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英语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学习英语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学习英语计划

小学生学习英语计划范文1

关键词:创设情境;趣味活动;师生关系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的主阵地,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主阵地。因此教师要精心备课,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调动全体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强烈愿望,使他们喜欢学英语。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利用英语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

我通过多年的实践,深切体会到:营造丰富活泼、童趣盎然的课堂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单词卡片、教学挂图、手偶、实物等直观教具,教学光盘、自制课件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真实有意义的英语文化环境和语言环境,让他们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英语,感受英语的快乐。

如教学Christmas这一单元时,我和学生一起准备了圣诞老人的帽子、圣诞树、圣诞灯、圣诞卡、礼物等,还搜集了一些西方人过圣诞节的图片,电脑里播放着圣诞颂歌。课上和学生一起装饰圣诞树、写贺卡、送礼物,学生兴趣浓厚,在真实的环境里运用英语。

二、要组织趣味性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愉悦的课堂、欢快的教学气氛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无意注意,并且在无意注意中掌握的知识技能效果更佳,达到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小学英语教师要用听、做、说、唱、玩、演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英语,并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做事情。我在课堂上常采用以下几种活动方式:

1.做游戏

组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可以调节课堂气氛,防止学生听课疲劳,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顺利掌握语言。例如,在教学英语字母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制作26个字母卡片,课上全班一起做字母游戏:听音举字母卡片、听音抢字母卡片、给字母排顺序等。这些游戏可以帮助学生扎实掌握26个字母,让学生手、脑、耳等多种器官并用,使得字母教学不再枯燥乏味。教师还可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多种猜谜游戏、听音指物游戏、单词接龙游戏、Simon Says等游戏活动的使用,既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了乐趣,又在玩中学到了知识。每节英语课都应该做游戏,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应该在课前、课中都穿插游戏。

2.练表演

抓住学生自我表现的心理,将故事性较强的课文编成短剧进行角色表演,使学生在编排表演的过程中,理解记忆所学知识,既培养了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又感受到了学英语的快乐。例如在教学故事“Why the rabbit has long ears?”时,我让学生七人一组改编表演故事,在表演时孩子们既操练了句型“What happened?I’m stuck. Can I help?Yes, please,”又感受到了合作学习英语的快乐。我认为英语教师在进行句型教学、会话教学、阅读教学及故事教学时,都应该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运用英语自由会话,给每一个学生积极开口、踊跃表达的机会,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所学语言,真实运用语言,使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3.唱歌曲或chant

唱歌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悦耳的音乐易于激发学生的情绪,同时学唱歌曲有利于降低语言学习的难度,而歌谣的韵律能帮助小学生体会英语语感,并提高学习的信心。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歌曲、歌谣,还要根据教材自编歌曲或chant。例如,在教学冀教版小学英语第三册Lesson 29“Where Do They Live?”这课时,为了巩固单词我自编了一个chant: Giraffe, giraffe脖子长, Panda, panda是国宝, Snake, snake草中游, Zebra, zebra 条纹多, Animals人类好朋友,保护动物携起手,携起手。朗朗上口的歌谣加深了学生对单词的记忆,同时还对学生进行了保护动物的思想教育。在歌曲中学习生词,学习句型和课文,既可以使学生操练语言,又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4.多竞赛

竞争是激发儿童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教师可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多多开展小组间、男女生间或个人间的比读、比听、比说、比写、比创等多种竞争游戏。努力培养和激发学生你追我赶,拼搏进取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和表现意识,使学生在竞争活动中获得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

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学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下,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作为一名英语教师,要让你的课堂充满魔力,要用你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每一位学生。要关爱和尊重每一位学生,要对学生投入真诚的爱,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向学生传递亲切、鼓励、信任和尊重。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鼓励和赞赏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因素。课上对学生要多赞美,多鼓励,少批评。孩子纯真可爱,各有闪光点,作为教师,要善于抓住孩子的点滴进步,适时地适当地给予表扬,帮助孩子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该认真倾听,面带微笑,眼光里流露出信任和鼓励,学生答对了,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Great!Well done! Good Work!即使孩子回答错了,教师也不能只是说No,而是要使用委婉的表达方法:Think it over. Listen to the others. Don’t worry. I can help you. 教师的鼓励和赞赏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实践中,增添了学生的成就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习英语的兴趣也会逐渐提高。

小学生学习英语计划范文2

一、造成学困生的原因分析

笔者对本校学困生面较大的电子专业科进行了调查,发现造成学生英语成绩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从教师方面分析,主要在于有些教师的教育观念陈旧和教学方法不当。通过平时的听课、交谈、了解情况,发现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单一,授课方式多以知识灌注为主,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少,对学生的关注、提问和检查也不够,而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自制力差,对老师授课的内容常常听不进去,不是思想开小差,就是昏昏欲睡,长此下来,这部分本来学习起点就很低的学生成了学困生。而对于学困生,有的老师缺乏足够的耐心,或冷落或厌弃,时间长了,学生对英语学习渐失信心,英语成绩也就越来越差。

从学生方面分析,有三种类型的学生容易成为学困生。第一种,智力较差,反应较慢的学生。这些学生课堂上如果没有得到老师很好的关注和及时的帮助,他们就会掉队。第二种,智力并不差,个性好动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上课容易走神。由于听课不专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会逐渐成为学困生。第三种,个性孤僻,沉闷内向的学生。这部分学生,胆小怕事,不太合群,上课不敢发言,与同学之间亦缺乏交流,有困难既不敢找老师也不愿问同学,这样日积月累,遗漏的知识越来越多,学业包袱越来越重,学困生也就由此产生。

