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模式底层逻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商业模式底层逻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商业模式底层逻辑

商业模式底层逻辑范文1

三大业务包的调整方向比较明确,就是顺应网络资费不断下调,互动、关联、定制服务不断强化的大趋势,增加公益服务、充实基础收费频道,并跟随新媒体脚步不断开发扩展业务。单向与双向结合,各取所长CMMB手机电视在发射点建设完毕之后,具有良好的视音频信号下传能力,能够保障流畅的收视效果,而双向互动才是新媒体的本质特征,与电信运营商深度合作、发展双向传播、培育增值服务,是应对流媒体手机电视竞争的重点,也代表了手机电视发展的大趋势。但就目前的带宽和流媒体技术而言,最能体现电视特质的视频直播还无法以流媒体普遍实现,根据体验和调查,无论是在桌面网站如中国网络电视台、悠视网还是家庭平板网络电视上播放流媒体电视直播都还比较困难。在笔者所做的用户深度访谈中得出这样结论:单向手机电视具有传统电视长期培育形成的较为牢固的收视习惯,频道资源虽不及流媒体丰富、选择性好,但操作简捷、视听效果好,而且原有频道和栏目具有较强的用户粘性。一言蔽之,单向和双向分别代表了被动和主动两种传播需求,各有所长,因此CMMB手机电视发展更应扬长不避短,把握市场节奏,做好直播,以直播积累用户规模,同时积极与电信运营商合作探索双向传播业务。

营销(1)营销契机经典营销理论将营销概括为4Ps(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即以有竞争力的价格、方便的渠道、良好的传播,将优质的产品送达顾客,但营销契机不容忽视,它是营销活动发起的时间、地点、事件、社会心理等因素的最佳启动点。2006年国家手机电视CMMB标准公布,经过两年时间的筹备,2008年北京奥运CMMB手机电视正式亮相,并借奥运事件契机,引爆营销。2009年是中国3G标准正式元年,2009年“中广集团”与“中国移动”签订联合推广协定,2010年5月18日,河南“晴彩”TD-CMMB手机电视开通,借电信日时间契机以及广电与电信战略合作契机,引爆河南手机电视营销。2010-2012年间,以上利用营销契机的手法在延续中日臻成熟,在南非世界杯、伦敦奥运会等重大体育事件及新学期、电信日等时间节点,CMMB手机电视都会进入城市广场、礼堂、校园等开展营销活动。(2)广告投放:传统媒体与手机媒体相得益彰营销4Ps中的promotion(促销)亦称营销传播(marketingcommunication),即将产品的品牌形象、品质、性价比、销售渠道等信息传递给潜在顾客。广告作为营销传播最常规手法,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媒体广告造声势、树品牌,新媒体广告做精准、重反馈,二者结合相得益彰。借欧洲杯和伦敦奥运契机,2012年7、8月间“中广”在河南电视台、《东方今报》等传统媒体集中进行广告投放,在新媒体与精准广告投放方面,河南移动对全省持机但未订购用户发送抽奖促销活动短信,总计102万用户,并在CMMB“晴彩中原”手机电视频道播发宣传片。(3)价格与商业模式价格是传统经济最为敏感的商业要素。新经济的价格大战仍在延续,如2012年8月京东商城、苏宁易购的电商大战,但从本质上讲,电商价格大战并非简单地薄利多销,而是为了吸引眼球、积累用户规模、培育使用习惯,最终以差别定价、广告、(延伸)增值服务收入来支撑电商的运营成本。目前的电商业战类似当年商业门户网站的“跑马圈地”,因为胜者通吃的网络经济规律正强烈地刺激着电商的神经,应该说这是一种新商业模式基础上的价格战。商业模式(businessmodel),其一般性含义早有使用,但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它在电子商务、Web经济崛起之际成为网络界频繁使用的词汇,通常认为以蒂莫尔(P.Timmer,1998)为最早,切撒布鲁夫(HenryChesbrough,2002)、乔纳斯(JonasHedman,2003)、莫里斯(M.Morris,2005)等都提出了商业模式的理论框架,国内管理学界也对商业模式进行了专项研究。目前,学术界关于商业模式的观点不一,或者不做商业模式的概念界定而直接使用,实务界则常常直接提出盈利的、具体的商业模式类型,如2011年4月新浪总裁曹国伟就提出,新浪微博未来可能的6种商业模式类型———互动精准广告、社交游戏、实时搜索、无线增值服务、电子商务平台以及数字内容收费。2在大量的文献梳理与现实观察之后笔者认为,商业模式(businessmodel)理论产生的底层原因在于新经济产业组织方式与盈利方式的改变,即以合作为主流的产业组织方式和以间接性为特征的盈利方式。商业模式理论作为新经济的经营管理理论与传统营销理论,在研究对象、视角以及产生的年代上各有不同,因此理论的逻辑架构也有所不同,而商业模式理论对传统营销理论最大的突破就在于4Ps中的价格(price),它常常免费提供基础服务,积累用户规模,以广告和增值服务来支撑整个运营成本并获得盈利。

