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范文1

(一)风险的概念

“风险”一词的出现,是在远古时期,渔民们在出海捕捞打鱼的过程中发现,如果出现“风”则意味着有很大的几率会发生“险”,长此以往,人们将有可能出现的危险总结为“风险”,“风险”一词由此而来。而现代意义上的风险一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主要有几种观点:一是风险是损失或损害的可能性;二是风险是损失的不确定性;三是风险是实际结果和预期结果的离差;四是风险是可度量的不确定性。而笔者综合上述观点,总结认为,风险是指在特定情况下和特定时间内,未来时间的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异,于是,所谓风险大,就是指这种差异变动程度大,风险小就是指这种差异变动程度小。

(二)风险管理的内容简述

1.风险管理的含义

企业的风险管理是指全面分析企业各个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相应手段对风险进行有效处置,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2.国外风险管理的发展阶段

在国际上,随着对风险管理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深化,风险管理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风险管理萌芽阶段、风险管理发展阶段、全面风险管理阶段。

(1)风险管理萌芽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也被称为安全生产阶段。早在20世纪50年代,法国古典管理理论学家亨利法约尔就已经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他将工业活动分为六项,其中就包括:⑴技术活动(生产、制造、加工);⑵商业活动(购买、销售、交换);⑶财务活动(筹集和最适当地利用资本);⑷安全活动(保护财产和人员);(5)会计活动(财产清点、资产负债表、成本、统计等);⑹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内容,可以说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雏形。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企业风险管理的方法进一步增加,很多学者开始专门研究风险管理的方法,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保险行业,已经将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

(2)风险管理的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也叫结构优化阶段。随着风险管理在欧洲、亚洲等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广泛传播,风险管理工作也从保险行业扩展至更多的企业,风险管理逐步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程序化,风险管理手段也开始变得多样化,并且通过加入管理学知识和工具,如运筹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内容,使得风险管理的手段不断增加,领域不断扩大。但在这段时期,大部分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仍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成熟的管理方法。

(3)全面风险管理阶段(21世纪初至今)。随着2001年美国安然公司倒闭、2002年世通公司财务舞弊案等事件发生后,全面风险管理开始得到各国政府和企业的全方位的普遍重视。西方学术界开始注重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整体化、系统化的研究工作。这一时期,众多规范性和标准文件如:《萨班斯法案》、风险管理标准(AS/NZS4360)、COSO-ERM标准和《巴塞尔协议Ⅱ》等纷纷出台,使现代风险理念从最初的简单风险管理发展到“全面风险管理”的高级阶段。

3.我国的风险管理概论

在我国,风险管理理论发展相对滞后,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普遍存在风险管理意识不足,缺乏风险策略,风险管理较为被动等问题,为了从根本上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2006年6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以下简称《指引》),文件中对中央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总体原则、基本流程、组织体系、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监督与改进、风险管理文化以及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指引》的出台,使得我国国有企业对于全面风险管理有了更加系统全面的认识,能够帮助企业尽快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且通过指引提供的风险管理的常用技术和方法,使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具备更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4.企业风险管理的意义

由于企业风险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如何避免或降低发生风险的概率,减小由此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对于企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1)企业风险管理有利于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和经营目标。要想企业能够长期稳步发展,必须在增强高层的战略驾驭能力的同时,保证既能持续地监控、分析和反馈内外环境变化,提前示警;同时培养企业快速反应的能力,保证在需要做出反应时,能及时、有效地应变。

(2)有利于提高企业业务处理的工作效率。风险管理控制系统要求企业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能够相互协调和制约,通过业务处理的授权,使企业各职能部门明确工作范围和职权,使各个职能部门能够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形成风险管理信息收集、分析、报告系统,为有效监控风险和应对风险提供依据。通过建立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及时有效的监控企业的经营及管理情况,做到对风险的及时预警,并且为领导的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4)避免企业重大损失,支持企业正常有序的运行。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风险,进而及时应对,避免或解决风险,从而为实现企业的正常有序发展服务。

(5)标本兼治,从根本上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能够在根本上提高企业自我运行、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风险管理水平,形成风险管理的长效管理机制。