从家长方面分析,有的学困生,由于父母娇生惯养,造成孩子怕辛苦怕累怕困难,不愿意动脑筋学习;有的家长缺乏好的教育方法,使孩子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制力极差;有的父母自身染有不良行为,诸如沉湎于搓麻将、赌博等,对孩子疏于管教、放任自流,由此造成了孩子懒散任性、不求上进的性格品质。

二、学困生的心理特点

造成学困生的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他们都有共同的心理特点:

1. 思维方面。能够引起他们注意的东西,往往都是形象的,浅表的事物,特别是那些诉诸感官刺激的东西,诸如血影刀光的武侠小说,舞拳弄棒的功夫片,节奏强烈的通俗音乐和紧张刺激的电脑游戏等,他们的注意力既粗糙,又分散,对抽象事物的感知能力较差,不喜欢也不善于抽象思维,更不喜欢深入思考和研究,凡事浅尝则止。

2. 记忆方面。按正常的心理发展,学生到了中职学校学习阶段(高中年龄段),有意识和理解记忆应该相当发达了,但对于学困生则不然。根据脑科学研究发现,他们的知识是呈碎片状分散在脑子里,没有结构,没有系统,靠的是无意识记忆,而不是有意识记忆,是机械记忆,而不是理解记忆。

3. 意志方面。意志力差是学困生最突出的特点,他们的行为动因往往来自外部,而不是内部。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更多地处于随波逐流的自发状态,而非有控有指导的自觉状态。

三、转变学困生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认识到,由于学生可变性大,其可塑性亦强,在富有爱心和责任心且治学严谨的老师的引领和指导下,学困生也可以和普通学生一样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转化成为一个学业合格的中职生。

1. 创设归因,树立信心。所谓归因,就是对原因的知觉或者推论,归因是人类行为的内在动力的主要来源。一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归因不论正确与否都会影响其以后的行为,因此,它对信心教育具有导向作用。学生的自我归因则直接地影响其学习的信心。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在英语教学中使学生意识到学习上的成功与失败,是个人能力与不懈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想方设法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条件和机会,那么当学业困难的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品尝到努力的成果时,自然就会增强学习的信心。

2. 目标分层,分类推进。新课程理念下,英语课堂教学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中职学校学生英语基础普遍偏差的共同特点,特别是在学困生相对较多的班级,课堂教学目标不宜设计太高,要求标准不宜统一,要以创设成功机会为核心、以大多数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为教学目标,教学中要给学困生留有余地,尽量做到对学困生实行“四优”待遇,即优先提问、优先板演、优先练习、优先辅导。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训练、快反馈的方法,将教学内容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若干层次,分类推进,把学生挫折降低到最低程度,从而使学困生有能力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开展教学活动中要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做到直观、形象、生动、有趣,使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易于接受,从而改变一成不变的课堂、枯燥无味的环境,使学困生逐渐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在多次微小的成功积累后,他们就会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收获,学习的信心就会大大增强。

小学生学习英语计划范文3

【关键词】 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学校生活满意度;横断面调查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0)002-0144-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2.省略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ccultur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school life satisfaction for Hanijunior and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Methods:The Acculturation Survey of Hani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School Life Satisfaction Rating Questionnaire for Adolescents were used to test 621 students in 3 senior middle schools and 2 junior middle schools from 3 different counties resided mainly by Hani people,in Honghe prefecture.Result:(1)The scores of acculturation and its dimensions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family residence,and grade(F=3.46,3.29,Ps median value 3].The score of acculturation in female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male students [(3.85±0.61)vs.(3.74±0.68),P < 0.01].The score of school educational identification in the students from rural areas was higher than thatfrom town areas[(3.89±0.75)vs.(3.64±0.69),P

【Key words】 Hani minority;middle school student;acculturation;school life satisfaction;cross-sectional study

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是指由不同文化的个体间相互接触和交往所引致的文化变迁与适应过程[1],涉及认知、态度、价值观、信念、习俗和行为的变化,与文化主体的生活变化、社会支持、文化距离、应对方式、认知评价方式、人格等外在和内在因素密切关联[2]。

文化适应问题是学界广泛关注的一个主题。西方学者关注身处文化转型或文化冲突中不同人群(如移民、商人、外教、留学生)的文化适应及其与各种心理过程及行为的关系[3-8]。与之相比,我国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这一问题的探讨虽然取得了大量成果,但多为现象学描述或经验思辨[9-10],除了一些探索留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及其影响因素 [11-16]的研究外,心理学方面的实证研究少见。

国外研究主要从移民政策制定和管理决策角度,在国家层次上,考察少数民族文化群体的文化适应状况及其相关因素,而忽视探讨本土世居民族群体和主流文化群体的文化适应进程。国内学者虽然提示关注我国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往、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冲击和文化适应现象 [17],但由于这方面研究比较少,且已有结论尚无后续研究检验,显得研究外部效度不高。因此,从心理学视角,探讨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与其他心理变量的关系,对于发展民族教育具有理论和现实价值。

