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单位人事管理制度

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范文1

为适应和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事业单位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之一,对国内经济建设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完成事业单位改革转型,如何更好地履行事业单位建设社会主义的职能,如何更好地完善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以发挥人才在事业单位的关键性作用,是实现事业单位改革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发展现状改革措施

【引言】

事业单位是我国经济社会建设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主力之一,在我国科教文卫各个领域的发展中,事业单位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完善事业单位体制的改革与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由于我国事业单位聚集了大量专业技术优秀人才,人事管理制度的优劣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决定作用,也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所以,有必要深入研究分析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究完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思路。

一、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人事管理权限高度集中

受传统国家大一统的人事制度观念的影响,我国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权限高度集中,由上级行政部门主导的用人环节与下级执行部门主导的治事环节严重脱节,事业单位普遍缺乏用人自,通常导致人浮于事,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同时,用人与治事的严重脱节,也阻碍人才,尤其是专业技术人才的发展,致使事业单位难以通过人事方面的运作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

2、人事制度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偏差

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各项改革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与预期目标不可避免地存在偏差。由于对岗位设置认识不到位,在实行“岗位管理”制度的实际操作中变成了以“实际身份”进行管理的状态;由于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编制缺乏动态调整机制,大量编外人员的基本权益难以得到切实保障,以绩效工资为代表的绩效管理在实施过程中举步维艰,管理效率自然而然比较低下。

3、认识法规体系不健全

公共人事管理的法制化是整个国家法制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用人缺乏法制的现象,人事权大部分集中在上级党委干部的手中,同时,对人事权的行使也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使得人治的管理最终成为人事任用的主导,导致用人的不正之风蔓延,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打折扣。

二、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管理改革的基本途径与对策

1、遵循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我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正确处理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合理划分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的职责和权限,坚持政事职责分开原则;把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管理从大一统的干部管理模式中分离出来,依据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对不用类型的事业单位采取有针对性的灵活的管理方法,坚持分类管理的方法;针对事业单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现状,采取合并撤消的方法精简机构、裁剪冗员,遵循精简高效的原则。

2、规范事业单位的用人行为

既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那么,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事业单位的人员流动也应该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而不能依靠传统的行政调节。除了少数事业单位必须依靠政府投资扶持和直接控制之外,绝大部分事业单位要通过正规合法的人才市场来招聘人才。与此同时,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用人行为和促进就业,政府可以出台有关政策来指导和调节各类人才市场,实现对人才市场的宏观管理。

3、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制度

聘用制度是事业单位基本的用人制度,事业单位与职工都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前提下签订聘用合同,确立人事关系。聘后管理是事业单位用人效率的重要保障,建立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考核、奖惩、晋升和辞退是人事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不同的事业单位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不能照本宣科、一视同仁;要将考核视为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的重要环节和提高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方法。

三、结束语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复杂性决定了改革道路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政府部门和各个事业单位要在深入研究分析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制度具体的、科学的、执行性较高的人事制度改革方法。在推动改革的进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先易后难,稳重求进,既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又要处理好继承、创新、发展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使事业单位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作者:尤君志 单位: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

参考文献

[1]萧鸣政.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几个发展方向——基于非营利组织特征的思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07)

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范文2

1.我国人事档案管理所面临的瓶颈问题

我国虽然曾经颁布过人事档案管理方面的法律也制定过相应的规章制度,但就目前而言,我国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现状依旧不容乐观。总结起来我国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共存在一下几点问题。

1.1管理意识薄弱

人事档案管理意识薄弱是我国企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许多事业单位的领导在思想上没有意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认为人事档案管理是可有可无的部分,只要有人在进行档案管理就行了。这就导致了事业单位职工对人事档案管理没有清晰的认识,没有很好的进行档案管理工作。

1.2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够

目前在很多企事业单位中,进行人事档案管理一般属于“闲差”,而进行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普遍没有进行过专业的档案管理方面的培训,在整理档案时只能一边实践一边进行学习,因此管理档案时也不够专业。另外,有些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在进行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利用职务之便修改他人档案,进而为自己谋取利益,这样也给人事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3管理方式存在弊端

