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办法范文1
一、本单位基本情况。
二、本单位项目经费使用总体情况。
上级财政补助资金及本级财政补助资金分配、使用情况(分项目列出收入支出结余情况)
三、资金管理绩效评价情况
(一)项目执行总体情况。
(二)项目完成情况,取得的成果、成效等。
(三)说明项目经费是否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是否单独核算,单位内部项目资金管理制度情况,具体说明保障审批权限和程序。
(四)根据结余情况,对经费账面结余的金额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财务处理意见和项目执行项目执行期间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及相关意见。
四、部门预算的情况
2018年部门预算基本情况说明,部门预算收支情况说明,经费使用情况,经费使用效益,对经费预算管理的建议。
附件2:
单位
2018年财政资金总额
上级财政补助资金
已下达上级财政补助资金
2018年师本级专项资金总额
已下达师本级专项资金
自筹资金
资金结余
附件3:
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推进情况表
一、基础工作(截止2018年第工作情况)
类别
项目
内容
备注
工作推进
部门本级是否已开展预算绩效管理
部门所属下级(二级)预算单位数量⑴(个))
其中:已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的单位数量(个)
占本部门全部二级预算单位的比重(%))
部门所属下级(三级)及以下预算单位数量(个)
其中:已开展预算绩效管理的单位数量(个)
占本部门全部三级及以下预算单位的比重(%)
组织机构
本部门预算绩效管理主管处室(科室)名称
编制人数(人)
实际从事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人数(人)
是否成立正式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是/否)
小组组长
小组成员
规章制度
已出台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顶层制度⑵数量(个)
已出台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具体办法⑶数量(个)
已出台的部门预算绩效管理操作细则⑷数量(个)
智库建设
是否建立部门专家学者库(是/否)
在库专家学者人数(人)
是否建立部门中介机构库(是/否)
在库中介机构家属(个)
指标体系
是否建立本部门绩效指标体系(是/否)
绩效指标体系数量(项)
宣传培训
部门当年发表的预算绩效管理宣传文章、报道等数量(篇)
部门当年开展的预算绩效管理培训次数(次)
培训对象
培训人次(人)
部门当年上报兵团财务局的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动态等(篇)
本表的“部门”至兵团预算单位,包括各师、各部门、各单位。下同。
注:⑴所属下级预算单位 是指部门所属的独立编制预算并批复预算的下属单位
⑵顶层制度 是指具有全面规范作用的指导意见 工作规划等宏观性 综合性文件
⑶管理办法 是指对绩效管理某个环节的具体规定 如绩效目标管理办法 绩效评价管理办法等
⑷操作细则 是指对预算绩效管理具体操作事项作出的规定 如工作规程 格式范本等
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推进情况统计表
二、绩效目标管理(2018年绩效目标管理情况)
类别
项目
内容
全口径⑴
财政支出⑵
预算
年度预算支出总额(万元)
其中:年度项目支出总额(万元)
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管理
绩效目标管理所覆盖的预算单位级次
部门纳入绩效目标管理的项目资金(万元)
占本部门支出总额的比重(%)
占本部门项目支出总额的比重(%)
部门(单位)
整体支出绩效
目标管理
是否填报本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是/否)
是否组织下属单位填报整体支出绩效目标
涉及下属二级单位数量(个)
占全部二级单位数量的比重(%)
情况说明
注:⑴本表统计数据,均指一般公共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情况。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情况,请参照本表内容,以附件的形式予以说明。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办法范文2
关键词:财政支出 绩效评价 评价模式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进行的科学、规范评价,并将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到财政资金分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财政收支矛盾和财政风险逐步加大,财政支出绩效理念开始在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受到重视,规范公共财政支出成为迫切之举。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属性
绩效评价作为公共财政的理财思路之一,要求财政资金使用者纠正财政支出管理低效率、分散性、无目的性,以“绩效”为评价手段,保证财政支出行为和支出结构的合规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1、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完整性
财政绩效管理包括政府绩效评价体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三部分内容。目前我国各级政府推行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是财政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绩效预算评价体系中延伸出来的是绩效审计和绩效问责,它们共同构成整个绩效评价体系。