哈尼族是我国人口百万以上且为云南特有15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跨境而居,分布在中国、越南、老挝、泰国和缅甸等国。至2007年末,中国境内哈尼族153.64万人,其中聚居红河州的达72.35万余人[18]。哈尼族从事山地农耕,经济比较滞后,整体受教育程度低,“梯田稻作文化”是其文化的核心与中轴,整个民族的生衍繁息无不与此相关[19],逐渐形成与之相适应的农耕思维模式、习俗事项和社会性别关系等文化单元。本研究拟基于哈尼族文化背景,探查哈尼族中学生的文化适应状况及其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为民族教育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红河州的元阳、红河、绿春3个哈尼族聚居县为样本来源地,结合3县的学校布局(各县仅有1所县级高中),共选取3所高中(红河县一中设有初中部)和2所初中(地处哈尼族聚居乡)。从元阳和绿春两县2所初中各取初一至初三年级各1个班共6个班级学生,从绿春县一中抽取高一至高三年级各1个班共3个班级的学生。在元阳和红河两县高中里,采用多层随机取样法,首先确定年级层抽样容量为每年级60名学生,然后在性别层中,随机选取男、女学生每年级各30人。发放问卷650份,参照计量学要求和学生父母均为哈尼族的标准筛选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621份,涉及初一至高三共6个年级学生,其中男生339人,女生282人;初一至高三分别73、69、70、136、143、130人;县城49人,乡镇45人,农村527人。

1.2 工具

1.2.1 自编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问卷[20]

借鉴胡兴旺等人《白马藏族儿童文化适应问卷》[14]并结合哈尼族中学生的特点编修而成,共10个题目,分为3个维度:主流文化认同(4个题目)、学校教育认同(3个题目)、汉语熟悉程度(3个题目)。每个题目采用1~5级评分,总分为10~50分,分值越高,表明文化适应程度越高。本样本中,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79,各维度α为0.57~0.70,各维度之间及其与总问卷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31~0.50和0.72~0.87,各题目与总问卷的相关系数为0.46~0.70。

1.2.2 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评定问卷[21]

问卷由12个项目组成,内容涉及青少年对自己的学习效率与能力、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学习表现、师生及同学关系、从老师和同学那里获得的帮助、学习环境等的满意程度。采用1~5级评分,总分为12~60分,得分越高,表明学校生活满意度越高。本研究中问卷同质信度系数α为0.76,进行统计时,使用的是该问卷12个条目的平均分数,依照问卷的记分说明,将问卷总均分≥3分者视为满意度处于中等以上水平。

1.3 统计方法

进行F检验、H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 不同性别、家庭住地学生文化适应问卷评分比较

以文化适应的3个维度为因变量,以性别和家庭住地为自变量进行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和家庭住地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3.46、3.29,P=0.016、0.003),性别与家庭住地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表1显示,除学校教育认同维度外,女生的文化适应问卷总分及其他2维度得分均高于男生;农村学生的学校教育认同得分高于乡镇学生;县城学生的汉语熟悉程度得分高于乡镇和农村学生。

2.2 不同年级学生文化适应问卷评分比较

由于数据不满足F检验中方差齐性条件,采用H检验[22],对学生文化适应的年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学生的文化适应问卷总分及3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54.52 、49.79、15.62、55.62;P

图1显示随年级递升,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呈“曲折发展趋势”,对学校教育的认同呈升降变化趋势,汉语熟悉程度则呈上升发展趋势;总体而言,文化适应程度处于中等以上水平[(3.79±0.65)>中值3分],随年级递升呈上升变化趋势。

2.3 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哈尼族中学生学校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以上水平(3.29±0.5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学校生活满意度得分与文化适应问卷总分及主流文化认同、学校教育认同、汉语熟悉程度3维度得分均呈正相关(r=0.52、0.44、0.51、0.29,均P

以学校生活满意度为因变量,文化适应的3个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校教育认同、主流文化认同2个变量共可以解释学校生活满意度总变异的30%(β=0.38、0.25,均P

3 讨 论

3.1 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的发展状况

本研究显示,总体上,哈尼族中学生的文化适应处于中等以上水平,文化适应进程随年级递升呈“起伏发展趋势”,即不同维度的变化发展有升有降,文化适应与性别、家庭住地和年级等变量有关。这可能与不同情境中社会性别认同有关。在梯田农耕生计文化模式的预设下,哈尼族女性在生产生活中,处于从属地位,看重和认同的是女性生育繁衍后代的性别角色,并赋予生殖价值;男性主掌生产生活大事,处于中心和主导地位[23]。这一社会性别模式为哈尼族家庭教育提供了参考和制度保障,表现为对男孩的教育显得宽松,寄予较高的社会期望,男孩在资源的使用和分配上占据优势;与之相对,对女孩的管教严格,其言行举止受到村规民俗的森严匡定。这种性别文化的适应,可能背离于学校教育主导男女平等、机会均等的理念,造成学校适应中社会性别关系的“非连续性”,可能威胁到男孩的性别优越感,而对于女孩却是一种性别价值的解放或再认同,表现为女孩对学校文化的积极认同与适应。哈尼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边远山区,社会发育程度低,交通信息闭塞,这使得学校生活成了哈尼族学生了解外在世界的重要来源。在学校,他们可利用的信息和交往对象得以扩大,产生文化的碰撞、对比、认同和适应。在该进程中,乡镇学生可能因其心理和行为文化模式介于县城主流文化和农村传统文化之间,而表现出文化身份认同的矛盾心理状态,影响文化适应。农村学生可能缘于学校生活作息的制度化、例行化,而在生活模式、饮食习惯、交往方式等方面疏离家乡民族文化行为模式的规限,显得自由自主,主动融入学校社会生活、重构自身的文化行为模式,表现为乐意遵从学校规章制度,积极认同学校教育的社会价值。县城学生的主流和学校文化适应状况较好,可能缘于其成长环境主要是城市的主流文化生活模式。

