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医药商业市场前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医药商业市场前景范文1
从某种意义上讲,生产企业开发市场,首先就是开发渠道,选择一个好的经销商。反过来说,拥有了渠道才可能赢得了市场。因此,为了生存和发展,近年,各企业围绕着商业渠道每时每刻都在演绎着成功或伤感的故事。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市场管理体系已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的分级渠道经营模式已土崩瓦解,尤其是新兴行业表现的更为突出。
如家电行业,苏宁电器、国美电器、永乐家电等渠道流通企业已成为与海尔、TCL、长虹、康佳等生产企业齐名的巨头;上海的华联超市、苏果连锁在快速消费品流通领域也赢得了当地或区域性霸主地位。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隆、百安居等国外流通巨头的进入,更是改变了人们对商业企业的看法。
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但由于国家对医药商贸流通领域的管理控制,多年来,这一领域的竞争并不充分,传统批发企业一直在政策的保护下过着优哉悠哉的日子。因此,十几年来医药保健品行业的高速增长,却并未催生出知名的医药商业企业。
时光进入21世纪,随着医药保健品行业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减少中间环节、渠道扁平化已成为生产企业的共识,而平价医药大卖场、连锁药店的出现,使“决胜终端”一时成为新的营销浪潮。为了赢得终端,生产企业纷纷加大了对终端的投入,甚至为了刺激零售终端的积极性,“直供终端”、“租赁终端”迅速成为生产企业的又一选择模式,而这种选择的结果,无疑使医药商业渠道的地位很快出现了边缘化趋势。
医药商业渠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虽然,一些流通企业为了面对严峻的竞争态势,纷纷采取因应措施,如对内部经营机制上实行股份制改造、公有民营等,另外通过资本运作涉足零售领域,但日子并不好过。主要原因有:
一、超市、卖场的直接竞争,打压利润空间。
自2001年10月27日,全国第一家平价药房——老百姓大药房在长沙开张至今,全国各主要城市基本上都开设了平价药店,某些城市甚至不止一家,虽然目前一些大药房处于亏损的阴影中,却依然不断推出低价品种,在此形势下,传统的国有医药连锁企业和多数单体药店被迫降低跟进,甚至一些城市医院的药品也大幅度降价,其结果药店、医院反过来打压经销商的利润空间,使其利润大幅下降。
二、医药连锁打破地域,淡化区域优势。
随着各地保护性政策取消,医药连锁出现了跨地区经营的格局,如海王星辰、三九医药连锁、嘉伦光彩等医药连锁企业,通过直营或加盟的形式在大江南北迅速安营扎寨。这种格局的形成,使渠道的专业性发挥遭到极大的挑战,其地理与区域优势正在淡化,而这正是许多医药商业企业的立身之本。
三、自主经营与产品结构,彰显矛盾加剧。
目前,多数流通企业仍靠国有企业的一些渠道优势在承担着经销商的作用,然而,由于竞争的关系及利润的降低,其商业渠道日益显示出销售模式老化与推广速度上的迟缓。大部分生产企业已清楚的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对市场前景好的产品,生产厂家多采用自主销售的办法,绕开经销商直接做终端,这样商业企业渠道内的优势产品越来越少了,靠产品优势拉动市场的可能性也将越来越少。
四、自身寻求发展,缺乏品牌运作
过去,医药商业流通企业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一直处于配角地位。从生产的角度看,产品不是他们生产的;从消费者的角度讲,产品不是他们销售的。自身在挣扎求变中也想寻求突破,但由于品牌意识薄弱和战略意识上的差距,以及企业形象一直处于隐性状态,因此当市场困境接踵而至的时候,不论其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都显得弱化,很难借助多年的品牌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
医药商业渠道,在痛苦中变革
谈到医药商业的未来和出路,我们首先必须明白,医药流通企业要保持自己的优势,必须具备能满足市场需要的多种应变能力,同时对上游生产单位具备反制能力,从而构筑起便利、快捷、高效、完善的销售网络及稳定的利润结构。现在我们的医药流通企业所面临的尴尬,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也曾出现过。20世纪60年代,日本也出现过类似的论调。近年出现的“决胜终端”浪潮,实际上就是“经销商无用论”的反映,医药生产企业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医院及零售终端中去,医药流通企业变成了生产商与零售商(含医院)之间的“走帐”单位,其渠道功能的弱化可见一斑。
经销商的困惑是源于自己没有去适应新的营销方式和新的客户需求,没有去研究自身的能力和经销商本身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客户的需求总是存在的,我们需要去了解客户从哪里获取他们的需求,或者去创造一个客户获得需求的场所,或者去发现用户的欲望并满足他们的需求,从而获得利润,经常有人讲经销商要转行,我们是反对这种观点。在商品社会里,只要有商品,有需求,就一定需要经销公司。
著名营销专家菲利普麦克威说过这样一句话:“中间商不属于制造商做铸成的锁链中被雇用的一个环节,而是一个独立的市场,并成为一大群顾客购买的焦点。”厂商—用户这样的营销模式不可能完全取代厂商—经销商—用户这一经典的营销模式。经销商的困惑来自自己,而不是这个充满竞争、充满挑战和充满机会的商品社会。
医药商业渠道要走出低谷,一定要改变人们认为商业批发企业只是低价进货、高价出售,靠赚取差价而生存的商业组织,一定要打造自己的核心价值,形成核心优势。只有这样,医药商业企业才能赢得自己的生存空间。我们认为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打造服务终端的强势功能
