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课程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木工程课程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木工程课程体系范文1

关键词:土木工程;知识点;网络教学平台;课程体系;积件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092-02

卓越土木工程师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提出,要建立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内容、学习方式、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加强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方式等关键环节。理解知识的认识过程,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手段,梳理课程内和课程间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积件设计思想加强网络课程教育平台、三维实训教学平台构建和实习基地建设,推动课程群优化与教学资源开发,有利于推动立体化教学研究与改革。

一、专业知识体系与积件化设计思想

课程知识的教学过程可分解成知识点单元的过渡和复合进程,这种过渡在时间维度上是单向的,在知识体系的结构空间上是纵横交错的。课程间知识点存在交叉和关联,利用知识点关联和逻辑关系在课程间建立思维和实践上的联系,构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可使专业课的课堂教学和网络平台更加完善、流畅,对专业课的理解更趋本质化。积件是根据教学需要组合运用的教学信息和教学处理策略库与工作平台[1]。积件库是教学资料和表达方式的集合,包括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微教学单元库、网上环境积件资料库、资源呈现方式库、教与学策略库等。积件化的学习平台借助于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以积件作为起点,通过导航关系组成千变万化的学习路径。积件设计思想就是将课程知识内容分解成许多标准知识点(积件,相当于玩具积木),成为教学资源库的组成部分。一个标准积件就是一个标准知识点,是同时包含知识呈现方式、学习练习及相关知识链的完整教学单元。将标准知识点按积件方式设计,以一定的顺序连接,就成为课程,遵从一定规则组合就形成课程体系。将这些知识点以积件方式组合成一系列课程,或通过知识点之间的网状关系来学习专业体系,可摆脱单一课程或具体教材的限制。

二、土木工程课程体系整合构想与教学设计

1.重视知识点的归类与逻辑关系融合。研究专业课程和课程之间知识点的联系,根据其类型、性质和特征进行总结归类,把握知识点乃至知识链的构成,进而指导教学设计,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李国强等[2]考虑知识类型提出了结构工程课程体系六大模块,包括结构分析、荷载与结构设计准则、结构设计基本原理、结构工程设计、结构试验与测试、结构工程施工。按模块分类整合可达到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目的,又能构成较宽的结构设计知识平台。把专业课程体系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探索课程体系中知识点的逻辑关联,完整地把握课程的研究方法,不断进行小范围的知识贯通、融合和相互渗透,可有效引导学生理清课程体系中理论间的脉络,理解课程和专业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锻炼逻辑思维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越学越有兴趣。如可以所在教学楼为钢筋混凝土刚架结构引入刚架、排架和桁架的概念,门窗过梁可简化成简支梁等为例引入,钢屋架的焊接、木屋架的榫接以及现浇钢筋混凝土屋架,当弯矩和剪力较小时,常简化为光滑圆柱铰,杆件简化为链杆,屋架则抽象为理想桁架。这也正是不同课程间知识点的关联和逻辑关系。利用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课程内容链接,可以更好地使学生认识知识体系架构。创新思维教育过程中,通过知识点的联系更可发现思维的创新点。

2.构建以知识点为主线的教学资源。基于积件设计思想进行课程体系融合设计,要在教学资源(课件、网络)建设过程中站在专业角度而不是课程角度,确定知识点的各种特性和关联关系,合理分解和规划知识点,并按照对专业体系的理解和教学设计来构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土木工程施工模块教学过程中,在施工问题讲解中多引入结构设计思想和力学概念,可让面向施工企业去向的学生同样感觉到力学和专业在工程施工技术中的重要性。而围绕多次超静定框架体系的求解、无剪力分配法、塑性铰等力学专题,可以看成是涉及多门课程关联的知识点重组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以标准知识点为单元,按积件方式建立积件库,教师仍可按自己的教学安排组织和生成有个人特色的课件。每个知识点反映典型的相关内容,各个知识点相对独立,并对不同课程具有通用性。

3.深化课程知识链的关联与重组。同一个知识点可具有不同的存在状态,既可进一步细分,又可被包含在一个容量更大的知识点中。力学类课程和后续专业课程有重要关联和衔接关系,如“土木工程材料”、“混凝土结构原理”和“钢结构”等课程都涉及材料力学性能,“钢结构”和“材料力学”课程都涉及截面几何性质部分,“基础力学”课程中连接件计算、压杆稳定计算等专业内容“钢结构”课程仍有涉及,结构动力计算部分是后续“工程结构抗震”课程教学的重要铺垫。教学上应避免内容重复讲授或知识点的缺位,更应基于积件思想注重知识再现、重组和深化。现在诸如三峡大学求索学堂等网络学习平台都是以知识点为中心来组织网络课程素材的。一个知识点除呈现其文字材料外,还能呈现该知识点与前驱和后继知识点链接,学生可快速查看相关知识点以及其重要程度、要求掌握程度、帮助理解该知识点的例题和多媒体课件(可包含动画、视频、音频等)。深入研究课程群间知识点的联系,进行课程的整合和关联知识重组,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专业知识链条和知识树结构。基于知识点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可为资源重复利用和扩展带来极大的灵活性,为不同教师从开放的积件库中选择资源或按积件化模式共享教学资源提供便利。但目前网络课程平台并不能帮助专业教师实现课程间的关联和重组。目前一些针对建筑工程专业实训课程开发的商业仿真软件,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多渠道多方法地创设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基于具体建筑工程仿真,在理论课程和实习实践、在校学习和毕业工作间搭设互通立交桥梁,更可以具体工程为背景,以建筑施工为主线,串联土木工程材料、地基与基础、混凝土结构设计等多门主干课程的诸多知识点,为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关联与重组提供教学新思路。

