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行业的财务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零售行业的财务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零售行业的财务管理

零售行业的财务管理范文1

关键词 零售业 财务管理 创新

一、我国零售业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软件落后

纵观我国零售业企业,基本的财务管理还是以人工为主,缺少财务管理软件,即使有的企业使用了财务管理软件,也是在市场上购买的通用软件,而缺少针对零售业企业实际情况的、科学的、系统的财务管理软件。首先,是我国零售企业本身不具备自主研发财务管理软件的能力。其次,聘请专业的研发人员来帮助我国零售业企业来设计专业的财务管理软件成本太高。这导致我国零售企业财务管理软件落后。

(二)零售业各级管理人员财务管理意识薄弱

我国大部分零售业管理人员对企业的管理模式还停留在以前,缺乏现代财务管理意识,财务管理者也不擅于带领全体员工建立新时代下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不能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创造价值的作用。再加上企业其他员工对财务管理工作的不热情,对财务管理工作缺乏创新的精神,导致企业财务管理水平长期停滞不前。

(三)零售业盲目追求企业集团化,与内部财务工作相矛盾

零售行业在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领导者希望企业能够走集团化的发展道路。但是由于刚开始走集团化道路,零售企业的各项制度都不完善,尤其是财务管理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科学、规范的制度,各集团子公司在日常经营中,没有大局意识,经常忽略集团的利益,而将自己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这样的管理模式下,零售企业的财务控制权就难以集中,集团公司无法从集团的角度进行各项融资活动。各子公司协调配合程度差,导致企业整体资源的浪费,无法实现零售企业集团化的目标。

(四)零售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作用不明显,抗风险能力弱

零售行业的行业特色鲜明,根据不同的商品具有季节性和差异性的特点。这对零售企业财务管理人员挑战很大,零售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正确预测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并且提出解决措施来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减弱风险发生后果的严重性。但是,由于有些零售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专业能力比较弱,对企业以及企业所销售的商品掌控不到位,难以预测零售企业可能遇到的风险,起不到风险预警的作用,故而风险抵抗能力就比较低。

二、关于我国零售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几点想法

(一)强化零售业的财务管理智能化

随着竞争的激烈,客户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样的市场环境对于零售业来说,更需要智能化的管理系统来帮助企业进行销售、存货、商品、客户源等分析,为企业提供更加专业和精准的报表,同时可以及时专业地回答客户的各种问题,节省企业和客户的时间,提高零售企业的获利能力。所以,各零售企业必须设计出以企业实际为出发点,满足零售企业各种要求的个性化财务管理软件。零售企业的特征首先是面对的对象是直接消费者。其次,零售企业交易比较频繁,而且每次交易的额度比较小,所以要设计出符合零售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必须从零售业态的特征入手。再次,要满足能够分析出零售企业客户群体是谁,采购方式是哪一种,零售企业的库存水平,计算在销售过程中的成本,提供各种财务报表等几个要求。这样设计出来的软件系统才是符合零售企业要求的,是适合零售企业发展的。

(二)促进零售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网络建设

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零售企业必须要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化网络,以满足外界查阅零售企业信息以及零售企业获取外界信息的要求。相比于以前的桌面财务来说,网络财务管理系统具有以下三个优势:首先,零售企业可以利用网络财务管理系统将企业财务和企业业务联系起来,方便零售企业的信息收集,将资源有效利用,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其次,网络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实现零售企业的在线管理。网络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提供准确、完整的数据,可以方便决策者进行快捷精准的管理,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最后,网络财务管理系统可以节省人力资源,从而为零售企业节省企业运行成本。

(三)强化零售业资金的集中管理

零售企业在财务管理中,最主要的是资金的管理。因为零售企业资金决定着零售企业投资的方向,是实现零售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同时,企业资金是企业的命脉,零售企业需要慎重地决定资金的使用,尽可能地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所以,强化零售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非常有必要。为实现零售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需要注意三点:第一,零售企业必须对企业资金进行合理的规划,优化零售企业资金结构,根据银行利率以及其他外界因素来决定贷款时间的长短,从而降低资金成本,实现零售企业资金利用最优化。第二,零售企业要进行精细化财务管理,在经过科学分析基础上,编制资金收支预算,合理安排每一笔资金的使用,达到用有限的资金实现零售企业最大的利益。将资金收支预算下发到企业各个部门,企业每位员工参与进来保证资金计划的顺利实施。第三,要加强企业采购资金管理,节约资金,使企业的每一笔资金都用到实处,防止盲目采购造成的资金浪费和库存积压。

(四)加大零售业财务管理预警机制建设

对于零售企业来说,要预防财务风险的发生,就必须建立合适的财务管理预警机制。因为通过财务预警机制,可以监测零售企业资金的运转情况,并且以企业在正常运转状态下的资金运转为参考依据来判断财务风险。一旦出现和日常财务运转不同的情况时,就要加强防范,分析出现异常的原因,及时采取措施来避免风险的发生。对于零售企业来说最大的财务风险是支付能力欠缺。零售企业经常会由于企业扩张的需要而加大投资,从而挪用营业货款。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将无法及时向厂商支付货款。为了避免这一风险的发生,可以在日常加强财务预警机制,减少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减弱财务风险发生对企业的危害性。除此之外,由于财务预警所收集到的信息关乎企业下一步的行动方向,因此在建立零售企业财务预警机制时,一定要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验证,保证其真实性。零售企业所建立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必须保证透明,接受每一位职工的监督,这样的机制才可以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三、结束语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带来了很多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挑战。为了适应新经济时代,抓住机遇,使企业发展更上一层楼,就必须借助信息技术这一强大的推动力来建立符合企业实际的信息化制度。零售企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进行财务管理创新。这对零售企业来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各零售企业首先在思想上重视,将桌面财务管理变成信息化财务管理,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进而促进零售企业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为张家港曼巴特购物广场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零售行业的财务管理范文2

