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外部风险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外部风险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外部风险管理

企业外部风险管理范文1

在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下,外经贸企业要想求得生存或更大的发展空间,笔者认为应更加注重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规避和消解各种不利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应有所针对,有所侧重地做好以下工作:

一、健全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度

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要要查漏补缺,形成上下左右全覆盖的控管机制。既能严格贯彻执行,又便于应用操作,更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为此,管理者在建立或完善内控制度和风险制度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员工的形势宣传教育,为建立高效、灵活内控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设置合理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岗位,制定明确的岗位职责和责任追究制度

岗位设置应根据企业经营实际和发展要求确定,在实施中要做到在岗人员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形成岗位之间相互协作、监督、制衡的运行机制,并持之以恒,最终达到建立良好的企业管理秩序和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管理文化。

1.内控岗位和风险管理岗位设置的原则

要因事设岗,因岗定人。可一人一岗,一人多岗,也可多人一岗(如设立风险评估管理部)。要坚持不相容岗位分离和近亲回避的原则,达到既科学合理,又减少冗员,降低管理成本和便于操作及运行顺畅的效果。

2.内控岗位设置的内容

内控岗位应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设置在财务部门,主要有:

①会计稽核岗(包括会计记账凭证、外来原始凭证、自制原始凭证的合法有效性,凭证流转程序以及有关财经制度执行的合法、合理性等);

②财产管理监控岗位(包括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库存商品、材料物资、低值易耗品的监管);

③收支核算审核岗(依据企业预算对业务收入及业务成本、三项费用支出和营业外收支进行监审);

④应收(预付)账款监控岗(根据业务信息对债务单位进行信用评估、提出授信额度建议、进行账龄分析和资金回收检查、债权风险评估等);

3.风险管理岗位根据管理要求可设在有关业务部门或单独设风险评估管理部统一管理。主要岗位设置有:

①短期投资风险管理岗。包括对持有的上市公司流通股票、短期债券、各种基金风险评估管理等。

②长期股权投资风险管理岗。包括按成本法、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券投资和长期应收款等。

③生产经营设备安全管理岗(监督安全制度的建立是否合法、合理、可操作;设备的维护管理是否及时、到位、有效;设备的报废处理是否符合程序要求等)。

④外汇和出口退税风险管理岗(汇率风险评估及规避,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出口的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等)。

风险管理岗或部门要定期向管理层提交风险评估报告和风险预警报告,以便管理层对出现的异常情况可及时研究决策,把风险和损失控制在最小或可接受范围之内。

三、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检查作用

对内部审计职责明确定位,其主要职责范围为:

1.考核、检查各职能部门、业务经营部门、所属分支机构的工作、经营目标完成情况;

2.审查内控制度实施中,企业财务收支是否符合国家和企业的有关财务制度,是否符合本期预算要求;

3.对外投资及企业内部资金运行的安全性、效益性检查和风险管理有效性的评价;

4.经营绩效评价和趋势分析;

5.债权债务结构是否与业务经营相匹配及风险分析;

6.企业内部或分支机构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

7.企业总经理确定的专项审计事项;

8.其他必要的内审事项。

企业内审工作除特定的专项审计外,可以对内部有关部门或分支机构每半年进行一次审计,以确保各部门、各分支机构按既定的经营目标开展工作和经营,促进预期总目标的完成,并及时发现和解决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建立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

1.全面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管理要覆盖每个经济部门,涉及主要财务收支指标、现金流量主要指标以及资金的筹措、使用安排等方面的内容。预算指标一经确定,原则上不作调整,除非市场发生重大变化,国家政策重大调整或出现其他非人力可控的因素,可按一定的程序予以修正和调整。

2.一支笔审批和重大经济事项集体会审决策制度。一支笔审批一般是指由企业主要负责人对财务收支和资金调度的审批,也可由主要负责人指定有关人员根据授权范围进行审批。重大经济事项的界定可由企业根据业务实际确定,不同时期应有所侧重。

