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制造行业分析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药制造行业分析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药制造行业分析报告

医药制造行业分析报告范文1

【关键词】医药流通企业;经营管理;发展战略

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口约占全球的五分之一,医药终端市场规模已达1.5万亿元。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医保体系不断完善、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及对健康的日益重视,可以预见,国内医药市场将保持稳步扩张的态势,药品流通行业发展前景可期。

1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发展现状

一是行业集中度不高,企业数量过多。我国药品流通行业最大的特征是小而散,企业数量众多,大型企业少,市场集中度不高。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底,全国共有药品批发企业13508家,药品零售门店44.81万家。药品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批发企业15家,前100家的主营业务收入之和占全国市场的86.1%;其中,前3家的主营业务收入之和占全国市场的30.9%[1]。浙江现有医药批发企业330家,其中英特集团和华东医药两家龙头企业的年销售额均超过150亿元,年销售额在1.5亿元以下的占企业总数的80%[2]。反观欧美发达国家及日本的医药流通行业,企业数量不多,但规模大、市场集中度高。美国医药市场约占全球市场的40%,全美医药批发商、分销商总共不到50家,规模最大的3家企业占有96%的市场份额[3]。德国共有10家大型药品批发企业,规模最大的3家企业占有60%~70%的市场份额。法国共有药品批发企业8家,规模最大的3家企业占有95%的市场份额[4]。日本共有药品批发企业79家,规模最大的4家企业占有80%的市场份额[5]。显而易见,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具有强烈的整合需求和极大的整合空间。有研究机构提出观点,国内医药批发企业数量从现有的1.3万余家减少一半是比较合理的。二是行业整体利润率偏低,零售毛利率好于批发业务。医药流通行业还有一大特征就是毛利率普遍比较低。从世界范围看,欧洲药品批发商的平均毛利率在9%左右,净利率在1%~2%[6]。美国最大的医药保健分销企业——麦克森(McKesson)公司2013~2015财年的净利率分别为1.1%、0.9%、1.2%。日本医药批发商的平均毛利率不到7%[5]。我国医药流通行业的毛利率与日本大体相当,在6.7%左右,大型企业的平均净利率高于美国。综合相关企业的公开数据,2015年,国药控股的毛利率为8.20%、净利率为2.51%[7];上海医药毛利率12.1%、净利率3.2%[8],其分销、工业、零售的毛利率分别为6.14%、50.78%、15.99%[9];九州通的毛利率7.50%、净利率1.40%[10],其中批发业务的毛利率为7.11%,零售的毛利率为17.87%[11];南京医药批发业务的毛利率4.86%,零售的毛利率为22.52%[12];英特集团的毛利率为5.44%[13]、净利率为0.89%。总体看,医药流通行业的毛利率较低,大型企业盈利能力较强,规模小的企业经营压力较大。

2医药流通行业发展所面临的政策环境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相关政策的效应将不断显现,给医药流通行业带来深刻影响。公立医院改革相关举措,将扭转过往几年医药市场高速增长趋势。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深入,破除以药养医、取消医院药品加成、严格控制医药费用、遏制医药过度用药等政策,将抑制药品消费的过快增长。据统计,近5年来,我国药品流通行业销售同比增长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10年为24.6%,2011年为23.0%,2012年为18.5%,2013年为16.7%,2014年为15.2%,2015年为10.2%[14]。我国药品流通行业销售同比增幅逐年回落,既有基数不断加大的原因,更是政策作用的结果。药品消费市场保持中低速增长将会变成常态。对企业来说,要获得高速发展,就需要通过收购兼并寻求外延扩张之路。新的药品采购机制和医药电商的兴起,将加快流通行业的洗牌。药品采购招标制度的改革完善、流通领域“两票制”的实施,将进一步规范药品流通秩序,压缩中间环节,降低虚高药价。同时,国家推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鼓励医药电商发展,支持探索电子处方等网络医疗健康服务应用,利用互联网提供药品配送等,简化药品交易渠道,畅通药品销售和使用信息,缩短药品产业链,形成新的药品供应生态体系。而这些政策必定会对市场带来挤出效应,同时也给收购兼并带来更多机会。国家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将进一步鼓励流通企业做大做强。“十二五”时期,《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明确鼓励药品流通企业开展兼并重组,不断做大做强;提出形成1~3家年销售额超千亿元的大型医药商业集团、行业集中度明显提高的目标[15]。虽然这些目标已经实现,但与欧美国家及日本相比,我国医药流通行业整合的需求仍十分迫切。国家药品流通行业“十三五”规划预计会继续鼓励通过收购兼并,打造一批全国或区域性龙头骨干企业,加快改变小而散的状况,提高医药流通资源的配置效率。另外,医药分开推动了医院处方外流,并为医药流通企业与医院开展深度合作提供了机会。