随着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广泛普及,我国现已逐步进入信息化社会。然而现如今我国企事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还是以手工操作纸质版材料为主。而纸质版的材料不仅不易存储、已损坏,易丢失。另外,进行人工操作进行档案管理时需要记录大量的数据信息,这项工作繁琐复杂,十分容易出错,并且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进行整理,也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很多企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对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人事档案管理的安全性和全面性存在怀疑,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事档案管理电子化的迅速实现。既便是有些事业单位利用到了电子化的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也只是简单的将档案目录以及个人信息存放在电脑里以方便查阅,具体档案的检索和最终的出借都依然是凭借档案管理人员手工操作。

2.优化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举措

在深入了解到事业单位进项人事档案管理所面临种种问题后如何对其进行优化亟待我们思考。事业单位自身提高档案管理意识,逐步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在管理意识上做到与时俱进、建立信息化人事管理档案,定期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监管,这样才能帮助事业单位更好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以下便对这几方面进行展开分析。

2.1加强档案管理意识,做好档案管理的宣传工作

要想进行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优化改革首先就需要企事业的领导要从自身做起,深刻的了解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正确、严肃的对待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给下属树立一个好榜样。另外,进行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也要摆正自己的观点,积极对待自己的工作,在进行档案的收集工作时主动向职工宣传人事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对个人发展的影响,鼓励职工主动上报真实、可靠、全面的档案材料,并且准确让职工了解到及时归还档案对自身的益处,力求做到档案的真实可靠、无遗漏。

2.2培养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人事档案的管理人员需要熟知档案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更加合理有效的进行档案的整理分析。因此就需要各大企事业单位主动对专业素质较差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同时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自身也要积极主动学习档案专业知识,切实掌握整理档案的技巧,以提升专业素质。另外,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还要清楚自身职责,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切实维护所管辖人员的档案利益。而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还要定期听取汇报,在年度的总结报告中切实了解本机构档案管理工作的成绩和不足,以促进解决档案管理中的问题,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并且有侧重性地对档案管理人员工作业绩突出的人员给予积极评价或奖励。

2.3采取档案管理新方式,建立信息化档案

要想更好地进行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还需要事业单位领导具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并且聘请相应的电脑工作人员,尽快实现人事档案的电子化,以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通过使用各种终端设备,根据利用者不同的需要给予相应的权限,提供自动化服务。在时机和技术成熟时,可以提供更多远程数字化服务。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更是极大方便相关人员的借阅,使档案在更多地方发挥更大的作用。

2.4建立有效的档案监管机制

针对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有些管理者修改档案信息或者企业人员虚假瞒报的现象,还需要各大企事业单位建立起一套切实有效的档案监管机制,定期规范和考察证实相关资料的真实性,建立有效的借出和归还的管理体系从而使整个流程更加的严谨周密,不让某些有心人有机可乘。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档案的安全可靠。

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绩效管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绩效考核

一、 绩效管理的解读和意义

绩效管理的一个普遍的定义是:是通过对企业长远战略目标的建立、分解,并将绩效考核用于企业日常管理的活动中,以此来激励员工提高业绩,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一种管理工具。在工商企业管理中,绩效管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期,斯泰勒《科学管理原理》中的时间研究、动作研究与差异工资制。

在当代中国,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步伐已经悄然迈进各个领域,事业单位陈旧的人力资源制度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已经力不从心,必须参考和借鉴国内外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理论和方法,建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提高效率为目标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才能在当代社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立于不败之地。其关键就在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下的绩效管理,只有改进绩效考核的制度,才能建立起激励机制,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发掘每一个员工的潜力,使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推行绩效管理是事业单位是事业单位更新理念、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有效实现单位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

二、 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现状

1. 事业单位现状。事业单位是中国经济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巨大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的机构,实现其社会服务功能。一直以来,针对事业单位的指导意见操作性不强,制度严重滞后,管理观念没有更新,导致了事业单位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已经难以适应目前中国市场经济的需要,严重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了促进社会发展国家开始对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建立绩效管理制度,合理拉开差距,调动积极性已经迫在眉睫了。

