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教学课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课堂教学课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课堂教学课例

智慧课堂教学课例范文1

关键词:理论 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新教材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老师只是导演、是配角,学生才是演员、是主角,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大胆转变自己的角色,要克服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等方式,要善于导演角色让学生推向“舞台”,由他们自己去“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真正动起来,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所想,同时老师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真正做到活而不乱。一堂课只有在这样浓烈的学习氛围中秩序井然地得以完成,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的实现

1.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与过程、知识与技能是“三维”有机整体,情感应优先目标,能力目标是主导,知识是基础支撑。

2.目标实现:重点处理好三个关系:

(1)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关系。教学资源选用、内容应植根于学生生活实际之中,方能唤起学生感受、体验、思考,心灵受到震撼,从而感悟正确的价值取向。如一位教师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先播放一段录象:反映当今中学生攀比追求名牌“高消费”现象的场景――引发学生议论评价(正反观点或不以为然)――播放某省某一贫困山村小学校的情景:弯曲泥泞的险峻山路―风雨飘摇的危旧校舍―向阴暗教室内透射一束阳光的破玻璃窗―十几个小学生在尘土弥漫、木板残缺歪斜的篮球架下争抢一个破旧的篮球―父母外出打工,一个大概十岁的小女孩独自种地、孤单生活、艰难求学,中秋之夜她双手托腮独座在门槛上仰望天空,瘦小的身影浓缩在清冷的月光之下……这些场景使听课的老师和学生们心灵震撼、情感涌动,陷入默默的沉思……

“同学们,当你们穿着名牌享受着麦当劳的美味的时候,当你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贵族般的生活的时候,当你们开着生日PATY喝着可乐的时候……请多想想她们!”教师低沉而富有深情的感召,真是画龙点睛!

(2)理论观点教学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以理论观点为统帅,知识为载体,在理论知识的教与学这一探索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一位教师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时,引入“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图文材料,启发学生思考:a他这一行为在日本,为什么遭到中国、韩国乃至亚洲及世界各国人民的抗议和反对呢?b小泉屡次参拜靖国神社对日本与中、韩等周边国家的关系有何影响?c小泉作为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真的象他所说是“个人行为”吗?学生经过思考、讨论,逐步推理,从而认识到事物既有“左邻右舍”的横向联系,又有“前后相继”的历史联系,自己得出结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

(3)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学生主体作用的缺失。有些教师按照课本的理论知识逐层剖析,有条不紊,且理论联系实例地生动讲解。整节课如同一幅画卷徐徐展开,似乎很完美,可是有缺――缺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教师使命的淡化。有些教师在课堂引入了许多图文并茂、富有特色、生动精彩的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并分组讨论、发表观点、相互评价。这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可遗憾的是教师未做巧妙的设问启发、学生讨论评价过程中又缺乏及时有针对性的科学引导,教师的无所作为使课堂、学习、认知都陷入一片散乱,使教学目标成为空中楼阁。

二、优质课应具备的六个要素

1.不存在科学性问题的高效率的课。科学性指知识准确无误,观点应全面非片面(例:胜利的原因仅仅只是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太过于主观和片面);高效率是指一节课学习应使学生知识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高拓展,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

2.教师角色定位准确,学生参与积极性达到充分调动的课。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应是“五位一体”,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领导者、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学习者而不是万能者、”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包办者、合作者而不是孤立者、教育手段的研究者而不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学生的积极性应得以充分调动,使之不仅是知识、思维的参与,更是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

3.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的课。“预设”指备课设计科学、思路清晰,“生成”指课堂应该师生互动,激发学生主体作用,使课堂成为生成性的,而不完全是按教学设计来一味推理。预设为生成创造条件,生成来修正完善预设。这就要求在设计时留下生成的空间,如教学资源的选用应贴近学生生活,落脚点要准确,情感要提升。情境问题的设问应是启发、诱导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而不是让学生思维窒息。

4.应是既重视学习过程又重视学习结果的课。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思考与体验感悟的过程,是一个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和成长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获得认知、拓展能力、提升情感、树立正确价值取向,从而使教学目标高度达成,取得良好教学效益。

