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与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地经济与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地经济与管理

土地经济与管理范文1

【关键词】土地开发 经济增长 土地集约利用

一、城市土地节约利用的基本特点

(一)城市区域发展给城市土地的节约利用积蓄了动力

作为社会经济在一个特定范围之内的经济综合体,尤其自身的综合体,同时对应的自然、社会、生态、环境以及经济等多个综合要素的作用下而形成、发展,成为了一个特定的演化机制。区域化的经济发展表现出了经济城区经济的区域化演变规律。在这个规律发展变化的过程中自然就产生了城市。城市是多种资源集聚而形成的一个空间整体,是当地区域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以及金融等的结合点。城市在整个区域当中以当地的资源为基础而发展成为了一个区域的中心,反过来又通过城市经济的持续运行和高效发展而促进整个区域的发展。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当地的格局布置与发展综合成为一个土地集约结合体。通过城市的土地节约利用必须研究土地发展方式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从宏观层面来把握城市土地节约发展的发展规律与方式。

(二)城市发展的区位性特征

从当地的区域发展宏观角度来看,不同城市可以根据当地不同的资源优势而采用不同的土地节约形式。城市发展的区域特征注重的是城市区域发展的内部布置,多种不同区域的土地包括有多个不同特点的土地节约利用方式。在分析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把握城市土地节约利用的分布规律。

城市土地的节约利用在区域特征方面主要表现在各个地域空间之上的节约利用程度差别,城市区域和边缘区域节约程度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土地节约方式的采用。城区的高地价以及城市建筑的高密度直接造成了人们对城市周边郊区自然环境要求的提升以及郊区的低地价造成城市土地的最佳节约方式是中心城区必然高于城市边缘。且不同的城市空间内部形态对土地的节约利用形态与分布都存在着些许差别,因此土地节约利用过程中必然关注区位问题。

(三)潜力的无限性特征

城市土地的利用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问题,且整个系统属于一个目标驱动系统。利用目标是整个系统的驱动力,因此该系统应该围绕着土地的利用目标来进行组织和管理,使得所有相关关系都是以利益目标的追求而进行的。对于土地利用目标相同的城市,还可以利用目标实现途径、利用关系等方面存在着多种差别。同时土地的利用还具有开放性、动态性、自适应性、意识性以及责任性等多种特点,是多种因素相互演进的结果,具有无限发展的潜力。

二、经济增长与节约土地之间的关系

(一)节约土地利用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

节约用地作为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策略,土地的节约利用能够真正的实现单位用地的"投入-产出"效益的最优化。通过对土地的节约利用和严格控制将在客观上促进当地区域经济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给经济增长方式的变革发生对应的改变。土地的节约利用中需要用到的刚性指标,诸如建设用地的容积率、工业项目的投资额度等,都对节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起到了对应的保障性作用。例如,一旦城市用地面积受到限制,企业的可用地面积将限制企业通过规模扩大来发展的模式,使得企业需求通过科技创新、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方式来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有效的推动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改革。

部分专家认为,土地的节约利用过程同时也是对水资源、能源资源以及原材料资源等进行有效利用的过程。所以,在促进城市发展,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土地的节约利用加以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而实现最终的目标。这样就要求能够合理的处理好土地节约以及其他非土地资源之间关系的合理处理。

同时,城市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进程,当城市处于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中,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产生不同的发展阶段,使得经济发展因子以及发展节点也会不同。在经济高度发展时,城市资本不再是稀缺资源,这时的技术将会代替土地。一旦土地因素完全实现市场配置,这个目标将会实现。

(二)土地节约利用推动了以市场为基础的土地配置方式发展

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应该对当前的土地资源配置方式进行改革,并积极的推进市场作为土地的整体配置基础。在分析的过程中,人们发现土地的拥有者通常不会将土地成本计入到生产成本当中,导致土地缺乏土地集约利用的效率,市场的发展缺乏推动力。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土地的拥有者(企业)也不会愿意通过增加成本的方式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同时,存在着对应的体制问题而使得大部分的土地拥有者,诸如国有企业等在管理方式方面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技术的落后直接导致他们没有意识、能力来通过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来提高企业的土地利用效率。再次,土地划拨的无限期利用使得土地拥有者将土地作为了自身的"私有财产",而这些现象对那些能够仅仅维持生存的企业显得相当严重。所以,大量存在的划拨土地是导致当前我国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直接原因,只有通过推行全面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才能根本的提高土地节约利用水平。

(三)土地节约利用与规划需要准确的土地利用基础数据

由于对当前土地的利用数据,诸如耕地的多少、建设用地的面积以及两者的变化量多少等都存在着数据不准确的问题。但是,做好对应的土地节约利用需要一个准确而丰富的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库。因此,在促进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提高土地利用数据的准确程度来提高土地节约利用程度具有明显的效果。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通信网络覆盖面积的增加,建立一个能够实时获取、及时定位等信息获取、存储以及分析数据网络是土地节约利用的基础条件。这样,才能够给城市经济发展转型提供一个精确的土地利用效率数据基础。

