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与作风建设的关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意识形态与作风建设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意识形态与作风建设的关系

意识形态与作风建设的关系范文1

一、正确认识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文化,它是一所学校的历代领导和师生员工在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下,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积淀和创造而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组织结构、思维方式、物化环境及由此而产生的物质与精神形态的总和。学校文化以具有特定学校个性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为外部表征,并影响和制约着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方式、精神面貌与素养。

文化是一种品牌,它代表着一种价值观、一种品位、一种理念和一种时尚,而且能帮助人们去寻找心灵的归属,放飞人生的梦想,实现对梦的追求。学校要发展成为优秀学校有多种实施途径,许多优秀学校之所以优秀,主要是源自该校独树一帜的文化,而学校文化正是实现人生梦想的理想场所。因此,要想让学校成为优秀学校,就必须进一步打造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建设可以极大地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有位哲人曾说过:“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的校容、校貌,师生的精神面貌,都表现出一所学校整体的精神面貌与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学校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学校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营造一种氛围,意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构建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发挥学校师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构筑全员共建的学校文化体系。同时,我们还要树立学校文化全员共建意识,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每个师生员工都要重视、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建设不是单靠学校内部某一部门的努力就能收到应有效果,它与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都有关系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学校文化建设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的建设、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学校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学校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

为创建人民满意的优秀学校,需进一步优化学校文化。从学校层面来看应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学校的物质文化是师生学习的保障。学校在办学条件的建设和改善中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基本理念。二是学校的精神文化(校风、教风、学风、精神文明结构体系等)能不断激发师生的学习动力。这就是说,在领导、教师、学生的思想和言行中都透射着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的执著和热情。三是学校的制度建设是保证学校不断发展的有效机制。四是学校要注重形成自己的特色学习文化,包括形成优良的学习传统、建立有效的互补学习组织和独特的学习模式和研究创新型的学习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

优秀的学校文化总是有愿景与期望、环境舒畅、人际关系融洽、朝气蓬勃的。优秀的学校文化会激励师生开拓进取,不怕困难,追求卓越,努力把学校的各项任务完成得更出色。在这种优秀的文化氛围中,全校师生就会有一种责任感、荣誉感,驱使他们努力地教和学,不断创新乃至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学校物质文化建设

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物质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支撑。学校物质文化,属于学校的硬件文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学校物质文化的每一个实体,以及各实体之间结构的关系,无不反映了某种教育价值观。

完美的校园设施将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学、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重要的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会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有助于陶冶人的情操,塑造人美好的心灵,激发人开拓进取的精神,节制不良风气和行为的发生,促进人身心健康发展。

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保证,而且还体现着一所学校的精神,是学校文化外显的部分。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特别是要以学生为本。有些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只重视教室的安排布局,不注意学生活动场所的建设,如把运动场地建在离教室很远的地方,不便于学生课间、课后的活动。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要让师生感到舒适、多样、整洁、欢快,使他们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同时,学校还要重视仪式、标志的建设。一条校训、一枚校徽、一支校歌往往反映了学校的精神面貌。

总之,要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有教育意义,让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学校文化的表层系统体现为显性的物质文化,它们是学校运行发展、教育、教学、学习、管理的物质基础,也是学校文化其他层面的物质载体。

三、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文化的最高层次。它主要包括学校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学校的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学校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及学校的人际关系上。

意识形态与作风建设的关系范文2

自开展工作以来,作为一名主管一方教育的党员干部。牢记局党委领导对我工作的嘱托,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以科学发展观统揽教育大局,认清教育发展的方向,以内抓教学质量,外树教育形象为抓手,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市、区《治庸问责》各项要求,大力开展“教师队伍建设年”活动,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积极将的教育改革推向深入。每年的教育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工作态势。

始终坚持将党风廉政建设贯彻整个教育工作的始终,各项工作的落实中。认真学习上级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时刻以一个党员干部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自觉接受做人民公仆的教育。同时积极加强教育系统领导干部的生活、工作作风建设,纠正部门和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提高认识。