二、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范文2

一、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内涵

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企业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以及各类风险的通盘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可以大大改进风险与收益分析的质量,使得各级决策人员决策时,可以对更广泛的风险状态加以考虑,同时也可以帮助解决不同决策者之间合作、协调的问题,使各级管理层做出质量更高的风险管理决策,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也可以使数据收集、测量与处理更加一致,使得人们在操作中产生的错误不易发生,防止出现难以察觉的欺诈行为,改善控制与监督手段。

二、我国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现状

经过几年来我国对企业全面管理的持续推广建设,企业在全面风险管理上已经显著的提高。但是,从我国企业整体对全面风险管理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1)风险的意识淡薄。目前,我国有一大部分企业对风险没有正确的认识,严重缺乏风险意识,在对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时候,不能从战略高度去充分认识管理的重要性,导致了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存在片面性、暂时性,从而使企业的风险管理呈现出被动性,往往都是在风险发生之后才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这样,即使对风险进行了有效的处理,也会使企业承受不同程度的损失,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影响,

(2)全面风险管理组织职能体系不够完善。从我国企业对全面风险管理方面的现状来看,组织职能体系56不够完善也是主要问题之一,在管理过程中,职能往往只存在一定的层面的上,即便是有相关的管理部门,其承担风险的主体也不够明确,在风险发生的时候,各个部门之间经常会出现推诿的情况,而不能够对风险发生进行积极的应对工作。

(3)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不健全。虽然经过近几年企业对全面风险管理的逐步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框架和制度,但是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还存在着全面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不健全的情况,没有结合企业的自身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制度和流程,使企业的全面管理制度不存在具体的操作性。

(4)全面风险管理手段单一落后。在我国,大多数企业在全面风险管理工作方面,更多地是处于导入阶段,而同时,也存在着一部分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框架和概念还不够熟悉,从而导致了无论风险辨识、风险评估,还是风险应对手段,都出现了相对单一的情况,局限于定性化,随意性较强,缺乏科学有效的定量化工作。

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合理构建,是企业实现风险管理目标的重要途径,在对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进行构建的时候要遵循一定的原则,采取科学的实施路径,从而达到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

(一)培育全面风险管理文化

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在一定的经营思想和风险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所以企业高层应牢固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确保其风险管理能够涵盖所有业务和所有环节中的一切风险,所有风险都有专门的、对应的部门和人员来负责。另外,培育企业全员风险管理的意识,每个员工在每个岗位拓展业务时都应该考虑风险因素,在风险可以控制的情况下去操作和经营业务。企业培养全员风险管理意识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传递给每一个员工,最终实现风险管理文化的精神层面与政策、制度等层面有机结合,把风险管理理念渗透到每个部门、每个岗位和每个工作环节,并内化为员工的职业态度和工作习惯,植根于整个企业的运作行为之中,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员工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整个企业形成一种风险管理的良好氛围。

(二)创建全面风险管理组织

对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和智能进行完善是企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保证,其中主要包括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对董事会所批准的管理风险管理的各项战略、政策、制度和程序的完善以及在业务经营管理部门的完善,只有将这些有关的管理组织体系做到充分的完善,才能保证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得以顺利而有效的开展。

(三)丰富风险管理技术工具和手段

从目前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定量分析在风险管理中已经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于大量的识别、衡量和检测工作要做到准确高效,在一定程度上对风险管理的技术工具和手段就有了较高的要求,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法运用要追求有“精度”,应该努力达到“精细化”、“标准化”、“知识化”,这样才能为企业进行全面风险管理提供帮助。

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风险管理 框架

一、中美两国风险管理框架概述

(一)美国COSO-ERM框架

2004年9月,COSO(全国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在原有《内部控制――整合框架》的基础上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以下简称COSO-ERM框架)。该框架所定义的企业风险管理是指: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框架要求企业风险管理包括以下8个相互关联的构成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

(二)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框架

在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主要包括:2006年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与2008年5月财政部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指引》所定义的全面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管理的组织职能体系、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内部控制系统,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和方法。”《规范》是在借鉴美国COSO报告的基础上对企业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所做的原则规定,《规范》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这些目标包括:实现企业发展战略;提高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的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规范》明确了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构成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五要素。

