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培训体系建设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培训体系建设方案范文1
关键词:三集五大;改革;培训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8-0023-02
为实现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战略目标,加快公司“两个转变”,国家电网公司在江苏、重庆公司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正全力推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是在人、财、物集约化基础上,按照“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体系,变革组织架构,创新管理模式,优化业务流程,实现公司运营的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管理,[1]是一次管理方式的大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培训将发挥先导作用,建立起为变革前做好思想准备的“三集五大”知识宣贯培训、变革中的新业务流程与技能培训、变革后转岗员工的岗位适应和思想稳定的“大培训”体系,把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网公司的战略部署上来,使广大员工尽快适应和积极投入这场变革,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一、做好宣贯培训,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做好理论和思想准备
要实现“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目的,就必须提高员工对企业改革的认识,加深对“三集五大”体系的理解,所以要建立全覆盖、分层次的“三集五大”宣贯培训体系,以“全覆盖、全过程”为前提,以“新流程、新要求、新能力”为主线,全面宣贯“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目的、意义、实施过程,通过各种渠道开展“三集五大”宣贯培训,加大改革宣传力度,消除对改革的畏惧思想,以积极的态度支持改革和参与改革。
1.组织“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形势任务宣讲团,进行改革前的形势任务宣讲培训
辽宁省电力公司由公司领导带队,组成五个形势任务宣讲团,分片到各市供电公司进行形势任务宣讲,对班组长以上管理人员进行宣贯,主讲的领导把电网的发展形势和“五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可行性和必要性说得很透,着重强化了对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科学认识,对当前变革形势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为改革做了充分的舆论和思想准备。
2.组织领导班子“三集五大”培训班,分三期对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进行为期一周的“三集五大”集中培训
公司各专业部门对各直属单位和供电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专业方案编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内容进行讲解,并提出了方案编制的时间安排和工作要求。参与公司“五大”体系设计的专家和领导把“五大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讲解得清晰透彻,各单位班子成员对“五大”体系如何实施有了深入的理解,基本做到了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培训中采用行动学习的方式,对各单位改革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头脑风暴式的研讨,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明晰了各单位领导的思路,达成了改革的共识。
3.组织全体员工进行全员“三集五大”集中培训
主要采用脱产集中培训为主,网络培训和班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把握了三个主题:第一,变革是大势所趋;第二,“五大体系”是公司向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是提高公司运营管理能力和经济效益的举措;第三,强调变革不影响职工待遇,给员工一个定心丸。使广大员工明确了“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目的、意义和目标、主要构架和运作模式、总体实施进程和工作要求。
近两个月通过三个层次的“三集五大”宣贯培训,做好了变革的舆论准备和思想引领。使广大员工了解了企业所面临的变革形势和变革的趋势,明白了改革是电网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利益相一致,消除了员工认识上的误区,把员工关注岗位变化的焦点转移到更多地关注如何快速适应新体系的工作要求上来,解决了员工对变革带来的恐慌思想,统一了员工对“五大体系”建设的改革发展认识,识大局、谋大体,进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适应新的工作要求。
二、做好“五大体系”专业化培训,为变革做好专业知识与技能准备
“五大体系”建设是全新的业务流程,为了使机构和人员配置、流程优化以及新旧机制转换的顺畅对接,必须按专业体系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分层次对干部员工进行动态培训,使广大员工尽快掌握“五大”体系新知识、新技能和工作流程,以迅速适应变革。[2]
(1)专业化培训是在第一阶段总体宣贯培训的基础上,在“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第二阶段,组织“五大”体系所覆盖岗位相关人员开展的专业化培训,是保证“三集五大”体系建设顺利推进和正常运作的基础性工作。培训主要是按照“大规划”、“大建设”、“大运行”、“大检修”、“大营销”五大体系,分专业制定涵盖管理、技术和标准制度等内容的培训计划和培训手册,学习各项新标准、新要求和新流程,内容包括专业管理模式、管理标准、工作流程和岗位工作基本要求等,重在提升员工的岗位适应能力,帮助新上岗人员尽快适应岗位要求。
培训体系建设方案范文2
关键词:企业机构;变革;“三集五大”;风险防控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5-0122-01
“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涉及各层面大量的业务调整和人员调配,业务、人员接口繁多,涉及管理格局调整和员工切身利益,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主要表现在人员调配交接过渡、员工素质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需要、薪酬过渡、超编人员安置等方面,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防控和解决。