3医药流通行业要如何提高市场竞争力

根据医药流通行业的特点以及所处的政策环境,医药流通企业要找准定位,把握机遇,充分用好政策红利,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经营效益和市场竞争力。首先,实施并购重组,加速企业扩张。从位居国内医药流通行业前三甲的国药集团、华润医药、上海医药的发展轨迹看,国药集团、华润医药、上海医药都实施了积极的外延并购策略,通过收购兼并实现迅速扩张。浙江英特药业过去几年也实施了一系列的并购,扩大了市场份额。在未来医药市场总容量增长趋于稳定的大环境下,各个市场主体之间此长彼消、不进则退。药品流通企业,尤其是有一定实力和规模的企业,应该把收购兼并这一扩张战略放在重要位置,在有效整合现有分支机构或营销网络的基础上,主动出击,通过收购兼并占领更多市场。而在收购兼并的过程中,要注意选择有助于市场份额快速提升的优质公司作为收购兼并的目标,如具有较强辐射功能的区域优质医药公司,区域市场占有率较高、与医院粘合度强的地方企业。当然,收购兼并这样的企业代价也很高,但当前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尤其是资本市场,为这种收购兼并提供了可能。其次,开拓业务领域,增强竞争能力。上海医药集团作为一家从区域性公司发展起来的全国性龙头企业,在深耕主业的同时,大举布局相关产业,取得明显成效,呈现出了稳步健康发展的态势和较高的行业影响力,是医药流通企业发展的优秀范例。一方面,要咬定主业目标不放松,深耕主业:①加大产品和客户的开发力度,大力拓展上下游市场;②不断创新业务,改善服务,尤其是加强与医疗机构的合作,联手推动业务创新,如开展药房托管、供应链管理、药事服务、物流管理和信息增值服务、患者康复及后期用药服务等[16];③深入研究“两票制”和各地药品采购招标政策变化留给药品配送企业作为的空间,主动出击,寻求与生产企业和医疗机构的有效合作,发掘新的业务模式。另一方面,在深耕主业的同时,还应积极拓展业务:围绕主营业务,延伸上下游产业链,扩展相关产业发展,增强竞争力,提高抗风险能力,譬如涉足医药制造业、医疗服务业、健康产业等。第三,发展电子商务,创新经营模式。我国医药电子商务进入门槛较高,网络销售品种受到限制,物流配送效率较低,网上售药不进入医保,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医药电商的发展,与国家鼓励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和信息经济的取向相悖。因此,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支持医药电商发展是必然趋势。而医药电子商务亦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内不少知名医药流通企业未雨绸缪,在医药电商领域开展布局,如九洲通、国药集团、上海医药、英特药业等。截止到2016年8月底,全国已获得《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的企业752家,其中B2B199家,B2C553家。医药流通企业发展医药电子商务,一是要建设好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医药流通模式的创新,提高信息、产品、资金在上下游机构之间的流转效率,改善服务,达到扩大市场份额和降本增效的目的。二是要积极创建B2B、B2C服务平台,顺应销售模式的转变,构建网上医药“社区”,开展O2O服务,依托平台开拓健康管理服务;对接医院处方分流,对接互联网医疗用药需求。第四,加强内部管控,提升经营绩效。医药流通企业毛利率偏低,运营成本较高,企业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经营绩效。因此应加强内部管控,提升经营绩效:①要强化成本管控。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如果管理粗放、成本高企,这么低的毛利率是很难实现盈利的。要围绕控制和降低经营成本(采购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如采购议价、节人增效、库存管理、货款回收、优化资产负债等。②强化员工队伍建设。人力资源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要把好入门关,根据岗位职责需要,选拔优秀人员充实队伍,不断优化企业人员结构。完善激励措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让每位人员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潜能。③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建立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④强化质量安全意识。增强全员质量意识,完善质量安全制度,提高安全管理人员专业素养,落实质量安全责任,加强全过程监管,确保不出任何质量问题。这是企业的立足之本,也是企业的发展之源。

参考文献

[1]中国医药商业协会.药品流通行业相关统计数据.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378,389.

[2]浙江省医药行业协会.浙江省药品流通行业“十二五”时期发展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58,161.

[3]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国际领先的药品流通企业发展模式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362.

[4]陈文玲,李金菊,颜少君,等.药品现代流通研究报告—中国药品现代市场体系研究与设计.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62.

[5]一般社团法人日本医药品批发业联合会.日本药品批发业环境变化及构建新式流通模式.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354.

[6]斯德法诺•佩西纳.沃博联:立足变革前沿,引领行业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348.

[7]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年度报告2015.2016:5.

[8]中国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秩序司.2015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034.

[9]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年度报告.2016:30-31.

[10]中国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秩序司.2015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034.

[11]九州通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年度报告.2016:15.23.

[12]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年度报告.2016:13.

[13]浙江英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年度报告.2016:13.

[14]中国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秩序司.2015年药品流通行业运行统计分析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27.

[15]温再兴.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十二五”时期发展成就综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05-106.

医药制造行业分析报告范文2

随着总行业规模在不断扩大,市场对药品第三方物流的需求在增加,我国医药物流行业将在2015 年继续保持高速发展。

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医药流通总额增长率在2015 年有下降的趋势。但是随着总行业规模在不断扩大、药品第三方物流的原有积累较少、市场对药品第三方物流的需求在增加,这就刺激了我国医药物流行业将在2015 年继续保持高速发展。

行业微利化将成常态按照国内主流的医药商业分类,医药商业的流通业态主要包括医院纯销、分销调拨、普药快批三类。根据商务部的药品流通行业统计分析报告,2013 年国内医药商业总规模约为10429 亿元,同比增长不到17%。根据统计,2014 年医药商业增速将比2013 年降低,医药商业总销售规模接近12000 亿人民币。

2013 年国内医药零售总规模约为2607 亿元。进入2014 年,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均面临增长放缓的压力,预计药品流通行业销售增幅将继续趋缓,行业微利化的特征将成为常态,但是医药零售总额将接近3000 亿人民币。

打破层级流通模式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推行,医药产业越来越打破过去传统的药品层级流通的模式,药品物流供应链扁平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传统的药品流通渠道中,药品从工业企业首先流向一级经销商(全国总代)处,接着流向二级经销商(各省总代)、三级经销商(省内区域二级商),最后流到零售终端(药店、医疗机构等)。虽然随着2008 年普药快批业务的兴起,部分药品取消了三级经销商这一环节,由二级经销商直接向药店、医疗机构、诊所等配送货品,但是层级的模式依然是传统药品流通渠道的主流。

随着国家政策鼓励减少药品流通中间环节达到降低药品消费成本的目的,以及现代物流技术的发展和大型现代医药物流中心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三级分销商将逐步消亡(在县域还有生存空间)。可以预见的是,药品物流供应链的趋势是整合原有的一级、二级(甚至三级)经销商的角色,现代物流中心甚至会包括部分零售药店的物流职能。如右图所示。

