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专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通信专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通信专业论文

通信专业论文范文1

1)构建科学、系统与先进的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结构,适应本学科新的发展;

2)建设服务于全体学生的大面积课程培养体系与教学资源;

3)在开展学科基础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并促进拔尖人才快速成长;

4)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任务建设高水平专业教师队伍。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是教育部首批批准的国家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围绕培养高水平与创新型的通信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本专业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有效地提升了通信专业课程的整体教学水平。

2发挥学科体系优势、大力提升教学水平

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与“通信与信息系统”二级学科均为国家首批重点学科,首批获得博士、硕士授予权与博士后流动站,建立有完整的本、硕、博课程教学体系。通信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发挥这一学科优势,各课程小组有计划地承担本、硕、博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让骨干教师担任多个层面的授课任务。针对本科教学任务———《随机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信息论导论》《计算机通信网络》《接入网络技术》《移动通信系统》《编码原理》《卫星通信》,团队将硕/博士生相关课程与之相关联,课程包括———《应用随机过程》《数字通信理论》《DigitalCommuni-cations》(留学生)《信息论基础》《网络体系与协议》《TCP/IP原理与体系结构》《现代无线与移动通信系统》《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纠错编码与调制》《空间信息传输与处理》。各课程小组通过本、硕、博上下层次的课程教学相连贯,科学系统地构建教学体系,促进了从科学、系统的角度规划各层次的教学内容、课程章节安排等工作。同时,要求教师具有更高的学术造诣与广博的专业知识,提高业务水平,进而在本科课程教学中保持先进的教学内容、丰富的专业知识、活跃的创新思维,也有效地促进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本科课程质量的提升。

3改进教学方法,全面建设精品课程资源

本专业教学团队将多门课程联合规划,广泛建设精品课程,促进课程群体的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水平提高。教学团队打破通常各课程分离、单门课程独立设计的模式,解决了课程之间内容简单重复,或部分知识前后脱节的问题。教学团队综合多门关联课程,从通信专业领域的全局出发,科学地设计各课程的大纲、教学内容与知识重点,使系列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之间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进行合理安排。通过课程之间有意设计的呼应点,增强学生所学知识的系统性与知识的灵活应用。通过螺旋上升的方式,使所学知识随各课程的进展得到深化与发展,从而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感。例如,在《随机信号与系统》课程中,从基本理论引申案例教学时,适度选择基带数字传输信号的特性与功率谱计算、匹配滤波器应用与最佳数字接收设计等专题。而在《通信原理》课程中,通过这些案例,进一步系统阐述基带数字传输信号与最佳匹配接收设计思想。全面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我们在这一个专业上建设起了五门国家与省级精品课程。并以国家与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带动课程群体全面开展研究性教学、改进授课模式。在各课程小组实施启发式教学,重点推进理论讲授与实验仿真示范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践与思考的过程进行自主学习。例如,通信原理的模拟传输技术、数字基带传输等章节中的多个模块都在理论授课中同时进行了仿真实验核心部分示范,带动学生把理论与实践自然结合,观测实验、引发思考、自主学习。通过各门课程的全面建设,初步形成了完整的精品与特色课程群体。通过先进、完整的课程资源广泛服务于全体学生。