1广泛开展宣传动员
大力宣传“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思路、原则、目标和内容,在公司网站开辟“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专栏,以信息化为依托,传播企业文化。利用版面、橱窗等媒介,加强宣传教育。把“三集五大”具体内容纳入培训体系,采取专题培训、座谈讨论、以会代训等多种方式,作为员工学习教育的“必修课”。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23期,内训干部员工700人次,让统一价值理念、统一发展战略、统一企业标准、统一行为规范、统一公司品牌的理念融入每位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组织全员知识测试,通过考试提高统一员工认识。通过深入宣传“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核心要义,引导员工正确对待变革中的利益关系调整,做好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适应改革。
2鼓励员工参与变革
鼓励员工参与变革的调查、诊断和计划,组织员工积极参与征求意见,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建言献策。一是坚持职代会制度,每年召开两次职代会,坚持公司重大事项经职代会审议通过,坚持民主评议中层以上领导干部。二是拓展参与渠道,务实做好职代会质量评估和提案办理工作。三是打造阳光企务,推行企务公开。不断完善企务公开考核制度,以网络公开为重点,部门公开栏为辅助,把“三集五大”实施方案等企业决策、重大事项、生产经营以及员工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企务公开的重要内容,通过局域网公告每位员工,提高公开的透明度。四是通过宣传教育、典型引路、劳动竞赛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提高了员工对体系建设的认知感和责任感,同时高度关注改革中职工的利益诉求,积极推动问题的解决。
3大力开展员工培训
大力推行与变革相适应的人员培训计划,使员工掌握新的业务知识和技能,适应变革后的工作岗位。制定培训计划、方案以及激励措施,按照业务调整进度适度提前开展培训,鼓励员工参加培训和自学,主动提升素质。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和培训员进行方案的学习和深入领会,对“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新业务和职能、职责做到心中有数。认真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考试,达到培训率、考试率和考试合格率100%。2012年,圆满完成上级安排的各类培训计划,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岗位培训、“三集五大”相关知识培训和调考培训等,累计培训638人次。完成公司计划内培训项目50期和11个专业的普考,共培训974人次,极大提高了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岗位匹配度,员工认同感和影响力持续增强。同时,积极营造学习氛围,为公司员工努力学习,赶、学、比、超提供制度支持和资金支持。
4实行工作交接过渡期制度
过渡期内业务和人员管理由原单位承担主要责任,积极进行相关工作和资料的清理交接,新单位于过渡期结束前进行验收,在过渡期结束后承担业务和人员管理责任。
一是全面梳理、确保无一遗漏。工作交接所涉及部门、人员要全面细致地进行具体交接内容的梳理,移交方认真填写需移交项目,接收方仔细核对移交项目及清单,确保应交接内容确无一遗漏,确保主要工作前后衔接。
二是过程规范、实现无缝对接。工作交接所涉及部门、人员要严格按照制度规定程序进行工作交接,执行检查、梳理、签字、备案手续,确保职责明确、操作规范、交接内容完备,实现无缝对接。
三是平稳过渡、责任落实到位。“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事关全局,所涉及部门和人员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完成交接任务,相关部门予以积极主动配合,确保交接期间各项工作平稳有序进行,交接工作的责任落实到部门,落实到具体岗位。
5做好富余人员安置
按照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健全机制、升能提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基本要求,落实“1+1”劳动用工策略,合理控制使用长期员工,推广业务委托用工,大幅减少劳务派遣和非全日制用工,逐步取消短期员工。在细致梳理基础上严格控制在编岗位上岗人数,明确用工策略,确保电网主营业务用工总量逐步压缩、用工结构逐步改善、冗余人员随时间推移逐步消纳、用工效率逐步提升,为公司和电网发展提供坚强的人力资源保障。因业务模式和组织架构变革工作岗位发生变化的人员,服从组织安排,遵守工作纪律,保证人人有岗有为,切实维护员工的合法权益。
6稳妥开展薪酬过渡
科学开展岗位价值评估,建立基于“三集五大”标准岗位序列的岗位价值体系,为深化人力资源管理“六统一”、稳步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奠定基础。对照具体岗位设置以及岗位工作标准确定的职责任务与上岗条件,认真分析每一个岗位的上岗人数、素质状况,仔细诊断岗位价值、员工绩效与工作报酬的符合程度,准确定位问题,按照岗能匹配要求制定岗能匹配工作方案,按照人适其事、事宜其人的原则,根据岗位要求和个体素质差异,通过合理的人事安排以及培训、绩效、薪酬激励措施,保持个体素质与工作岗位的同构性,从而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完善收入分配体系,理顺公司内部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收入项目、来源和分配秩序。按照“稳固一线、提升一线、关爱一线”的原则,全面落实生产一线人员津补贴标准,完善班组长、“双师”型人才、一专多能高技能人才激励、保障、成长机制和一线人员稳定约束机制。此外,对因业务模式和组织机构调整造成工作单位、工作地点、工作岗位变化的人员,要切实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过渡期内工资收入水平保持不降低。
7做好稳定工作
从组织保障、风险评估与预案、隐患排查化解、事件处置与应对等四个方面进行认真自查。公司领导对员工队伍稳定工作高度重视,工作组织保障措施到位,凡是对“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中事关员工切身利益的改革事项,及时开展事前风险评估。公司员工队伍稳定工作预案科学、完备、可操作性强,建立了完善的员工队伍不稳定因素排查调处机制,深入分析“三集五大”体系实施过程中的隐患,全面强化稳定风险预控管控能力。“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期间,没有发生影响和损害公司形象的事项,没有发生员工集体上访以及其它影响公司稳定的事项,确保了公司和谐稳定发展的局面。
