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体系搭建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体系搭建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体系搭建方案

课程体系搭建方案范文1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

一、协同创新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理念的提出

现如今,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实践,但仍然存在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等问题。使得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计等脱离社会经济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不能满足学生成人成才培养目标。因此,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如何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协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在协同创新理念下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是由不同主体参与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实质是采取多元化的培养方式,在各主体之间整合不同的知识环境、不同的能力侧重、不同的价值需求下,培养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基于“协同创新”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涉及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反馈机制等多方面的创新,需要政、产、学、研、用等各方的通力合作,是学生专业学习的对接平台和综合素质发展的舞台。

二、协同创新确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1、建立人才培养反馈机制。对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最真实反应是社会评价,这一评价并不是通过评价好坏起作用,而是借助于反馈机制做出相对准确的反应。人才培养反馈机制需要结合校内与校外,协同建立。通过深入政府、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及毕业生开展调研,获取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就业情况信息,了解当前社会、劳动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深入同类型大中专院校、在校生中开展调研,分析本校学生的优缺点以及竞争力,了解学生择业兴趣与意愿情况。根据调研结果,建立人才培养反馈机制,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利用人才培养反馈机制,分析专业对接产业(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专业职业岗位所面向的岗位素质和岗位知识能力结构,确定适应2-3个核心岗位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人文素质全、专业基础知识宽、专业核心知识精、岗位方向技能强。

3、明确职业资格证书。充分利用反馈机制,分析专业对接产业(行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明确1-2个含金量高、能促进体面就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职业资格培养目标,实现“双证融合”,进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培训,推动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对接。

三、协同创新构建“点线面体”课程体系

1、“点线面体”课程体系的内涵。“点线面体”课程体系是指以培养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完整的人”为目标,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岗位方向课等四大模块出发,构建高职课程体系。其中:“点”代表岗位方向课,培养学生面对岗位时所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岗位方向技能强;“线”代表专业核心课,培养学生应用专业时所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专业基础知识宽;“面”代表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满足行业需求时所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专业基础知识深;“体”代表公共基础课,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尚人文素质的,能够全面发展的个体,要求人文素质全。

2、构建课程体系的三级协同创新机制。课程体系的三级协同创新机制是指:1、构建院级协同创新机制,学院各教学职能部门与教学系部共同制订大学生素质培养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体),为培养完整的人服务;2、构建专业群协同创新机制,相关专业间共同制订以培养行业基础知识的专业基础课程模块(面),为培养岗位迁移能力服务;3、构建校企协同创新机制,由专业与企业共同打造专业核心课程和岗位方向课程(线、点),为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服务。

通过三级协同创新机制的,精细化构建“点线面体”课程体系,同时注重专业知识体系结构,在课程开设的时间、顺序上要考虑课程间的衔接,注意课程的前导与后置关系,在课程内容上进行合理整合,避免专业知识体系中知识环节的缺失现象与课程间内容的重复现象。

3、开展课程标准建设。围绕专业实施各类课程标准建设。通过与校内外专家对课程内容的增减及前导、后续课程关系的协同研究和研讨论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制订课程实施方案,规范课程的教学过程,解决教学内容重复、多余、缺失与衔接问题,逐步形成完整的专业课程标准体系。

四、协同创新构建“训研创”一体化实践教学平台

1、搭建技能实训平台。搭建技能实训平台是要围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点线面体”课程体系总体框架,构建适应学生专业认知、技能训练、综合实训为一体的创新型实训平台。通过平台训练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强化技术技能,从而满足学生技能训练和综合实践的需求。该实训平台既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应用,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各项实训任务;又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提高校外实训基地利用率;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支持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采取集训队模式的学生实践队措施,巩固技能实训平台,为项目研发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体系搭建方案范文2

关键词:软件工程;协同发展;课程建设

软件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深化计算机软件工程课程改革、提高软件工程教学质量必经之路。从协同创新视角而言,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的大课程体系是一个协同体系。在实践操作层面,软件工程专业体系的每一个内容模块都会影响软件工程专业大课程体系的建设成效。软件工程专业的大课程体系每个内容模块可以构建相应的创新平台,通过各内容模块的创新与发展,能有目标、有步骤地推进软件工程专业的大课程体系建设。

