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现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字化技术现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字化技术现状

数字化技术现状范文1

关键词 数字化施肥;测土配方施肥;肥料利用率;应用现状;对策;江苏扬州

中图分类号 S5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3-0242-02

2005年,农业部启动全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该项目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1-3]。应用“3S”技术采集辖区内耕地相关空间信息、属性信息并进行系统管理,实现对辖区内耕地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应用目标产量预测、肥料运筹、配方设计、肥料用量预测等现代施肥模型实现数字化施肥方案的推荐;应用以GIS和大型数据库为基础的数据管理与服务中心、电子地图为基础,以互联网、触摸屏、掌上电脑、手机短信、微信及图表卡为主要形式,实现施肥方案与传达技术的数字化;通过与肥料生产、销售企业的联合,实现肥料定制生产、定向调配、定向销售;通过对肥料供应点的培训、考核、授牌等手段,将肥料销售点作为测土配方施肥推广与服务的最终节点,确保精确配方肥能够送到农民手中、落实到田间地头;通过土肥、栽培、植保等农技服务体系的整合,确保农民得到技术服务。自2005年起该技术首先在扬州市应用,目前全省已全部应用,全国2 400余个项目县也正在推广应用。

1 技术现状

围绕“配方肥到户、到田,力推配方肥下地”的目标,扬州市不断创新推广手段和推广模式,提升数字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信息化、数字化水平。

1.1 图表卡模式

为乡村肥料销售点提供内容详尽的施肥指导单元图和施肥推荐表、施肥建议卡,农民购买肥料时,肥料销售员从施肥指导单元图找到咨询农民所在的田块,通过施肥推荐表为农民供应所需的专用配方肥料。该模式已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应用。

1.2 智能化配肥系统

农民在触摸屏上查到施肥建议后,只需输入自家的耕地数,点击配置配方肥料,机械即可现场为农民准确配置所需的氮肥、磷肥、钾肥等单质肥料,真正实现个性化的配方肥料,一块田即一个肥料配方。目前,仪征、宝应、高邮等地正开展配肥服务。

1.3 触摸屏查询系统

农民在肥料销售点通过点击、浏览触摸屏,查询到自家田块,即可获取相应配方施肥方案,直接在肥料销售点购买。目前,全市触摸屏查询系统均有分布,其中邗江结合村村通服务已基本全覆盖。

1.4 智能手机程序

农技人员带着安装有该系统的智能手机,在辖区内均可通过在线浏览地图查询土壤养分状况和施肥建议。目前,扬州市农户通过苹果版、安卓版在线查询服务,均可以在线查询施肥方案。

1.5 互联网信息

以ArcIMS为平台,研制完成了专用的耕地和施肥信息互联网模块(.cn)。该模块采用WebGIS技术通过互联网土壤养分丰缺状况、耕地适宜性及施肥建议等信息,具备上网条件的种田大户可以足不出户获取自家田块的土壤和施肥信息。这种模式虽然技术上已完全实现,但鉴于互联网数据安全问题,应用范围还比较有限。

1.6 手机短信平台

2013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手机短信平台开通,该平台以国家测土配方施肥数据管理平台、江苏省耕地质量管理数据中心为基础,建成了全国统一号码(051487346579)的手机短信平台,江苏省实现了与12316绑定,全国手机用户(中国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均可)只需发送一条田块编码或含有田块位置(经纬度)的短信,即可收到该田块的施肥方案、土壤养分、耕地等级等短信回复。带有GPS功能的智能手机发送一条含有经纬度信息的位置短信,即可收到所在田块施肥方案短信。普通手机用户可先在本地施肥指导单元图(张贴在各村信息公示栏及肥料销售点)上查找到地块编码,将图代码+地块编码发送到该平台,即可收到该地块施肥方案短信。10月全市每个县(市、区)试点调查了一个村农民手机号码与田块绑定,由数据平台主动将主推小麦品种的施肥方案发送到每个农户手中,2014年全市完成了种植大户手机号码调查工作,并成功推送配方施肥方案。

1.7 微信服务

测土配方施肥信息查询微信助手,用户通过添加微信服务号“测土配方施肥信息查询”,在界面中通过发送位置短信或施肥指导单元图代码和地块编号,可以免费、方便查询耕地等级、施肥方案、土壤养分等信息,指导农民科学施肥。

