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管理行业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投资管理行业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投资管理行业发展

投资管理行业发展范文1

来自中国基金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基金公司专户和子公司业务规模继续稳定增长,截至三季度末,基金专户和子公司业务规模达到10.17万亿元,比二季度大增1.12万亿元。

资产管理行业的市场空间十分具有想象力,发挥想象力,就需要卓越的公司不断探索、拓展。

多年来致力于多元化布局的嘉实基金,不仅在公募业务中稳居前列,在非公募业务上也是保持稳进;无论是管理规模、还是业务形式,嘉实基金机构业务始终保持业内领先,截至2015年9月底,包括专户、社保、年金在内的非公募资产管理规模为2442亿元,连续五年领跑全行业。

“明星”担纲 社保团队实力强大

作为首批获得全国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资格的基金公司,嘉实基金凭借着社保基金稳健的投资业绩和出色的产品设计能力,十余年来,不断获得追加的委托管理资产,目前管理着多种类型的社保基金组合,投资管理团队屡获佳绩。

在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首次公开披露的境内委托投资管理人考评结果中,嘉实基金邵健和王茜双双获得了“3年服务社保奖”,他们分别管理的股票型、综合债券型社保组合表现持续优良。

嘉实基金在遴选社保基金投资经理时,特别考察投资经理长期业绩的稳定优良;且投资风格与社保基金“长期投资、价值投资、责任投资”的理念相契合。目前,嘉实基金的社保基金投资管理团队由公司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股票业务)邵健,固定收益部总监王茜,机构投资部总监郭杰、任海宇等多位资深基金经理领衔担纲。

邵健于2004年4月6日至2015年7月8日担任嘉实增长基金经理,曾创造任职期间管理单只基金年限最长的纪录、全部平衡开放式基金收益率第一的纪录,11年荣获9次金牛基金奖,并荣膺“十年期最佳基金经理”称号。王茜在固定收益方面有着多年的投资管理经验,是公募基金领域为数不多的任职年限超过10年的基金经理。

事实上,作为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人,嘉实基金不仅拥有由130位专业人员组成的投资研究团队,更拥有业内强大的风险管理与合规监控团队,建立了针对专户的投资合规及风险控制监控体系。

稳健管理 为800万职工提供年金服务

嘉实基金在专户业务上不断创新、引领全行业发展,除了首批获得社保金投资管理资格,2005年,嘉实基金成为了首批获得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人资格的基金公司。

作为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人,嘉实基金充分考虑企业年金要在安全的前提下,追求适度的收益性,实行专业化管理。早在2006年,年金市场刚刚酝酿、起步阶段,嘉实就将企业年金作为公司的战略性业务来投入发展,基于此,嘉实基金已经打造了一个专业化的平台,并培养了一支专业化的团队,为年金客户提供服务。

在企业年金业务发展的前期,客户对企业年金的投资诉求不尽一致,而随着市场的变化、年金业务团队与客户的深入探讨,客户对于企业年金的认识逐步提高并最终达成共识:即企业年金要在安全的前提下,有适度的收益和流动性。

自企业年金基金运作以来,嘉实年金投资团队通过稳健投资及时准确的资产配置决策以及品种精选策略,取得了优秀的投资业绩,实现了企业年金基金保值增值的目标。

凭借着优秀的管理团队,以及出色稳健的投资管理能力,嘉实基金被包括数十家中央企业(含下属企业)在内的300余家企业选定为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为超过800万职工提供企业年金服务,已实际管理运作的年金规模超过500亿元。

远见布局 拓展非公募业务

中国基金行业发展十余年来,基金公司逐渐从单一的公募基金管理业务向多方向发展,业务形式愈发广泛,包括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保险资金等在内的非公募业务,成为了各家基金公司力争的领域。

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9月底,基金公司专户业务管理规模排名中,93家基金公司已经开展了专户业务,规模超过1000亿元的基金公司已经有10家,比6月底增加了2家。而嘉实基金非公募业务早在2013年就已经超过千亿规模,截至2015年9月末,专户业务管理规模达到2442亿元。

随着国内资产管理业务的不断丰富,为基金公司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嘉实基金在“远见”中“稳进”,极力拓展业务模式,已经成为全牌照的资产管理机构。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在与多家机构激烈地角逐中,嘉实基金成为了首批获得保险资金投资管理人资格的基金公司,目前已经与国内多家大型保险公司开展了专户业务的合作。近年来,随着金融机构资产管理发展,嘉实基金与商业银行等相继拓展合作,双方在投资领域深度探索,这也成为了嘉实基金新的业务增长亮点。

投资管理行业发展范文2

2004年以来,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经历了十年的快速发展期。截至2014年6月末,银行业理财市场共存续产品51560只,存续金额12.65万亿元,从事理财业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近500家。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首先源于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财富积累效应。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955元,而1990年仅为1510元,增长了16.85倍。从客户数量看,未来亚洲将成为仅次于北美的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其中约有50%的增长会来自中国。预计到2015年,我国的高净值人士将超过200万,可投资资产规模将达到77万亿元。这为财富管理行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由于中国总体投资环境尚不成熟,适合普通投资者的低风险金融产品相对较少,银行理财产品恰好契合了普通客户对安全收益产品的需求,成为投资者重要的投资工具,顺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为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做出了重要贡献。2014年上半年,银行理财产品共兑付客户收益2561.30亿元(不包括开放式净值型产品兑付的客户收益),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为5.20%,略高于存款利率,从而有效提高了广大投资者资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并得到了众多客户的认可。理财产品已成为居民抵御通胀的有力工具,也体现了普惠金融的政策精神。一是充分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历次金融危机均揭示了一条真理——金融的发展必须以实体经济为依托,脱离实体经济实际需求的过度泡沫化的金融是难以为继的。在努力实现我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银行理财资金除30%左右投资于风险较小的货币市场工具及存款类资产外,其余的67%左右(约8.48万亿元),均直接或间接投向了实体产业,实现了社会资金的合理投资,提高了资金配置使用效率,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二是有效改善了国内金融体系的不合理结构。目前国内金融体系结构失衡,企业部门融资的80%左右依靠银行信贷,经济高度依赖间接融资体系,直接融资比重过低。虽然近些年国内债券市场也取得了一定发展,但绝大部分债券仍然由银行持有。造成上述局面的诸多原因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连接直接融资工具和居民投资资产的桥梁产品。银行理财业务有效连接了社会资金与实体经济,有利于改善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比例失衡的现状。三是有利于实现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理财业务可以帮助我国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和养老基金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对于推动国内收入体系的再分配、维护社会经济稳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四是有效促进了我国银行业的经营转型。理财业务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发挥了先行先试的作用,为我国商业银行调整业务结构,转变利差收入占比过高的经营现状,进而实现主动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可供参考的实践经验;同时,理财业务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对于市场均衡利率水平的形成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对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管