任何工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是因为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够满足社会既有或潜在需求而存在的,如果不能适时变革,适应社会需求,自然面临被淘汰的局面。在零售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大型零售药店及医院的特殊背景下,医药生产的主流生产商为了提高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提升零售终端(含医院)的竞争力,纷纷对通路实行变革,已经把工作的重点下降到零售巨头(含医院)。
因此,经销商要赢得自己应有的地位,对于生产厂家来说,你必须要让他看到,经销授权给你后,你服务终端工作比他更有优势、市场业绩更好。所以,经销商必须依靠自身的服务功能,通过对终端的个性化服务来赢得终端及生产企业的满意。只有这样,厂商的良性关系才能持久稳固。
二、打造经销通路的核心品牌
中国的品牌创立已进入从制造商领域向经销商、服务商领域延伸的新阶段,其它行业已经有了成功先例,医药渠道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当一个经销商确立了自己的品牌效应后,委托加工、贴牌生产应成为产业链延伸的重要方向。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扩大了企业的利润点,更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的品牌效应。
三、强化销售终端的控制力度
如何强化对终端的控制能力,是医药商业企业需要解决的核心课题,目前,国内很多流通企业已经做了很好的探索,如与零售终端建立战略利益联盟,或直接做起了零售。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如果想要在零售领域也占有一定的位置,必须要有战略意识和品牌意识,如国内的电器连锁企业苏宁、国美,就是在单体、卖场成功后再形成连锁规模的。在具体操作下,要想渠道优势的最大化,我们认为,先利用渠道的关系,做好零售,形成自己的有形阵地,同时带动批发业务,让零售与批发互相促进,互相补充。
四、选择上游产品的资源优势
医药商业流通企业必须改变只要交钱就给你铺货的形象,这样看起来好像符合市场经济规则,其结果是使自己陷入了被动的地位。每天在一个个生产企业的要求下,完成货物搬运工作,怎么可能做好零售终端的服务工作。
因此,在经销产品前,必须与生产商深入沟通,探讨产品的市场容量,生产企业的战略、战术等,只有这样才能引进市场成长空间良好的品种,才能集中自己的优势资源服务好重点品牌,最终迎来厂方、终端、自己“三赢”的局面。
综上所述,医药商业渠道要摆脱遭遇的困境:
第一,要坚定信心,科学定位,适应形势的变化需求,充分认清自身在市场产业格局中存在的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在思变、谋变、求变中,寻求核心竞争优势,把企业和产品中所包容的功能和情感诉求多元感性因素,谋取在更高的层面上与文化理念对接;
第二,充分整合各种有利的社会资源,规范双方的利益价值链,在互助合作中打造自己的强势流通平台;
医药商业市场前景范文2
1、立足点清晰,深耕医药渠道市场,定位研发处方药新产品创新仿制,成长迅速;
2、中国渐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公司极大得受益于市场规模的扩大;
海思科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海思科,代码002653)于12月27日刊登招股说明书,即将登陆A股市场。公司是一家以化药制剂及原料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主业的公司。
海思科成立以来,立足于市场导向下的处方药新产品创新仿制,专研市场需求量巨大、疗效显著的各种特效治疗药物,通过几年的努力,公司形成为3大类、5个品种主导产品,分别在在肠外营养药、特色抗感染用药以及肝胆疾病用药领域居于国内领导地位。数据显示,2008-2010年三年公司累计实现净利润近8亿元,为自治区2009年非公有制企业纳税百强第一名、2009年度纳税百强企业第二名,2010年度自治区纳税百强企业第一名。
定位清晰成长迅速
海思科坚持以新产品研发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经过多年积累与实践,公司已建立120余人的研发团队,公司研发团队技术水平、团队人数在国内医药企业处于领先水平。公司坚持处方药新产品的创新仿制,一方面通过市场调研,遴选产品线及开发领域;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药品研报信息收集系统,实时跟踪国内外的新药研发动态及相关专利信息。公司实施“以市场为导向,多系列多品种组合开发”的研发模式,有效控制了研发风险,提高了研发效率。自2000年以来,公司已累计成功开发新药22个(含已进行技术转让的产品),获发明专利授权3项。由于上市产品多为首家创新仿制,公司在销售体系构建中处于强势地位。
这种以市场销售量巨大、医疗显著的处方药新产品创新仿制的研发方向,通过率先完成国际到期专利药或国内特色处方药的创新仿制取得了技术领先优势。仿制药的成功带来了巨大的销售量,而且疗效显著的处方药新产品往往会有较高的毛利率,正是凭借这种研发及市场导向,公司快速在行业中积累了强大的资本和行业地位。统计数据显示,当首个非专利药进入市场时,其价格仅比专利药略低,保持了较强的盈利能力;而当第二个非专利药上市时,平均价格仅为专利药的一半。因此,率先完成仿制并上市对于非专利药企业的盈利能力至关重要。
医药市场前景广阔
医药行业是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家化产业之一,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也是一个弱周期性行业。根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有关资料,2000-2008年全球药品市场销售额年均增长9.83%,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根据全球医疗保健产品市场研究机构IMS Health统计:到2013年,市场销售额将突破9,7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将维持在4%-7%之间。