4科研促进教学,编著优质教材系列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信领域一直处速发展中,大量新型技术和理论不断涌现,使经典通信理论亟待丰富与发展。面对这一现象,教学团队教师结合自己科学研究经验,积极总结学术理论,著书立说。近年来编著的学术著作包括:《快速信息处理》(全国高技术重点图书)、《差分跳频通信原理及应用》《无线通信中迭代均衡技术》《协同无线通信导论》和《信息通信与数字信号处理》等。同时,本专业教学团队积极凝练学术思想,梳理理论体系,结合教学实践编写的优秀通信专业教材包括:四川省“十二五”规划教材3本,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多本。目前,主要的课程都编著有教材。这些教材包括:《随机信号分析》(第四版)、《通信原理》《数字与模拟通信系统》(英文版)、《信息论与编码》《接入网技术》《现代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现代编码理论与应用》《卫星通信导论》(第二版)以及《移动通信系统实验》等,共计14本。此外,还有在试用中的校印讲义:《同步技术讲义》《应用随机过程讲义》和《编码理论》等。这批教材涵盖了本领域主要的专业课程,形成了通信专业教学较为完整与丰富的优质资源。它们在国内高校中有着很好的影响与知名度,多本教材为国内许多高校采用,多位作者应邀参加教材指导委员会与出版社主办的优秀教材交流会,与同行教师分享与交流专业理论、技术知识与教学方法。部分教材还被评为相关课程的创新教材。例如,《接入网技术》是国内第一本全面系统地讨论IP接入网的特色教材,为许多高校使用。

5改善实验平台、培育学生创新能力

本专业教学团队依托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优势与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条件,主持与参加了许多国家“863”重大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973项目”等重要科学研究。优势的科研环境为专业课程群的建设奠定了充分的技术和设备基础。通信专业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具有极强的工程应用背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是激发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例如,本专业教学团队以移动通信系统为代表,重点构建了立体“多层次”的国内一流高水平移动通信实验平台,该平台主要包括:“移动通信系统基础实验室”“移动通信系统实物认知实验室”和“移动通信多功能系统级设计与实验平台”,其中,引进了多套现役第2代移动通信系统基站子系统,用于为学生分解复杂的移动通信系统构架,帮助其建立实际工程系统的具体概念。另外,团队构建的“全真的”“综合接入实验系统平台”,采用华为、思科等国际著名厂商目前的真实商用设备,依托通信与信息系统国家级实验中心的SDH骨干传输系统和IP核心网,涵盖了EPON、LAN、WLAN、ADSL等主流接入技术,形成了一种融多种接入技术于一体,统一用户接入管理,提供数据、话音、视频等综合业务的实际、真实的通信网络系统平台,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

6增强国际化交流、促进拔尖人才成长

本专业教学团队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培养具有国际化水平的教师队伍。课程团队一方面派出授课教师到国外优秀大学进修,学习国外著名高校的授课方法和手段;另一方面邀请国外著名大学的教授到学校给本科生授课、开设讲座,介绍本领域的最新进展,设置新课程等。同时,本专业每年派出一批不同层次的学生到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美国、日本与欧洲等地的高校进修交流。他们听取那些高校教师的授课,与那里的学生进行交流和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使他们及时了解国际前沿研究动态,对于学生拓展视野,激励拔尖学生的创新研究与自主学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7结束语

通信专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通信电源;设备管理;设备维护;阀控式蓄电池

通信电源的基本任务是向通信设备提供不间断的、符合质量要求的电能。它作为通信网的“血脉”,是确保通信畅通的必要条件。要保证现代化通信网全程全网的畅通并做到高可靠、低电磁干扰,低功耗通信电源系统是基础。

一、加强通信电源管理的专业化

随着通信网装备水平的逐步提高,电源也同样处在大量引进新设备、淘汰旧设备的时期,同时为配合维护体制全专业、大配套的改革,用了许多新的维护手段,出台了许多新的维护管理办法。论文百事通所以在通信网的各级管理层次及建设、维护方面都应该有独立的电源专业管理机构和人员。因为通信电源不仅是一个专业,而且是一个包括多种系统和学科的大专业,由其他专业的人员来兼管电源专业是不科学的,也是不专业的。因此,要管理和维护好现代化通信网,电源专业同其专业一样存在着维护人员素质、水平亟待提高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加强日常及定期管理,根据新设备、新技术的采用及新的网络体系结构重新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在新建工程时,要从工程设计、方案会审、工程实施到验收竣工各个阶段积极参与和把关。继续搞好技术练兵,加大培训力度。引进电源专业的高素质人才。