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的年级差异,是其学校文化心理应激的效应。教育条件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上起着主导作用[24],学校教育以国家统编教材为载体,宣传和传播的是主体或主流文化价值。他们为了适应学校的组织、制度和环境等校园文化,而使用和吸纳汉语文知识,习惯用汉语的思维方式表达思想,并依照学校规章制度来待人处事和管束自己的行为。因此,在生物学意义上,他们的学校文化适应水平总体偏高,其中主流文化的认同、汉语的熟悉和理解程度,均随着年级递升而不断提高。

直接广泛地接触主流文化教育系统,能有力的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25]。一般而言,民族地区的学校教学质量普遍不高,学生的知识基础较差,初中义务教育阶段,高学业成就不是主要追求目标。而高中阶段,除了学习和掌握中等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外,升学是中心主题,但由于初中阶段的不良知识结构,致使他们可能难以适应学校教育教学要求,产生学业适应问题,而否定学校教育的生存适应价值,表现为学校教育认同在初中和高中阶段有不同的变化,呈先升后降趋势。

3.2 哈尼族中学生文化适应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本研究测评的生活满意度属于领域生活满意度[26-27],即对学校生活领域中发生的事项进行具体评价。分析表明,哈尼族中学生的主流文化适应与学校生活满意度呈正相关。已有研究发现中学生的学校生活满意度与自尊、应对方式、人格因素等变量有关[28-29],这在一定程度上例证了学校生活满意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文化适应水平可能只是其中之一。另外,文化适应与多种主客观因素有关。因此,关于二者的确定关系,尚需引入其他变量、实验设计或模型建构来给以考证。

参考文献

[1]Gibson MA .Immigrant adaptation and patterns of acculturation [J]. Human Dev,2001,44:19-23.

[2]陈慧,车宏生,朱敏.跨文化适应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6):704-710.

[3]Paukert AL,Pettit JW,Perez M,et al.Affective and attribution features of acculturative stress among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J]. J Psychol,2006,140:405-419.

[4]Shim YR,Schwartz RC.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gree of acculturation and adjustment difficulties among Korean immigrants living in a Western society [J]. Br J Guid Counsel,2007,35(4):409-426.

[5]Khuwaja SA,Selwyn BJ,Kapadia A,et al.Pakistani Ismaili Muslim adolescent females liv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stresse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cess of adaptation to U.S.culture [J]. J Immigrant Minor Health,2007,(9):35-42.

[6]Weiss AS,Mendoza RH.Effects of acculturation into the Hare Krishna movement on mental health and personality [J]. J Sci Stud Religion,1990,29(2):173-184.

[7]Trickett EJ,Birman D.Acculturation,school context,and school outcomes:adaptation of refugee adolescents from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J]. Psychol Sch,2005,42(1):27-38.

[8]Berry JW,Phinney JS,Sam DL.Immigrant youth:acculturation,identity,and adaptation [J]. Appl Psychol Int Rev,2006,55(3):303-332.

[9]翟明安.社会转型中的民族文化适应机制[J].贵州民族研究,2000(4):56-62.

[10]任裕海.论跨文化适应的可能性及其内在机制[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1):105-108.

[11]雷龙云,甘怡群.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0):729.

[12]刘金玉.中国留美学生的英语能力与文化适应[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6):57-59.

[13]王亚鹏.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疏离感[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2.

[14]胡兴旺,蔡笑岳,吴睿明,等.白马藏族初中学生文化适应和智力水平的关系 [J].心理学报,2005,37(4):497-501.

[15]张劲梅,张庆林.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的分类学研究:对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抽样调查[J]. 思想战线,2009,35(2):21-26.

[16]Mei YY.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psychosocial and acculturation factors on drinking behavior among aboriginal adolescents in Taiwan [J].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04,58:453-459.

[17]余伟,郑钢.跨文化心理学中的文化适应研究[J]. 心理科学进展,2005,13(6):836-846.

[18]云南年鉴编辑委员会.云南年鉴[M].第23卷.昆明:云南年鉴社,2008:335,446.

[19]戴庆夏.中国哈尼学[M].第3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8-31.

[20]胡发稳.哈尼族青少年学生文化认同及与学校适应行为的关系研究 [D]. 昆明:云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21]陶芳标,孙莹,凤尔翠,等.青少年学校生活满意度评定问卷的设计与信度、效度评价 [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2):987-989.

[22]韦义平.心理与教育研究数据处理技术[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9:117-119.

[23]李云霞.哈尼族稻作文化中的社会性别角色 [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6):62-66.

[24]朱智贤.儿童心理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74-75.

[25]Gong F,Takeuchi DT,Agbayani-Siewert P,et al.Accu-lturation,psychological distress,and alcohol use:investigating the effects of ethnic identity and religiosity[G]∥Chun KM,Organista PB,Marin G.Acculturation:advances in theory,measurement,and applied research.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3:189-206.

