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本管理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成本管理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成本管理办法

企业成本管理办法范文1

[关键词]机电企业成本管理;竞争力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6.013

[中图分类号]F40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6-00-02

0 引 言

在企业成本管理体系中,成本核算是企业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企业成本管理核算主要是对一段时间内因企业生产所产生的费用进行管理的工作。其工作目的是对成本进行科学的分类、整理,然后进一步分析,以达到成本最小化,利益最大化的目的。目前,我国大部分机电企业还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核算方法,

1 机电企业成本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1 机电企业成本管理方法比较落后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机电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发展的速度不断提升,这就需要在其发展阶段投入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作为后背力量。当下的“工业4.0”时代以灵活为基础,追究个性化和服务的新模式。但是一些机电企业在科技产品的研究、开发及对工业过程的管理方面比较落后,无法与新兴的“工业4.0”时代相衔接,满足不了机电企业的发展需求。

1.2 机电企业缺乏有效的竞争力

社会经济在不断进步,机电企业的竞争越演越烈。我国目前机电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已经跟不上经济的发展。机电企业完整的管理体系包括研发、设计、采购、生产、测试及后续的包装和服务等一系列程序,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撑。如果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成本就无法降低。此外,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因此,一些原材料的价格涨幅较大,且质量参差不齐。如果没有事先进行有效的调查,很有可能会以高价采购劣质产品,造成企业高成本、低效益甚至亏损的现象。

1.3 机电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水平低下

通过一些程序的编排,计算机自动处理功能在不断完善,由此财务核算电算化在多数企业得到了普及。但是只有极少数企业采用资源共享系统,就目前的“工业4.0”时代而言,还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企业应当对研发、设计、采购、生产、测试及后续的包装和服务等一系列程序的信息进行统一管理,科学分析,从中找到有效降低企业成本的途径,使机电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1.4 机电企业成本管理的机制不够完善

成本管理是制造企业的核心工作,但是我国大部分企业的成本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成本管理不但要有财务部门进行实地测算,还需要企业管理者、高层领导及审计部门人员的参与。部分机电企业对成本管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原材料采购、生产人工成本及价格上,缺少对研发及售后进行统一管理并纳入综合管理成本的认识。机电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运用原料数量比较大,设计过程相对复杂,生产程序比较烦琐,售后问题比较多,如此多的问题仅靠财务管理者或财务管理部门是无法完成的,因此,机电企业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根据大数据的分析不断改进方法,制定相应的策略,使机电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2 机电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策略

2.1 加强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的控制

机电企业应从市场入手,在产品研发初级阶段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分析等来分析客户群体,通过对客户群体的锁定来设计产品的性能,制定产品的价格,这样不仅减少因产品功能研究造成的成本损失,还有效减少产品原材料的使用成本。因原材料的使用量比较大,所以原材料采购是机电企业的一项重大开支,如果控制好原材料的采购,机电企业的成本将会得到有效的控制,例如:机电企业的采购可以通过招标的形式,以定时、定点、定量的方式优化成本。在库存方面可采用小库存、零库存等形式来减少库存所占用的大量资金。机电企业的生产制造环节也直接影响生产成本,因此,应提前制订生产计划,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生产节点进行物资补助,避免因物资短缺造成停工、产品积压等,为企业带来损失。在生产过程中要尽量使用标准化的程序,避免因程序特殊而必须采购先进的设备及高薪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增加企业成本;质量是企业的口碑,在可控的范围内对产品质量要严格控制,比如:经常对生产线进行检修,避免因线路故障造成质量下降,对于产生的故障要研究根源,避免类似故障再次发生,从而减少售后服务成本。

2.2 优化核算系统,增强机电企业的竞争力

在社会经济大力发展的基础下,机电制造业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增加,他们的竞争由过去在制造、技术、管理上的竞争发展到当下以成本、预算等形式的竞争。我国机电企业不应该盲目跟风,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制定出一套符合企业发展情况的成本管理体系。以兰州某机电企业的成本数据为例进行分析,该机电企业在2014年度中成本费用数额总计达到2.2亿元,其中原材料采购成本占绝大部分、外部协助所占的费用比例也是相当多,两项合计高达1.1亿元。该机电企业通过招标形式来进行原材料采购,此方案效果显著,仅当年就为本企业节省近2 000万元的成本,高效地控制了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这个案例不难看出,要想降低企业管理成本,不是哪一个员工或一个部门能够做到的,要通过各个部门的相互合作,对产生费用的情况进行分析、归类,从中找到可能降低企业成本的环节,然后制订相应的方案,进而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

