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服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化技术服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化技术服务

数字化技术服务范文1

2013年国务院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为扩大信息消费规模,到2015年要初步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要扩大第三代移动通信(3G)网络覆盖,优化网络结构,提升网络质量。加快推进我国主导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时分双工模式移动通信长期演进技术(TD-LTE)网络建设和产业化发展,借以提升民生领域信息服务水平。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完善医疗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推广远程医疗和健康管理、医疗咨询、预约诊疗服务。推进养老机构、社区、家政、医疗护理机构协同信息服务。

卫生部于2011年7月的《卫生部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方案》[1]中明确提出优化布局和结构、统筹区域内康复医疗资源,逐步构建分层级、分阶段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并于同年9月份在全国选取14个省份开展为期2年的试点工作。

本文希望借助移动通信技术,构建区域康复服务体系,实现国务院所提出的医疗信息服务。

2 系统概述

无线通信技术作为有线通信的补充与延伸,可以大大加强基于有线网络的医疗信息系统的移动性和便利性。区域康复服务信息系统将借此摆脱台式终端的物理位置束缚,在区域内实现移动和漫游的康复医疗信息的快速介入,借以提高医疗的时效性。本系统通过移动网络运营技术与有线网络通信技术结合,构建广覆盖、功能齐全、畅通安全的网络系统,服务于区域康复服务体系。其主要包括康复诊疗管理平台、远程医疗服务平台、双向转诊服务平台、云数据管理平台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可实现康复机构的病区查房、医技沟通、决策支持、双向转诊、医疗咨询、预约诊疗等应用。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3 实施方案

根据区域康复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需求,笔者引入云计算概念,将应用系统的软硬件整合起来,打破数据库、服务器、网络应用中物理设备之间的划分,实现计算资源分配与管理的动态化。该系统采取数据分布式应用结构,以移动4G TD-LTE网络为纽带,开发多个系统版本及App应用。在个人层面,患者可通过手机传感器采集个人健康信息,系统自动建立个人健康档案;亦可通过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医疗咨询、健康管理、预约诊疗等服务。在医疗机构层面,系统采用数据接口控制器结合有线与无线网络通信技术,既可满足本地康复诊疗需求,又可通过移动4G TD-LTE网络实时将各级康复医疗机构的本地数据上传至云端。在需要发生双向转诊事件时,转诊前医疗机构只需通过双向转诊平台将患者的个人病历信息权限开放至转诊后的医疗机构即可,患者就诊信息将自动由云端传输至转诊后的医疗机构。

在信息安全方面,本系统自动获取各级医疗机构的本地信息,任何中间环节都没有权限修改数据,可确保原始数据真实可信;并采取网络多层次多区域设计原则,建立安全边界及防火墙,确保病人信息等医疗数据的安全性,促进双向转诊的及时性、可靠性。区域康复服务信息网络拓扑具体见图2。

4 系统功能

4.1 云数据管理平台

建立区级的云数据库,存储区域内海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部署和运行区域康复服务信息系统,建立康复服务信息云数据管理平台,以移动TD-LTE网络为传输通道,建立各级康复医疗机构间数据库的数据交换体系。在云数据管理平台中采用分布式计算技术,为系统中的其他子系统提供可靠、高效及可扩展的云数据库、云搜索引擎、云存储及分布式并行计算服务。

(1)基础数据库

建立区域内就诊人群基本档案数据库,实行“一个患者一个标识码,具备区域内的唯一性”,建立覆盖区域内各级康复医疗机构的康复人群数据库,为每一名患者建立唯一的个人健康档案,形成“综合三级医院-综合二级医院-社区康复中心”纵向一体化的康复诊疗的基础数据库。包括患者个人信息、健康状况(慢性病情况)、失能分类及等级、失能原因、康复需求等。

(2)患者诊疗信息库

保存患者在不同医院的结构化的病历信息、康复诊疗方案、康复治疗信息(包括康复设备治疗部位、治疗强度、治疗时间、治疗周期等参数)、康复前/中/末期评估及分析、后期随访等数据。这些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中该患者的个人健康档案中,确保数据准确、有据可查。

(3)数据挖掘系统

云数据管理平台通过云搜索引擎提供了分布式的索引系统,通过和云数据库相结合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快速检索和访问实现数据挖掘功能。该子系统通过使用Map Reduce技术,可实现对海量数据的分布式并行处理及分析,支持临床科研工作,可实时调整决策支持管理模块模式库,使决策支持更趋精准。它亦可挖掘区域内康复需求、康复疾病类别等数据信息,为政府部门的政策调控提供数据支持。其原理见图3:

图3 云数据管理平台数据挖掘系统

4.2 康复诊疗管理平台

(1)康复临床管理门户

康复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在应用决策支援技术上,开发了医师工作模块、治疗师工作模块,针对康复科的整体管理而研发,以使临床康复诊疗更加规范、科学和人性化。该平台主要服务于各级康复医学科,通过康复诊疗过程的决策监控,提升基层医院的康复诊疗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基层医院的人才匮乏、资源薄弱、患者不愿就医等现实问题。

医师工作模块主要服务于康复医师的临床工作,实现结构化的电子病历书写,智能初步诊断病人疾病,提供快速有效的康复评估和规范、有效的康复治疗套餐,并即时通知治疗室该病人的新治疗医嘱项目。在医师工作模块中,决策支援功能根植于医师临床诊疗的各流程,按照康复诊疗规范设计运行模式,辅助医师分析临床资料,预测、推理诊断及治疗方案。

治疗师工作模块主要服务于康复治疗师的临床工作,康复治疗师根据医师的患者基本情况接诊患者,查阅病人康复治疗医嘱项目,并对患者本治疗室的康复进行详细评定,核对康复治疗医嘱项目;若发现不合适之处,可向医师提出质疑。在治疗师工作模块中,决策支援技术可辅助治疗师制定合适的治疗参数,并提供禁忌症的系统默认取消功能。

(2)康复决策支援系统

决策支援管理模块构架主要由模式管理单元、资料库管理单元这两部分组成,因其后台服务于康复信息管理服务平台,自动辅助其他模块临床诊疗过程。其中模式管理单元[2]是决策支援系统能否正确实施的关键,针对不同的输入、输出级运算,整合各类临床资料,通过模式来提供预测、推理、分析、创造可行方案。而资料管理单元是决策支援的基础[3],通过将临床病历资料(主诉、病史、查体、检验检查结果)等内容条目化,完成主观性的病历资料数字化、标准化。决策支援管理模块主要包括康复诊断、康复评定、康复治疗方案、康复治疗参数的临床决策,规范康复诊疗流程,提升基层医院的康复诊疗水平。

4.3 双向转诊管理平台

(1)康复转诊信息管理门户

康复诊疗管理平台建立统一的康复诊疗信息管理门户,利用云数据库集成各级医疗康复机构管理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和信息资源,面向医疗卫生系统内部服务。各级康复医疗机构可根据患者转诊情况及病情,通过此门户实时调取患者区域内个人信息及就诊信息,保障患者区域内就诊的延续性和规范性。

(2)双向转诊应用门户

主要服务于“康复服务体系”中各级医疗机构间的双向转诊,并建立区域协同医疗数据管理系统,实现区域内三级康复医疗机构间的医疗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医疗,实现患者从发病到回归家庭的完善康复诊疗流程,同时建立区域协同医疗共享服务监督及评价系统。在疾病的恢复过程中,系统会对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康复评定自动进行综合评分,对患者进行临床分型(即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平台期),制定明确、规范的双向转诊标准,辅助医师进行病人的双向转诊,建立完整的现代康复供应链体系,实现对服务对象的长期、联系追踪管理。

5 系统功能架构

康复服务信息系统采取“区域建设,三级应用”的方式,即在海珠区内建设运行环境,物理部署于全区内各级康复医疗机构,建立患者康复服务基础数据库。整个系统包括三级应用系统,分为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二级医院康复医学科/康复医院、社区康复中心(见图4)。不同级系统之间功能设计上考虑不同的需求重点,越到上级的系统数据管理和数据分析功能越强,对科学管理和宏观决策的支持能力越大;越到社区康复中心的系统业务管理功能越强,对日常管理工作的支撑能力越大。

6 系统设计原则

区域康复服务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是建立一个规模庞大、信息量大、安全性高的综合信息系统。在进行系统设计、建设和实施的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标准化和规范化

系统建设采用的软件平台、数据标准、开发技术应符合公认的工业标准,以确保系统集成的可行性、良好的可扩充性。

(2)科学性和先进性

系统设计与开发采用先进成熟的思想、概念、方法、技术和平台,在理解用户的各项需求后,进行科学的建模、功能结构设计及数据库设计以指导系统开发建设;同时在系统建设上适应未来技术、业务发展的需要,保证系统在技术、应用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3)易维护性和扩展性

采用开放的系统设计,保证系统具有较强的易维护性和扩展性,能方便地进行功能的调整以适应系统需求的变化,如专题应用、数据更新等方面引起的变化。同时系统的升级要充分考虑与现有各应用系统的版本兼容问题,尽可能保证系统有更长的生命周期。

(4)安全性和保密性

为了保证网络环境下数据的安全,系统应具有防止病毒入侵、非法用户访问、恶意更改破坏数据的功能,并采取完备的数据保护和备份机制,防止非授权用户的非法入侵和授权用户的越权使用。系统应可以进行各种权限级别的控制,并具备审核功能,自动记录用户访问的情况和操作过程,以备日后查询。