1国内外研究现状

根据年度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显示,在就职业过程中,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适应性差,课程与市场需求脱节,实践与理论脱节,工程实践与技术应用脱节等方面,大部分无法满足企业对于毕业生的需求。这是目前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所在。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使得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在德智体美劳等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发展、能迅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计算机专业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进行计算机软件设计开发和应用,还会具有较强实践操作动手能力。学生学会软件的设计方法、学会软件的开发方法以及学会软件工程管理方面的基本训练方法[1]。除此之外,学生还会学会软件系统的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能壮大软件工程师的队伍,还可以在相关的信息产业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软件工程项目的分析、设计、开发和管理工作,为我国软件产业持续、健康、高速的发展贡献微薄力量。

2协同创新体现在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建设中的两大模块

大学校园为现在的科技社会输送了许多的人才。一个学校的创新能力是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在学校里开展协同创新的专业课程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学校的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意识,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开展实训教学、实训室建设等一系列协同教学模式,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努力开发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协同创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2]。2.1软件专业课程体系教学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首先需要了解课程设置问题。课程的设置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设置,分别为职业技能结构、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教学模式3个维度。这三个维度是围绕遵循软件工程规范和研究职业技能结构的课程建设思想以及构建以核心技能为主题的3个层次的专业课程体系为中心的。专业知识体系包括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方向课程、技能课程等。开展职业技能是为了让学生多多了解验证性实验课程、熟悉综合性实验项目、掌握课程设计。在上完理论课之后,验证性实验课程的开展会让学生加深理论课所学到知识的理解过程。开展综合性实验项目,是为了让学生的设计能力和综合能力有所提高,学生应用理论课知识,根据实验研究目的和要求,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课程设计最能体现团队合作精神,课程设计的开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3]。教师的课程教学要注重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采取多种考核方式,如课程设计答辩、课程设计成果验收、课程案例分析等方法。改革传统的刻板单一的教学方法,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感,激发大家的学习兴趣,共同探讨知识。最终,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得到提高,,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得到改善,实践创新能力也会得到了提高。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建设也可在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上去完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而去探索软件工程专业协同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从课程实验教学、实训平台建设、创新训练、协同培养等方面来开展软件工程专业多维实践教学模式。其中,课程实验包括了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课程设计三个方面。实训平台建设包括了建设软件开发实训室、软件研发中心、校外实训基地。创新能力训练包括了开展各类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4]。2.2软件更新管理,建设实训基地开展实践教学,软件要更新,实训基地要建设。目的都是为学生搭建实践动手能力的操作平台、为学生创建发挥创造能力的锻炼平台。作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尤其是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首先要攻克程序关。也就是说,学生应该多多编程上机实现。因而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中之重便是要求软件工程专业学生进行项目实训,提高动手实践编程能力。编程是将所学的抽象专业知识具体化。因则,学院要高度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要努力搭建好实训平台,多多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共同合作来搭建实训的基地,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发挥自身的潜力和特长。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来共同来树立协同创新观念,规范软件工程专业的管理制度,整合资源,优化资源,建设学院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和课程的评价机制,以构建利益共享机制[5]。

3协同创新在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中的应用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计算机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应用型本科大学,更加应该注重协同创新型人才培养。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建设协同创新指的是六个方面为一体的协同创新机制,包括"教师与教师协同、教师与学生协同、学生与学生协同、课程与课程协同、课程与实践协同、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协同"等。这些机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更有助于提升教学质[6]。3.1推崇校园文化,实施协同创新训练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个学校的每个专业也都有自己的特色。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的课程建设中明确规定学生需要加强创新能力训练。与此同时,学校应该为学生搭建创新平台,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科技创新活动和竞赛活动。比赛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工作与生活中,同时也可达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要求[7]。3.2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实施协同创新计划学校可以邀请企业来校参与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共建校企合作机制,搭建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应用实训创新平台,协同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明确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则是要求学校要与企业共同来制订计划,共同来建立相关软件专业的实训室与开发平台,成立研究开发机构与部门,共同来为社会培养可塑人才。因此,企业必须和学校达成共识,深度开展人才交流与技术交流,充分利用工作环境和培训平台来为学生的创新性培养创造条件,形成协同局面。学校可以聘请企业的软件工程师来为学生授课,讲解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中所遇到的问题,如软件开发的案例、软件的开发方法和开发过程。讲授案例的同时还可以模拟企业是如何来解决在实际开发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8]。学校也要全面性了解并且掌握目前市场上对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现状,据此来安排专业课程,按需培养学生,为企事业单位输送软件的开发人才,为积极推动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贡献微薄力量。最终,企业和学校就会实现双方互利共赢的双赢局面。通过学校的培养,企业的参与,学生大学的学业完成后,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后也不再迷茫[9]。