2.3 提高机电企业成本信息管理技术

市场经济逐步多元化,机电企业的发展程序逐渐复杂,产生的数据也越来越庞大。例如:不同的生产原料在价格有所差异、各类原材料供应商的情况不同、各类机械所使用工时长短不同、产品不同所消耗的原材料不同等一系列问题。这么一个庞大的数据管理体系不是仅依靠财务部门就能够完成的。因此,要将企业的各个部门互联,比如:对生产部门、预算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及审计部门等都要进行有效的整合连接,并引进先进的成本管理设备,根据时展结合自身企业发展状况建立一套高效的成本管理体系,快速找到降低成本的环节和途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4 完善机电企业的管理机制

就目前情况来看,大多数机电企业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成本管理机制,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独立,没有统一的系统。这不仅浪费了管理资源,还增加了管理成本。在一个企业中,资金是整个企业能否正常运转的命脉,所以,机电企业要以财务部门为核心建立一个有效控制成本管理的体系,这样生产部门、设计部门、销售部门、售后部门及审计部门都能参与进来,对机电企业成本进行管理。在现实的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有一系列的成本考核方法,在整个考核过程中企业管理者只注重企业利润是否达标。这些所谓的利润达标只是部分管理所反映的表面现象,因侧重点的不同,使机电企业成本管控的方向发生了改变,管理人员忽略了对原料的管控。因此,机电企业管理还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要奖罚分明,调动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形成一个全方位无死角的管控体系,部门与部门之间要紧密合作,及时发现成本管理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 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对策

3.1 坚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在机电企业内部管控和风险管理上,内部审计工作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独立性和权威性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特征。所谓独立就是审计工作部门或审计人员无论是在费用还是在权力上都要完全独立;权威性是保障独立性的有效措施。在审计过程中只有做到独立和权威,才能保障审计结果真实有效。在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是对财务进行核查。近年来,内部审计外部化逐渐被推广,比如会计所、事务所等能更好地保障内部审计工作的客观性。

3.2 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企业也要有相应的制度来约束。将企业的审计工作列入国家法制建设中,使内部企业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寻。结合国内外案例吸取相关经验,杜绝因审计失误产生相应的成本。

3.3 注重企业内部审计人才的建设

人才掌握技术,技术决定生产力。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审计事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在培养审计人才的同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审计工作是一项特殊的工作,它以实事求是为原则,要求审计人员加强思想道德的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其次,不但要加强审计工作人员技能的培养,还有拓宽知识面,加强对财务、管理、法律等相关知识的学习,通过全方位的学习,实行企业的高效发展;再次,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审计工作者通过不断积累与学习来丰富自己,然后对企业提出有效规避风险的方案。

3.4 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

根据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作用于某种行为的动机,如果反馈结果良好,那么这种行为会重复不断发生。同样道理,它也适用审计工作。对于企业来讲,建立内部风险评估机制,树立风险评估意识,防止因风险产生增加企业成本。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不但可以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还可以促进企业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学习与交流,使企业的利益免受到审计风险的困扰。

4 结 语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在此基础上,机电企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竞争是发展的产物,发展越快,竞争越激烈。企业成本成为制约各个机电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机电企业要根据现状建立全面管理体系,控制成本,将各个独立的系统进行整合,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企业利润,增强机电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郭华.浅谈企业内部审计的风险与防范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5).

[2]王一涵.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J].卷宗,2014(3).

[3]战雷鸣.对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的管理研究[J].科技展望,2014(7).

[4]薛增风.浅谈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管理模式[J].现代商业,2013

(26).

[5]马驰.浅谈机械制造企业的成本控制措施[J].企业导报,2014(2).

[6]陈秋斌.公共工程施工阶段成本管理的策略研究[J].山西建筑,2007(8).

[7]任秀丽.浅议新形势下地勘单位如何加强成本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2015(24).

[8]吕海花.浅析会计核算在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的作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4).

[9]张德高,王云海,王锋军,等.大型国际EPC总承包工程项目成本管理[J].云南水力发电,2015(06).

[10]赵凯.企业的成本管理与控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30).