(5)高性能和稳定性

在系统设计、开发和应用时,应从系统结构、技术措施、软硬件平台、技术服务和维护响应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确保系统较高的性能。

(6)方便实用性原则

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康复医疗的实际需要,贴近用户的需求与习惯做法,做到功能强大、操作简单、方便实用。

7 结束语

区域性康复服务体系作为区域卫生信息化的一部分,具备区域卫生信息化的特征,即以康复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以康复医疗资源合理分配和信息共享为目标,使有限的康复卫生资源利用最大化。区域康复服务信息系统利用移动TD-LTE无线通信技术,使各级医疗机构的康复诊疗流程都在严密的网络管理中进行,并接受质量抽查和阶段性考核,确保信息及时反馈,医疗、康复经验可以互用,能够加快康复专业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何成奇. 解读《卫生部建立完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试点工作方案》的基本思路[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2,27(6): 494-496.

[2] Maris G Martinsons, Robert M Davison. Strategic decision making and support systems Comparing American, Japanese and Chinese management[J].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07(43): 284-300.

[3] Pekka Korhonen, Haim Mano, Sari Stenfors, et al. Inherent Biases in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The Influence of Optimistic and Pessimistic DSS on Choice, Affect, and Attitudes[J].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 2008(21): 45-58.

数字化技术服务范文2

摘  要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给我们带来了信息化的校园,但同时,高度的数据集中和业务应用的整合,也使对服务器环境的依赖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这使得对系统可用性等方面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本文讨论的就是如何运用服务器集群技术在数字化校园的系统可用性等方面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服务器集群技术;数字化校园;刀片服务器   1  面临的问题和思路      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推进,伴随而来的是数字化校园的各种应用服务和数据量的急剧增长,各个级别的用户诸如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等机构和师生员工,对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有了更深的认识。数据集中和各项业务整合的同时,核心业务对系统安全性能要求在不断提高,应用系统尤其是关键领域的关键性应用对可靠性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如何搭建并且应用真正高可靠性的服务器环境,已成为目前数字化校园建设中的迫切需求。 很显然,在传统的单机系统中,将应用集中配置在一台服务器上,往往存在巨大的潜在不稳定威胁,主要表现在可用性不高,负载不能动态平衡,且数据服务丢失危险性增大,维护和扩展存在困难等等。而采用服务器集群技术,可提高访问数据库的效率,提高可靠性和抗灾难性,这也是服务器集群技术最为显著的特点。      针对上述问题,在数字化校园公共基础平台搭建中,本例采用ibm bladecenter刀片服务器,是一种hahd (highavailabilityhighdensity,高可用高密度)的服务器平台。和传统集群技术相比较,刀片服务器中所集群的是一个包括独立cpu、内存、驱动器和网络组件等存储器的服务器板,通过专门刀片服务器中集成的交换网络实现集群。因此,其不仅在机房宝贵的空间资源上占有相当大的优势,而且通过小的“刀片”集群,可组建成一个性能非常高的刀片服务器集群系统,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更加经济、技术成熟和可行的扩展方案。 通过刀片服务器集群,用以提供核心数据库服务、邮件、文件存储、web服务和ftp服务等。并通过深入的资源和应用高度集成,结合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把目前最常用的教务管理、自动化办公、科研、设备器材、数字图书馆、网络教学、邮件、学生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系统整合在一起,最终提供统一获取信息和信息的个性化平台。 2  集群(cluster)技术      利用集群技术可使一组相互独立的服务器在网络中表现为单一的系统,并以单一系统的模式加以管理。此单一系统为客户端提供高可靠性的服务,用于实现更高的可用性、更方便集中的可管理性以及更经济高效的可伸缩性。集群技术一般都用于web服务器、应用服务器等,即没有共享存储的服务,如图1所示。

