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村旅游商业模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村旅游商业模式范文1
由中国产业集群研究院、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经济战略专业委员会联合成立的“现代服务业竞争力指标评价课题组”对全国以服务经济为主区县进行研究测评,浙江省上虞市荣膺“中国现代服务业投资环境十佳区县”之一。上虞市以打造“浙东新商都”作为发展城市经济的一大品牌,不断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实现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结出了丰硕成果。
打响“浙东新商都”品牌
上虞素以照明、机电、精细化工等制造业发达出名,工业立市始终是上虞的战略选择。而在商业领域,零售百货业一直是上虞为之自傲的产业。随着时代的变迁,上海等一些大城市新型商业模式和业态的蓬勃然兴起。为上虞开启商业新时代提供了借鉴。单纯的商业模式必将被全新的如一站式、综合体的商业模式所替代,购物、休闲、养生、观光、娱乐等于一体的现代服务业在上虞悄然兴起。
上虞市委副书记、市长丁如兴认为,上虞市经济发展到了从依靠投资拉动到投资、出口、消费协同拉动发展的新阶段,发展现代服务业正当其时。于是,打造“浙东新商都”成为上虞实现商贸服务转型升级的一大战略品牌。
除此之外,上虞市的地理优势也是得天独厚。该市地处杭甬线中间,京杭大运河从境内穿过。是水路和铁路的交通枢纽。素有“九县通衢”之称。绍嘉大桥一经建成通车,上虞到上海、苏州、南京等长三角发达地区均只在二个小时的车程之内,可谓水陆空交通便利。“2003年城北新区规划之后立刻启动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当时我市就及时把商业、零售业、服务业的规划布局考虑进去,对一些商业重点网点着手建设。2006年城北新区建成后,服务业领域中的大型商场、大型市场、五星级酒店、企业总部楼宇等重点项目陆续展开。”上虞市副市长吕军介绍说。上虞交通的便利。也为周边消费者、投资者短途进驻上虞提供了可能。
万和城、大通购物中心、时代百货、石狮市场、雷迪森酒店、国际大酒店等大型商场、五星级酒店的陆续开业,使得周边的消费者云集上虞,观光、旅游、商场消费,每逢上虞“商战”,周边县市的消费者更是蜂拥而入,上虞俨然成了吸附周边县市购买力的商业中心。据不完全统计,在上虞的消费业绩单上,20%的消费份额靠余姚、慈溪等周边县市消费者拉动。
“一个月的时间,销售额达3.81亿多元,同比增长48%。”对于去年首届上虞购物节所取得的效果,远超吕军当初的预想。因而对于第二届上虞购物节,他信心十足,“这次,我们有了经验,所以把时间延长为两个月,活动增加到了17项。”今年的购物节活动于9月28日至11月28日举办,将围绕“缤纷购物、绿色时尚”这一主题,通过购物兑奖、家居展销、房产汽车博览交易会、美食节等一系列活动,营造“魅力商都、购物天堂、欢乐海洋”的浓厚氛围,掀起包括黄金周在内的消费热潮。
打造“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
“浙东新商都”成为上虞城市品牌后,支撑这一品牌的则是一系列实质性举措,使得该市服务产业从量的堆积向质的提升转变。
上虞全力以赴抓服务业,先后出台10多份直接指向商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涉及百货、超市、旅游、房地产、企业总部楼宇、物流等商业的10多个领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由市领导挂钩服务业重点项目,一对一全过程跟踪服务。设立了每年3000万元的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对投资2亿元以上的重大商贸项目实施规费减免、投入贴息等,以政策撬动商贸业的发展。去年,上虞市又出台了对当地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城区企业“退二进三”的相关政策文件,重点将研发设计、物流、营销等环节剥离出来。
为全力推进服务业集聚发展,该市依托现有实际,结合发展需要,规划了城北中央商务区、城东专业市场集聚区、开发区滨江商务区、城南休闲旅游区、杭甬运河物流作业区和杭州湾国际物流园区等六个服务业集聚区。其中城北现代商务区经过几年建设,已集聚两家五星级酒店、两家大型商场和一家大型超市,共三十余万平方米商业面积和四十万平方米办公楼宇,规模效应日趋明显,辐射作用不断增强。
上虞商贸服务领域大品牌一展雄姿:华润万家、大润发、沃尔玛、麦德龙等流通巨头纷至沓来;汽车机电广场、国际家居广场等100万平方米的专业市场已经峻工完成;总建筑面积超过35万平方米的上百万和城、大通购物中心、国际时代广场三大购物中心拔地而起,先后落成开放;总面积88万平方米,集建材、家居、服饰、机电沧储物流等于一体的石狮商贸城,已成为仅次于中国小商品城、中国轻纺城的浙江第三大市场;50层207米高的上虞建筑企业总部大厦也即将封顶……百货零售、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行业规模迅速做大,区域性商贸流通中心的地位日益凸现。
构建“休闲旅游目的地”
作为“绿色经济”的旅游业,就业率高、关联度大、拉动力强,而吃、住、行、游、购、娱,是支撑其产业链的六要素。对此,上虞市推出了一产三产融合发展的战略举措。
去年以来,上虞市专门推出了商贸旅游互动发展的奖励政策。对市内几家大的商贸企业,采取与景区一样的游客接待奖励政策;鼓励商贸企业向高级化、旅游化、外向化发展。
针对以绍兴为核心的周边县市和以上海、杭州、宁波等大中城市市场,分别推出不同的旅游线路。同时,鼓励将崧厦伞、阳光节能灯等特色工业产品,崧厦霉千张、白马湖鱼干等特色农副产品开发成旅游商品,引入大通、万和城等大型综合商城开辟旅游购物专区;石狮商贸城在做大专业市场的同时,将市场按照旅游景区标准进行优化建设,构建“浙东旅游集散中心”,使其成为杭甬旅游线路上购物旅游的重要节点。
上虞旅游资源相对缺乏,但一年四季鲜果飘香。上虞市将这些分散在各地的水果,用旅游将其“串”了起来,推出了“四季仙果之旅”。草莓、樱桃、桑椹、杨梅、葡萄、桃子、梨子、猕猴桃、柿子,这些产自上虞当地的水果,现在正与上虞商业版图勾连起来。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游客走进上虞乡村,品尝上虞水果,从而带动了农产品销售、农家乐兴旺,城市消费繁荣。
今年上半年,上虞市推出覆卮山生态旅游节,水果采摘游与当地漂流、攀浪等诸多活动串联,引爆了上虞三产,实现了旅游收入与农产品销售双丰收。而城里星级饭店更是出现了“一房难求”的现象,全市7家三星级以上酒店入住率均达到100%。据上虞市服务业发展局统计:今年杨梅节期间,仅大通商城股份有限公司销售额就达7949万元同比增长29.9%。
乡村旅游商业模式范文2
(一)抓住机遇解决主要矛盾,力争实现我市旅游经济较快增长
一是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及国家发改委批准实施《云南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的时机,将*旅游产业综合改革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层面,积极探索更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手段和方式,率先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促进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为全省旅游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加快产业发展扩大招商引资积累新的经验,探索新的做法;二是要抓住旅游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即国民不断增长且日渐变化的旅游休闲需求,与结构供给不足且商业模式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坚定不移的培育旅游市场主体,着力解决传统旅游产业中业态和模式落后的问题,优化产业结构,持续提升旅游产业的运行绩效,坚定不移地创新旅游产品,面向新需求,依托科技、教育与人才资源,着力解决旅游产品开发和组织创新问题,为我市旅游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有力保证。
(二)加强投资引导,争取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今年是“十一五”的冲刺之年,我们将进一步用好产业支持政策和产业促进政策,加大引导性投资力度,争取一批重大项目年内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老街”一期项目、北大营生态旅游一期项目、星河温泉旅游小镇一期、*世纪天乐一期等项目要力争年内建成并接待游客;推动*池生态旅游项目、石林“狂欢之都”、*海华侨城生态旅游小镇、*海凹子山等项目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做好郑和故里文化旅游项目、*湾运动休闲主题社区等项目的前期报批工作,力争尽快完善手续开工建设。
(三)积极进行宣传促销,促进入境旅游恢复与提升