二、COSO-ERM框架与《指引》、《规范》的要素对比

(一)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是企业风险管理所有其他构成要素的基础,为其他要素提供约束和结构。它影响着战略和目标如何制订、经营活动如何组织及如何识别、评估风险并采取行动。它还影响着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体系和监控措施的设计与运行。

表1是COSO-ERM框架与《指引》、《规范》三者(下称“3个框架”)关于内部环境要素的对比分析。

COSO-ERM框架特别强调企业管理层在确定公司文化方面的关键作用,指出了管理层表率作用的重要性,这种表率作用应不仅仅体现在口头上,更要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中;同时,还着重强调企业的风险管理理念必须被很好地确立和理解、并为员工所信奉。《指引》从中央企业建立风险管理文化、确定可承受目标(即风险容量)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对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工作的内部环境培育的具体要求。《规范》对内部环境要素的总体描述与COSO-ERM框架相同,并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着重强调了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机构设置的“扁平化”及建立并有效实施内部审计机制和反舞弊机制对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

(二)目标设定

目标设定是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的前提。在管理层识别和评估实现目标的风险并采取行动来管理风险之前,首先必须有目标。表2是3个框架关于目标设定要素的对比分析。

3个框架基本上都反应了相同或相似的管理和控制目标,那就是: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和保护资产的目标。其中战略目标是企业风险管理最高层次的目标。

(三)事项识别

事项是源于内部或外部的影响战略实施或目标实现的事故或事件。事项可能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带来负面影响的事项代表风险,它要求管理层予以评估和应对;带来正面影响的事项代表机会,管理层可以将其反馈到战略和目标设定过程之中。在对事项进行识别时,管理层要在组织的全部范围内考虑一系列可能带来风险和机会的内部和外部因素。表3列示了3个框架关于事项识别要素的对比分析。

COSO-ERM框架和《规范》关于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及相关事项的描述大致相同,均包括了经济因素、政治(法律)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自然环境因素、人员因素、基础结构因素、安全因素等等。《指引》以专门的一章对风险管理初始信息的搜集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它着重从企业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和法律风险等几个方面对应该搜集的初始信息进行了细化,充分体现了COSO-ERM框架和《规范》中所提及的相关因素及事项,对中央企业的信息搜集和事项识别具有指导意义。

(四)风险评估

一个主体要对其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以便形成确定应该如何对风险进行管理的依据,这就是风险评估。风险评估使主体能够考虑潜在事项影响目标实现的程度。在企业风险管理中,风险评估这个构成要素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之中。表4是3个框架关于风险评估要素的比较分析。

3个框架关于风险评估的描述基本相同,都是通过定性或定量抑或两者结合的方法对潜在事项(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并根据风险的重要性水平,运用专业判断进行风险排序,重点关注重要风险。

(五)风险应对

在评估了相关的风险之后,企业就要确定如何去应对这些风险。表5是3个框架关于风险应对要素的对比分析。

3个框架基本上均给出了4种类型的风险应对策略,即风险回避策略、风险降低策略、风险分担策略和风险承受策略。企业要结合风险评估情况、企业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次上的可接受风险水平选择风险应对策略,不同的业务、同一业务的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应对策略,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风险应对的组合策略。《指引》还强调了企业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风险和收益相平衡的原则。

(六)控制活动

控制活动是帮助确保管理层所选择的风险应对得以实施的政策和程序。它的发生贯穿于整个组织,遍及各个层级和各个职能部门。表6是3个框架关于风险应对要素的对比分析。

3个框架均强调了职责分离、信息处理、业绩指标、实物控制、高层复核、信息系统控制等重要的控制活动,《指引》与《规范》还强调了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及分析评价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记录控制等一系列控制活动,并突出了建立重大风险的预警制度、总法律顾问制度及涵盖各个环节的全流程控制。

(七)信息与沟通

一个组织中的各个层级都需要信息,以便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以及从其他方面去经营主体和实现其目标。而企业内部向下、平行和向上的沟通会促进信息的流动,确保正确的信息以合适的形式和时机传递给员工,以保证员工能履行企业风险管理和其他职责。表7是对3个框架中关于信息与沟通要素的对比分析。

3个框架要求企业要确保信息的质量,指出了设计与利用有效的信息系统并使之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相结合,如ERP对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特别强调了要在企业内部通过向下、平行和向上的顺畅沟通,确保正确的信息、以正确的形式、按正确的详细程度、在正确的时间流向正确的人;同时也指出了企业进行外部沟通的方式。