4.建立以积件设计思想的专业课程集成与立体化教学体系。伴随着教学艺术的发挥和教学理念的探索,现代教学媒体的应用为教学手段改革提供了突破口。教学媒体从视听教育、计算机辅助教学到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演变过程,标志着人们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传统课件固化了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知识的呈现方式,素材数据的重复利用率和数据共享率不高,学生的参与度也较低。以知识点的表示、管理和利用为基础的课程建设是今后数字化教学的主要方向。基于知识点关联的土木工程专业网络教学平台其实就是积件化的设计思想和网状的结构,这需要有网状的教学软件与其相适应。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推导出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可引导教师改进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个性化学习。基于积件设计思想的课程体系改革,可促进课程体系的融合和优化和立体化教学体系的建立。

5.探索积件设计的微型学习策略。按照积件设计思想建设开放式教学资源平台,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的发展,有助于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基于课程知识点关联和积件设计思想来设计实用、短小、微型的标准知识点进行课程内容组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再到创新提高的学习资源设计符合人才培养规律,便于学生对专业知识体系的掌握。利用基于知识点关联的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具有人机交互性、学习的便利性和灵活性。教学平台导学功能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知识点逻辑关系和基于知识点的结构链接,学生可以确定自己学习顺序和掌握情况,二是对知识点关联度密切的前驱专业知识点进行复习和巩固。

6.核心知识点与实时实习模式。基于积件设计思想的课程整合同样可适用于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环节可按知识点进行学习和跟踪考核,以学习的核心知识点进行归纳梳理,实施以核心知识点为主的弹性小学分制和实时实习模式[3]。通过丰富专业教学资源,完善实习指导手册,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实训课程、求索学堂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以工程照片、视频资料为主的实习资料库和实习基地建设,使学生全阶段不间断地进行实践教学,实现与理论教学全过程同步的“实习”,实现理论课程(课本)―电子视听和仿真资源(视频、软件)―工地实践(实物)三者的有机互联,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渗透和反复交替过程,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实现无缝实时衔接,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系统化、完整化,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牵扯到方方面面的改革。结合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特点,在保证课程体系连贯性和知识教育循序渐进基础上,基于以知识点逻辑关系为基线的积件化设计思想,进行网络课程教育平台构建和知识点库建设的专业教学资源开发,推动课程整合和知识融合优化,建立立体化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杨现民.辨析“积件”“学习对象”与“学习活动”――教育资源共享的新方向[J].中国电化教育,2007,(12):60-65.

土木工程课程体系范文2

[关键词]高职 土木工程 实践教学 可执行性

[作者简介]姚荣(1975- ),女,安徽安庆人,扬州职业大学土木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与改革;吕凡任(1970- ),男,安徽六安人,扬州职业大学土木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岩土工程教学与管理。(江苏 扬州 225009)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校企合作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KT201149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5-0156-02

高职院校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具有较强的岗位工作能力及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应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放眼国际和国内市场开展专业调查研究,以市场职业需求为导向,突出实践性和创新性,构建具有高职专业特色的相对独立、系统化、结构有序的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期实现学校和企业的无缝对接。

一、现阶段实践体系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1.实践教学执行力度不够。经过多年的发展并借鉴国外经验,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得以确认,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在高职教育中被广大教育工作者认可。笔者在制订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时,走访并调研几所高职院校发现:我国部分高职教育实践环节的落实存在主客观困难,很多难以执行,甚至有个别院校的实践、实验基地成了接受兄弟院校来访参观的摆设和夸耀的资本;土木工程专业存在实践环节的教学地点(校外工地)随机变化、督导检查难度大等问题,执行力度大打折扣。这导致高职毕业生教育质量难以保证,缺乏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毕业后不能很快上岗。