顾名思义即为平庸、碌碌无为。首先存在于思想、意识形态,庸。得过且过,图安逸、怕责任、怕担当,因而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其次,表现在行为中,只顾眼前,不图长远,欣赏既得利益,不思进取,甚至不作为、乱作为。作为一名主管教育的党员干部,党和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执行者,学校向前发展的引路人,庸必将导致政令不畅、行风不正,教师素质下滑,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因此,主导教育正气,营造优良的城市投资环境,必须从党员干部做起,必须从我每一位教师做起。工作中,生活上,总严格要求自己,不敢有半点倦怠。为了更好做好本职工作,促进教育健康快速发展,生活上严格要求自己,以场为家,坚持星期一、星期二、星期四吃住在利用晚上和空余时间走访全场所有校长和部分老师,接触了大量的群众,听取了领导和普通教师的教育心声,解群众对教育的期盼。三年来,先后完成了中学标准化建设的达标验收,实现了东风小学由一所村级小学向市素质教育特色学校的成功转变,保持了职高的稳定和学前教育高水平发展,确保了小学教育始终走在全区前列,教育整体水平稳步提高的良好趋势。

二、搞好对照。

对“庸”高度概括。对照十个方面的问题,治庸问责暂行办法》提出需要重点解决的十个方面的问题。自己反复检查比对,认为自己存在问题虽然不是突出,但足以引起高度的重视和警醒。

对党的理论的学习不全面,一理论学习不深入。平时由于事务性的工作较多。不系统,不经常;认为不学习照样能够干好工作,对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和热情,缺乏刻苦钻研精神,没有深入挖掘理论内涵,把握精神实质,思想上缺乏紧迫感,其次理论和实际联系的不够紧密,就理论学理论,工作中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

导致工作中不能较好地深入基层一线,二工作推进不得力。由于临时性、突发性工作多。有时工作脱离群众,工作中不能做到系统地调查研究,缺乏全局观念和服务意识,导致接触群众少,决策落实“不到位”中心校多,进村偏远村小少,好话听得多,意见听得少,因而对基层情况若明若暗,对问题的研究不深不透,对群众的真实想法了解不够,对一些苗头性问题缺乏敏感性,缺乏超前性和预见性。

批评身边的同志多,三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坚定。一方面在工作上。要求过严,自我批评、自我反省不够,另一方面,相关原则问题上和纪律要求,作风要求上,因人情、面情等方面,没有较好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三、认真剖析。

对群众利益不够关心;另一方面是缺乏进取心,一方面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平时疏于学习,懒得钻研。由于教育工作的科学性、群众性强,对基层教育人的要求也就更为严格,往往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如果因为疏于学习而对教育工作的政策了解不深,工作时就难免会遇到问题,执行政策时就可能会产生偏差。基层政策执行的情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和群众的切身利益,稍有偏差就可能会使老百姓得利益受到损害。

四、明确目标。

修正世界观的革命。根本的目的使执政之基的每一位党员干部,责任风暴”治庸计划”一场深入心灵。深刻认识到自身的素质、行为准则、工作能力和水平,办事作风与党和政府的要求存在多大的差距,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多远的距离。通过学习提高、对照自查、剖析原因等过程,进一步明确整改目标,并制定出对应措施,力求自身存在问题得到根本改正。

强化宗旨教育,一是认真学习理论。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从严要求自己,正人先正己,无论在任何部门,任何岗位都要严于律己,只要是对工作发展有利的事情,别人做不到自己一定要想方设法做到真正做到从自己做起,从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

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强烈的进取之心。取法乎上得其中,二是树立更高的工作标准。取法乎中得其下,没有大的目标,就没有大的成就。因此,作为自己来说,必须树立远大的工作目标。作为教育干事大目标就是保持政令畅通,维护学校和谐稳定,关心全体师生,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实践这一大目标。

发现新生事物,三是关注新生事物。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创新,敢于失败。彻底调整心态,保持与时俱进的强烈求知欲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关心身边事,发现身边事,创造新方法,学习中不断思考,思考中不断丰富,丰富中不断完善和强大,争取在工作上做一个有能力有主张的智者。