二、加强通信电源安全可靠运行的管理与维护

通信电源安全可靠运行是由多种因素和环节所决定的,它与设备质量、工程勘察与设计、运行方式选择、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管理等各环节相关。其中对于设备选择、方案设计、工程管理等环节尤其要加强重视和管理。一个先天不足的通信电源系统将造成通信安全的巨大风险和后期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重复投入。

2.1动力电源

动力电源设备是所有通信设备运行的动力之源,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到通信业务能否有效提供。在日常设备运行中,常存在高压电源单引入、逆变电源不稳定、UPS应用不当等问题,为此应做好以下工作:

机房的高压宜采用双回路供电,即两路不同的变电站输入,以确保供电不间断。对于给机房通信设备供电的交直流电源列头柜,也应采用双路供电,以保障业务设备用电安全。逆变电源与整流电源应采用一体化设备,以保障安全供电,易于监控,同时可减少设备投资,降低维护工作量。目前,一些通信机房为部分设备提供220V交流电时,采用2KVA~6KVA的UPS(另带有220V蓄电池组)供电,单机工作不可靠,成本高。建议使用逆变且与整流功能一体化的电源设备,其结构为:在整流电源机架的空余子框中插入1KVA~1.5KVA逆变模块,1个子框一般插3~4个,逆变模块均流输出,实现N+1容量冗余,这样不会因某个模块出现故障而影响正常供电。逆变模块的运行监控由整流电源的监控模块统一实现,从而可节省机房空间。由于共用原有的-48V蓄电池组,省去了UPS必须另带其他型号电池组的费用(以16个单体65AH电池为一组,约需1.5万元)及其维护,并减少了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协议转换节点(约需0.4万元),6KVA的逆变器(4个1.5KVA模块)比同容量UPS少2万元,因此1个机房就可减少建设投资及运行维护成本约4万元,同时可大幅度减少维护工作量,设备运行也更安全可靠。同时建议在机房新建通信项目时,不应另购小的UPS/逆变器,而应使用机房原有的大UPS交流电源,以保障设备用电可靠,减少故障环节。

2.2蓄电池

蓄电池作为直流(直流系统)或交流(UPS系统)不间断供电的保证,在整个系统中最为关键。电池不但在交流系统或整流器出现问题时保证不间断供电,而且还要在市电正常转换时提供保证。如果电池丧失容量,即使对前端的交流高低压系统、整流系统等配置管理得再好,在一次正常的市电转换中,都可能造成失电而引致通信故障。因此,应把蓄电池的维护管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目前阀控式密封蓄电池以其体积小、电压稳定、无污染、重量轻、放电性能高、维护量小等特点,而成为通信电源系统的首选电池。但在实际使用中,达不到理论预期寿命的比比皆是。

2.2.1影响阀控式蓄电池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

阀控式蓄电池全浮充正常使用寿命在10年以上,理论上可到20年,但在实际使用中,影响阀控式蓄电池使用寿命的因素很多,主要有:

环境温度。环境温度过高对蓄电池使用寿命的影响很大。温度升高时,蓄电池的极板腐蚀将加剧,同时将消耗更多的水,从而使电池寿命缩短。蓄电池在25℃的环境下可获得较长的寿命,长期运行温度若升高10℃,使用寿命约降低一半。

过度充电。长期过充电状态下,正极因析氧反应,水被消耗,H+增加,从而导致正极附近酸度增加,板栅腐蚀加速,使板栅变薄加速电池的腐蚀,使电池容量降低;同时因水损耗加剧,将使蓄电池有干涸的危险,从而影响蓄电池寿命。

过度放电。蓄电池过度放电主要发生在交流电源停电后,蓄电池长时间为负载供电。当蓄电池被过度放电到其电压过低甚至为零时,会导致电池内部有大量的硫酸铅被吸附到蓄电池的阴极表面,在电池的阴极造成“硫酸盐化”。硫酸铅是一种绝缘体,它的形成必将对蓄电池的充、放电性能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阴极上形成的硫酸盐越多,蓄电池的内阻越大,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就越差,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就越短。

