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法学学位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法学学位论文范文1
兽医主管部门。根据动物防疫法及相关法律规范的规定,除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许可外,其他动物卫生许可均由兽医主管部门实施,包括动物防疫条件审批、动物诊疗许可审批、执业兽医注册、以及兽药生产、经营、进口等的审批、实验室生物安全方面的许可,等等。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根据《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的规定,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许可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实施,即出具检疫证明、检疫标志,包括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许可、跨省引进乳用、种用动物及其、胚胎、种蛋审批、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检疫审批等。
二、动物卫生行政许可的程序
1.申请与受理动物卫生行政许可与其他行政许可行为一样都是依申请而启动的行政行为,行政相对人从事特定活动,依法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向动物卫生行政主体提出申请。申请人申请动物卫生行政许可,应当如实向动物卫生行政主体提交有关材料和反映真实情况,并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申请书需要采用格式文本的,动物卫生行政主体应当向申请人提供行政许可申请书格式文本,申请书格式文本中不得包含与申请行政许可事项没有直接关系的内容。行政许可申请可以通过信函、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动物卫生行政主体对申请人提出的行政许可申请,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第一、申请事项依法不需要取得行政许可的,应当即时告知申请人不受理;第二、申请事项依法不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的,应当即时作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第三、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第四、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第五、申请事项属于本行政机关职权范围,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本行政机关的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行政许可申请。
2.审查与决定动物卫生行政主体应当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动物卫生行政主体能够当场作出决定的,应当场作出书面的行政许可决定。根据法定条件和程序,需要对申请材料的实质内容进行核实的,动物卫生行政主体应当指派两名以上工作人员进行核查。行政机关对行政许可申请进行审查后,除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应当在法定期限内按照规定程序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申请人的申请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动物卫生行政主体应当依法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动物卫生行政主体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动物卫生行政主体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需要颁发行政许可证件的,应当向申请人颁发加盖印章的下列行政许可证件:第一、许可证、执照或者其他许可证书,如《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兽药生产许可证》等;第二、资格证、资质证或者其他合格证书,如《兽药GMP证书》等;第三、动物卫生行政主体的批准文件或者证明文件,如兽药产品说明书等;第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许可证件。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对动物产品实施检疫的,可以在符合加施检疫标志条件的包装物上加贴检疫标志,或者在胴体上加盖检疫印章。
3.审批期限除可以当场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外,动物卫生行政主体应当自受理行政许可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如,《动物诊疗许可证》《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应当在二十日内作出决定。二十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本行政机关或机构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日,并应当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人。但是法律、法规对动物卫生行政许可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动物卫生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许可决定,依法需要听证、招标、拍卖、检验、检测、检疫、鉴定和专家评审的,所需时间不计算在前述规定的期限内,但动物卫生行政主体应当将所需时间书面告知申请人。如,对输入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的动物检疫,其隔离期间不计算在法定审批期间内。动物卫生行政主体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十日内向申请人颁发、送达行政许可证件,或者加贴标签、加盖检验、检测、检疫印章。