智慧课堂教学课例范文2

1以兴趣为抓手促进学生自我生成智慧

智慧课堂从一定意义上讲必须赖于一定的学科材料的有效甚至高效的呈现,对于物理学习材料的高度抽象性,其材料呈现的引人入胜,促使学生迈入生成智慧的课堂则显得尤其重要.我们都知道,物理课程的学习十分需要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物理学习材料形成较为生动而又活泼的对话关系,这里最关键的问题应当是让学生有兴趣与学习材料进行对话.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一般说来对物理课程的兴趣还不是十分浓烈的,尤其涉猎到物理概念的极端抽象性以后,不少学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兴致骤于淡薄,也就谈不上自我生成课堂学习中的智慧了.因此,物理课程的教学必须着力思考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所以,在平时的物理课堂教学中,笔者总是极力思考材料呈现的利生性,让学生能从一接触材料就产生强烈的自我生成智慧的兴趣.因为一旦学生有了兴趣,学生生成物理课程学习的课堂智慧会变得简单而有趣.

2以探究为抓手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智慧

我们都知道智慧是一种能力,就物理教学而言,是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认识、辩解、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而智慧并非是结果,它是学习过程中能力的体现,它应当永远都表现在学生学习探究物理的过程中,可以这样说,离开了探究去谈学生智慧的发展是毫无意义的,离开了探究学生的智慧也是根本不可能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促进学生的智慧自我发展必须赖于学生的有效甚至于高效探究.因此,在平时的物理课程教学中,笔者追求的是比较理想的过程教学,追求的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让学生能够紧紧抓住教学材料,在教师创设的一定条件、环境、氛围下,永远以研究为主线去研究问题,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在发现中研究问题,周而复始地不断获取成果,循环往复地不断生成和发展智慧.应当说初中物理课程内容一般意义上讲显得比较刻板,学生的探究还比较缺乏自由发展的空间,这就需要我们认真考虑学生的可探究性.对于学生的可探究性就物理课程而言,笔者感到要有一定的策略,要善于整合资源,尤其是现代资源的优化.譬如我们要让学生去探究“声的现象”,

“声”对于我们每个学生来说,是并不陌生的,可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学生真正了解“声”这种物理现象吗?应当说是还不尽然,就凭教师去解释一下也是可以去解决一定问题的,但没有学生探究的印记,则不可能去促使学生自我发展智慧.所以,利用一定的资源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是极其重要的.美国海洋生物的研究人员曾经拍摄过一大一小的两只海豚在海里玩耍的情景,那情景显得十分的有趣.笔者就将这有趣的情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去观看,学生观看后自感十分有趣.不少学生便进入探究的状态,海豚在水里玩得那样有趣,是不是也在交流?他们又靠着什么去交流的呢?相当多的学生都认为是语言.是语言吗?不少学生还找到许多的理论依据,学生便从小学语文课本的《海底世界》里寻找到答案,那毕竟是教材,果真如此吗?为了使学生的探究能够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把研究人员通过水下录音机所录制的海豚交流的声音播放给同学们听,学生们都喜形于色.这时学生们深知:声音不但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而且也完全可以在液体状态下传播.这还不能算得上完全意义上的探究,但完全可以说明学生借助于多媒体的外力获得了一定意义上的探究成果,更为可以称道的是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已经具备或者说是开始具备一定探究的积极性,其智慧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得到了发展.

智慧课堂教学课例范文3

一、调动教学激情

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取决于学生学习激情的高下。学生的学习激情靠教师去调动和激发,靠教师去保持和延续,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是无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激情的;同时,学生的学习激情有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激情的进一步激发。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为此,教师在激发学生情趣、导入新课教学前,要调整自己的情绪,使之饱满高昂,做好充分的精神准备,如此,才有可能或以生动的语言或以优美的画面或以明快的音乐或以简洁的问题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促进注意力保持,并营造氛围,初步调动学习的情感。如8A Natural disasters―― Reading The Taiwan earthquake(台湾地震) ,在那种文境中,老师不能创设搞笑诙谐的情境,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庄严悲戚的情绪。英语这门学科不仅教会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

二、妙用肢体语言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以表情、手势、眼神、姿势把学习传达给学生,更易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理解学习内容,并通过多种感官手段,增强他们的想象、推理、记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如牛津英语7B Unit4 Intergrated skills和7B Unit6 Welcome to the unit 中的动物和宠物教学,老师就可以模仿它们的动作,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动物或宠物。教师的肢体语言能活跃课堂气氛,缩短师生心里距离,提升教师的亲和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随机点评

