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金融企业会计要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金融企业会计要素范文1
(一)我国现行会计要素体系的内容 我国现行会计要素体系是财政部2006年制定和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所规定的,笔者将相关内容整理为表1:
(二) 我国现行会计要素体系存在的问题 对于我国现行会计要素体系存在的问题学术界已有较多讨论,但都不够全面、深入和系统。笔者通过对表1所列内容的分析,结合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将我国现行会计要素体系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
(1)会计要素不能全面地反映纳入会计核算和监督对象范畴的全部经济活动。根据利得和损失的定义,利得和收入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全部经济利益流入,而损失和费用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全部经济利益流出,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却没有将利得和损失正式确定为会计要素,这就将会计对象中的非日常经济活动隔离在了会计要素体系之外。
(2)会计要素体系不能与财务报表体系相对应,从而不能满足其作为财务报表基本框架的需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财务报告目标的阐述,财务报表体系应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股东权益变动表四张主要的报表,而会计要素体系中没有完整地设置现金流量表要素和股东权益变动表要素。
(3)会计科目的分类与会计要素不相一致。一方面从内容上看二者是不一致的,会计科目中包括了利得和损失类科目,而会计要素中不包括利得和损失;另一方面从形式上看二者也是不一致的,会计要素有六个,而会计科目有五类,并且除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三个会计要素与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和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实现了对应,其余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之间形式上不相一致。
(4)利润表要素与其他要素的交叉、重叠,其数量关系混乱,逻辑不严密,影响了损益的正确确认和计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首先,利润与收入和费用并列为利润表要素,而从利润的定义来看它是收入与费用、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与损失的计算结果,因此利润与收入和费用重叠。
其次,企业实现的净利润是本期形成的可供分配利润,提取盈余公积金、公益金以及利润分配之后形成的未分配利润都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所以利润要素从内容上看属于所有者权益要素。
最后,“利润=收入-费用”这个数量关系等式按照这三个会计要素的定义是不成立的。根据定义,利润是广义的范畴,除了包括收入减费用的差额,还包括部分利得和损失;而收入和费用都是狭义的范畴,仅指日常经济活动的结果。之所以这个等式还保留着,是因为它符合我国的传统思维,被理论界和实务界所接受,也成为普遍被认可的业绩考核指标。但是这个等式反映的数量关系混乱、逻辑不严密,给学习和运用造成了困惑和不解。
二、我国现行会计要素体系重构思考
(一) 我国现行会计要素体系影响因素分析 笔者认为经济环境的是重构我国现行会计要素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因为经济环境决定了经济活动的内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构成和财务报告的目标导向,而会计要素体系要能够反映经济活动的全部内容、满足各类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和帮助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达到促进经济环境发展的效果。这四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如图1:
我国现行的会计要素体系会计要素设置不够全面、会计等式不能清晰地反映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会计科目的分类也与会计要素不相一致,已经不能够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水平,需要重构我国现行会计要素体系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1)经济环境动态多变和复杂化,导致经济活动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使现行会计要素体系已经不能全面地反映经济活动的内容。比如,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越来越频繁,而对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形成了“公允价值变动”、“投资收益”和“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等损益项目,而我国现行会计要素体系中只包括狭义的“收入”和“费用”,不能涵盖这些项目的内容。本文将以“全面收益观”为基础重新设置会计要素的内容,将“利得”和“损失”设置为利润表要素,使会计要素体系能够反映经济活动的全部内容。
(2)经济环境中错综复杂的经济利益关系和股权关系,使会计信息使用者从以往的债权人和所有者已经扩展到了包括社会公众在内的一个庞大的利益相关者群体,他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不仅包括反映财务状况的资产负债表和反映经营成果的利润表,还要包括反映现金流量情况的现金流量表和反映股权关系变化的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而现行的会计要素体系不能与这四张报表构成的报表体系相对应。比如,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要素和现金流量表要素及其相关的会计等式和会计科目在现行的会计要素体系中还未提及。本文将借鉴美国的“业主投资”和“派给业主款”,提出把“所有者投资”和“所有者分配”连同“综合收益”等设置为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要素,并提出了设置现金流量表要素的构想,使会计要素体系能够与财务报表体系相对应。
(3)为了适应经济环境发展的需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个目标体现了“经济决策”为主,“受托责任”为辅的理念。会计要素体系是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运用财务报告作出经济决策的基本框架,而我国现行会计要素体系中会计等式内容不充分,数量关系不准确,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体现财务报告目标的导向。比如,利润表等式不能反映利润表的基本框架,而所有者权益表等式和现金流量表等式还尚未包括在内。本文将重新构建利润表等式,体现“全面收益观”,并根据重新设置的所有者权益表要素和现金流量表要素构建了有者权益表等式和现金流量表等式,使会计要素体系能够发挥财务报告基本框架的作用,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提高经济决策的效率。
(二)我国现行会计要素体系重构应遵循的原则 笔者认为重构我国现行会计要素体系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尊重我国会计要素现行定义的原则。这是重构我国现行会计要素体系应当遵循的首要原则。因为,我国现行会计要素的定义经历了从1992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的初次提出,到2000年《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重新定义,再到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重大调整的发展过程。每一次修订都是财政部汇集社会各界宝贵建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尤其是2006年准则中所作出的调整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趋势和立足中国国情的实事求是的理念,是经得住理论的推敲和实践的检验的。比如,国际会计准则以“流入量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广义的“收益”的定义,既包括日常经济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也包括非日常经济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而我国会计准则则以“流转过程收入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狭义的“收入”的定义,反映日常经济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同时还提出了“利得”的定义,反映非日常经济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流入,这种定义方式有助于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业绩的构成,从而对业绩质量和可持续性作出判断的需要。
