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专业学科评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学专业学科评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学专业学科评估

农学专业学科评估范文1

【关键词】湖北省 新建本科院校 学科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006-02

一 湖北省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现状

1999年,国家以师范院校为突破口,大力调整高校布局结构,在这种大环境下,到2014年,湖北省新设置了15所本科院校(见表1)。

湖北省新建本科院校经过10多年的发展,分化发展的趋势已经比较明显,学科专业结构也不尽相同(见表2)。截止到2014年9月,在湖北省新建本科院校中,本科专业数量最多的达到94个,而2013年新成立的武汉商学院本科专业数量只有9个。由此可见,现有本科专业的数量和学校成立的时间成正比。综合性的大学如长江大学、江汉大学涉及的学科门类非常全面,其他的则根据学校特点涉及的学科门类各有不同。

二 湖北省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学科专业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足,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存在“两张皮”现象。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关联度不高,学科专业建设既没有得到政府的重视,也没有得到企业的支持,学科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建设没有形成良性互动。

第二,学科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社会效益不明显。湖北省高校教育经费投入虽然在增加,但与高等学校发展对学科专业建设的需要来看,学科专业的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高校学科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第三,学科专业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不鲜明。新建本科院校多是以本科教学为主的教学型高校,多年来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着“全面撒网”以及“撒胡椒面”的现象,没有研究哪些学科专业应该是首先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的学科专业,从而导致学校特色学科专业特色不鲜明、优势学科专业优势不突出的现象。

第四,传统学科专业比较多,应用型学科专业发展不够。由于受传统办学思想影响,各学校都比较注重平衡文理发展,但应用型比较强的学科专业发展相对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和学校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第五,高水平学科专业带头人匮乏、科研水平整体较低。由于办学条件、办学环境、教育资源、学校实力等方面存在

差异,致使学校人才引进困难,高水平拔尖人才严重缺乏,大师级的学科专业带头人更是凤毛麟角。

表1 1999年以来湖北省新建本科院校统计表

时间

数量

新建本科院校名称

1999

2

黄冈师范学院、荆州师范学院(2003年更名为长江大学)

2000

1

孝感学院(2011年更名为湖北工程学院)

2001

1

江汉大学

2002

3

湖北经济学院、湖北警官学院、咸宁学院(2011年更名为湖北科技学院)

2004

1

黄石理工学院(2011年更名为湖北理工学院)

2005

1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民办)

2007

2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荆楚理工学院

2011

3

武汉东湖学院、武汉长江工商学院、汉口学院

(三所均为民办高校,由独立学院转型)

2013

1

武汉商学院

表2 1999年以来湖北省新建本科院校专业现状

序号

新建本科

院校名称

招生本科专业个数

涉及的学科门类

1

黄冈师范学院

53

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法学

2

长江大学

94

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法学、历史学、农学、医学

3

湖北工程学院

62

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法学、农学

4

江汉大学

66

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法学、历史学、农学、医学

5

湖北经济学院

53

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法学

6

湖北警官学院

11

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

7

湖北科技学院

52

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法学、历史学、农学、医学

8

湖北理工学院

47

经济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

9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32

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理学、农学

10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45

经济学、法学、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理学

11

荆楚理工学院

31

经济学、法学、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理学、农学、医学

12

武汉东湖学院

34

经济学、法学、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理学

13

武汉长江工商学院

29

经济学、法学、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

14

汉口学院

32

经济学、法学、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

15

武汉商学院

9

文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

注:本表统计的专业个数截止日期为2014年9月份,数量计算均不含专业方向。

三 湖北省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发展的策略

学科专业建设是一项关系到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工作,在学校发展中具有关键和核心作用。学科专业建设是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只有转变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到目前在学科专业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学科专业建设发展战略,才能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科专业发展之路。

1.错位发展,争取实现“弯道超越”

避开与特色之校、强势学科专业相同的发展方向或发展路

径,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避免机械模仿和盲目追赶,利用自身的优势条件来发展并彰显学科专业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

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来进行学科专业建设和科学研究,努力为地方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和文化支持,形成自己鲜明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主动适应湖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瞄准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需要,建设一批适应地方社会经济特别是产业发展所需的特色专业、特色学科,达到既立足于人才的培养,又立足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服务的目标。

2.加大学科专业建设经费投入,规范经费管理制度

在学科专业建设经费的投入上进一步解放思想,争取在原有投入的基础上保证学科建设经费逐年增长。制定学校和各学科两级学科经费管理制度,实施学科专业负责人经费管理责任制度和学科专业成员对学科专业经费使用的监督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3.创新学科专业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建设决策机制,成立学校学科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和学科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充分发挥学校专业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和学科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落实学科专业建设的学术责任和行政责任。建立学科专业建设绩效评估与预警机制,形成与目标和效益相衔接的学科专业建设投入机制。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质量监控。