[26]田丽丽,刘旺,Rich Gilman,等.国外青少年生活满意度研究概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2):814-816.

[27]Huebner ES.Preliminary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ultidimensional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for children [J]. Psychol Assess,1994,6(2):149-158.

[28]孙莹,陶芳标.中学生学校生活满意度与自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1):741-744.

小学生学习英语计划范文4

论文摘要: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学困生的转化问题,一直是热门话题。时至今日,“两极分化”不但未见减缓收敛,反呈愈演愈烈之势。从JEFC到GO FOR IT,教材虽版本不同,但“两极分化”现象有增无减。根据这几年的初中英语教学观察、探索与实践,也许只有认真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相对策略,才能最大限度的有效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新目标英语(GO FOR IT)教材已经使用多年。每个学年教材都以最新修订版出现,里面很多偏僻生词不见了,拗口句型减少了,但是一个班级里,依然有那么多逐渐沦落为英语学习困难生,成为英语课堂教学中沉重的包袱。教师应分析学困生的生成原因,改进教法并运用有效的策略,努力增强每位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决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体会到学习英语带来的成功喜悦,从而最终达到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英语学困生产生原因之再分析

一些初中英语老师,把英语学困生的产生原因,归结于小学英语教学的参差不齐。事实上,并不完全正确。因为,新目标的七年级第一学期的教材,已经很明显地兼顾到了小学英语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需要。那么,到底原因何在?仔细分析,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学生学习英语热情被抹杀,学习方法不得法

从七年级一开始的英语课堂上,几乎所有学生都疯狂地开口大声地跟读,快乐地参与课堂英语对话互动。而随着英语教学的继续,教学内容的加深,我们的教师开始大量布置机械的重复性的抄写作业,对于新单词,学生还不会读,就要求学生识记单词拼写;对于单词听写不过关的学生,依靠粗暴的强制性惩罚措施,逼其死记硬背;学生对于教材对话或短文都不理解,就被强制性要求每天背诵,检查;对于英语学习产生过恐惧心理的英语学习后进生,没有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正面的评价;没有站在学生立场去帮助分析他们不喜欢参与英语课堂的根本原因……,种种这些导致学生学习英语不得法:对生词死记硬背,对语法、句型生吞活剥;一遇到困难就出现畏难情绪,对英语学习失去信心与兴趣;在行动上采取消极态度,使英语学习变得越来越困难。

(二)教师课堂内外的教学行为累而无效着

我们身边的英语教师大多喉咙沙哑,脸色暗淡。从每天一大早进行晨读管理,到备课、上课、改作、批卷、课后辅导等,深感疲惫不堪,但效果又怎样呢?部分学生经常不能完成作业,课后不会复习,自我治理能力与学习习惯较差,上课睡觉,逃避、对抗老师,教师的行为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认同。从课堂教学模式上来看,我们有的教师还没有从思想上转变教学观念,整个课堂仍然是自己在起主导作用,学生被动地听、记。课堂过程沉闷、乏味,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少。没有教给学生并形成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及策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英语学习技巧,培养其坚强的意志,课堂上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三)教师和家长对学困生的态度导致学生加速学困

教师对学困生不恰当的态度是他们学习进步慢的重要原因。如果教师讨厌学困生,而对尖子生却偏爱有加,就会引起学困生强烈的反感,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容易使他们产生诸如遗憾、消沉、焦虑、恐惧、悲伤、憎恨等消极情感。时间一长,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消失了,影响课堂气氛,阻滞课堂教学进程,导致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不好。而同时多数家长意识不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平时又很少配合教师监督其子女的学习,甚至认为子女学习成绩的好坏是学校和教师的职责,与父母无关,从而使得这些学生的潜力无法充分发挥出来,成为又一类英语学困生。

(四)学生对于学习与生活的全面放弃,是最严重原因

出现英语学科偏弱现象的学生可以分为两类:1、其他学科学习正常,甚至优秀,惟独英语偏弱。2、所有学科全面偏弱,同时出现思想道德与行为规范全面失控状态。对于前者,由于学生并未放弃学习,所以要改变其英语学习状况,应该相对容易;而对于后者,很多英语老师,包括其他学科任课老师和班主任,自然是怒其不争,却束手无策。而这一群体的学生在班级中的负面影响,又会导致该班学困生的增加,学生“两极分化”现象加剧并进入持续性的恶性循环。

二、学困生有效转化策略之再探究

(一)了解“学困生”,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1、对症下药,开发非智力因素

面对学困生,作为教师,我们要主动找他们谈心,了解情况,并在学习上给予足够的关心。在主观上,教师不应该把“学困生”当作包袱,不能鄙视他们,不放任不管他们,要了解他们的特长、爱好,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学会理解,尊重,宽容,善待“学困生”

教师在任何时候都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迁怒,不急躁,切忌使用训斥、伤害学生自尊心和侮辱人格的语言。这些“学困生”在班级中常被学生鄙视,在家也经常被父母训斥,心里有一种压抑感,在校有厌学情绪,自信心不强。对这些“学困生”,教师要主动采取适当的形式去鼓励他们学习。