参考文献:

土地经济与管理范文2

毛管渗滤土地处理技术是一种较有代表性的污水地下渗滤处理系统,属污水的土地处理范畴,它以生态原理为基础,充分利用了大自然的天然净化能力,具有不影响地面景观、建设和运行管理费用低、氮磷去除能力强、处理出水水质好、可回用等特点[1,2].在日本、美国、新西兰和西欧等国家,地下渗滤系统的研究和应用日益受到重视。在我国,随着水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和污废水再生回用的发展,地下渗滤土地处理系统以其特有的优越性,自90年代初,在污水处理与回用领域,特别是在乡镇的居住小区、旅游点、度假村、疗养院等未与城市排水系统接通的分散建筑物排出的污水的处理与回用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3].

住区水环境的保护主要涉及到污废水的收集、处理及其达标排放或回用,而不影响住区的环境[4].毛管渗滤土地处理技术利用了大自然的天然净化能力,对住区的污废水进行处理后达标排放或回用,是实现住区水环境保护的一种技术手段。

1、毛管渗滤土地处理技术及其工艺设计

1.1毛管渗滤土地处理技术

1.1.1基本原理

毛管渗滤土地处理技术是基于生态原理基础上,揉进现代的厌氧、好氧的污水处理技术,而形成的一种生态工程水处理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专用塑料薄膜在地下围成一个生物滤池,利用配水系统将生活污水引进草坪下,均匀地向厌氧滤层渗滤,再通过表面张力作用上升,越过厌氧滤层出口堰之后,通过虹吸现象连续地向下层好氧滤层渗透并流出生物滤池。在上述过程中,水与污染物分离,水被渗滤并通过集水系统收集被作为中水回用,污染物通过物化吸附被截留在土壤中,碳和氮由于厌氧及好氧过程,一部分被分解成为无机碳、氮留在土壤中,一部分变成氮气和二氧化碳逸散在空气中,磷则被土壤物理化学吸附,截留在土壤中,为草坪或者其他植物所利用。

1.1.2基本构造

由专用塑料薄膜在地下的冻土层以下向上方围成一个“生物滤池”,薄膜上方敷设由干管、支管、生态碎石、专用尼龙网组成的集水系统。其上方是由好氧生物菌种、通气性材料、改良土壤组成的好氧滤层。滤层上方为由专用塑料薄膜围成的,由生态砂、厌氧生物菌种组成的厌氧滤层。厌氧滤层之上为由干管、支管、生态碎石、专用尼龙网组成的配水系统。其上方是通气性土壤,土壤表面可种植草坪、蔬菜、花卉、树丛等植物,也可做停车场用。

1.1.3污水净化的主要过程

⑴ 毛细管、虹吸及物理化学吸附过程:通过土壤的毛细管现象及表面张力原理,将水与污染物中的胶体部分、溶解部分分离开来。土壤颗粒间的空隙能截留、滤除污水中的悬浮物及胶体物质,起渗滤作用;土壤中的粘土、砂粒等颗粒通过范德华力吸附溶解性污染物于土壤中。

⑵ 微生物代谢和有机物的分解过程:土壤中含有的好氧性、厌氧性微生物能对污水中的悬浮固体、胶体性、溶解性污染物进行生物降解,并利用污水中有机物为营养物质,进行新陈代谢。

⑶ 植物的净化过程:种植在土壤中的草坪、花卉或树丛等植物能够吸收污水中的氮和磷;保持及增加吸水率和土壤的透气性;减少水力冲刷;作为微生物栖息的介质之一。

1.1.4工艺特点[5-10]

⑴ 不需复杂的构筑物,易于建设、便于维护、不堵塞、建设投资省、运行费用低;

⑵ 建筑物或小区室内外可污、废水合流排放,无须分流排放,有利于管线综合,节省管线投资;

⑶ 无污泥排出,不产生二次污染;

⑷ 在去除生物需氧量的同时能去除氮、磷;

⑸ 整个处理系统都设于地下,不与人直接接触,无损地面景观,而且能够种植绿色植物,美化环境,卫生安全;

⑹ 不受外界气温变化影响,或影响较小,如运行得当,处理水水质良好、稳定、可回用于浇灌绿地、冲厕等;

⑺ 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⑻ 将污水处理同绿化和污水资源化相接合,在处理污水的同时绿化了环境,节约了水资源。

1.1.5适用条件

⑴ 没有市政污水管网的场合;

⑵ 需要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且需要中水回用的生态型居住小区、别墅等;

⑶ 季节性、间断性使用的风景区饭店、大型体育设施、会场、高尔夫球场和公园等地;

⑷ 水源性水库区;