(2)权衡“成本”和“效益”的原则。从尽量节约笔墨、降低成本的角度看,我国现行会计要素体系做得是不错的:六个会计要素、三个会计等式,外加利得和损失两个概念,非常清晰、高度概括,也非常简单。但是所取得的效益怎么样呢?使教学、学习和运用中出现了一定程度上思路不清、概念混乱的局面,也使理论研究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见仁见智”的局面,很难有一个统一的观点。本文认为,会计要素体系应当首先保证实现其“效益”,即会计要素体系要涵盖全部经济活动的内容、与财务报表体系相对应、构成财务报告的基本框架和体现财务报告目标的经济决策导向。然后在设计会计要素内容和数量关系等式时注意措辞尽量简洁、概括、清晰,避免内容繁琐、交叉重叠和逻辑混乱等问题。
(3)会计要素能够满足设置会计科目设置需要的原则。设置会计科目并据以开设账户对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系统、连续地核算是设置会计要素体系的直接目的。对于我国现行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类别不相一致的情况,很多学者都认为应当根据会计要素调整会计科目的类别,即将会计科目体系整合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费用类、利润类。具体调整内容为:将共同类科目视余额方向分别归入资产类和负债类;将成本科目类归为资产类,理由是成本属于存货的范畴;将本年利润和利润分配从所有者权益类中划出来归入利润类;将损益类拆分为收入类和费用类等。本文认为会计科目体系应当根据新的会计要素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达到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类别相一致。
三、 重构后的我国会计要素体系
(一)会计要素体系的内容 根据上述分析,对我国现行会计要素体系进行重构如下:(1)根据财务报表体系设置会计要素,如图2所示。增加了“利得”和“损失”两个会计要素,从而完善了利润表要素;增加了“所有者投资”、“所有者分配”、“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连同“净利润”一起构成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要素;按流入量、流出量和净流量的思路设置了现金流量表要素。
(2)根据财务报表体系和新设置的会计要素,重新构建了会计等式,全面反映了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如图3所示:
(3)以报表体系为框架,根据新设置的会计要素相应地调整了原有会计科目的分类。首先将共同类科目视余额方向归入资产类或负债类科目,并将成本类科目归入资产类科目;然后将所有者权益类科目和损益类科目重新整合为利润表科目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科目;最后按照现金流量表的具体结构设置了现金流量表科目。如图4所示:
(二)重构会计要素体系实现的目标 通过上述会计要素体系的重构实现了如下目标:
(1)将反映非日常经济活动的利得和损失纳入会计要素体系,使会计要素能够全面地反映会计对象范畴中的全部经济活动。
(2)通过整合原来的会计要素和新增加一些会计要素,提出了资产负债表要素、利润表要素、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要素和现金流量表要素及相应的会计等式,实现了会计要素体系与财务报表体系的对应关系。另外,根据现行准则所规定的现金流量表的结构设计了现金流量表会计科目,方便了用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避免了使用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给学习和运用带来的困难,使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工作由复杂变为简单。
(3)按照新的会计要素对会计科目进行了重新分类调整,实现了会计科目的分类与会计要素的划分相一致。主要体现在将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几个原来归属不清楚的会计科目界定为利得或损失类科目。
(4)对利润表要素和相关的会计等式进行了全新的梳理和整合,解决了要素之间交叉、重叠,数量关系混乱,逻辑不严密等问题,有助于会计要素的正确确认和计量。
参考文献:
金融企业会计要素范文2
论文摘要:财政部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虽然突显复杂性,但更接近国际惯例,同时也创新了金融会计思维,在实施中存在不少难点。
一、传统会计体系下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理论的局限性
传统会计体系下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理论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
(一)会计要素内涵排斥金融衍生工具的资产、负债的确认
在传统会计体系下资产、负债只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交易活动进行确认,不对未来发生的财务活动进行反映。但是金融衍生工具合约签订与交易发生之间是跨期进行的,即在合约签订后的未来期间才发生交易。这与传统会计体系中“过去发生”的原则不符,因而其产生的权利和义务不能确认为传统定义的资产或负债。
(二)会计计量基础不能满足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的需要
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中,历史成本是计量基础,以交易中发生的实际现金流量作为入账依据,要求会计主体保持历史成本价值直到相应资产已耗用或负债已经清偿为止,而金融衍生工具在确认时只产生了权利和义务,交易尚未发生,也就无从得到历史成本。另一方面,衍生交易从合约签订到对冲或交割,体现的是一个过程,该过程不再像传统交易那样一次历经一个时点就可以完成。任何一项金融衍生工具,从合约的签订到最终交割或平仓都要经历一段时期,而且其交易市价随时都在变动。因此,金融衍生工具既无历史成本又无稳定价值,无法按照历史成本原则进行计量。
(三)会计报告体系不能在报表中反映金融衍生工具情况
财务报告以财务报表为主体,而财务报表又以反映过去的、确定的交易事项为主要内容,这是由会计确认、会计计量的特征所决定的。金融衍生工具因在会计要素定义、计量确认等方面与之相悖,必然阻碍了对金融衍生工具信息的充分披露,只能以附注的形式反映。这将涉及对传统会计理论在会计要素定义、会计确认标准、会计计量基础以及会计充分揭示原则、财务报表体系和结构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改革的直接目标是提供金融衍生商品交易决策的有用信息,才能将金融衍生工具按会计要素纳入会计报表体系。反映其风险的大小。
二、新准则体系下我国金融衍生工具的特征
鉴于上述情况,2006年到2月15日财政部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体系)。新准则体系框架为我国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准则的形成和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
(一)新体系具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作用,对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起到指导和规范作用
新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的应用指南三个层次构成。基本准则是纲,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具体准则是目,是依据基本准则原则要求对有关业务或报告作出的具体规定;应用指南是补充,是对具体准则的操作指引。基本准则主要规范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定、会计基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解决了旧会计体系中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之间对会计目标、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资产减值等不一致、相互抵触等矛盾,类同西方国家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工作。新会计准则体系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执行该38项具体准则的企业不再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由此统一了会计体系。为具体会计准则中的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的金融衍生会计准则制定找到了依据,金融衍生工具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揭示具有自身的定位。
(二)新体系修订后的会计目标为金融衍生会计准则研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评价标准
