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专业课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专业课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专业课总结

大学生专业课总结范文1

摘 要: 高校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纳入必修课,结合医学生特点,在采取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后,总结单一课堂教学的不足,探讨利用SPOC教学模式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启示。

关键词: 医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SPOC

2007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同时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科学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各高校包括医学院校已然采取各种途径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从大学时期开始做的职业规划,是大学生结合自己的综合素养与社会实际,从而确定自己大学毕业后所要从事的职业及职业目标等[1]。对于医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进行自我剖析,在全面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订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积极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2]。针对医学生培养周期长、专业性强、择业途径较为单一的特点,引导医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医学生的择业及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为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的能力,各高校普遍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在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逐渐被列入了高校必修课的行列[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目的是让大学生认识自己,评估自己的能力,找准职业的方向,并提早制订计划,能够先人一步找到理想职业,实现人生梦想。现阶段,部分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仍按照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学生已经产生了抗拒心理,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失去了兴趣,因而忽略了此课程的重要性[4]。在医学院校,结合医学生课业多、专业性强,医学生普遍忽视专业以外知识学习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有效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

3.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例,分析“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

南京医科大学为统一规范本校本科生的“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各学院自行开展“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上,自2016年起全校统一开设“低年级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纳为本科生必修课。课程面向全体一年级本科生,针对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进行大、中班教学。课程依照《南京医科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要求》采取集体备课、授课教师自行拓展的方式进行课程准备。课程内容包含:大学生职业生涯概论、大学生职业生涯理论、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大学生涯与大学生活、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现状、专业学业要求和职业发展、职业规划书写作及课程理论考核。授课教师为具有教学资格的辅导员及相关专业课教师,授课方式为课堂教学。

在完成第一轮教学后,总结授课经验,在肯定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发现以下几方面问题:

3.1教师资源不足,本课程教学经验不足。

3.1.1课程授课教师主要为辅导员,小部分课程授课为专业课教师及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兼任。备课过程中,校级集体备课进行了两次,各学院集体备课数次,以笔者所在基础医学为例,集体备课四次以上。备课使用教材未能统一,授课教师依据授课内容,自行检索授课参考教材,多数参考教材为数据库数据,出版教材种类多,内容杂,无针对广义医学生的职业规划课程教材,由此可以看出,授课组织过程及授课教师的准备过程缺乏统一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规范”。

3.1.2课程受众为全校2173名大一学生,分布于25个专业,参与教学且具有教学资格的辅导员仅15名,其中具有职业指导师资格者9人,比例为60%,具有本课程教学资质的高水平专业教师资源不足。

3.1.3在课程班级编排中,由于师资有限,各学院往往采用大、中班编排模式,相比较按专业分小班教学,效果远不如小班教学。另外,由于辅导员日常工作较为繁重,且任教辅导员多为办公室负责人,增加教学任务后,使得任教辅导员工作内容和工作压力大大增加。

3.2专业众多,不同专业合班教学时,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

以基础医学院为例,其中法医、基础医学、生物信息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四个专业,由于班级规模小,在学生教学班级编排中,将其合为一个教学大班。

在授课过程中,虽然专业学业要求和职业发展为专业课老师任教,但由于教学资源有限,大学生涯与大学生活、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现况这两部分内容仍需辅导员大班教学。由于专业不同,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学内容专业性不强、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效率较低。

3.3纯课堂教学导致教学方式单一,内容死板,缺乏互动性。

大班教学模式使得授课过程中教学方式难以改进,例如基础医学院的四个合班课堂在进行大学生涯与大学生活课程教学时,由于学生所学专业不同,导致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模式、未来择业途径中均不同,教师难以单纯使用翻转课堂模式进行课程互动。

3.4课程内容多,课时安排少,课程实用性偏低。

医学生的职业规划内容涉及广且深,在课程内容编排上,15个课时难以详尽完成对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致使课程的实用性相对偏低。同时,医学生专业课程较于其他专业学生偏多,专业课程时间安排紧,将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再编入医学生课程中,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医学生的学习压力。