课堂里教师的随机点评重在鼓励和引导,因此教师绝不能吝惜诸如“Very good!”、“Wonderful!”、“I am proud of you!”等鼓励性话语的运用。这是激发学生思维、凸显教学魅力、打造智慧课堂的有效途径。当然,随机点评要把握好尺度。一方面,正面评价不能过于泛滥,以致失去鼓励意义;另一方面,负面评价要讲究艺术,变批评为表扬,以唤醒注意,激发欲望。不能对每一个回答对的学生都说一样的表达,不同回答有不同的表达,争取一节课重复的评价不要太多。有时可把评价权转给学生,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这样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会有更清醒的认识,对于成绩好的学生在表扬的同时可适当指出错误“excellent,but can you say...”;对于基础差的,以鼓励为主“You have done a good job”;如果回答错误了,不要直接说“I'm sorry, but you are wrong”,要委婉,不能打击他的积极性“You are so good to answer my question, but I'm afraid you can't answer it correctly, sit down and think deeply. (Who can help him?)”。

在新课程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采取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良好的课堂点评在引导学生思维步步拓展,引导课堂讨论走向深入,使课堂教学得以升华方面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四、整合教学方法

现在英语课堂模式追求“先学精教,互动高效”。课前老师要研究教材,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通过学生的预习作业情况来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他们的预习成果。学生通过自学或小组合作能学会的知识,老师就不要再费口舌讲解了。比如说这堂课的英语单词部分好学生自己能够根据音标拼读,老师就不要带读, 让合作小组的组长去负责本组成员的单词学习,老师只需引导学生突破预习中遇到的难点。练习讲评也是如此,没有必要每道题都由老师讲,学生自己能解决的让学生自行完成。长此下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牛津英语教材中的Reading教学是每个单元的重点,从简到难设置问题,让学生解决不同形式的任务,从而达到理解文章含义的目标,同时教会学生各种阅读方法。

智慧课堂教学课例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政治课堂教学 原则

新课改理念认为:教师是合作者、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课堂上应尊重学习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整节课,应以问题为主线……。针对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有限等原因,我们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设置合理的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万,起点是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政治教师要成为善问的“智者”,必须讲究提问的技巧。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对学生的学习进步至关重要。好的提问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为此我们必须在课堂提问中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课前要精心设计问题,所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即围绕本课的教学内容提问,特别是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发问,而不是漫无边际、海阔天空。

二、全体性原则

提问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要做“择优而问”而对后进生“置之不理”,设计的问题要难易有别,难度大的问题可叫学习好的学生回答,而难度不大的问题可叫差一点的学生回答。这样既可以使好的学生更爬高,又可以使差的学生增强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启发性原则

提问要在启发上下功夫,要有层次感。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步步推进,稳扎稳打,学生顺着教师的“题中题,问中问”使思维向纵深发展,从而达到“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境界。

四、适度性原则

我们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难易要适度,不过分扩大或缩小范围,不随意提高或降低要求。如果提出的问题范围过大,要求过高,与学生的认知有很大的差距,学生的思维会受到滞塞,会有较长时间的“沉寂无声”的场面,如果要求过低,会出现“一呼百应”的情景,这样的提问并不能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问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教师应该先提出问题,然后因题而异留给学生足够思考问题的时间,使多数学生能做出适当的反应,一般不要先提名后提问题,以免学生由于紧张而打乱思绪。

五、科学性原则

课堂上问题的设计必须准确、清楚,符合学生认知特点,适应学生认识水平,切忌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问题。提问后对学生的回答应及时做出评价,评价时要具体、明确,不可模糊。对回答正确的同学及时给予鼓励。(可以直接对其本人说回答的很好,也可以问全体同学他回答的好不好呢)对回答不十分准确的同学评价时应先肯定优点,后指出错误,对回答错误或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也要适当的给予鼓励,不能讽刺挖苦。

总之对学生的回答不能放任自流不作任何反馈和评价,问题的类型要有变化,切忌拘于一种形式,问题有变化会使学生有新鲜感,他们的注意力就容易保持,思维也会活跃。因此发问可以采取直述的、比较的、类推的、评价的、反问的、质问的等多种类型以启发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六、灵活性原则