【关键词】 全流通;零售业上市公司;财务管理

随着非流通股的逐步解禁,真正的全流通时代即将来临。全流通市场的融资功能、价值发现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环境,并带来财务管理目标、战略、方式等等一系列变革。处于行业高速发展期的零售业上市公司,面临更多更大的机遇与挑战。

一、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主要财务目标

全流通是指按照市场经济原则,上市公司的所有股票都可以在证券市场上流通。但是,由于我国早期证券市场的制度设计,只允许社会公众股自由流通,国有股和法人股则暂不上市交易,因而形成了股权分置的状况,也就导致了股东利益及其行为的严重背离。

由于非流通股不能公开交易,只能通过协议转让,转让价一般以净资产账面价值为基础,因此非流通股股东不能享受股价上涨的利益,只能通过高溢价发行股票来提高每股净资产,获得短期资产溢价,他们关心的主要对象是净资产值。对于管理层而言,由于非流通股通常属于国有股性质,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所有者缺位问题,也没有发达市场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管理层对上市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只能是在配合大股东的利益选择下,追求个人财富及实际控制资源的最大化。这种博弈最终牺牲了广大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他们在高溢价购买股票之后,却得不到上市公司财务目标的有效配合。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本质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组成的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契约实质要求公司治理结构的主体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股权分置改革首先解决了各类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实现了同股同权,即各类股东有了共同的利益基础,从而理顺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激活了公司控制权市场,诱发财务管理目标从控股股东利益最大化转变为全体股东财富最大化。同时,全流通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使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能够得到合理估计,原来被扭曲了的价格向资本的真实价值回归,公司的盈利水平和成长能力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而经济发展贡献最大的是全流通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它将促使有限的市场资源更为合理地流动,使最具成长力的公司获得资金上的支持,即更好地发挥其融资功能。资本市场的日渐有效,意味着资源流向的“马太效应”,由此必将使财务管理的目标从股东利益最大化转变为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与股东财富最大化不是对立的,它的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摆在首位,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的利益。企业价值最大化要求企业管理层在确保公司持续性价值创造、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上,为全体股东创造最大化的财富。

零售行业正处于超常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收入提高、消费升级成为推动零售行业发展的驱动力;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商业地产升值使得拥有自有商业物业的批发零售类上市公司的资产重估价值提升和经营业绩增长将是长期发展趋势;大股东或潜在的并购者对上市公司控制权的追逐,将促使大股东注入优质资产增加持股比例,优质商业资产的注入必将使相关公司的收入和利润迈向更高台阶;股权激励或将推动零售类公司尤其是国有公司的经营业绩加速释放。因而可以预见,零售业上市公司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主要财务目标,将借助全流通市场的融资功能、价值发现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成为股权分置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二、以未来现金流净现值为主要财务指标

在国外全流通市场,股价是公司财务业绩和未来成长性的综合体现,代表了投资大众对公司价值的客观评价,股东的财富直接以其持有的股票市值反映,上市公司的财务目标是股票市值最大化,也就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它与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致的。但是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是一个新兴加转轨的市场,这注定了政策市、全民市、博弈市、震荡市与过渡市是其主要特征。股改并没有结束,上市公司有三分之二的股票还处于限售阶段,股改仅仅完成了对价的支付。未来的几年中,中国证券市场还要经历大量解禁股的“泄洪期”考验,“后股改效应”才真正全面显现。同时,进入全流通后,由于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经验的匮乏,导致国有资产的管理风险日益加大,对市场的影响呈现出双刃剑特征。另一方面,投资者漠视资本市场投资风险,对利用资金盲目推高市场可能导致的系统性风险认识不足。因此对于企业价值的评价仍然应该具有中国的特色,不能照搬成熟市场的市值最大化,笔者认为一般以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作为估值标准较为适宜。

企业价值表现为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即是企业未来的收益以及按与取得收益相应的风险报酬率作为贴现率计算的现值。投资者在评价企业价值时,是以投资者预期投资时间为起点,并将未来收益按预期投资时间的同一口径进行折现,未来收益的多少按可能实现的概率进行计算。企业的价值既要体现企业存量资产的重置价值,还包括企业重要的人力资本价值、无形资产价值,更要反映企业目前和未来潜在的获利能力。