把握后奥运和2009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的重要时机,强化对外形象宣传,组织开展有声势、有特色、有成效的旅游促销活动。加强*、*、*等国家和*地区传统海外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力度,同时着力印度新兴市场的开拓。从国内旅游市场来看,仍需抓好珠三角、长三角、华北和东北的市场营销工作。
为此,我们将开展以下宣传促销工作:一是在上半年成功举办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狂欢节各项活动的基础上,下半年我们将重点抓好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宣传布展工作。在参展规模、布展水平、活动策划、商务洽谈等方面都要实现提升和突破。二是进一步加大*旅游广告投放力度。计划重新拍摄制作一部新的*旅游现象宣传片在国家级或海外电视媒体上进行播放;编制一本新的《*旅游》导图或宣传册为游客提供最新的旅游信息;继续在国家级或海外媒体投放一批*旅游平面广告。三是积极组织海外目标市场营销活动。下半年,将组团分别赴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国进行旅游促销,并计划邀请不少于3批的海内外旅行商、媒体记者来昆进行考察宣传;计划组织国内目标市场营销活动3次;参加区域性旅游协作会议及展览2次;四是继续加强互联网宣传力度。*旅游网全年添加内容15万字左右;英、日、韩三个外文网站将计划增加不少于3万字的信息内容。
(四)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做好《旅行社条例》的贯彻落实工作
随着新修订的《旅行社条例》开始实施,旅行社从事国内旅游业务和入境旅游业务的准入标准大大降低。有利于旅行社通过增加接待能力或开展新兴旅游项目增加收入。同时,也会吸引外资旅行社进一步开发国内市场,促使小而零散、“小作坊式”的国内旅行社不断整合与调整,促使我市旅行社公司做大做强。
随着《旅行社条例》的实施和省级管理权限的下放,我市旅行社从数量上预计将会出现明显增长,管理工作覆盖面和管理难度将会加大,这对我市的旅游市场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2009年我们将加大我市旅游市场管理力度:一是用好省级下放的审批权限,配合《条例》的实施做好国内旅行社的审批工作,为旅行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旅行社分支机构的管理和旅行社的做大作强打下良好基础;二是继续推行“旅行社行业建设指导员”制度,抓好《旅行社条例》和《*市旅游业监察条例》的宣传贯彻和执行,加大对旅游市场的检查力度,加强对涉旅案件的查处,净化旅游秩序;三是继续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全面开展整治“零负团费”的专项行动,重点加强对“一日游”市场的规范治理,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做好旅游投诉的受理和处理工作;四是指导各旅游行业协会实施旅游安全风险基金机制,指导各类旅游企业购买保险,做好突发旅游公共安全紧急事件应急保障工作。启动旅游安全风险金救助机制,排查安全生产隐患和火灾隐患督查工作,确保万无一失;四是配合《旅行社条例》的贯彻,做好旅行社经营部门和从业人员的备案登记工作。启动*旅游网络监察系统的建设工作,提高旅游市场信息化监管水平。
乡村旅游商业模式范文3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城市传统产业;产业链;西安市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48(2016)02006106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各国家和地区都越来越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会大大减轻因发展经济带来的资源储备压力,也能在极大地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转变传统产业的原有增长方式,把文化内涵和创意理念融入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产品流通和产品消费,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向产业链的高层次方向发展。因此,自2009年以来,在国家各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的指导推动下,各地陆续出台了符合当地特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努力将文化创意产业打造为支柱产业,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本文运用产业链理论阐述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现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机理,并对西安市3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说明文化创意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过程,并由此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的经验启示。
一、文献回顾国外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早,学者们在研究文化创意产业时,更多关注的是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问题。Piore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为传统产业提供了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意,使传统产业构建新型商业运营模式而保持竞争力优势[1];Lawrence等指出,文化创意产业的高渗透性将创意渗透到工业产品加工生产过程中,通过对文化元素的创意设计,以高附加值带动工业经济发展,实现产业链的延伸[2];Richards把文化创意融入传统旅游业中,认为这种结合产生的新产业模式的好处在于游客具有体验型,有助于个人效用的满足和经济发展[3];Christopherson认为手工业的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推动作用有关,且对两者的就业有相互促进关系[4];Banks在研究英国产业发展时发现手工业发展能够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5]。
国内学者近几年才开始关注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提升作用问题。有部分学者主要讨论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提升改造的关系,如金元浦指出文化创意对于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改造、升级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6];王艳等通过对新经济与传统产业关系的研究,认为新经济将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革、资源整合优化,转化为新经济的因素[7];孙学文认为目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上急需 “上档次”,在自身健康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与其他相关传统产业相融合渗透,以文化创意产业去提高传统企业文化、引导传统产业发展、提升传统产品内涵、提升传统产业经营策略等[8]。更多的学者则是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研究文化创意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李运以宽窄巷子为例讨论文化历史街区发展对旅游业的促进作用[9];谢涤湘等以广州红专厂文化创意产业园为例,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如何通过挖掘工业遗产,延伸提升工业生产价值问题[10];荆爱珍等以河北省部分企业为例,分析了将文化创意融合于传统产品创新企业生产产生的效果,并提出两者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发展模式[11];郎富平等以浙江达利丝绸工业旅游区为例,分析了传统工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动因与过程[12];李荣菊等通过对某动漫公司成功案例的分析,认为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可以促进产业升级[13]。
