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共享对企业的价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共享对企业的价值范文1
关键词:施工企业 工程项目 财务控制
一、加强工程项目财务控制的必要性
财务控制从广义的解释应是出资人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综合、全面的管理。就控制主体而言,既包含所有者(出资人)对经营者的控制,又包含经营者之间不同层次的控制;财务控制的内容是对企业各个层次上的财务活动进行的约束和监督,包括企业筹资、投资资金营运及收益分配。一个健全的企业财务控制体系,实际上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反过来,财务控制的创新和深化也将促进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管理科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重视和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工作,从严治企,实现管理创新,是国有施工企业适应市场、增强竞争力的迫切要求。从总体上讲,我国施工企业的管理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如经营观念陈旧、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水平低下的状况还没有完全改变;财务账目不实、采购和销售环节“暗箱操作”,生产经营过程“跑冒滴漏”等问题仍然很严重。对此,企业应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加强企业管理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尽快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内部控制财务报告的管理方式。
财务控制的重要性是保障现代企业制度顺利实施的核心机制。首先,对企业所有者来说,他最关心的是其投入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即实现资本保值、增值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有有效的财务控制做保证。其次,对经营者而言,财务控制是其履行受托经营责任、实现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目标的重要保证。再者,财务控制能够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冲突,使控制双方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从而保证现代企业制度的顺利实施。在现代企业中,其主要作用如下:一是有助于管理层改善经营方式,实现经营目标;二是保护企业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和损害;三是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四是保证企业财务活动的合法性。可见,财务控制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的一种责任和义务。
二、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责、权、利失衡。由于长期以来受到计划经济的束缚,施工企业的改制进行不够彻底,特别是工程项目承包机制和人事任用制度改革的力度不够,造成责、权、利失衡,责、利不能同时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权力过于集中;二是成本在手中,效益不在心中;三是项目经理负盈不负亏。
2.“管”则死,“放”则乱。权力过度回收企业层,不能充分调动项目经理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权力下放过大,则难以有效控制,必然引发滥用权力的负面效应,这是目前施工企业授权管理普遍遇到的尴尬局面。
3.内部控制观念陈旧。由于施工企业的改制不彻底,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很多缺陷,许多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局限于内部牵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或内部控制结构阶段,甚至有些企业以为内部控制就是俗称的内部监督,这种认识与现代企业的要求显得格格不入。
4.委派会计人员监督不力,会计信息失真。
三、加强对施工企业工程项目财务控制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授权管理的控制。授权控制是一种事前控制,是在某项财务活动发生之前,按照既定的程序对其正确性、合理性、合法性加以核准并确定是否让其发生所进行的控制。这里指在项目实施之前对项目经理行使管理权限的范围及内容加以核准所进行的控制。授权管理控制的方式是通过书面授权书(或正式文件)来明确授权事项,授权管理的原则是对在授权范围内的行为给予充分信任,但对授权之外的行为不予认可。
授权控制按实施形式可分为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两种。对工程项目部的一般授权应包括:在保证总工期的前提下有权对自行施工项目及负有管理责任的分包项目的施工工期进行安排和调整;有权制定自行施工项目的作业承包方案;有权建议选用或辞退分包队伍;有权自行决定选用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有权直接向项目业主进行现场施工数量变更、索赔等事项的签证和相应的经营工作,对自己的跟踪中标的工程项目有优先承包权;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管理制度的前提下,有权决定项目可控成本的支出。对于分包项目的确定、分包队伍的选用、分包合同的签订、分包工程结算、分包工程款的支付、大宗材料的采购、大型施工机械的租用、非生产性开支、项目资金的借贷和分配等必须符合国家法规规定和企业管理制度,并得到上级特别授权项目经理才能行使相应的权力。就施工企业流动性大、管理跨度无限延伸的特点,实施对项目经理的明确授权控制是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之一。
总之,授权控制应实现以下几点:(1)工程项目部的所有人员不经合法授权,不能行使相应的权力;不经合法授权,任何人不得审批。(2)所有业务未经授权不能执行。(3)财务业务一经授权必须予以执行。
2.进一步加强对预算管理的控制。预算管理在西方可以说是流行的财务管理方式,在我国以宝钢为代表的一批大型国有企业都实践以预算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一种新的控制机制。这里所指的预算管理是工程项目施工以预算管理,是工程项目的成本计划文件,它指明了施工阶段项目成本管理的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必要措施,是整个施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管理控制必须在授权管理控制的制约下,上升为事前及施工过程等一系列细化的财务控制目标。根据工程的预算情况结合本企业的定额水平将工、料、机,责、权、利关系落实到各部门、各工序乃至每个员工,将项目成本划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类。变动成本(主要指工、料、机)中的数量部分为作业层的可控成本,实行定额控制;单价部分为项目管理层或公司职能部门的可控成本,实行预算和市场孰低原则控制。固定成本(主要指间接费用、管理费、利息支出)实行总额控制,将项目计划总费用按计划工期分配到各职能部门的每月中进行控制或包干使用,使之明确他们各自的权限空间、责任区域和责任成本以及相应的奖节罚超配套措施。实施工程项目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预算管理,强化工程预算的财务控制功能,便于在施工过程对项目成本和资金使用的监控与考核,以利于随时发现成本水平的偏差,及时调整决策。施工过程的成本水平真实与否来自会计信息的质量,如何控制会计信息在过程中一贯真实可靠,是有效实施预算控制,防止寅吃卯粮、项目前盈后亏的关键所在。
3.进一步加强对资金管理的控制。完善企业的资金内部控制,必须有完善的相关内部控制组织机构。企业成立财务结算中心,集中管理内部单位的现金收付;监控货币资金的使用方向;统一对外筹资,确保整个企业的资金需要;办理内部各单位(分公司、项目部)之间的往来结算;实施财务控制等。