医药商业市场前景范文3
关键字:医药业;财务指标;投资价值
一、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从2008年7月至今,我国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较大的调整。一方面是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降低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力度,停发3年期的央行票据、降低1年期与3个月期央行票据的流动性,稍微降低央行票据的发行利率,管理流动性的正常供应。去年11月至2011年4月,期间更是连续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这些措施都减少了货币市场供应量,控制了物价与投资。
2010年中国阿胶补浆行业发展迅速,国内生产技术不断提升。2010年1-8月医药制造业收入的增幅25.69%,利润的增幅34.71%,增速较上半年有所下调。主要原因是受中央将出台通货膨胀调控政策影响。最新市场研究表明,政策信息依然对医药行业有利,受到政策扶持和市场预期,原料药行业、医药制造业和医药商业等板块,频频造成整个行业股价的攀升。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卫生经费投入的增加、医保社保的深入、人口老龄化与人民健康养生意识的形成,这些因素必将给医药行业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未来的行业和公司发展情况趋势强劲。[1]
二、公司分析
(一)公司简介
在1993年2月3日山东省发改委批准了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是以山东东阿阿胶厂作为发起人改组设立,是我国1952年建厂的,全国第一家国营阿胶企业。1996年7月29日在深交所"东阿阿胶"正式挂牌上市。公司主要经营范围:许可证范围内的口服液、胶合剂、颗粒药、煎膏、糖浆剂、硬胶囊剂等药品的生产、销售和服务。作为中国老字号商标,"东阿"这一驰名商标已4次入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无形资产公允价值30.05亿元。公司多次被评为全国中药行业效益十佳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优秀企业、全国科技百强、全国医药百强,连续7次入围"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50强"。[2]
(二)公司基本面分析
1、品牌优势,东阿阿胶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培养自有的品牌优势。阿胶的生产具备独特的生产方式和过程。根据史书记载的产地是在东阿县,所以取名为阿胶。东阿阿胶2001年通过了国家原产地注册,证明只有东阿县生产的阿胶才是最正宗的阿胶。30年的经营发展东阿阿胶已经在消费者心中形成独特的品牌优势。
2、资源优势,对阿胶的消费需求不断上升,而驴皮资源进一步紧缺,造成我国阿胶生产企业发展的瓶颈。东阿阿胶在2004年就斥资2亿元建立了山东、辽宁、新疆、云南等13个养驴基地,为解决了企业长远发展所面临的原料难题。东阿县特有的低成本水质资源为阿胶及保健品系列的高品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可靠保障。[3]
3、政策取消定价管理,2010年12月份,山东省发改委公告,在政府定价管理中阿胶、龟甲胶、鹿角胶等产品不再纳入范围,各生产企业可依照生产经营成本与市场销售情况变化从而合理安排产品价格。
三、公司投资价值分析
1、市盈率估值法
运用市盈率的股票估价方法,对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股价的进行估值。市盈率:在一个观察时段(一般为12个月)内,股票的价格(P)除以每股收益(E)的比率。投资者可以通过市盈率估量该股票的资产价值,或者将该指标在行业竞争力相近的股票进行对比。如果投资者就能以越低的价格购入股票,就有更大的希望取得回报,此时市盈率的值较小。
由表1可以得出,市盈率逐年降低,在2010年市盈率超过45倍,分析可得,主要原因:一、物价上涨,全国通货膨胀的威胁,使得东阿阿胶采购成本持续攀升;二、2010年12月份,国家发改委公告,取消了对东阿阿胶的价格障碍,允许公司根据生产成本和市场销售情况,自行确定产品价格。因此,东阿阿胶在2010年至今已经提价了5次,毛利率的提升,市场预期的看好,市盈率在2010年12月将近50倍,但仍具有较高投资价值。
2、市净率估值法
市净率:每股股价除以每股净资产的比例值。公司近年来的实际及预测市净率(见表2):
比值越低意味着风险越低,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资金流动性增加了公司的投资风险。市净率的高低,体现的是公司资产的赚钱能力。总体来说,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在行业中处于中上游水平,具有较高的安全边际,适合长期投资。
随着我国在国际地位中的提升,为我国证券市场提供了一个良好稳定的经济增长环境。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的日益认识,为医药制造业的发展打下了稳定的基础也提供快速的发展动力,医药行业股票发展潜力在不断增大,因而上市公司股票具有很好的投资价值[4]。通过本文对公司所处宏观环境、行业状况以及公司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公司具备良好市场前景,值得投资。
参考文献:
[1]冯慧,琼田君.后危机时代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J].东方企业文化・远见,2010,(10):11-13.