新版GSP 推动第三方医药物流发展

自2013 年国家卫生部、药食总局陆续颁布新版GSP 标准以来,各省逐步启动了医药企业新版GSP 换证和认证的工作,此项工作将于2015 年底全部完成。该工作要求医药企业必须加大在质量管理、物流管理方面的投入,国内绝大多数省份甚至规定了医药企业通过新版GSP 认证必须租赁的最低仓库面积。

预计从2014 年开始,医药企业外租适合的第三方物流仓库将逐步达到一个高峰;大型医药物流库房的建立和启用高峰在2016 年至2017 年。

目前,国家药食总局层面尚未出台现代医药物流建设的标准和第三方医药物流认证的文件。

但是自2008 年开始,原国家药监局借修订新版GSP 的契机,一直在做现代医药物流建设标准和第三方医药物流认证标准附录的修订工作,因此行业内都认为发展第三方医药物流是政策趋势。

国内现已推出第三方医药物流试点的省份主要有山东、江苏、浙江、湖南、河南、四川、海南、吉林、北京、广东等省份,这些省份大多数已经出台了各自的现代物流暂行标准或者第三方医药物流认证标准,主要是以向企业发放第三方医药物流试点资格批复件的形式进行政策试水。部分省份的试点企业以自身的努力,逐步拓展开了第三方医药物流市场,并且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取得第三方医药物流服务资格的企业还是以各地规模商业药企为主。尤其是近两年来,一方面医药公司面临着医院市场越来越受政策影响,企业的物流服务能力成为衡量一个企业能否从事医院业务的标准;另一方面,随着国家新版GSP 即将出台,医药企业在物流领域的投资规模将越来越大,有效的物流服务水平不但成为降低企业运作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成为企业继续生存下去的必要条件。

各类医药商企的库房需求

医药工业可分为七大子行业,包括:化学原料制造业、化学制剂制造业、生物制剂制造业、医疗器械制造业、卫生材料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中药饮片制造业。医药工业企业作为医药产业链的上游企业,具有原材料运输、成品药仓储配送等物流需求。

尽管医药工业企业规模不一,但是普遍需要提供药品的异地仓储、运输服务。尤其是在新GSP 标准下,绝大多数工业药企没有能力自建遍布全国多数省份的药品仓库。而且在“两票制”的背景下,基本工业药企更需要有第三方物流经营资质的企业为其提供异地储运业务。

区域型工业药企(工业药企百强榜之外的)规模不是太大,但是在全国有异地库房的租赁需求。

部分工业药企需求的库房面积在5000 平方米左右,且以整货存储为主。部分工业药企需要当地物流企业为其提供库内货物管理和作业的“委托配送”服务。按照物流特点和规模,我国医药商业企业可以分为医院纯销、分销调拨、普药快批三种主要类型。

以大医院纯销业务为主的企业以国有企业居多,其物流作业的特点是拆零比例相对较少,通过对其调研发现库内作业的单件货物平均货值在2300 ~ 2900 元(现实业务中,许多大医院纯销业务单件货值更高,此处取值为行业平均值);库内经营总药品品规数一般在5500 ~ 6500 个即可;经营各种剂型相对齐全,包括毒麻精放类、中药材、蛋白同化制剂等。以大医院纯销为主的企业其库房需求相对不大,以年销售为20 亿人民币的医药纯销企业为例,其库房实际需求在6000 平方米左右即可。

从物流作业的角度而言,此类药企往往是优质的物流客户。由于资金充裕,只要没有内部制约因素或拿不到土地等客观因素,多以自建物流中心为主。但是由于其内部决策机制慢,因此也有很大的机会需要外部租赁库房。此类企业非常关注物流地产商的服务能力、库房的软硬件条件是否符合新版GSP 规范等。经过调研,此类企业目前在租库房往往以独栋形式为主,面积以10000 ~ 15000 平方米为主。

以分销调拨业务为主的企业主要是各地区域型龙头企业,其物流作业的特点是拆零比例相对较少,单品种的货物量大,以整件为主;调拨分销业务的平均单件出库货值约为1400 ~ 1600 元,充分体现了物流作业批量货物快进快出的特点。此类企业库房内总的经营品规数一般多于纯销类企业,少于快批类的企业,库内药品总品规数极少超过8000个。但是其经营剂型也比较齐全,除了有特殊资质要求的毒麻精放类没有以外,一般的中药材、冷藏品等是有经营的。

根据调研,以分销调拨为主的企业其库房需求适中,以年销售为20 亿人民币的分销调拨类企业为例,其库房实际需求在10000 平方米左右即可。

分销调拨类企业目前多为各地的民营药企,这类企业重视物流园区(库房)的区域位置,以及便利的车辆进出和堆场作业;对库房的承租单价和后续改造成本很敏感。由于此类企业目前多为综合型业态,因此新建或承租库房面积大多在15000 ~ 20000平方米左右,部分企业有现有土地或库房轻资产化的需求。

医药制造行业分析报告范文3

关键词 职业教育;农机市场营销课程;“双主体”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2-0116-02

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是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主要培养合格的农机装调、农机营销、农机售后服务等方面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该目标的指引下,构建农机行业特色的市场营销课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和高职农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决定了“双主体”开展高职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是必然选择。“双主体”培养模式,即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

1 课程基本教学情况

本课程采取分模块、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将本课程教学过程分成4个模块,通过3个项目的实施开展,让学生掌握营销理念、营销策略的运用及产品销售技巧。通过分组训练,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组织的作用,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是通过以工作任务导向以及农机产品营销的实际工作项目活动,使学生了解农机销售人员的学习领域和工作领域等专业知识与技能,能够设计并开展农机市场的调研活动,培养学生具备在了解农机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的基础上,对农机产品进行有效的市场定位,对其营销活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进行策划,并开展农机产品销售活动,最终促成交易的技能,为学生具备未来从事专业方面实际工作的能力奠定基础。