2 存在的问题

2.1 耕地地力总体偏低

据初步统计,全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26.0 g/kg,与中国黑土地的有机质(高达50 g/kg)相比仍然偏低,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平均分别为12.3、106.0 mg/kg也较低。由于有机肥投入少、秸秆还田不到位等因素,导致耕地用养不协调,土壤养分耗竭程度不同,容易造成土壤养分不平衡[4-6]。由于浅旋耕等耕作制度的因素,深耕松土不足,物理性状也较差。

2.2 肥料利用率偏低

肥料用量不合理,农民对自家田块的养分状况认识不够,与精确化施肥仍有差距;肥料品种及配比不合理,氮、磷、钾、中微量元素等方面,当前重点关注氮、磷、钾肥配比,对中微量元素考虑较少;肥料结构不合理,当前农田化肥用量较大,有机肥施用较少;施肥时期不合理,不同栽培方式的施肥时期、施肥比例存在差异,基肥、追肥比例不合理;施肥方法不合理,肥料撒施仍然存在,尤其追肥时撒施肥料现象严重,而且施肥后漫灌普遍。

2.3 传统施肥观念仍然存在

农户自有耕地面积较小,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不明显,农民认识不足。配方肥入户到田覆盖度不高,数字化施肥技术的深入仍有空间。

2.4 农村劳动力不足

当前,农村的劳动力呈现老龄化,种植结构也正在发生变化,为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需要信息化、机械化手段投入,补充农村劳动力不足。土地流转后,用工成本较大,资金、肥料等投入风险较大,耕地承包户多为外地人,具有一定流动性,技术支持也存在风险。

3 对策

3.1 加强政策扶持

当前,肥料市场复杂,品种较多,配方肥难以发挥出较好的优势。政府需要加大配方肥扶持力度,提高补贴力度,降低肥料购买成本,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3.2 加强宣传与技术指导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因地、因作物按方施肥,还需要通过多媒体、多途径宣传,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同时,还需要加强农技人员的技术培训,及时掌握配方施肥技术知识以及现代信息化应用手段。

3.3 提高肥料利用率

3.3.1 提高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精度。按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要求,采用“三年一轮回”,继续采集土壤样品,布置田间试验、示范试验,在此基础上完善作物的施肥指标体系,同时县域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中升级地图比例尺,提高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精度,定期召开专家会商,科学推荐作物的配方施肥方案,指导农民科学施肥。

3.3.2 全面提高施肥方案入户率。提供多途径信息与技术服务,结合农村土地确权与手机短信平台相结合的方式。

3.3.3 探讨水肥一体化新途径,实现施肥技术的突破。全市逐步开展节水农业,实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探索水、肥一体化及本地化施用技术,提高水分、化肥利用效率。

3.4 提高机械化种植水平

针对农村劳动力缺失的现状,必须提高机械化种植水平,减少劳动力投入,借助于专业合作社、公司,为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弥补劳动力的缺失。

3.5 创新、优化推广手段

整合现有耕地地力调查、测土配方施肥以及土壤墒情监测等数据,建设耕地质量大数据平台。在此基础上,集成种子、农药、化肥、栽培信息,探索种子、农药、化肥、栽培技术一体化服务新技术,指导农民科学购买种子、防治病虫害、施肥、栽培,实现农技服务一站式、自动化、个性化,提升农业技术服务效率。

4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2] 张育灿,于俊红,林日强,等.广东省花生测土配方施肥磷素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6):211-215.

[3] 周冉,班红勤,侯勇,等.京郊典型作物生产体系施肥环境影响的生命周期评价[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2,31(5):1042-1051.

[4] 马瑞萍,韦泽秀,卓玛.农田土壤有机质研究进展和展望[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1):243-247.

数字化技术现状范文2

[关键词]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5-0040-02[作者简介]梁仓(1981―),男,广西兴业人,本科,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讲师。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的目的。

一、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现状

虽然现在的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但是很多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明显滞后,基本存在以下问题:

(一)骨干网络装备落后

部分中职学校现阶段的骨干网络带宽还比较窄,还处于较原始的窄带阶段,甚至部分学校的局域网带宽只有10M/S,相对于现在高速发展的网络技术来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在的教学和办公需要。

(二)教师教学组织意识不够

现在还有部分中职学校教师教学观念比较落后,还停留在一支粉笔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体化、现代化等教学方法不够了解或者是不知道如何运用。