2.实践教学培养计划与职业需求不适应。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过于模式化,有的学校要求实践环节学分需占总学分的50%以上。为了达到这个指标,学校增加了很多集中实践教学,导致实践教学一味强调技能的重复练习,而忽视了对整个建筑工程建造过程的训练,很难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一般单体工程工期都在半年以上,高职学生由于受学制的限制,生产实习一般集中在一到两个月内完成,若采用集中实习的方式,只能让学生了解工程进行到某阶段所涉及的相关施工技术方法、工艺等,不能够跟踪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实践效果不理想。另外,部分实践教学是在教师统一指导下集中完成的,属于认识实习,同时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在工程现场影响施工,也给企业带来安全隐患,甚至影响工期进度,实习时现场管理也有一定难度,实习效果不甚理想。

3.师资结构单一。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质量的最根本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对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有娴熟的职业操作技能。现有高职院校的教师基本上是“高校―高职”模式,企业实践工作经历短或基本上无企业工作经历,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对生产一线的施工管理、劳动组织、施工工艺了解不够,职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不强,很难适应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使得教师很难将实践操作融入教学中。企业兼职教师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表述和教学能力略有欠缺,现有专职实践教学教师数量不足、职称偏低等问题,也是降低实践教学实施质量的主要原因。

4.实践教学硬件不足。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技术员、技师等一线技能型人才的缺乏,高职院校扩大招生规模,导致学生人均实验实训基地面积、人均设备数量大大下降,即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增长的速度慢于学生的增长速度,办学经费紧张,实验器材的更新缓慢,实训教学工厂面积不足。受经费及场地限制,部分高职院校很难建立自己的教学基地,实践课程只能以看录像、参观等单调的形式勉强完成教学任务。虽然可以安排部分学生到企业参加实习,但由于企业指导教师工作繁忙,精力有限,而且企业接受学生实习并没有相关的政策保障机制和鼓励机制,工地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施工或监理等工程一线单位往往不会让学生承担具体工作,使实训变成了一种形式。另外,实践教学经费欠缺一直是阻碍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一般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环节投入的经费仍十分欠缺,再加上实习地点选择上受区域局限,有时会出现一个工程有十几个学生实习的现象,实习效果得不到保证。

二、实践体系重建思路

1.构建多层次专业实践培养方案。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计划按照从单项操作到综合实训、从理论学习到综合运用(理论联系实际)认知规律,一般包含三个层次的教学模块,从认知教学模块到操作技能训练教学模块,再到综合能力训练教学模块。第二层次的教学模块可分成两个阶段实施,即基本专业技术训练阶段和专业技术运用阶段。第三层次的教学模块,扬州职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岗位(施工员、材料员、质检员、试验员、资料员、测量员、建造师助理岗位等)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开设相关的支撑拓展课程,制定具体的顶岗实习要求和细节。认知教学模块,在第一、二学期开设,通过专业教育、专家讲座、演示实验、企业参观、工程现场认识实习、建筑识图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专业的基本情况、端正专业思想、明确专业岗位;操作技能训练教学模块,在第三、四学期开设,通过测量实训、材料实验、课程设计、模型制作、工种实训、生产实习、材料检测与取样、结构识图实训等形式,使学生掌握土木工程专业基本技能的操作要领,夯实专业基本功;综合能力训练教学模块,在第五、六学期开设,通过工程资料管理与质量验收模拟、施工方案实务模拟、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顶岗工作能力,实现由学校到企业的无缝对接。

2.建立高效灵活的实践教学管理网络。土木工程实践教学的高效管理一直以来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实习安全性要求高、实习地点分散、企业接收岗位实习配套政策不完善等。笔者建议学校专门成立“三站式”校外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即驻地工作站、网络工作站、流动工作站,负责实践环节的安排和监管。在校外实习相对集中的地区或企业多专业联合设立驻地工作站,在校外实习相对分散的地区组建流动工作站,指导教师共同巡回检查指导,并搭建作业流程控制、远程技术指导、网络会议的网络管理平台,多举措并施,保障实践教学质量。同时,教师现场管理实习,参与企业工程实践、技术研发,促进“双师型”队伍的培养。要想达到理想实践效果,院系必须成立专门实践教学部门根据教学进度和实践要求提前联系好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学校主管机构要积极推动并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创新制度建设,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并提出意见与建议。这种上抓下管、多方共同参与的构建方式有助于切实有效提高实践教学管理水平。

3.建立形式多样的考核机制。实践教学的评价方式应是多种形式的结合,学校组建相应的监管与评价部门,让校内外人员均参与其中,由实践指导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制定考核标准,评定实践项目。目前,提高实践效果综合评价机制是将实践教学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学生实践成绩主要由四项内容组成:实习出勤率;实习现场表现,包括实习参与内容、动手操作能力、管理能力、团结协作、创新能力等;实习提交成果,主要指实习日志、实结报告及设计成果、实训操作考核表等;实习答辩。实践成果能较好地反映学生对整个实习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另外,建议将实践教学单独考核、计学分,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设立奖罚机制,将指导教师的薪酬与实践教学评比结果挂钩,提升教师的积极性。