4.变更与延续被许可人要求变更行政许可事项的,应当向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动物卫生行政主体提出申请,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动物卫生行政主体应当依法办理变更手续。变更是指对获得许可事项的非主要内容的变动,如,取得动物卫生行政许可的单位其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发生变化等;对实质内容的变更,如,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饲养场其饲养地点的变化,取得《动物诊疗许可证》的诊疗场所其诊疗地点的变化,则不属于变更,而应当重新申请许可。被许可人需要延续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的有效期的,应当在该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向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动物卫生行政主体提出申请,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动物卫生行政主体应当根据被许可人的申请,在该行政许可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逾期未作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动物卫生行政许可的撤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作出行政许可决定的动物卫生行政主体或者其上级行政机关,根据利害关系人的请求或者依据职权,可以撤销行政许可,对于因下列原因而撤销的行政许可,被许可人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动物卫生行政主体应当依法给予赔偿:第一、动物卫生行政主体工作人员、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第二、超越法定职权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第三、违反法定程序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第四、对不具备申请资格或者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申请人准予行政许可的;第五、依法可以撤销行政许可的其他情形。此外,对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也应当予以撤销,被许可人因不当手段取得的行政许可被撤销的,被许可人基于行政许可取得的利益不受保护。撤销行政许可,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动物卫生行政主体应当不予撤销。
三、动物卫生行政许可的注销
法学学位论文范文2
关键词:文艺美学;学科定位;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中国传统美学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061-01
文艺美学最早出现是在学者王梦鸥于上世纪70年的《文艺美学》一书中。80年代由胡经之正式提出“文艺美学”概念。于是文艺美学作为一个全新的美学概念及学科在中国迅速发展,可以说文艺美学是中国美学研究对世界美学的一项独特贡献。文艺美学虽然在中国提出,但还远远谈不上有固定的体系。对于文艺美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问题仍然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这对于促进文艺美学进一步发展成熟并成为被世界认可的美学思想有重要意义。
文艺美学作为中国学者自己的独立见解,就应该有更好的独创性。中国学者提出的文艺美学完全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形态,作为中国美学自身的现代转换。从西学东渐以来,大多都是通过西方概念和范畴来规划中国自身的文化知识体系,美学也不例外。美学在西方由鲍姆嘉通提出,是感性学的意义,立足于感性知识的完善,主要运用的还是理性的思维方式,形成了西方典型的艺术哲学。但在中国并没有自主提出过美学这一学科名词,一方面中国的古代文艺理论、美学理论在西方话语之下还有多少本色存在?另一方面这种西方改造是否取消了我们立足于自身能做出的独特贡献也是个问题。所以文艺美学的提出恰恰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表达和发展中国自己的传统美学,使之成为现代化的美学体系。
文艺美学作为文艺学与美学的交叉学科,一方面是对具体艺术行为的分析论证,另一方面是着眼于这些艺术行为的审美特性。这种指向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讨论方式有巨大传承性。中国古代艺术论具有立足于艺术本身,从审美感悟的方式做出论述的理论品质,这是我们古代文论区别于西方美学的重要一点。艺术活动是具有典型美学特征的活动,以其审美的审查方式存在的文艺美学是比技术美学、社会美学等更具有美学说服力的学科划分。这种学科划分无疑是中国美学的独创,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表达。
从对文艺美学的界定和研究对象认定,道出了文艺美学新的研究方法,这个问题具有更大的学术探讨价值之。周来祥先生在他的《文艺美学》一书中提出要以辨证规律来探讨文艺美学。哲学是我们探讨艺术规律的重要哲学指导,也是长期以来指导我国学者进行理论创建的科学的哲学观和方法论。
中国古代的美学论著无不与具体的艺术探讨有关。例如《文心雕龙》是探讨文章的写作方法,强调文章要注重“神思”、“风骨”,这些无不具有重要的中国美学意义。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以中国传统的“境界”说来表达自己的美学思想。他早年研究西方哲学,对康德、叔本华、尼采等有很大研究,并深受影响。王国维写到“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从中可以看到这种划分受到了西方哲学的影响,“有我”与“无我”与康德美学思想中“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不谋而合,“有我”可谓有目的,“无我”可谓无目的。这种有无之划分与西方的二元划分习惯有很大关系。但是“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又是具有绝对中国特色的表述,与中国传统密不可分。更值得注意的是王国维在提两种境界时,绝不忘记对具体文学作品的举例与分析。“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对于诗境的分析不止于美学学术方面,更提升到了人生哲理的高度,可谓是中国美学独特的学术视角,这也符合以文艺美学树立中国美学品质的要求。
文艺美学在发展中国传统美学方面有着艰巨的任务,可以说这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是中国美学走向世界的良好契机。文艺美学也只有在发展传统美学的基础上,才能获得自身独特的理论品质。我们相信,在坚持哲学方法论的原则下,发扬中国传统美学的特色必然会使文艺美学获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繁仁.中国文艺美学学科的产生及其发展[J].文学评论,2001,(5).