现有文献较少从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角度去研究二者如何互动促进传统产业发展的问题。本文从两种产业的特点出发,结合西安市的区域特征,运用价值链理论构建文化创意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机理模型,并将其运用在典型案例的分析中,厘清两者在发展中的协同发展关系,总结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启示。
二、文化创意产业对传统产业升级
改造的机理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已经突破传统文化元素设计、传统产品形态、产业形态、传播与流通形态和消费形态,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实现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第一,文化创意产业可以通过对传统产业原有价值链某些环节进行内容挖掘、技术融合和重组融合,升级优化其产品,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如传统农业经过创意改进设计,演化成为乡村旅游、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传统工业经过加入新的设计理念和新材料,改变优化生产工艺,生产出新型产品,如汽车款式的变化、布匹花色的复古典雅等。创意产业中的工业设计、品牌策划、营销推广等不仅增加了制造业的附加价值,也使产业结构趋于柔性化[14]。传统商业经过创意性改造,成为现代化购物商城,并与饮食、娱乐相融合,成为城市新的商业亮点。第二,文化创意产业还可以将传统产业价值链分解,打破原有价值链各环节,提取原产业链的核心环节,通过建立新的价值通道,形成新的价值链。如将城市旧工业厂址建成工业博物馆、创意设计坊和体验坊,重现工业发展史和生产工艺流程;在传统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农作坊(伏茶作坊,炼油作坊),让城市市民通过亲身参与农业生产,体验农业生产的特点、增加农业知识等。
(一)内容创意――改变传统的文化元素设计
任何一个传统产业的发展历史,都是其产业文化内涵积累演化的历史。任何文化的传承都需要物化、固化的载体,并通过物化与媒介化的过程进行有效的传播与价值消费,才能实现传统产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就是用创意去解读传统产业的文化,以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诠释和现代表达,根据现代人的喜好和需求等特点,改变传统产业产品的文化元素设计,实现传统产业蜕变式发展。
如在照金镇建设中,将独具地方特色的农业与“红色文化”融合,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增加观光文化、休闲农业、度假文化、养生文化内容,将农业活动与极具文化创意产业的旅游结合起来,综合二者优势协调发展。既满足了人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愿望,实现了城市人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愿望,又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能够改善产业生态,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因此,为传统产业附加更多的文化色彩,不仅能够提升品牌形象,形成产品差别化,创造经济效益,而且通过文化元素创意设计融合产业链其他环节,吸引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通过产业关联优化产业环境,整合产业链,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良好的平台。
(二)生产制造――改变传统产品形态和产业形态
生产制造是将设计、构想或理念转化为有形的产品,是内容创意的具体落实过程。它可以通过改变传统产品形态或产业形态和延伸产业链等途径,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文化创意就是将文化和创意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通过产品创意性研发设计,为产品融入丰富的文化创意和文化内涵,在原有使用价值的基础上增加文化元素,在不影响产品功能和效用的前提下改变其价值,用不同创意表现形式与创新意识给予人们丰富的想象,改变传统产品形态,使产品变得更具有吸引力和实用性,给消费者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思想上的充实,拓展消费可能与市场空间,进而使改变产业的市场供给和需求关系,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同时,文化要素通过与科技的嫁接融合,将会催生企业内部科技创新,基于技术创新的视角,开发新的产品,赋予消费者感官上的震撼和功能上的享受,优化产业产品架构。
文化创意植入传统产业之中,使产业的文化内涵发生改变,进而传统产业形态发生变化。如传统工厂的旧址经过文化创意的改造可以变为博物馆展览业,传统的作坊式商业经过文化创意的改造可以变为符合现代商业模式且带有文化底蕴的商业综合体,传统农业经过文化创意内涵的挖掘植入,形成新的乡村旅游业态,延伸了原有产业的产业链。可见,文化创意元素和理念渗透到传统产业的各个环节,逐步改变了传统产业的价值链。
(三)营销与传播――改变传统的传播与流通形态
文化创意的成果之一是新媒体和跨媒体营销渠道的不断涌现,并通过新的营销渠道提升和加强传统产品的认可度和购买度。因为与传统媒体营销渠道相比,新媒体营销渠道具有充分利用人们休闲时间,传播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信息传播成本相对较低等特点。如随着微信交流工具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商家将微信作为主要的营销渠道。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也创新性地采用各种方式进入新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形成跨媒体营销。跨媒体营销以其多种媒体的互联互补,形成了媒体平台的集聚效应,可以最大限度地覆盖受众的视听等层面,媒体之间的视听优势互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集聚经济效应明显。如智慧旅游、智慧农业、智慧医疗,都是将传统的销售渠道与新媒体相结合,以文字、图片动态变化向分散的消费者传递相关信息。
文化创意的成果之二是广告创意提升产品与消费者的沟通质量。广告创意通过文字和图形的引入,唤起消费者对产品的情感和兴趣,激发消费者对产品内涵的想象和幻想,加强消费者对产品的理解,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实现产品或品牌被消费者选择的最大可能。因此,广告创意已超越了传统的广告,不是简单的传递信息和诱导购买,而是与消费者进行交流,洞察挖掘消费者的真正需求、意向和关注,带动消费者行动。
(四)消费者――改变传统的消费形态
文化创意产业因其独特的创意元素和文化元素赋予产品新概念和新价值,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产生高增值性,并从3个方面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进而改变传统的消费形态。
第一,通过增加精神消费需求比例,改变物质与精神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当人们的物质消费得到满足时,人们开始转向精神层面的消费,文化消费所占比重会越来越大。发达国家的历史证明,人均GDP在3 000~5 000美元之间,文化消费的增长速度加快;人均GDP大于5 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则会爆发式增长。如2014年西安市的人均GDP超过10 000美元,达到10 394美元,文化创意产业已具备了高增长的产业发展基础。西安市的文化消费群体大、消费意愿高,整个社会的文化消费正在由“精英消费”向“大众消费”模式转变,传统的物质消费习惯逐渐向精神层面的消费习惯转变,精神消费比例逐步超过物质消费比例,物质与精神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在不断下降。
第二,体验式消费日渐兴起。根植于传统产业的历史文化、农耕文化、养殖文化、工业文明等,往往由于历史久远或生产条件约束,无法以“活的”、趣味性的手段展示,仅能以一些静态或直观的产品表现,使得消费者无法通过参与、体验、互动以想象、感受和理解相关文化的内涵和本质。因此,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选择体验式消费,通过参与整个消费环节,从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5个方面体验相关文化,实现精神属性和经济属性的结合,产生消费的“情感共鸣”,使大众消费需求发生质变。因此,只要实现生产供给符合消费者体验消费的需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就可以达到提升传统产业的效应。
