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的行业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药行业的行业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药行业的行业研究

医药行业的行业研究范文1

近年来,随着上海市总体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和保护意识的增强,该市医药卫生领域的知识产权工作特别是专利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医药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医药行业方面来说,各级医药管理部门在建立医药专利工作体系,发挥专利作用,服务医药经济的发展,在专利法与专利知识的宣传教育、人员培训、咨询服务与专利管理、专利执法以及专利信息等方面都做了一些工作,推动了整个行业的专利工作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从医药单位个体方面来说,医药行业企、事业单位的专利意识有所增强,在科研开发中重视了专利查新工作,使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得到了专利保护,其中有一部分项目还获得了优秀医药专利奖,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外,医药科研单位和企业进一步加强了专利管理工作,有相当数量的单位制订了专利工作管理规范和制度,建立了相关机构,并安排专人负责具体工作。同时,在医药卫生行业部分优秀的科技成果开始申请PCT国际专利,为我国医药技术和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做了准备。

1 医药行业知识产权工作面临的形势

目前无论是从全国还是从上海来看医药卫生领域知识产权的发展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表现在国内专利申请量上,医药卫生行业的申请仅占专利数量的小部分,而且专利数量不多,年度增长缓慢,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数量较多,发明专利非职务发明比例较高,且有相当数量的专利申请均是来自医药发达国家的医药公司和科研机构。这些专利类型以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影响力大的发明专利为主,占到申请总量的80%,特别是自1993年1月1日开始,源自国外的专利申请量连年递增,这些均对国内医药行业的科研开发工作形成了封锁和限制。

目前,我国 90%的大型先进医疗设备来自欧美;生物医药先进研究设备100%来自日、美、德等国家。在治疗恶性肿瘤及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化学药物领域,我国几乎没有专利,全部依赖仿制。

与此同时,上海市医药卫生行业的专利工作申请也是不平衡的。有的企业、医院、科研机构专利申请量达到近百件,有的企业、医院、科研机构甚至是重点骨干企业竟从未申请过专利。另外,医药卫生行业的有些科研开发单位还基本上是在仿制轨道上运行,表现为抄袭他人专利文献,仿制照搬产品,形成了严重的重复研究,企业之间的产品结构趋同。可以说,随着国内专利授权量和药品行政保护授权量的不断增加,知识产权是科研和市场竞争的利器这一特性将发挥日益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对国内医药行业的冲击会更强烈。

另一方面,由外国的制药公司依据已获得的中国专利对国内医药企业提出专利侵权诉讼的案例也已经出现,并且有逐步增长的势头。仅在2005年上半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已接到有关涉及药品知识产权保护的律师函 30多件,我国医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目前基本还是处于被动局面。

因此,总体来说,目前上海市医药卫生行业的知识产权的发展状况与医药卫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需要是不相称的、滞后的,还需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积极加快上海市医药卫生领域的自主创新工作,切实为医药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2 近年来上海市医药行业专利申请情况分析

相关专利数据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数据库和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处内部专利数据库。

2003-2005年上海市不同行业的专利申请量情况:从行业申请情况来看,医药行业专利申请总量2003-2005年在800余件处徘徊,但2005年申请总量下降明显,且相对于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医药行业专利申请日趋落后,所居位次由2003年的行业第5名降至2005年的第8名,当然其中医药发明专利量优势比较明显,仍位于全行业的前列。其他行业如传统制造业中的轻工、机械、纺织行业仍居所有行业的申请量前3位,增速较快。而同属于高新技术领域的医药、生物、化工、汽车、电气行业的专利申请量与2004年同期相比都有所下降。

上海市医药行业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分析:上海市医药行业专利申请类型构成情况:从表4可以明显看出,上海市医药行业的专利申请类型构成在不同年度有显著性差异,发明专利构成比增加明显。2003-2005年期间,医药行业专利申请总量起伏不定,但发明专利申请量有所增加,构成比增加尤为明显,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绝对数和所占比例均下降明显。说明医药行业专利申请的构成和质量上都有一定改善。同时也提示我们:医药行业的整体专利申请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上海市医药行业专利申请主体构成情况:从表5可以明显看出,各个年度不同专利类别的上海市医药行业专利申请主体构成情况均有显著性差异,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职务发明比例较大,实用新型职务发明比例略低。另外,总体上看职务发明构成比逐年增加,且总量上也占全部申请量的大多数,说明职务发明仍然是医药专利发明中的主导部分,非职务发明在医药专利申请中居于次要地位。

上海市医药行业专利职务发明中单位申请情况:表6显示,各个年度不同专利类别的上海市医药行业专利职务发明中不同单位构成情况均有显著性差异,工矿企业所占比例明显大于科研院所,工矿企业一直是医药专利职务发明中的主体,说明工矿企业作为医药领域的生产主体,对于技术创新发明工作非常重视。另外,科研院所在医药专利申请中也有一定优势,2005年所占比例上升到24.83%。机关团体由于单位性质所限,医药专利发明几乎为空白。