以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作为企业价值的主要评价标准,将导致资产估值的核心理念发生变革。其优点主要表现在:第一,从注重“账面”过渡到注重“市场”。在股权分置改革以前,企业价值直观表现为账面价值,表现为资产规模,企业追求的是扩大资产规模从而可以从银行获得更多的贷款。随着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的登场,“估值看净资产,考核看净资产,融资贷款参照净资产”的传统评估方式开始谢幕,每一个企业和它的经营者都在用市场的标准重新估量自己的价值。第二,从注重“历史”过渡到注重“未来”。股权分置改革以前评估企业价值所采用的账面价值指标,一般来源于会计信息,反映的是企业已为既成事实的过去。而在全流通时代,成长的含金量被放大,谁拥有未来谁就拥有现在。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在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的前提下,表达了对企业未来真金实银流动的效益和效率的预期,展示了企业的发展前景,将有利于克服管理上的片面性和短期行为,更重视企业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零售企业本身处于流通环节,其资产流动性很强。由于主要面对直接消费者,多采用现金交易,资金回笼速度快,周转较为通畅。同时,零售企业特别是连锁零售企业实际上是准金融企业,其凭借日益稀缺的渠道终端网络资源,占用供应商资金并将其作为无成本融资转作他用,进行资金体内循环实现盈利。而零售业上市公司一般都是品牌影响力强、集约化管理能力强和自有物业比重较高的商业企业,在通货膨胀背景下,其巨大的销售规模、提升的毛利率和稳定可控的成本可以使得企业盈利增长更快。在这样一个高速成长中的零售市场里,主业的成长性是评估零售业上市公司价值的唯一而且永恒的标准,而未来现金流量净现值是主业成长性最好的诠释。

三、以资本运作为主要财务战略

股权分置导致了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在出资成本、投资回报、追求利益方式上的不同,造成了非流通股股东关注资产净值增减、流通股股东关注二级市场股价波动的现象,这在客观上形成了非流通股股东和流通股股东的“利益分置”。在这种情形下,股东之间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企业缺乏资本运作的动力,市场难以形成投资――盈利的良性循环。股权分置改革之后,上市公司的股价更接近企业本身的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从而能更真实地反映资产价值;同时,股票的全流通使得控股权转移变得更加市场化、简单化。这些都将极大地激活并购市场,为企业通过资本运作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协同效益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平台。资本市场的参与主体拥有了共同的利益基础和目标追求,即运用上市公司内外部资源,通过资本运作增加企业利润,实现利益最大化。而且企业各方的利益趋于统一,公司经营者更加关注公司内部治理和股价变动,有利于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这为企业开展资本运作创造了有利的内部条件。因此,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对外扩张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战略,以资本运作为主要财务战略优化资源配置也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资本运作是对企业所拥有的一切有形与无形的存量资产,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运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增值。 我国正处于经济上升期,资本扩张运作模式大行其道。资本扩张是指在现有的资本结构下,通过内部积累、追加投资、吸纳外部资源即兼并和收购等方式,使企业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大。兼并和收购合称并购,是目前上市公司对外扩张的主要发展方式。

零售业作为国退民进的行业,受国家政策管制相对较小,加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优质商业网址资源供给有限,并购将成为零售企业尤其是资本实力雄厚的零售业上市公司扩张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零售业的并购非常活跃,而相关的产业资本也加大了对零售行业的投资力度,因而笔者认为未来几年零售行业仍将会有更多的并购出现,这将导致区域内商业资产重组的活跃。而且地方国资部门都希望通过先行进行重组,提升所辖上市零售企业质量,再引入外资战略投资者,以获取更高的收购溢价。零售业上市公司中大股东控股的比例相比其他行业要低一些,而全流通使得股权更分散,控股股东的地位面临挑战,加之资产升值、现金流量良好、地产位置优越等因素,更容易成为并购重组对象。同时,由于较小的持股量即可实现控股权,而较小的持股量意味着较少的并购成本,因此给投资者以更多的想象空间,并购的吸引力和竞争性更强。通过并购,零售商能够获得较好的门店资源,扩大市场份额,迅速地介入目标市场;利用优秀的管理输出,能够快速达到盈利。另一方面,在上市公司壳资源比较稀缺的情况下,零售业上市公司大股东为了保证自己的控股地位不受影响,也有将优质资产注入以巩固自身的控股地位的动力。新资产的注入将迅速增加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所带来的业绩爆发性增长机会不容忽视。

随着原有非流通股陆续获得流通权即“大小非”解禁,将给资本市场带来冲击,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会发生改变。但实际上其间蕴含的并购重组、产业链整合、资产的重新注入等等却往往能够给市场带来更大的惊喜;而大股东控股比例较低以及质地优良的企业,也给市场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真正的市场时代的到来,控股权成为市场博弈的焦点,企业的并购与反并购将越演越烈。大多数零售业上市公司非流通股比例不高,流通股扩容压力较小,即全流通对股价的冲击不大,这意味着公司股价将有良好表现。相应地,资产价值重新正确定位应当向上并比较平稳,有利于提升公司的并购价值。而上市公司如果作为并购方,企业身价的提升使资本运作的成功更增加了实力保证。

总之,随着全流通时代的来临,零售业上市公司应当以变应变,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主要财务目标、以未来现金流净现值为主要财务指标、以资本运作为主要财务战略,从而更好地把握发展机遇,在全球化的商业竞争中跻身世界级企业。

[参考文献]

[1] 王耀. 2007中国零售业发展报告:中国零售业白皮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零售行业的财务管理范文3

    一、商业零售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性

    商业零售企业是由生产企业或批发企业购买产品、向最终消费者(分为企业团体和个人)提供所需商品或服务的商品销售行业,具有交易次数频繁但数额较小、经营品类繁多且规格等级复杂和勤进快销的特点,该行业多数为填写销货凭证,“凭交款收银条取货”。零售业成本核算即将一定时间段内零售企业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收集、汇总、核算,从而得出该段时间内企业总的经营费用及每种商品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过程。加强企业的成本核算对于零售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加强成本核算是提高零售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成本核算的结果可以为零售企业制定企业计划提供参考,成为评估销售部门业绩和企业整个经营活动绩效的依据,同时为企业财务部门的资金管理活动提供借鉴,甚至影响到企业的劳动人事管理。