第三,消费偏好反馈效应不断增强。在市场资源配置机制起主导作用的条件下,市场已演化为买方市场,物质与精神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在不断下降,消费者对传统产业产品文化消费偏好增强,强化了其对传统产业生产的反馈效应。如消费者喜欢由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相融合的产品,以传统文化为内容的微电影、微课堂、手游等新型文化产品不断涌现,同时“倒逼”传统企业深度挖掘产业链中的文化资源,提供更多的产品与服务,向更多的方向和行业发展等。
三、文化创意产业对城市传统产业
升级改造的案例分析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历史虽不长远,却出现了许多文化创意产业的经典案例,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本文选取西安市文化创意产业升级改造传统产业的3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每个案例的成功,都有其独特的资源、条件和改造机理,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传统商业的升级――三桥老街
三桥老街位于西安市城西,自古以来就是商贸核心地带,一直保持较传统的商业服务功能,市井民俗文化丰富,集市型商业氛围浓郁。随着周围空间的拓展规划和现代商业的发展,昔日热闹繁华的三桥老街日渐衰落。
2014年,陕西旅游集团与沣东新城合作,基于三桥老街是古代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以三桥老街为核心,以“老西安”为文化主题,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融入丝绸之路文化意象,开始对三桥老街进行改造,并定位为“西城往事三桥老街”。目的是建立一个园林型休闲古城镇,以包含历史事件、人文情感的典型建筑还原老西安的城市记忆。借用商业规律和商业手段创造一种特殊的商业文化与文化商业。用文化创意产业改造传统商业,使商业和文化相互交融,提高在商业运作中的文化含量。
重新定位后的三桥老街采用集餐饮、娱乐、休闲、商务、旅游、文化于一体的多元复合型商业模式,充分利用具有2 000年历史的三桥老街机理,萃取明清、民国、解放初期老西安最典型的文化符号和特征,基于现代服务业,打造古典与现代混搭、文化内涵与古今民俗相容,“讲老西安故事”,重现三桥历史上“长安西大门”和“西北第一大镇”的商埠繁华胜景。
今天的三桥老街已经聚集了4家世界500强企业,多家中外大型商业巨头。既有展示西安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和历史风貌的西城往事项目,还有表现澳门人文特色和欧陆古典气息的澳门施美兰广场,还有彰显现代建筑和现代时尚的保利国际广场、大明宫沣东国际、沣东CBD广场、搜宝中心、瑞典宜家家居等。2015年8月27日宜家家居开业当天进店人数逾4.5万人。三桥新街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的画面再一次重现了千年前三桥商埠重镇的繁荣景象。
(二)传统工业的改造――“大华・1935”
大华纱厂始建于1935年,是近代西北地区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纺织工厂,承载了西安纺织工业的历史,展现了近代民族工业在西安地区从无到有、从形成到兴盛的整个过程。1936年,更名为长安大华纺织厂,1954年公私合营,后改名为陕西省第十一棉纺织厂,因为经营不善于2008年宣布政策性破产。
2010年,西安曲江大明宫投资(集团)公司创造性推出“大华・1935”项目,主要对西安大华纱厂原生产厂区进行改造,把历史文化、工业遗产、旅游商贸等资源有效整合,最大程度地将原有的历史建筑风貌与现代城市功能相结合,融合现代的灯光设计技术,重新发掘大华纱厂的文化元素,在创意中让老纱厂的历史更清晰,使游客在怀旧的空间里体验近代工业遗存的独特魅力。
“大华・1935”的博物馆、餐饮区、小剧场和购物区等建筑,均是在大华纱厂原有建筑基础上修葺而成,并将历史、文化、艺术、科技、实验室、社交、自媒体、论坛、创客、定制等概念输入其中,制造一处跨界融合的体验地带。在这里,消费者可以通过具有工业文化气息的建筑、厚重历史感的Logo、各种主题产品,以及小剧场的表演享受属于大华纱厂独有的文化盛宴。大华工业遗产博物馆运用大华纱厂大量珍贵的历史实物和生动翔实的历史资料,透过大华纱厂70年的兴衰变迁,展现陕西乃至西北地区近代民族工业从萌芽到发展壮大的整个过程,让消费者了解西安近代工业兴起和发展的艰难历程,产生对大华纱厂文化和纺织工业发展历程的怀旧情感。该博物馆是西安第一个工业遗产博物馆,其旧址已入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同时,游客通过现场体验织布、服装剪裁制作等传统纺织项目,走近纺织职工的工作和生活,体验曾经的纺织工人生活,感受那个已经远离的时代,以及现代交互科技所制造的活力与激情。“大华・1935”不仅为西安市众多近代工业文化遗存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一个有益实践,同时,为旧工厂改造活化为跨界商业综合体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三)历史街区的升级――书院门仿古街
书院门仿古街是西安为数不多遗留下来的古街道,既有明清民居的特色,也有关中书院――明清时期西北第一高等学府。经过数百年的演化变迁,街道两旁的店铺不见踪迹,房屋街容十分陈旧,书院门已变成一个年久失修的古旧街区。2003年12月,书院门核心区开始大规模重新改造――这就是西安市第一条历史文化步行街――书院门仿古街。
书院门古文化街堪称西安的“雅集”,建筑风格与物品陈列充溢着文化气息。为重塑历史街区,仿古街采用陕西传统民居形式,以街巷、低层小院作为住宅的主要空间组织模式。许多传统的院落为西安市书画名家所设计,以加强文化底蕴。区域内有大量的街心商亭,经营着各类旅游商品。步行街中有古玩城、古玩街等,使文化街把有限的地域面积扩容,也产生了更多商业价值。书院门仿古街既是商业区,也是一个传统居民区,文化、生活、艺术在这里浑然天成。在这里,有街头地摊,有高雅之堂,有名人字画,有文房四宝。仿明清的关中民居建筑中,也有能工巧匠现场制笔、剪纸、皮影等民俗文化的展示。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创新融合现代时尚元素,因此,仿古街之旅可谓是一次融合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深度体验之旅。这种融合在展现西安十三朝历史文明的同时,让游客体验到真实的西安市井文化生活。传统的老街区通过文化创意产业将城市的历史、生活与商业融为一体,使得老街区在文化与商业的互动中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像书院门这样植入文化空间的做法,是西安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再造中的一类,属于历史街区更新模式,是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对传统街区改造的成功典范。和钟鼓楼一起被视作代表西安城市精神和生活样态的历史文化街区书院门,在创意改造后已变身为西安的“城市标记”。
乡村旅游商业模式范文4
关键词 湖北 遗产 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湖北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涉及剪镂、修造、雕艺、塑艺、陶瓷艺、彩饰、编制、刺绣等类(湖北省民间工艺分类办法)。入选非遗项目就有几十项之多――在已公布的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湖北民间美术类有12项(含3项扩展);在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39项(含9项扩展)。多年来,各级政府对非遗的发展给予了政策、经费、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市场拓展等多方面都的支持。值得肯定的是,非遗整体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良性发展阶段。然而,通过长期的跟踪调研,非遗生存现状个体之间差异较大,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存在的突出问题
1.1理论研究空前壮观,市场生存之道难见成效
从文化社会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手工艺”、“创意产业”等领域开展的理论研究,成果颇丰。政府、企业、学校积极参与,建立的传承园、产业园、社科研究基地比比皆是。毫无疑问,对非遗的重视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此时比肩。以上研究尽管涉及面广,但针对创意产业背景和当下消费文化时代工艺美术的现代转型及开发问题,仍缺乏具体而行之有效的路径。如果把非遗保护局限在形而上的理论研究层面上,与市场脱轨,实则不是保护,而是伤害和破坏。