(三)精品课程建设意识不够

在高校中,精品课程的建设已经深入人心。教师可以通过已经建设好的精品课程进行详细授课,学生课余时间可以通过精品课程自学,提高学习能力和积极性。但是,在中职学校当中,学生想学习只能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课余时间想自己再针对某一门课程进行学习时却发现不懂该如何复习或者预习。要是有了精品课程,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从里面节选自己还不掌握的知识再进行学习。

(四)教育资源有待整合和充实

中职学校教师对教学资源的整合以及共享还不是很重视。往往几个老师上同一门课程,可能对这一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理解就会有几个不同的板本,没有能做到很好的整合。

(五)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虽然计算机越来越普及,但对于年纪较大的教师和部分非师范毕业教师来讲,由于接触计算机机会相对较少,他们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有待提高。

二、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对策

为了加快中职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应用,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数字校园”建设工程

中职学校网络建设要重新规划或者完善,实现光纤到楼层――“层层通”,实施“数字校园建设工程”、视频会议系统进入校园工程等网络建设。力争实现网络“班班通”,搭建起校园数字广播网、校园管理网等综合网络平台,最终实现数字化校园。

(二)进一步抓好教学资源库建设,努力为教育教学服务

建设教学资源库,采取各专业分块建设,全校资源共享,以自建教学资源作为特色,建立起服务于教研、教学卓有实效的教学资源库。

首先,组织优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着手开展学科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工作,实现学科教学内容与资源配套。

其次,将学校中原有价值的一些视频资源、教学素材等,经过筛选和有效处理全部转换成数字格式的文件,不仅使文件大小缩小,而且还能在线播放、浏览。

更主要的是要求教师学会利用各种搜索引擎从网上下载浏览资源,实现巨大的远程教育和因特网资源库共享,这也是我们获取教育教学资源的主要渠道。

(三)加强教师培训和自主学习,促使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

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只有在不断的应用中才能逐步形成积极的教学经验,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往往技术的价值由人决定,提高教师的应用水平不能依赖教师的自然成长,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科研和培训活动,有针对性地逐步提高和完善教师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

1.多媒体使用

强调合理地使用媒体教学,坚持“安排细密、培训翔实、注重实效、加强整合”的原则,有使用就必须有记载、有总结、有改进。出台系列激励措施,如开展带头人评选、优质课评选、优秀论文、教案评选等,并在年度考核实行奖罚机制。

2.培训机制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坚持培训。将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列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内容之一,作为教师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按年龄段或出生年份划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根据教师的需求,继续开展有针对性的使用培训,如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开展教学的使用培训,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培训等。

(四)建设较高标准的信息化平台,实现数字化校园

在学校内部教学资源网建设上制定统一建设标准,具体提出校级网络中心机房及资源、管理平台基本设备配备最低标准,并定期培训教师参加数字化平台的建设。

(五)建设教育信息网络,完善保障机制

教育信息网络的建设和运行,离不开完善的保障机制。

1.经费投入机制

确保网络建设、维护及正常运行需要必要的经费,学校必须在每年年初预算经费中按一定比例划拨专用的经费用于教育信息建设,以保障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网络正常运行。

2.管理机制

设立专门管理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并给予专业技术人员合理的岗位待遇,强化服务功能,建立管理及监测体系,确保资源发挥作用。

3.师资培训机制

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上岗的首要条件列入培训内容,明确目标,开展以校本为主,骨干示范的多层次、多形式、全员化培训,提高应用效率。

4.督导评估机制

把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考核之中,制定专项督导、考核、评估体系,实行激励机制,定期检查考核。

(六)充分调动各位教师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合格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师,各学科也要进一步加强对专业教师技术人员和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使用的培训。现在很多中职学校的课件制作都是依靠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开发,这样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校其他专业的信息技术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其他专业教师本身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沈培华,蒋东兴,等.数字校园理论与实践[J].办公自动化,2002(4).