3.资金使用(包括融资借款)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使用调度时实行申报审批的制度。

4.购销合同和其他经济合同审查备案制度。合同签订前,应由企业法律顾问出具法律意见书或进行事前审查,合同签订后,备报有关部门存档管理。

企业外部风险管理范文2

在企业竞争不断加剧的环境下,企业风险管理的作用与影响日益受到普遍关注,据安永会计师事务所2006年3月公布的一份全球调查显示,投资者非常关心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情况,避免投资那些风险管理不力的企业。接近2/3的投资者对于风险管理不力的企业,在投资策略上采取非常抵触态度,近五万的投资者表示曾因这一原因抛售了有关的投资产品。可见,企业如何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已成为公司治理层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二、企业风险管理

(一)全球化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现状与趋势

如今的西方多数大中型企业均已实施了不同程度的风险管理。根据德勤2003年的调查,80%以上的世界性金融机构已设立了风险管理师(CRO)工作职位,CRO职位比例居首位的为南美洲金融机构,已达95%,居末位的为亚洲金融机构,仅为29%.在目前欧美的部分金融机构中CRO的职位职能仍然由企业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行使。普华永道2004年对全球1400位CEO进行了调查,其中70%的CEO将发展与提高企业的整体化风险管理能力提高到他们当前工作内容的首位。调查还显示38%CEO认为,企业已经建立了行之有效的企业整体化风险管理体系,另有46%的CEO表示将在1-3年内建立与发展企业整体化风险管理体系。

(二)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普遍处在比较低的水平上,虽然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就总体而言,与飞速发展的客观经济形势仍不相适应,呈滞后状态。有人认为,我国企业风险管理落后是因为企业管理者的风险管理观念比较落后,笔者认为,现在国内大多数企业之所以没有进行风险管理,是因为缺乏一种与企业整体状况相适应并指导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系统框架。这种框架可以帮助企业在事件发生前预测风险、事件发生时应对风险、事件发生后评估与监控风险。

近年来国内外上市公司出现的诚信危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进程。企业管理当局已经意识到现在的社会也是一个风险全球化的社会。因此迫切需要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指导框架。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的新发展是将评价和管理风险作为重要服务领域。内部审计要检查财务和经营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并做出报告,确定对本组织经营活动和报告有关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和条例的遵循情况,评价资源利用的经济性和有效性,还对组织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和遵循情况进行评价等。这正是与我国新出台的以系统论为基础的风险导向审计具有相同的思想。因此我们将这种系统的内部审计方法称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本文所指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全过程自始至终都要关注风险,根据风险度选择项目,以降低风险为导向,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并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其审计报告可以作为提示风险、防范风险以及信息交流的预警信号。因此,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既是基于降低审计风险,又是为降低企业经营风险,进行风险管理的一种有效工具。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1.帮助企业管理当局了解风险信息。将工作的重点放在重要风险上,使得年度计划与组织治理层的战略风险相一致,具体审计计划与具体经营风险相一致,还运用一定的方法进行风险管理。在实施审计过程中,使治理层随时了解企业的风险信息,这就可以在风险和机遇中寻求均衡点,使企业在风险来临时从被动受损到主动控制和排除风险,从而能够谨慎而又快速地在风险环境中生存、壮大。

2.帮助企业管理当局识别与评估风险。以系统论为基础产生的风险导向审计,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但要检查本企业的风险情况,还要观察同行业内其他企业的经营情况及整个市场的经营风险水平,站在一个较高的角度识别企业风险。另一方面,在了解了其他企业内部控制程序之后,可对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全新的认识,更容易评价本企业的内控制度是否合适,并采取更佳的内控制度来管理企业的风险。