⑸ 河流的一、二级保护区。

1.2 毛管渗滤处理工艺设计

1.2.1工艺流程

1.2.2工艺流程说明

⑴ 化粪池或隔油池排出口的污水经格栅预处理后,用污水泵提升或自流进入毛管渗滤装置。

⑵ 毛管渗滤装置由配水系统、厌氧滤层、好氧滤层、集水系统组成,污水经截留、吸附过滤及生物降解处理后,已基本达到中水用水的最高标准——景观用水标准。

⑶ 中水经集水系统收集自流入集水井,再经消毒处理后,用泵提升或自流至各中水回用点使用。

1.2.3基本设计参数

⑴ 表面负荷设计参数

一般应根据施工地点的土质情况及生活污水水质现状确定。基本设计参数:每天处理1m3生活污水需要8m2面积的土地,水力停留时间为5.6d.

⑵ 高程设计参数

在非冰冻地区,毛管渗滤装置配水管最小埋设深度为地表下200mm;在冰冻地区,毛管渗滤装置配水管最小埋设深度为当地冰冻深度以下。

1.2.4进出水水质

⑴ 进水水质指标预测

进水水质指标:BOD5≤250mg/L,CODcr≤500mg/L,SS≤180mg/L.

⑵ 出水中水水质指标

符合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和《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的要求。

2 毛管渗滤土地处理技术对住区水环境的保护

2.1住区水环境保护的主要内容与要求[4]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在“居住环境的保护”方面对水环境的要求主要包括排水系统和中水系统中的污废水的收集、处理及其达标排放或回用,具体内容与要求为:

⑴ 住区排水系统应实行雨污分流,设有完善的污水收集、污水处理和污水排放等设施。

⑵ 住区污水排放水质应满足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或参照《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的有关规定。

⑶ 污水处理站产生的污泥,应具有配套的处理措施和综合利用能力。

⑷ 建筑面积在50000m2以上的住宅小区应设置中水系统,中水可回用于冲厕、绿化浇灌、洗车和景观用水等。中水水质控制指标应符合《建筑中水设计规范》的规定。

⑸ 中水系统应独立设置,严禁中水接入生活饮用水系统供水管道内。

⑹ 中水系统的建设应与住区的污水系统、雨水回用系统和景观水系统建设统一考虑,综合布置,统一利用。

2.2毛管渗滤土地处理技术对住区水环境的保护

毛管渗滤土地处理技术应用于住区生活污水的处理,能较好地满足健康住区对水环境保护的内容与要求。

⑴ 生活污水就地处理,出水能够达到现行国家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或《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的有关规定,可直接排放。

⑵ 处理出水经消毒,即可作为中水进行回用。

⑶ 不产生污泥,无需配套相关污泥处置措施。

⑷ 整个系统独立设在地下,卫生安全性好,与生活饮用水完全分开。

⑸ 其上为绿地,能渗透、畜积雨水,且其出水经消毒即能满足景观环境用水水质要求,因而可与雨水(间接)利用和景观环境水体进行有机融合。

2.3毛管渗滤土地处理技术用于住区水环境的保护的优越性

⑴ 生态环保,符合健康住区对水环境保护的要求

毛管渗滤土地处理系统是一种利用了大自然的天然净化能力、处理分散排放污水的实用技术,它充分利用了土壤—植物—微生物系统的净化能力,既可去除有机污染物,又可去除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氮、磷等污染物,无污泥产生。同时由于该系统主要构筑物处于地表下,故还具有不产生臭味和不影响地表景观的特点。符合健康住区对水环境保护的要求。

⑵ 卫生安全,对公众健康和环境无不良影响

人们对水处理回用的卫生安全性一直非常关心。生活污水中含有许多影响公众健康和环境的污染物质,这些成分会造成环境的生物性污染,去除污废水中主要污染物是减轻其对公众健康和环境影响的主要措施。因此,毛管渗滤土地处理技术用于住区水处理排放或回用,在处理污水和绿化美化环境的同时,还要考虑其对公共健康的影响问题,即有关卫生学指标的问题。为此,北京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在试验中[5]选取总大肠杆菌和粪大肠杆菌作为评价系统生物学污染净化指标,对毛管渗滤土地处理系统的进水、出水和表层土壤(10cm)进行了取样分析。

⑶ 经济适用、高效灵活,综合效果好

毛管渗滤系统具有建设费低、运行费低、操作简单和净化效率高,可分散、分期建设等优点,特别适用于没有完善的城市污水管网系统居住小区的水处理排放和回用,将此项技术与住区绿地建设结合起来,在有效处理污水的同时还可取得美化与改善环境和节约水资源的综合效果。

3、 毛管渗滤土地处理技术应用实例及评析

毛管渗滤处理技术比较适合用于生活污水的处理与回用,能够较好地满足健康住区对水环境保护的要求,优越性明显,发展态势良好。目前,我国的北京、上海、辽宁、贵州、浙江、福建等地均已有成功应用的实例[5-9].表2是毛管渗滤土地处理系统部分实例的基本情况及简要评析。