银监会始终以“在发展中规范”的原则支持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自2005年颁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后,针对银行理财业务,银监会先后下发过涉及投资管理、代客境外理财、银信合作、报告管理、销售管理、风险管理等诸多方面的监管规定和规范性文件,搭建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监管框架与管理体系。一是2011年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对理财产品的宣传资料、销售文本以及具体销售行为等方面,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取得了较好效果。二是2013年的8号文,对理财资金投资非标资产的行为做出了严格规定,按照穿透原则将理财产品投资非标债权的比例控制在银行理财余额的35%和银行总资产4%的较小值内。截至今年6月末,银行理财投资非标占比仅为22.77%,大幅低于监管红线;同时,还要求理财产品必须实现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和单独管理,并达到产品与资产的对应。三是按照“理财与信贷业务分离、产品与项目逐一对应、单独建账管理、信息公开透明”的原则导向,于2013年9月启动了“银行理财管理计划”和“理财直接融资工具”试点,引导银行走投资资产透明化、可量化、可估值的发展路径,坚持理财资金直接服务实体经济和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定位,促使银行理财业务回归受托理财、主动管理及投资者自负盈亏的本质;同时,积极引导银行研发新的理财产品模式,改变目前预期收益即为产品实际收益的不合理状况。四是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2013〕107号文)中关于“将理财业务分开管理,建立单独的理财业务组织体系,归口一个专营部门;建立单独的业务管理体系,实施单独建账管理;建立单独的业务监管体系,强化全业务流程监管”的要求,审慎推进事业部制改革。近期的35号文要求,所有从事理财业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按照单独核算、风险隔离、行为规范、归口管理的要求开展理财事业部制改革,并逐步到位。五是在信息披露方面,强化理财产品的全流程信息披露。通过“全国银行业理财产品登记系统”的上线,完善了银行理财产品电子化报告及监管部门的在线审核功能,实现了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登记。投资者可凭每个理财产品的登记编码,在理财登记系统中查询针对一般个人客户理财产品的基本信息,保证了理财业务信息对内、对外、对投资者、对监管层的充分披露和持续披露。这些监管措施的实施,首要宗旨就是促进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回归资产管理业务本质,更好地实现理财业务的规范化转型和银行经营的市场化转型,从而在利率市场化趋势中,增强银行业机构的经营活力与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服务。

三、资产管理行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自2012年证券公司、基金子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业务以来,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快速增长。这是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居民财富积累到一定水平,金融市场成熟到一定程度后,社会财富投资理财需求凸显的结果。由于本身具备最贴近广大消费者、投资者需求的特点,资产管理行业发展迅速。截至今年6月末,除12.65万亿元的银行理财产品外,其他还包括信托资产12.48万亿元,证券投资基金资产5.12万亿元,券商资管6万余亿元,保险行业管理资产8.59万亿元等。但目前我国金融产品在金融业资产中尚不足10%的占比,相较美国早在2008年就已经超过70%的占比,仍有较大差距,也说明未来我国的资产管理市场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不过,在看到发展的同时,也应看到目前国内资产管理行业仍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存在理财产品销售不当的行为。首先,未严格按照风险适当性原则,对客户进行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及相应的分类分层管理,导致出现没有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客户的问题。其次,部分产品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存在不明确披露资金投向和比例的现象,对产品的风险收益状况也未能向客户充分揭示。再就是误导销售的现象依然存在,片面强调产品的高收益,误导投资者购买高风险产品,而产品一旦亏损将给机构带来严重的声誉风险。二是跨行业交叉性风险有所上升。随着金融改革和金融业经营的不断发展和转型,多种业务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在交叉销售、交叉运作和交叉投资方面越来越具有跨行业、跨市场、跨机构的特征,交叉性金融产品在市场上也越来越多。由此带来产品结构过于复杂、合同约定责任不清、变相监管套利、跨行业和市场的风险传递等各类问题及风险。三是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我国的资产管理机构在量身定制投资规划和产品的设计能力上仍有缺陷,产品同质化趋势明显,多样化不足,创新动力缺失。另外,各类资产管理机构提供的产品过多集中于财产的增值方面,忽视了对投资人的财产保障功能和其他特定需求,综合化的理财服务理念和能力有所欠缺。四是风险管理工具匮乏。海外金融投资更多地依赖风险管理工具进行风险对冲,管理人向客户提供的产品有明确量化的风险特征描述,管理人在风险因素分析、风险追踪与控制、投资组合建立等环节可较多地借助风险工具对产品进行有效管理。相比国外市场,国内金融市场衍生品种类单一,缺少全面、充分的风险对冲机制,风险管理工具缺乏,管理人进行风险管理的数量模型种类较少。五是客户缺乏长期投资意识,过于注重短期收益。以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为例,目前产品主要以6个月以内的短期产品为主,1年以上的理财产品占比仅为10%左右,客户投资短期化趋势非常明显。上述情况的发生,原因之一是理财产品管理人主动进行期限错配,以赚取利差的结果;但另一重要原因也与国内个人客户投资者的投资习惯有很大关系,目前更多的客户更青睐短期产品。