智慧课堂教学课例范文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高职生;社会融入

一、高职生社会融入能力

高职生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学会做人,这些也是他们社会融入好与坏的重要表现。高职生社会融入教育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在自身发展规律的约束和限制之下,根据社会的需求、发展动态和未来趋势,积极应对,进行自我改变,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增强适应外部社会变动的能力,以求逐渐地成熟和完善,这些都要求高职生具备良好的社会融入能力。高职生的社会融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职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心理适应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

二、影响高职生社会融入因素分析

(一)社会环境对高职生社会融入的影响

(1)高等职业教育体制因素

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形成一种惯性分流机制,人为地将一些基础知识薄弱、自律性差的学生分流到职业教育领域。通俗的讲就是学习好的考上本科院校,学习差的去职业学校。所以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有两大特点,即文化基础较弱、自我约束能力差。

(2)传统文化影响

中国历史上,儒家文化一直是主流价值观,儒家文化认为“学而优则仕”,科举制度和儒家教育目标致使中国教育几千年来不为生产实践服务,不培养有文化、有技术的劳动者。它还严重影响着人们对职业教育在当代社会的必要性的理性认识。人们普遍认为:职业学校是“落榜生”、“差生”才去的地方,是没有前途的选择;用人单位也常以学历、文凭作为选拔、聘用人才的门槛和标准。这些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既阻止了优秀人才进入,又使已进入的人产生“失败者”的自卑心理,严重阻碍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3)思想观念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青少年面临着社会中不良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导致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还没有形成,没有树立起“职业性人才培养”的观念,忽视区域经济发展对职业性人才的现实需求和职业适应能力培养,具体表现为:①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未形成良性互动;②“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培训”的观念深入人心;③“面向全民的职业教育”的观念还未形成共识;④建立在“大职业教育”观念上的终身教育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⑤缺乏突出地方性和实践性的特色职业教育理念。

(1)高职院校软、硬件资源不足

我国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和投入不足,使教育资源显得捉襟见肘,甚至出现办学条件已经达到了全面饱和,无法满足迅速增加的学生的需要问题,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保证和提高。因为得不到足够的操作技能训练,致使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下降,动手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进而使他们毕业后不能很好的融入社会。

(2)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滞后

很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和就业率,片面强调专业技能训练的重要性,而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教育的系统化和教学规范性,才能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多元性、综合性。单纯地就某一种能力,开设具体的课程,效果并不理想,还会导致由于缺乏其他相关知识的铺垫和支撑,使能力形成的基础产生缺陷。现在很多职业院校只有第一年开展文化课和专业课,从第二年开始,学生开始到工厂去工作。这样造成高职生专业技能训练都没有进行到位,更不要说人文素质的培养了。他们以后进入社会也不能形成良好的综合能力来不断发展自己。

(三)高职生自身对社会融入的影响

虽然我们找到了很多影响高职生社会融入的客观因素,但谁都不能回避一个真理: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高职生自身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来加以解决。就高职毕业生进入用人单位之后的表现而言,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非常的丰富,如毕业生们缺乏抗挫折的能力;心理素质也不好,缺乏毅力、没有进取精神和承受能力差;稍有成绩,便趾高气扬,得意忘形;遭遇挫折,便灰心丧气,斗志全无,很多生活小事就会使得他们无法承受等。通过访谈和对调查结果分析,作者总结出高职生有以下影响其社会融入的因素:

①自主意识匮乏。现在的高职生都是“90后”,他们生活在蜜罐里,没有感受过生活得艰辛,是“被”长大的一代。自己的一切都是父母安排好的,缺乏人生规划,对未来的态度是等待和观望,有较严重的依赖思想。

②心理素质差。现在高职生在社会环境和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综合化,对其心理素质的要求更高。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自我调节的能力是对高职生融入社会的基本要求。但是,目前我国高职生的心理素质状况却不容乐观。

③自我认同度低。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大多在生产第一线工作,与传统的“好工作”、“体面”工作有一定差距,特别是面对同龄的本科毕业生,难免产生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和调整,容易造成职业院校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希望和前途,自暴自弃,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现象。

(四)学校与用人单位平台搭建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级技术人才,高职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倾向、课程体系主要由学校自主设置,很少与用人单位交流和沟通,这势必会导致供需错位。高职院校要达到职业教育目标,使高职毕业生更好的融入社会,就必须密切地与企业沟通,建立良性合作关系,将岗前培训与学校教学、毕业实习与就业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或者可以直接将用人单位的职业培训前移,学生在毕业前就能对用人单位的普遍性情况和对技能岗位的要求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三、课堂教育中加强社会融入能力的培养

