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土资源与管理的就业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土资源与管理的就业方向范文1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的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生物学、生态学、森林及草场培育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规划、设计、施工及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的就业方向主要到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的规划、设计、施工及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的工作。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的介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学、生态学、森林及草场培育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的基本训练,具有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监测、防治及森林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的主要课程生态学、森林环境学、植物学、保护生物学、测量与遥感、土壤学与地质基础、土壤侵蚀原理、沙漠化原理、水力学、水文学及水资源、环境地理学、环境监测等。
国土资源与管理的就业方向范文2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的相关介绍,让同学们更加了解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供考生参考选择,赶快来看一下吧!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介绍一、专业概述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测绘与地理信息专门人才,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坚持工学结合,产学合作、工学交替,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测绘基础理论知识和扎实的空间信息技术知识,同时具备熟练应用地理信息软件、解决具体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从事测绘、地质、矿山、水利水电、建筑、铁路和公路建设、土地管理、地理信息相关企事业的工程测量、地理信息应用与维护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介绍二、培养目标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培养具有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学和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中基础数据的生产、整理、更新和应用等方面研究,以及GIS软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应用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介绍三、培养要求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掌握测绘、地理信息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熟练应用计算机进行测绘、GIS软件应用、地理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处理、管理的能力;具有计算机操作、先进测量仪器使用等技能。文章来源于吉林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ccutu.com 转载请注明出处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介绍四、主要课程
地图学与地图制图、测量学、AUTOCAD、全球定位系统原理与应用、控制测量学、误差理论与平差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导论、遥感导论、工程测量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地籍与房产测量、GIS软件操作与GIS数据库建设、GIS工程设计与开发、遥感图像处理与专题信息提取、GIS空间分析与应用。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介绍五、就业方向
测绘与地理信息技术专业在地理信息系统企业从事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处理、分析、制图与建库工作;在国土资源、房地产部门从事地籍测量与地籍数据库建设、管理及房地产信息管理工作;在测绘部门从事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管理阶段的各项常规测绘工作;在城乡规划、城市建设部门从事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在农田水利部门从事工程测量和环境监测、土地资源调查与利用等工作;在政府机关从事与空间位置信息有关的信息交流、环境信息管理等工作。
国土资源与管理的就业方向范文3
一、全国财经院校资环专业办学情况