四、未来资产管理行业需要努力和提高的方向

资产管理业务是各类金融机构拓展客户、促进创新、提升品牌、推动转型的一项高端业务。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关于未来我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和努力的方向,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一是应将保护投资人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是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根本原则,也是资产管理机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因素。管理机构要把业务的快速发展建立在投资人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这一坚实基础之上,坚决避免不正当销售和各种违规销售行为,注重投资者教育,不断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并注重培养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同时,要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原则,确实以客户资产保值增值为业务目标,公平、公正地对待客户。特别是要充分向客户披露产品信息,使资产管理业务真正为客户创造价值,充分保护消费者利益。二是要把握金融创新和风险控制的平衡。创新的关键是要做到五个“认识”,即“认识你的客户”,“认识你的业务”,“认识你的风险”,“认识你的交易对手”和“认识你自己”。

投资管理行业发展范文3

[关键词] 险资管理 美国经验 启示建议

[中图分类号] F8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13)06-0100-03

[作者简介] 姜茂生(1974 — ),黑龙江齐齐哈尔人,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金融保险、国际投资。

一、资产配置结构合理

美国保险资产投资方式灵活,资金运用渠道广泛,主要投向政府和企业债券、股票、抵押贷款和不动产、保单贷款四个方面。在寿险资产中,债券一直是最主要的投资品种,占比在50%以上;股票占比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上升,最近十年保持在近30%的水平,超越抵押贷款成为第二大投资品种;抵押贷款份额一路下滑,2002~2011年间平均占比6.7%;保单贷款和不动产投资占比不高,较长时期维持在3%和1%以下。美国寿险公司资产分为一般账户和独立账户,二者资产配置结构显著不同。2011年,一般账户股票占比2%,债券比例为72%;独立账户则与之相反,债券比重为14%,股票比重高达79%。上世纪90年代以来,独立账户资产管理规模大幅度上升,这是美国寿险公司股票配置比重提高的主要原因。

二、资金运用收益稳定

美国保险行业投资效率与稳定性较高,以寿险行业为例,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寿险资产净收益率在8%~9%区间变化,90年代大体维持在7%以上,进入20世纪,受到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政策影响收益率有所下降,在5%~6%区间波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进一步降至5%以下,2009~2011年三年平均净收益率为4.43%。虽然寿险资产投资收益从1980年以来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如果考虑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利率周期和通货膨胀率等因素,目前收益率与其他国家和行业相比仍然处于较高水平和稳定状态。美国保险资产长期保持较高的收益水平和稳定性,原因是保险公司具有拥有完善的投资管理体系,先进的投资理念,高效的投资策略、技术手段和风险控制能力,兼顾了保险资金运用的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原则。

三、投资监管制度严格

美国是对保险业严格监管的典型国家,实行以州政府为主、联邦政府协调指导的双重监管制度。联邦政府设有保险局,主要负责联邦洪水保险、农作物保险和犯罪保险等特定义务;全美保险监督官协会(NAIC)作为非盈利组织,也承担保险监管职能。近年来,受金融危机影响和加强风险管理的实际需要,美国保险监督官协会监管协调功能不断增强,在信息交换、最低偿付能力要求、财务评价制度、技术法律援助及监管协调等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美国各州政府是辖区内保险监管主体,均设有保险局,依照本州保险法,行使以偿付能力和保护投保人利益为核心的保险监管权。建立了多层次投资监管制度,严格实行渠道管理和比例限制,如纽约州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在普通股、合伙股份等股权方面的投资占其可运用资产的比例不得超过20%,投资于不动产的比例不得高于20%,海外投资不得高于10%等。严格的渠道管理、比例限制和偿付能力监管,保证了美国险资管理行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也成为保险资产配置结构基本合理、投资收益高效稳定的基础。

除上述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保险监管体制之外,美国保险业立法和最终争端解决分别由议会及司法系统负责,形成了“双重多头”监管及保险立法、司法、行政分离状态。

四、经验借鉴与启示

(一)构建适合本国险资管理发展的监管制度

美国保险监管制度遵循权力制衡的秩序,“双重多头”的严格监管方式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对保险投资规范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借鉴其对行业规范发展和风险控制严格管理的模式和方法,结合我国经济金融发展实际和险资管理行业特点,应尽快建立和完善一套由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内控和专业机构评估组成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管体系,按照“积极审慎”的监管原则,简政放权,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稳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打破固化思维,坚持制度先行,适时拓展投资渠道,强化风险动态监控,推进险资管理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始终坚持以偿付能力为核心的监管重点

美国保险制度从开始就重视偿付能力的监管,确保保险公司有财力兑现保险承诺,维护保险投资安全与市场稳定。目前,我国保险监管制度正在由市场行为合规性监管向偿付能力监管转变,也已制定出台了相关的规定和条例,但总体而言尚未建立完备的辅助配套系统,缺乏财务状况跟踪、风险监控预警及风险处置的手段和技术,仍然处于事后“救火”的被动状态。有必要总结借鉴美国保险偿付能力监管制度,深入研究分析其经验教训,结合我国险资管理实际,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标准,尽快完善我国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体系。

(三)发展专业化市场化的险资管理机构体系

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保险资产管理均通过专业化组织进行运作,一般包括保险公司内设专门投资部门、专业化资管公司和外部委托投资三种模式,提升了保险集团综合经营的能力。在险资管理行业创新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应继续依照准入条件增设险资管理专业机构,特别是支持达到标准的中小保险公司设立法人治理完善、股权结构合理的险资管理公司,进一步丰富多元化市场主体;针对险资运用渠道已基本放开,不同类别资产风险收益特征差异较大的实际情况,研究设立专业化的险资管理机构,满足创新业务和另类投资的需要;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需要,探索组建险资管理产品专业交易所,搭建险资管理机构、托管行、登记结算公司、投资者等市场主体的对接平台,整合市场资源,提高行业效率。

(四)全面加强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和投资结构的政策引导

美国保险承保业务多半微利或亏损,能够维系长期赤字经营的原因是险资运用带来了稳定的投资收益,或者说保险业利润来源主要依靠险资管理,其中的关键是通过政策引导建立了高效的投资渠道和投资结构。我国保险业盈利来源目前仍以承保业务为主,险资管理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弱,投资收益率整体偏低,这与保险业盈利模式与发展趋势相悖,也不符合险资管理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仍需继续深化改革,不断提升资产管理能力和盈利水平。一是在已相继放开境外投资、基础设施、股权和不动产投资等领域的基础上,引导行业用好投资政策,实现由传统金融向现代金融、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的转变,实现增长方式和盈利模式转变。二是尽快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收益,积极通过业务创新和结构优化扭转这一不利局面。三是逐步降低我国险资运用结构中存款比重过高的状况,有效拓展资金运用渠道调整投资结构。四是深入探索保险资金用于保单贷款、抵押贷款及金融融衍生品投资的可行性及操作办法,增强险资管理的盈利能力。在有效监控风险的前提下适时放宽保险资金贷款和投资金融衍生品的限制。