扼要地讲,新经济商业模式突破了传统经济一买一卖的简单性和直接性,具有间接性和复杂性。商业模式的复杂性与间接性,决定了商业模式理论框架与现实中具体的商业模式并无定式。概括地讲,目前新媒体商业模式的主流形式就是免费+广告+增值服务,具体而言,广告是展示型、内容嵌入型、互动型还是精确投放,以及增值服务的具体内容、数量、种类、价格、收费契机等等,要因具体业务进行设计考量,免费启动,规模用户和粘性用户为王,富于创造性的间接盈利模式是主流商业模式的基本逻辑。CMMB手机电视没有采取新浪、腾讯当初免费提供、跑马圈地的桌面互联网商业模式,而是继承了传统电视商业模式,即购买中国移动G3手机,免费收视央视新闻频道,每月6元收视其他6-7个频道,由于收视付费与流量付费相抵,仍较易接受。CMMB手机电视由于双向互动功能的限制,增值业务短期还难以形成,目前这种传统的直接收费的商业模式算是一种权宜之计,该商业模式实质上直接把竞争的焦点指向内容和流畅体验,这就要求传统电视频道和CMMB自办“晴彩”频道要有精品意识,增加用户的必看性。据资料显示,2012年CMMB已覆盖人口8亿,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动广播网络,而其手机用户仅有1000多万,3如果按这个数字测算,经过4年发展的CMMB手机电视的渗透率还很低,用户规模增长爆发力明显不足,目前收费虽然不高,但在免费网络消费盛行的今天,价格仍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要素,加上CMMB手机电视本身有设备终端门槛,二者可能是阻碍用户爆发增长的主要原因。解决终端门槛,依靠与电信运营商、终端制造商的合作,而解决价格敏感要素,则需要传统商业模式向新媒体商业模式的转轨。目前CMMB正在加紧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完善上行通路、开发增值业务,届时将实现广播网与电信网的深度融合。是等待还是放手一搏?广电系量入而出的传统经营理念占据了主导,而现在放手免费,迅速实现用户规模爆发,待增值业务技术条件具备时,直接进入收入黄金期,这种节约时间成本的方法也许不失为一种选择。在全国一盘棋的推广格局下,地方手机电视在经营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也不排除地方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在自办手机频道上及与地方电信运营商合作上有所突破,沿着合作、第三方支付、间接盈利的思路,大胆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4)渠道渠道(place)在网络经济中已经不局限于具体的地理概念,而是商品或服务呈现到用户面前的方式。CMMB手机电视的渠道是CMMB芯片———手机———电信网络———商店———用户,详细分解,这一线性渠道中仍有精耕细作的余地。目前中兴、华为等国产手机是主要的终端供货商,中国移动网络是排他性的合作网络(根据双方协议),有实体和网店销售,学生是主要营销对象,如2011年8、9月间,河南中广在新学期之际在8所高校举办主题为“畅享无流量收视乐趣”大型促销活动。未来的渠道拓展中,CMMB芯片及插件供应商、手机终端供应商、电信网络仍有深度合作的余地,比如目前销量最大的苹果手机、三星手机都没有成为CMMB手机的主要供应商,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被排斥在外(2012年3月中广与中移动协议期满之前),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CMMB手机电视的目标用户选择,目前情形(国产低价手机较多)实际上使CMMB手机电视更多地面向于中低收入群体以及重实用轻时尚群体,对他(她)们的营销仍需发力。

作者:于正凯

商业模式底层逻辑范文2

自一三年年末接触这个行业起,我每周都会花很多时间和餐饮业的前辈们交流,其中有街边的摊贩,也有行业的大佬。作为一个互联网人,自然要问些互联网相关的问题。总体的感受是,小企业有互联网崇拜,大企业有互联网焦虑,各有各的思考,但无论怎么想无论怎么做似乎都显得力不从心、收成惨淡。不过有一点是好的,他们在努力学习,努力开放心态、放低自己。他们相信互联网思维是企业延续的解药,但现在开始怀疑。

“怀疑”并非一个优美的词汇,在很多时候它意味着丧失机遇,尤其在稍纵即逝的商业里。我希望通过此文分享西少爷创始团队对互联网思维的态度,如果可以,希望能带给迷茫的同业者一份坚定。

互联网意味着什么?

互联网是人类通过各种技术建立的全球性信息交换系统,它连接了一切可连接的人与物,彻底改变了信息的流通与组织方式。作为一种全球性的基础设施,互联网无疑将改变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从社会群体的组织方式、分工方式,到沟通方式,再到意识形态和商业逻辑,每一处都将发生深远的变革。

这是危言耸听吗?当然不是。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从本质的层面来看,人类的活动大致只由两部分组成:信息流、物流。而对于万物之灵的人类而言信息流则更为重要(看过《黑客帝国》的人应该会有跟深刻的理解),那么当信息流发生巨变的时候显而易见它会对人类社会带来什么。这是一种底层逻辑的改变,底层逻辑改变带来的影响必然扩散至人类文明的每一处角落。没有人能够逃避,只要是社会中生活的人。

概括而言之,互联网会像电一样带来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进步。百度本质上不是互联网公司,而是广告公司。腾讯本质上也不是互联网公司,而是通讯公司。就好像一百年前用电量巨大的福特公司不是电力公司一样。只是互联网孕育了他们,改变了他们。接下来,互联网也会像影响它们一样影响各行各业,渗透进各行各业最细小的脉络。

互联网思维是营销骗局?

正如开篇所说,这个词饱受抨击和质疑,有人唱衰它、攻击它,甚至有人说互联网思维就是一个营销骗局。我想,无论什么样的评判,都得建立在事物的本质之上。那么首先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雷军说互联网思维是七字诀,是专注、极致、口碑,和快。周鸿祎则推崇免费的商业模式和极致的产品体验。一时间颇有诸子百家的繁荣景象。

不可否认,七字诀和免费模式都是互联网人在不断地商业探索中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还有很多本文未提及的理论,都非常有价值和分量,在商业战争中屡试不爽。但是,我以为,这些都是在术的层面,都是方法,或者称之为战术。那么在更深的一层,道的层面,互联网思维意味着什么呢?这些无往不胜的战术理论背后的统一逻辑是什么呢?

事实上,无论是商业战争,时代与时代的战争,国家与国家的战争,很多时候成败都出自一条简单的逻辑:信与不信。信与不信更先进的技术或者理念。从起中国经历了长达一百年的屈辱史,归根结底的原因是:我们不相信技术,不相信变革。今天在商业上也是一样的,互联网对商业逻辑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如果你相信,那么就有机会壮大,如果不信而固步自封沉浸于昔日的辉煌,那么或许危险已经来临。

所以,我所坚持的互联网思维就是把互联网当做水电空气的思维,通俗些讲就是认为没有互联网就没法活下去的思维。从每一个细微的角落去真正重视互联网的存在。回到方法的层面,从本质看回现象,互联网思维就是那些把互联网当做水电空气并且获得成功的公司的普遍行为方式和逻辑。

时代的机遇

回到一年之前,我们为什么会来做西少爷呢?有三点原因:第一,餐饮是人类社会不老的刚性需求;第二,中国经济的发展为中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某种意义上讲,麦当劳肯德基的扩张算是一种文化入侵,而其背后的支撑是经济的落差);第三,互联网为新的企业创造了机会。把第三点展开来讲,这个机会来自:品牌、体验重构、商业模式。

