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医药行业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医药行业现状范文1
[关键字] 生物制药;行业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b)-0000-00
生物医药是现代生物技术生产中的重要产品,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生物制药产业是制药业中发展最快、活力最强、技术含量最高的领域之一。我国把生物技术列为一门“前沿技术”,加强生物技术各领域的应用,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赶超的重点。生物医药和生物制药领域是重点发展的领域,我国生物产业发展必须加快其规模化、集聚化和国际化进程。目前,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具有良好的基础,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生物医药产业相比还存在差距,必将经历从科研到产业化的艰难之路。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力度支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生物制药技术基础及产业链
现代生物技术也可称之为生物工程,是新的科学技术支柱之一。生物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医药卫生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成效,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迅速成长。生物制药这一制药技术,以基因重组、单克隆技术为代表,通常在大规模、集中化的发酵工厂进行,它的生产过程既不同于传统的化学药物,也不同于从动、植物中提取的药物。生物工程技术制造药物,首先通过基因工程或细胞工程培养出“工程菌”或“工程细胞株”,然后再利用现酵技术进行大规模的培养,从中提取出所需的药物。生物药在分子结构、物化特性、制备技术等方面与化学药不同,综合利用了微生物学、生物技术等科学的原理和技术,从生物体、细胞、体液等提取制造一类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的生物工程制品。这一制品具有高效性,对疾病也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生物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新科学知识的产生与应用,生物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生物产业正加速着新的技术时代。
生物制药业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具有技术、投入、收益、风险四高及低污染的特征。制药行业产业链可以简单分成研发、测试、上市销售三个阶段,组成生物制药产业链的各环节与传统制药行业基本一致,但在每个环节上的技术基础差异很大,主要的生物制药技术如基因重组、单克隆等均源于上世纪对细胞内部结构的突破性发现。生物工程药物的发展,给制药工业带来一次革命性飞跃,将在持续提升人类的医疗保健水平上发挥重大作用。
二、国内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现状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庞大,但自主研发能力仍很薄弱,药品生产以仿制为主,原创性药物较少,生物医药关键技术和国际水平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并大力促进整个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将成为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关键。
(一)行业起步较晚,行业产销均保持较快增长。
在市场需求旺盛和政策大力扶持等利好因素的推动下,2012年我国生物药品制造业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775.43亿元,同比增长19.42%;2013年生物药品制造业需求稳定增长,实现销售收入2381.36亿元;2014年我国生物医药行业虽然受到药品持续的降价和医保控费政策的双重影响,实现销售收入2749.77亿元,收入和利润增速远超当年GDP增速,分别达到13.95%和11.82%,仍然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2013-2015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这不仅推动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投放到市场,还集聚形成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大大提高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集中度及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
(二)行业技术落后于国外技术,行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大型企业占比偏低。
我国生物药品制造业中,产品多集中在较为低端的仿制疫苗、血液制品行业,技术壁垒较低。支持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的设备、技术落后及生物技术的产研脱节等因素是导致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化水平低的主要方面。2012年,我国生物药品制造业总资产达1848.07亿元,同比增长14.9%,小型企业资产占比为38.02%,大型企业资产仅为17.17%,大型企业占比明显偏低。我国生物技术公司特别是创业型企业面临众多压力,缺乏拳头产品,企业发展规模小,产品产业化程度低下,众多问题都在制约我国国内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
(三)行业整体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已经具备较强的基础。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生物技术领域的基础技术和实验室阶段等都已接近国外先进水平,明显缩小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国际上,美国、日本和欧洲是生物制药业的主要集中地,所开发的产品及市场销售额都占居全球优势。美国作为生物制药的发源地,拥有经费投入、产品开发和研制、产品生产和市场上的国际领先优势。多年来,政府支持、国内外风险投资的增长、大量跨国生物制药公司进入中国,这些都为中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我国必须通过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生物制药,进一步完成医药行业的产业升级换代,占领未来全球生物制药制高点。
三、生物制药行业要以高端生物仿制药和CRO为发展突破口
生物类似物是我国生物制药表现最为活跃的领域,是CRO(新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快速发展的要素之一。现阶段在生物制剂市场上,跨国制药企业占据垄断性地位,拥有绝对的技术优势,成为中国企业在行业发展中的巨大障碍。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仍存在多重瓶颈有待突破。国内生物制药行业以高端生物仿制药和CRO为短期内最有希望取得关键性突破的环节。生物仿制药和CRO共同的特点是需求增长较快、前景明朗,国内的成本优势明显;不同的是CRO未来市场规模较为有限,而生物仿制药市场规模较大,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支撑作用。
(一)高端生物仿制药
生物仿制药特别是单抗等高端生物仿制药的技术壁垒较高,未来需求巨大,在一定程度上对仿制药企业的利润水平和发展速度提供了保障。目前全球对生物药的需求巨大,但是生物药的价格较为昂贵,对其普及造成限制。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起步晚,发展快,但当前许多前沿生物技术仍落后于欧美等国家,通过仿制药物仿创结合,加以系统集成,既能实现技术上赶超的目标,也能满足当前我国防治重大疾病、应对突发疫情及处理重大卫生事件的用药需求。我国要改善生物制药行业所处法律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中国版生物仿制药审批通道,为国内高端仿制药发展扫平道路;加强对生物制药产业链监管的整合,改变目前各个环节互相分割的监管现状,进而加速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化进程。
