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目标管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目标管理论文范文1
1.1推动税务事业良性发展的需要
实施税务绩效管理能明确每个岗位的基本职责、制定相应的工作标准,能好地确保税费绩效管理的每个层面和相关环节均能获得有效管治,更好地实现依法治税、依法行政,进一步提高工作执行力和工作效率,提升干部队伍素质和服务水平,努力实现“三个一流”总体目标,促进税务事业快速发展。
1.2探究税务管理规律的重要途径
纵观当今国内外行政管理创新改革发展趋势,精细化管理、质量管理、效率管理、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追求服务质量和成本核算日渐成为社会发展潮流。目前,全国范围内的税务管理工作,已有不少省和县(市、区)的国税、税务局积极主动地推行绩效管理创新实践。通过相互学习与借鉴的实地调研活动,相关行业人员逐渐感受到推行绩效管理带来的实际成效,同时也分享了管理水平提升的成果。
1.3防治税收系统腐化的有效方法
实施税费绩效管理能推动制度规范、执法规范、服务规范得到更好的落实,对干部的监督、考核和鞭策将会更加具体,责任到人,赏罚分明,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制度、行为保证,防治税收系统腐化。
2目标管理与税务绩效管理
2.1明确税务绩效管理的目标
所谓的目标管理是能够进行组织分工、传导压力、突显重点、追求产出、落实责任,提高组织绩效的手段[2]。在目标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首要任务是明确目标,然后围绕核心目标组织分工、落实责任,齐心协力实现目标。那么,在税务绩效管理实际工作中,应该根据具体工作性质实行层级管理,明确目标后也应将目标层级化,分别确立市局、各处室和县、区局等部门的使命目标和年度目标。其中,使命目标主要是税务绩效管理中最根本、最能体现价值所在的、最崇高的责任与任务。年度目标主要是配合使命目标进行分阶段的目标确立。
2.2实施税务绩效管理的目标评价
税务绩效管理目标评价过程中,应将自上而下将目标进行逐层分解与管理评价,并且应该坚持客观、公平、公正、公开,以结果为导向,着力过程的基本准则。严格遵守层级、关联、全面、重大、赏罚分明等特殊方针。
2.3选择税务绩效管理的目标评价方法
税务绩效管理的目标评价方法主要包括自我评价、日常评价和集中评价。目标评价周期一般以年份或月份较常见,依据类型实施目标评价。目标评价要先设定指标以评估目标实现结果的情况,指标值或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依据等是构成指标的重要元素。
2.4兑现税务绩效管理的组织目标
税务绩效管理组织目标兑现后应有具体的激励机制,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为最终目标继续努力工作。建议实施以关键绩效指标考核的目标管理,以年、月、周的工作时间为衔接,年初定好相关细则,互相学习与监督,产生压力和动力的传导模式开展税务管理工作,能切实做到组织绩效评估的科学合理性,推动目标贴近组织使命和战略,使激励机制的导向性更为明确,最终达到各层级的自我管理。
3完善税务绩效管理的对策措施
3.1深化税务绩效管理流程
深化税务绩效管理流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促进信息流转和收集处理的顺畅。依据国家税务管理有关细则,逐步完善专用发票税控管治以及普通发票税控管理,充分利用电子政务平台,加强与工商行政管理、地方税务局、电业局等部门的信息共享,拓宽涉税电子信息采集渠道,构建信息与税费管理的关系模型,制定信息标准化规则,设计出科学合理有效的信息分析与处理方法。
3.2优化税务绩效管理方法
税务绩效管理的目标是尽可能地降低成本并且实现最大化的产出,达到投入产出最优化。因此,建议应通过设置税费成本绩效指标,还原绩效管理的实际意义。此外,应根据不同地区间的人、财、物等的实际情况而定,仅仅依据绩效数字进行考核而忽视成本核算是不尽合理的,有失公允,也会进一步影响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尤其是当面对税务系统中的人手、经费不足的状况,凸显绩效考核的成本意识、落实成本要求,尽可能地优化目标成本,方能收到最佳效果。
3.3细化税务绩效管理评价指标
目标管理论文范文2
(一)实现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
现阶段,我国高校扩招的力度依然逐年加强,这必然导致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及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求,因此大学生自我管理就成了当下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的一种必然趋势,并受到国内各地高校的普遍关注与重视。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为社会新思想、新技术的前沿性群体,当代大学生独立、追求自我、实现自我管理的欲望极为强烈,因此,高校的大学生管理工作需要顺应时代及教育规律的发展,将目标管理理论充分运用于大学生管理工作中,从而使大学生充分发挥其积极性、能动性与创造性,并促使大学生挖掘其自身潜力,通过对目标进行合理的设置、实施、评价等来完成自我管理,进而促进自我发展。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方式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然而用人单位想寻找到合适的人才却变得越来越困难,主要因素在于高校及大学生自身。从高校方面来看,高校部分专业的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处于脱节状态,导致许多专业毕业的学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岗位,并且学校的教学硬件与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是其教育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短板;就大学生自身来说,在大学生涯中没有根据专业特色与社会需求进行充分的素质拓展,同时缺少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对于高校设置管理工作来说,其最终目的是完成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首要条件是提升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三)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条件