(二)认真备课,利用学科特点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没有求知欲的地方就没有学校。没有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学生是不会有所成就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关键。英语教师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引导者,其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要经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例如,在讲八下第一单元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找资料介绍有关机器人及将来自己想要的机器人的类型,他们听后非常感兴趣,纷纷上网或者查看书籍和杂志。上课时举手发言更是滔滔不绝。而平时很不自信的“学困生”表现得也非常突出,踊跃地举手回答,极力争取这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于是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和更强烈的表达欲望。而英语科目本身就是围绕学生身边的话题展开,只有让“学困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有求知欲,才能真正学有所成。

(三)增强学习意志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提高学困生学习积极性,锻炼他们顽强的学习意志力

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一旦他们成绩不理想,情绪就会低落甚至会丧失学习信心。对学困生来说,他们接受困难挫折的情感或体验比优生多得多,要克服消极情绪,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必须依靠意志力。因此,在转化过程中,教师应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精神与学习的毅力。要着眼于鼓励,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失败,经得起挫折的磨练;要通过培养学生远大的志向,以增强其耐挫折能力;要认真研究每个学困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培养其意志力。

2、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疲劳。但学困生在学习中往往有很多不良的习惯:先玩后做作业、不认真复习而盲目地写作业,这样也会造成学习困难。要改变这一点,教师就要注意通过其学习活动的指导,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以此促进学习的进步。

(四)利用教材编写体系,加强有效教学

如果说学科知识是一扇门,那么学习方法则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尤其是“学困生”。因此,这需要教师细心地发现和耐心地教导,我们不仅需要从学习兴趣、求知欲和学习动机等方面去启发他们,我们更要从学习方法上去指导他们。

1、加强英语单词的有效教学

一位学生放弃英语学习,其实最初是从放弃开口朗读开始的。而拒绝开口朗读英语的最主要原因是不会读。当一位学生不会念的单词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再要求这位学生开口朗读英语,已经是毫无意义了,对这位学生来说,也是勉为其难了。所以,每个单元的单词教学,绝对值得初中英语老师重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后面的单词表,实行“地毯式”教学,掌握能将该单词所延伸开来的其它单词及相关词组和重要句型;适时渗透音标教学,在此基础上以渗透教学原则,培养学生利用音标与单词字母组合,自行认读单词(直拼法)的能力;重视单词中文意思的强调;适时把握单词听写的时机。单词的听写,应该稍微延迟于学生实际掌握的时间,同时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采取根据英文单词写中文的形式也是一种有效的听写方式,同样能够帮助学生部分的掌握英语单词,避免学生对单词的全面放弃。

2、正确朗读习惯的有效培养

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任务式地“唱读”英语文章,他们无法体会文章的美或有趣之处。坚持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将会发现他们的语音语调越来越好,节奏感越来越强,读得越来越流利,其自信心和兴趣也随之增长。同时,学生通过大量的朗读,越来越多的好词、精句、正确的书面语表达及各种各样的文体都会源源不断的储存在他们的脑海里,为其英文写作奠定了良好的语言基础。

3、Pairwork模式的有效利用

在日常教学实际中,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Pairwork的教学设计很少,Pairwork在课堂过程中所占时间比例太低,课堂教学依然停留于大量的语法讲解层面,减少和舍去了学生大量的对话操练机会。其实,在一节真正的听说课上,最基础最重要的Pairwork句型操练,要占三分之一强,甚至更多,能做到让所有学生都有站立起来用英语表达的机会。尤其对于平时不爱开口的英语学习后进生,在起立发言时,更要给予适当的倾斜,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

(五)实施分层教学,让“学困生”在课堂上有发挥的空间

一个好教师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同样的师爱和尊重,尽管每个学生感受的程度不同。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把学生分成几个组,给他们制定出短期学习目标和长期学习目标。尤其是让“学困生”在课堂上找到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也可以进一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状态,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一旦发现目标过高或者过低就及时修改目标,达到使自己想学的目的。只有教师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体现教育的真正目的,基本能做到班级中不及格的学生数量得到有效控制,甚至减少。

(六)制订合理的评价体系,让学困生得到肯定的阳光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习惯于对所有学生按统一的尺度要求,得了高分就是优生,得了低分就是差生,这种评价方式挫伤了许多学困生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他们潜力的发挥。我们可以按照综合素质的差异分为几个档次进行评价,让大致水平相当的学生在同一个评价尺度下竞争,而且几个档次之间是动态的,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进行适当的适时调整,这样学困生就很容易得到成就感。另外,扩大评价范围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口语方面不突出,但可在书面表达上表现优秀。课堂教学中要让所有学生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对于部分学困生来说,我们应先从优化其心态入手,让他们先获得平时极少感受到的成就感。

“两极分化”现象可以看作为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疑难杂症,“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提高依赖于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和积极配合,当然主要是教师认真务实的态度、积极的工作热情和正确的教学策略以及对学生无私的、一视同仁的爱和帮助。但只要我们坚持客观观察与分析,认真帮助不同学生寻找不同根源,因材施教,拥有一种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精神,拥有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态度,细心指导学困生学习英语的每一个细节,那么,学困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就一定会有大幅度提高,那么延缓、遏止甚至消除“两极分化”现象,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朱永新:后进生心理与教育探索.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10.

[2]严明贵:英语课堂中教师偏爱对学生学习的影响[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8(2).