4.加快科研管理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科学研究的科研管理机制

修订科研工作量化管理考核办法,通过科研制度改革,调整科研奖励办法,鼓励科学研究,大胆奖励高水平的标志性科研成果。鼓励高职称、高学历人员积极申报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和各类横向项目,对成功申报的高级别项目特别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横向项目,学校在奖励政策上给予倾斜。

5.加强学科专业队伍和学科带头人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术梯队

改变传统的用人观念,除及时引进人才外,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用人机制,对于一些力量薄弱的学科,采取智力引进办法,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担任兼职教授,每年在校工作一定时间,发给相应的工资、校内津贴并提供住房等福利。这种智力引进可带来国内外科技新动态、新进展、新方法。营造富有活力、竞争力的学科专业带头人选拔任用和培养机制,构建一支结构合理、学风端正、团结合作、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学科队伍。

6.推进学科专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科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

农学专业学科评估范文2

(一)高等农业院校发展趋同化

农业学科本身的地方性和区域性特征,要求农业院校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专业(学科)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一系列问题上要适应地方经济、服务地方农业的发展。但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办学规模急剧扩大,在校人数迅速增多,大部分院校都热衷于上专业、上规模、上水平,却很少关注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目前,全国高等农林本科院校覆盖的学科数量均超过国家公布的11种学科门类的一半以上,非农类专业的数量也超过学校总专业数的50%。据统计,在38所农林院校开设的本科专业中,农学类专业占全校专业总数的平均比例为20.64%,涉农类专业的平均比例为8.52%,非农专业的平均比例达70.84%。农业院校非农专业数量占专业总数的比例高达66.15%,最低为54.17%。[2]这说明,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实际上都已呈现出多学科的发展态势。“多学科”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但这种一哄而上,不顾学校是否具备相应条件,是否适应当地农业生产需要,盲目的开设新专业的做法,最终将会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办学经费相对不足

长期以来,困扰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投入不足,几乎所有高校都在为筹措资金煞费苦心。高等农业院校的经费问题相比于其他科类的高校显得尤为紧张。在我国,除了教育部直属的6所农林院校外,大部分农业院校属于地方政府管理,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拨款经费极为有限,很多院校靠银行贷款建起了新校区,办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也导致了办学经费的进一步紧张,很多地方农业院校都面临着债务危机。而且高等农业院校的融资能力也明显低于其他科类的院校,致使高等农业教育经费严重不足。

(三)生源质量难以保障

高等农业院校对青年学子的吸引力不强,无法引起考生及考生家长的兴趣,考生填报志愿时只是怕丧失入学机会而“服从分配”进入这些专业学习,许多学生因此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实际上是一种有志愿学生的“招生难”,即招进了许多不愿学习所学专业的考生。[3]在实际招生过程中,高等农业院校的录取线已经是同层次院校的最低线,但由于生源不足,各省大多实行了降分录取的保护政策,即便如此,往往仍难招满名额。高等农业院校的招生难,以及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缺少兴趣,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埋下了隐患。

(四)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

目前我国农业人才就业市场面临结构性问题。一方面,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的农业科技人才,而我国的农业科技人才的比例仍然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另一方面,农业人才外流,“学农不为农”现象较突出,更多其他学科人才进入了农业领域。2009年,据对江苏某农业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显示,在440名就业人员中,不相关就业238人,比例超过一半,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限制了农业高校作用的发挥。[4]另外,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在近年国家“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政策优惠下并不占优势。“尽管政府出台了众多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但由于各方面原因,每年农业院校毕业生报考‘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选调生’被录取的实际人数很少,绝大部分被录取的考生都是非农院校的毕业生,如2010年河北省招收选调生900人,河北农大报名1244人,仅录取了31人。”[5]

(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农业高校科研方面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据统计,我国每年获奖的农业科技成果高达6000余项,但转化率仅为30%~40%。究其原因,主要是过于偏重纵向课题的研究,教师们侧重于、出版专著,忽视了面向市场的横向项目合作。我国农业高校90%左右的科研项目来自于政府资助,其中多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少,致使相当数量的农业科技成果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6]另外,高等农业教育、农业科研与成果推广机构分离的体制,导致科技成果研发不是以农业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而是一切从属于“计划”和主管部门的意志,科技成果严重脱离农业生产实际。