3.帮助企业管理当局进行风险的管理与协调。从评价各部门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在各领域查找管理漏洞,帮助企业管理当局识别并防范风险。企业风险无处不在,不但各部门有内部风险,而且各管理部门还有共同承担的综合风险,内部审计人员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可协调各部门共同管理企业,以防范宏观决策带来的风险。

四、基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设想

(一)完善内审委员会

实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对企业风险进行管理的基础,就是必须具备完善的内审委员会结构。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我国国有大型集团、跨国公司和上市公司大都设置了内审委员会,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控;许多中、小型企业还没有设立相应的内审机构。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下设的专业委员会,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具备专业的知识、较强的业务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并保持其独立性和客观性。其职责主要是负责聘任和解聘外部审计师,并辅助外部审计师的工作,解决公司外部审计师与管理层有关财务报告的争议意见;审查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监督、指导审计工作,协调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关系,为公司董事会使用财务信息及向公众披露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提供保障。完善的内审机构应该做到成本费用合理、工作过程独立,才能在风险管理中真正发挥作用。

(二)了解外部环境风险

企业的外部环境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蕴涵着越来越多的风险。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求审计人员不仅要了解本企业的经营情况,还要了解:1.同行业其他企业的经营情况;2.市场波动风险;3.政策环境变动的风险;4.科技进步风险;5.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等外部环境的风险。现代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必须要随时了解环境的变化,并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有效利用环境的变化,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三)确定风险容忍度

风险容忍度是企业在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对差异的可接受程度,是在风险偏好的基础上设定的对相关目标实现过程中所出现差异的可容忍限度。风险容忍度较大,说明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强,在容忍度范围内的小风险可以采取通常日常应对措施。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根据本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规范、资本结构等确定风险容忍度,在风险事件来临时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应对。在市场环境下,企业会面临各种风险。内部审计人员应结合企业内外环境,找出所有会给企业带来威胁的风险,并从中确定几个最主要的风险。再对这几个关键风险进行容忍度的量化分析,确定可以接受的风险范围。

(四)识别风险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框架中的关键。是对企业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也就是说,从潜在的事件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后果来检查风险,收集、整理可能的风险并充分征求各方意见以形成风险监控列表。

风险识别首先是对风险进行定性研究,内部审计人员熟悉公司的经营管理过程,以风险分析为起点开展工作,有效识别风险。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风险管理审计计划,包括制订财务风险管理、生产风险管理、市场风险管理、会计风险管理、人事风险管理和其他风险管理审计计划,确定风险管理审计的位置和背景。最后,审计委员会还要关注已识别风险的完整性,即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否均已被识别出来,并找出未被识别的主要风险。

其次是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定量评估,通过对所搜集的大量的详细损失资料,应用各种管理科学技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评估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频繁度,风险事件的潜在影响及其成本的高低。针对企业制定的详细风险管理审计计划,分别评估每一计划的风险,再综合各方面因素,确定企业总体风险的大小。风险评估的目的是确定每个风险要素的影响大小,一般是对已经识别出来的风险进行量化估计。在此过程中,内部审计委员会要对已有的评估结果进行再检验,以确定其是否恰当,对不恰当的估计予以更正。对于风险缺乏充分的控制措施的情况,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以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降低风险损失。风险分析中不仅要关注风险的数量方面,而且要关注风险的属性方面或其他承载价值的后果。

(五)应对风险

根据本企业的风险容忍度,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可规避性、可转移性、可缓解性、可接受性。内审委员会对有关部门针对风险所采取的行动进行检查,检查其是否充分、得当。对于风险缺乏充分的控制措施的情况,内审委员会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提出避免风险、接受风险、还是降低风险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协助完善风险的反应方案,以强化企业的风险防范管理,降低风险损失。

(六)监督风险发展状况

风险不是静态的,风险的数量和可能性会随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持续的监控对有效地管理风险是最基本的。内审委员会可以通过持续的监控,使企业明确在下一步的风险处理中应当改进的问题。通过这个环节可以明确企业风险管理可以给企业带来的利益与价值,了解风险评估的正确性,为下次评估提供经验教训,明确风险回应决策的有效性,同时还有助于控制成本费用。