(二)CRO
CRO是一种学术性或商业性的科学机构,是通过合同形式向制药企业提供新药临床研究服务的专业公司。CRO 作为制药企业的一种可借用的外部资源,其显著的作用就是能降低整个制药企业的管理费用并大大提高效率。CRO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组织起一个临床研究队伍,该团队体现出高度专业化及丰富的临床研究经验。由于目前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投入和风险不断扩大,生物医药企业无法具有产业中所包含业务的全部优势,必须借助外部资源即专业的研发机构才能促进生物医药的发展。近年来,中国行业发展迅速,成为世界医药外包的热土,已经超过印度成为亚洲研发外包首选地。未来,欧美市场的增长率预期会下降,而亚洲新兴市场的增长率将不断提高,这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随着人力成本的提高,中国CRO企业的成本优势逐渐削弱,国内企业未来发展必须在提升研究品质和为客户提供定制服务两方面需找突破口。
四、生物制药行业前景展望
面对产业竞争和发展的新要求,我们要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用改革创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在医疗改革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国家持续增加对全民大健康产业的投入,这为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预测,2020年我国生物医药市场将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医药市场,仅次于美国。生物医药在治疗肿瘤、冠心病、神经退化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血液替代品的研究开发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十三五”期间,生物医药产业将重点确定为大力发展重大疾病化学药物、生物技术药物、新疫苗、新型细胞治疗制剂等多个创新药物品类。这充分表明我国将加大生物医药的研发力度,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未来的市场潜力必将十分巨大。
产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产业政策对生物制药形成了较大的支撑,生物医药产业被确定为我国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生物制药是生物技术的重点应用领域之一,我国未来医药工业要实现升级发展,关键是要落实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逐步缩小与制药强国在创新能力上存在的差距,既要把创新摆在医药工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也要把增强技术实力作为建设医药强国的战略支点,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产业的规模化、集聚化和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马丽梅,赵洁.《生物制药技术探析》.中国科技博览第18期,2011.
生物医药行业现状范文2
【关键词】医药产业;风险投资
就目前中国和世界医药行业的发展来看,总体说来,医药企业在数量上会逐年下降,但从质量来看,每年都在提升。因为现在医药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受到关注。要想更好的生存下去,必须要加大研发投入,不断进行新产品的研发,不断在生活中发现更具有实用性、针对各种疑难病症的新药,才会具有较好的竞争优势,才会在市场战争中生存下来。因此,医药行业是否有前景,决定于医药企业会投入多少,这是关键。现阶段我国的医药行业的研发资金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药行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我国绝大多数制药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仅占销售收入的1%左右,国外领先制药行业巨头的研发投入让国内制药商难以望其项背。由于各方面原因,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医药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很多医药企业陷入了“创新能力低-资金少-创新能力更低”的恶性循环,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就要求医药行业要不断的加强技术和产品研发的能力,同时要积极的进行融资,为医药行业的运营和发展提供保障。
一、医药行业中的风险投资现状
1.1 传统资本已不能满足资金需求
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简称VC,在我国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其实把它翻译成创业投资更为妥当。广义的风险投资泛指一切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投资;狭义的风险投资是指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投资。从投资行为的角度来讲,风险投资[1]是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使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产业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过程。从运作方式来看,是指由专业化人才管理下的投资中介向特别具有潜能的高新技术企业投入风险资本的过程,也是协调风险投资家、技术专家、投资者的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种投资方式。
目前我国医药研发除了自筹外,主要融资渠道是传统资本。传统资本主要包括部门和地方政府资金、银行贷款和股票市场。就目前现状来看,政府部门资金毕竟有限,主要流向是基础研究和重点建设项目,而医药行业的高风险性和行业中众多企业的不良运行状况,使得从十分注重资金安全性的银行取得可观贷款难度日益加大,而作为较理想融资渠道的股票市场门槛较高,虽然二板市场的产生是对中小企业的巨大鼓舞,但是目前大多数医药企业尤其是生物医药企业在规模等方面的要求远未达到上市要求。
1.2医药行业的风险投资具有广阔的前景
风险投资对医药行业的发展具有这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医药企业来说,其发展和运营时刻都需要资金的支持,无论是创新一个新的技术和产品,还是让很多有潜力有技术的医药企业继续生存和发展都需要资金作为保障。风险投资除了给医药企业带来资金外,还能够参与到企业的运行中去。风险投资者不仅仅要对风险投资企业的日常经营进行监督管理,同时还要参与到风险企业的日常经营决策、组织结构调整等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同时还要对医药行业的技术研发过程进行监督,提高研发的动力,为企业在管理和资本运营方面提供支持,从而来促进和引导企业的发展;协作企业不断的开拓市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市场支持。风险投资在我国医药行业具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且增长的速度也在逐年的提升。可以预测:随着风险资本的日益壮大,我国较完善的风险资本市场形成在即,我国的医药企业也将迎来再次高速发展。
1.3风险投资的发展障碍
目前在我国运用于科技研发的资金来源不太合理,据统计统计局统计企业法人自筹的约占60.9%。国家科技计划贷款占33.3%,风险投资仅占5.8%。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1)我国法律体系的不完善,没能够给风险投资的运作提供一个有利的制度保障。现阶段,我国有关风险投资的法律制度极为形式化,不具备实际可操作性,无法满足风险投资企业的发展需求;2)医药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这一定程度上使风险投资企业更加的谨慎,因此要不断的加强医药行业的技术创新,以此来提高风险投资业对医药行业的信心。