2、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础性
研究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目的是明确绩效理念、提高资金效益、巩固改革根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是绩效预算改革的充分必要条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要适应部门预算推进的现实,提升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操作性,从而夯实绩效预算改革的基础。
3、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导向性
绩效预算就是政府部门按所完成的各项职能进行预算,将政府预算建立在可衡量的绩效基础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以预算绩效为目标对预算单位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预算执行结果的综合评价。导向性要求预算绩效评价面向未来绩效预算改革的需求,拟合部门预算管理流程,培植从绩效结果披露的单一职能到绩效结果激励的复合职能过渡的潜在能力,从而适应绩效预算改革的趋势,切合渐进式改革的切实需求。
二、现阶段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主要问题
1、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够科学规范
指标体系中业务指标和财务指标的划分模式容易导致反复从某一环节收集资料,评价指标侧重于合规性评价,缺少效益评价。评价指标设置呈平面化和单一性特征, 缺乏一基于科学、严密分析而建立的的统一、完整的指标体系。
2、绩效考评标准制定困难
项目绩效目标表现多样,衡量方法有根本的不同。对于同一类项目的评估,由于缺乏区间可比性和历史可比性,往往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同一地区历史上相类似的支出随着支出目标要求的不断提高,其参考价值不断弱化;加之评价主体专业性局限,因此财政部门很难对绩效评价标准建立有准确的结论。
3、绩效考评数据库建设不健全
目前关于财政绩效评价的数据资料收集仍处于探索阶段,,没有评价标准值测定及数据库建设,且现有的标准不统一,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差异大,结影响结果的公平性和可比性。
4、缺乏完备的事前、事中考评机制
现阶段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考评主要采取事后考评,为采取行之有效的事前分析、事中跟踪机制。而我国公共投资部门虽然也提出对国家重点投资项目要从立项决策、建设决策、竣工验收直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实行全过程管理,但至今尚未出台有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规章办法,使之缺乏法律约束和制度保障。
5、现有考评制度存在重结果,轻投入、产出的矛盾
我国现行试点地区的财政支出绩效考评,仅还停留在绩效考评的初级静态管理阶段,以对支出结果进行考评为主,看支出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缺乏重要的动态管理,包括对投入、过程、结果、效率等全方位的综合考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难以达到相应效果。
三、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具体建议
1、建立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绩效目标管理的核心是绩效指标,但是预算支出的绩效往往又很难衡量,因此应规范指标体系。一方面通过理论上的探索和研究和实践中逐步完善和健全,形成一套完整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库。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层次,分别建立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指标库;另一方面应以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确立指标。从项目开始阶段就应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要求部门做好统计台账,增强绩效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便于事后评价;三是制定共性指标,包括财务管理、预算执行、民众评议等指标,增强评价结果在项目和部门之间的横向比较。
2、进一步规范核算制度,全面反映政府绩效
进一步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需要规范的会计核算制度做后盾,绩效评价中对项目资金投入、支出等会计信息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以及会计核算法的真实准确、规范化都有更深刻更严格的要求。目前,我国和很多国家的预算会计使用的收付实现制的会计方法存在的严重问题是:它可以通过提前或延迟支付现金人为地操纵各年度的支出,同时也不能使用年限内分摊资本性项目的购买成本,为此,我们也应修改现行会计方法,实行部分的权责发生制,建立政府财务状况报告制度,以便于更全面地反映政府的绩效和成本。同时推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已对单位的重点、重大项目支出进行项目核算,使收支项目核算更完整、更透明,以确保政府绩效及预算执行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3、应用合适的绩效预算评价分析方法
