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科技核心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科技核心论文范文1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H035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G091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J016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H277 浙江林业科技
G433 浙江临床医学
H019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H201 浙江农业学报
A051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810 浙江医学
G479 浙江预防医学
G092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G093 针刺研究
G488 针灸临床杂志
N086 真空
R032 真空电子技术
N025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038 真空与低温
G259 诊断病理学杂志
G615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Y010 振动测试与诊断
Y004 振动工程学报
N030 振动与冲击
E316 震灾防御技术
J012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A019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G036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U003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G884 职业与健康
H577 植物保护
H014 植物保护学报
H052 植物病理学报
F039 植物分类学报
F007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H584 植物检疫
F008 植物科学学报
F038 植物生理学报
F009 植物生态学报
F023 植物学报
F050 植物研究
H238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H890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Z551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N091 指挥控制与仿真
U011 制冷学报
U640 制冷与空调(四川)
N046 制造技术与机床
S023 制造业自动化
C034 质谱学报
S052 智能系统学报
N002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07 中草药
G520 中成药
G094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G546 中国CT和MRI杂志
G538 中国癌症杂志
G985 中国艾滋病性病
G129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Z552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F048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N103 中国表面工程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G750 中国病案
G769 中国病毒病杂志
G096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G339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M053 中国材料进展
H213 中国草地学报
N830 中国测试
G097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H294 中国畜牧兽医
G901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H939 中国稻米
G099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G098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E351 中国地震
E654 中国地质
R040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R511 中国电力
G234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 H891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G825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G543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G100 中国法医学杂志
G290 中国防痨杂志
V023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G320 中国肺癌杂志
G402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V568 中国粉体技术
M007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G456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G680 中国妇幼保健
G687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G475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G631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G337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X035 中国港湾建设
V036 中国给水排水
N089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N754 中国工程科学
G244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G102 中国公共卫生
X031 中国公路学报
G103 中国骨伤
G249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G648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G857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G663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W021 中国管理科学
N104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 C099 中国光学
G637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H215 中国果树
L013 中国海上油气
E313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L026 中国海洋平台
G104 中国海洋药物
X039 中国航海
G973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G417 中国护理管理
