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体系评价机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课程体系评价机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课程体系评价机制

课程体系评价机制范文1

关键词:教学评价体系;公共基础课程;职业教育;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7-0035-04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各地要“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来抓,研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面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加快实现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科学发展”。要加快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制订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要进一步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健全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指导、第三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实现质量评价方式多元化,鼓励引导行业企业、学生和家长参与教学质量评价。

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给中职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新要求。众所周知,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要立足“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持续发展需求”。就中职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而言,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最关键,语文、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都明确指出:要遵循客观、公正原则,推进形成性评价、阶段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推进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推进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推进他人评价、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要运用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性原则,既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又注重评价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要运用评价方法多样性原则,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法,逐步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要运用评价过程发展性原则,更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长了什么知识、具备了什么能力、获得了哪些进步。要通过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提升学习目标、不断主动发展。

笔者以为,就教学评价来说,由于公共基础课程在中职课程体系中的“特殊性”,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行为与学习效果进行的跟踪评价,构建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一、促进学生发展的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基本特点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公共基础课程要立足“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服务学生专业学习和持续发展需求”,与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工作相比,既有相似之处,更有独特之处。因此,必须充分认识促进学生发展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评价目标的特定性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以一张统一的试卷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行为,再以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评判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这似乎使教学活动“容易控制”。然而,由于各个专业有不尽相同的教学要求,学生存在不尽相同的学习基础,因此难以用一张统一的试卷来评价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必须在借鉴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摒弃相对单一的评价目标,努力根据不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根据不同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需求,充分考虑学生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的学习特点,在确定“特定”评价目标的前提下,为学生量身定做“特定的”教学评价方案。

(二)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把考试成绩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标尺,由于造成某一考试成绩的因素多种多样,教学评价往往带有某种程度上的“偶然性”,其结果往往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对于中职的公共基础课程而言,要力求改革仅仅用考试成绩检验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力求用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直观方法来评价。如评价语文学科的教学效果,就可以结合学生参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和效果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发动学生写作主持词、演讲词或调查报告,评价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到底让学生获得了哪些知识,评价学生到底具备哪些语文能力;通过及时评价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评价学生表现出来的人文素养与探究能力,及时发现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学习方法是否合理,促进教学评价与情境教学有机结合,使评价结果更具科学性。

(三)评价过程的开放性

传统评价往往把不恰当的评价要素强加在某些对象的学习行为上,然后依据评价标准作出“高低优劣”的评判,难免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从某种角度看,评价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效果,重心要放在努力建构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学习共同体”上,力求避免片面性。因此,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评价,应逐步使评价过程有特色、可操作,具有开放性,从评价某些对象转向评价由教师与学生组成的教学团队,随时观察并评价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探讨,把教学团队的最佳成绩与最优过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结果,并从中获得能够推进教学改革和优化教学效益的知识与经验,充分彰显教师的教学亮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评价形式的互动性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很少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评价中职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应在经常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前提下,更多地创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评价形式,多一点客观性,少一点随意性;多一点全面性,少一点片面性;多一点科学性,少一点偶然性。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并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真实”评价,在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的同时,引导学生真情讲述自己在学习中的经验或体会,引导学生充分参与学习团队的交流与探讨,使学生养成善于认识自我、及时发现问题、敢于发表见解的学习品格,使教学评价收到预期效果。

(五)评价层次的多元性

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偏离素质教育目标,出现评价目标功利、评价方法简单、评价形式单一等倾向,既不利于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又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品格。近年来,中职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评价,在评价层次方面,虽然发生了一些变化,但还是比较关注知识与分数,往往轻视能力与非智力因素;忽略对学生学习情境的评价,常常淡化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品质、素质、兴趣与特长,还程度不同地出现“教师为评价而教学、学生为评价而学习”的不良现象,难以使教师与学生共同成为评价的主体、发展的主体。因此,必须充分关注评价层次的多元性,由学校领导、教务管理者、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共同参与教学评价过程,把侧重点放在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现状上,把关键落实在突出评价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上。

如果在注重评价目标特定性、评价结果客观性、评价过程开放性、评价形式互动性的同时,更加重视评价层次的多元性,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及时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把脉问诊,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追根问底,使更多的学生有展示学习成功的机会,还用担心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目标难以有效达成吗?