4总结

课程体系搭建方案范文3

关键词 桥梁工程师 研究生 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Bridge Engineering Course Group Excellence Engineer

Post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 Reform

WU Xun, ZHANG Zhichao

(Bridge Department,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Abstract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content reform is critical to the successful conduct of an outstanding engineer training must be completed and challenging critical work. Tongji Bridge Engineering Group lessons according to the "excellent engineer training program", in-depth research university post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 and then carries out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content of bridge engineering graduat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excellent engineer training program, and then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e of Bridge Engineering, Tongji University graduate training, training program focused on reform, and look forward to this research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bridge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 for outstanding engineers successfully cultured to lay the foundation.

Key words bridge engineer; postgraduate; training program

1 卓越工程师培养与课程体系简述

大学课程体系是指大学根据本校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设计和构建的由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一组课程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课程体系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大学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和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桥梁。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对培养对象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提出的理想预期,而课程体系则决定了培养对象所能具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决定了教育理想能否成为教育现实。因此,桥梁工程系人才培养的关键目标是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国家教育部通过多年研究和调研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这是我国现有工程教育模式的重大创新和突破,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改革措施主要是通过“卓越计划”参与专业的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得以实现,其中核心内容即为围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专业培养方案改革。根据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示和学校学院有关文件的精神,桥梁工程系制定自己的培养标准,以达到满足学校要求的培养目标,从而保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本文根据“卓越计划”的总体要求,面向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分析和研究桥梁工程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首先分析评价桥梁工程系现有课程体系,根据教授沙龙,学生调研,教师反馈等手段汇总改革问题,寻找改革思路,以期为我校桥梁工程课群组“卓越计划”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为卓越工程师的成功培养奠定基础。

2 桥梁工程课群组培养方案改革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研究生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自学校办学之初开始设立,具有悠久的历史,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特色鲜明,先后有三位院士任职于桥梁工程系,多位院士被聘请为客座教授,目前为国内同类专业中综合实力最强,专业发展最为均衡的传统优势学科,以其培养的卓越人才和取得的丰硕教学科研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工程界享有盛誉。桥梁工程系多年秉承理论联系实际,科研投身实践的育人思想,在加强教育教学的基础上,积极投身生产实践,努力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研究生,他们参与我国桥梁工程事业的建设中,解决了众多技术难题,经过努力,其中多数已成为国内相关领域的领导和技术骨干。现今国家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基础工程和交通工程浩大,大量铁路、公路桥梁建设项目投入建设,为桥梁工程专业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但同时也为研究生的教学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面对国际化、竞争性、创新型的社会,保持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有用之才,桥梁工程课群组落实同济大学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不断完善教学课程体系、先后建立实践教学平台、努力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作为土木工程学院下属的重要单位之一,桥梁工程系应当着眼于桥梁工程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根据《同济大学深入开展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精神,着力于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专业特色的卓越工程师。通过对当前社会需求以及桥梁工程学科发展的透彻分析,桥梁工程系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之上,经过教授沙龙的多次讨论,对研究生的教学培养提出了诸多修改意见。由于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主要为专业课和实践课,修改方案主要集中在专业课的设置和实践环节的课程设置。在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同济大学桥梁工程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首次全部改为专业型硕士学位,取消了学术型硕士学位,有力地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实地工程技能,为培养卓越工程师提供切实保障。专业课程也进行了修改,桥梁工程师同时建立“教学质量工程”,新的课程体系将纳入其中。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将在学校学院的领导下,继续深化改革,以全面提升桥梁工程系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1)研究生教育取消学术学位硕士,仅采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一种培养模式。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创新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的重要内涵,对于工科学生的培养,就要着重于培养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创新精神,由此便产生工科学生高等教育的反思,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是研究生教育的重大突破,其实现的重要方式为在培养过程中和行业企业深化合作,通过加强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深化合作,可以引进企业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创新前沿,高校可以发挥自身创新性的优势,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卓越人才。针对这一要求,桥梁工程课群组研究生教育取消学术学位硕士,仅采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一种培养模式。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的重要改革,在其课程设置中,与原学术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最大的不同就是加入了学生工程实践环节,按照方案规定,每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生需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工程实践实习,相应的,每位硕士生的学分将由原来的28~32学分调整到36学分,其中增加的学分即为专业实践学分。为了确保学生的实习质量,土木工程学院和桥梁工程系曾多次联系合作单位,同中建集团、上海建工集团、中铁集团等多家实力较强的土木工程领域知名企业进行协商合作,确立了学校企业双导师制度,制定了完善的效果跟踪和考查办法,有力地保证了教学水平和质量。