目前全国10所开设资环专业的财经院校总体情况是,有2所处于沿海发达地区,3所处于中部地区,5所处于西部地区。财经院校开办资环专业的时间比理工院校要晚,山西财大、江西财大和重庆工商大学都是2002年批准、2003年才开始招生的,而浙江财院和兰州商学院都是2006年才开始招生。在招生类别上,除浙江财院、广东商学院、江西财大和贵州财院4所院校文理兼招外,其他6所院校都只招理科生,这反映了资环专业的理科属性。在年招生规模上,近年来,10所财经类院校资环专业年招生在30~60人之间的较少,如河南财大年招生110~120人,浙江财院在35人左右,广东商学院和重庆工商大学年计划招生90人,贵州财大2011年为108人,其他5所院校在40~60人之间。从办学条件分析,只有个别学校有明确的专业特色,如云南财大以“国土资源评价与管理”为专业方向。在主要专业课程设置上,大部分院校除按要求设置了资环专业的基本课程外,还结合各自学校的实际开设了一些特色课程,但将经济和资环结合的课程不多(见表1)。在实践教学环节和条件方面,实践教学一般都包含实验课程、室外实习,有的还注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实验条件主要有两大类,分别为针对单门课程的实验室和针对某一专业领域的综合实验室(见表2),但一般都数量不多。
二、财经院校和同区域其他高校资环专业办学情况对比
为了实施差异和错位竞争,进一步办好财经院校的资环专业,需要结合财经院校的地域特征,对比分析财经院校和所处同一地区其他类型高校资环专业办学的差异。限于篇幅,这里以甘肃省的相关高校为例。目前,开办资环专业的在甘高校有6所,其中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是大专层次,陇东学院2010年才新增,故这两所学校不作对比。在考察的4所在甘高校中,作为综合性院校的兰州大学开办时间最早,在1998年教育部第四次专业目录调整后就开办了;西北师大和甘肃农大先后在2001年、2003年开办;兰州商学院较晚,2006年才招生。从最近几年的招生规模看,兰州大学走精小化道路,年招生数在25~35人之间,其他3院校基本都在50人左右。从招生种类看,除西北师大文理兼收外,其他都只招理科。从办学条件分析,在学科背景上,兰州大学和西北师大都以地学为背景,甘肃农大以农学为背景,兰州商学院以财经为背景。在学科门类的组成体系上,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地理科学类有三个,即地理科学、资环和GIS。兰州大学和西北师大地理科学类三个专业都有,且开办了与资环相关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甘肃农大地理类的开办两个,另外开了一个相关的环境类专业,而兰州商学院只开办了一个。在专业方向和主要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兰州商学院以环境保护与治理为专业方向,其他三所高校该专业重点方向都放在“规划”上(见表3)。其中,兰州大学在城乡规划与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方向基础上,拟增加“生态环境规划与管理”方向并作为重点和特色方向[3]。在实践教学环节和条件方面,兰州商学院明显不足,在实验项目开设数、专业实习体系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有许多尚待继续努力的空间(见表4)。
三、财经院校资环专业办学存在的不足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办学特色不明从全国10所财经高校资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看,似乎囊括了资环专业涉及的资源、环境、规划和管理的各个方面,人才定位于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高级专业人才,创业型人才,复合应用型人才等几大类上。这种情况下,难免出现“广而不精,宽而不专”的尴尬。在专业办学特色上,一些院校注重规划特别是城市规划,也有偏重旅游开发规划管理。例如,广东商学院设置了城乡规划与管理,减灾防灾与灾害经济两个专业方向;云南财经以空间信息,国土资源评价与管理为专业方向,实际执行后者;兰州商学院以环境治理与保护为方向。除此之外,其他大部分院校没有明确的专业方向(见表5)。但是,有明确专业方向的财经院校资环专业,与其他类型高校的资环专业相比,没有凸显地域性和财经性的大学科背景,办学特色不够鲜明。
(二)实践环节不强,竞争能力不高据麦克斯-中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显示,资环专业就业对口率为44%,是就业对口率最低的十大本科专业之一,列倒数第八[4]。这一数据是从整体上反映各类学科背景资环专业的情况,财经院校资环专业就业情况没有专门的统计,不过,据行内初步了解,相比理工院校同类专业,就业率、专业对口率更不如人意。这与财经院校资环专业实践教学薄弱不无关系。资环专业作为理工专业,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与理工院校相比,财经院校在实验条件和实践平台,实践环节所占总学分的比例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理财”结合不紧,专业优势不彰从一些财经院校资环专业毕业生的去向看,从事与财经学科背景有关的销售、物流、会计和法律等行业的工作占有相当的比例。这说明财经院校的资环等理工专业,不能纯姓“理工”,要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拓宽就业渠道。同时,比较其他类型院校的资环专业,综合性大学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上优势明显;师范类和地矿类院校的地学有较厚的学科基础,大多侧重规划本身也有比较优势;财经类院校的比较优势只能在经、管、文、法上,但目前一些财经院校的资环专业在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构成等方面,作为理科的资环专业和财经院校的大学科背景的“理财”结合上不够紧密,以致专业优势不够明显。
四、财经院校资环专业的办学对策
(一)找准目标定位,优化培养方案毫无疑问,财经院校的主要资源和重点以优势的经济、管理为主,资环作为理工专业处于边缘。如何将这种边缘专业办出特色和办出水平,关键在于找准目标定位。特色的内涵是“人无我有、人有我强”。财经院校理工专业尽管占据比例不大,但理工类专业在整个学校的学科体系中,具有配合优势学科、拓展学科增长点的作用。基于此,财经院校资环专业要办出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就要走“理财”结合的道路,依托学校的经济、管理优势学科,遵循该专业综合性和边缘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学科特点,借鉴吸收同类财经院校的办学经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同一区域开设此专业的高校形成错位竞争的格局。以兰州商学院资环专业为例,笔者对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如下(见表6)。