8严格监察审计监督
制定并严格执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纪律规定,严密防范建设实施过程中的廉政隐患和不稳定因素,开展全过程效能监察和审计监督。重点监督评价建设过程中的标准体系、规章制度以及新旧标准制度体系衔接的有效性,监督评价新组建机构内控制度、管理费用列支等事项,跟踪监督资产权属变更、物资管理与生产需求匹配、基建项目、小型基建等事项,防范影响公司发展和经营管理的重大风险。强化廉政风险预控管控能力,主动服务,关口前移,充分发挥监察审计“预、纠、实”功能,方案制定阶段重预警,超前分析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建设实施阶段重纠偏,及时检查方案执行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纠正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建成验收阶段重核实,核查方案贯彻落实情况。
培训体系建设方案范文3
一、目的意义
船舶修造行业是我区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多发高发的行业,开展船舶修造行业生产安全事故防范创新体系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我区安全生产形势实现稳定好转的重要工作。相关镇人民政府和区级有关部门一定要深刻理解推进船舶修造企业生产安全事故防范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统一认识,精心组织、科学安排、扎实推进、务求取得成效。
二、工作目标
通过对船舶修造行业生产安全事故防范创新体系建设工作,积极探索生产安全事故防控的有效途径,全面提高船舶修造行业生产安全事故防范能力,建立和完善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杜绝较大事故,减少一般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生产安全。
三、工作步骤
我区船舶修造行业生产安全事故防范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分四个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7月11日—7月20日)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相关镇人民政府要结合当地船舶修造企业的实际情况制订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拟定时间安排及具体要求。
第二阶段(7月21日—7月31日)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摸清安全状况,梳理工作难点,组织分析论证,提出工作措施。
第三阶段(8月1日—10月31日)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分解监管责任,实施创新举措,建立工作制度,创建标准化管理。重点是在全部船舶修造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同时开展送专家、送法律、送培训、送标准等“四送服务”进船舶修造企业活动,帮助解决船舶修造企业在日常生产中遇到的安全生产信息获取滞后、安全教训培训组织难等问题,努力使全部船舶修造企业通过国家三级安全生产标准化,并针对船舶修造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特点,制订有效防控措施。要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推动企业加强安全管理长效制度建设,开展安全培训教育及事故应急演练。同时,要积极探索政府监管的有效形式,形成船舶修造行业生产安全事故防范体系。
第四阶段(11月1日—11月30日)
该阶段的主要工作任务:总结创建标准化经验,检查督促整改,考核工作成绩。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动员,营造工作氛围,认真抓紧抓好船舶修造行业生产安全事故防范创新体系建设的各项工作。要建立政府牵头,部门参与,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工作组织,确保工作到位、有序推进。
(二)周密计划,统筹安排。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切实做到一项内容一个方案。要围绕工作任务和工作重点,进行量化、细化,做到定人、定职、定责,确保工作抓具体、抓深入、抓到位。
培训体系建设方案范文4
一、考核主要内容
(一)组织领导与工作机制
各单位、部门要成立共治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分管领导,建立工作管理网络,做到有工作机构、有保障机制,有专人负责,确保建设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二)工作计划与实施方案
各单位、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建设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编制建设序时节点表,实施“挂图作战”,定期上报建设进度。
(三)推广应用与体系运行
各单位、部门要积极推广应用透明安全餐饮共治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提升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大力引导餐饮服务单位、社会公众的参与,实现人员资质、原料采购、厨房加工、食品留样、检测结果、执法监督、公众评价、网上溯源和食品安全等级“九个透明”,搭建起经营者、消费者、监管者三方共赢平台,促进形成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四)培训教育与宣传引导
积极开展共治体系建设相关培训与宣传工作,加强平台应用操作培训,不断激发餐饮服务单位参与热情,引导社会公众广泛参与食品安全共治。
二、工作目标任务
为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得到有效落实,现将2016年共治体系建设目标任务分解为量化指标(见附件1),年中考核截止时间为2016年7月1日,年度考核截止时间为2016年10月1日。
三、考核评分细则
具体见附件2。
四、考核督查奖励
(一)考核方法
1、考核目标设定。各单位和部门透明安全餐饮共治体系建设工作目标考核纳入市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范围,考核结果将被作为扣减责任单位当年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分值的依据。
2、考核分值权重。共治体系建设工作考核总分值为100分,考核分为年中考核和年度考核,年中考核分值权重占60%,年度考核分值权重占40%,现分解的目标任务数依据各县区2015年度第四季度报表的持证餐饮服务单位数计算。
3、考核督查机制。市局食品餐饮监管处负责按月对各单位和部门工作推进情况进行督查通报(表1),各单位和部门按月开展自查,并及时上报建设情况(表2和表3)。
(二)奖项设置