先谈谈品牌的机遇。我们从WEB1.0到2.0再到3.0,从门户到自媒体时代,互联网在一步一步打破媒体的垄断,每一个社会单元都变成信息的中心。在这场变革中,会有无数的互联网品牌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出来。无论是一个人,一个产品,或是一种服务,都将拥有自己的品牌。当然,并非所有人都能成功,因为互联网的透明会让二八定律更加彻底。

除了品牌的机遇,消费体验同样不可忽略。我们都知道诺基亚陨落了,摩托罗拉也是,但究其原因却鲜有人知道。诺基亚CEO在将公司卖给微软的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但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输了。坦诚的讲,作为一名诺基亚粉丝我也感到非常遗憾。但是,时代不再需要以待机时间和坚固作为代表的功能型手机了,时代需要的是智能与万物的联通。这时一切针对原有价值观体系的产品优化都成了浪费时间。当人类社会的基础设施发生改变,当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的时候,人们的需求会随之改变,这时我们得重新审视自己以往定下的产品标准和评价体系。我听过一个有趣的问题:黄太吉好不好吃重要吗?这个问题不必回答,我也没有答案,但是它提供了一个思路,提供给我们一个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所谓的传统行业者,还是所谓的互联网行业者,都需要去思考这个问题:在这场巨大的变革之中和之后,消费者究竟需要什么?

最后还有商业模式。在互联网出现之前,我们少有听说过的免费的东西,而现在如果一家网站要和你收钱你一定恨得咬牙切齿,这是商业上的创新。互联网的改变不仅仅于此。互联网作为一种无处不在的介质,通过实现社会单元(企业、组织、个人)之间的联通而实现商业单元之间的整合,从而创造出无数新的商业模式。单从免费这一点来说,大胆的预测,无数的前向收费企业都会面临危机,这也就是所谓的降维竞争。

互联网人不一定懂互联网思维

很多互联网人的意识形态其实依然在工业时代。在创业之前,我曾就职于腾讯和百度,也曾参与过当下最时髦的微信与种种,我的朋友有七成都在从事互联网。但我发现,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行业,能看到也愿意去看到事物本质的人总是少数。只有少数的人能够理清头绪作出判断,更少数的人付诸行动。

所以,互联网是所有人的,是属于时代的,而非一小撮人。每个人生活在此的人都可以去发现自己的机会。传统行业的人不必恐慌,互联网行业的人也不必骄傲。当然,我认为互联网人是有一点点优势的,那就是他们更相信互联网。

西少爷是互联网公司

这个命题有无数人争论过,但看到这里,应该也不会有疑惑了。一家公司看起来如何并能不能说明什么,重要的是它的基因和它要去的方向。五个月前西少爷重新定义了肉夹馍,不远的将来,西少爷也会重新定义餐饮业。

变革

听餐饮业的前辈聊天,内容最多的就是关于口味和服务,可以看到,他们的工匠情怀一点也不输于老罗。但单凭这种讨论是否能带来基业长青呢?答案一定是否定的。这两个命题我们讨论了数千年,但最终的成败皆归因于时代。我们需要更多思考的是,在这些成功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之外,我们如何去抓住时代的机遇?

我们都看得到互联网带来的日新月异,有人惊喜,有人慌张,有人顺势而上,也有人逆流直下。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审视自己,去推动变革,而不是被他人变革。

商业模式底层逻辑范文3

当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维,在传统行业“互联网化”的浪潮中最是害人。

最近半年来,传统行业正在风起一股新的“互联网化思潮”,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高层领导,开始意识到互联网与自己所做的事情不是井水与河水的关系,未来商业世界中,互联网已经是不可回避的一个必然组成部分。

我接触的很多这样的传统企业高层的思维转变,以及思维转变后的集体焦虑,普遍来源于两个产品的外部性影响:一个是微信,一个是小米。前者把人际关系数字化、网络化之后,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互联网对于自己的影响;而后者则在无人看好的情况下,一路狂奔势如破竹,与被先后收购的诺基亚、黑莓等曾经的伟大企业走上了大相径庭的道路。可以说,前者震撼了“人”,后者震撼了商业。这时候,大环境的巨变和互联网思维的能量从此不再虚无,而变的近在眼前,无人能逃脱这种压力。

不过在这样的焦虑和压力下,我却很悲观地觉得绝大多数企业最终的结果还会是走向被“颠覆”而无法完成真正的“互联网化”。问题的核心是,大部分传统企业高层根深蒂固的经验、思维定势让他们在看待互联网新世界的时候如同戴上了“热像仪”,以至于他们看到的只是“最热”的表面和粗糙形态,却看不到整体与完整的细节。

比如,手机和电视业内针对小米公司的经典说法是“他们产品在行业内看其实真不怎么样,不过他们的营销做的很值得学习。”其实,他们对小米产品在配置和工艺上的比较,本身就是个传统制造业的思维定式,一旦进入这个定式之后,他们就只能看到小米的营销的“术”,因为这是他们原有逻辑体系下唯一可以解释的东西。

但是,对于为何小米初期可以赔钱卖设备、为何要不惜代价在细节上寻求让用户尖叫的“英雄时刻”,他们一无所知;对于为何小米能依托“高客单价”的电商模式获得超过所有传统硬件企业资金效率、对于小米在机器卖出去后每个月还有的近亿元通过应用分发,桌面购买等带来“后收入”,更是想都没有想到。所以,他们根本不知道小米公司的本质并不是个“制造商”,而是一个“依托自有品牌,以电子商务为商业模式的服务企业”——它真正销售的是用手机、电视等硬件产品加上MIUI等软件和未来更多互联网服务,共同“封装”的梦想与体验,让最有潜力的年轻人族群找到了一个价格可以接受,但却值得自己热爱的品牌。

商业模式底层逻辑范文4

回访的时间节点,獐子岛正处于风口浪尖。根据业绩快报,在2012年度,无论营业收入、利润总额,还是净利润,獐子岛增长速度都放慢了,各种质疑也纷至沓来。中国的上市公司面对的环境其实很残酷的,大家都穿着“红舞鞋”快跑,哪一个一旦跑不动了或者是跑慢了,瞬间就会被口水淹没。2006年上市以来,獐子岛每年都保持了高速增长,万千宠爱集一身,这一回总算体会到了世态炎凉。

然而,我们见到獐子岛董事长吴厚刚的时候,他刚从达沃斯回来,心情不错。他更多谈论的是全球经济大势、产业的前景以及企业的未来,超脱得像跃出水面的鱼,从更高处审视自己经营的企业。或许,人在煎熬中的时候,才能退后一步发问,重新认识自己与发现自己。