二、医药产业吸引风险投资的优势
2.1医药企业强有力的创新动力
创新动力其实就是风险投资机构对风险投资项目进行评价时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竞争日益激烈行业竞争为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动力。现在在需求一定的基础上,医药行业迅猛发展,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加强技术和产品方面的创新,这无疑成为了推动医药行业发展的隐形动力。
2.2相关的技术配套
医药尤其是制药与其它学科的交叉使其发展受到很大制约,不论是上下游技术的相对成熟还是其它行业技术的支持,都将对其技术及产品能否具备产业化前景产生重要影响。我国的医药行业研发力量本身就不强,产业化环节还没理顺,而生物医药的上游技术与国际的差距并不十分显著,而下游技术的差距却很大,这种不均衡性严重制约了产业化进程。因此,风险投资项目选择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就是相关技术的配套问题。相比于分散的医药企业,医药产业集群具有天然的优势。集群包括了医药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由于地理位置上的接近和彼此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企业间信息和沟通相对显得便捷,产业链上的某个环节进行了技术上的变革和创新,其它技术相关的企业会被迅速地影响到并做出反应。一个企业进行某项技术创新研究,也会带动产业链相关企业的关注和技术跟踪,相关技术的配套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因此,医药产业集群在技术配套方面占有很大优势。
三、医药行业如何更多更好地引入风险投资的策略
1)对于国家和透支体系来说,首先应该逐步构建和完善知识产权市场和投融资素材的规划化和多层次化,将技术、产品和资本市场有机的结合起来;其次应该避免过多的政府行为,给创新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政府是市场的管理者,并不是产品创新过程中资金的投入者,政府的职责就是健全各种法律法规,制定合理优惠的税收政策,对医药行业的市场流动做好后盾。
2)对于医药行业来说,一是加大投入的力度,形成具有创造力的项目,并对研发的项目进行科学性和经济行的研究认证,因为这是吸引风险投资的关键因素;二是对医药行业加强管理和制度方面的创新,提高管理水平,逐渐的完善人才管理和财务管理制度,使企业实现制度化、规范化的运作;三是提高企业和经营者的素质,以此来增强企业的稳定性,为增加风险投资的资金渠道提供保障。
3)对医药行业金融管理部门来说,一是完善针对医药行业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建立专门服务于企业的投资决策、咨询服务机构,建立企业与风险投资机构之间有效沟通的纽带,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二是建立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加大资金、人力、基础设施扶持,大力倡导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同时建立高效的风险资本运作机制,合理引导资金流向,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总结】
风险投资在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医药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依靠风险资本的增加,在不断成熟之后增加普通权益性的资本,这样不断发展。虽然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现在的金融市场处于低谷状态,全球经济不太理想,但是医药的需求刚性较强,受到的影响较低,仍然是朝阳产业。根据以往的历史经验发现,医药行业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仍然还会保持一定的增长。资金会自主的寻找防御的地方,医药行业也理所应当的承担了这个任务。所以在金融危机下,应该抓住时机,充分的发挥医药行业的优势,积极的去吸引风险资本的加入,增强研发实力。
在现阶段,我国政府以及各企业对此都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为医药行业创造了良好的融资环境,国家利用减免税收的有关优惠政策,管理风险投资机构加强对医药行业的投资。这对于医药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充分的相信,风险投资在医药行业领域将大有作为,会让医药行业筹集到更多的资金,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生物医药行业现状范文3
关键词 医药 应用型 人才 分析
中图分类号:F406.1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09-0060-03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edicine applied talents
SHI Mingli
(Shanghai Medical University for Employees, Shanghai 20005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guide pharmaceuticals industry to train the applied management personnel and technical cadre for production, and to analyze medicine applied talents. Methods: The strategy and goal for training of the applied talent in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a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demand of Shanghai Pharmaceutical Group co. LTD and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medicine applied talent. Results: Full advantage can be taken of the resources in our group so as to form linkage mechanism between school and company and create a good system for training talent. Conclusion: The quick training of a large number of applied management personnel with high-quality in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s the tendency of academic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applied; talent; analysis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已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更需要大量的在素质、能力、知识等诸多方面都能适应各类工作需要的,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和高级应用型人才。从工作职能来看,应用型人才主要不是为了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是利用学术型人才发现的科学原理服务于社会实践。因此,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点是:以科学原理及自然为研究对象,从事与具体的社会生产劳动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作,能为社会创造直接的经济利益和物质财富[1]。
1 医药行业应用型人才的现状
1.1 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