会计目标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是指导准则制定的基础,更是评价会计准则制定和执行情况的衡量标准。原《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将会计目标表述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但它过于笼统,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没有什么指导意义。新准则规定,“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反映我国财务会计目标在“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之间的权衡与兼顾,为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准则起到引导作用,虽然金融资产、负债和权益要素不完全符合基本准则资产、负债和权益认定的条件,但是从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观”角度出发,具有未来性质金融资产、负债和权益要素必须确认,提供确认基础,使得金融工具会计要素才能够在会计报表中反映。
(三)新体系修订后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为金融衍生工具计量起到支撑作用
新基本准则的会计目标与国际财务会计目标趋同,形成“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导向目标,与之相协调将原来的一般原则改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内容的完整性原则,保留了相关性原则、明晰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中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和及时性原则。新基本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趋同。权责发生制原则作为基础假设体现在总则中,历史成本原则体现在会计要素的计量中,取消了原基本准则中的配比原则和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这种质量体系为金融衍生工具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起到支撑作用。
(四)会计计量属性空间扩展给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监管解决了关键性问题
金融衍生工具按照历史成本属性无法计量,导致金融衍生工具曾经游离于财务报表体系之外,金融衍生工具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掀起过一系列风波,英国的巴林银行、日本的住友商社以及我国上交所的“3·27国债事件”和“中航油事件”,都是因操作衍生工具不当而陷入财务困境,但建立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上的财务报告在这些金融机构陷入财务危机之前,往往还显示“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许多投资者强烈呼吁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重新考虑历史成本计量模式是否适合于金融机构。为了解决金融衍生工具的会计问题,FASB从1990年开始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有关金融衍生工具会计准则,与此同时,IASC和英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也开始研究制定这方面的准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准则包括FASB的第133号财务会计准则(FAS133,1998)以及I-ASC的第32号和第39号国际会计准则(IAS32,1995和IAS39,1998)。这些准则提出了与历史成本相对立的公允价值计量会计。金融衍生工具资产、负债初始计量及损益计量上突破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和终止计量应当按其公允价值计量。对于大多数的金融资产来说,公允价值是最适合的计量属性。
但是,有下列两个例外的情况:
1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计量。
2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应当按照成本计量。
对金融负债也有下列几种例外情况:
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人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且不扣除将来结清金融负债时可能发生的交易费用。
2与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负债,应当按照成本计量。
3不属于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的担保合同,或没有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并将以低于市场利率贷款的贷款承诺,应当在初始确认后按照或有事项确定的金额和收人确定的累计摊销额后的余额的两项金额中的较高者进行后续计量。
金融企业会计要素范文3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企业会计;预算会计;区别
一、我国会计中的两大分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的体系及其分支也在这一过程中随之形成,其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管理日常的财务活动。会计按照具体的适用范围和核算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会计,另一类是非企业会计,即预算会计。企业会计主要适用的范围包括:农、工、商、交和金融等企业单位,并用以监督和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流通领域、生产领域的企业内部经营资金的活动情况。预算会计其具体适用范围包括:政府的财政机关、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等,用以监督和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福利领域、分配领域、精神生产领域等的政府财政资金和事业单位业务资金的情况。事业单位一般不直接提供物质产品,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位于上层建筑领域,其主要是从事各种为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服务的业务活动,在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物质生产及经营方面的职能。事业单位在进行各种社会性、公益性活动时,一般都是由单位或个人进行出资,并且投入的这部分资金是不要求回报的,就算个别单位或个人终止时,资金基本上也不会收回,他们在业务活动中大部分都是无偿提供服务的,虽然也有收费的,但却并不是足额补偿,其中的大部分资金通常都是由国家财政部门提供的。所以说事业单位会计主要是以社会效益为目的,所有的会计工作也都是围绕着社会效益展开的,如计量、记录、报告等。
二、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
基于上述对我国会计两大分支的简要介绍,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会计作为预算会计的分支,具有预算会计非营利性质这一共同性,这与企业会计有着本质的区别,加之部分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生产性、营利性,所以,只有在理解和掌握事业单位会计总体特征的基础上,才能让我们正确认识其与企业会计的之间区别。
(一)会计核算基础的区别
我国预算会计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事业单位作为预算会计的分支可以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由于我国事业单位可以在进行专业业务活动和辅助活动之外,允许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所以,在大部分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中均采用收付实现制,而对于具有一定营利性的事业单位,其非营利收支采用收付实现制,营利性收支则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
企业会计只能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会计要素构成的区别
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在运行方式、运行结果上存在本质区别,所以两者在会计要素的构成上也存在差异。事业单位会计要素主要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五大类,而企业会计要素则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类。由于两者的资产和负债在本质上基本趋同,所以,下面仅对其他要素的区别进行分析。