[2]李淑华.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产业政策效果分析.中国科技投资[J].2010.(3):64-67.
[3]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蓝皮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03-105.
医药商业市场前景范文4
公司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
公司自种金银花将稳定生产成本
当前股价:
今日投资个股安全诊断星级:
公司是主营中成药制剂的企业,其前身为成立于1975年的连云港中药厂,后改名为连云港康缘制药有限公司,2000年更名为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在A股上交所上市,目前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肖伟先生。
公司的产品线主要有妇科、抗感染、心血管与骨科制剂,旗下有桂枝茯苓胶囊、天舒胶囊、热毒宁注射液、腰痹通等多个独家品种。在2009年版国家医保目录中,公司共有52个品种被列入。其中桂枝茯苓胶囊、热毒宁注射液、散结镇痛胶囊、腰痹痛胶囊、天舒胶囊、金振口服液、抗骨增生胶囊七个主导品种被列为乙类品种,当中热毒宁、散结镇痛为首次被列入国家医保目录。
公司已收购江苏南星药业(产品复方南星止痛膏和通塞脉片,2009年销售收入1.5亿元),并将公司抗骨增生胶囊及骨科业务人员并入南星,未来将把南星打造成公司的骨科专业平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两大业务核心支撑公司业绩
公司目前主要市场在国内,2010年1-9月,公司实现销售收入9.5亿元,同比增长36.97%,净利润1.45亿元,同比增长20%,利润增长稍慢的原因是从前年开始,公司主要的原材料金银花、三七开始大幅涨价,目前涨幅均超过100%,受此影响,公司已采取措施应对,但净利润增速不如收入增速。
公司的主要品种中以桂枝茯苓胶囊和热毒宁注射液最为重要,是公司的业务核心。
桂枝茯苓胶囊。独家品种桂枝茯苓胶囊药方源于东汉张仲景的《金贵要略》,是1995年上市的中药二级保护品种,主治女性痛经和子宫肌瘤,经多年使用,其疗效已得到证实。在热毒宁上市前是公司最主要的重磅炸弹。除在国内销售外,目前正在美国进行FDA临床二期试验(已入组180例),适用的适应症为痛经。公司已聘请该行业资深人士总体负责,从目前试验结果来看,桂枝茯苓的疗效和国内一致,得到患者的较高认同,未来如能获批将是复方丹参滴丸后中药挺进北美的又一品牌。从销售情况看,桂枝茯苓在上市初期为公司的发展壮大立下汗马功劳,但在2005年以后,因多年来公司在医药商业业务(2003年并入)上投入较大精力,分流了公司宝贵的销售力量,同时新市场开拓困难,竞争激烈导致桂枝茯苓的增长进入瓶颈,平均每年的增速只有10%左右。目前公司已意识到这个问题,2009年公司已剥离毛利贡献太少的医药商业业务,集中精力做好医药工业的主业。为促进销售,公司从2009年下半年开展了代号“铸铅行动”的分销行动,具体做法就是在公司主业占优势的地区,选取经济条件较好、生活水平较高的200个县,派销售人员主攻这类地区的卫生院、药房、小诊所,意为乘着医改的东风,公司主动下沉销售渠道。目前来看已收到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已经增长乏力的桂枝茯苓胶囊出现新的增长,2010上半年桂枝茯苓的增长率达到25.8%,实现销售收入1.99亿元,其中增长的主要部分就来自上诉的数百个县级地区。鉴于“铸铅行动”效果明显,去年公司已将范围扩张到300个县,未来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我们认为,随着铸铅行动的逐步扩大,未来桂枝茯苓仍有较大的上涨空间,预计2010年完成3.6亿元销售收入,今年完成4.5亿元,公司的老品种桂枝茯苓胶囊将继续成为公司的业绩核心。
热毒宁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是公司2005年三季度上市的新产品,在临床阶段的对照品是传统抗感染中药清开灵注射液,试验中,热毒宁在疗效上明显超越前者。2009年,卫生部指定热毒宁注射液为唯一中医治疗甲流(重症病例)和手足口病(普通和重症病例)的推荐临床用药,这本身就是官方权威对热毒宁疗效的认可。热毒宁在上市初期的培育期销量一直高速增长。前年借着甲流和手足口病的东风,热毒宁一飞冲天,销量翻倍达2亿元,增长可谓神速,成为拉动公司业绩增长的新引擎。去年1-9月热毒宁注射液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同比增长108%。我们预计该品种去年收入将达到3.5亿元,今年收入增长40%,达到4.9亿元,成为公司真正的核心品种。
未来的新品种。公司目前有三个新品种,主治心血管疾病的银杏内酯注射剂(已经入技术评审会)、主治脑出血急救用药的惊天宁大输液(已申报,还未进入评审会),以及抗肿瘤领域的藤黄酸注射液(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我们认为公司未来的新产品定位于有极大适用人群的大病种用药,且鉴于公司产品一贯的高质量保证(新产品均符合689原则),未来如果国家对中药注射液审批开闸,将会给公司带来新的增长。
公司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
公司董事长肖伟先生是中药研发方面的专家,长期从事现代中药研发工作。在这位学者董事长的带领下,康缘药业十分重视中药新药的研发,陆续围绕妇科、心脑血管科、骨科、感染科和肿瘤科等主要疾病领域,开发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创新产品。公司后续产品丰富,其中银杏内酯注射液和惊天宁注射液均比市场现有同类药物如舒血宁、醒脑静等具有更好的疗效,市场前景广阔。
公司自种金银花将稳定生产成本
2010年公司签订了6000亩金银花种植合同,因为新建基地成本较高,短期内并没有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主要还是保障金银花供应。2011年金银花的种植将继续扩大。据估算大约需要10000亩的金银花才能保证4亿规模的热度宁产品。我们认为公司2011年由于自供金银花,其生产成本将会比较稳定,压力要小于2010年。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医药商业市场前景范文5