(七)评价风险带来的影响

一个风险事件结束后,审计委员会应将此次事件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归纳、总结,成为以后风险管理的经验。在风险总结中应包含对以下内容的评价:1.风险识别是否完整;2.风险衡量是否准确;3.应对措施是否有效;4.监控手段是否合理;5.风险事件的后果。经过这个环节,可以总结工作的经验与教训,使风险管理框架更加完善。

企业外部风险管理范文3

关键词:企业风险管理;风险沟通体系;建设

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而言,风险管理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然而,在企业开展风险管理过程中,作为企业风险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风险沟通体系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并且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对风险沟通体系的建设缺乏有效重视,由此使得这一体系难以为企业风险管理提供有力支持,如此一来,要求企业推进对风险沟通体系的有效研究。由此可见,对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风险沟通体系建设进行研究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风险管理概述

企业风险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引发的风险,因而亦可称之为经营风险。依据《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企业风险指的是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影响[1]。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致力于将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引发的结果管控在预期可接受范围内的方法及过程,从而保障及推动企业全面利益的实现。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每个阶层、每个部门、每个员工均所需关注的。对于企业而言,建设起一个科学完备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是尤为关键的。科学完备的企业风险管理有助于评估企业潜在的风险,使企业在有准备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因而,现如今越来越多企业认识到开展好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不断致力于建设健全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所以,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企业运营,是一种相对科学的管理模式。

二、企业风险沟通体系概述

风险沟通的形成以风险感知为重要前提,换而言之,风险沟通的达成是依托公众心理层面对风险的一种及时感应状态来开展研究的。作为研究人员所提出一项科学性概念,由此如同每种发生的或潜在危险的事件均可释放出一个信号,该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来源于公众心理的一系列影响,然后利用自身的主观感知对风险事件予以定性判断,此类主观感知的因素通常会影响公众的判断,由此要求引入第三方,以此为公众判断提供一定帮助,由此便形成了风险沟通。如此一来,有助于防范产生慌乱的局面,虽然公众心理既有感性的一方面,也有理性的一方,然而人群海量信息的传播同样是所需评价的一项重要因素,因而,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的重中之重便在于建设起科学有效的风险沟通体系。

三、我国企业风险沟通体系发展现状

伴随我国企业风险沟通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当前的体系可很好地推动我国企业的不断发展,并且伴随近年来与发达国家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及相关人员专业素质的逐步提高,我国众多企业风险管理意识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需要明确的是,相较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企业依旧存在诸多不足,且表现主要表现为风险沟通体系依旧停留于单方面的沟通模式上,内部与外部的风险管理并未能实现有机相融,以及风险沟通中企业难以营造出和谐的运行环境,等等。