意识形态与作风建设的关系范文3

上层建筑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上层建筑的内涵恩格斯在他晚年的书信中,在以前他和马克思论述的基础上再一次明确了上层建筑的内容。他指出上层建筑即包括:“阶级斗争的各种政治形势及其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确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的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都正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他们想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二)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问题是恩格斯晚年书信特别着重论述的问题之一。说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及运动规律,并不是说它们可以不受经济基础的制约而独立存在,而是指在经济基础决定的范围内,在经济基础制约下的独立,即有条件的、相对的独立。上层建筑在经济关系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具有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规律,这种规律首先就表现在上层建筑内部的诸因素———政治、法律、哲学、宗教等———之间发生着相互作用。而即便是对这些领域拥有“最终的至上的”控制力的经济,也是在上层建筑各领域自身的发展规律下,在诸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间接地发挥其“归根到底”的决定性作用的。换句话说,经济因素是根本作用但不一定是直接作用,上层建筑诸因素之间发生着更直接的相互作用。例如在哲学中,“对哲学发生最大的直接影响的,是政治的、法律的和道德的反映”。其次,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或说其自身发展规律表现为它所具有的历史继承性,即在人类历史的运动过程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奠定的基础,在这种既定的生产、生活条件下继承、发展并随着现实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前代获得的物质的、精神成果。因而人们的各种思想、意识、观念都是历史发展和一定历史状况的产物,它们的形成必然包含着某些传统的材料。在世世代代的这种延续、扬弃的过程中,社会的力量和个人的力量得到不断发展。“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驱传给它而它便由此出发的特定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因而就这个角度来说,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并不意味着它能重新创造出任何东西,而是指它决定着对历代先驱所提供的现有思想材料的改变和进一步发展的方式。上层建筑所具有的历史继承性以及经济基础决定作用的间接性使它又具有了相对独立性的第三个特点,即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发展程度并不总保持一致,而是或超前于或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就这一点恩格斯在信中提出过一个著名的论断:“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当然上层建筑也有可能落后于经济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变革的滞后性。例如社会的政治结构就并不总是紧随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变革而立即相应地改变的。但尽管有这种滞后性,政治结构的变革仍是必然的,因为一旦政治结构的变革滞后于经济关系的变革,落后的政治制度阻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其发展的桎梏和束缚,因而经济发展的要求必然使得腐朽的政治结构被摒弃,形成适应并有助于先进的经济关系存在发展的政治结构。政治结构的改变只不过是或早或迟、或主动的或经过革命而被动地发生。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思想对推进我国“五位一体”建设的启示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唯物史观的核心原理强调经济基础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是第一位的,具有“归根到底”的决定性作用,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使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但在取得这些辉煌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一方面,中国目前的发展正处于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领域的改革发展尚面临很多关键性难题,各种矛盾日益凸显,比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医疗、住房、食品药品安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较多;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使我们处于复杂和艰险的国际形势之中。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在给全球经济发展以重创的同时也使我国的发展遭遇严重困难,也让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显得任重道远。上述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能逃避而亟待解决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必须积极应对目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和问题,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新变化,集中力量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节约资源,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水平,把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新动力,靠提高质量和效益来推动发展,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发展开放型经济,在更大程度上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发展。同时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正像同志在十讲话中所指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是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固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二)全面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恩格斯的“历史合力”思想强调在社会发展中,经济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是第一位的,但不是唯一的和万能的。在经济基础“归根到底”的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政治、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各要素都是社会发展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要重视社会各因素的作用,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重视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好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的关系,以利于经济的持久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新经济体制与旧政治体制的矛盾日益突出,再加之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切实扩大人民民主尤其是党内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党内外的强烈要求和搞活全局的重要一环。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使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和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种西方思潮纷纷涌入,这些都造成我国文化发展的多元化,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也使我国现有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念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从而引起社会意识领域的冲突、激荡和震动,一些人甚至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了质疑。面对人们思想领域出现的这种种问题,也为了更好地凝聚人心,团结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当前特别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并将其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执政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坚定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念,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观念的渗透和侵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引领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3.随着社会转型进程的加快,农业劳动者大幅减少,城市劳动者大量增加,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并获得较快发展,使得我国就业压力日益增加。同时医疗、住房、教育等其他各方面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因而我们必须搞好社会建设,切实解决新出现的各类社会矛盾和问题。#p#分页标题#e#

作者:刘洋

意识形态与作风建设的关系范文4

作为政府职能机构的组成部分,交通部门可以看做是国家经营的特殊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组织文化,为社会与国家经济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当前,我国正着力构建“公铁水空”的大交通体系,整个交通行业发生着从思想方针到工作实践的巨大变化,和谐、人文的观念更为深入地融入到我们的工作、服务中去。这就要求进一步加大文化建设力度,这种文化建设不仅仅要“自上而下”,同时也应该“自下而上”。公路是“大交通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占有极其重要的份额。公路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一种,隶属于交通文化。