对2016年10月1日前完成建设任务的单位和部门,结合日常推进情况及年中、年度考核结果实施综合评定,予以奖励。设立一等奖1名,奖补资金15万元/名;二等奖2名,奖补资金10万元/名;三等奖3名,奖补资金5万元/名。对透明安全餐饮共治体系建设工作相关职能处室和先期积极响应配合的协作单位奖励标准参照上述奖项发放。
(三)考核奖励范围
培训体系建设方案范文5
一、总体要求
以“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为主题,以民生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农作物高产创建等为载体,以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进关键技术进村入户、密切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为重点,统筹农科教各类资源,全面动员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基层一线,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整年度、多形式的科技服务和技术培训,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为保障全年农业丰收、农民增收提供强劲科技支撑。
二、目标任务
全面启动1300个乡镇(街道)基层农技(种植、畜牧兽医、水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机、农村能源等,下同)推广体系条件建设,建立800个左右试验示范基地;组织1.5万名农技人员开展包村联户农技推广服务,服务指导农业大户、科技示范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万户(个);培训新型农民40万人;扶持一批农业种业企业,促进种业自主创新;深化16个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有效运行。年推广先进实用技术2.5亿亩次,农作物、畜牧业、渔业良种覆盖率达98%、90%、80%;科技对农业发展贡献率力争达到56%。
三、重点内容
(一)全面启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按照“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皖政办〔2011〕79号),实现四个新突破。一是条件建设要有新突破,全面启动1300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按照“政府主导、统筹规划、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的要求,以县(市、区)为单位整体推进,保障乡镇站(区域站)具备基本办公、服务用房和办公设备,配备基本仪器和检测设备,以及必要的交通工具,尤其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检测仪器设备的配置。二是队伍管理要有新突破,按编制配齐基层农技人员,严把进口、建立出口,规范考核、兑现奖惩,实行“一个规范、三个机制”,即:规范人员上岗资格条件,实行执业资格准入制度和全员聘用制度;实行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绩效考核机制(由县级农业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和服务对象三方共同考核);实行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发放、职称评聘、承担项目实施相挂钩机制;实行人员淘汰与工作流动机制;不断壮大和提高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规模和服务能力,每个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农技员和动物防疫员,实施基层农技推广特岗计划,每县选拔3-5名涉农专业大学生担任基层特岗人员,所有基层农技人员就近就地轮训一遍,骨干农技人员异地再提升培训一次。三是示范县项目建设要有新突破,实施国家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主要农业县(80个左右县(市、区)),在每个示范县建立10个左右试验示范基地,构建“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员+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户”的成果快速转化机制。四是经费投入要有新突破,基层在岗农技人员收入要与当地事业单位平均水平相衔接,安排落实农技推广专项经费,条件建设地方配套资金要足额到位。
(二)全力推进关键技术集成配套进村入户。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区、高产创建示范片、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和水产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等,推进以信息化为核心的良田、良种、良法、良制配套工程,强化关键技术集成配套,促进动植物品种更新换代,提高化肥、农药、饲料等投入品的利用率。全面开展农技人员包村联户“三定”(定比列、定内容、定次数)服务,80%以上在编在岗基层农技人员要按照1:10的包保服务农户(科技示范户、生产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实现1.5万名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指导15万农户的目标,且年度为每户服务次数不少于6次,在关键季节提供关键技术服务,大力提高主导品种、先进适用技术的入户率、到位率和覆盖率。构建“一主多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扶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农机跨区作业、肥料统配统施、沼气网点服务等专项服务,鼓励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为农民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
(三)深入实施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突出培训重点,主攻培训成效,以培养职业农民为目标,以种养大户、农机大户、基层农技人员、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成员、涉农企业负责人等为重点,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力培训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全面提升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全年培训各类大户13万人、基层农技人员1.2万人、合作社成员5.5万人、涉农企业负责人1万人。按照“调查摸底、审核评议、公开公布”的要求,摸清培训需求,认定培训基地,规范培训内容,加强基础管理和社会监督,全面提高培训质量。充分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在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