4.改进项目会计主管委派制。实行对工程项目部委派会计主管,是强化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保证。上级委派会计主管确定了会计监督者的地位,在会计工作中建立一个约束工程项目部权力的关口,有效实施对项目经济活动的日常及过程监督控制,防止经营承包者利用占有和掌握着会计信息资源,按照自己的意图去决定会计信息的生成和利用、粉饰会计报告,实现短期的个人价值最大化。
5.不断完善内部考核、激励机制。授权控制、预算管理、资金控制、委派会计主管等约束措施并不能完全有效地禁止经营承包者的投机行为。企业对属下的工程项目经理能够做到合理的设计“约束+激励”控制方式,去引导经营承包者的行为,使其发生投机行为的可能性减少或可以预期。即应该让经营者为企业付出的劳动和贡献获得“满意”的回报(包括经济上的报酬和名誉地位的满足),但是仅此还不能阻止经营者会想方设法去获取报酬之外的收入。因此必须在制度上规范管理程序和设计控制方式去禁止经营者的投机行为,以及一旦发现“经营越轨行为”所采取的严厉惩罚性措施,使得经营者能够在得失之间进行理智的权衡,引导他们放弃“非分之想”,心安理得、稳定地获得“满意”的报酬。
财务控制是企业治理控制权的一种体现,有效的财务控制有赖于完善的、良好的控制环境。在现代企业中,委托人拥有财务资本,企业经营决策人员拥有管理企业的知识和能力资本,工人拥有人力资本,可以说企业是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达成的一种契约。同时,由于企业是一个不完备的契约,它不能消除每个要素所有者行为所具有的外部性,个人价值最优化的选择一般不等于从企业整体角度考虑的价值最优化选择。所以,笔者认为,最优的内部控制,应当能够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使一个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内部控制应当能够使企业每个参与人行为的外部效应最小化。为了消除个体行为的外部性,在内部控制建设中也必须贯彻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相对应的原则,只有实现这种对应,才会形成一种动态的内部制约机制,才能真正有效地起到控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宗柳,陈汉文。企业内部控制:理论、实务与案例。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石本仁。公司治理与中国会计改革。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3.刘炳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纲。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
4.李兴山。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
财务共享对企业的价值范文2
关键词:虚拟企业 价值创造 价值分配 价值链
虚拟企业(虚拟组织)一词最先由美国学者肯尼斯・普瑞斯于1991年在向美国国会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提出,并将其定义为迎合明确的时间机遇或预期的时间机遇而产生的……各种企业单位形成的一种集团,其中人员和工作过程均来自于这些企业单位,他们彼此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为共同的利益而奋斗,不同于其他合作形式的是工作过程仍然保持相互独立,互不影响。虚拟企业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完整的经济实体,它不具备法人资格。它实际上是由若干独立的参与运作的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虚拟企业具备动态联盟、机构和功能虚拟、各参与企业的核心能力集成、运作方式多样化等基本特征。因此,虚拟企业实质上是企业经营的一种策略。
虚拟企业成立与运作的基础是价值创造,理性的合作者追求的是价值的最大化,虚拟企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合作的结果是1+1>2的效应,虚拟企业的竞争力可从一组数据看出,据估算,虚拟企业与一般企业相比,可缩短50%-60%的设计时间,节约30%-50%的设计变更时间;可减少98%的采购数据错误,采购工作量则减少30-50%;生产制造质量可改善80%,而为保证质量所花费的时间缩短30-70%,库存也可减少30-70%。虚拟企业的竞争优势最终会转化为企业财务利益的增加和价值的创造,具体从财务角度考察虚拟企业的价值创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成本费用的降低。导致虚拟企业成本费用降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虚拟企业在选择参与企业时就将低成本作为进入的前提条件,从源头上形成低成本的特征;其次,基于网络的信息共享使得及时和精益的生产方式成为可能,及时和精益生产降低了企业的制造成本和库存成本;虚拟企业的异地生产方式,即虚拟企业的生产制造功能一般选择在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和距离市场较近的地方,降低了制造成本和节约了运输费用;再次,虚拟企业的各参与企业共同分摊技术开发、市场推广等费用,降低了每个企业的负担;再次,虚拟企业能够借助于各参与企业的核心能力很快实现规模经济,使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降到最低;最后,虚拟企业的功能和机构虚拟导致企业组织机构和规模的精简,同时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网络化均会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和沟通成本。此外,联合采购形成大规模定量,在与供应商的讨价还价中取得优势,削减采购成本。
虚拟企业的投资节约。传统企业集人、财、物、产、供、销等全部职能于一体,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必须通过对这些所有方面的投资来实现,企业投资规模大,投资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高,同时,在所有方面必须与外部的一流的供应商竞争,否则就会丧失竞争力而给企业造成损失,而虚拟企业只需投资于某一核心功能,建立和维持自己的核心能力,所需投资额较少,这也符合努力将企业做强做精的现代管理理念。
虚拟企业的风险分散。虚拟企业运作的基本方式是合作化,合作的结果之一便是风险的分散,虚拟企业是核心能力的集成,各参与企业都具备一定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同时优势互补,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与独自经营相比较而言经营风险低;联合技术开发是虚拟企业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基本原则就是风险共担、共享资源、收益共享,由于技术开发的投资额大且失败率高,单个企业难以承受,而虚拟企业通过联合攻关,提高成功率,即使开发失败,也可通过风险分散降低损失。
虚拟企业的收益增加。虚拟企业运作的协同效应,如微软和英特尔公司的策略联盟合作使其占据了电脑市场的大半壁江山,当微软开发出新软件时,市场对英特尔公司的高性能的芯片的需求量迅速增长,相反,也只有英特尔公司的高性能芯片才能体现微软的软件的价值;共享客户资源,组成营销联盟,共同做大市场蛋糕,成功的案例有小天鹅洗衣机与碧浪洗衣粉的合作,在碧浪洗衣粉的包装上印有“推荐一流产品,小天鹅洗衣机”,在小天鹅洗衣机的促销现场也会有分发碧浪洗衣粉的场景,削减成本的同时共同拓展了市场。企业相互之间的学习是虚拟企业的特征之一,学习的结果提升了企业的竞争能力,获取竞争胜利的收益。
虚拟企业的共同筹资。参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信用融资是虚拟企业资金需求的重要来源,还可以相互拆借、相互投资等多种形式相互融资,调节资金余缺,既解决了资金的来源问题,又降低了资金成本,发挥资金的协同效应;虚拟企业是利益共同体性质的组织,债权债务的清偿较其他企业要容易得多,缩减了资金占用的绝对规模,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虚拟企业在价值创造的基础上,面临的下一个问题是价值分配,价值分配问题是决定虚拟企业存在与发展的决定因素,虚拟企业是一种介于古典契约和传统企业之间的中间组织,或者叫准市场组织,因此,其价值分配有其特殊性,在市场化的基础上还应充分协调。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互惠互利、利益均沾的原则。这一原则体现的是公平精神,虚拟企业组建的立足点就在于各参与企业能够分享合作的成果,并且应获取较独自经营更大的利益,这就是虚拟企业共赢的基本价值取向,否则,虚拟企业便会失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原则也充分体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要求。