(五)妥善应对金融混业经营趋势下险资管理发展的新挑战

金融综合经营是大势所趋,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来自银行、证券、基金、信托公司的激烈竞争,对险资管理投资策略、技术手段、人才团队和风险控制提出了新的要求,美国各金融监管部门通过签订合作备忘录、设立监管论坛等方式,加强信息共享与监管协调,强化对控股公司和关联交易的监管。对我国险资管理行业而言,应对金融综合经营有两个方面需要把握:一是监管层面要建立协同监管机制,可由保监会主监管,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外汇局等部门共同参与,在资格审查、业务管控、运作监督、风险处置等方面强化综合监管能力,形成信息数据共享和风险防控互补的监管模式,确保行业健康规范发展;二是险资管理公司要牢固树立“资产负债匹配管理”的经营理念,严格管控风险,确保资产的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

(六)逐步完善保险资产管理行业信息化建设

美国保险监管经验表明,监管效率的高低取决于监管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监管指标的标准化科学化、监管行为的制度化规范化等多方面因素。我国保险信息化监管相对滞后,虽已建立了“三网一库”并积累了一定的信息资源,但现有监管信息系统缺乏统一规划,技术手段和监管指标也没有统一标准,智能分析功能及监管人员经验明显不足,无法有效实现系统集成和资源共享。我国应借鉴美国信息化监管经验,充分发挥现代化技术特别是信息手段在保险监管中的作用,尽快建立完善信息系统和集中统一的保险行业数据库,规范保险公司财务核算方法和统计指标,健全保险监管指标体系和风险预警系统,提高保险业监管效率和风险监控能力。

[参考文献]

[1] 罗忠敏,王力主编.中国保险业竞争力报告(2012-2013)(DB/EB).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 孙建勇主编.中国保险资产发展报告(2011)(DB/EB).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3] 华宝证券研究所. 保险资产管理行业2012年度报告(DB/EB). 2013年1月。

[4] 张越昕.“大资管”时代下保险资管公司的挑战和机遇[N].中国保险报,2012-10-16.

投资管理行业发展范文4

王群航:我目前知道的有三类机构可以发行公募基金,资格条件的进一步放宽将会冲击现有基金业格局,公募基金的竞争对手将会更多,但无论谁要想胜出,还得看业绩,业绩是立足之本,银行系基金绝对不会一统江湖。

比如,基金公司和保险资管比拼公募类资产管理业务,谁胜谁负,很难简单地一言概之。首先,截至目前,保险资管所管理的资产主要是低风险的固定收益类资产,对权益类品种涉及的不是很多。从全行业的角度来看,这两类资产的占比估计在8∶2左右,未来,预计这样的前大后小情况总体上还将会延续较长的时间。其次,保险资管所管理资产规模相对稳定,与开放式基金的规模可变性特征有着显著的差别。 再次,在保险公司内部,资管和公募,合并运作?不可能!分开运作,防火墙如何设置?如何监管?如何防止利益输送?这些,都已经是很现实的问题。

《新财经》:您如何评价证监会最近出台的一系列对公募基金的放开政策?如费率的放开、托管资格的放开、产品审批的放开等。

王群航:第一,费率并没有全部放开,在未来可以预期的费率调整意见当中,最重要的是对场外的短期行为有望进行打击,因为那样的行为无论是对于投资者,还是对于基金管理人、基金经理,都很不利。这样的打击,有利于促使场外短期资金转战到场内。第二,托管资格放开,正是我长期呼吁的,将从另一个角度有利于削弱银行方面一“股”独大的状态。一方面,银行对于公募基金的发展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需要肯定;另一方面,其目前的现状对于公募基金行业可持续发展所形成的阻碍也必须正视。第三,产品审批的放开,有利于加快发行速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并将对公募基金行业生态产品产生全面的、深远的影响。

《新财经》:未来公募基金公司的销售渠道和营销策略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怎样的策略能赢得市场?

王群航:备案制、新基金法这大因素将会对2013年基金市场各方面,包括周边的衍生生态产生深远影响。就营销策略而言,渠道将会增多。就基金公司方面来看,由于产品的增多,无论是新产品,还是老产品,总体策略要有粗有细,但要想赢得市场,还是靠业绩。

《新财经》:公募基金公司自身优势是什么?公募基金公司应该如何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您如何评价目前银行、信托、公募、私募和保险等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能力?

王群航:这次对公募资格的放开说明,公募基金模式依然是资产管理、财富管理行业的主流。其他三个小弟弟,要想赶上大哥,各个方面的差距仍很大。公募基金最大的优势就是已经成型的规范运作体系,至于其他方面的、绝对领先的投资管理能力,我们暂时看不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专业人员、规范管理和规范运作方面,公募基金绝对是他们的榜样。其他三个兄弟进来玩,公募基金行业完全不必对此紧张,做好自己的业绩才是最为根本的要素。

《新财经》:未来中国有无可能出现如富达基金那样的基金公司?

王群航:当然有可能。但我觉得“大”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业绩。前些年,我们国家在各行各业上搞了很多的“大”,但效果如何呢?在基金行业,最主要的是业绩。我希望有长期绩优的公司及产品,而不仅仅是傻大个的公司。

《新财经》:2012年市场状况不佳,但基金首发规模达到6447亿元,突破2007年牛市创下的5000亿元纪录,基金数量增多,体量偏小,是否加速了基金市场的分化和成熟?