(四)大力促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重点,完善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农产品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以综合试验站为基点的新型农业科技资源组合模式。深化16个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推进农业科技产学研一体化,加快培育一批有突破性的农作物、畜牧、水产新品种,加大节本增效、防灾减灾、农机农艺融合等技术的攻关与集成配套,着力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难题;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中试熟化,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发展各类科技示范户、示范片;建立村级咨询点,培训各类农业科技人才,形成技术创新、试验示范、辐射带动的成果转化快速通道。
(五)全力推动农作物种业发展。全面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皖政〔2011〕91号),争取出台一批支持企业商业化育种、良种繁育补贴、种子储备、制种保险、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种业扶持政策。扶持一批骨干种业企业,在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行业科技专项、原原种扩繁基地等方面,重点支持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探索建立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育种新体系,充分发挥企业在品种培育、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优势制种区种子基地建设,重点抓好小麦、水稻、大豆、油菜、棉花、蔬菜基地建设,开展良种引进和展示示范,加快新品种推广步伐。
四、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2012年1月—2月,全面动员部署阶段。组织制订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各单位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开展标志性活动前期宣传,层层动员,部署落实相关措施。
第二阶段:2012年3月—11月,全面组织实施阶段。组织开展全省性和地方重点活动;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抓好重点工作落实,及时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报送相关情况。
第三阶段:2012年12月,总结阶段。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对2012全省农业科技促进年工作进行系统全面总结。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农委会同省直涉农部门成立由相关职能单位组成的工作协调组,由省农委负责同志担任组长,有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负责综合协调、政策落实,督查考核等工作。协调组日常工作由省农委科教处牵头落实。各地要将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摆在今年农业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协同配合。各市、县(市、区)农委都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落实措施,确保科技促进年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加强绩效考核。创新农业科技管理和组织动员机制,结合效能建设和绩效管理工作,实行农业科技管理绩效考评,提高管理效率。农业部已明确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建设情况开展绩效考评,推动政策、条件、人员、制度、经费五个到位。今年,省农委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纳入对各市农委的考核指标,重点加强对各县(市、区)农委的考核,考核结果与项目安排相挂钩;继续加大对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的考核力度;进一步加强对关键技术进村入户服务效果的考评。各市、县(市、区)农委要对上述事项建立考核体系,认真进行考核。
(三)加强督促检查。省农委将继续加大对新型农民培训民生工程的督查工作,重点加强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情况的督查。各地要对各项重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掌握工作进度,解决实际问题,推进“农业科技促进年”深入开展。省农委将对各市、县(市、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情况、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包保服务情况实行月度通报。
(四)注重宣传总结。各地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网站等各种媒体,开展系列宣传,扩大科技年活动影响,为形成全社会重视农业科技、支持农业科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省农委成立全省农业科技促进年信息宣传组,及时编印简报,报送相关信息。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设专人负责信息宣传工作,及时挖掘、总结好做法、好经验。年底在全省农业工作会议上将总结成效、经验,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通报表扬。
六、工作要求
(一)广泛发动,全面参与。采取全省联动的方式,广泛发动各级农业行政部门、科研教学单位、技术推广部门、涉农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多方力量,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业科技促进活动,形成“政府引导、上下联动、全面参与、层层落实”的农业科技快速动员组织格局,引导全省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投身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深入基层、开展服务,掀起农民“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的热潮。