吴厚刚并不讳言獐子岛发展放慢。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獐子岛在主动谋变,进行商业模式的升级。管理学中有这样一个经典的比喻——燃烧的石油平台。在大海深处的石油平台着火了,困在平台上的人,要么想办法去扑灭大火,要么跳入大海逃生。每种办法都充满了危险,留在平台上可能被烈火吞没;跳入海里也有可能被冻死、淹死。而企业的发展,同样会遇到这样的两难选择。以PC厂商为例,现在的惠普、戴尔都遇到了这样的困境,然而IBM却早早地进行了自我调整,在大火尚未到来时,离开了这个平台。主动求变需要勇气,企业的管理者最难面对的就是不确定性。对于獐子岛来说,2012年是艰难的一年,也是求变的一年,下蹲的目的是为了纵身一跃,放慢速度的目的是为了调整节奏进行冲刺。

足球教练穆里尼奥说过,赢球会让媒体与公众主动来帮助你寻找胜利逻辑,进行有功推论;如果输球,自然会给你做有罪推论,但球队的领导者不能被公众情绪所迷失,他要看得更远。做企业更是如此,需要企业的领导有一颗强大的心脏,世界越喧嚣,他越宁静。除了一城一池的得失之外,他能看清自己要走的方向,企业现在是否在既定路线上,非常重要。

獐子岛正在做的,是由一个优势资源驱动型企业,向一个平台型企业跨越。它的商业模式的内涵与外延都在发生着变化。

獐子岛模式的核心逻辑

獐子岛人“海的基因”+北纬39度的先天禀赋+“底播增殖”为主导的核心技术+上市带来的资本放大效应=1.0版的獐子岛模式。

——海的基因

与海谋食的逻辑与陆地上的经营劳作有很大的区别。獐子岛不是用铧犁去翻耕大海,而是要在风浪中去搏杀。

面对茫茫大海,獐子岛播下的不是植物的种子,而是活生生的扇贝、海参、鲍鱼等动物种苗。在大海中,它们会游走、会藏匿。而更重要的是,獐子岛人时时面对的大海,更像是一个强大而脾气古怪的巨人,无比慷慨却又暴戾无常,风险如影随形。

獐子岛有2000平方公里的海域,航行其问的渔船显得如此渺小,仿佛广场上一片小小的树叶。獐子岛把2000平方公里海域,就像牧场分块养护一样,按照经纬度分成许多块,严谨布局,精细管理。

农民收获,挥舞镰刀。獐子岛人收获,既有机械大船的现代化捕捞,也有员工潜海劳作。员工下海时拿着叉子,带着篓子,穿着宇航员一样的重甲,重装潜水时装备达到140斤。

海岛不像大陆,一眼望去有很多资源,而且资源是什么样子,历历在目。海岛上,看出去,就是茫茫大海,你说它是资源也可以,是负担也可以,是障碍也可以。在大海面前,人的贪欲与恐惧往往暴露无遗。如何控制人性的弱点,变得非常重要。

吴厚刚认为,獐子岛的人们靠海生存,练就了海的性格与气度,这种性格继而注入了企业当中:一是团结,面对大海只有抱团求生;二是必须冒险,要往外闯,一步一步地走向大洋,才有更多的机会;再一个是创新,大海瞬时万变,人也得以变应变。这样的基因,也决定了獐子岛集团的后续成长。

——资源禀赋是獐子岛商业模式的基石

獐子岛位于辽东半岛东南侧黄海北部海域,长山列岛最南端,海域处于寒暑交界地带,这里是北纬39度,这条神奇的纬度上串联了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城市,有北京、纽约、芝加哥、罗马等。

獐子岛有特殊的大陆架结构,远离大陆和主航道,处于辽南沿海与近海交汇处,平均水深达35米,属于深水岛类型,是仅有的国家级海珍原种场,这里还是辽宁省唯一符合“国家级清洁标准”的海域,距黄海冷水圈较近,海流湍急,海水交换能力和自净能力强。因此,在同类海产品中獐子岛海产的品质是更胜一筹。獐子岛专门申请了“原产地地理标志”,强调其特殊的纬度和大陆架结构,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这是上天对獐子岛的特殊恩赐,也是獐子岛能够成为中国驰名商标的自然前提。

这一点上,獐子岛与另一个上市公司茅台有相近之处。茅台处于神奇的赤水河谷,天赐佳酿。茅台酒与獐子岛的海珍品都摆上了国宴。这也决定了它们都是优势资源驱动的企业,它们有着先发优势,但后续竞争力的锻造也更为复杂。

——核心技术让资源价值最大化

拥有了“北纬39度”这样一个不可复制的海域资源,作为企业,獐子岛要做的是通过技术,让优质资源价值最大化。

为充分利用这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獐子岛率先采取并倡导“底播增殖”方法,将优质种苗直接投放到深达三四十米的冷水域海底,不投食也不用药,让这些种苗经过2-4年的自然纯生态成长,形成海产品的野生品质。獐子岛还创造出上层套藻、中层养贝、底层珍品养殖三层立体的生态养殖方式。海底牧场里壮丽神奇,各种生物生生不息。

同时獐子岛进行海草培育、建造能够促进海洋生物成长的人工礁石、进行海床海藻养殖以帮助更多植物繁衍生长,创建了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从而保证了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和利用。

可以说,技术许多时候引领了獐子岛的不断突破:因为第一枚虾夷扇贝的引进,从而形成一个主宰市场的产业;从獐子岛红、海大金贝、三倍体牡蛎等苗种系列的横空出世,形成一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从海珍品的精加工、高附加值,使得一个中国品牌精致地摆上了世界的餐桌。

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这片纯净的生态环境,獐子岛与中国顶级海洋科研院所合作,每年投入巨资监测和改善海域环境与水质。集团所有海上作业的船舶,一律严格执行生态安全作业纪律。獐子岛有专门的海上环卫队和海上110专用船舶,不仅每天像城市清扫街道那样仔细地清洁海面,还要对海水生态安全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监控。在岛上,无论是老人还是孩童,都不准向大海抛洒生活垃圾。自觉维护和监督海域生态环境,早已成为海岛人遵守的文明守则。