医药行业被公认为是知识密集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家计划在“十二五”末,我国将大力发展和建设生物医药科技产业。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药品流通质量管理规范》( GSP)两部法规的要求,医药企业生产、经营及管理部门负责人必须具有医药或相关专业的大专以上学历;从事药品生产操作、检验、保管、养护人员也必须具有相关学历。基于长期发展观点,这就预示着需要大量的医药应用型人才来胜任新品开发过程中的实验控制,产业化生产与管理,质量检验与控制,产品经营与销售等不同岗位[2-3]。
1.2 医疗服务体制的变革
我国自1995年开始实施执业药师制度,药师负有审查处方的合理性、正确性及向患者提供良好的药学服务等职责。加上近几年来,国家推广社区医疗服务模式和实行非处方药管理,使大量的常见病或慢性病患者不必为“过度检查”和“大处方”支付不合理的高额费用。
到2010年,全国通过资格考取得资格证书的执业药师为18.5万人,平均5 500人拥有1名执业药师。与发达国家相比,数量差距太大了。美国1 500人拥有1名执业药师,日本820人拥有1名执业药师。由此推算,我国需要大约100万名执业药师。同时,执业药师要具有大专以上药学类专业学历证书,还要经过国家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合格的人员方可担任,所以,仅以本科以上的药学类高等教育毕业生作为执业药师后备力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在学历上按规定要求,那些以医药应用型和服务型为特征的药学高职毕业生将是执业药师队伍迅速壮大的人员的坚实基础,也是加快国家医疗服务体制改革步伐的保障。
1.3 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应用
我国医药产业现有的各类从业人员中学历分布不合理,尤其是一线技术工人的学历较低。随着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各种岗位的新技术、新设备的开发、配备和使用,高等级技术工人知识及技能老化。加快培养一批既熟悉现代医药知识、又掌握最新药品生产技术的应用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充实到企业一线技术队伍之中,提高企业一线技术岗位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是确保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
2 医药行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1 培养策略
应用型人才从事的是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因此,应该制订不同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策略,着眼于医药行业人才需求的多样化,着眼于教学机构的实际和着眼于学生生源的实际;并建立由教学主导型大学为主,专升本的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为辅,培养具有突出应用能力人才特色的新型培养体系[3]。
2.2 培养目标
医药行业是知识及技术密集的高科技行业。医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突出“应用”特征的同时,还要突出“高素质”特征,才能符合快速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的要求。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要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成熟的技术、技能、技艺和运用能力,更要具有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在内的较高的综合素质。
2.3 培养体系
建立医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要与政府互动。应用型人才教育应遵循政府经济发展、产业规划方向,借助政府的各项政策共同营造良好的培养环境,开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与地方社会经济共生。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围绕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地方社会文化起到引领作用和对地方产业发展形成支撑,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大量的针对性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和智力支持,与地方社会经济形成共生的土壤。
与企业共赢。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离不开企业,企业未来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从学校寻找到合适的人才,成为企业的人才保险箱,学校则可借助企业资源服务于人才的培养。
上海拥有我国历史悠久的老牌医药产业,不仅拥有具备创新研发能力的领军将才,还拥有一大批既具备专业技术知识,又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研发过程中的实验管理的、产业化生产与质量检验的、产品经营与销售的等各种应用型人才资源。围绕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潜在资源、发展循环资源、珍惜价值资源,医药企业可以依托行业的强大资源,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校企全面联动,建立医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培养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培养出大量的医药应用型技术人才,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从教育领域合作层次来看,各方教育机构都具备各自的优势,可以根据生物医药发展的目标,实现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教育,乃至职业需求的培训等共享教育资源。尤其是可以借助高等教育机构和行业内专业研究机构,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从教育合作的内容来看,可以在师资、课程、研发、场地等方面实现互惠协作、优势互补,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主体、外部教师为补充的师资队伍。
走“双证融通”之路。我国职业教育尽管起步多年,但彼此有着不同程度的对接和互动,一直在相互碰撞中不断发展。上海在21世纪初就开展高职生职业技能资格鉴定,设置了面向高校在校生的“药学技术人员(准高级)职业技术规范”以及相应的培训大纲和模块式考核鉴定实施方案。在校高职生可以选择药物制剂、药物检验、化学合成、医药购销这4类药学技术岗位其中的一项,经培训后参加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合格者可获得劳动局颁发的准高级技术等级证书,企业以获得鉴定证书作为是否录用学生的重要依据。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的、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加拿大CBE和英国的BETAT等模式,很好地兼容了“双证”的功能和有效地拓展了人才的使用价值。
3 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懂得一线生产技术或专业的人才备受社会欢迎。因此,紧紧围绕医药行业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要,依托行业的强大资源,快速优质培养大量的医药应用型技术人才,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应对来自国际竞争的挑战,是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刘维俭, 王传金. 从人才类型的划分论应用型人才的内涵[J]. 常州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24(3): 98-100.