(二)统一部署,层层落实。省农委制订全省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方案,统一部署、统筹实施。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要求,结合实际,组织制订本地、本单位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方案,并根据区域重点和农事季节,因地制宜组织实施。
培训体系建设方案范文6
一、基本情况
我县各粮食加工企业共有19家(10月份新成立一家),均属个体私营加工户,主要分布在全县各乡镇,加工能力一般在日产XX吨至XX吨之间,所加工的大米主要销售本地市场,少部分销往成都、重庆、广东等城市。
二、完善工作措施,确保工作落实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我局于5月6日以*粮[20*]100号文《关于制定大米加工经营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对该项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安排部署,县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加强了与相关单位的协作共事,县局组织召开了试点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动员大会,提出要求,落实了工作的具体任务。
2.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任务。为具体落实工作措施,县
局制定了《大米加工经营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了信用体系建设的原则,即:利用现有大米加工经营企业的基本优势,充分依靠各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加强管理,规范运作,全面提高大米加工经营消费的安全信用水平。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即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有效规范食品生产加工销售行为,规范流通环节的经营销售行为,建立健全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的销售记录,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应急体系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等,使该项工作任务得到了逐项分解,层层落实,保证了责任到位。
3.建立考核制度。为了使信用体系建设能够*到预期的目的,县局把食品安全工作纳入了专项目标考核,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加大了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督查督办力度,年底按百分制实行考核评定,凡出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取消评比资格。
4.树立典范,联动整体。在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我局把基础条件较好,有辐射带动能力的十家加工企业作为重点,开展了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工作,同时又将其余企业纳入了信用体系建设行列,取得了较好成效。
5.加大投入,确保成效。为了保证工作的有效开展,局领导对工作中应开支的费用十分支持,特别是宣传工作,教育培训工作,专项整治工作等,先后投入资金*5000余元。
三、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监管机制
1.县局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了信用体系建设的协调机制,修订完善了食品安全管理的有关制度,制订了食品安全领导小组职责,专项整治、监管工作职责,宣传教育制度,督查检查制度,举报投诉处理制度,信息报告制度,责任追究制度,质量检验登记制度,经营主体准入制度,信用分类监管制度等职责制度。
2.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机制。县局将各加工企业全部纳入了监管对象,局机关各股室为监管主体,并将职责任务分解到各股室,进一步强化落实了主管单位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责任,并要求企业安排一人作为信息员,与县局随时保持联系,报告工作情况及相关信息,形成了以企业为基础的全方位广泛覆盖的监管网络。
3.积极配合工商、卫生、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搞好大米加工经营的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对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市场管理,质量监督等方面的工作,我局都与相关单位密切协作,确保工作有效进行。
4.强化宣传教育。制定了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并上墙,在宣传教育工作中全面落实预案内容,同时配合县食安委组织的食品安全进农村宣传活动,开展了食品安全知识下乡宣传,在迎奥运法制宣传中同时宣传食品安全的有关知识,此外,还利用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布举报投诉电话,提高了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了群众的消费信心,提高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
四、注重监管环节,强化整治
食品安全工作的监管环节,是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我局以各企业为依托,加大机关各职能股室的监督管理职责,积极配合相关的职能部门,实现对企业的日常监管。
一是加强平时的日常管理。县局食品安全管理办公室为搞好日常监管,首先是对各企业建立了监管档案,设置了监管登记簿,举报投诉登记簿,食品安全事故登记簿,投诉及事故处理登记簿等簿册。其次是建立了日常监管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逗硬兑现。再次是实行量化考核评比以确定信用等级,同时实行动态管理,按照信用奖惩制度对大米加工企业实行分类监管,初步建立起了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体系。10月份,按照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县局对19家企业进行了考核,并评定了等级,其中A级企业10家,B级企业8家。
二是抓好粮食的常规检测,按照县食安委统一下*的检测计划,由河市大库和麻柳粮站两个化验室进行对粮食的常规检测,并定期向县食安委报告检测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