数字化技术现状范文3

关键词:数字化 学习资源 信息技术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9.019

数字化学习资源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学习资源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出现不仅扩展了传统学习资源,而且更加符合学习者对优质学习资源的需求。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自主选择、随时选择自己需求的学习资源。而且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享性更加好,不仅适用于网络远程教育,也适用于传统课堂教学,可有效改善和提升传统课堂教学。本文中我根据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现状,浅谈完善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对策。

一、数字化学习资源内容建设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具有很强的交互性,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建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然而,随着人们研究的深入,以数字化学习为代表的网络教学虽然具有很多传统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无法取代教师的作用,以及不能形气氛。因此,在发挥数字化学习优势的同时,也要结合传统教学的优势,形成“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在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发挥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中的主导作用。

因此,随着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数字化学习资源内容建设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从支持单纯的“以教师的教”或者“以学生的学”为主的教学方法向“教学并重转变”,适应教学思想的转变。支持“学生的学”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主要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探究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支持“教师的教”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主要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方便教学;支持“教学并重”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既要包括认知探究工具作用与协调交流工具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也要包括为一线教师提供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方案、CAI课件、各类试题等等资源。

二、数字化学习资源类型建设

数字化学习资源类型通常有课件类、案例类、文献资料、多媒体素材以及信息化学习工具类五类。不同类型的数据化学习资料适用于不同教育方式。其中可见类和案例类数字化学习资源属于以“教师的教”为主的资源,而多媒体素材和文献资料属于“以学生的学”为主动资源,而且这类资料可以适用于各个类型学科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为认知探究的工具和协作交流工具。而信息化学习工具类虽然属于“以学生的学”为主的学习资源,但是它更适合用于理科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同资源类型的来源与制作的难度程度也不同。案例类和多媒体素材类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来源广泛,利用下载的网络资源,再进行一定的整合就可以获得案例类和多媒体素材类教学资源。而课件类、文献资料以及信息化学习工具类需要教师自己设计和研究,因此,这类资源的建设耗时更多,而且技术难度更大。尤其是信息化工具类的研发,必须通过专业的设备及软件才能完成。

伴随数字化学习资源类型越多,对学习带来的好处也更多。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重视学习资源类型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去设计各种学习资源,尤其是信息化学习工具。而是要求教师通过网络、书籍去搜集、下载、整体网络现有资源。除非教师在互联网网络资源中无法找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而且教师本身具备一定的技术水平,教师才有必要自己去建设开发适合自己的数字化学习资源。

三、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质量监控

当前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处于无序状态,许多单位的资源建设是只重视资源的数量,而不重视资源的质量。因此,有必要建立评价学习资源的制度,规范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同时,制定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保证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可采用专家联合用户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专家评审需要建立多个方面的专业评审人员,如学科教学专家、教育技术专家、统计人员等。各个方面的专业评审人员各自承担相应的任务,做好各个环节的质量评价工作。虽然各个评审人员各司其职,但是评审人员之间也需要加强沟通,协调分歧,确保评审顺利进行。专家评审可采用三级评审制度,从低到高分为技术性审核、学科内容审查、综合评审。用户评价需要分为使用前的问卷调查评价以及使用后的信息统计情况以及用户对资源的评价,信息统计内容包括被点击、下载及引用的次数等,将使用前后的评价结合,得出用户最终评价。最后将专家评价和用户评价的评价总分相结合,得出最终的数字化学习资源评价结果,作为该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评级标准及收费依据。

由于数字化学习资源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其中必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相应的制度也不够完善,与国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针对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研究及其成果也必将丰富,我国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也将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于跃.中小学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2).

数字化技术现状范文4

1 学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以计算机数据库及互联网为依托,把文字、图纸、声像等信息存贮在光盘、磁盘等载体中,通过计算机网络和终端等方式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利用和共享,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生动、丰富及到位的档案信息服务。

学校档案数字化建设作为学校“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收集、整理、编辑和利用档案资源,实现学校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不仅减少档案管理、维护和检索时间,大幅度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而且进一步优化了档案利用的方式,为教职工和学生查阅和利用档案提供快捷服务,充分体现了便民服务的观点,实现档案利用手段的数字化。

2 学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现状

为顺应社会发展和工作需求,很多学校不断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不断探索和改进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方式方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珠海市技师学院档案室也使用文件档案资料综合管理系统,逐步实现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优化档案工作,但在探索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校档案数字化建设投入不足

目前,学校对档案室数字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不足,基础设施设备相对落后,如密集柜为传统组合铁皮柜,没有智能系统,无法实现自动定位和监控档案等功能,而整套更换,需要学校的重视和资金支持。此外,虽然采用档案管理系统,但只是档案目录管理电子化,归档文件依然以传统纸质文件归档为主,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

(二)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学校档案工作人员普遍具有档案学、档案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但是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图片处理、电子信息有效整合等数字化相关知识比较欠缺,此外,专门针对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培训和学习交流较少,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偏低已成为档案数字化建设有效推进的阻力。