水源为水上运动中心的生活污水,处理水量30 m3/d,回用于景观补水。 贵州省环保局、上海交通大学环境工程系 2001年4月 日本国环境省无偿援助的毛管渗滤土地处理技术示范项目。

北京“上海沙龙”住宅小区生活污水处理及回用工程 水源为20万m2小区的全部生活污水,处理水量1280 m3/d,回用于景观补水、绿化、洗车和路面洒水。剩余的出售。 北京绿叶环境技术发展中心 2003年7月 处理装置按建筑组团分为九块,大幅度地节约了小区污水管线投资,就地收集就地回用;装置埋深1.5米,装置上正常铺设小区的其他管线、道路、停车场甚至是篮球场,不影响土地的正常使用。本小区的剩余中水出售给市政绿化队;委托专业环保公司运行。

北京太伟运动休闲度假村生活污水处理及回用工程 水源为高尔夫球场会所和别墅小区的生活污水,处理水量400 m3/d,回用于景观补水和绿化。 北京绿叶环境技术发展中心 2003年9月 利用自然地形,合理规划设计,实现全部自流,无需任何提升,整个处理系统没有用电设备。实现污水“零排放”。

北京首创“百善别墅”小区生活污水处理及回用工程 水源为36万m2别墅小区的生活污水,一期工程处理水量40 m3/d,回用于景观补水和工地用水。 北京绿叶环境技术发展中心 2003年9月 中水处理工程与开发商的开发进度合理搭配,销售出一片别墅做一个处理装置,滚动进行。合理使用资金,减轻开发商的资金压力;同时做到完工一个处理装置,投入运行一个装置,无需等待至整个36万m2别墅小区完工和入住后才能投入运行。

4 、结语

毛管渗滤土地处理系统是一种利用了大自然的天然净化能力、处理分散排放污水的实用技术,特别适用于没有完善的城市污水管网系统居住小区的水处理排放和回用,具有建设费低、运行费低、操作简单、无污泥产生、无环境污染等优点。通过有关卫生学指标测试分析,毛管渗滤土地处理系统不会对公共健康造成影响,符合健康住区对水环境保护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玉林,王冠军,萧正辉,等。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2002)。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5

2 张自杰,林荣忱,金儒霖。排水工程(下册)。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89-291

3张建,黄霞,施汉昌,等。地下渗滤系统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2.3(4):47-48

4 顾启浩,开彦,刘东卫等。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2002年修订版)

5 杨丽萍,田宁宁,褚富春。土壤毛管渗滤污水净化绿地利用研究。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3):4-7

6 田宁宁,杨丽萍,彭应登。土壤毛细管渗滤处理生活污水。中国给水排水,2000,16(5):12-15

7 陈绍军,宋万,刘月。地下渗滤中水回用技术的工艺设计。给水排水,1998,24(12):32~34

8 杨星宇,彭润芝。地沟式土地处理技术净化污水的机理及其应用——以贵州省为例。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0(3):65-68

土地经济与管理范文3

各区县房地(土地)局、市局登记事务所:

为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关于中央在京党和国家机关使用土地管理问题的批复精神,加快中央在京党和国家机关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市局研究决定,对中央在京党和国家机关土地登记自测图件不再进行技术审核,自测图件中的技术问题,由土地申请单位自行负责。

对于仅有房屋所有权证,而缺少土地权源证件的宗地,可由申请登记单位出具《土地权属来源说明函》(见附件),并经其上级机关主管部门认定、盖章。权属管理部门负责审核土地权属来源的合法性,四至界址与自测图件是否相符,四邻认界是否有权属纠纷。对权源合法,界址清楚,四邻无争的宗地,即可登记发证。

土地经济与管理范文4

关键词: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变化 驱动力 南宁市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2(c)-0056-03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研究以土地镶嵌体为研究对象,将土地利用方式中各土地利用类型视为景观生态学中各景观斑块类型,而各种大小和形状不一的土地利用景观斑块的排列形成了土地利用景观格局[1-3]。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演变的实质是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对土地利用方式进行不断调配的过程,是人类对土地利用活动的反映[4]。将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与土地景观格局研究相结合,理解和把握土地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点与核心[5]。通过对区域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分析研究,有助于从无序的土地利用景观变化中发现潜在的有序规律,揭示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布状况,对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人地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该文从景观生态规划学原理和景观的基本结构出发,利用南宁市不同时期遥感影像及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指数,研究了南宁市2006―2008年间土地利用景观变化空间转移规律和格局特征,分析该地区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力。对加强南宁市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南宁市位于广西中部,东经107°45′― 108°51′,北纬22°13′―23°32′之间,辖六城区和六个县,总面积22 626.95km2。南宁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资源充足,湿润多雨,年均气温20.3~22.4℃,年平均降雨量815~1686mm,南宁市辖区河系发达,河流众多,均属珠江流域西江水系,流域集水面积在200km2以上的河流有郁江、右江、左江等39条。境内丘陵起伏,山多地少,地貌复杂多样,山脉和河谷呈西北―东南走向,地势大致呈西北及西南略高,向东倾斜,中部被左江、右江和郁江及支流切割,形成错综合颁的丘陵平原。

