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动化课程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动化课程体系范文1
一、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现状
现如今,社会所需要的高职人才是综合型技术人才,应当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建设。技术型人才与科研型人才不同,必须具有真实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因此,高职教育就应该以培养职业技能为基础,结合岗位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不应模仿其他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应当坚持以技术型人才为导向。
当前我国的高职课程现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其一,没有明确表现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二,课程设置较为普通,没有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要求;其三,理论与实践脱节,整体仍表现为对理论知识的重视。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其对口的岗位大体上包括供电配电、电气工程、电气控制设备以及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等。其涉及的行业相当广泛,诸如钢铁、纺织、电子、汽车等。结合高职教育培养专业人才的本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所应培养的人才是具备良好职业道德、掌握专业技术知识、拥有实际操作能力和认真的工作态度的人才。高职院校可以从课程体系入手,培养专业人才。
二、构建高职电气自动化课程体系的建议
2.1 优化教学内容,注重技术培养
重视专业技能培训,是合理构建高职电气自动化课程体系的重要前提。电气自动化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也应注重专业技术的培养。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务必要联系实际需要,增加实训,同时要结合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现状,对落后的知识和教材要尽快予以摒弃。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新的知识,在课堂外参加实训,培养技术,是提高学生技术竞争力的重要方法。教师在实训中要做好指导,以自身的经验,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正确的操作方法,形成合理的操作习惯,然后鼓励学生独立训练,独立完成实训任务。
2.2 工学结合
所谓工学结合,即是指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岗位实训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接触到实际岗位,了解岗位的需要,寻找学习重点。通过校企合作,共同促进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是培养该方面人才的重要方式。在课程的设计中,将岗位与专业知识相结合,让学生接触不同的情境以了解岗位需求。校企结合,为同学们提供岗位,既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又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集体合作精神,提前学会在实际工作中如何与他人相处,从而使学生在接手工作时更加顺利。
2.3 提高师资力量
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实践提供指引,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因此,高职教育的教师务必要及时更新观念,而学校则需要组织教师参加技术培训,开展教师之间的交流,对一些改进的技术或有争议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高职教育中的青年教师数量较少。高职教育学校应当挖掘青年人才,对于学校已经拥有的青年教师资源,学校应当组织其去高等院校进修学习,以提高师资力量。教学过程中,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聘请企业实际参与工作的人员来学校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对优秀者可以吸收作为专职或兼职教师,增强高职院校的教学能力,优化教师的年龄结构,由此大大提高师资力量。
2.4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区域经济之间的差异非常显着,不同地区在环境、人文和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地区对人才的需求各不相同。但是我国高职教育体系中,在课程安排上较为普遍,课程看起来适应性强,但实际上并不能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各个地区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充分考虑到本地区的需要,结合本地区的工业发展和地方性企业的需要,与当地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直接为其培养对口人才,企业提前为这部分学生提供实习岗位。
2.5 改革考评方式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考评上,应采用综合考评的形式,不但要考察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并且还要注意考察学生的技术水平。知识水平可以通过试卷的形式加以考察,而技术水平的考察只能通过实际操作的形式。学校可以借助于实际工作项目进行仪器设备操作、工作态度和实训成果考核。同时,学校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职业技能标准,对于达到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学生给予颁发相应证书,达不到标准或知识、技术掌握不全的学生,在颁发证书时应慎重考虑。此外,对态度的考核是高职院校需要考虑的一种方式。学生的态度往往与其工作成果有直接联系。有的学生技术和知识比较好,但态度不端正,在实际工作中很容易发生失误,但目前尚且缺乏完善的考核态度的方法,因而高职学校恰恰可以在此方面予以创新。
自动化课程体系范文2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它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课程按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①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最终要通过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计既要体现特色专业的针对性,还要适当考虑适应性。高职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岗位针对性,毕业后能较快上手,为社会经济生活培养应用技术型劳动者。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我校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以技能培养为主线,将过程控制行业中广泛采用集散控制系统、可编程控制器技术作为课程体现的核心,开发出实践主导型课程体系,使得专业特色逐渐凸显,社会声誉逐年提高。
1 国内外课程体系的研究现状
课程体系开发的本质是知识的系统化问题,即课程顺序和课程内容的编排。目前国外较为成熟的课程开发体系主要有德国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其优点是认知的心理顺序与职业活动顺序一致,实现了融合,而且强调系统化。不足之处在于从细小的工作任务分析入手,繁琐;基于“就业导向”课程观的课程体系开发,其优点是从“就业岗位”入手,调研简化;提倡“够用为度”。不足之处在于缺少系统化,有学科体系痕迹,香港职业训练局的“培训学习包”,则强调课程、考核标准化和实用化。
国内关于课程体系开发的课题及论文屡见报章。主要存在缺乏与企业情况配套的专业标准,专业教师对企业部门和岗位情况不了解,不能准确指导学生毕业后能胜任的部门和工作岗位;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定位不准,混淆中职与高职学生能力的界限;只注重本专业的建设,而忽略了相关专业群整体,造成教学团队人员以及设备的重复建设,无法做到资源共享等 。