风险、成本与收益对等原则。互惠互利、利益均沾原则并不意味着平均分配,在分配的过程中,还应按照各参与企业所承担的风险、成本以及所做出的贡献的大小来具体操作,所体现的是效率的思想, 既要照顾所有参与企业的基本利益,又要突出核心企业的利益保障,虚拟企业才能健康运行。这一原则也充分体现了虚拟企业既合作又竞争的特征,要想获取更大的利益就必须掌握关键资源,加大对核心能力的投资,开发出高附加值的技术和产品。
虚拟企业的价值分配在遵循以上两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具体分析各参与企业从虚拟化运作中获取的价值大小。
基于价值链的分析方法。价值链理论首先是由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来的,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的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它们构成企业的价值链,而一个企业的价值链又处在一个范围更广的一连串的活动中,波特称之为价值系统,这样,由多个企业价值链的整合就构成产业价值链,所谓产业价值链,就是描述企业内部及企业之间为生产最终交易的产品或服务所经历的增加价值的所有的活动过程。虚拟企业的各参与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创造的附加价值的多少就决定了它们获取分配比例的大小,每一个活动创造的附加价值是指这项活动产生的增量收益和增量成本的差额,虚拟企业的核心企业一般集中有限资源投入到创造附加价值最大的重要环节,获取价值链的主要收益。如耐克、锐步、爱立信的公司都只保留了设计和行销两项功能,其它全部虚拟出去,其原因就在于这两项功能是创造附加价值最大的环节,获取的收益也最大。而价值链中的其它企业只能获取社会平均利润率的收益水平。
财务共享对企业的价值范文3
关键词:连锁经营 价值链 价值管理
一、零售连锁企业的网络化特征使以价值链为基础进行会计信息重构成为必然
在零售连锁企业中,既有通过产权联系的直营店,也包括产权松散的特许店和自由连锁店,以及相应的辅助机构。在整个企业外部,还存在大量直接或间接联系着的供应商和产品用户,它们与总部之间或彼此之间进行频繁的交易与联系,最终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组织。复杂的网络结构必然带来价值链条的多样化和多层次性,连锁企业内部不同的业务单元价值链、各个业务单元价值链的各项价值活动、每项价值活动不同的作业活动以及企业外部的价值链最终形成一个价值网络,并伴随着物流、信息流、知识流、资金流的流动而有序运转。这要求从纷繁复杂的经济联系中识别企业内部和外部价值链(包括主价值链、子价值链、子支价值链等),将其分解到作业层次,动态反映企业的价值信息。因此,在连锁经营环境中,特殊的网络结构使以价值链为基础进行会计信息重构成为必然。
在连锁经营环境中,网络信息共享使以价值链为基础进行会计信息重构成为可能。在实践中,零售连锁经营企业依靠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SCM(供应链管理)系统等的应用,本身正在成为一个快捷、低成本的信息收集系统;众多的店铺每天源源不断地输入连锁系统总部的大量市场信息,被自动记载、自动归类整理、自动存储进入数据库,为正确决策提供了充足信息。总部将其中的需求信息反馈给生产厂家,或直接向其提出订货,使预测性生产建立在市场信息比较充分的基础上,将带有很大不确定性的生产转化成针对市场需求的订购性生产,在最大限度内达到市场出清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各方预期。零售连锁企业会计数据的取得如图1所示。
二、零售连锁企业的价值链分析
1.识别零售连锁企业的价值活动。价值作业也称为价值活动。价值活动和日常会计分类很少相同。传统会计分类(例如间接费用、管理费用、直接费用)按技术上完全不同的活动进行分类,并把同一种活动的各个部分分离开来。价值链会计与之不同,其出发点首先是识别有各种明显差异但相互联系着的价值活动,这从根本上保证了不同价值活动在价值链会计核算中的完整性。以大型零售连锁企业为例,基本价值活动包括商品采购、物流配送、商品销售、市场运营、售后服务五个方面,辅助活动包括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准备、技术开发、投入物采购四个部分。其中,每一种价值活动都会对连锁企业的价值链产生影响,这些相互联系价值活动共同作用为连锁企业创造利润,从而形成连锁企业的价值链系统。
2.零售连锁企业的价值链确定。为构建价值链会计,有必要在一个特定产业定义连锁企业的价值链。从基本价值链着手分析,个体的价值活动将在一个特定企业中得到确认。实际上不仅不同的产业具有不同的价值链,即使是在同一产业的不同企业,以及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价值链。下面以某一大型零售连锁企业为例,具体分析其价值链构成情况
3.零售连锁企业价值链的内外部联系。在零售连锁企业的价值链系统中,有两类联系活动:连锁企业内部的联系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内部联系主要是顾客管理系统,它跨越职能工作,有效地解决了节点企业内部的成本与资源配置问题。企业之间的联系贯穿于价值链系统的全过程,通过对整个价值链上决策流和信息流的调节与控制,不断优化物流、资金流与工作流,致力于进一步减少价值链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冗余成本与缓冲库存。通过了解连锁企业价值链的内部与外部联系,可以理清价值链关系的相互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其会计体系。
三、基于零售连锁企业具体经济环境的价值链会计与传统会计之间的区别
1.零售连锁企业价值链会计突破了传统会计的主体界限。传统会计理论一般认为会计主体只能是某一特定单位,它可以是一个法律实体,也可以是一个非法律实体。当前形势下,那种“一方赚利别人亏”的局面已经很少存在,企业更应追求的是整个价值链联盟的共赢,也唯有建立在共赢基础上的企业竞争优势才可以长久、稳定地保持。价值链会计的核心是由企业的内部会计问题拓展到外部会计问题,突破了以前会计体系中会计主体的局限。
在零售连锁企业中,除包括由部分直接投资的直营店外,还包括各种非产权性质的特许店和自由连锁店。这些分店均构成连锁企业内部价值链条的重要环节,企业内部的各种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经由各节点企业而有序流动。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总部与各分店形成一个统一的价值系统,共同作用为企业创造价值。鉴于此,零售连锁企业的价值链会计研究应该站在整体企业的战略高度,反映以内部价值链形式存在的一切可以量化的价值信息。以此延伸,我们可以看到,在连锁企业外部,其会计信息涉及的主体范围也已经大大超过财务会计所假设的特定会计实体,包括上游价值提供者——供应商、下游价值接受者——客户以及竞争者——同行企业。因此,零售连锁企业价值链会计研究的主体假设应该表述为:以价值链形式存在的一切可以量化的会计管理主体。
2.零售连锁企业价值链会计信息要素的扩展。我国会计界把会计要素归纳为六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目前,零售连锁企业在价值链会计信息要素上的突出问题集中在要素范围扩展及要素类型更加多样化上。(1)资产范围的扩展。资产是被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未来或现实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而经济资源又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扩展的概念。对传统商业企业而言,其拥有的经济资源的基本形态是货币、商品、原材料、厂房、设备等物质形态,相应的资产结构为单一的物力资产。在连锁经营环境下,企业的价值链会计要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物力资产,还包括品牌、良好的供应渠道、消费者关系等其他软资产。(2)商品成本外延的延伸。与传统会计相比,连锁企业价值链会计核算所涉及的商品成本的外延有了更大的扩展。不仅包括传统的商品采购成本,更涵盖了内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其他与商品销售相关的成本,如商品配送成本、营销成本、顾客服务成本等。(3)会计信息要素的类型。从会计信息要素的类型来看,连锁企业价值链会计信息的要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而且包括消费者服务、生产效率、生产周期、商品质量等新的会计管理要素。信息的类型也不仅是事后的反映和核算信息,还包括事前计划和预算的信息、事中监督的信息。