(2)将原只重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课程加扩展课程体系。为进一步提高桥梁工程系研究生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桥梁工程课群组针对当前教育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并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进行透彻分析,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本系研究生培养方案做适当调整,对研究生教学的课程进行完善。同济大学桥梁工程课群组进过发多次专题会议讨论土木工程专业(桥梁工程课群组)课程体系改革,进过再三讨论,决定将原只重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课程加扩展课程体系。

表1 桥梁工程课群组核心课程表

其中,核心课程主要为桥梁工程专业课程,包括高等桥梁结构理论、高等桥梁结构试验、数值分析等;扩展课程为跨学院课程,可在其他学院的研究生课程中选择,增强本系研究生的交叉能力培养。核心课程设置按照少而精,重原理,重训练的原则,通过大作业和大题量的训练来保证质量;扩展课程设置按照广而博,重系统,重实践的原则,鼓励研究生多做交叉研究,多了解相关学科前沿。同时,在核心课程建设中,要注重内涵建设。研究生课程是本科生课程的延续,很多内容具有相关性,其课程设计要既具有延续性,又避免重复性,这就需要加强课程内涵建设。考虑到各个学校本科生课程设置的不同,应该设置研究生选修本科生课程,这部分课程没有学分,供没有上过相关基础课程的研究生选修。

3 总结

实践证明,在创新型卓越工程师课程改革的指导下,通过改进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教学体系,加上实习实践环节的引入和加强,同济大学桥梁工程课群组形成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和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与企业的交流合作,高校师生提高了实践能力,企业获得自身需要的研究人才,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提高了桥梁工程系各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课群组将对课程体系改革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和努力,将学生的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赵洋,焦洪波,赵顺波.桥梁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研究[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1.27(3).

课程体系搭建方案范文4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status of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ogistics laborator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constructs and improves the logistics laboratories based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direction of professional training and the curriculum system, to really make it into play.

关键词:专业培养方向;课程体系;物流实验室

Key word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rientation;curriculum system;logistics laboratory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022-02

0引言

物流实验室是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的生命线,它的建设和应用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质量,影响着物流专业的发展前景。作为以培养物流操作型人才为目的的高职院校,必须建立能适应高职物流专业培养目的的物流实验室,通过相关物流项目的实训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建设物流实验室的目的是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深化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所以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该是基于现代物流的核心理论和核心流程,并结合教学单位的教育特色全面系统地考虑。教学单位的教育特色决定了物流专业培养方向,决定了物流课程体系,即确定了物流理论和流程。

1我国目前高职院校物流实验室建设存在的现状

目前开设大部分物流专业的高职院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物流实验室建设,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基于软件模拟的物流实验室,如各种配送管理软件、运输管理软件、金碟E R P、仓储管理软件、国际货代软件或者基于上述几个软件集成起来的供应链软件等,用来搭建物流模拟平台;二是基于设备的物流实验室,以A S/R S、分拣系统、电子标签辅助拣货系统、R F I D无线射频识别系统、R F及手持终端、AGV等物流设备为核心来搭建物流模拟平台,用来模拟一般配送中心或工商企业仓库。

多数院校都没有以课程体系建设为主导去建设物流实验室,很多高职院校建设物流实验室或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或迫于教学质量评估检查、示范院校建设的压力,没有根据自身院校的教育特色进行与既定学习领域下的课程体系相匹配的实验室建设,加上实验室建设在设计之初考虑的实验实训岗位过少,缺乏相应的实验指导材料,缺少经验丰富的专职实验指导教师,软硬件维护人员不足,因而预期的培养效果差强人意。