高职生的社会融入问题看似出现在毕业后,其实与整个高职阶段的教育过程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培养高职生社会融入能力和就业能力,体现了当前社会求才、高校育才和高职生个人成才等多方面的需求,对高职生、高职院校、社会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课堂、校园和社会的载体作用,培养高职生社会融入能力。第一课堂是指教师在课堂内,按照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组织的以系统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是学生在校园内自主开展的学习、科技、文体、社团等活动;第三课堂是指在学校的组织和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学生校外实践活动。要从三个课堂入手,多管齐下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侧面的教育。

(一)改革第一课堂,奠定理论基础

(1)注重学习策略指导,提高高职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学习的程序、方法、技巧及调控。掌握学习策略是会学习的前提。也就是说,要发展就要学会学习;要学会学习就必须掌握学习策略;要掌握学习策略,就必须有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指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能力是学生将来职业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的职业能力强弱,关系到个人在职业活动中的创造和发展,关系到工作绩效,关系到个人的职业成就感。

(3)加强心理教育,提高职生的应对挫折能力

加强心理教育已经不再是某一职业某一领域的问题,在高职院校加强心理教育,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引导和心理疏通服务。适应能力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发挥自己才能,实现社会价值的基础。

(二)活跃第二课堂,培养综合能力

第二课堂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学校专业特色的课外活动,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1)开展社团活动,提高社会能力

学校社团是一个由一群共同兴趣爱好的大学生,为着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的组织。高校社团是社会的缩影,在这里所有成员既能提前体验社会,又能发展自己的兴趣、丰富课余生活、开拓自己的认知视野和交际范围,还能培养集体观念、增强协作精神、培养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环境适应、组织管理等能力。所以高校社团组织是最能锻炼学生社会融入能力的地方。

(2)邀请企业家、专业人士走进校园,宣传企业文化,直接提供实践经验

高校培养的人才和企业需要供需错位的结果是: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很多企业感叹“招不到人”和“我们被大学生害惨了”。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努力。高职院校主动邀请企业家走进校园,宣传企业文化、直接提供实践经验。此类活动意义很大,让企业家走进校园,搭建起沟通桥梁,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业智慧,引导他们正确择业就业,加快学生的职业化进程。这种实践活动对社会、企业、高校和学生来说都是大有益处。

(三)延伸第三课堂,强化社会融入能力的培养

(1)参加社会服务,培养高职生社会服务能力

学生参加社会服务活动,不仅能锻炼他们的服务意识、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更能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①学校或者社团组织学生到社区服务,如在社区做义工照顾老年人、残疾人等生活障碍人士。在这些服务活动中,能够培养高职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让高职生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自信心。②参加公益和志愿者活动,如开展废旧物品回收、自然环保宣传、开展防治艾滋病宣传活动等。③开展社会调查。高职生的社会调查活动一般通过科技下乡、民生调查等形式展开,通过调查、访谈、资料分析,最终形成调查结果分析和报告论文。

(2)建立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培养高职生社会融入能力

智慧课堂教学课例范文6

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教育是中国教育转型时期对教育模式的一种探索,它以引导学生主体逐步按照社会方向学会自已教育自已、自己发展自已为核心。它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成为马克思所说的具有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将建立起把服务祖国人民与实现自身价值相统一的教育机制。二是当前教学的主流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主动发展"的内涵是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有较高的成就动机;热爱学习,求知欲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学会学习,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发展方向。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是能思考、能活动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好坏取决于他们的主观努力和能动作用。教育者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使受教育者知道应该怎么学,都是为了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

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第一,教师亲和学生,学生争做主人。在课堂教学活动的起始,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让学生一起订一个所要达到的目标。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学生主人意识越强,他的学习参与意识也就越强,越能克服种种障碍和阻力,去实现确定的目标,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第二,教师解放学生,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要用考试、作业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做题。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由外在活动到内部吸收的过程。学习中的外化过程,是学生动口的过程,更是一个动手动脑的过程。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经过头脑的加工,然后说出来、写出来、画出来、演出来、做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实践"。学生通过实践,借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物质世界,使之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过程。有的教师总结出"五让教学法":书本让学生读,见解让学生讲,"三点"(重点、难点、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总结让学生写。这是值得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