医药行业是国民经济中关系人民健康,体现高新技术产业化方向的重要行业。"九五"期间,浙江医药行业持续快速发展。*年,全省医药工业系统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17亿元(按90不变价计算),5年年均增长26.9%,在全国同行业的位次从第3位上升到第1位;医药商业销售额157.1亿元,5年年均增长16.2%。行业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名列前茅,企业改革、结构调整、科技创新成就令人瞩目。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一批大产品竞争优势明显。重点培育的36个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出口创汇高、市场占有率高的主导产品,多数技术经济指标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成为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九五"末,这些产品的销售产值已占全省医药行业的1/4,并成为创利主体。化学药品出货值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抗肿瘤系列、抗生素系列、抗寄生虫系列、甾体激素系列、VE及中间体系列、心血管药系列、头孢中间体系列等产品在全国化学药品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产业组织优化,行业集中度提高。*年末,列入"五个一批"的19家企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占全行业的60%和55%。*集团和*医药集团进入国家520家重点企业行列。6家规模最大的商业企业销售额和利润分别占全省医药商业的30%和50%。这些大型骨干企业成为医药行业发展的支柱。
(三)科研投入加大,技术成果丰硕。"九五"末,全行业研究与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重近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2个百分点。"九五"时期,共开发新药546种次,其中中药一类新药2个,中、西药三、四类以上新药135个。完成国家级各类科技项目24项,省重大科技开发项目13项,省重点科技开发项目24项,省级火炬计划项目22项,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24项。全行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5%。
(四)资本规模壮大,投资规模扩张。"九五"末,医药工业企业所有者权益达88.6亿元,比"八五"末增长2.2倍;"九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0亿元,比"八五"增长1.4倍。
医药行业成绩显著,但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一是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大公司大集团行业龙头作用尚不显著,中小企业"低小散"状况仍需改善;一般产品雷同较多,低水平重复较为严重;高污染的原料药能力过剩,高附加值的制剂产品水平不高。二是企业技术水平仍然不高。企业技术创新投入、技术与人才储备相对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大量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生产工艺落后。三是流通体制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三级批发格局打破后,新的医药流通体系尚未形成,药品流通秩序混乱,恶性竞争严重。
二、"十五"医药行业发展背景和趋势
(一)市场需求背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市场开拓和国际化程度加深,"十五"期间医药市场需求将保持较快增长,需求结构将进一步调整。据国家行业管理部门预测,未来五年全国药品需求量年均增长12%,到20*年达2180亿元,比*年净增940亿元;国际药品市场需求年均增长8%,到20*年达5400亿美元。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行和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非处方药品(OTC)、疗效确切和价格低廉的药品、列入《国家基本药物》及《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的药品,以及适销对路的医疗器械产品等将有更大的市场空间。随着医学、药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及其相互影响和渗透,药物资源将得到广泛而深入地研究,生物技术药物、纳米技术药物、海洋药物、天然药物等一些新兴药物将逐渐崛起并在药品市场中占有较大份额。
(二)产业发展趋势
跨入新世纪,医药行业的发展环境正经历深刻变化,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竞争格局看:跨国公司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医药行业竞争国际化趋势进一步凸现。目前,全国已设立1700多家中外合资医药企业,世界排名前20位的制药公司均已在中国建立独资或合资企业。这既为企业利用外资嫁接改造提供了机遇,也促使市场竞争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展开;既为企业提供了接受技术辐射的机会,从而带动医药高新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促使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强,从而增加新药开发的难度。
从政策趋势看:国家药品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环境保护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将对医药工商企业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对企业经营方式和行为方向产生深远影响。国家整顿药品市场秩序、建立新的医疗保险制度,将对依靠"高定价、高折扣"和"高进销差率、高费用率"营销方式生存的企业形成较大冲击,对以依靠调拨购进为主、无总总经销品种优势、终端销售能力低的商业企业产生较大压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环保监管的加强,也将使高污染的原料药生产企业丧失生存空间。