企业成本管理办法范文2

经省政府研究同意,现将省劳动厅、省体改委、省财政厅、省经贸委《关于贯彻〈福建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实施细则〉若干问题处理意见》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关于贯彻《福建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实施细则》若干问题处理意见省劳动厅/省体改委/省财政厅/省经贸委(一九九九年三月二十三日)

为更好贯彻《福建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以下简称《条例》、《实施细则》),现对执行中遇到的若干具体问题提出如下处理意见:

一、1997年底之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1998年1月1日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职工,其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满10年不满15年的,经本人申请,并按《实施细则》规定的补缴标准补足15年后,方可予以办理退休手续,并享受相应的基本养老金待遇。

二、《实施细则》下达之前已按原规定标准补缴的,可不做变动;《实施细则》下达之后,补缴基本养老保险费的企业和参保人员应严格统一按《实施细则》规定的标准补缴,否则,不能享受相应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补缴工作在1999年12月31日终止。

1985年至1995年期间补缴年限缴费指数均统一按0.75计算。

三、参保人员1984年底前的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的缴费指数统一按1计算。

四、1998年新纳入统筹企业已退休人员应按《实施细则》的规定补缴,补缴后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满15年的,按每月255元的待遇标准计发基本养老金;缴费年限满15年以上的,每超1年,其基本养老金在上述待遇标准基础上增发5.6元。企业原发放的待遇高于本标准的,高出部分由企业按原渠道开支。

1999年1月1日至6月底前新纳入统筹企业的已退休人员,可享受1999年7月1日基本养老金调整额。

1999年底前,新纳入统筹企业的已退休人员或在退休时办理补缴手续的职工,必须一次性补缴结束,在计发基本养老金待遇后,不再办理补缴手续,不得再重新计算基本养老金待遇。2000年后新纳入统筹企业的职工和退休人员均不再办理补缴1997年前基本养老保险费,其工作年限不计算缴费年限。

五、从事国家规定的有毒有害等特殊工种的职工,其计算折增工龄的年限截止到1992年6月底,其增发待遇按《实施细则》第十五条规定执行。

六、职工到达法定退休年龄的,应及时办理退休手续。符合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确实需要办理延期退休的,应经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审批同意。其计发基本养老金待遇以职工办理退休手续时的本省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计发,经批准延期退休的年限可以计算缴费年限,计算个人帐户养老金。

凡未经批准延期退休的职工,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不办理退休手续的,超龄的年限不计算缴费年限,也不计算个人帐户养老金,超龄期间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不退还。其基本养老金按《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规定,以职工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的本省上一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为基数计发,可增发到达法定退休年龄至办理退休手续期间的历年7月1日基本养老金调整额。退休金从办理退休手续的次月开始领取。

七、统筹企业中复员转业军人、原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固定职工1995年底以前在部队、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年限,按规定可视同缴费年限的,其缴费指数按1计算。

企业成本管理办法范文3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企业需要运用各种管理办法,加强对成本的控制,不但可以提高企业在管理水平,更能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成本管理;企业;生产经营;应用

全球化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得更多的利润,就需要加强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也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有力措施。具体的来说,成本管理不仅局限于生产耗费活动中,还应拓展到产品设计,使成本在各个领域方面得到较好的控制。我国企业对成本管理的观念一直都停留在片面降低生产成本方面,造成我国的企业管理比较落后,那些生产较好的企业对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制定了一系列控制成本的制度,达到了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管理是控制生产经营的的一种管理方法,在生产过程中如发现不足之处,就要寻找原因,以降低资源的浪费,使企业成本受到控制,可以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

一、对成本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1.对成本管理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和盲点

成本控制的最终目的是利用有限的资源以创造出最大化的效益。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直接的竞争不仅仅是成本上的竞争,同时产品的质量也显得相当重要。企业要在注重成本管理的同时保证产品的质量,以提升企业的信誉。成本管理实施的过程中,并不仅仅限于财务人员,需要全员参与,但是目前企业成本管理的主要责任落在企业的财务人员身上,这就限制了企业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成本管理存在的误区,导致了成本管理形同虚设。部分企业建立了成本管理的制度,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各部门不配合,导致后果不理想。部分企业为了能够迅速的完成生产任务,增加生产人员,对外采购大量的设备,给企业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和设备的浪费;在生产经营方面,技术人员提供的设计、制作以及操作数据不准确,也会给企业生产造成次品的增多,物资搬运、人工往返的无用功也将成倍的增加;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出现新的订单业务以后,不要盲目的接单生产,首先需要将生产经营成本进行核算,以确定其生产总成本。但是目前很少有企业这样做,企业往往都是接单就生产,不管产品的利润,这就给企业增加了风险,同时也不能够发挥成本管控的作用。

