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建筑行业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建筑行业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建筑行业分析

智慧建筑行业分析范文1

关键词:智慧建筑;智能卡技术;可视化技术

Abstract: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and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he modern control technology, the IC card technology and the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have a wide range of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has also attracted and adopted some new application technology. The traditional building concept gives a new content, and formed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It is not only promoted the comfort and convenience of people living, but also more humanized. This paper from three aspects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in today's society, first of all, the paper come up with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an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from the IC card technology and the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Key words: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the IC card technology; the visualization 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其相关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也再不断的提高,因此,我们需要研究一些新的方式和方法来适应这种快速发展的建筑行业,从而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与发展。据统计,人的一生约有近7成的时间是生活在建筑中,建筑给我们提供了生活、工作、学习和休息等场所[1],因此,我们也需要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建筑环境,来适应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以前仅有的传统建筑模式已经不再能够满足和适应人们的要求了,因此,我们需要提出新的理念,来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智慧建筑”的概念便应运而生了。

一、智慧建筑的概念

所谓智慧建筑,是指在建筑物中借助于物联网、传感器、控制器等先进的网络技术,将自动控制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一种建筑物合体[2]。就同人的身体一样,人的身体具有感知和反应的能力,而在建筑物中导入这种传感器和设备自动控制器,就能够检测出建筑物内外的各种不同变化,并通过自动控制和自动调节的能力,做出对这一变化的不同反应。

有别于当今的传统建筑,智慧建筑不仅仅是依靠设计和施工定型以后的功能和性能来满足人们对建筑物的需求,而是运用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uilding Automation,缩写为BA)、办公自动化系统(Office Automation,缩写为OA)及通讯自动化系统(Communication Automation,缩写为CA)三大功能系统[3],使建筑物达到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从而来满足人们的要求。

二、智慧建筑的特点

1、智慧性。通过相关的技术实现全面感知、高速分析和智慧处理,实时实地、准确地处理信息并解决问题,为人们提供了各种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智慧服务[4]。

2、集成性。智慧建筑是将三大功能系统统一于一个整体,实现了建筑物内部的高度集成和各个个体之间以物联网为媒介的深度集成。做到设计规范统一,体系标准一致。

3、便捷性。智慧建筑是以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比以往的建筑物更能考虑人们的舒适度和满意度,使建筑物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5]。由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必须要使建筑物具有多样、灵活、可变的功能要求,从而达到便捷性。

4、可持续性。智慧建筑更要符合低碳、节能环保的要求,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最终实现智慧建筑的可持续设计、可持续施工和可持续维修及售后的目的。

三、智慧建筑的应用

1、智慧卡技术:

智能卡是一种含有半导体芯片技术(包含一个RFID芯片)的塑料卡,不需要与读写器的任何物理接触就能够识别持卡人的信息,它是人们的一种身份的象征。它具有体积小、存储容量大、携带与使用方便、安全性高、可靠性好,并具有一卡多用等较多的优越性能[6],因此,越来越多的行业采用智慧卡系统,进行智能化的管理。对于建筑行业,其智慧卡技术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IC卡停车场管理系统:只要拥有一张这个停车场的IC智能卡,把持卡人的相关信息(如车牌号、车辆颜色、车辆型号等)录入到这张IC智能卡里边,只要持卡人的信息与控制接触器上的信息一致,持卡人就可以自动控制停车场的升降杆,使车辆自动的进入和进出停车场,不在需要有专人控制升降杆和核查持卡人与车辆的相关信息。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也保证了车辆的安全性。

(2)物业收费系统:对于小区内的水电等费用的收取,一直是件很麻烦的事情。因为小区内用户数量大,人员复杂,而且每一户的使用量也不相同,所以计算起来也是很复杂的(尤其是现在实行的阶梯化电费),因此,小区物业可以给每一户发放一张智能卡,在智能卡中录入相关用户信息(如门牌号、用户姓名、机器号等),并在卡中录入相关的费用的扣费计算公式,小区用户可在这张智能卡中充入一定数量的金额,并将这张卡插入相应的用户卡槽中,这样就可以实现自动缴费了。一旦,卡中的金额不足,物业便会通知用户前来缴费。这样,既可以节省双方的时间,也避免了计算错误,也减少了物业的工作量,从而也避免了物业与用户之间矛盾。

2、可视化技术:

可视化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的图形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将数据转换成图形或图像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7]。它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等优越性。对于建筑行业,其可视化技术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字影视点播:人们可以利用网络化的视像传输、交换和多媒体视像服务技术,向网络桌面系统提供交互式的视像服务信号。只要有信号,人们就可以随时随地自动点播电影、电视甚至是远程的面授网络教育。只要人们有时间,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心愿学习、休闲和娱乐消遣。

(2)远程会议电视:流动的办公技术可以使人们在家或在路途中随时随地的知道公司的一些要事,并及时的处理一些事情,不会因为出差、堵车等其他事情耽误了公司的重要事情。因此,人们可以通过ISND/Internet网络,将信号输入到远程控制的会议电视接收器上,在利用相关的仪器设备来接收远程信号[8]。这样,不论你在不在会议现场都可以知道会议的内容,并且还可以和与会人员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不仅提高了效率,也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使事情能够更快更好的解决。

总结:智慧建筑是运用三大功能系统,将传统的建筑概念赋予了新的内容,这样,不仅提升了人们居住的舒适度、便利性,而且更加人性化了,进而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为以后建筑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林.21世纪新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与发展.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2000,01.