二、新时期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发展的外部环境呈现新特征

(一)农业发展势头良好

一直以来,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及农业吸纳从业人员的能力为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环境。截止2011年底,我国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分别占34.8%、29.5%、35.7%。[7]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1952年为85.3%,1970年为77.2%,1978年为70.5%,1990年为60.1%,2000年为50.0%,2010年为36.7%。[8]农业从业人员的减少为农业科技推广提供了需求和条件,可以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科学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职能。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对科技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也不短提升,从“一五”期间的19.9%提高到了2012年的53.5%,其中良种在科技进步贡献率中所占比例达到43%以上。[9]

(二)高等农业院校发展的政策环境出现新的变化

我国农业科技政策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为高等农业院校提供了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2010年开始的《农业农村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中强调农业科技人才2008年、2015年、2020年研究生学历比例分别为17.8%、23.0%、30.0%,农业推广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比例这三年分别为59.4%、65.0%、80.0%。《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及《农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都提出了“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关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政策导向。与此同时,2012年被确定为“农业科技促进年”,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将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

(三)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存在挑战

农学专业学科评估范文3

关键词: 1999—2009年研究生 分学科 招生 启示

1977年12月10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从此一度中断的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得以恢复,同年11月3日,教育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出《关于1977年招收研究生的通知》,从而因“”导致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工作也一并从此开始恢复。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和2006年颁布的“第10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名单”的文件规定,将研究生门类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等12大类,12大类下面又分为89个一级学科,其中385个二级学科,并同时列出招生单位自主设立的903个二级学科,总计22660个。[1]从此,我国的研究生招生逐渐成熟稳定下来。1999年—2009年研究生分学科招生情况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我国新世纪的人才结构类型。

一、1999—2009年全国研究生分学科招生人数的统计描述

(一)全国研究生分学科招生人数的统计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1999—2009年全国研究分学科门类招生人数统计数据如下(见表1—1、图1—1、图1—2)。

2.1999年的增长率是根据1998年的招生总数72508人进行计算。

第一,表1—1显示:1999年到2009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总人数呈逐年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呈“V”型趋势,年均增长率最高者是2000年的39.32%,最低者为2007年的5.20%。

第二,根据表1—1绘制的统计图1—1和1—2显示:各学科招生人数总体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一些学科的招生人数在个别年份出现了下降,具体情况是,2007年历史学招生人数少于2006年。2008年军事学、农学和历史学研究生招人数与2007年相比均有所下降,其中农学招生人数下降比例达到15.72%。2009年法学、医学、哲学和管理学研究生招生人数与2008年相比亦有所下降。

第三,管理学于2001年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之后,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生招生人数均呈增长趋势。2001年新增加的军事学也呈现大幅增长趋势,但招生人数总体有限。

(二)1999—2009年全国研究生分学科招生人数的比例分析

第一,表1—2显示,全国研究生各学科招生人数的比例可分为四个层次:最高层次为工学,所占比例大于30%;较高层次为理学、管理、医学,所占比例为10%—20%;较低层级为文学、法学、经济,所占比例为5%—10%;最低层次为农学、教育、历史、哲学和军事,所占比例为5%以下。

第二,根据表1—2,在2009年,法学、医学和管理学招生比例出现了下降,尤其是管理学,在2009年所占比例有以往的11.5%左右,下降到了8.82%,下降比例最大。

第三,根据图2—1和图2—2,1999—2009年间各学科招生比例有以下几个趋势:增长型,如文学、法学、教育学;下降型,如历史和经济学;平缓型,如医学、军事学;波动型,如先下降后趋于稳定的理学和哲学,下降又上升又大幅下降的管理学,受政策影响的农学,新时代新发展的管理学。

二、1999—2009年全国研究生各学科招生人数变化的类型描述

由表1—1和表1—2可知:1999—2009年研究生招生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但是各个学科的增加幅度和所占比例又随着年份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

(一)增加型

1.文学。文学年均增长率最快,达到23.30%,在招生人数中所占比例较大,位于第二个比例区间,即10%—20%,达到7.52%。文学研究生招生人数年年增加,在各个学科中所占比例也一直呈现增加趋势。基础部分以学科建设与民族文化精神的提升为宗旨,高等学校以“基地”为核心,进行了人文学科教学改革,大大推动了人文学科的教育与研究工作。

2.法学。法学年均增长率也较快,达到19.81%,在招生人数中所占比例也位于第三个比例区间,达到6.90%。1999—2008年法学招生人数和所占比例一直呈现增加趋势,在2009年出现了十年间的首次下降。由于法学专业就业门槛高及律师行业步入困境使法学本科生随之面临过剩问题,[3]因此研究生曾经的法学招生增长迅速,比例也稳步增加,在2009年招生人数出现了下降,所占比例也下降。说明法学的热捧要在今后趋于理性和稳定。从2009年起,允许法学本科毕业生报考法律硕士。