2.2.2阀控式蓄电池的正确使用和维护

蓄电池应放置在通风、干燥、远离热源处和不易产生火花的地方,安全距离为0.5m以上。在环境温度为25℃~0℃内,每下降1℃,其放电容量约下降1%,所以电池宜在15℃~20℃环境中工作。

要使蓄电池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应使用性能良好的自动稳压限流充电设备。当负载在正常范围内变化时,充电设备应达到±2%的稳压精度,才能满足电池说明书中所规定的要求。浮充使用的蓄电池非工作期间不要停止浮充。

必须严格遵守蓄电池放电后,再充电时的恒流限压充电恒压充电浮充电的充电规律,条件允许的最好使用高频开关电源型充电装置,以便随时对蓄电池进行智能管理。

新安装或大修后的阀控式蓄电池组,应进行全核对性放电实验,以后每隔2~3年进行一次核对性放电实验,运行了6年的阀控式蓄电池,每年作一次核对性放电实验。若经过3次核对性放充电,蓄电池组容量均达不到额定容量的80%以上,可认为此组阀控式蓄电池寿命终止,应予以更换。

三、结语

虽然通信电源不是通信网的主流设备,但它却是整个通信网中最重要、最关键的设备。必须看到,通信电源是整个通信网的能量保证,它的作用是整体性和全局性的。在日常维护工作中,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明确工作重点,抓住工作重心,确保重点系统的安全运行,减少因电源引起的通信故障,降低故障的影响程度,从而确保通信网的安全畅通。

参考文献:

通信专业论文范文3

目前国内高校车辆工程专业网络通信类课程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课时比重偏低,缺乏对新概念、新技术的介绍;

(2)设备陈旧,缺乏实用性实验的开设;

(3)科研活动参与率低,未形成完善的创新培养体系;因此,在培养体系、课程平台、教学模式等方面对车辆工程专业网络通信类课程进行全新的探讨,既可以作为对“机电结合,特色分流”交叉教学的补充和深化,也可以通过车辆工程专业“以点带面,见贤思齐”,带动其他专业学生对网络通信类课程的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培养体系的改革

现有网络通信类的课程教学以车载CAN和LIN网络理论的认识为主,实验教学则以演示性和验证性内容为主。但是,传统的车载网络已失去原有的主导地位。针对“以车为本兼顾网络”的原则,需要逐步扩大网络通信类的广度和深度,鼓励学生立足本专业课程,学科交叉,勇于探索。通过车辆工程专业导论和认知实习,重点在于拓宽学生视野,初步建立学生对车载网络知识体系的感性认识。展示本专业前期积累的各项成果,如飞思卡尔智能小车等,为后续知识体系交叉学习打下基础。在验证、巩固和加深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选择车辆外围相对独立、功能简单,但系统结构较为完整的网络通信类实验项目,力求学生能在课程实验中能加深对车载网络通信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车载网络算法优化等方面的基本技能。以课程设计、竞赛的形式,选择适当的课题展开具有实际工程应用的综合训练。围绕汽车行业生产、研发过程中具有实际工程意义的问题进行选择,力求实现能正常运行的实验室样机,提高学生在车载网络通信及优化方面的综合能力。

3课程平台的改革

围绕培养体系的三个层次,对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创新性规划,在专业基础课中增设网络通信类基础课程,整合优化成“大机械类基础课程平台”,并配合车辆工程专业主干课,适当增设专业特色选修课,引导学生进行机械设计方向和车载网络通信方向的分流。在先修机械类、通信类公共课程的基础上,以学生的专业兴趣为主要依据,搭建“车载网络特色课程平台”。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既要增设网络通信类课程,还要兼顾原有机电类课程的设置。相互支撑,构建车载网络特色课程群,通过车辆机械与电子信息学科体系的交叉,实现创新型、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3.1基础平台