[2] 李娜, 解建红. 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和培养对策[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33(4): 191-193.
生物医药行业现状范文4
[关键词] 生物医药产业 政府扶持 市场调节
生物医药产业是当前全球发展最为迅速和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美国作为现代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发源地,其行业发展更是成为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典范。美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政府、市场和企业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这对行业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将提供有效的经验和借鉴。
一、政府给予极大的政策扶持
美国政府在其生物医药产业的健康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无论是政府的定位、法律法规的健全还是政府研发经费的投入,都给予该产业极大的政策扶持。政府的宏观指导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壮大和成长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政府定位明确
在生物医药企业的早期研发阶段,美国政府在行政保护、专利法实施、研发费用抵税等方面给予企业许多优惠,鼓励企业创新和投入。白宫、国会均设有专门的生物技术委员会来跟踪生物技术的发展,研究制定相应的财政预算、管理法规和税收政策。而到了成果产业化阶段,政府一般不再介入股权投资和具体企业的运行管理,全部交由企业去实现,市场化造就了美国生物医药的高效运营和产出。
2.配套法律法规健全
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来保护和鼓励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合作研究、鼓励发明创新并促进技术转移。目前,美国已出台《技术转移法》、《技术扩散法》、《专利法》、《知识产权法》、《药品审批法》、等一系列法律,形成了对知识产权、技术转让、技术扩散等强有力的法律保护体系。此外,政府还对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的规章进行改革,出台《药品专利期延长法案》、《加速药品审批法案》、《药品价格和非正当竞争法案》等,给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3.研发经费投入充分
政府提供充足的研究经费是美国生物医药产业不断取得突破发展的重要保证。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源源不断地给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拨款或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前期的基础研究。根据美国国家标准技术局(NIST)的一份经济学研究报告显示,政府在生物医药行业每年的研发投入达到210亿美元。政府除了直接增加投资外,还利用税额优惠(如减免高技术产品投资税、高技术公司的公司税、财产税、工商税)等税制来间接刺激投资;各州政府也为生物医药产品开发提供经费补贴。许多州还设立专门机构,成立了研究基金会、风险投资基金会等来募集研究经费。
二、市场有效调节产业运作
美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市场较为成熟,民间资本的投入和工业界的投资资金充足,由市场和产业资本为主导而进行的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和商业化运营,在美国较为规范有序。
1.资本市场运转健康
美国发达的资本市场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额、持续的资金支持。从1998年开始,资本市场每年的融资额都在100亿美元以上,其中证券市场融资和风险投资是两大支柱。以2003年为例,当年总共169亿美元的融资额中,上述两项投资占到当年融资总额的97.6%。由于资本市场的成熟,投资人对风险的承受能力较强,资本市场的健康运转使得美国的民间和工业界的投资远远超过政府投资。根据美国的税务政策,投资成功的资本所得因为要承担风险可以给予优惠,即使投资失败也可以抵扣当年收入直至全额抵完,这让风险基金和天使投资人有更大的耐心和激情去投资和扶持具有创新性的生物医药企业,使源源不断的资本注入到新的生物医药项目中去。
2.盈利模式值得借鉴
与我国生物医药产品主要靠市场营销方式获得盈利不同,美国生物医药产业主要依靠专利保护获得市场垄断,取得垄断利润。美国的原创生物药品价格由企业自行决定,在产品专利期内,产品价格始终保持上涨趋势。
三、企业自身不断寻求发展
在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市场的良性运作下,美国生物医药企业获得了很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但企业并没有完全依赖政府和市场而是不断寻求自身发展的方法。
1.产品推广模式科学
与我国急功近利型的带金销售方式相比,美国生物医药企业的临床推广方式非常科学、有效。企业主要通过免费送药、参与参与医生的继续教育和支持专业学术会议等方式进行产品临床推广。
2.生产管理方式转变
美国的生物医药行业现在集中精力进行生产的更多的是知识是专利而非药品。在WTO的框架下,利用知识产权的保护,在全世界范围内推销企业的专利、技术、概念,而药品生产大量地在其他国家生产或委托生产。
3.通过重组、并购和结盟壮大企业
2002年以后,全球资本市场全面萎缩,美国的生物医药产业也受到极大冲击。2002年,美国约320家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中有20%实施了重组,与此同时,该行业也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并购。例如全球最大的生物制药企业美国Amgen公司斥资160亿美元收购IMMUNEX公司,Medlmmune公司收购Aviron公司,Chiron收购Matrix公司等。这些生物医药巨头通过跨国合作、兼并和剥离等方式进行的战略重组,大大强化了生物医药企业的经营规模及经营实力,也大大刺激了传统制药厂商与生物医药企业的结盟和重组,为整个生物医药产业的复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生物医药行业现状范文5
近年来,随着上海市总体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和保护意识的增强,该市医药卫生领域的知识产权工作特别是专利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医药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从医药行业方面来说,各级医药管理部门在建立医药专利工作体系,发挥专利作用,服务医药经济的发展,在专利法与专利知识的宣传教育、人员培训、咨询服务与专利管理、专利执法以及专利信息等方面都做了一些工作,推动了整个行业的专利工作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从医药单位个体方面来说,医药行业企、事业单位的专利意识有所增强,在科研开发中重视了专利查新工作,使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得到了专利保护,其中有一部分项目还获得了优秀医药专利奖,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外,医药科研单位和企业进一步加强了专利管理工作,有相当数量的单位制订了专利工作管理规范和制度,建立了相关机构,并安排专人负责具体工作。同时,在医药卫生行业部分优秀的科技成果开始申请PCT国际专利,为我国医药技术和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做了准备。
1 医药行业知识产权工作面临的形势