3 今后一段时期上海市医药行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展望

今后一段时期上海市的医药卫生产业将持续发展,将成为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然而,由于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被世界公认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从而影响了医药卫生产业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因此,必须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高度,推进医药卫生领域的发明创造,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迅速转化,培育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技术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并建设一批一流的临床医疗中心,以增强医药卫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上海市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卫生医疗领域的不断进步。

在新的形势下,医药卫生知识产权既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衡量指标,也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目前,上海的医药卫生知识产权特别是与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相关的自主知识产权还明显存在着诸如数量偏少、质量偏低的问题,而且还比较缺乏知名品牌,尤其是国际的知名品牌更是屈指可数。所以说,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在此同时,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也可以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应用的能力,这是今后更长远发展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所以,提高上海医药卫生知识产权意识,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提高医药研制开发、生产乃至销售的每一个环节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促进上海医药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保护医药企业和消费者利益,提高上海市制药业的国际竞争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如何在医药卫生领域中加强和推进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对于今后相当时期的上海医药卫生领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继承,汤磊,唐国瑶,等.我国医药卫生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卫生资源,2005,8(3):99-101.

2 朱爱辉,黄瑞华,我国专利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6(2):98-105.

3 沈昭在,陈志兴,龚朱,等.重视医院知识产权保护[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11):748-750.

4 王宏杰.知识产权与医药企业经营战略及核心竞争力[J].上海医药,2004,25(1):11-13.

5 周和平.医药行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薄弱环节[J].中国新药杂志,2003,12(7):575-579.

医药行业的行业研究范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1―0054―02

1引言

近时期,医药行业越来越拥挤,一方面归因于患病的几率大幅度上升,另一方面是医院配资的不协调导致。对于患者的大量出现,对于医药的需求量当然会骤然大增,当然对于该地方的医药的配资需要合理的加大力度,对于患者的数量增加,考虑到现今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升,因此大量的患者经常选择去有名气、有实力的医院,也给某些大型医院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压力,因此对于各地区医院的医药的合理配资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些医院的医药的配备不均衡主要和医药物流成本相关,医药对于患者显得重要,然而医药的价格也成为患者的致命杀手,医药物流成本大幅度上升,导致的医药的价格也相应的上升,因此研究医药物流配送成本,优化医药物流配送网络对于遏制医药价格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未来一段时期的重点发展方向。

2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医药产业是我们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良性的医药产业能为人们治病防病带来好处,能够有效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指数,特别是老龄化的今天,人们对医药产业的依赖性越来月强,没有健康发展的医药产业,不可能有快速增长的国民经济。

2009年,国家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管局发了《关于加强药品流通行业管理的通知》,该通知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药品流通资源上面,提升医药行业组织化程度,消除妨碍公平竞争的机制,实现药品流通企业的优胜劣汰,确保农村以及偏远地区的药品供应,全面的保证药品的供应的安全、长期、有效、及时。2010年,商务部再次强调,要充分发挥现有的流通网络资源平台,完善药品流通网络体系,不断的提高农村和偏远地区的药品的供应能力。

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医药企业的优胜劣汰、整合兼并将成为医药行业发展的主题,医药总体发展趋势将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医药行业集中化,新医改政策要求医药行业进一步提高行业集中度,医药生产企业及流通企业的兼并和重组是未来医药行业发展的大方向,现行的医药行业发展不平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药企的不均衡分布,以及药企之间的合作和配送不协调导致医药行业出现不同的病态反应,大城市的医药供大于需,而偏远地区的医药却得不到补给,因此医药行业集中化管理显得很关键。

(2)医药企业规模化与规范化,新医药改革,政府重点支持具有战略规模发展的医药企业,并且要求现在的药企规范化企业发展,学习国外先进医药流通规范化流程以及医药的质量标准,企业的规模化发展支持,可有助于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对于医药的生产供应有着强大的后盾,因此医药企业规模化与规范化进程对于医药行业起着决定性作用。

(3)医药物流配送网络优化,现行的医药物流配送极不平衡,对医药物流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由于药品的种类较多,物流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单单的某一家企业的医药物流是无法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近年来,政府也从宏观上也做了一定的调整,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现在的许多医药物流中心的建设仍以单一企业为主题,缺乏企业的相互合作,从而导致医药物流的需要不足,无法实现物流配送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了医药的成本,而又闲置了物流资源和医药资源。

3医药物流配送网络优化分析

对医药物流网络优化分析,是近时期亟待解决的问题,医药物流配送网络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医药物流行业弊端,整合物流行业资源,提高医药行业服务质量,有利于我国医药行业物流设施的浪费和重复建设,可以进一步降低医药价格,从而一定程度降低医药总成本,将进一步的舒缓人们“看病难”等问题,从而促进社会医药行业健康发展。通过医药物流网络优化分析,还可实现不同药企之间的合作交流,进而实现“双赢”,一方面医药生产企业能够更加专注于医药产品的研发,另一方面药企发挥自身的企业规模效应,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高医药物流行业的竞争力,更加全面的覆盖全国各地区,实现偏远地区有药可用,有病可医等。