我校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本着“立足本省,辐射全国,服务于化工医药行业”的办学思想,采用2 + 0.5 + 0.5教学模式。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专业基本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半年时间专项技能强化、专业拓展,半年时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以专业能力、基础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和创新高职课程体系。
2 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课程体系开发的思路
我校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根据产业的预测和发展现状,根据企业走访中对行业技术和企业生产实际的了解,根据为企业进行内部培训的要求和内容,根据学生实习和就业岗位的调研反馈、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等途径,掌握专业就业岗位的知识技能需求,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设计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课程,形成符合产业技术状况和岗位的课程体系设计,保证专业学习的适应性。
随着企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幅增加,市场调研是课程体系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目的在于解决专业准确定位问题。其内容包括相应行业的人才结构现状、专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岗位对知识能力的要求、相应的职业资格和学生就业去向等。从宏观上把握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的培养现状。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定位、专业服务面向的岗位群、培养目标及专门化方向和课程改革的思路等。
通过充分的社会调研和典型企业调研(唐山三友、石家庄双联化工、石家庄焦化厂、沧州大化、山东华鲁恒升、浙大中控、华北制药、河北中润等),根据岗位分析确定人才培养计划,构建出基于工作过程实践主导型课程体系,由目标岗位群确定职业目标,通过分析职业能力,确定行动领域,转化为相关学习领域,并确定专业核心课程,构建出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基于实践主导型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原则: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核心,“精讲基础理论课,突出专业基础课,强化专业选修课及工程技术应用能力训练,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熏陶,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3 构建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实践主导型”课程体系
职业分析的目的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选择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明确职业岗位工作的范围与层次;②工作分析的目的则是针对职业岗位工作的范围与层次明确各项工作的要求、内容、过程、方法,并分析完成职业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通过对各项知识、能力、素质的梳理和归纳得到能够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构建基于岗位工作过程课程体系的整体目标,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职业能力的基础,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是职业能力的关键,三者缺一不可。课程体系中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被有机地统一到工作过程之中,课程内容是围绕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活动即行动这个核心形成一个整体。在此过程中,职业能力由不连续地分散在职业工作体系中,到连续地收敛到职业能力体系中,再系统地分散到课程体系的分项课程中,实现职业能力序化。③我校与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企业专家共同对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后,开发出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实践主导型”课程体系(见表1)。
4 关于课程体系开发的几点思考
(1)通过企业和和社会调研,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岗位群,由企业专家全程参与确定出专业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计划,并构建出基于工作过程实践主导型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立足全局,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衔接和有机整合。行业企业专家为课程开发提供源泉,为课程开发把关,评价实践主导型工学结合、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分析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度。实现教学与岗位的无缝对接。在教学中注意以职业需求为根本,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优化学生的职业素质。
(2)结合企业实际,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校企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依托校内生产型校内实训基地,将校级、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模式引入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引领高职教学改革。形成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完成学习生涯向职业生涯的过渡。
(3)课程体系开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培养能够解决岗位工作中综合的、复杂的实际问题的职业人才。使学生不仅能够适应当前职业的要求,而且也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提供发展空间。
注释
① 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自动化课程体系范文3
关键词:职业教育;电气自动化;行为导向;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0-0249-02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但是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不够深入,没有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学习课程,教学内容和社会脱节,知识更新不够,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并不重视,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1]。为此,职业院校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改革的核心就是课程体系的改革。自动化专业是一门对实践和自主学习要求较高的专业,其特点是对实际操作要求高,同时要求工作的逻辑性强,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重视培养学生技能提升,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培养出对社会企业有用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基于此,本文对行为导向教学模式应用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研究。