2.事业单位绩效管理现状。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我国事业单位的绩效管理从无到有,从单纯追求品德考核到业绩导向。从主观业绩评测到具体化考核,积累了很多经验,取得了很大进展。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是中国事业单位在制度、管理现代化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但是,由于事业单位长期存在的旧有管理观念的束缚,绩效管理体制发展尚未成熟,以及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使得绩效管理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绩效管理作为提高绩效的一种工具所固有的缺陷以及本身的特性.也存在不少问题。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事业单位管理观念滞后。由于教育理念的相对滞后,致使部分管理者对绩效管理还没有一个科学、准确的认识,在角色定位上还未能摆正其在绩效管理过程中所担负的“主角”地位,没有真正发挥出管理的主体引导作用;其次,忽略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对于绩效管理的实施应付了事,这是导致绩效管理流于形式的直接原因。而对于广大干管理者和员工而言,一方面,由于部分管理者和职工思想受到原有认知的束缚,没有意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和推行的战略目的,在思想和观念上并不认同和接受绩效管理;另一方面,也是受利益博弈的阻碍。推行绩效管理、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势必会触及员工的切身利益,在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分配方法后部分员工的利益势必要有所减少,这一部分员工首先从观念上就不接受绩效管理,从利益分配上也抗拒新的分配制度,导致绩效管理受到重重阻力。

(二) 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虽然现在的事业单位在工资分配方面有了较大的自,但是分配制度依然僵化,缺乏科学系统的分配方法和灵活的实施办法,造成激励机制不健全、执行缺乏活力。一些从事创造性工作或者在工作中做出较大贡献的员工,往往得不到应有的绩效结果。目前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工资由固定工资(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和津贴两部分组成。按要求津贴部分要与员工的工作数量和质量挂钩,按劳分酬。但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事业单位并没有实施这种动态津贴制度,都是按比例发放,这样就起不到绩效管理的调节和激励作用。并且事业单位一般缺乏长远战略日标,没有有效的激励机制,员工就会缺乏创造性的动力,不能激发其工作热情,没有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功能。

(三)未形成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其一,考评内容过于简单、笼统,定性指标设置过多.定量指标设置太少,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导致考核结果容易失真。其二,考评角度太片面,忽视了周边绩效的重要作用。其三,考评结果乏力。绩效考评的最终结果往往不能同职工的工资分配、职位的变动及奖惩直接挂钩。其四,绩效评估体系未形成完整的闭环,仍存有疏漏。在评估过程中片面追求对关键指标的评估效益,往往忽视或有意回避绩效沟通和反馈的关键性作用,未能形成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

三、 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制度的完善和提高

1. 科学界定事业单位的“绩效”。事业单位区别于企业单位的性质在于事业单位有公益性、社会服务性和公权性。在进行改革之后事业单位分为三大类:一是参考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行使法律赋予的公共权力;二是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三是经营服务性事业单位。对于不同类型、不同领域、不同收入来源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不能一刀切,统一用一种模式管理。应在对事业单位进行明确界定和分类的基础上,对其“绩效”进行分类界定。

2. 构建科学完善的绩效考核管理指标体系。在新的绩效管理体系中可以根据SMART 原则,把关键指标层层分解至部门、中层和一般管理人员各岗位。同时,为了加强绩效过程管理,在绩效管理维度中应增加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两个绩效管理维度,形成比较完整的绩效指标体系。同时,还可以引入多种绩效考核管理工具,如:特性评估、行为定位式评估尺度、目标管理法、关键事件法、360度评估法等均可在事业单位进行使用。

3.建立具体化的考核指标体系。事业单位在设计绩效评估指标时,评估内容要根据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增加相关评估维度。还可增加用于考察机动性、临时性任务的动态评价指标。每个评估维度应细化到二级甚至三级指标。并给出相应的具体的评估标准。关键指标能量化的应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要用描述性语言说明。要选择科学的指标权重设置方法。一级指标的权重确定应主要依据组织目标与价值取向,二级指标的权重,要以职位分析为依据。

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薪酬管理效率 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 制度改革

一、目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是薪酬管理制度不完善,在事业单位工作中,工作人员大多处在传统的思维面上,没有太强烈的竞争意识,主要是过去事业单位的医护人员认为事业单位是国有单位,是铁饭碗,不存在着竞争,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私立事业单位的不断崛起,这就给公立事业单位带来了威胁,所以事业单位要想在市场下取得一席之地,不被竞争洪流裹挟到淘汰边缘,就必须要按照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采取激励政策,这就导致了事业单位的薪酬水平难以提高,另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收入中存在的差距不太明显,难以激发他们提高积极性,一些高素质的人才因为在薪酬水平上体现不出优越性,相继跳槽,这就给事业单位的长久发展带来了影响,另外,我国的部分事业单位在对薪酬结构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医务人员的工作表现和工资水平不挂钩,工作积极性遭到了挫伤,另外过去的薪酬管理在流程上不够明确,这就导致了员工的积极性难以提高,很多优秀的人才因此而相继离职。