大学生专业课总结范文2

关键词:专业课;双语教学;师资教育部2001年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高等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随后,中国各高校纷纷开展了如火如荼的双语教学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各种问题,[1-3]本文重点通过对目前双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意见和看法。

一、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了WTO。根据WTO法律体系中的“服务贸易”条款,世贸组织正式成员国应开放“教育服务”,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遇到了良好的机遇,国外优秀的教学资源和成功的教学模式以及先进的教学理念都将会极大推动中国高校教学的改革,使得中国高校教育的质量进一步提升。然而,加入WTO也是一把双刃剑,机遇和挑战同在。中国加入了WTO以后,与世界进一步融合,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对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懂专业又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交流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各企业争相争夺的对象。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出满足国际化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其中的一条途径就是通过双语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英语是世界的通用语言,唯有掌握它才能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

中国的英语教育发展较早,更重要的是国家和社会都非常重视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中国的孩子很小开始就要学习英语,进入大学以后,他们至少已经有了十年以上的学习英语的经验,因此大学生的英语基础应该是十分扎实的。十年的学习时间使得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在总体上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这无疑给大学生双语课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二、双语教学的实施模式

张谦认为:“我国自洋务办西学始,已有双语办学一百多年历史!应总结其经验为今日双语办学模式服务,同时汲取国外双语办学经验,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双语双联办学模式,重点放在大学。”[4]段德君认为,在双语教学模式设计方面应采取递进法,遵循“由少到多、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量力而行”的原则,在师资培养模式方面,应采用“梯度化”,[5]考虑双语教师培养的年龄梯度与结构梯度,根据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课提出不同的要求。

笔者所在高校根据教师双语教学能力的差异以及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不同,开展双语教学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使用外文教材,汉语讲授的方式;使用外文教材,汉语和英语交叉讲授方式,教材上相对简单的、浅显易懂的内容用英语讲授,重点和难点用汉语辅助讲解;使用外文教材,全英语讲授方式。

三、目前高校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专业课双语教学的目的性认识不明确

双语教学是指使用非母语(本文指英语)进行部分或全部的专业课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方面培养英语的思维模式,掌握专业词汇的英语习惯表达;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全面理解进而掌握国际前沿知识。双语教学是以英语作为教学媒介的学科教学,它有着既要提高大学生英语水平又要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双重目标,是教学的手段而不是目的,这就要求高校必须重新厘定双语教学的目标,既重视大学生语言能力的获得,又强调其知识目标的达成,妥善处理好知识目标与语言目标之间的关系。否则,可能导致大学生既学不好英语,也学不好专业知识。

2.专业课双语教学师资的匮乏

由于专业课教师大多是非英语专业教师,所以本身在英语的使用程度上没有英语教师频繁,往往很多精通专业知识的教师,不具备英语讲授的能力;而英语专业的教师对专业课的知识理解又不透彻,这就造成了需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双语教师人才的匮乏,在双语教学水平上参差不齐,教学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3.学生的综合英语运用能力不强

虽然大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学英语,但是英语的教学往往是针对考试而设置的。学生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较强,而听说能力非常弱,即所谓的“哑巴英语”。双语教学要求学生的听说能力与阅读能力相当。很多专业词汇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见,所以学生对它们会比较陌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双语教学内容的理解就不透彻,表现为听不懂,专业知识没学懂,英语也没提高。

四、有效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措施和方法

1.选择难度适宜的专业课双语教材

专业课本身难度较高,内容专业性强。因此对于学生来说用中文教学还未必听得明白,如果再用英文教学,理解上就更是增加了一层屏障,结果自然达不到双语教学的目的。因此,对专业课双语教材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双语课的教材应尽量选用以介绍性和拓展性为主的原版优秀外文教材,这类教材的内容较浅显易懂,学生理解、掌握起来较容易。通过选用这类教材,一方面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展,另一方面基础性专业词汇的外文表达也得到了同步的提高,也为其他专业性强的专业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多方位营造英语学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外文专业课的兴趣,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同时,专业课双语教学课堂上应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每堂课开始前,教师可以先布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一方面学生听课的目的性加强,另一方面有利于理解讲授内容,在讲授的过程中,教师适当提一些问题,鼓励学生用英文讨论和回答,增强互动。课后,通过作业巩固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