4.加强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这里主要谈师资、教材和实践教学设施三方面建设。为了培养“就业第一天就创造价值”的应用型人才,必须提升师资水平。教师主要包括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尝试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培养模式,对专业教师通过挂职锻炼、带实习、假期集中下现场、技术服务等途径增加工程经历,使每位教师企业实践经历至少达到半年以上,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安排教师到工程教育办得好的国家如德国和新加坡进行培训学习,提升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教师应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工程师榜样。对兼职企业教师要着重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提高应用教学教法及现代多媒体手段的能力,同时增加兼职教师的比例。实践教材建设仍然是土木工程专业的薄弱环节,建议各院校根据要求采取校企合作模式共同编写实践指导书和讲义,采用“活页”教材的形式,及时反映新规范、新工艺和新方法。对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应注重硬件建设与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的有机整合,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三、可执行性分析

1.开展实践竞赛,加强各种科技活动立项和竞赛前期指导。以赛代学,将部分实践教学的内容以竞赛形式完成,促进学生运用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校的做法是先在班级中成立兴趣小组,定期举办课堂小型竞赛,然后各班级之间举办较大规模的实践竞赛,如制图大赛、测量大赛、结构识图大赛等,从中挑选优秀学生参加全国和省市大赛。通过层层选拔,为大赛储备优秀生源,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锻炼操作技能,开拓知识面,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另外,成立科技小组,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安排教师定期指导,通过模拟工程情境下面临的具体问题,让学生开动脑筋拟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分析比较出最优的解决方法,培养主动获取知识和创新实践的能力。我校鼓励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科技立项(如省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每年都有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在教师地指导下参与实验,并在中文核心和省级以上刊物公开。

2.集成化课程体系设计,强化课程设计作用。将所有学习任务分解成工程项目逐步完成,知识点贯穿到操作技能中,“做中学、学中做”,理论与实践交融,项目结束,学习任务也就完成了。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师讲授完某门课程后,模拟某一具体工程背景,做一个综合训练,课程设计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开设的课程设计主要有建筑识图与模型制作、结构施工图识图实务模拟、楼盖设计与梁筋模型制作等。近年来,我校课程设计做了一些改革,将过去单纯的室内课程设计改为“设计+制造”模式,如在学生完成一幢民用建筑的单体设计后,要求进行模型制作,在模型制作中发现问题,及时修改设计,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课程设计结束后,指导教师对课程设计的完成质量组织专业教师进行综合评议,提出整改建议,为下一次的课程设计积累经验。同时,加强过程管理,防止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出现抄袭现象,有条件的院校最好一人一题,做好后期的课程设计抽检答辩工作。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的工程环境。土木工程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应以“为课程服务、为学生岗位核心能力形成服务”为指导思想,依据专业特点,以企业实训为主,把工程岗位工作环境作为工程职业教育环境,采取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参与的建设方式。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学校必须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的校外挂牌实习基地,制定校企合作共赢机制,为学生“跟岗、顶岗”实习提供工程场地,为教师的纵横向科研项目服务。地方政府和学校要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建立较为先进的校内施工实训基地、工程训练中心,使其具有仿真施工环境、再现施工过程的特点。中心应具有施工环境仿真、单项工种训练、系统综合训练、模拟演练、检测训练等功能。其中,系统综合训练设计多工种交织、互为支撑的综合训练项目,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单项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争取创建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完善校内基地体制建设,成立实践教学督导,细化实践环节考核指标,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监督与管理。对“建筑施工技术”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建立实时传输课堂教学,也可直接将课堂设在工地,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通过实训软件模拟施工工艺过程,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此外,笔者认为建立高校资源共享机制是一项互惠互利的工程,通过对邻近院校硬件设施的统筹利用,使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地安排实践时间,可以化解教学硬件设施紧张与闲置的矛盾,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教学环境和高质量服务,学校也可从中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采用多种渠道增加师资力量,保证实践效果。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校外兼职的实践指导教师很少,基本上由校内授课的专业教师指导实践,高职院校教师授课任务繁重,很难分出过多精力去抓实践教学。同时,每个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过多,很难保证指导效果。学校应多种措施并举解决难题,除了吸引更多的有工程经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加入实践教学外,可以将优秀毕业生留校后经过实践培训做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紧贴实践课程设置环节,成立实践兴趣小组,通过树模范立典型,请实践兴趣小组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低年级的学生做示范指导,或以座谈会的形式进行交流,实现以老带新。

四、结语

实践教学在高职土木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半壁江山,是体现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环节。但高职土木工程专业在实践体系发展和创新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行业、企业、学校三方共赢的长效机制,这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改革。

[参考文献]