第二,考核机制和绩效之间存在着不相符合的情况,我国的很多事业单位在考核机制上都采取了机关单位和事业单位的考核标准,却忘记了自己目前竞争的情形,目前国立事业单位的发展步伐和私立事业单位相比相差太多,这就说明采取机关单位的考核标准难以满足现代事业单位的现状。没有按照事业单位员工的职务和岗位有针对性的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这对事业单位管理的规范性和标准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在实践过程中,考核机制和绩效中存在着严重不符合的情况,这就导致事业单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大大降低,很多制度难以落实到实处,对事业单位对员工的评价也极大降低,另外,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之间存在著缺乏互动的情况,导致了员工在心理上对整个企业产生了抱怨心理,在上班的过程中带着情绪,将情绪发泄在患者身上,事业单位的整体治疗效果和护理质量下降,在社会形象上大打折扣。

第三,培训机制和人员流动机制不健全,我国大部分事业单位因为人员都是部件进行固定的,对于人员流动和换岗之间存在着制度的不明确,导致了事业单位的医护人员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很多员工再事业单位长时间工作中却学习不到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难以有效的提升自身的能力,因此产生了厌倦,在事业心上极大受挫,一些医生虽然医术高明、经验丰富但是因为机制存在着不合理难以晋升职位,在工作积极性上产生了挫败感,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极大降低,另外一些事业单位在培训机制上也存在着不合理的情况,导致了医务人员难以对相关的技术进行掌握,能力受到了限制,发展被极大束缚,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二、薪酬管理改革视角下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的措施

第一,注重以人为本的方针,提高事业单位医务人员的地位,在现代的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一定要以薪酬管理为主要方向,要保证事业单位以人为本,要对医务人员的意愿进行尊重,要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地位极大提高,这样员工才能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积极的配合,把事业单位的效益当作是自己的效益,这样才能确保事业单位的相关制度能够极大的落实,把事业单位的医务人员组成子啊一起,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这样才能保证事业单位的改革目标能真正的融入到医务人员心里,保证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不断的增长,另外要积极的学习其他优秀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并借鉴国外的相关管理模式,从而促进我国事业单位员工的积极性能充分增加,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事业单位建设中。

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范文5

众所周知,人事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一个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工作效率以及一个组织的整体效率,随着现代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如何优化人事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差异化管理理念在人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顺应了当今社会对人事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结合每个单位人事管理工作需要和工作目标,在不违背人事管理工作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引入差异管理理念和相关方法,不失为创新和改进人事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现代企业、事业单位级别不同、规模不同、所从事的工作不同,其人员组成结构、特点也各不相同,千差万别的人员构成决定了其人事管理工作的差异化,这决定了每个单位针对不同类型工作人员的人事管理手段的差异化,从这一角度来看,差异管理在现代人事管理工作中具有很强的先进性、科学性和适用性。随着我国学者对差异管理理念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差异管理相关理念的实践经验逐渐丰富起来,近年来,差异管理理念逐渐渗透到我国一些企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这在我国医院人事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较为常见,而随着现代管理理论的逐步完善,差异管理的理论内涵不断丰富,其适用范围也进一步拓宽,因而差异管理理论在现代人事管理工作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最近,现代人事管理制度正在发生变化,相关工作者正在努力地创新一种全新的管理制度。科学的现代人事管理制度应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进行相应的改革,现行的管理制度不应当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管理模式,而是应当更加紧密地跟随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传统的管理模式由于具有自身保守、不灵活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员工的思维,极大地束缚着员工的创造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传统管理模式已经不能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这就要求现代人事管理制度必须取代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必须得到充分的创新与发展。目前,现代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正处在较为关键的初级阶段。通过不断的改革完善,在改革中逐渐形成了全新的管理模式,使人事的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并且改革呈现的独立性使人事管理工作更加完善。在现代人事管理制度过程中,差异化管理理念是现代管理制度的最突出体现,是管理制度的一大创新,它极大地体现了现代管理的科学性。它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第一,差异化管理理念完全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管理宗旨,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在实际的运行中处处为人性着想。第二,它可以根据不同员工的不同特点进行统筹管理,合理地利用每一个员工自身的优点,为共同的工作目标去努力奋斗,由此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从而加快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工作质量。经过长期的经验表明,差异化管理理念是现代化的人事管理制度的巨大创新,在人事管理制度中具有先进性,有助于推进现代化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进步与成功,因而将差异管理引入现代人事管理工作中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差异化管理在人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策略