每学期教师可以安排1~2个课时的讨论课,讨论内容为与课程相关的专题,具体内容可以由学生自主决定。学生分组讨论发言,最后由每组学生推选代表上讲台总结。这样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外文专业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加大双语教学师资的培训力度

学校可以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方法对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基本技能的强化培训。双语教学与一般课程教学相比难度较大,学校应鼓励和支持任课教师外出调研,积极创造与“双语教学”相关的学习、进修和交流的机会,提高教师双语教学的能力。同时,大力引进英语水平高、学科知识强的复合型教师(如外籍教师、海归华侨,海外留学人员等),壮大“双语教学”教师的队伍。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举办“双语教学”培训班、增加双语专业课的学时等措施,多管齐下,提高双语教学师资的水平。

五、总结

“双语教学”是提高我国高校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培养满足国际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目前双语教学还处在改革、试验阶段,还没有建立系统的双语教学模式。因此,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就要通过灵活的、多渠道的方式开展双语教学,通过不断摸索、总结和创新,让学生能够同时利用母语和第二种语言进行思维,能根据具体环境进行切换。同时,学校也要为“双语教学”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卓夫,罗中明,李永波.双语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和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62-64.

[2]汪杰锋.也谈双语教学的问题和出路[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46-148.

[3]王棣,李英.高等院校双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

2008,(1):54-55.

[4]张谦.关于建立双语教学型大学的论证与思考[J].教育科学,2001,

(4):57-60.

大学生专业课总结范文3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 美术专业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1美术专业学生的特点

1.1专业课远强于文化基础课

我们不必惊讶可以发现,许多高校的美术专业学生的专业课要远远强于他们的文化基础课。的确,美术专业学生们每天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用于美术基本功的稳扎稳打,还需要创新,发展技艺。美术专业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出生在艺术世家,小时候到长大一直都接受艺术的熏陶。这类美术学生是真的热爱自己的专业,对于专业课的学习兴趣要大大超过对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所以,他们难免会轻视并只愿意分配很少时间用于文化课的学习。另一种是从高中时期转入艺术专业。考生的目的是通过美术专业的考试加分而使自己考上一所重点大学,这样的学生本来文化课和专业课就都相对较差。

1.2个性化强、感性大于理性

艺术表达需要情感丰富、细腻,需要张扬个性、思维跳跃而活泼。美术专业的学生相对要感性大于理性,他们接受的基础教育相对没有那么多硬性要求,没有绝对精确又严谨的公式、法则。所以,相应的,美术专业的学生往往非常具有个性,追求自我价值,不愿受束缚和管制。如果高校辅导员只是简单地想要让她们干什么或者告诉她们不能干什么,很难让学生们心服口服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更有甚者,部分美术专业的学生会过早接触社会,辨识能力不够,会沾染上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因此形成带有畸形的审美观念、人生观、价值观,主要表现在缺乏集体荣誉感、抗拒劳动,好高骛远。

2高校辅导员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2.1示范作用和榜样导向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府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工作人员,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高校辅导员要自觉主动积极做大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育和管理都要注意方式方法,高校辅导员要重点发挥自己的示范作用和榜样导向作用。通俗直白地讲,就是要以德服人,强硬地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想要掌控学生是坚决不可取的,特别是对于个人思想活跃的美术专业的学生们只会适得其反,必须让学生们心悦诚服。

2.2吸引感化作用和激励作用

美术专业考生的考试中,对文化课成绩和思想政治教育考核要求相对不高,从而忽略了文化课学习的重要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更是很低。高等学校的辅导员们代表了党委的骨干力量,从事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组者、实施者又是以身作则者。现如今是一个崇尚自由民主思想的时代,高校辅导员要把控好美术专业学生的情感追求,重点发挥自己的吸引感化作用和激励作用。现实生活中,已经有很多辅导员建设起专业实践拓展基地并开办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有益活动。取得的可观效果是增强了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他们的自我情绪调节能力,改善了部分学生存在的自闭等心理缺陷,以实践教训让学生们意识到要通过自身的艰苦奋斗来实现理想,最终对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正能量的、有价值的贡献。