二、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

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营造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环境

首先,要积极探讨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新型教学模式。众所周知,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三个重要环节,要构建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点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必须积极探讨新型教学模式。其次,要着力营造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学环境。考虑如何选择合适的学习情境,如何构建虚拟的学习情景,考虑哪些公共基础知识是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时必须具备的;考虑如何为学生提供与教师或同学、与网络平台或日常生活讨论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考虑如何在借鉴传统教学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科学定位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考虑如何将传统的评价形式与正在建设的教学评价体系结合起来,开发并应用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评价方法,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与学习环境。第三,要大力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中的作用。由于中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评价有一定的独特性,建设促进学生发展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难度会很大,在一定范围内,使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代替人工评价,将使评价过程变得相对简单,会使评价结果变得相对准确。在切实转变观念的同时,逐步建设并完善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促进学生发展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努力让这一教学评价体系渗透到公共基础课程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从20世纪30年代美国“教育评价之父”泰勒创立现代教育评价体系以来,重视信度和效度的教育评价一直占主要地位。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性的变革浪潮迫使评价者从人的发展角度出发,重视评价对象的主体需要和主体发展,注意与评价对象进行充分交流。20世纪80年代前后,英国出现了“发生性评价制度”,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目的,强调评价对象是发展主体,在倡导评价对象积极参与评价的过程中,既注重评价对象的现实表现,又重视评价对象的未来发展。

多种因素表明,当今或未来一段时间,教学评价将在重视多元性、激励性的同时,更加重视评价对象的主体性与发展性。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笔者以为可从以下方面着力。

一是切实转变评价观念,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首先,切实改变学生被动接受评价的状态,让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不断认识自己的点滴进步和进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不断从情感、意志、兴趣、态度等方面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进行评价,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其次,逐步建立由学生参与的教学评价机制,引导学生有效实现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自我改进与自我提高,改变随意性、增强主动性、形成自觉性。再次,力求使评价结果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体现时代精神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和谐发展,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与人才观,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与高效。

二是时刻关注学生发展,建设有信度的指标体系。第一,努力在评价标准、评价机制等方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空间。努力克服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显性内容轻隐性内容的弊端,坚持从学习表现、努力程度、进步幅度、掌握知识、竞争能力、合作能力、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第二,根据公共基础课程的学科特点,确定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评价内容。重视语文、英语等人文类学科的听、说、读、写能力的评价,重视数学、计算机等理工类学科的运算、操作、思维能力的评价。第三,不断调整评价方法,不断拓展评价空间,努力提高评价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既可以采用建立试题库的方法,又可以采用一试多卷的方法,还可以采用同一科目多项评价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选择相应的测试或评价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态度、知识掌握和运用、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成绩与问题,引导教师从努力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出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体,以提升教学效果为关键,切实避免为评价而教学的不良现象,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第四,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下,建设有信度的指标体系。用发展性理念来强化导向、诊断、反馈、激励功能,不以一次考试成败定优劣,多给学生增强自信的机会,多促进学生挖掘学习潜能,多引导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三是拓宽自我评价途径,使教师和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共同提高。在评价功能上,突破传统评价的甄别与选择功能,及时考察评价对于促进教师改进教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作用,注重教师与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与提高;在评价内容上,不局限于对知识掌握情况的评定,而是更加关注对态度、情感、能力等内容的评价,及时整合定量评价、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果;在评价形式上,由单一性评价转向多元化评价,并以定性评价为主,促进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促进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方法上,采用自我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并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实施终结性评价,使评价成为引领学生会学习、会实践、会发现、会反思、会欣赏别人的过程,引领学生主动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实现全面发展。

四是落实相关评价措施,大力推进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显性评价、隐性评价之间的融合。第一,在积极发动学生自评、反思的基础上,根据学校特点和教学实际,确定相关评价制度。大力营造开放、民主、宽松、和谐的评价氛围,不仅对显性方面的育人工作进行评价,而且对隐性方面的教学工作也进行评价。第二,尽量避免使用统一标准简单性评价全体学生。实践在考虑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将学生个体在学习方面的努力和进步情况作为评价标准之一的评价措施,力求做到集中评价与分散评价相结合、课堂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定时评价与不定时评价相结合、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开卷测试与闭卷测试相结合、独立完成与分组讨论相结合,促进学生实现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改进与提高。第三,采用多元化评价方法。变知识性评价为素质性评价,变甄别性、筛选性评价为诊断性、激励性评价,使教师和学生在评价自我和评价他人的过程中,真正实现自我反思、修正、发展和超越,真正以坦诚心态参与评价过程并愉悦接受评价结果,真正实现在评价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