对于大学生管理工作来说,目标管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它的核心理念是将大目标进行分解,从而将其化解为若干个具体的小目标,并督促大学生及时反馈目标完成情况,然后针对学生自身情况对其目标完成的质量进行评价与改进。因此,将目标管理理论与大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充分的融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其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将目标管理理论应用于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中,可以使大学生对各个阶段自己的素质与能力有一个正确而清晰的认识,从而对自己是否可以适应社会,并具备社会需要的素质及能力进行评价,以便于为自己制定更为合理的素质拓展计划。除此之外,将目标管理合理并充分地运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可以帮助学生冷静而客观地对社会环境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研究,然后制定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职业生涯规划,随后便可以根据自己制定的目标,有目的性地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去,进而锻炼并提升自己的判断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如此便可以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由此可见,将目标管理应用于大学生管理工作中,是提高高校教育管理水平行之有效的手段。
二、目标管理理论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措施
(一)使高校管理人员充分认识
大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目标管理理论的重要性要想将目标管理理论充分运用于大学身管理工作中,首要条件是使高校的管理人员认识到目标管理理论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意义,从而得到高校领导的肯定与支持,为这种新型教学管理手段的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运用目标管理,不仅可以明确岗位责任和工作目标,还可以促进健全考核奖惩体系与绩效测评体系,从而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运用目标管理的手段可以将整体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小目标,从而为目标的落实提供有效的方法,使得学校的管理者不必再对繁重复杂的事务进行处理,仅需要将主要精力置于解决具体的小目标之上,进而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二)提高目标设置的合理化与科学化
要想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有效地应用目标管理理论,目标的设置是决定其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基于此,目标的制定不仅需要满足集体的发展需求,同时也需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要求,目标的设定需要在完成以后使学生集体与学生个体均收获愉悦感与成就感。基于此,在设置目标之前需要对全体教职工人员与大学生的意见与建议进行考虑,将其作为目标设置的依据,如此便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职工及大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从而更好地配合目标管理工作。
(三)制定难易适度的层级目标
通常情况下,目标设置得过高,会将人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打消;反之,将目标设置的过低,就不能充分调动人的斗志与激情。因此在设置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整体、局部及个体的实际情况,从而设置难易程度合适的层级目标,这必然需要全体管理人员通过讨论与研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同时还需要使设置的目标进行一定的试验,以提高其可行性与科学性。首先,在设定层级目标时,必须对学生所属的管理部门、系部、班级的实际情况与动态变化趋势进行充分的考虑,同时还需要针对学生个体进行参考,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难易适中的层级目标。其次,在层级目标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对完成层级目标需要的方法与手段进行总结与归纳,并将其展现、教授给教职工与大学生,从而为其实现具体的目标提供一定的参考,保证其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顺利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四)建立并完善目标管理实施的制度体系
对于大学生管理工作来说,只有具备完善的目标管理制度体系,才能将目标管理的功能作用充分发挥到大学生管理工作中,才能要求各相关部门及人员系统合作,共同努力提高大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对于目标管理实施的制度体系来说,其建立与完善需要各管理层面的大力支持,还需要有合理、科学、规范的考核方式与手段,目的在于为目标管理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五)强化目标的监督与控制目标
在设置并确定之后,就需要进行正确的实施。而大学生管理工作本身就是一项综合性与复杂性较强的工作,并且其中涵盖了各种各样的烦琐事务,因此在目标实施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与意外情况,从而导致目标的落实与既定轨道相偏离。基于此,要想使制定的目标得以顺利的实施,就需要对其加强监督与控制。要针对目标管理的具体实施构建评价机制与反馈机制,以便于对目标的实施情况进行及时的回报与监督,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评价机制需要保证客观与公正,而反馈机制需要包含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个过程,如此,才能对目标的实施进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除此之外,对目标管理工作进行控制时,需要对大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从而可以提高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同时需要在目标管理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对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进行把握,并以之为切入点,实施有效措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加强目标测评工作