对于獐子岛的技术,吴厚刚很骄傲,獐子岛在许多方面已经处在国际前列,在国内则是一骑绝尘。当然没有领路者的牵引,也会付出一种率先试错的领先者的代价。

——岛企合一的公司治理结构保证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獐子岛,一岛即一个企业,一岛即一个镇——大连市长海县獐子镇。岛民即股东,许多岛民亦是员工,亦家亦企。

獐子岛集团在上市之前由集体企业改制而来,由镇投资发展中心代表1.5万岛民持有公司上市后67.43%的股份。1992年,獐子岛组建渔业集团,2001年,大连市正式许可獐子岛改制成为股份有限公司,镇政府和三个村委会成立了投资发展中心,代表全镇人民持有公司99%以上股份。

道路决定未来,獐子岛在最关键的时刻,选择了这样一种机制。其实还有许多进化途径可选择,比如,许多地方大多是先分崩离析各自单干,然后再野蛮生长出一些中小规模企业。但是,獐子岛人共同选择了做成一家大公司。当时,“别人出了公社门,抢着分海分滩搞单干;我们出了公社门,直接走上股份制、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阳关道。”獐子岛集团董事长吴厚刚这样描述了獐子岛的路径选择。

站在微观上,可能会有个别渔民感觉到不自由,被归并进了一个庞大的公司机器。但如果以獐子岛自身为进化单位,倒不失为一个最佳选择。一家一户的打捞,人们更多只顾眼前之利,不管大海是否被透支,须知这片海不是某个个人的。而全岛成为一家公司进行运作之后,在研发投入、海域保护和品牌拓展上,都要比靠个体或者小型私人渔业公司的投入产出比要高很多。

在獐子岛,每个岛民现在享有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000股的股权分红收益。獐子岛上市以来,共向海岛居民发放养老金、股权分红和各种补贴达5亿多元。同时,入赘或嫁到岛上的人,生活一定年份之后,一样会拥有股份。曾有经济学家畅想,中国公民应该对央企人人持股,出生在这个国度,就应该能分享那些央企的红利。像中石油、中移动这样的企业,大家也能利益均沾,獐子岛算是在小范围实践了这样的理想。中国的农业与渔业走向集约化经营的过程中,如何兼顾原住民的利益,獐子岛模式具有标本意义。

经营企业与经营风险

美国历史上一位名叫柯立芝的总统说过,“建一座工厂就是盖一座圣殿,在那里干活,就是在做礼拜!”把建工厂比喻成盖圣殿,把从业者比喻成虔诚的教徒,可见这美国老人的敬畏之心。建设海洋牧场正是如此,就像盖海上圣殿。拥有这种敬畏之心,才能面对变幻莫测的大海。大海的情绪,往往决定着獐子岛人一年的收成。海的风险,可以从渔民们的口头禅里感受到,比如去海底打捞叫“碰海”,充满了运气成分,或收获颇丰,也可能颗粒无收、灰头土脸。比如“打水漂”,也是说大海的不确定性。2012年,獐子岛业绩受到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北黄海冷水团活动异常,海洋牧场深水开发区产品生长缓慢,致使虾夷扇贝每亩产量下滑。

人类一直无法征服大海,至今仍然难以对灾害性天气和赤潮等灾害进行完全准确的预报。而大海带来的自然灾害大多超过人类的抵御力,如台风登陆产生的风暴潮、赤潮等。自然灾害对渔业生产的破坏又是大范围和毁灭性的。台风突袭时,獐子岛上经常上演生死之搏,要喊出“人在阵地在”的壮烈口号,这是真正的战斗。

吴厚刚也说,台风不会考虑我们的浮筏是否牢固而降低风力;气候变暖不会可怜海珍品的死活;人类污染不会因为水质变坏而良心发现。

经营企业必然会遭遇各种风险,除了自然风险,还有行业的风险、人的风险、模式的风险,以及整个经济大势的风险。其实,经营企业就是在经营风险、评估风险、化解风险、在风险中取得收益。所以,做企业,就遇到一个主动避险与主动冒险的选择。如何解读风险,最考验企业领导者的智慧——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没有试错,就没有发展。

管理学家查尔斯·汉迪有着著名的成功的悖论和曲线逻辑:使你成功并达到现在位置的东西不会使你永远保持现在的位置,如果你过度相信和依恋导致你成功的逻辑,那么成功的逻辑必然会把你带向失败或平庸。持续地按一种路径“追求卓越”的曲线,恰恰是一条“追求平庸”的曲线。

其实,许多企业并不是看不见危险或是机会,而是被捆绑在报表与高成长的业绩上不能动弹。特别是上市公司,股东们紧盯公司的报表和利润,管理层不得不把目光放在短期内能提升公司业绩的业务上,于是就有了旧流程扼杀新业务的现象。当管理者努力向资本与公众标榜自己是一家“高投入、高价值、高收益”的公司时,“高收益”就成了公司的决策标准,由此忽略了一些见效慢的创新业务。

“没有什么是值得恐惧的,除了恐惧本身。”阻碍一个企业知己知彼、审时度势的,除了狂妄,就是恐惧。所以,企业家做跳出鱼缸的鱼很重要,暂时跳出自己商业利益的盘算,真正关注社会的利益和责任,回归最原始的企业愿景,充满人文关怀,才能把握住大趋势。由此,恰恰可以形成一种独特的智慧,一种其他的竞争者与追赶者所没有的独特视角,进而看到一些他们看不到的商业机遇。

更多的时候,吴厚刚在退后一步发问,獐子岛现有的增长模式如何更加持续与健康?獐子岛怎么样增强抗风险能力与业务结构的稳定?獐子岛怎么样才能从优势资源的驱动进化到一种更稳定、内生式的增长模式?