1.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事业单位净资产是指预算会计所特有的、产权单一的政府与非盈利组织拥有的资产净值。与事业单位净资产所相对应的企业会计要素是所有者权益,它是指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所享有的权益。
2.收入、支出(费用)。事业单位的收入是指本单位依法从国家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为财政拨款;而企业的收入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形成的、能够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且与所有者资本投入无关的资金流入,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为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而产生的。
事业单位的支出是指用于开展业务活动和基本建设项目所发生的资金消耗,其目的是为了耗费。而企业的费用是指企业为了日常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资金流出,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收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3.利润。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所取得的经营成果。利润是企业特有的会计要素,是根据企业自身具有营利性质而设置的要素,而事业单位属于非盈利组织,所有没有这一会计要素。
金融企业会计要素范文4
《企业会计制度》的标志着我国会计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里程,它是我国会计核算制度走向成熟的标志,为规范我国企业会计核算行为,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要求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1992-1993年,我国进行了重大的会计制度改革,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以及分行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并于1993年7月1日起在所有企业实施。“两则两制”的和实施,实现了我国会计核算模式的转换,即由适应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会计核算模式,转换为适应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计核算模式,建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由多种记账统一为借贷记账法;资全平衡表改为资产负债表等。“两则两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会计核算模式的国际化,为引进外资、企业走出国门奠定了财务会计基础。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股份制改造日益兴起,我国企业到香港、境外等地发行股票,接受外国政府贷款等也越来越多,相应地带来了会计的国际化协调。上市公司因其投资者众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关系到社会公众利益。因此,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就相应提到了议事日程,特别是“琼民源”事件发生后,社会公众以及证券监管部门对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财政部于1997年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旨在规范关联交易人信息披露,增加关联交易的透明度;其后,又于1998年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收入》等七个具体会计准则。《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八个具体会计准则的和实施,对于提高股份有限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的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但是,除股份有限公司外,其他企业仍然执行“两则两制”改革时的分行业财务会计制度。从1993年开始,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走过了个年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国家对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计核算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其他企业的会计核算仍然维持在“两则两制”时的状态,分行业财务会计制度是在我国市场经济刚刚起步阶段制定的,很多方面还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其中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已成为企业会计信息不可靠的主要原因。
分行业财务会计制度中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实际工作的需要方面;主要表现在:
(-)财务会计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长期以来的财务会计管理模式是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均由财务制度规定,会计制度按照财务制度规定的确认、计量标准进行相关会计处理,因此没有独立的会计确认和计量体系。“两则两制”时进行了企业财务会计制度改革,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标准不合理、不等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政府一直把企业作为国家财政的附属;资金由国家供给,盈亏由国家财政负担,发生的资产损失要经财政部门批准后才能计入损益,对未经财政部门批准或财政部门不予批准的损失只能长期挂在账上;形成虚的资产。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国有企业一再放权,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家与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并没有根本改变。
(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的某些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已不能适应实际情况需要,导致企业所反映的各项会计要素缺乏可靠性,这主要是:
l.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固定资产净残值率、固定资产报废标准由国家统一规定,而不是按照市场经济要求,根据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及固定资产价值磨损程度,以及无形损耗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由于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等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符,一方面导致企业固定资产净值不实,另一方面致使企业更新改造资金严重不足,设备老化;跟不上劳动资料的更新需求。
2.坏账准备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比例提取;提取比例一般为3‰-5‰;已经发生的坏账损失,要经过财政部门批准才能核销,致使大量呆、坏账长期挂在账上,妨碍了资金周转,导致企业的现金流量严重不足。
3.不能按正确的标准确认和计量收入。,国有企业的收入确认标准比较简单,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如有些企业商品销售时虽然已经知悉购买企业将无力承担付款的责任,但仍然确认收入。虚列收入,必然虚增利润;导致利润超分配,现金流出企业,加剧了企业资金短缺。
4.由于存货严重积压,变现能力差,存货的账面价值已经低于市价,但在资产负债表上仍然以成本反映,而不是以可变现净值反映。
5.投资不能产生效益,有的甚至已经发生损失;但资产负债表上仍然反映原投资成本或原价值,没有反映已经发生的投资价值的减损,造成虚增投资价值,使企业资产严重不实。
6.某些不符合资产定义的财产,仍然作为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如开办费、待处理财产损溢等,导致企业资产不实。
由于上述各种会计政策体现在财务会计制度中,造成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缺乏真实性。