[1]张丽华,张生瑞.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土木工程课程体系范文3

关键词:实践教学 体系改革 应用型

引言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环节地位逐步得到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同时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目前,高校在实践教学与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实验技术人员以及实验室管理人员流失严重,管理水平薄弱,相近学科的带动与辐射较少;贵重仪器设备利用率低,维护维修费用高,相关配套服务跟不上;能够长期稳定连续接纳学生实习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不多,出现了集中实习少、分散实习多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实习实训的效果;对实践教学投入不足,特别是对实验耗材、实习经费和毕业论文设计的投入不足。

本文以土木工程专业为载体,针对现在高校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初步探索,以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土木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结合工程类专业的特点,构建了“三模块”(施工与管理、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四层次”(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和工程实践)、“三结合”(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科研队伍和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训)、“四保障”(制度保障、安全保障、管理保障和考评保障)的实践教学体系。

1.三模块

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需要,将教学观念从传统的“以知识输入”为导向改变为“以能力输出”为导向,按照专业教学方向分为“三模块”即:施工与管理、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三个模块。每个模块又根据实践环节的性质分为六类,即:计算机应用类、实验类、实习类、课程设计类、科研训练与科技创新类和素质拓展类。根据每个模块的教学方向不同,学生选择某一模块,因材施教,体现人才分流培养。例如,在课程设计类的实践环节中,施工与管理模块可侧重于施工技术课程设计、施工组织课程计等,结构工程模块可侧重于钢结构课程设计、建筑制图课程设计等,岩土工程模块可侧重于基础课程设计、挡土墙(或深基坑)课程设计等。三个模块的教学之间有交叉也有不同,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择业方向不同、毕业去向不用,设置不同的实践内容,以满足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

2.四层次

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将层次清晰、逐级递进的实践教学分为四个层次,即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和工程实践。

①基础实践

以各门课程实验和初步的工程训练为主要形式,将传统的演示性、验证性实验转变为技术性或技能性实验,通过土木工程测量实训、工种技能实训、工程应用软件培训以及全国大学生的各类竞赛等掌握工程一线需要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职业习惯,使其树立初步的工程意识,为专业技能训练奠定基础。

②综合实践

综合实践具有强烈的综合性、研究性,也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通过综合实践的教学环节,使学生的知识由理论上升到实践,从根本上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主要以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为主,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辅,培养学生的系统设计能力和初步的创新实践能力。综合实践包括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钢筋混凝土楼盖课程设计等综合实践。

③创新实践

创新实践是以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实践性教育,将实践教学纳入科研、教改等实践项目中,从实践中创新,实现实践内容、方式、目标多元化。可以通过大学生实验室开放项目等方式,由学生自主设计、自行操作,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负责审查、监督、指导,使学生的思维不拘泥于理论知识的条条框框中,更大的挖掘自己的创新能力与自主精神,与此同时也增加了实验室的开放力度,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

④工程实践

工程实践主要通过本专业教师和定点企业内工程师联合培养指导,学生深入施工现场,接触实际工程,较深入的了解施工工艺过程,巩固加深所学有关专业课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工程实践包括学生到企业认识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形式。

3.三结合

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和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的需要,实践教学按照专业教学方向分为“三结合”,即: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科研队伍、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的三结合模式。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改变以往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现象,从本质上提高师生和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有些高校的实践教学是在理论教学全部结束后,或者是将实验课单列成一门课程,这样会造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同步的现象,教学效果相对比较差。以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一门课程《建筑材料》为例,在学生学习完《混凝土》这一章节内容后,就可以进行相关的混凝土试件制作成型以及混凝土和易性测定等相关的实验。学生有了理论知识作为基础,动手操作相对容易,而且也节省了实验课上的讲解时间,可以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时间思考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实践教学与科研队伍相结合,可以让学生以主人翁的角色参与到科研当中,更大程度提升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指导,可以节省时间,利用更多的时间研究学术,同时也有利于自身提高。

校内实验与校外实训相结合,把一部分实验操作放在校外实训过程中进行,既减少了学校对于场地、材料以及专业指导人员的资金投入,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在大三或者大四提前进入企业进行认识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形式,更早的熟悉真实的操作环境,同时有利于企业录用部分优秀的学生,也减少了学生的就业压力。

4.四保障

①制度保障:构建校内实验室以及校外实训实践的制度保障体系,确保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出色完成实验教学的前提下,实现平稳有序的发展,更好的为广大师生服务。

②安全保障:构建实践与实训环节过程中的安全保障制度,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让学生远离危险源,确保实践实训过程安全平稳有效的进行。

③管理保障:构建企业、学院、中心三级实践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其主要功能为通过行政行为计划、组织、指导、协调、监督和调控实践教学过程,实现实践教学的整体目标。

④考评保障:构建由社会、学校、中心、学生等多层次构成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保障系统,主要负责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评估、评优和鉴定。

二、结论和成果

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以实践技能训练为目标,以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为中心,以实践教学保障体系改革为保证,通过三模块、四层次、三结合和四保障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式,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优化的、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优秀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满足社会对土木工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常薇,肖媚燕.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研究与改革[J].中山大学报论丛,2006(2)