国土资源与管理的就业方向范文4
我国房地产价格从1999年以来持续上扬,居民购房支出大幅增加。根据世界银行标准---房价为家庭年收入的6-8倍是合理的,而我国很多城市的房价却是家庭年收入的10倍乃至20倍。高房价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
1、经济发展带动了对房地产的真实需求,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有三个方面原因:①房地产消费市场化和取消福利分房;②城市化步伐加快,房地产需求亦加大;③大量的基础建设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征地、拆迁的行为创造大量的刚性消费需求。
2、土地供给减少和负利率导致的需求高涨的供求矛盾是重要原因之一。
3、钢材、水泥等原材料涨价,导致建房成本的上涨,也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
4、由于预期人民币升值和股市低迷而投机房地产,加剧了房价的上涨。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国际投机者想利用升值后可能出现的房地产价格上升的趋势而获利,其对房地产的投机却炒高了我国的房地产价格。
5、地方政府行为为了个人政治利益和地方局部经济利益与房地产开发商合谋,采取不正常的手段,为了地方经济的增长和个人政绩的考察,对GDP的盲目崇拜,推动地方大项目上马,提供房地产资金和土地供给,逆中央政府宏观调控方向,推高地方房地产价格。
二、 宏观调控的迷局
为了避免日本式的泡沫经济风险,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来稳定房地产价格。
1、中央银行实行加息。在央行的加息政策中对房地产贷款利率做了专门规定,上调了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和个人商业贷款利率。从理论上讲,加息会增加房地产开发商筹集资金的成本,但是,开发商可以提高房价把增加的开发成本转嫁给购房者;
2、国家控制土地供给。国家对土地开发的限制政策减少了土地的供给量,加剧了房地产的供求矛盾,也为开发商获得更大的暴利提供了条件。因此是加息举措却并未起到抑制房地产价格的预期效果,房地产价格依然走高。
根据经济学理论,政府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十分显著。无论是土地供给价格、房地产业的投资,还是房地产的需求都会受政府政策的影响。政府的土地政策、金融信贷政策和开发经济适用房以及推行廉租制度等政策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地价、投资和需求,推动着房地产市场的供给、需求和价格。因此,研究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就要考虑政府的作用。我国几次房价上涨都和国家政策有关:(1)实行土地有偿出让制度是中国第一轮房价高速上涨的原因;(2)第二轮的房价上升是在1998年23号文件停止住房福利实物分配;(3)第三轮房价高涨应该归于土地出让制度政策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政府政策在我国房地产发展过程中间影响巨大。
目前,从政府实行一系列的政策来看,房地产价格还没有顺势调整,反而局部地区房地产价格有大幅度的上升。如,跌了多年的广州房价在去年下半年以来陆续走高。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政策失效的迷局呢?笔者看来,问题在于:在现行制度下,我国控制房地产价格非理性增长的关键在于控制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关系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关系分析,由于地方政府具备“经济人”特征,地方政府都倾向弱化中央制定的政策,从而导致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绩效偏低。
三、制度安排不健全诱致地方政府扭曲行为
我国土地制度安排上的不健全,诱致地方政府在土地的管理上面,存在4个方面的不足,削弱中央政府土地管理和宏观调控的效能。
1、土地收益补偿机制不健全。土地收益是地方税收的重要来源。在国家土地统一规划下,许多地方土地由于历史和地域原因,被划为低收益土地,影响其经济发展和税收。
2、土地管理职能不健全,土地供应缺乏来自中央和地方的双重监督,导致土地利用行为不规范。从理论上来说,地方政府是代表国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进行管理,从而使土地利用能符合国家政策要求。但是,在实践中间,由于国家土地管理的委托层次多,不仅监督成本高,而且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受制于各级地方政府,使中央政府的土地委托管理失效。
地方政府既是土地管理者,又是土地收益者之一。由于中央的委托管理失效,地方政府和房地产企业博弈,在利益一致的驱动下,诱致地方政府做不利于土地管理者的决策,产生土地用地不规范行为:违法批地、占地;土地利用产出率低;土地利用外部不经济等。
3、土地经营机制不健全。我国土地管理的经营的目标是要求土地资产的保值增值,使之经济效益最大化。但是,作为中央政府土地管理人的地方政府,则有多元的目标追求,如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最大化,经济增长GDP数字迷恋,地方就业率的提高,保持地方社会稳定等。作为各层次的地方土地委托管理人,必然有以自己的利益,代替国家统一的土地政策的利益的动机,从而逆中央政府土地宏观鼓励政策的风向,在政策具体实施前,部分地方疯狂批地,在政策下来实施时,阴奉阳违。