2 数据来源及处理

2.1 数据来源

该文所使用的数据包括:南宁市2006年和2008年两期Landsat5 TM影像,遥感空间分辨率位30m,覆盖范围为185km×185km;南宁市行政区图、交通图、水系图等专题图;南宁市社会经济等统计数据。其中遥感数据来源与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南宁形成区划图,交通图等主要通过矢量化得到,其余南宁相关社会经济等数据来源于南宁市统计年鉴及相关部门提供的数据。

2.2 景观类型划分及影像处理

根据遥感影像光谱特征以及研究需要,同时参考《全国土地分类(试行)》(2002标准)将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分为:林地,旱地,水田,建设用地,水域五大类。

通过ERDARS image9.2软件,对遥感影像进行配准、几何校正、坐标转换、图幅裁剪等图像预处理,解译图像获取解译数据。根据预先建立起的土地利用分类和解译标志,并参考南宁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图,采用监督分类对图像进行解译。利用ARCGIS9.3,对解译图像进行拓扑处理,栅格转化,GRD格式转换,获取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布图。利用Frangstats3.3软件对已选取景观格局指标进行计算。

将06、08两期的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分布图对比分析并结合景观格局指数计算结果,对研究区进行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解析其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景观格局变化产生的驱动力。

2.3 景观格局指数选取

景观格局指数是指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的简单定量指标[1]。根据研究区的特点,该文在分析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景观格局特征变化时采用了斑块数量(NP),最大斑块指数(LPI),斑块密度(PD),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AWMSI),聚集度指数(AI),shanon多样性指数(SHDI)。

3 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

3.1 研究区各地类面积及变化情况

根据上述景观类型的划分并对2006和2008年的TM影像进行解释后,得到两期的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分布图,见图1。

利用ArcGIS统计模块对图1的各地类面积进行统计,并对2006至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计算,得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具体见表1。

由表1可知06年各地类面积比重依次为:林草地>旱地>水田>建设用地>水域。08年各地类面积比重依次为:林草地>旱地>建设用地>水田>水域。

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转变趋势为由旱地、水田、水域转为建设用地、林草地。其中以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林草地为主。旱地面积急剧降低,面积减少322km2,降幅23.45%;水田面积减少87km2,降幅8.4%,水域面积减少116km2,降幅23.6%。建设用地和林草地面积增加,增加面积分别为317km2,207km2;增幅分别为45.9%和7.26%。

3.2 景观格局总体特征

按照景观格局指数的分类,计算2006―2008年的景观格局指数,具体见图2。

从图2的统计情况分析,南宁市景观格局总体特征如下。

(1)2006―2008年南宁市城乡居住及建设用地面积增加316.991 1km2,斑块数量增大,聚集度指数,最大斑块指数均不同程度增大,数据表明南宁市城乡建设用地扩张迅速,图斑呈聚集化大面积的连续分布,连通性增强。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增大,表明其形状更为复杂多样。其中,南宁城区建设用地扩张明显,主要向东部,北部扩张,其中以向东扩张程度尤为显著;农村居民点面积扩大最为显著且多沿交通线分布。

(2)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2006―2008短短两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408.836 9km2,研究时段内,耕地转变为建设用地较大区域位于南宁市城市扩张较快城区东部、北部以及三塘镇、五塘镇公路沿线,该区域耕地面积大幅缩减。耕地转变为林草地,主要位于在南宁市东南方向,那楼镇、镇龙乡、百济乡一带。结合图1和图2发现,旱地最大斑块数降低,斑块破碎程度增加,原有的斑块被分割成大量互不相连的零碎斑块,分布更为分散。

(3)水域面积减少115.739 7km2,斑块数量明显减少,通过对比图1南宁市两期的土地利用分类图可以发现,研究区内,对城市供水,生态调节等有重要作用的,大王滩水库、西云江水库等大面积水域面积未减少,水域面积减少主要体现在:城市周边扩张区域坑塘水面大量消失,除此之外,水域平均形状指数增大,水体形状更加复杂,更不规则。

(4)林草地面积增加207.585 4km2。其中主要以林地面积增加为主,斑块数目减少,最大斑块指数显著增大,聚集度指数增大,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增加。表明林草地分布区域集聚化,但景观斑块形状越加不规则、体现出更加复杂化,说明2006―2008两年内,林地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大。