通过分析我国医药物流整合不够、医药成本过高等缺陷,结合我国当前国情,以生产企业为导向的医药物流配送网络优化以“筹备-组建-运行”这条主线进行国内医药行业改革,从而实现全面的医药物流网络优化。首先分析当前医药物流及其联盟的组织理论,然后进行市场机制研究,针对全国医药背景,确定物流模式,从而实现医药物流配送物流中的筹备,对于医药物流配送网络的组建阶段,考虑到不同的企业之间缺少合作,因此合作伙伴的选择很重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也很重要,确保物流配送过程中的基本设施齐全,针对医药企业的组建,也应该注意利益的分配,从而规范化医药企业物流配送章程,确保医药配送可持续健康的发展;对于最后一个阶段――运行阶段,则可从信任管理和绩效评价两个层面进行医药物流配送网络优化分析,信任管理有助于真个医药物流行业的健康的发展和规模化建设,而绩效评价则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率。

对我国境外生产的医药产品在境内流通的渠道模式,主要流程可简化为,境外医药生产企业生产医药,通过医药商进行医药药品,商将药品通过医药批发企业和连锁药店配送中心分发给医疗机构、单体药店和连锁药店,最后送达给患者,这个模式也较好的实现企业高效运作,促进医药行业发展,境内很多店也省去了许多境外的物流运输,因此有助于降低医药运输成本,在这个配送路线上,医药商可直接将药品送往医疗机构和单体药店、连锁药店,甚至是患者,而省去中间的医药批发企业和连锁药店配送中心,从而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应急要求,因此这样的一种医药物流配送网络也是较合理的。

医药行业的行业研究范文3

关键词 转型升级 中国经济 医药行业 大型生物制药企业 中小型医药研发企业

一、转型升级条件下我国的经济环境和医药行业的政策环境

近年来,中国经济告别了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常态。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从2012年起开始回落,2012年、2013年、2014年增速分别为7.65%、7.67%、7.4%。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常态主要表现如下:第一,经济增速的新常态。随着刘易斯拐点的临近,人口红利消失,我国经济增速由过去的高速增长逐步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第二,结构调整的新常态。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第三,宏观政策的新常态。主要是指财政政策的新常态:从挖坑放水到开渠引水,从建设型财政到服务型财政以及货币政策的新常态:从宽松货币到稳健货币,从总量宽松到结构优化。

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医药行业总体上也呈现出以上趋势。我国医药行业一直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近年来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医药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2013年医药工业总产值为21682亿元,同比增长17.9%。而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所的最新预测,医药工业2014全年工业总产值同比增幅由原先预测的19.7%下调为17.7%,虽然相比2013年略有下降,但仍保持17%以上的高速增长,而2014年,中国GDP增长率仅为7.4%。医药产品由于其特殊性,产业发展受相关政策影响大,特别是药品价格、招标采购、质量监管、医疗保险、药品临床使用等方面的政策影响较大。2012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要求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改造提升传统医药;2014年11月发改委下发了《推进药品价格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指出将从2015年1月1日起取消药品政府定价,通过医保控费和招标采购,让药品价格在市场竞争中形成;2015年5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2015年进一步扩大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2015年6月9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关于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进一步放松了对医药企业开发新型医药产品的束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医药企业不仅获得了巨大的市场空间,而且更进一步丰富了自身的产品线,为以后在市场上攻城拔寨准备了充足的弹药。

二、我国医药行业现状

与其他行业相比,医药产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医药行业属于高新技术领域,医药产品生产经营涉及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规模化生产到产品销售等多个环节,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其间的审批与研究环节周期较长,新药产品的开发更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才、设备。因此,总体来说医药行业是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尤其是近年来,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高技术手段在医药开发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使进入医药行业的门槛越来越高。

此外,我国医药行业的集中度较低,根据SFDA南方所数据2010年我国医药行业的企业数量达到了顶峰,为7038家。其中大部分是技术含量低,效率极为低下的中小型制药企业,而这些企业之间相互恶性竞争又导致利润率更低。这些中小型生物制药企业的特点是研发费用不足、研发实力不强、产品单一化。我国有很多销售额上亿,甚至是上十亿的中小制药企业只依赖于1~2种主要品种,而主要品种的销售额一般占其营业收入的60%以上,甚至更高,这种产品的单一性结构也从一定程度上为中小型制药企业积累了不小的风险。在国际上,大型制药企业的营业利润率相当高,平均值达22%之多,而在我国一般医药企业利润率达到10%就相当高了。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来看,我国医药行业的特点为:一是技术层次低,在世界医药工业体系中扮演者原料药供应商的角色,而科技含量高、利润率高的制剂产品则大量依靠仿制,因而不能打开制剂药物的国际市场。二是产业集中度低,生产厂家众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加剧。三是受国家政策影响大,如受医保政策和国家定价政策的影响大,企业之间难以展开充分的市场竞争。