王群航:什么是市场状况不佳?别仅仅看股票、股票型基金。要全视野地看,固定收益类产品就发展的很好。至于基金均规模变小,是正常情况。我去年曾撰文《规模盛世美景难掩收入下降窘境》,对于基金公司的收入做了一些分析。一方面,基金公司以管理费为主要来源的基本收入在下降;另一方面,作为有益的补充,投资收益在这样的市道中多数很难实现,咨询服务收益更不是所有公司都能够挣到的,其他收益则属于凤毛麟角。但即使行业面临这样的窘境,参与分蛋糕的股东方、合作方(主要是销售渠道)等却依然强势。不断忍痛的就只有基金公司及从业人员。

从股东方的角度来看,其对于基金公司高管层面的考核内容基本上都有资产规模、占比排名等指标,甚至有些公司所要求的增长幅度比较惊人。更值得关注的是,这部分考核内容的权重还经常会很大。但是,第一名只有一个,第二名也只有一个,这便会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基金公司高管层面经营管理行为的变形,而最终损害的可能是股东方自身。不过,大家对于股东方眼光、胸怀、战略的期待,不是一蹴而就的。

从行业整体来看,基金公司收入的下降,首先影响到基金公司经营支出的结构性下降,表面上看似乎是好事,其实,它背后所反映出来的是基金公司市场服务与开拓标准的降低和缩水;其次,员工的收入将有可能下降,或者即使基本工资不降,但涨薪基本无望,奖金更是减少;第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这种情况将会间接影响到基金公司人员扩张速度的放缓甚至停滞。这一切,对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十分不利。

《新财经》:在基金费率走低的趋势下,基金公司未来盈利模式及业务模式还有哪些创新空间?基金公司是否能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

王群航:从公司收入的角度来看,费率没有变低,只是银行太强势,抢夺的太多了,满足了银行的欲望之后,基金公司就所剩无几了。基金行业未来的发展出路,第一是多种方式的销售渠道;第二是要注重场内渠道营销基金。

截止到2013年3月22日,一个季度不到,中间还加了一个春节长假,新发行的基金就已经有99只了,超过以往多个年度一年的发行总量。大公司越发越多,越来越大;小公司迟迟不发,越来越小。这样一来,基金行业的分化将会加剧。所以特色化将会真正摆在各家公司面前。至于“靠天吃饭”,从某种程度上看,是行业发展所必需的,这个“天”指的是市场规律,做投资,不能够逆规律而行。

投资管理行业发展范文5

诞生于2001年5月28目的银华基金即将迎来十周岁生日,从十年前逆境中成立到十年后资产管理规模稳居行业前十,五次斩获“金牛基金公司”称号,在某种程度上,银华可看作本土基金公司在低迷市场中发轫的一个缩影。

回首成立之初,恰逢市场由牛转熊,尽管生不逢时,但银华基金抓住每一次机会,厚积薄发,一路走来,历经颠簸,却永葆进取精神,银华基金的性格特征日渐为公众所知:求实稳健而不墨守成规,积极创新而不急躁冒进,独立思考而不固步自封,勇于承担而不轻言放弃。

回眸十年来的发展历程,银华基金总经理王立新深有感触。“十年间,值得我们矢志不渝的唯有投资一事,值得我们不断奋斗的也唯有帮助投资者实现资产的稳健增长。”为了实现投资改变生活的目标,成为受尊敬的资产管理公司,银华不断地为投研做加法,致力于提升自身优秀的投研能力;多年来坚守风控底线,不为短期利益忽视长期潜在风险;十年努力,银华已从一个行业新生展成一个具有公募基金、企业年金、QDII、专户及社保基金管理资格的全牌照综合型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规模稳居行业前十。“团结,有目标,执着进取”也成为银华人对公司的一致认知。

生不逢时亦有时,事无常道总有道

认真梳理银华这十年的历程,与行业发展息息相关,但在公司成立之初也颇有“生不逢时”的感慨。2000年初,证监会为规范行业发展,批准清理四川国债投资基金,同年4月份银华基金筹备组成立。而当2001年5月28日公司正式成立时,却赶上了中国股市第一波牛市的尾声。这也为其后基金天华的扩募带来较大困难。经过各方努力,最终基金天华扩募为25亿份。

从2002年开始,封闭式基金暂停发行,各家基金公司纷纷转战开放式基金。作为最早的一批基金从业者,总经理王立新2002年转战银华基金分管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回忆银华第一只开放式基金诞生的点点滴滴,王立新仍历历在目。“恰逢银华发行旗下第一只开放式基金――银华优势企业。因为客观原因,发行时给我们的募集时间不到20天,加上当时股市低迷,老基金业绩表现不佳,投资者对基金认知有限,首募遭遇了较大困难,但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最后结果还不错,募得了16.8亿,公司总规模接近40亿,基本解决了生存问题。”

在随即而来的漫长熊市中,银华没有停滞不前,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证券市场的“冬天”,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摸索前进。

稳健是“基”,回报是“金”

银华十年,始终信奉“稳健是生命线,业绩是硬道理”这两大信条,以规范经营赢得客户的尊重和信赖,以持续回报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坚持这两个最朴素的信条,也是基金行业健康发展之道,是长期取信立信于市场的前提。

稳健是“基”。为持有人提供长期稳健的回报,帮助投资者打造高品质的财富生活,是银华基金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银华基金成立以来始终如一的追求。“短期的博弈虽然可能会让我们暂时获得较高的收益,甚至使基金排名领先,但这将背离我们作为一个专业的资产管理者一贯坚持的投资理念。”王立新如是表示。

回报是“金”。银华长期以来坚持的价值投资理念也为持有人奉上了满意的回报。2009年初,银华保本在第二个保本周期内实现42.78%的累计净值增长率,低风险稳定回报的特征吸引众多投资者,三期集中申购一日即接近100亿;2009年,银华基金实现了旗下基金业绩的“齐头并进”:银华优选、银华富裕主题及银华领先策略三只基金进入标准股票型基金排名前十,银华增强收益基金也斩获二级债基冠军;截至2010年底,成立于当年5月7日的分级基金银华锐进以42.60%的涨幅领跑市场,大幅超越同期上证指数2.50%的涨幅……

在基金业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流金岁月中,银华也以善于制造“长跑英雄”著称。虽然近两年来股市跌宕起伏,可银华基金无论规模还是业绩,均做得风生水起。银华核心价值优选和银华富裕主题基金三年期业绩排名位居前列,其中银华富裕主题2010年在基金业三大评奖盛典中实现了大满贯:“三年期持续回报股票型明星基金奖”(证券时报)、“三年期金基金・主动型股票基金奖”(上海证券报)、“三年期股票型基金金牛基金”(中国证券报)。