项目考评阶段,选择合适的项目考评方式有利于提高考评结果的科学性。结合项目类别和具体情况选取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费用选择法和公共垄断产业定价法。对于可以用货币计量的公共支出效益可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对于那些效益无法用货币计量的公共支出项目,则可选择最低费用选择法;对那些自然产生垄断、市场调控难以到达的行业(如水、电、气等)可采用定价法,由政府定价。同时适当考虑其它地区、不同国家的同项支出比较法,比出优势、比出差距,定量分析。综合各种分析方法取得绩效评价结果具有可比性和准确性,便于结果的拓展运用。
4、建立配套管理机制,规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各环节
一是在现有基础上改革预算编制制度。尝试编制多年滚动预算。针对国家五年计划目标,各部门建立了发展规划以及年度工作计划。将年度的工作计划进一步细化为年度绩效计划指标。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推动中长期滚动式预算的实行。各部门可以从本年开始进行准备,编制出后三年的绩效计划,并将计划与部门预算挂钩,在第三年终做出当年绩效评估情况的报告,并依此对以后的预算进行调整;二是建立风险约束机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大量借助中介机构的力量,为绩效评价工作带来一定风险。建议建立规范的中介机构管理办法。对于委托考评的中介机构要规定相关的资质和实力,并通过公开招标择优选取。同时,通过制度化的资信评价,采取工作效益挂钩等办法牵制中介机构行为,使中介机构既相互竞争,又相互约束,间接加强对邀请专家进行约束。
5、加强考评事前、事中程序管理,推进绩效管理模式创新
一是在事前绩效审核环节,将绩效目标的申报、审核融入预算管理过程中,作为预算批复的必要条件,绩效目标评审未通过,原则上不能下拨资金。可通过引入第三方评审的方式提高绩效目标编报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使项目预期绩效与预算安排相结合,促进项目按既定绩效目标实施。二是事中绩效跟踪环节,对绩效目标进一步完善,使财政资金的投人更加合理、规范。同时关注财政资金投入情况,对项目目标完成情况、项目效益与预期目标偏差等情况进行跟踪,监督绩效目标实现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保证项目按绩效预定目标完成。三是加强绩效评价的结果应用。政府应根据考评结果,对绩效好的部门给予奖励,对于指标完成不好的部门,则予以公告,并且削减直到取消这项预算。根据绩效预算按效果拨款的原则,财政部门要按照各部门工作绩效的考核结果编制下一年度预算,并提交人大审议。通过执行有约束、支出有考评的科学、规范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切实提升政府管理的绩效。
四、需要把握好的三个关键问题
1、把握支出管理绩效取向问题
长期以来,财政支出安排过程中,虽然逐步建立了项目前期论证、投资评审、招标采购等审批执行程序,调整支出结构、保障重点需要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以资金使用绩效为导向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远未建立起来,“重分配、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与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相差甚远。同时,随着公共财政改革的逐步深化,社会公众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科学性、有效性和规范性要求越来越高,对绩效管理工作形成了新的压力。因此,必须全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深入推进公共财政改革,科学合理地安排管理财政资金。
2、把握绩效评价总体进程问题
根据工作主体和评价对象的不同,通常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分为项目评价和部门评价,而支出项目作为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管理活动的主要载体,种类多、分布广、差异大、实践难。因此,做好项目评价对于衡量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管理使用财政资金的水平和效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从个别项目评价逐步发展到多个项目评价,从主要对单一项目的评价逐步发展到主要对大类项目的评价,从对评价结果的项目对应逐步发展到对评价结果的部门对应,范围不断拓展,层次不断深化,财政部门对绩效评价工作的认识也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从财政管理的最终需要看,项目评价过渡到部门评价、并最终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是必然趋势。因此,当前应该从项目绩效评价入手,通过对大类项目的评价反映部门支出绩效,通过强化结果应用约束部门管理行为;按照“逐步扩面、有序推进”的原则,逐步将评价范围拓展到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项目安排环节,推动部门支出绩效评价向“全方位、多层次、大范围”拓展,最终实现对部门支出管理绩效的系统评价。
3、把握项目管理绩效目标问题