三、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政府对医药行业管制逐渐宽松,预期我国未来几年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也将趋于宽松,医药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更加的集中化和专业化。

(一)大型制药企业的发展趋势

大型生物制药企业可以通过并购整合,来不断发展壮大自身实力。一般情况下,通过并购实现业务的增长要比从规划图纸开始实现自身增长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且风险较小。医药行业中新药研发有着“难度高、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大型医药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快速整合其竞争优势,有利于其产品线的不断创新,加快其产品投入市场进程。此外,面对国际医药巨头的竞争,国内医药企业需要迅速扩充自身的实力,通过并购不失为明智的选择。纵观欧美著名大的制药企业,几乎都是以某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应用了兼并、收购发展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国际大公司只依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例如,国际制药巨头辉瑞收购并整合法玛西亚、惠氏,而最近又宣布将以大约17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国药物及医疗设备制造商HospiraInc;默克收购雪兰诺;赛诺菲收购安万特等等。国际上大型制药企业并购的案例举不胜举。通过并购将国内医药企业做大做强也是中国制药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到国际竞争的必经过程。

从我国大型生物制药企业自身财务竞争力来看,我国大型生物制药公司的资金实力雄厚,偿债能力较强,很多公司财务费用甚至为负值,不存在较大的偿债风险。相对于其他财务指标表现出较强的资产管理能力,大部分大型生物制药企业的盈利能力也较强。这说明医药行业整体在资产管理质量和盈利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我国大型生物医药企业获取净资产现金投入的能力不足,获取现金能力较弱。公司的资本结构仍需进一步优化,以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和整个行业的竞争优势。其中应收账款周转能力成为制约生物医药企业财务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

从总体财务特征来看,大型生物制药企业非常有利于其进行负债并购和扩张,可立足于现有的资产优势,充分利用杠杆融资进行并购和重组业务。另外,应收账款周转能力成为制约生物医药企业财务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生物医药公司普遍存在应收账款周转期过长,经营现金流少的特点。所以生物医药行业在保持销售增长的情况下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收回,合理安排现金收支,保持足够的资金流。

此外,我们预期国内的货币政策将在未来几年一直保持宽松,现有的经济环境非常适合有稳定现金流,信用良好,资产优质的大型生物制药企业进行兼并扩张。企业可依靠自身实力,扩大自身的融资渠道,通过收购兼并来扩充自身的实力,增强自身研发实力。同时,企业也要注重自身的风险防控能力,随着企业并购之后规模的不断扩大,所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将会有所增加,企业短期容易出现过度膨胀的问题,这样就会影响到企业的管理,同时企业的财务资金也会出现紧张的情况,特别是在举债融资并购的过程中,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也相对较多。因此,加强财务整合风险控制就是并购财务整合能否成功的关键影响因素。为了能够顺利实现并购后的财政整合,首先要加强医药企业支付风险的控制,快速剥离劣质资产,对并购后的医药企业现金类资产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实现资产优化组合。

(二)中小型合同研究服务医药企业的发展趋势

对于依靠规模效应的大型生物制药企业,采用并购重组可以迅速扩充其实力,并利用其信用度高的优势,可在资本市场上以较小的成本获得资金来支持其扩张,而对于一些拥有科技优势的服务性中小型合同研究机构(CRO)来说,银行贷款对借贷主体有严格要求和评估,还要有抵押和担保。一个刚起步的医药研发项目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难以满足银行的贷款条件。上市筹资对大部分中小企业更是只能望而兴叹。可见,以上融资渠道均非理想选择,而风险投资却为这些企业提供了一种好的选择。

风险投资,是对那些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产业的投资。风险投资的实质是一种科学技术和金融相结合,将资金投入风险极大的高新技术开发生产中,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商品的新型投资机制,是高新技术产业化中的一个资金有效使用过程的支持系统。

医药产品研发的特点是资金投入高,周期长。新药研究开发过程,不仅包括在实验研究阶段,还包括进入临床的各研究阶段(临床Ⅰ、Ⅱ、Ⅲ、Ⅳ期),耗资大、耗时长、难度高。当前国际上每种药物从开发到上市平均需要花费15年的时间,耗费8~10亿美元左右。美国制药界在过去的20年间,每隔5年研究开发费用就增加1倍。风险投资机构选择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医药研发企业进行投资,并积极参与到其研发业务和日常管理中去。但医药产品的研发具有高度的风险,因此必须设计出合理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具体医药行业风险投资的高收益来自对医药企业投资股权的转让所得到的资本收益,而首次公开上市是风险投资最理想的退出时机,目前我国创业板、新三板的蓬勃发展也为风险资本在医药产品研发各阶段的退出创造了合理可靠的资本市场环境。除此以外,各类资本中介服务机构,如法律服务、投资银行咨询服务、医药行业咨询服务、审计和评估等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建立和完善也为风险投资的退出创造了市场保障。最后,政府为外包服务企业和风险投资的有效结合又提供了相当可观的政策支持力度,如在税收、利率、法律援助等各方面的间接支持,甚至是直接的转移支付支持,为中小型医药合同服务机构的风险投资运行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作者单位为南京长澳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 韩武,张育粹,苏倪玲.生物医药企业财务竞争力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20).