图 1  服务器集群示意图      集群技术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实现服务器系统的高可用性,实现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服务器的故障而造成的损失;方便在集群扩展从而实现整个系统性能的升级;集群技术便于实现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3  服务器集群      服务器集群是一组协同工作并运行集群服务的独立服务器,一个服务器集群包含多台拥有共享数据存储空间的服务器,各服务器之间通过内部局域网进行相互通信;当其中一台服务器发生故障时,它所运行的应用程序将由其它的服务器自动接管。因为响应的是相同的服务,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集群中所有的计算机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称,集群系统内任意一台服务器都可被所有的网络用户所访问,且是透明的,用户感觉不到任何差别。      在服务器集群系统中,每一台服务器都可承担部分计算任务,并且由于集群了多台服务器的性能,因此,整体系统的计算能力将得到提高。同时,每台服务器还能承担一定的容错任务,当其中某台服务器出现故障时,系统可以在专用软件的支持下将这台服务器与系统隔离,并通过各服务器之间的负载转移机制实现新的负载平衡,同时向系统管理员发出报警信号。       服务器集群与双机热备份技术有本质上的区别,即能否实现并行处理和节点机失效后的任务平滑接管。双机或多机热备份技术的原理是一台主机做服务器,其它主机做备份机,备份机在服务器故障失效时进行接管。而刀片式服务器所应用的集群技术,较传统集群又存在一定的差别,其更利于集群的形成和部署。 4  服务器集群技术在数字化校园中的优势      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服务器环境中的主要技术和产品首要综合考虑的是实用、可靠、经济、安全以及可扩展、可维护等性能。随着校园网用户和应用规模的扩大,服务器的整体性能必须能适应数字化校园这一发展变化。针对以上需求,服务器集群主要优势在于可以提供更高的可用性、更方便的可管理性以及更经济高效的可伸缩性,表现为可以得到一个较高的整体性能。 4.1  关键应用获得高可用性      应用服务器集群的最终目标之一,就是尽量减少服务器和应用程序的停机时间,以保证核心数据、关键应用和重要业务部门的信息和服务安全,实现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      服务器集群带来的高可用性不仅适用于提供静态数据的服务,而且适用于提供动态数据的服务,如公共数据库服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等,且这些数据必须得到极为稳妥的保管,需要服务器提供足够强大的和可靠的磁盘冗余功能。在本例的实际应用中,通过采用三块刀片式服务器运行oracle核心数据库服务,即属高可用性集群服务,目的是在系统出现某些故障的情况下,仍能继续对外提供服务,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服务的中断时间。再如,通过服务器集群,资源(如internet协议(ip)地址)的所有权会自动从故障服务器转移到与之并行工作的服务器。即当群集中的某个系统或应用程序发生故障时,通过约定的负载转移机制,群集软件会在可用的服务器上重新启动故障应用程序,或者将工作从故障节点分散到剩下的节点上,而这个过程对用户而言是完全透明的。这样,即使集群中的一个服务器意外停机,使集群的配备性能降低,但它依旧可以正常运作。      在进行硬件规划时,可以考虑根据应用类型的不同而划分出若干个集群,如有些校园网中就将网络教学平台中的服务器划分为前端服务器集群、中间服务器集群和后端集中存储三大组成部分。其中前端服务器集群包含多个web服务器,中间服务器集群由数据库服务器、流媒体服务器、语音服务器和数据备份服务器等组成。

     此外,在校园网中,其它网络应用服务诸如邮件服务、内部论坛、内部资源库服务和教学视频点播服务等等,是校园网络教学易造成瓶颈的关键应用,亦要求服务器能够处理成规模的客服端的并发访问,这些应用要求具有非常高的可靠性和弹力恢复能力,必须具有一定的容错能力,保障在意外情况下不中断用户的正常工作。如图2所示。

图2  校园网中集群应用示意 4.2  集中和方便的可管理性      因为服务器集群是作为单一系统进行管理的一组独立的服务器,可以将群集作为一个单一的系统进行管理。管理员能够对所有集群资源的状态一目了然,方便将工作负载分配给集群之中的服务器,有利于对服务器进行“滚动升级”,极大减少了管理员介入管理的深度。同时由于每块“刀片”都是热插拔的,所以,系统可以轻松地进行替换,亦可针对计划释放集群定服务器进行维护,或在集群中插入新的“刀片”,提高整体性能,并且将维护时间减少到最小,确保了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管理性及可维护性。      在服务器集群模式下,可以利用内置的转换器将以太网数据和管理网络,以及将新型的智能kvm(keyboard,video,mouse)连接集在一起,从而实现服务器集群可以通过kvm转换板共享一套光驱、软驱、键盘、显示器和鼠标,以访问多台服务器,从而便于进行升级、维护和访问服务器上的文件,在很大程度简化了设备的连接和管理。显然,集群的服务器数越多,这一优势更明显。 4.3  系统完备的可伸缩性      数字化校园建设整体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扩充的过程,系统的可伸缩性性能是日后进行扩展必须考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长期规划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服务器平台搭建上,主要是指可通过增加容量扩展和跨越处理器进行负载平衡的能力。 随着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变化,服务器集群提供了随着发展进行扩展支付的环境:向现有系统内添加节点的能力,并重新实现负载平衡机制。实际应用中所采用的刀片服务器在群集扩展能力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只需要把各个“刀片”插入到刀片机箱中,利用自身的集群管理软件就可以很轻松地扩展刀片服务器群。      除扩展性能之外,服务器集群技术亦是实现负载均衡的基础。负载平衡意味着将相关应用和资源从繁忙节点转移到不繁忙节点,从而能从容应对大量的并发式访问请求,以减少用户等待响应的时间。或者,单个重负载的运算可分担到多台节点设备上做并行处理,使系统处理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以web应用为例,web应用服务器集群系统,是由一群同时运行同一个web应用的服务器组成的集群系统,即通过服务器集群技术将若干服务器划分为一个应用群组,以建立高可用性web服务器集群,形成负载均衡集群。在这样的集群配置中,多台服务器可以执行同样的应用和数据库操作。在案例中,通过linux virtual server应用层集群的部署,可提供和节点个数成正比的负载能力。      通过对数字化校园中诸如网络教学等应用的分析,web应用占很大的比重,数字化校园的服务承载及业务处理的主应用服务器,主要完成来自web服务器转发的业务处理请求。集群服务器将众多的访问请求分散到系统中的不同节点进行处理,从而实现了更高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在外界看来,整体表现就像是一个服务器一样。均衡了集群服务器的负载,则达到优化系统性能的目的,而这也正是基于web的应用于数字化校园门户所必须具备的特性。 4.4  快速的故障恢复能力      服务器集群把可用性和可伸缩性这两个优点集于一身,因此其快速的故障恢复能力是明显的。在故障服务器重新回到联机初始状态时,群集服务将自动在群集中重新分配工作负荷,将应用服务部署于刚加入的节点机中。 5  结束语      综合以上考量,服务器集群技术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供了实现高可用性、高可管理性和高伸缩性能的选择,从而为数字化校园整体性能的提升注入充足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康小军,邵虹,刘吉涛.《负载均衡技术解决网络教学瓶颈》. http:///,中国教育网络,2007-12 [2] 王虎.《服务器集群技术及其在视频网络中的应用》. 河南省广播电视优秀科技论文,2004 [3] 郎宇征,贾美英.《服务器集群为数据库系统搭台》. http://.cn/,2005