[2]蒋爱凤,胡喜.高校实验室建设及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4)

土木工程课程体系范文4

关键词:中外合作,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中外联合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优势教育资源共享、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出现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多年来的探索实践证明[1],积极开展中外联合办学是有利于教育多样化、整合不同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的有效途径。黑龙江科技大学充分利用地缘优势,于1999年开始运作与俄罗斯联邦实现联合办学。从最初的与远东国立技术大学合作发展到目前与远东联邦大学、弗拉基米尔国立大学、俄罗斯太平洋国立大学、阿穆尔共青城国立技术大学等大学合作。土木工程专业作为黑龙江科技大学最早实现国际化联合办学项目,经过初期的尝试和探索,中俄合作办学的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越来越彰显出其强劲的生命力,已然成为该校提高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新领域,为国际化合作背景下的区域性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针对性的人才储备。

1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高校联合办学项目多基于学校的发展需求,为吸收国外优势教育资源多采用国外的培养目标、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国外的模式、经验是否适合本国发展经济的需要,全盘认可国外教育体系而否定了自己的主体地位。目前国内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人才培养模式各具特色[2,3],主要形式有:1)互动融合型模式,也称为单校园式。指中外高校通过在中国大学内合作共同举办国际性大学的方式,把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和国外合作学校的教学模式完全地融合在一起。2)接力型模式,也称为双校园式。指合作双方充分保留各自的教学模式,通过双方各自对对方学校开设课程的评估,学分互认。3)松散合作型模式。具体指的是中外合作高校之间没有形成固定的合作关系,只是在人员、教材、学术等方面开展不定期的交流,相互借鉴对方的经验。土木工程专业联合办学的培养模式也不尽相同。例如英国的土木工程专业以职业为目标,更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德国侧重于专业性科技人才的工程师培养;美国主要是培养具备在土木工程领域内问题的解决以及制定决策能力的人才。国内许多知名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培养学生都有很好的就业综合素质。以黑龙江科技大学中俄合作办学和学分制改革为背景,坚持贯彻执行“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促进发展”的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索新的形势下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中俄合作办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国际化的土木工程专业的特色应用型人才。

2土木工程专业中俄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尝试

黑龙江科技大学中俄合作办学的土木工程专业曾经采用了“互动融合型”和“接力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培养模式急需在改革中不断完善与创新。目前黑龙江科技大学在大数据背景下为落实国家教育改革政策,制定了改革和发展规划,确立了黑龙江科技大学特色应用型和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黑龙江科技大学中外(俄罗斯)合作办学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最初的1(国内一年)+2(国外二年)+2(国内二年)及2(国内二年)+2(国外二年)+1(国内一年)等不同的培养方式,运行效果各有利弊。针对时代特点,目前以学校现在学分制改革为契机,尝试采用“4+0”的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引进国外优质资源,加强地区性合作,构建符合该校实际的土木工程专业联合办学体系,形成了“4+0”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课程体系。主要做法如下:1)明确中俄合作办学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黑龙江科技大学的中俄合作办学的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以学生为本,培养具有一定语言背景下的、具有国际视野的特色应用型人才。具体落实是从黑龙江科技大学的实情出发,总结过去该校“1+2+2”(即1年国内,2年国外,2年国内和国外综合考核)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国内与国外课程学习衔接不好、学生过俄语的语言关较难、学生适应环境时间长及教学管理的实时完成及学生就业等问题。故尝试采用“4+0”人才培养模式,本着结构精练、运行灵活、沟通便捷、经济高效的原则,能够有机地衔接中外双方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黑龙江科技大学和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共同探讨构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并与国际接轨的培养方案,学生四年的学业任务全部在国内完成,但是在各阶段按照合作项目的规定,俄方选派优秀的教师和专家来黑龙江科技大学进行授课,并利用网络平台,让学生提前熟悉课程的体系和内容,这样学生减少了适应环境的时间;同时黑龙江科技大学选派教师去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进行进修、访学交流,提高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师国际化的教学水平。2)构建中俄合作办学的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国际化人才成长平台。培养方案主线是指让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为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中俄合作办学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学分制,以工程实践为导向,突出个性发展、构建“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的“4+0”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均需相应调整,根据培养方案明确合作双方教学主体地位,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充分考虑合作主体的优势制订课程计划。3)探索构建中俄合作办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学分制下“四平台”的专业课程体系,打造国际化专业课程体系。在黑龙江科技大学学分制改革背景下,将两所学校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包括核心课程、选修课程以及海外课程和辅修课程,重构“基础课程体系平台”“核心专业课程体系平台”“公共选修课体系平台”和“拓展课程平台”的“四平台”课程体系。“基础课程平台”由社会科学系列课程(哲学等)、自然科技系列课(如数理化、英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组成;核心专业课程体系涵盖专业基础(如力学系列)的专业课程群(如土力学地基基础、混凝土结构、钢结构、混合结构等)。重构课程群优化课程整体,以达到课程体系科学化及多层次,满足中外联合办学人才培养需求。4)利用中俄合作项目搭建平台,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中重要一环。近年来,依托联合办学项目,黑龙江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按计划选派了部分教师进行了短期的国际交流。如分层次分阶段培训中方土木工程专业课教师,选派教师去俄罗斯访学、进修等,均使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真正学习了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引进国外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手段,并能够将国内外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加以融合,使土木工程专业师资力量国际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下一步,我们仍在扩大联合办学规模的前提下,培养具有国际专业视野的、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中外合作的教学与管理团队,为黑龙江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高效运行提供保障。5)探索构建学分制下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方式和评价体系。按照培养个性与发展兴趣的原则,进行教学方法和管理方式的改革,本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突出学生自主学习中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双方协商逐步完善学分制下的弹性学业制、学分互认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立多元化、全程化的评价体系,强调“以能力为本位”,实施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监控,做好双方教育主体责、权明确,切实为学生负责,完善终结评价,实现考核手段多样化。