(三)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制度不完善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项将信息化技术与档案管理工作相融合,并有效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的工作。目前针对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未完善,缺乏完整的操作标准,为确保档案数字化建设有序推进,必须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制度作为保障,确保档案的收集、整理、编辑归档和利用工作有章可循。

3 学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对策

针对学校档案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珠海市技师学院档案室的实际情况,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从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人员培训、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和完善相关制度四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加大学校档案数字化建设投入力度

档案数字化建设离不开设备、技术、专人人才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每年设立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专项经费,为学校档案数字化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同时,档案室有计划并高效地使用数字化建设专项经费,在选购数字化相关设备过程中,尽量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价值。其中,数字化的办公设备是学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基础,学校根据档案室现有的设备和规模,为档案室配备数字化智能档案柜,升级或配备符合档案电子系统需要的计算机、扫描仪等基本设备,并定期根据发展需要不断升级和优化系统。此外,以档案有效管理和便捷利用为出发点,加大资金投入,引入先进技术,利用数据库和网络电子技术,真正实现档案管理工作从收集、存档、管理、利用全过程的数字化。

(二)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人员的培训

?S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探索和研究,档案管理工作在收集、管理和利用环节的工作方式发展了质的变化,这要求档案专职工作人员不断拓宽知识面,调整知识结构,除了具备档案相关理论知识,还需要具有计算机应用和网络相关知识,了解档案电子信息资源的查询、和利用等知识,具备处理数字化档案工作技能。同时,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档案专职人员还需牢固树立档案信息意识、服务意识,成为数字化档案建设和信息利用的领航人。因此,学校需重点组织档案工作人员开展数字化建设专题培训和校际间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交流会,不断提高业务素质,确保增强档案工作人员能够根据国家有关档案文件的数字化标准和学校档案室的实际情况,进行数字化的档案编目、分类、整理和研究利用,同时能熟练使用扫描仪、图片采集、数码相机、音频采集等设备,不过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增强档案数字化过程中的信息安全意识

学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推进,会涉及多方面的信息安全问题。首先,学校需重视档案信息内容的安全。凡是涉及国家安全、单位机密、个人隐私等内容的档案,必须保密,防止失密、泄密的发生。其次,必须保障网络服务器和数据库安全。使用安全级别较高的操作系统,及时进行系统漏洞、补丁升级,并对数据库进行定期多重备份、异地备份,维护好数据库事务日志,实行严格的用户身份认证、访问权限控制等安全措施,避免由于系统故障或人为破坏造成信息丢失。再次,提高档案信息网络安全意识。在网络中流转的档案信息存在更多的安全隐患,档案部门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在信息安全防护方面,除了对已有的防护措施,如防火墙技术、杀毒软件、网络安全检测、用户身份认证、数据加密技术等进行综合运用之外,还要不断跟进了解新的安全防护技术,以应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最后,档案部门要不断进行信息的保密、安全教育,制定切实可行的信息保密制度和管理制度,提高档案工作人员对信息的保密与安全意识。

数字化技术现状范文5

摘 要 伴随着全球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数字信息化油田的建设应成为未来油田发展的首要任务,本课题首先研究了数字信息化油田建设的必要性,并重点研究了我国油田数字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及对应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数字信息化;数字油田;数字石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TE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0-0055-02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21世纪已经步入到了全新的数字化信息时代,石油行业作为一个多学科密集融合的高等技术型行业,自然也不能落后,数字信息化一直伴随着石油行业的不断发展,并且在石油系统中发挥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数字化信息油田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未来油田信息化建设的长期的战略目标,并且成为未来数字信息化油田发展的核心内容。“数字石化”概念的提出获得了广泛的关注[1],已经被很多的石油化工企业指定为未来建设的热点,数字信息化油田的建设正在引领着新时期的石油系统信息化的发展。

1 数字信息化油田建设必要性

数字信息化油田的建设大多集中在数字油田上面,在发展数字信息化油田之前,石油行业的管理以及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基本上是建立在计算机的基础上,随着信息化技术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石油行业急需大量的、复杂的数据信息,这些信息已经超出了计算机所能处理的极限。因此,传统的计算机信息化系统必将被淘汰,石油系统行业便顺利过渡到了信息化健全的数字油田,数字信息油田是石油行业的最为基础的信息平台,同时也是一个比较完善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其主要功能是采用先进的信息科学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筛选处理石油行业中所形成的大量的数据信息,其中利用到了最为先进的数字化再现技术,即将油田综合信息进行虚拟化并再现出来,通过该种技术,能够为石油的开发、开采以及油气运输等都带来了较为可靠的指导技术。