一、研究的思路
本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主要承担珠三角地区的机电、3C、物流、食品、交通运输等行业企业的电气控制设备及自动化系统生产、安装、调试、维护和管理,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的安装、调试、维护、保养、维修、培训,以及工业机器人的销售工作。供配电系统运行检修、电气产品销售以及企业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等岗位工作任务,具备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力,电气自动化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下课程体系的建立,应以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为宗旨,以适应社会行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2];而教学中行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是指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多种方法完成教学,按照“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反馈评价”的方式进行。实施过程如下:
首先确定围绕电气自动化设备和系统安装、维修、设计的岗位群;其次将企业的工作过程进行分解,确定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得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素质目标。
再者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相应的行动领域,根据行动领域对应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归纳总结,将相同职业能力的课程进行整合,设置学习领域。
最后创建行为导向的学习情境――教学项目。具体见图1。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对兄弟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调研;再从制造类相关企业对电气自动化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查,开展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2.文献参考分析:对国内外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借鉴他人研究的经验,指导构建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3.实践验证:引入行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现有教学体系,通过和传统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的效果做对比,对行为导向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进行验证。
三、研究的成果
1.撰写了课题研究报告,确立了构建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方法。通过调查分析撰写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调研报告、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调研报告,确定了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及人才培养需求;根据调研情况将企业的工作过程进行分解,确定43个代表性的工作任务;已确定的有代表性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共同讨论,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结合维修电工中、高级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确定了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把具备这些职业能力和素质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进行分类整合,按照项目的同一原则和职业发展过程设置出学习领域,制定出基于行为导向的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撰写了基于行为导向的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标准。
2.对兄弟院校、多家企业进行调研,经过多次探讨和修改,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基本确定了初次就业岗位:维修电工、电气设备装调维修工和技术员、自动化设备维修工和技术员、质检员;二次晋升岗:电气控制设计员、技术支持;未来发展岗位:电气工程师(主管)、部门主管,我们制定了职业岗位分析表;根据专业岗位确定行动领域,分析得出26个典型工作任务,确定11个学习领域,制定基于行为导向的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3.制定新课程体系核心课程《电子技术应用与实践》、《电机拖动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等5门课程标准;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后,得到每门课程对应企业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将学习领域分为若干任务,任务具体实施过程按照“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策、实施计划、检查控制、反馈评价”的方式进行。
4.在新课程体系下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核心课程《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电机拖动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了微型资源库,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建设基本完成,基本资源包括课程标准、电子教案、教学视频、学习导航、教学设计、考核方案等;拓展资源包括网络课程等。
目前我校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均采用“行为导向”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综合素质不断增强。2013年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参加“第六届广东省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获二、三等奖;2014年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参加广州市属高职院校“机器人技术应用技能竞赛”,获二等奖;2015年参加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能竞赛获学生“维修电工竞赛项目”包揽前三名。近三年学生考证通过率均达到99%以上。顶岗实习企业对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动手能力、适应岗位的能力、工作态度满意度高,普遍认为本专业的学生在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就能适应新岗位的需要。
四、结束语
高职教育中,基于行为导向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就是要将职业教育深入教学理念,通过实施职业人才培养策略,与企业需要相结合,展开理论学习、实践培养相结合的双向平行的教学体系[3]。基于行为导向的教学方案的实现,还需要学校方面积极配合,从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并配套资金保障。教学项目来源于企业实际工作项目,教师必须与校外实训基地展开更深入的校企合作;教师还需要花更多时间顶岗实践,在设计教学项目的时候,注重实用性,在实训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有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候聪玲.基于工作过程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J].现代企业教育,2014,(8).