1.2非遗品类个体之间的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现象
宏观湖北美术类非遗,品类个体发展受政策、个体艺术形态、艺术品市场认可度、艺人素质、培育条件等因素影响较大。如政策的影响:武汉牙雕因原材料限制,艺人只有选择猛犸象牙等代替材料,但是这种材料又不被艺术品市场,特别是收藏市场所欢迎,于是有的艺人就改行,转向玉雕、木雕行业以谋生计。这些中途转行的,很难与已经牢牢占据市场的专业玉雕、木雕艺人抗衡,市场销售不容乐观。个体艺术形态的差异,导致艺人们几家欢乐几家愁。例如,玉石雕刻和泥塑,二者在艺术品投资和收藏市场的优劣势非常明显,一个是高端、贵气、细腻,一个是低廉、乡土、粗犷,市场价值自然天地之别。有些艺人立足工作单位(工艺美术研究所、群艺馆等),在政策、经费、对外交流上,要比纯农民艺人的日子好过多了,培育条件相对较好的,发展自然良;相反则发展缓慢,举步维艰,甚至面临人亡艺绝的困境。
1.3依靠政府扶持,难以“断奶”,“自我造血”能力不足
如前所述,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很多艺人的作品市场行情并不乐观。非大众喜好的收藏品类,其生存状况不容乐观。调研结果显示,市场最为乐观的非遗品类是玉雕、青铜器、木雕、陶瓷这些传统收藏大类,艺人每年的收入不菲,并且大都建立了自己的稳定、优质藏家群体,甚至完全不需要政府的扶持。而泥塑、膏雕、贝雕、布贴、麦秆画、剪纸等小众门类,市场反响并不乐观。大多数艺人都在另谋生计,对非遗的坚持纯粹是出于情怀在维系。这种尴尬会使非遗的生存更加恶化――越没有市场,就越没有人气,没有良好的收藏爱好者群体,非遗在市场的对话中就没有优势。小众市场的非遗品类,如果再失去政府的关怀,情怀不在,非遗就不在了。
1.4文化影响力不够,难以形成软实力
大多数非遗项目是民间的、乡土的,有的甚至难以走出自己的起源地。品种自身艺术水准、文化内涵、技艺特色有没有吸引力,有没有开发、延伸、融合发展的可能,决定着品牌是否能建立、传播、产生影响的关键因素。非遗,作为一种宽泛语境下跨学科、跨行业、重商品、重消费的研究,国家强调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湖北省也有“将湖北工艺美术发展成为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精神力量,成为支撑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软实力、生产力和竞争力”的发展需要(蒋祝平、欧阳万坤,2012)。因此,研究消费文化时代湖北民间工艺的现代转型和开发很有必要。
1.5对现代市场,尤其是艺术市场和创意产业的发展缺乏研究
限于艺人整体文化层次不高,对现代艺术市场、收藏市场、创意产业的发展难以有系统、深刻的认知。那么势必对受众群体、消费模式、工艺美术品的转型升级、互联网+等缺乏有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创意产业”行业之一的工艺美术的意义和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既要注重保护和抢救,从文化解析入手,寻根固本;又要通过“工艺的再发现”,寻找设计之源,进而借助“创意产业”的热浪,推进工艺美术在当代的生活化、大众化和时尚化。要实现后者这一目标,首先面对的就是工艺美术的转型升级问题。工艺美术及经营主体的定位至关重要,改变企业经营形态,进行产业战略或者市场战略的转移、从生产低附加值产品转向高附加值产品需要探究。
2策略及建言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决定;“十”会议精神强调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解放和发展工艺美术生产力”、“提高工艺美术文化影响力”、“民间工艺美术功能的现代转型及价值取向”、“现代艺术市场的接入”、“高素质创新型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等问题,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应对策略和评估机制等前瞻性研究将是“十三五”期间,改善非遗生存状态的研究重点。
2.1加大对现代市场,尤其是艺术市场和创意产业的发展研究
尝试采取工艺品收藏化与市场标准化并举的策略来传承和弘扬它。所谓“工艺品收藏化”的策略是将非遗产品精品化,进入收藏市场;市场标准化,并不是产业规模化,而是将相关部件、工具、贴和缝的操作说明等做成一个 DIY 卖品(类似十字绣)进行推广。这样现代人在比较忙碌的生活中通过亲手制作表达“亲亲”之心的手工作品,能够更好地认识非遗艺术。只有在系统论视域下努力培育非遗产品在新形势下的新土壤即儒家的“亲亲”理论,才能使其在脱离原先文化母体的情况下存活和发展;只有将人类永恒的“亲亲”之心与现代人的生活特点相结合,从“爱”的角度来营销 DIY 式的非遗产品,才能在某种程度上提升产品的认知度,进而为产品在一定范围内成为工艺美术鉴赏品作好准备。
2.2大胆创新,寻求融合发展新机遇
市场环境瞬息万变,若不能基于系统论视域开展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研究,势必限于片面。2014年4月国务院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切实提高我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整体质量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这为工艺美术研究提供了切合实际的理论视阈和阐释方法,研究当前时期非遗的跨界融合发展很有必要。
2.2.1与设计、文创产业融合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已贯穿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呈现出多向交互融合态势。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未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先导产业作用更加强化,积极推动非遗产品与设计、文创产业融合,提升文化含量,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以增加非遗产品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让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在推动非遗产品持续健康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2.2与旅游、农业、体育产业融合
与旅游、农业、体育产业融合,既是政策要求,也是产业发展的自身需要。“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质量,以旅游扩大文化的传播消费,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支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旅游演艺精品和旅游商品”、“提高农业领域的创意和设计水平,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强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场所的创意和设计”、“注重农村文化资源挖掘,不断丰富农业产品、农事景观、环保包装、乡土文化等创意和设计”、“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市场,引导大众体育消费,丰富传统节庆活动内容,支持地方根据当地自然人文资源特色举办体育活动,促进体育衍生品创意和设计开发”等等政府要求,为推进非遗产品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思路。
2.2.3与现代装饰产业融合
充分利用非遗产品艺术本质属性,将其与现代装饰产业进行互动融合,在提升大众日常生活及人居环境质量上开展创新研发,这对非遗产品的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非遗产品根植于人民群众生活,其形式和内容起到了“成教化,助人伦”善化社会风气、弘扬传统美德的作用。它是民俗的物化与载体,以视觉的审美意蕴饱含着深层的文化内涵。如“鸳鸯戏水”、“鱼戏莲”、“比翼双飞” “鲤鱼跳龙门”、“喜报三元” “福”、“寿”、“孝” 等吉祥寓意的图形,都可以作为优秀的民族民间视觉符号加以利用。
2.2.4与互联网产业融合
通过与电商平台合作,加速非遗产品产业跨界融合,为相关中小企业打造创新、创业渠道,营造商业模式创新环境。可以在非遗产品在产品网上交易、精品网上拍卖、产品和设计众筹、展商+电商模式创新、移动支付等多领域进行探索与实践。
3结语