因需而动,敢为天下先

“在快速发展的基金业,走得稳固然很重要,但也必须抓住市场给你的机会。抓住一次机会,公司就可能上一个台阶。”2003年,银华推出了国内第一只真正意义上的保本基金,受到投资者追捧,发行仅9天就募集到了60亿的上限,银华进入“百亿俱乐部”,根本上解决了生存问题。由此也奠定了银华基金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创新布局产品线的思路,在基金业屡次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公司:

2004年8月11日,银华-道琼斯88精选基金正式成立,该基金为我国首只跟踪道琼斯88指数的增强型指数基金;2005年1月31日,银华货币市场基金成立,该基金为国内首只实施基金份额分级制度的货币市场基金;2005年9月27日,银华核心价值优选基金正式成立,该基金是我国首只同时通过上证所“上证基金通”网络和银行网络募集的开放式基金……

2007年,受原股东破产清算影响,银华在新产品发行上的脚步暂停,但并没有阻挡银华规模增长,这一年,银华基金管理规模一度突破1000亿。正当大多投资机构还沉浸于牛市狂热时,银华基金公司却做出了一个冷静的决定,为拓展公司业务挥师北上,将办公地址从深圳迁到北京,虽然导致部分人员流失,但业务骨干基本都留下了。

稳定后,银华在业务拓展方面也更上层楼。2010年在通胀高企、股市高位震荡的背景下,银华“五连发”:银华深证100、银华信用债券、银华成长先锋、银华抗通胀主题、银华信用双利先后面世。其中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理财需求的银华深证100指数分级基金为国内首只深证100指数分级基金,而银华抗通胀主题基金是国内首只类大宗商品投资概念的基金产品,为投资者提供了抗通胀利器。在今年市场风向摇摆不定的情况下,银华又推出国内首只等权重编制方法的指数分级基金――银华中证等权重90指数分级基金,全方位把握市场机遇。

时至今日,银华基金旗下管理着19只基金,建立了覆盖股票型、配置型、债券型、货币型、保本型和QDII基金的较为完善的产品线,为数百万不同风险收益特征和理财需求的客户提供专业的资产管理服务。

均衡治理结构,共谋投资者利益最大化

经历跑马圈地后,怎样经营管理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基金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保护投资者权益,树立投资者对基金的信心。从国外成熟市场经验看,其成

功的关键是有一套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也是基金公司长远发展的根本。

在王立新看来,公司治理结构不是虚的,是公司稳定经营的保障,公司管理层都受制于治理结构,一个公司能否持续发展,治理结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建立一套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必须把持有人、股东、管理层、员工这四者的利益放到合理的位置并有机结合起来,基金公司才能够持续发展。王立新分析认为:“银华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这是公司长远发展的根本因素。我们的股东结构相对是比较均衡的。股东、董事会对公司管理层非常支持,没有过多干预。在考核机制上也是比较合理的,立足长远,通过公司的发展、扩大市场份额、提高股东的股权价值,对规模排名、业绩排名没有硬性的指标。这对于管理层是很幸运的一个事,保证了管理层比较大的自主管理空间和独立性。”正因为有了这样足够的发挥空间,也保证了银华核心团队的稳定性。

五度加冕为投研做加法,提升核心竞争力

十年征途上,银华先后五次捧起金牛基金公司奖杯,成为业内获此荣誉最多的基金公司之一。银华能持续突破的关键在于不断提升自身优秀的投研能力,这也是作为资产管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为此,银华不断地为投研做加法。2008年市场低迷,当不少同行都在实行“减员增效”,大量专业人才出现“净流出”的时候,银华基金毅然逆市扩张,招贤揽才。“我们认为,作为一家优秀的资产管理公司,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人才。从长远角度看,在2008年逆市‘扩招’确实是非常明智的选择,这为我们日后充实投研队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这样的举动使得银华在业界树立起非常重视人才的形象,这个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经过一番扩容后,银华投研队伍从20多人迅速扩容到超过100人,公司员工接近280名,投研人员占比超过了1/3。银华还设立了独立的固定收益部和量化投资部,队伍的充实工作也一直在进行。这样的投研队伍不仅在同规模基金公司中处于领先地位,更为公司的未来发展做足了准备。

两个负责制,人才建设的秘密武器

人多了,怎样管理也是要考虑的问题。

王立新透露了银华基金投研体系过去几年总结出的秘密武器:首先是“两个负责制”。一个是基金经理负责制,另一个则是研究员的行业组长负责制。

所谓“基金经理负责制”就是基金投资的民主化决策,在投资决策委员会的领导下,基金经理自己决策,自己承担责任,这样既有利于基金经理的考核,也有利于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后一个则是把研究员按行业分成七个小组,由小组长去管理行业研究,实践证明,实行行业组长负责制不仅有利于研究工作的进行,而且对于新人的培养和成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统计显示,近两年内,银华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基金经理,平均每年就有两位脱颖而出,堪称优秀基金经理的培训大本营,银华基金被媒体评为最善培育新人的公司。

二是建立并完善投研人员的晋升与激励机制,必须有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才能留住人才。

三是在业绩考核方面,银华更注重中长期的业绩,减轻基金经理的短期排名压力。

另外,银华在文化建设方面倡导和谐、简单的人际关系。

王立新指出:“投研是压力很大的工作,我们建立了充分的沟通交流机制,发挥团队的力量,同时尊重基金经理自己的判断,让每个人自己都有渠道将自己的想法贡献给团队,个人在给团队贡献智慧的同时,也能得到成长。比如基金经理和研究员调研回来后,通过合适的形式与大家交流调研的过程和结果,这样既能避免个人的判断发生偏差,同时更能使整个团队都分享到调研成果。现在卖方机构都认为我们是投研气氛最好的基金公司之一。”

把好风控关,缔造十年零违规纪录

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银华管理基金资产净值855.45亿元,管理基金18只,同时成立十年来也保持了零违规的记录。