3.教育学。教育学年均增长率仅次于文学,达到22.02%,所占比例为第四个层次,即小于5%,为3.13%,且逐渐增加。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家庭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仅具有教育学本科学历的毕业生以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此外,教师薪酬的不断提高也吸引了大批学生继续深造,这些外部条件都促使教育学研究生比例增加。

增加型的三个学科全是文科。国务院发表的《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显示,截至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女生占在校生总数的45.7%,女硕士、女博士的比例分别达到44.2%和31.4%,女研究生数量增加促使文科的招生比例增加。根据笔者的调查,选择读文科方面的研究生不考数学也是很重要的一条。我国高校女生比例激增,男生正处于“边缘化”状态。

(二)下降型

1.经济学。年均增长率为9.76%,是增长幅度最小的学科。平均比例为6.30%,管理学在2000年分离出去后,2001年出现了猛然下降,所占比例为5.07%。2002年又有所增加,以后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但在2009年有所增加。市场化经济发展对经济学人才有一定要求,但是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人们一窝蜂地都去报考经济学,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使得人们对经济学理性对待和思考,驱使经济学研究生人数逐年下降。

2.历史。历史年均增长率为14.81%,也比较快,所占比例1999—2009年间为1.44%,位于第四个层次,且所占比例呈现下降趋势。历史学科就业面窄,选择史学就等于选择寂寞,就等于选择清贫。[4]历史学就业问题使很多人望而却步,且在有些“211”高校没有开设历史学专业,历史学发展可见一斑。本科生历史学专业生源少,而学历史的本科生读研究生时也会转换专业,生源问题也使历史学研究生受到限制。

(三)稳定型

1.医学。医学年均增长率为17.69%,所占比例平均为10.26%。十一年间,所占比例没有大的波动。医学就业对学历有一定要求,本科层次的医学毕业生很难找个合适工作,其学科严谨的性质需要高学历的学生。而高学历的医学专业,社会需求一直也比较稳定;医学专业对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知识要求高,本硕连读在医学中也占一定比例,跨专业考研比例也小,生源一直比较稳定。

2.哲学。哲学年均增长率为15.52%,所占比例平均为1.23%,位于第四个层次,所占比例下降后在1.20%附近趋于稳定。由于学科的特殊性,哲学是最高层次的理论科学,是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5]哲学高度抽象性、思辨性本身需要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哲学人才需求量不大,就业口径窄,本科结束后若无一定兴趣就不选择继续深造,生源也有一定限制。哲学是一门抽象思辨的学科,发展到如今,对于哲学人才的需求也趋于稳定,因此今后哲学的发展应该是平稳的,适合社会需求的。

3.军事学。年均增长率为20.00%,所占比例年均为0.05%,但是所占比例比较稳定。军事学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军事学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对研究生生源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军事学需要人才数量特殊,不会过大,因此所占比例有一定的控制,不会占很大招生比例。当前军事学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矛盾已从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层次转变为结构性调整和优化,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以及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布局结构,成为新一轮军事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

(四)波动型

1.理学。年均增长率为16.63%,所占比例平均为12.71%。对数学、物理、力学、生物学、天文学、地学等专业的学生的一种专业上的称谓。很多综合性的大学和理工科大学、师范大学等都设有理科硕士点,研究生更重于对基础学科深层次的研究,专门用于培养理科方面的人才。因其招生面、包含学科广,所占比例仅次于工学。其生源的复杂性和广阔性,影响其所占比例的波动。

2.农学。年增长率为16.95%,所占比例平均为3.56%,位于第四个层次。国家2001年在安徽推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2年在全国20个省市试行,2003年在全国普遍推行,并在五年时间里完全免除农业税。这些制度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2003年农学招生出现回升,但是幅度不大。在2008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增幅降低时,农学人数降低幅度最大。农科研究生就业面窄,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农学学生一般来自农村,研究生实行收费制后也进一步降低了报考人数。其生源受国家制度的影响限制了农学专业的发展。

3.工学。年均增长率为15.69%,平均比例为37.90%,位于第一个层次,是比例最大的学科。2004—2007年,工学就业率分别达到91.55%、90%、92.39%、90.57%。[6]高就业率也是工作比例最大的主要原因。对研究生教育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但需要大量具有高水平的基础研究人才,也需要大量具有高水平的应用研究人才,特别是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更需要能独立进行工程研究和产品开发型的专家。