二、基层公路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其内容

(一)加强基层公路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作为基层公路部门如何使用当前形势的发展,如何在发展壮大自身实力的同事更为有效的为人民服务,为公路事业现代化服务、为构建社会和谐服务,值得我们认真探讨与研究。作为公路事业的核心与灵魂,公路文化建设凸显其重要性,既要符合地方实情,又要符合行业实际。

(二)基层公路文化建设包含哪些方面

顺应新形势要求,公路部门经历了多次职能转换,由原先的建设型部门逐渐向服务型部门转变。从工作实践看,文化建设应包含对内凝聚和对外扩散两个方面。对内,要形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兼而有之的公路文化;对外,要树立社会知名、群众认可、管理相对人支持的单位形象。

三、基层公路文化建设的一些思考

(一)对内凝聚的文化建设

作为公路行业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路文化是构建和谐公路的重要保障。对内凝聚的公路文化包含了表层的物质文化,中层的制度文化和深层的精神文化。三者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物质文化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基础,制度文化制约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精神文化则是两者的思想保证,也是公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首先从公路的是物质文化建设来看,它指的是公路的实质状态,包括公路、桥梁、路容路貌、职工物质生活条件以及公路技术、效益水平等非实体的物质现象,是整个公路文化的载体和外在标志。随着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及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在公路人的辛勤努力下,一条条安全畅通、绿色环保的公路拉短了空间距离,将城市、城乡相互连接。其次是制度文化建设。形成切合地方实际、符合公路部门特点的规章制度,为促进公路事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围绕“廉洁高效、安全畅通”这项目标,全面推进路政管理、规费征收、养护监管等工作有序开展并稳步提高。随着物质文化的发展,制度文化应不断完善,并适应新形势、新环境的要求,做到与时俱进,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是精神文化建设。公路文化的精髓便是精神文化。在公路事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意识形态,道德规范、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等,都是支持和维系公路职工奋发向上的源泉,是整个行业的精神支柱和凝聚力所在,是公路行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及持续和谐发展的保障。随着构建和谐社会新形势的要求,公路部门工作必须走的更好更细。然而随着道路的越来越平坦越来越便捷,投诉的现象却越来越多。究其原因,是老百姓对公路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法律意识越来越强,为此,作为服务行业的公路部门,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加强自身的作风建设,更新服务意识,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更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牢记以人为本的宗旨,着力构建和谐公路与和谐公路文化。

(二)对外扩散的文化宣传

公路文化建设的薄弱点更多的体现在对外宣传上。“酒香不怕巷子深”。公路人很多时候一心保障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却往往忽视了对社会大张旗鼓地宣传公路部门发生的新人新事新气象,在做好公共服务工作的同时还应打理加强对外宣传工作,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对公路事业的关注程度,把公路行业最真实、最鼓舞人心的一面展现在人们面前,发动全社会的力量一起关心公路,这对公路事业的发展无疑起着更为重要的推进作用。如何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就是要我们多走出去,让老百姓了解公路部门的机构职能,让大家知道公路事业的发展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改变宣传方式,变单一的平面媒体宣传为多样灵活的全方位宣传,应与报社、电视台、电台加强横向联动,让公路文化对外辐射的能力更加强大。例如,某段公路因特殊情况发生水毁对行车安全构成了威胁,就要通过电台及时向车主提供路网信息,避免交通堵塞或意外事故的发生。这样既为群众提供了便捷,也使公路部门的形象更加的充实饱满,还可采取“热线电话”等形式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联系,倾听他们的心声,解决他们的困难。

四、结语

意识形态与作风建设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审计;价值观;审计文化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9-0092-02

一、审计文化及核心价值观概述

审计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审计实践中形成的、逐步被大家认可的带有国家审计特色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审计精神、审计作风等思想意识的总和,其核心、本质内容是审计群体的价值观。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审计物质文化。审计物质文化是凝聚和体现精神文化的所有审计活动过程、审计实践中所应用的方法以及文化性实体设施、环境的总和。二是审计制度文化。审计制度文化是指各审计组织所应遵循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另外,审计活动中的人际关系、社交方式等内容也属于审计制度文化的范围。三是审计精神文化。审计精神文化一般包括审计组织中审计群体所共有的思想观念,它涉及到一些隐性内容,如审计价值观、审计道德、审计心理以及审计思维方式等。