从绩效目标的具体内容看,产业类项目主要涉及新增产值、新增利税、新增收入、新增就业等预期指标;民生类项目主要涉及受益范围、计划能力、运行状况等预期指标;基础设施类项目主要涉及功能实现、运行状况、设备配套等预期指标。这些绩效目标,一方面作为事后项目绩效评价的参照系,通过工作完成结果与绩效目标的分析比较,对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完成和项目效果作出基本判断,评价结果作为下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评价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作为规范管理工作的重要参照,真正体现“去年的事后就是明年的事前”,从而为健全管理制度、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强化项目跟踪监控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更是实施项目当期管理的参照系,在项目规划中明确项目实施的主体、范围、标准和效果等关键要素,对财政支出绩效进行事前控制,确保财政管理关口前移。因此,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必须科学规划设计项目绩效目标。在项目申报中,项目绩效目标要作为前置条件。这是绩效评价工作的要求,更是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到位率、实现支出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工.加快构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j].中国财政,2008(8)
[2]钱巨炎.加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j].中国财政,2009(17)
[3]臧国忠.打造“绩效观”指导下的新型财政管理机制[j].中国财政,2009(21)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办法范文3
为何要跟踪监控
绩效运行跟踪监控是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绩效目标管理的延伸和绩效评价的前置。我们知道,企业会围绕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时刻监控生产经营活动。政府足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如何监控自身的管理与服务活动?在预算绩效管理模式下,政府支出以“结果”为导向,而“结果”在支出之前就以“绩效目标”的形式明确了,有目标和结果了,自然延伸出过程控制的环节。因此,绩效运行跟踪监控是预算绩效管理自然的一部分。
绩效运行跟踪监控能够排除预算与绩效执行中的不确定性。经济社会运行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们制定各项制度与规则就是在降低各种不确定性的不确定程度。但制度与规则不可能包罗万象,不可能把所有的政府行为框定起来。实践表明,即使我们严格按照制度规则行事,在预算执行与工作开展中还是存在很多不可预知的事件。通过绩效运行跟踪监控,我们就能够提前评估与预测预算执行与工作开展中的不确定性,使得预算执行与绩效运行朝着明确的目标推进。
实施绩效监控能够保障绩效目标的实现,避免绩效未达预期被问责。绩效目标的设定、绩效评价的开展都不是一种形式,“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意味着,谁承担财政支出,谁承担着绩效责任。在绩效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支出单位就存在被问责的风险。通过绩效运行跟踪监控,提前预知绩效的实现程度,排除干扰绩效实现的因素,最大程度地完成绩效目标,支出单位才完成了“受托责任”。
重点项目绩效运行跟踪监控能够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提升整体财政支出的效率与效益。工作中的有效方法是抓主要矛盾。财政支出的面很广绩效运行跟踪监控不可能面面俱到,把所有的财政资金纳入进来。一般来说,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都是针对重点支出项目进行绩效运行跟踪监控。而抓住了重点,保障了重点支出的绩效实现,整体财政支出的绩效也不会偏离太多。
跟踪监控做什么
绩效跟踪与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评价及结果应用作为预算绩效管理的四个环节,是一个系统的不同部分,在工怍要求上也不尽一致。对于支出单位米说,绩效运行跟踪监控要求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足应定期采集绩效运行信息并汇总分析。支出单位应当以月、季或半年为周期,采取财政支出及工作开展情况的信息,并予汇总分析。目前的绩效运行跟踪监控工作多是以半年为周期,即在一个预算年度的中期开展绩效运行跟踪监控工作。
二是对绩效目标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督促检查,纠偏扬长,促进绩效目标的顺利实现。在绩效信息与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把绩效目标中所设的各项指标与实际进度进行比较,看哪些项目是超前的、哪些项目是正常的、哪些项目是滞后的、根据项目进度不同采取不同的措施。
三是跟踪监控中发现绩效运行与预期绩效目标发生偏离时,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各种不确定性的存在,使得实际工作开展不可能整齐划一地沿着目标方向推进。当在跟踪监控中发现绩效运行与预期绩效目标发生偏离时,应当查找原因,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绩效运行与预期绩效目标一致。
监控的内容
一是监控预算执行。预算执行进度是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的核心指标之一。实践中,存在的丰要问题是预算执行进度滞后,即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年度预算在中期执行缓慢,有可能影响整个年度的预算执行。预算执行滞后,通俗地说就是“花钱慢”,也是问题吗?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分析。
从经济增长层面看,在经济下行条件下,迫切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增长。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财政支出更加宽松,安排了支出花不出去,对经济增长就起不到作用。财政支出具有乘数效应,一块钱的财政支出能撬动几块钱的社会支出。少花一块钱,就等于少撬动几块钱社会支出,这就使得秘极财政政策的效果大打折扣。