4、地方土地管理机构受制于地方政府,土地违法使用追究责任制度不力。地方政府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一是要对地方政府负责,二是要向中央国土资源部就土地开发,规划,利用和收益等事宜承担职责。但是,地方政府对国土资源厅(局)的财政、人事方面有决定权,不得不和地方政府站在同一阵线上,对土地管理和收益趋向地方利益。因而,地方政府批条子要地、人情要地,国土资源管理厅(局)不得不尽力办到,弱化了其职能管理力度,土地违法使用量相应的就大量增加。
四、地方政府扭曲行为机理
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重要性体现在二个方面: 一是它直接影响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二是它影响中央政府和上级政府经济政策的顺利实施,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地方政府经济行为,一是要符合国家法律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要符合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三是要符合地方政府自身的利益需要。但是,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利用土地制度安排上的不足,不顾国家和本地区经济发展利益需要,政府行为扭曲,产生了逆向的经济效应,降低了宏观调控的积极作用。
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是盲目的GDP追求症。上级部门对地方经济发展和繁荣的直接考察指标就是GDP。于是,地方政府进行非理性投资和政策选择来盲目追求GDP的增长,主动扮演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角色。最明显表现是,地方政府的投资项目和投资数额越来越大,地方经济具有浓厚的政府经济色彩。
二是地方经济控制权的追求。地方政府掌握了一定的经济控制权,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与中央政府矛盾与冲突有所增加。特别是在中央宏观调控损害其地方利益时,地方政府有经济“对抗”的冲动,采取相应的对策,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地方利益的损失。
在平抑房地产价格的宏观调控政策中,地方政府没有表现出在政策利益上的一致性。其扭曲行为突出表现为:地方政府介入不正常的土地利益争夺和行政手段扩大房地产信贷资金投入。
1、地方政府介入区域土地开发利益。1.争取有利的土地开发条件,以获取土地开发过程中间的寻租权和获得土地开发需求者提供的租金;2.越权批地,违法开发。不少地方政府把土地作为第二财政,单纯地增加土地收益,或者为了招商引资,不同省市县之间恶性竞争,违反国家土地政策擅自制定和出台优惠的土地政策,竞相供给低价土地;3.截留土地使用权出让权益。地方政府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考虑,以扩大配套费、开发费、管理费等费用比例,想尽办法把尽可能多的土地收入利益留在地方。
2、地方政府介入企业土地利益冲突。1.为了地方经济的活力或者是短期(在任职期间)保持GDP的增长,采取短期行为盲目发展房地产,豪赌不被上级政府查处的风险,逆政策风向行事;2.盲目迎合外资企业需要,地方政府部门以指定对象,指定供给价格,批条子打报告给地方土地管理部门影响其土地供给。
3、地方政府以行政手段帮助房地产企业获得信贷资金的投入。房地产是一个资金密集度大,周转期长的行业。获得稳定的信贷资金,对房地产企业稳定开发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过度依赖银行资金,房地产企业在开发过程中自有资金所占的比例为25-30%,其余的主要来自于银行信贷。同时,由于土地获得成本提高和地价款的付款方式由原来的首付20%-30%,改为一次性付清,这导致土地储备占款的大幅提高。 2003年起,整个银行系统紧缩信贷,房地产开发信贷也不断下降。那么,能够获得稳定的信贷资金对房地产企业具有重要意义。
地方政府与房地产企业博弈利益一致,地方政府出面为企业向银行打招呼获得信贷资金,降低企业获得资金的成本,扩大信贷资金量;房地产企业扩大其开发,为地方劳动就业,税收,GDP做出该做的贡献,各取所需。中央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被弱化,房地产价格继续走高。
五、 政策建议与对策
针对地方政府的扭曲行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对策,推动地方政府行为规范化,健全土地管理制度,理顺中央和地方的土地利益关系,强化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为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1、实现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必须法制化,程序化,科学化。①地方政府保证其进行经济行为的必要权力的同时,明确其相应的义务,防止其权力的滥用;② 地方政府利益视角从局部转到全局,对经济的直接干预过渡到宏观的间接调控和微观规制,决策过程科学民主化; ③通过财政立法、转移支付、国家预算、税收支出的限制等措施约束地方政府的财政过程,尤其是公共收入和公共开支;④通过加强社会力量监督与约束地方政府行为,达到抑制设租、寻租和反腐败的目的。
2、完善国家土地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招拍挂制度,特别通过土地价格的标底的确定和建立土地拍卖后评估制度等制度,合理确定土地价格。加强政府对其约束,在复杂的程序和土地、计划、规划、交通、绿化等等多个部门的审批和工作的衔接过程中,做好监督审查工作,确保土地按要求合法、合理开发。
3、加大打击腐败的力度,击破地方政府、银行和房地产商的合谋, 实现政银分开。中央政府要加大对地方政府权力的约束,让土地的征收和使用透明化、制度化,不给幕后操纵者以可乘之机,切断合谋的源头,并加强土地违法使用的责任追究力度。
国土资源与管理的就业方向范文5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研究生;就业