(八)监控

一个主体的企业风险管理随着时间而变化,曾经有效的风险应对可能会变得不相关;控制活动可能会变得不太有效,或者不再被执行;主体的目标也可能变化。面对这些情况,需要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监控――随时对其构成要素的存在和运行进行评估。表8列示了3个框架关于监控要素的对比分析。

3个框架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对监控的方式、报告的内容、报告的层级及责任追究制度进行了阐述和要求。

三、COSO-ERM框架与《指引》、《规范》的对比小结

通过对COSO-ERM框架与《指引》、《规范》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目前,COSO-ERM框架体系仍然是世界上最具权威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体系,具有相当广泛的应用基础,认真研究和借鉴其8要素理念,对于我国企业进一步提高软实力,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抵御危机的能力至关重要。

《指引》虽然在形式上没有完全采纳COSO-ERM框架要素体系,但是其全面风险管理的内容也基本涵盖了COSO-ERM框架体系的8要素,并且在各要素方面更加细化,更加贴近我国中央企业实际,体现了国资委作为国有企业出资人的要求,是中央企业推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纲领性文件。

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风险管理;小微企业;风险意识;成本效益;内部控制

关于风险管理,多数人都会联系到大中型企业管理中的管理内容,其实,风险管理存在与否与企业规模无关,只要是企业就需要进行风险管理。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尤其是抵抗风险的能力,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小微企业虽然规模小、资源有限,但其实是一个完整的组织,风险管理也是其企业管理中相当重要的内容。

一、小微企业风险管理概述

2004年9月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的发起人委员会(简称COSO)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明确了风险管理就是一个管理过程,旨在识别潜在事项并对其进行风险管理,使其在主体的风险容量内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我国财政部于2018年8月颁布了《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700号———风险管理》(财会〔2018〕22号),其中第二条规定:风险管理是指企业为实现风险管理目标,对企业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评估、预警和应对等管理活动的过程。无论是美国的还是我国的企业风险管理的概念,都突出了风险管理的过程属性,即识别、评估、应对的闭环过程,也突出了风险管理的目标属性,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由此可以得出,小微企业风险管理是小微企业为了企业生存发展目标,对不确定性事件进行合理应对的管理过程。

(一)小微企业风险管理的现状

目前,小微企业风险管理的水平参差不齐,管理水平高的,风险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流程之中,管控有重要节点,有主有次,轻重不同;管理差的,基本上处于被动接受风险结果的状态。部分企业成立时缺少风险管理,随着企业的发展能够逐渐完善风险管理体系,逐渐做大做强,有些则相反,成立之初,风险管理就已经建立了,但没有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一部分企业虽然有着比较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但处于纸上谈兵,根本没有落地,多数企业虽然制度不完善,但已经成制度的部分执行落实得很彻底。

(二)小微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风险管理可以促进小微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能够帮助小微企业了解应对其面临的各类不确定事件,规避风险,掌握机会,合理调配自身的资源,平衡成本与效益,尽量减少经营意外和损失。对于小微企业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使小微企业充分利用有限资源,顺利渡过初创期,完成从生存到发展的飞跃。

二、小微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不一,但无论是处在何种状态的小微企业,在风险管理上都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风险管理意识分寸掌握不合理

在小微企业中,风险管理意识或不足或过强,对风险的环境、目标、事件、评估、应对、控制、沟通及监督不够深入全面,低估或高估风险时有发生。低估风险容易造成被动局面,被迫接受高风险带来的后果,产生重大损失;高估风险则会浪费人力、物力、时间等各项资源,成本费用增加,甚至会因此错失机会,限制企业发展。特别是当面临高利润、大金额、长期收益或是可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项目,企业更容易弱化风险意识,面临被动接受风险的局面。

(二)企业实际控制人对风险管理不够重视

小微企业因为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企业决策基本上都是由其实际控制人做出的,是实际控制人的一言堂。如果实际控制人在实际管理中风险偏好过于激进或者懈怠风险管理,会使整个企业对于风险管理都是不重视的,员工也不太可能会主动防范风险。除此以外,实际控制人可能因为自身素质的限制,把企业管理重点放在业务上,对风险管理不重视。