[2]徐兴声.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技术.建筑学报.1992.06.

[3]王要武,吴宇迪.智慧建设及其支持体系研究.土木工程学报,2012,45.

[4]宋经天.智慧建筑的舒适与节能.CompoTech China,2009.09.

[5]黄跃明.智慧城市建设的四个基本路径.科学管理,2012.04.

作者简介:

智慧建筑行业分析范文2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能建筑;建筑设计

Based on the intelligent intelligent building design research of urban development

Wang Ze-dong

(Shandong David International Architectural Design Co., LtdJinanShandong250000)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mart City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of current trends in urban development. Intelligent building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wisdom of the city's foundation, which integrates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t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o provide users with an efficient, comfortable, convenient user-friendly built environment. In the smart city constantly under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background, how to design intelligent building, to better integrate with the smart city, an important topic of current research.

【Key words】Smart City;Intelligent building;Architectural design

1. 引言

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产物,其实质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等需求进行智能响应,从而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城市居民创造更现代、便捷、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和谐、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是数字城市发展的延续,强调了感知、智能控制、智能管理、智能服务和智能处理等。物联网应用使得城市中与传感 / 控制相关的行业获得了飞跃的发展,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智能公共安全、智能医疗、智能物流、智能农畜牧业、智能社区等应运而生。目前,智能建筑行业尚无一致的体系架构可循,各个智能建筑项目各行其事,造成城市中众多的建筑信息孤岛。因此,智能建筑要融入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有统一的体系架构,智能建筑体系架构应是智慧城市体系架构的一个分支,与智慧城市体系架构连接,并融入智慧城市的体系架构中。但在设计方面,智能建筑设计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设计人员对智能建筑设计了解不够深入,施工图设计质量较差,而且由于建筑设计中建筑、结构、水、电、暖等各专业均由设计院设计,系统集成商只搞智能化设计,与各专业配合困难,制约了智能建筑融入智慧城市的成效。

2. 智能建筑融入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设计对策

智能建筑是跨部委、多行业、多技术的集合系统,涉及城市各个领域。系统包括 20~30 个子系统,由常规和专业应用两大系统组成,技术上包括传感 / 控制、与传感 / 控制无关两类系统,其设计标准应考虑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国外发达国家正在尝试运用高新技术,建设智能型绿色建筑和生态建筑,将智能建筑逐步从单体向区域化、城市化方向发展。

2.1充分应用 B/S 访问模式。

智能化是智能建筑的突出特点,需要充分应用各种门户技术及优化访问模式。按功能需求,设计若干个子系统,然后,再考虑是否要集成。在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下,智能建筑系统应采用门户技术和 B/S 访问模式,基于互联网基础设施平台、采用门户技术、Web 服务和系统维管软件。门户技术和 B/S 访问模式是目前所有电脑、智能终端均支持的功能,也是智能建筑基层集成、乃至行业走向大集成的技术底线,将能使智能建筑更好地融入到整个智慧城市中去。

2.2加强智能建筑的集成效果。

设计智能建筑的时候,应当重视相关集成技术的选择和使用,确保其达到最佳效果。以往的ODBC 技术、OPC 技术等,都难以有效满足智能建筑集成化的基本需求,必须要选择更先进、更适用的新型集成技术,例如,Web 服务、IP 以太网等,以提高智能建筑的集成效果,促进其顺畅融入智慧城市。

2.3充分运用智能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技术在智能建筑设计和应用中非常关键,设计时,应重点加强云计算服务平台的构建,充分运用云计算技术来提升其平台的服务质量,保障其智能建筑的应用效率。要融入智慧城市建设,智能建筑必须走向大集成,在协同集成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行业云计算服务技术及其自主创新的产品。服务完善的云计算平台提供了基础设施、应用软件和功能平台三类服务,构成智能建筑云服务中心,支撑智能建筑行业的应用。

2.4加强维护平台的建设。

一般来说,智能建筑运行维护平台的构建,都是采用第三方模式进行的。智能建筑的运维问题一直困扰着本行业的发展,传统的依靠乙方和甲方的运维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智能建筑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互联网门户技术和 B/S 访问模式、云服务等技术支持下,构建智能建筑第三方运维服务平台是可行的,且刻不容缓,能够有效保障其运行维护平台的可靠性,并能加快智能建筑融入智慧城市建设的速度。