獐子岛模式新的内涵与外延

关于企业的发展规律有这样的比喻:当外部资源丰富的时候,人们更愿意充当猎户,没有什么成本,出去折腾一番就有收获,那是“棒打狍子瓢舀鱼”的时代;当猎户与猎物之间的比例越来越失调时,猎户不得不转为牧户,要投入一些设备,还要付出时间,有了培育的概念;而当竞争更加激烈,牧户就不得不转为农户,更多地投入与劳作,才有收获,此乃历史的大规律;再后来,小农化身为大农,从看天吃饭转型为抗旱排涝,由满世界搜寻“丽质野种”到“实验育种”。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寻找成长引擎,首先是目光向外,不停地寻找猎物,而发展到一定阶段,则需要目光向内了,完善商业模式,靠模式的力量来实现资源的价值最大化。獐子岛的模式升级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思路。

资源升级:硬件与技术的主动优化

2012年是獐子岛的“大项目年”。像往年一样,獐子岛向百万亩海洋牧场播下了数以亿计的各种苗种;同时,在基础建设上,獐子岛也有许多大手笔投入。

亚洲最大、世界领先的贝类加工中心宣告建成。这个加工中心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集合了扇贝半壳贝、冻煮全贝、干贝等全品种、全形态、全季节的贝类加工,全球第一贝类供应商的形象初见端倪。

在建的中央冷藏物流基地总仓储能力达到了2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单体冷库,总投资10亿元。这是大洋渔业资源的全球性基地,辐射半径覆盖了东北亚,形成了一个国际交易市场,使獐子岛的资源优势找到了一个更大的价值套现平台。

而鲜活冷藏物流运输公司的成立,则继续扩大了优势资源的辐射半径与周转效率。这是亚洲最高标准的冷链物流系统,21台斯堪尼亚“公路之王”成为陆路保活保鲜配送模式的先行者。奔忙不息的辎重车队,大大减小了产品从原产地到用户餐桌的时间。

告别“看天吃饭”的被动型操作,獐子岛主动优化资源与环境的烙印越来越深。

首先,完善监测手段。中科院的考察船对獐子岛海域的环境要素进行了全面勘察,公司据此绘制了确权海域的电子地图,完成了海域功能区划,构建了北黄海冷水团监测潜标网,24小时不间断地监测底层水文变化。这样,不仅是海域环境监控得到了完善,海洋牧场的管理也有了精细化的基础。

其次,优化海域硬件设施。投放1万块深水人工鱼礁,架设2000台深水试验台筏,升级陆地与筏区养殖、贝类净化生产等作业装备……这些都是持续养护深水区渔业资源的有效举措。

最后,进行市场驱动下的战略布局。獐子岛的布局已经从咸水扩张到淡水。在云南,阿穆尔集团世界级“中华鲟鱼谷”项目在云南顺利开工建设,鱼子酱已出口阿联酋,并得到了日本、中国香港等市场的认可。

这样大的投入与建设,其背后的逻辑,就是要优化资源、优化市场,完成商业模式的升级,促成獐子岛模式的改变。

模式升级:资源与市场的多重融合

一直以来,獐子岛一直有着清晰的“三步走”战略规划:

第一阶段,资源加市场,就是利用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把獐子岛的海产,卖到全国,这也是1.0版的獐子岛模式。

第二阶段,市场加资源,发现市场的需求,根据市场的需求去整合资源,到产品方案,提供给市场。獐子岛认为,集团正处于这个阶段。

第三阶段,从技术到市场,用创新、新技术去引领整个市场,这是獐子岛的未来。

市场加资源,其实就意味着獐子岛走向市场驱动,这是一个有力转变,关键在于獐子岛要形成强有力的销售网络。

吴厚刚要求全员要实现180度转向,由过去开发资源、“生产什么卖什么”向服务市场、服务客户转型。要像一直以来呵护生态资源一样去呵护客户,因为市场链与价值链最终是由客户链来对接,从这个意义上讲,客户链就是獐子岛的生存链。

关于销售网络,獐子岛在打造五张网,分别是活品网、冻品网、海参自助品网、休闲产品网、国际网络。现在这五张网初步建成,从销售网点布局上看,活品网有200家,冻品网有200家,海参自助品网有200家,全球领先的零售商有50家,休闲食品的销售网点正在培育阶段。

獐子岛还对销售模式进行了改变。销售由模式转变为直营模式,经销商逐渐转为了直营合作伙伴。直营后,产品价格更加灵活透明,销售政策、促销活动直达经销商。在2012年“十一”期间日销量突破200吨,创下单日发货1万件的历史新高。直营模式的实行,为运营全球资源提供了想象空间。獐子岛还在鲍鱼市场实行全国会员制,日销售突破了100吨大关,刷新了2011年日销60吨的最高纪录。而且海参产品包装也进行了系统升级,突出原产地区隔功能,精卖资源,彰显了品牌张力与诚信价值。

另一个獐子岛——从地理概念升华为平台概念

獐子岛在打破单纯经营自有资源的局限上,2012年还更多地在利用海外公司及国际贸易优势,积极整合全球鲜活海珍品资源,引导国内消费需求。这一年,獐子岛加快了全球布局的步伐,在日本、韩国、澳洲等设立了资源基地,也开出了獐子岛的第一家国际海鲜精品店。獐子岛还在美国注册了“海洋大厨(Ocean Chef)”的商标,国际品牌终端化运营之门借此开启。

獐子岛将会有更深的含义,从过上的一个岛屿与相关海域,拓宽到内涵更广的平台。全国的、全球的,都可以放进獐子岛的网络。獐子岛平台将会形成标准,来聚合有獐子岛品质的产品。

吴厚刚认为,这种整合不是一个推倒重来的槎合,不是以消灭对手为目的的整合,而是要有容乃大,打造一个平台,聚合更多优质资源。

獐子岛的这个跨越是非常大的。过去,獐子岛的价值链主要是单向的,而现在的平台商业模式通过多方共同创造价值,使平台形成整体价值体系——每方各自创造各自的价值,寻找各自的利益点,并且通过每方的价值不断增多,于是平台的整体价值也不断增大,平台上集成的企业获得的利益也更多,这将是一种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

由此,獐子岛就有了两个概念:第一,北纬39度的那个獐子岛;第二,全球所有地方或者原产地达到要求认证的,达到獐子岛标准的海产品。

商业模式底层逻辑范文5

资产价格决定“风口”来临

在资产价格变动加快尤其是快速上涨时期,金融机构可以“短平快”方式获得较高收益,特别是在科技跨越式发展下,几乎所有类型机构都在努力寻找并试图抢得站在下一个“风口”的先机,如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科技类企业。过去多年,中国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帮助包括金融在内的多个行业获得了丰厚收益。资产价格上涨应主要得益于经济的持续、大幅增长,此外,信用(主要是货币)因素对资产价格上涨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而正是资产价格的上涨为中国银行业“黄金十年”创造了“风口”,银行信贷投向实体经济、投向优质资产,在投向的资产价格大幅上涨(如房地产)中,银行获得了较好的投入产出,体现在过去十年中规模、利润和坏账等指标的持续优化。