科技核心论文范文2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A025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T011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Y026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N011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33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021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A061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E12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G058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R008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59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008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W590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G288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G662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G523 内科理论与实践
E104 内陆地震
A026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111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G513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P004 内燃机学报
W002 泥沙研究
U504 酿酒科技
A110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665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 H071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T034 农药
T924 农药科学与管理
H404 农药学学报
H279 农业工程学报
Z008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H773 农业环境与发展
H278 农业机械学报
H286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H222 农业现代化研究
V032 暖通空调
H219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U602 皮革科学与工程
U604 皮革与化工
G759 齐鲁医学杂志
N041 起重运输机械
E021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E361 气候与环境研究
E352 气象
E566 气象科技
E359 气象科学
E001 气象学报
E633 气象与环境学报
* X532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X018 汽车工程
X013 汽车技术
P001 汽轮机技术
* G595 器官移植
Y009 强度与环境
C007 强激光与粒子束
X021 桥梁建设
U018 青岛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
G061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科技核心论文范文3
CODE 期刊名称
F034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
C096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B030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ENGLISH SERIES
I051 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E SINICA
C105 ACTA MECHANICA SINICA
M100 ACTA METALLURGICA SINICA
G001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I062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I282 ASIAN JOURNAL OF ANDROLOGY
I072 CELL RESEARCH
I139 CHEMICAL RESEARCH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I710 CHINA COMMUNICATIONS
E158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B023 CHINESE ANNALS OF MATHEMATICS SERIES B
D031 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 I154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I207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I122 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
G011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I037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T100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C070 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
E012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D017 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I200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I201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G126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JOURNAL
I071 CHINESE OPTICS LETTERS
C106 CHINESE PHYSICS B
C058 CHINESE PHYSICS C
C059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B022 CHINESE QUARTERLY JOURNAL OF MATHEMATICS
B010 COMMUNICATIONS IN MATHEMATICAL RESEARCH
C095 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
E626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F017 CURRENT ZOOLOGY
F005 ENTOMOTAXONOMIA
I012 INSECT SCIENCE
N764 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
I227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I168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 CHINA
S051 JOURNA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126 JOURNAL OF ELECTRONICS
I105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Z027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I018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F013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I063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W015 JOURNAL OF HYDRODYNAMICS SERIES B
G442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F029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 I142 JOURNAL OF IRON AND STEE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I229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M015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B005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RESEARCH WITH APPLICATIONS