顺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构建促进学生发展的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并付诸实践,期望不仅能形成公正、民主、宽松、和谐的评价氛围,而且能进一步推进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发展,更能进一步提高中职的教学质量,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有用人才。

Constructing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for Public Basic

Cours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ZHANG Wen-lin

(Jiangsu Baoyi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Baoying 225800, Jiangsu Province)

课程体系评价机制范文2

关键词:MOOC;高职;财务会计;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3-207-01

基于MOOC的高职财务会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实现了“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传统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将不再适用新型的课程教学模式,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基于MOOC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可以检验基于MOOC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并且可以使之不断完善和优化,另一方面可以以现代信息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代替传统落后的评价体系。

一、传统高职财务会计课程的考核评价

传统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评价更加注重的是总结性评价和知识性评价,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就是期末的闭卷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课后作业,即学生本课程的最终成绩是(期末成绩×60%+平时成绩×40%),所有成绩均由教师一人评价完成,与一直接触到的应试教育评价方式差不多,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即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导致大多数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并不清楚在高职院校学习与在普通高校学习,及与在初中、高中的学习有何不同,仍然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没有要多学些技能、走出校园就能够零距离上岗的意识。因此,落后的评价方式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热情,甚至职业理想,严重压制了学生的个人潜力和能力的发挥。

二、基于MOOC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一)评价原则

1.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自评是学习者的自我评价,是学习者对自己的自我诊断、自我认可和自我完善,他评是教师和同学对学习者的评价,可体现评价的客观性和同学之间的协作性,两者相结合,有利于评价主体实现多元化,增加课程的参与度,促进评价指标体系的日趋完善,使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对评价的内容更容易达成共识,并真正实现以评促改。2.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总结性评价可以理解为是对学习者的综合性评价,重在整个教学模式的教学最终效果的评价,它是对被评价者的最终判断,形成性评价注重教学模式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可起到调节、优化教学过程的作用,两者相结合,可以使教学模式不断改进和完善,可以观察学习者适应和进步的全过程及最终的教学效果。3.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科学性是评价指标符合高职课程教学过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比如基于MOOC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可以分平时和期末两大模块来设计指标,平时再按照具体教学环节设计课前视频学习、课堂学习过程、课后效果总结三个维度设计一级指标项,即从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实施过程、课程实施效果三大方面展开评价。可操作性是在确立的一级指标项下的各评价要素和评价标准在完整的基础上应尽可能简化易操作,即简单易行。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基于MOOC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遵循上述评价原则,分平时和期末两大模块,构建了基于MOOC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考核评价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及每一个指标项的具体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如下图:可见,基于MOOC的高职财务会计课程考核评价更注重过程的评价,平时成绩由40%的比例调整为60%,并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动手能力的培养及职业素质的养成,并且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多元的评价主体,平时成绩的评价方法可采用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文件夹评价法,它可清晰地反映学生课程学习的全过程,既完整又彰显个性,并且还可作为学生后续学习宝贵的学习资料,期末测试仍可采用传统的试卷考评法,两者相结合将对学生本课程的学习给出综合评定,即平时成绩的60%加上期末测试的40%即为学生本课程的最终期评成绩。

参考文献:

[1]常昊,吴一楠,田亚平.基于MOOC的大学环境教育通识课程学习绩效评价体系构建[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12)

[2]阙丽娟.文件夹评价法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0)

课程体系评价机制范文3

关键词: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一、建立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

当前,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把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列为高校本科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最重要的环节。建立和完善高校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有利于优化本科课堂教学效果,为高校的宏观管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从而实现有效管理;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共赢,促进共同发展和进步。艺术专业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专业,专注于培养和教育学生发现问题,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类课程是艺术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反映。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具有自身的特点,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方式与理工科专业差异较大,课程研究强调个性化特征,更注重学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是否能发挥其创造力,想象力和交流与合作能力。科学构建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保证艺术专业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特点