(三)不同性质的企业实行不同的会计制度;造成相同行业会计信息不可比。由于不同财务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政策、会计标准不同,导致同一行业企业因执行不同会计制度所反映的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例如,纺织行业中有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等;因其分别执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分行业会计制度等,而使纺织行业中的各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一致,股份有限公司可以计提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损失准备,而其他企业则不能计提投资损失准备。这种现象不便于国家对企业的会计数据进行统计和考核,特别是给企业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增加了难度。
(四)分行业会计制度不能起到 指导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作用。“罚则两制”以前;会计制度根据企业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进行规范;起到了会计核算手册的作用,即企业遇到会计核算问题,通常情况下只要对照会计制度即可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分行业会计制度执行八年来;不少企业会计人员反映,会计制度成了简单的账务处理程序;造成会计人员遇到实际情况翻阅会计制度后也不知所云,不知如何进行会计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会计制度的权威性。
(五)会计制度按行业分类已明显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需要。一方面是企业多种经营的存在和发展;分行业的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会计核算的需要;另一方面,新兴行业的兴起,如足球俱乐部、公司、软件公司等;无法从现有行业会计制度体系中找到其适用的会计制度。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兴行业和业务出现,按行业分别设计企业会计制度的做法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企业会计制度的制订将始终处于被动局面,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二、国家、行政法规和会计国际协调进程要来提升会计标准
近几年,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越来越关注,使用者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不真实,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就失去了基本的保障。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一方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规范会计核算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会计制度不现某导致会计信息不真实,以及企业管理当局 为了各自的目的操纵利润,提供虚假的财务会计报告等情况时有发生。近年来,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发展,迫切要求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
(一) 1999年新修订的《会计法》 要求企业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并且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而会计核算制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会计法》配套法规,国务院于2000年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要来企业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同时,对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会计要素作了重新定义。按照重新定义后的会计要素重新审视分行业会计制度,有很多地方与会计要素定义不一致;如固定资产的核算,仍然没有满足资产的定义。例如,股份有限公司的固定资产仍然按照账面净值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则没有反映该项固定资产实际的价值。有些上市公司将已经淘汰的机器设备的价值仍然作为固定资产,在资产负债表固定资产项目中反映;还有些上市公司将长期停建;并且以后若干年内也无望继续开工的在建工程利息继续资本化,仍然按照实际发生的成本列入资产负债表,等等,这些资产已经预期不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者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已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应当计提减值准备,使其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价值更真实。
(二)单位负责人和企业会计人员要求统一会计核算标准,提高会计核算标准的可操作性。《会计法》修订并实施后,单位负责人是执行《会计法》的责任主体;对企业的会计行为负主要责任。国此,要求单位负责人首先应当从规范会计核算标准出发,建立良好的会计标准平台,在此基础上考核单位负责人是否遵循了会计规范,是否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与此同时;企业会计人员要求统一会计核算标准,增加会计制度可操作性的呼声 也很高。
(三)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国际协调已不可避免。随着国际资本流动的加快,世界经济日趋融合,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种趋势的。在符合我国现实情况和经济环境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标准已成为会计改革过程中必须考虑的。
三、新型会计核算模式的总体设想
(-)统一会计核算制度
在我国;由国家制订统一的会计核算标准的会计管理模式,已经走过了五十年的。几十年来,会计制度已经深入人心,会计制度作为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对外提供会计报表的依据,也是注册会计师和有关部门进行审计和监督检查的主要依据,同时也为税收征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会计是与国家、经济、文化等环境相联系的,有什么样的法律。经济环境,就必然存在着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核算标准。我国作为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如何建立既符合国情,又能适应会计国际化方向的会计核算标准,是近年来国际国内形势发展以及《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后带给会计界的重要课题。
为此,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调查;基本掌握了企业目前的状况,行业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改进的方面。经过研究,我们确立了建立国家统一的;打破行业、所有制界限,集财务会计于一体的会计核算制度,包括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全过程的会计核算标准。从改革的目标看,符合我国国情的国家统一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体系,将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按照企业性质和规模;分别建立《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和小企业由于各自有其特性,与一般企业的会计核算存在较大的差异;需要分别制订会计制度;除此之外的其他企业,由于共性业务较多;应制订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以增强不同行业。所有制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靠性和透明度。
第二层次是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分别建立操作性较强的有关会计科目设置、具体账务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和对外提供办法。从而形成分别一般企业、金融企业和小企业统一的会计报表格式、会计报表附注披露格式等。
第三层次是在上述两个层次的基础上,对于各专业性较强的行业会计核算;将以专业核算办法的形式。由于各行业、所有制企业会计核算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成本构成不同,相应的收入核算也不相同,因此;各行业。所有制企业的个性业务,将采取拟订各个专业会计核算办法来解决。
另外,针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或对于会计制度规定不合理的地方,作出专门的补充规定或问题解答,作为贯彻实施会计制度的重要手段。