(三)财务负责人的专业能力不足

在小微企业中,财务负责人要全面负责财务、税务、内控、预算等工作,要统筹公司的成本费用与利润,收入与税金、资金的关系,要求财务负责人具有满足这些工作的专业能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在实际中,一部分小微企业因为人力资源制度、发展空间的限制,不能留住具备完全胜任能力的财务负责人,现任的财务负责人存在专业知识不全面、实践经验欠缺、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在风险控制、沟通和监督中,很难起到专业性的引领和桥梁作用,严重阻碍了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

(四)风险管理不成体系,风险管理重点不突出

小微企业风险管理的内部环境导致了小微企业在风险管理时零星操作,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不成体系,很难把握住风险管理的重点,样样风险都想防范,样样都不能把握的合理、恰到好处。小微企业可能会忽略那些高风险、较大可能性发生的不确定事件,把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资源浪费在低风险的事物上,形成了风险管理的空白区域,未做到风险管理的全面性、融合性、平衡性和重要性,存在舞弊或丧失机会的可能。

(五)风险管理内容的分类管理上关系处理不妥当

目前阶段,多数小微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依旧是生存,因此风险管理也是围绕生存这个战略核心去开展的。因此,战略风险管理必然成为主体,优先级最先,而财务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运营风险管理、法律风险管理这四项风险管理是辅助。在小微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很少有把企业的战略风险管理放在首位的,有的甚至是缺失的,其他四项风险管理缺少了根本的服务目标,基于此的风险管控措施必然是不到位的,管控效果有限,会出现本末倒置、喧宾夺主的情况,不但不能促进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反而与企业管理目标背道而驰,最终事与愿违。

三、加强小微企业风险管理的措施

提高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要从最基础的风险管理意识入手,在此基础上,完善制度,抓重点,保根本,促落地。

(一)选人用人培训人,形成全员的风险意识

只有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氛围,树立全员风险意识,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才能得到保证。第一,要注重风险管理关键人的意识培养。风险管理关键人包括企业实际控制人、财务负责人、各业务部门负责人,这些人决定公司发展的走向,对各项业务都有引领带头作用,更有监督核查的责任,他们的风险意识强了,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就上去了。尤其企业实际控制人和财务负责人,企业实际控制的风险偏好、风险容量和风险容限,决定着企业的风险偏好、风险容量和风险容限,因此要特别加强实际控制人风险意识的培养,做好员工的榜样。财务负责人是各项业务流程的交汇监督人,是企业风险管理的第二道防线,他的风险意识越强,对于企业实际控制人的建议影响力就越强,风险管理的效果也越明显。第二,严格把控关键风险管理人员的选用标准,企业要任用重用那些具备以下素质的优秀人才:一是专业基础知识过硬;二是熟悉公司业务实操;三是经验丰富,熟知风险管理的要点;四是懂经营管理,能做好实际控制人的参谋;五是要有前瞻性;六是要有职业道德,;七是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第三,通过对所有岗位人员的专业培训、职业引导实现加强风险管理的全员培训。在专业培训和职业引导中,让所有员工树立起风险意识。一方面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符合岗位职责内容,预先给关键岗位的关键人打好预防针,强化风险管理的关键点和重点,为该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形成打下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在执业引导中,要突出风险管理关键人物的带头作用,促进全员风险管理意识的形成。

(二)建立并落地风险管理制度

在小微企业管理中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灵活多变,实用性强,因此,小微企业需要首先建立起一个风险管理的制度框架,随后逐步完善,添加更为具体详实的内容。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最关键部分是流程表单的制定,要通过和具体的业务部门如采购、生产制作、服务、仓储运输、销售、售后、人力资源、法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制定出易实施操作、方便控制的业务流程,每个流程都要有对应的表单,其填制、审核传递流程要与业务流程一致,在表单中体现部门、人员的分工、职责、权限,这样既保证了财务数据的完整、真实、可靠,又保证了内控措施的有效执行,使得风险管理落到实处。在风险管理制度落地时要减少管理层凌驾和人员串通。减少管理层凌驾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避免“特批”,“特批”的存在会让已经制定好的制度、流程失效,正常的风险管理状态被破坏,更让被特批的人,形成侥幸心理,风险管理制度就形同虚设了。人员串通在小微企业更容易形成,因为在小微企业中一人多岗多责更普遍存在,因此除了简单的道德约束,还要在流程设计中减少不相容岗位,形成互相监督。