而随着全球经济增长普遍低迷、新兴市场光环基本消失,以及各类被认为经济增速较快的代表性国家(如各种“某某几国”)失去期待,资产价格或普遍将面临较大下降风险。当然,在货币超发、汇率体系变动异常(如英国“脱欧”对全球汇率的 急速冲击)等因素影响下,国际市场资产价格变动也将呈现分化态势,在创造短期套利机会的同时,对银行业的风险冲击也将增多。一方面,分化和波动的价格走势将对银行体量巨大的存量资产收益带来负面效应;另一方面,银行业从资产价格震荡中获得的“投机”收益,远不如更为灵活的其他类型金融机构所获,如对冲基金。实际上,资本金比例极少的银行业,长远发展之路是从稳定的资产价格走势中获得风险系数低的收益,而维持稳定的资产价格走势需要稳定的宏观经济运行和货币价值信心等诸多因素。

在“经济增长――资产价格――银行收益”这一链条外,目前还没有对银行盈利增长的较好系统性解释。最近两年,全球市场资产价格变动加剧,原油、大宗商品等主要资产价格经历暴跌;国内市场,房地产价格上涨波动强烈,而作为重要价格体现的股市则暴涨暴跌,当前仍停留低位。综合来看,目前影响资产价格变化的因素更为复杂,资金、增长、信心与价格的关系更不明朗,因而不会出现新的银行业增长“风口”,更何况国内普遍态势是“资产荒”。

区块链对资产价格几无影响

影响资产价格的因素很多,经济、政治、社会因素(如货币、汇率、人口等)都与资产价格变动紧密相关,资产价格变动要素也是经济金融研究的重点和市场努力找寻之所在。在诸多影响资产价格变动要素中,科技或技术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几乎不存在有效逻辑,实践中也很少见到相关案例。实际上,科技和技术进步带来的更多是对资产交易或资产价值实现的便利性,而非创造或过多增加资产价值及价格。当然,技术进步增加“无形资产”是另一问题,如在会计层面;而最近几年兴起的“互联网+”对经济金融体系中“资产”价值也无太多影响,大浪淘沙后依然更多体现为增加交易行为的便利。

区块链作为科技进步的重要最新成果之一,在技术层面的稳定性已经通过运行近七年的比特币得到体现。作为理念先进的技术,区块链的深入、完善及转化落地,必然对未来科技尤其在互联网技术层面产生重大影响甚至“颠覆”效应,借助技术进步,也必然影响到经济、金融体系等宏观层面,进而对实体经济参与者、金融机构等微观主体带来变革,这也是区块链被认为“颠覆”包括货币金融体系在内的现有经济运行系统的逻辑。一方面,区块链被认为将对货币体系、金融监管、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区块链被认为对微观银行业运行带来十分可观的正面效应,如创造新的金融产品、大幅提升运行效率、有效防控风险、提升资产交易质量等。对于前者,比特币基于区块链技术已产生并运行七年,这被视为区块链可应用于未来虚拟货币研发的技术成熟性之证据,换句话说,区块链可以提供“数字货币”以替代现有实物货币。同时,借助区块链及数字货币,金融监管将更加精准,例如对特定资金划拨的编码将使资金只能被投向规定主体。对于后者,是区块链在银行微观层面的具体应用设想。例如,第一,点对点交易,类似基于P2P的跨境支付和汇款、贸易结算以及证券、期货、金融衍生品合约的买卖等;第二,安全记录交易信息,区块链可信、可追溯特征使其能被作为可靠的数据库来记录各种信息,如存储反洗钱资料及交易记录;第三,验证并确认各项权利,如土地所有权、股权等合约或财产的真实性验证与转移;第四,自动智能管理,如自动检测下一交易节点是否具备生效的各种环境,若满足预先设定的程序,交易会被自动处理,如自动付息、分红等。

区块链包括最近两年火热的“互联网+”本质都是去中心化。如上,区块链被认为将“颠覆”包括货币金融体系在内的现有经济运行系统的两个层面中,宏观层面的数字货币依然遥远,金融中介进而金融监管去中心化不仅目前进展不畅,甚至金融监管中心化加强的趋势“若隐若现”,如国内市场所揣测的“一行三会”将改革且方向是合并,则我国的金融监管将在适应市场变动形势下更加集中和中心化。全球层面,各国央行对可能削弱监管的区块链在宏观经济金融的运用都实为谨慎。微观操作层面,在诸多设想场景中,银行短期内还无法替代对资产、资金转移和交割的传统式审查及监控,更何况交易运行系统的研发投入巨大,区块链技术全面改造银行业系统还十分遥远。而最关键的原因有二:一是区块链作为一项技术,本质上是去中心化的数据库,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互联网应用协议,离不开互联网技术基础,虽然创造了比特币等“新型货币创造”实验,但新型货币长期内不会取代现有货币,因为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涉及社会、政治等综合方面;二是区块链技术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不仅尚未形成统一技术标准,而且各种技术方案还在快速发展中,对区块链技术的可扩展性,还没有经过大规模的实践考验,现在还主要停留在原型设计阶段。从微观主体角度,对技术进步最敏感的银行业也只将区块链作为信息传输工具而研究,并不传输金融资产的价值,金融资产仍要在线下结算。综上,区块链从属性和对宏微观经济的影响层面,都几乎不对资产价格产生影响。

金融与科技难以实质融合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是经济的核心,理论上科技与金融“高大上”主体的结合将产生“1+1>2”的良好效果,这也是国内理论与实务届一直致力推进的重大课题。在2013年“互联网+”概念盛行前,“科技金融”的概念在中国已经被重视和实践推进了多年,从国家部委到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等都大力推进科技金融在我国的发展,如政府科技金融发展规划、银行科技金融分支机构、高校科技金融研究杂志及成果等。在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中,科技金融被认定属于产业金融范畴,主要是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落脚点是强调科技产业的发展需要金融强力助推,因而科技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更多是科技企业寻求融资的过程。在“互联网+”出来后,金融领域“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被迅速提出并成为热点,大量机构声称自身具备“互利网金融”属性。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也努力拓展在此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如各类网上商城等,但仍然被市场认为在此领域的进展缓慢,不符合“互利网+”时代的快速发展精神。从“科技金融”到“互联网+”的演进时间轴上,“金融科技”的概念随后出现并炙手可热,被称之为“金融圈的科技革命”,体现出市场对金融与科技已然紧密结合的某种肯定性判断。