从公共服务层面看,财政支出是向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钱没花出去,说明你未向社会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公共服务的缺口会影响到居民和企业等市场主体。公共服务提供不及时、不全面,会影响政府形象。
从公共需求看,社会上的公共需求是无限的,财政资金是有限的,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需求最迫切的领域,才是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某单位或某领域支出进度慢,就使得这财政资金不能及时地用到其他更加迫切的领域,资金躺在那里不动,对财政资金来说就是浪费。
二是监控产出进度。通过跟踪监控,看项目产出进度是不是与预算匹配、与工作计划匹配、与时效指标匹配、与项目实际匹配。在预算单位没有提供工作计划,没有编制时效指标,绩效判断依据不充分的情况下,主要看绩效进度在时间上是不是合理。比如:对上半年绩效进行跟踪监控,一股来说,绩效进度应大于等于50%,30-50%是滞后,30%以下严重滞后。有的工作会年底集中开展,但不可能大部分工作都在年底。
三是监控效益实现情况。通过跟踪监控,评估财政支出预期效益指标的实现程度。实践中,由于预算单位效益指标表述的不够明确、具体、可量化,在缺乏资料支撑的情况下,效益监控主观性较大。另一方而,效益的发挥会有时滞,效益实现进度的监控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适当放松当期考核标准。结果的运用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办法范文4
各业务职能处室严格对照苏财法[2013]57号内容,对制度建设与执行以及业务管理与规范两大方面包含的问题,依据财政管理业务领域,按照“谁主管、谁落实”的原则限期整改,处室负责人为整改任务直接责任人。
二、整改内容及责任处室
各业务处室接受整改任务后,应制定具体问题整改方案。方案中既要有对问题现状的描述、分析,更要有具体问题整改的措施和对策。
(一)制度建设与执行
1、按照规定制定本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政资金银行存放及调度管理办法以及财政监督制度,从而规范本级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财政资金安全运转。(预算处、国库处、监督检查处)
2、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发审核工作,按程序由预算处、税政法制处、办公室等相关部门进行审核、修改,提高对规范性文件认定准确性。文件制发后,及时在相关网站向社会公示。(税政法制处、发文相关处室)
3、及时梳理出需要公开的政务信息目录、内容,并将涉及民生的重大专项支出的目录、财政政策、相关管理办法、分配因素等事项在财政局网站公布。(办公室、预算处及相关处室)
4、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加强执法案卷自查、评查工作,明确评查工作范围,确立案卷评查的工作步骤,从实体、程序、文书、案卷装订等多方面认真开展自查、评查,提高行政执法案卷评查的意识。(监督检查处)
5、建立行政指导工作制度,并按制度要求积极开展相关工作。(税政法制处)
(二)业务管理与规范
1、进一步提高教育支出和税收占比比例。(预算处、国库处)
2、对政府性跨年度预算项目明确期限。(预算处)
3、进一步提高部门预算年初到位率、财政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比例,贯彻执收单位严格执行收支脱钩政策。(预算处、国库处)
4、做好财政绩效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重大专项绩效评价比例。重大专项资金设立时,按规定提交绩效目标并开展目标论证,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机制,做好结果运用工作。(绩效管理处)
5、加强财政监督检查工作。提高重大专项资金监督检查力度,建立财政检查复核制度,并按照规定实行财政检查与复核相分离。(监督检查处)
三、整改有关要求: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办法范文5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为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供组织保障
1.统筹谋划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市财政局多次召开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专题会议,研究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全面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2.加强领导,充实人员。一是成立了由市财政局局长为组长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二是组建了预算编审中心,定为副县级单位建制,编制10人,与预算科合署办公,负责统筹、协调和组织预算编审与绩效管理工作,为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机构、人员保障。三是成立了财政预算编审委员会,将财政预算编制和预算绩效管理一并纳入编审委员会议事范围。3.明确分工,强化责任。一是通过制度明确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的职责分工,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二是财政部门内部建立了业务工作规程,预算科(编审中心)主要负责牵头组织、专家库建设与管理和财政再评价,其他业务科室负责组织绩效目标申报、开展绩效目标评审与批复、实施绩效监控、组织财政重点评价、落实评价结果应用等具体事项的落实,形成了既协调统一又相互监督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机制。