目标管理论文范文3
比如中职院校课程设置不合理,大多数院校对专业课程的设置比较重视,对其他课程,如人文社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等方面的投入较少,导致学生的发展不均衡;教育教学管理目标的设置不合理,使得教育教学的目标导向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与其他院校以及企业之间的合作较少,很多教师没有实践的机会,最终成为理论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理论教育为主,违背了职业教育的宗旨,不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这些都是当前中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加强中职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教学管理,需要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目标的设计,践行先进的教育理念,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2中职教学管理三维目标的设计与实施
2.1中职教学管理三维目标的设计
中职院校在教育过程中设置合理的三维目标,对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进行目标设计时,应该要根据三个方面的基础要素进行具体的设计,一般说来要根据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学校管理的总目标以及学校发展的现状为基础进行专业的目标设计。学校管理的总目标对教学管理目标的设计是一个整体的导向,加强学校管理总目标的合理制定,也是制定教学管理目标的前提和基础。而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则对教学管理三维目标的确定有更加详细的指导作用。在制定教学三维管理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对中职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目标,有更强的针对性。
2.2中职教学管理三维目标的实施途径
2.2.1加强课程设置的改革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应该要根据当前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全新的构建,当前很多中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具体的管理目标的设置出现了偏差,因此导致教学课程的设置上也出现了缺陷。加强中职院校管理三维目标的落实,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比如学生的专业技能、人文精神面貌、科学知识等,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要掌握的技能。对此,要对当前教育过程中的课程进行重新设置,加强人文课程、科学技术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方面的结合,使得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比如在人文社会课程的设置方面,可以加强语言课、思想政治课、体育美育课等方面的设置,使得学生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可以在日后的工作中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在专业技术课程的设置方面,应该要体现中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训,尤其是一些动手操作技能的培训,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内容。专业技术课程的建设应该要充分利用校园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利用各种资源加强专业课程的实践教育,根据岗位的素质要求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培训。最后加强综合实训课程的设置,是实现中职院校教学管理目标的重要步骤,由于中职院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实训课程的设置,将学科内或学科间相近的几门课程相互交叉整合在一起而形成的综合新型课程,实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的全面培养,最终实现中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三维目标。2.2.2加强教学评价的改革中职教育过程中,考核评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可以积极发现教育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在当前的中职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加强教学评价手段和方式的改革,利用一些全新的理念,对教学的目标的实现结果进行全新的评价和考核,使得教师能够及时掌握教学目标的实施状况,对当前的教学管理模式进行详细的了解,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教学手段的变革,最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同时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在改革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职业教育的一些先进经验,在考核内容方面,要实现多元化,对考核的内容进行改革,强化对过程的考核,考核的内容不仅要涉及到学生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更应该要注重对实践过程的考察。与此同时,还可以加强中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结合,构建企业本位技能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学管理目标的实施状况进行科学的评价。2.2.3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因此导致教学效率不高,为了提高教学过程中的三维管理目标的落实,需要对中职院校教育过程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比如对教师资源、多媒体资源、教材资源等都进行相应的整合与管理,最终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解决效率不断提升,积极落实三维管理目标。