F021 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
I120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M035 JOURNAL OF RARE EARTHS
R062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I090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MATERIALS SCIENCE EDITION
------------------------------
*:2014年新入选期刊 1/34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014年9月26日
CODE 期刊名称
I041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A
I159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B
I184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019 MOLECULAR PLANT
I232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G278 NEUROSCIENCE BULLETIN
I202 PARTICUOLOGY
H046 PEDOSPHERE
* I050 RARE METALS
C072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I065 RICE SCIENCE
G616 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M104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G095 VIROLOGICA SINICA
G549 癌变·畸变·突变
G481 癌症进展
A003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M031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科技核心论文范文4
题目
不超过20个字,可以用“基于”、“研究”等词
摘要
有的期刊要求200字左右,有的期刊要求350字以内,可以准备两个版本的摘要备用
要用最简洁的语言把你改进的内容进行提炼
模板:针对。。。问题,提出。。。的方法,改进是什么。实验结果表明。。。
关键字
有的期刊要求5个,有的期刊要求5到8个,建议写成5个,用分号隔开,要写中文全称,不要写英文简写
英文摘要
用被动语态,最好用过去时态,因为你的实验内容等都是已经做好的,是过去的
引言
介绍背景,你的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现存的问题,你要做的事
写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关键是怎么来引出问题
罗列一些文献时,不能只是简单的罗列,要说明这些论文算法的优点,存在的问题
最后一段要与摘要保持一致,要写自己要做什么改进,要与上文提出的现存问题相结合,主要是解决上文提到的问题
与结束语不同的是,不用写结论
写主观的东西,除了引言,正文部分都要保证客观对我算法的介绍不能写得跟摘要一模一样
正文
不能出现“我”、“我们”、“作者”,尽量少用“本文”、“本算法”
整篇文章要站在算法的角度来写,不要写本文啥啥啥
英文简写第一次出现时要用括号注明英文全称,eg:ICDAR(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DocumentAnalysisandRecognition,文档分析与识别国际会议)
如果有用到阈值,要说明选取该阈值的理由
最好给自己提出的新算法起个名字
出现公式时,要把公式中出现的每个变量的意义解释清楚
不能写如下图所示,应该写如图1.5所示
图不要太大
实验
先对实验结果图进行简要介绍,然后根据理论对结果进行分析
对比实验中,用的算法最好是最新的算法或最经典的算法,优先最新的算法
要控制变量,否则没有比较的意义
对比实验最好有三个或以上(包括自己算法实验)
结束语
要与引言最后一段、摘要保持一致,做到首尾呼应
现存问题是什么,我的改进,结合实验,说明为什么我的改进能得到较好的效果,而不是简单的介绍算法流程
不要把缺点写太多,可以一句话概括
参考文献
尽量多引用英文文献,文献时间最好是近五年的,除非是特别经典的论文
要注意文献的出处,中文文献最好是三大学报、博士论文
有的期刊要求参考文献10篇以上,有的要求15篇以上
写摘要、结束语等时,不要平铺直叙,要体现出自己是花了心思做的
写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写的太啰嗦,用科学准确的表述,不要太口语化
论文要保证客观
最好用总分结构,先从宏观上做大致介绍,再从微观上对细节做阐述
论文最终保存成doc格式的
公式要用MathType来写
要控制字数,不要写太多,要考虑版面费,写5-6页最好
参考文献要按顺序写
参考文献的引用要放在句号前
科技论文的范例赏析:
【摘要】高科技企业作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备受关注。目前我国高科技企业在遇到的诸多障碍中,存在的现金流不畅、现金流来源与使用需求不平衡、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企业的未来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当前环境下我国高科技企业现金流运行的特点与问题所在,就如何针对性地开展现金流量管理进行了探讨。
【论文关键词】高科技企业;现金流;特点;管理策略
一、我国高科技企业开展现金流管理的必要性
我国高科技企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为了鼓励其发展,先后制定和实施了“863计划”、“火炬计划”以及一系列优惠政策,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总体来说,我国高科技企业起步较晚,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许多企业缺乏持续创新能力,企业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大多数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较弱,人才流失严重。人才的流失带来核心技术的流失,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而现金流转顺畅与否对高科技企业显得尤为重要。处在高风险经营环境中的高科技企业,其新技术的不断研究与开发需要大量的现金投入,在有限的现金流来源下要面对巨大的现金支用需求,加上管理水平低下造成的现金低效运作,使得我国许多高科技企业陷入发展的窘境,并加大了流量破产风险。因此,加强高科技企业的现金流量管理势在必行。
二、现阶段我国高科技企业的现金流运行特点
与传统企业相比,高科技企业在发展、技术、管理、投资和资本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与此相对应,其现金流运行也呈现出不同于传统企业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高科技企业的高投入、高成长及持续创新特征使得企业现金需求量大
与传统企业相比,高科技企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较低,但是对资金的依赖性较高。
1.从高科技企业的崛起到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从研发营销到产品产业化都要以大量的资金投入为先导。2.企业持续的科技创新对资金的需求很大。信息化社会中知识的更新很快,企业要不断地进行技术改造和知识更新,才能保持其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3.企业的创新所带来企业的高速成长又形成了规模生产的资金需求。
(二)高科技企业自身的高风险性与独特的资产构成使得企业从外部获取现金的难度大,融资渠道狭窄
对于在高科技企业里面占很大比例的中小企业来说,政府很少也不可能给予大量的直接投资,融资的财政渠道对于大量的高科技企业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然而,由于高科技企业的高风险性,一般的金融主体不愿把大量的资金投向高科技企业。在高科技企业的种子阶段和创新阶段,很难看到银行贷款的身影。而对于成长、成熟期的高科技企业,上市融资虽为不错的选择,但我国目前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板市场,中小企业版的高门槛让很大一部分企业止步门外。由此可见,高科技企业的金融融资渠道也受到很大的限制。