2.缺乏可操作的成本管理依据

成本管理是需要紧密的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才能够发挥作用,但是部分企业直接套用其他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或者直接制定看似完善的成本管理措施,但是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在成本管理落实的过程中就会出现较多的问题。或者制定出的成本管理措施过于简单,不能起到实际的作用。目前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成本降低率的制定不详细,对于生产环节等因素的考虑较少,最后直接导致了人工费、材料费的增大,并没有起到降低成本提升企业利润的作用;其二,成本管理措施的制定没有有效的结合责任制度,生产部门在落实成本管理的时候缺乏制度的约束。第三,管理制度制定的不详细,在实施的时候偏差较大。

二、加强成本管理的具体做法

1.强化经济责任观念,树立全员成本意识

要想提高成本管理的方法,就要正确地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才能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要加强企业部门成员对成本管理的重视,有效控制成本管理,把成本管理的意识融入到日常工作,让大家都树立起一个成本管理的意识,团结协作,对企业的管理员和操作员都进行相关的培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了成员对成本管理的责任观念,提高全员对成本重要性的认识。

2.提高各类、各阶层人员的业务素质

提高各部门人员的业务素养对成本控制的落实有着积极意义,提升全员的业务素养,才能够落实成本控制。成本管理需要指定相关负责人,同时财务部门需要对成本管理进行预测,并且编制成本管理计划,对于成本管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偏差进行预测,制定出规避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的实现。同时定期的对全员进行培训,学习新的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积极鼓励财务人员获取国家资格考试证书。对于在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需要按照师父带徒弟的形式,以不断的提升人员的业务素养,以此来提升产品的质量保证率,减少不必要的生产成本。

3.完善成本管理办法

一些企业制定了规章制度,但没有将规章制度明确落实到各个部门的成员身上,导致在工作中运作起来难度较大,甚至造成无法执行,成本管理的控制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把责任准确的分配到企业的每个工作人员身上,要做到分配合理,按照企业的管理制度来严格操作,把企业的责任制融入到每个工作岗位,促进企业的成本管理效率方面的提高。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迅速,网络已经覆盖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且广泛的被企业所使用。企业可以创建一个网络信息平台,能寻求更多的业务资源,通过网络可以节省时间,节省费用,使企业能更迅速的收集信息,也可以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效率。

5.提高产品的质量

提高产品的质量,可以同时提升成本管理效率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对于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一定要进行处理,严禁包装出售。同时对技术不达标的工作人员,需要积极的做好培训工作,以提升员工的技术来保证质量;对有安全隐患的设备需要及时的维修。其二,在采购材料的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按照产品质量要求进行,严禁残次材料进入生产线。其三,企业永远要建立起“质量第一”的思想观念,要让企业的每个员工从心理上和行动上都树立起质量第一的意识,产品质量的提高可以有效的完善生产成本的管理。

成本管理是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基础,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办法,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目前企业成本管理还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和盲点,缺乏可操作的成本管理依据等问题,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所以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从强化经济责任观念、提高各阶层人员的业务素质等方面完善成本管理办法。根据市场变动情况及时对成本管理办法进行修正、提高人员素质、提高产品质量,不断的加强成本管理,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滔.成本管理对企业的影响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0(12).

[2]曹之荣.基于金融危机视角的企业存货成本管理探讨与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0(01).

[3]吴白起.金融危机下企业存货的成本管理探讨[J].当代经济,2010(02).