3 课程内容设计

教学情境设计 课程教学全程依托久保田农业机械(苏州)有限公司、常州东风农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常州常发农装股份有限公司,教师为农机公司营业部经理,学生为营业部人员,根据项目设计的具体情境及要求,教师布置工作任务,学生在小组组长的组织安排下分工协作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项目设计 在课程确定之前,课程教学团队通过市场调查明确了农机企业目前主要的营销岗位,主要有销售代表、售后服务、市场管理等核心岗位,并且在调查中确定和分析了核心岗位的任务,从而对本门课程的教学项目进行了如下设计。

项目一:农机市场调研与分析。**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开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机制造商,目前主要生产收割机、插秧机和拖拉机。目前,该公司准备在本地区农机机电市场及本地区其他适合区域分别增设经销点一个(假设),为此,营业部经理要求营业部人员对企业自身、目标顾客、竞争者等微观营销环境及自然环境、经济环境、 政治法律等宏观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并做出调研分析报告等应对措施。

项目二:农机市场营销策划。**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根据前期企业经营战略于某时推出新产品,营业部经理要求营业部人员分析该产品的营销战略规划(总体市场营销策划,包括STP策略、4P策略),并在了解公司近期经营目标、营销目标的基础上,策划一场新品推介会(单项活动营销策划),要求向目标市场传达此产品的品牌利益点,传递此产品的市场定位概念。

项目三:农机产品销售与售后服务。**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推出新产品,营业部人员分区域进行市场开拓工作,寻找并确定合作客户,让客户熟悉新产品性能,并就价格等进行详细洽谈,最终促成交易的完成。

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结合职业岗位的具体分析,将传统营销课程的内容及农机营销员职业技能课程的内容进行了有机整合,提炼出表1所示课程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每个项目的教学过程中,遵循一定的教学思路,以项目一为例进行介绍。

1)本项目基本介绍。

①项目陈述:介绍本项目的情境,提出学生在情境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完成的项目成果。

②阐述项目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

③提出工作任务:向学生提出完成项目成果所需要开展的工作任务,包括调查分析企业微观环境、宏观环境,设计开展对本地区农机机电市场的市场调查等。

2)开展工作任务。如任务1:分析影响农机企业的营销环境因素。

①工作实施:提出学生应该具体完成的工作内容,要求各组学生熟悉企业资料及经营状况,初步调查企业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

②理论支持:对完成任务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点作简单介绍,对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所涉及到的主要因素进行简要说明。

③部门会议:提出若干完成任务中可能涉及到的问题,各组学生召开部门会议,讨论并解决问题,如本公司的竞争企业有哪些,本公司的供应商有哪些,讨论并分析影响农机企业发展的主要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技术因素等。

④指导意见:对完成任务中的关键点作提示、指导,并对涉及的关键知识点作详细介绍。

⑤深入工作:各组学生在任务书的指导下,通过初步的理论知识点的学习、部门会议问题的讨论以及教师指导意见的引导,在组长的组织安排下开展具体的工作。

⑥成果展示:要求每一个小组委派一名营销人员,为全班概要讲解操作过程及结果,时间控制在3分钟以内。

⑦总结布置:教师点评任务完成情况,并布置下一次任务。

3)项目成果的提交。完成所有主要相关工作任务后,要求学生对整个项目所收集分析的资料进行整合,完成较为系统、全面的调研分析报告,并用PPT进行展示汇报。学生提交工作任务书、调研分析报告、调查方案、调查问卷等。

4)项目的考核。本门课程的考核采用过程考核方式,主要依据学生参与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表现、结果展示两个方面。每个项目的考核在项目展示后及时开展。具体的评价过程中,采用多元性的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同事互评、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针对上述评价方式,配套设计个人自评表、小组自评表、小组互评表等。考核项目也体现出多元化的特性,考核时结合课堂表现、课程作业、单元实践、期末考试的方式,对每位学生的农机市场营销的能力进行考核。

4 课程教学方法

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在课程的实际教学中,各组学生通过实地考查、网络资料的整理分析、小组分工协作,逐步熟悉项目中的产品及其营销策略,并进行特定时期营销策略的制定。在此过程中,教师以指导为手段,将理论知识点与学生进行分享学习,学生通过分步操作各任务来完成每个教学项目,并提交总结报告进行成果展示分享。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有项目设计、任务驱动、理论讲授、小组讨论、视频借鉴、案例分析、自主训练等。

5 结束语

目前,在国内的市场营销或农业机械应用技术课程体系中,具有农机行业特征的市场营销课程尚属空白。因此,在农业机械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中,农机市场营销课程的建设意义不言而喻,它对于该专业能够达到培养合格的农机装调、农机营销、农机售后服务等方面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专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双主体培养模式下建设农机市场营销课程,能够使得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调查、分析、制定策略的实践工作中,通过模拟的工作情境,体会市场营销的核心理念,掌握农机市场营销工作的核心能力,为将来走上农机市场营销工作岗位、能够更快地适应社会工作作出深厚的铺垫。

参考文献

[1]施能进,罗文华.专业群共享课程《医药市场营销》的开发和实践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0):1571-1573.

[2]王辉.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商务礼仪训练课程设计[J].技术与教育,2012,26(1):51-52.