3结语
目标管理论文范文4
[关键词]管理;组织;创新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可以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动力源。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将成为核心和具有柔性特点的生产要素,而对知识的管理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组织而言,知识和信息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最主要的资源,知识经济迫切要求管理创新。适应此要求,近几年来,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念——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正在国外一些大公司中形成并不断完善。其中心内容便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组织创新和集体创造力。总结和研究知识管理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将有利于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一、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知识管理?一个定义说:“知识管理是当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着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及组织的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笔者认为,知识管理虽然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但作为具有一般管理的共同性质的公共管理同样也面临着知识管理的问题。对于公共部门而言,知识管理的目标与核心就是通过提高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来实现组织创新。
知识管理为组织实现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是则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所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型组织能够对外部需求作出快速反应、明智地运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环境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虽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组织的发展方向和领导方式,但是其潜在回报是巨大的。要了解知识管理,首先要把它同信息管理区分开来。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战略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知识管理,这正如不能单纯从一个组织的设备硬件层面来衡量其办公自动化水平一样。要想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库珀认为:“正是由于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这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实行有效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的培训。它要求组织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组织中的雇员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组织里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常常是为了鼓励保密而非信息公开共享,那么这将对组织构成巨大的挑战。相比之下,知识管理要求雇员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予以鼓励。许多成功的知识型组织都建立了对积极参与知识链的雇员进行奖励的激励机制。库珀解释说:“雇员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创新和创造新的有用知识的能力。”以此观点来分析现在某些猎头公司的做法,他们追寻的目标往往是人才的固有能力,即“已经掌握的某些秘密知识”,而不看重其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短视行为。
任何组织要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但决不能将知识管理简单等同于信息管理。二者的关系体现在: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信息管理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把信息作为资源从技术、组织、人力三种因素的结合中进行管理,则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新事物。美国1979年《文书削减法》最先提出联邦政府的信息管理问题,并在联邦机构中设立政府信息主管。企业的信息管理则是在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并在企业首席执行官(CEO)之下增加了企业信息主管(CIO)的职位。其后,信息管理经历了实物管理、技术管理、资源管理三个时期。按照美国学者马夏德(D.A.Marchand)与霍顿(F.W.Horton)的划分,信息管理的发展有五个阶段:物的控制、自动化技术的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商业竞争分析与智能、知识的管理。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在历史上曾被当作信息管理的一个阶段。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管理实践的发展,知识管理逐渐从信息管理中独立出来,从而形成一个崭新的管理领域。此时,知识管理已有了不同于信息管理的内含和外延。可以说,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人的管理。知识作为认知过程存在于信息的使用者身上,只有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才能创新。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管理主线进一步体现。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员工创新能力相互结合,进而增强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还在首席执行官与信息主管之间设立了知识主管(CKO)的新职位,并作了适当的分工,信息主管把工作重点放在技术和信息的开发利用上,知识主管则把工作重点放在推动创新和培育集体创造力上。