从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看:长远分析,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医药管理体制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促使医药企业进一步转换经营机制;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医药新产品研究和知识产权保护,借鉴国际先进的医药技术和管理经验,也有利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化学原料药、中药、常规医疗器械产品进一步占领国际市场。短期分析,加入世贸组织后关税降低、药品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开放药品流通业,将对药品流通和企业技术创新产生较大冲击。
总的看,"十五"时期,随着医药科技的进步、药品需求的变化,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医药经济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准确把握形势,抓住发展机遇,加强政策引导,保持快速发展,提高增长质量,是浙江医药行业"十五"规划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三、"十五"医药行业发展的战略任务
(一)总体要求
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竞争力为目标,以接轨国际为方向,突出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中药现代化和扩大化学原料药优势上取得较大进展,实现从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的转变。
医药强省的内涵是:规模大、技术强、素质高、效益好。
规模大--进一步聚集资本、人才、技术和信息,进一步保持经济总量在全国同行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发展一批企业规模居国内领先地位的骨干企业,进一步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控制力的拳头产品,进一步扩大区域产业优势。
技术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机制;开发一批专利技术或行政保护的高新技术产品;建立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科技队伍。主要产品在国内确立技术优势,部分产品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素质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和员工整体素质全面提高,部分企业逐步由规模化、集约化、集团化向集成化方向发展;医药行业的高科技特点进一步显现。
效益好--形成低成本、高效益的行业,重点企业资产负债率达到国际划分的安全型企业标准;科技进步贡献率、销售利润率、资本利润率等技经指标达到全国同行先进水平。
(二)主要预期目标
1、总体目标
医药产业层次和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形成以知识经济为支撑、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高素质企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全面接轨国际,某些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部分产品能控制国际市场;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步发展,初步建立起医药强省的框架。
2、经济规模和增长质量目标
"十五"时期,医药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利润总额和医药商业销售总额均比"九五"时期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长速度保持15%左右;增长质量进一步提高,到20*年,净资产利润率达15%、新产品产值率达5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突出观念创新,推动制度和机制创新,带动技术、管理和市场创新,企业竞争力全面提高。
3、经济结构目标
(1)产业结构方面。到20*年,中药产业占全省医药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从*年的15%左右提高到30%以上,医疗器械产业的比重达到10%,生物药品产业的比重达到5%。
(2)企业组织结构方面。工业领域:按规模形成三个层次的骨干企业。第一层次:3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20亿元,其中1家超30亿元,2-3家开展跨国经营;第二层次:10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10-20亿元;第三层次:20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5-10亿元。三个层次的企业销售收入占全省总销售收入的75%以上。流通领域:发展年销售收入达20亿元的大型区域性批发企业5家;鼓励大型批发企业跨地区兼并市、县级批发企业,市、县级批发企业改组为区域性基层配送中心,形成完善的区域性配送网络。
4、接轨国际目标
3-5家企业发展成为在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具有跨国特征的现代制药企业;制剂技术与产品上取得突破,国际竞争力明显提高,实现药品出口结构由原料药向制剂的战略转移;重点培育的品种技术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医药行业重点建设的"三大工程"
"十五"时期,医药行业发展的关键是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优势。以浙东南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中药现代化工程、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三大工程"为抓手,突出重点,创出特色,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步实现化学药品、中成药和医疗器械的协调发展。加快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加大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现有主导品种,巩固和扩大化学药品的优势;加快实施中药现代化工程,努力形成新的增长点;加快医疗器械的调整提高,向光机电一体化发展。重点培育一批独家或少家生产、科技含量和出口创汇高、销售额在2亿元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在20%以上的主导产品,形成以规模化产品、专利产品以及行政保护产品为支撑的产业格局。