通过增设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等基础课程,结合相应的课程实习,将通信网络类课程融入到基础课程平台中。以主题会议、专家报告等方式向低年级学生介绍行业前沿技术以及网络在汽车中具体应用,形成直观的认知,增强学生的兴趣。由于总课时的限制,通信网络类基础课程以小课时、重实践、多交叉的形式进行调整。由于机械类课程在车辆工程总课时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网络通信类的课程根据“不同方向不同要求”的原则进行压缩。在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压缩课时量,以增设相关网络通信课程。需要注意的是,在总学时不变的前提条件下,如果不进行专业分流,势必会造成机械类课程与电子信息类课程在学时分配上发生冲突。面向高年级学生进行专业分流,形成车辆与通信互为支撑、优势互补的格局。创新性的将部分学生引导到车载网络通信方向,有效缓解机械与通信类课时冲突的问题。

3.2特色平台

围绕新能源汽车、车载网络等汽车行业重点研究方向,设置课题研究小组,由教授或副教授担任负责人,配备2-3位中级职称的教师和实验室教师,团队结构合理,知识体系交叉,阶梯分工明确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鼓励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进行自由组合,选择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研究,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提供支持。创新平台的课程覆盖了车辆、机械、通信等领域,涉及汽车电子、新能源和通信网络等多个方向,满足车辆工程本科专业学生的兴趣要求。团队结构合理,知识体系交叉,阶梯分工明确;对部分优秀本科生,仿照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实行导师指导的培养制度,进入实验室协助配合研究生完成相应的课题研究,实现导师负责、研究生协助的双导师培养制度。

4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师在课程中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网络通信类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同时具备车辆工程和网络通信的知识,既能将教学内容从机械知识结构拓展到网络通信领域,也能够将网络通信领域的最新技术应用到车辆工程中。但我国高校中在机械工程和电子信息领域中的“双师型”教师数量明显不足,缺乏具有实践经验的中高级技术人员。为了充实教学队伍,可以聘请汽车行业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同时,支持和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学习新技术。鼓励学生将新想法、新创意,以发明专利、科技创新竞赛的形式实现。对构思新颖的选题给予必要的科研经费和指导,同时设定创新学分,进一步推动创新研究。

通信专业论文范文4

如果把新闻看成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读者可以成为新闻传播的受众,那么接受美学研究法中对于读者的高度重视折射出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新闻的价值是否由受众决定。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并非是给定的客观认识对象,它也只有在读者能动的阅读活动中才能获得现实的生命,变成活生生的艺术。文学历史是文学被读者接受的历史,决定文学作品历史地位和价值的主要因素是读者的接受意识。新闻作品与文学作品一样是文字产品,但是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它的价值决定因素是重要性、显著性、新鲜性、接近性、趣味性。然而,判断以上五个特性的标准又是依据什么呢?重要性是对谁重要?显著性是跟谁比显著?新鲜性为什么强调新鲜?接近性又是接近的准?趣味性是满足谁的趣味?广大的匿名的受众!这样,问题就陷人了窘境。

接受美学之所以把文学作品的生命赋予读者,因其有一个“审美空间”。新闻作品毕竟和文学作品还是不一样的,它具有客观的纪实性,不像文学那样运用各种修辞以隐晦。要依赖读者的“审美翻译”,而是致力于直白陈述。事实永远只有一个,新闻的主要功能就是告知,新闻就是要把这个事实告知广大受众。那么,广大受众为什么要接受这个事实?如何才能更好地接受这个事实?这就是新闻价值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新闻的价值是其为更清楚地传达一个事实而具有的优越性。

受众因素只是一个很片面的参照因素,以其为指导精神,定会歪曲新闻的价值内涵。打一个比方,扇子的主要功能是为了扇风,但考虑到销售市场,很有可能会在扇子上做很多修饰,你能说买扇者是为了买那些修饰?然而现在的市场经济下,包装艺术确实会让人产生买椟还珠之情,那我们只能说商家又生产了另一种商品,这种商品对消费者是具有使用价值的。

新闻的产生是否是受众的创造。接受美学认为,读者的能动作用不仅表现在能够影响甚至决定文学作品在不同时期的评价和地位,而且还表现在它能够间接地影响文字的生产,接受过程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反作用。