目前无论是从全国还是从上海来看医药卫生领域知识产权的发展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表现在国内专利申请量上,医药卫生行业的申请仅占专利数量的小部分,而且专利数量不多,年度增长缓慢,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数量较多,发明专利非职务发明比例较高,且有相当数量的专利申请均是来自医药发达国家的医药公司和科研机构。这些专利类型以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影响力大的发明专利为主,占到申请总量的80%,特别是自1993年1月1日开始,源自国外的专利申请量连年递增,这些均对国内医药行业的科研开发工作形成了封锁和限制。
目前,我国 90%的大型先进医疗设备来自欧美;生物医药先进研究设备100%来自日、美、德等国家。在治疗恶性肿瘤及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化学药物领域,我国几乎没有专利,全部依赖仿制。
与此同时,上海市医药卫生行业的专利工作申请也是不平衡的。有的企业、医院、科研机构专利申请量达到近百件,有的企业、医院、科研机构甚至是重点骨干企业竟从未申请过专利。另外,医药卫生行业的有些科研开发单位还基本上是在仿制轨道上运行,表现为抄袭他人专利文献,仿制照搬产品,形成了严重的重复研究,企业之间的产品结构趋同。可以说,随着国内专利授权量和药品行政保护授权量的不断增加,知识产权是科研和市场竞争的利器这一特性将发挥日益重大的作用和影响,对国内医药行业的冲击会更强烈。
另一方面,由外国的制药公司依据已获得的中国专利对国内医药企业提出专利侵权诉讼的案例也已经出现,并且有逐步增长的势头。仅在2005年上半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已接到有关涉及药品知识产权保护的律师函 30多件,我国医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目前基本还是处于被动局面。
因此,总体来说,目前上海市医药卫生行业的知识产权的发展状况与医药卫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需要是不相称的、滞后的,还需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积极加快上海市医药卫生领域的自主创新工作,切实为医药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2 近年来上海市医药行业专利申请情况分析
相关专利数据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数据库和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处内部专利数据库。
2003-2005年上海市不同行业的专利申请量情况:从行业申请情况来看,医药行业专利申请总量2003-2005年在800余件处徘徊,但2005年申请总量下降明显,且相对于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医药行业专利申请日趋落后,所居位次由2003年的行业第5名降至2005年的第8名,当然其中医药发明专利量优势比较明显,仍位于全行业的前列。其他行业如传统制造业中的轻工、机械、纺织行业仍居所有行业的申请量前3位,增速较快。而同属于高新技术领域的医药、生物、化工、汽车、电气行业的专利申请量与2004年同期相比都有所下降。
上海市医药行业专利申请和授权情况分析:上海市医药行业专利申请类型构成情况:从表4可以明显看出,上海市医药行业的专利申请类型构成在不同年度有显著性差异,发明专利构成比增加明显。2003-2005年期间,医药行业专利申请总量起伏不定,但发明专利申请量有所增加,构成比增加尤为明显,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绝对数和所占比例均下降明显。说明医药行业专利申请的构成和质量上都有一定改善。同时也提示我们:医药行业的整体专利申请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
上海市医药行业专利申请主体构成情况:从表5可以明显看出,各个年度不同专利类别的上海市医药行业专利申请主体构成情况均有显著性差异,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职务发明比例较大,实用新型职务发明比例略低。另外,总体上看职务发明构成比逐年增加,且总量上也占全部申请量的大多数,说明职务发明仍然是医药专利发明中的主导部分,非职务发明在医药专利申请中居于次要地位。
上海市医药行业专利职务发明中单位申请情况:表6显示,各个年度不同专利类别的上海市医药行业专利职务发明中不同单位构成情况均有显著性差异,工矿企业所占比例明显大于科研院所,工矿企业一直是医药专利职务发明中的主体,说明工矿企业作为医药领域的生产主体,对于技术创新发明工作非常重视。另外,科研院所在医药专利申请中也有一定优势,2005年所占比例上升到24.83%。机关团体由于单位性质所限,医药专利发明几乎为空白。
3 今后一段时期上海市医药行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展望
今后一段时期上海市的医药卫生产业将持续发展,将成为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一项具有较强发展优势和广阔市场前景的战略性产业。然而,由于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被世界公认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从而影响了医药卫生产业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因此,必须从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高度,推进医药卫生领域的发明创造,促进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迅速转化,培育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技术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并建设一批一流的临床医疗中心,以增强医药卫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上海市医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卫生医疗领域的不断进步。
在新的形势下,医药卫生知识产权既是自主创新的基础和衡量指标,也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调整经济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目前,上海的医药卫生知识产权特别是与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相关的自主知识产权还明显存在着诸如数量偏少、质量偏低的问题,而且还比较缺乏知名品牌,尤其是国际的知名品牌更是屈指可数。所以说,加大知识产权保护,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在此同时,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也可以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应用的能力,这是今后更长远发展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所以,提高上海医药卫生知识产权意识,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提高医药研制开发、生产乃至销售的每一个环节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促进上海医药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保护医药企业和消费者利益,提高上海市制药业的国际竞争力,都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如何在医药卫生领域中加强和推进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对于今后相当时期的上海医药卫生领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徐继承,汤磊,唐国瑶,等.我国医药卫生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卫生资源,2005,8(3):99-101.