2基于课程体系的物流实验室

2.1 明确物流专业的培养方向物流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如制造业、医药业、建筑业、流通业、邮电通讯业等,但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物流服务趋于多样化。技术应用性的教育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在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上需要一个明确的定位。目前不少高等院校都在筹建物流实验室,其建设方案和实现功能各有千秋。而物流实验室功能是与学院发展战略、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相匹配的。如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实验室的主要功能是物流技术科研, 促进物流技术的转化,其方向是物流规划技术、物流管理技术和物流信息技术,这是与其在物流专业的科研重点、教学特点密切相关的。因此,高职院校在规划物流实验室建设目标及实现功能上,应在全面缜密的系统分析后进行决策,明确定位。

根据物流专业紧缺人才的社会调查,物流专业可设为物流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企业物流和国际物流四个培养方向。

2.2 制定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不同的物流专业培养方向决定了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差异,它制约着物流实验室的建设规划,决定了物流实验室不同的作业模块和系统功能。因此,在确定物流实验室建设方案之前首先要明确物流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任何课程体系的设置都要求重点锁定某一培养方向和某些岗位。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其课程体系设置应该是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一线物流作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要求来设置。

2.3 基于课程体系的实验室建设

2.3.1 培养专职实验指导教师教学实施方案确定了是仅仅不够的,教师作为知识的载体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者,所以师资力量在教学实施环节尤为重要。高职院校物流师资力量缺乏,专职实验教师是少之又少。所以在培养物流专业学生的同时,培养物流专职实验指导教师是重中之重。

2.3.2 编写因地制宜的实验指导材料软件、硬件完备并不能保证实验教学的质量,合适的物流实验课程教材对实验质量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目前国内物流教材很多,但与之匹配的实验教材还很少。所以,一方面可以借鉴同行已有的经验,另一方面通过自己的经验积累,编写出符合教学要求的实验指导材料。譬如,针对自动化立体仓库的实验实训指导手册中,首先应设置实践岗位,如从入库、储存到出库的过程中,应该有货物检验、货物包装、贴条码、码托盘、RF扫描条码、叉车货物上架、拆盘、装周转箱、补货、电子标签拣货、搁板货架RF拣货、出货复检、出货理货等实践岗位,以及每个岗位应具备的理论(知识)要求和能力(技能)要求。

2.3.3 适当增加实验学时保证实验效果即在正式课堂教学以外,适当增加实验学时,理实并重。让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在《物流设施与装备》中,可以增加实验学时,让学生在实验室中熟悉和操作物流机械设备;在《生产与运作管理》中,可以让学生学习和使用MRP系统。通过实验,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熟悉企业业务及其运作,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

2.3.4 单独开设实验室教学为主的课程某些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教学。例如“ERP系统应用与实践”,就可以在实验室中利用ERP软件进行教学,让学生边学习、边练习。《物流仿真系统应用》也可以在实验室中教学。这类应用性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未来工作中可以用到的系统,在实验室中教学可以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2.3.5 开展应用型或者科研型竞赛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可以在实验室中开展一些应用型和科研型竞赛。例如企业模拟经营竞赛,可以利用ERP软件让学生小组在给定资源的条件下经营若干个会计周期,经营业绩最佳的小组获胜。也可以开展其他一些竞赛,例如小系统设计和开发竞赛,案例研究竞赛等等。

如果设计得好,这类竞赛对学生的学习和科研非常有益,也可以提高学生使用实验室的积极性,实现实验室的建设目标。

2.3.6 搭建基于实验室的科研平台实验室也作为师生进行研究的平台,为科研活动服务。

教师是学校的科研主体,实验室的主要建设目标之一是为教师的科研服务。教师在进行供应链模拟仿真软件、RFID技术、ERP、SCM、CRM等研究时,可以利用实验室作为研究平台。学生可以将案例研究中的数据输入系统进行模拟、优化,将结果和企业实际数据进行比较,从而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建议。同时实验室也能为教师提供研究课题,譬如基于大多物流实验室都有的昂贵设备自动化立体仓库,就可以对其应用特点、输送系统、信息管理与监控、在企业中的应用及立体仓库的自动化改造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RFID 技术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临床医学等各领域的应用研究。

只有实验室成为师生的主要科研平台,才能提高实验室的投资效益和利用率,最大发挥实验室的作用。

3发展方向

建立实验室的第一要务是通过实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掌握物流基本原理以及国内外物流发展的状况与动向,从而全面提高物流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基于现代物流实验室建设的目的,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该包括物流教学系统、物流设备、实训手册、物流实验教学计划、物流操作单据、物流运作案例等整套方案,以发挥物流实验室的功效,为老师提供全面、系统的辅助材料,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子侠,傅培华等.物流实验室建设要融合新技术[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 (14) :64-66.