3. 智能建筑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由于智能建筑设计不同与其他普通类型的建筑设计,因此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非常多,设计人员只有考虑到各个方面的问题,智能建筑系统功能才能够完全的体现。设计人员应该具有统筹兼顾的能力,以使智能建筑的各个功能能够彼此平衡,最终达到最佳的效果。

3.1做好智能建筑的结构设计。

智能建筑结构设计应注重墙面、地面与天花板三个部位。地面设计选用架空的方式,这样可以扩大地面下空间,使弱电系统和强电系统实现物理隔离,也便于施工和改造。墙面设计应充分考虑各功能设备的接口和位置,一般采用外接方式,在墙面上设计出设备的接线口、位置,以利于传感器和设备的功能实现和准确控制。设计天花板时,应结合暖通、消防系统的功能与特点,设计出相关系统的走线、出口,确保通风、供暖、消防、照明等各项功能实现。

3.2改进智能建筑的屋顶设计。

屋顶是智能建筑设计的关键部位,屋顶是智能建筑与自然环境进行交换的重要部位,对智能建筑的居住性能、使用性能,具有较大影响。同时,屋顶也是智能建筑功能性设备的主要布设位置,雨水收集器、太阳能热水器、通信基站、风能设备在楼顶大量集中,造成智能建筑楼顶空间资源和电磁资源的紧张。应该在智能建筑屋顶的设计中积考虑保温隔热处理,阻断智能建筑屋顶产生热交换的可能。同时要根据智能建筑的整体需要综合考虑屋顶功能设备的布置,优化屋顶空间资源,降低楼顶设备产生噪声、震动和电子辐射的可能,提升智能建筑屋顶的功能性和安全性。

3.3加强智能建筑的节能设计。

智能建筑体现了能源利用的高效率和自然资源的节能,在设计时,应从系统特点出发,通过节能器具、系统的设计,降低智能建筑能耗的标准,控制智能建筑能源方面的消费,综合而全面地节约智能建筑运行的能源成本,实现智能建筑在节能状态下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智慧城市在我国发展越来越快,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构成部分,智能建筑的设计也在不断发展进步。智能建筑提高了建筑的智能性、节能环保性、实用性、先进性及可持续发展等,有助于实现智能建筑的高效和低碳,促进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的进一步融合。

参考文献

智慧建筑行业分析范文3

【关键词】安全管理;BIM可视化;虚拟技术;物联网

1.BIM技术增强现场预管控,提高安全管理的预见性

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技术是一种应用于建筑过程中并能贯穿于工程设计、建造、管理的数据化工具,又称建筑信息模型,其能对在建工程的数据、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建立工程项目的三维立体效果图,使其能在工程的前期规划、建设中和后期维护的全过程进行数据与信息的收集、共享、分析和传递,使工程技术人员能对所建项目进行有效的分析与管控。相比于化工企业可能存在的大量能量突然性意外释放、采矿行业的突然性透水、坍塌等引起的重大事故,建筑施工行业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则大多是由于潜在的安全隐患未被及时发现或未及时处理形成积累性的结果,例如脚手架在整体性完整且有保障的前提下,随着现场施工进程的推进需要,在墙体拆除少量且不连续的连墙件,并采取其他临时加固措施,这是较为符合施工实际与可行的,但是在此道工序结束后,应该立即恢复被拆除的连墙件,否则就形成一个潜在的安全隐患,并且此隐患通常不会立即导致事故的发生,但是随着施工进程的继续推进,其他连墙件的再次拆除或外架载荷的增大,存在的连墙件缺失隐患形成一定的积累直到失去控制,就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同时,相比于化工企业更多倾向于计算机对于现场设备的管控、采矿业有着较为专业的施工队伍,建筑行业施工现场专业知识素质较低,同时作业面广,工序较多且存在交叉作业的情况,且建筑施工行业对于现场安全管理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施工现场人员流动性大,施工环境变化频繁,由此导致进行安全管理的管控面较大且复杂,还伴随着很多不确定性,所以若可以对安全隐患进行提前识别与预防,将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有很大帮助。从安全管理角度出发,安全管理人员可以对BIM技术建立的三维立体模型与预先模拟施工进程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对施工现场有更加直观立体的了解,特别是在对某个施工环节,如塔吊的安装、拆卸或者加节环节,在对施工现场危险有害因素进行预先危险性分析的前提下,能结合BIM技术模拟施工环节进程,使预先危险性分析的内容更具针对性与实际性,从而总结形成某个施工环节的重点管控部分。此外,安全管理人员也可以根据分析的内容,总结罗列成安全检查表或重点管控分项表,也能为安全技术交底的进行提供有力的内容支撑,进而增强对于现场安全的预管控能力,提高安全管理的预先性。