医药行业的行业研究范文4

医学院校(医药)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应用性、交叉性、复合性的特点。本文深入分析了医学院校(医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医药行业的特点,提出了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市场营销专业;创新人才;应用型人才

1医学院校(医药)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医学院校(医药)市场营销专业面向医药卫生行业,培养具有健全的体魄、专业的技能、独立的思想和人格的,能够在各类社会组织尤其是医药行业政府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中从事营销管理的卓越营销人才。按照教育部关于地方高校转型的要求,地方医学院校的(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应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医药行业急需的卓越营销人才。随着我国新医改的深入推进,医疗卫生行业的营销活动将日趋规范。此外,在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慢性病成为了我国居民面临的首要健康威胁,预防保健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传统医药行业的营销管理将从单一的医药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转变为全面的健康管理,对医药营销人才的需求将呈现出井喷之势。

2医药行业的基本特征

医学院校开办市场营销专业,大多依靠学校医、药学科的背景,面向医药行业培养营销人才。医药行业具有两个典型特征:

2.1高技术性现代科学技术

不断应用于医药领域,使医药技术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和综合化的特点,需要系统地、综合地运用科学技术来解决人们所面临的疾病问题。

2.2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

由于医药行业产品和服务的特殊性、消费需求兼有公私两重性,要求医药行业从业人员注重社会效益,讲求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

3医学营销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科基础

3.1医药学

鉴于毕业生绝大部分从事医药市场营销工作,因此,医药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在培养方案制定时,均开设了医学和药学方面的课程。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学习市场营销方面的知识之外,还要学习医学和药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这是以后了解医药行业相关产品和服务、开展医药市场营销工作的前提。

3.2经济学

经济学是市场营销学之父,正是因为市场营销学科借鉴吸收并运用了经济学理论,为这个学科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理论主要指导人们如何在医药系统的活动中使稀缺的资源得到合理地运用,追求微观组织和宏观系统效果最佳。

3.3管理学

管理学是市场营销学之母。管理学为医药系统及其活动提供了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方法,为医药市场营销活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

4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4.1明确专业定位,体现具有医药背景的特色

从战略管理的视角出发,一个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必须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中存在的机遇与威胁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企业拥有的资源与能力,面临的弱项与不足,从而做好企业的定位及发展战略。办好学校如同办好企业,也必须依托自己的历史积累、学科优势与特色,开放式办学、特色办学。医学院校开办(医药)市场营销专业,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在医学、药学方面的学科积累与优势,突出医药行业特色。近年来,湖南中医药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紧密依托中医药学科背景,着眼于服务区域经济,大力培养医药行业市场营销专门人才,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特色。

4.2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之课程体系是一个以管理学科为基础,以医药学、经济学、管理学为支撑的交叉发展的多学科网络式结构。在完善“全国工商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各医学院校要根据医药行业不同层次营销工作的特点,开设具有自身特色和实用性强的专业方向课,同时,应该减少选修课程设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近年来我们适应社会需要,开设了医药+营销的交叉性课程,受到了用人企业的好评。

4.3着力培养实践型教师,积极探索高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要培养应用型人才,首先要有应用型教师。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我国高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相应专业领域的实践经历和能力。如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从来没有接触过市场的大有人在。因此,要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实行开放式办学。一方面,在组织校内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聘请企业有营销实践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担任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相关课程的兼职导师;另一方面,创造条件组织专业教师进企业定期轮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理论

4.4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营销教育,满足社会不同需求

医学院校现行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层次上将本科教育作为基点和主体,尚不足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对高层次营销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夯实营销本科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市场营销专业研究生教育,如申办MBA专业硕士教育;与医药行业知名企业联合举办在职研究生课程班、在职人员申请学位等。此外,亦应举办成人专科教育,培养适应基层市场营销工作的实用型营销人才。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密切与知名医药企业合作,根据当前卫生改革政策与社会实际需要,大力开展职业化的岗位培训。

参考文献:

[1]韦小兵,杨东红,马露霞.基于创业型、实战型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商场现代化.2009(04).

[2]李富荣,张萍.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科学决策.2008(11).

[3]刘恰君.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市场营销专业导师制的应用和思考[J].中国商贸,2012(23).