审计核心价值观是审计精神文化层面的重要内容,它是审计的核心内容。具体来说,审计核心价值观是审计组织对既定目标而做出的价值选择,对审计行为合理性的确定以及促使审计组织良好发展的价值取向等;它从最深层次上对“什么是国家审计、如何进行国家审计”这一根本问题进行了科学的回答,是国家审计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因此,审计核心价值观是审计精神理念的基础,在审计文化中处于最核心的地位。目前,新时期我国对于审计价值观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依法、公正、独立、谨慎,以人为本、公共责任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崇尚理性与证据,主张证明与公开的审计精神等。

正是由于审计核心价值观在审计精神中的主导地位,因此其在审计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有助于审计人员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2)在审计实践指导中起重要作用;(3)有助于提高国家审计工作的创新力和权威性。

二、审计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1年刘家义审计长指出,审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和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例如审计队伍的素质、结构能力与审计发展还不完全适应,审计文化建设、理论研究以及现代化的审计技术运用仍需进一步深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审计群体对审计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认识有待提高

审计人员对于建设审计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导致审计文化的健康发展受到阻碍。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对审计文化不了解的人占到了20%,这个数据不容忽视。例如:2007年江苏省某市对部分单位作风建设问题开展了民主评议活动。数据结果显示,对审计“不了解”的票数比例高达19.1%,远远高于其他单位的得票数。这说明,目前我国的审计文化普及程度亟待提高。

2 对审计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规划缺乏战略性

审计核心价值观是整个审计文化的核心内容,其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保障审计事业的良好发展。所以,对于审计领导者而言,审计价值观的定位不仅仅是一个行动问题,更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战略性问题,需要审计领导者从规划角度进行分析。然而,由于我国的审计事业起步较晚,并且相关的文献也只是从规划角度强化对审计价值观的认识,并没有一个详细的、系统的战略规划,势必影响审计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3 审计文化价值观的建设性、实践性较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而,我国的审计价值观实践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为什么审计、怎样审计等价值取向不明,理性有限的国家审计人员可能会因为个人利益而破坏审计工作的环境和良好作风,例如消极怠工、缺乏责任感及奉献精神,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等,阻碍了整个国家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和进步。

三、审计人员的核心价值观及其实现途径

(一)审计人员应具备怎样的审计价值观

关于审计人员的审计核心价值观要求,审计长刘家义指出,我国审计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概括为十二个字,即“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1)责任,是指本着对国家、人民和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态度,认真履行法律赋予审计人员的监督职责,最大限度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的功能。(2)忠诚,就是要求审计人秉持对党、国家、人民、对事业和法律无限的忠诚,牢固树立审计人员意识,坚持真理和正义,百折不挠。(3)清廉,就是坚持自省、自律、自警,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做到廉洁从审。(4)依法,是指要崇尚法律、敬畏法律,并且自觉遵纪守法,根据法律规定来开展审计工作,运用法律手段来捍卫审计尊严。(5)独立,一般而言,是指坚持原则、敢于碰硬、无私无畏的精神,而且要排除外界的影响和干扰,公平公正办事。(6)奉献,要求审计人员兢兢业业、恪尽职守、无怨无悔,努力为审计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实现审计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1 加强对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体系的研究

培育审计价值观的内涵、实现途径的研究,能够促使审计群体掌握我国特色审计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容。在未来的研究中,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审计价值观将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此外,审计创新性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这也是审计文化不断前进的要求,是与时俱进的时代要求。审计价值观创新性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审计信息化及其对未来我国审计发展有何影响、审计信息文化在管理中的作用。

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

要想形成科学的审计核心价值观,审计人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灵魂和指南,积极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依法履行审计工作的监督职责。更加注重体制和制度层面的揭示、反映和分析问题,增强审计人员自身对改进和完善措施的针对性,积极推进科学发展、民生发展等工作,进行改革开放的深化,着力推进民主法治和反腐倡廉工作的建设,以追求在更高层面上发挥审计对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功能。

3 强化审计制度规划意识,促进依法审计的实现

审计制度是审计核心价值观在审计组织制度中的体现和映射,它是审计精神文化的产物。因此,我们要将审计制度和审计价值观结合起来,积极开发新的审计价值观管理制度,加强市计的规范化建设,强化审计的各项原则,促进审计制度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同时,还要大力加强审计的规范化建设,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必须依照法定的审计工作流程,对审计程序和流程逐一建立有效的机制,构建一个计划管理为重点、复核制度为基础、质量管理为手段、业务制度为保障等的标准明确、功能完备的审计制度体系,使得依法审计的理念切实贯彻到审计人员的行动上。