四、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风险沟通体系建设措施

(一)建设健全企业内部风险沟通体系

建设健全企业内部风险沟通体系,具体而言:其一,企业风险沟通应当对企业经营管理中各式各样风险予以有效感知。结合企业的风险管理流程,对企业面临的风险开展评估识别,然而这一风险评估过程与传统意义层面的评估是截然不同的,即便在对企业风险进行识别时,所面临的风险是大同小异的,然而传统的风险评估通常是掌握风险的种类及严重水平前提下开展的,而风险沟通中所需掌握的此类风险,主要是掌握该部分风险信息在传输时第一时间对企业造成影响与否[2]。换而言之,在风险沟通中,其重中之重是关注风险信息传输后所造成的结果,所以,在风险沟通中的风险感知,应当进行有效定位,充分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企业的组织结构、员工的综合素质、企业的文化等因素均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风险信息传输,任何一环出现问题,均会对信息的传递造成不利影响,由此要求企业在开展风险管理时,应当尽量把控好每一项影响因素,并对潜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预先评估及处理,实时监测沟通渠道畅通与否,有效感知企业异常情况,为建设健全企业内部风险沟通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其二,构建企业内部参与者相互间的合作关系是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对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每一位参与者来说,对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均有着自身不同的观点与认识。因为工作岗位、专业素质等的差异,使得不同参与者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与侧重角度不尽相同。所以,企业风险管理过程中应当有效认识到此类差异性的内涵及其原因,在沟通时采取有效措施,搭建一个和谐、公平的沟通平台,方可进一步调动起企业每一位参与者参与风险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如此一来,不仅可促进及时发现企业面临的一系列风险,还可促进对一系列风险信息的快速传输,促进企业风险管理的顺利开展。其三,在企业风险管理中采用双向沟通模式。双向沟通模式可为企业风险沟通提供有力支持,依托该种模式,可促进构建起相互间的和谐合作关系。在企业风险沟通体系建设过程中,双向沟通模式受企业管理者态度、企业员工专业素质、企业文化等因素重要影响,倘若未处理好该部分因素,则势必会对双向沟通模式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在推行双向沟通模式时,应当尽可能处理好各项影响因素,确保双向沟通模式的有序运行,并且在推行过程中还应当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调整,进而促进风险沟通目的的有效达成。

(二)建设健全企业外部风险沟通体系

建设健全企业内部风险沟通体系,首先要解决好信任问题。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均想获取对方足够的信息,而这一行为在当前经济活动中表现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换言之外部利益主体难以充分获取企业内部信息,而企业也难以有效获取外部的信息,双方同时处在该种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对对方试图获取自身信息的途径予以了封闭处理,进而形成了彼此间的不信任[3]。即便信息不对称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然而企业在与外部利益相关主体合作时,应当在不破坏企业自身商业机密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向外部公开信息,以开放的姿态赢得外部合作方的信任。与此同时,企业还应当注重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秉承诚实守信的原则与外部企业进行合作,在外部利益相关主体心理层面奠定有力的信任基础。最后,信任是相互的,企业通过对一种和谐的方式推动相互的共同发展,进一步可更有效地在企业内部实现双向的风险沟通模式,摆脱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一系列沟通障碍,促进企业风险管理的顺利开展。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企业风险沟通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企业风险沟通体系的建设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而,企业相关人员必须要革新思想观念,提高对企业风险管理及风险沟通体系的内涵特征的有效认识,加强对我国企业风险沟通体系发展现状的深入分析,建设健全企业内部风险沟通体系,建设健全企业外部风险沟通体系,积极促进企业风险管理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姚春姬.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风险沟通机制研究[J].时代金融旬刊,2014,05(06):159-160.

[2]王朝胤.探究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风险沟通机制[J].现代经济信息,2017,14(22):65-65.

企业外部风险管理范文4

【关键词】管理学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一、美国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

在美国,COSO报告中内部控制的手段主要体现在事前控制上。在不考虑其他条件的情况下,企业采取的控制措施越强,其所面临风险的可能性以及所可能遭受的损失则越小。所以企业的管理者经常使用风险评估手段识别和分析企业面临的风险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的具体环节,从而将经营管理风险于事前控制在最小程度。

而在全面风险管理(ERM)框架中,与内部控制一样,企业风险管理被定义为一个过程。ERM指出,风险管理是渗透于企业各项活动中的一系列行动,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各个方面。风险管理不只是某个人或者某个部门的事,而是贯穿到整个企业、整个员工,贯穿到业务的每一个环节,有赖于高管人员到基层员工各层次人员的相互配合。

二、英国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

在英国,有关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主要见于《卡德伯利报告》、《拉特曼报告》、《哈姆佩尔报告》以及《特恩布尔报告》。其中:《卡德伯利报告》和《拉特曼报告》认为,内部控制的对象限于对企业的财务控制,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主要功能在于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保持正确的财务会计记录以及确保公司内部使用和向外部提供的财务信息的可靠性。