1.单元制授课。基于单元的教学是艺术设计课程的共同特征。此类课程一般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只有连续授课,学生才能在特定的一段时间内集中精力学习。在绘画及设计作品课程中,学生不可能在短短的一两节课里完成作业,这样不利于学生集中思路连续创作。教师只能通过关注持续的创意指导来掌握课程的本质。根据课程的先修后续,一门课程集中学习完毕,才能开始下一门课程的学习。这种集中的培训和指导,有利于连续创作,同时也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2.课程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艺术设计课的教学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基本内容和扩展内容。基本内容是基于课程大纲必须完成的教学内容。扩展性内容即课程相关的学科前沿理论,经典及流行作品的研究及介绍以及针对学科市场需求,对教学内容做出的调整等。扩展内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3.实践性强,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一般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集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还设置了大量的实验学时。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通过实践,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理论,开阔眼界及思路,强化专业技能。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强调以实践为导向,讲课与练习相结合,个别讲座,技巧展示,作品欣赏和评价等,成为这类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

三、构建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各高校具有不同的学科背景,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建立应充分考虑艺术设计类课程及师生特点,强调优势并使用不同的指标系统,使其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主要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态度,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为一级指标。在此基础上对所有课程,适用于所有评价客体进行评价。该评估系统简单,便于学校管理教学质量。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制定应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个体培养目标,并在评价中纳入相应的要素。2.有效性原则。多数高校对于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在学期末进行,鉴于艺术设计类课程的集中授课的特点,很多课程在几周内已经结束,到学期末时学生印象已经模糊,影响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开展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教师了解其教学过程中的不足,适当地对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内容等做出调整,进而提升教学质量。3.多维度原则。多维度评价既包括同行评价、督导评价、学生评价等。各评价综合考虑,结果才能客观公正。4导向性原则。通过多维度的教学质量评价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进行检测,帮助教师找出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为其指明改进的方向,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业进步。

四、艺术设计类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探讨

1.评价指标设置凸显艺术设计类课程特点。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是衡量教学水平的标准。艺术设计类课程评价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可分为督导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评,不同评价类型的评价指标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其中,督导评价,侧重于艺术教学的常规评价。与普通教学活动相比,艺术教学更注重学生的个体特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否做到因材施教也是考察的重要指标。学生评价中,对于教学态度及教学效果应设置更大的权重。2.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艺术类课程一般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和集中性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中也包含部分实践内容;集中实践环节则是独立设置的实践课程,高比例的实践学时体现了艺术类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实践课程评价应采取与理论课程不同的评价指标。例如,是否有完整的实践计划,实践内容紧密联系社会生产实际;是否有明确的实践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是否有安全意识;实践要领是否讲解清晰、准确、有条理,便于学生理解操作;讲授内容是否涵盖前沿的艺术理念和实践技能;是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及设计能力的培养等。艺术类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无法像理工科一样做到全面量化,应当从教学实际出发,设置个性化描述的问题,以便于评价者充分发表意见。同时,评价指标不应一成不变,应适时在师生中广泛收集意见,不断地进行补充和完善,以保证评价结果真实有效。3.科学合理地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根据艺术设计类课程单元制的授课特点,在艺术类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周期上,应当打破传统的由学校层面在学期末统一开展评价的方式。既要有结课和期末等定期评价,又要有课程教学中的随机评价。可借助网络教学质量评价平台,在授课过程中由任课教师发起即时评价问卷,教师当场了解学生及听课教师的建议,以便在下节课中针对意见作出反馈。4.注重结果跟踪及反馈。督导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等结果应第一时间反馈给相关教师,使教师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及时地对教学内容与方法做出有针对性地改变,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任课教师对于评教结果做出的改变一方面应通知到参评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意见被教师认可和采纳,这样能够提高学生自身参与评教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也可组织督导或同行在后续的学期中复听该门课程,检查教师是否在不足之处进行了改善。5.科学合理使用评价结果。在学生评价方面,要考虑到艺术类学生的特殊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同时学生的知识水平、价值观等都会对评教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建立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模式,学生评价、督导评价、同行评价等评价结果相结合,才能获得相对准确的评教结果。教学管理部门应科学地运用评价结果,针对综合评价得分较低的教师,需实际了解他们的教学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同时派出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帮助其分析原因,改进教学。针对评价得分较高的教师,应当继续保持,总结经验并与其他优秀的教师交流分享,继续提高。

课程体系评价机制范文4

[关键词]课程评价 工业分析技术 过程性考核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159-03

工业分析技术课程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针对工业生产中从资源开发利用、原材料选择加工、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检测以及三废治理、环境监测等一系列分析过程而设置的一门内容广泛、实用性强的课程,工业分析技术承担着产品质量和安全检验,已成为各种行业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制造业的眼睛。随着我国化工行业的不断发展,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需要大量高质量的工业分析技术技能型人才来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以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切身利益。引入发展性评价理念,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构建工业分析技术课程评价体系,是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