4.管理学。年均增长率为10.62%,平均比例为11.01%,位于第二个层次。我国加入WTO后,更需要一批高层次的管理学人才,且管理学的就业范围宽,因此管理学虽然波动,但是总的起伏不是很大。2009年,管理学入学考试中,数学四变为数学三,需要将数理统计纳入复习范围,难度加大,招生人数下降。

三、1999—2009年全国研究生各学科招生人数变化的原因分析及启示

(一)1999—2009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幅呈现了降低的趋势。2005年,国家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7]2005年增幅明显下降。2009年,一方面,专业学位原则上招收大学本科后有一定专门职业实践经验的人员,但在2009年个别专业招收的学生范围开始扩展到应届本科毕业生。另一方面,为了回避就业的压力,学生纷纷报名参加考研,这和2009年招生人数增加有一定关系。研究生教育规模的增大有一定客观必然性。

第一,教育体制多元化起步阶段的必然结果。自国家号召社会力量办学并积极推动教育产业化以来,各种类型的民办高校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可以接受高等教育,进而加快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1999年本科生扩招,必然引起高一级的研究生扩招。正如美国一位研究高等教育的学者所言,本科教育大众化之后,大众化研究生教育跟着就来。[8]高等教育要保持合理的结构,改变现在“两头小,中间大”[9]的均衡现状。研究生招生人数增加也是必然的。

第二,经济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经济的发展,生产水平的提高必将对人们提出更高的学历要求。随着本科生的普及,用人单位也将目光放到了研究生层次上。

第三,就业压力缓解的手段。现在考研大军中不乏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人,就业难已成为了社会的一大问题,不少毕业生没有做好走向社会的准备,于是选择了继续念书。

(二)通过对1999—2009年间研究生招生人数和所占比例的变化及原因分析,笔者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一是国家政策影响着各个学科发展,研究生发展要有一定适应性。研究生招生发展至今,已经趋于成熟和稳定,各个学科协调发展。人们选择读研究生和专业更加趋于理性,升降比例波动趋于稳定。当总的招生人数幅度受到控制时候,就业口径窄的学科(农学、哲学2008年招生人数低于2007年)首先受到冲击。适应性原则,“就是研究生教育要适应和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即研究生教育发展必须与本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现实基础和发展需要相协调”。“根据国际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对我国而言,在经济、科技、人口与高等教育整体规模不能同步增长的情况下,研究生教育规模和速度不宜过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取决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取决于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国力支撑条件。一言概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必须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是研究生教育不可逾越的一条外部关系规律。[10]

二是适当控制研究生招生增长速度,在扩招中注重提高研究生质量。分析以上数字和观点,就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研究生教育规模必须扩大,但规模的增长速度应调整,只有研究生教育与本国的经济协调发展,才有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因此,适时调整发展规模和速度,是实现研究生教育持续发展的保证。在规模迅速扩张的情况下,必须注重研究生导师管理,同时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学位点建设和评估、研究生中期考核、研究生德育工作等进一步加强管理,大力改善研究生培养条件,确保规模迅速扩张下研究生培养质量。[10]应当适度发展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从硕士生中选拔博士研究生),大力发展用型硕士研究生。学术型研究生将主要补充科研和教学队伍,应用型研究生将走向经济建设工作岗位。[11]

三是协调好学科学位和专业学位关系,研究生教育必须真正面向市场办学。当前,研究生教育规模连续五年高速增长,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相比,明显过快,造成了师资力量短缺、教育经费不足、培养质量下降、就业形势趋紧等问题。因此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不能是简单地去迎合市场,而是为未来高等精英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总体框架,搭建平台,也是高教改革发展中又一次深刻的变革。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行业特色高校应该更新思想观念,适应时代的发展,树立定位意识、品牌和特色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从很大程度上说,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的力度,是决定研究生学科专业设置的关键性因素。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研究生教育的反应相对滞后一些,使得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有失平衡。培养出的许多学生素质和能力不适应市场的需要。高校应加强与社会的广泛联系和适应社会需求的主动性。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定位于为社会服务。原复旦大学校长、现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曾经就对目前国内高校硕士生和博士生“批量生产”的培养方式提出了质疑,他说:“不同的学科对学位有不同的要求,像工厂生产产品一样批量生产研究生。这样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肯定是难以保证的。”目前,在中国高等教育系统之中,可以看到的较为普遍的情形是,层次、类型各不相同的高校都在积极争取硕士点、博士点。针对这种情况,除了在政策上正确引导,使之量力而行,合理定位之外,对已取得硕士点的一些高校还应建议它们根据学校自身特点来承担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教育。

参考文献:

[1]省略/yan_xiao_3972/20070731/t20070731_

246620.shtml,

[2]中国教育统计数据(1999—2009)整理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

[3]张朝霞.民族院校法学本科教育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9,(2):20.