医药行业的行业研究范文5

关键词:高层管理人员医药行业薪酬管理

一、前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当前中国市场医药已完全放开,竞争愈来愈激烈,医药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随着加入WTO,国际上最大的25家医药企业已经有20家直接或间接通过独资、合资、合作以及收购兼并等方式进入中国医药市场,这些国际医药大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实力、先进的销售理念、技术研发、管理方法长驱直人、抢占市场,并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我国医药行业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目前拥有医药企业近3500家,竞争非常激烈。医药企业要走出目前的困境,面临着两种重要资源的竞争:一是自身技术装备、资金实力的竞争;二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尤其是高层管理人员(以下简称高管人员)的竞争。

薪酬管理制度对人力资源竞争的影响乃至对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作用不容质疑。作为企业核心人物—企业高管人员,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及留住他们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很多跨国公司已经把目光对准了中国。在这“春雨欲来风满楼”的季节,中国医药业已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寒意。

落后的销售理念、薄弱的资本实力、外资公司的业务抢夺和精英人才的纷纷“外流”,使中国医药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近两年来,中国企业界高管人员又不断出现震荡,使笔者对中国企业现有的高管人员激励机制产生反思。如何利用薪酬杠杆,吸引、留住和激励优秀的高管人员是薪酬管理的重要目标,也是目前中国医药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与分析

《中国企业家》杂志在2005年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的薪酬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目前中央企业负责人平均年收人36万元,平均薪酬最高的是医药业。平均年收人超过50万元的行业有5个,依次为:医药68.6万;电力64.7万;汽车61.9万;冶金57.8万和地产57万。这五大行业也是近两年景气度颇高的行业。我们可以看出,这些行业的前景都比较好,由于薪酬水平与所在行业景气状况的相互关联性,中央企业的老总薪酬也随之提高。

调查还显示,大部分行业的央企负责人平均薪酬水平比员工都高出10倍左右。医药企业负责人平均薪酬最高,其员工的平均薪酬更是遥遥领先,达16.5万。相应地,其高管与员工的收人差距亦排在倒数第二位,为4.2倍一。

《中国企业家))还对对100家上市公司(随机抽取行业龙头企业和2004年新上市的公司)2004年高管平均薪酬水平进行了分析,医药行业以其良好的稳定性排名第四。

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现在的大环境下,医药行业由于其较高的销售利润率和成本利润率,高管人员薪酬水平总体较高。但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的收人差距较小。这种较小差距的收人很难达到企业的内部公平和外部公平。判断高管人员收人的公平性主要根据收人的“外部市场竞争力”和“内部差距。在医药行业,央企高管人员薪酬平均水平和跨国公司(中国区)以及民营企业相比,还是比较少的,这是缺乏外部公平;另外,医药行业的央企内部高管人员和普通员工收人差距仅为4.2倍,这与国外企业的最高层和普通员工的固定薪酬收人差距是20-30倍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内部公平很难保证,高管人员的个人绩效和对企业的贡献难以充分体现。

此外,对所披露的薪酬数据,没有区分“固定薪酬”和“变动薪酬”。这在一点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企业对高管人员长期激励的忽视,一方面说明我们高管人员薪酬在宏观上缺乏政策的支持,比如股票期权的限制和证券市场的治理等,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薪酬也缺乏有效的管理,比如高管人员的绩效评价、公司治理的完善和薪酬制度的合理制定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但要总结以往的管理经验和教训,充分认清现状,还要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着眼于长远的目标,制定合理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制度。

三、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分析

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很多,这里主要讨论以下因素。

3.1医药行业特点首先,医药行业是属于营利性组织,高管人员的薪酬一般是按照会计计量的绩效来确定;根据不同的企业类型(国有、外资和民营企业),每个企业的薪酬水平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是外资企业最高,民营企业次之,最后是国有企业。其次,由于医药行业发展潜力巨大,行业的景气度较高,因此,给予高管人员长期激励(股票和股票期权)以留住企业的关键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很重要。

3.2医药行业高管人员供求状况根据微观经济学的供求理论,一种商品如果供不应求,它的价格就会上升,反之,则下降。由于高管人员是特殊的职业阶层,这种人力资本的形成需要先天的自然察赋加上大量的后天教育、培训和实践的投资,因而决定了市场供给的有限性。但市场对高管人员的需求却在不断增长。虽然医药行业的人才结构是以销售为主要阵营的行业,但管理人才的缺乏也给医药行业参与国际竞争造成了阻碍,也促进了高管人员身价的提高。如果一个行业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达到了市场均衡,那么职业经理人的市场价格也会趋于稳定,企业在制定职业经理人薪酬时会考虑同行业的平均薪酬水平,以实现薪酬的外部公平,增加薪酬的市场的竞争力。