金融科技英文为“FinTech”,即Finance加Technology的缩写,FinTech是目前金融圈、互联网圈最为风靡的概念,被认为核心是用技术驱动金融创新,维基百科(Wikipedia)对其的描述是:一种运用高科技来促使金融服务更加富有效率的商业模式。无论从字面还是具体定义来看,金融科技强调科技对金融服务的帮助,且落脚点是成为一种商业模式,而此前的“科技金融”更多强调金融对科技企业提供融资。金融科技被认为通过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兴技术对传统金融进行改造、革新乃至颠覆,从而提供更为普惠的金融服务,可被应用于金融领域各方面:借贷、财富管理、支付、保险、众筹、征信,甚至零售银行和房屋中介。“互联网金融”及归属于其的P2P都可被划定到金融科技概念之下,而目前区块链正是金融科技话题中“热度最高”的一个。在金融科技尤其区块链应用上,包括:美国证监会(SEC)批准在线零售商通过区块链技术在互联网发行股票计划、纳斯达克在个股交易上使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发型与管理、商业银行内部成立区块链实验室(花旗银行、瑞银、纽约梅隆银行等相继成立研发实验室,重点围绕支付、数字货币和结算模式等方面测试区块链应用);在中国,平安银行加入成立于2015年9月的全球区块链联盟R3,2016年4月、5月,国内分别成立了中国分布式总账基础协议联盟和金融区块链合作联盟(深圳),合作开展区块链在金融中可能的应用研究,但距离形成有效盈利模式仍为时尚早。

实际上,从“互联网金融”火热开始,都带有市场对科技与金融实质融合、进而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深刻期许,就像科技与制造业的实质融合将带来新的“产业革命”一样,但效果不达预期。从金融本质属性来看,是资金融通以便利交易达成与价值实现,而金融创造的价值广义上永远无法成为社会价值创造的主流。从“科技金融”到“金融科技”,虽然侧重的主体不同,但并不能代表科技与金融的实质融合,如果前提是定义“实质融合”的核心是创造全新、持续和不断增长的商业模式。因而科技进步对金融业发展的“革命性影响”缺乏依据且言之过早,区块链同样不会带来银行业营运模式的彻底性变革。

仍要保持对区块链“憧憬”

在科技与金融寻找实质融合的过程中,区块链更多体现的是一种技术属性,其“颠覆”意义的社会属性拓展,还需要在社会认知层面和自我技术层面的不断调整和突破后,要在理念与实践皆切实达到被很多观点期许的那种“革命性”转变基础上。抛开“数字货币”等依然长远的话题,从微观层面的现实运用来看,区块链作为一项很好的中心化数据库和互联网协议,在银行业目前运营中是具有较好应用前景的,如在区块链技术成熟下对客户信用信息的确认将更为便利和准确,银行间业务合作的清算、对账可以实时并显著提升效率,由此一些因技术手段受限于T+1类规则的交易可以做到实时交易,高效率带来的将是交易收益的增长。作为对科技最为敏感的行业,银行业研究和试验区块链技术也是自然,更何况区块链概念自流行伊始就更多与金融业联系在一起。

但也如上文所述,银行业运行的基本逻辑,如风控理念与成熟业务模式,具有很强稳定性,这也是长期积累和投入布局的结果,虽然银行业应对市场变化作出应对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最近几年迅速布局和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开展区块链合作研究,但其运行体系及逻辑并未有重大乃至根本性改变,银行业传统业务内核依然稳固。如果区块链仅是从“技术属性”角度为银行业运行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而不是从“颠覆货币金融体系”的宏大愿景出发,则区块链将不会带来银行运行模式的变革及收益模式或商业模式的重大革新,但却有助于获取效率收益。或许,作为一项互联网协议,区块链目前首要的任务也正是从技术角度提升银行现有业务模式的效率与安全系数,而在此过程中衍生出的“商业模式”也更多是由第三方技术服务商作为主体,由其承担银行业区块链应用的“技术升级外包”工作。当然,效率和安全层面的优化也会为银行带来收益,只不过相较银行从“资金融通”的核心商业模式中获得的收益,区块链目前带来的更多是一种“”收益。

商业模式底层逻辑范文6

今年资本趋于谨慎,创业者获得风险投资的难度在加大。然而,尽管创业日益艰难,但并不代表完全没有机会,创业者对时机、赛道、商业模式的选择非常重要。如果能遇到一位好的投资人,在提供资金的同时还能帮你梳理战略、拓宽视野、补齐短板,登顶成功的概率无疑会大很多。

过去四年里,创业邦推出的“40位40岁以下投资人”榜单发现和挖掘了百余位优秀的青年投资人,如今他们依然活跃在一线,是投资界的中坚力量。2017年,创业邦继续为创业者们挖掘最具商业价值发现力的“独角兽”捕手,盘点热门领域,预测创业风口。

两个月来,我们通过问卷和专访的形式对来自85家活跃投资机构的126位投资人进行了调研,最终筛选出了TOP 40。

这40位上榜者的平均年龄是36岁,职业生涯平均投出案例39个,经手的资金总额平均高达17亿人民币;有超过30位已经斩获了丰厚的回报,普遍在1万美元以上,最高回报达到十亿美元级别。在过去的2016年,他们平均投出了10个项目,平均有6个项目拿到了下一轮融资。

此次上榜的投资人均主投出过十亿美元级别以上的独角兽公司,投出的现象级企业、教科书级别的案例不在少数:元Z资本合伙人刘毅然投了ofo共享单车,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伙人曹曦投了快手和斗鱼,南山资本创始合伙人何佳投了bilibili,经纬中国合伙人王华东投了陌陌,DCM合伙人赵磊投了货车帮……

2017年,消费升级、前沿科技、内容创业依然是热门投资主题。今年聚焦前沿科技的上榜投资人有15位,去年仅有6位;关注内容领域的上榜投资人今年有11位,去年同样仅有6位。此外,交通出行、物流、新品牌、新电商则是近两年异军突起的新风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