在接受美学中,伊塞尔借用了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和社会学家长尔麦恩海姆的“期待视野”概念。如果把原有作者的“期待视野”与作品出现后读者的理解之间的不一致称为“审美距离”,姚斯认为“审美距离”决定着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所以,在文学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作者为了扩大这种距离,会极力揣摩读者的“期待视野”,在作者的头脑里始终有一个“隐含的读者”。

受众对于新闻的产生的影响又有多少呢?首先,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新闻的产生是对客观事实的忠实记录。其次,受众作为新闻传播活动的接受者和参与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施拉姆曾指出,受众参与传播,犹如在自助餐厅里就餐,媒介只是在为受众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饭菜,至于受众吃不吃、吃什么、吃多少,媒介无能为力。而为了让受众“吃”并且“多吃”,媒介从受众角度出发,力求提供“适销对路”的信息产品、对受众无原则的“有求必应”、将“受众本位”绝对化为“纯粹满足受众需要,一味争取受众市场”的思想是幼稚的。

新闻专业主义中考虑受众的“接受”与否

就新闻传播的历史事实来看,“传播者本位”长期占据主导的地位。但是,当新闻传播媒介越来越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对象、越来越依赖广大接受者的选择而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时候,以传播者为本位的观念和实际的做法就很难顺利地运行了。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其行业性、专业性理论体系逐步完善,新闻专业主义理论的提出貌似使得“传播者本位”的意识回升。

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一种信念,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我们应理解到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的科学内涵。

接受美学最明显的缺点,就是在讨论读者研究的重要性时,对创作与接受的关系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以致给人造成忽视创作与作品研究的印象,反映到新闻传播活动中。即是传者对受众辩证关系的真空。其实,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下也考虑读者的“接受与否”。

通信专业论文范文5

通过分析学院近几年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总结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培养问题阐述了学院的改革思路与解决方案,并为今后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提供指引方向。

关键词: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应用;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迅猛发展,人才需求问题已经凸显。为适应我国经济形势的变革,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教育部于2009年3月下发了《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决定从2009年开始,对包括工程硕士在内的19种专业学位实行全日制培养。意在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探索钻研精神和创业能力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以满足国家新型工业化对于人才的战略需求。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从2010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探索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学院在研究生培养层面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从2010年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至今已经毕业4届学生。根据学院近几年跟踪调查,通过毕业生就业状况以及就业单位反馈等整体状况分析,毕业生普遍就业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和江浙一带等电子通信类企业和相关研究院所,普遍反映学院培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学习能力较强且综合素质较好,但是工程实践能力稍显欠缺。在读学生对于工程实践认识尚显不足,不能充分利用企业实习经历培养锻炼自己,成果产出较少。

二、存在问题

根据学院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现状,分析存在以下几点主要问题。

1.生源选拔问题。

由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推行时间较短,作为一种新兴学位,社会认可程度尚不明确,学生对其认知更为模糊,选择率较低,所以在研究生选拔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仍旧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作为首选。很多学生最终是因为分数过低调剂到专业学位,实际是一种被迫选择,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对课题研究也比较盲目。

2.课程设置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都是基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改造而来的,尚未摸索出一套真正的具有工程教育背景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整体看来,课程设置较多,内容偏难,与工程实际应用融合内容偏少,学生对于学习掌握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到解决工程实践问题上,学生都整日忙于课程学习,很难提前进入实验室做一些基础课题研究。另外,课程体系中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环节偏重小,工程应用性体现不强。