(三)坚持成本效益原则,抓住重点

在企业管理中风险总是无处不在的,即使风险管理体系全面的企业也难以做到识别并应对所有风险,尤其是在小微企业里,资源有限,要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去,因此,风险管理一定要坚持成本效益原则,合理应对风险。所谓合理应对,就是将风险高可能性大的不确定性事件作为风险管理的重点,高风险就意味着发生后损失大,可能性大就是易发生,这是风险管理流程中的关键节点。比如在合同风险管理中,合同审核时发现客户方存在较多的应付账款诉讼,那么这个客户的授信就要限制,不然应收可能就不能回收,这是个高概率高风险事件,是风险管理的重点。对于低风险可能性小的不确定事件采取忽略的态度,因为一旦发生企业也承担得起后果。对于风险高可能性小和风险低可能性大的不确定事件,就要看企业的风险承受力、风险偏好,也就是机会与风险的选择,要求企业用收益率、损失率的数据标准线来控制。

(四)坚持战略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是企业维持经营方向

正确最根本的保证,一旦战略风险管理出现问题,就会让企业发展方向发生偏离,甚至南辕北辙。因此,小微企业一定要形成不定期复盘经营情况的制度、传统甚至是习惯,观察内外环境是否变化,尤其是国家法律法规对于产业导向的影响,财政、税收、人力资源政策对企业的扶植力度,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于本企业的影响,企业自身是否与市场发展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国家政策相适应。运营风险管理、财务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和法律风险管理四项管理要服务于战略风险管理。当企业战略偏向于扩张时,运营风险管理就会偏重于公司内外的资源能否满足企业扩张需要带来的各类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就会注重于预防市场变动对于企业扩张带来的不利影响;财务风险管理就会突出资金筹措的风险管理、税务筹划、扩张前后资产获利能力。同时运用管理会计的风险预警分析和管理工具,辅助战略风险管理,法律风险管理的焦点在投融资过程中涉及到的企业合规风险。如果战略偏向于收缩,运营风险管理就会偏重于公司内外资源过剩处理的各类风险管理,财务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和法律风险管理也会相应变化。当企业战略稳定时,四项辅助风险管理突出的就是防激进求稳定。

(五)推行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措施,促进风险管理落地

无论是风险管理还是内部控制管理,其目的都是为降低企业风险,促进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两者目的一致,采取管控的八要素也是相似的,而且判断一个企业风险管理水平高低,就是要看其内部控制是否完备。因此,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管理,尤其通过推行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措施,可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风险管理导向是把风险管理要素融入到内部控制中来,在业务流程中进行内部控制,把风险管理的制度设计与内部控制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风险管理成本与效益平衡性原则下,合理应对,使风险管理真正落到实处。如商务洽谈环节,首先,看合同双方经济背景实力,这决定着话语权,也决定了项目风险的主要承担方。其次,业务负责人和公司实际控制人对洽谈起着关键作用,决定了合同项目风险大小和可能性。最后,博弈过程也是合同风险形成的过程,就商务洽谈风险管理的关键。把握住了整个洽谈的业务过程的关键点,便抓住了风险导向管控的关键点,商务洽谈的风险管理自然落地了。

四、结语

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核心在于负责风险管理的关键岗、关键人、关键事,充分发挥企业实际控制人的风险守门人作用,在财务负责人的专业引领中,各部门各岗位,全员风险管理的氛围中,开展小微企业的风险管理。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不强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抓住重点,合理应对,保证战略风险管理的根本,落实风险管理导向的内部控制,就能做好小微企业风险管理,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孙芳城,曾玲,钟廷勇.CEO财务专长、职业生涯关注与企业风险[J].金融经济学研究,2020(03):152-160.

[2]沈淳.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与风险防范[J].全国流通经济,2019(05):45-46.

[3]王建明.新形势下企业战略管理会计新探[J].纳税,2020(08):113-114.

[4]胡文娟.试论目标导向下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J].财经界,2020(10):104-105.