为了使差异化管理在现代人事管理工作中得到合理有效的应用,应采取策略如下。

第一,人才管理和人才分类是现代人事管理制度中最为关键的两个环节。差异化管理理念有效地协调了这两个问题。在现代人事管理制度下,人才资源不计其数,为了防止人才的流失,一定要对人才的管理工作协调完善。差异化管理能够根据员工的不同年龄层次进行合理管理,极大地调动不同年龄段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二,由于不同员工在工作经验、生活阅历以及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不同,造成了员工在人生观与价值观上存在很大差异。但是,在录用人才方面不可能选用相同年龄段、有相同习俗的员工进行工作,这就要求在人事管理方面要有针对性。差异化管理能够有效地避免年龄段、生活习俗等问题的差异,根据不同年龄层进行有效管理。除此之外,有的员工属于具有较强专业知识的知识型员工,而有的员工则属于从事简单工作的普通型员工,由于员工之间知识水平的不同在工作上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对这两类员工要运用不同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因此,采用差异化管理的方式能够根据不同职业的不同特点,选择更加合适的任务安排,调动各方优势,从而能够更加合理、高效地完成自身工作。

单位人事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新升格 民办本科院校 人事管理制度 建设

一、引言

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不少民办高校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生存并凸显出来,特别是从创办到获得独立颁发专科学历文凭资格,进而获得本科授予权的高校,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新的发展格局,但也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新升格的民办本科高校,领导们更多的是把重心放在学校的规模、方向、定位及办学模式等方面,却忽略的最根本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性。[1]

人事管理制度是高校管理体制的核心,建设好各项人事管理的规章制度,发挥民办本科的优势,充分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方能不断满足民办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正视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人事管理制度建设,重新审视民办学校未来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二、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人事管理现状

民办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人事管理工作上也有自己的一套模式,但在激烈的教育业竞争中,依然无法满足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人事管理工作的要求,其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事管理制度陈旧

人事管理制度陈旧主要表现为管理制度缺乏奖励措施,奖惩不及时;绩效评估走过场,没有切实与教师收入挂钩;教师职称按资排辈现象严重,对有突出贡献的青年教师的破格提拔不到位;对人才队伍创新工作建设不够重视,无法及时激励教职工发挥出自己的智慧和潜能,导致优秀的年轻人才不愿意把民办高校作为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首选,从而增强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难度。

2.岗位设置不合理,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

高校岗位类别一般由党政管理系列、教学系列和教辅系列三大类组成。岗位的不同在规范和确定人事规则及实施管理方面都应不同,在聘后管理上,应落实岗位责任制,制定符合各岗位的考核办法。但民办高校办学经费来源的特殊性增加了管理费用的难度,部分民办高校依然存在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人事配套制度不完善,岗位分配不合理,存在闲置人员过多等现象。目前,民办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依然主要来源于退休返聘或正任职于公办大学的管理者或教师,对公办高校固有的管理模式保持着一种高度认同或是强烈惯性,习惯于沿着既定轨迹运行,短期内,这种惯性虽然使组织维持一定的效率,但从长远看,如不准确定位、规范办学行为,不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设置岗位、健全配套人事管理制度,必定会抑制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3.传统人事管理模式滞后

民办高校体制的特殊性导致人员结构松散,流动性大,兼职、兼课和外聘教师较多,信息采集难度大。很多人员的人事信息都由教学单位相关人员进行收集,再转交人事管理部门进行录入或者更改。中转部门较多,导致系统数据与实际数据之间形成延迟效应,一旦采集处理的人事信息过多时,就无法逐一核对,信息采集随意性增大,准确性难以保证,导致领导难以根据现有的数据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和决策等。而由于民办高校起步较晚,发展时间短,再加上经费有限,发展初期的人事管理人员大多半路出家专业性不强,每天陷于琐碎的日常工作中,易造成人事管理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浪费了大部分的时间而无法学习国家政策性问题,无法开展学校人力资源开发与规划的全面系统工作,无法提高民办高校人事管理的效率。[2]