对上述设想,除2000年的《企业会计制度》外;我们在2001年制订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目前《企业会计制度》正在拟订过程中;准备于2002年底前出台。
(二)分步实施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
由于目前国有企业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仍然是“两则两制”时制订的,带有很多的不符合会计要素定义的规定,从而造成了企业资产不实、利润虚增、所有者权益不实等状况,也造成了大量的虚资产。另外,目前我国有些企业没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实施《企业会计制度》,有可能引起新情况下的会计信息失真。因此,《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不可能整齐划一地由所有企业同时实施。必须有计划。有目标地分步骤实施。
对于国有企业;实施《企业会计制度》前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如核实资产。聘请注册会计师审计、清理资产损失等,这需要一定的准备时间。而股份有限公司因其基础较好,又有执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的经验,特别是1999年所有股份公司均“计提四项准备”后,已经对实施会计政策的调整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和实践经验,因此;从2001年1月1日起,首先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实施。同时,为了尽快提高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也鼓励其他企业先行实施。自2002年1月1日起,外商投资企业已开始实施《企业会计制度》;部分国有企业也向财政部门提出申请开始实施《企业会计制度》。
四、《企业会计制度》的主要指导原则
2002年的《企业会计制度》是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以及已经的具体会计准则为基础;同时考虑《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各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要求,按照国际通行做法予以规范,使制订的统一会计制度符合会计真实性的要求。在制订《企业会计制度》时,确立了以下主要原则
(-)统一性原则。从实际情况看;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及通常的收入。费用等的确认和计量标准基本是统一的;因此,《企业会计制度》尽量体现了统一性。但是,统一性并不否认行业的特殊性,而行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成本费用和收入的确认和计量方面,对于具有行业特点的会计标准;将以专业会计核算办法的形式制订。今后企业主要以《企业会计制度》和符合本行业特点的专业会计核算办法,作为其核算和对外提供财务会计报告的依据。
(二)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为基础。《企业会计制度》主要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已经或即将的具体会计准则为基础,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订的。在制订《企业会计制度》时,尽量保留了现行有效、执行效果较好的会计标准,作为制订企业会计制度的主要依据。同时,对于现行会计制度或具体会计准则在实际执行中存在问题,或者不适用的部分,予以修正。加债务重组准则以后,企业利用公允价值弄虚作假,编造利润的情况时有发生,对此,在制订《企业会计制度》时,各方面意见认为;在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活跃市场的情况下,应当谨慎使用公允价值。为此,我们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根据实际情况作了重新规定。
(三)充分体现会计要素的质量特性。《企业会计制度》遵循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对会计要素定义的规定,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都规定了统一的确认和计量标准,对于不符合资产定义的各项财产,规定都应当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使企业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资产价值真实,符合资产的定义。《企业会计制度》与《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比较,增加了计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减值准备的,从而缩短了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惯例的距离。
(四)体现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原则。鉴于我国的实际情况,提高会计制度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也是广大财会人员共同的心声。为此,《企业会计制度》制订过程中以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为基本原则,使其更符合我国广大财会人员的阅读习惯,便于掌握和运用。
(五)与税收法规能够一致的尽量保持一致。在制订《企业会计制度》时,本着在不违背会计核算一般原则和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原则的前提下,尽量与税法保持一致。但是,由于财务会计与税法所遵循的原则和规范的对象不同;对于确实不能保持一致的地方,采取纳税调整的进行处理。
金融企业会计要素范文5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 财务会计创新 整体收益
一、前言
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是财务会计创新的重要体现。根据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金融衍生工具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有着重要影响。正确使用金融衍生工具,成为了提高企业财务会计管理质量的关键措施,对企业财务会计管理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结合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实际,以工大集团为例,重点分析金融衍生工具下的财务会计创新的具体体现,加深对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的认识,为企业财务会计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二、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具体表现在会计要素创新
衍生金融工具只是一种金融合约, 实现合约的交易要发生在将来, 而且这项交易有可能永远不会发生。同时, 即使合约履行,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本身的风险性, 它可能引起的未来经济利益或资源的流人或流出, 在时间与数量上均不可能事先确定。正是基于这一论述,金融衍生工具下的财务会计创新,具体表现在会计要素的创新上。对于工大集团而言,在财务会计管理中,会计要素的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在会计要素的认定上有了新的标准。
其次,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改变了原有的会计核算方式。
再次,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对企业的合约履行能力有重要影响。
所以,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对企业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具体表现在会计要素的创新上,使企业在财务会计管理中,更加注重会计要素的认定。
三、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具体表现在会计确认创新
现行财务会计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权责发生制, 它将交易、其他事项和情况―它们的发生对主体具有现金后果―财务结果在其发生的期间进行记录, 而不是在主体收到或支付现金的期间记录。而金融衍生工具财务会计创新,在会计确认环节有了新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在于改变了企业会计确认流程,使企业在会计确认中更加注重实效性,满足企业会计管理的实际需要。