医药制造行业分析报告范文4

高职高专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它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高职教育专业设置是否与当地产业结构相适应关系到高职教育能否发挥其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同时关系到高职教育自身的发展和繁荣。

一、泰州市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现状

泰州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地处江苏中部、长江北岸,自古就有“水陆要津,咽喉据郡”之称。优越的区位优势,凸显泰州市承南启北交通枢纽重要地位。全市总面积5 787平方公里,总人口507万,现辖靖江、泰兴、兴化3个县级市,海陵、高港、姜堰3区和泰州医药高新区。目前现有高职院校两所,一所本科、专科兼有的公办本科院校。其中有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和泰州学院――原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5个本科专业,其余都是专科专业)。以泰州市2013年高职高专招生计划为计算数据源,按照教育部2004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进行分类统计汇总,2013年泰州市高职高专专业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覆盖专业大类目录所有19 个专业大类的15个专业,覆盖率为78.9%;开设专业115 个,覆盖率为14.7%。其中,农林牧渔类、生化与药品类、制造大类、电子信息大类、财经大类、医药卫生大类等六大类专业的布点数占总开设专业数的66.9%,招生计划数占到泰州市高职高专总计划数的72.5%。

二、泰州市高职高专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适应性分析

泰州市是全省转型升级示范区,努力实施开放创新“双轮驱动”战略,着力构建以传统优势产业装备制造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和若干个新兴产品集群为主体的“1+3+N”产业体系,形成以中国医药城、出

口加工区、新能源产业园、沿江产业带、里下河经济板块为辐射带动的“一城一区一园一带一块”产业发展空间格局,三大新兴产业强劲呈现异军突起之势[1]。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 000亿元;2012年达2 422.61亿元,是2002年的4.86倍。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泰州市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而相对于泰州市经济转型升级的快速变化,泰州市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设置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如表2所示。

2012 年第一、二、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比重为7.1:53.1:39.8。泰州市高职高专专业覆盖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分别为20:32.2:47.8,招生计划人数覆盖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23.1:33.2:43.7。从数据分析显示,覆盖第一、二、三产业的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比例出现了“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型格局,第一、三产业设置的专业数和招生人数比重高于第一、三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其中,第二产业设置的专业数和招生人数比重远远低于第二产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开设的专业和招生人数都集中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专业重复设置情况非常严重;覆盖第三产业所设置的专业重复率较高,如财经大类共设置13个专业,招生计划人数1 093人,占第三产业招生计划人数的31%,公共事业大类和法律大类设置专业数仅为一个,每个专业招生计划人数不超过50人,而材料与能源大类专业开出率为零,与产业对应的生物医药专业和电子信息专业很少。

三、泰州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的几点思考

1.根据泰州产业体系优化专业结构。虽然不能要求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完全吻合,但高职高专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定位,决定了必须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泰州高职高专院校应紧紧围绕“1+3+N”产业体系的要求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对吻合的核心专业和外围专业,依据产业集群或行业产业链,重点建设若干个以重点专业为主干、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应紧扣农牧产业链设置相关专业,依据脱水蔬菜、水稻与弱筋小麦加工、植物油加工、银杏系列产品、快速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增设相关专业。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是3所高职高专院校中唯一一所综合类的高职院校,学院在现有设立的专业基础上,紧紧围绕泰州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体系设立装备制造、医药、建筑、经管四大专业群,尤其是医药专业群可以围绕研发、制造、流通和医疗康健这一产业链进行建设,加快建设光伏发电技术、造船和现代物流专业。泰州学院中专科专业应主要围绕泰州地区基础教育、文化创意、文化旅游产业设置相关专业群。对于3所高校重复设置的相关专业如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市场营销和计算机技术等相关专业,高职院校应紧扣学院的专业群建设,杜绝学生人才培养的批量生产,高职院校之间以及学院内部各专业群之间要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依托产业开设相关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方向明确,毕业生更具就业优势。

医药制造行业分析报告范文5

所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将今年世界知识产权日的主题命名为“天才创新家”,借此提醒人们:在每个伟大创新的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故事。

人通过学习知识激发创新,通过创新生产财富,从而推动文明前行,这是人类得以生生不息的根本。所以,作为开发和利用知识资源的基本制度,知识产权制度旨在通过合理确定人们对于知识及其他信息的权利,调整人们在创造、运用知识和信息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关系,激励人们创新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当今世界,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而作为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专利制度也日益成为国际间产业布局的重要工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从最近几年看,这种关注对内表现为跨国公司专利申请数量的呈几何级增长以及更加频繁的专利收购,对外则表现为愈演愈烈的全球专利诉讼。在知识密集型的信息通信行业,这种特征更加突出。

几乎所有的公司都承认,专利战只是一种商业竞争手段,目的是为了阻止竞争对手进入相关市场。为此大公司不遗余力布局专利格局,筑起专利壁垒,以取得交叉授权,赢得竞争筹码。

但在实际操作中,手段常常被混淆为目的,申请大量“垃圾专利”作为谈判资本是大公司通行的游戏规则。所以有识之士警告,过度的专利战是对创新精神的戕害。

WIPO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也在今年的世界知识产权日致辞中委婉提出,应当把知识产权看作一种机制,以提高我们解决这些挑战的能力。“我们还要做到各方面的正确平衡,这也正是为什么要开展知识产权讨论的原因。因为从概念上看,知识产权关系到变革,关系到新生事物。它所关系到的,是在社会中实现我们所期望的变化。”

专利诉讼在全球科技业已司空见惯,尤其在硅谷,自上世纪80年代起IT巨头们就已经挥起了“专利大棒”。著名的诉讼案有苹果微软侵犯图形用户界面专利权、UNIX系统代码版权闹剧、黑莓手机侵权事件等。

本世纪初,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这一主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不可避免地遭到了阻击。

2003年1月,思科华为及华为美国分公司,要求其停止侵犯思科知识产权。这是较早引起国人关注的一例知识产权案,也被视为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而随着中国通信技术从跟随到追赶再到抢跑,专利诉讼的战火也开始高频率、大面积燃向中国通信企业。近年来已先后爆发了华为和摩托罗拉、华为和中兴、中兴和爱立信诉讼案等多起知识产权纠纷。

专家指出,中国企业频繁遭遇专利战,反映了中国通信企业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位置。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从2009年起,中国ICT(信息、通信和技术)专利年公开量已经超越日本,排名世界第二。电信行业一直是PCT(专利合作条约)中专利申请比例最大的行业,且增长速度稳居榜首。

今年,欧洲专利局(EPO)公布了《2011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在去年EPO受理的专利申请前50位中,华为(740件)和中兴(400件)分居第17位和第44位,这是中国首次有两家企业同时跻身50强。

跨国公司感受到了来自中国企业的竞争压力。因此,基于其高额诉讼、天价赔偿的特点,专利诉讼已成为跨国公司阻击中国企业的不二法宝。

在此需要追问的是,中国公司应该秉承何种专利策略和战术?