[4]叶辉. 历史学的困境[N]. 中华读书报, 2007-7-11(第003版).

[5]蔡启元,昌锦桃. 应重视哲学研究生的社会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6]夏鲁惠.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J].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9,VOL5,(18).

[7]吴歆.教育部:中国普通高校招生增长已得到有效控制[EB/OL].http://省略/edu/zcdt/news,2007-10-15.

[8][美]伯螭·克拉克著.王最绪译.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280.

[9]李长波,谭丹.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张负面影响的研究[J].高教研究,2006年12月号中旬文教资料.

农学专业学科评估范文4

>> 地方高校本科专业特色化建设的相关问题 关于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改进高校本科课程管理制度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本科专业选修课的若干思考 关于地方高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 关于高校新专业建设与管理的几点思考 关于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建设的思考 民办本科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农学专业本科生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 谈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商务英语(本科)专业 提高理工科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几点思考 关于地方院校本科毕业论文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考风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诚信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校本教研出特色的思考 关于民办高校工科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校本科生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的思考 关于设立高校本科生见习制度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张婕.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现实与前瞻[J].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11(8):1.

[3] 郝小礼,王海桥,邹声华,等.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的专业特色定位原则与过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82-83.

[4] 张兄武.专业特色的定位和培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9(7):19.

农学专业学科评估范文5

如数家珍:农大敬业乐群、达士通人

几经周折,终于见到了久违的老同学。刚见面他就迫不及待地给我介绍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是一所具有76年办学历史的福建省重点大学,是农业部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是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和全国第二批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学校形成了“明德、诚智、博学、创新”的校训,坚持追求“敬业乐群、达士通人”的精神境界。看着道路两旁的甘蔗园、蜜蜂园、观音湖等实验基地,他告诉我农大在教学方面很注重实践,这些高挑的甘蔗和成群的蜜蜂都是农大学子实践的成果,也充分体现了农大在“农林”方面的特色,结合这些特色农大还凝练了“五种品格”,那就是耕牛的拓荒品格、骏马的争先品格、蜜蜂的勤勉品格、青松的顽强品格、小草的奉献品格,也正是在这五种品格的推动下,现在的农大在全国同类高校中排名位居前列。

福建农业大学也是我当初想报考的学校,只因高考分数不够理想选择别的学校。为此,当老同学告诉我这些时我不免为自己感到遗憾,不过我还是很想全面地了解这所曾让我向往的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现有两个校区,现在的金山校区,是农大的本部,而另一个是南平校区,如果报考农大,有的专业,比如经济与管理学院全部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除英语外的专业都要去南平校区读一年再回到本部,具体哪些专业需要去南平就读,这个在填报志愿时招生计划书上都会有注明的。

行至创新楼时,老同学打开了话匣子,这个创新楼是农大有名的教学楼,全校22个学院中有不少学院的学生都在这里上课。可能很多人都不看好农林专业,甚至有人误以为农林专业出来的学生毕业后还得和锄头、泥土等打交道,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实际上农林专业毕业的学生大都是搞研究和创业的。目前,农大有69个本科专业、43个成人学历教育专业,在这些专业中农林类占了绝大多数,而实力专业也大都是农林方面的,就拿农大的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来说吧,除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外,其余的都是农林类的,如农林经济管理、生物科学、植物保护、林学、蜂学、农学、园林、动物医学。此外,农大文科类比较好的有金融、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理科类比较好的有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及自动化、土木工程等专业。另外学校还新增了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与加拿大新斯科舍农学院开展了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两个专业的合作办学。

走到春晖桥时,看到三五成群穿着学士服戴着学士帽的毕业生在那里拍照,我们找了一处石凳上坐下来。我在感叹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同时,老同学谈到了福建农大的学生的就业情况。据学校就业处的统计,每年的就业率都在90%以上,由此看来还是不错的。当然,就业数据体现的是一个整体,但是放到各个专业上就不一样了,比如说农大的老牌专业农学和林学,这两个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还是比较偏冷,如果这两个专业的学生再去读研、读博,那么研究生、博士生的就业会很好。与这两个专业一样需要通过继续深造来促进就业的有园艺、植物保护、茶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业资源与环境、蜂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农村区域发展、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专业,这些专业的学生还可以选择在本校继续深造,目前农大已经把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在国家规定的指标基础上提高了1倍,可以说该校本科生继续深造的机率很高。当然也有一些不需要依靠深造来提升就业的,比如说动物科学、动物医学专业,由于这两个专业学习的人比较少,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毕业去向主要是农场、养殖场、宠物医院、动物园等,进入这些单位基本上要从比较基层的地方做起,打个比方,动物科学的毕业生进入动物园工作,一般都是从扫粪便开始做,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才正式接手珍稀动物的管理工作。