自动化课程体系范文4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电气自动化;文化课程;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179-02
一、前言
在现今的五年制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育中,由于教师大多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接受的教育方式是学科系统化的课程,他们在中职或高职学生的教育中,为了简化教学操作步骤,也采取对系统化学科进行压缩式选择和讲解的教育方式,虽然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但中职的教学内容却无法和该专业高职的教学内容有机相衔接,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出现部分断层的现象,从而使其难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和就业的对口性需要,达不到人才培养的目的效果,长此以往,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率的提升。
二、五年制高职电气自动化文化基础课程体系衔接上存在的问题
1.文化基础课本身内容衔接不匹配。在职高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中,课程的设置上往往相对轻视文化基础课程,虽然种类比较齐全,但是在内容上只是对普通高校文化课的挑选和压缩,并没有考虑职业教育具体实践情况而设定,更加谈不上结合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专业特色。并且文化课程的设置很多时候仅仅只是在走过场,很多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地传授理论知识点,和本专业的联系极少甚至没有,学生无法认识到文化基础课程对于自身未来职业发展的重大意义。除此之外,某些老师讲课枯燥乏味,导致文化基础课虽然年年在开,但学生只是应付考试而已。造成文化基础课的实际效果实在不佳,缺乏继续存在的意义。
2.中高职阶段文化课基础课和电气自动化专业衔接脱轨。在中职中,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和其他普通高中几乎一致,在高职中,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和其他普通大学几乎一致。虽然并不能说这种文化课的设置方式毫无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设置方式并没有最大限度地将职业教育的灵魂考虑其中。职业教育的灵魂就是培育最优技能的人。所以,文化课设置的意义肯定和普通院校的不同。而现今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的设置似乎忽略了这一点,造成了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沟通失调,甚至导致文化基础课的安排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所以,当下,如何将文化基础课和相关的专业课有机衔接起来,如何在中高职阶段均充分考虑文化课的特点,让其最好地服务于专业课,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五年制高职电气自动化文化基础课程体系衔接原则
1.“能力本位”原则。“能力本位”原则是职业教育和其他普通教育最大的区别,同时它也是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原则。电气自动化专业强调的“能力本位”指的是将电工职业或者其相关职业群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为主要目标,中高职的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具备专业扎实的职业水平、职位所需的相关综合能力、精湛的技术技能为目标。所以,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文化基础课而言,必须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专业能力培养”这一目标不松懈,用科学合理的文化基础课衔接方式服务于电气自动化专业课,让学生更好更充分地学到各类专业知识。
2.注重综合能力培养的原则。中高职的文化基础课程的衔接必须要充分考虑市场的导向作用,重点突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锻炼和培养,最大限度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需求。除了职业能力,任何岗位,要想取得一番成绩,综合素质能力都至关重要。人,在社会上生活,不可避免要和他人交往合作,而文化基础课对于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努力做好中高职文化基础课的衔接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生是意义非凡的。
四、五年制高职电气自动化文化基础课程体系衔接的思路
1.文化课的衔接上要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作为一项与科学技术结合紧密,更新换代速度较快的学科,一定要保证知识积累与时俱进,否则,就业者会因为缺乏适应性和创新能力而在激烈的职业竞争中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一方面,应当保证电气自动化专业教材的更新换代与技术发展同步。另一方面,应当通过文化基础课程塑造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应变能力。文化基础课程在塑造人的精神风貌方面具有本源的作用。尤其是开设文化基础的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薄弱环节自主选择,一般选修课都开设在晚上,属于学生自由分配的时间,这样专业课学时和文化课学时都能得到保证,不容易相互挤压和抢占,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方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分两步走,中职阶段利用文化基础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高职阶段要利用该课程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进行系统训练。
2.文化课的衔接上要体现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中高职的职业教育有市场导向性、职业性等具体特征,它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和服务的一线提供能力型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模式。这就要求中高职的职业教育目标、人才的培养方式和课程安排必须要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主动满足本行业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而据新浪网上最近职业能力的调查结果分析:89%的被调查者认为在职业发展中,人际交往能力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在五年制高职电气自动化文化基础课程体系的衔接上,必须要把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中高职文化基础课的无缝衔接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综合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中职注重培养学生文明守礼,自身文化素质的提升和人际交往能力的进步,而高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水平更高的交际技能和其他与电气自动化专业相关的综合技能。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要将电气自动化专业知识的教授和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为以后在职业岗位上的发展提供更多优势。
3.文化课的衔接上要体现服务于电气自动化专业。职业教育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其根本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职业高超能力的人。以“能力的培养为主”这根指挥棒不能废,所以文化基础课的开展也应该有助于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和进步。五年制高职电气自动化文化基础课程体系的衔接上,中职和高职文化课程的安排,都必须要充分考虑该专业的专业特点。电气自动化是一个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专业,所以需要较强的逻辑能力和动手能力,所以,从中职开始,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就必须要为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和动手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到高职阶段,就要进一步深化对学生这两项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综上,文化基础课程体系的衔接,必须要着眼于电气自动化的专业大局,更好地服务于专业课的学习。