3.工程实践问题。

对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工程实习,学生需要到相关实习院所进行为期3个月到1年的工程实习,目的是希望通过工程实习提高工程意识,掌握行业领域的基本原则、职业方向等。但是从目前跟踪近几届学生实习状况总结:具有较强培养实力的实践基地偏少,大部分学生都依靠导师和学院联系实习单位,由于选择的局限性导致部分学生“不得不去”,实习效果大打折扣;部分学生到研究所进行实习,但是很少能够接触工程项目研究,主要从事助理性边缘工作,导致实习效果不好。另外,学校与学院虽然在积极建设实践教育基地,但是由于地域限制,电子通信类企业在北方偏少且规模较小,很难达到教育实践基地规模的要求,而且大部分企业仍以实际效益为主考虑方向,与高校联合培养学生需要较大的投入,收益难以预期,所以很多企业不愿参与这项联合培养工作。

4.学位论文质量问题。

对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要求深度不高,但是要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背景和工程应用性,论文形式可多样。但是从导师指导到学生自身,仍旧拘泥于学术型硕士论文的模式要求,论文工程应用性不高,企业实习内容无法融入学位论文。

三、培养对策研究

从国家大力推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来看,培养具有较强工程素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是研究生培养发展趋势,如何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强化工程教育理念,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问题。为此,针对近几年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问题,学院也一直在探索有效的改革培养模式。

1.加大宣传力度吸引优秀生源。

为吸引优秀生源,学院加大宣传力度,并出台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从导师配备、助学金资助、奖学金分配、就业推荐等多个方面给予全日专业学位研究生政策倾斜。学生通过近几年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也较为深入的了解到其学位特色,学制2年较短,可以很快就业,而且因工程背景较强就业平台较宽,毕业生就业层次较高,学生对全日制专业学位认可度也越来越高,生源质量在逐步提高。

2.调整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培养学生具有电子通信工程领域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且能够独立从事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等能力。要求学生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较为熟练地阅读本工程领域外文科技资料和文献,掌握和了解本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胜任电子或通信系统、设备的分析计算、开发设计和使用维护等工作。将培养方案设置成A环节和B环节。A环节由理论课程构成,要求学生必须修满不少于20学分的理论课程。当今的工程项目要求我们的未来工程人才不仅要掌握工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掌握知识产权、项目管理、工程经济等方面知识;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拥有大局观、团队精神、交流表达能力、人文素养等多方面工程职业素养。因此设置了B环节,B环节为综合环节,包括实验课、文献综述报告、学术活动、工程实践、新技术讲座5个环节。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提交学位论文答辩申请时,必须修满A环节学分,并通过B环节考核。该培养方案能够尽量减少学生理论课程学习压力,使学生从繁重的理论课程学习中解脱,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参加学术活动、听专家讲座以及进行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同时学生可以尽早的进入实验室参与课题的学习与研究,充分利用在校学习时间。从课程内容上进行全面更新,注重理论内容与工程案例分析的结合,加强案例教学,贴近前沿知识,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能够学以致用。

3.拓宽工程实践平台推进国际交流。

积极推进与企业共建专业实践教育基地,加大对已有的实践教育基地中兴通信股份、中电49所、亿阳集团的投入。鼓励教师将科研合作单位引入,学院也积极与科研院所、相关企业联系增加实习单位,多方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在实习阶段,学院与实习单位深入沟通,确保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锻炼,拓宽学生视野,提高科研实践能力,同时也为课题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学院目前已有学生赴德国进行实习交流,实践能力显著提高,整体学习效果反馈良好。为此,学院积极推进合作交流项目建设,与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联合培养研究项目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2015年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交流学习平台。

4.严控学位论文质量。

全日制专业学位论文监控体系需要将学生培养的整个环节落实到实处,环环相扣。首先,开题。学生企业实习并确定论文主题,根据参与完成的实际工程项目完成开题报告,返校进行开题答辩。在开题过程中5位专家严格评审确保该课题的实际工程应用性,对于选题过空、过大且没有实际工程价值的课题要求学生在1个月后重新开题,以确保文论的顺利进行。第二,定期汇报。学生开题过后需在企业一边实习一边开展论文,需定期向校内导师汇报论文进展情况,并在完成实习后向学院递交实习考核表,由校外导师给出实习过程评价及成绩,校内导师根据学生定期汇报及校外导师评语给定学生工程实践最终成绩。第三,中期检查。到中期检查阶段,由学生提供书面报告,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参加检查环节,从内容深度和实际完成情况两方面对论文所需内容的完成进度进行检查。最后,就是成果验收及论文答辩。论文评阅采取院内双盲审,学校进行论文对比度检测,通过盲审和对比度检测之后学生可进入到论文答辩环节,此环节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对于学生阐述的课题实际工程应用性及课题完成情况进行严格考量与答辩,确保学生论文质量。通过不断加强学生论文管理,近几年毕业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有大幅度提升,且课题的工程实际应用性得到校外专家的肯定。