第一,建设数字信息化的油田能够提高石油行业的工作效率,这主要是因为采用数字信息化的油田能够自动采集、分析以及处理相关的数据信息[2],这样,便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由于网络信息化技术的运算速率极高,因此,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建设油田数字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能够促进石油行业的不断创新,不断的提高石油行业的技术以及标准;

第二,数字信息化油田是石油系统行业中众多信息形式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不仅能够系统中的任何子系统都能够管理各种信息数据,而且还能够得到国家地理信息库的大力支持,是一种应用非常全面的信息平台,通过建设数字信息油田能够有效的处理油田中非常不稳定的、动态的数据,并且能够及时的做出正确的决策。

2 数字信息化油田建设现状

计算机技术自从出现的那一刻便被投入到了石油系统的加工以及开发工作中,特别是在工程设计、石油资源勘探以及石油产量上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化网络技术发展的非常迅速,带目前,已经发展成为非常普遍的技术,信息数据资源的共享以及处理吸引了大批油田系统的科研人员,因此,油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以及财力投入到油田数字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中,但是,数字信息化油田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石油资源勘察开发过程中,开发数据的获取在资源勘察的所有工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贯穿到整个油田资源开发的所有过程,涉及到各个方面,因此,资源勘察过程中的开发数据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要,但是,开发数据在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应用却并不相同,因此,开发数据的应用就需要因为应用范围而变得不同,不能完全保持一致。目前,基本上每个油田企业或者组织中都存有大量的勘察资源开发信息数据,很多大型的油田单位都针对开发数据建立了专用的信息资源库以及网络资源库,但是,由于这些数据以及信息都是为油田行业专有的,无法使得这些信息数据跨部门、跨区域共享以及叠加,因此,在这些资源的共享上面并不完善;

第二,在石油行业中,工作职责划分的比较清晰,企业或者组织中的部门以及部门之间并不会受到某一个特定的管理者进行管理,每个部门都按照科室的划分具备独特的规划、政策以及职能,可以理解为独立的部门,工作的展开、经费的安排、资源的勘察建设上都因部门而异。这种模式的工作一定程度上会存在着毫无意义的重复工作,经费也大幅增加,同时,也使得技术人员比较分散,导致这些问题的出现,最为根本的原因便是在数字信息化系统建设上完全没有统一的规划所造成的。

3 未来数字信息化油田建设应对措施

首先,在石油系统中,数据中心的工作非常的重要,其主要的工作内容是采集那些能够为科研、生产提供帮助的决策数据,并对其进行一定的处理以及服务。因此,对应的应对措施拟采用先进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或者分级管理策略,油田数据中心的主要职责是确保其所服务的油田能够获取安全的信息数据,并且能够合理的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而数据中心的管理工具实现的主要工作是维护以及存储在数据库服务器中的信息数据。通过一些特定的管理软件能够为油田系统中的信息数据提供加载功能、更新功能以及存储功能等,最终的实现目标便是使得数据中心的数据能够自动更新。

其次,信息化系统开发发架构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目前,架构都可以规划为面向服务的架构(SOA),SOA与其余的架构相比,其所提供的业务能够针对企业或者组织的业务变更做出非常迅速的反映,并且能够加大其竞争力以及灵活性。SOA技术研究的透彻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也是石油系统中的软件架构师所要解决的主要的问题,将直接影响到系统的整体性能。此外,必须加强应用模型的研究,比如GIS,GIS由于自身的原因以及了解的人甚少而使得其应用范围非常窄小,如何将专门应用在油田系统中的模型以及GIS结合起来,是未来急需解决的问题。

最后,在油田系统的石油资源勘察工作中,信息系统开发是一种多级分布式一体化习系统,而未来石油资源勘察中的数据信息管理以及应用的发展趋势必将是资源的共享、这个时候服务器架构的技术便发挥出了作用,油田业务一体化的实现的最为根本的便是让其在数字信息化建设统一的运行环境以及技术框架中,因此,应用模型的完美融合必将使得专业系统的搭建工作变得非常轻松。

4 结论

数字信息化油田的建设是未来油田系统发展的首要工作之一,数字信息资源的共享必将在石油系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数字信息化油田的建设必将引领新时期的石油系统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数字化技术现状范文6