企业成本管理办法范文4

关键词:工程项目成本管理

前言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根据企业的总体目标和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有效的组效、实施、控制、跟踪、分析和考核等管理活动,以达到强化经营管理、完善成本管理制度、提高成本核算水平、降低工程成本、实现目标利润、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目的的过程。由此可见,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积蓄财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一、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任何管理活动,都应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才能取得成效,成本管理也不例外。成本管理体系中项目经理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成本管理及项目效益方面对企业总经理负责,其它业务部门主管以及各部门管理人员都应有相应的责任、权力及利益分配相配套的管理体制加以约束和激励。而现行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制,没有很好地将责权利三者结合起来。有些项目经理部简单地将项目成本管理的责任归于成本管理主管,没有形成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例如某工程项目,因质量问题导致返工,造成直接经济损失X万元,结果因职责分工不明确,找不到直接负责人,最终不了了之,使项目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而真正的责任人却逃脱了应有的惩罚。又如某项目经理部技术员提出了一个经济可行的施工方案,为项目部节省了X万元的支出。此种情况下,如果不进行奖励,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技术发明人的积极性,不利于项目部更进一步的技术开发,也不就不利于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与控制。

2.忽视工程项目“质量成本”的管理和控制。“质量成本”是指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而发生的一切必要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蒙受的经济损失。“质量成本”分为内部故障成本(如返工、停工等引起的费用)、外部故障成本(如保修、索赔等引起的费用)、质量预防费用和质量检验费用等4类。保证质量往往会引起成本的变化,但不能因此把质量与成本对立起来。长期以来,企业未能充分认识质量和成本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习惯于强调工程质量,而对工程成本关心不够,造成工程质量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增加了提高工程质量所付出的质量成本,使经济效益不理想,企业资本积累不足;项目经理部却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质量。虽然就单项工程而言;利润指数可能很高,但是因质量上不去,可能会增加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付出的额外质量成本,既增加了成本支出,又对企业信誉造成很坏的不良影响。

3.忽视工程项目“工期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工期成本”是指为实现工期目标或合同工期而采取相应措施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工期目标是工程项目管理三大主要目标之一,施工企业能否实现合同工期是取得信誉的重要条件。工程项目都有其特定的工期要求,保证工期往往会引起成本的变化。施工企业对工期成本的重视也不够,特别是项目经理部虽然对工期有明确的要求,但对工期与成本的关系很少进行深入研究,有时会盲目地赶工期要进度,造成工程成本的额外增加。

4.项目管理人员经济观念不强。目前,施工项目经理部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在项目内部,搞技术的只负责技术和质量,搞工程的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搞材料的只负责材料的采购及进场点验工作。这样表面上看来职责清晰,分工明确,但项目的成本管理是靠大家来管理、去控制的,项目效益是靠大家来创造的。如果搞技术的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选用可行、却不经济的方案施工,必然会保证了质量但增大了成本;如果搞材料的只从产品质量角度出发,采购高强优质高价材料,即使是材料使用没有一点浪费,成本还是降不下来。

二、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1.建立规范、统一、标准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模式和体制,应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和标准化、规范化的原则进行建立。

施工项目经理部是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主体是施工项目经理部,施工项目经理部成本管理的主体是项目全体管理人员及施工作业队全体施工人员,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管理的核心领导,这样形成了一个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成本管理体系。对成本管理体系中的每个部门、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和范围要进行明确的界定;赋予相应的权利,以充分有效地履行职责;在责任支配下完成工作任务后,需要用一定物质奖励去刺激,彻底打破过去那种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格局。这样层层落实,逐级负责,使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做到责权利无空白,无重叠,事事有人管,责任有人担,杜绝了推倭扯皮,一切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使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便于形成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便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于大家共同为项目的成本管理献计献策。

2.从质量成本管理上要效益。对施工企业而言,产品质量并非越高越好,超过合理水平时,属于质量过剩。无论是质量不足或过剩,都会造成质量成本的增加,都要通过质量成本管理加以调整。

质量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使4类质量成本的综合达到最低值。一般来说,质量预防费用起初较低,随着质量要求的提高逐渐会增加,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再要求提高时,该项费用就会急剧上升。质量检验费用较为稳定,不过随着质量的提高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而质量损失则不然,开始时因质量较差,损失很大,随着产品质量不断改进,该项损失逐步减少。三者交叉的作用,必须能找到一个质量成本最低的理想点。

正确处理质量成本中几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即质量损失(内、外部故障损失)、预防费用和检验费用间的相互关系,采用科学合理、先进实用的技术措施,在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水平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项目经理部也不能为了提高企业信誉和市场竞争力而使工程全面出现质量过剩现象,导致完成工程量不少,经济效益低下的被动局面。

3.从工期成本控制上要效益。如何处理工期与成本的关系,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即工期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对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经理部来说,并不是越短越好,而是需要通过对工期的合理调整来寻求最佳工期点成本,把工期成本控制在最低点。