法学学位论文范文3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一种以自我学习为主,教师引导的新型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该文结合pbl应用于《中医诊断学》教学实践的体会,阐述了教师在pbl教学模式中的角色及作用变化,并进一步对pbl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要求。
【关键词】 《中医诊断学》;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模式是近年来国际上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医学教学模式。pbl教学法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我国,现在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在中医高等院校教育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均较少。在该教学模式中,教师、学生和问题是pbl教学的三个重要要素,而教师又是pbl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pbl教学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
《中医诊断学》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其范围广,内容多。初学者学习的难度较大。为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本教研室以学分制1大班为试点,开展了pbl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其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辅导老师,我们参加了pbl在《中医诊断学——脏腑辨证》教学的全过程,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pbl教师有一定的体会。
1 转变旧观念,接受新角色
pbl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完全不同。pbl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角色必须进行根本性转变,即从传统教学中教师是注意的中心和知识的源头,转变为学生获得知识的教练或指导者。面对新的教学模式,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求更加完善,思维要求更敏捷,担负的责任更重[1]。
目前大多数高校采用一位教师承担一门课程,或者几位教师承担一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其中每位教师主讲一段(几部分或几章内容)的授课方法。这样可以使教师对教学内容更熟悉,更能讲深讲透。然而这种教学方式限制了教师的知识面,只有深度而缺乏广度。中医诊断学一般开设在大一下学期,学生们刚刚结束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对中医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如果内容讲得太深可能不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作为pbl指导教师,我们除了需要讲授学科前沿的研究进展,扩展学生的科研与学习兴趣,更需要具有扎实基础带领学生讨论,予以直接指导。
《中医诊断学》的知识点繁多、零碎,概念较抽象,“填鸭式”“灌注式”教学方法给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的难度。pbl教学围绕问题而展开,从教学开始提出问题到问题的最终解决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自我学习完成的。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始终是以学生为中心,这与“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有着较大区别。bpl教学不但能培育学生自己探求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中医诊断学本身临床技能应用强的学科特点,亦可强化和弥补操作技能应用的局限,提高学生收集临床资料及对已获得的临床资料进行动态分析和概括的能力[2]。
2 组织讨论,注重引导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的角色就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pbl教学模式则不同,教师从主导地位转变为催化者,其主要作用表现为:在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提出非指导性、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促进小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协助学生联系过去相关的知识、经验;协助学生讨论、理清及认识其学习议题;协助学生搜寻及运用学习资源;扮演学生学习的咨询者[3]。“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pbl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在学习过程中,虽然是以学生为中心,但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不管不问,对于学生的问题置之不理。教师的“引导”作用应当贯穿始终,特别要扮演好在课堂中的角色。
鼓励和促进学习是pbl的主要教学方法。指导教师在努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同时,还需要设法促使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并能够主动投入到课堂讨论中。这就要求设置的问题不能太复杂,应该采用提出一些调动求知欲、发人深省、自由回答式问题。当学生遇到困难而出现“冷场”时,不能代替学生思考,更不能直接指出答案,而是应该注意引导的方式,提供有关线索,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思考。最主要的是,帮助学生激活已学的知识,使学生通过自我管理式的学习掌握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来解释和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等。
作为辅导教师,要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知道如何恰当地干预讨论,而不是强行打断,对学生的问题提出实际的反馈意见,在帮助他们建立信心的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此外,必须注意改变传统的知识权威形象,善用“低姿态”及平等“口吻”,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来赢得学生的尊重,提高学生参与讨论的信心。同时,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将整个教学讨论融会于教师与学生的最大快乐之中。
3 加深交流,培养感情
通过本次教学,我们发现,每组学生都非常愿意与辅导老师交流,他们讨论的内容已经不局限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本身,还包括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怎样参与科研活动等诸多问题。事实上,这种交流让老师们清楚同学的兴趣及爱好、了解同学希望学习到哪方面的知识颇有益处,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有助于开拓学生思维,从而大大地提高学习兴趣。
实际上,在课堂pbl教学之前,师生已经建立了某种关系。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问题进行预读和查找资料,一方面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向,使其始终保持在正确的轨道上,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获取各种信息资源的途径,启发学生怎样对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和取舍,并会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如果此时与学生沟通不够,关系不融洽,势必会影响pbl的教学效果。
pbl教学效果评价非常重要,采用传统考试方法只能占其一部分,另一部分应由教师根据学生在平时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动态评估。标准由教师和各小组负责学生掌握,师生互评便是其中一种。每次pbl课程讨论结束后,在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互相评论的基础上,辅导老师从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学生的自我学习情况、小组学习及相互间的合作等方面对该次讨论课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肯定优点并指出问题,以促进学生在下次讨论时更好地表现自己。同时指导老师也要听取学生对该阶段学习情况及老师的评价,以便不断改进方法,保证pbl教学的顺利进行。
所有这些沟通交流在增进师生感情的同时,更能反应学生本身真实的需要,让教师真正理解pbl教学的目的与目标,使自身知识水平与业务素质达到pbl的教学需要,亦对pbl教学模式的推广运用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从表面上看,运用pbl教学时教师的工作量大大减少,似乎教学的重心转到了学生身上,教师可以轻松些了,其实恰恰相反,pbl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和课堂组织驾驭能力的要求更高,教师专业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仅有某一学科的知识结构远远不能满足pbl对教师的要求。目前国内具有pbl执行能力的教师还为数不多,这对教师培训工作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4]。
【参考文献】
[1] 黄 翠,王 革,宋光泰,等.pbl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作用[j].口腔医学教育,2006,22(5):568.