2.可视化技术增强现场管控,提高安全管理的实效性

可视化技术能够把施工现场采集到的实际图像、现场施工图纸或施工方案中的数字信息转换成直观的以图形图像信息表示的能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物理现象或物理量。对于建筑施工行业,现场安全管理的一大难点与痛点就是复杂多变的现场环境所带来的不确定因素,相同的安全管理部位会随着施工进度的推进发生改变从而带来不同类型的安全隐患,而可视化技术对于现场安全管理的最大辅助作用就是随着施工现场进度与获取信息的不断变化,所呈现出来的以图形图像的物理现象或物理量也能随之发生改变,保障了安全管理工作措施对于施工现场的时效性,保障安全管理信息最小化的滞后。可视化技术也能与BIM技术形成“事前预防性管理,事中实际性管理”的有效安全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将施工现场的安全隐患及时挖掘出来并处理,让安全管理更具作用性与效率性。

3.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场体验,提高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虚拟现实技术(VR)是一种可以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通过对于来源于真实生活中的各项数据收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生成一种虚拟环境,体验者不仅可以在此虚拟环境中体验到与真实世界一般具有的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真实的人体感官体验,还可以实现与此虚拟环境的交互,使体验者的体验与存在于真实的世界无异,但是此虚拟环境中的场景内容又不是真实存在的,其仅仅只能使体验者达到置身于此场景中的感官体验,总结来说就是虚拟现实技术能使体验者达到与真实世界相同的场景与人体感官体验,但又不具备此场景在真实世界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从安全管理角度出发,虚拟现实技术能给传统的安全教育培训方式带来巨大的改变,主要体现在以往的传统安全教育培训内容只能依托于文字、图片与视频这三种载体进行讲解授课式传播,形式较为单一且枯燥,并且在建筑行业中安全教育培训的受众是文化教育程度并不高的农民工,他们对于课堂式的安全教育培训本身就存在抗拒心理,加上接收专业知识信息的能力有限,传统的安全教育培训并不能使受众更好地了解施工现场各类危险源的危害性,导致传统的安全教育培训的效率并不高,更甚者更多的仅仅是拍拍照片与视频等留下影像资料,流于形式以备上级主管部门在进行安全检查时证明自己所在的项目部进行过安全培训活动。由此,随着近年来建筑施工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国家及有关部门对于保障建筑施工人员作业安全的重视,建筑行业衍生出体验式安全教育培训模式并被积极推广与应用,而虚拟现实技术则能以此为契机更好地体现出其优越性,虚拟现实技术所能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其虚拟环境体验的真实性,从人的心理学角度上看,“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只有在切身体验过事故过程发生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对应的安全知识讲解的双重刺激,才能更好地使农民工接收安全教育培训的内容,做到安全教育培训的效率最大化。但是,就目前来看,虚拟现实技术所需要的设备开发较少且设备支出较为巨大,与之相对应的针对建筑施工事故模拟环境的开发也较少,应用层面较低,此不足亟需后续发展解决。同时,随着我国及全世界5G技术的开发及应用越来越广,相信虚拟现实技术能以此为契机,借助5G强大的信息应用平台,开发出更多相对应的应用,为工地的安全管理、安全培训等带来更多切实有效的举措。

4.物联网技术增强现场关联,提高安全管理的综合性

物联网技术主要依托于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传感器作为基本载体,根据每个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严格按照所对应的工程项目进行前期相关设置、规划好的协议,然后将其中所包含的各个要素、设备进行有效连接,最终在互联网云平台内实现信息的交换、资源的共享以及数字化通信,包括智能化识别系统、跟踪定位系统、操作管理与视频监控系统。门禁打卡系统是物联网技术的一个基础性运用,也是每个施工工地必备的一项基础性管理措施,其具有劳务管理与安全管理的双重作用,可以实名制记录每个工人的进出场时间,显示进出场工人所属分包单位、班组、工种等工作信息,自动统计计算项目施工范围内在场人数,管理者只要通过访问云平台或终端APP,就可远程获取相关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自定义安全教育类型,系统中可以随时查询工人接受各类安全教育的情况,如若发现未参加安全教育的人员,管理人员可及时对其限制进门权限,达到对现场人员初步的安全管理与管控。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的有效前提是管理人员能对每天施工现场的部位、程序、操作面与人数有清楚的了解,弄清现场哪里有人在进行施工,施工的内容是什么,此施工工序存在什么类型的风险,这样才能展开安全管理的内容,门禁打卡系统就能为此信息的获取提供技术保障。应用物联网技术,还可以加强对现场工作面的监控,例如在分项工作操作面设置视频监控系统,这就形成了现场施工作业的实时直播,为安全管理的实时管控提供了基础。不仅如此,对于施工现场重大危险源的监控,也需要在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对于深基坑工程的边坡数据监测、塔吊与人货梯等大型机械设备的安全监控均需要用到物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可以将在建工程的各项监测或监控项目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增强了安全管理人员对于现场安全管理的关联性与综合性,为安全管理更好地进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不仅仅是现场安全管理人员,对于施工现场的视频监控内容与其他施工有关的数据监控只要获取相关权限都可以在物联网平台、终端或桌面端进行查看,可以做到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与行业主管部门的实时共享监控,做到全方面的监控与管控,避免单方监控约束性不够,增强各相关方的联合性,加强监管力度,减少安全隐患的产生,进而减少事故的发生。