    另一方面,加强成本核算有助于零售企业把握成本管理的重点项目。零售业通过对经营活动各个环节和经营商品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的计算,查出总成本中比重较大的作业活动和商品类别作为成本管理的重点进行分析和研究,查找成本比重过大的原因,并针对问题找出解决方法,从而达到降低总体经营成本的目的。因此,对零售企业进行成本核算不可忽视。

    二、商业零售企业成本核算的主要内容

    零售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发生的费用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费用为采购费用、库存费用、销售费用及人工费用,因此,对零售业进行成本核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采购成本核算

    采购成本是零售企业经营总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商品采购的实际成本,包括商品的购买价格和进货费用。根据会计准则,进货费用包括企业在进货过程中所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和燃料费等费用,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可以将进货费用归于商品采购成本中,也可以单独归集计算,期末在已销商品和期末库存商品中分配,也可以计入销售费用中,通常将商品的进货费用直接计入采购成本中进行核算。

    2、库存成本核算

    由于零售业具有商品库存数量繁多、金额较大的特点,库存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已经成为很多企业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对于大型零售企业,一方面,企业必须购买充足的产品作为存货以保证销售部门销售商品的需要,另一方面,不合理的库存又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库存面积和管理人员的增加及为保持合理库存而产生的管理费用的增加等问题的出现,从而增加了零售业的库存成本,因此,对库存成本的核算也是零售业成本核算的重要内容。

    3、销售成本核算

    零售企业的销售利润为商品销售收入和销售成本的差额,为计算出企业的销售利润必须对企业的销售成本进行核算。销售成本指零售业的主营业务成本,即企业在销售商品的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零售业的销售成本主要包括销售商品的购进成本、为实现销售活动所产生的房租、销售环节发生的运输费用和包装费用等销售费用以及销售环节发生的税金。目前,通常采用售价金额核算的方法来核算销售成本。

    4、人工成本核算

    一直以来,房租和人工成本在零售企业总成本中的比重居高不下,其中,人工成本所占的比重为32%,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该比重有持续增长的趋势。零售业是一种商业行为,而人工成本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种费用支出,零售企业通过对人工成本进行核算,将人工成本核算结果与员工绩效考核及企业整体效益实现情况相结合,从而为企业的劳动人事管理决策和企业的整体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三、商业零售企业现有的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

    零售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逐渐将成本核算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应用于零售业中,成本核算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一些大型零售企业,对于成本核算的理论体系逐渐形成,但是,从整个零售行业上看,目前零售业的成本核算工作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具体如下。

    1、零售企业对成本核算不够重视

    由于零售企业自身的特点,大多数企业特别是中小型零售企业对于成本核算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很多企业在相关的成本核算组织和人员配备上过于简单,对于成本核算的认识程度不够清晰,使得财务相关人员对于成本的管理和企业的其他管理活动不断产生矛盾,再加上,部分企业的成本核算人员的相关业务和知识储备有限,使得零售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很难高效有序地开展。

    2、零售企业成本核算的准备工作不足

    由于零售业经营商品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特点以及成本核算人员的能力限制,导致收集到的费用数据不准确、会计科目分类错误等现象不断发生,再加上成本核算方法的错误选择,使得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难以进行,从而影响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

    3、零售企业成本核算的方法选择不当

    目前,成本核算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售价金额核算法和在售价金额核算法基础上进行改善的数量售价金额核算法以及作业成本法,每种方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企业组织类型。例如,售价金额核算方法虽然节约了填制销售凭证所花费的时间成本和劳动力成本,但是,该方法不易发现商品溢缺情况且难以查明原因,所以,该方法只适用于综合性(如百货商店)和部分专业性(如经营工业品)的零售企业。但是,部分企业由于对成本核算方法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导致选择不当,从而影响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商业零售企业成本核算的重要举措

    成本核算是零售企业财务管理的必要环节,因此,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针对零售企业成本核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几项重要举措。

    1、增强零售企业成本核算意识

    成本核算对于零售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应增强成本核算的意识、明确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企业高层和财务部门应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将成本核算置于企业统筹经营的战略高度,不断强调成本核算对于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意义,将成本核算的理念和重要

    性传到企业的每一个员工,同时,应注重成本核算部门和企业销售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使得成本核算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中。此外,企业应提高成本核算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可以对相关人员开展培训工作,将成本核算工作专业化、精细化。

    2、积极做好成本核算的准备工作

    零售企业成本核算工作主要是对零售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费用所进行的核算工作,企业的各项经营费用的归集是成本核算的准备工作,因此,费用信息的准确性是成本核算的基础,积极的准备是顺利开展成本核算工作的前提,除了思想准备外,还需要更多的准备工作去做。首先,应该确保零售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体系的规范性,保证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的成本分类和会计统计信息的准确性,严格要求成本核算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以提高基础工作的准确性和正规化。其次,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这就要求成本核算人员对相关的理论知识具有很高的认识,对各种成本核算方法有所了解,结合零售企业自身的性质和经营类别选择适当的方法或将多种方法相结合进行成本核算。