作者简介:周伟(1974-),男,甘肃会宁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曹银贵(1982-),男,湖南津市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讲师。(北京?100083)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研究生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国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127-02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项涉及管理学、资源环境学、经济学和工程技术等学科的交叉学科,[1]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有丰富的理论基础,更要有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2]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来自于社会需求,中国人多地少及现阶段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特殊国情,决定了社会、政府、专家学者对土地问题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从而呈现出全方位研究土地问题的态势。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外因与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不无关系,1998年以来,土地资源管理赋予了更多的公共管理内涵。[3]面对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短缺的矛盾,如何提高土地管理水平,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成为制约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培养高素质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研究生显得尤为重要。[4]
目前,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一直以来都活跃在土地调查、土地规划、土地整治、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第一线。[5]随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接近尾声,同时全国大学生就业数量猛增,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竞争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无论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生还是研究生,同样面临着竞争压力加大的挑战,相比之下,研究生就业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要强于本科生,尤其是具有工科背景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是因为在研究生期间参与了科研及生产项目,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6]
一、研究背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并授管理学硕士学位,2007年该专业的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毕业。随着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不断完善与发展,逐步形成了六大研究方向:土地产权产籍管理、土地整治与生态恢复、土地资源评价与利用规划、不动产估价与管理、3S技术及应用和土地制度与政策,并且该专业在2010年获得了国家级特色专业的建设资格。该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研究型、应用型高层次国土资源管理专门人才。
开展此次研究主要是从我校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就业的角度出发,分析2007~2011年各届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检验硕士研究生培养与市场人才需求的吻合程度,分析目前培养方案所培养研究生的竞争力。本研究第一有利于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第二有利于进一步科学合理地调整招生方案和培养方案;第三有利于指导硕士研究生成功就业。
二、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所利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我校就业中心的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库,涵盖了2007~2011年土地资源管理硕士研究生主要的就业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政治面貌、籍贯、工作单位、单位所在地、单位性质等。这些信息有利于全面了解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状况。
三、就业情况分析
1.毕业生人数
从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毕业生的规模来看,其数量相对比较稳定,2007~2011年间,基本上保持在20人左右。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7~2009年间,该专业毕业生的人数是在增加的,随后又有所减少。2004年地矿院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计划招生28人,(卞正富,2008)从2007年的就业数据来看,2007年我校该专业硕士毕业生是19人,表明2004年我校该专业招生人数占地矿院校招生的大多数。另外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硕士毕业生占学院硕士毕业生的比例来看,整体上呈下降的趋势,从2007年的73.08%降低到2011年的34.62%,一方面是由于该专业招生门槛高,很多考生报考该专业都没有成功,另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作为优势专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学院相关特色型专业的发展。