5.结束语

智慧建筑行业分析范文4

【关键词】建筑施工;混凝土结构;建筑稳定;加固技术

前言

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对建筑质量和建筑安全提出了鲜明的要求,保证建筑安全和建筑质量才是施工的主要目的。在当前建筑发展条件看来,混凝土是构成建筑结构的重要建材,因此它的加固能够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笔者对房屋建筑施工的混凝土结构加固技术进行分析,希望能够给广大读者提供理论支持和具有实效性的帮助。

1 建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结构加固的重要性

1.1 提高建筑质量和增加经济效益的有力保障

经济发展加速了城市建设计划的推进,完善经济建设是当前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建筑行业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部分,当前频发的建筑施工安全和建筑质量问题给人们敲响了警钟。受到部分不稳定因素的影响,部分施工企业为了减少施工成本,使用质量较差的混凝土建材,对质量安全造成极大的危害。提升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能够有力保证建筑质量,给施工部门带来经济效益。

1.2 减少建筑危害,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当前出现的“豆腐渣”建筑严重危害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这类建筑的工作刻不容缓。混凝土结构加固能够提升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并根据建筑功能进行合理施工,设计出科学的建筑结构。混凝土结构加固能够有效地降低了建筑维修带来的成本,同时还增加了建筑使用寿命,对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建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结构加固要求

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结构加固并不是简单的加固过程,而是一项细腻科学的加固工程。在施工工程中应当满足以下施工要求。

2.1 严格按照国家加固规范进行

部分施工工人认为,混凝土结构加固只是简单的结构加固,只要对混凝土添加固定建材便是。其实不然,加固施工必须按照加固规范来进行。这要求我们对建筑整体进行分析结构验算。只有充分了解建筑混凝土结构的受损情况,才能进一步进行加固工作。每一个加固环节必须按照施工标准进行,减少盲目加固工作,否则恰得其反。当然,加固施工规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施工部分可以根据实际施工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以确定更加明确的施工方案。

2.2 环节审核是结构加固的保障

对于建筑混凝土结构加固来说,每一个加固环节都变得尤为关键,因为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对建筑整体结构造成影响。在建筑混凝土结构加固过程中,要求我们使用加固设计方法,对每一个加固环节进行数值测算。充分考虑每一个环节的加固承载,实现每一个环节数据的审核,确保混凝土结构加固实效最大化。

2.3 减少结构加固对建筑使用的影响

部分施工企业在加固过程中采用体积较大的材料,占据一定的使用空间,导致使用的空间减少。这样,不仅影响了建筑功能的使用,还会造成建筑压力多大,造成安全隐患。这要求我们在建筑混凝土结构加固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结构加固结果对建筑功能的影响。如果是地震多发区建筑在加固过程中还应当考虑建筑加固后的抗震能力。

3 建筑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结构技术分析

加固施工是一项细腻的工作,针对不同的功能的建筑采用特殊的加固方法。特别是轻型建筑材料的应用后,加固施工就变得更加“轻型化”和便捷化了。以下几种加固方法最为常见,本文给予适当的技术分析:

3.1 碳纤维加固技术

碳纤维是一种轻质稳定的建筑材料,使用碳纤维的建材抗性和韧性有了明显的提升。因此,碳纤维能够有效缓解建筑承载变形,能够有效地增加建筑使用寿命。碳纤维加固方法原理并不难,无非是利用碳纤维横向包裹建筑加固部分,以减少建筑的变形。当然,碳纤维加固能够对混凝土结构进行有力的约束,以缓解建筑的破坏过程。可以这么说,碳纤维能够显著改善建筑延性,碳纤维在建筑加固方法的应用是当前建材发展的结果。

3.2 预应力加固技术

预应力加固技术实质在于运用预应力钢筋来进行外力加固的。预应力加固与其他加固不同,它具有明显的加固、卸载与改变结构内力等效果。这项加固技术充分考虑了建筑的使用年限,以判断加固过程中的压力。这项加固技术施工较为简便,并可以实现建筑结构的定审核,具有显著的可操作性。当然,这种加固方法的缺点便是防腐蚀性差,外观容易破损。由上文可见预应力加固技术还能更上一层楼。

3.3 间接加固与注浆加固法

间接加固法是运用构件设立支撑点,连接不同的建筑结构,以达到间接加固的方法。间接加固方法目的是减少混凝土结构的内力,以减少加固建筑的承载力。间接地增加了建筑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而注浆加固法指的是对混凝土裂缝部分注入环氧树脂等粘合剂,以粘合建筑混凝土裂缝,达到加固的目的。可以这么说,间接加固和注浆加固各有优缺点。一般来说,间接加固方法适宜用于小型建筑,而注浆加固方法适宜用于桥梁、铁路等加固。

