21):1676-1678.

③ 徐蕴,赏后勤,高晨,等.对推进药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理性思考.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5):35-36.

④ 沈雪松,阳素娥,肖湘君,等.药学学科发展视野下的西部药学生就业指导.药学教育,2010.26(1):1-4.

⑤ 辛春艳,秦向阳,王志鹏,等.以主干课程建设为抓手,培养药学创新人才.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3):92-94.

⑥ 沈雪松.构建医药专业化学和生命学科跨学科课程教学体系的思考.药学教育,2007.23(5):18-21.

⑦ 张方,孙利华,郭莹,等.药物经济学 PBL 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中国药物经济学,2010.6:54-58.

医药行业概况范文6

关键词:品牌;管理;同仁堂

一、品牌发展概况

同仁堂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在3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历代同仁堂人谨遵“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坚守“兢兢业业,设方济世”的道德规范,秉承精益求精的严谨精神,确保其金字招牌长盛不衰。

二、“同仁堂”品牌要素选择

品牌要素是指那些用以识别和区分品牌的标志性设计。主要包括:品牌名称、标识、象征物、广告语、广告曲和包装等。它虽然独立于品牌营销活动之外,但却是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品牌联想的重要途径,是创建强势品牌的基础。

(一)品牌名称及内涵

品牌名称是品牌构成中可以用文字表达并能用语言进行传递和交流的部分。它是品牌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也是品牌要素中最核心的内容。“同仁堂”品牌名称的由来,还要追溯到同仁堂的创立之时。

乐氏家族第26世乐良才于明永乐朱棣迁都之际,由宁波迁来北京。传至4世乐显杨于清代供职太医院,结束了乐氏祖传的铃医生涯。乐显杨毕生致力方药,精研修合之道,体会颇深,具备了丰富的学知,经验和条件。康熙八年(1669年)创办同仁堂药室,堂名“同仁”由乐显杨亲自拟定并立“同仁堂”匾。

(二)品牌标识

“同仁堂”商标设计精心:采用两条飞龙,代表着源远流长的中国医药文化历史,三个金字与匾上字体相同。标志着同仁堂是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

(三)广告语

广告语是概括广告中的描述性和说服性信息的点睛之笔,它是品牌宣传的有力武器,是快速有效建立起品牌资产的重要力量。同仁堂利用了品牌名称和品牌核心价值设计广告要素。“神州国药香,北京同仁堂”的广告语在充分传播同仁堂国药中药金字招牌的同时,也体现了百年老字号的绵绵古韵与核心价值

三、“同仁堂”品牌营销分析

品牌营销传播,简称品牌传播,是指利用各种传播工具为打造品牌而开展的营销传播活动。同仁堂使用的是符合其百年老字号性质的与众不同的营销传播工具,包括极具公益性质的公关活动和文化整合传播。

(一)利用营销公共关系传播“同仁堂”品牌

营销公共关系是指“使用免费媒体向受到过正面影响的现有顾客和潜在顾客传递积极的品牌信息”同仁堂充分重视并积极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在SARS肆虐的2003年,同仁堂首先在媒体公布了一些旨在预防“非典”的多种中医药方,及时跟进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加大了抗病毒类药品如板蓝根冲剂、清湿解毒丸、清热解毒口服药等的生产量,并且在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承诺宁可亏损也不提高药价。另外,同仁堂还举办“关爱健康型”大型公益活动,分期分批地向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和北京红十字会捐赠由北京同仁堂国药(香港)集团生产的破壁灵芝孢子粉胶囊总计8800罐。同仁堂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利用公共关系赢得“民族魂”口碑,提高了品牌信誉,同时也传承发扬了同仁堂三百年来“济世养生”的使命。

(二)整合历史和传统文化,开展品牌传播活动

用传统文化强化同仁堂品牌内涵,通过同仁堂文化进行品牌传播活动,是同仁堂品牌营销的独到之处,也是同仁堂成功的重要因素。首先,同仁堂形象与中国传统一脉相承。所有门店都古色古香,透着“大宅门”的人文气息,店内详细介绍同仁堂300年历史,并且在网站和刊物上大力宣传同仁堂传统的中医药文化精华,弘扬中华民族“天人合一”、“辨证论治”、“诚信为本”的价值观取向。其次,同仁堂的悠久历史被众多媒体宣传,被多次拍成影视作品,这对同仁堂品牌传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同仁堂”品牌管理分析

(一)整合文化资源,提升品牌竞争力

1992年同仁堂集团成立,为了在市场经济下使这家百年老店焕发新春,同仁堂决定以文化整合所属企业的人力、物力资源,增强老字号竞争力,振兴中医中药行业。同仁堂人认识到,要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必须整合文化,通过提升软实力来打造企业品牌。同仁堂通过整合文化资源,逐渐形成了以“德、诚、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以古训堂训为基本内涵的经营理念,以创新发展为基础的时代精神。同仁堂首先在企业内部树立品牌观念,传播品牌内涵。用“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优秀文化传统凝聚和培育职工,继续树立同仁堂诚实守信的良好形象和“讲信义、重人和”的行为风范,并强调以义取利、以义为先的经营哲学。

(二)弘扬传统文化,打造品牌形象

同仁堂不仅在品牌营销传播开展活动,在日常发展中也在不断打造同仁堂品牌。第一,做品牌药。同仁堂汇集古方、宫廷秘方、民间秘方,既有独特的制药工艺和技术,又有世代相传的严格的质量标准,从而使同仁堂产品以其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外,其品牌形象一直是医药行业的一面旗帜。第二,做品牌人。人和是同仁堂事业辉煌的决定因素,是其金字招牌经久不衰的重要保证。同仁堂用文化统一员工的思想,用品牌激励员工为同仁堂奉献。并且导入CIS企业形象设计,进一步规范企业和员工的行为,确立了同仁堂集团新世纪的新形象。第三,坚持品牌服务。同仁堂始终坚持“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创业宗旨和“为了您的健康与幸福,尽心尽意,尽善尽美”的服务铭,让顾客最大限度的受益于同仁堂集团经营的产品和服务。

五、结语

透过同仁堂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品牌经营之道,我们不难理解这家老字号跨越三个世纪仍能保持活力的原因。实践证明,只有继承并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并结合时代特征不断改进和发展,才能帮助老字号打造强势品牌,并通过品牌文化推动企业前进。同仁堂在品牌创建和管理方面的成功,给其他老字号企业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理念。通过相互学习品牌管理经验和不断实践,我们坚信会有更多的中华老字号屹立于世界品牌之林。

参考文献:

[1] 祝合良.品牌创建与管理[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