市场环境瞬息万变。认清非遗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推动非遗产品由传统工艺为核心向现代设计为核心转变、由产品经营理念向品牌营销理念转变、由单一生产方式向跨界融合方式转变;加速非遗产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传统市场的转型升级既是个体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非遗发展的必然要求。
乡村旅游商业模式范文5
一、欠发达地区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环境分析
1.区位环境分析
(1)区域定位。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自北向南有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5个气候带。地貌类型复杂,由西向东形成了三大阶梯:第一阶梯是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第二阶梯从青藏高原的北缘和东缘到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之间,海拔1000米-2000米;第三阶梯为我国东部地区,海拔低于500米。独特的气候和地貌特征是我国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农田、城市等各类陆地生态系统发育和演变的自然基础,也是导致生态系统敏感性高的根本原因,而我国欠发达地区基本分布在生态脆弱性较高的敏感区。就土壤侵蚀敏感性而言,黄土高原、西南山区、太行山区、汉江源头山区、大青山、念青唐古拉山脉、横断山地区等为极度敏感区,燕山、川西、滇西、秦巴山地、贵州、广西等地为高敏感区;就沙漠化敏感性而言,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沙漠边缘、吐鲁番盆地、巴丹吉林沙漠等地为极度敏感区域,疏勒河北部、柴达木盆地南部、呼伦贝尔高原、河套平原、阴山山脉以北等地为高敏感区;就士地盐渍化敏感性而言,罗布泊、黑河、浑善达克沙地、西辽河河谷平原等为极度敏感区;就石漠化敏感性而言,遵义、贵阳、六盘水、百色、广西等地为极度敏感区;就冻融侵蚀敏感性而言,青藏高原为极度敏感区,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脉、昆仑山脉、横断山脉、大兴安岭等地为高敏感区。可见,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欠发达地区大多为生态高地,这些区域同时具有极为重要的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洪水调蓄等生态功能,因此其经济社会发展应以确保生态系统功能正常发挥为前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通达程度。欠发达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滞后是导致其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但其对很多区域发展的制约作用在逐渐缩小。比如,甘肃省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交汇地带,位于黄河中上游,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是中国大陆架的地理中心,是西北地区的交通枢纽,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独特区位优势。天然的中心区位优势为甘肃省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提供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等支持,而这正是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物流有利于促进物流业的发展,资金流有利于促进金融业的发展,信息流有利于促进信息业的发展,人流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非中心地区无法比拟的便捷条件,决定了甘肃省不仅要为本省提供优良的现代商贸服务,还可扩展到周边地区乃至国际市场,潜在市场需求无限。这种地理优势是甘肃省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良好的基础条件。
(3)物流发展。近年来,欠发达地区物流业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例如,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将甘肃省会兰州作为西北物流区域中心之一归入全国重点发展的九大物流区域,将兰州市划为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成为十大物流通道中两大物流通道(东部沿海与西北地区物流通道、西北与西南地区物流通道)的必经之地。2010年,甘肃省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2399.63亿元,全社会货运量达到2.91亿吨,货物周转量达到1607.25亿吨公里,以公路和铁路运输为主的货物运输量分别占总运输量的82.91%和 16.98%。甘肃省从事物流的各类企业近3000家,从业人员30多万人,占甘肃省总就业人数的1.34%左右。目前,由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管道运输方式组成的立体物流运输网络己初具规模,物流信息化建设步伐日益加快,己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数字化信息资源体系。甘肃省物流业发展拥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而物流基础设施水平的不断提升是其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的坚实基础。
2.政策环境分析
(1)西部大开发。我国欠发达地区大多位于西部,但西部大开发这项长期计划实施以来,对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十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中,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可谓前所未有。2012年2月公布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要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与体制环境,努力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要完善金融组织体系,支持金融机构在西部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壮大地方金融机构规模实力;要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积极发展现代运输方式和第三方物流,建设大型物流枢纽,发展全国性、区域性与沿边口岸物流中心;要大力发展信息咨询、人力资源服务、科技服务等服务业;要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深挖文化内涵,打造富有西部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要重点培育一批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要大力发展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将使欠发达地区现代商贸服务业从中获益。
(2)经济新区建设。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近年来国家着力扶持欠发达地区经济新区建设,如设立关中——天水经济带,成立兰州新区,批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等。以甘肃省为例,2010年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支持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率先发展,着力推动平(凉)庆(阳)、酒(泉)嘉(峪关)经济区加快发展,全面促进武威张掖河西走廊绿色经济区,以金昌、白银等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等组团的协调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出要加快推进甘肃省国家高速公路建设,开工建设安西至星星峡、永登至古浪等国家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兰州、天水、酒(泉)嘉(峪关)、平凉等公路运输枢纽及物流园区建设,积极推进兰渝铁路、西(安)平(凉)铁路建设,加快推进兰州集装箱中心站建设和兰州铁路枢纽改造。在资金支持方面,提出要向甘肃省倾斜,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其他中央专项资金要加大对甘肃省的投入力度,统筹考虑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中央投资补助。