常见的混凝土结构加固施工步骤:

(1)定位。加固施工首先要对加固部位进行定位,并做好施工标记。同时,对加固部位进行现场数据勘查,明确建筑的承载压力变化。

(2)钻孔以及清孔。钻孔孔径和位置不能与定位标记部位相差30mm,如果发生偏移较大的情况适当移动,实现建筑受力转移。钻孔结束后方可进行清孔,彻底清除孔内杂物,以方便下一步的钢筋粘合。

(3)粘合。粘合指的是采用适当的钢筋、碳纤维或者其他加固建材对建筑进行粘合加固,钢筋等易被腐蚀的建材应当做除锈处理,以便更好地保护钢筋,提高加固效益。当然,粘合过程不能在温度较低时进行,以提高粘合效率。

4 结语

总的来说,加固混凝土结构对建筑质量和建筑安全有着不可取代的功劳。从混凝土加固的要求出发,浅谈几种重要的加固技术和加固步骤。施工企业应当根据建筑的功能、使用环境、地理位置等进行“特异性”加固,才能实现加固的专业化、科学化和高效化,为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奉献自己的智慧。

参考文献:

[1]郑兰能.房屋建筑施工结构加固技术的探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1).

智慧建筑行业分析范文5

【关键词】 智能建筑 设计与维护 教学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智能建筑(Intelligent Building)其技术基础主要由现代建筑技术、现代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所组成,运用自动化、通信、信息技术等智能化手段,通过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最优化组合,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物。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节能高效、舒适智慧、配置更新,实用愉悦的人性化建筑环境。智能建筑具有系统集成特点,发展历史短,但涉及范围广,进展速度快,是动态和相对的概念,随着高新技术发展而不断变化。

产业信息网的《2012-2016年中国智能建筑市场分析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智能建筑行业市场在2005年首次突破200亿,2012年为861亿,年复合增长率为23.2%。如果未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每年保持15%增速,如果智能化工程投资占投资额1%,那么智能化工程投资总额2013年在830亿左右,2015年为1100亿左右,2020年将达到4400亿左右。随着新一轮的经济刺激政策聚焦在新兴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智能建筑作为智慧城市的细胞,发展势头很强。

教育部于2006年在土建类学科开设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希望在培养建筑类人才的基础上,加强对电气智能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我校以此为契机,通过大量的市场调研、着重对智能建筑解决方案的前期设计、工程施工建设到后期的运行维护,围绕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运行维护的费用占到全部费用的60%-70%数据分析、人才使用分析,开设智能建筑专业方向,面向建筑、物业管理行业。为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相结合,在对“智能建筑”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上以建筑为平台,依照建设部2003年颁发的《建筑智能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的技术标准要求,住建部2013 年《智能化系统工程运行维护技术规范》,结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智能建筑工程施工规范》、《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共同对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验收、运维一系列过程形成规范,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模块式课程开发,编写《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教材,探讨教材教法,强化智能建筑中智能弱电各子系统的原理、设计与工程实施实践。加强学生对智能化系统设计、建设、运行及维护中实践技术的传授,使本专业的同学获得对智能建筑的整体体系及系统原理的掌握。我们的课程主要包含了智能建筑中涉及到的主要内容:综合布线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消防自动报警及联动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及办公自动化系统等 。重点讲授这些智能系统的原理、组成、设计原则、工程实施及维护运行等,使学生对每一个子系统的原理、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等各环节都进行学习掌握,培养建筑、物业管理行业建筑智能技术方面的综合技术人员。以满足智能建筑行业不同环节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内容包括智能建筑的基本概念、智能建筑的用户需求与基本要求、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主要任务、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与会审、建筑智能化系统的专业协调、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技术要点、智能建筑的建设管理、智能建筑的工程招投标、智能建筑的施工与调试、智能建筑的工程验收与人员培训、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安全运行等。

建筑智能化弱电系统涉及的知识面广、工程性强,既要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把握实践技能的学习,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归结的主要问题有:

(1) 《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知识点多面广,增加了学生对所涉及的技术与系统掌握的难度。智能建筑弱电系统涉及到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对于每一个系统,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其原理,还需要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系统的设计,因此学生就要掌握系统的构成、设备的选型,同时在系统设计、设备选型时还要考虑工程实施的具体因素。

(2) 课程实践环节的教学投入,实训设备运用与技术升级、更新,教师的知识架构与实践教学的要求不匹配。学生对这种工程背景较强课程的学习理解与知识掌握难度增加。因此建立并改善专业的智能建筑综合实验室对于该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3) 课程考核所涉及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的考核无法展示学生处理工作现场各方面及各种问题的能力,无法完整体现出课程的工程实践背景。