四、结语

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任重而道远,结合近几年的工作经验,不断拓展教育改革新思路,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人才,学习国外和其他高校的先进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与改进,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电子通信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作者:穆琳琳 李一兵 张琳 苍岩 肖易寒 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石防震,眭国荣.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1,(12).

[2]虞翔,汪信,张建宇,夏欢.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和探索[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1,24(2).

[3]王钰,康妮,刘惠琴.清华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2).

[4]张笑燕,宋茂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3).

通信专业论文范文6

论文关键词: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任务书,示范

二、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指明本课题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大体上可从哪几个方面去研究和论述该主要问题的具体要求)

论文基本内容:

随着国内移动通信的快速普及,基于手机等移动终端的移动商务应运而生,从而为旅游业开辟出一条全新路径。杭州作为一个旅游城市,论文可以从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入手,分析旅游业应用移动电子商务的情况,重点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

基本要求:

广泛查阅资料;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正确;论文要言之有物,切忌空泛;严格遵守论文格式规范;按规定的进度完成各项任务。

在撰写毕业论文期间,应完成如下工作:

1、应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必须查阅15篇以上的参考文献,其中,外文原文参考文献至少2篇),于2011年1月15日前完成不少于2000字的文献综述和译成中文后不少于2000字的外文译稿,同时提供外文的封面、封底、目录和所翻译的正文的复印件。

2、在完成“文献综述”、“外文翻译”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于1月30日前完成不少于2000字的开题报告。

3、在同意开题后,认真撰写毕业论文,须在2010~2011第二学期开学注册时(2月19-20日)向指导老师上交不少于8000字的毕业论文(设计)完整初稿。

4、根据指导老师的指导意见,对论文进行多次修改,直到指导老师认为可以通过为止。

5、必须在2011年4月15日之前完成论文定稿(正文不少于8000字,不含附录的字数)。

6、认真准备论文答辩。

三、起止日期及进度安排

起止日期:

2010

12

2

日 至

2011

5

14

进度安排:

序号

时间

内容

1

2011.1.5之前

确定论文题目、指导老师下达任务书

2

2011.1.6-2011.1.15

完成文献综述和外文翻译定稿

3

2011.1.16-2011.1.30

完成开题报告定稿

4

2011.1.31-2011.2.20

完成完整的论文初稿

5

2011.2.21-2011.4.15

进行多次的论文修改,完成论文定稿

6

2011.3.1-2011.3.10

毕业论文中期检查

7

2011.5.14

论文答辩

四、推荐参考文献(理工科专业应在5篇以上,文科类专业应在8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至少2篇。)

[1] 袁剑君, 陈志辉. 我国旅游信息化发展状况、问题与对策[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01).

[2] 杭志, 徐德智, . 移动电子商务中的服务组合研究[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 2010,(04).

[3] 李文学. 四川电信与省旅游局深度合作着力提升旅游信息化服务水平[J]. 通信与信息技术 , 2010,(01).

[4] 蔡安宁, 尚正永, 马明栋. 杭州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J]. 计算机系统应用 , 2007,(08).

[5] 杭志, 徐德智, . 移动电子商务中的服务组合研究[J].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 2010,(04) .

[6] 为移动电子商务(M-commerce)做好准备[J]. 信息方略 , 2008,(02)

[7] 汪礼俊, 廖瑾. 移动电子商务:现代生活的新诠释[J]. 上海信息化 ,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