3结语

在目前国际大数据的背景下,黑龙江科技大学中俄合作办学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项目从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实践经验出发,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定位,整合国内外资源,完成了土木工程专业中俄联合办学新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平台+模块+层次”的课程复合结构,并制定了科学管理办法和评价体系,并在2014级土木工程中俄合作项目中加以实施,为黑龙江科技大学中外合作办学开创一个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吴国雄,梅迎军,唐伯明,等.土木工程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13(2):114-116.

[2]张云莲,韩国英.地方院校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复合化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2):28-31.

[3]蒋良凤.湖南省高等学校中外合作办学现状、问题及对策[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46-58.

[4]吕春成.全球化视角下中外合作办学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33):6-8.

土木工程课程体系范文5

【关键词】土木工程 复合型人才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50-01

土木工程是一种对于建造各类工程的技术、科学以及工程的总称。在教育部对土木专业进行整合之后,现今土木工程专业已然属于了“大土木”的范畴。这个改变使得土木人才培养的方向需要有所调整,这也就导致了培养方案的改变,而这将导致各大高校在所有方面都需要进行或多或少的改革,以便于更好的培养出符合复合型人才的条件的学生。

一、培养土木工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

现代化的土木工程体现出了土木工程所需的功能化、城市建设必有的立体化、交通运输要求的快速化、工程设施应有的大型化、工程材料必须的多功能化、施工进程应该的工业化、设计理论不可或缺的精准化、设计工作应尽量达成的自动化与智能管理的大土木特点,而其的另一大特点就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结合。以上种种的特点就使得对于土木工程的人才子在各方各面的要求更高,为此,培养土木类的复合型人才也成为了现阶段土木类高等院校的重要课题之一。

现阶段的土木类人才不仅仅需要学习专业所需的理论知识,也要具备项目规划、设计、研究、施工以及管理的能力,成为工程高级技术人才。其实,土木类的人才培养一直都存在着专业技术应用型与复合型之间的矛盾,对人才成长方向有着一些不确定性。但是,笔者认为这两者之间并不是说完全矛盾以至于无法共存的,“专”与“通”之间相互矛盾却又相互统一。

二、培养土木工程复合型人才的有效措施

第一步所需做的是对土木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大体上来讲,土木工程类的复合型人才应该是以“强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特点作为培养方向与目标。所以,我们应该以拓宽专业口径、加强基础为前提,结合各高校的自身专业条件与现状,分析国家甚至于地方的经济发展方案,培养出一种以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基础,以高尚的道德素质作为框架,以完善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作为脊梁的复合型人才,也可以说是培养一种“会设计、能施工、懂管理、强体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各高校针对于这一培养目标在各个方面做一系列的改革,使得学生更加了解大土木工程的现状。

接着,需要加强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其实,专业的拓宽并不是说需要加大专业选修课的范围,而是应该在以加强基础为根本原则的基础之上来设置对应的课程体系。所以说,我们应该舍弃旧的教学观念,培养一种以建立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当然,这需要及时的修订教学计划,不仅仅要教授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加强能力的锻炼,并且增多学生的实践时间,丰富其实践内容。同时,也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优化课程体系,现今的大部分高校都有着重基础而轻专业的趋势,这与传统的“重技术,轻管理”的观念有一定的关系,并且对于文化课程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轻视,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加多自身特色的课程的开设。最后一点是,要选取合适的教材并且及时更新教材信息,各高校应该不仅仅重视纯理论教育,也要选取与后续课程相关性较高的课程,并且要尽可能的带来科技前沿的最新讯息。