一、工业分析技术课程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课程考核评价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不断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并对教师的教学形成积极的反馈作用。随着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急剧增长与无限丰富,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受到挑战,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不但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及健康的身心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毕业后更快的适应工作岗位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工业分析技术课程是综合多门学科知识进行分析方法的实际应用和研究,进行操作技能训练的一门技术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在学习中除了要求掌握必要的知识与技能外,还要提升自己的职业整体行动能力。因此,课程考核评价应摆脱传统的标准化的理论知识的书面测验和规范化的单向技能的操作评分为中心的评价方法,将理论知识、技能考核的结果性评价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能力、素质评价相结合,形成自我、同学和教师的多元评价,以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具体考核评价设计思路如下。

(一)过程性考核评价和终结性考核评价相结合

过程性考核是将知识运用、职业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考核相结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团队合作精神、资料检索与整理能力、计划的制订及产品检测质量等方面的考核,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情况,体现动态的评价管理。终结性考核包括理论知识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等。理论知识考核是采用闭卷(开卷)或小论文的形式进行的笔试考核,技能操作考核则是按照课程标准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的应知应会要求进行的操作考核。以此突出高职教学的实践性,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

(二)多元化评价

采用多元化评价,将学生和教师(企业)评价相结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进行项目评价,由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企业)评价等共同完成,建立以能力为本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考评体系。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调动学生严谨认真对待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工业分析技术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我校工业分析技术课程组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教学改革,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地方企事业单位充分调研分析检验岗位(群)的任务,对其工作过程和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养进行分析,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并由此最终归纳出职业能力行动领域。在教学中,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进行教学组织,用具有完整工作过程的项目作为课程学习情境的载体,按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等步骤序化教学内容,实现学生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和素质养成一体化。

同时,课题组改革以往的单一的考试方式,将过程性考核融入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中,并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小组学生相互评价和教师(企业)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终结性评价以笔试、口试、操作为主,建立体现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如表1为典型产品分析检验工作过程的考核评价内容要素。工业分析技术课程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最终考核成绩由以下组成:过程性考核成绩(60%)+终结性考核成绩(40%)。

(一)过程性考核评价的实施

过程性考核重点是考核学生对任务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团结协作完成任务的能力、查阅文献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等,评价分为: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30%)+教师评价(30%)。学生在课前自由分组(4~5人一组),每组选举一位小组长,教师发放量化考核的工业分析技术课程项目实施工作过程自评表(见表2),事先明确项目实施评价的方式方法。

学生自我评价根据自己在整个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表现做出评价,小组学生互评是由小组长召集小组成员集体讨论给出评价,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团结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完成任务情况等方式为主体。在学生评价过程中,既是对自身的能力差距评估,又借鉴了其他同学的经验,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了帮助和促进作用。

工业分析技术课程项目实施工作过程评分表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对学生任务实施过程和能力综合素质进行评价。过程性考核评价可以使学生逐步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也能逐步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二)终结性考核评价方案

终结性考核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包括理论知识考核(20%)+技能考核(20%)。

1.理论知识考核

工业分析技术课程教学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以职业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为核心,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各级别的应知应会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在做与学的过程中自己完成知识点的累积和知识体系的构建,从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理论知识的考核采用笔试、小论文等形式,该部分成绩以百分制的20%计入总成绩。

2.技能操作考核

技能操作考核是以每个学习情境中设置的项目任务为单元,模拟实际生产的分析检验过程。评价指标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主要以各项工作任务中围绕工作内容编制的具体评价量表进行,每个项目任务的评分主要从操作的规范程度、实验态度、实验习惯和实验结果(精密度和准确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该部分成绩以百分制的20%计入总成绩。

三、结语

课程评价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和促进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环节和保证。工业分析技术课程组改变单纯以理论考试测定成绩的方法,不再单凭一纸试卷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从工业分析与检验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研究这一职业所要求的典型的知识和技能,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以项目任务为考核单元,以工作过程考核为主线,把知识能力、操作能力、职业素质、社会能力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将过程性评价和多元化评价相结合,更科学、客观、公正地全面评价学生,构建了课程评价体系并付诸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评价体系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调动了学生严谨认真对待学习的内驱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够与职场的岗位要求的相关标准趋于一致,使学生毕业后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提升了学生的就业实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韩培庆.高职课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9(9):178-179.