    3、完善零售企业成本核算体系

    建立健全的企业成本管理体系是成本核算工作有效开展的条件,因此,必须确保成本管理体系的完善性、全面性。零售业成本管理体系应包括计划、分析、考察和改进等过程,其中,零售企业首先根据成本管理的历史数据和企业的经营状况制定企业战略规划、成本管理的目标以及具体的流程和方法等,通过对各项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费用进行分析研究以考察成本管理完成的情况和发生的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得出解决方法,对现有的成本管理流程和方法等加以改进,从而提高企业成本管理水平。此外,应加强成本核算的制度建设,特别是监督体制的建设,确保整个实施过程的透明化、公开化。

    4、加强零售业成本核算的信息化建设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一个必然趋势,企业信息建设的规模和水平逐渐成为企业强有力的竞争力,信息系统已经成为零售企业不可缺少的经营手段,企业日常的财务管理和其他各项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特别是连锁超市零售业,一旦信息系统无法正常运转,企业的经营活动将会陷入一片混乱,甚至根本无法运作。目前,我国的零售企业信息化建设仅仅出于探索阶段,针对成本管理方面的信息系统还不多,因此,必须加强零售企业成本核算的信息化建设,将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等财务相关系统引入到企业中,提高企业整体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而提高企业成本核算的效率和准确性,为企业制定战略决策提供更加有效的依据。

零售行业的财务管理范文4

关键词:存货管理;连锁零售;药品企业

随着管理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商业模式的进步,连锁零售企业的存货管理方法也在不断进步,不断有新的管理理论和方式出现,比如ERP、JIT等系统,但是目前连锁零售业存货管理状况并不好。存货是企业的重要流动资产,是零售企业主要的经营内容,决定零售企业流动资金的关键因素,连锁零售企业存货管理不善对企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一、连锁零售企业存货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采购与存货管理脱节。存货管理始于物资采购环节,在这一环节将决定存货在内容上和时间的结构。但是很多连锁企业的存货管理在采购、存储、发出各环节联系不够紧密,采购环节的负责人对于存货流转速度、存货存量等了解不够清楚,容易导致存货过量采购积压或者库存不足短缺。

(二)对外部反应不够及时。无论是普通商品连锁零售,还是食品药品连锁零售企业,外部突况对企业销售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企业持有存货及计划持有的存货爆发突发性新闻,是对企业整体运营管理的一种挑战,也是对于企业存货采购及管理的考验。近年来,国家药监局对于含麻黄碱类药物控制日趋严苛,普通患者大多通过医院药房购买,在药店购买的现象减少,药店此类药物销量大幅降低,因此,药类连锁企业应及时停止采购,尽快消耗现有库存。

(三)存货保管漏洞较多。存货保管环节,即仓储是指存货完成采购入库到完成销售离库期间对于存货的保存管理。这一环节是目前问题最为严重的一个环节,管理不善导致的存货质量损坏,存货遗失等问题。在连锁药店中,一些低值常用药物经常性遗失,或者高价药物的丢失现象时有发生,同时,易损坏医疗器具器械的损坏也十分严重。

(四)存货核算不规范。通过实际考察连锁零售企业存货核算,其存货核算大多存在对存货核算和管理规范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核算部门缺乏规范限制,或者规范执行力度不够,核算混乱。尤其是各连锁店之间存货数据格式差异较大,核算误差和核算方法缺少统一规范,误差综合到整个连锁企业呈现倍数放大,整体账目信息混乱。

二、连锁零售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存货管理内控体系不健全。企业内部缺少有效的存货进、销、存核算制度和科学的核算工具与手段。尽管各连锁零售企业设有内控机构,并且配备了一定专职人员,但是其内控职能已经严重弱化,主要职能集中在基础的记、算、报,新兴的工具软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存货的财务管理软件与商品进销存系统数据链脱节,没有及时发现采购过程和存货保管中的不合理行为,甚至是相关岗位缺少分离制衡导致的舞弊行为。因而,企业内部各部门间责任推诿,使得存货管理内控流于形式。

在医药连锁零售企业中,前端柜面销售数据的海量计算与存货财务管理软件的最佳库存量没有实现融合使用,致使一方面存在过剩存货占用资金,另一方反复多次采购,增加成本。

(二)采购预算执行不到位。连锁零售企业的采购计划是按照企业整体预算生成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控制失效和考核不力等因素,出现频繁采购,脱离计划批次批量采购,甚至无计划采购,导致产品积压,存货结构不合理。通过企业调度中心,产品被配送到各个连锁店,表面上分散了集中库的压力,但是实质上库存并没有减少。医药连锁零售企业的药品采购完全通过企业整体预算计划采购实现。采购预算的执行力度,对于整个企业内众多连锁药店关系重大,尤其是一些应急性药物和医疗器具器械,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保质期限较短,高库存很大程度上就意味着亏损。

三、连锁零售企业强化存货管理的措施建议

(一)以销定购,发挥中心库调节作用。采购计划以预算为基础,由商品管理部门直接控制具体订单的生成。商品管理部门根据各连锁店上报汇总的月度销售明细报表,结合具体商品属类和企业历史数据,定义滞销产品,安排促销方案,同时停止此商品采购订单,进行单品停购标记。如此一来,可以有效控制对已经滞销商品的再次采购,否则将大大增加滞销品的促销压力。除了滞销商品停购外,销售表现一般的产品,应当控制采购量,严格按照存销比例进货。