结合工大集团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实际,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对会计确认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但改变了会计确认的流程,还提高了会计确认的效果,使工大集团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获得了更直接的支持,对提升工大集团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水平和满足财务会计管理工作需要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现实意义。
四、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具体表现在会计计量创新
对于衍生金融工具, 却有着种种不适应, 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再确认时的计量困难更大。衍生金融工具的合约标的物都是市价活跃的金融商品, 虽然不是直接对这些衍生工具的交易进行确认和计量, 但他们的活跃价格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合约的价值在不断变动。基于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了解,在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对会计计量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工大集团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实际,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不但为会计计量提供了新的依据,同时也改变了会计计量的具体方式,使会计计量工作能够在整体实效性上满足企业的现实需要,达到提高会计计量工作准确性的目的。因此,会计计量创新,是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的具体体现,对工大集团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五、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具体表现在会计报告创新
揭示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目的就是要通过会计报告向使用者提供已确认或未确认的金融工具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方面影响的信息, 以利于报表使用者合理地估计有关金融工具的风险和未来现金流量。对于工大集团而言,在会计报告制定中,除了要体现基本的财务信息之外,还要重视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背景,以及金融衍生工具对财务会计创新的具体影响。所以,金融衍生工具下财务会计创新具体表现在会计报告的创新上,只有对此有正确认识,才能更好的掌握金融衍生工具的实质,进而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确保企业发展在财务会计领域取得积极效果。
六、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给企业财务会计带来了现实的影响,企业只有认真分析金融衍生工具的特点,并积极做好财务会计创新工作,才能保证金融衍生工具的正面作用得到全面发挥,进而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为企业的财务会计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因此,只有加深对金融衍生工具的了解,并正确分析金融衍生工具对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的影响,才能为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进而满足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需要,确保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张灿.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综述[J].河北金融;2014年05期
[2]蒋砚章,冯凯,许葵波.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模式的应用[N].中国财经报;2014年
[3]王桦.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4]庞圣玉.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金融企业会计要素范文6
关键词:证券公司;财务会计;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证券公司是伴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日渐发育壮大起来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是国家特许经营并重点监管的金融企业,是中国证券市场重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证券公司作为中介机构,在证券市场上发挥着媒介资金供需桥梁、市场服务中心、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集中等重要作用。证券公司独特的经营业务和经营方式,使之在会计核算和会计控制上都具有与其他行业不同的特点。
一、证券公司财务会计的特点
1、会计核算内容的社会性。证券公司的经营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其个性业务不仅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各单位,而且涉及城乡广大储户和居民,这就决定了金融企业会计核算必须面向社会。同时,证券公司作为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部门,在处理各项业务活动时,必须认真贯彻国家金融政策及各项金融法规。
2、会计核算方法的独特性。证券公司会计核算的过程往往就是其业务处理的过程。证券公司在会计科目设置、凭证编制、财务处理程序及具体业务处理上,有别于其他行业会计。
3、业务处理的及时性。证券公司会计核算的过程往往就是其业务处理的过程,证券公司必须在实际业务发生时就进行会计处理,这与其他行业可定期记账不同。
4、对证券公司信息披露有更严格的要求。作为金融中介的证券公司,将会迎来更严格的监管。在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基本结束后,证券公司要逐步实现全行业的信息披露。目前,对证券公司的信息披露有要求的,仅仅是参与全国银行间市场拆借的部分证券公司对其财务报告必须披露,该财务报告都要经过审计。今后,证券公司的财务信息将可能比照上市公司那样向社会公众披露。
二、证券公司财务会计历史比较
(一)新《证券法》取消了证券公司的分类。根据新《证券法》的规定,证券公司不再分为综合类证券公司和经纪类证券公司,而是对经营不同证券业务的证券公司规定了不同的注册资本限制。根据新《证券法》规定,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证券公司可以经营下列部分或者全部业务: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与证券交易有关的财务顾问、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自营、证券资产管理、其他证券业务。具体规定为:(1)证券公司经营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与证券交易有关的财务顾问,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人民币5,000万元。(2)证券公司经营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自营、证券资产管理、其他证券业务等业务之一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人民币1亿元。(3)证券公司经营证券承销与保荐、证券自营、证券资产管理、其他证券业务中两项及两项以上的,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人民币2亿元。
(二)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证券公司财务会计的影响。财政部公布了经新修订的39项企业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新准则对证券公司2006年及以后财务会计的主要影响或潜在影响分析如下:
1、债券投资方面。原准则投资分类为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短期投资在取得时以实际成本计价,期末短期投资以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按单项投资计算的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作为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计入利润表;处置短期投资时,按账面价值与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计入当期投资收益;长期债券投资取得时按实际成本计价,实际成本与债券票面价值的差额,作为溢价或折价,在债券存续期间内按直线法摊销;长期债券投资的利息收入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确认。