工期成本管理的目标是正确处理工期与成本的关系,使工期成本的总和达到最低值。工期成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项目经理部为了保证工期而采取的措施费用;一方面是因为工期拖延而导致的业主索赔成本,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施工环境及自然条件引起的,也可能是内部因素所造成,如停工、窝工、返工等,因此所引起的工期费用,可称其为工期损失。一般来说,工期越短,工期措施成本越小;但当工期短至一定限度时,工期措施成本则会急剧上升。而工期损失则不然,因自然条件引起的工期损失,其损失额度相应较小,通常情况下不予赔偿或赔偿额度较小,该部分工期损失可不予考虑。因施工项目内部因素造成的工期损失,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会逐渐减少。综合工期成本的各种因素,就会找到一个工期成本为最低的理想点。这一点也就是工期最短并且成本最低的最优点。

由于内外部环境条件及合同条件的制约,保证合同工期和降低工程成本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工期成本的两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即工期措施成本和工期损失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确保

工期达到合同条件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期成本,切不可为了提高企业信誉和市场竞争力,盲目抢工期赶进度,造成增大项目成本,导致项目亏损。

4.强化经济观念,树立全员经济意识。施工企业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全员经济意识。首先要统一思想认识,从项目管理人员到普通施工人员要进行经济教育,灌输经济意识,把一切为了效益的意识深深地刻在每个职工的脑海里,对于施工作业队除组织大规模的教育外,还要通过大幅标语、宣传栏进行宣传,诸如“节约光荣,浪费可耻”、“建名牌工程,创最佳效益”等等,使每一位职工都能把工程成本管理工作放在主要位置。其次可以搞一些经济技术类的比武,在突出技术的情况下,又从经济角度出发。

5.完善成本管理办法。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根据工程项目本身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项目成本管理办法,如项目质量成本管理办法、工期成本管理办法、项目招投标管理办法、合同评审管理办法、材料使用控制办法等管理办法。这些管理办法应是责任到人、切实可行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办法,使项目的成本控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企业成本管理办法范文5

论文摘 要:随着建筑业的日益发展,施工企业竞争也愈来愈激烈,而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发展和生存的核心和基础,提高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水平,不但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提高企业利润,实现项目的管理目标,而且能提高施工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成为同行业中的有力优势从而提高其竞争力。

一、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

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是指施工企业根据工程的设计在施工前及施工过程中,在保证工程的工期、质量等前提要求下,对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有效的控制、计划和协调等管理,最终实现预期的成本设想。对于施工企业而言,做好工程的成本控制管理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可提高企业的利润,是企业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的直接反应,施工企业在完成一个项目时,可以通过成本管理工作减少物力、财力和人力的耗费,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将成本控制在计划的合理范围以内,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施工企业成本指标的高低能体现出各项施工项目的质量以及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做好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有利于提高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加强企业在建筑业内的竞争能力。

二、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成本管理对于施工企业经营而言至关重要,并且一直伴随这个行业的发展,但就目前该行业对于成本管理而言,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以至给施工企业带来多多少少的损失,目前大多施工企业在做成本管理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施工企业对成本管理环节的意识太过薄弱,重视程度不够。由于目前建筑行业的某些环节不够规范,成本管理的法规和制度不够健全,以及建筑产品价格制度上的问题等,造成企业对成本控制管理的意识太薄弱。并且施工单位的各项目及相关部门的职责不明确,认为成本管理就是单纯的资金管理,属于企业财务部门的职责,各部门及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积极参与到成本管理工作中来。

(二)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缺乏考核依据。目前在大多数的施工企业中,都是以一个项目工程为一个管理单位,在这个管理单位内会指派其中的单个人负责项目造价和成本管理,而不是制定相关体制,将成本管理的工作分别落实到各个施工环节或负责人身上,造成各个施工环节在施工过程中有的为了保证工程进度,有的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会选用一些不经济的施工方案。并且,很多施工企业在制定成本管理考核制度的时候,只罚不奖,或者奖罚不到位,挫伤相关人员的积极性。

(三)施工企业对成本管理的方法粗矿,相对落后。一个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受到成本的控制管理,但由于建筑也的飞速发展,很多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上的理念仍旧停留在以前的水平,管理方法粗矿,管理办法落后,造成不能及时的了解和处理施工过程中发生在施工现场的问题,使其得到合理的解决。