4 创新审计管理模式,加强审计的质量管理

在审计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对审计相关人员的监督职责,这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将提高监督超脱性作为审计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措施来实施。例如,可以在审计机关实施热点岗位“轮岗交流”制度等,规定定期调换一下审计人员的工作岗位,解决审计“老面孔”的难题。

意识形态与作风建设的关系范文6

关键词:人力资源;法官思想建设;以人为本;现实路径

中图分类号:DF0-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084-02

从法官思想建设的内涵的角度探讨司法机关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首先要认识到法官不仅是法律的具体操作者,同时也是法学理论的创造者和传播者[1]。更进一步讲,法官的智慧究竟是仅体现在个案的裁判结果,还是在审判的全过程中都能保持一个思维活力和思考张力,这是值得斟酌的学术焦点和实践节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法官或许仅仅是一个娴熟地运用法律的知识技工。适用法律是一种技术,还是作为一种人文关怀,这不仅值得学者深思,而且对当前司法机关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现实思考也正在于此。

一、法官思想建设的内涵

一个优秀的法官或许是一个有为的法学家,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思想者,甚或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专业人士。但以此就可以推断法官的视野和境界高人一筹吗?未必,法官作为一种专业人士对社会的认知和理解不仅是建立在独立判断的基础之上的,还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与控制。更重要的是法官的思想①需要引导规范。法官思想本质上是一种人本思想,兼具创新性与实践性,所以法官的思想建设需要以人为本。法官的思想建设既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无所作为或亦步亦趋,同时,法官的思想建设必须与我国的法制建设紧密联系。纵然遍观世界各国,法律条文都是有限的,但展现在法官面前的现实生活却是丰富多彩的。笔者认为,法官的思想工作绝不应该仅仅是探求适用法律与面对现实环境的相互衔接与按部就班,法官思想工作的核心价值在于,利用鲜活的现实法律精神充分调动法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赋予审判实践以新的内涵与动力。这也是开发与管理司法机关人力资源的核心。

法官的思想建设的内涵究竟何为?当前,在人民法院思想工作中单纯继承和发展未必为最佳,另辟蹊径亦未尝不可,而坚持以人为本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更是我国的法官思想建设与西方所说的法官思想在概念和内涵上的相异之处。做好新时期人民法院思想建设的基本途径就在于此,同时这也是法官思想建设的内涵。众所周知,公平正义是司法审判工作的灵魂和价值所在,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与做到司法公正对于法官来讲并非因果关系,而具备以人为本的司法公正理念则必然是长期深入的职业道德思想教育的结果。所以,在推进法官职业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2]。而从法官的思想建设的角度思考,司法机关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才更有实践上的探讨价值与意义。

同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由于受多元化文化和思维方式发展的影响,各种新思潮不断质疑和冲击着我国历史传承的传统社会思维价值体系。而中国的法官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普遍接受过正规的法学理论教育,虽然在逻辑思辨能力和理性思考方面要明显区别于一般的社会职业群体,但法官职业群体同时是社会职业群体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受到多元化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法官的思想建设即做好这一特殊职业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重要,而且艰巨复杂。这就要求法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下大力气,积极探索,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法院的工作特点、法官的内在需求和心理发展规律等多个层面的因素,创新思路、途径、方法,切实做好新时期法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3]。其中,司法机关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与思想政治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提高法院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一个创新点,而在法官的思想建设中导入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念,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司法机关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现实路径

(一)在法官的思想建设中必须坚持道德教育为先,提高法官个人修养

面对当前的特殊社会环境及历史条件,根据法院的具体工作任务和法官职业群体的特定条件,必须重视法官的思想建设特别是职业道德教育,可综合采用各种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从多方面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其中,以法官为主体在各级法院建立系统完备的学习教育制度是有效方法之一,即通过系统的教育、锻炼和培训,使各级法官特别是各级领导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和专业素养,时刻牢记法官职业道德的根本原则、要求和评判体系。

(二)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以能动司法理念带动法官的思想建设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4]。司法权的国家公权力属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像有些学者所描述的那样,超然于政治、党派和社会生活,只是一个中立的争端裁决者[5]。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我国司法权的结合正可谓珠联璧合。具体来讲,培养人民法官的核心价值观可采取形象的、生动的、具体的、启发感染式的方法,综合采用领导带头垂范、正面典型引导、反面典型教育、换位能动启发、文学艺术作品熏陶、健康风气感染等一系列方法,使各级法官真正从内心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主要包括提高法官思想认识、确立法官思想信念、陶冶法官思想情感、锻炼法官思想意志等方面。最终通过法官的思想建设,实现能动司法的功能与措施。