从目前看来,面对专利诉讼,通信业内通行的做法是对外积极应诉,适时签订和解条款;对内则构建专利池,筑起知识产权保护的高墙。

专家指出,除了上述通行做法外,中国企业还应积极参与国际专利标准的制定。

强调专利与标准的结合,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专利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先把规则性的东西做成国际标准,然后把这种标准性的路径全部设定成专利进行注册;另一方面则是把已有专利变为标准,标准化成为专利技术追求的最高形式。这样,通过控制国际化标准从而为他国产品的进入设置技术贸易壁垒。

将专利与贸易挂钩是发达国家专利政策的另一个突出特点。越来越多的公司意识到专利已经成为一种商品开始出现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特别是某些发达国家近年来极力推行专利审查的国际化,打破了原来专利审查的地域性限制,由少数几个国家负责专利审查并授予专利权,其他国家只需承认审查结果即可。这种状况将极大扼制发展中国家的创新能力,甚至由于过度依赖外国专利技术而对其国家经济安全构成威胁。

当发达国家打着保护知识产权的幌子滥用专利战、行贸易保护之实时,不少有识之士开始反思当下专利体制是否过度保护了专利权。“过度的专利战是对创新精神的戕害。”某不愿具名的知识产权专家表示。

一场关于知识产权的全球争霸战已经打响,这一趋势无法逆转,只能积极应对。 2008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纲要提出,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在信息、生物和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技术领域超前部署,掌握一批核心技术的专利,支撑我国高技术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

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的分析报告指出,“十一五”期间政府通过知识产权战略及科研项目引导,企业自身知识产权意识显著提升;我国企业在电信无线电产业国际竞争中谈判地位初步有所改善。

医药制造行业分析报告范文6

一、一季度价格运行特点及其成因

(一)一季度整体价格形势开局良好,价格总水平由降转升,已经进入缓慢回升的轨道

2003年伊始物价形势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一季度各种价格均呈现良好的走势(见表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一月份比上年同期上涨0.4%,结束了连续11个月的负增长,由降转升,并呈现稳步回升的走势。其中城市和农村消费价格均小步上涨;同时,生产资料价格明显上涨,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表1

2003年一季度主要价格变动情况(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经济景气月报》资料整理。

  

进一步分析,价格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居民消费价格止跌回升,主要是受蔬菜价格、服务价格和公共用品价格上涨(见表2)所带动。尤其是蔬菜,年初由于气候变化影响,使一季度蔬菜价格上涨34.7%,带动食品价格上涨2.5%。而其他消费品价格如烟酒、衣着、家庭设备、医药、交通通讯、娱乐文教用品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三月份家庭设备下降5.5%,医药下降5.7%,通讯工具下降17.8%,文娱耐用消费品下降7.6%。如扣除蔬菜上涨的短期因素,居民消费价格仍然负增长。

  

表2

一季度消费品价格上涨商品和服务项目(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及《统计分析报告》资料整理。

  

第二,在工业品价格中,一季度采掘业和原材料加工业等重要的生产资料价格涨势迅猛,推动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进而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约3.9个百分点。分月看,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持续上涨带动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涨幅逐月扩大(见表3)。

第三,一季度生活资料出厂价格虽然比去年同期下降1.4%,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约0.3个百分点,但呈现逐月回升的态势,已经走出低谷,将对今后居民消费品价格走势产生影响。

  

表3

一季度工业品出厂价和原材料购进价(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及《统计分析报告》资料整理。

  

(二)价格回升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经济景气不断上升的反映

物价是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综合反映,2003年一季度价格回升是我国连续几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坚持扩大内需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说明我国开始摆脱通货紧缩阴影,宏观经济运行已经出现一些新的变化。

1.需求快速增长是拉动价格水平回升的主要力量

在2002年经济增长保持较高速度的基础上,2003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9.9%,比2002年同期加快2.3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同期增长最快的一个季度。国民经济持续加速增长,使社会需求更加旺盛,市场供求关系不断改善,对价格的拉动作用增大。

第一,全球制造业开始向中国转移、美元贬值和出口环境改善,使一季度外贸出口达863亿美元,增长33.5%,比上年同期加快23.6个百分点。其中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增长40.7%和48.5%。出口快速增长增大了对加工制品的需求。

第二,经济增长、企业效益上升和扩大就业增加了居民收入。在上年收入增幅较大的基础上,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实际现金收入增长7.5%。居民消费信心进一步增强,消费结构升级加速,促进了国内消费的增长,使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9.2%。以住、行、服务为代表的发展型消费全面启动,带动了住房装修装璜用品、汽车、通信工具、娱乐用品、文化用品等多种新型消费品需求的快速增长。

第三,在连续几年扩大内需、积极财政政策引导下,及经济快速增长的刺激,各种经济成分投资热情很高。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55亿元,同比增长27.8%,比上年同期加快8.2个百分点。新开工规模迅速扩大,同比增长63.3%。加大了对建材、机器设备等投资品的需求。

  

表4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单位:%)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经济景气月报》及《统计分析报告》资料整理。

  

2.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贷款增速,支持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消费需求的增长

2003年一季度,我国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贷款出现了增速加快的现象。年初,央行确定的调控目标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狭义货币供应量分别增长16%的较高调控指标,但实际运行结果是:到三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狭义货币供应量分别增长了18.5%和20.1%,远远超过了调控水平。一季度,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8082亿元,增加额比近三年平均水平多5064亿元,是建国以来贷款进度最快的一季。其中贷款增幅最大的是是基本建设贷款和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充足的资金,支持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和消费需求的增长。