[2] 王军瑞,王 仁,嫒杨艳.中医诊断学实施pbl教学模式的构想[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4(2):32.
法学学位论文范文4
1.法律学习的根本目标是法律思维能力:法学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能够通过专业法学训练以及学习,能够使学习者具备基本的从业资质以及从业技能,在对相关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能够以法律相关的职业要求作为基本标准来对学生能力和素质进行具体培养。法律知识只是法律从业者需具备的基本内容之一,是相关法律工作的理论基础,通过法律知识能够对相关问题作出更加明确的定位和判断,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事物的具体认知与思考,并通过全面系统地对问题的分析,透视出事物的本质,并在法律体系中做出最终的定位,这种能力就是所谓的法律思维能力。在法律的相关工作过程中,需要以法律知识为基础,并通过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情进行法理分析,根据不同的实际状况,做出有针对性的不同的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具备这一专业能力,才能够应对相关的法律工作。
2.思维能力是法律专业必备素质:与法律相关的职业属性特殊,首先,特殊的工作对象,在绝大多数法律案件中,人是勾连起整个案件的核心内容,而且关系错综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法官只有通过自身的直觉与经验才能够做出最真实的判断。其次,特殊的活动,总体来讲,职业活动不仅需要理论更需要时实践,同时还需要抽象思维与经验结合,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水准,还需要丰富的社会经验以及社会认识。最后,就是需要具备完备系统的法律储备,不仅是知识、素养,还有技能。
二、刑法特点与思维方式
作为法律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刑法特点极为鲜明,其已经涵盖了所有的法学原理以及基本知识,法律的所有构成以及特征在刑法中都能够体现出来。而且这项法律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需要通过科学严谨的实际行动过程,才能够使这项法律发挥作用,以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执行理论。不仅如此,刑法的法学原理构成最为系统,同时也最为完备,而且覆盖面积极为广泛,涉及到了国家建设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并且所有执行标准基本都已成熟,而且形成量化标准。这样看来,刑法自身的种种特质和属性,使得学生能够在刑法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培养出更加科学严谨的做事以及思考态度,同时还能够形成完整系统的思维逻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能够以这几项基本素质为基础,形成更加丰富更加全面法律思维能力。
三、利用刑法促进学生形成法律思维的方式
1.确立正确的刑法观念首先,要引导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刑罚。在我国长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系统完备的刑法体系,并且确定了刑罚的御民作用,而且这种刑罚观念流传至今,使得学生在具体的法律学习过程中,形成了以刑法为核心的错误观念。刑罚是刑法的主要方式,从罚金到限制人身自由,从剥夺人身自由到剥夺生命,毋庸置疑,刑法是最为严厉的。但是学生们应该从法学的形而上学原理出发对法律展开系统的思考,认识到法律的本质意义,刑罚不是法律的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是打击犯罪,保护人民人身安全。其次,明确罪刑法定的观念。具体是指,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不定罪、不处罚,所有的犯罪定性,以及刑罚标准都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为准绳,只有法律中有明文规定才能够进行具体的定罪和处罚。但是在这一原则的具体学习过程中,学生很难对其进行充分全面的理解,思维一直处于僵化状态,从而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具体来讲,对于单位领导怂恿员工偷窃别单位财务应作出何种判断时,学生普遍认为不能够定为盗窃罪,因为刑法中没有针对单位作出规定。
法学学位论文范文5
图为:肖德
图为:卞爱飞
本报记者谈海亮 范宁 实习生阮瑞祺
本期话题
硕士、博士研究生要获得学位,必须先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一定量的论文,这一硬性标准至今仍在多数高校存在。昨日,易中天博文将炮口对准这一标准,斥其为“混账规定”,并在网上引发广泛关注。
记者随后电话采访了易中天,湖大研究生处处长肖德以及中国地大(武汉)地空学院07级博士生卞爱飞,对这一标准进行了讨论。
记者:您怎么看待硕士、博士研究生要获学位,先要的规定?
易中天:这是一项混账规定!首先,它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其次,硕士生、博士生都是学生。学生的任务是学习。学生撰写论文不过为学术训练。他写了,导师看了、改了、评点了,就够了,发表做甚?