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范文5

项目风险管理是一种现代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其目的是用最安全的途径、最少的成本投入,来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从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来讲,它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手段,来对项目所面临的风险进行预测、评估,并通过制定实施应对方案,来预防风险事故发生,确保项目安全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目标,获得高收益高回报。一般来说,项目风险的预测、评估越全面、越准确,应对方案越科学、越合理,项目在进展过程当中可能受到的风险影响就越小。相反,如果不对项目进行风险预测、评估,也不制定实施专门的应对方案,就会使项目时时受到风险的威胁,一旦风险成为现实,项目就会遭受难以估量的损失。石油工程项目一般是指围绕油气田勘探和开发而实施的工程项目,风险指数较高。在石油工程项目的实施中,来自自然生态环境、管理、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都可能会导致风险事故发生,轻者会导致经济受损、不可再生的油气资源被浪费,重者更会造成人员伤亡,后果非常之严重。所以,必须要在石油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当中,针对项目的特点,对项目进行科学、严密的风险管理,使所有的风险点都处于强力、有效的掌控之下,防止风险事故发生,以确保项目建设的安全性,保障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

二、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措施

1.增强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意识

增强项目涉及单位及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是做好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前提。管理人员首先应明确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从安全角度结合行业的特性加大对员工风险管理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整体风险防范意识和技能。在项目进行前的人员选择和安排上,根据工程大小、技术要求、工艺难度选择合适的项目管理人员,从而降低因管理人员自身知识、技术以及经验等的不足所带来的各种风险。同时,要对项目具体实施的可行性方案进行充分的论证,组织协调各职能部门科学合理地安排资源,对项目风险开展讨论分析,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2.全面识别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点

要进行项目风险管理,首要步骤是对项目所面临的风险点进行全面的识别,明确项目风险所在。其目的是为石油工程项目风险进行评估和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对策提供操作性依据。因此,在整个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必须认真识别,分析风险的严重程度,以及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从而有效控制、转移和管理风险。风险识别的越早越全面,防范措施越及时越合理,风险管理成本就会越低,相应的项目收益成效就越显著。风险通常是比较隐蔽的,在进行风险点识别时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石油工程项目具体操作中,可以将风险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进行识别。先说内部风险,顾名思义,“内部风险”主要是指发生在项目内部的风险,与参与项目的人员挂钩,常见的风险类型包括技术风险、管理风险、人员风险以及经济风险等。尤其是技术风险对项目的影响最大,因为石油工程项目的技术性非常强,对技术的要求较高,如果一旦因为技术不合格,而导致了风险事故发生,就可能造成人员方面的伤亡,后果非常严重。外部风险所包括的因素较多,例如来自行业的竞争、自然环境条件、石油市场变化,都可能对项目造成影响。相比于外部风险而言,内部风险对项目的影响更为快速、直接,但同时内部风险也是最好管理与控制的,外部风险一般都具有不可控性,往往只能尽可能的规避外部风险所带来的影响。但不论是外部风险还是内部风险,都必须要在风险管理中对它们做好全面的识别工作,以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具体识别进行可以将项目配套、物资采办、作业施工、工程安全、环境环保、后勤支持、对外协调以及法律事务等各个方面的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组织起来,形成专家组,共同分析讨论项目开始实施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合理识别,提出风险防范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估。同时,制定出风险预案随时对项目实施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风险进行分析和识别。但需要注意,在风险点识别过程当中,必须要体现出客观性,不能主观臆断,要对项目相关的资料、档案进行大量的收集,并根据项目建设各个工作岗位的特征、经验,进行综合研究分析,确保识别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

3.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案

一套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案,是确保风险管理有效性的关键措施,如何制定这套方案,也是风险管理工作中的核心环节。前期的项目风险点识别,是制定风险管理方案的基础条件,因为它能够为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信息,确保方案的针对性与操作性。在方案制定中需要注意,应当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风险评估经验,加强项目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来提高风险管理的技术水平。制定风险预警、风险防范以及风险应急等方案,保证在石油工程项目进行中准确及时把握和快速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当前,我国石油系统全面推行HSE(Health、Safety、Environment)体系与内部控制管理体系。HSE体系强调的是项目与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以及对环境的保护,在现代石油系统的管理工作中处于非常重要的指导地位。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为实现管理目标而建立的一套系统的规范、流程、政策和组织实施程序的内部管理监控体系。这两大体系在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制定和实施石油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方案时,要将这两大管理体系的作用发挥出来,为风险管理方案的实施提供有力的辅助与保障。