转贴于
3.零售连锁企业价值链会计以“价值增值最大化”为目标,强调时间价值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从价值链理论分析,连锁企业内部广泛存在着各种由产权或契约联系着的价值链条,在外部还存在各种与供货商或顾客之间的、以及与竞争对手之间的横向或纵向价值链,整个企业的竞争表现为各种价值活动以及各种价值链条之间的协调与制衡。鉴于此,连锁企业价值链会计目标可以表述为:提供连锁企业价值创造的动态信息,借以制定和优化连锁企业内外价值链,实现整个体系价值增值的决策,并进行相应的管理控制。
4.零售连锁企业价值链会计计量单位多样化。价值链会计的突出特点是其生成的会计信息(包括非财务信息)有助于决策,而且不必受会计准则的限制。因此,在价值链会计概念框架内,计量单位不仅包含货币单位还包含非货币单位即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共存,可以弥补以往财务分析的不足,扩展财务分析的功能,充分发挥财务分析的作用。
5.零售连锁企业价值链会计实现了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实时控制。价值链会计实施的是全方位、全过程的会计管理,它以管理过程的时间序列为依据,实现了事前管理的统筹规划、事中管理的实时控制和事后管理的分析考评。同时价值链会计还借助信息技术这一平台,采用实时管理、在线管理和远程控制,其反映速度快,时效性强。
四、零售连锁企业价值链会计的体系结构
根据价值管理的构成要素,零售连锁企业价值链会计的体系结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价值信息管理。连锁企业的价值信息管理主要包括实际工作流程中价值信息的跟踪(即会计核算)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评价。价值信息跟踪通过在连锁企业内部各业务流程中实施信息技术,实现财务业务的在线操作。目前,ERP系统、CRM系统、SCM系统在连锁企业应用广泛,这使具体的业务操作与日常记账处理融为一体;此外,XBRL语言将不同格式的会计信息标准化,这样,企业外部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转换将变得十分方便。从记账方法上来看,要求以作业为基础建立量化、归集体系,以从一对一的角度实现价值增值管理。价值信息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平衡计分卡法、基准指标法、经济增加值法等。
2.价值增值管理。零售连锁企业的价值增值管理主要是对成本的控制。这在作业为基础的量化体系中能够比较容易地实现。比较可行的方法是:首先识别零售连锁企业的各种价值活动,然后将企业在价值信息跟踪中归集的相关成本,分摊到价值链的各项价值活动中去,如商品采购成本、固定资产摊销成本、职工的招聘、教育培训费用等。分摊的目的是产生一个反映成本分布的价值链,通过比较各价值活动的成本分布,从而找出可以改善成本的突破口。这是零售连锁企业价值增值管理的关键环节。
五、结束语
价值链会计作为一种新型会计模式,本文的研究为其在零售连锁企业的实务应用提供了思路。主要从会计的角度探讨了零售连锁企业以价值链为基础进行会计信息重构的必然性、可能性;在以作业为基础的量化体系中,对零售连锁企业的价值链进行了分析;比较了价值链会计在信息涵盖量、前瞻性等多方面较传统财务会计的优势;根据价值管理的构成要素,探讨了零售连锁企业价值链会计的体系结构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张晔清.连锁经营管理原理[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2.王田苗,胡耀光.基于价值链的企业流程再造与信息集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陈良华,李文,缪云霞.基于供应链理论的会计信息重构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4.阎达五.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4(2)
财务共享对企业的价值范文4
【关键词】企业并购的几种方法;及对企业产生的效益
1.背景介绍
企业并购,就是指企业间的兼并与收购。在国际上通常被称为“Mergers and Acquisitions”,简称“M&A”。兼并,又称吸收合并,指两家企业合并成为一家企业,通常都是较占优势的企业吸收另一方。收购,指一家企业使用现金、有价证券、或者非货币性资产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股票或者资产,以获得对该企业资产的所有权和控制权。企业并购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深化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
企业并购的形式主要有三种: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横向并购,是指同行业、同领域的企业之间的并购活动;纵向并购,是指企业和供应商、顾客之间的合并;混合并购,是指不相关的企业之间的并购。
2.并购中财务战略分析
2.1 并购方法的选择
企业并购可分为同一控制下进行的企业并购和非同一控制下进行的企业并购。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多方的最终控制,且非暂时性的合并;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的双方在合并前后均不受同一方或相同多方最终控制的合并。同一控制下进行的企业合并,采用的会计计量方法为权益结合法;非同一控制进行的企业合并,采用购买法的方法进行会计核算。
购买法将并购视为一种资产交易行为,即将企业并购视为,并购企业购买被并购企业的设备、厂房等资产,承担其负债等行为。因而,购买法下,并购企业应按照合并时的公允价值计量被并购企业的净资产;投资成本超过净资产公允价值的部分,在并购企业的合并财务报表中体现为商誉。
权益结合法则是将企业并购视为参与合并的双方经济资源的联合,或是股东权益的结合。这种方法认为并购企业以自身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票或货币资产,交换被并购企业的大部分股票的行为的实质并非资产交易;而是参与并购的各方共同控制一家企业,共同分担合并后企业的风险,共享企业的利润。则在此种情况下,无法在参与并购的双方中确定购买方和被购买方。因而,在权益结合法下,无论并购方所发行的新股的市价、支付的货币资金的实际价值,与被并购方净资产的账面价值是否存在差异,均以被并购方的账面净值入账。
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表现在会计处理方法不用,所披露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差异,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以及对财务指标的影响。
此外,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下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也有所不同。
1)可靠性。由于购买法使用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确认存在一定的困难;权益结合法使用被并购企业的账面净值计量,因而,权益结合法下的会计信息可靠性较高
2)相关性。购买法使用公允价值计量,便于企业财务报表的使用者依据其数据做出决策判断,因此,购买法下的会计信息相关性较高。
3)可比性。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购买法,使得企业的会计数据更具有横向可比性。但是由于前期以历史成本计量,在这种方法下,会计信息的纵向可比性大大减弱。相比而言,权益结合法下,由于使用的是账面净值,会计数据的纵向可比性较高。