2、股权和基金投资方面。原准则下自营证券及已上市的可供出售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入账,因此需要计提自营证券减值准备及可供出售投资减值准备。而新会计准则按照投资目的将金融资产区分为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类、可供出售类、持有到期类、贷款及应收款类。证券公司的债券投资也将按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来计量。如果计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类”,则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如果计入“可供出售类”,则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所有者权益,而计入“持有到期类”和“贷款及应收款类”的债券投资就应该采用实际利率法按照摊余成本来计量。
3、证券公司长期投资方面。原准则下证券公司的长期投资中有的股权投资应划分到“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公允价值变动计入损益类”的,也应在当期反映其损益;如果应划分到“可供出售类”,其公允价值与原来账面价值的差额应计入所有者权益。这样,会计准则变化的结果是导致证券公司股权投资中按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计量的部分的资本利得即使未实现,也会在当期损益或者所有者权益上显示出来。
4、证券公司自营证券业务方面。在原准则下,证券公司的自营证券的账面亏损(按照成本与市价孰低计算的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而账面盈利是不计入当期损益;在新准则下,其自营证券如果计入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则账面收益就要计入当期损益。
5、衍生金融工具方面。原准则下,衍生金融工具在表外列示,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对衍生金融工具需要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当期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损益计入损益表。
6、贷款计量方面。按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应分为应计贷款和非应计贷款两类。其中,非应计贷款是指贷款本金或利息逾期90天没有收回的贷款;而应计贷款则是指非应计贷款以外的贷款。对于非应计贷款,将不在表内确认利息收入,在收到还款时,首先应冲减本金,本金全部收回后再收到的还款,将确认为利息收入。然而,按照新准则的规定,贷款属于金融资产,应按照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计量。因此,对于一笔原标准下的非应计贷款,将不再确认利息收入,但在新准则下,该笔贷款的摊余价值可能不为零,仍需按照实际利率确认利息收入;对于以往的应计贷款,将按照贷款本金和合同利率确认利息收入,但在新准则下,该笔贷款的摊余成本可能与贷款本金不一致,实际利率与合同利率也可能不一致,确认的利息收入可能会出现差异。
三、证券公司财务会计与一般企业财务会计比较
《企业会计准则》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是国家颁布的金融企业会计工作的基本规范。证券公司必须依照这些规定来设置会计科目,处理经济业务。一般企业也必须依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来设置会计科目,处理经济业务。所以,证券公司财务会计与一般企业财务会计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
(一)证券公司财务会计与一般企业会计的相同点
1、会计的基本前提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基本相同。会计的基本前提是指会计人员为了实现会计目标,而对错综复杂、变化不定的会计环境所做出的合乎情理的假定。它是收集会计数据、选择会计方法的重要依据。两者的会计基本前提都是: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工作应当遵循的具有指导意义的规范和标准。两者进行会计核算时,都应遵守以下原则:可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2、会计要素的内容基本相同。会计要素是会计核算对象的基本分类,是设定会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依据,也是进行确认和计量的依据。会计要素都主要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六要素。
3、会计报表的名称、所反映的内容、结构及编制方式基本相同。会计报表通常都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附表。资产负债表是总括反映企业会计期末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报表。利润表示综合反映企业会计一定时期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现今,流量表是综合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情况的报表。
4、对部分相同的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标准基本相同。证券公司和一般企业的财务会计对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负债(如应交税金)、所有者权益(如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相同的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标准基本相同。
(二)证券公司财务会计与一般企业财务会计的不同点
1、证券公司会计核算方法的独特性。证券公司会计核算的过程往往就是其业务处理的过程。证券公司在具体的会计科目设置、凭证编制、财务处理程序及具体业务处理上,都有别于其他行业会计。
2、证券公司会计科目设置不同。按与资产负债表的关系证券公司会计科目可分为表内科目和表外科目。表内科目是反映证券公司资金实际增减变化而纳入资产负债表内的科目。表外科目是反映证券公司确已发生而尚未涉及资金实际增减变化,或不涉及资金增减变化而不列入资产负债表的科目。而一般企业会计科目通常只包括表内科目,不涉及表外科目。
3、会计核算形式不同。证券公司是由记账凭证编制日计表,再由日计表编制会计报表。而一般企业是由记账凭证编制总账和明细账,然后由总账和明细账编制会计报表。
4、营业收入主要来源不同。证券公司其从事经纪业务收取的手续费是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一般企业销售库存商品的销售收入是其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
5、具体业务处理过程不同。证券公司以证券经纪业务为例,证券公司先接受客户的款项并为客户开设资金专户,然后为客户买卖证券、认购新股、配股派息、兑付债券并收取手续费。而一般企业以工业企业为例,工业企业首先购买原材料,然后经过生产部门加工成产成品,再将产成品销售给顾客并取得销售收入。
四、证券公司财务会计与其他金融企业财务会计比较
以商业银行为例,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都属于金融企业,它们都必须依照《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来设置会计科目,处理经济业务,所以它们有其相同的方面。然而,证券公司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它们在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等方面有所不同。
1、证券公司财务会计与商业银行财务会计的相同点。(1)虽然二者是不同融资方式的主要中介者,从表面来看似乎差别较大,但是就其本质而言,它们的实质功能是一致的,都是在充满信息不对称问题的金融市场上,生产信息并从中获利。(2)证券公司与商业银行虽然在报表名称、具体项目上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其核心内容都是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3)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都是沟通盈余者和资金短缺者的桥梁。
2、证券公司财务会计与商业银行财务会计的不同点。(1)证券公司与商业银行是金融市场上的中坚力量,前者主导着直接融资,而后者则在间接融资市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2)证券公司的运作方式与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区别。商业银行运作的核心是通过吸收存款的主动负债方式筹集资金,并以发放贷款的方式换取资金需求方的债务,最终资金供需双方仅与商业银行发生联系而不互相承担任何权利和义务。证券公司正好相反,它在媒介资金供求过程中不涉及债务转换问题,而是通过证券公司的桥梁作用,使投资者和筹资者直接接触,并且相互承担权利和义务。(3)在媒介资金的侧重点上,商业银行因其自身性质和业务特点,主要侧重于短期资金市场;证券公司主要侧重于中、长期资本市场。(4)资金运用方向不同。商业银行的资金以发放贷款为主,证券公司主要从事非贷款的其他金融业务。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