(三)在法官的思想建设中必须将严格的法官职业准入制度与以人为本宗旨全面结合

营造法官思想建设氛围与促进法官以人为本意识的形成是相互衔接的,但法官的以人为本意识不是自发产生的。良好的法官思想建设氛围有助于法官以人为本意识的养成,而严格的法官职业准入制度必不可少。特别是在今天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环境下,法院内部思想建设氛围的营造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保证严格的法官职业准入制度,然后通过法院思想学习制度,促进法官思想建设和法院以人为本氛围的营造,使法官远离麻将桌、酒桌和其他不应当涉足并违反五条禁令的娱乐场所,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法官以人为本的意识。还要建立定期学习制度,促法官系统的、全面的、长期的自我加压学习理论知识。法官长期在思想建设指导下的理论学习中,在以人为本教育和法律专业知识的不断学习中,不断的“升华于自身、忠诚于本职、感化于社会”。法官只有做到“升华于自身、忠诚于本职、感化于社会”,才能从根本上做到以人为本并维护司法公正,司法的人民性才能得到体现,完善司法为民的举措才能有思想保证。

(四)在法官的思想建设中必须保持创新机制与活力

法官的创新机制是法官思想建设的重要环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法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改革现职法官培训制度,提高法官的职业技能,“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品格高尚的职业法官队伍,为全面实现‘公正与效率’世纪工作主题,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①立足法官职业化建设,以创新机制保持活力,改革现职法官培训制度,这是当前我国的法官思想建设亟需建立统一独立的法官创新机制和提高法官职业技能的迫切需要,以达到提高法官思想建设综合水平的目的。法官思想建设的过程,就是法官创新机制内化的必然过程与步骤。总体思路就是:以创新促管理,以管理促审判,推动人民法院法官思想建设工作的科学稳定持续发展。

(五)在法官的思想建设中必须以实现司法独立为前提,保证法官拥有真正独立的发言权

法官的思想建设是法院开展审判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根本保障。法官权威的树立、法院审执水平的提高、法官工作效率的提高、法官职业群体整体素质的提高必然需要以拥有真正独立的发言权为前提。法院的思想建设和教育活动也必须以此为基础。由此,法官的以人为本思想建设使法院的司法审判活动形成了符合当前时代特点的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和思维品德并促进了法官思想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同时,法官思想建设的精华又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审判、执行司法实践经验以及其他实际工作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法院作风建设、业务建设和队伍建设的实践凝练和总结。

综上所述,法官思想建设的内涵特别是法官的核心价值观需要在司法实践过程中不断凝练,而其凝练的“核心” 则必须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首先从指导思想上,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其次,要有严格的法官职业准入制度,同时注重提高法官个人修养;最后,实现司法独立,保证法官真正拥有独立的发言权是根本。司法机关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核心价值正在于此。其中,要把握住根本的一条规律:人的发展一定是内在力量作用的结果,任何外力充其量只能引起外在因素的诸多变化[6]。我们法官思想建设的根本目的全在于激发和优化法官的价值理念,调动法官发展的内在动力,运用法官核心价值观这把钥匙,打开桎梏法院和法官发展的各种锁链[7]。

参考文献:

[1] 丁国强.法官的思想[J].书屋,2001,50(12):27.

[2] 石治文.加强思想教育应放在法官职业化建设的首位[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3,(2):47.

[3] 杜前.关于法院思想政治工作中导入案例教育法的实践与思考[J].杭州研究,2008,(3):145.

[4] 陈亚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

[5] 沈德咏.人民法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J].人民司法·应用,2010,(21):5.

[6] 赵勇.在实践中凝练核心价值观[N].中国教育报,2009-02-10(6).

[7] 麦唐胜.牢固树立司法公正理念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EB/0L].法律教育网省略/new/16900_170/2009_

3_24_li749841547142390022397.shtml[责任编辑 杜 娟]

①法官思想是法官这一特殊阶层所特有的,是其在经历过正统的法学教育及在司法工作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对于审理案件,法律运用及法律的司法解释等语法学相关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主观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