心生感慨:农大生活多姿多彩

关于农大的事似乎还没听够,老同学提议到食堂边吃边聊。

福建农林大学有十几个食堂,别看食堂多,一到下课高峰期,每个食堂都挤得满满的,锅碗瓢盆之声不绝于耳。除了食堂外,学校还有一条美食街,街上汇聚了各色风味的小吃,比如说云南的过桥米线、山西的刀削面、沙县小吃、福州鱼丸等等。

谈到吃的方面,就不得不说一说农大特色的校园文化。农大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突出绿色、健康、时尚等方面的食品文化节,在活动中,同学们发挥各自的创意,有的以西瓜、香蕉、橙子等为素材制作缤纷水果盘,有的用瓦罐制作各种风味炖品,有的制作独具闽南风味的醉排骨和双萃紫菜,活动现场同学们还可以免费品尝各色佳肴。除食品制作大赛外,还有水果服饰大赛,参赛者穿着各式各样的水果服装在T台上走秀,这个活动不仅增强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还提升了其审美能力和环保意识。汽车文化节也是农大的一大品牌活动,同学们用废纸壳、易拉罐、废电池等制作成各式各样的汽车玩具,活动期间既有汽车展,也有遥控汽车比赛,更有佼佼者在现场亲身展示自己制作的能载人的赛车。茶文化节也是农大文化活动中的一大特色,活动期间主要开展茶席设计、园艺产品展销以及插花大赛等系列活动。

切身感受:农大就是个大花园

吃完晚饭出来,老同学神秘地介绍说,福建农林大学有一个“人间仙境”要领我去看看。

我们来到一处广阔的湖边,原来这就是农大传说中的“湿地公园”。湖中成片的莲蓬伴着莲花在风中摇曳,不远处弯弯曲曲的走廊通向湖中的一个小岛,一座高高的拱桥就矗立在那里。老同学说,中间的小岛叫情人岛,这个湖叫观音湖,以前的观音湖是一片面临水体富营养化威胁的荒芜鱼塘,学校2005年对水塘进行改造,按生态学原理,精心设计构建了鸟语花香的恢复性湿地公园,湿地公园后来成为了多种野生动物特别是水禽提供了栖息、迁徙、越冬和繁殖场所,有白鹭、苍鹭、池鹭、夜鹭、黑水鸡、珠劲斑鸠、红骨顶、白骨顶等60多种数百只鸟类纷纷在湿地公园的小岛上安家。

观音湖和中华园一样在福建各大高校中很有名,每年的春天,不少画家会来观音湖写真,很多学生和市民到湖里划船戏水,那画面真的很漂亮。

游览完观音湖,我就迫不及待地要去目睹一下中华园的庐山面目。走进中华园,园内草木葱茏、繁花似锦、假山错落有致,园内的每一处都有指示牌,指示牌上分别写着台湾、福建、广东、海南等,我一时没转过弯来便问道:为什么都是以中国的省、直辖市来命名呢?老同学解释说,中华园最大的特色体现在整个公园的设计,公园的设计完全是按照祖国的地图设计的,若是站在学校最高楼——明德楼的楼顶,往下看就是一个祖国版图花园。

走出中华园,来到中华园西北角处,大片大片的向日葵映入眼帘,我禁不住感叹,真是绿意盎然啊。眼前的这块葵花园正是农大师生的实验基地,占地6亩,大概有3万来株,有熊宝贝、小巧、骄阳、东北八重、丘比特、欢颜、金雀、月光等12个优良品种,每年10月是观赏向日葵的时节,那时3万棵向日葵竞相绽放,十分美丽。赶来赏花的车流和人流把学校挤得满满当当,进入校园的车辆只能慢慢前行,比平时耗时大为增加。葵花园内,前来赏花拍照的人络绎不绝,除了大学生和福州市民,还有不少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走了一段路,他继续说道,你看紧挨着葵花园的是甘蔗园,可以说这是一片甜蜜的地方,不过却用铁丝网圈住了“贪婪”学生的脚步,一大片的甘蔗随风儿摇摆,值得驻足观赏。