作为银华基金的督察长,凌宇翔从1999年银华筹备期便进入公司,是银华基金的元老,见证了公司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公司成立之初,就把建立健全风险控制体系放在首位。“基金是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产品。稳健经营,为投资者创造持续的回报是最重要的。我们将这种理念贯彻到公司管理的各个环节,尤其在风险控制方面非常重视。”王立新表示。

从成立以来,银华从来没有受到监管部门的警示和处罚。“这跟我们的指导思想有关系。要想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公司,没必要去做短期行为,不投机、不侥幸。只要是法律法规上明确规定的,就不去碰。虽然我们损失了一些小的机会,但从长远来看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银华基金还将风险控制机制嵌入投资管理部门之中。公司在各个部门设立兼职的风险控制员,通常为该部门的资深员工,对本部门的风控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通报情况,其绩效会体现到全年的考核评比之中。

制度确立后并非一成不变,与时俱进是银华基金保证制度活力的重要手段。银华每年都会对投资、交易、研究部门相关的内控制度、业务流程进行梳理,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展,风控设置也在不断调整,将风险控制真正渗透到每―项业务开展的实处。

从“精品店”,到全牌照资产管理公司

基金业十年十大步,要想在激励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基金公司发展模式是一个重要问题。

“原来我们是对‘精品店’想得多一点,但现在看来,精品店是靠高回报吸引投资者,这更像是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的做法。”王立新坦言,“而现在,我们更倾向于将银华基金打造成一个理财产品供应商。国外也有这样的基金公司,像美国富达、先锋这样的大型资产管理公司,大部分的投资者都是养老金的客户,并在全美国有非常多的客服中心,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各种服务。大型的资产管理公司,基本是全功能的,除了理财管理之外,还提供其他相关服务。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做综合理财服务商,这是未来公募的路径。”

银华也是在遵循着这条路径一路走来:2005年8月,被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评定为首批具有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人资格的九家基金管理公司之一;2007年10月,取得QDII资格,获准开展境外证券投资管理业务;2008年2月,正式获得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资格;2010年12月,入选社保基金境内委托投资管理人。10年,银华从一个行业新生代,一步一个脚印,发展成为一个管理800亿规模,业务范围涵盖公募基金、企业年金、特定客户资产管理、社保基金管理及境外投资业务的全牌照综合型资产管理公司。

新十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基金行业的发展刚刚起步,未来十年还会有大发展。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财富的迅速增加,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希望能够抓住机遇,成为全产品线、多功能的综合理财服务商,能够根据投资者的需求,提供丰富多样的创新产品,得到更多投资者认可。10年还是比较短的,公司随着行业的发展也经历了起起伏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无论和国外大型基金公司还是和国内的兄弟公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这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站在新十年的起点,王立新没有豪言壮语,他以低调务实的语言如此表达了对公司未来发展的期望。

投资管理行业发展范文6

关键词:代建制 基础设施 投资管理模式

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的标尺,也是城市化的基础,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有妙语:“看一个城市有没有底蕴,只要看这个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发展怎么样就知道了”。在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投资实施过程中,我国广推的由国家投资、政府职能部门组织建设的传统模式,面临着许多新问题。近年来,一种国际先进的投资管理模式:代建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全面实施,虽然各地认识和操作方式不同,但代建制已获相当程度的官方及市场认可。

一、基础设施投资代建制的发展及徐州地区推广现状

2004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即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建设实施,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竣工验收后移交给使用管理单位或投资主体指定的使用者或经营者。开启了国内基础设施项目代建制的时代,之后相关配套政策不断出台。2005年9月,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切实加强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财务管理有关问题的指导意见》,国家发改委也正在研究有关《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指导意见》以及《委托代建合同示范文本》和《代建合作协议示范文本》等,对代建制的发展起到了规范化的促进作用。

国内先进地区如北京、宁波、深圳、重庆等地率先通过招标或直接委托的方式,将一些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性投资项目委托给一些有专业能力的单位或机构代建,均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代表性的项目有上海沪青平高速西段、深圳南坪快速路、中国残疾人体育综合训练基地等项目。

与传统的投资管理模式相比,代建制从一开始就显示了其独有的优势,经过几年的发展与实践,已经形成了全过程代建和分阶段代建的业务分类,代建制逐渐成为非经营性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建设广为采用的一种项目管理模式。

长期以来,笔者所在的徐州地区市政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主要是由政府筹建临时项目指挥部来实施管理,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灵活配置资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实施和职能均受到了限制。自2002年始,徐州地区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不断解放思想,经过多年摸索与积累,尤其是近年来,市政府投资采用代建制项目已占到投资总额的80%以上。徐州市政府成立了独立的“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办公室”,作为政府常设的专业机构进行运作,并整合了当地高等学府中国矿业大学建工学院、工程学院、建筑学院等专家教授,建设、市政、水电、房管、通讯、规划、财政审计等系统的专家资源,代建制有了推行基础;市政府下达的重点工程除明确投资和管理单位外,还明确代建单位的职能定位,对应到每项工程;社会化利用招投标管理、财政审计和专业事务所等外部资源优势,共同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出谋化策。在行政新区行政中心工程、美术馆、音乐厅、开放式云龙公园改扩建等公益性建设项目中,代建制均收到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无论是专业化管理还是基础设施项目融资,都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二、代建制在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中发挥的独特作用

代建制的一个重大创新在于引进了市场化管理,把原来建设项目管理的行政隶属和管理关系,变成了基于委托人、代建人、使用人、承建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从而可以围绕这一新的思路建立完整的管理模式,其独特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代建制的投、建、管、用分离有利于实现对项目投资预算的硬性约束。从机制上约束代建单位不享受项目使用的利益,在控制建设规模方面比使用单位更有积极性;从法律委托关系上约束代建单位必须依据合同行使代建管理职能,超过委托或投资范围的要承担法律责任;市场化选择代建单位利于代建行业的专业管理水平受到市场评价,激励代建单位努力控制投资和提升管理质量。

2.代建制保证了项目建设和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和成本控制。承担代建任务的单位是从事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的专业机构,有长期从事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利用这样的机构对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进行专业化集中管理,比政府成立指挥部更能保证项目设计、质量和成本造价控制。极利于控制隐性成本、设计变更、工序质量、规范要求的落实,抑制“三超”(超投资、超规模、超标准)。