三、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人事管理制度建设思路

对高校教师的管理是实行制度化还是人性化,现已倍受高校管理者的关注。现两者的性质分析,人性化管理应是实施制度化管理的前提和条件,制度化管理则是人性化管理的载体和依据,因此,在强调制度化建设的同时,不应忽视其与人性化管理的有机融合。

1.树立以教职工为本的管理理念

教师是学校运行的核心资源,是单位的主体,是管理的出发点,教师参与是有效实施人事管理制度的关键。因此,在高校人事管理制度中,应树立以教职工为本的管理理念。即以尊重教师为基本出发点,从教师的内心出发,加强与教职工的沟通与交流,以激励教职工的行为、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为根本,使教师积极参与高校管理,发挥教师的潜力和智慧,从而保证人事制度的有效实施,实现组织的高效益化管理。

2.加强内涵文化建设

加强内涵建设的重点在于加强人事管理的组织文化建设。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日趋稳定的、独特的价值观,以及以此为核心而形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等。

不可否认民办学校在获取外部资源、规划校舍等方面所做的努力,但是,作为学术性组织,更应该重视组织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建设。硬件和软件固然都可以彰显学校的办学实力,但更重要的是学校全体成员应共有的一个价值体系。只有通过共同的价值追求才能把不同追求和个性的教师凝聚在一起,才有助于学科、学术、职业和院系之间的交汇与协调,也才能真正树立组织形象、提升组织声望。为此,民办本科院校应加强内涵建设,完善制度与文化管理,激发组织创新能力。[3]

3.创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人事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现代民办高校人事管理的重要部分,人事管理的信息化可以实现各科室和部门间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极大地提高人事管理及与其他部门协同的工作效率,并且能够及时地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传统人事管理的观念已无法满足现代人事管理的要求,只有畅通民办高校人事信息化管理的渠道,才能在岗位聘任、职务调配、薪酬制定、职称评聘、教师业绩考评等比较敏感的人事业务中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人事管理的公开和透明才能落到实处;只有充分认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提高民办高校人事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建立科学的人事信息管理体系,实行资源共享,整合校园信息化平台,打造全面、完整、实用的人事管理系统,人事管理部门的办事效率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4.深化制度改革

4.1、建立和健全人事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人事管理制度是高校管理体制的核心,它包括机构编制、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等内容。高校人事制度管理建设的重点应从单纯的对人管理转到对人才资源的开发上,即科学地进行人才资源预测与规划、培养与使用、配置与管理,建设好各项人事管理的规章制度,充分发挥民办本科的优势,调动教职工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满足民办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2、构建考核评价体系,完善人事管理制度

考评是人事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职员工职称评定、待遇调整的重要依据。为更好的提高和发挥教职工能力,民办高校应确立测评标准,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确立与绩效挂钩的分配机制。以实际工作成绩为基础,结合道德、技能与外界评价等多种有效评测依据,对教职工的考评应做到科学、合理、透明、规范、全面地进行考核。在考核评价体系的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以教职工为主体,发挥目标管理的作用,让教职工参与考核办法的制定中,充分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最大程度挖掘教师的工作潜能,完善人事管理制度。

5、科学设岗,建立人员分类管理制度

科学设岗是建设合理、高效人事管理是基础。新升格的民办本科院校应优化管理工作,大胆改革和精简现行冗余的管理机构,科学设置岗位,细化工作流程和职责分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党政管理人员、教辅人员的设岗要遵循“精干高效”的标准,综合能力、知识、年龄等多方面因素,以最大程度地支持教学和科研工作为最终目的进行设岗;在教师的设岗上,应以加强学科建设为中心,充分考虑学校发展的需求,根据实际工作任务设置各级教师岗位,以最大程度地满足莘莘学子学业需求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分配教职工资源,各尽其责。因此,在招聘中,应本着“公开招聘、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准则,为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服务。同时,严格教职员工合同的标准化,规范教师聘任制度,从制度上做到“择优聘任”,明确上岗条件、强化岗位意识和岗位职责,通过合理流动,体现人尽其才的要求。[5]

四、结语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要想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正视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这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探索过程中可能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 会直接影响到高校日后的发展,但我们仍需在实践中深入探讨和真研究形成一套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以期实现新升格民办本科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1 ]张志行.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7月,第25卷 第4期:45~46

[ 2 ]江建国.民办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探索与实践[ J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论丛,2012 年12 月,第11卷第3、4 期: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