三是强化责任,财政部门内部实施绩效目标评审和财政重点评价科长负责制,即由业务科室科长任评审、评价组组长,负责组织本科室项目评审、评价工作,结果作为研究和审定预算的参考依据,推进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夯实基础,规范运作,为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1.规范和加强预算绩效制度建设,着力构建管理制度体系。一是搞好顶层设计,市政府研究出台了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明确了市级预算绩效管理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二是市财政局结合实际,制订了包括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方案、专家库管理办法和绩效目标管理工作规程在内的10余项配套制度,为做好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2.采取多种方式构建技术支撑。一是建立了涵盖绩效管理类和行业技术类的市级预算绩效管理专家库,专家人数达到了220余人,为业务开展提供了专业技术保障。二是推进与院校合作,建立了与预算绩效管理有关的高校合作机制,财政部门在预算绩效管理课题研究等方面为校方提供经费支持,校方在绩效目标与指标设计、绩效目标评审等方面全力提供智力支持。3.加强业务培训,提升管理水平。市财政局先后举办了3次针对市直部门、市级预算绩效管理专家和财政部门相关人员的预算绩效管理业务培训班,邀请了省财政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领导和专家授课,并将预算绩效目标管理和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解,提升了整体管理水平。
(三)创新方式,严格程序,稳步推进绩效目标管理
1.明确管理程序。一是与部门预算同步,即绩效目标与部门预算同步申报、同步审核、同步批复。按部门预算编制“二上二下”程序,对年度预算50万元以上的支出项目,必须申报绩效目标,对预算执行过程中追加的50万元以上支出项目,要求单位在申请财政资金时申报绩效目标。二是明确阶段工作重点。绩效目标审核主要在“一上”阶段进行,“二上”阶段只对项目资金有调整的绩效目标进行审核。三是两个环节审核。绩效目标审核分初审和评审两个环节。初审由业务科室组织实施,重点对合规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评审工作由预算科(编审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在操作中以专家评审为主,业务科室科长对评审结果负责。四是两个路径批复。由业务科室在“二下”阶段通过两个路径对绩效目标同时批复,一个路径是项目目录及绩效目标主要信息随部门预算批复文件下达到单位,另一个路径是通过预算编审系统批复完整的绩效目标。2.不断扩面增点。襄阳市自2012年启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以来,纳入绩效目标管理的财政资金范围不断扩大,资金数额不断增加。通过稳步推进预算绩效目标管理,预算单位逐渐感受到了使用财政资金的压力,加强了内部管理,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绩效。3.创新评审方式。襄阳市采取专家评审和财政集中评审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预算绩效目标评审工作。专家评审的具体做法是:(1)制定评审工作方案。方案明确财政项目支出绩效目标专家评审的范围、方式、工作原则、主要内容等。(2)遴选专家评审项目。项目遴选的重点是部门预算项目金额在50万元(含)以上的新增项目和申请增加资金的项目,以及财政专项资金项目。(3)遴选评审专家。按照评审工作方案确定的评审专家应具备的条件,本着自愿参与的原则组织遴选。(4)专家预审。提前制定项目评审工作方案、项目绩效目标申报表等相关资料的电子文档,按专家和项目分组情况在专家评审会召开前3个工作日发至各专家预审。(5)评审预备会。在专家评审会召开之前组织各评审组召开预备会,听取各专家组成员预审情况汇报,进一步明确工作要求。(6)分组评审。评审会期间,项目单位向评审组介绍项目绩效目标、绩效指标、指标值设计的依据等情况说明,并接受评审组的质询。评审组对项目绩效目标申报表的各项内容进行审核、测算,形成初步评审意见。(7)集中会商。各评审组拟定初步评审意见后,会务组再召开碰头会,对评审期间发现的问题进行集中研究和解答。(8)提交评审意见。各评审组根据评审小组意见和集中会商意见,在评审会结束前按要求整理,供研究和审定项目支出预算时参考。4.提升绩效目标管理工作质量。在绩效目标评审工作中坚持把握好两点:一是强化论证工作,努力做到项目资金与绩效目标相匹配。要求项目实施单位提供预算支出明细与测算依据,便于精细化核算。二是以监控促管理,落实绩效目标。绩效目标管理与绩效监控紧密联系,在具体工作中,我市以监控结果促目标管理科学规范,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四)搞好重点评价,探索评价经验,检验管理成效
1.明确评价方式。市财政局制定了《2014年市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方案》,明确采取重点评价和自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市财政局是重点评价的主体,对政府和社会关注、与经济发展及民生密切相关的2013年度财政支出项目开展重点评价,市直各部门是自评价的主体,对未纳入本次重点评价范围的财政项目支出开展自评价。2.分类组织实施。按照探索经验、节约成本、提高评价结果公信力的原则,采取了三种形式实施重点评价。一是对于政府和社会关注度高、因子项目多而评价技术难度较大的项目,委托第三方组织实施,如住房保障项目、农业专项等。二是对于社会关注度较高、与经济发展和民生密切相关的项目,聘请预算绩效管理专家组成专家组具体实施,如产业发展专项、旅游专项、计生专项等。三是对于政府定向扶持项目和部门预算重点支出项目,由市财政局科室人员与聘请的预算绩效专家联合组成评价小组具体实施。3.提高财政重点评价质量。每个财政重点评价项目都制定具体的绩效评价实施工作方案,建立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明确评价方法和评分细则。工作结束后,召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报告评审会,重点审核报告文本格式规范性、内容完整性、结论客观性、发现问题的准确性、建议的针对性与可行性等,并将专家评审意见作为改进工作和对评价报告进一步修改完善的重要依据。