二、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创新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球化以空前未有的速度推进。这一切都改变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
在知识社会,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远胜过原料与厂房。美国微软公司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淘汰自己的产品”。1997年3月3日美国《财富》杂志定期评出美国最受推崇的企业,创新精神正是其评选标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就必然体现为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已有的知识要素与/或新的知识要素的新组合,它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彼得·德鲁克则将“创新”概念推广到管理,提出“社会创新”概念,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OECD1996年发表了《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innovationsystem)的文件强调指出了以往的创新都集中于投入—产出分析中,那是一种静态的线型模型,而在当今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系统的平稳运作依赖于知识流的流动性(ThesmoothoperationofinnovationsystemsdependsonthefluidityofKnowledgeflows)。它强调“国家创新系统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地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创造与扩散新技术,创新是这个系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创新主要体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之间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即知识的流动。知识流动的类型有:人力资源流;机构链;产业群;创新公司行为。知识管理正是要确保知识流动渠道的通畅。
知识管理、创新行为都不单纯是一种技术过程,人文因素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创新总要依靠人的创造性和想像力。对于政府而言,要为创造良好的新环境发挥重要作用。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则必须不断改变自己的战略策略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这一切都离不开知识管理,因为其实质就在于充分发挥人文因素的积极作用。
知识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和重要资源。在当今的许多行业例如金融服务、咨询和计算机软件等部门,知识正在作为创造价值的必要前提而发挥作用。然而许多企业并不善于管理知识。具体表现在:有的企业低估了产生和获取知识的价值,失去或放弃己经拥有的知识产权,有的管理措施阻碍了知识的交流及共享,对已有知识的使用和二次开发的投入不足等。
不少企业在吃了不重视知识管理的苦头之后,对知识创造价值的巨大潜力的认识逐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实施知识管理计划,将知识列为一种资源纳入管理体系。
以知识的视角,组织可被看成是一个对知识进行整合的机构。人类的全部生产力都离不开知识,机器只不过是知识的体现而已。因此,要真正实现知识管理,首先必须实现观念的创新。即将传统的工业管理观转变为现代的知识管理观。
工业管理观与知识管理观的主要区别如下:
1、用知识的观点看组织,就会把人们看作是收益的创造者,其首要任务是把知识转化为无形的结构,而在工业时代的组织内,人们时常是被更为简单的看作是生产成本和生产要素。2、在知识组织内部,学习的目的是创造新的资本和程序,而不仅仅是运用新的工具和技术。
3、在知识组织内部,生产流程是由观念驱动,并且有时是混沌不明的,这与工业时代生产流程中严格的前后次序和机器驱动形成鲜明的对比。
4、工业时代的收益递减规律让位于知识递增规律,工业组织中的规模经济(economicsofscale)让位于知识组织中的视界经济(economicsofscope)。
5、管理的权力基础取决于他们知识的相对水平,而不是他们在组织中的等级职位。信息流的传递是通过可以分享信息的网络,而不是通过组织的等级机构。在现在的企业管理制度下,各部门都保有自己的知识并需要发展知识,但是并没有一个合适的知识管理制度以及更高层次的协调机制,知识管理的内容日益复杂化和重要化,导致公司高层管理者产生了设立CKO职位的动机。为了搞好企业的知识管理,CKO应运而生。
CKO(ChiefKnowledgeOfficer),一般译作“首席知识官”或“知识总监”,是企业专职负责提出、推进和协调各种知识管理计划或方案的企业高级管理职位。其具体的职责包括:
1、创设知识管理的基本框架。知识管理要求CKO就知识(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等)的分类基于知识的工作体系、与知识密集型业务相关的管理过程保护知识和防止外溢等问题从组织机制和技术手段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2、协调部门之间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不是企业某个部门独立行为所能控制的而只能通过企业整个部门之间的共同行为来协调控制。CKO对要获得的知识知识的开发和保有方式尤其是知识的交流和共事等问题需要有清晰的理解和解决办法。这项工作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具体工作有建立知识目录、开发知识共享的群件,或建设企业内部网,再造知识密集型管理过程等。