商品管理部门需要及时准确了解一线连锁店各具差异化的销售结构,并制定生成对应的采购订单,这就必须利用到中心库。首先要各连锁店如实反馈店面存货结构和各单品销售状况,再核对中心库的存储情况,制定适合当前销售的订单。同时需要验收核实采购实物与订单的一致性,尤其对于保质期或者有效期的把控。

(二)建立有效的ERP管理系统。大多连锁零售企业都在使用ERP系统,但是实际效果并不让人满意。企业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和经营产品的特性,对ERP各模块进行优化选取,建立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的有效的存货管理系统,以达到实时动态掌握存货信息,提高存货管理效率。连锁零售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分单品设定存货上下限值,设定系统可自行生成采购订单,实现流程理论上的智能补仓,包含一线连锁门店的子库和连锁企业本部的中心库,然后结合库存量制定采购计划。

目前在一些医药类连锁企业存货管理中使用的ABC法与EOQ法结合的办法是一个比较有效的适合其行业销售特征的管理手段。首先对企业药品用ABC法分类,找出对销售额贡献最大的品类。A类的种类最少,大约为在售单品的20%,但是完成了80%左右的销售业绩。B类占品类的15%,销售额的15%。其余的则归为C类,为销售额贡献最小的商品。然后再针对A类商品利用EOQ法量化控制各品类结构。

(三)强化存货财务控制。前面提到过连锁零售企业的采购大多是集中或者是区域性统一完成,因此最佳采购量的确定就显得很重要。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种采购方式,批次批量采购占用资金数额巨大,供应商的支付款方式也是一个重要控制点。

把以销定购进行数字化具体化,单品的最低库存量应该为该商品平均日销售量乘以其流转周期。流转周期天数应该包含订单采购天数、中心库入库天数、连锁门店配送天数和安全浮动天数。其中,安全浮动天数的确定需要财务部门综合此部分额外采购量资金占用成本与缺货可能损失比较分析。供应商应该按照货款支付方式分类,一类供应商为商品销售后付款,二类为货到付款,三类为款到发货。很明显,一类供应商对连锁零售企业资金占用最少,三类供应商占用企业资金最多,此分类也就显示了其对应采购的财务成本比较关系。

结束语:存货管理是连锁零售企业的基础工作,内容繁杂,环节较多,需要从各个环节入手,结合企业自身业务实际,综合利用财务及零售管理系统,降低存货占用成本,减少存货经营风险,提高企业整体和各连锁门店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零售行业的财务管理范文5

[关键词] 财务报表;融资结构;融资活动;融资政策

1引言

现代财务管理的研究分为4个层面:财务理论研究、理财规则研究、财务政策研究和理财行为研究。融资政策是财务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上市公司融资活动的指导和前提,2001年美国学者graham和harvey[1]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美国公司包括融资政策在内的财务政策,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这些结论有些是与理论相符的,有些是与理论相背离的。

目前我国的很多公司并没有公开的、明确的财务政策,自然也就没有清晰的融资政策,所以学术界对于上市公司融资政策的研究多是从融资行为、资本结构的角度进行的。

从融资行为角度进行研究的有:阎达五、耿建新、刘文鹏(2001)[2]通过研究上市公司的配股行为来分析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陆正飞、高强(2003)[3]通过向在深交所上市交易的500家公司的董事会秘书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进行了研究;胡奕明、曾庆生(2001)[4]以《财务与会计》杂志“理财广场”栏目中的企业为样本,研究了包括融资行为在内的企业财务管理实务。

此外,也有不少学者围绕资本结构研究上市公司的融资行为,并重点探讨了融资偏好问题,这方面的研究包括:黄少安、张岗(2001)[5]通过对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描述认定中国上市公司存在着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刘星、魏锋 等(2004)[6]在对myers优序融资模型进行修正的基础上,采用大样本实证检验了我国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融资情况;刘力军(2005)[7]对1992-2003年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多个方面的实证分析,我国的学者认为我国的上市公司的确存在着融资偏好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国内对上市公司融资政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仍需要进一步发展。考虑到融资政策是相对稳定的,本文试图通过对机械设备仪表、批发零售贸易、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3个行业典型指标的动态统计分析,较为全面客观地了解自2001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进而探究在实际理财行为中所采取的融资政策的现状及其演变发展。

2研究设计与样本数据

2.1研究设计

通过对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的财务数据进行研究,对具有针对性、代表性财务比率的分析,研究2001-2009年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了解其融资活动,进而初步探讨其融资决策、融资政策。研究框架是在“优序融资”理论[8]的启发之下建立的,如图1所示。

2.2指标选择

针对不同的分析对象,分别选取了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分析指标,具体的指标及其计算公式如表1所示。

2.3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以2001-2009年为研究窗口,按照证监会的行业分类,根据wind数据库2010年3月22日提供的公司名单,选择2009年12月31日之前在沪、深两市发行a股的机械设备仪表行业、批发和零售贸易行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剔除以下样本:①公开财务报告年数不足9年的公司;②st类公司;③主营业务发生重大变化的公司;④公司战略发生重大变化的公司;⑤数据出现重大缺失或异常①的公司;⑥审计意见为无法出具意见、反对意见的公司。

最终,分别从197家机械设备仪表制造公司、90家批发零售贸易公司和64家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公司中得到有效样本111个、57个和36个,共204个样本。