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也需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革。师资作为培养人才的一大关键因素,必须要加强建设。大多数高校都是以高学历作为第一标准,对于工程实践能力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忽视,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将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得学生无法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并且,即使教师有所实践也多是企业难题,反而缺乏施工技术与项目管理的经验。所以,各高校应加多各类企业在学校中的挂职。不仅如此,也应该制定一系列的激励措施以及鼓励性政策鼓励教师参加土木工程类职业资格考试,并且在职务晋升的时候对“双师型”的教师设定相应的政策支持,增强教师参与工程实践的动力。最后,也可以邀请有经验的工程师做挂职教师进行一些课堂讲授,增大学生对实际的土木工程有着更深一步的了解。

三、结论

土木工程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的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改革,而是需要各方各面的一起努力对所有方面均做一定的改变,才能更好地培养出满足条件的人才。这些变革就包括了培养目标的改变、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以及课程内容的改革、师资队伍的变革等。土木工程人才在现今的社会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高要求,对于管理能力与实践能力也有着相当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土木工程课程体系范文6

(佳木斯大学,佳木斯 154007)

(Jiamusi University,Jiamusi 154007,China)

摘要:佳木斯大学作为黑龙江地方性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较明显受到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师资、学术水平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本地区的经济环境和所需人才特征,针对地区特点着重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

Abstract: As the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civil engineering major in Jiamusi University is obviously restricted by the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fluenced by the level of teachers and academic. Through analyzing the local 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quired talent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 this paper mainly develops the specialty students of civil engineering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关键词 :土木工程;人才培养;应用型

Key words: civil engineering;talent cultivation;practical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5-0174-02

课题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项目编号:JG2014011040,本文系佳木斯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JYLA2013-04。

作者简介:刘晓丹(1979-),女,吉林白山人,讲师,研究方向为结构工程。

0 引言

佳木斯属于地方院校,其宗旨是培养生产一线的高级工程和管理人才,因此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其对师生的共同要求。该校长期坚持实践教学,通过不断创新教育理念,以实习基地为实践平台,不仅构建了完善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也建立了良好的激励机制,有效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1 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地方区域产业的人才需求,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型,该模型包括一个主体(人才)、四大支柱(基础、口径、能力、素质)和十五项培养指标,具体如图1所示。

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四大支柱,即“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四者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地方区域产业人才至关重要,缺一不可,其中“厚基础”是指管理科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具备相应的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对优秀人才的必需要求;“宽口径”是指实行“平台教育+模块教育”的模式;“强能力”主要包括生产能力、评估能力、工程合理化改善能力、项目规划与设计能力等;而高素质是指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工程应用素质、心理生理素质等,它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

2 课程体系结构

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应以“社会需求”为基本准则,以“应用能力”为价值取向,同时参考上述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型,构建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层次结构,本文讨论的层次结构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分别是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方向平台,如表1所示。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层次结构主要包括公共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方向平台三层,其中公共基础平台主要培养学生的自然科学文化素质、人文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等;科学基础平台是培养目标中实现“厚基础”的对象、“强能力”的基础,主要包括机械工程、计算机技术等;而专业方向平台则是指“宽口径”,由于每个地区的地区特性不同,高校应结合自身所在地区的特性,设置相应的专业方向平台,佳木斯大学设置了两个专业方向模块即“建筑工程”和“道路工程”以及与地方产业相关的课程如“土木工程CAD”、“工程监理”、“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等。

3 教学改革成果

上文分析了土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结构,本文在区域产业应用的基础上,以工作岗位为导向,提出了一种产学相结合的教学改革之路。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实践意义,创新后的教学模式优化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一味的强调知识的体系性和完整性,而是通过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在实践中的应用,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和能力,同时将这些实践经验贯穿到整个教学环节当中去,形成 “知识点案例教学——课程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综合应用”这样环环相扣逐步加强的应用型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如图2所示。另外,在综合应用环节里,学生通过选择不同的产业应用,不仅强化了自身的实力,也给自己的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宽口径”和“强能力”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满足了高校对优秀人才的培养需求。

4 成效分析

以2014跟2015届毕业生就业数据调查表为依据(表2、表3),分析2015年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后跟未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2014年就业数据对比可以看出,就业方向发生了一些改变,更加倾向于要求员工具有很高技术技能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倾斜,就业率显著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5 结语

要想使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现良好的就业,在设计相关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主体地位,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更加有利于自身的就业。通过2014届毕业生和2015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对比,明显能看出2015届毕业生在国有大型企业就业率有所提高,并且就业方向的改变也是与实践教学体系密不可分。佳木斯大学包括黑龙江省其他开设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校在内,尽管近年来为企业培养出了很多的相关人才,但是由于各高校的办学时间都不长,在实际的教学中仍面临很多问题,比如区域特色不明显等,要想改善上述现状,应使人才培养和区域产业对接,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面向区域产业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许明,刘在今.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08(02).

[2]金凌志,曹霞,李豫华.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