2 朱爱辉,黄瑞华,我国专利发展特点、存在问题及对策[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6(2):98-105.
3 沈昭在,陈志兴,龚朱,等.重视医院知识产权保护[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22(11):748-750.
4 王宏杰.知识产权与医药企业经营战略及核心竞争力[J].上海医药,2004,25(1):11-13.
5 周和平.医药行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薄弱环节[J].中国新药杂志,2003,12(7):575-579.
生物医药行业现状范文6
中国是医药消费大国,创新既是我国医药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命脉,也是国内医药产业切身之痛。新药研发投入少、基础薄弱是中国医药创新研发顽疾,“中国的药品市场90%都是仿制药,创新药所占的市场份额非常少。”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专访时说。
在“重大新药创新专项”的支持下,我国希望到2015年获得30个以上原创药物新药证书,开发30个以上通用名药物新品种,完成200个以上医药大品种的改造升级。到“十二五”期末,在生物技术全球专利与领域跻身全球前三,年度出口率增长达到20%,重点骨干企业研发投入从现今销售收入的1%左右增长到销售收入的5%以上。到2020年,力争实现产业研发能力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破解医药产业研发困境已是当务之急,在中国医药产业向创新研发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的导向行为则起了关键作用,“成也政策,败也政策”,于明德一语道破问题的根本所在。在他看来,政府要让企业明白创新的重要性。企业才是创新的主体,政府只能进行引导和支持。
成也政策,败也政策
CEI:目前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如何?
于明德:近年来,中国医药行业一直处于上升的发展态势。2012年,国内医药行业在生产、流通、进出口等方面,整体情况较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12年,全国药品生产销售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0.1%,对应的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增长了20.4%,出货值增长了7%。
在2001年到2010年这10年时间里,药品的年平均递增都在24%左右。而在2012年欧债危机,美国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医药行业能够有20%左右的增长,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成绩。
为什么我国医药行业长期以来都能够有一个稳定而快速的增长呢?主要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医疗体制的改革,而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确保低收入人群和无收入人群有最低限度的医药保障,当然这就在客观上增加了这部分群体的刚性消费,从而推动医药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老百姓的观念也在逐步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健康,愿意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自己的健康维护,而这部分资金也不可小视,这些因素都促进整个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
CEI:中国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目前还存在哪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于明德:可以这么说,医药行业的发展成也政策,败也政策。
刚刚我们分析过,近年来,国家在医疗卫生体制方面的改革、国家对医药行业的财政投入都促成了医药行业的快速成长,但是在这些改革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政策造成了不太理想的结果,或者说是与政策原本的出发点偏离较大。
举个例子,在药品价格方面,来自行政方面的管制太多,并且某些管制手段非常刻板,不能体现市场竞争的实际情况,因此就给企业自主参加市场竞争带来了很多障碍。
比如说,在药品采购方面,有一个政策叫做政府统一招标采购,但是在医药行业里,很多负责采购的人员既不了解这个行业的本质,也不了解文件的精神,仅凭主观想法进行采购。他们很粗浅地认为价格便宜就对老百姓有好处,因此采购越便宜越好。这样就导致很多优秀企业生产的质量过硬的产品在招标采购中被抛弃的现象。比如同仁堂经常在第一轮招标采购中就不能中标,因为它不愿意低于成本销售。但是也有一些不太自律的规模较小的企业,为了中标,就把价格报低,而价格报低以后,他又不能按照正常的质量标准做出产品,所以它就偷工减料,药品质量就被降低了。
事实上,药品首先是质量优先,第二则是价格合理。而药品价格和医药负担之间没有什么因果关系,不是说单价高了,老百姓掏的钱就多了,也并非单价低了,老百姓掏钱的钱就少了。因为在药品价格方面,不仅有保险机制和付费机制,还有个人分担机制。只有个人分担的少了,老百姓才会受益。如果个人分担的比例很高,就算再便宜的药,老百姓负担的钱还是一样多。
但是很多进行改革的人员并不了解这其中的道理,所以出台了一些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政策,比如选择最低价格中标,但这样就会导致行业发展混乱。我们发现,2011年,在安徽省的政府药品采购中,第一轮中标的22个产品,实际上都低于产品成本价格,这样做肯定是有问题的。如果让企业长期供应低于成本价格的产品,企业不仅会亏本,而且会打击企业研发创造的积极性,不符合市场竞争规律。但是如果企业不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卖给政府,那么就会被列入到招标的黑名单中,在此后的几年里,企业的产品可能都难以中标。企业当然害怕出现这样的局面,但低于成本的价格又做不出好药,而如此恶性循环,就与最初政策制定本意相背离了。
另一方面,研发创新确实是医药行业发展的短板。这与我们的医药产业的基础有关,在国家还没有实行创新驱动战略以前,整个医药行业中有90%的药品都是仿制药,医药行业研发创新基础十分薄弱。只是在最近10年左右,国家才开始大力倡导要以创新为根本发展动力,推动一些企业进行研发创新。
CEI: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下,医药行业在研发方面有何突破?