2.就业率情况
就业率是评估高校就业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就业率分为一次性就业率和传统就业率。就业率是指某一时点已经落实毕业去向的学生人数与毕业总人数的比。一次性就业率是指广义的就业率,其中已落实毕业去向主要包括签订三方协议和劳动合同、考研录取、出国申请成功。传统就业率是指狭义的就业率,其中已落实毕业去向主要包括签订三方协议、考研录取。这样,一次性就业率就要高于传统就业率。
就业数据显示,在2007~2011年间,截至每年的8月31日,土地资源管理硕士毕业生的一次性就业率都是100%,远远超过了全国硕士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的平均水平。在研究期内,该专业硕士毕业生传统就业的人数先增加后减少,如图2所示。而传统就业率(截至每年8月31日)逐渐呈现上升的趋势,并且由2007年的78.95%增加到2011年的88.89%,增加了9.94%,而2009年的传统就业率略微有点下降,主要是由于当年较多毕业生想留在北京,加之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用人单位缩减了用人指标,并且北京户口指标也随之缩减。
国土资源与管理的就业方向范文6
受金融危机影响,作为进出口生命线的贸易融资变得日渐困难,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益抬头。中国作为发展中的贸易大国,在未来的国际经济复苏中被寄予厚望。
对此,中国常驻世贸组织代表团公使张向晨在上海“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选择:加入世贸组织”论坛上表示,从整体和大局出发,中国仍将会作出进一步开放的承诺,按照目前的谈判方案,中国仍将在农业和非农领域作出20%-30%的关税削减。
张向晨表示,作为发展中的贸易大国,中国始终是多边贸易体制的坚定支持者。尽管中国已经在加入WTO谈判中作出了广泛而深入的承诺,但从整体和大局出发,中国仍将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作出进一步开放的承诺。
张向晨指出,中国的约束关税和实施关税一样,没有任何“水分”。这种自由化程度在发展中国家已首屈一指,甚至不逊于一些发达国家。但是在谈判中,从整体和大局出发,中国仍将会作出进一步开放的承诺,按照目前的谈判方案,中国仍将在农业和非农领域作出20%-30%的关税削减。
――中国证券报
国家旅游局提交“国民休闲计划”
金融危机已经使中国入境游人数出现明显下滑,为应对这场“海啸”,日前,国家旅游局相关负责人透露,除了将在海内外加大旅游推广促销力度外,为了拉动内需,已向相关部门提交了“国民休闲计划”。 在2008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上,中国国家旅游局旅游促进与国际联络司司长祝善忠表示,在吸引国内旅游市场方面,已向有关部门提出“国民休闲计划”,以促使更多中国人参与到国内旅游活动中,促进国内旅游市场获得更大提升。 据了解,该计划旨在采取具体措施倡导奖励旅游(企业对优秀员工的工作奖励)、福利旅游(对低收入群体,企业可把奖励旅游、福利旅游支出列入其经营成本)、修学旅游(对学生群体)、银发旅游(对离退休人员)等,引导国民休闲旅游沿着正常、安全、持续的方向发展。
――每日商报
财税改革年底推出建立县级保障不涉分税比例
借“4万亿”扩大内需大单东风,财税体制改革这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最难啃的“硬骨头”,继增值税全面转型以后又有新动作。
据悉,为了配合扩大内需系列政策,此前一直在研究中的财税体制改革方案有望提前出台:“不出意外该方案将在今年年底前出台,”知情人士透露,“方案重在缓解地方财政困难,将会建立县级财政的最低保障制度。”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事实上,此次的方案只是对原来的财税体制的小修补,并不像前期媒体报道的那样涉及中央地方分税比例等问题,并不是一项大的改革方案。”上述知情人士反复强调。
事实上,此次方案的重点还是在配合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增长的系列政策,重点在缓解地方财政困难。
由于各地经济基础和财力的不同,财政部将要公布的方案将是一个框架性的东西,各地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实施,前述知情人士透露。财税体制小修小补方案的出台,意味着此前一直备受关注的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方案的暂时搁浅。
――华夏时报
我国将制订宅基地退出机制
国土资源部相关负责人在国土资源部一次内部会议上表示,我国将提高宅基地利用率,国土资源部在结合土地资源条件、抓紧修订宅基地标准的同时,正探索制订宅基地退出机制。
根据此前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农村人口的历史性转移、迁徙,已经约有2-3亿农民从农村转向城市就业、居住。正是由于这部分农民由农村转向城市就业,使得全国2亿亩农村宅基地中有10%-15%处于闲置状态。
尽管此前国土资源部等部委曾制定政策规定,不再具有农村居民属性的人口(例如农转非人口),应当退还宅基地由集体重新分配。但在宅基地实行福利性分配和无偿占用的巨大利益驱动下,要村民无偿退出宅基地很难做到。
“如果宅基地退出制度一旦制定并予以实施,对于交出宅基地的那部分进城农民而言,他们闲置的资产得以盘活,相当于得到了城里人的社保;而对于国家而言,这部分退出的宅基地可能会复耕,从而增加耕地面积,也可能通过一家土地开发进而收归国有,转化为建设用地补充市场,对于日趋紧张的建设用地而言也是一件好事。”相关专家分析认为,一旦宅基地退出制度正式颁布,此前一直处于风口浪尖的已有小产权房将有望守得云开见月明。
――北京商报