3.能够促使项目使用单位和政府职能部门集中力量加强对建设工期、质量和投资合理使用的监督,把政府职能部门从建设管理角色转变为对建设管理进行监督执行角色,有利于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行为。

4.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将原来由政府职能部门行政兼业务管理方式转变为由专业化单位实施,减轻了由政府另设机构对自投的项目进行管理所付出的人员及资金成本,政府也能够精减机构、充分利用好纳税人的每一分钱;有助于加快实现政务职能的转变,避免了工程建设管理政企职责不分,同时有助于缓解拖欠工程款现象。

5.有效的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从机制上保证政府管理职能部门及其人员的清正廉洁,代建制将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职能通过法律委托关系转交给代建机构执行,代建机构对政府的投资负责,各建设承包企业对代建机构负责,均以合同方式确定各方的责权利,这就从机制上杜绝了职能部门行政权力寻租的机会,既保证政府职能部门公平公正,也保证国家工作人员有个清正廉洁工作环境。

三、代建管理服务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代建制的独特优势,使之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但作为一种新兴的行当,社会及市场对之尚存陌生感,其产业化发展还面临着一些基础性的问题。

1.代建制业务开展缺少基本的法律依据。由于现行法律法规对代建机构的法律地位、代建单位的定义、资质标准、核算办法,以及政府投资项目实施代建制的范围等尚未有明确和硬性规定,使得代建制尚不能成为一种新兴的行业进行市场化运作;工商注册时代建机构行业属性不明,资质标准无从认定,极易造成行业鱼龙混杂;代建机构在履行代建职能时,依据合同、建设规范进行,对代建成效的评价也无从判定,不利于行业发展。

2.项目代建制实施过程中各方法律主体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明晰。代建制是代建机构受政府或投资方委托,针对标的项目承担建设任务的单位进行管理,以达成项目实施的最终目标。实施过程中,代建企业与政府或投资方属于委托管理关系;承建企业在法律上与投资商属于经济合同关系,但与代建单位法律关系不明,尤其是现今代建机构往往不能支配资金拨付,却承担全部管理职能,处境略显尴尬。

3.代建管理服务费的取费标准没有依据。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至今有关代建费用仍没有可参照的标准,造价定额中更没有子目可查,对于投资方的成本归集核算有隐性问题;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往往技术复杂,牵涉相关单位较多,协调任务重,技术不同投入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不同,取费标准无从量化;代建管理的专业化能力,往往能够为投资方节省很大的成本,但其绩效与激励却有时候不能对称;代建管理是专业技术和服务,软性的服务质量无法认定也带来了其劳动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取费过低,同时又会造成代建机构无力聘请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代建服务质量无法提高,如此则行业容易陷入不良循环。

4.代建实施过程缺乏监督,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代建制的诸多优点是建立在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下,也是基于投资方和代建机构的充分信任,过程中的信息公开显得尤为重要。若发生代建机构违背职业道德与承建商合谋损害投资方利益事情,投资商利益有可能得不到保障;投资方对代建机构的资历、专业能力、项目具体信息、隐性工程量、技术要求难易等方方面面的信息,若不能有效沟通与解释,极易造成投资方与代建商的误会,从而影响代建管理工作。

5.代建机构选择招标方式评定标准难以量化,软性要求多;代建机构的保证、信用与管理实施尚没有先例,代建过程中不可预见的风险化解无法明确;项目交付后的问题容易出现扯皮,责任难以认定,不利于产品使用及市场化发展。

四、代建制管理健康发展的几个建议

市政基础设施投资代建制发展前景广阔,需要国家配套政策一开始就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基础。

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细化配套政策和措施。尽快出台政府投资的基础设施项目代建制管理办法和操作细则,规范和指导代建机构执业活动;建立代建机构的资质管理体系,制定合理的考评指标,对资质、信用、技术水平、资金要求、管理能力及抗风险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实施动态管理;完善代建委托关系中的合同范本,并明确相关激励、风险承担等内容;对于代建管理过程中的争端解决,除法律认定外,建议引入行业专家会审、针对性问题评定机制,以保证各方的切身利益;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制度性问题,还是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解决。

2.提高对代建机构的科研能力的认识,规范对代建机构科研创新的能力要求。行业创新才有发展,代建行业刚刚起步,优秀的行业资源不易集中,行业容易停滞不前,因此必要提高对代建机构的科研能力要求,要在承接业务的同时,不断创新;同时鼓励高等专业院校将科研成果与实践相结合,支持高校科研资源,开辟新的领域和方向,确保代建模式的内容创新有持续发展机制。

3.合理确定代建服务费标准,各地政府应充分调研了解区域行业情况,有指导的参考价格,并结合项目规模、功能、技术难易、复杂程度,确定上下浮动的标准;在税收方面,可以参照工程咨询服务行业,并在近阶段有相应的优惠和发展支持措施。

4.建议政府投资工程推行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基础设施项目一般投资额较大,建设期间,可探讨由承包商或代建机构委托第三方向业主提供一定的经济抵押来保证合同的顺利执行,代建单位出具履约保函,若出现违约行为,则由担保方承担经济损失,通过这种方式,有效规避承包商或代建商的道德风险问题,有利于规避因设计、材料、施工过程中的疏忽或过失引起质量问题造成风险。

5.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代建摸式,不能拘泥于国际先进或已成形的方式,而是要根据我国的实情,找到适合不同区域、不同项目的代建模式,如设计―施工管理总承包、PMC、EPC等方式,总的原则是实事求是的解决问题,使代建制不被沦为形式主义,真正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一个细分行业或产业的形成,是由市场决定的。房地产投资行业因产业链长且发展十分迅速,市场已自发的形成了投资商、发展商、商的专业化分工和各细分行业分离,同时这种专业化分工又带来了管理方式的变化和推进。代建制同样作为市场细分,要想发展,除了应站在促进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也必须依靠市场化的手段,在市场环境中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1]辽宁立杰咨询有限公司,项目代建制的制度、管理与实践,机械厂工业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2]孔晓,关于代建制的思考(上),中国工程咨询,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