【关键词】电力系统 电力自动化技术 发展现状 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全球化的热潮中得以迅速发展,经济、科技实力以及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这与电力系统的供应管理是离不开的。同时,庞大的电力需求也对电力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向管理智能化、操作自动化方向不断发展,由此,促进了电力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1电力自动化技术概述

电力自动化技术综合了当下先进的计算机管理技术、电子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关键技术,实现了对电力系统各个环节的智能化管理,在电能的产生、分配和传输等各个环节,电力自动化都能有所应用。随着电力自动化技术的日益发展与完善,其在电力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也日趋重要,尤其在供电管理自动化以及预警自动化环节中,其对于电站的安全、高效运转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2当前电力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

2.1电网调度系统中的自动化技术

电网调度系统中的电力自动化是指通过实时监测电网系统的运行状况,以实现运行状况信息的智能化自动记录和数据分析,通过各项指标即可实现内部电力资源的智能调度。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电网系统的负荷也在不断增加,这就对电网系统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配电网络系统中的自动化技术

在配电网络系统中,计算机技术可以促进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配电系统以网络化的形式在实际应用中可划分成为三个层次,即主配电站、子配电站以及配电终端。在电网中,通过自动化技术的运行,可以保证信息输送畅通,确保配电网络调节高效、准确地进行。

2.3变电系统中的自动化技术

基于变电系统的自动化技术,通过现代化智能检测保护装置,结合通信信息系统对变电系统中的运行信息进行实时监测、记录以及分析后,可以实现准确、高速的多线传输,确保变电系统中信息交流的通畅性,并根据运行状况实时调整变电系统。另外,在变电系统中融合自动化技术可以使信息化、网络化程度大幅度提升,有效缩减成本,同时提升系统性能。

2.4变电站与电力调动的自动化技术

变电站作为整个电力系统中耗能量最高的部门,其性能提升潜力极大。变电站结构复杂,电力自动化的应用会涉及到计算机管理技术、电子通信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的配合,以及相关智能装置的应用。而在电力系统中,电力调度是其目前发展较快的环节之一。

3未来电力自动化技术发展方向与趋势

3.1 GPRS技术

移动GPRS业务提供了对电力系统运行数据实时检测、采集、统计分析、多线级数输送交流的网络保障,尤其对我国现阶段低压配电的高精度要求有着特殊贡献。同时,其可以极大程度上降低项目成本,缩短工期。高效调控复杂的电力网络,尤其是对偏僻、网络不发达地区的电力系统而言,通过GPRS技术可以对电力系统实施远程监控、信息交流及智能化调节,确保系统绿色环保、高效运转。

3.2视觉信息技术

将视觉信息技术应用于电力自动化系统中,可使系统可操作性大大增强;对数据可视化图像分析,可极大促进远程监控系统相关功能的完善,其未来发展方向与目标为在线监控和无人操作,有助于减少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3.3现场总线技术

基于传统控制系统的数据网络传输环境改造,依托于计算机技术,组建自动化区域高速局域网通道,以实现电网信息数字化。具体来说,是要把室内外的控制仪表通过局域网进行自动匹配,以实现信息交流和共享,使得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调节更为高效、灵活。现

3.4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该项技术是一种基于地理信息,针对配电系统建设和空间规划来为电力系统输送数字化和信息化资源的管理平台。

3.5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在电力自动化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并且也为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目前,在我国电力系统中,计算机技术应用日趋广泛: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的应用,完成了客户机和服务器间的信息交流,且可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笔者认为,在未来的电力系统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以下两点:(1)改进系统中装置的电磁兼容性问题。微电子技术及产品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趋于广泛,性能高却易产生电磁困扰的问题,故在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同时,也要着手调节好装置的电磁兼容性问题,以防产生安全事故,保障系统稳定安全运转。(2)智能化技术。智能化技术应用于电力系统中,可极大地降低系统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其发展方向为完善无人操纵和自动控制等各项功能。

4结语

综上所述,电力自动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电力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现状,探究了未来电力自动化技术发展方向与趋势。在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快速发展的当下我国的电力自动化技术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而要想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效,就要自身创新改革,充分利用现有的先进技术,立足整体大局,朝着人力更加解放、规模不断发展、系统更加灵活的智能化发展目标努力,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好战略性决策,更好地服务于高速发展的电力系统,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志勇.电力系统自动化发展趋势及新技术的应用[J].中国科技博览,2014,06: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