3辅导员在美术专业学生思想教育管理中可以改善的点

3.1现存的主要问题

美术专业的辅导员一直都面临着几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是经验总结完善问题,因为高校辅导员任务琐碎、工作繁忙,能够用来总结完善经验的时间很少,即辅导员如何将零散的感性经验凝练提升为普遍意义的指导理论再总结并生成经验性认识;二是个体局限问题,即很多辅导对象是美术专业学生的辅导员自己并非是美术专业毕业的,对艺术只限于零散的、局部的、个人化的狭隘认知。不夸张地讲和学生正常沟通上都会存在障碍,很难取得学生的喜爱; 三是因材施教问题,一个辅导员面对的学生群体数量往往在一百人左右,很难每个人都照顾周到。优质教育必须因材施教,辅导员对每位学生都应该有一定的了解程度,然而又很难做到不过犹不及。

3.2改善的意见和建议

综合美术专业大学生的特殊性,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针对上文提到的现存的三大主要弊病,辅导员要在这项工程中扮演好伯乐教师、知心朋友、家人自由转换的重要角色。针对美术专业大学生的特点,辅导员应以学生为主体,坚持育人为根本,培养出思想政合格的优秀美术专业人才。一方面,辅导员要心中相信“其身正,不令而从”,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通过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影响美术专业大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美术专业学生个性强,针对美术专业开展工作的高校辅导员们要注意在生活细节上中提高自身的美术素质,用共同语言与学生们交流,真正关心他们的思想状况,还要注重教育理论联系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4结语

总之,高校辅导员的品行在美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有必要对两者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和研究。高校辅导员必须要准确了解美术专业学生的个性和共性,因材施教,更好地综合权力影响力和非权力影响力两种手段来解决现存的一系列实践教育工作中的弊端。

参考文献

大学生专业课总结范文4

1.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1)各高校开设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

在我国,各个高校都会开设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并且是作为必须课程,有相应的学分和学时规定,这也是中国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硬性方法,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接受的教育课程,该方法优缺点都很突出,好处是每个大学生都可以接收到正规的,系统性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缺点是所教授的内容显得单一,缺乏多样性。

(2)以授课为主要方式的理论灌输法

长久以来,我国形成的主要的教育方式就是理论灌输法,不单单是思想政治教育是这样,其他知识的学习也是这样,这种理论灌输主要以教师的教授为主,教师主要负责将相关理论灌输给学生,学生负责消化知识,接收知识,学生没有成为理论学习的主动者,主要是学习教师灌输的理论。虽然该种授课方法可以做到系统性强可量化的特点,但是学生缺乏独立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气氛呆板。

(3)通过社会实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

在课堂教学作为最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背景之下,我国各个高校也鼓励和推荐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把在学校里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放到具体的实践中,放到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中,从而达到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觉地心理认同,以无形的方式改造学生的三观,从而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4)通过表彰模范典型达到教育目的

通过宣扬模范典型的优秀事迹,使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宣传,使更多的大学生以模范典型为榜样,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使大学生在有榜样的参照,从而达到间接的,内化的方式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

(5)通过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情操

在我国各个高校基本都可以看到名人雕像,名人事迹介绍,高校积极完善学校的环境建设。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无形中提高了自己的情操。

(6)表彰与批判并举

我国高校宣扬先进的事迹,表彰优秀的个人,从而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学习先进;通过批判一些不良的行为,警戒那些有这类不良倾向的人,从而使整个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得以提高。

2.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1)开设通识课程

在美国,各个州,各个学校都有根据自己的需要开设课程的权利,政府没有强制规定,但是大多数学校都会开设一些通识课程,例如,“西方经济学,美国历史,公民与法,美国与世界,科学哲学和实用主义,大学生生活导论课,职业道德和社会研究等”,通过这些通识课程,与美国政治体制相符的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在高校传播。使大学生接受美国体制下的社会价值观。