而《哈姆佩尔报告》认为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目的,除了保持财务会计记录的真实准确、保护企业的资产安全以及各项信息的可靠性外,还应该充分重视董事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该报告认为企业风险评估和反映、财务管理、遵守法律法规、保护资产安全以及使舞弊风险最小化等也是极其重要的,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离不开董事等高级管理人员对企业经营的各方面进行复核。

《特恩布尔报告》在理解内部控制活动范围时,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合为一体,认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概念涵义基本一致,认为公司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组织的环境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而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是不断变化的,内部控制的目的就是帮助企业正确地分析评估、管理和控制风险。因此,该报告认为对公司所面临风险进行全面分析评估,是一个健全的内部控制必不可少的内容。

三、我国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融合

在我国,审计署党组成员、总审计师孙宝厚先生曾在“融合之道——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高峰论坛》上真言不讳的讲:“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内部控制中的审计活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要防范和减少错弊或者损失的发生。因此,企业审计在针对企业可能遇到的内外部风险(如经营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政治风险、信用风险、技术更新风险等)的预防控制方面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尤其是企业的内部审计活动,在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控制上的作用主要是局限于财务和内部的操作风险方面;至于外部的、长远的其他方面的风险,审计活动算是鞭长莫及。所以,企业就需要考虑另外一种能够同时应对外部的、长远风险的管理角色。

此外,加拿大CICA的控制委员会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关系的认识也逐步从对立走向融合,认为“控制应包括对风险的确认和规避”。当前,加拿大的学者逐渐认识到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二者加以隔离的分析方法的不足,控制的过程本身即是对风险的评估确认以及合理规避。CICA控制委员会认为在企业管理中,只有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二者加以结合,才能发挥最佳的企业管理效果。例如,Blackburn(1999)就认为“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仅是人为的分离,而在现实的商业行为中,他们是一体化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相融合的理论演变,恰恰使得有关内部控制的定义变得清晰,使内部控制的内容跳出传统的内部财务控制的限制,扩展到了企业的战略制定等所有价值创造领域,标志着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时代的开始。

参考文献:

[1]许开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设计之我[J].会计师.2010(1).

[2]李星辰.内部会计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3,(3).

[3张景安.风险投资中的风险控制[J].中国内部审计,2007.

[4]王光远.公司治理下的内部控制与审计——英国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3.

企业外部风险管理范文5

关键词:企业经营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4-000-01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表现

1.法律风险

法律环境的变化也是诱发企业经营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使我国的法律法规建设取得了巨大进步,依法治国的思想深人人心,但要建成一套完善的法规制度,仍需要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因此现阶段已有的法律法规,就有可能需要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订,这种调整、修订的不确定性将对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同时,由于法律不完善、执法观念差,也会使企业承受乱摊派、乱收费等不应有的社会负担,增加了企业经营成本,降低了盈利水平。

2.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对某一行业内所有的企业或者在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企业具有相同的影响,是每一个企业都承受的风险,因此我们也将之称为不可规避风险。经济危机、通货膨胀、世界战争都是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分析市场风险可以从政治环境因素、经济环境因素和技术因素等多个角度进行。市场风险对每一个企业的每一项投资的影响是相同的,因此企业很难规避。

3.企业特有风险

企业特有风险是由于企业所处的某个行业或者某个产业所面临的特有事件造成的风险,影响范围局限在个别的企业和公司之内。新技术转实际生产能力效果不佳、资金周转不灵、重要合同的丧失等等,这些都是随机发生的,但是企业是可以想办法规避的,因此企业特有风险也被称为可分散风险或者非市场风险等等。