数字化技术服务范文3

一、数字图书馆的实际发展情况

我国的数字图书馆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各种数据库后台支持下,做出了不少很好的产品。例如在电子图书使用下载方面,大部分院校和地方图书馆还是使用超星数字图书馆,该系统为用户提供了相对个性化的服务,提供了自动化的解决方案,其次受高等院校欢迎的还有书生之家和中国数字图书馆两个系统[1]。另一个重要方面在文献检索上,在国内纸质期刊在近十几年新兴起的数据库检索,提供更多方便快捷的检索入口,部分外国数据库提供商还大开方便之门,免费给单位或者学校试用。现在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合作电子馆藏、数据库互享,高校图书馆与地方公共图书馆合作实现专业性与大众性互赢目的等各种各样的整合,汇聚成更加宠大和复杂的数字图书馆[1]。

二、我国图书馆存在的问题

因为图书馆具有特殊的社会职能的特性,所以在传统的信息服务中占有很高的专业性地位,在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的过程中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新的技术和观念的挑战,二是图书馆和其他信息机构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传统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方式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也在加剧,在信息时代中如果图书馆失去竞争力,那么它将会被其他信息机构所替代,虽然我国图书馆个性信息服务已经比较成熟,但用户的需求也在不断的加大,所以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之处。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我国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应用的较少,并且规模都比较小,还处于探索的阶段,系统设计的也比较简单,应用的水平偏低,这也就导致了模块功能方面不够完善,缺少有关于用户模型分析的功能,一般只能实现基本查询的功能,服务的内容也比较单一,很难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并且由于用户对网络个性化服务还不太习惯,需要进行市场的开发。另外,图书馆在个性化建设方面还有些欠缺,有些过于形式化[2]。

2、地方、高校的个性化服务意识和馆员素质有够提高。个性化服务就是为了可能出现这种需求的读者提前作出准备,从而节省读者的时间。目前的个性化服务研究大致为学科型服务,也就是根据读者索求资料的学科属性,分配专业的馆员,并通过Mylibrary、信息分类定制、信息推送、定制化网页、智能和垂直门户等多项手段,实现准确细致的服务[3]。相应的图书馆也应该定期培训统一操作流程和学习相关的学科新知识等,并定期收集读者反馈意见进行整改。

3、技术方面的障碍,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系统需要具备以下四点能力:一是必须构建一个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的模型,也就是把个性化信息从整体的信息空间中脱离出来。二是需要构建用户的模型,对用户的行为进行监督,学习并记忆用户的信息,并且通过用户的兴趣来进行模型的制定。三是必须具备强大的搜索能力以及友好的应用界面。四是具备信息过滤的功能以及自动学习和用户监视等等多方面的功能。并且由于开发此系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多方面的因素限制了我国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的发展[4]。

4、监管制度的障碍,地球上还找不到一套统一的对个性化信息服务所实施的监督准则,即使是互联网十分发达的今天,也没有正式的监管制度。在网络个性化服务过程中常常遇到较多的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例如,有关于信息隐私保护方面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这也许就会成为信息服务进行中的最大障碍。