同时,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的选用,对企业的财务报表也会有相应的影响。首先,购买法由于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将会出现商誉;与此同时,在利润表中也会相应的出现商誉的摊销或减值准备。而权益结合则不会出现商誉,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减值和摊销。其次,购买法仅确认并购完成日后,被并购企业的会计收益;而权益结合法则将被并购企业整个会计期间的会计收益都确认为并购企业的收益。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权益结合法核算下企业的净利润,将会较高于购买法下核算的企业净利润。而购买法核算得的并购企业的净资产,往往高于权益结合法下企业的净资产。
最后,并购企业的财务指标也会因为企业并购会计核算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1)净资产收益率。由于权益结合法下会形成相对较高的净利润,以及相对较低的所有者权益,所以,权益结合法核算下的净资产收益率,往往高于购买法下核算的净资产收益率。
2)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购买法核算下的企业,一般按照公允价值调整后,负债的变化量将会小于资产的变化量,从而导致购买法下计算的资产负债率或流动比率,小于权益结合法下计算得数据[14]。
考虑到企业并购方法的不同将会导致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最终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不同的影响,并购企业在进行并购时需要选择最优的方法以帮助企业顺利完成并购,并达到预期的效果。企业可以通过改变关联方等方法,来改变自身与目标企业的关系,设法将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调整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这样不仅能在并购时,确认被并购企业整个会计期间的收益,还消除了商誉对企业后期净利润的影响。
2.2 案例分析
案例1:TCL集团吸收并购TCL通信
2003年,TCL集团通过换股的方式,吸收并购了TCL通信,并借此通过IPO实现整体上市。TCL集团并购TCL通信,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按照现行新会计准则,应该使用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核算。以下将就TCL集团按照购买法和按照权益结合法进行会计核算进行比较。
分析上述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发现:
1)总资产规模,购买法大于权益结合法。从TCL集团资产负债表对比表中可以发现,购买法核算下,TCL集团的总资产比权益结合法核算下的总资产,高出近14.08亿元。而这14.08亿元正好是购买法核算下,TCL集团确认的商誉,体现在合并报表的无形资产中。由于商誉而导致总资产的增加,也使得购买法下计算所得的资产负债率低于权益法结合法。
2)所有者权益中的资本公积,购买法大于权益结合法。购买法核算下,TCL集团按照公允价值核算企业并购,且TCL集团对TCL通信的并购采用换股的形式,则公允价值高于股本面值的部分,确认在合并资产负债表的资本公积项目中,从而导致购买法下的资本公积高于权益结合法。
3)所有者权益中的未分配利润,权益结合法大于购买法。主要有两部分原因,首先,购买法仅确认被并购企业并购完成后,会计年度内形成的收益;而权益结合法则确认被并购企业整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其次,购买法形成的商誉在并购完成后,并购企业将会对其进行减值,形成费用,减小的企业净利润,在资产负债表内体现在未分配利润项目中。
4)净资产收益率,权益结合法高于购买法。净资产收益率,是净利润比所有者权益的比率。由于商誉减值准备,以及仅确认子公司并购完成后的收益,购买法下的净利润会较低于权益结合法下的净利润。而购买法下的所有者权益又高于权益结合法核算的数值。因此,权益结合法下的净资产收益率高于购买法。
5)未来年度净利润,在其他因素都相同的情况下,权益结合法大于购买法。购买法在并购当期形成的商誉,会在后期对并购企业净利润产生持续的影响,直至减值完全。
从以上的对比分析中可看出,购买法虽然能在并购时,帮助企业激增总资产和所有者权益,但权益结合法,更能为企业未来的经营提供便利,优化企业的财务指标。
案例2:北大荒并购秦皇岛北大荒麦芽有限公司
2008年7月,北大荒以现金9,280.74万元完成了对秦皇岛北大荒麦芽有限公司的收购。由于,北大荒的控股股东为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而秦皇岛北大荒麦芽有限公司的五位主要股东,均受北大荒农垦集团的控制;所以,此次企业并购被认定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并购,采用权益结合法核算。
秦皇岛北大荒麦芽有限公司是由黑龙江农垦总局下属的农场,于2005年投资兴建的,隶属于红兴隆分局。2008年3月,在北大荒对其进行企业并购前,秦皇岛北大荒麦芽有限公司的股份就已进行过一次转让。根据2008年3月北京产权交易所关于秦皇岛北大荒麦芽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的文件披露,秦皇岛北大荒麦芽有限公司的主要五名股东均将各自持有的股份装让给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即北大荒的控股股东。
通过这次股权转让,北大荒与秦皇岛北大荒麦芽有限公司成为了关联方,帮助北大荒在进行并购时,将企业并购分类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从而,在进行会计确认时,采用权益结合法,为企业并购的成功打下基础。
2.3 估价方法的选择
企业并购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其程序主要有目标选择和评估,准备计划,以及协议并购实施三个阶段。其中,目标的选择和评估是整个并购活动的基础;而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又是目标评估的核心内容,它决定了并购活动能否最终取得成功。
对于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现金流量折现法(DCF)、市场比较法和资产净值法。
现金流量折现法是一种最常见的方法,就是用目标企业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一系列的预期现金流量,以一定的折现率折现到现在的价值。
对于现金流量折现法有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将企业所有者权益作为企业的价值,使用股权自由现金流计算,也被称为权益法;另一种是将企业整体的价值,包括所有者权益、债权、优先股的价值总和起来评估,也就是使用企业自由现金流来评估整个企业的价值,又被称为实体法。这两种不同的思路,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现金流量折现模型: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企业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其相对应的折现率也有所不同: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对应股权资本成本;企业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模型,对应资本加权平均成本。
现金流量折现法适用于评估目前现金流为正,并且未来各期的现金流量能够可靠估计的目标企业。是一种使用范围较广的估价方法。
但是,现金流折现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目标公司的未来现金流量受到高度不肯定因素的影响,如价格、材料成本等,很难准确的估计。其次,折现率的确定也具有一定的难度。此外,现金流折现法只考虑了未来现金流和折现率两个变量,而忽略了很多同样会对目标企业价值产生影响的因素。