(三)目前我国高科技企业的未来发展过分依赖外部现金流,企业内部现金流量支持不足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科技企业未来的高速发展并没有内部现金流的支持或力量极其弱小,高速发展只能伴随着高额度的外部融资,是否能够从企业外部获取现金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
(四)高科技企业投、筹资现金流水平的不平衡使企业现金流量普遍不足,流量破产风险较大
高科技企业现金流量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现金流入量与流出量在数量上的不平衡性与在时间上的不匹配性两方面。这与高科技企业自身的特点有很大关系。1.数量上的不平衡。这是由高科技企业的投资特性与筹资特性产生的。(1)产品投入期加长,而产品的生命周期却在缩短,企业前期的高投入可能尚未收回而该项新产品却已被淘汰,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产生缺口。(2)从长期来看,高科技企业外部获取现金流约束较多,内部现金流水平不高使得企业总体现金流的来源不畅。2.时间上的不匹配。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是以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开始的,其过程有特殊性,即投入的初始阶段只是净投入,后续阶段大量投入之后才能有产出。收益时间过程的滞后,使得现金回流与持续创新要求的现金支出在时间上不同步。如果获取的现金流入长期不能满足投资现金支出需要,则必然会制约企业的发展。更值得注意的是,若现金流量管理不善,出现现金流量不足以支付契约上要求的到期支付款项时,便会发生流量破产。
(五)高科技企业典型的周期性成长规律使现金流运动阶段性特征明显高科技企业现金运动的阶段性,主要是由高科技企业的高风险性、资金的密集性及高科技企业成长的阶段性等特点决定的,使得高科技企业的现金运行及其所面临的风险都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便要求管理者把握现金流运动的周期规律,适应性地开展现金流量管理活动。
三、高科技企业现金流管理策略分析与选择
在开展现金流管理的过程中,应科学把握高科技企业现金流的特征,有的放矢地研究管理策略,以求对我国高科技企业现金流管理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高科技企业要维持增长,就要求有相应的投资现金流支持,只有通过投资现金流流出才能不断形成新的有竞争力的经营资产,增强高科技企业产生经营性现金流的能力。目前,高科技企业取得投资现金流的渠道主要是依赖对外筹资形成的外源性现金流,而通过经营产生的内源性现金流普遍不足。这种外源性现金流与内生性现金的不平衡,将使高科技企业的投资现金流受制于人,从长期来看可能会引发危机。结合对我国高科技企业现金流量特征的分析,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高科技企业现金流管理的总体思路是:以改善投资现金流量普遍不足问题为出发点,结合高科技企业不同成长阶段的现金流运行特点,通过充实现金流来源,控制优化现金流出、提高现金使用效率三方面的管理,使得高科技企业保持现金流动性与收益性的平衡,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匹配保证企业现金流量长期处于最优化状态。在管理过程中具体策略如下:
(一)充分考虑高科技企业特殊的现金流波动性、风险性,科学预测现金流量,为安排融资现金流做准备
高科技企业应注重持续发展,长期现金流量预测作为企业长期财务规划的一种有效手段,意义重大。高科技企业在编制短期现金流量为基础的预测的同时,应定期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编制长期现金流量预测,为企业的长期融资及经营投资决策提供依据,合理规划资本结构,帮助高科技企业走长期持续发展之路。
(二)优化外源现金流,从外部合理筹集企业营运所需要的充足现金流量
由于高科技企业的经营风险很大,而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较差,因此债权人将要求高科技企业对负债提供较高的风险溢酬,随着负债金额的增加,债务资本的风险也不断加大。高科技企业固有的高经营杠杆只有加上较低的财务杠杆才能够保证其经营能够保持一个比较平衡的状况,这样对于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高科技企业融资应以权益融资为主,不易过多通过债务融资获取现金流。但应当注意的是,在实践中高科技企业融资渠道的选择与融资优序还要受到实际资本市场金融市场环境以及高科技企业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影响,管理者应结合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决策,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调整财务结构,使现金流入更加科学、合理。
(三)提高内部现金流量水平,充实平衡企业现金流来源,降低投资支出对外部现金流的依赖性
高科技企业内部现金流量的水平与企业投资、筹资、经营以及股利分配活动中的现金流量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高科技企业内部现金流的管理策略应分别筹资、投资、经营及股利分配活动进行探讨,一方面扩大内部现金流量来源,即提高投资现金流收益回报,科学优选投资项目,增强未来创现能力;另一方面,管理收缩内部现金流量的抵减因素,以低负债比例筹集外部现金流;加强管理,降低营运资金对内部现金流的占用;充分考虑对内部现金流的影响,合理制定股利政策。(四)权衡企业融资现金流支持能力及未来创现能力,科学合理安排投资现金流
在投资活动的现金流运用管理中,应结合融资现金流状况,既不能轻视投资项目的现金流投入需求,又需关注其现金流产出效益,在融资现金流支持能力与未来创现能力的权衡中科学决策。在进行投资项目评价时,应充分考虑高科技企业的特征,全面分析未来现金流量,注意间接与无形收益的估计;用当量现金流量反映风险,避免过高的风险调整贴现率,低估投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科学选择高科技企业适用的评价技术。
(五)统筹全局,做好收益分配中的现金流管理
高科技企业制定现金股利政策时,应协调高科技企业即时利润与长期发展的矛盾,充分考虑对内部现金流量、外部再融资以及企业价值的影响。结合企业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以盈余的数量及稳定性为基础、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并同时权衡不同股利政策下的现金流对企业内部现金流与再融资的影响,来选择股利政策。
(六)加强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现金管理,提高营运资金管理效率
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是企业内部现金流的主要动力。营运资金是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对现金流的占用,低效的营运资金管理使得企业营运资金存在部分低效甚至是无效占用。这部分营运资金在抢占内部现金流的同时,使企业丧失了投资于优势项目的机会,降低了企业价值。高科技企业应把握营运资金现金流占用的适度原则,既要满足日常生产经营对营运资金的需求,又要尽量减少营运资金对现金流的占用,从而提高流动性、充实内部现金流量,提升企业价值。
以上现金流管理策略涉及高科技企业的各项基本业务活动,彼此间并不孤立,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发挥作用。以其部分的优化,推动高科技企业整体现金流量状况的改善。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霄仑,等译.[英]英国皇家银行学会(CIB).现金流量管理.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2]李桂荣,译.[美]FranklinJ.Plewa,Jr.oeoeT.Fridlob.全面理解现金流.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林勇峰.现金流动制会计.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4]汤谷良,朱蕾.自由现金流量与财务运行体系.会计研究,2002,(4):32-37.
[5]杨雄胜.营运资本与现金流量基本原理的初步研究.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5):32-39.
[6]杨勇.狠抓现金流量为重点的资金管理.财务与会计,2001,(6):27-28.
[7]何金耿.股权控制、现金流量与公司投资.经济管理,2002,(22):59-64.
[8]杨淑娥、王勇、白革萍.我国股利分配政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会计研究,2000,(2):6-9.
[9]王楠.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经济师,2001,(10):150-151.