三、实施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对策

1、改善用户的关系。虽然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具有很多的优点,但是这不能说明每一个用户都会主动的采取个性化行为,从安全和个人隐私的角度来考虑,有一部分用户通常会对个性化服务进行拒绝。所以成功的个性化信息服务能够取得用户的信任,转变以往的观念,这就要求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将用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一是图书馆的各项功能和设施都要满足用户的需求,二是根据用户的特点来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提供多样的信息服务,保证信息化服务不是流于表面的形式,使用户在使用个性化服务的过程中获得较大的便利,并且要尊重用户的主观体验,保证用户的信息和隐私不泄露,给用户选择的权利,切不可在没有经过用户同意的情况下对用户进行跟踪[5]。

2、信息的集成和互操作。想要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必须要具有完善的网络信息服务环境,只有满足了用户的基本需求才能够使用户去考虑有关于个性化服务方面的问题,并且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开展需要完善的信息服务作为支持,例如网络资源导航、建设特色的数据库等等。因此,图书馆必须对网络信息服务进行不断的完善,对各项服务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整合和集成,逐步的建立科学完善的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这样能够有效的保证用户的隐私安全。

数字化技术服务范文4

>>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中的社会合作研究 海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创新研究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探索 我国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研究论文计量学分析 新常态环境下河北省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张家口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保障机制研究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长效运行机制研究 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机制建设研究 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协同供给机制创新研究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运营机制研究 公共服务外包的治理机制研究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研究 旅游公共服务机制的创新研究 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 构建公共服务的政社合作机制 公共服务供给三方合作机制探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图书馆与社会合作实证研究 重庆沙坪坝区公共文化服务跨部门合作供给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 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年鉴2014[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57-59.

[5] 王世慧,杜伟.澳大利亚搜索引擎Trove对CALIS的启示[J].图书馆学研究,2011(24):61-64.

[6] Sidsel Hindal,Elin Harriet Wyller.The Norwegian Archive,Library and Museum Authority-our role in a society based on knowledge and culture[J].Library Review,2004(4):207-212.

[7] Ruth Hedegaard.The benefits of archives,libraries and museums working together:a Danish case of shared databases[J].New Library World,2004(3):290-296.

[8] 李伟超.世界数字图书馆项目研究进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7):141-144.

[9] 世界数字图书馆馆藏数据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合作机制研究[EB/OL].[2016-03-03].http:///zh/statistics/.

[10] 关于世界数字图书馆: 财政捐助[EB/OL].[2016-03-04].https:///zh/contributors/.

[11] Our Mandate - 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EB/OL].[2016-03-09].http://bac-lac.gc.ca/eng/about-us/Pages/our-mandate.aspx.

[12] Services and information[EB/OL].[2016-04-04].https://gov.uk/government/organisations/museums-libraries-and-arc

hives-council.

[13] 王学琴,陈雅.国内外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比较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4(6):89-94.

[14] 胡莹华.数字档案馆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0:31-35.

[15] 郝世博,朱学芳.基于信任管理的图书馆、档案馆与博物馆数字化协作可信监督模型构建[J].情报资料工作,2014(3):43-47.

数字化技术服务范文5

个性化信息服务是当前网络信息技术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信息超载的加剧与知识碎片化的传输,给用户快速、准确地获取有效信息带来了困难,也给我国图书馆的传统信息服务方式带来了挑战。然而,个性化信息服务技术的应运而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难题,并开拓了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所谓个性化信息服务技术,是指以用户为中心,根据存储和即时数据资源实现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一系列支撑技术,比如信息过滤、数据挖掘、信息推送等。个性化信息服务技术在数字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对于用户来说,量身定制的信息服务可以极大地改善其体验水平,增强用户粘性,满足其个性化需求;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有助于其顺应时代变化,实现信息服务模式由大众化向个性化的转变,逐步实现智能化、数字化与标准化。

一、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特征及关键技术

1.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特征

关于个性化信息服务,现在仍没有一个较为规范的定义,一般认为包括信息个性化和服务个性化两个方面[1]。与传统信息服务方式相比,个性化信息服务具有以用户为中心、集成化、智慧化以及交互性等特征。

1.1以用户为中心。即体现新时期数字图书馆服务创新的人性化趋势,是管理服务理念对人性的回归,也是个性化信息服务最为本质的特征。要实现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个性化,必须真正了解用户的需要,针对用户需求展开工作。

1.2集成化。集成化体现在对信息技术和服务内容的集成上。数字图书馆通过对具有差异性、分布性的人员、技术、信息资源等与服务功能进行集成,实现对自身分散资源系统的有效整合和管理[2]。