(2)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

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美国高校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渗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各个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将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做严格的划分,他们之间互有渗透,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引入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使二者有机的结合,潜移默化的实现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3)带有宗教色彩的思想政治教育

美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美国,公民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宗教教育的影响,宗教常常对美国公民传授与美国的资本主义价值观相符的宗教信条,这些宗教信条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方方面面,通过宗教,以上帝的名义是实现美国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宣扬。

(4)高校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高校会积极举行各种校园活动,通过这些校园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例如学术活动,特殊节日庆祝和培养团结互助的体育活动等。

(5)家庭教育与社会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在美国,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有最高的权利,政府不会强制规定学生读哪所学校,政府把这种权利放给父母。父母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对子女的教育的主人翁意识,而不是只是把子女交给学校,完全托付给学校教育。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和学校对大学生的教育也不松懈,形成了家庭,社会和学校的一种合力。

(6)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指导

美国的各个高校里,基本都会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辅导中心,用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一些障碍,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中美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异同

(1)中美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相同点

①都使用了正面的授课教育。虽然美国没有强制规定学校开设一些与思想政治相关的课程,但是实际情况跟中国差不多,都开设了相关的课程,都使用了这种直接的课堂教学方式,教授给了学生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理论。②都意识到通过社会实践,开展各种活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虽然程度存在差别,但都有开展各种各样的社会和校园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消化理论,融会贯通。③不关是否明确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名称,都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都希望通过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来实现大学生对本国制度的认同感,维护社会的稳定。

(2)中美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不同点

①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更侧重正面理论知识的灌输,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发在了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并且教师在教课的过程中往往是“一刀切”,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所有的学生都是一个方法,而学生真正的领会程度常常被忽视;相对而言,美国更侧重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讲究间接地,潜移默化的教育,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②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专业课的学习只是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而造成大学生重视专业课,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不能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专业课之间的有机融合。③在宗教发面,我国跟美国有很大不同,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宗教的关系不大,大学在公共课上一般也不会开设宗教方面的专业课程,在美国,宗教对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4.借鉴意义

分析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异同是为了更好的改进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在肯定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后,也要看到我们的不足,借鉴美国高校好的地方,摒弃一些不利的因素,本文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如下五点启示:

(1)我国应该借鉴美国高校中在专业课的学习中渗透思想政治

教育的内容,不能将专业课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界限划分的那么明显,所有教师都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不能只是“两课”教师的事情,这样可以较好的避免轻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的问题。

(2)要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方面的力度,不能只是将重心放在课堂教学上,学生不能只是放在应付考试上,要加大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环节,通过各种不同的社会实践,使大学生真正的理解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3)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文化传统值得我们去继承和发扬,在科技水平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同时对物质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不少人有金钱至上的观点,很多人缺乏信仰,如同美国借助宗教,我国高校应该借助于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纠正当前部分的大学生的一些不良思想,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4)家长要重视对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把教育的问题全盘托付给学校,要知道子女最原始的教育来自父母,家庭教育的好坏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有重要影响,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将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教育形成一种合力。

大学生专业课总结范文5

关键词 实践教学 赛课计划 实践创新 因材施教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那么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精神,是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新课题。

本文根据多年来在学科竞赛组织与培训等方面的经验,结合重庆科技学院的实践与具体尝试,归纳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具体做法。“赛课计划”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在充分掌握专业课程的同时,结合所学专业特点,积极的参加各级各类有较大影响力的竞赛,有效激发广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提高大学生研究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锻炼应用能力,培养协作精神。本文对开展“赛课计划”项目的主要内容和鲜明的特点作了简单的归纳和总结,并介绍了作者在探索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对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开展“赛课计划”项目的重要意义