三、施工企业中成本管理的有效对策

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应该与施工企业的发展同步前进,施工企业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对成本管理工作的水平,从而也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经济效益和企业的综合经营管理水平。

(一)加强成本管理意识,全员参与成本管理。通过平时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的行政管理中,加强对成本管理意识的培养,从思想上认识到成本管理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让施工企业的每个部门和每个工作人员都参与到成本管理中来,让成本管理工作贯穿整个项目,从工程投标,到施工准备,再到施工,最后到竣工和保修相关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及相关责任人都要积极的参与到成本管理工作中来,还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约束和利益机制,来增强全员的成本效益观念、成本竞争观念和成本节约观念,激发施工企业员工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成本管理工作中,从而有效的控制成本。

(二)健全成本管理制度。完善和健全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制度是成本管理工作的依据进而保。健全成本管理制度先要分清管理层次,划分职责,明确考核指标,建立责任、权利和利益相结合的目标责任成本管理的体制。同时各职责部门和相关环节相互监督,共同管理。

(三)更进提高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办法。以往不少施工企业都是在工程完工后才将是否超出成本的预算反应出来。成本管理办法过于粗矿,不能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及时反应出成本的运用信息,造成成本超支,大量效益流失。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施工企业情况更进和提高成本管理的办法,精细成本管理。施工的过程就是成本管理的过程,在做成本预算开始,就可做好施工过程中各施工环节的成本计划,然后各环节及相关责任人根据其相对应的成本计划进行成本控制管理,使成本管理办法更加精细,同时采取责任到具体个人的方式,能及时反馈成本控制的具体情况,并使施工现场的相关问题能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从而也提高了整个项目的成本管理水平。

结束语:随着社会的快速前进和我国建筑行业的竞争加剧,无论是我国的施工企业还是国外的施工企业都在飞速的壮大成长。但成本的控制管理就是影响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直接原因,只有有效的降低成本,合理的做好成本的控制管理,才能让施工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改善企业的综合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企业成本管理办法范文6

关键词:价值链;企业环境成本控制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进步中,从基于价值链的成本控制因素进行分析,通过产业链管理理念的融合,构建完善的价值链体系,形成针对性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办法,给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必要帮助。以下主要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问题进行简单探究,旨在促进企业价值链体系建设的发展。

一、界定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对象

从企业的管理行为进行分析,探究企业生产消耗的生产要素,结合主要的成本问题进行有效控制。这些简单的问题往往会被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忽略,那么在实现企业环境成本的管理问题时,必须结合有效的环境因素进行思考,探究企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环境成本带来的损耗,以及维持正常的环境因素所付出的资金。如果企业的正常经营管理需要付出这些责任,那么就应该在其应该履行的任务基础上,形成环境保护工作的相互协调作用,或者按照国家经营管理条例,不断融合企业产品经营理念问题,或者按照不同成本资源的损耗,结合国家环保政策,来确认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按照环境保护成本的损耗来减少资源的浪费。在此基础上有效降低成本的损耗,以及各种污染物的排放,促进绿色生态环境的发展。通过企业环境管理工作的重点所在,进行有效产品经营管理理念的改善,减少其他问题给环境成本管理带来的影响,避免界定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对象意外的其他因素造成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产生问题。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涵盖多个方面,为实现整体环境成本的控制,可以将环境成本划分为显性成本和隐形成本两种。通过不同损耗关系来进行协调控制,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因素,并结合有效的环境责任制度,处理企业环境责任问题。面向环境成本的维护工作,应尽量以可控性的成本损耗为主,减少环境问题带来的支出。环境故障在企业履行正常的环保资源控制下,对资源的能效损耗以及环境故障时,造成的意外故障损耗都和环境成本的管理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如果发生这些不必要的成本损耗,则将其归类为环境能效的降级。如果某些环境成本控制中出现问题,那么就应该结合必要的成本归类情况,将其划分为有明显趋势的利益相关环境问题,给企业环境成本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保证。切实有效保证明显的能源归类,实现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控制。