福建农林大学就象一座花园,而我就置身于这座花园之中。车来了,我拍了拍老同学的肩膀,他与我相视一笑,那笑容和农大的身影在车的身后渐行渐远,慢慢地消失在了尽头。

农学专业学科评估范文6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与工程 学科建设专业建设 协调发展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项基本职能,而高校这三项基本职能需要通过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来实现。反映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标志是学科建设水平,反映一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高低的则是专业建设水平,学科是“源”,专业是“流”,学科是专业的灵魂,专业是学科的载体,高水平的学科衍生高起点的本科专业,也决定了高水平的本科教学。重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协同发展,以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并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谋求学校发展,形成办学特色和优势的一项重要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具有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基础学科与领域的拓展性、理论研究与应用的结合等区别于其他管理学科的特征,因此,该学科与本科专业的协调发展不但有利于实现学科资源的优化和教育体系的完善,而且还对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起到辅助作用,进而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发展概况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综合运用系统科学、管理科学、数学、经济学和行为科学及工程方法,结合信息技术研究解决社会、经济、工程等方面的管理问题的一门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管理科学从定性分析趋向定量化研究,从宏观研究逐步深入到微观研究,使管理科学与工程成为一门实证学科。本学科主要从事管理理论的应用研究,其发展趋势是以管理科学为基础,以多学科知识为支撑,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解决管理中的科学决策及风险研究、管理实践中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管理的绩效研究、管理的战略研究等。

20世纪中期在中国管理学界建立与发展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到今天该学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完善,目前我国有200余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根据国家教育部1998年7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调整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所属专业是由原工学、理学、经济学、历史学、农学等学科门类调整组合而成,因此目前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设置与分类情况也比较复杂,学科之间的界定、区分并不十分清晰,经、管、文、理、工等学科门类的院校均开设有本属于管理和工学学科门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

二、学科与本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高校在学科与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割裂开来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建设过程中分别立项、分开论证、分部门管理等,尽管有时也要求共建共享,但由于是各自独立实施,很难实现融杏,尤其像管理科学与工程这中专业分类复杂的学科,以上问题表现得更加突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根本的原因有两个: 1.高校管理体制及历史原因。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一直处在调整之中,有的院校虽然根据1998年新的专业目录改变了专业名称,但专业培养目标和内容并没有本质的变化,专业设置也仍然保留在原来院系中。另外,国家对高等院校的专业设呈往往以一纸文件进行规定,而对于这些高等院校是否具备开设专业的条件以及其培养目标和培养质量是否符合要求等关键指标,却缺乏必要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即使有监管制度,也是教育行政的监管,而没有体现社会对专业的评价和监督。

2.学科与专业建设成效失衡。学科建设在内容上更加突出科学研究,而专业建设在内容上更加突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在发展过程中有追求自身的发展、专注科学研究而淡化人才培养职能的倾向。学科建设的成效、成果显性较强,自然更容易得到关注和重视,专亚建设的成效更多地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质黄上,具有隐性和滞后性,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上便产生了重学科建设,轻专业建设和将两者区别对待的现象

以上问题存在于当前大多数学科与专业建设过程中。我们不否认学科建设是站在学科前沿,关注知识的创新和发现,重视高水平的成果,它直接关系学校的声番和影响力,但我们也应看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是高校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正视现实中存在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问题的同时,更要从战略高度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坚定实施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策略。

三、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协调发展模式探索

笔者时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与本科专业的特点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当前学科与专业建设中的共性问题,探索该学科与本科专业的协调发展模式。

1.树立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理念。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协协调发展既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保障,也是高校以教学促进科研、以科研深化教学改革的基本教学原则,更应是高校的一个墓木理念。只有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互相支撑、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推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所以,高校必须树立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理念。

2.构建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组织体系。一个具有活力的、能有效促进学科与专业之间相互协调与相互支撑的组织环境,对于学科专业协调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为适应高校学科发展的总目标,促进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这个组织环境应该是“学校一学院(学科群)”组织结构。这种组织以相近学科群和相似专业组织到一个学院,同时以学院为组织实体,对教师和学科群进行统一管理,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率,改变目前条块分割、分散办学的局面,有利于相关学科资源的共享。

3.创建学科专业协调发展制度环境。建立富有激励性的学科专业发展制度,促进正激励,抑制负激励,是激发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与本科专业建设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此外,还要创造优越的科研环魔和教学环境等,有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效促进学科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动力。

4一加强专业的特色化。专业特色在本质上就是学科特色,专业的特色化可促进学科知识的丰富与发展。实现专业特色化的主要途径在于专业教师依据一定的学科方向开设相应的本科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跟踪学科前沿动态、发现学科问题、拓展新的学科方向,联合师、生深入开展学科研究,通过教学促进学科研究、科研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来形成专业的特色基础。此外,通过有特色的专业教学培养专业学生的学科方法、学科思维,达到学科的知识创新,也是专业促进学科知识丰富与发展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