(1)开展“赛课计划”项目是提升在校学生整体素质和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的有效途径。“赛课计划”项目中参赛的学生面广,他们在参赛和训练过程中彼此切磋、取长补短,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开展“赛课计划”项目是架起师生沟通桥梁的主要渠道。学生是专业教育教学的主体,但同时专业教师也是专业教学的重要主体。“赛课计划”项目使专业教师真正融入学生,拓宽了课堂教学,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了解。同时,对于专业的教学大赛,可以架起师生沟通桥梁,提高专业教师在学生中的专业威信。

(3)开展“赛课计划”项目是对传统学习理念与教育模式的改革尝试。各级各类的竞赛项目都是对不同学科知识的高度凝练,而对于每位参赛选手而言,是不可能对各科知识都是非常熟悉的,这就要求参赛前进行竞赛项目的各类培训,而培训的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过程。通过主动的学习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对传统学习理念和教育模式的改革尝试。

(4)开展“赛课计划”项目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由于大多数竞赛试题的综合性,要求多个人共同组队才能完成,且每个成员都是缺一不可的。根据每个成员的分工不同,共同努力解决难题。强调成员的默契配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5)开展“赛课计划”项目具有一定的榜样示范作用。我校每年都举办科技创新成果展,将前几届的创新作品一一展示于广大师生,以往参赛选手的优异成绩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深刻影响了广大的在校学生,带动了广大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的激情,促进了周围学生更加自觉地努力钻研,在更大的范围内形成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实现创新教育由精英向大众化转变,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文化和学术氛围,推动着校园课外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

此外,大学生中开展“赛课计划”项目在其他方面仍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推动了精品课建设与学科发展、教材建设、课题研究等。

2 开展“赛课计划”项目的创新模式探索

重庆科技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那么,当前在学生学业繁重的情况下,如何进行上述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引导学生参与“赛课计划”项目时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形成以下具体模式:以校内外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为依托,按照“氛围营造、科研训练、竞赛突破、激励保障”的基本思路,以课带赛,以赛促课,使各级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与相关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设计应用能力。同时,对于竞赛项目也做出了明确的要求,竞赛内容应有明显的应用性和创新性,选题要有一定的分量和难度,紧密结合学生所学学科和专业培养方案,也可以结合国家和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组织的各类竞赛项目。学生的成果一定要有作品,作品形式可以是产品实物、样机模型、研究/技术报告、设计说明等。“赛课计划”项目的时间跨度一般为一学期或一学年,且参赛的学生人数不能低于300人。学生参与人数在300名以上的项目,学校将给予每个“赛课计划”项目一定的经费资助。

3 实施“赛课计划”项目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

我校 “赛课计划”项目已经开展了四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出现很多实际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开展“赛课计划”项目活动,根据我校现有的组织管理模式,存在经费、师资设备、场地等各方面问题,致使发展规模和综合效益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制度建设缺乏创新。面对创新氛围日益浓厚的“赛课计划”项目,目前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因其过于陈旧,与管理需求不相适应,不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

(2)竞赛经费不够充足。面对竞赛规模的日益扩大,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已是各高校开展该活动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3)教师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受限。尤其是“赛课计划”项目活动中的骨干队伍、指导教师队伍以及组织管理队伍建设还存在数量和质量的问题。

4 建议和思考

(1)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新的体系要遵循实践教学规律,充分考虑对实践教学工作的要求,要结合各专业办学情况和相关行业人才市场需求现状,以大学生实践能力结构为导向,系统设计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并形成本专业的实践教学特色。体系上突出行业性、独立性;内容上实现模块化、层次化。进一步为“赛课计划”的实施创造有利的制度保障。

大学生专业课总结范文6

关键词:创造力;工科大学生;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115-02

一、创造力的组成和培养原则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和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多因素构成的,具有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其中知识是基础,包括吸收知识、巩固知识和理解知识的能力,知识丰富有利于更多更好地提出创造性设想,对设想进行科学的分析、简化和调整。智力、能力包括敏锐独特的观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效持久的记忆力、灵活自如的操作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优良的个性品质包括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坚韧顽强的意志和积极主动的思考精神,是发挥创造力的保证。