因此,现金流量折现法的主要缺陷有以下两点。首先,缺乏灵活性。现金流量折现法使用的是对未来不确定市场的估计值,来核算企业的价值。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未来不确定的市场将会逐渐明朗化,可能会出现实际现金流与预期现金流有较大差异的情况。此外,企业管理层在未来经营管理中的决策,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影响也很大。现金流量折现法并没有考虑到这些变量,而是仅以固定的公式计算企业价值,显得缺乏灵活性。其次,无法实时跟进市场对并购项目的评价。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企业并购同时也会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而在现金流量折现法中并没有考虑到市场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因此,现金流量折现法很难做到实时与市场挂钩。
市场比较法,是通过比较市场上相像或相近的企业的公允价值,选择适当的价值乘数值,调整修正得出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结果。市场比较法的要点在于确定可比企业,以及价值乘数的选择[16]。
可比企业,是指与目标企业具有相同效用的企业,主要体现在相似性和相关性上。相似性,指代的是待评估企业的属性。其中包括了企业规模,主要由销售收入决定;产品与服务,当目标企业同时经营多种商品时,每种商品都应被考虑到;市场条件,目标企业的地理环境,主要顾客群等,也是相似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财务表现,作为可比企业的财务状况应当与目标企业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相关性,指代的是潜在投资人对企业的预期。其中包括了预计的风险水平,主要有经营水平和财务水平;投资的流动性,例如,营业周期的长短区别;以及投资者的战略意图。
在确定价值乘数时,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其中包括增长率,利润率、风险特性、竞争力、管理人员能力等。目前市场比较法下所选用的价值乘数主要有:市盈率、资产市场价值与资产重置价值比率、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比率。
市盈率,比较股价与企业每股收益后的数值。它将股票价格和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联系在了一起,反应出当前市场上投资者对于企业的期望。由于其计算简便而被广泛使用。但是,使用市盈率估计企业价值的前提假设是,企业未来收益保持不变,因此,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资产市场价值与资产重置价值比率,是企业在运用市场比较法下的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其仍存在一定的缺陷。首先,无法确定公司价值与企业资产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其次,运用该比率计算时,往往会忽略其他很多同样会对企业价值产生影响的因素。
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比率,是将企业的当前市场价值与历史成本进行比较,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其可靠性大大增加。这一比率较适用于资产占重要地位,且大部分资产和负债为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企业,例如银行、证券公司等。但它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企业账面价值会受到企业所选择的会计政策的影响,例如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等;对于资产比例较小的行业,账面价值的意义有限;连年亏损的企业可能会出现负的企业净资产,则企业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的比例将会出现负数的情况。
综合分析,相较于现金流量折现法,市场比较法直接从股票市场上获得数据,减小了对参数的依赖,能够为投资者提供相关性更高的数据。但是,市场比较法也存在缺陷,由于其数据主要来自于市场,其对整个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如果市场整体高估了企业,则按此方法估计出的企业价值也会偏高,为有失公允。
资产净值法,就是将目标企业的资产价值及负债价值的差作为企业价值。该种方法较适用于以实物资产进行收购。其优点在与较高的可靠性,这种方法着眼于企业的历史,不确定性较小;特别是在目标企业的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计量的时候,这种方法能更可靠的反应企业的价值。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在物价明显变动的情况下,历史成本难以真实的体现企业的价值,可比性和相关性大大降低,使用的范围也较小。
并购企业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按照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并购的特点选择最合理的估价方法。同时,并购企业也可以对选择的估价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或对估价所得的数据按市场实际情况进行修改,以帮助企业更好的对目标企业的价值进行估计。
2.4 案例分析
案例:新加坡汇亚集团收购南京机轮酿造集团酿化总厂
新加坡汇亚集团于2001年7月1日,与南京机轮酿造集团酿化总厂签订并购合同,以6000万元的价格,收购南京机轮酿造集团酿化总厂旗下最大的企业酿化总厂100%的股权。完成并购后,经过近一年的整合管理后,酿化总厂由2001年净亏损超过600万,转变为2002出现净利润,成功实现了扭亏为盈。
在进行并购的过程中,新加坡汇亚集团成立的并购小组,对目标企业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在对目标企业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采用了自由现金流量折现的计算方法。
整个估价过程可被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调整目标企业财务报表。并购小组在会计师事务所的帮助下,对目标企业财务报表中部分可能存在报表粉饰,或会导致企业自由现金流核算产生偏差的数据进行了调整。具体包括:
1)减少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中,已腐烂变质部分价值150万元,已无使用价值或无法继续使用部分价值200万元。
2)增加目标企业无形资产价值,按估计公允价值1000万元调整。
3)调整前期计提的坏账准备100万元,增加应交税金30万元。
通过对资产负债表上有关项目的调整,再依据企业三张财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并购小组对目标企业的利润表以及现金流量表也做了相对应的调整。
第二步,预测目标企业理论企业价值。
1)预测自由现金流量
2)确定估计折现率或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3)计算自由现金流量现值
第三步、将理论企业价值按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得出目标企业理论企业价值后,并购小组又根据目标企业实际的停产期,非正常经营期、风险系数、通货膨胀、国家利率变动等实际因素,将其调整为61,000,000元。
经过上述三个步骤的计算和调整,并购小组估计出目标企业的价值为61,000,000元,并将其确定为谈判时的交易底价。最后在政府帮助,以及双方自愿的情况下,确定交易价格为6000万元[17]。
综合考虑新加坡汇亚集团收购南京机轮酿造集团酿化总厂的案例,新加坡汇亚集团的并购小组在选择估价方法时,选择了使用范围广泛,并且在当前市场条件下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法。但是,考虑到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法中对参数的高度依赖性,以及存在与实际情况脱节的现象,并购小组在使用这个方法计算时,对其做了相应的调整。首先,在使用财务报表数据进行计算前,对数据进行了调整,使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法所依赖的数据的有效性大大提高。其次,使用折现模型计算出企业价值后,又依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增加了估价方法的灵活性,考虑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加大了估计价值的准确性。合理估计的企业价值,帮助新加坡汇亚集团在企业并购活动中对目标企业有了准确的定位,对于并购活动最终的成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结论