孔多管过滤机、智能化多功能过滤机、全自动瓶塞清洗机等自动化、智能化制药设备。采用先进、节能的空压设备等公用工程装备,提高用气质量。
三是全面推行GMP(药品生产管理规范)认证,提高药品生产规范水平。企业要按照GMP规定,在改造硬件的同时,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现生产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十五"期末,制药企业全部达到GMP规范要求。
(二)推进产业组织优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坚持"大上规模,小创特色"。着眼于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继续培育大公司大集团,对中小企业加大扶持;着眼于提高资源配置水平,进一步推动企业兼并、重组、上市和利用外资;着眼于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制度改革和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1、培育大公司大集团
以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推进企业重组为抓手,促进大公司大集团上规模、上水平,进一步发挥行业的示范、带动和整合作用。一要引导大公司大集团处理好自我积累型发展和资本聚集型发展的关系,处理好资本经营与产品经营的关系,处理好主业与副业的关系,提高企业规模和经营水平,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二要引导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要在"九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员工持股计划,鼓励经营者适当持大股,向混合所有制的现代公司制发展。属于民营企业的大公司大集团,要加快向规范的公司制转变。各类大公司大集团特别是通过资产重组设立的企业,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构筑法人治理结构,从思想认识上、组织体系上和企业的运行机制上融合一体,使联合企业真正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内部资源得到最大优化。争取更多的大公司大集团股票上市,成为经营规范、效益优良、信用可靠的高素质上市企业,成为全省行业发展的典范。
2、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制订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技术开发、管理诊断、信息咨询、工业设计、市场开拓、外贸指导、人才培训等多方支持的行业服务体系。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围绕名牌产品发展或为大型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在社会化、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中重新定位,谋求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在某个小品种、小类别中形成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促使更多企业向高科技的"小而精"型、具有特色优势的"小而特"型、专业配套的"小而专"型的"小型巨人"企业发展。
3、优化企业资本结构
注重吸收增量与盘活存量相结合,扩大和优化资本规模。推进工商企业的产权改革和企业改组,吸收海内外法人、个人参股控股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条件成熟的依法改制为现代公司制企业。引导大企业集团、各类投资机构对我省医药工商企业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购并,完成一批企业的嫁接改造。继续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继续推动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帮助优势企业做好争取上市工作,利用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力争"十五"期间有2家企业成功上市。
(三)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规范药品流通秩序,实施国际经营战略,开拓国内外市场,为医药行业发展创造更广阔的需求空间。
1、适应流通体制改革和药政、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趋势,建立"高效开放、宏观调控、有序竞争、科学管理"的医药流通新体制,实现减少环节、降低成本、加快物流、提高效益的目的。推动医药工商企业发展总总经销,逐步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统一管理、统一核算、调批零一体化的母子公司制企业集团,形成全国总、地区分销商、零售连锁店的工商一体化的流通格局。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加快发展零售业。
2、实施全球营销策略。以全球战略眼光,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坚持国内外市场并举的方针,进一步扩大市场空间。采用自营或委托进出口业务等多种形式,发展与东南亚、西欧、东欧等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自办、联办跨国公司,以资本扩张促进商品扩张。重点出口企业要从依赖商为主,转向逐步自主开发国际药品市场,逐步控制更多的营销渠道,逐步建立一支适应国际市场的营销队伍。
3、积极探索建立医药物流中心。坚持社会化和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建设连锁企业配送中心,配套发展商品流和信息流。适时配置计算机管理系统,真正实现药品配送的科学管理,达到高效、低耗、安全、方便、快捷的目的。