三、结语

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范文6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风险管理

一、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概念的界定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

COSO于1992年《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一个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下列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法律法规的遵循性。内部控制应具备的五个要素: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

(二)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

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2004)中的定义是:全面风险管理(ERM)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这个过程从企业战略制定一直贯穿到企业的各项活动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从而确保企业取得既定的目标。

(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内在联系

1.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存在一定的差异:两者的范畴不一致;两者的活动不一致;两者对风险的对策不一致。

2.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紧密相关:内部控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内部控制的动力来自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涵盖了内部控制。从COSO委员会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和内部控制框架可以看出,全面风险管理除包括内部控制的3个目标之外,还增加了战略目标,全面风险管理的8个要素除了包括内部控制的全部5个要素之外,还增加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对策3个要素;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应当由企业同一套组织机构和人员来完成,企业不能为之设置两套工作小组。为此,企业在组织机构设置、人员权责分配中,应充分考试专业管理、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这三大类职责相辅相成,它们应当是每个关键岗位职责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因素多样化

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因素多样化,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和国家风险。各银行都会因风险控制措施不当而发生损失,有的案例损失金额巨大,中小商业银行相对而言其抗风险能力不足,更易由损失引发系统性风险。

(二)中小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存在较多弊端

各级负责人横向权力过大,为操作风险的发生提供了空间;大部分银行未设立独立的专业化部门承担操作风险管理和分配资本职责;操作风险管理现行的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难以反映本行操作风险的总体水平和分布结构,与国际上要求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操作风险管理差距不小。

三、国内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实施现状

(一)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一些大型商业银行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治理结构

如工商银行2004年引入COSOERM框架的理念,按照现代金融企业的治理标准,建立了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组成的全面风险管理治理架构,制定相关授权方案,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高级管理层之间各司其职、相互协调、有效制衡的运作机制。重新调险管理委员会,并于2006年7月设立了首席风险官职位,为全面风险管理工作开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部分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实施规划已经形成并在逐步推进

农业银行在制定新资本协议实施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实施新资本协议的时间表、步骤和措施,在2009年底前建成内部评级初级法体系,2013年底前建成内部评级高级法体系。工商银行全面推进风险计量技术的研发,加大数据集中与系统建设力度,从公司治理、方法论、基础数据、制度政策、IT系统等方面不断深化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工作,风险治理结构日益完善,风险计量水平逐步与国际接轨,风险管理的前瞻性、科学性得以显著提高。

四、构建中小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建议

结合国内外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建设经验,以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普遍实行总分行制的行政制度为基础,笔者提出要按照“集中管控、矩阵分布、全面覆盖、全员参与”的目标要求,建立总分支三级联动风险管理机制,以集中职能的风险管理部为特点,以风险总监为纽带,以分布于各业务条线的风险经理为基础的架构与职能分工。

在董事会下设风险政策委员会,该委员会主要确定风险偏好指标和提供政策建议;在高级管理层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由行长担任,副主任委员由分管行长担任,其他行级领导担任常务委员;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常设机构――风险管理部,作为风险管理的具体执行部门,该部门集中所有各类风险的管理职能,可以设置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各团队,任命各类风险经理,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战略风险和声誉风险管理团队;设置风险管理总监,对风险管理事务进行综合协调,风险管理总监与首席财务官紧密合作,直接向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汇报工作;在各业务条线设置风险经理岗,一方面配合业务条线负责人进行风险控制,另一方面是为风险管理部在业务条线上的派出单位,负责风险据的收集、风险状况的实时监控;建立支行风险经理派驻制,派驻风险经理是支行层面风险管理的主力军,对各支行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管理,定期向上一级的风险管理部进行风险管理情况汇报,提供风险资料和数据。

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现有内控管理水平的基础之上,借鉴西方银行的先进经验,尽快建立起全面风险管理的架构与职能,将有利于推进中小商业银行与国际接轨,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真正实现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姚树洁,姜春霞,冯根福.中国银行业的改革与效率:1995―2008[J].经济研究,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