3.3证券市场的有效性法玛(Fama)提出的证券市场效率理论认为,一个富有效率的证券市场,证券的价格会对任何能影响它的信息做出及时、快速的反应,股票价格既充分地表现了股票的预期收益,也反映了股票的基本因素和风险因素,所以任何人想通过这些有关信息买卖股票以获得超额收益是不可能的;高管人员薪酬体系中的长期激励效果都与股票市场效率存在很密切的关系。如果股票价格不能反映了全部与公司有关的信息,高管人员在获得股票期权奖励后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收益。在健康的股票市场中,股票价格的波动,在客观上可以起到对公司进行评价的作用,也能反映高管人员的经营业绩。这样,企业在进行高管人员薪酬设计时,可以依据高管人员的努力所反映的实际业绩制定合理的薪酬水平。

3.4高管人员绩效评价高管人员的评价标准有会计标准和市场标准,市场基准原则具有较强的激励与监督作用,使经理人所追求的利益能够与所有权人的利益更趋于一致(Finkelstein&Hambrick,1989)。但是,研究显示高管人员较偏好采用会计标准原则,而所有权人较偏好采用市场标准原则(Gomez-Mejia&I3alkin,1992)`5。会计基准原则下,高管人员能够进行内部会计报表上的操作,提升其绩效表现;市场标准则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经济因素的影响,对于不参与公司经营管理的所有权人而言,市场基准原则相对而言更有助于他们监督控制经理人的行为表现。另外,非财务性指标虽难以衡量,却更能反映公司的经营绩效,也在高管人员绩效评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经理自身的能力、努力程度、创新、客户满意度等指标在多因素绩效评价模型中也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可以弥补财务性指标的缺陷。绩效评价的过程的科学性,专业的考核人员和规范的考核制度也影响高管人员薪酬的制定。

四、构建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的建议

根据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现状及其分析,考虑到影响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的因素,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以构建中国化的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薪酬制度。

4.1增加基本工资在总薪酬中的比例,合理引入长期激励机制由于医药行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行业,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如果没有发生大的危机,企业的业绩会处于一个平稳阶段,因此,股票期权的存在价值也就没有了,可以增加基本工资在总薪酬中的比重以满足高管人员的需要。但对于处于发展阶段的医药企业来说,长期激励机制是留住关键人才的重要手段。股票期权能使高管人员成为企业剩余的分享者,把企业经营成果在所有者与高管人员之间进行最优的分配,并由双方共同承担经营风险,从而诱使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理人做出符合所有者目标的行为选择,使经理人自身利益最大化目标与所有者效用最大化目标相一致,即实现二者间的激励相容。

4.2加快医药行业高管人才市场的建设一个有效的医药行业人才市场对高管有很强的激励约束效应。市场竞争和制度约束不但使得经理人的行为得到有效的控制,还促使高管人员努力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包括医药专业知识、管理知识和道德素养等,通过市场的监督和制约,高管人员的目标函数也与企业的经营目标趋于一致,并自觉地维护自己的声誉,提升自己的市场价值,减少短期行为。这样,企业也具有了追求利润的经济理性。

医药行业人才的匾乏并不是短期现象。长期以来医药商业属于国家垄断行业,在制药行业大量涌人外企之后,医药分销业仍然没有开放。7年前中国刚刚开始对内开放医药商业,正式的对外开放是从2003年开始。封闭的环境使得医药商业长期停留在指定批发和门店销售阶段,自然不能吸引人才。要加快医药行业高管人员(包括生产管理人员、销售管理人员等高级管理层)人才市场的建设,必须完善相应的机制,比如人才测评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信息流动机制和市场约束机制等。人才测评机制可以保证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本价值的正确评价;人才流动机制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信息流动机制可以增加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市场约束机制可以减少人的非规范行为,从而减少成本。其中,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内在统一的,缺一不可。约束机制强调的是内在的约束,而不是外在的约束。比如,具有激励性约束效用的股票和股票期权就是一种内在的约束,而那些制度或者契约都是外在约束,不能从根本上起到约束作用。

4.3加强信息披露程度公平性,提高证券市场效率信息披露的公平性对于上市公司就是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充分性,并且其披露的内容对所有信息使用者来说是公平的。它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公司的会计信息必须充分、真实、及时地披露;二是此信息必须公平地披露给所有信息使用者。假设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中,某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能公平地在信息使用者之间进行披露,则每个投资参与者从该信息中获取的超额预期回报为零,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认为会计信息的披露相对于投资者是公平的;反之某会计信息事先被少数人掌握,则他们就会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来操纵证券价格,谋取暴利而使另一些人蒙受损失,我们认为是不公平的。

证券市场的低效率主要来自于我国制度的缺陷,当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之时,制度建设的步伐却没有赶上来。作为制度建设的主体,政府有必要加大市场制度建设,增大市场容量,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力图缩减起步较晚的证券市场与发达国家的成熟证券市场之间的差距。市场自身发展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政府是主要的推动力量,作为制度安排的主导力量,为了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效率,必然要推进证券市场制度变迁,矫正证券市场的制度缺陷,推动证券市场向市场化方向发展。