3、营造知识创新和交流的内部环境。CKO要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适合知识创新与交流的环境,如提供各种便利机会使得平时接触不多、但是对某一方面有共同兴趣的人们能够通过会议、社团活动等方式相互沟通。相当多的知识是通过适当的、非正式的交流环境得到的,尤其是隐性知识,因此有CKO指出知识管理工作“20%是技术成分,80%是文化成分”。也就是说,CKO作为环境营造者的角色要比他们在技术方面的角色重要很多。
4、防止知识外溢。企业和其合作伙伴、中介机构、供应商以及客户之间共享知识同样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对企业竞争优势也有重要影响。对于那些有知识资本形成意识的企业来说,防止知识外溢已成为一大问题。
西方企业高度重视知识管理工作独立设置与“首席经营官”(COO)、“首席财务官”(CFO)等并列的“首席知识官”(CKO),这足以证明西方企业对于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前进的不竭动力。国有企业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高度重视对知识的开发和利用,注意发展并保护好自主知识产权,把经济增长的方式真正转移到领先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
MortenT.Hansen等人提出了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即法典编辑策略和人格化策略。所谓编辑策略是指知识与知识开发者的剥离,以达到知识独立于特定的个体或组织的目的;而后知识再经仔细地提取进而汇编成法典关存储于数据库中,以供人们随时反复调用的策略。Ernst&Young公司企业知识中心的主任拉尔夫·普勒曾如此描述法典编辑策略:在剔除掉客户敏感信息后,通过将文档中零碎的关键知识,如面谈指导、工作日程和市场划分分析等加以汇总并储存在电子知识库中从而创造出“知识客体”。这种方法使许多人可以搜寻和提取经过编辑的知识,而无需与最初的开发者接触。这就开辟了知识的反复使用,促进了企业的成长。
人格化策略指知识与其开发者紧密地联贯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来进行共享。计算机在这类组织中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知识,而不是储存。采用人格化策略的Bain公司、波士顿咨询集团和麦肯锡公司致力于个体间的对话,而不是数据库中的知识客体。在这些公司中,知识并未被编成法典、知识是在运用头脑风暴法的研讨会中和一对一的交谈中发生转移的。为了使这一策略行之有效,象Bain这样的公司都重金注资于建立人员网络系统。知识不仅仅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还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和视频会议等形式进行共享。
遵循法典编辑策略的公司依赖的是“反复使用的经济学”。一旦知识资产,如软件编码或手册开发出来,且每次使用时又无需大的修改的话,就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反复多次地使用。
与此相反,人格化的策略依赖的是“知识经济学”的逻辑。战略咨询公司向客户提供的建议是那些丰富的、难以言表的知识。共享深层次知识的活动是极花时间的、昂贵的和缓慢的,而且不能够被系统化,因而效率较低。
若想正确地选择知识管理策略,主管或经理必须先回答如下问题:(1)为什么客户会购买本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向竞争者购买?(2)客户期望从本公司得到什么利益?(3)蕴藏于本公司的知识如何能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在明确了这些问题之后,应进一步考虑如下问题:1.公司提供的是标准化的产品还是用户化的产品?如果是前者,那么主导知识管理策略就应是法典编辑策略;如果是后者,则人格化策略更为有效。
2.公司拥有的是成熟的还是新颖的产品?如果企业的策略是基于成熟的产品,那么企业将从反复使用的模型中获得丰厚的回报,例如微软的产品;反之,如何拥有的是新颖的产品,则对知识进行管理时应以人格化策略为主。
3.公司的员工在解决问题时依赖的是明确的还是难以言表的知识?明确的知识是可以被编辑的,如简单地软件代码和市场数据。当公司的员工依靠明确的知识去完成工作时,人-文档的方法最有意义;而难于言表的知识由于很难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是通过个体经验获得的,包括科学知识经验,操作性的“Know-How”(知识如何),对行业的洞察力,商业判断和技术经验等。对此,采用人格化策略是明智的选择。
4.两种知识管理策略的共存。由于企业开发多元化经营和知识的商品化,知识管理策略的选择有时变得十分复杂。两种策略共存的前提,是采用不同策略的单位彼此独立运作。例如,在通用汽车公司,小轿车部与财务部没多大关系,因此不同的模型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单位中。但如果是高度一体化的企业,则需选择一种作为主导策略,以另一种作为辅助。至于何者为主,何者为辅则取决于公司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方式、企业的经济状况及企业所雇佣的人。正如一些咨询公司所发现的:强化错误的策略或试图同时使用两种策略,将会迅速地损害本企业;80/20法则是实际决定主辅关系的一个有益参考。
知识管理两种策略的差异如下表:
人格化策略
竞争性策略
通过反复使用已编成法典的知识来提供高质量的、可靠的和快速的信息系统实施
通过沟通不同专家关于高水平策略问题的知识经验来提供创造性的、经过严密分析的建议
经济模型
1.反复使用的经济学
2.在知识资本上进行一次性投资,而后多次反复使用
3.使用高助手/合伙人比率的大型团体
4.集中注意力于产生较大的整体收入
1.专家经济学
2.为针对用户的独特问题而拟定的高度用户化的解决方案收取高额费用
3.使用低助手/合伙人比率的小团队
4、集中注意力于维持较高的利润率
知识管理
策略
1.人-文档
2.开发可以编辑、存储、传播和允许知识反复使用的电子文档系统
1.人-人
2.开发连接人们的网络系统以便共享难以言表的知识
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上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旨在通过可以反复使用的、已编成法典的知识来将人们连接起来
在信息技术上进行适度规模的投资,旨在促进难以言表知识的交流与商谈
人力资源
1.雇佣那些能较好地适应知识反复使用和方案实施的新科大学毕业生
2.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计算机进行远程培训
3.奖励那些使用文档数据库和为文档数据库做贡献的人
1.雇佣喜欢问题解决和能忍受模糊性的工商管理硕士
2.通过一对一的指导方式进行人员培训
3.奖励那些与他人直接共享知识的人
范例
1.安德森咨询公司
2.Ernst&Young公司
3.德尔公司
·麦肯锡公司
·Bain公司
·惠普公司
[参考文献]
[1]卷首语.与“狼”共舞管理制胜[J].管理科学,2000,(4):1-1.
[2]维高.知识的革命[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209-215.
[3]跃清.知识资本的测量与管理[EB/OL].