课程体系搭建方案范文5

关键词:动物科学专业;实验实践教学;人才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20-0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畜牧业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当前养殖业及科研院所对高素质畜牧科技人才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直接给我国农业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培养创新性人才、提高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已成为我国涉农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动物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其带有重实践、重应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实验实践教学作为动物科学专业学生的基础教育之一,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实验实践教学的重要部分——实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其合理与否更是直接影响动物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的高低。因此,加强涉农高校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实验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对提高我国农业高等院校的实验实践教学质量尤为重要。经调研发现,国内在动科专业的动物科学实验课程的开设大多仍基于“十一五人才培养方案”。随着国家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十二五国家教育发展纲要”等系列文件出台,当前动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难以达到“新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分类培养”目标。而且,当前的实验课程多以教研室为基本单元开设,由于缺乏统筹规划,极大程度地造成了教学内容的遗漏和重复。同时,实验教学内容单薄、技术陈旧也是当前动科专业实验实践课程普遍存在的另一主要问题,其结果直接导致许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够,在实验过程中表现为创新性不足,主动性不够。通过对本校的实验课程的调研,我们发现,动物科学专业的实验课没能达到预期设计的大幅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这一目的,大多学生仅限于“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为什么做,做某一实验的目的何在,学生不清楚;由此,从当前教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的工作现状来看,当前实验课程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更谈不上实现“人才分类培养”的目标。如何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认可度,使学生由“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同时在学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实现人才分类培养的目的,是本科生培养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美国及欧洲一些设置农科专业的学生实验课程给我们提供了较好的借鉴,以世界动物科学排名第一的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实验课程设置为蓝本,发现这些实验课程均存在一些综合性实验。其具体过程皆是从动物科学专业基础实验技能的培养入手,学生在学习一些基础实验课程后,通过一些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设计,达到培养自身创新与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另外,国内一些工科类综合性大学的实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也给我们一些提示,许多综合性大学近年来均投资建立虚拟实验室,学生在正式实验操作前,通过一些虚拟实验,了解即将开展的一些实验的具体内容,这种模式对于学生把握整个实验内容,以及对整个实验的完成质量,尤其是对一些综合性实验的完成具有积极意义。综上,借鉴国外动物科学专业及国内一些综合性大学的实验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设置方案,我们设计将现有的实验课程重组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三个层次(如图1),其中创新性实验采用选修形式,学生在实验操作前通过虚拟实验了解实验的大体过程,进而完成基础性实验,通过综合性实验巩固所学知识,而创新性实验主要是面向具有进一步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而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该实验,这种模式既能保证学生完成必修实验,同时又能起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并且有助于实现人才分类培养的目的。具体而言,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

重点加强动物科学基础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优化实验课程体系。通过对当前实验教学内容的梳理与整合,全面构建动物科学专业实验课程新体系;具体包括搭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三个不同层次的实验课程体系。第一层次为基础性实验,侧重于学生对实验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实验教学上的基础理论的认识;第二层次为综合性实验,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第三层次为创新性实验。学生通过上述两阶段的培训,根据自己的喜爱和专业背景,在导师的引导下,自主设计实验内容,提出研究方案。通过上述措施,形成三层次(基础型培养、综合型实验和研究型(创新性)实验)的新实验课程体系,该实验体系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动物科学高素质人才的培养,都十分重要。

二、强化网络课程建设、实现虚拟实验与操作课程同步化

首先需全面了解实验内容,进而科学地设计实验方案。在此基础上,对实验内容进行分模块操作,以模块为单元,制作其中的实验动画、音像、文字、图片。在完成上述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网络设计,制作出虚拟实验室网站。具体而言,可通过FLASH等软件进行虚拟实验动画制作,而后采用Adobe Photoshop等软件处理图像,使用Dreamweaver软件在本地服务器上创建站点,然后将相应网页上传至校园网Web服务器上,供院师生使用。学生在进行实验课前,首先进入虚拟实验室进行相关的理论与实习摸拟操作。