[3] 徐瑾,叶爱英.基于项目教学的高职工业分析课程评价体系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53-55.

课程体系评价机制范文5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1231)

摘要:为反映岗位综合实训中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团队合作精神、沟通交流能力、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介绍了一种PRKS评价体系,分析了该体系评价指标的选取与权重的确定,阐明了评价模型的建立。该评价体系不仅重视实训完成后学生提交的研究报告和答辩结果,而且重视实训开题和实施过程;既重视实训过程中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运用,又重视通过岗位综合实训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养成。

关键词 :高职;岗位综合实训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0-0061-03

综合实训课程是指高职教育各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主要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各主要技能专项实训后,综合运用本专业(岗位)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在校集中进行的综合性、系统化训练,将一个个独立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融合、提升,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技能体系,用以完成实际工作中的某项任务。通过对所学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综合应用,使学生基本掌握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和职业技能,为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做好准备,并最大限度地增强对就业岗位的适应度。它既是毕业前的一次大演习,也是上岗前的一次综合演练,其目标是重点解决知识和技能在工作环节、工作岗位、工作情境中的应用及如何应用的问题,促进教学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岗位综合实训课程的评价应遵循综合实训课程性质的特征,其考核评价应多方位地考察综合实训的结果。但当前岗位综合实训课程考核存在诸多问题,其具体表现:一是考核任务完成质量量化标准不明确,实训任务完成情况多是以任务是否完成或完成情况优劣等概念模糊的标准为成绩依据,没有对实训项目形成相对较为完善的质量量化标准和评判依据,更无法按照量化指标和规定的评分程序进行考核并评定成绩;二是考核重结果、轻过程,指导教师往往以实训成果、答辩表现评价学生岗位综合实训成绩,缺少过程跟踪与考核,部分学生的实训成果在内容上不能充分体现就业岗位的内容和自身的真实体会,形式上则草草应付了事,更有甚者则严重抄袭、内容重复,部分学生实训态度差,随意离职离岗,却很少在实训成绩中体现出来,等等;三是岗位综合实训缺乏科学的成绩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手段和效果反馈等方面都缺乏科学的研究和执行的标准,对学生表现很难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评价结果。

PRKS岗位综合实训课程评价理论

岗位综合实训课程评价应重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映学生能力培养思路;不仅应重视岗位实训的直接结果,而且应重视学生在实训实施过程中的多种收获与体验、多种能力与品质的提高;另外,对其他学科知识的涉足情况,对知识的举一反三能力及在解决问题中的创造力和开放精神等,都应是评价的重要内容。所谓PRKS评价法,即对学生岗位综合实训课程成绩的评价,不仅看最后的研究报告和答辩结果(R:Result),而且重视开题和实施过程(P:Process);既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运用(K:Knowle-dge),又重视职业能力养成(S:Skill)。

PRKS学生岗位综合实训课程成绩评价体系的构建

评价指标选取 PRKS学生成绩评价重视全过程评价,重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沟通交流能力、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岗位综合实训模式学生成绩评价指标采用二级指标体系,一级评价指标有4个,分别为岗位综合实训开题、实训过程、实训成果、实训答辩,反映岗位综合实训的全过程;二级评价指标有13个,反映学生精神、能力的养成。具体如图1所示。

成绩评价模型 按照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成绩评价的实际情况,学生成绩评价分为五级,分别为优秀(≥90)、良好(≥80、<90)、中等(≥70、<80)、及格(≥60、<70)、不及格(<60),学生成绩评价等级与评价准则如表1所示。为体现团队的整体性,提高小组成员的团队荣誉感,小组团队合作精神评价由两部分组成,由指导教师对小组整体评价,小组组长对每个组员评价,两者综合为每个组员的成绩;答辩情况由答辩委员会评价。

评价指标权重 成绩评价指标权重应体现岗位综合实训的特点,如重视过程参与情况、实训成果的最终表述、答辩言语表达情况、实训题目设计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等,确定一级指标的权重,如下页表2所示。成绩评价指标权重也应体现行业职业精神、技能的养成情况,如小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交流及说服他人能力、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确定学生成绩评价二级指标权重如下页表3所示。为保证各指标权重的合理确定,在制定中还可以按重要程度按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成绩确定 各二级评价指标的满分值为100分,一级评价指标分值为二级评价指标分值乘以相应的权重系数,即