综合以上的分析,虽然企业并购的风险很大,但是在并购活动中,并购双方企业还是可以采取一定的财务战略,来帮助企业增加并购活动的成功率。
财务共享对企业的价值范文5
关键词:信息化 价值链 改进 评价
现代企业间的竞争不再是发生在企业与企业之间,而是发生在企业各自的价值链之间。只有对企业的价值链进行科学、有效地管理,企业才能获得真正的竞争优势。而随着信息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企业正在逐步从低到高实现自己的信息化,这样的信息化也必然会渗透入企业价值链的从生产、管理到销售、决策的各个环节,给企业的价值链带来从未有过的整合与改进。
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及其发展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最早提出了价值链(Value Chain)一词,他所提出的价值链是传统意义上的,为一系列连续完成、使原材料转换为最终产品的业务活动,一开始仅用于制造业中。波特将企业的活动分成基本活动(包括进货、发货、生产、经营、销售、服务等)和辅助活动(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采购等)。
企业信息化的特征及其内容
(一)企业信息化的特征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利用企业信息资源,以增强其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其运行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的一个过程。它的特征可以描述为:
企业信息化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企业信息化过程中正是对这些技术加以广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实现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手段。
企业信息化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最终目标。而提高竞争力又是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为基础的。
企业信息化以信息资源为对象。实现企业信息化要充分开发,利用企业的信息资源,而现代信息技术正是作用于这些信息资源。
(二)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对于不同的企业,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我们以制造业为例,企业信息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生产过程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起始阶段,位于企业价格链的起始环节。企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对生产信息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利用,以提高生产效率的过程,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和计算机辅助创新。
企业经营过程信息化:主要是采购和销售过程的信息化,它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于企业上游的供应链和下游的客户关系进行信息整合与处理,从而达到提高企业采购效率,增加销售份额的目标。它包括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管理系统、销售管理系统等。
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主要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其内部办公、人事、财务、资产等信息进行开发利用,以达到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目标。这一过程信息化包括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
企业决策信息化:即利用现代技术给企业决策提供信息,包括决策支持系统、智能支持系统、数据整合与数据仓库。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给企业的价值链带来了横向与纵向、内部与外部的变化与延伸,信息的运用不仅改进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也改造了企业整个传统价值链。
企业信息化对企业价值链的改进与评价
企业信息化给企业价值链带来的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企业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运用到采购、生产、销售以及人事、财务、内部管理等各个方面,这使得价值链的基本活动中的采购、生产、销售和服务以及辅助活动中的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等各项环节的信息得以充分开发利用,每个环节的效率都得以提高,达到优化的目的。
(二)缩短企业内部价值链增大利润
企业信息化提高了价值链各个环节的效率,优化了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得各个环节的资源充分利用,达到了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的目的,整个价值链缩短了,并且利润空间加大。而且有效地降低了成本: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生产,使得企业生产成本与设计成本下降;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使得企业管理成本下降,仓储物流成本降低;供应链、客户管理系统,帮助企业掌握市场动态、销售数据,有效地组织采购与销售,降低了采购成本与销售成本;企业决策过程信息化,降低了决策成本。
转贴于
这些都使得企业内部价值链的效率提高,成本下降,利润空间增加,如图1、图2所示。
(三)企业价值链更能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企业信息化使得企业的价值链更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信息技术加速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与优化配置,使得传统价值链得以改进,企业各部门之间,企业部门内部信息渠道更为畅通,管理成本下降,管理效率得以提高;信息化使得企业技术水平得以提高,产品设计改进,产品质量提高;通过对信息的快速充分获取,可以确定企业最有利的交易伙伴,包括采购与销售;信息化对于生产过程、生产前后后勤活动都有所改进,不仅使生产效率提高,且减少了后勤活动中的浪费,提高了企业资源利用率;企业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客户资料库,改进完善其售后服务。
所有这些都使得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应变能力增强,更加适应外部环境,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企业能够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快速、正确的应对。
(四)延伸企业的外部价值链
企业内部价值链各个环节之间有着互动的联系,而且企业价值链与供应商价值链、客户价值链之间也有着互动联系,企业信息化加强了这种互动。利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快速方便的搜集采购信息,选择最合适的供应商,降低采购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客户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建立了有效的客户服务中心,提供一对一的交互式服务。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使企业价值链延伸,形成上游为供应商下游为客户的产业价值链,而且之间更加互动。