3.3 整体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通过研究区整体景观格局分析,见表2。可以发现,2006―2008年斑块密度降低,最大斑块指数由06年17.73降低至08年的7.75,说明研究区内景观趋向破碎化,分布更为分散。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由06年的45.23降至08年31.88,斑块形状的规则化,表明人为因素带目的性的大面积森林建设,建设用扩张等活动频繁,程度加剧。景观多样性由06年的1.38升高至08年的1.44,表明景观多样性提升,具体表现为各景观要素所占比例差异的缩小,人类干扰强度增强,景观类型多样化、结构的复杂性有了明显提高。因景观稳定性下降,抗干扰的能力降低,表明研究区受到的人为扰动增强,从而造成整体景观格局的异质性越来越高,这与研究区近年来城镇建设、生态工程建设等人类活动有关。

4 主要驱动因子分析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力具体为两方面: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2006―2008年南宁市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景观格局指数表明,强烈的人为活动已经成为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主导因素。区域人口增长、城市扩张及退耕还林政策是这一时期景观格变化的直接原因。

4.1 区域人口与社会经济增长影响

根据统计年鉴南宁市2006年、2008年人口分别为:671.89万人,691.91万人[11],随着人口增加,人口对建设用地的需求增加导致人类建设用地扩张活动的增强,对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南宁市社会经济高速发展,GDP由2006年的861.9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 316.21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14.5%。城市化水平由2006年的27.05%提高到27.32%。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也必然促使城市面积规模的扩展和带动人类更多的生活需求,由此需要更多的土地保障。这在与人类活动联系紧密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两种地类变化上反映明显,2006-2008年间,南宁市耕地转化率为负向,为减少趋势,而主要转化的的土地利用类型为建设用地,转化分布区域为城市及集镇,公路沿线区域。

4.2 森林城市建设和退耕还林工程影响

2006―2008年时段正处南宁市城森林市总体规划大环道两侧绿色长力发展森林绿色工程的阶段,这一时间内,南宁建设环城高速公路、城市快速廊;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主题园。且2007、2008、2009三年南宁年鉴农林・水利资料显示,此三年内,南宁市通过包括绿色通道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珠防林工程在内的一系列植树造林工程,年均造林210km2,其中退耕还林工程,2006年退耕还林面积为53.49km2,2008年完成退耕还林面积36.78km2。人为因素目的性森林建设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是研究区景观变化的直接原因之一。

5 结语

研究结果表明:2006―2008年,南宁市景观格局变化主要表现为景观呈破碎化趋势,生态系统正朝着多样性、均匀化的方向发展;土地景观类型变化以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和林草地为主,研究区区域空间为中观尺度,时间尺度较短,自然驱动力相对稳定,可视为较稳定因素,人口增长及社会经济发展是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为城市、集镇的急速扩张、人为目的性的生态工程建设等人为扰动主导了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

在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南宁市建设用地科学引导,规模集聚,布局优化和生态建设与环境协调并存两方面加强对该区域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土地经济与管理范文5

关键词:湖南 土地集约利用 耦合关系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1-149-03

一、引言

为了使我国经济保持长期可持续的发展,让经济发展速度与环境合理容量达到平衡的匹配,国务院在2010年6月出台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这一发展规划的出台,将全国的不同主体的经济运作规范了固定的区块,让每个区块都在合理的状况下进行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政府不断推进该规划的落实,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让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其环境发展合理地同步增长。在具体的实践中,要求不同地区在考察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开发的潜力等因素的情况下,在合理安排不同地区人口布局等的现实条件下有效地开展当地经济发展的具体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同时要求在确定不同地区的主体功能之后,要依据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为有效立足点,合理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社会,从而推动我国经济质量的整体提高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各地在现实《规划》的具体实践中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主体功能区不同但是存在经济联系时如何进行统筹发展等问题,尤其对于湖南这种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都比较薄弱的地区,如何解决不同主体功能区之间的经济联系问题是目前首要解决的问题。

二、湖南各地区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之间耦合的因子分析

本文使用因子分析法,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各种指标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此研究是建立在地区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各指标的相关性之上的。采用因子分子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研究指标过多,样本数量太大。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基于研究遵守全面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的研究原则。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对地区经济和地区土地利用的数据进行收集。分别采用该省九个地区2009-2014年的指标数据为数据基础,同时还采集了2015年该省、市、州、地区的统计年鉴以及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库、国土资源公布与水土流失公报等。