此外,考虑到数据的连贯性和可比性,所使用的财务数据均取自于未经过调整的合并报表。

2.4 分析方法

应用excel软件计算3个行业从2001-2009年各项代表性财务指标,并对3个行业的这些数据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

3实证结果与分析

3.1 内部融资分析

公司的基本融资渠道包括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是依靠公司内部产生的现金流量来满足公司生产经营、投资活动的新增资金需求,内部融资包括两种基本方式:一是留存的税后利润,二是计提折旧所形成的资金。由于内部融资的主要形式是税后利润的留存,且计提折旧所形成的资金不涉及复杂的管理问题[9],所以,主要分析的是内部融资中的留存收益。

采用资产负债表中的数据,并使用存量指标——盈余公积与未分配利润之和与总资产的比值,得出如表2所示的结果。

从表2中可以看出,近几年3个行业的内部融资比重最高仅为20.70%,内部融资在整体的资金来源中所占比例并不高。从行业的角度分析,机械设备仪表与批发零售贸易两个行业的比重均低于15%,不过从2001-2009年,留存收益在总体资金来源中的比重处于比较持续平稳的增长趋势之中:机械设备仪表行业从2001年的6.62%上升到2009年的14.03%;批发零售贸易行业从2001年的6.21%上升到2009年的12.15%,表明在这两个行业中,内部融资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公司加大了从内部融资的力度。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留存收益在总资产的比重虽然整体上有所波动,但总体是下降的趋势,2001年其比重为16.69%,2009年已降低到10.39%,表明在该行业中内部融资的重要性有所降低,公司逐渐倾向于融入更多的外部资金。

3.2外部股权融资

外部融资是指公司通过一定方式向公司之外的其他经济主体筹集资金的活动。外部融资通常包括两个方面:外部债务融资和外部股权融资。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开放和进一步发展,外部股权融资逐渐成为我国公司外部融资的一个重要方式。分析其存量指标,得出如表3所示结果。

从表3中可以看出,作为外部融资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外部股权融资在3个行业中的比重呈现比较一致的、持续下降的趋势:3个行业的外部股权融资比重均从2001年的40%左右下降到2009年的20%左右。从融资量的角度来看,上市公司的外部股权融资偏好持续降低。

3.3 外部债务融资分析

一直以来,债务融资都是公司资金的重要来源,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债务融资在公司融资结构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需要探讨的。根据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计算出3个行业的资产负债率,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中可以看出,自2001年以来,3个行业的资产负债率水平均处于不断提高的趋势之中:机械设备仪表行业的资产负债率从2001年的45.18%上升到2009年的61.36%,批发和零售贸易行业的负债水平由52.14%上升到63.74%,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上升幅度最大,由37.64%上升到66.60%。同时,2009年3个行业的资产负债率水平均处于60%~70%的区间之内。可见,自2001年以来,上市公司增加了外部债务融资的比重。

3.4 融资现金流量结构分析

利用现金流量表从流量指标的角度进行分析,得出表5所示的结果。

从表5中可见3个行业的流量指标均低于25%,且2002年之后,该指标均低于15%,说明外部股权融资在上市公司整体融资中的比重持续降低,融资规模小于外部债务融资。

此外,3个行业该项指标的波动都比较大,且变动趋势也比较一致:2005年该比重均为局部最低点,而2007年也差不多为局部最高点(批发和零售贸易行业略有差异),这种走势与我国股市的整体走势很类似,因而可以推断,股票市场的行情对上市公司的外部股权融资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公司的融资决策。

3.5 债务融资结构分析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并没有区分债务的期限,也就是将短期融资与长期融资视为无差异的,不过,严格地讲,融资决策中的所说的债务应为长期债务,因此,需要对债务融资的期限结构进行分析。

由于无法获得流量方面的数据,因此本文只进行存量分析,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展开。首先,从广义角度来分析,计算出非流动负债在总负债中的比重,结果如表6所示。

从表6中可以看出,在机械设备仪表与批发零售贸易行业中,非流动负债在总负债中的比重在10%左右,占比较低,表明在这两个行业中,流动负债在总负债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在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中,非流动负债的比重较高,从2003-2009年,其比重都达到50%以上,表明非流动负债的融资金额高于流动负债的融资金额。

从纵向的角度分析,非流动负债在总负债中的占比较为稳定,不过在稳定中也呈现出略有上升的态势,表明上市公司逐渐增加了非流动负债的融资。

其次,从狭义的角度分析,将长期借款与总借款进行对比,得出如表7所示的结果。

数据显示,机械设备仪表与批发零售贸易行业的长期借款/总借款比值低于0.3,说明长期借款的比重依然较小,短期借款仍占据主体地位;不过,该比值有缓慢增长的趋势:机械设备仪表行业从2001年的0.27逐渐下降到2004年的0.17,随后又逐步增长到2009年的0.29;批发零售贸易行业从2001年的0.14增加到2009年的0.27,表明与短期借款相比,长期借款有了更快的增长。而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该项比值高于0.6,体现了长期借款的主导地位;不过,该比例总体趋势是下降的:从2001年的0.77降低到2009年的0.66,表明该行业中短期借款的份额正在不断增加。