1.3智慧化。随着智慧图书馆建设的兴起,智慧化必然成为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在新时期的一个重要特征。数字图书馆的智慧化是基于感知的管理和服务,通过传感设备、移动设备能够随时即时地将各种数据采集、处理,实现用户需求与外部环境的互联互通。

1.4交互性。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交互性是基于用户信息需求的心理、行为、环境等特征而设计的,有助于增强用户深层次的知识服务体验,提高信息利用的质量。

2.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关键技术

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支撑的关键技术基本上包含信息过滤、信息推送、信息挖掘、信息检索、网页动态生成技术、智能技术等,这些技术的融合与综合应用使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得以有效实现。

2.1信息过滤技术。信息过滤是一种系统化的信息处理方法和技术,用来从动态的网络信息流中自动抽取和传递符合用户个性化需求的信息。与传统的信息处理方式相比,信息过滤技术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可以适应动态环境需求对大规模用户群和海量信息处理[3]。常用的信息过滤技术基本有两类:内容过滤和协同过滤。

2.2信息推送技术。信息推送技术是依据一定的技术标准或协议,自动从信息资源中获取需求信息,并采取一定的方式有规则地将信息传输给用户的一种技术[4]。信息推送技术有效改变了人们过去获取信息、利用资源的方式,缓解了信息超载现象。常用的信息推送技术有两类:自动拉取技术和事件驱动技术。

2.3信息挖掘技术。这里指网络信息挖掘,即综合运用人工智能、神经网络领域的技术分析目标对象的特征信息,并自动地从网络中发现和抽取与目标特征信息匹配的信息的过程。按照挖掘对象的差异,可以分为基于网络内容的挖掘、基于网络结构的挖掘和基于网络用法的挖掘[5]。

2.4信息检索技术。信息检索指的是从一个相对静态的文本数据集合中抽取出与需求相关的信息。数字图书馆的检索系统主要包括基于分类主体目录和关键词匹配这两种形式[6]。

二、个性化信息服务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

1.个性化信息定制服务

个性化信息定制是按照用户的偏好、知识结构、借阅行为特征对信息进行采集、组织和整合,进而有选择性地呈现信息内容,给用户带来更为迅速、精准、高效的信息获取感受。这里,信息定制包括个性化内容定制与个性化界面定制两方面。信息定制服务不仅包括信息供给定制,还在信息参考、信息咨询和信息显示方面给予个性化支持。“MyLibrary”是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可操作化的、个性化地收集组织特定需求信息的一个门户,也是当前数字图书馆个性化定制服务的一种创新应用。“MyLibrary”可以根据用户的特点创建虚拟房间,并对“房间”的信息资源模块进行个性化设计与排版,比如检索模块、数据库连接等。在用户访问时,就如同走进了按照自己需求设计的个人微型图书馆[7]。如浙大图书馆推出的“MyLibrary”系统,它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自动把过滤、整理后的信息资源推送给用户,这样每次登陆系统后就可以直接看到定制的有关内容。除此之外,图书馆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开设网络虚拟课堂,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使用户的选择更具灵活性。

2.个性化信息检索服务

个性化检索可以通过特定的搜索引擎在信息资源集合中查找并获取到用户需要的信息。传统的WEB信息检索不仅难以适应用户需求变化,而且也不能实现智能检索,造成检索效率的低下。人工神经网络、RSS技术、Agent技术、Push技术等的应用提高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智能化检索水平和检索准确率。目前,一些大学图书馆可支持多种搜索引擎,比如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可以选择新浪、Google、百度等多种搜索引擎[8]。另外,国内比较典型的是南京大学推出的个性化检索智能体――“DOLTRI-Agent”,该智能体可以模仿用户的爱好,并根据智能学习的信息构建用户需求模型[9]。

4.增进馆际合作,加大资源建设投入

数字图书馆发展与建设应该积极走出去,更具开放性与包容性。在交流合作上,建立与国内外优秀数字图书馆的跨地域、跨国界的馆际协作模式,消除信息孤岛,搭建馆际资源共享平台,跟踪当前数字图书馆用户个性化信息服务动态和前沿问题;在资源建设上,尝试研发与引入先进的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系统,加大个性化信息服务建设投入力度,加强信息资源开发,为我国数字图书馆用户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个性化信息服务。

数字化技术服务范文6

关键词 无公害谷子;渗水地膜;穴播;机械化;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5.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053-01

忻府区位于山西省北中部、忻定盆地西半部,地形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环山,东部开阔平坦,为忻定盆地的主体部分,是典型的农业大区,也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区和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区。境内丘陵山区面积大,约占64.6%,土壤贫瘠,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农业生态立地条件下特别适宜谷子等小杂粮农作物生长及养分积累。谷子栽培历史悠久,且谷子抗旱节水、耐瘠薄低投入、营养平衡、粮饲兼用。前些年由于谷子生产用人工多、产量低、收入差,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近年来,引进了渗水地膜穴播技术,特别是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谷子种植效益较好,谷子播种面积有大的回升。