创造力的培养方式包括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培养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以及培养急骤性联想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包括灵感思维的开发、发散思维的开发、侧向思维的开发、收敛思维的开发以及求异思维的开发。创造技法包括联想创造法(比如列举缺点法、类比法、反面求索法、移植法、仿生法等),智力创新法(比如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提问法等),组合分解创造法(如组合法、分解法、形态矩阵法等)和信息传媒创造法(如信息查询、专利利用等)。

二、培养教师的创造意识,掌握创造型思维训练方法

要想培养出创造性人才,需要学校教师具有创造意识,创造学知识和能力,并且学校各部门要将创造性培养理念贯穿各个管理、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得到系统连贯的创造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比较流行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方法有“六顶思考帽”、思维导图法、头脑风暴法、5W2H法以及检核表法等,具体内容见表1。

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方法,结合具体的课程和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适合的教学和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基础课当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基础课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有机化学、理论力学等课程。大学英语是我国大学生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大学英语教学应注重学思结合,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自动探索、勇于创新的教学环境。交际教学法、戏剧教学(英语短剧的创作和表演)法、读书法、头脑风暴法(小组讨论)都是很好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式。高等数学是一门基础性科学,是科技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数学可以和经济、工程技术应用联系起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傅里叶变换在信号与系统、图像处理当中的应用等。高数教师同样应当和专业教师互相沟通,对专业课当中用到的数学基础知识在讲课当中提前布局,深入讲解,使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能够更好更容易地学习专业课程。

上面这些方法无疑对基础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大学英语教师要不断搜集相关专业的前沿动态文章,经典专业教材,建立动态的英语阅读素材库,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同时也学习了专业知识。

四、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同样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主要战场。根据创造力培养原则,教师首先需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环境,教师要鼓励学生克服畏难心理、放弃心理,要热情诚恳,讲课要深入浅出。讲课内容要精心组织,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作为教师首先要保证跟上形势,把课程内容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借鉴CDIO(构思Convinc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PBL(基于问题式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基于项目式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等教学模式,构建灵活高效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理工科的大部分课程都有相当的难度,实践证明许多课程并不适合完全进行研讨式教学,因此课程开始的时候教师还是应当多讲一些,留出少部分时间进行提问和讨论。同时在讲课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质疑精神和独立思考精神等创造性思维方式。对一些于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可以适当地少讲多做,让学生有更多机会上机、实验、设计,在动手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更好地开发创造力。

五、毕业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毕业设计是大学本科教育的最重要的环节,是能够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学环节设置。它融合各个学科的知识,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一个完整的理论和实践结合,传统和创新结合的专业课题。因此,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毕业设计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非常有意义的。第一,毕业设计第一阶段是做英文翻译和调研报告,这是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阶段,英文翻译的选择应当和课题密切相关,可以选择相关期刊上的英文文章进行翻译。第二,把每周一次或两次的检查汇报形式变为研讨形式,学生和老师坐下来进行讨论,互相学习,而不仅仅是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答疑和督促。第三,可以借鉴奥斯本的检核表法,例如提出如下问题:(1)可否扩大用途;(2)可否借鉴模仿;(3)可否改变;(4)可否扩大增加提高;(5)可否缩小减轻省略;(6)组合起来等。这些问题可以强制学生进行创新思考,帮助他们突破已有框架,迸发新的思想火花。第四,创造力需要扎实的知识积累、不断学习新事物的热情、积极有效地思考和踏实地实干,因此毕业设计过程还需要老师由始至终进行严格管理。

全国目前有将近一千万在校的工科类大学生,他们是社会最宝贵的财富,是承担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中坚力量,工科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又具有挑战性的课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和努力。

⒖嘉南祝

[1]朱高峰.中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1):13-20.

[2]严玉萍.基于核心能力的大学英语课程整合初探[J].外语电化教学,2015,(7).

[3]阎国华.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2.

Cultivating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Creativity on Classroom-learning

HE Liang1,2,ZHOU Ming1,2,LIAN Xiang-jiao1,2

(1.School of Mechanical-Electronic and Vehicle Engineering,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Beijing 100044,China;

2.Beijing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Monitoring for Construction Safety,Beijing 100044,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