二、确定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切入点

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情况除了要通过有效的报告问题进行整合,还应该考虑到环境处理的相关因素,来获取更大的利润。通过最低的环境成本来获取更多的利益,这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来讲非常重要,也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对预期工作的目标要求。通过环境成本的保护要素,进行整体环境成本管理的综合规划,带动经济效益的提升,给企业环境成本保护工作提供必要的帮助。结合环境成本的效益,优化有关利益结构的调整,促进企业有关的产品经营理念和环境保护工作相互结合,从整体上促进企业效益的提升,获取效益的最大化。并且要在企业追求更高的经营管理办法,实现成本规划的效益时,通过协调企业管理对策,来获取更高的利益。但是如何通过判断企业环境成本要素来实现经营管理的效益最大化,推动企业追求有关利益的关系。企业的经营管理举动与环境成本控制因素来讲息息相关,通过协调必然的管理行为,就能实现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为充分调动企业建设的价值链,就应该认真分析有效的管理办法,通过企业经营管理成本协调,来促进价值链体系的构建。实现企业产品经营的有效管理。在价值链体系的构建中,为达到良好的企业管理行为,就应该结合环境成本控制工作,通过更加完善的价值链体系来找到基本工作的完整切入点,完善价值观念,促进环境成本管理工作的提升。

三、构建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模式

通过有效的价值链体系的构建,完善成本管理办法,建立以传统管理经验为基础的产业链结构。现代社会的主体观念是建立以环境成本管理办法为基础的规划政策,面向更多的经济管理模式,形成环境保护工作与社会生产之间的相互协调。立足于当前形势,积极协调产业链结构,降低环境成本管理工作带来的负担。通过价值链来建设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要素,尽量将有效的成本管理办法融合到价值体系中。立足于当前形势,满足环境价值工程的有关思考问题,将环境成本的评估工作进行整合,给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提供必要的帮助。同时结合价值链体系的不同阶段,保护利益有关单位,进行企业经营管理中有效成本的核算。通过价值链体系来构建产业来完善正确的服务体系,结合部分环节来构建完整的服务机制,形成有效的成本管理制度。通常我们可以发现,在实现企业价值观念以及更多管理办法实现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管理办法,来促进企业价值链管理的研发工作实现,促进研发行为的构建,满足客户的需求,针对价值观念体系的评估,来通过不同环节实现有效的管理办法,促进环境成本控制问题的研究。在有效的生产环节和环境评估工作中,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环境成本运算是当前环境成本控制的框架结构。

四、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要点

第一,为在企业的工作管理中实现有效的研发工作,就必须结合成本质量的管理,协调不同环节环境结构体系的有效控制,改善产品包装结构,尽量使其无害化。通过某些废弃物品的研发,来进行有效资源环境成本的有效控制,积极促进环境成本的协调工作,来实现企业效益的均衡,平衡多种框架体系和成本管理结构之间的关系,促进利益的有效平衡。积极保障环境成本的评估工作,来降低环境故障和成本的控制方面。探究更为合理的管理办法,通过更为规范的技术手段来促进环境质量的评估工作。改变生产成本和利益的研发工作,通过企业不同环节的协调控制来让成本满足支撑的框架结构。第二,在进行不同生产环节下产品质量的评估时,必须能够保障采购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通过改变不同的环境材料结构,满足当前工作生产的要求,通过合理利用环境的保护工作,实现成本的可持续管理。综合环境生产之间的联系,在能源结构的有效利用中,调整环境保护工作下价值链的扩展方向。第三,在实现价值链体系的营销步骤中,利用环境质量的工作,重点在于建立完整的保护机制,通过良好的绿色营销理念,来进行销售服务工作的有效宣传。通过产品质量的管理,来协调环境营销保护工作,将更多的环境要求归纳到设计为主体的企业经营管理服务中。融合基于价值链结构为主体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工作,实现有效的分析,通过包装、运输、售卖等手段来实现环境成本的评估。结合有效的价值链体系利用,在平衡不同观点下的环境保护工作中,通过降低企业的产业链成本,来达到更加完善的经营管理理念,通过协调各种服务的关系将环境成本因素进行归纳。

五、结束语

总的来讲,在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工作中,为根据有效的研发成本,进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就必须结合价值链体系来完善环境故障的检测,协调不同环节的经营成本观念,来减少环境成本控制工作中的不足。提升环境问题在企业价值链中所占的比重,尽量降低环境的评估成本,保证价值链中的环境成本控制达到预定的标准。让企业的价值链体系达到不同环节下企业成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高利娟,敬采云.基于循环经济价值链的生产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J].商业会计,2016(02):25-28.

[2]岑磊.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成本控制优化分析[J].商业时代,2012(27):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