4.资金管理风险

一个企业的资金链不仅是企业正常运转的表象,更重要的是凸显企业做优做强、健康发展的阳青雨表”。企业正常经营离不开资金的支撑,有了资金运作就有可能滋生风险。有的企业往往在经营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从思想上和行为上忽视了资金风险的存在:有的企业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面对资金匿乏的窘况,在缺乏正规、有效融资渠道的情况下,通过集资、违规借贷等方式筹资:有的企业甚至靠拖欠贷款或者“东墙补西墙”来获得经营所需资金,这一切就必然形成经营风险,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企业破产倒闭。

5.国际环境带来的风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人,我国企业面临的不仅仅是国内企业的竞争,更面临来自国外企业的竞争。而外资往往具有雄厚的资金优势和成熟的经营模式,这给本土企业带来巨大竞争压力,市场风险也大大增加。

二、企业经营风险控制的防范措施

1.树立风险意识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它必须独立承担风险。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实际经营结果与预期效果相偏离的情况是难以避兔的。因此,企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即要酬人风险,正确认识风险,科学评估风险,预防风险发生。

2.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

在制定了风险管理系统之后,企业风险评估人员就要依照风险管理的实施计划进行企业风险的评估,以寻找风险管理的有效对策,尽量避兔风险的发生。为了提高风险评估的有效性,企业需要对企业风险评估人员的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考核,比如“作业标准法”,也就是说对风险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进行考核,依照效果和作业标准对企业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对于没有达标的,让其及时改正。

3.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

企业要想对经营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就需要建立完善的企业组织结构,这是企业进行风险防范和管理的前提条件。要明确每一个工作岗位的具体职责,并建立一个专门进行风险管理的部门,对任何一个细微的风险征兆都要予以充分重视,并及时进行处理,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避兔产生真正的风险损失。企业所设置的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人员必须做到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的通力合作。比如:向企业主要领导提交各项以风险管理为主观点的分析报告,与财务部门合作建立企业内部稽核制度,防止员工欺诈行为;与行销部门合作建立产品公众责任风险防范计划;与生产部门合作制定员工福利计划等等。同时,需要企业会计和审计人员不断提高业务能力,能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监督,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间题并予以解决。

4.重点加强资金管理

资金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基础,只有合理地利用资金,才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所以,在对企业资金经营管理时,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实行统一管理,保持资金的合理调度及运行顺畅。在企业资金比较充盈的情况下,要合理利用闲置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升值价值,但必须对其进行有计划、组织的利用。要严格控制企业的库存,避兔大量的库存占用资金,致使企业的周转资金受到影响,进而制约了企业的经营、发展。要盘活企业的沉淀资金,使其发挥更大的价值。对企业的应收账款,要加强回收管理,促进资金的流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5.随时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

对于企业来讲,外部环境的变化是难以准确预测的,企业一定程度上对来自于外部风险是难以实现对其的全面控制的。但另一方面,并不等同于企业对于外部环境的变化难以有所作为。为有效应对各类外部风险,可以通过对外部环境的密切关注、深人分析,把握其变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对外部环境及时做出适时的灵活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强化企业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将可能产生的损失降至最低水平。同时,企业要时刻关注政策法律法规的变化,尤其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方面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对政策的变化对企业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及时做好预算;时刻关注竞争对手及市场的变化,对市场进行深人全面的调查,强化企业对于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注重产销的有机衔接,及时调整策略;另外对于企业目标群体的变化要给予全面关注和把握。

综上所述,企业的经营风险出现会对企业在运营以及发展的过程中带来巨大的影响,甚至有时候是致命的,因此,企业必须要学会对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还必须要随时准备较为有效的安全措施,从而降低企业运营过程中所可能出现的风险,将所有潜在的威胁和经济效益损失降到最低,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企业外部风险管理范文6

【关键词】企业 财务风险 防范 控制

一、引言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宏观环境、竞争环境、产业环境、政策制度等外部环境影响,以及企业的资源、制度、内控、竞争力等内部环境,导致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且无法避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企业必须认识到面临的财务风险并予以重视,避免因财务风险给企业带来的困境与危机。本文针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提出建议和意见。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