(五)注重评审、评价结果应用,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引向深入
1.推进绩效目标评审结果应用。一是将评审结果反馈给预算单位,作为修改预算和绩效目标的依据。二是将评审结果报财政预算编审委员会,作为研究拟定年度财政预算方案的重要依据。三是将评审结果报市政府,作为审定财政预算草案的参考依据。四是将评审结果报市人大预工委,作为审定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的参考依据。2.探索财政重点评价结果应用。一是为了促进评价结果在2015年度预算编制中得到应用,市财政局党委召开专题会议,听取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组织实施情况汇报,通报财政重点评价中发现的突出问题,并就评价结果应用进行研究部署,包括加强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管理、规范部门预算编制、调整专项资金分配结构与使用方向等。二是将财政重点评价报告反馈至相关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用于整改。
二、预算绩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毋庸置疑,襄阳市在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方面取得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但预算绩效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既有共性问题,也有个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监督考核机制尚不完善。尚未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纳入市直部门目标考核范围,主体责任不够明确,不利于财政支出绩效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二)项目绩效目标管理基础工作薄弱。一是立项调研不够深入。主要是项目实施单位在申报预算项目时,未能深入开展立项调研或组织立项论证,以致出现部分项目不能实施、边实施边调整或实施后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不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二是绩效目标不够明确。主要是项目绩效目标细化、量化程度不够,绩效指标不够科学合理,绩效目标与实施结果难以比对。(三)资金分配与使用不够合理。一是部分专项资金使用过于分散,存在“撒胡椒面”现象,资金的使用绩效不明显。二是部分专项资金用于与项目绩效关联度不高的项目中,未做到专款专用。三是部分资金分配与国民经济、财政收入、人口等方面指标挂钩,未体现财政资金按需分配的原则。(四)项目监管力度不够。一是财务监管力度不够,存在项目资金串项使用问题。具体情况有:有些项目实施单位未设立专账或单独会计科目核算项目资金,存在不同用途资金相互挤占的情况。二是业务监管力度不够。主要指项目主管部门、实施单位业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相关制度执行不到位。(五)项目优选机制不够完善。主要是财政预算支出项目库尚未建立,项目优选机制没有形成,项目决策的主观因素偏多。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主管部门未能按要求对申报的专项资金项目和50万元以上的部门预算项目绩效目标组织专家评审并签署意见,项目优选机制在内部尚未建立。二是部分财政专项资金中面向市场主体的资金分配虽然符合审批程序和拨付手续,但未实行竞争性分配,没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项目优选中的作用。(六)项目绩效未完全达到预定目标。一是少数项目未能按计划进度实施,绩效目标也未作相应调整,预定目标未完全实现。二是少数项目实施后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七)预算绩效管理专家能力有待提高。一是部分专家在预算绩效管理方面理论水平不高,表现在项目绩效目标评审和绩效评价工作中,有时抓不准要点和关键环节;二是部分专家的实践经验不足,表现在对项目绩效指标设计、评价方法选择、评价标准确立、评价依据证据选定等方面不够科学合理。
三、进一步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对策、措施
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办法范文6
(1)地方先行。
部分地方政府在预算绩效评价事项中,体现出较强的地方先行的特点,寄望于以此促进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制度变迁模式的发展。但由于部分试点地区的预算管理基础以及阳光财政理念已经较为完备,致使改革措施在推广中受到当地制度的制约,从而使相关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和障碍。
(2)阻力较大。
绩效预算管理是中国预算改革进入瓶颈期时所采取的措施。绩效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需要稳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在这种情况下,相关事项才能顺利开展。自2002年至今,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税费改革举措,使地方政府对财政体制演进的政策预期受到一定程度地干扰,也使地方政府以及企业在预算管理的改革和创新过程中遇到阻力和障碍。2014年9月,国家相关部门对预算法进行了修订,新预算法实施全口径预算管理,有效避免了地方政府债务脱离预算和监督的状况,并实现了对地方政府债务的有效管理,降低了相关风险。同时,对于征收“过头税”的现象也起到了规避作用,强化了国家的调控效果。