式中:Ui为第i个一级指标的得分值;Uij为第i个一级指标第j个二级指标的得分值,Pij为第i个一级指标第j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值。

学生成绩为一级评价指标分值乘以相应的权重系数,即

式中:Pi为第i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值。

结论

综合实训课程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是高职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建立科学合理的成绩评价体系可促进岗位综合实训课程充分发挥其教学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功能,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目标和高职毕业生就业的需求,有利于更好地评价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掌握程度。

为反映岗位综合实训中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团队合作精神、沟通交流能力、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提出的PRKS评价体系,不仅要看综合实训最后的研究报告和答辩结果,而且重视综合实训开题和实施过程;既重视实训过程中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运用,又重视通过岗位综合实训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养成。

高职院校岗位综合实训课程PRKS成绩评价体系,对高职院校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岗位综合实训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作用和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梁琦.高等职业教育的综合实训课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0):47-49.

[2]孙连栋,李晓敏.项目训练式综合实训课程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5):56-58.

[3]高霞,倪文.高等职业教育综合实训课程考核方式研究[J].网络财富,2010(7):77-78.

课程体系评价机制范文6

[关键词] 熵值法;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作者简介]杜国强(1992—),男,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10国民经济管理班;杨佳伟(1992—),男,江西财经大学信息与管理学院10管理科学班;胡艳华(1992—),女,江西财经大学信息与管理学院10信息与管理1班。(江西南昌 330013)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发展带来了诸多社会、经济、环境问题,诸如经济发展结构不协调,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通过构建科学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可以有效地评价城市发展现状,衡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合理地指导城市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各地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江西省分为十一个地级市,各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资源环境受到的约束不尽相同,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来评价和指导江西省各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江西省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与原则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环境”三维复合的协调发展,因而城市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是一个多因素组成的多层次的复杂系统。为了全面、客观、真实地评价江西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应遵循以下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要能够客观地反映城市各方面的发展现状和变化情况;每个指标的概念、数据收集、衡量范围、计算方法都必须要有科学依据,指标的选择也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理论、经济理论、社会理论、环境理论以及统计理论为依据。

2.可持续发展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反映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是经济增长的要求,因为贫困问题最终需要靠发展经济来解决;第二是持续发展的要求,即要从长期战略[光来把握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尽可能选取能够体现城市发展潜力和发展素质的指标。

3.目标性原则: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用来监测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全过程,同时有助于将社会公众的注意力集中到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关键问题的解决上。

4.简明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如果方方面面都要选择指标的话,那么需要选择的指标就有几百上千个。为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学会选择关键性指标,尽量采用综合性指标,减少指标的数量。

5.可操作性原则: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统计口径和分类方法必须一致,统计数据要有通用性、权威性,计算方法要简捷,所需数据要容易统计并便于计算。同时,定量指标必须能够定量测度,定性指标也尽可能要通过一定的量化手段进行处理。

(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我们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层次,37个指标构成。目标层(U)是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最终结果,是衡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度?鸦 准则层包括“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资源和环境子系统” 3大子系统?鸦一级指标是将各子系统按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分类的,有总量指标也有相对指标,共9个指标:经济规模、经济速度、经济结构、人口、基础设施、文化教育自然能源资源、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保护?鸦二级指标则是各子系统最有代表性的37个指标。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价模型

(一)熵值法

熵值法是利用指定指标的信息熵值来判断该指标的有效性和价值。熵表示的是系统状态不确定性量,应用熵可以度量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数据所蕴含的信息量,并依次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在本文中,应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的步骤如下:

1.数据标准化处理。在针对江西省城市进行指标体系构建时,有37个指标,11个城市样本.由于37个指标的内容、量纲及标准都不同,在赋权时必须将各指标值转化为统一的尺度,因此在计算之前需要将各个指标数据标准化。

数据标准化方法根据指标的特性分为三种,正向指标、逆向指标和适度性指标。本文构建的37个指标中有32个正指标,5个逆指标。

正向指标:指标数据越大越好。其标准化公式为:

xij= (1)

逆向指标:指标数据越小越好。其标准化公式为:

xij= (2)

其中yij表示原始数据,xij表示经过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

由原始数据得到标准化矩阵:

X=[Xij]37×11 (3)