[4]魏蜀明.CKO:知识管理拍岸来[N].中国企业报,2000-06-13(3).
[5]杨杰.知识管理的策略[J].IT经理世界,2000,(2):48-50.
目标管理论文范文5
工程项目目标成本体现了管理人员能力,中标价格减去目标利润就是目标成本,只有确定了目标成本,才能使管理人员的才智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得到具有企业特色、适合企业发展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目标利润是企业的最终表,即获得经济效益,但除了设计变更之外,不能随意改变工程项目中标价,所以,管理工作需充分体现在目标成本上,管理人员的管理任务在于对工程项目的确定。目标成本的确定也是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有效手段。在企业管理中融入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严把施工方案的设计关
在制定施工方案的过程中,很多施工企业通常没有用分派技术人员对施工现场开展深入调研,也没有对工程实际规模、项目特点等情况进行充分考虑,导致施工方案在设计方面经济适用性不足,增加了财务风险、造成成本失控,增加财力、物力、人力,延迟工期,施工质量不合格。对此,目标成本的控制遵循迎合市场发展、顺应时展的需要,从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到现场施工,贯穿于整个过程。控制成本立足于根本,从设计阶段开始,以经济适用、高技术含量为目标,对施工方案进行制定,稳抓施工方案的设计与组织,同时也是从本质上降低财务风险、有效控制成本。
三、落实目标成本
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应从材料费用、机械费用、人工费用等方面入手,避免工程项目成本大于预算额,为确保实际收益突破目标收益,必须控制及预防财务风险,这就必须按照成本的构成来分解项目成本。具体做法是:应注重细节管理,将成本控制的责任落实到个人,实现有效管控成本。材料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多数原因在于企业对材料管理制度缺乏重视,对材料随意管理,从无形中将工程的总成本提升,造成浪费。例如:领用材料手续不齐备,材料管理信息缺乏实效性,账面与工程材料事物情况不符,现场施工主管无正规审核材料申请表等等,造成很多可以重新利用或回收的废料无人问津、无人管理,降低材料有效利用率,时期锈蚀、变质,增加工程项目运作造价。例如:在现场施工管理过程中,为确保材料的周转、使用、采购等相符合于工程技术的进度也要求,材料的管理必须由材料工程师负责;机械工程师负责管理机械设备;建筑工程师则管理施工现场等等。因此,要想从源头对成本进行管控,就必须将成本的管理落实到个人、落到实处。如果已经产生的成本缺乏合理性时,企业在充分认识到成本管理的关键性的同时,必须积极找出增加效益、降低成本的方法,定期实施否决制。成本已经发生未必就合理,对此,企业应对发生成本定期实行否定制,积极创新增效降本的新方法,培养顺应市场的成本管理理念与意识。
四、工程总承包管理
总承包管理就是业主对外招标信息,包括要求、拟投资额、及要实现的功能等,具备资质的单位可参与投标。业主给中标方进行交池洋华电呼伦贝尔褐煤多联产有限公司 内蒙古呼伦贝尔 021000底,按照业主的要求,总承包单位设计方案,并对工程施工、管理负责,竣工后向业主交钥匙。成本企划在这样的项目管理过程中体现无遗,对于总承包企业而言,工程项目管理是个挑战,它考验了施工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换言之就是对其管理水平和有效控制成本的水平进行考核。业主将项目的主要用途、功能、概预算等,即大致规划交给总承包企业,企业应业主要求,制定出符合业主要求的预算金额、项目施工方案、项目管理方案、设计方案、以及详细的规划等。从参与竞标的总承包企业中,由业主确定中标企业后,根据与业主所签订的合同,中标企业可开展项目的施工及管理,直至竣工交钥匙。贯彻这种施工工程建设管理模式,为企业成本的企划与控制提供便捷。
五、强化管理工程
项目结算工程施工过程中,竣工项目结算长期搁置的问题常会出现,不仅如此,应收的财务账款数额有时也得不到保证,不能准确衡量所承受的财务风险。那么,如何解决该问题呢,建议先成立类似项目结算组等机构,工程项目中的清欠事务和结算等情况可由专人负责,并掌握、了解索赔法律若失去效力,尽量能减少企业损失,最大程度上降低企业财务风险。施工企业要想做好结算工作还应加强基础管理工作,不能因自身原因耽误了结算,例如:编制和送审结算书、核对实物数量、索赔、签证的变更等。
结束语
目标管理论文范文6
工期和质量是一个建设项目比较重要的两个要素。这两个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它们既互相依赖,又互相制约。管理好一个建设项目,实质就是如何让这两个因素达到最好的结合。但在这两个因素中,工程质量显然是最为重要,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的核心,它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的成败,也直接关系到建设方的声誉。所以,在工程建设中,只有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才能要求缩短工期。不能保证质量的工程,,建设的再快,也没有价值,只能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有时甚至不仅仅是各种资源的浪费,还有可能威胁到人的生命健康。但如果只是强调保证质量,而对工期没有要求,也会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直接浪费.工程建设中讲究质量,势必要花费较多的资源和时间,对工期产生不良影响。[3]保证工期,是在保证施工质量,提高施工效率的前提下,而决不是偷工减料.因此,工期和质量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矛盾的,也是统一的。作为工程建设方要精心组织,严格建筑程序并协调好工期和质量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工期与质量目标控制的实施和协调的措施及方法
(一)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三级质量保证和责任体系。
质量管理首先要开展质量先期控制,设试验检测组,负责日常试验、检测工作,形成一个工程质量检测网络。当前工程质量问题,贵在“严”字,重在“落实”,核心是抓“标准化”。抓工程质量,首要的是“严”字当头,专职人员要做到处处从严出发,实行“一票否决制”。该返工重做的一定要返工,直至合格为止。[4]做到层层工序谁施工谁负责质量,真正使工程施工质量得到有效的控制。
建立、健全三级质量保证体系,具体做法可以设置专门的安全质量检查室,安全质量室直接对建设工程负责,安全质量检查室设置质量监督员,形成一个有组织的相互监督、制约、帮助的整体。[5]从而保证在每一道工序上对创优工作的贯彻。按技术规范的要求,完善各专业、各工序的各种规程和条例,加强对上岗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质量意识的培训教育,使每个职工责任分明。为了保证质量,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检查、试验设备。施工质量管理责任制是企业施工质量保证的核心,其目的是使企业的施工质量管理做到“层层有人负责、事事有人管理”,全员都参加质量管理,施工全过程的质量都有人管理,施工全过程的质量都有人管理,全面的质量管理。多部门齐抓共管,职责分工明确,增强质量管理的力度。以确保施工质量,促进施工顺利进行。