三、完善实验考核方式

通过虚拟实验观摩、实验过程设计和实验报告,完善实验考核方式。其主要内容和方式有:虚拟实验观摩记录、主要实验报告、对实验设计汇报的“学生讲堂”评价等等。

总之,实验教学作为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实验教学的学习与实践,比基础理论教学更具现实意义。因为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能力,必然经过实验的过程。同时,实验教学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实验课程,学生可以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从而使所学知识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该过程可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其动手能力;而学生带着学习中的问题,通过实验过程,可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与效果。

课程体系搭建方案范文6

    关键词: 食品营养与检测 实践教学 改革

    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培养具备食品营养、食品分析、食品检测相关知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食品营养、食品检测专业技能,能够从事食品膳食营养、食品检测、食品质量控制、食品安全管理岗位等现代食品生产一线岗位工作,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行业品质优、专业能力强、职业道德好、敬业精神高,协作能力强、岗位适应快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与就业岗位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建立一套与就业岗位一致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内容整体优化,增强教学效果。

    1.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建立校企合作制度和长效运行机制,即建立由食品企业、行业、学校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章程,明确职责,负责校企合作具体事宜。校企探索建立实施依托产业办专业、提供技术服务等利益驱动机制;探索建立实施校企双向兼职、双向培训、弹性安排学生企业实习等互惠共赢机制;探索建立实施共建校中厂、厂中校等生产性实践教学基地的融合共建机制等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机制。

    以为食品行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以订单培养、校企合作为途径,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针对职业岗位能力提升的要求,联手国内一流食品企业,共同设计“体验认知训练强化顶岗熟练”递进式人才培养过程。

    推行“双证书”制度,共同开发建设教学资源。双证融通,开发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开发《食品营养与膳食设计》、《食品检测技术》等5门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将4门核心课程建成优质核心课程,与行业企业合作将4门优质核心课程开发建设成为具有职业特色的校本教材。开发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校企共同开发建设包含学习资料、试题库、动画模拟、视频资料、课件等多个模块,开发食品生产过程品质控制虚拟流程、食品配餐等虚拟工艺等资源系统,建设集学习、考核、评价、服务、共享多功能于一身的项目化专业核心课程的网络课程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2.构建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

    进行中高职教育系统培养制度和模式等研究,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搭建中高职学习立交桥,聘请中职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中高职衔接工作小组,全程参与制定中高职衔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研究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明确中、高职两个阶段培养目标、专业内涵的要求、各自教学重点、其他教学条件的延续等,调整课程结构与内容,系统设计、统筹规划课程开发,完善教学管理,改革评价办法,探索中职升高职自主招生制度和优秀中职毕业生注册招生制度,实现中高职教育学习立交桥的搭建,促进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3.优化实践育人模式

    引企入校,推校入企,探索建立“校中厂”实践教学基地,学校提供场地,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学校和企业共同提供师资,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为校内实训创造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推校入企,建立“厂中校”实践教学基地,学校负责软件建设,企业提供实训场地、技术,将课堂建到生产一线,完成相关专业课的授课和实训指导任务,共同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等数字化教学资源系统,增强教学效果。

    扩建食品分析等实训室,建设食品检测中心、食品检测模拟实训室和数字传输教室等,使其具备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具备对企业开展食品检测技术培训的条件,具备为省内其他职业院校培训相关教师的功能。建设较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每年增加5个,加强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提高校内实训基地职业氛围,创建真实的职业环境,建设“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引入企业文化,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相关专业课授课任务和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参与专业建设,指导学生生产实践,参与制订双师素质教师考核评价体系、验收评价标准和管理办法。与企业共同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实训项目考核标准》、《生产操作规程》等,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积极开展教研、科研项目,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科研功能。

    制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实训方案和评价体系,建立与完善学生顶岗实习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与订单企业合作,共同制订《学生校外实训管理办法》、《校外实训指导教师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成绩考核办法》等文件,确保学生的生产实习和顶岗实训质量。

    综上所述,建立与就业岗位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模块和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实现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必将提高学生对就业岗位的认识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斌.大学生就业问题透视[N].人民日报,1999-02-27.

    [2]赵瑛.试论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及对策[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研究,1998(1).

    [3]童山东.学会做事-职业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与必然趋势[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4).

    [4]王庆华.新形势下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探索[J].石家庄铁道学院高教论苑,1998(1).

    [5]周鹏.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思考与展望[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