(二)数据处理过程及结果分析

1.数据处理。(1)构造公因子变量。

(2)因子旋转载荷矩阵说明。六个公因子与原始指标之间的关系会在公因子载荷矩阵旋转之后得出。而且能够计算得出载荷系数的具体数值以及相关性和方向。公因子1在指标X6、X14、X16、X18、X19、X20、X23、X24、X26、X27中的载荷比较大,也就是说,土地生态承载力与单位土地面积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指标主要包括财政支出比例、技术研究支出比例、人民人均收入、零售业消费额、经济总收入、农业财政支出以及第三产业产值和新兴产业产值比例等。这些指标从各个方面代表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把公因子1设为土地系统的发展能力因子,能够使得这种发展模式得到量化,如果因子的总得分变高,就说明地区土地系统的发展能力强。公因子1的贡献率为30%,要大于其它因子,就可以得出在对地区经济和土地利用耦合程度的研究上公因子1的作用是最大的。在原始指标中与80%都与公因子1产生了联系,也就可以看出该公因子与原始指标的联系较为紧密。在这些指标中也存在着荷载系数小于0的指标,分别为财政支出中的一般预算支出、农业牧渔业产值中的非农业比例、生态承载力。这也就是说这些质变在该省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阻碍作用。

公因子2在指标X1、X3、X4、X5、X7、X28的荷载值比较高,也就是说,湖南农村人口的流动主要是受到城市发展建设用地增多和土地出让价格变动以及农耕土地减少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将公因子2确定为地区城乡土地利用互动因子,对这一因子进行分析可以使得人口流动和城乡土地之间的关系得到一定的量化。这种变化发展和湖南目前的发展方向一致,随着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发展的推广,使得农业用地开始减少,人口涌向城镇,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开始飞速发展。

公因子3主要与X11、X13、X25有较大的荷载相关系数,可以看出,资源效率GDP主要是受到森立覆盖面积和土地利用结构中的工矿、仓储用地比例的影响。以上的指标对区域生态环境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把公因子3确定为区域生态环境因子。实际发展过程中,如果地区的工矿用地过多,那么森林覆盖面就会降低,生态效率GDP的能源消耗就会提高,资源的破坏情况会加重。所以公因子3中的森林覆盖率指标的荷载系数小于0,和别的指标的变化趋势相反。

与公因子4有关的指标主要为X9、X10、X21、X22。可以得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和固定资产的投入提高与城市商业用地和城市住宅用地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所以把公因子4确定为区域土地投资因子。

原始指标中X2、X12、X15与公因子5有一定的联系。可以得出,水土流失与区域基础设计建设和农耕用地转用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可以将公因子5定义为基础设施用地。可以发现,生态条件较差的区域水土流失面积与农业用地转化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很大的关系。

指标X8、X17与公因子6的关联比较密切,也就是说地区经济增长幅度和国有土地转化价格有很大的联系。所以将这一公因子定义为土地市场因子。可以得出地区经济的发展受到土地市场的限制。

2.分析结果。湖南省各地区(州、市)土地利用机制与地区经济耦合程度的综合测评得分通过各公因子特征值方差贡献率(Ri)当做权重来反映,测算模型为:F=ΣRi*Fi。其中:i=1,2,…,6,综合得分在spss中是不能自动计算的,需要一个小的步骤,需要将每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对每个因子加权求和,例如:F=0.33679F1+0.18211F2+0.15288F3+0.12780F4+0.10254F5+

0.05712F6其中,F1、F2、F3、F4、F5、F6发可以通过SPSS中自动生成的。

该式中,F总为某地区在6个公因子上的综合得分;F1、F2、F3、F4、F5、F6分别为公因子1、2、3、4、5、6得分。

本文测算出湖南省9个地区(州、市)土地利用机制与地区经济耦合度综合得分和排序及各地区在6个公因子上的得分和排序,如表4所示。

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的荷载系数在公因子1上的得出为前三名。所以可以得出这三个市的经济发展能力要高于其它地区,岳阳市、长沙市和常德市在公因子2中的得分为前三名,可以看出城市建设速度快,土地价格增长较快,株洲市、常德市、衡阳市在公因子三的各项评分中得分较高,所以可以得出土地生态环境因子在这些市区中的耦合度比较高。公因子4中,衡阳市、长沙市、常德市的得分最高,也就是说这些地区的土地投资行为较多。公因子5中的邵阳市、常德市、长沙市的关联最为紧密,表明这些地区的基础设计建设土地利用率较高。公因子6中,常德市、湘潭市、益阳市的联系最为紧密。所以可以看出这些地区的土地市场较为活跃,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综合排名在第一位的是长沙市,其各项数据同高于别的市、州、地区。所以地区经济和土地利用的耦合度也高于其他地区。排名第二的是常德地区,虽然经济方面的排位不高,但是土地利用率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度也较高,拥有较大的经济发展空间。第三位是岳阳市,土地价格增长速度过快,城市建设用地较多,能够推动地区经济。

(三)分析结果在空间上的解释

对湖南省的地区经济与土地利用率的耦合关系以空间梯度排位的方式进行分类。主要的分布结构有三个区域,分别为第一梯度、第二梯度和第三梯度,其中长沙为第一梯度,作为湖南省的省会城市,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和政治文化中心优势,使长沙地区的土地利用率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第二梯度主要是在湖南西北部地区的市、州、地区。这些地区因为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因而土地的开发程度较低,森林自然覆盖率较高,所以拥有比较大的经济发展空间,所以耦合度较高。考虑到地方的地理因素,这些地区的土地利用多以生态保护为主,合理开发为辅。第三梯度主要是湖南省东部地区。这些地区因为拥有较为丰厚的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所以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这种发展模式也使得土地资源环境受到了一定的破坏。所以这一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应该以环保为主,保护环境旅游资源,注重地区的特色发展。