4.4科学评估高管人员绩效要对医药行业高管人员进行有效的制度监督和约束,首先要建立一套高管人员绩效评估体系。由于企业的高管人员有较大的控制权和较高程度的自由决策权,科学的评估体系将成为高管人员管理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企业成熟的、系统的绩效评估体系,以提高我国绩效评估的科学性。首先是根据医药行业的经营特点明确高管人员的角色和责任。不同的行业,高管人员的关键责任会有所不同,对医药行业来说,除了营利外,更多的是社会责任。其次是确定业绩目标、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业绩目标应与企业的短期目标和长期规划相结合,评估标准也尽量客观、公正,评估方法的选择可以根据高管人员职位的不同来确定。最后,评估程序的公正也很重要,因为这将决定被评估者对绩效评价的认可和评价以后自身修正的努力程度。

医药行业的行业研究范文6

根据医药工业运行宏观数据显示, 今年医药工业无论是产值还是盈利能力, 都持续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增长速度, 领跑各个行业。

“ 健康产业是一个安静的避风港。”渤海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马霏霏说, 老百姓对健康产业有着刚性需求,因此它在金融危机下成为了一个投资的安全地带。而风司负责人冯先生也认为,健康产业越是在经济下滑趋势下,越凸显资金避风港的优势。

二级市场热捧

事实上,自2006年开始,中国医药行业在内外多重因素的作用下,进入了长时间的调整期,整个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低迷。但随着整个行业的恢复,目前医药产业已成了一个资金的“凹地”。特别是在一年多来的熊市中,医药板块表现出较强的抗跌性,进入医药股的资金损失甚微,甚至还稍有盈利。

当医药股在二级市场平稳吸金时,整个医药产业都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投资者。

2008年10月17日,北欧最大的实业控股公司瑞典银瑞达集团旗下殷拓亚洲有限公司,投资8000多万美元入股湖南老百姓医药连锁有限公司。“我们希望能把‘老百姓’做成真正国际化的国内医药零售龙头企业。”殷拓亚洲公司行政总裁霍建华告诉记者,“公司的基础非常不错,在国内能找到这样一家拥有规模优势、管理团队的企业,实在很不容易。”

智多盈投资分析师余凯分析,与金融风暴下的制造业相比,医药行业的确有较强的防御性。继国际风投于1999-2000年在中国形成第一轮投资高峰后,2007-2008年掀起第二波投资热潮。在当前全球的“艰难时刻”,他们“选择‘老百姓’,应该是看重其未来业务扩张及海外上市的预期。”

紧接着,美国礼来公司及法国赛诺菲-安万特公司,相继宣布其在中国的研发投资计划。前者是建立礼来全球研发中国总部,后者扩建其位于上海的研发机构、启用在北京新建的生物统计学中心,以及同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签订科研合作协议,共同研发新药。赛诺菲-安万特公司研发高级副总裁MCLUZEL表示,全球金融危机虽已让公司2008年的研发投资持平或略有下降,不过并没有改变他们对中国医药市场的投资计划。

“投股票、基金的都赔了,保值的黄金也有风险。最后回头来看,还是医药行业的防御能力比较强。”中信证券医药行业高级分析师贺菊颖说。

“最近来咨询投资医药行业的人增多了。”北京和君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清功说,有些人是一直看好健康产业,而另一部分人是由于其他产业不景气转过来投资。

受益医改机遇

在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朱长浩看来,各路资本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依然看好中国医药业的理由有二:一是医药产业是与人民健康相关的行业,有着刚性需求,受外界影响不大;二是中国医药行业受益于医改政策推出,全民医保将带来市场大幅扩容,“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投资者,他们看中的都是这些。”

“最近出台的医改政策对行业整体是一个利好。”渤海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马霏霏说,医改中的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医保覆盖面等措施将意味着医药市场被整体扩容了,越来越多的产品涌向农村、基层市场。因此,资本开始投资医药产品。

2008年10月14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新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征求意见稿)》,新医改的重点是基层医疗。截至2008年6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亿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581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8 . 1 5亿人。随着医疗保障体系的建成,至2010年我国每年新增医疗保险费用将超过2680亿元。如果按照其中50%的费用将用于购买药品来算的话,药品市场将有效扩大1300亿元以上。

分析人士认为,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不仅可以拉动医药产业的产值,更能够提振其他行业的消费信心,对社会经济整体拉动能力可成倍增长。有数据称,每1亿元关于医疗保障方面的财政投入,可以拉动10亿元社会消费总额。

展望新医改,未来我国医疗市场的不同属性将划分为6个组成部分:卫生事业、社会医疗救助、高端医疗、社会保障化基础医疗、社会保障化高端医疗和非社会保障化基础医疗。不同的医疗市场获得的政府补贴比例有所不同,采取不同的采购模式,也将有不同的用药需求。因此,未来我国医药企业发展定位,应围绕对应的市场来发展自己模式,组织结构和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