2.熵值和熵权的计算。根据数据化标准化结果分别计算各个指标的信息熵,计算公式如下:

ui=-K∑pijlnpij (4)

其中,pij=xij/∑xij,K= ,同时,假设若pij=0,

则pijlnpij=0

从而,评价指标熵权wi的计算公式如下:

wi= (5)

在确定37个指标权重后,即可对江西省11个城市进行综合评分,从而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评价计算公式如下:

F=X×W=(f1,f2,…f11) (6)

(二)江西省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分析

本文选取江西省2009年和2010年两年数据,37个二级指标数据来源《江西省统计年鉴》、《江西省教育统计年鉴》等。其中,部分指标数据通过年鉴中对应指标进行简单计算得到。在收集完整数据之后,对2009年和2010年两年的数据进行算术平均作为计算指标权重的原始样本数据。

根据原始样本数据,利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的熵值向量w为(0.04470,0.04127,0.0309,0.02611,0.01429,0.01401,0.00842,0.03117,0.01404,0.01511,0.03715,0.04463,0.02679,0.00965,0.01663,0.02348,0.0197,0.01547,0.01959,0.01738,0.01928,0.11999,0.0168,0.09365,0.04755,0.01663,0.01407,0.03123,0.01903,0.01614,0.01262,0.01195,0.01212,0.01561,0.03582,0.03294,0.01411)。利用指标权重进行分类加总,便可以分别测算准则层和系统层对于目标层的权重,其结果如表一。

由表一可见,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中,社会系统指标占最高权重,经济系统指标次之,环境系统指标权重最低。其中,社会系统中文化教育与科技类指标对可持续发展贡献度最高,尤其人均科研经费支出这一指标权重最高。“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事业不仅对生产力发展有着卓越的贡献,同时对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有着重要的贡献度。经济系统指标中,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类指标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度亦有明显的贡献作用。可持续发展最基本的要求是发展,发展不仅要体现出经济规模的发展,更应追求经济发展结构的完善,追求又好又快的发展。在环境系统类指标中,环境类指标占有重要比重,可持续发展要求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环境得到逐步的改善。同时,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其他相关指标的重要性也需要得到重视。

根据表一的评价体系,可以测度江西省各个城市准则层相关指标的评分以及综合得分,具体结果如表二。

由表二分析可知:江西省11个城市可持续发展度的排名:南昌、新余、景德镇、鹰潭、九江、萍乡、抚州、吉安、赣州、上饶、宜春。排名前3位的南昌、新余、景德镇在综合得分上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南昌在经济规模、经济结构以及文化教育的排名靠前,这与南昌作为江西省中心发展地区的关系有关,但自然能源资源、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保护方面指标得分较低,这说明南昌城市下一步发展的关键在于环境系统方面。新余、景德镇在自然能源资源、环境保护方面得分较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好,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同时,得分最低3位为赣州、上饶、宜春。赣州在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等指标方面得分低,这与赣州以农业为主的现状分不开,因此,赣州必须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服务业,改善经济发展结构,增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赣州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存在发展潜力。上饶和宜春在经济系统、文化教育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指标得分都低,这是导致排名靠后原因。大力发展经济是走出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增加科教投入,保护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江西城市可持续可持续发展总体规划战略

(一)增加科技和教育投入,提高人口文化素质

江西省人口素质整体偏低,这与江西省各城市对科技和教育投入不足有着重要的关系。为了提高城市人口素质,各地必须加大对科技和教育的投入,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创新,离不开科学技术知识的创新和应用。因此,要改革现行的教育和科技管理体制,更新观念,不断优化育人、选人、用人的社会环境,建立全民学习、终生学习的学习型城市。

(二)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本要求。为了增强江西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必须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现代化工业的快速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生物技术、环保技术的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在三大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大力发展旅游、贸易、金融等服务行业,提高信息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使三大产业的比例结构更趋于合理。与此同时,不能忽略农业的重要地位,全面发展城郊型农业和绿色农业,提高农产品中科技含量,增强城市的绿色外向服务功能。

(三)加强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减轻环境污染

江西省各城市需要在评价环境质量和制定合理的环境质量标准基础上,采取预防和治理相结合的办法,使环境项目发挥最佳效益。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要综合运用技术、经济、法律等手段,制定最优的污染防治方案,有效地治理各地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持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四)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增强政府对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调控力度

针对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建设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运用合理的调控手段,才能营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江西省各城市应该逐步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法规体系,建立健全执法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