3.一季度价格形势的特点反映出当前经济运行的特征

按照一般市场经济规律,需求增长影响顺着流通和生产链条由最终消费向上传递,需求增长拉动价格的过程应该是:最终消费品——加工品——能源和原材料产品——投资品。但目前我国需求对价格的影响结果却不是遵循这一规律,而是资源性产品价格大辐上涨,原材料价格相随上行;居民服务价格上涨,居民消费品价格下跌。这种价格特点反映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些特征。

第一,连续几年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投资需求拉动内需,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投资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逐年上升,直接推动了投资品价格的上涨。

第二,由于资金、技术和体制的原因,我国产业结构一直表现为头重脚轻的非均衡状态,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相对于加工业发展较慢。加工业多年来低水平重复建设产生大量过剩的生产能力,同时处在产业升级换代及消费结构转换的过渡期,生产能力的过剩和产品结构的趋同,使得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严重。因此当市场需求增长时,只拉动加工制造业和轻工业生产增长,由于原有生产能力较大(生产能力通过投资还在继续扩大),市场竞争激烈,生产企业采取了增加生产薄利多销的策略,仅在生产环节起到制止价格进一步下滑的作用,而没有拉动居民消费品价格。但加工业和轻工业生产增长,及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增加了对能源和基础原材料的需求快速增长,市场需求旺盛,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由于基础产业生产能力有限,电力、钢材、化工原材料等基础原材料在数量和品种、规格上不能满足需求,引起这些价格不同程度的上涨。再次,原材料生产的快速增长加大了对原油、煤炭及铁矿等金属矿产品的需求,而国内资源缺乏,这些价格涨幅较大。而随着居民对服务消费需求的增加,教育、医疗、保健及家政等服务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上升档次,推出新的项目,使服务价格呈现上升的趋势。

第三,对一些基础产业的进入限制过多,门槛很高,不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这些行业的建设中,限制了这些基础产业的发展速度,影响了供给结构的调整。

因此,目前价格形势的特点充分反映出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的导向作用和原有产业结构失衡,及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的经济运行特征。

4.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我国生产资料价格的影响

我国是原油、金属矿产等资源性商品短缺的国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缺口越来越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相应增大,价格与国际市场价格衔接的更加紧密。目前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和伊拉克战争,使这些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正处在上升时期,影响我国生产资料价格相随上行。同时也带动居民用电、液化气等公共用品价格的上涨。

二、2003年价格走势预测

2003年价格合理形成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向有利方面转化,价格将在回升通道中平稳运行,但也存在一些影响价格稳定的因素,值得重视。

(一)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增长周期,三大需求持续增长有利于供求关系进一步改善

一季度经济运行的各项指标明显表现出中国经济自身内在的动力和活力,已经预示着经济开始由政府政策主导增长的阶段,逐步转入政府政策与市场活力共同推动增长的新阶段,将使社会需求持续增长,为物价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

随着我国投资准入政策的逐步完善,所有制界限、部门垄断和地区封锁的逐渐破除,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深化,使投资环境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以及连续多年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带动作用,激发了国内外社会资金投资的热情。民间投资进一步活跃,外商直接投资增长势头良好,2003年我国投资需求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投资品市场将继续购销两旺。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消费结构升级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汽车、住房和高档家用电器逐步成为越来越多的家庭的消费对象,各种服务越来越受到重视。消费结构的升级,使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对宏观经济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大。

出口贸易方面,随着伊拉克战争结束,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将加快,国际贸易的前景进一步看好;我国入世后,较好的投资环境、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加快了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速度;加之我国鼓励出口政策的实施,出口贸易也将保持稳定的增长,增加对高新技术产品、加工品等出口商品的需求。

(二)市场经济内在机制自发性的进行自我调整的能力逐步增强

虽然目前我国消费品市场绝大部分商品仍表现为供大于求,但供求关系的内涵和实质已经发生明显改变,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进一步增强,市场经济内在机制将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发性的进行自我调整,消费品更新换代和结构调整加快。据国家经贸委贸易市场局与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对600种主要商品2003年上半年全国市场供求情况进行了排队分析。600种主要商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87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14.5%,与2002年下半年相比增加了1.5个百分点;供过于求的商品513种,占排队商品总数的85.5%,与2002年下半年相比减少了1.5个百分点,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说明通过消费需求的拉动和企业自我产品结构的调整,消费品市场供求平衡的商品增加,市场向好的方向发展,反映出消费品价格变化的发展趋势。

(三)当前仍然存在影响价格稳定的因素

1.部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目前,石油、天然橡胶、钢材、生铁等基础性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过快,有些上涨超出正常范围,将产生负面影响。一是高价引起部分商家囤积居奇,影响了市场秩序和经济稳定性;二是过高的价格,增加了下游家电类与制造业企业成本压力。由于原料价格上涨而成品价格因竞争激烈成刚性,导致企业利润率下降,挤占利润空间。当加工企业承受不了成本上升的压力后,将因停产,供给下降而使商品价格上涨;三是非正常的价格将会误导社会投资,产生新的产业结构失衡。

2.进口增加过快。旺盛的生产资料市场需求和较高的价格,加快了进口商品的增长速度。一季度进口增长52.4%,比上年同期增加47.3个百分点,6年来首次出现了1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其中,资源性商品进口大幅度增长,1~2月累计,进口原油比上年同期增长62.2%,钢材增长95.3%,初级形状塑料增长20.2%,铁矿砂及精矿增长66.6%。进口量的增大和进口商品价格上涨,增加了下游产业的成本压力。同时也削弱了这些商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

3.局部地区和个别行业出现发展过热的倾向。随着经济的加速增长,部分地区又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电力、运输、原材料等生产要素供应偏紧的现象。价格上涨,市场需求旺盛,调动了对此投资热情(见表4),这将有利于经济结构,平衡市场供求。但一些地方出于局部利益,大上钢厂、大搞开发区建设,不惜一切手段吸引外资。同时,一度被关闭的“五小企业”又有死灰复燃之势。其后果,一是一些重工产品尤其是高耗能产品增速明显超常,钢、钢材生产分别增长18.1%和16.6%,有色金属增长20.3%,金属切削机床增长45.4%,发电设备增长61.0%,加剧了资源短缺的程度;二是大部分投资建设的仍然是技术含量低、生产能力过剩的大路商品,重复建设抬头,恶化了产业结构;三是“五小企业”的复出,不利于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