(3)地方政策鼓励。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在充分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各欠发达地区也从自身实际出发,制定了相应的地方配套政策,以鼓励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以甘肃省为例,《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着力培育和发展物流、旅游、金融、信息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要按照“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兰白经济区建设,推进河东地区融入关天经济区,促进河西地区发展;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优势,推动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强省转变;要专门设立“省长金融奖励基金”,以奖励对地方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金融机构,促进金融业发展,以便为服务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要制定《甘肃省“十二五”物流业发展规划》,以促进物流业快速发展,推动服务业快速增长。
3.经济环境分析
(1)后发优势明显。经过长期发展,我国由东向西呈明显的阶梯状分布,东部地区遥遥领先,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就中部和西部欠发达地区而言,两者在投入和环境污染等指标方面差别不大,期望产出效率不足是导致西部地区较中部地区更为落后的主要原因。整体而言,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层面上。然而,近年来,由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显示出了较高的全要素生产率,所以自1995年以来,西部地区发展的后发优势显著,加之环境效率大幅提升,欠发达地区并未出现以生态换效益发展的现象。就发展趋势而言,东中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近年来呈下降趋势,中部地区的波动幅度比东部地区小,特别是2009年和2010年,受金融危机与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中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出现负值。尽管西部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明显差距,但其全要素生产率始终位于前列,强劲的发展势头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显示出了极大的发展潜力。借助欠发达地区目前的发展动力,现代商贸服务业己经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经济环境。
(2)工业带动力弱。在欠发达地区的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比重不合理,产业链条短,工业发展辐射范围小。以甘肃省为例,经过长期发展,甘肃省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处于绝对落后地区。2010年,甘肃省工业总产值为4882.68亿元,增加值为1112.3亿元。与上海、广东、江苏、陕西等省市相比,2010年甘肃省工业增加值是广东省当年增加值的6.33%、江苏省的5.89%、上海市的18.46%、陕西省的40.75%,仅占全国的0.74%。在五个地区中,2010年工业增加值排第一位的是江苏省,占全国的12.55%,其次是广东省、上海市,分别占全国的11.68%、4%。此外,甘肃省2006-2010年的工业增加值明显低于江苏、广东、上海等发达地区。当较发达地区的工业产值迅速提高时,甘肃省工业产值的提高不明显;当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发达地区工业产值迅速下降时,甘肃省工业产值却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可见甘肃省工业基础较为脆弱。由于现代商贸服务业需求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工业,而甘肃省落后的工业对现代商贸服务业的带动力十分有限。
(3)收入拉动效应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直接影响现代商贸服务业的需求量。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显著低于发达地区,决定了其对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带动力比较微弱。以甘肃省作为欠发达地区的代表,与其他地区进行比较,2005年-2010年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远远低于上海、广东、江苏等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也有较大差距。从增长趋势上看,甘肃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这必然会导致甘肃省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2010年,甘肃省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9895.35元,其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7.41%,比上年降低0.37个百分点;农村人均纯收入3424.7元,生活消费支出2941.99元,其中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4.71%,比上年提高3.43个百分点;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309.8万人,贫困面为14.9%,比上年末降低3.78个百分点。可以看出,甘肃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在全国处于较低的水平,且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较大。收入对现代商贸服务业需求的拉动作用较小,需求潜力明显不足。
(4)市场竞争激烈。市场竞争是产业升级换代与结构优化的重要动力。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商贸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它必须快速成长。就国际环境而言,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游离于金融领域之外的现代商贸服务业由于抗风险能力较强,所受影响较小。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持续蔓延和深入的背景下,很多新兴市场国家都注意到了现代商贸服务业巨大的发展潜力,纷纷加入竞争。同时,在新的国际产业转移浪潮中,面对一些附加值较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商贸服务业的国际产业转移,各个国家都想抓住机遇发展本国现代商贸服务业,不断提供各种优惠措施和保障机制,改善配套设施,优化发展环境,吸引转移目光,努力营造“拼质量、增数量、强服务、斗综合实力”的发展氛围,这不可避免地使欠发达地区承受着国际经济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就国内环境而言,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现代商贸服务业的国内竞争也日益加剧。《广东省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9大行业,重点建设4个现代服务业对外合作平台,培育10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100个重点项目和100个骨干企业。《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要新增5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正式成立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北京市在《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提出,要围绕科技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生产业等重点领域,加强商业模式创新与技术集成创新,建立并完善现代服务业技术支撑体系、科技创新体系、产业发展支撑体系。面对这样的局面,欠发达地区应当围绕自身特色优势和需要,积极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吸引更多资本、技术、人才等稀缺资源融入区域发展环境。