肖德:应用型学科可以不要求,但人文社科类专业,特别是对学术型研究生需要硬性要求。虽然要求是教育的异化,但在现实情况下,没有更好的办法。如果没有硬性标准,可能会因人情关系而滋生更严重的学术腐败现象。
卞爱飞:没有必要作为硬性要求,科研是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研究生3年内很难出创新成果。
记者:有人认为,要求学生写,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的训练,对这种观点您怎么看?
易中天: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训练是一定要进行的,但是不能规定这个“训练”一定要发表。学术训练可以通过学年论文、课程论文等形式进行,学分制度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导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学术训练嘛。
肖德:我建议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更多地考虑现实情况。实际情况是,很多研究生,缺少做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任凭导师怎么催都不听。而硬性标准是一道杠杠,可以让学生有紧迫感。
卞爱飞:绝不是培养科研能力和熟悉科研规范的唯一方式。格式规范并不难学,不也可以做到。
记者:研究生的硬性要求与学术腐败是否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易中天:全国学术刊物资源少,而硕士、博士研究生太多,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发表一定数量的论文恐怕不现实,而且“资源”少必然导致“竞争”激烈,那么花钱买版面、学术腐败等情况就难免了。
法学学位论文范文6
在地理学习中,多数学生表现出来惯性的思维方式,这些同有的思维方式导致学生思维单板,毫无创新,导致地理学不好。其主要表现为:①对地理学科认识不够。地理学科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和地域性使学生在学习地理时重视于死记硬背,而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当遇到一些新问题或偏门地域特点时束手无策,表现出单一的思维方式,而没有全方位的考虑。②思维的深度及广度不够,综合鉴别能力弱。知识点的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点之一,这需要学生思维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在面对问题是能全面综合的看问题;但由于很大部分学生思维的局限性,以片面、孤立的方式看待问题,思维没有得到长足的发展,导致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对重视形成全面的认识。③思维逻辑差,易受定势思维束缚。在学习过程中,某些学生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散性,但由于逻辑不清,违反了某些思维逻辑规则,使得到的结论仍是错误。由此可见,在学习地理过程中,不仅要有丰富的地理基础知识,而且还需要学生突破定势思维,加强对问题多方面、多层次考虑,具备发散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教学途径
(一)引导学生在视角转化中寻求思维发散突破点
借助于某些地理现象,提出有助于在思考探索中揭示事物变化发展的联系及本质特征,以强化思维的深刻性。因此课堂教学中应该摒弃那些只做“是”或“不是”之类简单判断的缺乏思维性的问题,多设置思维含量高的有效问题,引导学生在视角转化中寻求思维发散突破点。如学完全球变暖问题时,因教材只指出了变暖的不利影响,教师还可以设置全球变暖带来了那些有利的一面,学生通过对事物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得出变暖后使温带范围向高纬方向扩展,改变了其恶劣环境,等等。这些回答教师应肯定其创新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受到鼓励,从此不断创索,思维逐步发展。
(二)引导学生在多方联系中进行思维深入思考
布鲁纳认为“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用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与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简单地说,“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举例来说,就工业生产布局进行设问:海南省铁矿丰富,但为何没有建立钢铁工业?上海煤炭缺乏却又为何钢铁工业很发达?这些小切口深分析的题目,思维含量相当高。通过这么一个问题的剖析,就能使学生客观地从两地地域、经济等因素入手进行相互联系,很好地锻炼了其发散思维能力。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时期,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只是简单地、机械地记忆历史知识,而是渴求利用地理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因此,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在设问时就需要以思维发散为主,多提出一些多方联系的思维发散性问题,从而引导学生从多方联系中对问题进行思考。
(三)引导学生加强对图式的训练,强化思维发散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有许多不同之处,如内含大量的图画,这些图画不仅是对文字的补充,更是以直观、生动形象的地理信息进行表达。因而,针对这一优势,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内含的插图进行辅教学,从而强化学生对思维进行发散。如太阳和太阳系这一章,由于课本在此章并无现成图画,学生学生只能通过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自身的思考和想象才能绘制出图形。这个实践过程中,学生绘制图形各有特点,各具独创,从而使学生在绘制中对知识点所构成的图形进行揣摩,思维能力得到强化。
(四)开展讨论激发思维的独创性
任何事物的创新都是由于思维受某种启发而形成的,开展多层次多角度讨论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其形成具有思维的创新性观点和看法,这也可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产生,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如在水资源这一章节,设计“节约用水”与“水之源用之不竭,无需节约”两个辩题,使学生深入开展讨论。学生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后,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辩解,从而明白了节约水资源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