[3]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小学生学习英语计划范文5

关键词:网格化;行为规范;聚类分析;判别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057-02

一、引言

网格化管理是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机制,透明地共享组织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现代化管理模式[1]。与传统管理相比,网格化管理对管理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及早发现、及时反馈,有助于对组织资源进行全面的管理[2]。也正因如此,将网格化管理的思想引入到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中,成为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高校管理部门所讨论的问题。

2014年8月,湖北省教育厅了《关于推进高校学生网格化管理工作的通知》。该通知强调,实行网格化管理,有利于及时全面掌握高校学生信息,提高学生教育服务管理的时效性、针对性、科学性,是实现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效途径[3]。网格化管理是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

本文基于“宿舍―楼栋―学院―学工部”的四级网格化管理结构,构建行为规范预警系统,并根据聚类分析模型探讨各类行为对应学生群体的分类准则,最后结合计算机仿真验证系统的实用性。

二、网格化行为规范预警系统的构建

根据作者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些经验,将行为规范预警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分别是模范带头行为、典型失常行为和失联可疑行为,其中典型失常行为子系统又分为四个小类,如图1所示。

根据现阶段一卡通化服务在高校中的普及情况,可建立“宿舍―楼栋―学院―学工部”四级网格,不再需要基层网格宿舍长进行数据的采集,所有数据都由一卡通采集并反馈到学工部,学工部对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将各类预警信息反馈到学院,由学院反馈给楼栋,再由楼栋反馈到宿舍,信息进行排查检验之后,再逐层向上反馈给学工部。

三、行为的分类及判别标准

(一)数据指标的采集与处理

以日为单位,采集学生如下四类数据:学生晨跑签到时间、食堂就餐时间、每日上网时长、宿舍晚归记录。

用x1表示学生晨跑签到指数,目前,许多学校的晨跑时间定于6∶30~7∶00,若在6∶30~6∶55之间签到,可认为该生晨跑签到积极,令晨跑签到指数x1=1;若在6∶55~7∶00之间签到,在一定程度上可认为该生晨跑签到积极性不高,令晨跑签到指数x1=0.5;若未在学校要求的时间内签到,则令x1=0。

用x2表示学生就餐指数,一般而言,早、中、晚餐的参考时段分别为:6∶30~8∶30,11∶00~12∶00,

5∶00~7∶00,若学生在参考就餐时间段内就餐,说明该生的饮食习惯较为规律,令x2表示学生当日在参考时间内就餐的次数,显然x2可取离散值0,1,2,3。

用x3表示学生上网指数,以该生上网时长来表示(单位:h)。

用x4表示学生晚归指数,若学生在学校规定的宿舍关门时间之前返回宿舍,则令x4=0,否则x4用实际晚归时长表示(单位:h),当实际晚归时长达到8h时,可认为该生彻夜未归,令x4最大值为8。

由于不同的指数量纲不同,因此需要对x1-x4进行标准化处理。用xij表示学生i的第j项指数得分,利用公式Xij=(xij-μj)/σj进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其中μj表示指标j的均值,σj表示指标j的标准差。

(二)子系统分类标准的建立――基于聚类分析模型

聚类分析模型是将物理的或抽象的对象集合分组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的数据挖掘模型。同一类中的数据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不同类中的数据具有较大的差异性[4],非常适合于对行为进行分类。

本文将学生行为分类6类,对应聚类分析的原理及步骤如下:

1.计算n个样本点两两之间的距离:用x1i和x2i分别表示学生1和学生2的信息数据指数,αi>0分别表示各个指数的权重,体现了四项指数在判断学生行为中的重要性。定义学生1和学生2的行为距离d(1,2)=

[α1(x11-x21)2+α2(x12-x22)2+α3(x13-x23)2+α4(x14-x24)2]1/2。

2.首先构造n个类,每一类中包含且仅包含一个样本点,每一类的平台高度均为0。

3.合并距离最近的两类为新类,并且以这两类的距离值作为聚类图中的平台高度。

4.计算新类与当前各类的聚类,若类的个数等于6,转入步骤5,否则回到步骤3。

5.得到聚类结果并进行结果分析。根据聚类图及每一类别下学生的信息特征,即可将其进行分类。

(三)学生行为的分类――基于判别分析模型

在行为规范预警系统分类完成的条件下,对任意一名学生,可以根据判别分析将其归纳到最恰当的类别中。判别分析是根据所研究的个体的观测指标来推断其所属类型的一种统计方法[4]。其基本思想是:计算所研究个体与各数据子库的距离,并将其判定为与其距离最近数据子库中。

四、模型测试与分析

(一)数据生成

利用MATLAB随机产生110组学生连续7天的信息进行仿真实验,取7天信息数据的均值作为本周的平均值。其中前100组作为样本内数据来确定子系统的分类标准,后10组作为样本外数据来对学生进行归类。每一个学生样本产生签到指数、就餐指数、上网指数和晚归指数。

(二)聚类结果

取4项指标权重均为0.25,对MATLAB生成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利用SPSS将其聚成6类,得到100组学生的分类信息,结果如表1所示。

结合表1和MATLAB产生的原始数据信息可以发现如下结论:

1.整体结果呈正态分布。这个结果是显然的,因为在利用MATLAB产生随机数时,主要使用了正态分布;

2.分类准确,同一类别下的学生具有较大的共性。例如,模范带头学生中未签到的比例不足5%,没有人一日三餐都没有消费记录,上网时长比较稳定,有晚归记录的学生比例不超过5%;晨跑缺勤学生普遍具有明显的晨跑缺勤现象;上网异常的学生群体普遍上网时间过长;晚归异常的学生群体普遍具有晚归现象。