4.“非典”疫情对价格运行产生不利影响。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随着时间推移将对我国经济运行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水平。

首先,“非典”疫情迫使人们缩小了活动范围,将影响旅游、文教娱乐、餐饮与服务、交通等的直接消费。其次,影响我国商品信誉和对外出口,因商务活动机会减少影响订货合同的签订,进而影响工业生产。第三,使有疫情的地区市场供应和物价产生波动。最后,影响了疫区居民消费的情绪和消费信心,需求减少影响经济发展速度和市场价格水平回升。“非典”疫情的影响将有2~3个月的滞后期,疫情延续的时间越长,对经济和价格的影响越大。但“非典”疫情仅仅是在部分大中城市发生,工农业经济基础和整个经济秩序并没有受到波及,这种影响是短期的和局部的,将随着疫情的控制而逐步消失,不会改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运行轨迹。

(四)2003年市场供求关系将进一步改善,全年价格总水平将稳步回升

展望全年价格走势,从我国的居民生活水平、经济基础、市场潜力和体制环境看,已经具有实现较高经济增长速度的能力,为价格稳步运行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同时,较雄厚的工农业产业基础和较大的生产能力,大部分商品市场仍然是买方市场,将不会出现价格上涨过猛的局面。2003年后几个季度,经济快速增长将继续使生产资料市场供求两旺,将拉动价格稳步上行。随着我国世界制造业中心地位的增强,出口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商品进口将因弥补资源缺口、品种、档次调剂和加工出口而持续扩大,资源性商品国际市场价格稳中有升的走势将使我国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消费品价格随着市场供求状况的改善,及原材料价格上涨推动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加重,将继续稳步回升。预计后几个季度价格将平稳运行,在一季度回升的基础上,缓慢上行,全年总水平将在1%左右。但“非点”疫情将对经济增长及价格运行产生影响,如果上半年疫情可以控制住,下半年经济将恢复活力,居民的消费信心也将恢复,价格总水平将维持在现有水平以上。

三、政策建议

针对当前经济运行的特点和出现的问题,采取政策和措施的立足点既要保持社会需求的持续增长,改善消费品供过于求的局面;也要控制不正常的过热现象,维护市场的供求平衡,为经济持续发展和保持价格平稳运行创造有利条件。

(一)采取相对措施,促进最终消费需求持续增长

当前,与投资贡献率逐步提高相对应,我国的最终消费的贡献率呈现下降的趋势。最终消费需求具有继续增长的空间,应该进一步挖掘最终消费需求的潜力。

第一,积极的财政政策应该向支持最终消费需求转移,一是支持社会保障系统,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二是支持农村的医疗、教育系统,减少农民为此的负担;三是支持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

第二,结合发展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尤其是家政服务和便民服务业,扩大就业机会,对于下岗、待业人员就业给予税收、收费等方面的优惠和资金上的支持。

第三,清理、整顿住房、汽车、服务等新的消费热点的税、费措施,解除制约,促进消费的持续增长。

(二)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为价格合理形成创造良好条件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加快,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已经确立。要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和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创造统一、透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是建立和完善价格监测系统。对重要的农产品、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的生产资料价格进行监测,加强对市场价格运行情况的跟踪分析,及时掌握市场价格变动的异常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二是依法加强市场价格的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加强行业协调,及时和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囤积、哄抬物价等违法违规的价格行为和活动,鼓励公平竞争。三是加强信息服务,利用多种公共媒体,及时向社会公布涉及国计民生商品的市场供求状况,各种价格及其走势,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四是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为商品能够合理流动创造条件。

(三)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维护市场供求平衡

第一,在调整农业结构时,要注重对基本农业生产力的保护,粮食价格的稳定是居民消费价格稳定的基础。主要是保护粮食主产区农民种粮的能力,要结合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改变粮食保护价的间接补贴方式,建立向农民直接补贴的机制,使农民真正得到政府的补贴。同时,要进行农业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第二,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促进供给结构调整。要利用产业政策和及时公布市场供求信息进行合理引导,减少行政审批和行业进入限制,为社会资金投向生产能力短缺的行业创造公平的环境。对于目前某些产业投资过热的情况,避免利用行政手段按经营规模“一刀切”,应采用法律和经济手段进行调控。严格按照有关安全、环保法律制度监督企业的经营行为,鼓励优胜劣汰的公平竞争,并严格制止和惩处地方保护行为。

第三,鼓励企业适应市场需求进行技术更新和产品升级。改变生产型增值税的征税方式,允许技术改造的投资品抵扣增值税,增强企业投资能力和积极性。同时,对技改贷款继续实行国债贴息政策,使更多的国债用于加快结构调整和改善供求关系上。政策支持要面对社会上所有企业,对技术含量高、产品市场前景好、形成生产能力快的项目优先支持。

第四,资源性产品短缺,将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对此,重点应放在促进合理配置、有效利用资源上。一是为资源性产品(包括进口资源)的流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让所有企业享有平等使用短缺资源的权利,使有限资源能够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避免出台一些行政性的规定,限制资源的使用范围。二是加强对我国短缺矿产资源的开采、生产和流通的管理,提高资源的开采效率,杜绝滥采滥挖,浪费资源。

第五,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企业利用国内外期货市场,对相关重要商品进行套期保值,分散和减少价格波动的风险。

(四)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控制“非典”疫情

首先要及时、有限的控制疫情,越早控制,对经济及价格的影响越小。一是要及时、准确的向社会公布疫情及分布区域,宣传预防知识,增强居民预防疫情的能力。二是最大限度的切断疫情传播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