(二)建立一套奖罚制度,加强质量教育
制订一套完整的奖罚制度,坚持以工程施工质量优劣,作为考核各级人员最基本的主要指标,“优质优价”,奖罚分明加强质量意识的教育,搞好技术交底:每道工序开工和各专业人员进场上岗前,都必须经岗前培训和进行专业技术交底,由专业人员负责实施,使上岗前人人做到心中有数。施工期间定期培训,达到人人懂技术、会管理,形成一个重视质量,会管会抓施工质量的施工集体。认真做好隐蔽工程检查签证和分项工程检查验收签证,绝不留隐患。积极配合工程师做好质量监理工作。[6]隐蔽工程和分项工程的交接要及时通知工程师进行检查。要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提出的问题迅速研究解决。通过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进行教育,学习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国际标准和我国近年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我国质量管理保证系列标准(GB/T19000),不断提高质量意识,并按照标准要求建立和健全较为完善的各项质量体系。使各项工程建设过程处于受控状态,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安排计划对职工进行分期分批的指在更新知识和提高现代化业务管理水平的培训,尤其要加强对干部进行施工规范和全面质量管理教育。新开工程开工前对全体参战人员进行短期培训,讲授本工程情况、特点、难点、工期要求、质量要求和措施。特殊工种作业人员,必须经市有关部门进行工种专业知识的教育和培训、考试合格,领取操作证后方可上岗作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必须进行新的技术操作规程教育等。
(三)建立质量保证体系
为了认真贯彻“质量第一,百年大计”的方针,坚持“管施工必须管质量”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手段,加强质量保证工作的领导和管理。[7]在施工实践中,必须建立和健全一套比较完整的以自检为主的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机构、检查制度和责任等一系列的质量保证体系,而且要配备富有施工经验,熟悉规范和设计,责任心强,敢于坚持原则的自检人员,确实做好施工质量的管理工作和监督检查工作。
(1)严格遵守基本建设程序
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如发现不合理的应及时主动地向设计单位提出。修改设计必须经设计单位同意。严格遵守施工程序,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工程开工前要做好施工图纸会审和必要的准备工作,使大批施工人员进场后能保持良好的施工秩序。
(2)建立技术责任制
技术负责人全面负责技术工作,组织图纸自审和参加会审,主持编制一般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组织学习、贯彻各项技术规程、规范和管理制度,制定保证工程质量的技术措施,处理工程质量事故,开展各项技术活动及质量评定工作。[8]质量负责人负责施工过程中质理措施的落实,参照技术负责人施工方案中的技术措施、施工项目按有关质量验收规范下发三级技术交底到施工班组,监督班组的工程施工质量情况,收集现场质量信息并如实向监理和技术负责人反应,组织并参予分项分程的验收和评定,负责建立并管理工程施工中形成的技术档案。[9]施工负责人负责现场具体施工,按照图纸设计、操作规程和技术交底内容组织现场施工人员施工,认真对待工程质量,注意班组内部人员配置,尽量避勉出现质量问题!发现质量隐患,出现质理问题及时报告技术负责人及质量负责人。组织好班组内部质量自检和涉及到的工序交接工作。
(3)严格执行事故处理报告制度
尽量避勉质量事故的发生,但是一旦发生事故后,严格执行事故报告制度,按规定逐级上报,不得隐瞒。[10]凡工程质量不符合规范标准或设计要求的,都叫质量事故,包括由于设计错误,材料设备不合格,施工等原因造成的质量事故。质量事故发生后,应立既组织力量,调查处理,采取补救措施,做到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或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凡质量返工所造成的费用,由事故直接单位负责,勘察、设计单位造成的质量返工费用由建设单位负责。
(四)明确阶段目标,保证节点计划和总体计划的完成
为缩短工期,降低劳动强度,最大限度地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塔吊、龙门架要提前安装,尽早投入正常使用,各专业配备专用中、小型施工机具[12]。根据网络计划总进度的总工期解剖,整个工程工期分阶段控制,实施中明确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突出重点,全方位的抓落实。作业班以工序保证日计划,施工队以日计划保证总计划的完成。[13]建设项目负责人要确保任务层层落实。
(五)加强对该工程的领导和管理,健全施工协调制度
集中专业技术骨干,组织精干过硬的施工队上线施工。实施项目负责制,推行方针目标管理。在施工项目管理体制上,采取项目负责制。充分发挥项目负责人的工作能力,充分地向其授权,使其有权处理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制订方针目标,层层分解下达执行。[15]健全施工协调制度,保证“条条施工渠道畅通”,如坚持施工班组的完工会制度、统一指挥权限、调度交班会、安全质量检查制度和领导现场办公会制度等等,这些行之有效的协调制度,继续完善执行。
(六)加强工地施工技术管理确保工期
运用网络技术,对整个工程进行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施工技术管理。严格按照基建程序组织各项工程施工。
(1).施工准备阶段。
以组织现场调查为核心,做好各项开工前的技术准备工作。认真核对设计。组织各专业技术人员,熟悉设计图纸,核对设计图纸,对设计图纸和数量计算、说明等全面阅读。核对图纸之间有无矛盾,错漏。现场核对设计与现场是否相同。组织测量人员现场中线、水平、边桩和桥址涵位测量。核对控制桩和BM点。核对地形地貌和各项建筑物与设计图纸是否相同。组织各管理层次人员,特别是项目管理人员进行现场勘察。调查工程施工情况。组织有关人员编制好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16]其内容包括现场组织总平面设计、施工方案、工程进度计划、资源供应计划、技术组织措施等。做好施工技术交底和岗前培训。做到参战人员明确目标、任务、要求,全民参与管理、全过程管理、全面管理。配合项目经理、质检部门和材料部门落实临时设施和临时工程的实施和材质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