三、加强湖南各地土地利用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对以上的6个公因子进行分析研究之后,对湖南省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地区土地利用耦合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根据实际情况,在土地利用方面提出一些可行的意见。

首先,邵阳、常德、张家界市等地区在公因子1中的得分不高,所以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对于邵阳、常德等地区水土流失的问题,应该重新制定土地利用技术,使用立体发展模式。结合实际情况,使得城市发展与土地发展相结合共同发展。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优化土地结构,刺激土地市场的活跃度。结合湖南省的发展特色,科学合理地制定地方发展计划,以提高土地利用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

其次,岳阳和常德地区在公因子2中的得分比较高,也就是说,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过分的依靠土地利用。这于我国整体的发展方向相反。这些地方应该注重城镇化建设,推动地区土地建设发展,提高经济发展能力,刺激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使其向工业化发展靠近。应该加速地区城镇化发展,协调好地方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和纠纷,刺激农业发展向科技化转型,使得地方经济和土地利用共同发展。

第三,株洲、常德、衡阳等地区在公因子3中的得分比较突出,这就是说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比较多,地区工矿发展比较高,但是森林覆盖率不高,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有可能为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该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四,常德、衡阳等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公因子4中得到了解释,这些地区的发展过快,但是发展结构并不稳定,人民消费活跃度不高,土地利用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地区投资行为控制能力不强,所以在以后的发展过程,应该严格控制地区的投资发展模式,应该注重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五,从公因子5中所反映的问题来看,长沙等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应该注意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第六,湘潭、常德地区的发展问题是在公因子6中得到了解释。土地市场的活跃度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比较大,但是这些地区的土地市场发展时间太短,并不完善。相关的法律、信息还没有建立起来。此外,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还需要相关的法律制度作为支持,因而这些地区的发展在注重房地产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注意相关制度法规的建立。

总之,湖南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各地要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特色,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南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湖南县域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研究》(12YBB199)的课题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李彦,赵小敏等.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土地利用分区研究:以环鄱阳湖区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6)

[2] 钟海燕,赵小敏,黄宏胜.土地利用分区与主体功能区协调的实证研究:以环鄱阳湖区为例[J].经济地理,2011(9)

[3] 王建英,李江风,张丽琴,等.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土地利用结构预测[J].农业工程学报,2012(4)

[4] 蔡俊,郑华伟,刘友兆,等.中国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1(3)

(作者单位:湖南外贸职业学院 湖南长沙 410059)

土地经济与管理范文6

为保证国家建设工程的顺利进行,保护拆迁人和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经请示市政府法制办并报市政府主管领导批准,现就国家建设项目用地需拆迁集体土地上的农村房屋的有关规定通知如下:

一、农民户转为居民户的,其自住房屋的拆迁补偿、拆迁安置及补助标准,均按《北京市实施〈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及市政府京政发〔1991〕56号文关于《北京市城市房屋拆迁补助费标准》的批复的规定执行。

二、不转为居民的农民户,其自住房屋的拆迁可由拆迁人或乡、镇政府统一迁建,也可由被拆迁人自行迁建,还可由拆迁人按《细则》有关规定用公房安置。

实行统一迁建的,迁建的房屋建筑面积和建筑标准超过被拆迁人原房屋建筑面积和标准的部分,由被拆迁人负担。

迁建房屋建筑面积不足原房屋建筑面积的部分,由拆迁人按原房屋重置价格结合成新,对被拆迁房屋所有人进行补偿。

被拆迁人自行迁建的,其原房屋由拆迁人按重置价格进行结算、补偿。

由拆迁人按《细则》规定,用公房安置被拆迁人的,被拆迁人应按房屋管理部门的规定,按期交纳房屋租金及有关费用。

三、拆迁农民出租房屋补偿时,应按照拆迁房屋的重置价格结合成新进行作价,由拆迁人给予补偿。

承租农民房屋的居民户,在本市有城镇居民的常住户口,且拆迁范围以外无正式住房的,由拆迁人按《细则》的有关规定给予适当安置。

四、拆迁农民庭院前后种植的树木和各种经济作物,由拆迁人按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五、拆迁农民个体工商户用房及因拆迁引起停产、停业的,其经济损失的补偿,参照市政府京政发〔1991〕56号文件第七条的规定办理。

六、拆迁农村集体企事业单位的房屋,其拆迁安置和拆迁补偿,按《细则》的有关规定执行,其停产、停业期间的损失,参照市政府京政发〔1991〕56号文件的有关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