渗水地膜覆盖穴播机械化生产技术主要有以下优点:一是出苗好。穴播是多粒群体顶土,条播是单粒顶土。穴播后出苗好,很少有缺苗断垄现象。二是免间苗。通过精量播种技术,一般不用再间苗,省去了最费人工的环节。三是免除草。地膜覆盖后,不用除草,省去了费人工的除草农活。四是能渗水。渗水地膜覆盖后,雨水能流入膜内为苗子所用,这在干旱的丘陵山区作用是明显的。五是能增产。地膜有增温保墒作用,增量效果显著,可增产20%~30%。现将无公害谷子渗水地膜覆盖穴播机械化生产技术总结如下。

1 选地倒茬与精细整地

无公害谷子栽培要求具有较高有机质含量、农药残留量低、排水良好、保水保肥、地势高燥、阳光充足的砂壤土最好,要远离污染源。应选择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质地松软的土壤,如壤土、砂质壤土或黏质壤土等。谷子不宜连作重茬,且连茬容易消耗土壤养分,往往引起病害发生。重茬谷子病虫害严重,如白发病、黑穗病、谷瘟及钻心虫等危害严重。因此,谷地应轮作倒茬,前茬最好是绿肥、豆类,其次是高粱、甘薯、马铃薯、玉米等茬口。播种前要精细整地时,要求土地平整,上虚下实,田间无较大的残株、残茬,无大土块和暗坷垃,避免扎破地膜、也利于保墒、防旱、保全苗[1]。

2 品种选择

选择适合当地栽培,具有优质、高产、抗病虫、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品种,如张杂谷五号、张杂谷十号、晋谷21号等。要求籽粒饱满,发芽率不低于85%,纯度和净度要达到94%,含水率不高于14%。

3 适期播种

俗话说:“谷收三期”,是指播种期、抽穗期、成熟期。晋谷21号播种时间在5月中旬,留苗约37.5万株/hm2以上;张杂谷5号、张杂谷10号在5月下旬播种,留苗15万株/hm2以上。选用渗水地膜和2MB-1/4铺膜播种机,播种深度约3 cm[2]。地膜谷子采用穴播,是先覆膜后播种,采用平垄种植,一膜4行,行距43 cm,穴距为20 cm,留穴为10.5万穴/hm2。渗水地膜选用宽1 650 mm、厚0.006~0.008 mm,用量45 kg/hm2,垄面要平直,覆膜要拉紧、无皱褶,膜两边用土压实,每边压土不超过10 cm,膜上每隔2~3 m压1个土腰带,以防风揭地膜[3]。

4 田间管理

播前做好整地保墒,播后适时镇压。谷子机械穴播有时会出现下种不匀和鸭嘴下种器堵塞现象,所以出苗后要及时人工补苗,并人工辅助放苗,发现缺苗断垄可补种或移栽[4]。谷子属于耐瘠薄作物,但要获得较高的产量,必须满足谷子对养分需要。一般施有机肥45 t/hm2以上,尿素225 kg/hm2,磷酸二铵150 kg/hm2,硫酸钾45 kg/hm2。有灌溉条件的地区拔节后至抽穗期浇1次水,浇水时顺垄撒施尿素225 kg/hm2。后期管理上,可用尿素2.25 kg/hm2+磷酸二氢钾1.5 kg/hm2+硼酸1.5 kg/hm2,加水750 kg/hm2,在扬花后至灌浆初期,均匀喷于叶面,延长叶片功能期。

5 病虫害防治

主要病虫害有谷瘟病、白发病等真细菌病害以及黏虫、蚜虫、粟凹胫跳甲、粟灰螟等虫害。坚持“绿色防控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主要措施有合理轮作倒茬、清理根茬杂草、培育壮苗排除病株、合理化学农药防治。在化学防治方面,谷子白发病、黑穗病要采用种衣剂包衣的种子。地下害虫可用辛硫磷或菊酯类农药于播种前随播种施入土中或播种后地面撒毒铒进行防治。防治粟灰螟、谷跳甲、粟穗螟等于拔节期间可用辛硫磷、敌百虫、溴氰菊酯等进行叶面喷施或叶心撒毒土防治。

6 及时收获

谷子籽粒变硬,颖壳变为黄色时是谷子的收获适期,应及早收获。

7 参考文献

[1] 赵思中,徐福祥.陇中半干旱区旱山地膜侧谷子无公害优质高效栽培技术[J].定西科技,2006(4):48.

[2] 杨天育,何继红,董孔军,等.旱地谷子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农学通报,2010(1):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