尚福林:支持证券公司依法自主开展创新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近日在“证券公司规范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鼓励证券公司实行差异化经营,支持证券公司市场化并购重组,不断优化行业格局,进一步加强与改善对创新活动的监管,支持证券公司发挥创新主体作用,依法自主开展创新。
尚福林表示,总体上看,证券公司专业水平不高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仍较突出。各公司要深刻认识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重视基础,尊重人才,下大力气、用苦功夫做好这项工作。
尚福林要求,证券公司要加强行业内部的交流、研讨,互相学习借鉴、取长补短;认真分析国际同行开展金融创新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加以吸收借鉴;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开展创新活动;转变创新观念,拓宽创新视野,着力挖掘传统业务的深度和广度,善于围绕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开展创新。
尚福林指出,所有创新,都要按照“先试点、后推开”、内控与监管同步落实的原则进行。评价证券公司的创新方案,要充分发挥行业专家的作用,重点关注主体是否具备条件、与法律法规是否冲突、风险论证是否充分、内部控制是否配套、客户权益是否得到充分保护、外部监管安排是否适当可行。
――上海证券报
吴晓灵:人民币完全具备成为国际货币的条件
吴晓灵在中央财经大学的讲座上指出,次贷危机爆发后,即便通胀压力仍非常大,但各国央行连续降息,并大量注入流动性,其目标是打压货币市场利率,因为所有衍生品的违约都是由利率上升引起的。只有把利率降低,才能降低违约概率。
谈及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吴晓灵认为,中资金融机构受到的直接影响并不大。虽然中国外汇储备和中资银行业持有的两房债券是3700亿美元,但预计不会受到太大的损失,因为两房债券有美国政府的隐性担保,而美国不会贸然失信。
她同时指出,虽然当前美国经济危机相当严重,但是美国国债利率反而不断降低,这说明各国巨额外储没有去处,中国的外储也面临缩水风险,但目前尚找不出能替代美元的第二种货币,所以不合理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注定了全世界的人都要被美元欺负。
吴晓灵认为,应让人民币加快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并且人民币完全具有这个条件。她还表示,
必须加大改革力度,提高中国产品在世界产业链中的位置,同时要逐渐让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拓展人民币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加快人民币可兑换的进程,给人民币持有者创造投资的渠道。
她还重申,中国现在经济情况还没有到不顾负利率的状况而不断降低利率的时候。利率政策今后还要用,但要考虑国内外的息差。在外汇流动形势不确定时,先通过减少央票发行来释放流动性,而后才是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
――上海证券报
周小川: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周小川在谈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时表示,今后,人民银行系统要更多地关注国民经济大结构的调整,深入了解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各项金融需求,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服务业、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新农村建设等的金融支持,研究探索更适合经济发展和扩大内需的金融服务模式,拓展金融服务领域,真正促进经济科学发展。
周小川指出,当前正处于国际金融危机的特殊阶段。深入研究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影响和冲击,并妥善应对,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加大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力度,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周小川强调,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真抓实干。人民银行系统要认真学习、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央精神,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坚定信心,统筹兼顾,加强对经济金融运行的监测分析,深入了解各方面的金融需求,切实做好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各项工作,并确保落到实处、起到实效。
――中华工商时报
吴定富:强化保险公司资本管理
近日,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调研时指出,保险业适应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必须坚持解放思想,继续深化改革,加强基础建设,强化风险管理,不断完善现代保险企业制度,努力提升保险业科学发展的能力。要强化保险公司资本管理,建立资本约束机制,在制定发展战略、经营规划以及设计产品、资金运用时,充分考虑对偿付能力的影响。
吴定富指出,最近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国内需求的措施,特别是在保障民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刺激消费等方面的政策,都需要配套的保险保障服务,对保险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