二、目前绩效评价试点中存在的弊病
1.绩效管理流于形式,难以切实落到实处。
2005年,财政部制定《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该项制度明确了制定绩效考评规章制度以及实施该项制度的责任人,前者由财政部负责,后者由中央部门负责。简言之,使用预算资金的部门同时成了考评预算资金使用效果的责任人。因为相比财政部门,使用预算资金的部门更加了解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之上,可以更好地开展绩效考评工作。然而,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弊端,最显著的一点就是,方便了考评者和被考评者的同流合污,并使绩效管理流于形式。通过《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不难看出我国相关部门预算绩效改革可能面临的困难与障碍。为此,国家相关部门一定要引起重视。
2.不重视预算资金最终使用效果。
在绩效评价指标中,有两项非常重要的指标:一是业务指标;二是财务指标。前者以结果为导向,重视最终产出,这一理念与我国现代预算管理变革的宗旨以及原则非常相符。现阶段,绩效管理中的绩效指标并不完全是政府的“最终产品”,从某种程度上,宜把相关活动、受益结果或是产出紧密结合。但部门绩效考评试点仍将财务遵从性指标以及业务合规性指标视作重点,不够重视预算资金使用的效果,且缺少相关分析以及考核机制。
3.预算绩效改革缺乏参照借鉴体系。
当代预算管理有多种模式,现阶段,应用较广泛的是英美模式以及欧洲模式。这两种模式在公共支出受托责任方面,有着截然不同的侧重点。英美模式更侧重于能充分体现公众满意度的绩效预算管理。而欧洲模式却对于制定相应的绩效管理体制不甚重视,并未形成相应的体系。目前阶段,我国的绩效评价改革试点主要参照的是澳大利亚以及新西等英美法系国家的模式。然而,综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法律体系以及组织架构、基本国情等方面,与欧洲大陆法系较为相近。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移植英美国家在预算管理方面的经验,是否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是一个未知数。国家相关部门宜尽早采取措施改善这一局面。
三、阳光财政视野中的公共预算绩效管理研究
建设高绩效公共支出体系近中期目标的策略。
1.建设相关法律法规,推进预算绩效改革。
1994年,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届时我国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计划经济的理念,致使该项法规的制定也较为保守、滞后。现阶段,该项法规已经明显落后于新时期的发展需要。综合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预算绩效管理的发展情况,想使绩效管理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基于一个前提:建设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然而,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方面的法律一直处于缺失状态,致使绩效评价工作由于缺少相关法律支持而遇到诸多困难和障碍。因此,我国相关部门一定要对此引起重视,积极建设公共预算绩效评价法律,以此为相关工作提供以“阳光财政”理念为基础的科学合理的规则。
2.实施复式预算管理模式。
复式预算制度的优点非常显著,其可以使纳税人提高自身权利意识,并对消耗性支出的非效率扩张进行有效控制。复式预算制度的基本制度构架已确立,却并未在当下的预算改革中取得预期进展,且缺少操作性强的管理模式。为此,宜全力推广复式预算管理体系,其对于我国的“阳光财政”建设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和意义,且对于预算绩效改革也有着重要价值和作用。
3.推动地方绩效管理制度创新。
近年来,我国财经改革取得了多项成就。这种良好局面的形成,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努力。在预算支出方面,地方政府的相关信息更丰富,在此基础之上,若能建立和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以及奖惩机制,可以使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得到显著提高,积极探索创新性的绩效管理制度,使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提高。简言之,通过地方政府在绩效管理制度方面的创新,可以对我国预算绩效改革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4.坚持“三步走”的绩效预算改革模式。
在“阳光财政”视野下对我国绩效预算管理体制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三步走”的绩效预算改革模式:首先,要推进公共预算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致力于将预算外收支并入到预算管理中,建设一个将所有相关收支项目囊括在内的公共预算体系。其次,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使预算管理事项更具透明度。最后,要注重权责发生制的预算原则以及绩效预算的相关制度的合理化应用,并建设和完善相关制约、激励机制,以此增强信息的可靠性,提升信息的透明度。同时,还应注重政府业绩考核等事项,以此真实、精准地反应出政府的绩效。现阶段,我国宜对会计预算引起重视,并引进权责发生制预算原则,使部门预算的绩效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以上是我国现阶段应坚持的“三步走”的绩效预算改革模式。其对于推进预算绩效改革以及建设高绩效公共支出体系近中期目标的策略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