于明德:从“十一五”开始,国家有一个“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计划,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及意见推动医药行业的政策发展。
在“十一五”期间,国家财政拿了66亿元来做新药创新,要建立若干个国家创新的平台,比方说筛选平台、药理平台、评价平台、分析检验平台等各种专业化的平台,以服务于医药的创新。
除了建立创新平台,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还支持很多原创的药物开发、技术创新以及产品标准的创新。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有14个左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药审批成功,正在产业化的过程中。此外,目前还有20多个正在进行三期临床的原创药。预计到2015年年末,全国可以实现30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药。这样就可以彻底改变中国作为纯仿制药大国的局面。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审时度势、捷足先登的企业选择走创新之路。比如说在创新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企业江苏恒瑞制药,它十几年来一直在进行新药的创新研发,并且不断投入,现在已经出来了很多新成果。江苏还有一家企业叫做先声制药,在研发方面也做得比较好。它上市后募集资金用于创新研发,创新完了以后再巩固自己的上市,再用上市募集的资金投入研发,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研发实力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和优化。
研发无国界
CEI:你如何看待关于我国医药产业处于研发空心化局面的说法?
于明德:我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人才无国界,思想无国界,科学无国界。
不要说在目前国内医药领域里的海外人才中,有许多人才都是中国人,就算不是中国人,为中国人所用也是应该的。我们要学会利用全世界的优秀资源推动中国产业的发展,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水平和科技水平比我们高很多,那么在那里培养的优秀人才回到中国,无疑会促进我国的发展。
1978年,我国恢复了留学生制度,20多年过去了,当年留学海外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都已经成为了各个行业栋梁之才,现在他们又回到国内为国服务。实际上,我们国家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力量就是从国外培养出来的,尽管我们也当然可以完全自力更生,只是时间上比较慢一点,别人走过的路你要重新走一遍,而我们现在跳过了这个阶段,跟上了国际发展的步伐。
我记得海尔董事长张瑞敏先生说过,目前海尔自己的研究院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海尔的研发了,海尔有全世界的科学家队伍做它的智库,它可以向全世界的科学家搜集最好的点子,进行产品的创新。我觉得这个很有意思,就是你能不能用得到全球的资源,这是决定你发展快慢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近年来美国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美国的研发人才以及研发资源并不都是美国自己的。
CEI:要提升中国医药行业的研发创新能力,政府、企业还需做哪些努力?
于明德:首先是政府政策的导向问题。政府要让企业明白创新的重要性。创新不是进行一次创新就可以的,企业得做好长期创新研发的准备,此外,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政府只能进行引导和支持。不是说政府出资企业才能进行创新,政府不给企业投入资金,企业就不能做创新了。这只能是一个方向的引导,并不是说政府来承担创新的主体责任。
其次,医药创新方面的政策还需不断完善。我认为政府在创新中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成也政府败也政府。
比如现在提一个问题,创新药成功后到底卖给谁?这个问题目前没人能回答。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国家有医疗保险体系,但是却很少有创新药能进入医保。保险是用较少的钱保较多的人,而创新药往往是比较贵的,因为它才刚刚出现,还没有收回多年来研发的成本。但这就是个矛盾,保险公司不愿意保它,那么老百姓怎么能够分享到创新的成果呢?所以这就是个问题,你要说是保险体制有问题,但保险体制也有难处啊,它需要保障的人群很大,但是资金有限。那现在我们能不能有一个办法,既要考虑到知识创新,又要考虑国家支付能力有限,在这两头中取一个平衡点,让创新有一个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