4、重点培育的大公司大集团要发挥营销主力军作用,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市场调查和市场信息处理研究部门,组织一支富有开拓能力、高素质的营销队伍,形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分销网络;运用新的营销策略,加大市场开发投入,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落实促进行业发展的配套政策
充分利用国家和省出台的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对已出台的政策进一步落实并完善,对需推出的政策积极争取,尽可能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1、省社保部门优先推荐本省的制剂大品种列入国家医疗保险用药乙类目录。按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等七部委《关于城镇职工基本医药保险用药范围管理办法》的规定,省经贸委加强和社保部门沟通,及时调整乙类目录。按国务院纠风办等六部委关于纠正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的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规范药品市场秩序,抑制药价虚高。
2、引导浙东南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健康发展。对工艺技术先进企业、产品出口型企业、国外大公司进区优先鼓励,对以贸易为主的工贸企业、污染不能治理的企业、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严格限制入区。基地生产的产品必须是轻污染、低能耗、高效益、高附加值产品。基地列入国家和省重点建设的项目,所需建设占用农用地指标,予以计划单列;产品报批优先给予审批,尽量缩短评审时间;已批复生产的产品,其他企业原则上不再布点生产。申请新公司、新车间,简化审批程序,优先立项。指导和帮助药品生产企业尽快通过GMP认证。
3、争取设立中药现代化专项资金,用以引导、扶持中药生产企业、科研院所、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实施中药现代化工程。由政府出资,吸引上市公司、国内外财团、民间资金入股,筹建中药产业风险投资机构。设立重点面向前期投入风险大、市场前景好、具有广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中药产品和中药项目的产业风险投资基金。
医药商业市场前景范文6
1998年对复星的发展来说是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复星实业(600196.SH)上市了,一次即募集资金3.5亿元。
当时,复星的利润来源并不在于生物制药,而是房地产开发及广告策划等,投资项目也没有生物工程。1997年,策划制作、房地产和生物医药(及仪器销售)3个产业贡献的毛利分别占27%、8%和53%,生物制药只有一半强。而借上市融资之机,复星开始了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开拓生物制药产业,完成了对两个有影响的生物制药企业的控股,推出了几个极具市场前景的基因工程药物。
这样的转变也不无道理。在复星的创业“四剑客”中,汪群斌、范伟与梁信军都是学遗传工程学的,回归医药主业,相当于回归了他们擅长的老本行。
1998年当年,情况就有了较大的变化。复星的房地产和策划制作所占份额越来越小,生物制药和技术服务逐渐成为主要利润来源,该年度生物制药和技术服务分别创造毛利8615万元和2905万元,分别占总额的66%和22%。
不管算是亡羊补牢,还是复星图谋已久的策划,1998年的复星实业上市及因之自然而然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复星来说是翻天覆地的。更重要的是,从那时起,郭广昌和他的复星系开始展露内地最具想象力的资本运作模式,思索如何将产业与资本对接。
复星董事长郭广昌热衷于投资,最为推崇李嘉诚:“他没有什么专业,投资就是他的专业,他靠的就是专业的眼光和判断力。”
复星真正的公司收购和产业整合,其实也都发生在旗舰企业“复星实业”1998年8月上市之后。复星另两个核心产业“复地”和“复星信息”也是在“复星实业”上市当月成立的。上市5年后,复星就收购、参股了40多家公司,涉及的细分产业包括生物制药和诊断试剂、中药、西药、医疗器械和医药商业等领域,在投资收购方面共动用了近20亿元的资金,而这些资金,主要就来自股市融资及银行贷款。五年中,“复星实业”通过筹资活动净流入的资金高达13亿元,仅较投资净流出少1亿元,这1亿元的缺口依靠经营活动完全可以解决。
收购豫园商城可以看作复星借用资本链条进行产业扩张的一个典型。2001年8月,复星集团与豫园商城第一大股东上海豫园旅游服务公司草签股权转让、托管协议,当年11月22日该协议中止。6天之后,刚刚成立不到一个月的复星投资与豫园商城签署了控股权转让托管协议,转让总金额为2.34亿元,复星投资成为豫园商城新的第一大股东。豫园商城虽是上海的老商业股,但在两年前已涉足生物医药领域,并拥有上海童涵春制药厂53.33%的股权。这样通过收购豫园商城,复星投资也间接控制了童涵春。
总资产6亿元的复星产业投资似乎是专为此次收购而成立的。在复星,这是收购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随后,郭广昌又以几乎如出一辙的手法运作了对友谊股份(百联的前身)的收购。而产业投资也作为控股公司,随后参与了对建龙集团、南钢联、德邦证券及招金矿业的投资,而本身并未经营任何业务。
2002年,复星集团还投资3.5亿元收购了唐山建龙30%的股权,到2003年钢铁价格持续暴涨,也让复星尝到了投资钢铁业的甜头。2003年,医药行业起家的上海复星集团以16.5亿元的收购价重组南京钢铁集团,这是我国民营企业第一次入主改造特大型国企,同年,南钢联和唐山建龙又一起投资参与建设宁波建龙钢铁。
2004年,“德隆系”顷刻间分崩离析,接着轮到了顾雏军和他的格林柯尔系。郎咸平抛出了一句狠话――“复星系是我下一个研究目标”。但郭广昌和他的复星成功躲过了那个“冬天”。
仅凭做实业的一点点积累,无论如何成就不了今天的复星。10多年下来,复星的帝国里,既有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培育起来的业务如复地、医药;也有了兼并收购进入的业务领域,如钢铁和商贸。足够的耐心、独到的眼光和把握产业发展的能力,是复星人总结出的成功关键。
在郭广昌描绘的复星系结构中,“复星集团”[指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复星集团中位于第一层次的“以投资银行业务为中心的金融产业平台”,是“整个集团的金融中心、资本中心和资金中心”。而第二层次的产业集团层面则是“以推动各产业发展为核心的上市公司群体”,第三层次的专业公司层面是“以提升竞争能力为主线的专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