五、结语
自动化课程体系范文5
【关键词】自动化生产设备;课程体系;重构;实训
由于自动化生产设备及自动化生产线在当今制造类企业中大量应用,因此企业对掌握自动化生产设备及自动化生产线应用,安装,调试及日常维修维护技术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作为培养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安装,调试及维修方面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应当改革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建立适应企业需求的以培养及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模式,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充分调研,与企业一线能工巧匠共同协作,建立起既能够向学生传授必需,够用的知识,又能够真正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提升学生能够适应岗位需求的各种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
一、知识和能力结构
随着现代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对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高技能,高素质毕业生的需求极为迫切,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安装,调试及维修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毕业生主要面向企业自动化生产设备及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安装,调试及运行维护,机电设备公司的设备销售、售后维修及维护等一线岗位。通过深入机电产品制造类企业进行充分调研,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探讨,我们认为自动化生产设备专业的毕业生应当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结构。
1、专业能力
* 机械零件图,装配图的识图能力;
* 能够正确使用工具对机械部件进行装拆,修配的能力;
* 液压及气压传动回路图的识图及安装调试能力;
* 常用电气控制线路的读图,接线及调试能力
* 能够根据自动生产线设备的控制要求正确选用传感器等电气元件的能力
* 能够根据自动生产线设备选择合适的PLC通讯方式,使用PLC通讯协议实现设备间的通讯,并且能够进行现场调试
* 完成能进行相关技术文档的编撰及资料整理的能力;
2、方法能力
* 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
* 具备收集获取信息的能力;
* 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
* 具备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
3、社会能力
* 具备人际交流、表达能力
* 具备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 具备工作任务的组织管理能力
* 具备工作责任心
* 交流表达能力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
我们经过深入企业调研,分析调研数据后认为高职学生应在具备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这些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应围绕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等级技能要求来开展。近年来,国家机电一体化高级职业技能鉴定等级的考核内容中增加了相当多的可编程序控制器及电气控制应用技能方面的内容。机电一体化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已经将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已列入考证项目之一,机械系统安装与调试,气动系统安装与调试,液压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也是目前技能鉴定考试中的重点内容,在这种形势下,为了跟上职业岗位的技术需要,高职高专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课程必须进行全面的内容充实与技术提升。
1、以前课程体系的缺点
过去,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课程一般都开设《机械控制工程》等关于自动化控制技术基础方面的课程,课程内容除了一些有关自动化系统的基础理论外,其课程中所讲述的自动控制原理、系统与各种自控器件,大多数都与当前工业现场使用的技术、原理与系统有一定距离。显然,这样的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的需求相去甚远。近年来,随着机电一体化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考证对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技术性与综合性要求的不断提高,不少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都已增设了PLC、变频调速技术以及机械及气动系统安装与调试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相关教学内容。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许多高职高专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教学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课程和内容常常只是根据本校的实验实训室资源、设备、考证要求、教师素质来开设,教学大多内容杂乱无序,难以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因此,重新构建高职高专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课程体系更显迫切和需要。
2、课程内容进行重构,优化课程体系
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课程的设置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在保持原来开设的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基础课程基础上,将当前通用的电气,液压及气动技术插入到传统技术课程中,如将液压与气动方面的内容穿插到液压系统安装与调试、液压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等课程中,以解决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课程容量不足的问题。二是单独开设机电设备控制与检测、传感器、PLC、单片机技术、组态技术等都课程,由于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自动化生产设备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要求我们必须改革原有课程体系中陈旧的内容,并根据自动化生产设备技术的发展增加新的教学内容。经过调研和反复论证,我们在课程体系中增加自动化领域应用广泛的新技术课程。如:“机电设备控制与检测”、“变频器应用技术”、“机电设备调试与维修”、“机器人制作与编程”、“组态软件”等课程。同时,根据高职高专的特点,理论知识以适用、够用为原则,对一些课程进行整合。如将《机械控制工程》与《传感器应用技术》这两门课程合并为《机电设备控制及检测》;将《液压技术》与《技术气动》这两门课程合并为《液压系统安装与调试》;将《机电设备安装与调试》课程的内容变为企业课程,让授课内容更贴近生产一线。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构建了一个经课程整合后的符合企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
三、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特点
1、教学内容应紧密贴合当前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新构建的课程体系的内容要反映自动化生产设备及自动化生产线的最新发展趋势。自动化生产设备的新技术及应用不断发展,我们的课程内容应当不断跟踪新技术的发展,教学内容的遴选应该是当前在生产实践中被广为采用的新技术,这样才能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
自动化课程体系范文6
1、工控自动化专业学的东西很广,涉及到很多专业,这也是自动化专业的特点,杂而不精,除了主专业外,其他的什么都要求懂,但是并没有相关专业那么专。
2、主修课程:电子电工技术;现场测量与检测技术;过程控制技术;过程工程设计;集散控制技术(DCS);逻辑编程技术(PLC);单片机原理;网络设备配置与管理;微机原理;专业英语等。这些都要求你掌握才能在现实的工作中处理好过程控制中的各类问题,至于它的辅修专业也还有一些,这些就看具体学校而定,以前在学校还学了相关的工艺;CAD制图等等。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