3.问题学生挑选精确。在这100个样本中,编号为29的学生属于失联可疑行为学生。其最近7天4种指数均为0。说明该学生未在学校进行任何活动,很可能已经失联,需要发出预警并及时处理。

(四)判别结果

产生10组需要进行判别的学生数据,利用上述模型进行判别,得到分类结果如下:

从表2可以看出:

1.整体分类情况较为满意,测试样本所属类别基本符合其数据信息反映出来的特征。

2.存在部分学生,如107号,签到指数、就餐指数和晚归指数均偏离参考行为,但是出于综合考虑,将其判定为晚归频繁学生,这也说明本模型在分类上还可以进一步细化,提高分类精度。

五、结语

在网格化管理背景下,构建高校学生行为规范预警系统,并根据聚类分析模型和判别分析模型探讨各类行为对应学生群体的分类准则,可作为服务系统平台开发与设计的参考依据之一。

参考文献

[1]郑士源,徐辉,王烷尘.网格及网格化管理综述[J].系统工程,2005,(3):1-7.

[2]何理,杜祥军.以宿舍为基础单元的大学生安全网格化管理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15,(8):57-58.

小学生学习英语计划范文6

【关键词】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主动性;学习习惯

学习动机直接反映了学生对学习的需求状况,一方面是为了追求内心的满足感、成就感,或者求得奖励或表扬;另一方面是为完成外部施加的学习任务,如家长的期许,老师的要求等。小学生中最积极的学习动机是学习兴趣,不同年龄对学习英语有不同的关注点。低年级学生对活跃和实用的课程更感兴趣,而高年级学生逐渐将他们的兴趣转移到探索问题,突破困难所获得的成就感上。有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和改善学习成果的重要因素,在英语科目的学习中也是这样。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越清楚和激烈,学习的效果就事半功倍。由此可以证明,积极健康的学习动机可以显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升学习质量,养成学习英语的好习惯。英语学习动机是引导和维持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内在过程和心理状态,只要学生形成了学习英语的动机,学习的兴趣和上课的注意力就会在课堂上展现。因此,学习动机最终会影响小学生学习英语学习行为,对学习英语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当前小学生学习英语动机现状与问题

(一)学习动机不明确,内在学习动机没有被激发

内部学习动机是指,如来自小学生内心的爱好、好奇心和求知欲等。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爱好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形成于接收教育吸收知识的过程当中,接受的教育层次越深,就能联系更广泛的知识,使得小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另外,由于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他们学习英Z的动机在哪里,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跟从老师的教学计划,以完成学习任务和父母的学习目标。因此,这就说明大多数小学生对学习英语没有明确的动机。另一方面,小学生的耐心和坚持性普遍不足,在困难和挫折面前缺乏坚持不懈的努力,很难形成稳定的内部学习英语的动机。

(二)学习规划性差,缺乏长远的学习目标

大部分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般缺乏规划和自主性,都是以完成教师或家长分配任务来学习。究其原因,首先,小学生的思想意识并不成熟,对学习英语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打算,不能将当前学习与未来发展联系起来。

第一,大多数学生没有主动预习,复习,总结学习的习惯,这对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大大不利。第二,家长或老师只注重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缺乏对他们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阶段是基础阶段,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产生的后续作用要远远大于短时间的学习成绩。特别对高年级学生而言,如果缺乏学习英语规划性,那么在进入中学后就会失去主动性。

二、培养小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有效策略

教师需从学习者的角度去制定学习计划,以培养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制定特定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整合现有的学习资源,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好习惯。

(一)正确引导和激发,促进学习动机迁移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父母和老师都应该注意小学生的行为和学习的动机,适时进行指导和启发,而不是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免过早的给学生带来沉重的学习压力。在学习的过程中,第一,需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和选择,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培养孩子的独立学习能力。如:三年级学生在刚刚学习单词的时候,可以不用要求必须能写下来,只要能说和被就可以了,这样学生的兴趣就强,要是强迫学生写,那么学生肯定产生厌学心理,时间长了,不利学习动机的培养。第二,英语教师也可以采取适当的激励方法,通过物质激励、精神表扬等方式,如学校常用的小红花、表扬信不仅能满足孩子的成就感,而且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英语的信心,还可以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内在潜能,帮助学生找到他们的英语的乐趣和方法。第三,制定适度的惩罚制度。父母和教师应注意采取合理的惩罚方法,不要体罚、谩骂等对孩子心理产生不好的影响。例如,让孩子写一下检讨书,分析错误的地方,让孩子更加清晰的认识自己的不足。

(二)明确英语学习目标,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英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建立一个长期的相对稳定的学习目标,当然这个目标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改变,但绝对不能盲目,肆意改变。另外,也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问答、阅读经典、创设情境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强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只有学生对学习英语有了兴趣和好奇心,小学生就可以建立积极的学习动机,提高英语成绩。

总之,只有形成和完善了学习的策略,学生才能更好地明确学习英语的方向,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学习英语的效率,形成独立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另外,教师还需加入更多学习英语的方式和方法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让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动机不断深入,从而有效持续的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

【参考文献】

[1]王晓宁.小学生学习动机培养[J].现代交际,2013.1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