3.6 间接、直接融资比例

直接融资是公司通过证券市场直接向投资者发行证券,如股票、债券等,以获得资金的一种融资途径。间接融资是公司通过商业银行等金融媒介完成融资行为的一种融资途径。这两种途径各有优劣,本部分旨在分析这两种途径在上市公司中的使用情况。计算出3个行业的间接直接融资比,结果如表8所示。

从表8中可以看出,机械设备仪表和批发零售贸易行业的比值均小于1,表明这两个行业的间接融资规模均小于直接融资的规模,不过从动态变化的角度看,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比值呈现出小幅波动上升的趋势:前者由2001年的0.36上升到2009年的0.48,后者则由2001年的0.56增加到2009年的0.70,说明间接融资比重有所增加。相对于这两个行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此项比值上升幅度更大、趋势更为明显:从2001年的0.44快速上升到2009年的1.64,特别是从2006年开始,该行业的间接融资规模已经超过直接融资规模。这表明上市公司正越来越多地通过间接渠道筹集资金。

4研究结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虽然不能判断上市公司的融资政策是否合理,但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2001-2009年,在机械设备仪表行业与批发零售贸易两个行业上市公司的融资来源中,虽然目前所占比重基本都低于20%,但内部留存收益的比重越来越高,表明这两个行业的上市公司逐渐更多地从公司内部融入资金;目前,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中公司的内部融资所占比重也是基本低于20%,但内部融资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表明该行业的上市公司有加大外部融资的倾向。

(2)2001-2009年,3个行业的外部股权融资的比重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表明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不断降低。至2009年,机械设备仪表行业的外部股权融资比重主要分布在15%~45%之间,批发和零售贸易行业主要分布在15%~30%之间,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主要分布在15%~40%之间。

(3)2001-2009年,3个行业的外部债务融资的比重不断提高,上市公司对于债务的依赖越来越大,平均水平都超过了50%,一些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已经接近90%,当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一个国家公司负债率与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深度成正比[4]的观点。

(4)从流量指标的变化可以看出,2001年以来,股权现金流入占比呈现波动向下的趋势,这一方面印证了结论3的观点,同时也可以看出外部股权融资与整体股票市场的走势和行情有一定的联系。

(5)2001-2009年,3个行业非流动负债在总负债中的比重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的优化,但从广义债务融资结构比的公司分布区间可以看出,目前非流动负债的规模还是小于流动负债的,流动负债在上市公司中的地位还是稳固的。同样,短期借款依然是上市公司最重要的债务资金来源。

(6)2001-2009年,3个行业上市公司的间接融资规模与直接融资规模的比值都在不断提高:机械设备仪表行业与批发零售贸易行业直接融资的规模更大,但间接融资规模的增长更为迅速;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这种趋势更为明显,从2006开始其间接融资的规模已经明显超过直接融资的规模。这表明上市公司对间接融资渠道的依赖增强了。

(7)不同行业上市公司彼此之间的融资结构、融资行为存在着差异,表明融资政策具有一定的行业特性。

主要 参考文献

[1]john r graham and campbell r harvey.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rporate finance: evidence from the field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1,60(213):187-243.

[2]阎达五,耿建新,刘文鹏.我国上市公司配股融资行为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1(9):21-27.

[3]陆正飞,高强.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j].会计研究,2003(10):16-24.

[4]胡奕明,曾庆生.企业财务管理实务发展前沿研究—— 一份基于经验报道的统计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1(1):74-79 .

[5]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j].经济研究, 2001(11): 12-19.

[6]刘星,魏锋,等.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顺序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4(6):66-72.

[7]刘力军. 股权分置下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情况,2005(9).

零售行业的财务管理范文6

但是近一段时间以来,金融危机不断加剧,如何紧缩银根,提高人力成本,在激烈竞争的零售市场上使企业的客户满意度更高、发展速度更快、适应市场变化能力更强,成为各大零售业巨头所关注的话题。

而如何把在零售行业常年积累的经验和对客户的洞察力转换为新的优势,如何通过对管理和信息系统的更新,激发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如何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追求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也在拷问着IT业界。

日前,全美零售业联盟第97届展会上,业内众多企业――IBM、微软、NCR、SAP、英特尔、思科、甲骨文、摩托罗拉、富士通等公司都不惜重金,纷纷租用了超过200平方英尺的展台,用以展示各自最新的零售业解决方案。

英特尔在本次展会上展示了一套概念性零售销售终端(POS)系统。该系统利用了英特尔PC架构的能效优势,降低了销售卖场对于POS系统的总体拥有成本,并提升了消费者购物体验的满意度。

英特尔此次演示的概念性系统迎合了电子商务趋势下消费者对自助购物的偏好。该系统包括多项体现互联网购物优势的功能,如推销现有库存产品、展示促销信息、查询产品详情以及收集顾客评论等。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功能还能为销售人员创造更多的升级销售和交叉销售的机会,进而帮助零售商增加收益并提高客户忠诚度。

由于采用了45 纳米英特尔酷2双核移动式处理器,与传统POS系统平台相比,新系统使用的处理器的能耗降低了70%以上。

这套概念性POS系统还采用了英特尔博锐技术和英特尔主动管理技术。得益于这两项技术,新的系统拥有更低的维护成本、更出色的能源管理特性以及更完善的安全保障(如系统诊断)。博锐技术可以支持管理员对系统进行远程管理,可以在夜间关闭所有系统,在节约更多能源的同时还可以减少技术人员对系统的现场维护需求,并降低系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终为零售商节省更多运营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