[10]袁祖成.对加强现金流管理的几点建议.经济师,2001,(7):104-106.
科技核心论文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整合
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样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提出后,各地区和学校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与实验。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综观这些观点,我们发现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
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黄甫全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上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日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映了人们看待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视角。在研究与实践中,持“大整合论”的人一般都是专家学者,而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则比较认可“小整合论”。笔者认为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小整合论”是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和实践要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别需要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1.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基于实践的反思
我国计算机应用于教学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发展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观念与实践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推广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问题,例如所谓的“课讲”很多还没有改变教学的方式,还是以讲授型为主。演播式的多媒体CAI只是把不形象的形象化,让不生动的生动起来,只不过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中听的传递式教学,所以只会成为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完善和发展。国内研究人员对多年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教学软件开发与推广进行了反思和探讨,并且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引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
国内很多研究会那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局限,并且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论述.例如何克抗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他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解月光则提出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的观点。她提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可以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素来支持学习。
2.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异同
台湾学者王全世和惟存教育实验室柳栋都曾经系统地将二者进行比较,本人在借鉴了上述的研究成果后,提出下面的具体分析(参照下表)。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理念
只是辅助,缺乏对整体教学的考虑
强调事例、融入。强调从教学整体考虑
信息技术的作用
辅助的工具或者媒体
教学中的一个因素
范畴
范畴较小
范畴较大,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
目的
提高教学效率
改善学习
实施
对老师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对教师的整体能力要求不高
实施较难,对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
(1)理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考虑整个课程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它考虑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强调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强调的是辅助,即考虑强化菜一个知识点,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
(2)信息技术的件用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的媒体和工具。根据台湾学者的观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可分为五个等级,从等级0到等级4:
无(等级0):教学中没有使用任何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未扮演任何角色。
分离(等级1):信息技术被用来教学生如何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内容没有连结,或连接性很低。
补充(等级2):师生偶尔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在既有的教学活动中被视为补充的角色。
支持(等级3):在大部分学习活动中需要用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扮演着支持的角色。
整合(等级4):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很自然地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被延伸地视为一项工具、一个方法或一种程序。
(3)范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包含的范畴很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及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则较小,主要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上有较少的时候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比较,从计算机扩展为信息技术,从教。年扩展到课程,从辅助扩展到整合。
(4)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许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等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结果是有限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5)实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需要将既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教师需要转变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师信息化技能和教学设计能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等诸多同素的限制,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施上难度较大。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一般只需要教师使用固有的软件进行演示,对教师的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能力要求不高,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实施的难度较小。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势,在学科教学时作出及时的调整。对于理科学科,必要的习题也是必要的,但订购的习题集往往又存在着题型偏旧、信息过时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网络这一信息资源,认权威网站或重点中学网站上的试题库中下载最新试卷,用来给学生作测试题和平时练习。这些题目往往题型新颖、信息准确,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有着很大的帮助。