(4) 学生理解《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所涉及的一些设施与设备还可能看不到、摸不着。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无法切身体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进取。

教学实施与改进:

1、紧密结合智能建筑行业发展需要,不拘一格提升教师素质。

结合智能建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需要、人才培养要求,分析《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教与学全过程,根据学院当前本专业建设现状,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改善本专业教师的知识架构,实行多条腿走路,分几步落实,聘任本专业专职教师、校内兼职教师、校外兼职教师。

《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专业实践性强,切忌闭门造车,可以考虑聘请校外兼职教师,将智能建筑专业领域业内专家、其他大学相关专业教授、建筑公司负责人、建筑行业协会负责人、系统及技术运维负责人聘为客座教授或者教师。通过举办专题讲座或者授课,鼓励一些相关专业的中青年教师转行,到国内重点大学相关专业进行单科进修,改善行业专业人才运用与学院人才培养效果。

2、以就业为导向,以教学改革为抓手,坚持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1)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开展企业交流与合作,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校企合作共同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思想及开放性开发方法,重构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

(2) 通过构建企业岗位认知、理论实践一体化情境教学、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的完整教学环节,依据“学生培养重在职业能力、内容选择基于工作过程、教师结构趋于专兼结合、教学环境模拟职业场所、教学方法遵循职教规律”五大核心理念进行教学情境设计,实现职业能力的递进与工作过程的结合。

(3) 教学项目实施设计采取:设计的学习情景单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在同一实训场所完成,通过“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实施法来支撑。

(4) 教学考评体系坚持:注重职业能力考核,根据任务完成、项目实施情况等五项指标综合评定。

实践教学与效果:

1.优化课程结构,增强课程设置的专业性和针对性

依照高职教学“必需、够用”的原则,结合智能建筑专业行业企业人才使用需求,调整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构建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2.改进课程考核方式,帮助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等方面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除笔试外,还包括口试(日常提问记录)、笔记、制定工作任务各项目的独立作业、现场测试、实际操作等多种综合考试形式,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归纳总结能力。

3.落实好教学实训实习实践过程三阶段工作。

(1) 实训实习实践前(计划准备):制订实训实习实践方案;公布实训实习实践的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宣传动员,学生结合实训实习实践岗位,拟订实习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三方面教育:一是目的性教育;二是责任、义务和权利教育;三是安全教育等。

(2) 实训实习实践中(过程监控):职业道德教育、企业规章制度教育、岗位技术知识运用、操作工艺、技能训练;教师现场指导学生作业;教师和企业指导学生撰写业务报告(技术小结和业务总结报告);教师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每个同学按照所领取的任务在确定的岗位,按要求完成课题和规定的作业文件。

(3) 实训实习实践后(评价总结):评价、总结、交流和表彰。

经过多年来对《智能建筑设计与维护》课程的实践教学,逐步探索对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适应建筑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同时,加强教学方式及手段的创新,积极建设小型实践平台;最后,完善考核环节,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

注重围绕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任课老师一直从事智能建筑中相关弱电子系统的实践教学,并承担企业项目生产的技术组织、工作,比如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等,不仅参与这些系统的方案设计与方案评价,而且还到工程现场进行技术指导,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

结合智能建筑专业技术运用,开展对一些系统的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比如视频监控中的智能视频分析、人脸识别等。教师能够很好地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在课程理论内容授课时,对案例涉及到的典型系统应用来讲解涉及的系统原理、设计思想及工程实施。并运用实际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及一些小的故事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并对工程中遇到的可以提升为学术问题的困难传递给同学,让他们多思考,学会从工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路。

比如通过建设社区的安保系统来讲解智能建筑中的安全防范系统的视频监控、门禁系统、自动报警、安检等内容,同时讲授安保系统应用的一些新的智能技术比如射频识别技术、人像比对及定位技术等。通过将教师的技术成果融合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去,工作促教,项目帮教,教与学促进,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智能建筑的蓬勃发展是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一个体现,为智能建筑的良好建设、运行与维护提供专业的技术人才是我们高等教育教育的本职工作。本文从一个非建筑类工科专业开设智能建筑课程的角度,阐述了我们课程建设的思路以及对该课程实践教学方法的一些探索,希望对非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智能弱电系统相关专业人才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富川.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研究设计与实现《电子科技大学》 2008年

[2] 林建军,金炳尧.基于项目的实验室工作室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5):111-113

[3] 高建华,胡振宇.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建筑技术》 2013年02期

作者简介:

智慧建筑行业分析范文6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管理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更新,对建筑行业的各方面要求也不断增高,建筑企业要想增加自身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使用科学合理的管理策略是非常必要的。在建筑技术管理中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主要有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工程施工设计、施工时间的主要经过以及对工程严格的验收管理等,这些内容也是当今建筑行业保证自身经济效益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保证。现如今,各方面都在快速的发展更新,我们也逐渐的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在建筑施工管理中,怎么样去促进施工技术管理创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二、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现状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也在不断进步,但是就目前来说,我国的建筑行业相比较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来说,建筑水平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低的,特别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方面,和国外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社会生产不断的更新完善,给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我国很多地方,都存在劳动力不足等现象,这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对我国和谐社会下建筑工程管理环境的创造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本文以广东省某建筑公司为案例对其管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施工过程中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操作;第二,施工管理制度不完善;第三,相关管理人员缺乏施工安全意识、没有指定合理的应急措施;以上因素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创新的发展。所以,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以及施工工艺的创新对建筑行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加强施工人员各方面的技术以及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是当今建筑行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

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管理的必要性

3.1、技术创新管理是社会进步的时代趋势

生产力水平的高与低,能够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社会发展的程度,这也是社会发展文明的重要表现。随着世界上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增高,这不仅仅为施工技术的创新打下了一个比较好的经济基础,而且还指引了建筑工程行业发展的方向和发展潜力。除此之外,施工技术还对生产力进步有着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生产力和施工技术两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如果一个国家的建筑施工水平不高,而且在建筑施工方面的创新水平也不强,那么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这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所以,建筑施工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建筑企业应该依据企业所在的外部环境需求,对自身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把施工创新技术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

3.2、技术创新管理是提高建筑企业的核心内容

随着当今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各行各业的竞争都越来越激烈,在这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只有竞争的胜利者才能够生存发展下去。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已经认识到了竞争的作用,但是这些企业对资金的投入出现了非常大的盲目性,从而使得大量的资金浪费,而且经济效益非常低,这样长久的发展下去,很有可能被淘汰出局。正因如此,施工企业要想在同行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同行业的佼佼者,就一定要在技术上领先同行业,通过对技术的创新提高自身的优势,这样才能够在这强大的竞争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四、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管理的策略

4.1、提高创新理念

现如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是非常开放的,这就意味着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会非常的激烈,只有竞争的强者才能够不被这种社会发展的形式所淘汰。正因如此,建筑企业如果想要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提高自身的竞争是一种合理有效的途径,只有不断的在施工技术方面进行创新,才能够让自身一直保持在同行业的前列。但是创新能力并不是说有就有的,这要求建筑行业不仅仅要提高资金的投入,而且还要提高自身的商品和技术的开发,并且对其它的技术支持也要合理的掌握。除此之外,建筑企业还应该加强自身的管理,制定出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创新方案,促进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创新,从而实现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进一步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

4.2、促进施工技术的应用

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企业的发展一定要以高新技术作为主要的导向,所以,建筑企业施工的发展也一定要按照这个趋势,抓住自身发展的机遇,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不单要满足经济时展的需要,还要加强各方面技术创新的力度,把握好经济发展需要和创新力度的平衡,从而构建战略发展的目标,进一步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进行完善。例如,在建筑施工中墙缝问题方面,由于墙体的施工质量非常容易出现问题,在施工技术创新之后,针对这一问题在施工的时候可以经过取消硅导墙的建设,并且在外墙的楼层部位安装一系列的铁板,这样就能够进一步完善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

4.3、深化成本创新管理

面对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力,企业要想在其中立于不败之地,在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降低生产成本,以此提升企业最终利润。深化施工成本创新管理,在施工过程中应该不断发展降低成本的方法,减少不必要的施工步骤,避免不必要的施工支出,从而降低工程施工投入成本。在施工前,需要健全施工开支的相关规定,发挥财务部对工程款的监管力度,确保每一笔投入都用到实处。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按照预算进行施工,建立监督机制,坚决杜绝贪污受贿、中饱私囊的现象发生。施工结束后,对工程进行质量验收,并将剩余的建筑材料进行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因此强化成本创新管理,企业应该从施工技术管理的细节做起,端正态度,实现企业最大化经济效益。

4.4、提高建筑企业员工各方面素质

建筑企业应该建立具有创新精神的建筑团队,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一步完善,从而提高建筑企业施工技术创新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因为我国现代建筑行业的技术不断的更新发展,新工艺和新材料也不断的变换,而建筑施工人员的素质还是和以前一样,这样就造成了现代新工艺、新技术和建筑施工人员素质不相符的现象,现代施工技术人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够满足现代建筑企业技术发展的需要,所以企业不仅仅要加强引进新的技术,而且还要加强施工人员各方面的素质,对企业员工各方面的知识进行合理的培训,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素质,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当今工程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这就给工程管理造成了非常大的难度,又因为人们对建筑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建设施工技术已经不能够满足当今发展的需要。所以,坚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当今建筑发展的必要途径,只有施工技术有效的创新,施工的质量才能够合理有效的提高,施工的效率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才不会被当今世界潮流所淘汰。

参考文献

[1] 何智慧,方家林.建筑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性[J].科技致富向导.2014(09)

[2] 史玉琴,李晓琪.建筑工程技术管理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分析[J].门窗.2014(01)