(一)企业的筹资风险

企业由于资金周转不灵使得难以偿还长期的债务,例如,企业的筹资数量大、筹资时机不好,到时间不能偿还债务,使得企业蒙受着巨大的损失,财务状况堪忧。

(二)企业的投资风险

企业在对外进行各种投资时,由于投资效率、资源配置、产业波动等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可能会造成企业管理层的财务决策失误,到期不能收回成本或者投资项目不能达到预期效益,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不利影响,进而影响企业盈利与偿债能力。

(三)企业的营运风险

企业的管理人在进行企业人员配置企业内部资源时,充分的发挥资源的效率,增加运用资金的能力,运营的能力不佳可能导致出现财务风险,如果企业的生产资金周转速度过慢,资源利用率不高,这些很可能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加大。

(四)企业的收益分配风险

企业的收益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使得企业的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存在了各种不确定性,例如:企业为了以后的经营发展留存下全部的利润,减少股利的发放,这些都会使得那些依靠着股利生存的投资者强烈的不满,这些不利于企业的财务的运行。

三、财务风险成因

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多种多样,宏观环境、竞争环境、产业环境、政策制度等外部环境影响,以及企业的资源、制度、内控、竞争力等内部环境,导致财务风险客观存在且无法避免。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财务风险包括以下几个因素:

(一)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意识淡薄

由于企业管理者注重市场和质量,往往缺乏财务风险意识,甚至认为做好资金管理及使用,就能防止企业的财务风险,对税收政策、汇率、供应商信用等变化而产生的风险置之不理,可能这些错误的认识使得企业出现财务风险。

(二)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复杂多变

企业的财务管理外部环境包括宏观环境、竞争环境、产业环境、政策制度等影响,他们对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有很大的的影响,财务管理的环境的复杂多变使得企业财务管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要充分了解外部的环境变化,若缺乏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财务风险将进一步加剧。

(三)财务管理内部环境复杂混乱

企业的财务管理内部环境包括企业的资源、制度、内控、竞争力等,还包括企业的资金来源、企业的资金结构、资金的用途、收益等多种企业经营活动,随着企业所处行业与产业发展阶段的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也需不断调整,容易造成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的混乱,需要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点进行管控,适应企业产业阶段的变化。

四、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与控制对策

根据上面描述的企业的财务风险的特征和现阶段的现状情况,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其进行防范和控制,来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一)明确风险管理目标与范围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目标应当是将风险控制在公司总体目标相适应的可承受的范围内,确保企业内外部信息机制的传递,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经营管理的有效性,降低风险的不确定性。

(二)建立科学决策机制

由于企业的资金流动性有限,因此建立科学的财务决策机制尤为重要,企业的发展投资才更正确,投资的风险得到降低,因此构建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决策机制是解决企业投资风险的核心,组建经营管理者、技术人员、财务管理人员、行业专家,明确岗位职责,对进入成本、维护成本、评估成本、处置成本等风险管理基点进行研究,识别财务风险点,降低投资风险。

(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企业的财务风险不仅仅与财务部门有关,还与企业的整体组织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关,要建立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注重高风险领域,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监督、相互制约。

(四)建立风险管理文化

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企业的整体文化对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因此,建立风险管理文化,将风险管理作为日常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形成强有力的风险管理文化,这将决定企业如何成功有效的进行风险管理。因此,企业应当大力培育和塑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梳理正确的理念,增强企业全员风险管理意识,渗透在整个生产经营活动中,沟通协作,加强人员培训,加强人员判断风险的能力,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树立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岗位风险管理责任重大等意识和理念。

(五)建立长期的财务预警系统

财务预警系统是企业的眼睛,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借助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在梳理企业经营管理业务流程和财务活动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的财务预警系统,涵盖基本业务流程和各个环节,对各种风险进行计量和定性分析,实时反映风险矩阵,实现信息再各职能部门集成和共享,明确岗位责任,不断改进、完善,最大程度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