2.增进学习交流,提高教学水平,网络的交互性给教师互相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教师可以一方面利用E-mail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参与网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和一系列教育网站的教育论坛、如在中国名师教育网上可以与重点学校的名师专家探讨学科教育应培养怎样的人才,在中国园丁网的教育论坛可以与各地的同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学科教学改革的看法,通过网上学习交流,达到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应用于理科教学,对传统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冲击是非常之大的,但它并不排斥传统的理论。实验教学模式,实际运用中应把它们两者辩证统一起来,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理科课程教学的科学整合。通过整合激发学生对理科学科学习的兴趣.课堂内外参与意识会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会加深,尤其是实验教学,学生的实验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均会取得长足的进步.同时,信息技术与理科课堂教学的整合也能鞭策教师进一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发展更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邓鸠洲,浇析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性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2(8)
[2]李友兴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1,(3)
[3]秦力,网络环境下卜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 教育现代化,2002,(6)
[4]管长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初探[J]中小学电教,2002,(9)
科技核心论文范文6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彻底改变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权威地位,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将教与学融为一体,营造和谐、高效的教学环境,实现教与学过程的可视化、互动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教师从传统的研究教学内容转移到研究学生及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上来,着重课前问题的创设和课中灵活的操控,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协作、探究的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陪伴者”、个别学生的“辅导者”、课堂交流和实验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和协作探究的机会,使学生通过相互协作、探究来获取知识,培养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教师要注重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组织好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提高学习的效果;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融合,创设学习情境,发展信息素养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强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以往的经验和知识为支撑,帮助学生“内化”,促进旧知识迁移,新知识形成。信息技术是作为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而不仅仅是教师的演示工具。科学的运用信息技术,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给定目标之间设置障碍,创设各种有效的情景化学习环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能力,自由选择适合自己认知风格的学习资源,通过“身临其境”来获取真实体验,诱发内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意愿,激发创造性思维意识,积极主动探究解决问题。这样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符合现代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学生可以在一种积极有效、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像扮演游戏角色一样置身其中,学生不仅学会、会学,而且学生好学、乐学,从而达到一种轻松愉快高质高效的学习效果。学生还可以在网上与老师、同学和朋友直接对话和交流,在论坛中发表存在的问题、追寻解决方案、答疑解惑,通过微信、微博、QQ、电子邮件等通讯工具向一些专家学者请教,交流面变大,知识面变广,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学会发现、构想和综合应用,同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创造能力。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评价方式的融合,拓宽评价渠道,达成学习目标
评价和反馈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中不可或缺少的环节。在传统教学中,评价方式往往是由教师组织的对学生的评价即师评,比如批改作业、阶段性测试等,学生自评和互评很少。而自评、互评这两种评价对学生体验学习成就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有效的。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运用专用评测软件、评测管理系统平台等工具,可以及时准确地对学生阶段性的学习结果进行判断,重要的是可以如实地记录下教与学的轨迹。教师可以全面跟踪、掌握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和学习特点等信息,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出现的一些偏离学习目标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学习方案等,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好的个性化学习体验。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所记录的个人学习成长过程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和家长评价,根据评价及时调整学习方向和学习重点,以便更好地达到预期学习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