4.人文环境分析
欠发达地区人文环境特色显著,优势明显。如地处东亚与中亚结合部的甘肃省是我国中东部腹地通往西域的过渡地带,是华夏文明、古印度文明混流的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经过的黄金地带和枢纽地段,融丝路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伏羲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等为一体,是多民族、多文化共生的地带,是我国早期文明最辉煌的地区之一。同时,甘肃省也是文物大省,文物保存最为集中,品级最高,拥有丰富的文物古迹、遗址名胜,世界文化遗产有两处,即敦煌的莫高窟、天水的麦积山。甘肃省还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古城遗址最多、时代序列最齐全、类型最复杂、出土文物最多的省份,仅河西地区就有汉唐古城120处之多。2008年推出的《丝路花雨》被誉为我国民族舞剧的典范,曾访问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文化产业还被纳入“十大战略工程”予以重点发展。甘肃省的文化不仅具有兼容的地理优势,而且独具民族特色,有利于走特色文化之路,发展特色现代商贸服务业。
二、欠发达地区现代商贸服务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
欠发达地区的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战略,必须是基于区域优势和发展机遇进行选择的结果。因此,笔者认为,当前欠发达地区应将聚焦战略与特色战略有机结合起未,推进现代商贸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1.聚焦战略
所谓聚焦战略,就是将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财力、物力集中于重点区域和重点商贸行业,带动中心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1)聚焦战略的空间选择。欠发达地区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的聚焦地区应当选择核心城市,如省会城市、中心城市等。借助核心城市在物流、金融、人才以及信息等方面的中心地位,形成增长极,全面辐射毗邻地区,依托点——轴——面的扩散效应,打造经济区。以甘肃省为例,可以依托兰州、酒泉、嘉峪关、天水、张掖、平凉等中心城市的综合运输枢纽职能,整合物流资源,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基地,着力建设以兰州为主,以酒泉、嘉峪关、天水、平凉、庆阳、金昌、武威、张掖为辅的西北地区物流中心,建设临夏、陇西两个物流节点,形成包括物流核心圈、物流通道、物流枢纽、物流聚集区的现代物流布局体系,建设一批特色物流中心,最终形成主干线贯通、支线流畅、覆盖甘肃省、服务西部、面向中亚西亚、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多层次、全方位、多功能物流产业新格局。
(2)聚焦战略的行业选择。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滞后表现在诸多方面,如附加值低、技术效率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其中平台建设乏力是当前制约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瓶颈之一,为此加快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搭建服务平台极有必要。首先,壮大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业作为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保障性行业,不仅是生活性商贸服务业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也是生产性商贸服务业重要的组成部分。发达的交通运输物流业可以有效降低生产企业的运行成本,提高区域物流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市场反应能力,强化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其次,强化金融保险业。欠发达地区应当积极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努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吸引更多国内外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继续支持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发挥主导作用,保持信贷规模持续扩大和中长期贷款快速增长;做大做强地方金融机构,规范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地方中小银行,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发展壮大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鼓励发展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同时全面推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培育发展并规范保险市场,优化险种结构,创新服务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努力扩大保险覆盖面。再次,精细化商贸服务业。积极推进商贸服务业分工的社会化、市场化进程,加快发展设计、咨询、法律、会计、广告等商贸服务业,培育发展咨询论证、形象设计、战略策划、资产评估、投资顾问、公证等商贸服务业态;发展农村商贸服务业,拓宽农村商贸服务业范围,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能力;大力发展会展业,整合会展资源,策划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会展项目,建设区域性会展中心。最后,完善信息服务业。全面提高商贸服务业信息化水平,加快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数据库建设,发展邮电通信、计算机应用、信息咨询等服务;加快培育第三方信息服务,发展面向消费者的新兴电子商务;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企业与个人综合征信系统建设;推进电子政务,加强公益性商贸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服务,依法开放政府信息资源,培育公益性商贸信息服务机构,提高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保与宣传领域的信息服务水平。
2.特色战略
所谓特色战略,就是在充分发挥欠发达地区产业优势的基础上,结合区域要素禀赋,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现代商贸服务业。我国欠发达地区大多拥有显著的资源禀赋优势、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特殊的区域功能定位,特色战略可以为欠发达地区现代商贸服务业发展形成区域特色奠定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欠发达地区的各项特色资源均可融入到特色商贸服务业发展中去。
(1)壮大民族地区商贸物流业。通过电子商务、商品配送、信息平台等新型介质与专项发展规划,合理配置资源,科学指导商贸流通发展,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市场格局。通过扶持生产业,做强民族地区产业基础。例如,加大对清真食品加工企业相关商贸服务业的投入力度,对雪原肉业、燎原乳业、华羚干酪素、伊味思食品等清真食品品牌加强建设与宣传,推进技术升级,延伸产业链;加大对少数民族特需商品的商贸扶持力度,以地毯、皮革、民族服饰、民族建筑、砖雕、宗教特需用品等为重点,鼓励龙头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经济效益,扩大市场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