(五)有助于需求与供给平衡以形成良性互动的生态价值链
信息手段的发展与应用,使供应商与企业、企业与其客户之间信息渠道更为畅通,企业需要多少,何时需要,这种信息通过企业采购部门提供给供应商,而市场上有多少客户,客户的需求是什么,何时需要,需要多少等相关信息又反映给企业,供应商、客户、企业之间的需求与供给保持平衡,避免了原材料和产品的积压,降低了成本,从整个社会的产业价值链来看,社会整个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信息渠道畅通,供需平衡,是一条良性互动的生态价值链。
(六)实现资源共享以建立多赢产业价值链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同样使得信息资源在供应商、客户、企业之间共享,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一方面,增强了与供应商之间的互动,降低物流成本、交易费用、原材料积压成本等;另一方面增强了与客户之间的互动,提高客户满意度,减少库存成本。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整合了企业价值链,实现了企业价值链、供应商价值链、客户价值链的信息化管理,促进了供应商、企业、客户三方多赢的局面,实现了一条多赢的产业价值链。
参考文献
1.周长荣,王元.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竟争力[J].商业研究,2006(4)
财务共享对企业的价值范文6
1.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范围
1.1价值链理论概述
价值链理论是发达国家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85年首次提出的。由其阐述的价值链可以概括为:从价值形成的过程来讲,企业从创建到投资经营所经历的一系列的投入活动及其活动中价值的相应增加。价值链则正是指企业的这一系列环节连接成的链,这条链上的任一环节都会对企业的价值链产生相应的影响,而且都必须要给企业带来相应的价值,否则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价值链理论思想认为企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价值的增加,更重要的是价值的再创造。因此把价值链理论应用于企业的财务战略中,不仅能够有力的协调企业内部各项的活动,而且能够大大提高企业财务系统和企业内部运行的各个系统的运行效率,这不仅能够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大大提高而且有助于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最大程度优化。
1.2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战略管理范围
在当今企业中,价值链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企业内部的价值链,这往往是由企业的产品设计、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构成。另一种价值链是不同的企业间有着不同的联系状态,在此状态中企业因合作而联合追求共同的利益。因此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管理也包括:①价值链中核心企业的财务战略要为整个价值链进行相应的优化服务,除了注重核心企业自身的财务利益外,还要注重价值链中联盟企业的利益。②价值链中核心企业实施财务管理战略时应注重价值链中联盟企业进行沟通,建设相应的信息共享、利益共赢、风险共担的价值链机制。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目的就是最快的完成企业间的资金循环,以达到价值链增值利润的最大化。
2.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策略研究
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战略能够把企业受众的价值最大化,并且可以相应的对企业发展进行纠正培育,使企业在当今激烈的经济竞争中具备良好的竞争优势。总之,在企业的财务战略中注入价值链理论,能够使企业的财务战略更加灵活,效益更加突出。根据企业的具体活动可以形成纵向、横向和内部三种类型的价值链,因此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策略可以概括为:
2.1以纵向价值链考察企业财务反映出的企业定位问题
由企业的具体生产活动可知,纵向价值链主要是反映从企业资源到企业产品的价值运动。通过纵向价值链考察企业财务中的响应指标,就可以得出企业在生产活动中对自身的定位及经营策略是否能够为企业带来相应的利润和价值。使以纵向价值链考察企业财务反映出的问题得以运用有效的价值链策略对此生产活动进行优化,保证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处于合理的发展状态。
2.2以横向价值链考察企业财务反映出的企业竞争力问题
依据企业价值链分解的企业相应活动可知,横向价值链主要反映出相同的产品在不同生产商之间的价值变动。横向价值链主要作用就是企业在此价值变动中可以发现企业自身与竞争企业之间的差距,并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相应的策略优化,以保证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得到不断的提高,使企业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企业自身价值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财务追求。
2.3以内部价值链来把握企业财务反映出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
企业内部的价值链主要包括企业基本的生产活动、企业人力资源等各种活动。基于内部价值链来对企业财务进行管理,则可以使企业内部各个活动对企业财务的运用状况得以透明化。使企业在财务运用战略上有更大的主动性,提出企业经营中不必要的资源利用,加大财务管理力度保障企业利润最大化,实现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战略目标――以企业最低的成本支出换取企业受众的最大化价值。
3.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战略特征和管理目标分析
3.1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战略具有的特征
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战略是将核心放在更大价值的创造上,更注重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掘和培养,对整个企业的财务战略价值链进行资源优化,从而正确把握企业财务价值链战略中的发展方向。因此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战略具有如下特征:①价值导向是以企业的受众为中心的特点。价值链在不断进步完善的过程中,确定了以顾客为中心的现代价值链方法。这主要是要求企业领导层应当注重企业目标受众的具体需求,并围绕这个需求对整个企业内部价值链进行的一系列优化。②价值链原则是共赢的特点。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战略是整个企业产品的创造生产过程,这个过程是紧密联系的过程。价值链中各个因素的关系都直接影响到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因此在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战略中,价值链上的各个连接因素应该在整体的协调下保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摊风险分享利益,这样才能加强企业自身的实力和核心竞争力。③内外部价值链一体化的特点。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价值链一体化,能够降低企业的风险波动,增强企业价值链的整体效率。
3.2基于价值链的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